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院感染预防与

2022-09-23

第一篇:icu医院感染预防与

ICU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预防(最终版)

★ICU科内业务学习★

ICU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预防

2010-1-18

王晓婵

ICU内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特定环境内的医院感染ICU是危重病人的集中区,而危重病人具有许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其特点是起病急、不易控制,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建立控制院内感染的完整可行计划以及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院内感染的发生因素

1.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它通常是由于医院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和医护人员的操作及处理不当引起。但人们往往忽视另一

重要的原因,即量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我国使用抗生素现状据了解,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抗生素用药时间越长,种类越多,抗菌谱越广,发生二重感染的可能性也越大。

2、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目前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尚存在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地使用昂贵抗生素情况,这不但使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了抗菌的能力,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3、侵袭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静脉给药、深浅静脉置管等,所用的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等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院内交叉感染。有文献报道[1],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有研究表明[2]气管插管中77%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丝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再次是泌尿系统感染,泌尿道、尿路感染与导尿及尿管的留置关系甚为密切。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报道561例医院感染中83%是尿路感染,其中93%是由尿管留置引起的。

3病室环境因素影响多种危重病人同住一室,成为主要感染源;各种操作频繁,如操作不规范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各类参观、探视人员多,且流动性大易将病原菌带入病室内。

1.4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治疗室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划分不明确,病室、治疗室、厕所所用拖布不分开,病床、桌抹布混用,用后不消毒,清扫床铺、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终末消毒不彻底,造成病室之间的污染。医护人员、病人的手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医护人员接触病人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递给其他病人或用品,造成间接污染,因此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不认真洗手消毒,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工具。

5人为因素某些人为因素,如医务人员缺乏院内感染意识,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监控措施重视不够,或管理不严。再则院内感染监控机构不健全。

二、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护理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对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加强责任心,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合理使用抗生素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也是保障病人尽快康复的条件。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到病人住院时间的长短、已用过的抗生素、全身情况、细菌培养结果、药物敏感性、感染的部位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不得擅自用药,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

3、减少侵袭性操作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征,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动、静脉置管。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进针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

三、加强ICU环境及设施的消毒监测

1、ICU医护人员卫生要求本室人员入室时应更换干净衣帽、鞋,以免污染;进行无菌操作前应戴口罩、帽子、洗手;上班时不得戴戒指、手镯、不能留长指甲;ICU工作人员的手、鼻、咽腔定期做细菌培养,每3~6个月1次。

2、ICU的空气消毒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15~30min。室内每天用动态电子杀菌机消毒2次,每次1h。有条件者可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3、保持ICU室内清洁每天用含氯消毒液如洗消净、百消净、84消毒液等对室内床头桌、床栏、治疗车、监护仪、呼吸机进行擦拭;病人转出ICU后其病床周围的围墙、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每天擦地面3次;每周擦墙围、刷地面1次。

四、严格各类物品及药品管理 1室内各种装备、器械、物品的消毒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后一定保持干燥,避免污染。呼吸机管道要一日一更换消毒,用完后彻底消毒。吸氧用湿化水要一人一换,每24h换1次,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进行空气、敷料、呼吸机管道等细菌培养。

2消耗性物品一次性使用,不再回收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静脉留置针,一次性吸痰管、鼻塞、手套等用品均一用一丢弃。护士在使用一次性物品前一定要检查物品包装的严密性,并查看物品的使用有效期,一旦发现或怀疑污染均不能使用。

3、严格参观探视制度加强参观、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尽量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病室空气或带入病原体。

4、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病灶,预防新的感染灶发生。

作为一名ICU护士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善于发现有可能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患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将这种危险性减少至最低限度。认识到医院感染的控制,必须以科学为依据,以感染管理为手段,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篇:ICU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及预防

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重症监护病房(ICU)为抢救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先进的设备,但也造成了一些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一

主要因素

1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是造成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ICU病房上午8-10点这段时间内人员流动大,致使许多微生物附着在尘埃或飞沫中,随空气流动飞扬,造成污染。

2 患者本身的因素

各种严重疾病和创伤,使患者机体防御机制严重损害,抵抗力差,病原体很容易侵入机体引起感染。各种先进的监测治疗技术使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增加了感染的机会。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接受侵入性操作时间长短有关。

3 医护人员的因素

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4 大量抗生素的使用

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难治性感染增多。 二

预防措施

1 健全感染管理控制体系

把预防院内感染的知识纳入健康教育的计划,有针对性地向病人做好卫生宣教,并建立ICU消毒隔离制度及医院感染制度,使ICU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

ICU应属洁净层流病房,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并定期更换过滤器,要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特别是污染物的处理循一定的方向进行,避免回复和往返。

3 严格无菌观念,严把洗手关

每项护理操作及各项诊查工作都是由医护人员的手去完成的,加强手的消毒便截断了传染源。抢救病人紧急情况下来不及洗手,使用快速手消毒剂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4 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监测的主要内容:环境污染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菌株抗药性监测,清洁卫生工作监测,规章制度执行监测。

5 加强危重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对于病危,年老体弱及长期患病的易感染人群要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6 合理使用抗生素

ICU应控制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细菌耐药性,未发生确切感染的患者不应该接受抗菌治疗,应交替或周期性使用不的抗菌药物。

7 营养支持疗法

感染的发生涉及细菌与宿主之间的内环境恒定及其平衡。高度重视全身营养支持治疗,鼓励患者积极均衡进食,保证营养供给。

8 严格探视制度

集中探视时间,每天10-30min,探视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穿参观衣,参观鞋。

第三篇:浅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摘 要】分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制订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而复杂,应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预防或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65-02

医院感染现已成为影响医院发展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问题,WHO的有关调查和其他研究均表明,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现对其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总结分析如下:

1 高危因素

1.1侵入性置管多

为便于抢救、治疗及观察,ICU患者留置侵入性置管较多,如动、静脉置管、漂浮导管、气管插管、胃管、尿管、各种引流管、造瘘管等,导致自然防御机制被破坏,成为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突破口,易于感染。

1.2 患者的易感性

ICU患者常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使得机体天然屏障(如皮肤、黏膜)遭到破坏、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医院感染。

1.3 药物应用

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耐药致病菌活跃、增殖而致病。药物副作用,如抗酸剂、受体抵制剂,可使细菌移位定植而致感染。胃肠外营养的应用,影响肝功能,且改变肠内菌群。

1.4 病室环境难于掌控,操作频繁,易造成交叉感染

多种危重患者同住一室,致病菌复杂;医护、探视人员流动性大,将病原菌带入室内;室内空气流通性差;相关物品消毒不彻底或再污染;相关人员医院感染知识不够,监控措施或管理不严。

2 预防措施

2.1 严格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掌握有创监测指征,控制有创导管置入时间;制订消毒隔离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严重感染,多重耐药患者,放置隔离单间,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严格手卫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表现,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应考虑导管感染可能,拔出置管并剪导管尖端0.5cm作细菌培养加药敏;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减少人员过流动。

2.2 提高认识

如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与应用以及有创操作的适应证都要熟练掌握和应用;应把ICU院内感染率作为衡量监护治疗质量之标准;要认识消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感染,灭菌是最彻底的消毒。

2.3 抗生素合理应用

抗生素使用宜早期、足量,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一般在经验性用药3d以后,应依据培养与药敏的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评估治疗效果及时更换和停止。

2.4 物品管理

消毒制度合理有效,严格执行。消毒后一定保持干燥,避免污染。原则上能高压灭菌的用物一律采用高压灭菌法消毒,不耐热,或不宜高压的物品则可用环氧乙烷或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一次性消耗物品不重复使用。购入一次性无菌物品时确保质量安全可靠,操作前应检查包装的严密性,在有效期内使用。

2.5 基础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做好气道管理,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抗病能力;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及时发现隐蔽病灶,预防褥疮及新的感染灶发生;定期进行通风换气,室温20℃~22℃,湿度40% ~60%;人人掌握六步洗手法,保持手卫生,减少致病菌通过手的传播而引起交叉感染。

3 讨论

3.1 ICU 目标性监测

ICU目标性监测是大家一致认为比较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之一。国内关于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测研究虽有一些报道,但研究不够深入,时间也较短,缺乏长期监测数据。同时国内有关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多为单因素分析,局限性太大,影响因素太多。

3.2 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的发现是制定感染控制措施的基础。原发疾病的病情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感染发生率逐渐增加。因此,我们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重视调整患者机体的免疫力。除给予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外,还需加强营养,满足机体需要,提高免疫力。

3.3 医院感染会与患者的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与感染机率成正比。研究显示,住院时间超过5天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危险性约为5天内患者的4.193倍,住院30天以上危险性可高达到ll2倍,可见,严格控制人住ICU的时间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3.4 有创性操作带来的危害

有创性操作为细菌侵入机体及正常菌群的移位提供了条件。有创性操作中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者分别与未用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使感染的危险程度明显增加。另有文献报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15%,病死率达38%。呼吸机在积极抢救病人的同时,也给病人带来医源性感染的危险。这与使用呼吸机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不仅破坏上呼吸道屏障功能,刺激上呼吸道产生分泌物,而且分泌物及细菌易积聚于气管导管气囊处,随气囊的轻微漏气而下行进入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有关。同时,由于失去了上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湿化及过滤作用,故气道黏膜容易干燥,影响纤毛运动而阻碍分泌物的排出,再加上口咽部定植细菌的下移使得医院感染高发。

总之,通过以上对ICU患者高危因素的分析与讨论,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冰.ICU感染的监测与控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4):30-31.

[2]李荔,高哲平,祖丽媛,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60―862.

[3]吴晓兰.ICU病人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J].中外医疗,2009,22:130.131.

[4]李华茵,何礼贤,胡必杰,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与病原学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4(4):266-270.

[5]任玲,周宏,郑雯,等.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全面综合性监测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995-997.

[6]曾铁英,钱嫒,黄玉兰,等.医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研究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72―174.

第四篇:ICU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报告与应急处置预案

一、ICU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急小组成员:

科主任、护士长、科室医生、质控护士

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报告及处理流程:

1、 科室发现同一时间段同一病区发生三例同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暴发,按照«西丽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报告与处置预案»要求应24小时内及时上报给院感科,并进一步做病原体的分型鉴定,科室院感小组成员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控制措施。

2、 科室院感应急小组进行调查、分析、采样、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因素、采取消毒、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的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并书面报院感科

三、医院感染暴发的预警与防范措施:

1、 科室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报告院感科,并及时治疗

2、 对医院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原学采样、并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对病原体不明或高度怀疑新的病原体或传染病例时,及时上报院感科和医务科,医院组织相关专家会诊。

3、 一旦怀疑有传染性或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应即刻做好隔离和消毒措施,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4、 对医院感染病人进行隔离,停止接收新病人。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5、 加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如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防护面罩等及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6、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制度,做好日常消毒隔离措施并认真落实各项感控措施,如手卫生、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呼吸机管路的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内镜的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置、感染病人使用的物品处置消毒等

7、 加强对环境卫生学、无菌物品、消毒剂浓度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8、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手卫生

9、 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与病人接触前后要洗手

10、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发生菌群失调及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11、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第五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1、检验科的检验报告单经消毒后方可发放。

2、口腔科、放射科应使用一次性漱口杯。

3、口腔科牙钻等器械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麻醉科可重复使用的螺纹管、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5、内窥镜使用后按规定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定期做细菌培养,检测消毒、灭菌效果,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内窥镜要做特殊消毒处理和登记。

6、可重复使用的各种导管、管道,如供氧管道、导管、湿化瓶、螺纹管等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湿化瓶消毒后,干燥保存,用前放置无菌用水。

7、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瓶内用水应每日更换。

8、病室及门诊各诊室内的空气应定期消毒,有记录。

9、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必须一桌一布,用后应彻底消毒。

10、患者用具(脸盆、尿壶、便盆等)均使用一次性物品,一人一份。

11、病人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定期更换,使用被服袋和被服车收取,密闭运送至洗衣房,不得在病房、走廊内清点。传染病病人的被服按传染病消毒隔离规定进行处置。

12、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3、病区的拖布分室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

14、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由专人定时收取,日产日清。

15、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手提袋内,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16、实验室产生的废弃标本、培养基、毒种等应就地进行高压灭菌或高效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17、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高水平消毒。

18、特殊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19、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定期检测。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应每周检测。

20、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现配先用。

21、消毒、灭菌后的器械、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期进行监测。

22、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的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净化后排放。

23、体温表使用后,用500mg/L的“84”消毒液或75%酒精浸泡30分钟后,放入消毒容器内干燥保存备用,消毒液应每日更换。

24、负压吸引器,使用前瓶内倒入消毒液;引流瓶、瓶盖、引流管应每天更换消毒,晾干安装好备用。

25、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26、消毒液容器每周灭菌更换2次;常用的无菌敷料罐(如棉球、纱布、呋喃西林棉球罐等)必须高压灭菌,每天更换;安尔碘、酒精应选小容量包装,密闭保存,3天内用完。

27、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溶液须注明开启时间,在2小时内使用;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开启的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启用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

28、无菌、消毒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必须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必须放在无菌柜内,有专人负责每日检查,柜内每日擦拭消毒。无菌物品应标明名称、消毒日期、消毒有效期等,标记清楚,不得有过期物品。

29、无菌物品的包布必须双层,一用一清洗。

30、治疗车上的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治疗车应备有速干手消毒剂。

31、用2%戊二醛浸泡器械(内镜),消毒需30分钟,灭菌需10小时,使用前必须用灭菌水彻底冲洗。盛装消毒液的容器每周更换二次,使用中的戊二醛每二周更换一次,每周测试浓度一次并有记录。

32、血压计、听诊器等物品,应每周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消毒,如遇污染时应随时消毒。

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将医疗废物分为5类∶

1.感染性废物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等;

2.病理性废物是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3.损伤性废物是指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医用针、解剖刀、手术刀、玻璃试管等;

4.药物性废物是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等;

5.化学性废物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三十八种: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1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2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3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追踪

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安排追踪时间,如艾滋病即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用药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