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人生

2024-04-18

不平凡的人生(通用8篇)

篇1: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岁月,不平凡的人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xxxx班x x x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送我一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许因为书名的平淡无奇,也许因为书本的厚重,它一直被我放在角落,没有细细品读。直到半年多后我看了《早晨从中午开始》,被文中记录的作者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所付出的努力所吸引。第一次知道,为了写一本长篇小说,要在一个荒郊野外独居数年,要通读十年间的报纸,记录各种事件,翻阅资料到手指被磨得露出毛细血管。这些听起来艰苦甚至荒谬的情节,对彼时年少的我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于是,怀着一种好奇和敬意,我开始阅读《平凡的世界》,一遍又一遍,时而掩卷长思,时而感动得泪眼朦胧。

或许因为我生长于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书中的故事背景似乎与我的故乡有一点儿重叠。那个我走出来的小地方似乎就是“平凡的世界”,那里也每天上演着与小说中相似的故事。在少安、少平的身上仿佛能看到我的某位同学的影子,主人公的兄弟姐妹、父母、奶奶就像是我在家乡的亲人。对我而言,品读这样一本饱含岁月沧桑的书,既有成长环境赋予的感同身受,又多了一些感恩的心情。虽然书中描写的年代与我相隔久远,但透过路遥笔尖饱满的热情,仿佛还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令人发胀的心跳声。

书的开头,主人公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潦倒的农村学生。书的结尾,他是个身有残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从头到尾,尽管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经历了那么多人生的峰回路转,他都没有能够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我一直以为孙少平会走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平凡,随着改革飞黄腾达,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我是在等待,等待他的苦尽甘来。而他没有,只是如同成千上万平凡的人一样,用不平凡的梦鼓励着自己前进。他曾经渴望离开,投身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然而外面的世界提醒了他,他所能掌握的未来在这黑色的风景里,所以他才会舍弃大城市的好工作,义无反顾地奔向那趟列车,回到他的煤矿世界,继续他平凡的小幸福。一个草根的英雄梦想,起于平凡,归于平凡,没有戏剧化的场景,却是最真实的人生。我们都是孙少平,但我们又都成不了孙少平,他是那个时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的人生,给我们太多无言的感动。

1孙少平告诉我们,怎么做一个高贵的人。无论物质生活多么窘迫,他始终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苦难中依然像虔诚的教徒般恪守着自己的精神圣地。孙少平的精神追求,也是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的个人选择。他没有能够欣赏和鼓励这种追求的环境,也没有热衷于展示自己的才情,他甚至不是因为专业上纯粹的热爱而去学习。他对精神世界的一丝不苟,仅仅是因为他把自己作为一个高贵的人来由衷地尊敬和爱护。这样的态度比任何话语都有力量,这样一个高贵的普通人比任何社会角色都更令人诚服。如今社会上流行着用一个人的地位来判断他的质量,我身边也不乏动辄对他人的“成就”或“品味”作褒贬之辞的朋友。他们整天生活在自负与嘲弄中,瞧不起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每天为生活奔波的人,喜欢凭借自己的资本去嘲笑别人的理想并冠以“卑微”之辞,他们不能理解生命经受历练而散发出的芬芳。而孙少平用行动告诉我们,人可以独立于成败,独立于世俗的价值评判,独立于他人的褒贬臧否,而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做个高贵的人。

孙少平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我们都是这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一员,其中有些人做出了经天纬地的事业,而大部分人却只是碌碌无为地草草度过一生。父母可以给我们温暖舒适的家庭条件,却给不了生活的能力与感悟。我们对“富二代”、“官二代”愤愤不平,难道愤愤不平就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吗?它只会让你成为社会的“愤青”,在日复一日的抱怨中一事无成。当下许多人抱怨社会的不公、体制的缺失、命运的不济。然而,偶尔停下疲惫的脚步反观自省,有几个人曾在学生时代潜心苦读,又有几个人认真思考过人生的方向?许多人不过是在游戏与娱乐中透支自己的青春,让梦想一次次无情的变成幻想。拒绝深刻似乎早已成了我辈首选,最后自食其果,又怨得了谁呢?“青春年华如同晨曦与晚霞,绚丽多彩而又变幻莫测。”我们是大时代背景下最平凡的人,无论我们拥有怎样的家庭背景,怎样的知识构成,我们都有理由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地奋斗,为追求更高意义的生活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坚忍的担当。

孙少平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苦难。“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永远的去战胜困难”。孙少平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他一路走来一路艰辛:从一个高中生到一个庄稼汉,从一个庄稼汉到一个教师,从一个教师到一个揽工

汉,又从一个揽工汉到一个煤矿工人„„然而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形成了对苦难的骄傲感和崇高感。他毅然走着自己的坚实,不卑不亢,不屈不挠。我们都想安逸地过完一生,可现实永远不会是一条光明坦途。不要谈苦色变,苦难恰恰是生活对我们的馈赠,正是那些苦难让我们的羽翼更加丰满,让我们的人生实现伟大的跨越。正如傅雷先生在译《贝多芬传》的序言词中所说——“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如今的我们也许不再为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慌张,不再为会朋友却没有看起来光鲜点的衣服而窘迫,但对我们来说,用心去理解苦难的意义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所得。因为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父辈们因苦难而升华的滚滚热血,那些史诗般的苦难成长经历已经深深根植到我们的信念里。

路遥曾在回顾《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我一直认为,一个高明的小说家可能会比历史学家更接近历史的全貌,譬如巴尔扎克之于法国历史,狄更斯之于英国历史。曾经看到一篇文艺评论,说中国没有对极左年代深刻反思的有分量的文学作品,我想作者大概没有读过《平凡的世界》,如果读过他就不会轻下这盲目的结论。这是一幅画卷,这是一部史诗,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股激情。柳鸣九先生为《悲惨世界》所做的评价,同样适用于《平凡的世界》。而我更想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首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是逝去的岁月留给时代的回响,是通往最淳朴、最善良、最勇敢的心灵的回归之路。我很少接触路遥的文字,对他的领悟也很有限,但我很感激他们这一代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大作家,他们执著于土地的热情,他们热烈纯粹的爱和认真踏实的生活态度深深地触动着我。路遥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态度——像少平一样活着,像少平一样奋斗,像少平一样去爱。

篇2:不平凡的人生

对《平凡的世界》这本书钟情很久,起初是因为朋友的介绍,让我有了兴趣。于是,便用手机下载了电子书来看,但都是在闲暇和无聊时才打开来消磨时间,看的时间久了,眼睛和手都会感觉累,所以,很长时间索性忘记了接着读。但是在心里一直有一种牵挂,我很好奇几个鲜明的人物如何能感化人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这次终于有幸在矿图书馆活动中与它相遇,让我爱不释手,于是,腾出了很多时间拜读路遥的作品。

1975年,黄土高原,这个充满苦难和希望的土地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孙少平的出场引领我走进了那个时代。“他脸色黄瘦,两颊塌陷,鼻子直挺,身穿老土粗布,脚上穿着系两根白线绳、缀着蓝布补丁的旧黄胶鞋,裤子人长布缩,吊在半把腿上,幸亏袜腰高,否则要露肉了,可是只有他知道,他的袜子已经没有脚后跟,只是由于鞋子的遮掩。”由此可以断定孙少平是一个很自尊的穷苦人。引领我读下去,更加感受到,他是一个在苦难的环境中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读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人必须要有强大的心里承受苦难,要靠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

孙少平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因此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想想生活在现在这个年代的人们,没有经历过那些苦难,因为一些小事总会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对照《平凡的世界》,读懂了“苦难的哲学”,人生中的这些根本就不算什么,又有什么可怨声载道的呢?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我们每一位员工,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但是,有的却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取了工人技师,并取得了个人专利,还为企业献计献策创造出了更高的价值。有个却自甘平庸,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重复的复制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篇3:不平凡的人生

关键词:《中国合伙人》,性格,矛盾,视听语言,怀旧风格

陈凯歌说过:“电影是用来记录传奇的。”这话的真实性有多高值得思考, 但至少, 陈可辛对此想必是非常推崇。

中国合伙人的英文翻译叫《American Dream in china》。直译过来就是“美国梦在中国。”本片讲述了成长于80年代的3位主人公从大学, 到毕业, 再到考托福去美国, 以及遭遇人生的低谷, 失败到再创业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三个人从大学生到成功商人的励志故事。同时也勾勒出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如今国富民强的社会面貌。

本片通过插叙的方式, 全片的时间其实是在2003年EES控诉新梦想盗窃教材的纽约听证会。随着中美双方在话语上的不断交锋。由三人互相引出回忆, 回忆从1980年到2003年这中间, 三人所走过的历程, 以及对方的改变。

一、情节内容, 人物性格导致的冲突矛盾

矛盾的冲突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性格的不合。在本片的第一版块大学中, 导演着力表现的是三个人的性格特点。这一段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为电影之后的矛盾作出铺垫, 也与三人之后在性格上改变产生了对比。

在刻画成冬青方面导演通过成冬青下跪求母亲再考一次高考, 揭露出了本片最终要的一个核心, 也是成冬青成功的秘诀之一“中国的英雄是可以跪着的。”土是成冬青的另一大特色, 这个从服装和他那近乎日语的口语中可以看出。

而对于孟晓骏和王阳两个人的刻画, 导演主要是以成冬青的视角去表现。

孟晓骏是一个典型的实干精英。务实, 刻苦, 自信甚至有些骄傲, 做事非常具有目的性, 甚至有一些自私, 喜欢对很多事情进行可行性分析。这从他在学生谈话中主要是处于领导地位可以看出他的实干精神与领导力, 以及对成冬青追求苏梅, 以“以卵击石”来评价可以看出他对待很多事情喜欢先做出可行性分析, 而对成冬青住院不愿意去看他这一点看出了孟晓骏身上的自私。孟晓骏身上在精神层面上象征西方。导演以孟晓骏这个“具有家族美国情节的人”来象征在90年代一大批想要出国留学的“托党”。[1]导演用大学中的这几场戏表现出了孟晓骏身上鲜明的优缺点, 也为接下来他在美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王阳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一个率性而为的赤子, 他其实是三个主人公中, 内心最为纯真的, 他忠于自己的内心, 不会因外力而改变。他不喜欢像孟晓骏一样, 带着一群人大谈理想与改变, 也不喜欢像成冬青一样装孙子。他喜欢接受Lucy的采访, 对她说“我们很了解美国, 而你们不了解中国”。和大学时期的孟晓骏仰视美国不一样, 他对美国其实是带着一种平视甚至有一点点的俯视的角度来看待的。三个人之中其实他对美国的热情也是最低的。所以他会选择放弃签证, 我想单单lucy是不可能给他这么大的动力去拒绝美国的。另外, 王阳身上的浪漫主义帮助他在成冬青对苏梅这个事件上保持了乐观态度, 他就是要帮助成冬青“以卵击石”。这和后期王阳的性格是有一定出入了。

三人毕业后 (成冬青晚一年) , 纷纷进入社会, 孟晓骏成功地得到了签证, 而王阳和成冬青则留在了中国。孟晓骏在美国遇到了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导演前面的那一场关于“too young, too naive.”的话得到了印证, 孟晓骏在美国并没有想象中发展的好, 而且所谓的美国梦也不是什么在机会面前人人均等。这让我想到了李安导演, 同样也是旅美的学子, 非常有才华, 却并没有在美国得到机会。实验室和端盘子两场戏把所谓孟晓骏的美国梦打的粉碎。同时, “孟晓骏的失败宣告着一代人美国梦的破灭”。[2]

相比孟晓骏, 王阳和成冬青在中国也是屡受挫折, 成冬青果然是老老实实的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可是天生没有幽默感的他上课总是得不到学生的喜欢, 而成为学生的睡觉课。这和他后面在公众场合基本不讲人话, 经常胡诌开玩笑的性格形成了对比。在外面偷偷地给教导主任的孩子代课, 却拿不到一点工资。感觉很悲催, 但是却让观众看到了成冬青一个最大的性格特点, 忍。学生上课睡觉, 他也只是傻傻地笑;教导主任不给钱, 他回去也不和苏梅说, 只是默默地忍着, 还骗苏梅自己很好很好。这种乐观的, 安之若素的性格, 也为成冬青在后面的成功作出了铺垫。

影片的中后部分, 是三人开始创业的过程。在成冬青的带动下, 三人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创业者。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 三人的矛盾开始爆发。成冬青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年轻人, 在大学期间对孟晓骏就存在仰视的看法。从他第一次面对签证官, 说自己最崇拜的人, 他说孟晓骏开始。所以在孟晓骏入主新梦想以后, 他才是新梦想最大的领导者。孟晓骏的任何意见, 王阳不参与, 成冬青也不反对。孟晓骏本来就在美国受到了打击, 自尊心更加受不得半点的打压。然而在新梦想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孟晓骏犯了“资本求快, 教育求稳。”的错误。在新梦想上市的道路上, 成冬青终于对孟晓骏说出了“NO”。两人的矛盾在此刻成为了本片的中心。

孟晓骏本来就对成冬青获得的巨大荣誉觉得不满, 他认为为新梦想操劳最多的是他, 可活得最光鲜的却是成冬青。于是, 关于公司上市的问题, 成为了成孟二人之间的导火索。而两人的性格上, 成冬青一直是一个温和的隐忍派, 在矛盾冲突爆发时, 往往是以忍让为先。关于股份制改革和关于张冀是否留任的问题上, 就可以看出来, 面对孟晓骏的咄咄逼人甚至是带有一点侮辱性质的提问, 成冬青总是笑着化解矛盾。但当这种咄咄逼人突破忍耐的底线, 两人的矛盾在上市爆发, 王阳的性格柔和, 作为成孟的中间人, 始终在调和着两人的矛盾。但两人的矛盾在剧情带动之下已经无法调和。矛盾终于在王阳婚礼之后有了结果, 王阳和孟晓骏离开, 而成冬青独立一人引领新梦想。

在很多电影中, 导演往往喜欢以调和主义来中和电影中的大矛盾, 如李安导演的《喜宴》[3]等。而陈可辛导演在这里同样是使用了调合主义的手法。他选择用更大的外部困难, 即美国EES指责让三个重新回到一个战线。这种调和主义的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成孟二人性格上的不和, 而解决性格矛盾上的问题, 竟是成冬青依靠经济力量与言语为孟晓骏挣回脸面, 影片在最后重要的高潮场面上发生了错位。[1]“陷入了霍元甲, 叶问和黄飞鸿时代的终极解决方式:和洋人打一场擂台, 战胜了洋人, 获得了意淫式的虚幻满足。在影片高潮场面, 三兄弟重新站在了一起, 曾在美国受挫的孟晓骏, 从来没有到过美国的成冬青, 被美国女友当作超重行李舍弃的王阳, 面对侵权指控, 慷慨陈词, 一洗心头愤怒, 并解决三兄弟之间的矛盾根源———上市问题, 让华尔街响起了新东方上市的锣声。观众也在虚幻的擂台上, 看到山姆大叔被打倒在曼哈顿甚至华尔街, 再一次获得了意淫的满足。”

二、别具一格的视听语言

(一) 互相交织的角色画外音

声音的元素在影片中有大量的使用。而最引人注意, 同时也是最具有带入感的莫过于“平行蒙太奇”的剪辑中, 三个人与EES的谈判桌上的勾起的回忆。全片的时间其实是在2003年EES控诉新梦想盗窃教材的纽约听证会。通过插叙的方式, 随着中美双方在话语上的不断交锋。由三人互相引出回忆, 回忆从1980年到2003年这中间, 三人所走过的历程, 以及对方的改变。

在大量的影片中, 往往会有一个全知视角的出现, 如张艺谋的《红高粱》中的我, 表述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事;有如其另一部作品《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我 (表述我的爸爸妈妈) ;而在《中国合伙人》中, 并不存在全知视角, 三个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看法上产生回忆和叙述, 这样多个第一人称叙述很想电影《罗生门》的形式与结构。在让观众了解故事本身的过程中, 同时通过叙述者的谈话方式与语气表达片中角色的关系。这种叙述视角有模仿《社交网络》之嫌, 但比社交网络显得更为缜密复杂。这种多主体旁白叙述的视听处理, 不但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角色青年中年的对比, 同时也影响着本片的视听语言风格。

(二) 画外音与同期声的交替使用

画外音与同期声的切换剪辑, 大大增加了影片剪辑的流畅度和自由度。在三人刚进入大学的时候, 有这样一场戏:孟晓骏问成冬青最想去哪里, 成冬青说, 最想去天安门。正当王阳和孟晓骏因成冬青大胆新奇的想法吃惊的时候。成冬青的画外音响起, 说“孟晓骏告诉我, 那时候, 每个人最想去的地方, ”此时再接孟晓骏的叙述“美国”。这样的剪辑既加快电影的剪辑节奏, 同时带给人轻松明快的感觉。

(三) 精致的光影运用

说起中国合伙人中最有特色的镜头莫过于王阳陪两人打乒乓球的那一幕。在剪辑上运用了交替蒙太奇的手法。在成孟两人产生矛盾的时候, 先是成冬青和王阳打乒乓球, 在每次谈论到一个高潮的时候, 换上孟晓骏和王阳打球, 同样的是谈到高潮部分, 再换回成冬青与孟晓骏打球, 依此类推。摄像杜可风通过窗户拍摄王阳一个人的镜头, 并映射出成冬青与孟晓骏在镜子中的影子, 与王阳重叠。这种镜头的运动生动地表现了王阳为两人调和矛盾的无奈。同时, 明快的镜头语言把两人的矛盾和王阳的无奈用打乒乓球这一场戏轻松明快地表现出来。

另外在大舞台发表演讲的时候, 导演和摄影配合说话人用了极具现场感的纪录片镜头, 如“甩”“急推”和“急拉”等等, “增加临场感的同时, 也让观众感受到梦想的力量”。[4]44

在颜色上, 本片并没有什么鲜明的特色, 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 比如苏梅和成冬青分手那场戏。成冬青的镜头里是黄色的暖色, 表面成冬青对苏梅还有着深厚的情感, 而接下来的镜头是苏梅在街上, 身后是滚滚的人流和汽车。在镜头的内部关系上, 整个镜头把苏梅孤立出画面, 在颜色上, 后景的人流和汽车呈现出一种冷色调, 形象地表现出苏梅的孤单和冷漠。

三、沉郁顿挫的怀旧情怀

(一) “王阳”象征着的大多数

中国合伙人之所以这么受大众喜爱,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有一个核心受众群———80年代的大多数与影片中人物年龄相仿的中青年人。

关于80年代的怀旧情节, 王阳的经历最具代表性的。他并不是像孟晓骏一样在事业和理想上收到打击, 也不像成冬青受到生存上的胁迫, 他是精神上的失意者。陈可辛导演在这里很巧妙地没有介绍王阳的出身。成冬青是农民, 孟晓骏是书香门第;而王阳, 不知道。这恰恰给这个人物增加了很强的自由度。家庭会成为王阳的束缚。试问, 谁会让自己的孩子为了一个美国妞而放弃签证。陈导心中, 王阳一定有一颗“自由的灵魂”。王阳在和Lucy分手的时候有一段特别的描述:他说“自己的八十年代死于今天”。八十年代意味着什么, 中国思想界最为开放的时代, 学生思潮最为踊跃的时代, 各类作家层出不穷, 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强烈的反思。王阳这么浪漫主义的人, 当然也是这个时代的先锋者。可是社会市场经济的繁荣, 却没人愿意出版王阳的诗, 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陈可辛在这里设计了一出“黛玉焚稿”的好戏。减去头发, 焚掉诗稿, 再加上之后一场王阳晒钱, 成冬青捡钱, 和王阳唱K的戏, 组成了本片最最经典的两场戏。陈可辛导演在他的纪录片《陈可辛的新梦想》[5]里面提及, 自己是越来越喜欢王阳喜欢王阳这个角色的。所以这两场戏可以看作是“入世”的王阳对自己的“出世”的一种留恋, 一种告别。他将钱扔向天空, 唱着Beyond的《海阔天空》, 导演特地选取了“背弃了理想, 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这段歌词, 真是王阳的内心写照。悲凉之至。王阳选择和成冬青一起, 向“钱”看齐。一代人的80年代, 一去不返。那一批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最终选择向现实妥协。

(二) 经典老歌蕴含的怀旧风格

在影片中, 一共出现11首歌曲。包括《海阔天空》、《一样的月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外面的世界》等。大多数都是80年代的经典流行歌曲。“在音乐形态上, 恐怕没有什么比流行歌曲更具有时代的印记了, 每一代人总有属于自己的青春。而表达这些青春的气息, 承载这些青春回忆的载体就离不开流行歌曲。”[4]45这种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 才能带着观众进入体会那个年代的发生的故事, 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浓浓的怀旧风格;同时, 也能很好地表现角色的内心状态和情景要求, 对于主题的展现和情感的表达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田卉群.中国合伙人:传统/现代?东方/西方?[J].当代电影, 2013 (7) .

[2]陈闽璐.从美国梦的破灭到中国梦的雄起[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

[3]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4]黄鹏.众说的青春:论影片中国合伙人的视听建构[J].当代电影, 2013 (7) .

篇4:平凡岗位叙写不平凡的人生

可谓干一行爱一行,潘贡章从1977年开始从事铁路运输,至今已有几十载,先后在机车调度、工会、图书管理等岗位工作。虽然岗位平凡但他敢于创新、勤于钻研,结合铁路运输工作实践,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发明了两项与铁路系统有关的专利,并已申报国际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铁路运输多功能钩

专利号:201520022811.1

此钩可广泛应用机车运输,操作简单灵活、省时省力,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车辆长期使用后,容易发生风管折角塞门、手把插销磨损或生锈等情况,手把脱落也时有发生。在调车作业过程中,当关不上折角塞门,或打不开折角塞门时,本专利多功能钩设有两个孔,可当扳手使用。当在调车作业中遇上车辆风管因长期未摘生锈,用手摘不动或用钩摘不动时,可将多功能钩手把当锤子用,朝风管接口从上往下打或从下往上打,打松了再摘风管;当在调动旅客列车时没有带钥匙开车门时,多功能钩头部引叉节上有外三角,尾钩有内三角,可用于开车门;当在调车作业中遇上接风管时,钩头前方折角塞门把手太远,一时无法将折角塞门打开,多功能钩不但可以将折角塞门关上,而且还具备打开的功能,用它可以增加手臂的长度,快速将折角塞门打开;当遇上调车作业繁忙要摘大量风管,下蹲弯腰次数多时,可利用多功能钩使风管接口处瞬间分开,以此减轻铁路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对腰、手、胳膊的伤害,提高工作效率;当调车作业过程中遇上车辆拉风杆脱落,要钻入车底排风时,多功能钩可以支撑身体,快速进入车底,排风后,可快速离开车底;当调车作业遇上要松、紧车辆链条闸时,可用多功能钩头部引叉节插入链条,将车辆闸松开或拧紧,不用爬高,省时省力。(注意:此项功能只对高台链条闸有用);当调车作业运行不超过7公里,可不进步档入提反钩,或摘风管(在到达场改变拉风分工方法后,做到推风前“五无”,此种型号钩不用,以减轻峰顶提钩人员的负担)。在调车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危险时,为防止事故扩大,此钩可以带风摘管,强迫运行列车或停车。

专利名称:一种铁路无调车编组站系统

专利号:201510016876.X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路无调车编组站系统,其利用坡道作为动力控制推峰速度及坡道牵引,省去编组站的调车机车作业;该系统设置有反坡道、停车道和正坡道,其中,正、反车道设置在停车道两侧,车辆从反坡道进入停车道,从正坡道驶离停车道,进行加速;在主调车场与正坡道之间设置有轨道车辆移动公共用线,在主调车场的上端设置有货场和公共用线。本发明的铁路无调车编组站系统,坡道运输以地面各种设备,调控速度及停车,经公共用线既可以调车作业编组,将坡道动力资源投入铁路运输,还可以减少大量的调车机车和一部分牵引机车,坡道运输投资少,运营成本低,简单、方便、快捷。

篇5: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

记得自己第一了解青藏铁路到是2006年那会,那是在新闻里面听到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详细介绍了青藏铁路建筑的不易,那会脑海里面想的是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啊,那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印象。那年我才16岁。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从那天真的童年悄悄走过懵懂的青春踏入了成熟稳重的青年,我毕业了那年我23岁,没想到的是,我毕业后成了一名光荣的铁路职工进入到了青藏铁路公司,从此我的身份就多了一个“宁工人”,回想一下,我与青藏铁路共同走过了二年多载,我为我自己的职业感到骄傲,为我能够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铁路职工感到自豪。

回想当初刚进入铁路单位的时候,那会我被分在了哈尔盖桥隧车间一工区,刚开始一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这地方不是啥好地方,但是没有想的是工区在海东市乐都县,这让我不由的惊喜,在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咋取了个这样的名字,后来听老师傅介绍才知道原来我们管辖到哈儿盖所以才叫哈尔盖桥隧。

由此我以一名桥隧见习生的身份开始了我开始了我职业生涯的开端,刚开始工作我与同时期被分来的9名新工一起由一名老师傅,出去工作,但是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我们明天干的不是清理侧沟就是捡垃圾,这让我不事的在脑海里面想,我学了三年的土木工程,本来毕业后应该从事建筑大桥、大路,施展我在学校所学到的东西,但是现在却是干着和民工一样的活,心里面从此开始反感到这份事业。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开始抱怨和反感起来了,有一天下午下班后,工区的工长工长来到我的寝室来找我谈话,问我最近工作咋老是心不在焉,我就如实把当初心里的想法给了工长说了,工长听我说完后就笑话我,说你这傻孩子我们铁路平时主要干的是维护工作,虽然岗位平凡但是他却关系到千千万万旅客的安全,把平时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对旅客安全的最大保证,在说你们现在还是新职人员,铁路上规定新职人员在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前是不能出去单独工作,还有你刚来啥都不会叫你去现场施工你已不会啊,所以你应该静下心来,慢慢学习等你定完职以后有的是机会给你是施展才华,就怕你到时候不会,于是我恍然大悟,在平时的工作中慢慢开始向身边的老师傅们学习。一转眼一年的实习期满后自己已通过了公司的定职考试,正当自己满怀信心准备大干的时候,人事通知我去高铁报到,我被抽调到了兰新高铁,当时那个心情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想到将要和自己朝夕相处一年多的同事和师傅们离别,将要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当时心里面真是,欲哭无泪,但是作为一名铁路职工,就得服从上级部门的安排。

就这样我来到了兰新高铁,当时正好是线路精调阶段,于是我被分到了精调小组,可以说当时我连最简单压机都不会用,虽然自己以前没有干过线路,但这并不是理由,不能因为我而拖累了整个小组的进度,于是我不断向身边的同事和师傅们学习,随着时间的积累,自己不仅学会了使用所有的线路精调设备,还在老师傅的教导下学会了“画翘”。这让在我那颗希望的种子又重新发芽起来,这样我认识到在平凡的岗位上已能施展所学的东西。

在精调的那段时光里面虽然每一天都是很辛苦,但是自己学会了很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水平,想到自己精调过的线路,开通以后上面将要行驶一列列高速运行的动车列车上的旅客感受到高速铁路,安全,舒适,平稳。时心里面不由的自豪起来,毕竟自已参与了,青海的第一条高铁,这条线路还是世界上目前一次建设里程最长的铁路,想到这些工作中的疲劳和辛苦不由的全都抛到身后。

当历史的时钟敲响在2014年12月26日时兰新客专正式通车,当自己乘坐列车时,心里面不有的骄傲,旅客透过窗户向外面看的是风景,而自己通过窗户,看见的是曾经自己在线路上奋斗过的背影。

如今的又返回到熟悉的桥隧岗位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一名普通铁路职工的职责,通过两年多的历练现在自己,已深刻体会到作为新时期的铁路年轻一代,要努力做好铁路维护的工作,作为一名“宁工”人要立足于本职,把个人的理想与目标和铁路事业发展相结合起来,做到个人的利益服从整体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

作为一名90后铁路职工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近年来,全段新职工都在学习新技术,新业务积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我素质水平,要不断的适应新时期铁路发张形式的需要。作为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

已许有会问,每天我们都干着加点重复的工作没有任何价格,能有啥大发展,混到退休就是了,其实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应以一颗颗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做好每一项工作,要认识到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是做好就是不不平凡,所以我们要立足本职,扎实进取,就是实现个人成长的基本道路,个人的成长源于对平凡事业的热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多少,事业的空间就扩充多少,只有干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才能搭建起成长的阶梯,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无论舞台有多么的小,我们都可以唱一出大戏来,只有把平凡的工作作为人生的事业,把事业作为追求,全身心的投入铁路发展中去,个人的成长才能得到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篇6: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生

那个桌子上不是堆积如山,那个桌子的人不是激动的感谢的话,这些残疾人却好像是别人帮他们似的,不住的向那些“顾客”说,我还提谢你呀,是你让我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价值,让我们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呀!这一类的话不绝于耳。

走出人群,还能听那些人们心灵中最纯洁的声音。

此时,心情激荡起伏让我只能记住那句话“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人生。”

篇7: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

记同江市自来水公司维修班班长颜京龙同志的事迹

颜京龙同志是自来水公司管道维修班班长。他1987年到自来水公司参加工作,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93年起他就从事自来水管道维修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

在二十年的工作中,他以一颗拳拳的爱岗敬业之心,刻苦钻研业务,以娴熟的技术、热忱的服务,赢得了干部、职工和广大用户的尊敬和赞誉,被人们亲切地誉为“二颜子”,曾多次荣获市、系统的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获得了黑龙江五一劳动奖章荣誉。丰硕的收获里包含有多少辛勤耕耘。多年来,颜京龙同志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干劲,由一名管道学徒工慢慢地成长为一名管道维修骨干,直至2000年成为一名管道维修带头人----维修班班长。

工作、职位虽然发生了变化,可他工作的热忱没有改变,为用户服务的态度没有改变,以厂为家、以岗为荣、以苦为乐、实践自身价值。

颜京龙是一名十分注意自身修养的人。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却以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和自来水工艺流程等项专业内容,为提高服务水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还自行研制了一个简易自来水管道测漏仪,为公司节省上万元资金,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维修服务效率。他不但自己坚1

持政治学习,还经常组织全班人员研究供水管网查漏方法,学习管道维修技术,全面提高自身及班集体为用户服务本领和水平。除此之外,他还经常组织班组成员,虚心学习同行业先进人物事迹,以此调动这个集体的工作积极性,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市民安全用水提供可靠保障。

二十年来,他始终都坚持奋战在管道维修生产的第一线,每时每刻都舍不得放下手中那把使用多年的管钳,他热爱管道维修工作,管道维修同样也离不开他,为了更好的工作,他经常奔波于同江市区的大街小巷,细心的查看翻阅公司的管网资料,进行对照,全面掌握全地区的管网分布及走向,为今后维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几个春秋过去了,领导换了几任,无论谁安排他干怎样的工作,多么艰巨的任务,他都毫无怨言、义务返顾、竭尽全力。

一个冬天的深夜,颜京龙接到一个用户的报修电话,说家中自来水管道出现故障。当时正赶上颜京龙爱人出差,孩子又生病在床。怎么办?水火无情,用户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想到这里,他将孩子反锁在房间,不顾天黑路滑,仅用十多分钟就赶到用户家中。由于管漏位置特殊,加之夜深没有帮手,他一直干到清晨四点多钟,确保了用户安全用水。用户望着满身锈水的颜京龙非常不知说什么好,再三挽留他用餐,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只了句“这是我应该做的”后,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扭头离去。

还有一次,他接到一个新建居民楼用户打来的电话,说自家的自来水阀门和座便都坏了.他说这属于开发商的工程质量问题,但找施工单位几次了,施工单位都迟迟不与理会,想询问一下能否帮助修理,多少钱都行.他放下电话二话没说,拿上工具带着另一名维修人员立即赶往这个用户家,一会两人就修好了阀门.可是修座便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坏的时间较长,座便内部粪便淤积堵塞,必须先疏通后再修理,颜京龙就让另一名维修人员出去买零件,自己动手疏通座便.粪汤溅得他满身满脸,他全然不顾,花了好大的功夫才疏通开.维修结束后,那家主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一边留他们吃饭一边准备付工钱,结果他们不但没吃饭就连工钱也一分未收,那位先生一个劲地说自来水公司的人员素质真高.为了确保全市人民的正常用水,自来水公司对供水管理得特别严格,没有极特殊情况或总经理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停水。要求维修人员除特殊情况外,一律实行关闭独立阀门作业,不允许大面积停水。所以,在维修过程中,他们即要做到圆满完成抢修任务,又不能影响较多用户的正常用水,实施带水作业是经常的事。由于带水作业,颜京龙更是经常是一身泥,一脸水,脏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但从无怨言。不但节假日得不到休息,就连夜里睡觉也常常是睡了上半夜没了下半夜,每当人们和他谈起这些他总会非常平静,他总是说自己是一个非常平凡的管道维修工,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尽

自己的职责,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履行的义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颜京龙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成为一个中年男人。但由于他的忘我工作,落下了严重的腰肩盘突出毛病,而且时常是在维修时候弯下腰就抬不起来,严重的时候疼得满头是汗。尽管如此,他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始终坚持在维修岗位。

2012年8月,在一次维修过程中,他的腰病突然发作无法行动被同事们送到医院。由于病情严重,市医院建议他到到上级医院治疗。在家人的陪伴下他来到了哈医大附属医院,经过全面检查发现,他的病情比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必须及时手术。没办法,颜京龙只好听从医生的建议和安排进行住院手术治疗。治疗期间,主治医生再三嘱咐他,出院后不能干重活,不能劳累,一但复发后果会很严重,甚至会有瘫痪的危险。

颜京龙出院后,根本没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因为他放心不下班组里的工作,出院没几天,就到公司上班。领导让他休息,他不肯,毅然回到了他的工作岗位。有时他实在做不了,就亲自指导班组成员完成维修任务。

今年,在我市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面前,他更展现了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风范。在抗洪期间,他每天除了完成市区供水管网维修工作以外,还坚持参加筑坝修堤,巡堤值班工作,累了就找个地方靠一会儿。在他的影响下,公司全员

奋力拼搏,装沙袋、堵管涌,遇到险情及时排除,确保了所负责的坝段万无一失,圆满地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

篇8:不平凡的人生

时间流逝,记忆永存。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息的奋斗,最终却趋于平淡。平凡者未必伟大,真正伟大者往往平凡。记得是谁给路遥送了这样一句墓志铭:“平凡的世界,伟大的人生。”他自己也曾说过:“人生就是无休止的奋斗,为了梦想而奋斗。”整个世界其实就是这样,在普遍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世界》整篇文章都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语言,符合现实,它所具有的审美力量透露着温馨动人的情愫,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展现给读者的。

《平凡的世界》是以朴实的语言与真实的感受来见证平凡生活中的平凡的信仰与人生。浮躁的年代,浑噩的社会像一杯沉垢的清水尽管澄清,但不平静。路遥笔下的人物却是那么个性鲜明,书中的少安、少平,还有其他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也必受时代的局限,但也正因此才真实亲近,栩栩如生。

因为大家都是平凡人不是“伟人”,没有以一种追随终极价值的眼光,来解读历史与当下变换的舞台,来预测历史的变迁与思维观念的转变。天堂沉默半小时,人间却要喧哗两千年。上级的指示沉默了,冯世宽的教条沉默了,田福堂的心计沉默了,孙玉亭的任劳任怨沉默了,于是整个石讫节喧闹了,整个双水村喧闹了。双水村的大小干部都带有狭隘与利己主义情怀,但那不是愚昧,也不是“走资派”,而是旧社会进步的潮流,正如田二所说:“世事要变了……”可惜的是那些干部、农民、知识分子都没能跳出那个“围城”———“围城内的人打破铁笼想钻出去,围城外的人却挣破铁笼往里钻”。

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曾经说过,“人”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印象或者教育,会沉淀在“人”的精神深处,甚至会成为“人”的性格“原型”,尽管后来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要触及它的本质构成,殊为艰难。双水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完全宗法式的家庭关系、淳朴的民风和“简单”的人们,充满温馨、困苦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由血缘所维系的天然亲情,使孙少安仿佛沐浴着中世纪的“古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孙少安,是个典型的农村汉子,有着最朴素的生活品质,是广大农民的代表。双水村其实就是一座“围城”,田润叶期盼着回到双水村去找她的少安哥,而少安却远赴山西寻回个陈醋大眼妹。少安的价值观是传统的,他崇尚的不是爱情上的真谛,而是人间真实的情感。门第观念与家庭的败落使少安深深地认识到他与润叶的结局只会酿成悲剧,这使他被旧的陈腐观念锁住了。但少安是幸福与安逸的,他有妻子和亲人的疼爱与关怀,一个纯粹的平凡人,也因此没有摆脱那个时代的局限。但润叶不是,她尊崇“爱情至上”的价值观念,没有因现实的枷锁而屈服,但润叶在挣脱那座“围城”之时,却注定了自己的悲剧。润叶的悲剧不是少安给的,归根到底是他们主体的价值观念不同。

孙少平,是书中的真正主角。作为一个在知识的世界里徜徉的人,他具有从父兄身上继承下来的那种坚毅刚强、沉着冷静,但是他身上也有父兄所没有的东西———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对自己人生的明确定义。孙少平虽家境贫寒,但从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的好处将是一生受用不尽;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摆脱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在他高中毕业回双水村当教师之后,不满于双水村的生活,不满于父兄那种为觅食而战的生存状态,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男子汉一样的生活,希望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命运,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无论是心酸、苦难、光荣或者是屈辱,都亲自去遭遇、去承受、去创造。因此,他想自己做出一点事业来,想去更为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第一次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以每天一块五角钱“买”了,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陡坡上去,人简直连腰都直不起来,这样的劳动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三天的考验期下来,尽管脊背被压烂了,两只手也肿胀起来,但丝毫没有感到懊恼,反而很庆幸。他认为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苦难意识给了他一个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让人深刻体会到一个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生与信仰。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用一颗善良的心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人物世界,并让我们在人生的酸甜苦辣中感受到了极其辉煌的人生意义。双水村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演绎着平凡的人生,从平凡中而来地繁衍生息,你能看到的,就是苦难中的信心,不能夺走的盼望,永不止息的爱,平凡中的苦涩,以及今生的骄傲。

参考文献

[1]陈泽顺.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庄子传》——折射人生观下一篇:(樊梦涵)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