中国政治和历史

2024-05-15

中国政治和历史(共6篇)

篇1:中国政治和历史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中政治教案: 第六课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教材分析

前面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为什么中国要由共产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本框与下一框题共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2、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仅仅处于自发状态,不能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能力方面看,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开始留意的关心身边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结合历史分析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方案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 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结果是:第一种方案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它的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没有得到人民赞同,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只有第三种方案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的,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材料,举例,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罪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篇2:中国政治和历史

佛山市顺德区青云中学黎绍娜

【考纲要求】

1、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及三大执政方式的关系。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提高综合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考情播报】

1.以往高考:本课在高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属于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近三年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等。命题形式上主观题与客观题都有,特别是主观题的考查。

2.2012届高考:由于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之2011年是党成立90周年,也是党的17届6中全会召开之年。因此2012年考查时,能够借助的热点平台非常多,但无论哪个社会热点,基本的考查角度是:党为什么重视某某问题和党应该如何处理某某问题。从答案的组织上来说,要求具有较高的整合性。

【教学重点】党的性质、地位、执政方式

【教学难点】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以及第三单元第五课复习过的主要行为主体的相关知识。

(公民、政府、人大、人大代表)

2、指导学生建立第六课的知识体系(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体系)

二、导入新课

时政链接:观看视频《风雨90年》

思考回答问题:

90年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永驻,是谁选择了她赋予她如此神奇的力量?

三、考点研析

考点一: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这一考点通过学生观看视频,自主思考得出结论)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知识梳理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对点训练

【例1】(2011·广东高考27)某县委2010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出现了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到“群众关注什么,组织就公开什么”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党()

A.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B.增加人民的监督权力

C.强化人民的政治责任D.扩大人民的政治权利

考点三: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知识梳理

(1)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统筹全局协调各方)

(2)为什么:三个“才能”

2、对点训练

【例2】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说明()

A.我国政府履行文化建设职能B.我国政府依法行政

C.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中共中央委员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考点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1、知识梳理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以及三种执政方式的联系

(2)领导方式

2、对点训练

【例3】(2010·北京高考)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依法执政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B.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

C.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例4】2011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日前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

A.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共同执政B.我国实行多党制

B.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D.我国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四、易错易混点区分

操作:

1、先做题(单项选择题)

2、根据做题反馈进行易混易错点的澄清区分

3、进行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例5】中宣部2011年10月25日至28日,在京举办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会议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说明()

A.共产党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B.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

C.共产党以人为本,依法行政D.共产党科学执政,发挥核心作用

易混易错知识点一: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

易混易错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的关系

【例6】[2011·全国卷]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许多中央部门和地方党委的新闻发言人先后亮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①是全面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②是全面推进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

③有助于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④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易混易错知识点三: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

五、实战宝典

当材料没有直接出现“党”的字眼,而是出现标示“党”的其他表述时,学生普遍很难确定是不是该联系到党的知识。对此,帮助学生总结材料中常见的关于“党”的表述,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实战能力。

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标示语:(材料出现这些表述,就是要联系到党的知识)

“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锦涛总书记”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中宣部、中组部)

“政治局常委”

“中央委员”

“X省委/市委/县委/镇委书记”

“X届X中全会”等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复习的主要知识

2、教师点拨,再次强调易混易错点以及重要考点在高考中的运用。

六、演练提升

材料: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问题: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什么要强调上述内容?

操作:

1、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作答,其他学生在随堂本上作答

2、教师巡视指导、评讲点拨

3、主观题解题方法总结指导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探索“文化课堂”之“361”高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上下来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内容上,我能很好的分清重难点,而且把选修部分结合在一起复习(因为必修中的“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方式”与选修中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是考生的易混易错点),区别对待不同地位的知识。比如:考点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要求学生记住这一结论就可以了的,所以我通过一段2分钟的时政视频,让学生自主地自然而然的感受得到并且深刻体会得出这一结论即可;考点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和考点三“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学生自己看书就能明白的,我就不多讲解,只是强调这两个知识点在考试中怎么应对;而考点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教学重难点,所以我把时间主要放在教给学生区分这些方式的方法指导上。这样的处理,学生复习起来感到轻松明了。

2、教学环节上,我注重讲练结合,而且针对知识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讲练结合方式。比如:“考点

研析”这一环节,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我先指导学生梳理考点知识,然后进行“对点训练”,及时的巩固检验该考点的掌握;而“易混易错知识点区分”这一环节,我主要的目的是让这些易混点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所以,我先让学生做相关的易错题,如果学生普遍做错了,那就更加凸显老师的重点区分纠错的价值了,也让学生对这个易混点牢牢记住。

3、教学时间上,我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把学生练的时间和老师讲的时间分开,而是自然而然适时的穿

插在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去体现。学生看视频思考问题的时间+看书梳理基础考点知识的时间+做题的时间+回答问题默记齐读齐背知识的时间+记笔记的时间不低于25分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总结提升上,我采取的做法是:各个知识本身的总结引导交由学生完成,我主要是进行知识的整

合以及解题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整理实战宝典。

5、教学氛围上,首先我是微笑着很精神的去上课,课堂上我充分关注到各面学生,做到及时肯定学

篇3:中国政治和历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 人们对“学术”、“政治”概念的界定是相异的。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学术”, 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主要研究场所是教育机构 (多数为大学) 或者是科研机构 (研究所) , 其活动主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博耶1990年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术生态观, 即大学学术不只意味着进行“研究”, 还应该包括四个不同又相互联系的方面: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其中“研究”、“探究”、“整合”都无形地包含在“教学”之中。关于“政治”, 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一书中将“政治”初步界定为:每一种自主的领导活动都算政治。政治追求权力的分享——不论是在国家之间还是在国家内的各团体之间。追求权力是为其他目的服务, 不论这些目的是高贵的或自私的, 都是为了享受权力带来的声望感。

那么, 大学教师的学术作用, 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大学这一教育机构中, 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传递知识, 基于独立的理论或实验研究来探究、创造知识, 以这两个相互渗透和联系的环节来实现个人和社会作用的发挥。大学教师的政治作用, 即借助于“大学教师”这一职业, 通过行使这一角色的权利, 直接掌握一定知识的话语权, 并由此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间接实现对某一权利的诉求。

大学教师的学术作用和政治作用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不是对立的。一方面, 大学作为一个独立性的组织自有其发展的规律, “为学术而学术”, 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是大学教师实现政治功能的阶梯;另一方面, 政治权力的发挥可以为大学学术的发展提供组织和法律保障, 可以为学术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大学教师学术功能和政治功能的博弈

(一) 古代大学教师 (大学产生~1840年)

许纪霖认为中国古代大学教师的政治功能远远超过学术功能, 被极端化。我国学校的产生脱胎于“政教合一”、“官师合一”这样的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大学自产生之初, 就奠定了其作为我国政府机构一部分这样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从商代大学服务于政治的礼乐、射御的教育内容, 到春秋战国以现实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为务作为咨政机构的稷下学宫, 到秦朝“以吏为师”, 再到汉朝董仲舒“兴太学以养士”, 大学一直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为国家培养统治人才, 特别是科举制的确立, 把大学这种功能发挥到极致。在这种“国家机器”似的大学里, 大学教师功能的发挥, 可以从大学教师的称谓、职能、任用和考核三个方面来分析。

1.大学教师的称谓。

所谓称谓, 指人们因为婚姻和社会关系, 由身份、职业等建立起来的名称。中国文化中用词讲究“词要达意”, 往往一个称谓是其地位和身份的标识。“学官”是汉代大学教师的称谓, 也叫“校官”;“学政”是宋代太学的教师, 这一“官”一“政”的称呼, 形象地标识了古代大学教师的“政治化”色彩。另外, 作为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古代知识分子, 这些教师也往往被称为“游士”, 一个“游”字道出了教师居无定所、依附于他物、缺乏独立性的特性。

2.大学教师的职能。

直到元朔五年,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创太学, 才有了专职的大学教师。到宋朝, 大学教师的职责逐渐完善, 最高教育管理机构的国子学有判监事、讲书、丞、主簿, 太学有总掌政令的祭酒、协助祭酒管理校务的司业、讲授的博士、掌管举行校规的学正、学录等。汉朝大学的正式教师, 主要从事太学的教学工作, 同时也部分地保存了原来作为咨询官吏的职能, 参与政府的政治、学术活动。其中, 教学工作又以韩愈所言“传道、授业、解惑”为主, 所讲内容为三纲五常和服务于政治的孔孟之道。古代大学教师“述而不作”, 其人格被束缚在服务于政治的儒家经典, 丧失独立人格。

教师作为一个传输带, 把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产品”输入学生头脑, 而考试制度则作为输出方式, 特别是唐朝的科举制度。大学教师就是要保证这些国家“产品”的输入, 经过加工以后, 进到“三纲五常”的达标体系, 通过考试这一环节对其制度化、合法化, 然后流入“官方市场”, 实践政治理想。

3.大学教师的地位。

古代大学教师地位的确立主要是依据官品的大小, 基本上与学术造诣无关。身处官场中的教师, 其身份首先是学官, 而后才是知识的传递者, 因而在古代官学中, 求真从来就没有成为教师的“天职”;国家为学校规定职位的数量和阶品, 相应的职位为学官提供政治资本和经济来源, 同时也为其提供权利保证, 甚至学术地位的认可也要通过政治权利来获取。

总体而言, 在定位一尊的儒家学说、禁锢思想的科举取士和封建宗法伦理政治关系下, 古代大学教师没有通过一种内在力量, 自传统与习律中解放出来。他们往往屈服于政治和学术权威, 把传递或者著书儒家经典这类的“学术”作为一块“敲门砖”, 以此来获得官职和实践政治理想。所以, 在古代是没有纯学术传统的。即使作为百家争鸣缩影的稷下学宫也是服务于政治;促进学术繁荣的宋朝书院最终也难逃官学化的命运。委身于古代大学这一政治机器的大学教师, 由于缺乏独立的人格, 在政治浪潮的冲击下, 其学术功能被卷入政治的漩涡里。

(二) 近代大学教师 (1840年~1949年)

这一百多年的时间远不如古代社会那么久远, 但由于其复杂的政局变动、西学的冲击, 特别是西方学术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影响, 使得近代大学教师心理上也可谓“一波三折”。受“实用”思想影响而功利求知;受蔡元培北京大学改革而“为知识而知识”;受政治变局影响而政治功利化。与古代相比较, 清政府统治濒临消亡的危机, 政治一统化格局也逐渐被打破。特别是十九世纪末, 大学教师经过出国深造, 在国外深刻感受到“东亚病夫”的耻辱, 心中那份爱国情、公共关怀情怀被激活。同时, 他们感受到国外那种学术自由, 从自我意识上觉醒, 发现除政治外学术的内在意义, 在信仰上也打破了以儒家“三纲五常”为唯一的模式, 而日渐多元化。

第一波, 洋务运动“实业救国”。自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 大学教育几乎还是延续了明清时代僵化的传统, 教育迂腐, 无所事事。一直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求自保。伴随一大批洋务学堂的建立, 大学教师既有中国传统的“先生”教习儒家文化, 也有相当一部分聘请外国教习, 教授一些造船类的实用知识。这时, 大学教师虽然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开化, 但他们并不是积极自发的, 而是在外部压力面前追求“实业救国”, 其目的仍旧是想恢复儒家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科举制废除以后, “士”的合法性遭到破坏, 但基于清政府留洋回国后仍旧可以获得官职的承诺, 很多有志之士大批的出国留学, 其仍旧是摆脱不了政治权力的诱惑。但总的来说, 以洋务运动为“火花”, 确确实实让一部分大学教师一定程度上走出僵化和迂腐, 在自我意识上注意到政治之外学术的美丽风景, 开始了走出封闭环境的第一步。

第二波, 蔡元培的北京大学改革。中国近代的大学, 尽管在军阀政府的控制下, 但学校内部行政及教育工作完全是独立的、自由的;大学有学府的尊严, 学术有超越功利计算之上的精神追求, 教授在社会上有不可侵犯的权威, 特别是蔡元培实行的北大改革, 要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破除中国传统上封建“学术专制之积习”, 积极广泛吸收各种思想, 引起“百家争鸣”, 促进各个大学的教授自由流动。马克斯·韦伯在论述“以学术为业”时也认为, 大学教师最主要的是本着求真的态度让学生接受他不想接受的事实和思想, 只有这样, 学术才可以争斗, 才可以产生火花。除此之外, 蔡元培还提出“教育独立”, 虽然并没有成功实行, 确冲击了以往大学依附于政治的传统, 实践上吹响了学术自由的号角。在这样的大学内, 学者们可以避开外界的纷纷扰扰, 躲在“象牙塔”里专心于学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造就了一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

第三波, 国共两党两大政治格局对峙。这一时期不像前两波可以作为一个学术和政治上的转折点、分水岭, 它更多的是在国破家亡背景下, 大学教师徘徊于学术和政治之间, 这也是中国近代上显现的一个重要突出的特点。传统儒家思想中, 那种通过实现人格理想来践行政治理想, “以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情怀仍然深深埋藏在大学教师的心底。虽然他们深感专心于学术的乐趣, 在三尺讲台上演绎自己的学术角色, 但在国破家亡的大环境下, 听着“象牙塔”外声声炮响、目睹当政官员的腐败、深感人民生活疾苦时, 他们放不下心底那种政治情怀, 于是或参与政治团体的创办, 或拿起手中的笔杆子, 以舆论激醒民众的迂腐, 或以在野的方式为当政者出谋划策, 或直接参与政治, 供职于政府某一职能部门。但是, 中国近代的大学教师, 作为许纪霖书中的知识分子的一员, 他们出演的仍然是悲剧一场。政治并不适合这些孤傲的大学教师, 结果, 他们或者返回“象牙塔”里“疗伤”, 或者在专制的政党统治下伟大牺牲, 或者“外方内圆”, 做到了“超然”和“介入”, 理性的做到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超越和社会良知的统一。

传统政治宗法一体化格局被打破, 旧的价值观念引起民众的怀疑, 各个学派积极学习西方, “拿来主义”, 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和成长起来。在这样的一个新旧交替、中西聚合的近代社会, 其学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作为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 此时, 就像一个钟摆, 以自己的学术知识为轴, 时而摆向政治, 时而趋向“象牙塔”。以学术知识和政治结合, 例如“教育救国”, 践行自己政治理想;以学术知识和“象牙塔”的结合, 我们可以称其为“为学术而学术”。总之, 这段“十字路口”似的历史时代, 中国大学教师就像大海里的冲浪者, 经历了这三波海浪的冲击, 时而被幽深的大海卷没, 沉寂在政治权力角逐的深海中, 时而被海浪冲刷上学术研究的栖息地。作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大学教师, 学术研究这片自由的陆地才是他们应该长久生存的土地。

(三) 现代大学教师 (1949年~)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十字路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分裂格局结束, 统一的价值体系也逐渐建立。

首先, 大学教师在一元化思想的领导下, 重新成为政治的阐释者。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改造, 使他们成为中规中矩的政治思想的宣传者, 不论他们是否对这一思想有信仰。国家统一的工作完成以后, 大学教师的自由又被统治阶级的文化封闭了。

其次, 1952年到1954年院校调整, 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此刻, 大学也完成了自己角色的转变。大学成为国家的事业性单位, 几乎都是官办, 教师成为国家干部, 其职位本身就含有了政治色彩。大学有省级、部级, 教师有厅级、处级、科级, 被划归到政治官系中。大学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单位来管理, 和封建社会不同的是, 教师除政治级别外, 学术权威也是其身份的标志。

再次,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高校在内部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对教师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2002年开始实行教师聘任制改革, 力求减轻对教师的行政管理, 特别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的落实,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 赋予了大学教师一定的学术自由。

进入现代社会, 大学教师也主要是发挥学术功能, 特别是享有一种内在自由的超越。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 其政治功能被强制性的扭曲, 但其内在学术自由还是存在的, 并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改革开放后投入到学术工作中。随着政府对大学放权, 大学教师的学术功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的三个功能: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其中教学和研究是社会服务的前提, 大学教师的政治功能 (社会服务) 的实现也是立足于教学和研究, 也是在学术功能有效实现的基础上, 完成其政治功能。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传统的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 是以政治权利为轴心的、传统的、高度一元化的格局, 一直以来就没有大学教师把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天职”的传统。总结起来有两个特点:第一, 战乱年代, 学术自由更突显, 学术研究的成果也就愈加显著和丰盛, 不论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还是近代史上各家学派论战, 同时又是政治功能和学术功能的集合体, 通过一种学术的论战, 探究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政体。第二, 自由在大学教师政治功能和学术功能行为选择上, 有很重要的影响, 自由空间越大, 教师就更偏向于学术功能。自由空间的塑造, 在统一民主的年代很大程度上是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下放办学自主权, 大学教育管理中去“行政化”等等, 都有利于大学教师学术功能的发挥, 间接地, 其政治功能也可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学术功能是大学教师的本体功能, 只有本体功能发挥好了, 其经济、政治功能才会收到良好效果。探究如何给予大学教师学术自由、去行政化, 是现今的热门话题, 今后这门话题将如何开展, 有没有什么好的效果, 需要我们不断的追踪研究。

摘要:大学教师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 不论政治、经济和文化何者占主导地位, 大学教师的作用表现为一定的倾向性, 主要是政治和学术倾向。全面了解历史上对大学教师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 总结大学教师在培养人才和学术创作中发挥的作用, 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大学和大学教师的了解。

关键词:大学教师,学术角色,政治角色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刘梦溪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篇4:中国政治和历史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历史逻辑;中国模式;政治图谱

中图分类号: D0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78-2

0 引言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震响,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在不断深入民心。就全球范围而言,中国人从没有如今天一样,意识到中国巨大的政治、军事格局即将带来的广泛的政治与文化影响。著名的经济学家盛洪先生说得妙:“中国的事情注定要有天下意义”。而这“天下意义”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便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逻辑对世界政治、文化的交流与贡献。让我们缓步铺开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治思想无论在政权制度上还是党政制度上、无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城乡社区……一直葆有独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系,一个有别于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指向政治,一个完全中国化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选择……它的思想发展路径似乎更为特殊,更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要想全面地了解它,就必须做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根本的透视,才能窥其形,解其质。正是在此意义之上,笔者以“历史逻辑来解释政治”,考察了其形成演进的轨迹,阐述了它的现实特征,并探寻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独属于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梳理

据前文所述,历史之余政治,如江河之余水。因此,从历史进路的思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行考释,便可对这一路上政治自身的阶段性演变轨迹及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深沉思考下的逻辑思想进行双观。

1.1 毛泽东对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关于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架构就一直萦绕在毛泽东的脑海中。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我们开人民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无任何经验的中国政治体制对苏联模式采取了大抄大搬的政策,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苏联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国情,于是在党内首先提出了“以苏为鉴”,号召“我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1956年年初,以斯大林为导火线的政治事件浮出水面后,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存在问题也相继暴露,毛泽东开始了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有过独到的慎思。但可惜的是,他未能更坚定、更深刻、更坦白地坚持住。反“右”运动开始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落入到挫折的境地。

1.2 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艰难的市局点开了一道光。邓小平大刀阔斧拨乱反正,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他用前所未有的慎重态度肯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对认识中国政治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充分预设,而面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不确定性,他则着力倡导一份渐进改革的蓝图。

江泽民作为邓小平体制改革路径的坚守者,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给予了六项原则的阐述,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轮廓基本形成。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完善和发展

世纪之交,改革开放在峥嵘岁月里稳步前进。胡锦涛同志接过改革的大旗继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改革、稳定、有序的状态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更意味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之坚定、对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规律的认识之全面。

1.4 中国新时期政治生态的主旋律与大载体

诸如江海的伟大成就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演绎与发展都需围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前提之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构建政治生态思想建设的征程。这次征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如何从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中突围……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强调法治要素与发展要素,提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五体一位大发展;2015年6月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做政治的明白

人……要立场坚定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大自信”。

由此可见,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系统中的发展要素,主要含义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廉洁发展、稳健可持续发展和法制化发展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政治图谱及特点探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得来不易,是经由历史洗礼、汗水浸泡、群众检验、险阻考验的一条正确之路与真理之路。更是世界上其他政治发展模式所不能复刻的图谱,既有内涵又有外延。其所涉及的范围和作用机理如下:

2.1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模式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图谱

中国,这个经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冲刷的国度,抛开极特殊的情况不谈,其政治形态一直未能脱离专制政体的囿阖与支配。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在邓小平时期就已被指出:“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以上所述不难看出,群众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方面的不足,给了中国政治发展实践以很大的制约,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习近平新一代领导集体才告诫全党要敬畏权力,要慎重看待手中的权力,要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廉洁用权、依法用权。他站在家国大政的高度深情提出“三严三实”重要指示,力争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来演绎风清气正的中国政治图谱。

2.2 中国梦动力机制模式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图谱

某种程度上,当我们要谈及政治发展,就势必会涉及一个关键性内容: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果用定义本身来分析政治发展,“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一场关乎‘状态、‘格局、‘趋势的拉锯与互动过程”无疑是十分准确的。从目前的大形势着手,无论改革发生时还是进行时,传统的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利格局也始终未能触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最初的政治体制改革图谱只能由“政府”来主导与书写。在这张图谱中,政府拥有着极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决策是否改革和实施如何改革。所以,图谱的终端自然要依赖于政府的理性与权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影响力的加大与社会力量的消长变化,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越来越清晰,人民根本利益上的思想凝聚开始取代单纯的政府挂帅,中国政治生态系统的内驱力已经转向了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中国梦就好比一个同心结,将中国人民最强劲的韧劲都牢牢聚集在一起,使之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挥洒奋斗的汗水,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图谱。

参 考 文 献

[1]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2]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6/c_118723453_3.htm.

[3]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为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3-12-03.

篇5:中国政治和历史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赣州高三摸底)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C [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于1953年提出,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政策的束缚,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一边倒”的方针,故D项错误。] 2.(2017·日照模拟)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主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 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 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C [根据材料“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可知,美国担心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对印度等国家产生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故C项正确。] 3.(2017·成都二诊)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 [“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政策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外交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故B、D两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故C项正确。] 4.(2017·济宁一模)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 1 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C [“一边倒”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于材料中“万隆时代”,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缓和,与材料中“万隆时代”不符,故B项错误;1949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上“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与材料中外交“脚踏两只船”的成就相符,故C项正确;五大国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早于“万隆时代”,故D项错误。] 5.(2017·天津河东一模)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

C.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C [“君子和而不同”用在外交上是指社会制度不同,也可以进行交往。中国和苏联社会制度相同,与题意不符,故①错误;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但中美邦交正常化了,故②正确;“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不属于国际关系领域,故③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涵即是“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符合题意,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6.(2017·海南海口一模)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 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 D.使联合国成为了伸张正义的舞台

C [材料主旨是“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说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亚非国家的支持,故C项正确。] 7.(2017·天津一模)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 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

A [根据图表得出,在1978—2005年这段时间里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内因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外因是美国欲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内因是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二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始终坚持称霸全球的策略,故D项错误。] 8.(2017·重庆一模)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C [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 9.(2017·武汉调研)出于对美国总统福特对苏联态度缓和的不满,1976年,毛泽东邀请因“水门事件”辞职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这一事件()A.结束了中美长期对峙的局面 B.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C.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D.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的恶化

C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毛泽东邀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故C项正确。] 3 10.(2017·常州一模)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C [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互助,故A项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故B项错误;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体现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不结盟外交政策是在新时期,故D项错误。] 11.(2017·宁波十校联考)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上活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题 C.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中国外交政策开始了重大调整

C [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具体内容,故B项错误;上合组织与东亚合作会议等活动内容均是多国之间的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在立足点和目标等方面就已经进行了重大调整,而不是指材料中的2015年,故D项错误。] 12.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海合作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B [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B项正确。A项为万隆会议精神;C、D两项与上海合作组织宗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陕西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也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中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 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新增建交国家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逐渐融入世界的。(9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6分)[解析] 第(1)问,先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说明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再从鸦片战争的失败、洋货的大量输入等角度分析转变的原因。第(2)问,列举1949年以来中国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史实即可。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说明“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关系即可。

[答案](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

原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晚清一些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倡导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中国主导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WTO。

(3)只有将“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统一起来指导对外交往,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外交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既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权益,又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言之有理即可)14.(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外关系史研究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呈现出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局面。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外交,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无疑是重要的。大致来看,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

——摘编自马荣久《“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研究综述》

根据新中国外交史的相关史实,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法及其努力方向进行探讨。(说明:研究方法探讨的角度可一种或多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内开展的中国外交研究工作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一是事件描述,二是现象归纳,三是外交政策分析。选其中一种方法,从这些方法的内容、评价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对努力方向进行探讨,根据材料中“研究成果的理论色彩和思辨性不够,外交档案和文献的开放严重不足,研究状况的不平衡及研究的重复等等”所体现出的现有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来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

方法一:“事件描述法”,这是研究中国外交的基础环节,是对历史事件尽量客观和准确的描述,努力做到还历史以原貌。比如,中苏关系由同盟到对抗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过程,等等。

方法二:“现象归纳法”,是对一系列个别的外交现象和事实的梳理、总结和推理,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这是史学认识上的进一步升华。如对新中国头几年外交进行梳理,可 发现具有三大特征——“革命性”“内向性”和“过渡性”,等等。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人们从全局高度相对完整地把握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和准确地认识、解释历史研究对象。

篇6:中国政治和历史

1.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取得一切发展成就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动摇的根基和原则。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系 ③要把依法执政作为基本的执政方式 ④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智慧

A.③④ C.②③

B.①④ D.①②

解析:D 材料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无关。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从党的性质看,这是因为()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D.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C 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党的性质”可选出C项。A项为党的地位;B项为党的宗旨;D项为党的作用。

3.中共中央就大政方针等问题举行民主协商会,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并听取意见,已形成制度。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方式的目的是()A.使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 B.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C.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D.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D 4.从“八项规定”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聚焦“四风”到大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①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群众路线 ②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作风建设 ③赢得人民群众拥护,赋予党执政地位 ④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为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A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表明中国共产党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作风建设,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党的执政地位早已确立;④错误,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具体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1 故A项正确。

5.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中共中央宣传部引导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A.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B.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C.说明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文化职能的表现

解析:A B项不选,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C项错误,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D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不属于行政机关,不能履行政府的职能;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6.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为最高理想 C.共产党员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D.每个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

解析:A 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故B项错误;C、D两项表述显然错误。7.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重点解决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健康等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履行组织社会建设的职责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C.把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B 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国家机关履行社会建设职责,故排除A项。党把人民最根本利益作为施政出发点和落脚点,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

8.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①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②能够维护党的纪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③需要健全问责机制,推进党风廉洁建设 ④有利于完善法律体系,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A.①④ C.②③ 答案:D

B.②④ D.①③ 9.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这()①坚持了党对安全生产的政治领导 ②是党和政府履行政治职能的表现 ③说明党和政府是我国的执政党 ④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性质和宗旨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D ②错误,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但不能代替政府履行职能;③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而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的行政机关。

10.2017年2月13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面对新的时代环境,讲政治()①就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就要强化执政意识,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③就要坚持群众观点,充分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就要求领导干部严格自律,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C 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②错误;扩大公民政治权利的说法错误,③不选。

11.法制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习近平同志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作的说明在谈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时强调:“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上一篇:优秀复退军人推荐下一篇:幼儿园家访总结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