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的人生哲理

2024-05-17

信仰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的人生哲理(通用7篇)

篇1:信仰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的人生哲理

当听到有人说他们现在活得很幸福或感到很快乐时,我真的在心里会想这家伙要幺是无知,要幺是在自欺欺人。在这个道德观念伦落,传统价值缺失的时代, 对物质的欲望充斥一切,到处是没有信仰,没有理想的人,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长期的信任感,。看看安顿的书你就知道了 ,所有的事情都会以很美好和激情开始,但往往却以痛苦和丑恶作为结束, 好象前面快乐有多大,后来的痛苦就有多深。

在顺利的时候,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很美好,但一但遇到困难或挫折,一切就玩完了,所以真的不知道这些快乐能维持多久,多年后又会以什幺方式来结束。真正的幸福可能只能源于信仰和虔诚.平淡的东西可能才持久,那些文字的目的是希望能把信念,责任,信任,坚强自信这些人性的东西再放到一个物质困乏和困难的环境中去重新进行考察。

不知道你有没有曾经遇到过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的选择的时候,我曾经遇到过,当一个人没有这种体念之前,他会觉得自己是很强大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有遇到这种事的时候可能才会体会到人的渺小,那时就会知道实际上人并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求助于上帝(至少在心灵上是这样)。这可能就是我现在经常强调精神信仰的原因。虽然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但希望能理解我的想法。

人的生命有限,世事无常,而一般人难以理解这点。

老子说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如果你有一段时间在医院的癌症病房待过,你应该会有一些完全不同的体会,面对那些判了死刑的人,你有什么想法,有情总被无情累,人还是健康的活着最好。life is

short,认识到人的生命有限可能就是我们最终走向成熟的开始.有一天晚上下起很大的雨,半夜突然从睡梦惊醒过来,听着耳边的风雨声,又一次想到这个问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的哪些漂亮面貌,强壮的身体和健康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渐渐失去,人的面貌可能不超过十年就会有很大的变化,衰老和疾病可能会让最强壮的身体也变得衰弱不堪,不能自理。老子好象说过,其生也喜,其死也悲,人从生下来就注定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也许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人性中那种无私的爱心和人的尊严才值得永远珍惜和回忆。

我一直认为人确实应该有所畏惧才对,无论一个人开始会多幺自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疾病,衰老,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面前,我相信最终可能都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我相信无论一个人现在多幺狂妄和反叛,到死的那一天可能都会相信命运的。真正的勇气可能是来自于信仰,来自于对神和命运的畏惧,而不是盲目的乐观和自信。可能只有当我们有一天真正放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抱有坚定和虔诚的信念,把自己完全交给信仰和命运,也许才能很好地理解和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活。

上帝说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来赎罪的,是来还债的而不是来讨债的.努力付出,不停地赎罪才能让我们进入天堂.如果你认为自己欠别人很多你就会更加努力奉献,如果你人为别人欠你很多你就会充满怨恨和不满足.可能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奉献.可能付出真的比得到更快乐,给予比索取更有意义,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人生的短暂性,理解所有人生而平等的道理,相信上帝和命运的公正性.我们可能就会更愿意和各种各样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乐趣,而不再苛刻地要求别人必须满足自己和世俗的那些标准.

篇2:信仰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的人生哲理

梦想是纯净,没有一丝灰尘,可人间烟火却是五味俱全,一下子让你的梦破灭,于是你选择了你的梦想境界。这样,海子你就永远不会孤单,活在自己的天堂,给每一座山都起一个温暖的名字,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是诗人,每一首诗都是乐观和向上。海子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不然为什么就扔下白发的老娘,自己独自躺在冰冷的铁轨之上?查海生啊!你是有梦想的人啊,难道生与死在你心里就是一道篱笆墙,外面是春暖花开,里面是麻木和忧伤?也许你是一个禅者,悟出了生命的经络,生与死也就是在哭和笑的一瞬间,没有什么值得留恋,没有什么是难以割舍的情感。

感怀着海子,感叹着自己的情感纠结,真的就走不出那片海,走不过去那条伸向远方的铁轨吗?生命是博大的,每一天都要活出自己的风采,相伴着阳光和绿树,相伴着白云和诗句,活在美好的人间烟火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海子只有一个,他的灵魂活在田园和大海边。

而我们的世界,有白发苍苍的牵挂,有远方无尽的思念,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清新释怀的文字,还有文字中缕缕浓浓的情思。海子去了,也许是他感悟到了什么,才会走得那么宁静。留下我们面朝着红尘,活得纠结活得挣扎,可真的要离开人间烟火,灵魂就能摆脱八百亩的愁绪吗?

活着就是一口气,活着就是面对风雨,活着就是一次考验,让这口气活得顺畅。人生不在于你能活多少天,而在于你活得痛快活得洒脱!死很容易,像海子一样,化作一阵风。而我们却是一颗树,将黯淡深埋土里,用玉石般得风骨临风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一个梦想,一个红尘的世界。看着日子在飞速的旋转,一眨眼,就是冬季,一眨眼就是春天了。感慨和失落扰乱了内心的溪流,太多的思绪,才下日头又上心头。就是时间的堆砌,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感悟和释怀,我们的奢望并不高,就是用汗水和智慧,用勤劳和执着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喧嚣的城市里,也能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水,用文字的音符,滤净杂乱和非议,文字对于我们就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头顶着一片天,脚踏着一方厚土,拍着自己的心口,写出真诚和坦荡,写出眼睛看到的纯净和感动。这个世界灰尘迷蒙了很多人的眼睛和心灵,说着心不由衷的语言,就连微笑也少了一许率真。

也只有文字,从不会偏离自己的心,描画着属于自己的境界,文字只是表达自己心情的一种方式。格式和曲调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那份质朴,诚挚,真实和坦荡。不管世界再怎么转变,我们只写看到播种和收获,听到的悸动和感恩,感恩苍老的父母,感恩聪明懂事的孩子。时间煮酒,带着爹妈的言传身教,带着土地的包容和深沉,那份真,永在心头!

篇3:信仰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的人生哲理

一、借鉴国外经验, 寻找解决问题良策

丹麦是世界上首先使用秸秆发电的国家。使用秸秆发电, 降低了原料成本, 百姓享受了便宜的电价, 环境得到保护, 新能源得以开发, 同时还使农民 (秸秆卖给电厂) 增加了收入, 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还可以无偿地返还给农民作为肥料, 这样串联起了一个“黄金圈”, 秸秆真成了“宝贝”。

美国有24个农业州, 每年都有大量的秸秆需要处理。秸秆在美国的用途很广, 可用作饲料、手工制品等, 有的地方还用来盖房, 将整捆的秸秆高强度挤压后填充新房的墙壁。纤维素乙醇提炼技术是秸秆综合回收利用的最新发展。根据“美国可再生燃料协会”提供的数据, 美国目前有116个乙醇提炼厂家, 每年可以生产59亿加仑的乙醇, 另外还有81个新厂家正在建造之中。每生产1加仑乙醇, 可以得到51美分的政府补贴。

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以北60千米处的农业区, 以耕种玉米、小麦和养牛业为主。这里每年5月播种玉米, 一般到10月收获。如果把玉米作喂牛的青贮饲料, 那就要提前于9月收割。10月份玉米已经成熟。收割时, 玉米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把玉米秆切碎, 切碎的玉米秆作为肥料返到田里。

目前日本处理秸秆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混入土中还为肥料, 以及作粗饲料喂养家畜。约68%的将稻秸秆被翻入土层中还田;其次作为粗饲料养牛的约占10.5%;与畜粪混合做成肥料的约占7.5%;制成畜栏用草垫的约占4.7%;一小部分难于处理的秸秆就地燃烧, 约占4.1%。目前, 日本正在开发出利用植物纤维的生物燃料, 以减少燃料和粮食进口量。

二、结合我国国情搞好秸秆综合利用

1. 秸秤工业利用的基本模式。

中国目前利用秸秆作为材料工业原料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一是秸秆碎料板:秸秆碎料板是以麦秸或稻草为原料, 采用类似于木质刨花板生产工艺制成的一种板材。目前, 山东汶上县和江苏建湖县正在建设两条秸秆碎料板生产线。二是秸秆中密度纤维板。科技人员已经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并在正式工业生产线上得到验证, 以麦草或稻草为原料, 以改进脲醛树脂为胶粘剂, 可以制得性能符合中国中密度纤维板标准要求的产品。其生产工艺过程与现有的木质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相似。三是秸秆轻质墙体内衬材料。秸秆主体为秆状材料, 中空, 本身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功能, 在发挥秸秆本身固有优点的同时, 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 制造新一代的秸秆墙体内衬材料已经成为可能。四是秸秆包装垫枕。近年来, 北美和欧洲国家已经相继宣布限制中国的实木包装箱入境, 这就要求寻找新的垫枕。成本要比实木垫枕低。上述四种秸秆利用模式, 中国均可提供成套工艺与设备, 有些还取得了独立的知识产权。

2. 生物利用途径。

(1) 压块做燃料。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粗纤维, 经处理后, 体积变小, 燃烧性能有了很大的改观, 排放的污染物低于煤燃料排放的污染物, 是一种高效、洁净的可再生资源。可应用于家用取暖炉、工业锅炉以及秸秆发电等领域。

(2) 直接还田利用。

在利用大型巡耕机械耕整土地时, 将秸秆铡碎, 翻入田中还田, 或利用秸秆腐熟剂喷洒秸秆后直接还田。这就要求我国科研人员要研究出更加实用的机械来。

(3) 过腹还田利用。

主要是将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后作饲料, 饲料质量好, 营养价值高, 消化率高, 可有效降低饲料成本, 促进畜牧业发展。

(4) 农田和果园覆盖利用。

用秸秆覆盖农作物和果园空地的方法, 通过较长时间沤腐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含量, 防止水土流失, 增加土壤肥力, 减少水分蒸发, 防旱保墒, 压草保苗等, 促进农作物和果树生长, 还可以预防很多农作物和果树疾病。

(5) 生物气化 (沼气化) 。

利用原有沼气池, 一次投料长期可用, 回收能源 (沼气) 、提供有机肥。

3. 加强管理是秸秆还田的必要措施。

篇4:信仰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的人生哲理

本书是一本有关环保与生活的文章结集。纵观编者许煜写的导论,除了引用里尔克诗歌外,他还引用了里尔克同时代哲学家尼采的“命运之爱”(amor fati),“命运之爱”不单要像贝多芬在晚年四重奏里标示“必如此!”般承认命运,更要去爱它,因为它就是你如此生存的历史,而你正是这些命运的历史延续;正如阿波罗石像残躯般经历了历史的煎熬,我们也不可能像里尔克的“豹”般在笼里以漠视的眼光看待世界及其灾难,而是视世界的存在与我关系密切。许煜据此认为,这种对历史的爱绝非消极地接受命运,而是积极地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

单看许煜或郑依依洋洋洒洒的前言,很难察觉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的异同,但揭开本书第一篇戴秀慧的《环境里的纠结与连结》,读者可以从较深层次思考环保和节能背后的迷思。作者告诉我们,与其少用空调和冰箱,不如不用,这样做或许有如返回前现代社会过活,效果如何有待商榷,然而其决绝的精神,仍值得效法,其要旨就是要提醒人们:我们今日的生活不单与自然分离,更是与现实世界隔绝,现代科技使我们不了解外面世界的苦难,对他人失去同情……

人们经常以为文化与自然(野蛮世界)是截然对立的,然而很少人承认culture(文化)这个词其实也有“农耕”(cultivation)的意涵,人类文明将自然切割,把世界分为中心和边陲,但其实哪里都是边陲,哪里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剩食》作者陈晓蕾在《当生活的设计师》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的意义。这不单是一种设计思维,更是整套生活甚至存在的逻辑。比如现代人往往只仰赖单一的生活来源,但大自然让我们晓得一切都是多元化的,甚至物种的多样化也证明我们对自然的定义是错误的。所谓对“益虫”、“害虫”的界定不过是人类狭隘视野下的科学定义,事实上,即使一只蟑螂也有其益处。

然而环保不能止于生活方式或处事态度,它更是一种政治经济领域甚至关乎生存的问题!关于环保与心智的关系,或它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没有人比何建宗在《环保从心灵触动起始》说得更明白。其实环保并不属于抽象的、理念的范畴,它只不过指出地球资源是一个“密封系统”,而非自由主义者甚至马克思说的“取之不尽”,更不可能像当代西方国家想象的“永续科技”。另外,生态也是一个平衡系统,个别物种消失意味着另一物种的增长失衡,而人类就是一个增长失衡的极端例子。我们应该看清楚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运用地球资源,否则人类文明也会陷入重大危机,甚至让全球生态遭受毁灭。

环保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必定起始于人类对技术的反思,正因为那种优于万物生存以及延迟死亡的欲望,我们才用技术将世界改变成我们能主宰其中的样式,然后又基于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厌恶而将我们与自然环境隔离。诚然,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也把自己与那饲育我们、也收回我们生命的自然环境隔离甚至消灭;如此下去,最后一个被我们消灭的自然灾害,必定是我们自己。

事实上,工业开发已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从中国大陆的城乡差距到乡村农耕经济的破坏,这些影响对社会的破坏已是铁一般的事实。恐怖的是,这种对经济或人命的损害大多以“发展”、“进步”为名进行。正如戴秀慧说的,进步的一方往往也歧视其他人。她以当年在北美建造铁路的华工因为没有体毛和经常洗澡而被西方男性讥为女人的例子作为比喻,虽未必直接指向科技对自然环境的贬损,但很能描绘出白人男权社会那种“舍我其谁”的进步观。

篇5:爱国是她唯一的信仰

一次聚会上,担任基督教女青年会总干事的李德全上台发表演说,她出众的口才、率真的神情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不久,李德全见到了时任陆军检阅使的冯玉祥。其时,他刚刚丧妻,留下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尽管身居高位,说亲者众,但他提出的“不施脂粉、穿粗布衣裳、精心抚养前房子女”吓退了一众想“过好日子”的女子。出身穷苦、不失本真的李德全令他一见倾心。

1924年,28岁的李德全成为冯玉祥的新娘。她穿着蓝色棉布大褂,唯一时髦的是头上披着的白纱。致谢词时,她声音洪亮:“男人、女人都是人,夫妻应该平等,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婚后,曾在贝满女中受过西洋教育的李德全为冯玉祥开启了一扇崭新的门。她在北京创办求知学校,招收贫家子女免费入学读书;她带冯玉祥会晤李大钊,聆听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她与他共赴苏联接受新思想,从笃信基督向唯物论转化。冯玉祥的进步引起国民党的愤怒,他们对李德全进行诽谤攻击,说她“游俄归来,信仰忽移”,说她“赤化了冯玉祥”。李德全毫不畏惧。就这样,冯玉祥从一个旧军阀、旧军人逐渐变成了坚定的民主战士、革命军人。

种种压力下,冯玉祥曾两度隐居泰山。在山东泰安,李德全变卖了结婚时亲友赠送的全部首饰,协助冯玉祥办了十五所小学,为抗日培养后备力量。1936年到南京后,她又积极投身妇女解放运动,发起组织“女子学术研究会”,并以“参观监狱”为名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

“欲救中国,必先救儿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难民遍地,李德全联合邓颖超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随着难童增加,解决吃饭问题需要钱,她便见人就募捐,“我一见能捐的人就脸红,他们一见我就头痛,头痛对脸红,我的捐册又撕下了一页。”

抗战胜利后,李德全夫妇坚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蒋介石以“考察水利”为名,将冯玉祥派往美国。抵达美国后,冯玉祥立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高举反蒋独裁旗帜;李德全也在世界妇女大会上用英文控诉了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得到各国妇女的支持。因为“言行荒谬,不听党的约束”,冯玉祥被蒋介石开除党籍,吊销护照,被迫与家人过起流亡生活。

1948年7月,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李德全一家秘密乘坐苏联“胜利号”轮船绕道苏联回国参加政协筹备工作。一场意外的大火降临,冯玉祥和最心爱的小女儿不幸罹难。死里逃生后,李德全悲痛万分,在苏联养伤的她表示“康复返华继续为民主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全出任卫生部部长。十几年间,卫生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消灭了霍乱、天花等流行病。

“上帝怕你办坏事,派我来监督你。”这是新婚燕尔时,李德全对冯玉祥说的玩笑话。从基督教义到马列主义,唯有爱国,才是她真正的信仰。

李德全(1896年-1972年),北京通县人,中国妇女运动先驱,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篇6:江平:法治是唯一信仰

即将80岁的老人,历尽人生波折。在他身上,既有法学大家的操守,也不乏应对复杂现实的策略。他会用智慧的表达,以期事半功倍。

江平说自己不至于为了某一理想走上最决绝的道路,除了“没有这个勇气”,他也考量了这种方式的效果。

无论政治还是民粹的力量,都不足以改变江平对法治的信仰,因为它是民主与自由的载体。

江平说,经历正反两方面的教训,看政治也好,看国家前途也好,都有两方面的经验,这是他人生很大的特点

前不久,《南方周末》举办“中国梦践行者”致敬典礼,法学家江平是其中最年长的“践行者”。他从幕布后走到前台时,没看清脚下的台阶,踉跄了一下,险些摔倒。主持人白岩松不失时机地借题发挥:江老师一路走来,虽然也有坎坷,但是,你看他“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舞台中间”。

这个插曲,倒真像是这位老人的人生写照。

去年年底,年届80的江平患了中风,出院后腿脚不如以往灵便。送记者出门时,他走起来有点摇晃。其庞大的身躯对于饱经风霜的两腿,像是一个负担。腿脚给他带来的麻烦,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存在,但这却往往让人因之对江平更添几分敬意。

1990年12月底,江平60岁生日。在学生们为其操办的生日晚会进入高潮时,大家要求江平表演一个节目。他装着假肢的一条腿看起来不太灵便,却非常坚定地走上前来,唱了一首英文歌曲,叫“我们决不动摇”。“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升华!”当时在现场的学者说。

几番剧痛,看淡得失

江平人生的前两个分水岭,都与右派有关:1957年被划为右派,他被打入“敌对的阵营”;1978年右派摘牌,他又被拉入“人民的阵营”。1990年被免职后,他不希望自己属于任何一派,完全独立。

对江平来说,195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与他相熟的几位业内人士表示,江平此后的很多行为,或许都能在这年找到解释。

1956年,江平带着全优的成绩,提前一年从苏联学成归来。江平1951年被选中赴苏联留学,不知5年后国内风云已变。当时,中国正在以整风的名义“引蛇出洞”,“给党提意见”一时风行。

在领导的授意下,江平和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江平留苏归来后进入该校)的另外19名年轻教师,写了一张大字报,内容共有5条,包括成立整风委员会、鼓励中层干部向党提意见以及建议工会由选举产生等。大字报一开始广受好评,校领导也给予充分肯定。

随后风向突变,原本被鼓励的“给党提意见”被定性为“对党恶毒攻击”,积极建言者纷纷被打成右派。江平由于是该校第一张教师大字报的始作俑者,当然未能幸免。在试图将其划入右派时,组织上颇为头疼——江平之前的经历“又红又专”,不仅18岁就参加革命,还被选为赴苏联的第一批留学生。学校专门为此召集了一次会议,最后终于在其教育经历中找到了“源头”。

江平在国内所受的最重要的两段教育,都是在教会学校上的。中学时就读于崇德中学,这是一所由中华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民主自由之风甚浓,正是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江平18岁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一个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他说自己当时参加革命的意愿有两个,“一个是(实现中国)物质上的富强,一个是政治上的民主自由。”江平后来考入燕京大学,这又是一所教会学校,民主之风同样领国内之先,其创始人就是后来成为美国驻中国大使的司徒雷登。

手握这两个罪证,学校给江平定性为“追求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对于这一定性,江平说既服又不服。服的是,这大体就是自己的思想根源,不服的是,为什么民主自由就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前自己参加革命,不就是为了追求民主自由吗?“当时这个问题不好解决,在我的思想中始终是一个疙瘩。”

江平说,被划为右派,是自己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至今有时还在梦中杂乱地回放着那惊心动魄的情景,醒来仍心有余悸。”让他颇为感慨的是,他留苏本来应该有6年时间,为了早日回国工作,在5年之内修完了课程,没想到努力学习的结果是“抢到了一顶右派的帽子”。如果在1957年7月份回国,国内反右形势已明朗,他不会傻到要自投罗网。

被划为右派还带来了另一场灾难,他新婚的妻子在组织的压力下提出离婚。两人在留苏期间相识,欲在留学期间结婚未获批准,于是回国结婚,却没想到婚姻如此短命。

遭遇双重打击的江平被派往西山劳动。一天,江平去铁轨边拿钢丝绳,不远处的火车突然间滑行下来,毁掉了江平的一条腿。

江平说:“从1957年到1978年,这期间我该失去的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也失去了,最低谷时,除了这条命,其他所有的都失去了。”这个“最低谷”,说的就是1957年。

接二连三的灾难,在江平看来“还是可以忍受”,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有了些变化,“我可以说是从火车轮子底下捡回了一条命,这让我觉得对人生应该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多活一天都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有了这样一个乐观的态度,我们就不会再去为某些东西的得失而烦恼,也就有精力去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执拗信仰与委婉表达

与1957年不同的是,1990年的转折带给江平的,是释然。他在当天全体教师大会上说:“终于被免去了职务,我好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感到了一种特别的轻松。”

这一事件给江平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是“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说,如果说自己的人生要找一个贯穿始终的东西,追求民主自由算是比较明显的一个。只是有时候激烈一点,有时候隐性一点。1990年以后,这些从年轻时期开始累积的基因开始发酵,“它超过了对很多利益的考量。”

早在苏联留学期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就引发了江平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昨天还是一个伟人,今天就成了一个杀人犯?”思考的结果是,这并非斯大林个人的原因,而有制度的推手在里面。

22年的右派经历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去想:“中国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江平说,自己给人生的一个大的准则是尽量不说违心话,尽量不做违心事。“在政治运动横行的时代,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理念是很不容易的。”在那些日子里,他秉持的一个原则是“政治条件不好,就不说话”。

到了90年代,江平认为说话的余地已经很大了。他说,自己对形势有一个大的判断,就是中国不可能再有1957年那种风险了。“不会被抓起来,不会被戴帽子,中国不会再出现反右的运动了。这跟自己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有关。”

与他相熟的律师张星水说,江平不仅是一个长于思考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善于选择表达的人。“他会权衡表达的风险和效果,以期事半功倍。”

张星水认为,江平的这种态度,让他在官方和民间都沦为“少数派”,“官方认为他有些激进,民间则认为他有些保守”。

曾经在2003年参加海淀区人大代表直选的张星水承认,自己在2001年到2005年非常激进,虽然也是有序的表达,却是“带有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江平与他做了很多沟通,从2007年开始,张星水趋于缓和的表达。

一位前辈的眼神

江平所参与的公共事件,都有一个说得过去的法律逻辑,从而用这一逻辑去驳斥其他的逻辑。被驳斥的逻辑里,既有政治的逻辑,也有民粹的逻辑,后者让他显得更与众不同。在2008年10月一次讲座的提问环节,有听众问起他对杨佳案的态度,他说:“我完全同意上海市高院的二审判决结果。”一位听众旋即站起:“假如我手里有一个鸡蛋,我一定会向您扔过去。”江平在重庆“钉子户”事件上的“护法”言论,也同样惹来了如潮的非议。

“他对法治的信仰已经深入骨髓,”张星水说:“任何其他的力量都不足以改变这种信仰,无论是政治的力量,还是民粹。”

而这种信仰背后的动力,还是民主与自由。在江平看来,“法治的基本东西,无非是民主和自由这两个基因。”

“民主说透了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就是要创造一种制度,使人们能够去选择一个最好的政治家来领导中国。而这种制度应当是透明的、公开的。”

他说,自己过去不太尊重政治家,近些年才发现,法律人要躲避政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没有政治理念的法律人可以在有关执法的是非判断上很清醒,但却可能在所执行的法是善法或恶法上判断很不清醒,这并不奇怪。”

在中国法治的进程上,江平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进两步、退一步”。“这就是说,你进得要是太快的话,可能就被别人反对掉了。只有进一步,妥协一些;再进一步,再妥协一些。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都是笔直地、不断地往前进,这不太可能。所以,前进和妥协,改革和妥协都是正常的。”

在江平看来,“前进的两步”主要来自于民间的推动,“但推动的程度,还要取决于领导人的认可。”

他坚持认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只能循序前进,只能在目前的体制内进行。“中国这么大,一旦出现了极度的混乱,那中国是非常难以想象走向何方的。中国如果走到这一步——可以到你的床上踏上一只脚,可以随时把你的财产没收,穷人再搞一次革命,财产再一次分配——我想这不能够带来民主,恰恰是走向了它的反面。”

江平说,60年前,自己为了民主、自由而呐喊,60年后,这一目标仍然未变。“好在我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就是新闻媒体采访多一点。要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来宣扬法治理念。”

江平所能利用的另外一块平台,是演讲。“相比起写文章来,我更喜欢在讲台上发挥我的思想。”他说。

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毕业生这样描绘江平演讲的现场气氛:“现场热烘烘的,让人虽然冒汗却移不开步,我们便如善男信女一般,听着先生布道,感觉是听了天籁之声,只知道它熨平了我的五脏六腑,让人有一种本能的冲动。”

去年冬天因中风住了两个月的院后,江平说现在已经是“保命第一”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起到了铺石筑路的作用,现在已接近完成我们的使命,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希望青年人接过接力棒。”

篇7:海韵地产,唯一不变的是改变

“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个作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每一个客户,准没错。”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海韵集团董事长陈宪清温文儒雅的外表下,透着当年祖辈闯关东遗传的诚实、尚义、豪放的性格印记。

1998年,陈宪清在辽宁朝阳经营着运营良好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实业公司,一次海南度假的经历让他对椰风海韵的生活方式流连忘返,2002年陈宪清义无反顾地决定进驻海南,创立了“三亚海韵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带着真金白银开始了在三亚的创业。

“闯关东体现了祖辈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处变不惊的超常智慧、有容乃大的宽阔胸怀和与人相安的和谐性格。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创业所需要的。”也许是血液流淌着山东人遗传下来的特有的基因,陈宪清积极乐观的态度打消了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置疑。随着先期投资6000万元成功打造“聚鑫园”、“椰风海韵度假公寓”等房地产项目,陈宪清带领海韵一举进入“海南房地产20强企业”。

海韵不断发展,陈宪清却从未把时间留给为成就自我陶醉,而是深深思索海南房地产发展的走向。从2000年以来他留意到,海南的旅游模式正在从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变,于是迅速调整海韵集团战略:必须要颠覆传统房地产经营模式,用超前的开发理念引导海南旅游度假地产的走向。陈宪清认为,三亚作为全国休闲度假地产资源最佳的代表城市,这里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其房产的价值,三亚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其他滨海旅游城市,加上海南又获批建设国际旅游岛,三亚的旅游度假地产不是简单的建房卖房,大部分休闲地产项目都配置了星级度假酒店,无论是商务配套功能,还是休闲服务设施都很完善,这在未来发展战略中格外重要。海南独特稀缺的自然资源和三亚的发展被社会大众所认可,丰富的产品链势必会吸引更多注重生活品质和崇尚海居生活的高端人士来三亚置业投资或休闲度假。

凭借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精湛的专业开发能力,海韵集团先后开发了“椰风海韵度假公寓”与“海韵假日·休闲公寓”两个以度假为主题的大型房地产项目,并将房地产项目的售后服务发挥到极致:在三亚率先为业主提供机场接送、代租代管、家居装修、家政和汽车租赁等一系列专业周到的售后服务,满足了很多内陆业主定期频繁来三亚度假的需求。“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大到地区,小到具体一个楼盘,都存在着地区差异和水平高低的问题,如果想脱颖而出,成功地塑造出社区品牌,进而实现企业品牌的提升,我们就要通过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的项目服务和创新行为,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的细腻化,并制造出亮点来。”陈宪清说。

2008年,陈宪清在看准产权式酒店未来的前景后,斥10亿元巨资打造基于“三亚湾·国际公馆”精品项目之上的高标准五星级“三亚海韵度假酒店”,将房地产和旅游酒店有机地结合起来。2009年,高端精品项目“三亚湾·国际公馆”开盘销售,随之铂金五星级酒店——“三亚海韵度假酒店”试营业。酒店开业运营仅仅一年多时间,海韵就成为三亚湾上的一个地标——不仅是建筑地标,同时也成为三亚服务业的一个品牌。许多出租车司机载乘客去三亚湾附近,都一律简称为“去海韵酒店”。“三亚海韵度假酒店”成为了三亚湾的一张名片。

“为客户创造最具价值的生活空间”是陈宪清在实践中的建筑理念,学建筑出身的他深知大多数非专业的业主,开始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所要求的是什么样的建筑。“业主个人的好恶、素质、职业、文化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社会背景,甚至消费经验和对于空间细节的体验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建筑观和相应的价值观,我们的作用就是理解、尊重业主的价值观,并用专业的眼光和见地把这种价值观提升,以建筑为载体,把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生活方式原汁原味地带给业主,让每位业主在生活点滴中获得物超所值的满足感。如果说房子是人与自然的对话,那么海韵的建筑,就是一直在寻求以一种最友好的方式实现这种对话的最和谐状态。”陈宪清说。

陈宪清要求海韵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建成精品;将“以人为核心”的思想贯穿到住宅设计中;根据不同消费层次,设计多样化住宅,做到规划合理、设计超前、设施配套、质量上乘。在他看来,一个建筑与其中的生活及自然的关系越密切就越有生命力。“一个定位准确独具特色的楼盘往往具有浓厚的居住文化氛围,它给业主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容身居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取向,只有当建筑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要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沟通和循环。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投机取巧、粗制滥造是不会长久的,作为一个开发商,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作品,才能树立品牌形象,市场才能给你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得到良好的回报,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开发商就应该讲诚信!对客户,我们有诺必践,说到就要做到,有时为了按时交房同时保证品质,我们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

陈宪清认为,一个企业应该胸怀国家与民族,放眼未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为此,海韵集团每年都拿出大量资金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在海南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中,有海韵的突出贡献;在三亚市“向贫困助学宣战”中,有海韵的巨额捐款;在汶川大地震中,有海韵博大的爱心;在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中,有海韵的游子深情。

自2002年至今慈善公益捐赠累计近2000万元,先后获得“真情助学,大爱无边”的荣誉称号、荣获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向贫困宣战助学活动”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陈宪清已连续多年每年捐资100万元,用于家乡敬老院等公益事业建设。2010年10月,海南暴雨成灾,陈宪清又以长江商学院校友的名义捐款100万元,支持海南灾后重建。在公司设立爱心基金,专门用于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职工;成立老年基金,保障广大员工父母老有所养……“绿色成长,感恩海南”已经成为海韵集团的文化精髓。

上一篇:hr教你写简历下一篇:安徽省高考分数线查询时间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