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空洞化学知识

2024-04-21

臭氧层空洞化学知识(精选5篇)

篇1:臭氧层空洞化学知识

臭氧层空洞——化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作者:admin 日期:2012-05-01

一、臭氧层空洞的定义

臭氧在大气中属微量气体,总量只占大气的百万分之0.4,而且90%以上集中在10-50公里的高层大气之中, 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

全球大气中臭氧总量约有30亿吨,如果在摄氏零度的温度下,沿着垂直于地表的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

这种用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臭氧的总层厚来反映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方法叫做柱浓度法,采用多布森单位(Dobson unit,简称D.U.)来表示,正常大气中臭氧的柱浓度约为300 D.U.。臭氧洞被定义为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也即臭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

二、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是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漂白和消毒杀菌。用臭氧净化城市饮用水,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比用氯气、高锰酸钾等消毒剂既经济又不会引起二次污染。用1kg臭氧处理1000 m3水,能达到消毒、脱臭、脱色、脱味、氧化水中有机物的用。

臭氧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只是用作漂白剂和消毒杀毒剂,更重要的是臭氧层作为地球的屏障,保护了一切生命。自然界中存在的臭氧有90%集中在距地面15 km~24 km的大气平流层中,这是氧气经太阳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臭氧能吸收日光中波长2.0×10-7 m~3.0×10-7 m的电磁波,因此能滤掉日光中99%以上的紫外线,对地球表面形成保护层。如果没有臭氧层,大量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地球生态平衡将受到破坏,微生物被杀死,核酸与蛋白质受到破坏,平流层温度也将改变。有了臭氧层,地球上的生物才得以生存。

三、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

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如上文说述,在平流层内离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是臭氧的集中层带,在这个臭氧层中存在着氧原子(O)、氧分子(O2)和臭氧(O3)的动态平衡。但是氮氧化物、氯、溴等活性物质及其他活性基团会破坏这个平衡,使其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而CFCs物质的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其在大气同温层中很容易聚集起来,其影响将持续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它们光解出氯原子和溴原子,成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空调、电冰箱用的制冷剂氯氟烃其商品名叫氟里昂。氯氟烃在低层大气中稳定,游荡 10 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同温层,直至穿出臭氧层。穿出臭氧层后,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氯氟烃迅速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极为活泼,专门拆散臭氧分子,使臭氧层逐渐变薄,出现空洞。

人类已经把 1500 万吨以上的氯氟烃排放到大气中。进入大气中的氯氟烃,只有一部分参与臭氧层破坏作用,大部分还在大气中游荡,因而,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产和使用氯氟烃,臭氧层仍然会继续遭到破坏。何况,除了氯氟烃外,工业废气、汽车和飞机的尾气、核爆炸产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几十种化学物质,都是破坏臭氧层的因素。

四、臭氧层的现象及发展

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臭氧层又是十分脆弱的。卫星观测资料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1979年~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大约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30% ~40%,出现了“南极臭氧洞”。自1985年发现“臭氧洞”以来倒1987年它变得既宽又深,1988年虽然有所缓解,但1989年以后到90年代的前几年里,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现很强的“臭氧洞”,1994年到1996年南极臭氧洞还在扩大。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平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00多布森单位(100dobson,相当于1毫米厚度)。以上情况表明,臭氧层这个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研究其原因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新网2002年9月19日电:据英国《独立报》18日报道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上的臭氧洞已开始萎缩,并将在2050年消失。报道说,据科学数据显示,大气层中破坏臭氧层的氯含量正在减少,因为自1987年的蒙特利尔环保协议之后,全球禁止在冰箱和空调中再使用氟氯碳化物(CFCs)。《独立报》说,负责此项研究的是澳大利亚大气科学家弗雷泽。他认为,这是个大新闻,也正是人们等待的好消息。

中新网2003年8月1日电 科学家表示,他们首次发现确切证据显示南极臭氧层正在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况。一个美国科学家小组发现,臭氧层受到破坏的速度正在出现显著下降。然而,科学家们也表示,臭氧层巨洞的完全弥合也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这些研究结果是科学家们对过去20年来通过卫星和地面仪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的。研究人员表示,1987年签署的首个全球环境保护条约《蒙特利尔议定书》是造成臭氧层逐渐弥合的原因之一。

新华网圣地亚哥2004年11月11日电 根据智利气象局9日的报告,自九月中旬以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已经减少了50%,目前为1200万平方公里。报告指出,当前臭氧层空洞的面积远远小于过去十年间10月底的平均值,与2002年同期的观测结果相当。

世界气象组织于2005年9月16日发布消息说,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在今年9月中旬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在2003年观测到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历史最高纪录。

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盖尔·布罗滕博士对媒体表示,南极洲上空目前的臭氧层空洞可能将在一星期后扩大到2800万平方公里,接近2003年时2900万平方公里的纪录。但根据现有观察,这一空洞的面积变化比较平稳,或许不会打破历史最高纪录。

布罗滕还指出,南极洲上空这几年的臭氧层空洞变化主要受气候以及污染因素影响,并且经常在9月中旬到9月底就已达到最大面积。目前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表明,臭氧层损耗仍在继续。这种损耗速度很慢,还需要5到10年的观察才能有一个关于臭氧层变化的可靠结论。此前一些专家有关臭氧层恢复的说法仍有待证实。

数据显示,南极臭氧层空洞在每年10月面积达到最大。最新的观测结果似乎表明臭氧层空洞扩大的趋势今年有所抑制。本次报告中的数据来自智利的地面观测站,并得到空间卫星观测结果的证实。

五、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如上文说述,在平流层内离地面千米的地方是臭氧的集中层带,在这个臭氧层中存在着氧原子()、氧分子()和臭氧()的动态平衡。但是氮氧化物、氯、溴等活性物质及其他活性基团会破坏这个平衡,使其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而物质的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其在大气同温层中很容易聚集起来,其影响将持续一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它们光解出氯原子和溴原子,成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万个臭氧分子)。

人类已经把万吨以上的氯氟烃排放到大气中。进入大气中的氯氟烃,只有一部分参与臭氧层破坏作用,大部分还在大气中游荡,因而,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产和使用氯氟烃,臭氧层仍然会继续遭到破坏。何况,除了氯氟烃外,工业废气、汽车和飞机的尾气、核爆炸产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几十种化学物质,都是破坏臭氧层的因素。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臭氧层又是十分脆弱的。卫星观测资料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1979年~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大约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30~40,出现了南极臭氧洞。自1985年发现臭氧洞以来倒1987年它变得既宽又深,1988年虽然有所缓解,但1989年以后到90年代的前几年里,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现很强的臭氧洞,1994年到1996年南极臭氧洞还在扩大。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平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00多布森单位(,相当于毫米厚度)。以上情况表明,臭氧层这个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研究其原因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新网年月日电:据英国《独立报》日报道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上的臭氧洞已开始萎缩,并将在年消失。报道说,据科学数据显示,大气层中破坏臭氧层的氯含量正在减少,因为自年的蒙特利尔环保协议之后,全球禁止在冰箱和空调中再使用氟氯碳化物。《独立报》说,负责此项研究的是澳大利亚大气科学家弗雷泽。他认为,这是个大新闻,也正是人们等待的好消息。中新网年月日电科学家表示,他们首次发现确切证据显示南极臭氧层正在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况。一个美国科学家小组发现,臭氧层受到破坏的速度正在出现显著下降。然而,科学家们也表示,臭氧层巨洞的完全弥合也至少需要年的时间。这些研究结果是科学家们对过去年来通过卫星和地面仪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的。研究人员表示,年签署的首个全球环境保护条约《蒙特利尔议定书》是造成臭氧层逐渐弥合的原因之一。新华网圣地亚哥年11月11日电 根据智利气象局9日的报告,自九月中旬以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已经减少了50%,目前为1200万平方公里。报告指出,当前臭氧层空洞的面积远远小于过去十年间10月底的平均值,与2002年同期的观测结果相当。世界气象组织于年月日发布消息说,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在今年月中旬已达万平方公里,接近在年观测到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历史最高纪录。世界气象组织专家盖尔布罗滕博士对媒体表示,南极洲上空目前的臭氧层空洞可能将在一星期后扩大到万平方公里,接近年时万平方公里的纪录。但根据现有观察,这一空洞的面积变化比较平稳,或许不会打破历史最高纪录。布罗滕还指出,南极洲上空这几年的臭氧层空洞变化主要受气候以及污染因素影响,并且经常在月中旬到月底就已达到最大面积。目前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表明,臭氧层损耗仍在继续。这种损耗速度很慢,还需要到年的观察才能有一个关于臭氧层变化的可靠结论。此前一些专家有关臭氧层恢复的说法仍有待证实。数据显示,南极臭氧层空洞在每年10月面积达到最大。最新的观测结果似乎表明臭氧层空洞扩大的趋势今年有所抑制。本次报告中的数据来自智利的地面观测站,并得到空间卫星观测结果的证实。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臭氧层破坏以后,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少麻烦。首先,紫外辐射增强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受到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此外,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产生难以确定的影响。近十几年来,人们对200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照射的实验,其中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一般说来,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获阳光的有效面积,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对大豆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产20~25%。

紫外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

臭氧层破坏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平流层的臭氧总量减少1%,预计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将增加2%。有害紫外线的增加,会产生以下一些危害:

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据估计,臭氧减少1%,皮肤癌的发病率将提高2-4%,白内障的患者将增加0.3-0.6%。有一些初步证据表明,人体 暴露于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的环境中,会使各种肤色的人们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2.破坏生态系统。对农作物的研究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使农作物减产。紫外线辐射也使处于食物链底层的浮游生物的生产力下降,从而损害整个水生生态系统。有报告指出,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海域的藻类生长已受到了很大影响。紫外线辐射也可能导致某些生物物种的突变。

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

据加拿大政府1997年的一项研究结果,到2060年为止,实施 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控制臭氧层破坏的行动的总成本是2350亿美元,但其通过渔业、农业和人工材料损害的减少所带来的效益是4590亿美元。

六、防治措施

为了使臭氧层不再遭受破坏,许多科学家提出禁止使用氯氟代烷作致冷剂及喷雾剂并停止生产此类物质。

德国乌尔姆大学科学家意外发现了一种新的保护臭氧层的方法。在纳米球和全氟萘烷(用于生产血液代用品的液体)的实验过程中出乎意料地发现一种效应,该效应能挽救地球臭氧层不遭破坏,从大气中去除有害污染物。科学家在实验数据基础上研制出发生在地球同温层中的微过程模型,该模型能研究由于人类活动而进入大气的“纳米般细微”的悬浮微粒,与云团中水滴之间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也是消除地球臭氧层“杀手”——氟利昂的好方法。新方法不仅能使引起臭氧层破坏的作用过程暂缓,而且能使臭氧层得到恢复。

令所有科学家感到意外的是,全氟萘烷能吸收直径为50μm的聚苯乙烯微粒水溶液,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全氟萘烷微滴被“禁闭”在自动聚集的聚苯乙烯纳米球内部的缘故。这一发现之所以令人惊奇和关注,是因为全氟萘烷在其特性上非常像氟利昂,众所周知,氟利昂会积极破坏地球臭氧层。乌尔姆大学科学家认为,可以利用聚苯乙烯微粒收集大气中含有的氟利昂,当转移到大气中后,它们会是水滴或冰微晶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吸收”它们的氟利昂会以雨水或雪的形式落到地面上。

七、我国正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冰箱、空调里用于制冷的氟里昂,公安部门使用的哈龙灭火器以及居家日用的发胶等,大量使用都会造成对臭氧层的消耗。按照有关国际公约,这些物质将被限期淘汰。1999年7月6日,国家环保总局在京披露,截止到目前,我国通过实施多边基金项目和颁布政策法规,已淘汰3万多吨消耗臭氧层物质。我国将在1999年7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期间,淘汰总共约5500吨氟氯碳生产,从而保证我国按国际规定实现氟氯碳生产冻结在1995年至1997年3月平均水平的目标。

我国认真履行国际义务,目前已制定并实施20多项保护臭氧层的相关措施,其中包括:对哈龙和氟氯碳化学品实行生产配额制度;禁止新建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设施;禁止在气雾剂产品的生产中使用氟氮碳类物质;禁止在非必要的场所新配置哈龙灭火器;2001年后,禁止在新车中使用氟氯碳空调器;实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申报登记制度等。我国还鼓励生产和消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品,鼓励替代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

八、反思

保护臭氧层 用无氟制品你一定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这不过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科学家告诉我们,天空的确被捅了个洞,这就是臭氧层空洞。而我们平常使用的冰箱、空调等用品中的氟里昂正是凶手之一。我们能为保护臭氧层做什么?请选用无氟冰箱、不含氟的摩丝、空气清新剂等,不使用含氟的发用摩丝、定型发胶、领洁净、空气清新剂等物品。

篇2:臭氧层空洞化学知识

臭氧层空洞的原因

在高层大气中(高度范围约离地面 15~24 km),由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生成可观量的臭氧(O3)。光子首先将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氧原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

O2→2O

O+O2→O3

O3和O2属于同素异形体,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两者都是气体。

当O3的浓度在大气中达到最大值时,就形成厚度约20km的臭氧层。臭氧能吸收波长在220~330nm范围内的紫外光,从而防止这种高能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的伤害。

过去人类的活动尚未达到平流层(海拔约30km)的高度,而臭氧层主要分布在距地面20~25km的大气层中,所以未受到重视。近年来不断测量的结果已证实臭氧层已经开始变薄,乃至出现空洞。1985年,发现南极上方出现了面积与美国大陆相近的臭氧层空洞,1989年又发现北极上空正在形成的另一个臭氧层空洞。此后发现空洞并非固定在一个区域内,而是每年在移动,且面积不断扩大。臭氧层变薄和出现空洞,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紫外辐射线到达地面。紫外线对生物具有破坏性,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强烈的紫外线还会影响鱼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乃至造成某些生物灭绝,会严重阻碍各种农作物和树木的正常生长,又会使由CO2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加剧。

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烷等,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有很大的影响。引起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中公认的原因之一是氟里昂(氟氯甲烷类化合物)的大量使用。氟里昂被广泛应用于制冷系统、发泡剂、洗净剂、杀虫剂、除臭剂、头发喷雾剂等。氟里昂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不溶于水。但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CI原子,CI原子则可引发破坏O3循环的反应:

CI+O3→CIO+O2

CIO+O→CIO2

由第一个反应消耗掉的CI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又重新产生,又可以和另外一个O3起反应,因此每一个CI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O3的反应,这两个反应加起来的总反应是:

O3+O→2O2

反应的最后结果是将O3转变为O2,而CI原子本身只作为催化剂,反复起分解O3的作用。O3就被来自氟里昂分子释放出的CI原子引发的反应而破坏。

另外,大型喷气机的尾气和核爆炸烟尘的释放高度均能达到平流层,其中含有各种可与O3作用的污染物,如NO和某些自由基等。人口的增长和氮肥的大量生产等也可以危害到臭氧层。在氮肥的生产中去向大气释放出各种氮的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有害的氧化亚氮(N2O),它会引发下列反应:

N2O+O→N2+O2

N2+O2→2NO

NO+O3→NO2+O2

NO2+O→NO+O2

O3+O→2O2

NO按后两个反应式循环反应,使O3分解。

为了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于1987年签定了蒙特利尔条约,即禁止使用氟氯烷和其他的卤代烃的国际公约。然而,臭氧层变薄的速度仍在加快。不论是南极地区上空,还是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上空,O3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关于臭氧层破坏机制的争论也很激烈。例如大气的连续运动性质使人们难以确定臭氧含量的变化究竟是由动态涨落引起的,还是由化学物质破坏引起的,这是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提出不同观点的科学家在各自所在的地区对大气臭氧进行的观测是局部和有限的,因此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臭氧浓度和紫外线强度的监测网络,可能是十分必要的。

篇3:臭氧层空洞的化学争议

从蒙特利尔议定书决定保护臭氧层至今刚好24年,《自然》杂志获悉有新的实验数据,可能动摇已有的臭氧化学理论。如果数据正确,科学家就必须重新思考他们理解的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以及其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由人类生产氟氯碳化物而来的氯化物,是造成南北半球季节性的臭氧消失的主要原因。1985年,研究人员在大气中氯化物增加后,发现南极上方臭氧层出现一个空洞,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并于二年后批准,以停止生产和消费对臭氧最有破坏力的化学制品。但是未来数十年仍有许多化学制品残存于大气中,这些东西要如何或花多少时间来分解,则要看分子的紫外线吸收光谱,原因是这都要靠太阳的能量。分子分解与反应的速度是依可获取的波长和温度间的协调而定。

20多年来,过氧化氯的快速光解是臭氧层破坏的关键因素。雷克斯说,如果光解速度远比原先想象中的低,本质上就不可能产生足够的氯基来解释观察到的高纬度臭氧消耗;当他把新的光解速率结合臭氧分解的化学模型,就显现出很大的差异。这是令人震惊的结果,最近雷克斯在德国举行的一项会议中告诉同温层研究者,至少60%的极地臭氧破坏机制不明。其他团队尚未能证实新的光解速率,但是这个难题已在臭氧研究界造成许多争议与不确定性,德国马克斯浦朗克研究院臭氧研究员克劳利表示:“我们了解的氯化物化学已经瓦解。”

英国剑桥大学欧洲臭氧层研究合作部门的大气科学家哈利斯同意这个看法。“到目前为ak--切都很吻合。”他说:“现在好像一座桥的底板被拆掉……

喷射推进实验室的测量,受到美国太空总署数据评核小组主席的化学家桑德监督,每隔一二年,这个小组会给大气研究推荐可用的化学动力学和光化学数据。到2011年年底之前,已校订过的光解速率不会再被鉴定,桑德说:“模型研究者得下决定要怎么做。”检验数据的问题之一,在于氯化物吸收光谱的测定很难,桑德的小组运用新的技术合成并纯化过氧化氯,以避免不纯及其他二次反应,小组的做法是将分子局限于低温然后逐渐加温。

“实验室内的作用是一回事,而在大气中则是另一回事。”最早在南极上空为臭氧空洞定量的科学家之一的法曼说:“不论我们是否完全了解化学作用,臭氧以每天3%的速度消失,这是这毫无疑问的。”但是他也表示,如果无法有效控制灭火剂使用的三氟一溴甲烷及含氟制冷剂等被列为造成臭氧消失管制之外的物质,比起理论模型的与实际的差距,更加危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败。

与此同时,大气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将观察到的臭氧分解与新的化学模型来调和。数个热反应或综合反应可能可弥补其中的差异,桑德的工作小组已经开始就可能性进行逐一实验,但目前尚无任何进展。

雷克斯认为一个涉及过氧化氯同分异构物的化学通路,可能有其作用。但即使基本的臭氧破坏模型已经确认,关键反应过程的温度相关性,与想象的可能大不相同甚至相反。雷克斯表示,这对于了解气候变化与臭氧消失之间的关系,会有极大的影响。

剑桥大学的大气研究员派尔表示,新的测量提出了“有趣的问题”,但并没有减弱《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意义。“我们刚开始看到议定书带来的好处,但是应该维持既有的政治压力。”他表示,“十分难以相信”我们会发现一个造成臭氧大量消失的未知机制。

篇4:臭氧层空洞化学知识

南极出现超级臭氧层空洞!面积相当于北美

据国外媒体报道,尽管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逐渐减小,但是目前的大小与北美洲相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宇航局共同对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进行了持续的观察,臭氧空洞在9月11日达到了年度峰值。

▲美国宇航局称,臭氧空洞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达到峰值

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在南半球8月到9月的春季期间形成并扩大。今年臭氧空洞最大时有2410万平方公里,几乎与2013年的峰值相当。它还远未达到曾经创下的单日最高纪录,卫星在2000年观测到的面积达到了2990万平方公里。这一状况在1998年到2006年间最糟糕,现在臭氧空洞似乎正在逐渐恢复。

臭氧层的损耗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因为它能够遮蔽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1987年制定的蒙特利尔协议就是为了通过减少损耗臭氧产品的生产保护臭氧层。但科学家们正试图确定,臭氧层空洞的减少是否是氯减少或者温度上升的结果。

美国宇航局戈尔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大气科学家PaulNewman称:“同比之下,每年的气候差异对于南极洲臭氧层有着明显的影响,因为更温暖的平流层温度能够减少臭氧消耗。但是我们仍然不确定,长期的南极平流层温度上升是否会减少臭氧损耗。”

★ 化学知识:光合作用反应式

★ 高考化学知识要点

★ 高考化学电解质知识

★ 高考化学的知识

★ 化学重点知识复习资料中考

★ 高考化学实验题知识

★ 油条中的化学知识

★ 浅析冰淇淋制造过程中的化学知识

★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小知识

篇5:“臭氧空洞”

别看这薄薄的3毫米臭氧层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却很大。臭氧层能“吞没”掉99%以上的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从而使人类避免受紫外线对人类及地球上所有生物造成的伤害,使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存。

但科学家最近的观察研究表明,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科学家通过卫星的观测计算,年平均减少速率为1%左右。目前,温带地区上空的臭氧减少了6%,而南极上空减少了40%以上,出现了巨大的“臭氧空洞”。科学家预测,今后50年内,大气中的臭氧含量还将减少5%~9%。现今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展有北美洲那么广阔,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科学家们还发现,如今在北极、欧洲的上空也出现了大小不等的“臭氧空洞”,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科学家们指出,影响大气中臭氧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天文因素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可影响到臭氧含量的变化,如火山喷发可使该地区上空的臭氧含量显著减少。而核爆炸、卫星发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及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和车辆等所排放出的大量废气和氯氟碳,致使大气中的臭氧大量被分解成氧分子,使臭氧含量减少。不久前,美国科学家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世界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使用各种化学物品,排放各种有毒化学气体,那么本世纪臭氧层还将被损耗16%-18%。

科学家们警告,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这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其危害主要有:①引起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生。专家经研究测算表明,大气中每减少2.5%臭氧,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名皮肤癌患者,其增长率近20%,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②臭氧层被破坏,会改变农作物生长的地理环境,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减产。③臭氧含量减少,会使整个地球气候发生变化,可使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块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这将使大片滨海地区有被淹没的危险。

因此,面对臭氧层被破坏的趋势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科学家们发出呼吁,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刻不容缓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控制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气的排放,尽量减少使用各种化学物品,以至完全停止使用氟化碳,加速开发各种氟化碳的替代物,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臭氧层免遭进一步被破坏,修补“天衣”,以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提高健康水平。

上一篇:xx年国庆贺词祝福语下一篇:牛心中心学校专题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