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感染管理措施

2022-07-31

第一篇:icu感染管理措施

ICU 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WHO 的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 因此加强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监测、预防、控制、管理是保障患者 安全、提高治疗、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 5-10 倍。 在美国院内感染每年可影响超过 200 万的患者并且对 5-35% 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造成影响。 2. 感染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约 30%,其次为尿路感染 约占 24%,血流感染约占 16%,外科切口感染约占 8%。重症患者 的死亡率约为 27.5%, 其中 60.9%的患者死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二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主要为基础疾病和免疫水平低下,如大手术、 颅脑外伤、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年龄、入住 时间等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2. 医源性因素:主要以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手段,如机械 通气、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鼻胃插管、深静脉置管 以及皮质激素放疗、化疗、静脉营养液、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3. 其他:医院环境问题,如医务人员不足或环境拥挤也会 增加院内感染的潜在性危险。在调整干扰因子如重症患者营养、 呼吸机使用及住院时间后, 护士与患者的比例是重症监护室院内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 医院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 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及标准预防措施。 2.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预防因操作不规范 而引起的感染。 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特别是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应洗手或戴手套。 4.对多重耐药菌如 MRSA、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或特殊 病原体感染病例有上报制度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物品、环境的消毒管理 1.ICU 患者肺部感染多与使用呼吸机或人工气道有关,加 强呼吸治疗器械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连 接头、呼吸活瓣等凡能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2.保持患者的床单位的清洁无污染,每日用消毒剂擦拭物 体表面。 3. 凡侵入人体无菌组织、 器官的治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要 求。 4使用后的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消毒与存放 符合要求。 5.配备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通风设备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 然通风条件。

(三)重症监护室各单位有能够满足需要的洗手措施 1.治疗室、医护办公室及监护区内设置非手动开关的洗手 池、洗手液及干手设施,手部消毒装置等配备符合要求。 2.接触每位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应洗手或手消毒。 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操作规范。

(四)建立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 1.有针对 ICU 感染控制的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 人数。 2.开展对各种留置管路插管时间的监测,尤其是外周和中 心静脉插管。外周插管时间不得超过 72 小时,监测与血流感染 的所有插管。 3.开展对多重耐要菌如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特殊病 原体感染的监测。 4.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 手术部位等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监 测。)

一、 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 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 MRSA 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口罩, 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 ICU 室外尘埃明显时, 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 ICU 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 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 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特殊情况下如 手部有伤口、给 HIV/AIDS 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 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 接触病人后、 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 擦手液 (ABHR) 消毒法作为 ICU 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 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 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 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 医师和护士人数与 ICU 床位数之比必须为 0. 8~1:1 和 2.5~3:1 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 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 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 病人管理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 对于 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 30°。 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 等病人,应戴 N95 口罩。当口罩 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固定人员。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 腔冲洗,每 2~6 小时一次。

三、 访客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 ICU 室外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 ICU 探视。 在 ICU 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 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 ICU 内专用鞋。 ARS 等,应避免探视。 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 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

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 每个 ICU 管理单元,至少配置 2 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 ICU 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 9.5M ,建议 15~18M ,床间距应在 1 米以上;单人房 2 2 2 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室各 1 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 8 到 12 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 18~25M 。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 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 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 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 置(酒精擦手液)1 套。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 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 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 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 2d,专用贴膜可达 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 应在 48h 内更换导管, 选择另一穿刺点。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 应考虑拔除导管, 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 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 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 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 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 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 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 每周更换 2 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 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 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 1 次,更换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 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 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 75%酒精擦拭,每 天 1 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 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 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 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 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 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 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 MRSA 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 75%酒精擦拭消毒。当 这些物

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 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 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 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 含氯 消毒剂浸泡 30min。

七、 环境管理

1. 空气: 开窗通风、 机械通风是保持 ICU 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 洁净 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12 次。普通 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 2~3 次,每次 20~30 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 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 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 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6 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 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 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 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 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 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 0.2%过氧乙酸和 1000mg/L 含氯消毒剂,但后 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不 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 1 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 65℃1 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不宜在 ICU 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 不宜在门把 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 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 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 ICU 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 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 医疗废物按照 《医疗 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 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 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 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 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 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 ICU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

主张常规进行 ICU 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 感染暴发、ICU 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 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 MRSA、鲍曼不动 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 3 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 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 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 ICU 环境污染, 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 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 ICU 环境的消毒次 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第二篇:ICU病房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护理管理

目的:ICU病房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护理管理的研究。方法:对206例ICU病例中l16例感染病例进行感染部位比较和综合感染因素分析,并针对感染因素采取预防控制及护理措施。结果:结果206份ICU病历中感染了116人,感染率是56.84%。ICU感染与病房管理,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病人免疫力低下等有关。结论:ICU患者是医院地高危人群,应该重点监控,加强护理。

【关键词】ICU护理;感染因素;预防控制

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地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以来,随着医院新技术新疗法的实施,更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而ICU病房由于其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使ICU病人感染几率明显比一般病房要高,成为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地重要因素之一。现对116例ICU感染患者进行系统顾,比较感染部位并对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预防控制和护理管理对策,现综述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感染对象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归档的ICU病人206例病例中,男120例,女86例,年龄是15N78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的57例,多脏器衰竭的43例,胸部手术的32例,腹部手术的46例,复合外伤的20例,其他的8例。入住ICU时间7-17d.人住ICU以前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计数正常。按年龄分

老年组(60~78岁)和年轻组(15-59岁),每组有103人。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执行。

1.2 调查方法:采用回顾调查和医生病历相结合地方法,对206例ICU感染者逐项查阅填写ICU感染调查表并且进行分析综合,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地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3 统计学处理采取X 检验。

2 结果本组资料显示ICU感染占到56.31%(116/206),不同年龄组ICU感染部位及感染率见于表1。

3 讨论

3.1 感染因素分析ICU患者感染因素一般有患者的自身疾病,免疫力低下,ICU病房病人集中,患者伤口多,ICU专职护士与为重病人比例严重失调,病房管理不严格,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侵入性操作的执行等。

3.2 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3.2.1 环境污染的控制监护病房应该处于环境安静,阳光充足,邻近手术室,必须和外界隔离,。一般设床位4~6个,床和床之间最好用屏障分割开,有条件者应设置层流空气,经过5urn过滤器输入室内,来杜绝污染。每天及时有效处理病人换药和敷料,排泄物,遗弃物,各种引流管,墙,柜,床定时使用消毒液来擦拭,病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空气达2次,每次为1小时。严重限制进到ICU内的人员,更换ICU内专用拖鞋,衣帽和口罩整齐,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坚持洗手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处理不同病人或直接接触同一病人不同部位前后必需认真洗手。

3.2.2 交叉感染的控制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长,经气管插管来抽吸痰液,由术者操作带入污染源而致肺炎者的机会较高,而气管的切开,抽痰或作雾化吸人治疗机会会更多,应该对其严格的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消毒手套,用一次性吸痰管。而新近发展地完全密闭式地经人工呼吸机导管抽吸气管内痰液地装置可杜绝交叉感染。

3.2.3 合理使用抗生素外科ICU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就是术前,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的较多,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细菌对抗生素地耐药性,反而大增了感染的机会,特别是难以控制地霉菌感染。目前国外趋势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主张缩短疗程,于术前即期用静脉滴入,术中继续滴注,术后维持滴注2~3天,必要时延续至5天,、很少有超过1周者,对延长应用抗生素的病人,需每日检查是否有霉菌感染,且加以预防。

3.2.4 防止术中感染手术中的各个环节均有污染手术器械用具,组织及血液地机会,尤其以施行体外循环手术时污染机会更加多,有时无法判断从何环节受到污染,对此,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其无菌概念,严格的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无菌操作,来杜绝污染源。

3.2.5 重视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危重患者及营养低下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根据具体患者身体情况来定,促进身体康复;对患者病情应采取早评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四早”方式处理患者病情的变化。 4 评价

ICU病人病情危重抵抗力的下降,又兼ICU病种繁杂,大多的侵入性操作,所以较其他病人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

资料显示ICU感染占到56.31%(116/206),较我国平均医院感染率9.7%明显增高。提示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必须采取有效地监控措施,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在全院病人中的蔓延。

来源:1.76复古传奇 http://

第三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一、

1、 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 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 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 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 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 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 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 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 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 (8) 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 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 (2) 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 (3) 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 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 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 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 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 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 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 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 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造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来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管,不宜刚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两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空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感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存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厘米水柱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第四篇: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措 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 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 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 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周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内。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呼吸机使用中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防尘网垫。

1.14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1.15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1.16科室每月对下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1.1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MV) 48h后出现的肺部感染。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 2.1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2.2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3 插管时使用0.05%~0.1 %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2.4、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每日对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12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2.5科室每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1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3.2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着装符合要求,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消毒穿刺点皮肤。 (4)选择合适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3.3、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易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10)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3.4科室每月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4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 4.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手术后30天以内,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2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4.3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 500 m1),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严格皮肤消毒。

(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4.4、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4)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4.5 做好手术病人目标监测工作。

4.6科室每月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5、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5.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汗液;衣服和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应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5.2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5.3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严格执行《临床换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4加强褥疮易发者的护理: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5.5对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做好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6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7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5.8严格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按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执行。

5.9.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清洁卫生管理制度》。 5.10科室做好褥疮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医生及时上报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病例,做好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分析,根据分析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第五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2月,某医院ICU病房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病历50例,分析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ICU住院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低于同级别医院报道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结论 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duc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Collecting 50 cas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2014.1 to 2014.12.Results Among all the 780 patients in ICU,50 cases get infected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the infection rate is 6.41%,which is lower than the others.Including 38 cases of RTI,6 cases of UTI,5 cases of CRBSI and 1 case of abdominal infection.Conclusion With prope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dvanced medical training,the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could be well controlled.

Key words:MDRO;Inducement;Prevention

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多重耐药菌的高发科室。自2014年1~12月ICU共发生5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1临床资料

2014年1月~12月ICU共收治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

2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2.1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因素、建筑布局因素及环境因素、医务人员因素。①ICU收治的患者病种广泛,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多数患者伴随严重多功能脏器衰竭,介入性治疗多,使用呼吸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测压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等;多数患者伴随严重的心肺疾病及糖尿病等;反复多次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等,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人群。②医务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工作经验,操作流程不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差,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等,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③建筑布局和设施不合理,病房通风不好,仅依靠中央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也易造成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2.2防控措施

2.2.1隔离 患者对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应实施接触隔离。主管医生接到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要立即开出"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并在床头卡、病历牌封面、患者一览表上挂上"接触隔离"警示标识。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消毒隔离措施,患者相应部位的标本"多重耐药菌"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接触隔离。隔离时首选单间隔离,特别要优先单间隔离那些不能自行控制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患者,因其更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没有单间隔离条件时,对同种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可采用同室或同区域隔离。当同室/同区域隔离条件也不具备时,可将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与感染风险小、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相邻安置[1]。

清洁及消毒可能被耐药菌污染的环境及设备表面。包括靠近患者的物品(如床档、床头桌、各种仪器按钮)及被频繁触摸的物品(如门把手),且清洁及消毒频率要高于其他触摸机会小的物品的表面。患者的一般性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叩诊锤、手电筒等)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不能专人专用的设备、用品,应在每次使用后即刻擦拭消毒或采用屏障保护。患者转出、出院、死亡后床单位及其周边环境以及专用器具应进行较为彻底的消毒,消除耐药菌被传给下一位患者的隐患。

2.2.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及手卫生规范 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做好手卫生对于防控耐药菌感染至关重要。必须配备实施手卫生的硬件设施及用品,如流动水、感应水龙头、干手纸、速干手消毒剂等。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含有多重耐药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操作完毕立即摘掉手套并洗手。

2.2.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方法 限制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倡临床用药的多元化,使用选择压力较小的抗菌药物;加强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调整用药,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增加药敏实验的范围,补充备选药物,进行联合药敏实验,为临床医师有效治疗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2]。

2.2.4加强教育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组织培训,将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防护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相关知识制作成课件,对ICU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新到岗人员、轮转人员,提高ICU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的认识,达到防控目的。

3讨论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于普通病房,如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严格,极易造成感染暴发。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参考文献:

[1]王力红,朱士俊.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52-954.

[2]王敏丽,梁世芬,王冬国.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12-3014.编辑/孙杰

上一篇:北大mba提前面试下一篇:编故事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