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 观后感

2024-04-23

山河故人 观后感(共11篇)

篇1:山河故人 观后感

喜欢这个故事的叙事,平淡,舒缓,简洁不拖沓,可是该讲的又都讲了;残酷,但足够温存,而且有足够的空间让观众回想和思索。导演好像要表达的是形散神不散,可最后一部分没有处理太好,整体感觉还是有点散,喜欢2025年之前的叙事。总体讲更喜欢《世界》。

1. 贾樟柯对2025年的把握不是很好,为什么要把这一段放在未来呢?肯定不是因为对人民币的信心,哈哈。仅仅是因为大尺度姐弟恋的需求吗?虽然这一点是对女性生产力继续解放所带来的必然改变的信心,但仅仅因为这个,整个故事完全没有必要放在未来。如果说是因为叙事的延伸,那起始可以早一点。唯一能解释的就是编剧/导演对自己青年时代的留恋和思索,以及基于此的对未来人心的揣摩。

但如果要展现未来,不仅仅是改变一个地理环境就能展现的,而且即便是换环境,为什么就是墨尔本呢,这里可以是新西兰吗?如果可以,那这2025年的意义就更低了一层。

在2025这一段里,几个老戏骨的表演都不太到位,小男孩表演比较张弛有度,显得更出色。就情节来讲,2025年那一段主要就是在围绕着因为父子矛盾展开,故事相对单一,没有足够张力。

2. 不管是什么毁掉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这个孩子都是生活悲剧的最集中体现。三个时代,看出中国近二三十年发展的轨迹以及人们面对畸形发展的经济所做的抉择。好像是性格决定命运:涛不张扬,也没有野心,待在山西,最后雪中独舞;梁子倔强,出走,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干活,最后病入膏肓,凄凉返乡;张老板顺势而上,在乱的发展中趁乱作为,但最终也以惨淡人生收场,妻离子散。所以这不是个人能选择的,不是性格决定的,是时代决定的。

梁子看到动物园里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时,想到自己满身活力和奋斗的欲望,却无力挣脱也无力掌控,满身的无奈;小男孩从一开始就没有过自己的选择,不是听妈妈的就是听爸爸的。最后他被困在一个不知道是故土还是异国他乡的地方。想要寻找自己特别珍视的故人,可是又模糊到以为是前世。小男孩的形象未来中国人要面临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无奈,也是贾樟柯选择2025年的一个原因吧。

故事以舞蹈中的音乐开始,以音乐中的舞蹈结束。仿佛在说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故土这里依然平静。这里的叙事没有《世界》中的失望,更多的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淡然。最后一个人,在空旷的原野跳舞,观众看得伤感,可人物却那么平静,人生起伏都已经不重要了。与之相对应的是装煤卡车那一幕,观众看得屏住呼吸,可旁边的工人们却不急不躁,铲铲土,继续。另一幕是飞机失事之后缓慢开过的货车,涛吓坏了,观众也看得惊呆,可卡车没有停也没有提速,跟什么都没发生似的.,继续。另外就是父亲的世,观众看得不可思议,一旁的和尚不喜不悲,该念经念经,该超度超度。这或许是贾樟柯认为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吧,有好有坏。

3. 姐弟恋其实是无意识里对妈妈---故人---的眷恋,可是自己却以为是前世。有意识里能做的就是把钥匙好好保护,时刻不离,这是一种珍惜。对小男孩这个孤独的人而言,唯一的慰藉是有山河故里,可连唯一的故人---自己妈妈---的名字都不记得了,连母语都忘了,那山那河还能算作故里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梁子的钥匙在,可锁已经被砸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dollar的钥匙在,可锁后面就是故里吗?如果不是,他的故里在哪呢?是墨尔本吗?结合电影标题英语翻译,Mountains may depart.援引自《圣经》,放在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对故土一直的眷恋。这种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在2025年的时空背景下展现,给2025年这一段增加了表现空间。

整体看这是贾樟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思索,感觉他想要重新定义“山河故人”,可是又没有定义好,所以2025年这一段整体上来讲,把握和展现上欠佳。

4. 涛儿在两个男性之间徘徊,后来欢心结婚,就是悲剧的开始。先失了恋人,又失了丈夫,再失了父亲,等发现和儿子距离越来越远又无力挽回时,才意识到最后又失了孩子……唯一能做的是坐个慢一点的火车。面对各种困境,没想过挽回或者改变,或许是性格或许是无力,总之是在诠释着这个人物。这个性格好像是遗传自她的父亲。父亲很早就看出女婿不靠谱,但依着女儿自己的心意,没有横加阻拦,而是转身走了;女儿离婚了,也不逼迫女儿再嫁,或许是不想逼迫或许是觉得自己无力改变。最后父亲安然世,还有僧人超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福气。他是一位在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也是贾樟柯对普通山西百姓的展现,超度是在致敬。

5. 语言。整个电影,有两个画外音,都是女性来说的,说的时候都是普通话,普通话代表着一种普世性,“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或许痛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爱”。而山西方言一则代表一种地域性,小,二则代表一种封闭性,不接受新事物。所以不管张译走到上海还是墨尔本,叫张晋升还是Peter,只要还操一口山西方言,他就没有走出山西。而山西方言和英语的对抗则更加预示着父与子之间不可能沟通或调和的隔膜。

篇2:山河故人 观后感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总是剩下那部最真实最感慨最触动的,而稀松平常的日子总留给一些没营养没态度没角度的,一口气读完《我不是潘金莲》,却牟不足劲儿完阅《温故一九四二》;看了几遍《人在逋尽范季醯们崴扇魍眩却看了一次《活着》就觉得自己身心纸薄如大病初愈。

我很多时候都在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选择很多电影陈列在自己的橱窗里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有预期的,可为什么当我点开播放器的时候总把事先掂量最重的放在最后。就跟大多数导演在选择开机的时候一样,作为时代的取镜者,他们不仅要迎合商业的潮流,也要尊崇内心那份对艺术的使命感,可电影院线上映后,那些不悔初衷的片子除了回馈声稀稀拉拉以外,连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没争得一席之地。电影哪里不好,是剧情不好,还是剪辑不好,那还是台词不好。其实都好,直击心灵,触动情怀,在时代的大幕下敲响了让很多人脸红的大钟,那到底不好在哪呢,我觉得是时代里的你我还不够好。我们能接受对这个时代不疼不痒的剧情,喜笑颜开的从影院里走出来,但却抵触和排斥鞭笞时代前进又让我们羞愧的桥段,从小不止语文老师,连历史老师都告诉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背得摇头晃脑填空时一词未差,可当没人再以摇头晃脑衡量态度以填空准确度衡量分数的年景来了,你我却在自己掌握兴替的时代里只接受乐得前仰后合却接受不了羞得面红耳赤。况且,这些电影还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上的让你我“三省吾身”,这要真是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现实境况,扪心自问,你我可有能耐撑得了杆,弄得了潮?

我不是专业的电影工作者,不知道《山河故人》用了什么拍摄手法,但我看得出来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镜头观感不同。前半部分主要以90年代末小城里的生活为主线,画面的时代感处理很真实,最触动我的是镜头里的大妈在集市上边走边聊边嗑瓜子。

一、伞头秧歌是小城里每逢春节的传统表演节目,表演者妆容亲力亲为,台词简单却清晰表意,这秧歌节目的行头现在看来略为拙略,和女主角骑摩托车的技术一样粗枝大叶,可镜头格外的停留在一处,就是台下看集会的乡亲们人头攒动。现在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在你我触摸不到温度的世界里,传统佳节的气息一样沸腾如初,可曾经为传统传承而努力的草台班子再也唱不了大戏,戏如今都在电视里,电脑里,移动终端里。我们扭不了头看周围的人,因为眼睛盯着电视节目;我们伸不出手与亲戚朋友相握,因为手指粘着输入法;我们张不开胳膊甚至是思维的胳膊拥抱父母,因为脑子装的都是网络里的悲与欢。再这么下,我不知道有些词还能否再编印在新华字典里,例如:弹冠相庆。

二、三角恋情演绎得含蓄,贴切,又不尴尬。不分贫贱富贵,爱了就追,这里是非常有深意的一个桥段,一个是煤场老板张晋生,一个是煤场看灯人梁建军,一个腰缠万贯,一个温饱勉强,但各有手段追逐自己爱的人。最有意思的是在姑娘表露心迹后,竟然梁建军先动的手打了张晋生,张晋生不能白挨一拳,屁都不放一个那不可能,编剧考虑到性格平衡也不会这么处理,不仅放了还放了一个炸药,但只是一个空炸,炸的不是人是念想。搁到现在这个时代,你跟一个煤老板抢爱情,朋友亲戚不扭送你到精神病院,你自己都拿脑袋往墙上磕怀疑是不是疯了。时代变了,爱情却没变,而你我追逐爱情的勇气却因一些时代的加码或减码发生了改变,生活中总是充斥着男主角“对不起,我不能爱你”和女主角“为什么”的对白,我们都知道答案,却总打着谁也改变不了的幌子把这参考答案一直作为标准答案在抄、在写、在填。

三、梁建军离开后的人生以及女主角父亲的世,这段内容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总结最为妥当: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这句话里包含了许多种情感,爱情在里面,你我曾经绞尽荷尔蒙的追逐最初怦然心动的异性,当恋人还是路人抑或友人尘埃落定的时候,不管你接受与否,像影片中藏匿自己的梁建军,血气方刚地打包上路,故土的钥匙甩上屋头,这段路就已经到了头,最通俗易懂的,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亲情也在里面,女主角的父亲陪她经历了岁月,包括成年后的工作,爱人的选择,婚姻的破裂,而导演选取贯穿父亲生活的连接点在每年父亲与老战友的重逢上,终点也在重逢的路上,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迟早是要分开的,是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亦有常的无奈,而每一条路上都有那么一个人陪你一起走,哪怕只是一段而已。

四、贾樟柯的电影在写实上做得很好,同时也运用了大量的讽刺,让你我替这个时代感到羞耻。前期的时间变换,用一个扛大刀的孩子来做特写,90年代末孩子扛了把刀从镜头下走过,过了十几年依旧是那孩子依旧是那刀,这刀象征着传统,但我从镜头里看到了传统延续的苟延残喘。“再也不回来了”是梁建军留给小城最后的诺言,可让一个北方汉子甘心咽回唾沫的是中年患病的现实,常年的矿井生涯没有带给他小概率的健康,反而带给他大概率的职业疾病,没有衣锦只有还乡,半生凄苦不仅换来家徒四壁,还挣来了残破驱壳。潦倒之余,梁建军从旧友口中得知同样开矿厂的老板张晋生如今已经风光无限,自己的糟糠之妻求助曾经求之不得现却被张晋生弃之如敝屣的女主角。躺在卧榻,梁建军见到女主角没有煽情仅剩寒暄地收下了这份接济,最有效果的是桥段的最后一幕,女主角在墙上摔打了喜帖上的浮沉,这喜帖是最初爱人之间追逐的,是梁建军最排斥的,也是婚姻破裂后最讽刺的,用时间把上面的悲欢离合都抹,收拾下夹进包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讽刺的镜头,比如张晋生在澳洲的穿着,与自己儿子的中英对话,父子对自由的理解,老师与前男友离婚等等,在此不一一详述。

五、对此影片我初感突兀的部分在于导演对时代夹缝的控诉。最明显的一段在女主角沈涛父亲死后,在机场接到儿子,与儿子多方面产生了不能苟同,穿着打扮是洋气还是娘气,称呼上是前卫还是反胃,最后爆发在怒吼儿子跪拜父亲的片段。现在回想起来,如此处理有一定的道理,沈涛的儿子到乐其实是现代你我的缩影,我们是时代的接力员,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我们的参与,而扪心自问,我们现在只做到了奋舞双臂的往前赶,却丢掉了传统的接力棒,我们徜徉在新生事物的新鲜感里,却忽视了传递和承载的使命感。总以为掌握时代话语权的都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我们只用媒介传播潮流的和时尚的,老掉牙的统统抛之脑后,可转过头看看,父母那一代人除了对你我接受新事物能力的赞许,还有对我们这一代人传承的期许,这种期许其实是一种时代间的碰撞,体现最深刻的就在每一次春节与家乡的重逢。我们不能也不忍忽视这种期许,因为它来自于生养我们的人和土地。我们不能把这种时代间的撕裂变成一种习惯,因为早晚我们也会站在一个时代的末尾。

六、到底陪在我们左右的是什么,导演其实朦胧中丢了点自己的理解给观众。艺术,包括传统,90年代末的伞头秧歌在开始做了引子,中间女主角说不跳了以词不好为理由承接了开头,最后雪地里女主角以一段独舞谢了幕,意思是经历了沧桑人生后身上利落干净的就是这个念想,想的还是最初的节目,至于曲和调都在心里;还包括歌曲,电影里一直有一首老歌,叶倩文的《珍重》,这首歌出现在沈涛的爱情里,亲情里,也在到乐对生活的迷茫里。我记住了这首歌,就像记住《蛋炒饭》里的那首《朋友别哭》一样,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无论靠到哪一个彼岸,都会因某一首歌某一句话某一个人而停住桨,在这个时代有个词可以表示这种情愫叫做“情怀“。

篇3:《山河故人》:时代变迁下的宿命

一、贾樟柯的故乡情结

贾樟柯善于运用长镜头, 影片的纪实风格明显。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曾说过, 电影只有在作为真实的艺术时才能达到圆满。电影之所以感动人, 其核心原因是在于它记录了原始的现实, 从而会产生一种影响我们的原始心理冲击力。在 《山河故人》中, 长镜头如实地再现了空间的原貌, 关于汾阳的镜头多半都是长镜头。他通过移动摄影、景深透视以及变换焦距等方法, 保持了影片空间的真实感, 然后把汾阳的人和事物放入长镜头, 让汾阳的街道、老城楼多次安静地出现在长镜头中, 无不显示出导演的故乡情结。

《山河故人》是过去、现在、未来, 三段式的故事脉络。 贾樟柯非常追求影像对现实的剖析, 他的影视作品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方式来阐释中国的现实, 观众可以透过贾樟柯的电影了解中国平凡人民的生活、农村的现状和社会的深层状况。贾樟柯的纪实风格叙事沉静平稳, 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 而是让观众自己在他的影像世界中去感受, 然后从影片中得到思考, 最后找寻生命的意义。这部作品的悲伤基调, 并不是贾樟柯故意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悲伤, 只是贾樟柯影片的主题、对象和环境, 本来就带有一种悲剧色彩。其作品有一种逼迫感, 是会逼迫着观众去审视自己的生活, 审视自己的生命, 会有种让人崩溃的意味。

二、山河不再依旧, 故人无处可寻

贾樟柯的镜头永远都是在关注被这个时代洪流所裹挟的个体生命, 既不回避也不美化, 只是如实地记录着这个正以超速度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的真实风貌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的境遇。自从《三峡好人》开始, 导演便开始了物非人非的叹惜。不同的是, 贾樟柯这次更进一步, 拓宽了《山河故人》的叙事空间, 让它更有自己的特点。

贾樟柯是一个满怀社会关怀的导演, 他的镜头也聚焦于当下转型中的社会所暴露出的创伤。相较于一线大城市, 汾阳这种小县城更能代表贾樟柯心目中最真实的中国社会。吉登斯指出, “现代史是一种断裂的历史, 现代性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它的绝对速度。”2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 社会节奏加快, 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但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诸如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严重分化以及全国性范围的大量人口流动带来的普遍乡愁情绪。《山河故人》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变迁史, 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就像我们每一个人。1999年的他们还生活在汾阳小县城, 当时间线穿越到2025年, 三个主人公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 已经物是人非。他们的人生也映射出在全球化时代下, 我们的故乡似乎已经沦陷, 成为了那个到不了、回不去的故土, 我们已经很难辨别出不同的地理和空间上的区别。

三、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迟早是要分开的

以谢飞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执著于伦理道德的阐述, 以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迷恋于历史寓言的再现, 当第六代导演在都市的浪潮中沉醉、当在中国电影日趋被好莱坞同化、当华语电影沉沦于浪漫主义题材而摒弃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 而贾樟柯还是一直执着于对中国现实的人文关注。

回想当初在火车上, 涛说选择了晋生, 父亲虽然不同意, 但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 这也预示着涛的婚姻可能不幸福。 曾经的三个汾阳青年几十年后过着不同的生活, 当他们做出选择的那一刻, 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涛是幸运的, 梁子也曾是个有点文艺情怀的矿工, 然而三角关系的失败依然在重复阶层固化的牢不可破, 命运的枷锁不只会扼杀爱情, 还让你被生存折磨到奄奄一息时面对旧情人的施舍再无负气转身的勇气, 都是可怜人, 都是无力打破既定轨迹的底层人。

那一年, 晋生是用炸药放飞荷尔蒙的暴发户青年, 鲁莽地追逐爱情, 生活的真相和人性的无能尚未展开。只是炸裂的冰面依然是一霎那的烟火, 好像那一年飞扬的舞步终要归于无声。愤怒的老年手握枪杆却依然焦灼, 迷失的少年握着家门的钥匙却再难踏上归家的路。影片有一种复杂的情绪, 既难以释怀又泰然自若。过去恍如隔世, 未来寥无生机, 在时代巨轮下的我们, 不得不前行, 每前行一步又是如此痛苦。 就像片中台词说的那样,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迟早是要分开的。终究, 还是一个人, 同样的山河, 却只是故人, 一切都只是过客。

注释

1 顾峥.贾樟柯的钥匙——评影片《山河故人》[J].艺术评论.2015 (04) .

篇4:《山河故人》山河流转,故人依旧

当地时间5月20日的晚上,贾樟柯的新作品《山河故人》在戛纳完成了首映。一时间,推特上便炸开了锅,“戛纳电影节从《山河故人》起才算正式开始”“对不起布兰切特,这一次赵涛最佳”……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上丢了块石头,《山河故人》的上映激起了所有媒体的热情,而影片的好评声也如同湖面荡起的涟漪一样,逐渐向外扩散。轻轻松松,《山河故人》爬上了场刊第二的位置。

《山河故人》之所以如此让老外惊叹,是因为贾樟柯在他的这部电影里,用了一幅幅看似绝不应该出现在其电影中的、打破观众对其作品一贯印象的画面——无人机轰鸣而过、父子俩拔枪对峙、充满未来感的数码设备、全英文的对话……到处充满新鲜、刺激和超前的气息。这也是《山河故人》在多伦多、西班牙、纽约和釜山等国际电影节上点映后大获好评的原因之一。多伦多的华人观众在观看影片后就表示:“这是一部非常年轻化的作品,不仅在于影片关注了最年轻一代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它看待世界的目光是开放的、新鲜的、敏感的。”对此,贾樟柯表示,《山河故人》传达的是一种超前的感情观,这种感情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也是被生活、责任束缚的现代人们所向往的。“我曾经说过,我们往前走的时候,不要忘了那些被时代撞倒的人。但是到了《山河故人》,我的想法有些变了,当我们往前走,社会的发展这么快,我们依旧身处在情感之中,这是不变的。所以拍《山河故人》也是我自我检讨的一个机会。这样说可能有些沉重,但是观众在看的时候会感觉到,这是一部很轻快的电影。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这个被情感包裹着的故事一共分为三段,从1999年的山西开始。赵涛饰演的女主角涛儿和张译饰演的晋生、梁景东饰演的梁子是中学同学。晋生是煤老板,梁子则在晋生的矿上干活。两个人都喜欢涛儿,并且用各自的方式对涛儿示好。上个世纪的最后一个秋天,涛儿选择嫁给晋生,梁子则选择远走他乡。2014年,重病缠身的梁子在背井离乡15年后带着妻儿回到故乡,等待生命最后一刻的到来。病床前,涛儿与梁子相望欷歔,此时的涛儿已经离婚,前夫晋生准备带儿子移民澳大利亚。涛儿送儿子去上海坐飞机出国,她刻意选择了悠长的绿皮车,她想让母子间最后的惜别,来得尽可能地慢一些。2025年,澳大利亚,涛儿的儿子已经19岁了。已经把英语当成母语的他在一所中文学校补习汉语,老师Mia在这一刻走进了他的生活,两人发展出了一段特殊的感情。至于自己的母亲,他的印象很模糊,只记得她的名字叫“Tao”,波浪的意思。片尾,年迈的涛儿跟着《Go West》的节奏翩翩起舞,就像片头时一样。青春的确是无法回头的,但至少,我们还可以前行。

三段故事,并不割裂,反而环环相扣。它巧妙地融合了时代的记忆和未来的想象:影片中出现的迪斯科热舞和流行歌曲卡带等元素,都是贾樟柯曾经经历过的时代产物。而充满阳光与海风气息的未来情节,则在被时代和命运冲刷的滚滚红尘里演绎着聚散情缘……无论是恋人未满的暧昧、忘年之恋的禁忌,还是母子温情的熨帖、父子之情的磕碰,都被贾樟柯放在了《山河故人》这个感情的宝盒里,等待同样重情的人来打开。贾樟柯就这样,将不惑之年经历过的铅华涤荡,在蛰伏九年的时间里把它们精酿成了一坛醇香浓烈的美酒,带向世界各地,以致山河,敬故人,最终回到国内与自家人一同分享。

情义造就有情义的电影

“可能和年龄有关吧。我之所以这么想拍《山河故人》,也是这个原因。我已经四十多岁了,也经历过一些感情,你会发现时间终于会告诉我们情感是什么。”如果不是《山河故人》,我们或许很难发现贾樟柯是一个如此多情、痴情、重情的人。就像他喜欢一边开车一边听叶倩文的《珍重》,然后一边热泪盈眶。因为他在叶倩文的歌里听到了情义,这在如今的流行歌曲里是没有的。贾樟柯不愿意这些情义就此消失,于是他拍了《山河故人》,并且把《珍重》作为这部电影最精彩的一首配乐。贾樟柯一再强调,“情义”之于这部电影的重要性。

为了这部情义满满的作品,贾樟柯让自己沉淀了十年,也构思了十年。“《山河故人》更注重时间的讲述,故事就像酿酒和泡茶,时间久了味道才会出来。”这同样符合贾樟柯对于《山河故人》“情义回归”的理念——关于情义,贾樟柯曾这样诠释:它不是简单的彼此喜欢,更是时间的另一种流淌形式。

对于情感的表达冲动,让贾樟柯第一次变得不那么理性了。以往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现实主义的冷静和理性,而《山河故人》却风格一转,变得感性至上。贾樟柯以电影为媒,从主角们之间多种感情中汲取不同的情绪,深挖人们心中最真实和纯粹的情感与欲望。因此,这部影片几乎囊括了一个人在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感情:爱情、亲情、友情。在这看似平凡的感情中,电影用超前的角度解读了人们对于情感的各种困惑。赵涛、张译、梁景东三人的爱恨嗔痴,张艾嘉和董子健的忘年之吻,张译与董子健父子的拔枪相向,贾樟柯用了26年,这一超长的时间跨度,探讨了“人的情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而变化”的宗旨,也体现出电影“自由爱”的洒脱感情观。

10月30日,《山河故人》就将在国内上映了,该片也将成为贾樟柯时隔九年重返国内银幕的回归之作。这九年,贾樟柯走得并不容易,但所幸,还有情义的陪伴。《山河故人》依旧由上影集团领衔出品,这也是贾樟柯和上影集团的第七次合作。从2004年的《世界》开始,贾樟柯与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便成为国际影坛上的一对“黄金组合”。也因为这样,贾樟柯的工作重心逐渐向上海偏移,他认为对于这座历史悠久的金融城市来说,上海有萌发电影的最好温床,就是“有钱不任性”。贾樟柯认为电影的创作需要任性,但是电影的生产不能任性,而上影恰恰拥有这种契约精神。“和上影的合作已经有11个年头了,从2004年到现在,我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创作习惯,那就是每次我有什么想法,或是想拍什么作品,都会去找任仲伦聊天。大概在一年前,我去找他聊天,当时我手上有几个项目,坦白说有点迷茫。他跟我说,你应该拍一部有情义的电影。这句话特别打动我,于是我决定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剧本完成了,任总又送了我一句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山河故人》讲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经历了26年的情感历程,她教会我们要珍惜情感和人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

篇5: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当爱已成往事,文峰塔挺立,山河犹在”。整部影片除了人物与故乡的矛盾拉扯出了对家乡的思念,还从各种不同的场景中展现了人们对山河的回忆。影片的三段,分别讲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而相应的,电影的画幅也对应了4:3、16:9、2。35:1的三种比例,导演用画幅和比例来讲述时间线,以此来诉说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让观众去寻找其中的“山河”和“故人”。

片中一头一尾舞蹈呼应,同样的节奏,不同的内涵。从洋溢的舞姿到稳重的.步伐。舞动着的是对岁月的致敬,对往事的回忆,对故土的留恋。伫立的文峰塔在傲雪中静静地看着沧海桑田,时代的变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成为了故土的回忆符号。一小串钥匙联系了梁子与涛儿的爱情和友谊,联系着涛儿对孩子的怀念与不舍。它打开了梁子多年的心结,打开了Dollar未来故乡的追根溯源,打开了每一个人对故乡的回忆。

篇6:《山河故人》观后感1000字

影片由三个时间片断构成。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末,还称不上暴发户的男主煤老板张晋生在与煤矿工人梁子的竞争中,赢娶了女主角沈涛,又有幸得子。与此同时,煤价正起来。第二个阶段是20,张晋生早已脱离日渐衰落的煤业夕阳,转了风投行业,混迹上海。而煤矿工人梁子却在长年暗无天日的井下劳动中被查出肺病。沈涛已与张晋生离婚,单身一人在汾阳经营一个加油站。给梁子的经济困难搭了把手。送走了老父亲。咽下了与亲生儿子之间的沟通障碍。第三个阶段是2025年,张晋生犯事潜逃在澳大利亚与儿子张到乐同住。无根的张到乐在异国他乡迷茫、痛苦。父子之间从语言到思想的鸿沟,无法跨越。

影片四个主要人物的个性和在时代背景下的生命历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煤老板张晋生上进不服输的个性和他的起伏人生、煤矿工人梁子倔强又随和的个性和他的无力人生、富二代张到乐无根的命运、在被安排下成长起来的个性和意识觉醒爆发后的迷茫人生、县城女青年沈涛温和善良的人格以及她孤独安乐的人生。人性与时代在细节中交互。正如一个人的老年沈涛也可以在天地间时尚地扭动。因为,这就是沈涛。

篇7:《山河故人》经典台词

2、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3、生活就是重复。

4、有些事情是时间无法摧毁的

5、牵挂是爱最痛苦的部分,或许疼痛的时候才感觉到爱。

6、时间,命运,爱,一切珍重。

7、去已去 来又来 曾盼故人归

怕只怕 物是人非

秋风起 云的回乡曲

为相聚 不远万里

天注定 未来总有人缺席

还好是 深爱过你

细水流 拂清风一缕

看上去 漫无目的

等看透 过去总会将过去

篇8:山河故人 观后感

《山河故人》是由贾樟柯执导的一部现实题材电影。该片分为三段式结构:第一段为1999年,山西省汾阳市的女青年沈涛同时被煤矿老板张晋升和矿工梁建军追求,最终选择了追逐金钱张晋升,失意的梁建军只好郁郁离乡;第二段为2014年,梁建军身患重病回乡,找身为知名企业家的沈涛借钱,此时沈涛早与张晋升离婚,与生活在上海的儿子张到乐分隔两地,由于父亲去世,沈涛让儿子回乡参加葬礼,临别前将家里的钥匙留给了儿子;第三段为2025年,张晋升因国故携子逃亡澳洲,但父子俩貌合神离,后来张到乐与同为华人的女教师Mia发生忘年恋,两人拿起沈涛给张到乐的钥匙,回想已经记忆模糊的祖国和母亲。

在大时代背景下,沈涛、张晋升、梁建军、张到乐这些颇具代表性的小人物,故事相互交织,命运颠沛流离,虽然结局各有不同,但最终都归结于“故乡”这一永不泯灭的情感纽带。这部影片延续了贾樟柯一贯的风格,平铺直叙,但于细节处打动人心。影片中,符号意向贯穿始末,导演用烙印式的符号元素,还原不同时空的社会面貌和人物特点,凸显个体的生存价值。

2 符号与符号学的概念

“现代语言学之父费”迪南德·德·索热尔最早给符号学作了一个定义:“符号学即将研究符号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作用的科学。”他将符号分为2个部分:能指和所指,分别表现符号的形式和意义,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这就是著名的“符号二重性”理论。

对于符号,四川大学“符号一传媒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毅衡给出了一个较为简单清晰的定义,即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这里就衍生了另外一个概念“意义”,对此赵毅衡也进行了定义:“意义就是一个符号可以被另外的符号解释的潜力,解释就是意义的实现。”1

基于此,笔者可以这样阐释本文要研究的内容:用我们的“生活符号”来解释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展现的“电影符号”,揭示其想要表达的隐喻意义。

3《山河故人》的符号解析

3.1 时代符号

《山河故人》以时间线为叙事结构,讲诉21世纪以来25年时间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社会的沧桑变化。导演选取了其中3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来具体描绘:1999、2014和2025年,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三段式结构的区分和连接上,导演的符号系统和结构性思维十分明显,分别用4:3、16:9和2.35:1的画幅比例来展现3个时代的不同特征,体现电影朝宽荧幕发展的趋势。

在这3个时代特征的体现上,还有一个明显的符号——城市。1999年的故事全部发生在山西省汾阳市,展现世纪之交时期小镇青年安于现状的生活面貌;2014年提及的城市包括了梁建军打工的河北,张晋升迁居的上海,韩三明想要“淘金”的阿拉木图等;2025年的故事则主要发生澳洲,描绘出海外华人的生活图景。从这些城市的变迁,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符合我国人口流动的现实趋势。导演试图通过这一些符号,表征出社会变迁的逻辑。

3.2 人物符号

细数下来,影片中主要有5个人物具有鲜明的符号特征:沈涛、张晋升、梁建军、张到乐和Mia,是在影片的时间线索中,不同境遇人物的典型代表。而他们相互之间又构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从中更深刻地凸显他们各自的特征。

沈涛是山西省汾阳市的一名小学教师,爱唱歌、爱跳舞、人缘好,本应过着工作稳定、生活平静、无忧无虑的日子,面对张晋升和梁建军争相不让的追求,她选择了金钱,最终得到的却是婚姻破碎、亲人离散、孤寡一生的悲剧命运。从整个影片来看,沈涛的人物形象很饱满,虽然她对婚姻的选择隐喻了女人的虚荣心,但总体上展示了一个心态乐观、生活积极、自强不息的女性形象,这从她拒绝二婚、成功转型为企业家以及影片结尾处微笑着在雪中独舞这些符号中可以体现。

张晋升是从小镇的矿产资源里发家致富的煤老板,当他成功从工业资本家过度为金融资本家后,抛弃发妻,携子迁居国际大都市上海,最后逃亡澳洲,因无法融入那里的社会,饱受思乡的煎熬。在张晋升身上,符号印记也十分明显:第一次买车后四处炫耀的虚荣、想要用炸药炸死情敌的暴戾、给儿子取名张到乐(谐音Dollar)的贪婪等,完美诠释了一个小镇“暴发户”的人物形象。

梁建军是一名普通的矿工,生活清贫,但有铮铮铁骨,在心爱之人沈涛选择另攀高枝之后,远走他乡,15年后重病缠身,被迫回乡。这个人物形象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代表着千千万万在矿业生产中患上尘肺病等疾病的工人。从梁建军拳打张晋升、仍掉钥匙离乡等符号中,可以看出他的自尊、傲气与理想,而导演也巧妙地用受困在牢笼中的老虎来隐喻他的无奈和不甘。

张到乐是一个在离异家庭中长大,缺乏亲情关爱的孩子。因小时候随父逃往澳洲,长大后忘记了母语与母亲的形象。他感到生活迷茫,渴望自由,但却被父亲“囚禁”在身边。后来遇到了同样是华人的中文老师Mia,两人心灵相通,发生了一场忘年恋。张到乐和Mia的恋情让人很意外,但正是这种意外情节安排突出了婚姻不幸女人Mia生活的空虚以及来自单亲家庭孩子的叛逆。

3.3 具象符号

贾樟柯的电影镜头里,似乎每一个细节都在说话,蕴藏着丰富的符号内涵。

事物与时空的紧密联系使事物的表征成为了确定时间与空间的符码2。影片的一些特定的事物便进行了时代的指涉。例如,影片开头的蹦迪和伞头秧歌,分别代表世纪之交全国流行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极富特定的年代感;影片中的车由摩托车、桑塔纳到奥迪转变,手机从翻盖、滑盖到iphone转变等符号都表征着特定时代时间与空间的符码,这一系列变化影射着社会发展、时代更迭的过程。

在多部影视作品中,列车都意指离别,这样的符号意义在《山河故人》中也不例外。沈涛第一次向父亲透露恋情是在列车上,父亲沉默的态度和她愉悦的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形成对这段恋情终究会“离散”的隐喻;沈涛父亲离世的地点是在车站,而送走儿子时又去了同一个车站,暗示她即将和儿子“永别”,无法再相见;沈涛将家里的钥匙送给儿子时是在列车上,而这个钥匙又在影片结尾引发了儿子汹涌的思乡之情,隐喻着即使天各一方,母亲和儿子终究是有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漂泊的个体终究会向民族母体回归。

饺子和狗在这部电影中的符号指向也十分强烈。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物,往往代表着团圆。2014年,沈涛给张到乐包了麦穗饺子,希望他“长高个”;2025年,独自一人包饺子的沈涛依然包了麦穗饺子,以寄托她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狗是人类的朋友,往往意味着陪伴。沈涛离异后,孑然一身,唯有狗陪伴左右,直至影片结尾,也是一人一狗在大雪中的画面,传达出孤寂、悲凉的人物形象,也是对我国现实社会中孤寡老人的隐喻。

4 总结

贾樟柯导演执着于拍摄现实题材的电影,他的镜头永远关注着在时代洪流下,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国家的真实面貌和个体生命的颠沛流离。《山河故人》里很多情节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变式发展。煤矿开采导致了大气污染、植被流失和工业疾病,资本快速膨胀引发的经济腐败,家庭离异造成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符号是对现实的隐喻,也是对社会发展的担忧。希望贾樟柯对当下时代的反思,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因为,过去难再回,当下应珍惜,未来还有梦。

摘要:电影《山河故人》以3个小镇青年的情感变迁为线索,讲述了25年间人物命运和社会面貌的沧桑巨变。影片用烙印式的视觉符号,呈现个体的生存价值,反思在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的病变。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影片中的时代符号、人物符号和多种具象符号,深入理解贾樟柯导演想要表现的人物境遇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符号学,《山河故人》,隐喻艺术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利.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贾樟柯电影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屠有祥.索绪尔“符号学”设想的缘起和意图[J].浙江大学学报,2005(9).

篇9:山河忆故人

显然,如果以传统三角恋去看待《东京小屋》,这部电影会有些莫名。女主人时子和板仓的不伦之恋打得火热,可怎么看,女佣多喜都不像喜欢板仓。所以,片中实际上有两条人物情感线,一明一暗,辅以十五年战争的大时代背景,外加几十年后的追溯和评议,令小人物的悲喜交集更见丰富立体,影片同时还留有开放的空间。

剧情上,《东京小屋》有几处比较跳的地方。一是打扮摩登、颇为入时的中性女睦子突然出现,一是结尾那封没拆开的信。对前者,结合原著党认定的“百合情”,包括导演自己也不加以否认;对后者,女佣多喜当然是出于自私,无论她是想维护时子的清白,还是出于自己也无法察觉的占有。正因如此,那句“我活得太久了”更见力量。

如果跳出《东京小屋》,回到华语电影的《金兰姊妹》《自梳》《桃姐》乃至《爸妈不在家》,女佣的情感世界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更无法用现代定义的“女同”所界定。

与沾染了肉体渴求的情感关系相比,女佣们其实更接近于传统保守的独身主义。出演多喜的黑木华用非常“木”的表演方式来克制情感,不动声色。与之相比,女主人时子表现出来的情感诉求不但压抑不住,在那个时代也可以称得上大胆热烈。

回看下板仓第一次出现,时子就不加掩饰地说他很帅、与众不同,并让多喜也去看看。在睦子出现前,多喜提到时子又去了板仓家两次,而且是穿着洋装。这个一闪而过的细节,更令我想到了原田真人的《自由恋爱》。早个十年,在日本大正时代,新女性思潮已经在日本涌动。一些女性努力摆脱家庭束缚,寻求情感独立,而“百合”之说也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西化的洋装便是她们的外在表现。

导演山田洋次活用了摄影棚拍摄的技巧,制造了台风夜等关键场景,更有樱花飞舞,酷暑烈日,四时不同。而片中戏份,基本被压缩在了那座红色小屋里头。

电影人物之间的三角情感关系,好像也被封住了出口。亦正如板仓被红色小屋的美所吸引,如果把多喜的情感理解为对美的渴慕,对和平生活的留恋,《东京小屋》其实会更好理解一些。不过,在画外音恸哭一幕其实也揭穿了真相,她的爱与板仓无关。在卷入战争的年代,小屋成了平民百姓的安宁象征,并且,它以焰火的方式宣告了美的最终毁灭——时子、小屋还有过去一切都不复存在。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影迷观众难免关注山田洋次的战争史观。可是,如果让那个年代的普通市民就表现出忏悔谢罪之情,那也是罔顾真相。于是,山田改用健史的后人眼光去评价,并且,让战争摧毁了那两段感情。炉火纯青的山田已经不需要制造大全景,几张报纸、万岁口号、美国人牛排搭黄油之类的细节已经宣告了战争的存在,并且有一种错位的幽默。不难看出,在多喜、时子以及板仓身上,他们都对战争话题不感兴趣。恰恰是不合时宜的谈天说笑、不被允许的谈情说爱,它们也正是人性乐观善良的正面反映。面对难以释怀的战争历史,山田洋次用他的电影做到了豁达,而中国电影,还远远没有上道。

导演山田洋次代表作

《母亲》

太平洋战争如火如荼。身为进步作家的一家之长野上滋因左倾思想被当局以妨害治安维持法的罪名逮捕,不久即受迫害致死。妻子佳代坚强地抚养一双女儿。他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和无私的母爱,护佑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弟弟》

温柔善良的高野吟子独自打理着去世丈夫留下来的药店。女儿也即将出嫁。在平和的生活当中,只有她年过半百却总也长不大的弟弟成为了姐姐久久无法割舍的牵绊与最大的担心。

《京都太秦物语》

京都太秦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供职于当地大学图书馆的东出京子是商业街洗衣店的女儿,她的青梅竹马梁濑康太不愿过早继承家里的豆腐店,一心想成为名闻全国的搞笑艺人,可是却不断遭受挫折,彼此互有好感的两人也因此磕磕绊绊。在此期间,京子结识了来自东京的交换学者榎大地。忧伤的爱情物语悄悄上演……

《东京家族》

篇10:观《山河故人》有感

走出电影院,我在手机上打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流淌的时间就是故乡。而这正是哀伤所在。”

我看《山河故人》的时候,几次湿了眼眶。

很多贾樟柯的粉丝认为,这部电影和他之前的作品很不一样。也许吧,因为这部电影似乎不再纠结于各种现实的反映和符号的表达,只是随时间的流淌讲述了一段有关山河与故人的故事。然而,经典的山西口音和悠长安静的长镜头时刻提醒我,这仍是一部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贾氏电影。

影片前后用了三种画幅来表现三个年代,故事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淌,从到,再延续到未来的2025年。

19的山西小城汾阳,涛儿和煤矿主张晋生、矿工梁子陷入了一段年轻的三角关系。张晋生最终赢得了涛儿的心,而伤心的梁子选择了离开,成为影片里第一个远走他乡的人。20,病重的梁子携妻带儿回到了故乡,而此时的涛儿已经离了婚,儿子张到乐将要被前夫晋生带往遥远的澳大利亚。2025年,长大成人的张到乐早已忘记了中文,他与父亲无法沟通、矛盾重重,只记得母亲的名字叫“tao”,并与中文老师米娅发生了一段忘年恋。

我觉得感伤。

年的梁子的无奈,是爱情、是生活、是现实,这无奈逼得他远离了故乡,又在年带给他致命的肺病。这是大时代裹挟而来的小人物的悲哀。

而1999年幸福步入婚姻殿堂的`涛儿和晋生,在2014年成了分隔两地的陌生人,即使涛儿仍守在故乡,她的儿子到乐也早早地被上海的一切影响,对家乡、甚至对母亲全然陌生。比起这山西小城,“上海”代表的是现代化、国际化,它是故乡的反义词——儿时的到乐已经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旅程。

到2025年,名为“美元”(英文名为dollar)的到乐生活在澳大利亚,彻彻底底忘记了中文,以致无法与父亲交流。澳大利亚对他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家”,因此他找不到归属感,甚至因此困顿于人生的意义,成了一个矛盾而痛苦的人。此时的张晋生对于离乡的焦虑表现得更为直接,他在澳大利亚摆弄着早年在山西找不到的枪,眼前却没了梁子那样的“敌人”;他无法与只会讲英语的儿子交流,这种父子情感的远离,让他暴躁易怒;他和这里的生活、这个时代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

值得一提的是到乐与他的中文老师米娅发生的那段忘年恋。相差近四十岁,高空中到乐对米娅的忘情一吻,让人有点猝不及防,但是这小小的猝不及防之后,你便知道,这又是情理之中的。到乐仅仅记得母亲的名字叫“tao”——是母爱的缺失诞生出这样的爱情。看似是身处未来的两个自由思想之男女拥抱在一起,实际却是两颗漂泊异乡的孤独心灵在互相取暖。放肆爱情的背后是让人感伤的情思。

时空的转换演绎着各种不同的远离。贾樟柯用他独特的手法表现出了魔幻与现实的交错相融。未来的2025明明还未来,你却觉得它是如此真实。无论是故乡的黄河还是未来澳洲的海岸,翻滚着的涛涛江水和海水就仿佛时间一样,一边滚滚流逝,一边冲击着故人们不断远离故乡山河。你太过渺小,根本无力与之抗衡,于是人人都在孤独地流浪他乡,成为时空的漂泊者。这就是我所说的湿了眼眶的感伤。

叶倩文的《珍重》和迪斯科舞曲《Go West》贯穿于整部影片,一个温柔,一个狂热,却都一样是萦绕于故人们心中的旧年代的旋律和情感。

最终,到乐的回乡之旅因和米娅的一场争吵而无法成行;涛儿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包着自己根本吃不完的饺子。澳大利亚海边的到乐、汾阳雪地里的涛儿,他们好像置身于不同时空。我们不知道故事的走向,也不知道故事里的离乡人最终能否寻回心里的故乡,我们只是安静地看完这个故事,然后轻轻收藏了贾樟柯想要告诉我们的那份感伤。

篇11:山河故人 观后感

[摘要]作为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作品有着一以贯之的影像风格和导演印记。《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2015年的电影作品。从《山河故人》中我们能看到贾樟柯电影创作中的变化与坚守。变化的是形式――是导演的眼界视野,是电影的叙事结构,是拍摄的画面风格;坚守的是内容――是贾氏电影骨子里的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而不论是这种变化还是坚守,都带给我们欣慰和惊喜。

[关键词]贾樟柯;《山河故人》;错位;孤独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2015年的新作,影片通过三个不同的时间节点,以点带面地展示了主人公在时间长河当中的蜕变和经历,并由此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感慨和人物悲欢离合的无奈。《山河故人》给了笔者很大的惊喜和欣慰,惊喜于贾樟柯电影创作的变化,欣慰于贾樟柯电影创作的坚守。变化的是形式――是导演的眼界视野,是电影的叙事结构,是拍摄的画面呈现;坚守的是内容――是贾氏电影骨子里的平民(注意:不是底层)视角与人文关怀。

一、错位的孤独感――贾氏电影一以贯之的平民视角与人文关怀要理解贾樟柯的电影,就必须了解他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切入点。笔者认为,“错位的孤独感”,是贾樟柯电影一直以来着力描述的精神核心,也是理解贾樟柯电影的一把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加速,物质积累日益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平民却因为精神、心理、文化等各方面原因,逐渐被时代所抛离,跟时代产生了错位。台湾学者余世维先生对于这种“错位”有着精彩的描述,他认为,我们可以用20年的时间盖起西方世界花100年盖起来的房子,但我们没有办法只用20年时间完成西方人100年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进化历程。这种错位和脱节的状态,让人们在精神、心理层面产生了沉重乃至绝望的孤独感。

对这种“错位的孤独感”的描述,构成了贾樟柯电影创作的基本视角,《小武》里的小武、《世界》里的赵小桃和成太生、《三峡好人》里的韩三明、《天注定》里的三儿、大海等,归根结底,都是跟时代错位的孤独的人。所不同的只是他们应对这种孤独的方法不一样,从而成就了他们不同的命运。有人说贾樟柯电影关注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是底层视角。笔者认为这个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是平民视角。因为这种错位的孤独感,在这个时代,并不是只存在于物质匮乏的底层人物身上,比如《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的视角就不仅仅停留在对底层人物的关注上,尽管依然有梁子这个底层人物形象,但是影片中真正的主角沈涛就走出了“底层人物”的社会阶层。然而,物质上的丰足并不足以消解精神、心理、文化上的错位感――越来越有钱了,却还是习惯自己动手包饺子;躺在宽敞的大床上,却只能无聊地用iPad斗地主;面对梁子的“还唱不唱伞头”的问题,沈涛却回答“不唱了,再也写不出好词了”。比沈涛更有钱的张晋生,这种错位感同样明显――腰缠万贯却孤家寡人,儿子跟自己完全不能沟通;买了一堆枪,却发现根本没有敌人;年轻的时候拼命挣钱,却发现到头来幸福并不能如约而至。

纵观《山河故人》全片,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被这种深深的孤独所笼罩――沈涛、张晋生、梁子、张到乐以及张到乐的中文教师米娅。物质与精神、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错位,让这种孤独不能被物质、金钱甚至不能被科技所消解,从而形成了这个时代普通人宿命般的结局。影片的结尾处,年过半百的沈涛在文峰塔下的漫天大雪中跳起26年前的舞蹈,一样的曲子、一样的人物、一样的动作,呼应着影片的开头。所不同的是,一群人塞满整间屋子的欢快热闹,被换作了茫茫天地间一人一狗的孤寂身影,片尾字幕出现的时候,一种痛彻心扉的孤独从屏幕弥漫开来。

其实《山河故人》的正片只有两个故事,1999年的那一段应该算是引子,因为在那个年代的故事里,人们还并不孤独,生活还充满希望。这是一个温暖的片段――所以即使张晋生和梁建军为了沈涛打架、翻脸,在他们经历了后面的故事以后,之前的这些在回忆当中都是开心的、甜蜜的。在这个部分,还不能叫作“山河故人”,而更应该叫作“山河恋人”。所以导演把片名的字幕加在了1999年的故事后面,从黑屏,到黑底白字的“山河故人”四个字出现开始,生活开始不受控制地加速,人物开始随波逐流地成长,时代在有意无意间行走得越来越快,屏幕再亮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15年。

影片中有几段关于错位的描写让人印象很深刻,一段是沈涛父亲去世,她的儿子张到乐回汾阳给姥爷奔丧,然而作为母亲的沈涛发现,儿子跟他不“亲”。她对儿子“妈咪”的称呼和穿着都极为不满。当沈涛开车到她父亲的悼念现场时,悲伤的情绪再也不能控制,与其说是因为对父亲逝世的伤痛,倒不如说是在人群中感受到异样的孤独。追悼会现场花圈如云,也有很多人在现场帮忙,可是从大家的情绪上可以看出,沈涛是异常孤独的,甚至亲生儿子也无法让她产生一些慰藉。沈涛凄厉的哭声在一片寂静之中格外的突兀和不合群。

反而是小孩子,因为其精神、文化以及心理没有定型,所以呈现出比成年人更强的适应能力。在汾阳的日子里,到乐和沈涛很快处出了情感,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沈涛闭上眼睛安静地等待,到乐在一旁学着妈妈的样子也闭上了眼睛。阳光温暖地照在这一对母子身上,镜头静悄悄地注视着这一大一小两个人影,看着他们一样的姿势、一样的表情,那一刻,你终于觉得,沈涛这个女人身上开始重新出现了一些温暖,她的孤独感被到乐的出现消解了一部分。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只能是“车开得慢一些,妈妈陪你的时间长一些”的无奈和“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的残酷。陪伴之后的分别,是更沉重的孤独。沈涛给了到乐家里的钥匙,却再也没能等回她的孩子。

本片最有争议的情节,应该是2025年张到乐与他的中文教师米娅的忘年恋。很多观众表示了对这个情节的不接受。但事实上,想深一层,是什么让这两个如此不可能的人走到一起呢?笔者觉得就是因为孤独。两个孤独的人需要彼此温暖。张到乐从小被要求作为“小男子汉”一个人生活在澳洲,亲情的缺失使他的成长出现了错位。父亲张晋生的出现,非但没有弥补他的孤独,反而加深了这种孤独感。童年和妈妈沈涛一起的回忆成为到乐心里最温情的部分,并被导演外化为挂在他胸口的钥匙。而这种近乎扭曲而疯狂的“忘年恋”,只不过是到乐应对孤独的一种方式而已。

最后,到乐远隔重洋的一声“涛”,被母亲沈涛在幻觉中听见,这也许是贾樟柯留给“故人”的一丝温情和希望。

“错位的孤独”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宿命。它不悲壮也不传奇,但同样值得被我们描述和铭记。就像贾樟柯导演自己说的:“我之所以萌发出想当电影导演的这种欲望,是因为我看见过的生活基本都没有在银幕上被表现过。我为那些被银幕忽视的人、事情及角落而感到很可惜、很难过。我不忍心熟视无睹,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将之拍出来。这种情绪成为我拍电影的动力,直至今日已经18年了,始终未曾减弱。”导演张一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河故人,但只有贾樟柯拍出来了。”

二、《山河故人》之于贾氏电影的几处变化

(一)导演视野

《山河故人》相较于贾樟柯之前的电影作品,具备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眼界。

首先,从人物阶层上来看,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产生“错位的孤独”的其实并不只有底层小人物(梁子),中产(沈涛)甚至富人阶层(张晋生)又何尝不深陷其中呢?贾樟柯在《山河故人》里具备了更加开阔的眼界和视野,不但关注到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也包括了中产者和富人阶层。这种关注面的拓展,让电影本身具有更大的普适性。

其次,从年代跨度来看,贾樟柯突破了过去、现在的局限,在《山河故人》里甚至对未来也做出了一些展望。经济发展物质繁荣的背后,精神与文化的空虚和错位,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逐渐愈合和弥补。如果说2014年的故事,描述的是社会飞速发展下造成的群像错位,那2025年两代人跨越时空的巨大精神失落,则表达了对近期未来的深刻绝望。

再次,从地域广度来看,贾樟柯电影最初的“故乡三部曲”,其落脚点都在汾阳县城,从《世界》开始,贾樟柯的电影创作视角走出了县城,走进了大城市,在《山河故人》里又从大城市走到了国外。这是贾樟柯第一部使用了英文对白的电影,他让这种“错位的孤独”真正跨越了时空的局限。

事实上,《山河故人》已经让导演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我们骨子里的文化以及观念构成。这种中国化的思维方式与国际化的大潮流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和冲突,心理调适的过程漫长而艰苦,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错位的孤独,无论你身处何地、身在何方、身有何物,都无法回避和消解,这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宿命。这也是贾樟柯电影的终极关怀之所在。

(二)叙事结构

应该说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结构其实一直在进化,从《小武》的单线式结构到后来《任逍遥》的双线式结构,再到《三峡好人》和《天注定》的板块式结构,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越来越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但《山河故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山河故人》按照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段落。这种分段式的描述和《三峡好人》《天注定》很像。但《山河故人》却在段落与段落之间植入了因果照应关系,这使得影片的整体性相较于前两部影片更加完整。比如第二段沈涛带张到乐开车的情节,在第三段被张到乐和米娅开车的时候回忆起;比如沈涛给张到乐的钥匙在第三段当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情感道具被呈现;再比如第一段中沈涛送给梁子的请柬、梁子走的时候扔出的钥匙,都在第二段沈涛给梁子送钱的情节中被呼应和呈现了出来。这种呼应和呈现,提醒着观众,今天的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的“故人”。

(三)画面呈现

贾樟柯电影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隐忍、写实的纪实风格。但从《三峡好人》开始,这种风格开始有了一定的改变。其实对于剧情片而言,画面呈现手段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山河故人》里的构图以及拍摄技巧,明显超脱了纪实手法的局限。很多美轮美奂的镜头也开始点缀在贾氏电影里。贾樟柯曾说电影的美“应该看人物自身形象上丰富的情感信息跟叙事是否融合,特别是这个人物是否能跟空间环境融合。”《山河故人》的画面影像为这句话做了完美的诠释。事实上,所谓的纪实风格更多的应该在内容上定义,而不应该纠结于表达形式上。这种画面风格上的表现,显著特征就是让《山河故人》变得好看了起来。画面的张力更明显了。

《山河故人》为了配合故事的年代感,甚至在拍摄上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拍摄制式,这种拍摄制式的改变,带来了画面质感的明显变化。只是,2025年的更高清晰度并没有让画面看起来柔和和舒服,相反,高清晰度下的特写镜头,让人看到了更多的“真相”――皮肤的皱纹、表情的扭曲在普遍高亮度的环境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这里,画面风格跟叙事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贾樟柯导演刻意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电影画面呈现中产生“负反应”,随着清晰度的提升,画面美感反而下降,暗示着单纯的物质化提升并没有让生活更美好,相反暴露了很多生活残酷的真相。

总体而言,《山河故人》是贾樟柯既坚持自我,又自我超越的一部作品。他从叙述自身经验转变成一个可以对更庞大的世界进行虚构写作的作者,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贾樟柯在电影创作当中有变化,也有坚守,这种变与不变,都带给我们惊喜和欣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西门有个太极圈下一篇: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