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2024-04-08

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共15篇)

篇1: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于2009年1月28日正式成立,29日开始收治病人,至今共收治危急重病患者120例。ICU病房分监护区辅助区和监护区;监护区面积为315m2,床位设置1

2。张;,室内温度(3套室温调节)控制在22-24C,湿度(加湿器)为60-70%,;温暖湿润的环境,而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所以院内感染的控制在ICU显得尤为重要,!借今天徐主任的传道的东风,应徐主任的要求,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将我科近阶段的院内感染工作方面的实际情况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回报如下:

一、感染培训:如在徐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ICU的情况院制订了具体的ICU感染制度,开业之初先对全科人员逐个制度进行培训,成立了院内感染小组,及感染护理小组4人,负责感染培训计划的制定并督促执行,培训后有考试考核,记录考试成绩;2负责每月按感染办要求定时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和手的细菌学监测;3随时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实施侵入性操作的患者进行院内感染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具体病例,查原因、找方法、有举措!

二、环境维护:ICU病房的环境学要求为II类环境,为了维护好ICU的环境,病房内空气24h持续纯净屏净化消毒,地面使用抑菌地板漆,每日定时开窗、排气扇通风两次,每次1h;工作人员出入换鞋;病区内工作人员规范行走路线;新病人入院时尽量在缓冲区内换车或者床,同时将患者的衣服脱掉,减少监护区的污染。探视时间限制在下午3点(治疗少),共15分钟,家属着鞋套,消毒双手后进入监护区。所有的垃圾桶均为脚踏式,并要求始终处于关闭状态。

三、床旁隔离:大夫查房时严格执行床旁隔离,每查一个患者后要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后才能查下一个患者,给患者查体前后要毒双手,然后才能在病历上下医嘱,同时注意病历等物品不接触患者及患者的物品。护士的所有操作基本上戴手套执行,看护两个患者时严格执行床旁隔离,防止因医护人员造成交叉感染;

四、专人专物专用:每个床单元都配备必备的医疗护理常规物品,如:固定的监护仪、听诊器、体温表、压脉带、砂轮以及专用的注射盘和护理盘,护士监护时使用的板夹、纸夹。每个患者的监护桌上都有一瓶手消毒液,方便随时消毒双手。

五、终末消毒:当患者转科或者出院后,该患者住ICU期间所使用的一切再利用的治疗护理仪器及物品都要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将患者床单元铺好后,连同患者使用的卷尺、直尺、床刷、各种标示牌、听诊器、监护仪导联线、血压计袖带、指夹等不能浸泡消毒的物品,一起放入床单元消毒机内进行消毒后备用,床单元用一次性床罩覆盖备用;压脉带丢弃,体温表患者家属带走;呼吸机管路、简易呼吸器、开口器、注射盘、护理盘、量杯等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后冲洗晾干置备用状态备用。呼吸机、注射泵、输液泵用后用95%的酒精擦拭,其电源线等用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抹布擦拭消毒。

六、常规化管理:住院患者的湿化瓶每天早晨常规更换,换下的湿化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由白班上辅助的冲洗晾干置备用状态备用。吸引器瓶每天早晨由护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后冲洗晾干备用。床护栏、吊塔、及床头柜每天早晨由护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抹布擦拭消毒。

七、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如压脉带、吸引器连接管、一次性套袖、一次性束缚带等。我明白我们现在做得按照监护病房的要求差的太远了,请各位老师有机会将你们的经验好不吝啬的贡献出来,帮助我们,共同把ICU的院内感染工作搞好,我在这里代表我科的所有同事深表感谢!

篇2: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曹凤萍,梁福攸,张宗绵,黎仕斌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摘要: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以制定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19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1.77%。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及插管时间长,肿瘤病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等。结论

ICU医院感染应采取综合性干预对策,切实降低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我院ICU是一个综合型重症监护病房,承担着各种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同时随着现代医疗高新技术的发展,侵入性诊疗技术及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社会老龄化,免疫功能低下,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提高ICU病房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我们对我院ICU成立以来(2003年8月~2005年8月)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2003年8月28日~2005年8月28日住ICU病人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统计。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1.77%,上呼吸道,占据14.52%;第3位为皮肤软组织,占6.45%,其余还有深静脉留置管占3.23%;大便占1.61%;尿占0.81%;其它部位占1.61 %.119份培养结果中有的为多部位感染,见表1 图表1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n=124)部位 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 皮肤软组织 深静脉留置管

大便 尿 其它

例数 89 18 8 4 2 1 2

感染率% 71.77 14.52 6.45 3.23 1.61 0.81 1.61 图表2其中下呼吸道感染89例中

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混合菌12.36%真菌13.48%杆菌50.56%球菌

2.2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上呼吸道感染中杆菌占50.56%,球菌占23.60%,真菌占13.48%,混合菌占12.36%,球菌23.60%杆菌真菌混合菌2.3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老年患者;住院时间长;肿瘤病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长期卧床;侵入性诊疗性操作 3.讨论

3.1 医院感染调查

ICU是临床危重患者监护与抢救的重要区域,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病区,我院新成立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0。59%,原因主要为ICU患者病情重,卧床率高,意识障碍自主咳嗽反射差,防御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口腔常住菌下移,而消化道细菌逆向移行,导致发生内源性感染,同时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减退,各脏器功能老化,而且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有关。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能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造成二重感染,如真菌感染。除以上因素外,侵入性诊疗性操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手术和持续性导尿均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后人工气道建立,使患者呼吸道屏障破坏,失去了上呼吸道对空气的湿化与过滤作用,影响纤毛运动功能和分泌物的排出,因而易发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此外,在持续导尿与手术过程中如无菌操作不严格,由医护人员导致的交叉感染也时有发生,以上说明,ICU医院感染存在内源性感染,而交叉感染同样值得重视。

3.2 感染病原菌为耐药菌株

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造成耐药菌的产生与扩散,本结果可见ICU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和不动杆菌属具有天然与获得性耐药性,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产生超广普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菌株,产ESBLs菌呈多重耐药,由质粒介导,可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使耐药基因在细菌中扩散。目前,葡萄球菌属中出现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该菌的出现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仅对万古霉素敏感,一旦此菌在病区内流行,则造成高死亡率的严重后果。因此,要严格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产生与流行。

3.3 医院感染预防对策

(1)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加强环节管理,严格消毒灭菌,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对疑有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用品应废弃或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2)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教育,根据药敏结果用药,严格掌握疗程,严禁滥用或频繁换药,对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警惕有无二重感染发生。(3)严格探视制度,进入ICU应穿隔离服、鞋套,戴帽子、口罩;采用湿式打扫,定期通风换气和紫外线及苍术消毒,(4)加强各种护理措施,对长期卧床者进行口腔护理,对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扣背,促进排痰并及时吸出痰液,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与清洁,对留置导尿患者保持引流集袋低于膀胱水平,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在给患者治疗前后认真洗手,严防医护人员的手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

综上所述,ICU医院感染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综合管理措施,才能降低ICU医院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篇3: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关键词:手卫生,落实,院内感染,控制,ICU

院内感染是一无情侩子手,医院工作一大重点就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集中区,也是院内感染高危区,工作人员手部卫生对控制ICU院内感染至关重要。卫生洗手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简单有效的方法,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ICU 2010年7~12月188例入住ICU三天以上病人,两组病人均行保留导尿,其中B组深静脉置管13例,A组深静脉置管9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见表1,提示两组病人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B组认真落实手卫生规范,每个病床床尾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洁雪,洗手池旁备擦手纸;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前后按要求进行洗手和手消毒并督促实施。

1.2.2 A组没有督促工作人员进行洗手和手消毒,而是根据自己所掌握洗手知识和习惯洗手、擦手。

1.2.3 质量控制

1.2.3. 1 组织全科工作人员进行洗手和手消毒技术培训并考核过关;通过学习消毒技术规范,提高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预防控制意识和手卫生遵从性,规定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均进行洗手和手消毒,科室主任、护士长、办公室护士督促落实。

1.2.3. 2 本组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表2资料用χ2检验得出:认真落实手卫生规范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P<0.05);院内感染发生菌种数也有所减少(P<0.05);缩短病人住院日(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我院ICU 2002年10月成立,院内感染率21%左右,到2010年院内感染发生率达30%左右,2010年7、8、9月连续发生同一细菌3例及以上感染,感染科、医务科、护理部、科室一起寻找院感发生的原因,共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讨论结果手卫生落实情况较差;科室停业整顿一周,恢复收住病人要求医务人员认真落实手卫生并做好督促工作。

3.2 医院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医院工作人员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1]。手卫生与院内感染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最简单、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2]。提高洗手行为依从性,保持手卫生,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3.2.1 资料中A组医务人员没有认真落实手卫生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只有32.7%,洗手后工作人员在工作服上或用自备毛巾擦手,细菌通过医务人员手传播,导致院内感染发生。

3.2.2 资料中B组科室认真分析院内感染发生原因,从手卫生落实开始,预防院内感染发生;B组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95.04%,洗手后抽样细菌检测合格率98.3%;资料统计数据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从32.3%下降至13.7%;发生院内感染细菌种类有减少;病人住院日数缩短,从而减轻病人痛苦,节约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

院内感染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房周转率、影响疾病预后,还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造成国家卫生资源浪费。尽管手卫生是控制院内感染最基础环节,对控制院内感染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临床执行起来却相当不易。因此,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相关知识重要性认识,提高洗手行为依从性,改善医院工作人员手卫生状况,切断这一传播途径,是控制院内感染重要措施,希望大家能够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燕杰,周冠群.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9):190-191.

篇4:ICU护理管理与控制院内感染

【关键词】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37-02

1 引起醫院感染的因素

1.1 医务人员因素:科室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是主要因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1]。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无菌技术原则,接触每例患者前后、执行每项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或对手进行消毒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此外,ICU与院内多科室协作,进入ICU的其他科室医务人员较多,他们是否执行ICU的相关院感管理规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1.2 医疗用具因素 医疗用具、用品,在使用前除主管部门监测外,护士是最直接的质量管理者。如一次性医疗用品中,在操作中应认真检查各种质量,防止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医院感染。另外在正常工作中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均应严格消毒。

1.3 环境因素:病房通风换气不良、病房内医疗仪器多且使用频繁、固定装置的消毒处理、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1.4 患者因素:ICU内多种不同病原菌、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危重病人同室,抵抗力低下,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并且较多患者在转入时就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另外ICU内较多的有创性技术的应用,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引流管、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机使用等虽是救治患者必须的,但也破坏了皮肤的保护作用,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防御功能,若留置导管时间长,气道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医院感染。

2 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的预防

2.1 加强培训教育 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掌握并执行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同时也重视对护工进行院感知识培训,认真执行标准预防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

2.2 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手卫生知识的培训与竞赛,增强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增进了对手卫生预防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理解,手卫生的正确性和依从性得以很大程度提高。

2.3 人员管理 医务人员进入ICU更鞋换服,戴口罩、帽子,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技术原则。每个床尾放置了快速洗手液,以减少致病菌通过手传播而致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减少探视人员。

2.4 病房消毒管理 规范病房地面、物体表面及医疗用具的消毒方法、时间、次数,切实做到一人一换一消毒;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掌握科室主要感染途径;指导选用恰当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液,清除或杀灭医疗器械、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医疗器械及用品、被服和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及医疗废物处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2.5 病人管理

2.5.1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泌尿系统的侵入性操作,如:膀胱镜检查、留置导尿是泌尿道感染的诱因[2]。(1)严格掌握导尿的指针,必须留置导尿时,使用硅胶导尿管刺激性小,相容性好,减少感染的发生。(2)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外阴清洁和护理。(3)保持集尿袋不高于膀胱的位置,防止尿液逆行。(4)不主张膀胱冲洗,尽早恢复膀胱收缩能力,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

2.5.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严格无菌操作规程。(2)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3)插管部位及导管护理 观察导管置入的刻度并记录,严密观察插管部位及周围皮肤情况;保持导管的通畅,防止堵塞,保持导管连接紧密,每次操作时接头处用酒精擦拭。(4)根据病情需要,尽量缩短置管时间。

2.5.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1)病情无禁忌情况下,抬高床头30-45°。(2)加强口腔护理。(3)加强呼吸环路的管理 环路冷凝液是高污染物质,应避免倒流入肺。定期排空收集瓶,并应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严禁随手乱倒,以减少交叉感染。(4)加强气道的管理 合理吸痰和雾化吸入。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雾化吸入也应适时进行。(5)尽早停用应激性溃疡的药物。(6)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离呼吸机。

2.6 强调过程监控 注重持续改进

每天院感专职人员到ICU对每一个病人进行目标性监测,填写病人的一般情况,侵入性操作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原体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等,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科主任、护士长,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在限定的时间内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价,达到监测-反馈-教育-改进-提高的目的。降低ICU院感发生率。

实践证明,医院中ICU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控制ICU医院感染成为目前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3]。ICU的技术水平,直接反应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4]。要想有效控制ICU院内感染,不仅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合理的病房布局,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控制意识,更重要的是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院感控制,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戚小敏,赵桂荣,王悦,等.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77

[2] 贺彩芳,吴雪洁,杨碎丽,等。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与集尿袋更换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412-414

[3] 王力宏,马文辉,张京利,等,APACHEII评分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651-653.

[4] 王力宏,马文辉,张京利,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5):610-613.

作者简介:

篇5: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人员的手机与ICU院内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混合ICU的50名医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所用手机60部手机,对医护人员的手部及其手机分别进行表面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鉴定以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全部60部手机的表面细菌污染率为93.3%,医护人员的手部及其手机的表面分离菌种类构成相似,并且多数菌株为院内感染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50名医护人员中,仅有12.0%的人有日常清洁手机的习惯。结论:医院ICU的医护人员所使用的手机具有较高的细菌污染率,并且多数菌株为院内感染菌,提示医护人员所用手机具有很高的传播病原菌的危险性。【关键词】医护人员;手机;ICU;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是当前医院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Semmelweis菌可以通过医务工作者受污染的手传递给患者。医院ICU是院内感染控制要求最严格的工作场所,因此ICU中的医护人员及其所用的工具均须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我院通过对医护人员的手机进行表面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旨在探讨ICU院内感染与医护人员的手机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混合ICU的9张床位以及50名医护人员,其中包括主任医师助理医师11人,护士19人以及护理人员16人,以及全部医护人员所用手机1.2 研究方法

首先分别对医护人员的性别、年龄、工作时间、戒指佩带频率、率及程度等情况进行记录;其次,对医护人员的手部及其手机分别进行表面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并通过格兰染色法、形态学、菌落计数、血浆凝固酶、氧化酶以及触酶的测定,对全部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格兰阴性菌的鉴定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细菌检定仪。葡萄球菌的苯唑西林体外药敏试验以及格兰阴性菌的头孢他啶体外药敏试验均严格遵循2006年CLSI标准进行。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得结果采用t检验,且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全部60部手机中有56部表面有病原菌,表面细菌污染率为93.3%机上未发现存在细菌生长,表面存在病原菌的56部手机中,有29部(一个属,有20部(33.3%)存在2个菌属,部11(18.4%)存在3种或多种菌属。医护人员的手部及其手机的表面分离菌种类构成相似,50名医护人员手部共分离出株病原菌,60部手机共分离出77株病原菌,其中包括:4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埃希菌,5株霉菌,3株链球菌属,4株不发酵糖菌,株酵母菌。从60部医护人员的手机上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约有氧西林菌株,分离出的格兰阴性菌中,有32.1%的菌株对头孢他啶出现耐药现象。50名医护人员中,仅有6人(12.0%)有日常清洁手机的习惯,其余的不清洁手机。另外,助理医师的手机经统计显示存在较高的菌落计数,落计数以及特定细菌生长率方面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统计显示戴戒指的医护人员手机上的平均菌落数较高,但菌落计数之间以及污染率比较(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追求时尚的需求的不断提高,当前社会手机被广泛地应用于私人

1861年即证明细ICU4人,60部手机。手部及手机日常清洁频VITEK 2 全自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4部(6.7%)的手48.3%)上的病原菌为

8212株金黄2株场球菌属和151.4%的菌株为耐甲

88%的医护人员从但在全部人员手机菌P>0.05),差等早在,仅有之间的交流,医院ICU等特殊场所对于医护人员的手机携带也是无法做到严格的限制或禁止,但是通过本次研究显示,医院ICU的医护人员所使用的手机具有较高(93.3%)的细菌污染率,并且多数菌株为院内感染菌,说明医护人员所用手机具有很高的传播病原菌的危险性,提示我们应该意识到在ICU内限制使用手机的重要性。临床已有相关报道证实医院病原菌存在通过个人电子数码设备、床旁仪器等进行传播的可能性,提示ICU医护人员日常密切接触的电子物品多数已成为细菌的储存库。

由于医院ICU工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如果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洗手指证,就

[2]很容易导致手机污染,使手机成为潜在的病原菌传染源,对ICU患者以及医护人员自身均构成威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给ICU医护人员制定严格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如手部消毒、手机消毒以及环境消毒等,报道显示用含乙醇的消毒剂对手机进行消毒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另外还应定期将手机放在阳光下进行暴晒,以杀灭存在于按键缝隙中的病原菌等,有利于患者及自身的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篇6:控制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在观看了预防控制院内感染以后,我院职工感触很深,领导也极其重视。现将我院控制院内感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部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工作层层落实,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制定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有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篇7:产房控制院内感染管理规定

(一)物品管理

1.明确室及各区的消毒管理制度,并落实责任到人。2.无菌包布应一用一清洁消毒。

3.严格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做到一人一用一销毁。

4.直接接触病人的仪器,如:血压计、心电监护仪、听诊器等物品做到及时清洁消毒处理。

5.各区抹布、拖把分区使用,清洗消毒后悬挂晾干备用。6.完善相关制度,严格物品、器械管理。7.每月对器械和物表进行生物学监测一次。

(二)空气消毒

1.限制区窗户改为双层玻璃

2.严格管理限制区隔离门,做到人人监督,随手关门。

3.连台接生时,尽可能不在同一分娩室操作,如有特殊情况,需做好消毒后方可操作。

4.禁止患者自带卫生纸进入分娩室,由医院或科室统一安排并消毒后使用。

5.每处置完一名病人立即按要求打扫并消毒灭菌。6.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

(三)人员管理

1.产房工作人员,加强对控制院内感染方面的知识培训,杜绝违反操作常规行为再次出现。2.传染病人用物及产生垃圾,严格按传染性物品初步处理后再做进一步消毒处理。

(四)人物流向

1.严格按医院规定的工作人员、病人,污物三通道流程操作。2.出入限制区与非限制区之间的隔离门应更换鞋、更衣做到随手关门。

(五)监督机制

1.产房护士长切实做好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各种登记和工作记录,加强对产房工作人员的日常教育和培训,及时规范和纠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产房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监督进出病区的其他人员着装、行为符合要求。

2.院感办应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不定时对产房进行监督检查。

3.建立产房院感应处置预案,一旦发生院内感染,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产房和院感办于当天查找和分析原因,立即采取措施,以最快速度控制传染源,截断传播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和损失,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院感办

篇8:ICU院内感染现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10月某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ICU住院患者316例,男190例,女126例;其中心胸外科手术术后76例,口腔肿瘤术后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78例,腹部外科手术术后40例,脑血管意外32例,心肺复苏术后12例,休克10例,高血压危象8例,重症肌无力4例,食道癌术后2例,气管食道瘘2例,子宫癌2例。

1.2 院内感染确诊标准

参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对无明显潜伏期,入住ICU治疗48h后发生的感染,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象、细菌培养、X线检查等明确诊断并填写医院感染调查表。

1.3 标本的采集

痰培养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带标本收集瓶)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内套管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血培养在体温>38.5℃时抽取静脉血;尿培养取24h尿液;伤口及深静脉置管用无菌棉签提取。标本采集后立即送实验室处理,菌株分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利用VITEK2ID-GN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菌种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取0.5~0.6麦氏单位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微量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质控标准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构成比

ICU住院患者感染61例,以呼吸道感染为主(81.96%),其次是泌尿道感染(9.83%),具体见表1。

2.2 病原菌分布

共检查出145株病原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75株,占51.7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6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4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2株,鲍曼不动杆菌10株,大肠埃希菌6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株,产气肠杆菌3株,产吲哚毒素杆菌3株,产酸克雷伯杆菌2株,阴沟肠杆菌2株,脑膜脓毒黄杆菌1株,革兰氏染色阳性菌38株,占26.2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粪肠球菌8株,表皮葡萄球菌5株,人葡萄球菌5株,溶血葡萄球菌4株,努卡氏菌1株,星座链球菌1株,真菌32株,以白念珠菌为主,混合菌感染34例,占全部院内感染患者的59.65%。

2.3 药物敏感监测

药敏显示主要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美洛培南、丁胺卡那霉素较敏感。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烷、褐霉素、磷霉素敏感。具体见表2、表3。

3 讨论

3.1 现状分析

从感染途径看,主要是呼吸道感染为主,这与ICU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符,ICU患者的病情危重复杂,大多接受侵入性诊疗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其次是泌尿道感染,深静脉置管感染与其放置时间过长及没有及时换药有关。

从分离出病原菌看,分离出革兰氏染色阴性菌75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第1位;革兰氏染色阳性菌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第1位;混合菌感染以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合并革兰氏染色阳性菌或真菌感染为主。本组的真菌感染相对较高32株,占22.09%,其上升趋势原因与患者的自身基础疾病,各种有创操作及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反复使用高档抗生素有关。

从药敏分析看,对革兰氏染色阴性菌感染有较高敏感率的药物有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美洛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厄它培南,因此对革兰氏染色阴性菌感染在无药敏的情况下倾向经验性使用氨基糖甙类,二代头孢类,对危重症患者应直接使用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尽快控制感染,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烷、褐霉素、磷霉素敏感真菌均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氟康唑敏感。

(株,n)

3.2 对策

ICU应加强无菌观念,提高各种有创操作的无菌水平,加强危重症患者的隔离措施,减少交叉感染;合理有效的使用抗生素,减少继发性真菌感染;加强对ICU全体工作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技术的培训,落实技术操作规程,树立高度责任感,严格规章制度。定期进行发病情况和微生物监测,污染源调查与监测;改善患者状态,要重视调整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依据病原学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维护患者机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选择侵入性诊疗要谨慎,以最大限度控制院内感染。

(株,n)

参考文献

[1]黄英.监护病房院内感染49例分析[J].中国误诊杂志,2008,6(2):1439.

[2]谢清.ICU病区院内感染病原菌的统计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2(2):215.

篇9: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ICU 病室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因其病人多来自于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致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在 ICU相对增高。又因病人治愈后,又回散到原科室,使在 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而引起流行。可见 ICU病室的感染控制十分必要,治疗医院感染的关键是重在"防"。只要提高认识,措施得当,ICU院内感染率是可以降低的。现从以下两面介绍ICU院内感染:

1.常见感染部位及原因:

1.1呼吸道感染: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多, ICU 病人常因昏迷、麻醉、咳嗽能力减弱 、误吸,气管切開、气管插管损伤了呼吸道正常防御机能,长期使用呼吸机,管道处理不当导致细菌繁殖,气管内吸痰操作不当等。 

1.2. 泌尿道感染:危重病人均需留置导尿,尿管留置时间长,无菌操作不严而 带入细菌,操作粗暴发生擦伤,导管过粗过细,都有可能为细菌的侵袭繁殖提供条件。 

1.3. 血行感染:静脉内反复输液和给药,尤其是静脉高价营养,需行深静脉置管,从而大大增加了血行感染的机会,加上三通、肝素帽的大量使用,可将细菌带入血液循环,也会造成严重的感染。 

1.4. 各种引流管的逆行感染: ICU 的危重病人因治疗需要经常放置多种引流管道,如胸腔闭塞引流、腹腔引流等。随着引流时间的延长和操作护理次数的增多,也会因细菌的侵入而引起感染。

2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1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对全科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各种措施,并运用于实际工作,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院感发生的目的。

2.2 开展目标性监测,控制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通过医院感染科及时发现和了解感染控制工作中的管理缺陷和薄弱环节,使医院感染管理更有针对性,降低了医院感染率的发生,促进了医院感染工作向深入发展,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水平。

2.3 加强ICU病房的环境管理 保持病房整洁,采用湿式清扫,经常通风。每日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患者用后的器械、物品均需消毒、灭菌处理,对参观探视人员加强管理,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等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达到医院感染管理卫生标准要求,控制和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2.4 设立专科性ICU病室以尽量减少综合性ICU病室的复杂性。ICU病室有三通道,分别为病人通道、医护人员通道以及家属探视走廊通道。进出ICU应更换工作衣、鞋,这一方面避免了院内其他细菌的带入,也避免了因地面走动扬起灰尘而沉浮在机器表面。ICU病室应设立单间,用以收治严重创伤、感染以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2.5 严格无菌操作及隔离技术,ICU侵袭性操作较多。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插胃管、胸管、尿管等应严格无菌操作原则,严防细菌借此"门户"而侵入体内。

2.6 严格落实洗手制度 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最主要媒介,做好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通过医务人员传播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80%是由手传播引起的,医务人员在8小时内洗手4次,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30%[1]。因此,手的清洁与消毒尤为重要。要求医务人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洗手习惯,正确掌握洗手指征、手消毒指征和规范的七步洗手法。

2.7 加强基础护理,强化护理措施的落实 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对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与清洁,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做好尿道口护理,定期更换尿袋及导尿管。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指征,对各种侵入性操作后置管的患者,保持各管道通畅,周围敷料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注意无菌操作。

2.8 合理应用抗生素,限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对感染患者必须送有关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减少预防用药。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生素及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要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2]。

参考文献

[1] 王荣芝,龚明勋,许淑清,等.医务人员手微生物检测及消毒方法.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1):46.

[2] 章小敏,叶爱菊,章丹洋.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关系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91-1293.

篇10:护理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控制

护理技术操作的好坏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严格的无菌观念、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化处理以及双向防护意识的提高被各级医院作为护理质量检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控制医院感染又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一、护理质量的好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护理质量的保证为控制医院感染创造良好的环境。护理人员的每项操作都是在一定的预定标准下执行的,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促进患者康复、预防疾病,也只有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为护理工作的质量高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无论是侵入性操作还是非侵入性操作,护士都必须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给医院感染留下后患。护理工作事无巨细,平凡中体现着一个人强烈的责任心,那就要求护士要有慎独的工作精神,任何时候,不管有人或无人监督,都要将每项操作按规范的标准进行,不得有半点侥幸心理,以保证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人群的安全和健康。

三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内容之一护理管理从护士长的管理工作入手,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熟悉医院感染管理的概念,掌握消毒、灭菌、隔离知识与进展及其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消毒灭菌药械的合理使用与浓度监测;浸入性操作与医院相关感染的预防;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医院感染管理;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给药与毒副作用;本专科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以此来强化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四、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手段之一是对医务人员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报告和控制,预防住院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之间的感染,以达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因为医院感染的发生将直接威胁患者、职工和社会人群的健康,同时阻碍着医护质量的提高。

篇11: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在本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中,对发现的问题我部门进行整改反馈,并感谢检查组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具体整改内容:

一、感染管理科的建设

按照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我院目前以有3名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符合规范要求,感染管理科目前归属预防保健部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科将加强科室职能,更好的为院内感染控制服务。

二、手术室内的内镜灭菌工作已由专人负责,新的灭菌及清洗消毒设备在按计划引进,消毒室、清洗间的划分也列入手术室建设的日程中来。

三、感染疾病科建设

由于科室内装修重新建设,我院目前感染科对来诊病人实行了病房隔离制度,肠道病区与呼吸道病区的划分在新的病区建设好之后投入使用。

四、科室内应用的小型灭菌器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已经做好了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确保了应用的安全。在化学监测的项目上,没有硬性指标要求小型灭菌器做B-D实验,为了安全工作,在全院小型灭菌器内按照上级检查部门的意见开展B-D实验,更为保障灭菌工作提供了依据。

五、在隔离手术室、隔离产房接疹的病人全部按照感染管理要求进行消毒及室内终末消毒,病人名单全为红笔标注,在今后的终末消毒记

录上,逐步建立独立的感染病人消毒登记与记录,确保工作开展无遗漏。

六、我院在医疗废物管理上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医用废物,逐步作废自制利器盒,订购专用的利器盒,工作已经开展并落实到后勤部门进行订购。

七、我院的污水处理已经开展了大肠菌群含量测定及余氯测定,日常检修由污水站工作人员专人负责,并使记录更详细。

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我科进行积极整改,确保工作整改到位,并希望上级部门对我们的整改提出宝贵意见。

篇12: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相关规定及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医院感染控制科本月对各临床科室进行了督导和考核,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无医院感染病例漏报;无手术切口感染报告。

2、监测方面:本月对全院环境采样72份,合格72份,合格率为100%。本月对消毒灭菌器进行效果监测,保证高压锅消毒灭菌质量。本月不定期对全院使用中消毒液的监测均合格。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进行了监测,合格率为100%,还在手术室、妇产科、儿科等处增加了紫外线灯管的安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废物分类欠佳,混装。

2、消毒登记本登记不及时。

3、手卫生欠佳,为下一个患者检查手消毒不到位。

4、未索取证件,工作流程未按规定执行。

5、医院的清洁、消毒与隔离工作有所欠缺。

三、原因分析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部份下发各科室,各科室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不重视,各科室未认真熟悉并掌握相关规章制度。医疗废弃物未做到分类、储存、交接登记,执行制度、规范有缺陷。消毒供应室设施不完善,医院清洁卫生始终未能保持一整天干净,突出表现在院

感控制重点科室:妇产科门诊治疗室等违反规定情况严重,存在医院感染发生的隐患。

四、整改意见

1、进一步加强感染控制知识的学习,强化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中各自的职责,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落实好医院感染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压脉带一人一带,一用一消。

3、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分类明确且日产日清,医疗废物进一步规范。

4、加强六步洗手法的执行,防止交叉感染。

5、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和消毒器械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已建立。

6、各科督促医务人员规范执行制度,记录完整。护理部、院感科督导。

篇13:ICU 38例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们选择湘南学院附属医院ICU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ICU的208份内科及外科病历, 共发现38例 (18.27%) ICU医院感染病人 (依据卫生部医政司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其中男20例, 女18例。年龄17岁~88岁, 平均年龄64.6岁, 其中70岁以上病人17例。基础疾病:脑卒中6例, 恶性肿瘤4例, 糖尿病急症6例, 急性心肌梗死2例, 胸腹腔大手术后6例, 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 重度颅脑损伤11例。

1.2 方法

对38例ICU医院感染病人的年龄、基础疾病、ICU住院日、介入性操作、留置导管、使用呼吸机、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抗生素、病原菌、耐药率、探视次数和ICU布局与设备逐一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08例ICU病人中, 共检出医院感染38例 (18.27%) 。感染部位:下呼吸道18例次 (47.37%) 、泌尿系统8例次 (21.05%) 、手术部位3例次 (7.89%) 胃肠道2例次 (5.26%) 、血行3例次 (7.89%) 、皮肤和口腔各2例次 (4.76%) 。其中≥2个部位感染病人5例次 (13.16%) 。

2.1 ICU感染的危险因素

年龄70岁以上17例 (44.74%) , ICU住院日10天以上24例 (63.16%) , 留置导管时间4天以上18例 (47.37%) , 气管插管16例、气管切开3例共19例 (50.00%) 。留置深静脉管 (中心静脉、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 导管6例 (15.79%) , 使用2种或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10天以上35例 (92.11%) , 留置鼻胃管14例 (36.84%) , 介入性操作4例次 (10.53%) , 探视或留陪侍人10例 (26.32%) , 意识障碍者20例 (52.63%) , 其中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危险因素者12例 (31.58%) 。

2.2 病原菌及耐药情况

从156份阳性标本中分离出85株病原菌, 其中耐药菌25株。未对真菌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中,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氯霉素敏感率≥90%, 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的多重耐药率≥60%, 肠球菌和铜绿假单孢菌的耐药率均≥50%, 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克雷伯菌属和埃希大肠杆菌耐药率均≥40%。详见表1。

2.3 ICU38例医院感染病人的治疗结果

采用非手术治疗者20例, 结合手术治疗18例。治愈20例 (52.63%) , 好转13例 (34.21%) , 无效3例 (7.89%) , 死亡2例 (病死率1.39%) 。

3 讨论

3.1 ICU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组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18.27%, 与国内外文献报告基本一致[1,3]。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医院ICU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龄, 住ICU时间长, 胸腹腔大手术后, 介入性操作, 使用呼吸机, 滥用抗生素, 探视频繁和ICU布局与监管制度不合理等[1,2]。

3.2 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

以真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和酵母样菌占首位, 与临床滥用广谱抗生素密切相关。在血行感染中, 白色念珠菌占8%, 常与肠球菌并存[2,5]。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白色念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已占血行感染的49%, 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在1984年至1995年间曾引起82家各类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肠球菌在医院感染病原菌中已占第四位。在泌尿系统感染中仅次于埃希大肠杆菌, 位居第二[2,3]。对于ICU医院感染的治疗难度很大, 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克雷伯菌属、埃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感染[4,5]。

3.3 ICU医院感染的主要防控措施

缩短ICU住院日, 尽量减少创伤性操作, 合理用药, 严格无菌操作, ICU布局和设备更加合理与完善[3,4]。

参考文献

[1]蓝如束, 赵丽, 廖光付.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04) :102-104.

[2]萧帼穗, 王宏, 钟振锋.临床感染标本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02) :223-225.

[3]Magalhaes M, Doherty C, Govan JR, et al.Polyclonal outbreakof 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 bacteria in hemodialysipatients[J].J Hosp Infect, 2006, 54 (20) :120~123.

[4]邬明素, 张素惠.重症监护病房中院内感染43例分析[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1 (3) :147-148.

篇14:如何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69

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加上病房内仪器复杂,护理操作繁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易感因素。高危新生儿在长期住院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科病房防治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本身的因素:新生儿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未成熟的皮肤屏障是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吞噬细胞功能不足,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性疾病。

医护人员因素:通过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是新生儿感染另一个重要途径,医务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20%~30%,由于空气很少传播革兰阴性菌,通过接触传播是很重要的途径。

侵入性操作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患病新生儿常常需要侵入性器械的使用为微生物侵入机体提供了途径,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环境因素:①建筑布局不合理:新生儿病房建筑布局不符合医院感染的要求,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病房不通风透气,室内墙壁天花板有裂缝、地面不防滑、不便于清洗消毒,床与床之间间隔小,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②空气不洁净: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病房的医护人员每天查房、交接班、各种检查治疗等,人员行走带动气流,导致尘埃和飞沫中的病原微生物随空气流动飞扬,而造成空气污染。③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室内的医疗器械和某些固定装置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治疗车、婴儿床及空调机以及生活用品如奶具、沐浴用具、包裹婴儿用物等的污染均是发生感染的途径。

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

皮肤感染、脐部感染、口腔感染、肺部感染。

新生儿病房制度规范化是防治医院感染的保障

工作人员是防止交叉感染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工作人员应至少半年健康检查一次,凡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肝脏、胃肠道或其他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者,均不能在新生儿科病房工作。

坚持对陪人、探视、参观人员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员,定时探视。

新生儿病区要求布局合理,具有独立的工作人员通道、病员通道及污物临时放置间,严格区分感染区与非感染区,NICU、早产儿、足月儿区及治疗室、配奶间等功能区相对独立,并有明显标记。

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严格控制室内人数。入室须更换专用衣裤、鞋,戴口罩、帽子,肥皂水洗手。

患传染病或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与普通新生儿隔室治疗,传染病新生儿病室,严格按照传染病隔离消毒的要求,做好消毒隔离。

医务人员诊疗和护理每一例患儿前后要洗手,必要时手消毒。

新生儿病室室温应保持在22~26℃,相对湿度50%~60%,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空气消毒4次,每次2小时,注意患儿防护措施。

桌面、床、输液架、治疗车,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抹布专用;每天湿式拖地2次,地拖专室专用;使用中的新生儿暖箱、蓝光箱每天用清水擦拭1次;每天更换湿化器中的无菌水,患儿出箱或使用1周要进行终末消毒1次。每个月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细菌总数分别不超过200cfu/m3、5cfu/cm2。

病情允许时患儿每天用流动水洗澡1次,脐部用3%双氧水或75%酒精消毒,并保持干燥,用消毒棉签擦拭眼部分泌物,患儿所用沐浴巾、治疗用品衣物、小毛巾及接触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衣物、被套、床套至少每天更换1次,若污染时应随时更换。

消毒物品、污染物品分开放置,布类直接放入专用污衣袋,避免污染外环境。

传染病患儿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应放入专用的密封塑料袋中,送焚烧处理。

患儿出院后,对使用过的保温箱、床等用具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后清水擦拭一遍,予臭氧消毒器消毒30分钟。

人工喂养的配奶器具必须保持清洁。配乳时应实施无菌操作,一婴一奶瓶,一用一消毒,HBsAg阳性及GOT高的新生儿奶瓶、奶头用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

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相对固定,在实施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调离新生儿病房,防止交叉感染。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防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关键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培训,注重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2],如喂奶后必须为患儿拍背,并保持患儿头偏向一侧,多给患儿以爱抚。

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按照互利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加强护理管理。

强化新生儿科专科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的训练,如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新生儿心肺复苏、鼻饲管置管、留置针静脉穿刺、头皮静脉穿刺、光照疗法等。

新生儿科病房的护士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对有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加强巡视,每30~60分钟观察1次,每班床边交班时查看留置针情况,每天进行口腔护理1次,防止口腔感染。

篇15: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我院新生儿科成立以来,重视院内感染的监控及预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工作的体会报告如下:

1.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 新生儿自身特点:新生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下血管丰富、皮肤屏障功能弱,易破损,增加感染机会;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极低体重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血浆IgG 水平低、黏膜分泌性IgA水平低、免疫力低,容易感染。据文献报道,极低体重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国内报道病死率为63%~74%。体重<2 kg 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是体重≥4 kg 者的2.5 倍。

1.2 外界环境因素:建筑布局不合理,空间狭小,病人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未建立合适的探视制度;探视人员或医护人员或病区护工患感染性疾病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3 侵入性操作因素:因新生儿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较多,因病情的需要,多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臵管、留臵胃管、雾化吸入、反复穿刺等抢救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易造成气道、皮肤黏膜受损,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美国研究者报道ICU 病房VAP的发生率在9%~28%,病死率高达20%~50%[2];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感染率为3.8%~4.2%;国内有文献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22.0%,而未插管者的感染率仅为1.7%。

上一篇:学期的教学总结下一篇:奖品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