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血流感染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icu血流感染范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患者留置血管内导管且留置时间≧48小时,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血培养至少有一次培养到致病菌,且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2)至少有以下症状或体征:发热(>38º)、寒颤或低血压,且实验室微生物检查阳性结果不能用其他部位感染解释,如怀疑为污染菌,至少有2次的血培养结果是同一常见污染菌。

【观察要点】

1.询问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热痛现象。

2.观察患者置管部位有无红、肿及脓点现象发生。

3.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有无发热、寒战、低血压等全身感染征象。 4.观察患者白细胞变化。 【预防护理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1.置管时应该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导管穿刺点:CVC置管者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PICC置管者可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肱静脉。

7. 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 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 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 的碘伏或2 %碘酊溶液和75 %酒精。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护理措施

1.严格手卫生。

2.穿刺部位定期和必要时换药:穿刺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观察有无渗血,若无渗血可定期给予换药:使用纱布等干敷料每48小时更换一次,有渗血、渗液或潮湿、敷料脱落时随时更换;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每周换药一次;有人工气道时应使用透明半透膜敷料,以减少污染。换药时要观察局部穿刺点有无红肿、脓点等,消毒时使用机械力,消毒面积 >15cm×15cm(消毒面积>外敷料面积),消毒后完全待干再贴敷料。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三通旋塞每天更换,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有血迹或被污染后随时更换。

4.冲管与封管:给药前后宜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置进行脉冲式冲洗导管,以减少附壁。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 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 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肝素盐水的浓度:PORT 可用100 U/ mL,PICC 及CVC 可用0~10 U/ mL。当药物与生理盐水不相容时,应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再用生理盐水或肝素封管液,将5%GS冲出导管内腔。PORT在治疗间歇期应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周维护一次。

5.无菌配液并无菌输注,采用封闭式输注方式。 6.有效控制其他部位的感染。

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9.每日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早拔除。 【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置入导管的目的、方法、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穿刺部位换药应由专业人员操作,不能自行揭除敷料和换药。发现敷料潮湿、松动、卷边现象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3.告知患者如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或出现发热、寒颤等全

身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4.指导患者留置导管期间穿刺部位防水、防牵拉等注意事项,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避免盆浴、泡浴。

5.留置PICC者应指导患者置管手臂不可过度用力,避免提重物、拄拐杖,衣服袖口不可过紧,不可测血压及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2014年美国CD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指南。 2.2011美国INS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

3.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写.-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

第二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

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

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2遍,中间间隔30-60秒。

5.

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

****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或其它耐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

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

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

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

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院感办 2015-1-1

第三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曹丽丽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简称CRBSI):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或渗出物排出或有弥漫性红斑。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烧≥38℃,寒战或低血压,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CRBSI的诊断标准

1.实验室(保留导管)

一般情况取两份血,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来自导管内,两份血源的采血时间应接近且同时送检。

2.实验室(不保留导管)

从独立的外周静脉采两套血,同时在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剪下导管尖端5cm或近心端,一并送细菌室培养。

三、CRBSI的监测 1.观察插管处局部情况及患者的病情 2.及时正确采样与送检

3.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及相关表格 4.积极救治病人

5.分析感染的病原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6.总结经验

四、CRBSI预防措施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CRBSI预防与控制原则

避免不必要的导管插入,除非有医学指征 导管插入和护理要保持高水平无菌状态 尽可能限制导管留置时间

---- WHO

(三)感染预防要点。 1.穿刺操作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 1)帽子--需盖住所有头发 2)口罩--需紧密盖住口鼻 3)无菌隔离衣

4)病人必须被一件大的无菌罩从头到脚覆盖并只留一个小小的开口给导管放置 5)当无法确认严格遵从无菌技术时,例如导管是在紧急情况下置入,必须尽快更换导管而且不可超过48小时。 2.严格皮肤消毒

1)插管或更换覆料前使用2%的洗必泰进行皮肤消毒较10%的络合碘或70%的酒精相比血液感染率更低。

2)在置管和更换覆料前不要在皮肤上使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

3.手卫生和无菌术

1)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操作者在穿刺前应行手消毒,并坚持正确的无菌技术。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

3)插管、维护以及拔除导管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不接触技术,戴干净或无菌手套对职业安全和血源性病原体的管理是必须的。 4.坚持无菌操作

1)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2)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导管末端连接的肝素帽保护不当而被污染,或连接输液器时消毒不严、不彻底,均可将细菌带入管腔而引起感染。导管接头被认为是污染导管内面的起始部位。 4)护理人员在接上注射针头前,必须以酒精棉球来回擦拭肝素帽处约30秒。范围包括肝素帽顶端及周边,然后再连接输液器,尽量减少输液旁路的操作;输液装置每24小时更换一次,肝素帽3~5天更换一次。 5)中心导管压力监测装置更换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传导装置而非可重复使用的装置;

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的换能器每96小时更换,同时更换系统其他部件(输液管、连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液)。

5.导管部位覆料的选用

1)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半透明的覆料覆盖置管部位。 2)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如果愈合良好则不需要使用覆料。

3)对于高热、出汗较多,或局部有出血或渗出的患者,则无菌纱布比透明或半透明的覆料更为合适。 6.置管部位覆料的更换

1)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2)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一次,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更换一次。

3)当置管部位覆料变潮、松动、显见的污染或必需查看置管部位时应当立即更换。 4)隧道式或植入式中心静脉导管一周更换不超过一次,直到置管部位愈合。 5)置管部位不使用抗菌软膏(血液透析置管者除外),因会增加真菌和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6)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如果采取了可降低微生物进入导管的防护措施,如导管和连接设备用防水膜包裹则可进行淋浴。 7给药设备的更换

1)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2)用来输入丙泊酚的输液管每6-12小时更换一次。

3)无针接头的更换 无针接头至少应与给药装置同时更换,无针接头更换频率不应短于72小时,或根据生产厂家的建议更换,以减少感染风险。 4)保持三通锁闭的清洁

8.静脉输液液体的管理要求

1)含有脂质的液体(如三合一溶液)应在挂瓶后24小时内输完。

2)对于单独输入的乳剂应于挂瓶后12小时内输完。如果考虑到输液量较大需要更多时间,那么应该在24小时内输完。 3)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在挂瓶后4小时内输完。

9.特殊预防措施 1)在一般预防方法不能有效降低感染时使用:

2)抗生素导管的应用:

在ICU、烧伤、新生儿病房感染率高于3.3/1000置管日,使用涂洗必泰/磺胺嘧啶银或四环素/利福平的导管可以体现出经济效益,而且被证实是减少CRBSI的一项有效措施。

3)抗感染敷料应用:

使用导管大于2个月的患者,在采用感染控制策略后,若CRBSI发病率仍无明显降低,可使用浸有氯己定的海绵敷料。 4)抗菌药物封管: 对于长期置管患者,虽然最大程度地遵循无菌技术,但仍有多次CRBSI的发病史,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溶液封管。 5)预防血栓形成

导管内血栓形成是发生cvc-ri的重要危险因素,它可使血流中的菌落容易种植在导管壁上而导致相关性感染。

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置管期间要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血栓形成,应尽量避免自中心静脉导管采血和输血,以免有较小的血凝块沉积或粘附于导管腔内;输液过程加强巡视,防止导管受压、打折或输液器与导管接头脱开造成导管内回血凝固;

第四篇:ICU医院感染预防

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重症监护室(ICU)隔离措施

ICU内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在20℃-22℃,相对湿度50%-60%,床间距1-2m,病室净使用面自己不少于9.5m2.每床之间应设屏风或拉帘相隔,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

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或穿鞋套,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在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必要戴手套。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留置管路,做好局部护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工作人员发生感冒、肠炎或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ICU工作。

尽量控制入室工作人员,减少人员流动。

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必须戴口罩、穿鞋套,与患者接触前后要洗手。

2. 重症监护室(ICU)消毒、隔离措施

每日定时用空气洁净机或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空气细菌含量不得查过200cfu/m3。

每个床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后,所有用具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后才可转给他人使用。

凡穿破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具、导管等必须达到灭菌要求;接触皮肤、粘膜的用具应达到消毒要求,并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呼吸机的各种管道、接头每周更换一次,为一次性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器接触患者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容器等可拆卸部分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刷洗,再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压力蒸气灭菌的课低温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洗净后备用。湿化液每日更换,湿化瓶用毕后终末消毒,干燥封闭保存。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经灭菌后备用,明确有感染的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min,再送供应室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必须丢弃到黄色垃圾袋内焚烧处理。

每日用清洁湿抹布擦拭门窗、桌、椅、床、柜等各种物品2次。物表受到病原体污染时必须立即消毒处理,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扫床做到一床一毛巾,一桌一抹布。地面无明显血污及污物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每日2次,如有污染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每日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墙壁1次,一般2米高即可。每月室内彻底擦拭1次。各种装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整洁,物体表面细菌数5cfu/m2。

重症患者的便器专人专用,每次用毕后应冲洗干净,每周消毒2次,以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干燥备用。

患者转出ICU后,用2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桌、椅、床、柜,更换床单、被褥等,用臭氧消毒机进修床单位消毒。

第五篇:ICU医院感染管理体会

——做好细节管理,提升感控执行力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沈鹏

医院感染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对控制医院内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临床实际中,感控工作非常容易变得流于形式,因为它渗透于医疗、护理操作的所有过程中,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监管不能触及所有的操作、所有的人员、所有的角落,作为临床感控直接参与者,我们只有从人员、制度、监管等方面科学规划,立足ICU临床实际,不断做好细节管理,以夯实管理基础,提升感控执行力。现将我科医院感染管理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一、完善管理模式,发挥品管圈的积极作用

ICU自2014年以来,在院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成立了以“降低耐药菌在ICU的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自下而上的激发科室医护人员参与院感管理。首先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将目标更加具体化,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定期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法;其次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充分沟通协作,并从相关规章制度层面上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管理能力,权力下放,确保各项护理管理工作不是虚设,真正做到无缝隙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进一步加强护理队伍院感知识的培训

加强全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而规范的护理活动准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针对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ICU定期请院感科进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医疗垃圾、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院感事件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再由护士长组织科内进行护士的培训;同时,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无菌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使各层级护理人员充分认识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涉及全体医护人员的系统工程,而医护人员则是这项工程的主力军

三、提高护士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认识

护士在医院感染防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抓好护理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在ICU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护士长和监控护士的监督作用,认真观察病情并及时反馈至医生,督促医生的无菌操作,提出消毒隔离灭菌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把感染控制在萌芽状态。同时,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执行,督促掌握正确洗手的重要性,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减少医源性感染。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

临床工作显示,长时间使用不合理的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真菌的感染部位表现为呼吸道,因此对于ICU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时,需要做好防止真菌感染的措施。因此,正确的掌握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并根据药物的敏感试验进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需要及时的停药,以防止二次感染和耐药菌的产生。

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严格的无菌观念、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以及双向防护意识的提高,是控制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胡必杰教授呼吁中国医院感染管理需要细化管理手段,夯实管理基础,提升执行力,其最终目标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我们ICU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来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只有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由点到面,遵循PDCA循环原理,逐步把医院感染的危险环节、危险因素通过人员的科学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来降低其感染风险,将感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实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最终目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icu血流感染范文】相关文章:

icu感染护理范文06-06

icu的感染控制06-21

icu院内感染控制07-31

icu感染管理措施07-31

icu医院感染管理07-31

icu医院感染预防07-31

控制icu院内感染07-31

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04-08

icu导管相关感染调查04-10

icu内耐药菌感染07-31

上一篇:ktv消防设计范文下一篇:常见kpi指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