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2024-05-18

外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精选6篇)

篇1:外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树皮画是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至今仍流行的独特工艺这种工艺制品不仅美观而且有新奇的装饰效果,是当地土著居民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具体制作过程大致为:将大片的树皮剥下后设法压平,然后铺展在木棚内壁或棚上,用木炭条画出图形,或将树皮用碳烟熏黑,再用尖锐石刻出浅线。

正身侧面律:古代埃及人有把锑研碎,经调和作为眼镜膏的习惯,这种加工过程时常是在一种被称为“化妆石板”的器具上进行的,尤其是纹饰中人物头部呈侧面、身体呈正面的表现方法,奠定了埃及艺术风格的基础,此后古代埃及艺术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具有这种所谓“正身侧面律”。

汉谟拉比法典:它就是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的汉谟拉比法典碑。这块石碑造型遒劲大方,装饰古朴典雅,被视为巴比伦王国时期最出色的是工艺作品。石碑上端以浮雕的形式装饰着太阳神沙玛什授权标于汉谟拉比王的庄严情节,下半部分镌刻着楔形文字的法典条文,它是古代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相当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是研究、考证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珍贵材料。

拉奥孔:大理石群雕,高月一百八十四公分,是希腊时期的雕塑,现藏于罗马梵蒂冈美术馆雕像中,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估罗斯、阿典诺多罗斯三人创作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拉奥孔位于中间,神情处于极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极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从两条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雕像中是 三个由于痛苦而扭曲的身体,所有的肌肉运动都已达到了极限,甚至到了痉挛的地步,表现出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力量和极度紧张,让人感觉到似乎痛苦流经了所有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紧张而惨烈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作品。

舍利:梵文的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摩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

犍陀罗艺术:犍陀罗的匠师们吸取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精华,创造出释迦摩尼的各种形象,从而形成了一种带有古希腊罗马风的佛教艺术。

布尔镶嵌法:是路易十四时期最优秀的家具工艺家,长期在宫廷任职,他创造的“布尔镶嵌法”即将金属片和龟甲重叠在一起,刻成一样的图案,然后镶嵌在橱柜家具的表面。

圣遗物箱是用来安放基督教圣者遗物或骸骨的容器,在中世纪工艺美术中是最典型的一类。遗物箱有各种材料制作的,尤其以金属制作并以宝石、象牙、珐琅、玻璃等材料加以装饰的作品最为精美。圣遗物箱的造型主要有三大类型:即

1、建筑型

2、人物型

3、动物型。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革命运动。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为先决条件,以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在文化上的创新、思想上的解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既为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在意大利是14至16世纪,欧洲其他国家则为15至17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指的是从中世纪的文化向近代文化过度的时期,是西欧历史转折、思想解放、人民运动逐渐高涨的时代,是学术发达、巨人辈出、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和丰富的历史经验的时代。

“巴洛克”:一是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的“畸形珍珠”、“不合常规”等;二是中世纪拉丁文的“荒诞的思考”、“繁缛可笑的神学讨论”;三是意大利文的“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它被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理论家用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盛行的一种奇异的艺术或文学风格,认为它完全背离了现实生活和古典传统,于是“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后为史学界所沿用,不仅指文艺复兴之后的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包括17世纪整个欧洲的艺术。

“罗可可”:源于法文“罗卡伊尔”,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是一些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纹样。

“新古典主义”是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期在欧洲流行的一种

崇尚庄重典雅、带有复古意趣的艺术风格。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反对罗可可艺术的过分雕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重新创建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普遍要求所致。

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审美意义:

1、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可以说是宗教的产物。没有基督教,就不可能有与之相应的各类工艺美术。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是中世纪工艺美术共有的特征。

2、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加大的促进了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发展。特别是与宗教直接发生关系的工艺美术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独特而辉煌的成就,与当时衰落的纯美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在神学思想的影响下,在较教权的影响下,欧洲中世纪的工艺美术反映了当时特有的审美观念,强调神权和威严,其基调是低沉而凝重的,表现出冷峻而肃穆、庄严而压抑的气息。

4、中世纪工艺美术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精神生活 的联系更为密切,它不是通过存在于人们具体生活中的实用功能从而达到一种享受或美感,而是通过宗教活动,将基督教精神渗透到人们的心灵之中,以调节和平衡人们心理活动,感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目的。

伊斯兰工艺美术在艺术法则上注重:

1、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2、弧线与直线的统一

3、简介与繁缛的统一

4、造型与装饰的统一

5、文字与形象的统一。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

1、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制度是产生工艺美术繁荣的社会基础。

2、富于想象力的希腊神话是古希腊工艺美术繁荣繁荣精神资源。

3、古希腊的陶器在制作工艺和装饰效果上都达到了极其完美的程度,它是立体与平面、造型与装饰、实用与审美的结晶,不仅具有美的视觉,同时具有美的触觉。

4、古希腊工艺美术在其发达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创造出优美、典雅、和谐的古典美的标准,并将这一标准体现在陶工艺、金属工艺等作品的造型比例、装饰构成诸要素之中,从而获得了美的形式和优雅的气质。它为日后的古罗马乃至欧洲其他区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工艺文化的兴盛,奠定了美学和艺术法则上的坚实基础。“人文主义”思想特征:

1、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

2、肯定现实世界,鼓吹享乐和名利,反对禁欲和修行,批判经院哲学。

3、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

4、提倡理性追求知识和技术,重视实验科学,探索自然,推崇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出现的几个转变:

1、所谓宗教性质的工艺美术变成了宫廷性质的工艺美术。

2、工艺品的生产与社会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3、中世纪传统的工艺美术种类已成衰落倾向,符合广大市民阶级需求和材料自身价值较低的木制家具、玻璃器皿和陶器等则获得了广阔的发展。

4、注重造型或色彩等方面比例协调的感觉,造型也更加考虑到实用和便利的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总特征:

1、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宗教特征。

2、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呈现出庄重典雅、充满古典意蕴和世俗情调的风格特征。

3、工艺美术开始真正渗透到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领域。

4、品类繁多、材质丰富、造型典雅、装饰瑰丽、制作精良是这时工艺美术的重要特点。

5、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为欧洲工艺美术史上的黄金时期——巴洛克和罗可可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现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1、传统风格——现在人使用现代材料,表现传统工艺美术的造型与装饰风格,追求怀旧情思和复古意趣。

2、装饰风格——强调工艺美术作品的装饰功能,忽略材质肌理的展现,但实用功能依然占有主要比重。

3、现在风格——强调工艺美术作品的材质肌理本身的美感效果,同时考虑到实用功能,但忽略装饰性的表现。

4、前卫风格——无视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功能,强调单纯的“美”和“刺激”,强调“视觉冲击力”和工艺家个性的表现,有意改变作品材质肌理的感觉。罗马式工艺美术1发展于11世纪,成熟于12世纪上半期它首先出现于法国然后遍及所有不受拜占庭艺术影响的欧洲国家.2金属工艺的制作风格主要是以平面化自由化处理形象占主

导地位3罗马式家具的主要特色是素朴无华的装饰风格.它们大多以薄木雕刻作为装饰手法并且延续了古代家具的某些风格.4纺织工艺,主要作品是在贵族的府邸与教堂中悬挂的壁毯,无论在技术还是数量和规模上,这一时期的欧洲纺织工业都有巨大的发展.代表作:贝叶挂毯.罗可可形成的生产时间、背景、风格艺术特征、形成因素或原因:

1.产生时间:十八世纪在法国,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2.形成因素(原因):法国统治穷奢极欲宫廷女权高涨。巴洛克艺术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18世纪的欧洲普遍受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东方风格成为罗可可艺术的组成部分。3.罗可可式工艺特征:

1、是纯粹的宫廷艺术,十分注重装饰性,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

2、其创作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艳丽的浮华的色彩;工艺细腻、造型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常规的装饰,倾向给人以强烈而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奢丽的印象。

3、奢丽纤秀、华贵妓娼,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刻的表现手法,是罗可可式工艺作品的风格特征。罗可可风格促进了欧洲各种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被认为是欧洲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继古希腊以后的有一个艺术高峰。

《温卡小型陶像》:是南斯拉夫的温卡遗址发现的,发现了大量的精美陶器和陶塑,尤其是小型陶像十分精致,温卡小型陶像是其代表,其特征是有立体的“面具”脸,配以显著杏仁形状的双眼和高大的鼻子构成,有时其动态设计为坐在椅子或脚凳子上,十分生动活泼,其穿着及头发式样充满了装饰意味,同时可以看到手镯,项链,耳环等佩饰品的表现。

《玉佩》:玉石工艺,是被称为“海蒂基”的玉石小人像,是毛利人极为敬奉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祖先偶像。作品的圆形头部斜置于躯体之上强化了姿态的动势变化,双眼圆睁格外有神,有的还嵌入白色贝壳,是眼睛更加醒目而富有光彩。阔口跨长到极限,而身体却极为简洁,手臂和腿脚大胆地处理成富有动感的曲型,与躯干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此类小型玉制品一般在10厘米左右。但需耗时数月方可雕成。因其材质昂贵而稀有,且加工过程冗长,所以它被称为最珍贵的圣物,仅在部落首领的家族中代代相传。

《虎面人像玉斧》:是用翡翠精心雕刻而成的人像玉斧,那方中见圆的造型首先给人一种沉厚庄重的感觉。头部与身体各占二分之一,浓缩的身体仅用线条象征性地刻画出手臂与腿脚的轮廓。这件材料珍贵、做工精美的玉斧非日常劳动工具,而是宗教礼仪中的一种祭器,具有保护性灵和生命的神圣作用。人物立像也是翡翠制品,造型大胆夸张,在肃穆和谨严的气质中又透出一丝幽默的感觉。这种对称而呆滞的形态似乎成了奥尔梅克玉石雕像的特征。此类作品并非每个人物的肖像,它的功能主要是作为祭祀和礼仪之用。因此在此类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表情轻松愉快,姿态生动活泼的人像。

《木制凳子》:十分巧妙地利用一段整圆木雕琢而成,中间的跪妇据说是“神灵之女”。她两腿并跪在圆盘地座上起着稳定作用,双手支托的圆盘为了坐用,同时亦达到上下呼应的艺术效果。妇人腹部精心雕刻出凸起的文身,它是成人的标记,也是部落的标志。这是非洲黑人雕刻工艺中十分常见、非常重要、不容忽略的表现手法。在这些用品上的雕刻纹样大都与地神的造型有关。

《鳄鱼纹彩陶钵》:陶器的形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受西亚风格的影响,纹样结构已形成一定格式。这种装饰手法在埃及的陶工艺中十分鲜见,在土红色的器壁上用白土绘以图案化的动物纹饰,口缘部分是交叉的白色线条组成的装饰带,在中间的鳄鱼与河马的表现手法亦相当精练。鳄鱼身上布满了交叉线条,大概是在表现鳄鱼身上的硬鳞,它与口缘部位的交叉线装饰带形成统一而和谐的整体,极富形式美感。这种构思与表现也许受到了作为渔猎生活不可或缺的渔网的某些启示。

《黄金王棺》:黄金王棺是古埃及金属工艺作品最典型的代表,这是第18王朝为安置图坦卡曼王的木乃伊而做的其中一层棺材,长约180厘米,耗纯金200余公斤,局部以珠宝翡翠点缀,装饰性极强。其形象是按照图坦卡曼王本人的相貌制作的。古埃及人由于“再生”和“不

灭”的信念,对来世生活的粉饰远远超过了对现世生活的美化,十分注重死者所处的环境。为了保护好木乃伊,他不惜一切代价为法老建造金字塔式的陵墓,并以3层棺樽加以保护,进而以最昂贵而珍奇的物品来陪葬,为此往往不惜倾尽国力。

《翼狮与牡鹿》是一件大型青铜工艺作品,它制作于杰姆狄特那斯尔末期至苏美尔王国初期,在长方形铜板上,装饰着一头正面的翼狮和两只侧身的牡鹿,构图以翼狮的头和身体为中轴线,呈严格的左右对称状,因而,作品被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所笼罩,翼狮突出的头部和鹿角的“出格”表现,打破了长方形带来的局限和呆板之感,翼狮的头部、翼纹的刻画和牡鹿的枝条状的细腻表现,体现了工匠卓越的工艺技能。

《奥古斯都的玉佩》:现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一块玛瑙雕制品,这块用阿拉伯产的缠丝玛瑙制作的精美浮雕,为罗马奥古斯都大帝生前珍藏的宝物之一,在暗黑色的底子上利用浮雕手法表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上面雕刻着公元12年奥古斯都战胜日耳曼人的凯旋场面。浮雕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的长椅上坐着和罗马女神谈话的奥古斯都,他在胜利之后卸下了戎装,裸露着健美的上身,双足踏盾,左手持矛,显示大战方停。罗马女神戴着头盔,右手持矛,左手扶箭囊,脚踏盾上,她帮助罗马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奥古斯都的背后为海神和大地之神,家神则在前侧向他献上桂冠,对面是刚从战车上走下来的将士,通过这7、8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天人共庆的宏伟情景;下段的左边是4个正在竖立胜利纪念柱的罗马士兵,地上坐着反缚双手的战俘和他哀愁的妻子。右边是两个士兵押送着一男一女两个俘虏。4个俘虏代表着日耳曼千军万马的的覆灭。在约20厘米见方的玛瑙上,用如此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众多的人物,高超的技艺代表了罗马盛期工艺品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其对服装、鞋帽、车、椅、武器装备等精细入微的雕刻,成为后人研究古罗马1世纪社会风俗的珍贵资料。

1、约5万年前,除了原始的石斧之外,还有尖状器、刮削器的出现,此期称为“中期旧石器时代”。

2、大约在5万年至1.5万年之前的“晚期旧石器时代”,人们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图腾”崇拜。

3、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这意味着农牧业的出现。5000年至3000年之前之一阶段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4、耶莫陶器出现在公元前6100年之后。这种彩陶是将成型的土陶浸挂一种黏土溶液,或在表层涂以液状黏土,这就是所谓的“化妆土”。

5、哈森文化可分为古拙哈森纳斯、标准哈森纳斯和萨马拉期三个时期。

6、在古代美洲染织工艺中,纳斯卡织物被誉为“世界纺织品的奇迹”。

7、古代埃及人把锑研碎,经调和作为眼影膏的习惯,这种加工过程时常是在一种被称为“化妆石板”的器具上进行的。

8、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金属工艺的总特点:一是大量使用黄金材料;二是作品几乎都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三是工艺制作细腻精致;四是黄金与宝石等材料的相互结合。

9、两河流域北部的“尼尼微式”陶工艺十分兴盛。

10、所谓白地多彩釉陶器,就是将白色泥釉施挂在红褐色胚胎上,再用铅釉系的铜绿釉和铁褐釉描绘纹样,白地衬托出绿色和黄褐色纹样,类似中国的“唐三彩”。

11、华丽彩陶器也是一锡白釉胚体为基础,然后用氧化金、氧化银、氧化铜等彩绘,具有金属光泽感,所以称“华丽彩”或“彩虹器”。

12、“米奈”型陶器,用“米奈手法”制成的陶制品,首先用钴蓝在白釉底上画草图,经过一度烘烧之后,再加上各种色彩固定,再烧一次。

13、伊斯兰教的象征纹章——“新月”、“虎纹”以及帖木儿标志有关的三个水晶球。

14、日本绳纹式陶器,纹样有“押型纹”、捻绳纹“、”贝壳纹“。

15、日本最早的金属工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是——铜铎。

16、在特洛伊东南的约尔坦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初期青铜时代的“约尔坦式陶器”。这些陶器大多为带盖容器,呈黑色,饰有“之”字形刻线或描线纹样。

17、古希腊陶器演变过程:几何纹样式期、东方纹样式期、黑纹样式期、红纹样式期、白地彩纹样式期。

18、古罗马玻璃“穆拉诺”、“热熔马赛克”、“万花玻璃”。

19、錾花技法有两种:一是在金属片錾出各种纹样,类似阴刻效果;二是在器物本胎包金上施錾花技法。

20、拜占庭的金属工艺在铸造、雕金、錾花和镶嵌等方面都有相当成就。艺术效果看:浮雕式和色彩式。

21、哥特时期家具的地方性特点:英国家具结构沉重,装饰稀疏,具有单纯而庄重的风格;法国家具线条明晰,装饰简洁,具有严谨而朴实的特色;意大利家具注重雕饰,尤其是骨片和象牙的镶嵌显得精美工艺,有时却亦失之于繁缛琐碎。

2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陶器在工艺史中常被称作“马略卡式陶器”。制作工艺首先是成型素烧,然后施白色陶衣,干后绘饰,再二次烧成。绘饰色彩以黄、青、绿、紫为主。早期内容为图案化的植物、鸟兽和文字组合、纹章等,还保留晚期哥特式装饰痕迹。晚期主要表现神话故事、寓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手法写实,造型严谨。

23、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马略卡式陶器” 象征性线描画。定制某种纪念物来庆贺某一纪念日如订婚、结婚或孩子出生等,这种风俗相当盛行。

24、16世纪后期,法国的陶器工艺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创造了所谓“田园风味的陶器”。

25、文艺复兴时期德国陶器工艺的两项重要成果是出现了带有盐釉高温烧制的炻器和“哈夫拉式陶器”的铅釉陶器。

2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玻璃工艺是以“穆拉诺式玻璃器”著称于世的。威尼斯的“钠钙玻璃”和意大利的“森林玻璃”。

27、意大利贵金属工艺,著名的金属工艺大师是贝维努·切利尼,代表作是《法兰索奥一世的盐缸》。

28、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国家里,法国是贵金属工艺的中心,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菲利特尼三世的高杯》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亨利二世之盾》。

29、在德国,纽伦堡是银器制作工艺的最大中心,丢勒就是一银器工匠的身份跨进艺术殿堂。

30、“田园风味陶器”的特点:以写实精细的手法表现了昆虫或其他爬虫类,从而形成了趣味别致的装饰效果。

31、意大利木工艺手法利用了绘画、嵌木、雕刻和着色涂金的石膏浮雕等。木工艺的三大中心地是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卡萨帕恩卡”万能家具。佛罗伦萨的胡桃木、扶手靠椅。威尼斯总样式是哥特式窗格装饰与文艺复兴式装饰的结合,装饰手法有石膏浮雕、贴金、漆绘骨片和象牙的镶嵌、嵌木细工。

32、法国木工艺的中心是巴黎,代表作是碗橱。

33、英国文艺复兴式的家居装饰风格特征是单纯而明快、刚劲而严谨。四柱床。

34、尼德兰,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和里格是文艺复兴早期木工艺的三大中心,安特卫普的装饰艺术家瓦德里曼·达·瓦利斯的《装饰木工术》,装饰风格是涡旋纹和螺纹。

35、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木工艺的突出成就是

1、反映了文艺复兴文化艺术的某些共同特点,2、在木器的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等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3、各个国家出现了木工艺风格的迥异,从而形成了欧洲木工艺史上繁荣灿烂的局面。

36、象牙工艺分为两大类(德国和波兰)

1、(德国)纯粹作为装饰和陈设用的小型圆雕人像或浮雕饰板,浮雕装饰板《亚当与夏娃》

2、(波兰)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兼而有之的饰盒、权杖以及刀鞘。

37、古罗马时期,意大利玉石工艺,青金石饰瓶,作品通体呈蓝色,局部以景泰蓝和黄金装饰,增加了作品的豪华瑰丽的程度。

38、法国巴黎织物师尼古拉·巴达尤和画家阿奴卡·托·布尼奇合作完成了巨型《默示录》长24米,高5.5米。路易十四时期“戈贝兰织物所”负责人是宫廷画家夏尔·勒布伦,代表作“戈贝兰式花壁毯”。

39、安德烈·夏路·布尔在1680年创造了“布尔镶嵌法”。

40、巴洛克时期德尔夫特的所谓的“希诺瓦兹里”(中国样式)“中国的形象”。

41、罗可可时期的染织工艺中心是巴黎,方形连续纹、蛇形纹和贝壳纹。

42、伯蒂格尔和切恩豪斯在1708年7月烧制出朱红色瓷质炻器,人称“伯蒂格尔炻器”。在1709年3月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

43、法国塞佛尔瓷窑,“玫瑰色蓬巴杜式”。硬质瓷

44、托马斯·齐彭代尔探索过“中国风格罗可可”的可能性。

45、新古典主义时期,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帝国风格”。

46、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玻璃工艺制品在造型上表现出对称、和谐的特征,一般都是同心圆的处理手法,因此,尽管玻璃器皿的造型线变化多样,但其对称的基本形式决定了造型的庄重典雅与和谐统一。

47、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最著名的石工艺是在古埃兰都城苏萨遗址发现,现存于卢浮宫的汉漠拉比法典碑。

48、一般认为,日本最早的金属文化始于弥生时代,即公元前200年左右。

49、“黑顶陶器”是古代埃及的陶工艺制品,约制作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

50、《黄金王棺》是古埃及的金属工艺杰作,它是十八王朝时期按照图坦卡曼王本人的相貌创作的。

51、古代波斯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金属工艺以翼狮形角杯为代表,而萨珊王朝时期的则以八曲长杯为代表。

52、古代波斯称做“大流克”的是金币

53、“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亦称爱琴文明。

54、古希腊的《乳形陶杯》是黑纹式的。

55、“哈拉帕文化”的创造者是达罗毗萘人。

56、欧洲中世纪的《象牙袖珍礼拜坛》属哥特风格。

篇2:外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 温卡陶器 因最早发现于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附近的温卡而得名。陶器是以小型陶像著名,造型特征是由立体的“面具”脸,配以显著的杏仁状双眼和高大的鼻子,或坐在椅子或脚凳上,同时可以看到手镯、项链、耳环等配饰品,装饰意味非常浓郁。

 绳纹式陶器 出现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绳纹文化”时代早期,此期的陶器底部呈尖形或圆形,器壁上用篦尖刻画出精美的纹样,或用绳子缠在器壁上后滚动器物,或用贝壳押印成奇特的装饰纹样,这种纹饰实际上是修整器物形制时留下的痕迹。

 黑顶陶器 在整个土红色的器物上部或顶部施以黑色釉泥,形成红黑两色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的陶制品。它们的造型异常单纯简练,器型外部线条十分自然流畅。具有古朴典雅之风韵,代表了埃及早期陶工艺的面貌。

 化妆石板:化妆石板是由早先一种碾磨化妆颜料器具演化而来的纪念性雕刻石板,形状一般为盾形,时常两面都雕刻有装饰图案。代表作《美尼斯王征服三角洲》

 《美尼斯王征服三角洲》其内容和形式都很完美,前后两面皆以浮雕形式表现了美尼斯王统一埃及全境的各种形象,是一件宣告埃及王朝时代开始的历史作品。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了美尼斯王的巨大威力和宏伟业绩,同时体现了埃及艺术浑厚、古朴的特征,开创了“正身侧面率”的表现方法,奠定了埃及艺术风格的基础。

 正身侧面律,也称作侧面正身律,是埃及绘画与雕塑中典型造型艺术方式。头部呈侧面像,眼睛为正面形,肩胸上半身为正面,两腿双足同样呈侧面。

 玻璃鱼形容器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玻璃鱼形容器》出土于阿玛那,是一件最能代表古埃及玻璃工艺水准的佳作,其艺术效果和工艺技巧均达到了极高程度。制作方法:沙芯法。

 沙芯法:1首先由混有黏土及多量沙质的粗糙物质做成容器的内部形态,2由金属棒的一端撑起来,3再侵入装有选做底色用的玻璃溶液的“坩埚”中旋转,使之附上一层厚度相同的玻璃层。4在这种附着的玻璃外壳尚未冷却之际,便贴上保持半流动状态的,拉长的各种色彩的长条形状的波状纹样。5待容器外表光滑冷却之后,再把颗粒状的内部沙土从中掏取出来。

 哈拉夫式彩纹陶器:公元前约5500——4400年,多色彩纹土陶,器型丰满,装饰华美,高温焙烧呈现近似陶瓷的光泽。以红、黑、白、褐等色绘制图案。代表了新石器时代陶工艺的较高水平。

 翼狮形角杯:在古代波斯所有工艺中最具代表性,它的基本结构都是前面带翼的狮头、鹰头或者其他动物的形象,后半部分为高筒的杯子,大都以金、银等贵金属制成。作品结构严谨、做工考究、形象饱满,反映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处于黄金时代的风采。

 《人物纹八曲长杯》 萨珊王朝银器尤以八曲长杯最具特色,它因杯子的口缘弯曲成八份,并呈细长形状而得名。其装饰多在杯子的外壁和底部,纹饰精致典雅,颇具装饰 效果。

 波斯地毯织毯工艺是波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之一。因其优质的材料、精致的做工、变化多端的编制技巧而享誉全球,波斯的染织工艺十分发达,并以品质优良、工艺精湛、纹饰华丽而著称于世。图案纹样繁缛,设色华丽,材质讲究,织毯居多。

 萨拉纳特石柱 =《狮形石柱头》是阿育王石柱典型代表。这组狮子像,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其光洁莹润的程度,完全可以与玉石相媲美。其造型设计亦极具艺术色彩,且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意趣,因而备受后人仰慕,现在印度的国徽纹样,就是采用的这个四狮雕刻形象,可见其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地位。

 罗马赤陶:罗马赤陶是在初具规模的手工作坊中生产的,将干坯浸入含铁成分较高的泥浆中,施挂一层薄薄的陶衣,晾干后在1000度左右的氧化焰陶窑中烧成。这样,施挂器表的含铁量较高的陶衣在烧制时形成氧化铁,呈朱红色。这种朱红色的陶器,几乎都有浮雕装饰,而且大致都是嵌花贴饰或模型翻印而成。

 万花玻璃杯:古罗马的玻璃工艺制品中最精彩的是“万花玻璃”制品,将扭曲的各色玻璃合起来经热熔形成棒,再将此棒切断并置于器壁上,于是形成四方连续的纹样,在经热熔处理,使各色之间相互溶合,产生绮丽而辉煌的梦幻般的效果。

 米奈型陶器 这是伊斯兰陶瓷艺术设计中色彩最华丽、装饰最丰富的类型,又称“七彩器”。其技法是先在白色底釉上描绘蓝彩纹样,施无色釉烧成后,再绘以赤、黑、金、褐等各色纹样.并经低温烧制。

 奈良三彩 奈良时代开始从唐代引进“唐三彩”的烧制技法,并加以仿造,成为“奈良三彩”。为铅釉低温烧制陶,其创造之处在于,把唐三彩以“褐”为主色的褐、黄、白釉色,改为以“白、绿”为主色的白、绿、褐三色。在形态上,以日常生活用容器为主,或是模仿铜合金佛用器具烧成的壶、瓶、钵、盘、碗等。

 莳绘 漆工艺技法之一,将金粉以蒙上沙网的竹管抖落于漆器纹样上,形成自然效果。以淡雅而优美的表现形式,不拘泥于自然景象的描写,将其归纳为纹样,以比较自由的莳绘形式来表现绘画一般的效果。在技法上,出现了研出、莳绘、平尘、沃悬地等。

 友禅染 江户时代中期出现,在丝绸上印染有花鸟、草木和山水、人物等图案的印染方法,是印染技术上的一场革命。它是先在丝绸地上用胶描绘纹样后印染,最后再用水将胶洗掉从而完成制品。这种技法可以忠实地表现出作者想要表现的内容。

 圣遗物箱: 是欧洲中世纪金属工艺美术的种类,用来安放基督教圣者遗物或骸骨的容器。有各种材料制作的,尤以金属制作并以宝石、珐琅、玻璃等材料加以装饰的作品最为精美。造型有:建筑形、人物形、动物形

 彩绘玻璃窗 彩绘玻璃窗主要盛行于罗马式和哥特式时期。先用铅条编连成各种抽象的轮廓,然后再用小块的玻璃镶嵌彩绘而成,所以带有单线平涂似的绘画意趣。色彩比较丰富,基本色调是红、蓝、紫3种。纹样比较简明,大多为抽象纹样或植物纹样。

 田园风格陶器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法国陶工伯尔拉尔·巴利希 创造了“田园风味的陶器”,它浮雕式的装饰手法,常见的装饰题材是鱼、贝、昆虫、螫虾、蛇、蜥蜴等,表现手法写实、趣味奇特

 穆拉诺式玻璃器: 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玻璃工艺,早期的穆拉诺式玻璃器的装饰是在成型的器皿上加以彩绘,然后二次烧成,常见的有玻璃高脚酒杯、碗和盘等等。在装饰上是以彩绘形式表现神话故事,寓意人物。

 “戈贝兰式花壁毯” 路易十四的宰相戈培尔成立了为宫廷服务的“戈贝兰织物所”,负责人就是宫廷画家夏尔·勒布伦,闻名于世的“戈贝兰式花壁毯”即由此而来。代表作品:《国王的故事》、《亚历山大的故事》、《十二个月》、《路易十四加冕式》

 德尔夫特窑陶器是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品种,受东方陶瓷的影响。17世纪后半期,荷兰德尔夫特窑的陶工艺开始领先于全欧洲。用本地软质陶仿制远东硬质瓷,但完全按照西方的审美而设计。

 玫瑰色蓬巴杜式 塞弗尔窑瓷器装饰特点在器皿的两面中央绘以罗可可式的装饰纹样,以青、绿、黄或玫瑰色为底。大多以蓬巴杜夫人所喜欢的玫瑰色作底色。又称“玫瑰色蓬巴杜式”  乔桑·韦奇伍德韦奇伍德既制作实用瓷也生产装饰用瓷,最著名的装饰瓷器是用“黑瓷”和“碧玉炻器制成的。其色彩有各种浓淡的蓝、绿、黄、紫、褐等。以绝对均匀无光泽的底子将模塑的白色装饰浮雕衬托出来,与硬石雕刻极为相似。常用于复制古代的手工艺名作。 二 简答题结合古代埃及主要成就分析工艺美术与环境的关系。

 自然环境是古埃及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1埃及地理位置的封闭性使古代埃及人产生了孤立主义情绪和以埃及为世界中心的思想;2各种自然力如太阳、尼罗河和风强烈地影响着埃及人的世界观和宗教观;3埃及地形、地貌的一致性使埃及人敬畏一切破坏这种一致性的事物,进而把它们全部人性化;4埃及地形的对称性则使埃及人的宗教、文学和艺术呈现出对称性的特点。

2古希腊陶器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特征

 古希腊陶工艺发展分期: 几何纹样期(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第一阶段:平行线、交叉线、三角线、s纹、回纹等为主要特色;第二阶段:图案化的人物装饰为其特色。

尾等

 黑色纹样期(公元前6世纪)赤色、黄褐色陶壁上用黑色剪影纹样,以刻线表示纹路结构。色料着色效果强、重实用性装饰内容以神话东方纹样期(公元前7世纪)受古埃及、亚述、叙利亚等东方国家影响。纹样:动植物纹、怪兽纹、棕榈纹、莲花纹、狮头、羊身、蛇故事和英雄传说为主,常常是以两耳为界,分为两个大的画面。

 红色纹样期(公元前5世纪)在赤褐或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或深褐色作勾勒和装饰,然后再在形象以外的部分涂上黑色色料。其效果较之黑纹式的刻线显得更为灵活自如、丰富多彩。装饰主题:出现许多日常生活场景

 彩色纹样期(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作品器形小巧精制,艺术风格倾向于华美、柔和。3试论伊斯兰教工艺美术的装饰特征及形成原因 伊斯兰艺术以具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抽象纹样为主,形成独特而精美细密的阿拉伯纹样体系:植物纹、几何纹、阿拉伯文字纹样。装饰风格的形成原因 地理环境:阿拉伯半岛大部份地区是沙漠或干燥草,人们梦想的家园应该同《古兰经》所描述的天国一样。这种巨大的反差,迫使伊斯兰艺术家创造出慰藉心灵的艺术。即复杂的装饰图案和蓝绿两色频繁使用,蓝色比喻水天一色,绿色象征植被和生命。

 单一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讲求绝对服从,禁止偶像崇拜。这使得伊斯兰艺术转向象征性和装饰性的抽象纹样,形成独特的阿拉伯纹样体系。

 多重外来文化(波斯、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的影响:阿拉伯人所征服的很多地区,都曾经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些高度复杂化的古代文明并没有湮灭伊斯兰的艺术,而是被伊斯兰所吸收和利用。在恪守朴素的伊斯兰基本信仰的基础上,对可调和的东西采取包容的态度,这也是伊斯兰艺术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 4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及新古典主义时期艺术风格区别 文艺复兴 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呈现出庄重典雅、和谐含蓄、充满古典意蕴和世俗情调的风格特征。在材料运用,制作工艺,表现题材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 巴洛克 表现出与古典艺术形式的对立,追求标新立异。创作风格豪华壮观、大气磅礴,充满阳刚之气。注重外在表现形式,作品充满强烈的动势。

 洛可可 纯粹的宫廷艺术,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注重精致、纤细秀美的装饰效果;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作品造型多用曲线;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洋溢着东方特别是中国情调。

 新古典主义一种崇尚庄重典雅、带有复古意趣的艺术风格,反对罗可可艺术的过分雕琢,给欧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装饰风。5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特点 1最初的工艺美术是为了有效的劳动和生存的保障而产生的,决定了当时工艺文化的特性 2实用功能大于审美功能,符合当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动机,原始工艺美术作品始终将实用功能作为先决条件; 3材质决定技术和工艺形式,材质是工艺美术创作的“灵魂”,离开了材料就没有工艺美术可言。4不断创造,由最初的使用自然材料,逐渐掌握改变自然材料性质的技能 5工美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晶 6工美的存在发展以及风格不是孤立的,它离不开人类生存的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时代发展的影响

6简述古代日本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1上古文明时代的日本工艺美术,装饰和造型不受任何外邦文化的影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自然属性;

2佛教传人日本之后,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改变,基本上成为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佛教文化的派生体,至8世纪,日本工艺美术呈现“唐风”一边倒的态势;

3至平安时代,日本工艺美术摆脱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完成了由“唐风”向“和风”的过渡

4至室町时代,日本工艺美术受到禅宗和中国宋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寂静和典雅的风格特征。之后,这种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工艺文化一直在日本占有主导地位。

7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出现的几个转变

1工艺美术活动中心已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控制,而出现了封建君主的宫廷工坊,即由宗教性质的工艺美术变为宫廷性质的工艺美术;2工艺品的生产与人们的生活需求产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促进了工艺美术的繁荣;3此期的工艺品更多的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艺术家的才能和智慧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挥;4中世纪传统的工艺美术种类呈衰落倾向,而符合广大市民阶级需要和材料自身价值较低的木质家具、玻璃器皿和陶器则得到了广阔的发展;5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更注重造型和色彩方面的比例与协调,一般器物的造型也考虑到适用和便利因素。

篇3:外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关键词:外国美术史教学,问题,激活,措施

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中, 外国美术史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不仅能够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促进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而且能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它是一门必修课, 更是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对于油画专业和外国美术理论专业的学生来说, 要掌握绘画技能技巧和美术理论的知识, 就应该了解人类美术发展演变的历史状况;了解美术史上各风格流派的作品特征, 画家的生活背景及其所宣扬的艺术主张, 通过对历史上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赏析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 为艺术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在更广泛并具体的文化情境中了解美术发展的每一个进程, 对于美术学习者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一、我国现阶段外国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外国美术史的教学效果大多处于并不十分理想的状态, 笔者近期曾作过一个关于外国美术史教学的短信采访, 或许能说明一部分我国外国美术史教学的现实情况。仅部分摘录如下:

“高层研究不敢说, 教学我觉得犹如隔靴搔痒, 极不痛快, 包括教授者和接受者。” (某高校美术系毕业生, 现为辅导员)

“作品看得少, 师生缺少互动, 现当代的缺席 (比方说看不懂现当代油画) , 某一阶段的历史文化大背景等讲得简单。” (某艺术院校美术理论专业毕业生)

“第一, 教师过于依赖教材, 按书授课, 熬时间;第二, 第一手材料太少, 几乎没有, 顶多放片看书, 印刷品太间接, 印象不深, 会造成误读, 不像中国画有很多机会看真迹。” (现就读于某美术学院国画系的学生)

……

笔者与持以上观点者深有同感。我们的教学 (不仅仅是外国美术史的教学) 长期以来极大地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存在很多弊端, 而外国美术史教学因其视觉艺术自身的特点而呈现出不同的方面。综合几部分主要的观点, 笔者把我国现阶段外国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课堂教学形式单调, 师生交流不够,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对学生思辨力、创造力的培养滞后。

在传统的教学论中, 教学被定位为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 教师因此形成了强烈的主体本位意识, 表现为以教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 老师写学生抄, 学生丧失了独立性和主动性, 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2. 图像欠缺, 多媒体教学不够普及。

传统教学方式经常是先讲理论再看幻灯片, 使课堂有不连贯的感觉, 甚至有的学校因为条件限制, 一个学期只有几节课能够看到幻灯片。有很多课堂目前还没有实现多媒体教学, 师生只能靠课本上少得可怜的印刷效果也不好的几幅作品进行教和学, 教师在没有作品直观展示平台的情况下只能描述画面, 这使教师和学生都疲惫不堪, 并很难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对于外国美术史势在必行。

3. 对“读画”的忽视。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赏和析脱节, 讲到作品往往一带而过, 使学生只有些微表面的感性感受, 缺乏理性分析能力。深刻并敏锐的感受力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能力, 并且理性分析的缺席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学生理性思维的惰性加剧。

4. 对现当代美术的介绍和讲解不够充分, 对东方及亚非国家美术的介绍也比较欠缺。

二、激活外国美术史教学的措施

对于以上外国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笔者时刻都有所感受并一直在努力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说, 教师应该适时地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从以前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创造一种全新的有灵魂的授课形式。要全方位地激活外国美术史的教学,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极为重要。

1. 改变单调沉闷的课堂氛围。

教师的角色转换是首要的问题, 教师应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关系, 既重视教师的教, 又重视学生的学, 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状态,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平等关系, 使课堂上充满民主气氛;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以问题意识带动课堂教学, 不但教师有问题意识, 而且学生也应在课前预习, 对要讲的内容有所置疑, 或者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 教师和学生都带着问题上课, 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中尽情交流, 当然这种交流还需要教师进行有益的方向性的引导和提示;同时课堂上要抓住生动性,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电影、参观、访问、考察、故事、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美术史的多方面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美术史的兴趣。

2. 以画家、作品、图像带动外国美术史的具体进度。

用形象直观的美术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审美感受, 势必会增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急于交流相互之间对于作品的看法和由此而得的感受的既流动又紧绷的教学氛围, 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师讲授一般的外国美术史知识, 而且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尝试利用幻灯、投影仪、音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从画家和直观作品入手, 以激起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教师以画家和作品作为对美术历史的切入点, 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形成更直观的美术宏观历史框架的同时, 更能够以大量的画家的生活、个性背景信息和更生动直观的作品形象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分析理解能力, 使学生对外国美术史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 而变为一种主动的学习和激情的体验。

3. 使学生养成“读画”的习惯。

外国美术史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规律, 给学生多提供感悟作品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读画”——对作品的赏析为突破口, 探寻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意蕴, 从对不同时代作品的比较中寻找美术发展演变的社会文化根源和规律。

4. 现代美术思潮也应在中外美术史结束时提出来。

通过对美术史的学习, 学生对中外美术史基本上会有一个大体的概念, 对时下的美术潮流、创作动向和自己的学习目标都会有一个思辨的审视, 现代绘画的多元性也会慢慢地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5. 比较研究式授课。

加深学生对外国美术史的独特理解和对宏观美术史结构的把握。教师对中外美术史作适宜的比较, 会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能力。

6. 建立促进美术史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学评价体系。

外国美术史教学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 相信每一位教学者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是深有体会的, 并且在一轮一轮的授课中总结着经验教训, 进行着改进。而由于很大程度上的惰性因素, 以及教学设备上的不完备, 教师的改进往往在学期开始时激情满怀, 而到学期中则似乎与原来的授课状态相差无几了。基于此, 高校应该建立一种教师评价机制, 以敦促教师持之以恒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反思与改进。比如建议美术史教师记录教学体会和课堂教学效果, 分析需要改进之处, 并适时地进行专业教师听课。

篇4:外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entitled “Absorbing Ancient Nutrition ·Forging Ahead

into Today”, is unveiled in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This exhibition not only presents this

masters rare classical works, but also shows historical

evolution materials and photos of jade tablets by mean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isplay. Masters

artistic life, creation notes, precious drawings, publications

and others are also on exhibit. This exhibition is first-ever

one launched by Liu Zongrong, which attracts widesprea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汲古·开今》刘忠荣玉牌艺术文献展于2014年6月7日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揭幕,展览呈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大师经典作品,更以提纲挈领的学术梳理和专业展陈方式,展示玉牌演进的背景史料、图照;以及作品背后大师的艺术人生、创作笔记、珍贵画稿、出版物等。无论大师个体还是玉雕行业,这样的展览还是第一次,因而引发圈内外广泛关注。刘大师当年三届劳模的奖章、奖状,让参展的美院学子印象深刻;在与大师的对话互动中,更使大学生们立体地认识了大师成就卓然的理由,成为了一堂学习的励志课。

6月20日,作为本次文献展的系列活动之一,《玉雕研究与文献》研讨会假座刘忠荣创办的忠荣玉典工作室举行。来自相关协会、学会、非遗保护主管部门、博物馆、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授10余人热烈发言,高度评价本次文献展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强调关注和积累文献之于玉雕艺术研究的重要性。

上海宝玉石协会副会长钱振峰认为:“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展览,其价值意义可以归纳为1、记载了历史的真实,还原了历史真实。 2、记载了行业发展的脉络。大师的这些资料虽然不是很全,虽然是个体积累的片段、零碎的资料,但却是上海玉雕发展的一个佐证。上海玉雕的发展以及海派玉雕艺人的传承,将海派玉雕的海纳百川,包容创新穿成一线 ,它浓缩了一位成功的大师从艰辛走向辉煌的历程。3、记载了大师创作技艺成长的历程。这给今天学玉的学子们带来丰富的启迪。劳动模范小小的奖章,为什么引起参观者特别的关注,这至少证明了在我们玉雕行业,大师不仅仅是艺术的精英,也是做人的模范,因此我们提倡德艺双馨,所以这些奖章、奖状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教材。4、完全进入了一个与玉对话的高境界,在读玉、读史中赏玉、析玉,心物交融 。刘大师总结了他的六面围雕、双面凹凸雕等不断创新的雕刻技巧。这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一个范本,极大丰富了玉雕的艺术表达语言。”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王敏副院长指出:“玉牌是玉雕艺术的一个品类,一个点,但通过玉牌,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玉雕艺术的演进;而在玉雕作品后面,就是做玉雕的人。所谓的文献,展现的是文脉,通过这些东西把脉络找出来,对玉器,无论你喜欢也好,崇拜也罢,它其实是一种精神,我们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保护技艺,更应关注艺人,关注精神,揭示“玉人”身上体现的一种“玉风”。手艺反映的是人的精神,留住手艺是留住精神,这是中国工艺文化教育的价值。今天非遗保护,要求保护实物以外,更要保护艺人对艺术的一种精神,而刘忠荣大师正是这方面的典范。”

上海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高春明认为:“研讨的立意很好。我们来到忠荣玉典,门一开,是企业,看到的是玉器,是物质的;门一关,研讨学术,是非物质的。通过文献,揭示玉背后的精神,研究中国文化的DNA。今天从文献研究谈玉雕,这是很好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刘大师的作品,认识刘大师其人。我想了几个问题,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理论研究,一个是媒体宣传,一个是产权保护。日本在工艺记录方面,在文献的整理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除了文字,应当把刘大师雕刻技艺的每一个过程都拍下来,做好数字化保护。另外,我觉得在媒体宣传上,我们有点误区,工艺大师并不是要成为所谓的明星,是要自己能在这个行业里认可,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专业的宣传上。关于理论,我们很多的艺已经超越了过去,达到了高峰,但是我们依旧存在着理论滞后的问题。在古代要求文武相配,像刘大师如此精美的雕刻,值得做理论的研究阐发。关于原创和知识产权,又是一个值得展开的内容。真正的知识产权要靠自己来维护,还有很长的路。总之,这次文献展给我们提供了多重视角,值得总结。我很希望我们的文献研究再继续深入、升华,不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要扎扎实实地做事情。”

上海博物馆古玉研究专家张蔚指出:“以物见人”很重要。古代玉器的研究,我们通过研究“物”后面的“人”,研究人是如何凭借他的艺术构思和精神、他的技艺来构造这个“物”的,这正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形而上、形而下的东西。形而下是讲“器”,形而上就是论“道”,这个境界就不同了。我们讲的通过“器”来见人、见精神。这个层次就不一样了。文献研究要落到实处,要有专门管理文献材料的部门机构,要有专门经费,使这些史料的研究有持续性和延续性,落实到保护,落实到人才行。

上海同济大学周正宇博士强调:“文献让我想到了桥梁的作用,想到文献研究的顺乎逻辑的体现,那就是当好社会公众的桥梁,历史公众的桥梁,艺术公众的桥梁、学术公众的桥梁。工艺展品只诠释材质工艺,是远远不够的。桥梁的作用就是让大家知道更多的东西,文献到最后是不是可以满足这四个桥梁的需要?对文献材料的研究,我们可以有各自的见解,但留下大师们作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材料,留下最好的最真的最精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

资深文艺理论家方立平说:“从研究和文献的两个角度来看是并列的两个方向。文献有文化理解的需要,有历史性的认定,但我们面临的是对社会产生的热点,因为任何一个事情成为热点,它都有道理的,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是有关联的。刘大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深入研究的点,是推进文献研究中一个非常好的个案。文献研究推进工作一定离不开两个层面:一是个案;二是社会层面的文化形态, 从个案,到更多个案,汇集成一个形态,这两个方面要连接。今天的研讨会很明确地思考两点,一是对个案的重视,除了刘大师以外可以进行共同的探讨的个案,二是要有理念的先导性,即一个预设的标准,一个比照的标准,文献保存上面就是有一个社会研究的需求与过程,那么我们从个案到整个行业的推进中就有依据可说,这两点如果有的话,我们汲古开今的研究,就可以梳理出一个研究的思路和一个文献的整理框架,也许我们平常经常讲的整体判断,那么我们玉文化的梳理就能够更加的清晰准确。”

参加本次研讨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文献记载的严重缺失,形成强烈落差。那些巧夺天工的巅峰创造,那些各领风骚的大师巨匠,由于没有留下姓名、故事,没有记录工艺流程、因而留下无法弥补的空白和遗憾,通过文献来考察玉雕艺术从器物到技艺,从作品到大师,从基因到流变的方方面面,可以给我们提供诸多启迪,应当成为玉雕研究的一个有效契口。刘忠荣的幸运在于,他得到了其他大师暂时还没有拥有过的作品加文献的共同青睐,这是能够获得更为长久和精准的历史性评价的基础之一。相信伴随着对既往史料碎片的归绎和梳理,对当下活态嬗变的生成与积累,将为我们复原更加真切的中国玉雕、大师及他们身后的时代,提供更有效的路径辅助。

篇5:外国工艺美术史习题

第一章

1、古埃及金字塔所体现的设计美学思想。

2、古埃及的宗教思想对设计的影响。

第二章

1、两河流域的工艺美术思想

第三章

1、伊朗工艺美术造型中体现的伊斯兰文化。

2、古印度工艺美术与佛教的关系。

第四章

1、地中海工艺美术的特点。

第五章

1、古希腊的工艺美术特点

2、古罗马与古希腊的工艺美术的区别与联系。

3、伊斯兰教影响下的工艺美术特点。

第六章

1、分析古代日本的工艺美术与中国工艺美术的相似性。

2、基督教与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

3、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七章

1、简述巴罗克风格

2、简述洛可克风格

第八章

1、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工艺美术特点。

篇6:外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填空题

法老最早的陵墓形制是一种用泥砖砌筑的梯形平台,被称为马斯塔巴。《迪比隆陶瓶》是古希腊荷马时期的作品。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美术里程碑式的建筑。亚琛王宫是查理曼帝国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工程。

凯旋门是罗马统治者为炫耀各种战争的胜利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又称为爱琴文化。

“加洛林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和书籍插图方面。文艺复兴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是晚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列斯是抒情风格的代表,他的作品给人以一种深思冥想而娴雅的女性美。

凯旋门是罗马统治者为炫耀各种战争的胜利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形式有单拱式和三拱式两种,通常都单独横跨在一条道路之上。

早期基督教美术狭义上指古代罗马帝国末期美术。基督教发源于巴勒斯坦境内,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杜米埃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创始人之一。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有大卫、安格尔等。戈雅被称为画家中的“莎士比亚”。

拜占庭美术最显著的成就体现在教堂建筑方面。

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画派的杰出代表,有“浪漫主义狮子”之称。广义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而不是艺术流派。米勒被人们誉为“伟大的农民画家”。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中心在巴黎。

波普艺术又称新达达主义或新现实主义。

观念艺术强调人的观念和作品的意义在创作时的重要性。

著名作品与作者

《四使徒》丢勒 《失乐园》马萨乔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提香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们》鲁本斯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 《三等车厢》杜米埃

《高名三美图》喜多川歌磨 《印象.日出》莫奈 《呐喊》蒙克

《格尔尼卡》毕加索

《举着葡萄酒杯的二重肖像》夏加尔 《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 《红.黄.蓝的构成》蒙德里安 《马拉之死》大卫 《星月夜》凡高

《记忆的永恒》达利 《逃亡埃及》乔托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四使徒》丢勒

《圣、特蕾莎的幻觉》贝尔尼尼 《夜巡》伦博朗 《马拉之死》大卫 《梅杜莎之筏》籍里科 《晚钟》米勒

《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巴拉

《由飞舞的蜜蜂引起的恶梦》达利 《生命之舞》 蒙克

《亚维农的少女》毕加索 《向日葵》凡高 《思想者》罗丹

《红色的和谐》马蒂斯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 《割耳朵的自画像》梵高

《世界上第一幅抽象水彩画》康定斯基 《巴尔扎克像》罗丹 《摩西》米开朗基罗 《岩间圣母》达芬奇 《拾穗者》米勒

《无名女郎》克拉姆斯柯依 《晚钟》米勒

《记忆的永恒》达利 《夜间咖啡馆》梵高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高更 《塔希提岛上的牧歌》高更 《黄色的基督》高更

选择题(答案顺序可混乱)

下列关于艺术起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模仿说 B,游戏说

C,外星人传授说 D,巫术说

古希腊建筑的三种基本柱式是(A)A,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B,多立克式、棕榈式、科林斯式 C,爱奥尼式、雅典式、古典式 D,科林斯式、雅典式、棕榈式

《蒙娜丽莎》是属于(D)的作品 A,中国美术作品 B,日本美术作品 C,拜占庭美术作品

D,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作品

梵高、高更和塞尚都是属于(C)的著名画家 A,中国古典艺术 B,古波斯艺术 C,后印象派

D,古亚特兰蒂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比萨教堂建筑群是中世纪罗马式美术的作品 B,达芬奇是著名的中国现代画家 C,巴黎铁塔是日本著名的建筑物 D,“文艺复兴”出现在20世纪末

古希腊“爱琴文化时期”的代表艺术品是(A)A、《狮子门》

B、《向日葵》

C、《南海观音像》

D、《自由引导人民》

《巴黎圣母院》和《圣.索菲亚大教堂》分别属于

(B)A、印度建筑和波斯建筑 B、哥特式建筑和拜占庭建筑 C、古埃及神庙建筑和罗马神庙建筑 D、非洲建筑和古典式建筑

德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

(D)

A、达.芬奇

B、米开朗基罗

C、毕加索

D、丢勒

下列作品中属于后印象派作品的是

(C)A、《阿卡迪亚的牧人》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星月夜》

D、《荷马的礼赞》

《狮身人面像》是属于(A)

A,古埃及艺术 B,古希腊艺术 C,古两河流域艺术 D,古美洲艺术

属于苏美尔--阿卡德艺术的是(A)

A,《萨尔贡王头像》 B,《空中花园》 C,《拉奥孔》 D,《图拉真纪念柱》

米兰大教堂是属于(B)

A,拜占庭式建筑 B,哥特式建筑 C,罗马式建筑 D,巴舍利卡式建筑

下列画家中不属于佛罗伦萨画派的有(D)A,乔托 B,多拉太罗 C,波提切利 D,丢勒

不属于洛可可艺术的作品有(D)A,《浴后的狄安娜》 B,《秋千》 C,《蓝衣少年》 D,《纺织女》

下列作品中,列维坦的代表作是(D)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送葬》 C,《老橡树》 D,《弗拉基米尔卡》

新印象主义与印象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B)A,更注重色彩感 B,更注重科学性 D,更注重气氛的烘托 E,更注重华丽感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克利同属于(C)A,超现实主义 B,新印象主义 C,抽象主义 D,未来主义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B)A、大卫和安格尔都是新古典主义画家 B、挪威画家蒙克是超现实主义画家 C、波普艺术非常关注流行文化

D、立体主义试图探讨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表达真正的三维空间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区别在于(D)A,古典主义比新古典主义更加写实 B,古典主义色彩比新古典主义更加艳丽 C,新古典主义更加关注现实生活

D,新古典主义比古典主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和《蓝衣少女》分别是谁的作品?

(C)A、凡.高和修拉 B、塞尚和德兰 C、高更和马蒂斯 D、凡.高和维亚尔

下列西方艺术流派中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派是

(D)A,波普艺术

B,大地艺术

C,观念艺术

D,未来主义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克利同属于(C)

A、学院派 B、新印象主义 C、抽象主义 D、大地艺术

早期印象主义除了注重外光,注重瞬间,注重视觉之外还注重

(D)A、重秩序

B、重理性

C、重和谐

D、重气氛

下列画家中,不属于现实主义的画家是(B)A、葛饰北斋 B、委拉斯贵支 C、米勒 D、列维坦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C)A、达达主义强调消解传统的价值观

B、表现主义强调表达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思想与情感

C、超现实主义表达非常逼真的现实景象,认为梦幻是不存在的 D、荷兰风格派喜欢几何风格,要求消解画面本身的叙事性

下列关于艺术起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模仿说 B,游戏说

C,史前文明说 D,巫术说

《汉莫拉比法典碑》是(A)时期的作品 A,古巴比伦 B,新巴比伦

C,苏美尓——阿卡德 D,亚述

古希腊建筑的三种基本柱式是(A)A,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B,多立克式、棕榈式、科林斯式 C,爱奥尼式、雅典式、古典式 D,科林斯式、雅典式、棕榈式

古风时期的陶瓶彩绘,主要有“东方风格”、“黑绘风格”以及(D A,西方风格 B,绿绘风格 C,南方风格 D,红绘风格

《皇后提奥多纳和女官》是属于(C)的作品 A,古罗马美术 B,古埃及美术 C,拜占庭美术 D,古印度美术

《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是属于(D)的作品 A,古波斯美术 B,古希腊美术 C,文艺复兴美术 D,拜占庭美术)

彩色玻璃窗、尖塔和飞扶壁都是属于(C)建筑样式的特征 A,古希腊 B,古波斯 C,哥特 D,拜占庭

德国科隆大教堂属于(B)建筑样式。A,拜占庭 B,哥特 C,古罗马 D,古希腊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比萨教堂建筑群是中世纪罗马式美术的作品 B,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法国现代画家

C,科洛西姆圆形竞技场是古希腊著名的建筑物 D,“加洛林文艺复兴”出现在18世纪末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在拜占庭美术中,镶嵌画和圣像画取得过相当大的成就 B,“文艺复兴绘画之父”是指的马蒂斯 C,“掷铁饼者”是古埃及著名的浮雕 D,帕特侬神庙位于现在意大利的威尼斯

下列哪种不是庞贝壁画的风格(A)A,日本风格 B,镶嵌风格 C,建筑风格 D,埃及风格

(B)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征,是教堂内部重要装饰,占有特殊地位。A,双肋拱 B,彩色玻璃窗 C,浮雕 D,圆柱

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C)A,英国 B,美国 C,意大利 D,日本

简答与名词解释

现实主义:

答:这个词语在艺术中的运用并不是特别的严谨。历史的看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者专注于从怪异的或者传统上看来是丑陋的东西中发现美的产物。

后印象主义

答:它不是早期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的延续,而是对印象主义的突破与反叛。它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和对外光与色彩的描绘,而是强调抒发画家的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受和情绪。强调艺术形象不能等同于生活形象。代表:凡高、高更等等。

欧普艺术 答:欧普艺术又被称为光效应艺术和视幻艺术,就是要通过绘画达到一种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使视神经在与画面图形的接触过程中产生令人眩晕的光效应现象与视幻效果。

波普艺术

答:用来称谓一种大众流行的艺术现象。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在于反映大众文化的各个领域。它无论在其创作源泉、技术手段和语言元素上都离不开当时发达的商业社会与商业生活。代表:沃霍尔等等。

罗可可艺术

答:泛指18世纪路易十五时代从室内装饰到建筑、绘画、雕塑乃至家具、服装等各个领域的一种流行性艺术风格。其特征是纤细、华丽、繁琐,多以曲线代替直线,以非对称代替对称,色泽柔和明快,追求视觉快感,并有排斥和贬低精神内容的倾向。

野兽派

答:20世纪初诞生于法国。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富于表现力;色彩大胆、多用原色平涂、造型简练、轮廓线粗犷而富于动感、构图和谐一致且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代表:马蒂斯等等。

达达主义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瑞士苏黎世,后影响遍及欧美。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传统、否定艺术、否定理性和传统文明、提倡无目的无理想的生活和文艺。代表:杜尚等等。

柯罗的艺术特点

答:其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以自然为师,作品感情丰富,意境深远,使人与自然产生共鸣。他通常用抒情诗的韵调来赞美自然,画风幽雅抒情。

抽象表现主义

答: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它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思潮。

表现主义

答:20世纪初出现的艺术流派,其艺术特征是在作品中强调表现和宣泄情感的重要性。

浪漫主义

答:19世纪20,30年代的欧洲文艺思潮。注重情感的传达和个性的表现,注重色彩的对比,善用象征、寓意、夸张、对比等手法。代表:德拉克洛瓦等等。

普桑的《四季》 答:分为《春》、《夏》、《秋》、《冬》四幅,都以一个宗教故事为题。以富含哲理的形象表达普桑对自然、生命和人类的感叹。

《四骑士》

答:是丢勒众多版画中最著名《启示录》木版组画中,采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间接反映人民的反宗教情绪。

犍陀罗艺术

答:是公元11世纪在印度兴起的一种带有希腊风格的佛教艺术。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答:一幅以异教徒和土著人的生活为题材的宗教画,是高更以最大热情完成的哲理性作品。画面是宗教意境和现实的组合,所表现的形象都是一种综合的暗示。

大地艺术

答:亦称地景艺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主张以大自然作为材料,在自然环境中从事创作,让大多数人能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得到一种未知的新体验。

梵高《星月夜》

答:是梵高生命后期的作品。以奔放的类似旋风般的条状笔触,描绘了夜空中奇特的月光和星星。夜幕下,道路旁的柏树犹如黑色的火焰,狂放卷曲的线条相互扭结着窜向天空,在蓝色和黄色交错的漩涡之中,天空仿佛是一条滚滚向前的河流,使人感到不安。这是梵高那躁动不安的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也包含画家深受精神创伤后的某种非理性的成分。

立体主义

答:评论家们称毕加索和勃拉克的绘画将每件物体都还原成了“立方体”、“立体派”从此得名。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锥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立体主义的领军人物是毕加索和勃拉克。

彩色玻璃窗(彩色玻璃镶嵌画)

答: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征,早期哥特式建筑中已广泛运用,是教堂内部装饰的重要手段,占有特殊的地位。彩色玻璃是在熔化的玻璃液中加入锰或钴等化学元素炼成的,基本色彩为红、蓝、紫三色,也有其他多种色彩。玻璃片之间用铅条焊接,一方面可以作为黑色的轮廓线,二是起到加固的的作用。这些玻璃画都取材于圣经故事。

问答与论述题(答案自己去找)

请谈谈你对“超现实主义”的看法。(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

请谈谈你对“表现主义”的看法。(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

请论述“达达主义”的产生及影响

请论述“现实主义”的产生及影响

请论述古希腊艺术与古罗马艺术之间的异同

请举例阐述文森特.梵高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

上一篇:烧伤试题下一篇:法律 ---第二章---审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