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说的策略和语言技巧

2024-05-15

劝说的策略和语言技巧(通用9篇)

篇1:劝说的策略和语言技巧

浅析中西修辞劝说机制的异同-以广告语言为例

通过中西方广告语言中的.情感诉求、理性诉求、道义诉求等三个方面的论述及广告语言修辞中诉求手段的运用,分析了修辞劝说机制在中西方广告语言中的差异,明确了广告语中运用修辞劝说机制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广告的价值.

作 者:杨凡 YANG Fan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刊 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年,卷(期):13(2)分类号:H152.3关键词:广告语 修辞劝说机制 诉求手段

篇2:也谈家访的技巧和语言艺术

一、要采取最佳的家访形式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人们联系和沟通的工具及形式也与时惧进,多种多样。老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也是如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上门与家长面对百足膝长读,也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反映学生的情况;可以用电话沟通联系,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或电脑网络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诸如此类,却要因人而异,灵活运用。有的家长公务在身,或常差在外,可以用电话家访,及时沟通;有的家长工作稳定,常在家中,可以上门家访,当面详谈;有的家长则长期出远门打工,只有地址没有电话,则可以选择书信形式家访;有的学生家庭,电话、电脑多媒体一应俱全,又离校较远的,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或网络QQ沟通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教师在选择家访形式的时候,应先向学生了解家长的简单情况,根据不同的学生家庭情况,选择最佳的家访形式,以达到对学生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把握最佳的家访时机

学生来自各地,家长遍布各行各业,各有各的工作特点,各有各的生活规律。有的老师不了解家长的情况,贸贸然上门家访,或碰到忙于工作,或麻将“劈拍”三缺一的情况,家长表面应付却心猿意马,家访效果则可想而知了。有的老师却在街上碰见来去葱葱的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这样的家访效果也不佳。因此,要做好家访工作,必须认真做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把握好最佳的家访时机。首先要做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是向学生了解家长的工作生活的基本情况,掌握家长的工作、生活基本规律,从而选择最佳的家访时机;另一个是在家访前要与家长联系好家访的时间、地点和形式,使双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家访时应选择在家长休息的时间,假日或晚饭后,既不要过早,也不要太晚,以免影响家访情绪和影响家长的休息。把握最佳的家访时机,家访将会收较好的效果。

三、运用灵活的表达技巧和恰当的语言艺术

在家访时,老师既要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纪律等情况如实地反映给家长,又要使家长乐于听,易接受,对学校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样就要讲究家访时表达技巧的运用和要求较高的语言艺术。

(一)在语言表达上,老师要察颜观色,根据家长的言谈举

止,文化程度,学识修养,驾驭自己的语言,掌握自己的表达分寸,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寻找共同的语言。然后艺术地引入家访的内容。这样的家访既轻松又自然。在反映学生情况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一分为二,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又要不隐瞒,不护短,如实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要争取家长的认同,争取家长支持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二)在语言运用上,要注意语言表达艺术在语气上,要不卑不亢,舒缓平实自然。

反映学生优点时,不要夸夸其谈,兴奋夸张。反映学生缺点时,不能用鄙夷的语气;在语言色彩上,要不褒不贬,尽量运用中性词,不要过分褒奖学生,令其趾高气扬;也不能用“坏”“烂”“丑”等贬义的词语反映学生的缺点,否则令家长难以接受。特别是反映学生缺点时,要心里运用含蓄、委婉的词语,既要一语中的,又要家长理解明白,易于接受。

篇3:幼儿主持人语言技巧的培养策略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和学习知识的工具,出色的语言能力可以使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得到明显的发展和提高。3—6岁的幼儿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我们邓州市幼儿园组建了“金话筒小主持人”社团,培养幼儿具有语言表达和体验表演艺术的能力,也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变得开朗活泼、积极主动、有自信心、善于交流。

一、利用语调的变化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

在故事类节目主持中,幼儿主持人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比如在故事《小马过河》中,表现牛伯伯说话时就需要幼儿主持人降低语调、放慢语速,用沉稳的语气来说。在表现小马说话时,幼儿主持人就可升高语调、加快语速,表现出小马声音的纤细、稚嫩。这些语调的变化都是为了突出和区分故事中的不同形象,使观众在看节目时,眼前出现的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老牛和小马的画面。幼儿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通常会在一个故事之后,给观众讲一些根据故事、儿歌引申出的道理。比如在讲了《三只小猪》这个故事之后,幼儿主持人就可以说:“小白猪为什么没有房子住呢?幼:……因为它盖的草房子省力可是不结实。”在“……”处,就应该有一段时间的停顿,让观众有一个思考的时间,但停顿不应该太长,以免影响了节目的连贯。停顿前后语调的升降变化也是很重要的,像刚才这句话,停顿前的语调是上扬的,停顿后语调下降,在这里,停顿还起了转换语调的作用。由于幼儿对一些较长的句子反应慢、理解差,因此,在节目主持中,有的长句中间也应该做一些停顿。

二、利用语气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情感

幼儿主持人在主持中有古诗、儿歌时,应该特别注意语气的轻重,比如唐诗《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其中的“依”“入”“穷”“千里”“更上”等字眼都需要读得相对重一些,来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在介绍一些科学知识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些语句的重读,如“喝了汽水,为什么觉得凉快呢?这是因为汽水里有许多二氧化碳的气体?”在这段话里有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词,小朋友比较陌生,需要读得重一些,让他们听明白,如“二氧化碳”“气体”。在节目主持中,让观众猜谜语,当念谜面时,就要注意突出一些重点的特征,以及所猜的谜语是属于哪一种类,这些都是需要加重语气的。在整个节目中,主持人的语速都应该比较慢,这是因为幼儿理解速度慢,放慢速度能帮助他们听清节目。

三、利用语言的表演化渲染不同的气氛

幼儿的思维大多是形象具体的,幼儿接收知识、培养能力是以记忆和模仿为主,可塑性较强。因此,幼儿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平易近人,尤其是话语,要自然口语化,让幼儿感受到亲切,体验到关爱,自然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幼儿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有独特的语言运行方式,喜欢用一些叠声词汇、拟人化的语言“嗯”、“啊”等助词,所以,我们在主持幼儿节目的时候要多掌握这类语言。语言风趣、幽默,又能结合幼儿特点来组织运用语言。

四、利用表演化的语言为儿童营造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大脑皮层和皮下共同活动的机能,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的表达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物的形象。比如这样一句主持词:“遍地开放的烂漫鲜花,漫天飞舞的五彩气球,欢畅在蓝天下的千万只小鸟,飞扬在幼儿园的一曲曲歌谣”,主持人可利用欣喜的表情,“烂漫鲜花”、“五彩气球”、“千万只小鸟”“一曲曲歌谣”加重语气,用生动传神的表演性语言引导幼儿想象出情景和形象,开发他们的想象力。

五、利用无声语言提升幼儿主持人的整体形象

无声语言包括仪表、服饰、色彩、动作、表情、眼神等其他辅助性语言,在幼儿节目主持中,无声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主持过程中,主持人眼神、动作、服装的表演化,也能有效的塑造主持人形象,传达节目内容。

幼儿主持人的语言要追求一种自然真实的艺术体现,过度忸怩作态,嗲声嗲气只会让人反感。同时,幼儿主持人如果只注重语言外部技巧的表现,而忽略艰苦的积累,她的语言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我们提倡幼儿主持人注意内在素质的提高,较高的内在素质,会使主持人的语言变得灵巧、鲜活、富有生气,她说出的话会与孩子产生心灵上的感应,她的一举一动才会让孩子信服,从而赢得孩子的心。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张明红.幼儿语言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4]卡洛琳·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罗雅芬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4:劝说的策略和语言技巧

商务谈判作为一种经济活动, 语言使用的得当与否, 直接关系到整个商务谈判的成败, 由此可见, 在商务谈判中语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在翻阅了相关的商务谈判典籍后发现, 在商务谈判中常见的谈判策略主要有:冷热适中、虚实结合、刚柔并济、拖延迂回、胸有成竹、留有余地、相互体谅、底线界清、随机应变等。

1 商务谈判中常见的谈判策略

1.1 冷热适中

冷热适中指的是在商务谈判中, 谈判者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言行举止, 如果谈判者对于对方的提案或提议表现得过于热情, 便会暴露出己方的真正意图, 进而被另一方看在眼里, 抓住己方为达到目的的急迫心理, 以此来使得己方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如果谈判者对于对方的提案或提议表现得过于冷淡, 则会让另一方觉得谈判者没有诚意, 进而对双方将来的合作产生怀疑, 并最终影响到本次谈判的成功与否。由此可以看出, 在商务谈判中, 谈判者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于整个谈判全局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谈判者态度既不宜过冷, 也不宜过热, 而应把握好一个度, 做到冷热适中。冷热适中原则对于谈判者掌握主动权, 进而掌控谈判全局的局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2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在商务谈判中用来迷惑对方时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使用此种策略的前提是谈判双方知己知彼。谈判双方在使用此种策略进行谈判时, 通常不会直接提及双方最为关心的话题, 而是将谈判话题巧妙地转移到其他微不足道的问题上, 并对此问题争论不休, 以此来让谈判中的另一方误认为对方最为关心的问题在于此。使用此种策略进行商务谈判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得谈判中的另一方被弄得晕头转向, 进而在真正提及关键问题时, 也同样做出一些让步。比如:对方最关心的是价格问题, 而我方最关心的是交货时间。这时谈判的焦点不要直接放到价格和交货时间上, 而应放到价格和运输方式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在谈判中讲究虚实结合, 但虚不是骗, 只是借助一些话题来达到转移谈判方注意力, 最终促使对方在关键问题上做出让步。

1.3 刚柔并济

在商务谈判中讲究刚柔并济, 主要是说在谈判中既不能一味的刚, 也不能一味的柔, 而是要根据谈判所涉及的问题适时调整谈判策略。谈判的本质是一种博弈, 是一种对抗, 是寻求利益上的均等和妥协。如果谈判双方在谈判中一味使用强硬的言语, 坚持强硬的态度, 其结果只会使得谈判双方受伤, 并最终一事无成。但如果谈判双方在谈判中一味的退让, 其结果也不会乐观, 只会失去谈判的原则和底线, 并最终换来谈判双方利益的受损。因此, 在谈判中讲究刚柔并济, 既非一味持强硬态度, 也非一味的妥协, 而是在提及一些较为激烈的问题时采用相对温和的谈判方式, 以此来避免谈判双方态度恶化, 在谈判中出现僵局, 最终闹得不欢而散。

1.4 拖延迂回

兵法云:敌疲我打, 说的便是两军交战, 为避其锋芒, 不与其直接交锋, 而是等待敌人锐气消耗殆尽, 再向其发起进攻。在商务谈判中, 有时会遇到态度较为强硬的谈判者, 这类人有着较强的控制欲, 往往希望能够掌控谈判局面的发展, 如果谈判双方针锋相对, 其结果只会使谈判进入僵局, 甚至遭遇谈判破裂。因此, 为了缓和谈判双方关系, 使用拖延迂回策略再合适不过了。为此, 谈判中的一方可以利用一些字眼, 比如:我需要请示上级领导、我还没有考虑清楚等, 来巧妙拖延时间, 巧妙应对对方的围追堵截。也可以不停的向对方提出问题, 让对方一一作答, 以此来将一场速战速决的谈判转变为相对持久性的谈判, 当对方对此厌烦了, 又或是累了, 谈判中的另一方便可趁机向其发起进攻, 绕开对己方不利的条款, 把谈判话题引到有利于己方的交易条件, 从而进入己方的谈判节奏。在商务谈判中使用拖延迂回策略可以巧妙地拖延对方时间, 削弱对方意志, 从而使得谈判向着于己方有利的方向发展。

1.5 胸有成竹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说的便是要在行动之前预先进行规划, 预先做好准备。为此, 谈判者可以预先做好信息收集工作, 将谈判中需要的信息预先准备好, 这样谈判者在进入谈判状态时便不会慌乱了, 从而为整个谈判加分。谈判者需要收集的信息不仅包括谈判对方的信息, 还包括己方本次谈判中涉及的信息。商务谈判是双方心理素质的较量, 也是谈判技巧、专业知识与信息应用的较量, 充分的信息可以增强谈判者的信心和实力, 赢得谈判的主动, 甚至决定谈判的结果。

1.6 留有余地

在商务谈判中留有余地是谈判者对谈判尺度进行掌控的一种策略, 在谈判中双方会进行多次的斡旋, 以此来求得最终的、对双方最为有利的结果。谈判双方在谈判中往往会有虚有实, 因此, 谈判中的一方在没能打探到谈判中另一方虚实之前不要冒然将自己所能接受的条件和盘托出。以免谈判还没有结束, 己方却失去了最后的砝码, 最终造成谈判失败的结果。因此, 谈判者在谈判中只需要循序渐进便好, 在对方将所有条件都提完时, 己方才能给出自己最终的结论。否则, 只给出部分回复即可。谈判不结束, 自己手中就得有回旋的砝码。

1.7 相互体谅

商务谈判本就是一种博弈, 一种对抗, 为寻求利益上的均等和妥协而展开的。因此, 处于商务谈判中的双方要懂得换位思考, 要懂得相互体谅, 而不只是一味的考虑己方, 唯有如此, 才能达到谈判双方互惠互利的目的, 谈判才算成功。因此, 当处于谈判中的双方出现意见分歧、利益冲突时, 谈判双方不要急于应对或回复对方的话语, 而是要平心静气, 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设身处地考虑对方所需, 再结合己方谈判底线, 给出有效的回复。在商务谈判中, 退并不是退缩和畏惧, 而是通过退的策略来缓和谈判双方的关系, 避免谈判双方面临尴尬的局面, 因此, 退是为了更好的进, 是迂回曲折的促使谈判向前发展的一种策略。

1.8 底线界清

底线界清是谈判者在谈判之前将自己所能接受的最低限度进行预先规划的一种策略。有了己方所能接受的底线, 己方在谈判中才会明确己方在谈判中该守住什么、该退让什么、退让到什么程度、怎么退等问题, 如果是买方, 底线是在一定交易条件下愿意支付的最高价;如果是卖方, 底线则是在一定交易条件下能够接受的最低价。尽管谈判双方在谈判中会有所退让, 但绝不是以牺牲谈判底线为代价的, 如果双方在谈判中扔掉了谈判底线, 其结果只会是谈判双方利益受损, 谈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因此, 谈判双方在谈判中还应有所秉持, 应在遵循相关谈判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1.9 随机应变

世间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商务谈判中也是如此。因此, 谈判者应根据谈判局面的发展、谈判的进展适时调整谈判策略, 以此来取得谈判的成功。当谈判中的一方不按套路出牌时, 谈判中的另一方便可见招拆招, 从而使得己方不会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若是谈判中的一方提出了棘手的问题, 谈判中的另一方觉得措手不及时, 谈判中的另一方便可借助一些委婉的话语来实施缓兵之计, 巧妙地拖延谈判时间。随机应变这种谈判策略的优势在于灵活和多变, 从而能够适应商务谈判的实际需要。

2 结语

笔者提到的谈判策略有很多, 这些谈判策略本身并不存在着优劣之分, 谈判策略运用的成功与否只看谈判者是否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总而言之, 商务谈判的艺术性在于谈判者在商务谈判中所使用的语言艺术以及谈判策略。

参考文献

[1]丁志明.国际商务谈判策略的探索[J].时代经贸, 2008, (3) :268-269.

[2]张军.商务谈判语言艺术的研究[J].中国市场, 2006, (48) :160-161.

[3]李建国.商务谈判的语言艺术技巧[J].经济师, 2004, (01) :35-36.

篇5:劝说的策略和语言技巧

一、区分同义词的原义和含义

在口语交际和作文中,都应培养初中生选词用字贴切精准的能力,只有在炼字锻句上准确有力和流畅精当,才能充分发挥语言交流沟通的社会功能。可以说,遣词造句的焦点是词汇选择,而选择就是为了贴切精准地表达。

选择同义词令许多学生感到头疼,因为英语的同义词很丰富,原因是多少世纪以来英语从其他语言如希腊语、拉丁语、法语等借用和吸收了大量的词汇,但要记住一点:很难找到在意思和用法上完全一样的词。它们在文体层次、强调的程度、感情色彩、语句搭配上总是会有点差别的。不同民族的人从小养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到选词用字活动中,形成了修辞的民族特色。就学生而言,他们常把一个英语单词的中文译法看作它的确切意思,或者通过中文译法来了解英语同义词,因此导致了用词错误。纠正错误的办法就是要掌握同义词的原义与含义的异同,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加以应用。

如country,nation,state和land的原义有相同之处,相当于中文的“国家”,可以和定冠词或不定冠词连用,单复数形式均可。但它们的含义却很不相同。country指地区、其人口及政府;nation侧重指人民:state侧重政体及政治组织;land比country的意思广泛些,而且文雅些,并富有感情色彩。例如:China is a country of vast dimensions,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The United States is a nation of diverse people,美国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国家。Education is provided by the state,教育由国家提供经费。This is the land where I was born,这是我出生的国家。

二、甄别英汉在语义上的对应及差异关系

学生在选词造句上必然会遇到英汉之间的关系问题。用中文来理解单词的词义在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以send为例,send的意思是:Cause somebody/something,to go or be taken without going oneself,(使别人到某处去,或让一物被送到某处,但本人自己并不去。)有些学生只记住send的中文意思是“送、派”,常以中文的思维方式来表达。

例如把“前天我送我弟弟去车站”译成“I sent my younger brother to the railway station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这是一个典型的用词错误。应译成:“I wen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with my younger brother to see him off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语言是发展的,我们要经常阅读新的语言材料,把握好英汉发展的脉搏,引导学生下大工夫掌握英语的基本词汇,防止英汉对应关系的过分强化,以致铸成一条等义的锁链,如一提“介绍”就非用“introduce”不可,把自己束缚住了,语言也就僵化了。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英汉的差异上,坚持探索英汉在思维方式上、文化习惯上、语义发展上的不同点,从而有意识地摆脱本族语对外语学习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词汇,才能有较好的英语表达。

三、使用言简意赅的句式

英国文豪莎士比亚曾说:“Brevny is the soul of idea(言贵简洁),”一方面,句式表达应以言简意赅四字为目标,略去枝蔓,突出主干,以求简洁;另一方面,多余的或拐弯抹角的词不利于表达思想,只会使意思模糊,而不是更明晰。请看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张先生喜欢喝贵州产的酒。啰唆:Mr,Zhang likes to drink all kinds of wines that are produced in Guizhou,简洁:Mr,Zhang prefers wines produced in Guizhou,从此例子可以看出,简洁的句子所用的单词比啰唆的句子少一半,但原义没有改变。

另外,可用常用词代替复杂而少见的词。如:I saw a ghost,and I was frightened to death,此句中的词汇都是常用词,简单、易懂,但如果把该句变换为:I saw an apparition,and it reduced me to a condition of mortal terror,虽然意思一样,但不易理解。

四、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我们应尽量选用含义准确、具体的词语。因为我们描述的生动形象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所以在描述某事物、某地或某人时,用具体词汇和生动的句群就比用概括性的词汇好多了。

例如:A,It is a beautiful park,B,Wnh streams and ponds shaded by wlilows and bamboos,and small,elegantly-furnished cottages behind piles of rock,the park,is quiet when there are many visitors in it,and cool when it is hot summer outside,A、B都是描述美丽的公园。相比之下A不及B生动。因为beautiful是一个概括性的词,笼统地说a beautiful park(漂亮的公园),而不讲公园如何漂亮。而B选用了具体的词语,如streams,ponds,willows,barnboos,cottages,rock等,同时还运用了一些描述性的形容词生动地描述了公园的美丽,这都给读者以明确具体的印象。

此外,采用适当的修辞格可增加生动感、形象化。例如:She looked at me,her face the same colour as her hair almost,her spectacles shining against her hair above her forehead,(她看着我,脸色几乎变成了她头发的颜色,她的眼镜在前额的头发下闪闪发光。)as her hair是一种明喻修辞格,表示当她(奶奶)听到Bayard说他们向联军开枪杀死一匹马后,脸色像她的白发一样苍白。此处生动逼真,形象地描述了奶奶的脸色。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是英语的基础教学,学生在基础阶段养成较好的表达习惯,才能在下一阶段形成地道的英语表达能力,为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语言学习提供一个支撑平台。

(作者单位:广东紫金县临江第二中学)

篇6:劝说的策略和语言技巧

1. 文艺节目采访中语言表达的要求

文艺节目采访目标的实现主要采用提问、同采访对象交谈等交际形式, 正应了美国著名记者杰克·海顿的一句话:“九成的新闻是全部或部分通过访问为基础写成的”, 可见语言是完成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 本文简称为采访语言。那么采访语言在使用时应该具备什么要求呢?

1.1 准确与规范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发展迅速, 一段文艺节目的采访在短时间内就会遍布各个地区, 这就对采访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必须坚持做到准确而规范, 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遭受批评甚至激化矛盾, 这是采访语言的基础性要求, 也是每个采访人员必须具备的采访能力。

1.2 真实与互动

节目采访人员必须尊重事件的真实情况, 基于事实将自己的观点明确表达出来, 切记编造和扭曲事实。在与受众交流过程中, 时刻注意自身的情绪表达与言谈举止, 要与受访人员亲切互动, 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 合理设置提问内容与交谈环节, 取得被采访者的信任, 顺利完成任务。

1.3 迅捷与即兴

文艺节目采访切忌拖泥带水, 要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一切不乐观的条件和干扰, 迅捷地获得最具价值的信息, 这就要求采访者在事前做好充足准备。其次, 在发生猝不及防情况时, 采访者要会随机应变, 重新组织采访提纲与语言, 做到即兴表达, 这也是文艺节目采访人员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2. 文艺节目采访语言的运用技巧

2.1 要有欲擒故纵的语言节奏

讲求节奏的采访语言才能成就好的文艺节目。采访语言应该像缓缓流淌的清泉、像即将喷发而出的岩浆、像活泼跳跃的小鹿, 让受访人员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回答问题, 顺畅交流, 这就是采访语言应该具备的节奏美、韵律美, 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与感觉。

所谓“擒”是指采访对象谈话奔放、喋喋不休时, 采访者要采取擒法, 即想方设法控制住对方;所谓“纵”是指受访对象问十句答一句、爱答不理时, 采访者要采取“纵”法, 设法营造良好的氛围, 取得受访者信任, 唤醒其最佳心理状态, 然后施以巧问, 争取点中采访者的兴奋点。对于那些一开始就有心理抵触的被采访对象, 邵飘萍先生提出了应对之法:“不表采访之意, 对事不持己见, 争取对方议论。在谈吐中纵有误差亦不说破之, 但遇其欲言还休时, 则要擒住问明, 勿令逃逸。”其中“不表采访旨意”、“对事不持己见”都是为了让人们从记者的采访语言中感受不到威胁与敌意, 从而放松对记者的心理防备, 愿意吐露与倾诉、回答问题, 而“擒住问明”则是在受访者犹豫不定之时, 及时主动提问攻击, 用犀利语言来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2.2 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现技巧

文艺节目的语言首先需要发音清晰, 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其次, 还要将句意阐述清楚, 不能让句意有分歧。在这儿笔者总结了一些表现技巧, 比如停连、重音、语气等。

停连可以形象地称为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 其作用和意义不可小觑, 在提出一个问题后不是紧接着要一个答案, 或者接连再给出一个问题, 而是稍微停顿一下, 让受访对象先在脑海中对该问题形成画面, 然后再娓娓道来自己的心情。停连恰当可以让受访者有充分时间思考, 并细细回答问题, 使节目的可听性与可感性更强。当出现重要的采访内容时, 说话者一般会提高音量或者加重语气, 被强调的单词或短句即重音, 这些重要的采访部分通常是指涉及采访特定目的环节, 记者在需要重音的地方应该缜密地设计语言表达, 语言要丝丝入扣, 将重音强调出来, 达到采访目的和节目效果。

2.3 文艺节目采访语言要生动有美感

文艺节目采访不同于新闻采访, 采访的语言虽然来源于生活, 却是经过加工提炼的, 带有很强的美感与艺术感。听众除了从文艺节目主持采访中获得文艺信息, 还要获得较高的审美视觉和听觉要求, 因此文艺节目采访主持人既要发音准确、声音优美润泽、吐字标准清晰, 还要注入真情、生动形象、以情感人, 因此采访语言要有较高的音质、音强和音色, 让节目采访有情感起伏和语言节奏, 特别是文艺节目的主持采访更要注重情感策略, 采访者一定得富有感情、投入热情、展现自己的亲和力, 从而达到情感交融的采访效果。■

参考文献

篇7:劝说的策略和语言技巧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翻译技巧

一、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一)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

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使用的英语,它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或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简称ESP)的一种。其词汇和句式的特征表现得十分突出,其词汇的专业性比较强,也会使用比较多的外贸术语。

(二)商务英语的语篇特点

商务英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功能语体,其文体措辞严谨精确、正式和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因此,商务英语的文体属于专业文体或正式文体。说到商务英语的语篇特点,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原则就是7C原则,即: 1.correctness 2.conciseness 3.clearness 4.completeness 5.concreteness 6.courtesy 7.consideration ,我们在使用商务英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遵守这些原则,才能在商务交往中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二、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过程。而商务英语翻译是商务知识和英语翻译的综合。由于商务英语用途的广泛性和的特殊需要,决定了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依靠“信、达、雅”的翻译要求来完成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还必须依照商务文件的翻译准则,把它翻译的既能清楚的表达意义,又能够符合商务双方的语言习惯。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商务英语翻译的技巧:

(一)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英语单词的词义比较灵活,一个词往往具有几种不同的含义。而词义的选择则要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另外还要注意是选择这个词的常用意义还是专业意义。

(二)词类的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的构成和使用习惯上也很不一样,在英译汉中,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不是非译成同类词不可,在实际的翻译中将原文语言的词类转化成译文语言的另一类词是非常常见的。

(三)词汇的增减

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或同一思想时所用的词句结构差异很大 , 因而英汉译时常常要增加一些原文没有的或省略一些原文已有的词语 , 即在确保译文忠实原意的前提下对译文做些必要的增减 ,增词和减词的关键在于掌握分寸 , 要做到增词不增意 ,减词不减色 ,例如 : In the evening, after the banquets, the concerts and the table tennis exhibition, he would work on the draft. 在这个句子中只有加上一些动词才能使句意更加通顺完整,这个句子应该译为;傍晚,在参加过宴会,听过音乐会,看过乒乓球展览之后,他又开始设计草图。再如:This new type of radio is small, fine and cheap.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应该在形容词前加上适当的名词,才能使句子更加的完整。应译为:这一款收音机体积小、质量好、价格便宜。

三、分句、合句译法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有时需要把原文中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而有的时候则需要把一个句子翻译成两个句子。例如:When we praise your excellent work. We are not merely being polite.我们对您出色工作的赞扬不仅仅出于礼貌。再如:His father had a small business in the city of Pisa. This city is in the north of Italy near the sea.

他的父親在意大利沿海的比萨城做小生意。

四、正译、反译法

英译汉中的正译和反译是指用和英语句子相同的语序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汉语句子或者是用和英语句子相反的语序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汉语句子。例如:I can’t agree more.我非常同意。再如:It wa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such a contact.他没有权利签这个合同。

商务英语涉及语言、交际技巧、商务知识、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词汇和句子是商务英语的基础要素,抓住商务英语词汇和句式上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才能不断提高翻译水平.进一步了解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技巧有助于我们对商务英语的本质、功能进一步认识,并推动商务英语的学习与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天源.直译和意译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

[2]马雪松,梁松滨.论商务英语的特点[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

[3]陈准民,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4.

篇8:劝说的策略和语言技巧

广告一词源于拉丁文advertere, 其意为注意, 诱导, 传播。今天, 关于广告的定义有很多种, 目前较为大家所接受的是1948年由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委员会提出的:广告是由可确认的广告主, 对其观念、商品或服务所作之任何方式付款的非人员兴的陈述与推广。通过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广告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播信息, 改变观者对商品的态度并诱发其行为。

语言既是广告的载体, 又可构成广告本身。语言在广告中应用效果可以决定广告的成败与否, 是广告的灵魂。一则好的广告语能在感情上引起观者的共鸣, 从而说服他们进行购买。

2 广告的劝说策略

E.S.Lewis提出了广告活动要遵循“AIDA”原则, 即A-Attention (吸引注意) , I-Interest (引起兴趣) , D-Desire (激起欲望) , A-Action (促使行动) 。要让消费者最终采取行动, 广告商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策略, 这种策略实际上就是说服心理。而当今世界由于信息的流通, 人们拥有了更广的视野和选择的范围。人们再也不会盲目地听从强势灌输, 他们的口味变得十分精细, 心意变得更加难以揣测和捉摸。因此, 广告的劝说策略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广告语普遍运用的劝说策略主要有两种: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2.1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策略的运用是指广告设计者针对消费者的认知能力, 在广告语中明确指出商品的优势和带来的好处, 直接劝告他们应该购买此物, 或者把商品的优劣两方面都告诉消费者, 让他们自己推出结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理性诉求方式。

2.2 以情动人

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 消费者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基于理想而是基于情感购买某种产品的。以情动人也就是同消费者交流感情的广告说服方式, 是一种感性诉求方式, 它主要借助情感, 情绪的感染力, 让消费者从人性, 人情的角度去看待产品, 从而诱导受众产生美好的联想, 引导其产生共鸣, 引领消费者走向广告的产品。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 英文广告语通常利用优美的语言, 富有韵味的句子结构, 多样的修辞来激发消费者将产品和他们所熟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 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 并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感情转移到产品上, 也就是移情。而修辞手法的运用正是属于这一范畴。

3 修辞

3.1 西方修辞学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20世纪新修辞学领袖、美国修辞学家伯克把其定义为“人类使用词语形成态度或者诱导他人的行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伯克的定义都把劝说当做修辞的中心, 把修辞学看成是一门劝说与诱导的艺术。修辞能使语言生动具体、亲切活泼, 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它所传达的信息。

3.2 修辞在英文广告语中的运用

因为修辞的这种特点, 它在英文广告语中随处可见。多数广告采取迂回的方式, 把不便明说的劝说之意寄托于对比、拟人、比喻、夸张、双关、仿拟、押韵、重复等各种修辞手法中, 使人们在接受商品信息的同时, 获得高尚的情趣和精神上的享受, 从而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唤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公众、说服公众的目的。下面我们借广告中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来体会一下它们的劝说策略。

1) 比喻

英文广告语中常用到的比喻有明喻和暗喻两种。明喻一般用like或者as来连接本体和喻体。暗喻也叫隐喻, 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通常不出现比喻词。通过比喻, 广告语能唤起消费者对于美好事物的联想, 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例如:

As soft as Mother’s hands.

这是一则童鞋的广告, 它用明喻的手法将童鞋和妈妈的手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宝宝穿上它就像是受到了妈妈手的抚摸, 由于这则广告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力图让信息接受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以及对母亲的那温暖的情感, 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一旦信息的受者进入这一模式, 往往就将成为产品的购买者, 而其真实的原因, 并不在于广告多么宣扬产品的优点, 仅仅是将产品与自己心中的情感进行了挂钩, 产生了情节。

The most sensational place to wear satin on your lips.

这是一则口红的广告, 这则英语广告把口红暗喻成“satin” (缎子) , 口红擦在唇上, 好似穿上了光亮柔滑、细薄透亮的绸缎, 形象生动。又如德芙巧克力的广告中, 一位肌质顺滑的女士身边是巧克力色的丝绸围巾, 无言之中, 让人感受到德芙巧克力那丝质般顺滑的口感, 产生购买食用的欲望。

2) 拟人

拟人把所宣传的事物人格化, 赋予各种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性、思想和活动, 使冷冰冰的商品具有了人情味, 无形中拉近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例如:

Unlike me, my Rolex never needs a rest.———Rolex Watch

这则广告用拟人的手法把Rolex表人格化, 从其不需休息这一点表明该表走时准确、劲力十足, 质量好, 增加了亲切感。

3) 仿拟

仿拟借用人们所熟悉的名言、警句、谚语、成语、格言等, 将其镶嵌在广告语中, 能使广告染上深厚的文化内涵, 同时引起消费者的思考, 增强消费者对广告的兴趣。例如:

We take no pride in Prejudice.

这是泰唔士报的广告语, 该广告语仿拟了奥斯汀的名著Pride&Prejudice, 依此来表现该报社对报道内容奉行客观公正性的宗旨, 能达到一种似曾相识, 又耳目一新的效果。

4) 双关语

该修辞格利用词的谐音、词的多义或歧义在同一句话中同时表达两种意思, 从而形成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 引起观者的愉悦感。例如:

From Sharp minds, come Sharp products. (夏普电器广告语)

该广告语中的第一个Sharp是敏锐的意思, 而第二个则是电器的名称, 让人把敏锐的头脑和夏普的产品结合在一起。

5) 押韵

语言是一种变化无穷, 组合无尽的工具, 因此,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如果掌握恰当的使用方法, 不仅可以使语言所含的意思清晰的传达给受众群体, 同时, 巧妙的词语排列组合方式更可以让人在阅读或者聆听时产生快感, 从而加深好感与印象。比如说英语广告中使用的押韵常为头韵和尾韵两种排列方法, 让广告词读来琅琅上口, 极富节奏感, 令人印象深刻, 从而打动消费者。例如:

Safety, security, and simplicity (手机广告语)

这则广告通过押头韵的方法揭示出了这种手机的潜在优势。同时, 三个“s”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 这类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英语广告, 也并不仅仅是局限在于上述的两种方法。广告的魅力就在于对无尽的信息组合与表达方式的探索, 广告设计人员的精心之作往往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所包含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之外, 回头思来却又觉得情理之中, 而押韵, 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4 结束语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种修辞手法外, 广告英语中常用到的修辞手法还有夸张、排比、对偶等。广告作为一种应用型文体, 它主要采用的是说理和移情的方式来实现劝说功能。为了这种劝说目的的最终实现, 广告语还需要运用精美活泼的语言和独特的句式来增加艺术效果, 从而感染读者, 鼓动观众。这样创作出来的广告语不仅能让消费者争够它的产品, 还能让人长记不忘。

参考文献

[1]崔刚.广告英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2]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杨荣琦, 陈玉红.英文广告文体与欣赏[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4]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5]孟茂倩.广告英语的特点[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2009 (6) .

篇9:谈教法和语言技巧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法 教学环节 语言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07-01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一直以来教育工作者们都在不断研究并积极探索,试图找出最佳方法。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那就是: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学到新知识,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而且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整个课堂充实有效率;在课堂中师生有真实的互动过程;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无论谁来听课,都能保持旁若无人;要保持课堂的真实性,哪怕是有一点缺憾也要力求真实。

要达到上述要求,多年来,我对此做了一些探索,综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课前认真备课

课前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备”,就是教师在课前做的“准备”,准备越充分,教师在课堂上会越有自信。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一般备课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2)选择的内容要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内容多少也要安排得恰当而紧凑。过多,“吃不消”,过少,“吃不饱”。而且备课时要清楚,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是易混淆点,哪是易错点,哪是易漏点。哪些需详讲,哪些需略讲。这些教师在讲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选取相应的教学法。教学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所学知识活跃,方法就是好的,就是恰当的。

2 实施教学过程时,要对教学环节灵活掌控

课准备得好并不代表课就能上得成功,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要看学生配合程度和接受能力。所以,教师在要实施教学过程时,要灵活掌控教学环节。

(1)引题(如有必要,可在“引题”前加一项“组织教学”环节)。

常用的有“复习提问、举例、演示实验、提出疑问、承接上节内容”等引题方法,这要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运用。

(2)讲授新课(如果是复习课,这一环节可取消)。

讲授法。这也是最主要而最普遍的方法。但一定要精讲,力求讲一点练一点,讲练交替进行,切忌“满堂灌”。要及时提问,这样既可得知学生的听课效果,还可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尽可能不留“后遗症”。必要时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教学方法,灵活掌控课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使课堂充实、高效。讲练结合,及时提问的方法,不仅容易调动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解决了学生因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产生的溜号和困倦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可采用举例问答得出结论;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类比法得出结论等教学方法。

(3)巩固新知。上机操作时,教师可给学生出一些发散性的题目,并让他们运用已学知识,试着去完成。教师此时可以巡回指导,适时点拨。如讲完word编辑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设计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板报。这样,学生既能钻进教材,很好地复习和应用所学知识,又能跳出教材,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别具新意的作品。整个过程既为每个学生创造了施展的机会,又重视了知识运用的灵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上习题课时,可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一题多变的题目,让学生去探索,还可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习或上机综合练习时,由于教师在同一时间内指导学生的人数是有限的,此时可结合采用帮带式教学方式,合理利用有效资源,鼓励学习好的学生协助老师指导差一点的学生。这样,学得好的学生更自信,会好上加好。差一点的学生也会不甘落后,迎头赶上。班级整体学习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还可因材施教,给那些“吃不饱”的学生增加一些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课堂效率,使其课堂更充实。

(4)小结。指本节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5)布置作业。可以使学生有重点性的去巩固复习。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课后也要写“教学反思”,把教学过程中成功与缺憾之处写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改善。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会得到升华甚至是质的飞跃。

3 重视语言和声音技巧在课堂中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感知教学内容,除了知识准确新颖、教法灵活生动外,还要依赖于教者表达的清楚、准确、明白与否。此外,教师还有一件重要武器,那就是教師的嗓子。可以说,教师是一个职业的嗓音使用者。所以,教师既要懂得一些嗓子的保健知识,保护好嗓子,又要懂得一些发音技巧,运用好嗓子,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1 教师的发音技巧

(1)教学中声音的响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声音过低,学生听不清,影响教学效果。声音过高,听者吃力,说者更吃力。因此,我们应选择听、说双方都轻松舒适、游刃有余的语音强度作为我们教学口语响度的最佳点,这个点就是60分贝左右的谈话式响度(在6×8平米的教室后排座位要比前排座位听到的声音响度低20多分贝)。当然,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要求的语音强度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控。在40~140分贝范围内,我们应采取中下值强度水平的说话方式,这种响度非但不影响教学传播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因为适度的降低不但对教者来说既轻松自如又亲切可近,而且对听者来说是既轻松又有神秘感、吸引感,引起他们的学习注意。

(2)课堂语速要掌控自如,快慢适宜。一般情况下,讲授新内容或重点内容时,说话速度都不宜快,说完一句话后,一定要有适当停顿,一定要给学生留出短暂哪怕是瞬间的思考时间,这要在讲课过程中慢慢体味和把握。

(3)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吐字准确清晰。说话无论快慢,都要力争吐字准确清晰,让学生听清你说的是什么。比方说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在播音时,有时由于时间紧,内容多,说得很快,但仍能保持字正腔圆,清清楚楚,丝毫没有影响听众接收信息,如果吐字不清,可想而知是什么结果。所以,如果由于语速过快或其他原因导致吐字不清,学生听起来很吃力或根本听不明白说的是什么,那这课就算白讲了。与其这样含糊不清地重复讲同一问题,不如掌握好节奏,清晰地讲一遍效果好。

上一篇:图书馆大数据技术下一篇:博鳌亚洲论坛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