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发言稿

2024-04-08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发言稿(精选9篇)

篇1: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发言稿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发言稿

作为一名入职仅两个月的新教师,职业倦怠在我身上体现的还不是很明显,但教师职业倦怠却不可忽视地成为了目前教师这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为防止自己产生职业倦怠,影响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了解并做好预防工作非常必要。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缺乏工作动力和兴趣,对教书育人感到厌烦。社会的变迁迫使教育作出相应的改革,由此给教师职业带来了重大挑战,压力不断增大,责任也不断增大,很容易出现倦怠情绪,从外部因素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个人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遭到贬值。老教师开始变得不受欢迎,有些甚至被视为新课程改革的阻力之一。

2、个人控制能力减弱。原本学校是封闭的,班级是封闭的,学生是“封闭”、被动听讲的,社会变迁下的教育改革完全打破了这种封闭,导致不确定范围增加,教师个人的控制能力减弱。

3、权威的标准答案不存在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强调“大海航行靠舵手”,学生完全服从教师权威,惟教师之命是从。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变迁加快,权威的标准答案已经不存在,任何结果都是动态的,一切都是在探索和发展之中。

从教师自身因素来看,存在以下这几点:

1、工作重复率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工作重复率高是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

2、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性格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但是,这些心理感受又会因人而异,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的教师,则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3、家庭事务与工作矛盾调解不当造成内心情绪压抑,工作力不从心,效率不高从而被动工作,心生倦怠。置身中国目前这样一个各行各业充满竞争、压力源无处不在的转型社会大潮之中,教师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可能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倦”看来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自己陷入“怠”。“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的外在因素造成的,而“怠”则带有个体明显的主观痕迹。金宋四大家的朱震亨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就像“备土以防水”、“备水以防火”一样。可见古人养生的精妙在于“防患于未然”。面对职业倦怠,教师应该采取积极行动,有效防范这种病症的侵袭。

首先,要意识到有一定压力是有益处的,它是动力的源泉。但如果压力过大,就会给身心带来不良后果,诸如,癌症、心脏和呼吸器的疾病,偏头痛、敏感症,以及其他心理和生理上的功能障碍:肩、背、颈酸痛,失眠,疲劳,厌倦,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痛经,便秘,心悸,恐惧,烦燥等,教师要适时给自己减压,可采取以下减压的方法:

1、试着写下你所看重的和你所背负的责任,然后设置轻重缓急的级别,放下那些不重要的。

2、找你所信赖的朋友或者心理辅导师诉说你的感受,直接减轻你的压抑,这有益于你客观、冷静地思考和计划。

3、放弃改变你不能改变的环境。应学会适应和在斗争中生活。

4、如果你对某人怀有怨恨,应及时解决造成问题分歧,“生气不可到日落”。

5、用一些时间来休息和娱乐。

6、注意饮食习惯。均衡地摄取蛋白质、维他命、植物纤维,有利于排除白糖、咖啡因、多余的脂肪、酒精和烟碱。

7、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有利于消耗多余的肾上腺素,后者能引发压力和伴随而来的焦虑。

其次,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职业倦怠研究专家奎内思曾这样说:“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是的,当一个教师拥有了对教育的坚定信念,就会内生出无与伦比的精神性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支持教师拒绝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与压力而保持内心一份纯正与平和。因此,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的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会在教师的心理上筑起一道预防职业倦怠的堤坝。

然后,拓展自己的视野,多读书,读好书。一个人若不至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思想就会开阔的多,遇到问题才不会钻牛角尖,心态平和才能避免很多矛盾,愉快生活和工作。最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尽可能利用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或自我进修学习,不断完备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自己持续发展,快速成长,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诸多的困难和压力时游刃有余。

面对职业倦怠,我们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快乐生活,高效工作,行成良性循环。

篇2: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发言稿

一、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

由于贵州教师工资低,教师的经济压力大,几乎是凭着自己3000左右的工资来维持生活的、大部教师的心声是“房奴”。而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人的伟大使命,他们的劳动成果应该通过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因此社会在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的同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投入,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 ,尤其是要提高达到标准的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使教师真正体会到受人们尊重,满足教师不同层次合理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满意程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在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

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场所。我在农村工作过5年,了解到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比较简陋,而教师的住宿也是很简陋,甚至很多村级小学没有教师住处,到村里租房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安全。农村有些小学里有的很多老师由于缺房只能两个人挤一间面积很小的房间,以前我在马场工作的时候也是两个人(我和曹卫江老师)挤在一起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这样的工作环境就很难保证教师能集中精力去工作。而很多的乡村学校的教学设备都很缺乏,比如说有很多农村里的学校一台教学电脑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多媒体教室。而有的乡村中学连一些上课用的实验室很缺乏,实验所需的一些材料也很缺乏甚至没有,这样就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首先在“硬环境”上保证教师教学所必需的教学资源以及工作环境,同时还要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软环境”,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使教师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工作。为了更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还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继续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积极为学校出谋划策,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来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倦怠。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预防效能感的降低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教师个人在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清苦的,教师要不断强化角色意识,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要求,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伟大与神圣,不能有半点的弄虚作假。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在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与克服。

2、作为教师个体要通过自身努力,来应对各种压力。

自我效能较强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强烈信念,因而工作起来比较有信心。当他们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心理时,可以勇敢面对现实,正确了解自我,主动寻求帮助。同时也可以暗示自己能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暗示自己能与领导、同事、学生和谐相处等,这样良好的心理暗示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工作中多一份主动与自觉,少一份观望与忽悠;多一份情感与责任,少一怨天与尤人;多一份感动与追求,少一份冷漠与放任,多一份勤奋与实在,少一份功利与浮躁。“新”“老”教师多交流,常沟通。

四、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要失去信心,应该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困境中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与工作都有益处。

五、建立一重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

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有不同的影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如教学管理制

度、经济效益制度等,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学校的领导人应具有一种民主的领导风格,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增强责任感。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努力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产生团队意识,形成集体归属感。当教师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取得成绩时,应该按照奖励制度不打折扣地给予经济奖励,并且授予荣誉,肯定成绩,产生激励与示范作用。当教师工作、经济、家庭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使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工作。

篇3: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发言稿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 是教师工作中产生的一种压力。表现在教师这一职业环境中, 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 在长期紧张、压抑的状态下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是教师不能适应教育这一复杂职业的要求所表现出来的疲倦懈怠的身心状态, 是对所从事工作的厌倦感与畏惧心理的反应。是对自己工作不满意, 缺乏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缺少情感的投入, 表现出态度淡然甚至冷漠。

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 思想定位上, 丧失了工作的兴趣, 忽视了教育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认为工作无趣、枯燥、机械地重复, 更谈不上工作中的创新;工作意志上, 主要表现是工作疏忽, 不能全心投入, 缺乏职业追求的信念和奋斗精神, 缺乏成就感, 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消极应付;教学态度上, 情绪往往会发生较大的波动,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担惊受怕、烦闷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降低身体各部分结构的机能效率, 以一种忧虑、压抑、猜忌多疑, 以及带着刻薄轻视的有色眼镜去面对学生;日常习惯上, 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的疲倦, 以至于投入在教学上的精力日益减少, 甚至不备课, 继而使教学过程呆板乏味, 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缺乏创新, 使学生渐渐丧失对该学科的兴趣, 造成了不适于学习的氛围。只追求个人自身利益, 而遗忘了教学的本质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1.社会的期望值过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改革的深入, 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对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比其他职业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教师的个人形象也在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下, 现代人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 甚至个人素质都成为对教师工作评价的依据, 无形中给教师心理套上了枷锁。

2.工作对象的困扰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工作对象的灵活性上, 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生命, 并非教师付出努力和心血就可以见到成效。更何况当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 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好的学习品质, 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给教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家长要求的苛刻

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思想观念是, 孩子是家长的全部, 甚至生命, 对孩子的学习则是过分的“关心”, 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特点, 却对教师要求苛刻, 甚至干扰了教师的教育工作。相反, 还有一部分家长, 只是忙于自己的工作, 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不闻不问, 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与教师很好地配合, 在孩子思想或成绩出现问题时, 又把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教师, 使教师工作难度很大。长期工作在这样的氛围中, 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 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4.教育职业的独特性

教师的付出是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 不仅要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还要在课堂以外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手上的工作可以停, 但心里的工作却很难停下, 使教师长期处于精神疲劳状态, 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职业荣誉感, 教师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 很容易产生倦怠感。

三、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首先, 职业倦怠具有很多危害。一方面, 它会给教师精神上带来干扰, 继而极可能演变为伤感衰败的不健康心理, 严重危害着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使个人生活的质量受到消极、严重的影响, 影响身心健康, 也因此加大了人群亚健康几率;另一方面,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师的敬业程度, 使其工作积极性下降, 最后导致教育水平发挥失常, 教学工作效率低, 从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次, 由于职业的倦怠而造成态度上的冷漠, 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后进生轻视、厌烦, 采取强硬的方法治理班级, 会严重打击学生对一门甚至所有学科的兴趣, 挫伤积极性, 严重则扼杀创新意识, 阻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危害心理的健康以及人格的成长。教师职业倦怠严重, 将影响到学校声誉、发展的方向, 甚至素质教育的现代化的进程。

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方式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必须从教育实际出发, 尊重教师人格, 采取适当的方式, 才能化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1.思想认识的提升

首先, 要从思想入手, 引导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法、教育理念的学习, 提升教师的思想高度, 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自豪感, 为教师工作注入内部动力。其次, 发挥学校模范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通过师德报告、结对子等形式进行正面引导,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2.情感态度的转变

首先,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心理疏导;其次, 组织教师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教师的生活, 给教师提供放松的机会, 增加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使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千万不能忽视情感驱动的力量。

3.教育氛围的引领

倡导教师自主学习, 与时俱进, 与教育同步发展, 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 激发教师职业成就感, 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逐步消除职业倦怠感。

五、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提高课堂有效性学习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创造轻松、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 有利于消除教师自卑, 转变教师观念, 坚定教师信念, 激发教师工作的创造力, 为课堂有效学习提供了前提;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使教师身心健康, 精力充沛, 全心投入教育教学,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为课堂有效学习提供了保证;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改善了教师的心理状态, 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潜能, 活跃了教师的思想, 同事之间关系和谐、融洽, 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使教风正, 学风浓, 为课堂有效学习提供了氛围。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师端正态度、明确责任、把握目标, 教师就会自觉地钻研教材, 研究教法, 了解学生, 精心准备, 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良好教育氛围的激励下, 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探究过程中, 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 甚至有效的教育模式,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群策群力, 立足课堂, 积极实践, 及时反思, 虚心研讨, 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生活的主阵地, 教育工作的精彩与意义很大程度上需要在课堂上展现,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世界, 是相互启迪的空间, 一位积极奉献的教师定会把握好课堂这一重要环节, 走进学生心里,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成就高效课堂, 师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互启发, 相互鼓舞, 享受那份幸福。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心理的问题, 所以,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要抓住根本, 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注重激励、引导, 尊重教师人格, 对教师实行人文关怀, 唤起教师自主发展的欲望与信心, 有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 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学习, 为教育发展开辟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袁金秀, 吴鑫德, 易婷.角色领悟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J].社会心理科学.2010, (2) :122-125.

[2]王真.浅谈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 2010, (17) :770-771.

[3]许海燕.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英文) [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97-200.

[4]沈太平.高职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6) :159.

[5]赵璐.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及解决办法[J].改革与开放, 2011, (6) :157-158.

[6]杜晶晶.基于角色冲突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11, (20) :175-176.

篇4: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发言稿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转型,使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挑战。在众多的压力面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职业压力是很大的。目前,在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工作热情消退,主动性减弱,心理负担沉重,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职业倦怠严重。表现为:对前途、人生缺乏信心,目标模糊;工作热情不高,机械重复,被动应付;个性压抑,怨言多;为人低调,随波逐流,抑或自暴自弃;工作成就感不强,缺乏职业幸福感。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来自学校内部的压力

1.学校工作环境的影响。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当前,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与之相配套的评价制度并不完善。中考和高考指挥棒仍然左右着学校的决策与管理模式,教育主管部门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要指标评价学校、评价老师,这就导致各校竞争激烈,学校为了争先或进位,大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过分精细化的管理,形形色色的考核,使得学校环境沉闷压抑,教师自由度受限,教师幸福指数持续下降,职业倦怠严重。

2.工作内容单调,生活情趣缺乏。教师的工作内容繁杂且单调,封闭的校园环境、严格的作息时间、程式化的工作流程、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教师对工作缺乏新鲜感,身心疲惫。理论上讲,选择这份职业,就得淡泊名利,坚守清贫,但实际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世俗社会中,如果再没有其他爱好和追求来调节,势必牢骚满腹,终日苦不堪言。

3.责任无限,风险日增。近年来,随着各种惠民政策的落实,学校增加了营养餐供给的内容;随着暴恐行为的出现,学校又增加了安全防范的内容;还有留守儿童教育、体质特异学生监护等等。工作责任重,风险大,压力更大。而一旦出现问题,教师都要承担第一责任。教师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些压力都会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来自社会的压力

1.社会期望值过高。在经济快速转型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教师要胜任各种各样的角色,并且要将每一种角色做到最佳。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教师,这时教师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在工作中感到疲惫不堪,更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回报,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很低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职业倦怠。

2.发展空间有限,成功成名概率太低。教师群体庞大,数量众多,尽管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各种措施,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名师,成为专家,但由于选择面窄,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成功、成名很难实现。现实和理想的反差,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

3.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虽说近年来教师工资有过几次大的调整,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涨幅不大,尤其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依然很低。

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突出核心,抓主业,务正业。教育教学工作有其特殊性,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工作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安排工作时要突出核心,抓住主业,尽量减少对教育教学的行政干预,排除干扰因素,让教师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搞好本职工作。同时,要确立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心支持。

2.重视人文管理,弹性管理。建立科学完备的责任体系,界定教师职责,减轻责任压力。在制度建设的同时,要重视人文关怀,实行弹性管理,赋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公平、公正、尊重与肯定,提高工作的成就感。要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并重,注重激励。要依法科学界定社会、家庭、学校及教师在教学、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切实减轻教师的责任压力。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要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通过开展生日祝福、特困救济等暖心工程,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温暖,提升幸福指数。其次,学校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如文体活动、演讲比赛、茶话会等,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适度放松,缓解压力,消除倦怠。

4.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学校结合不同教师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如,心理游戏、心理讲座、个别心理辅导等,矫正不良心理倾向,引导教师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享受成就的快乐,从而使教师拥有更加轻松愉悦、健康积极的心态。

5.提高教师的待遇,解决教师发展障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同时要切实解决教师在职称晋升、专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困难,让他们能安心教育,扎根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育、支持教育、理解教育,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真切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以健康而积极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

篇5: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预防和消除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呼声:我忙、我很忙;我累、我很累;我苦、我很苦。实际上,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倦怠,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倦怠的教师看起来筋疲力尽、不知所措。随着倦怠过程螺旋式向后推移,学生渐渐成为低劣教学的受害者。有些教师寻找途径,最终离开了教育职业。其他教师觉得除了以越来越低的效率继续教学以外,别无选择。

我们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也更加规范,教师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但是有的教师不同程度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有的教师存在身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也就是说,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但职业幸福指数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但极大地危害了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应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深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策略预防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倦怠”一词是美国神经科医生弗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职业主体不能应对工作挫折和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时所处的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为: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或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二、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成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在认识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

2.在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没有成就感,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3.在情绪上,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等。

4.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过高的期望。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所从事的是助人的职业,有研究表明,助人职业者的倦怠程度远高于其他职业者。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特别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校管理的滞后。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感状态。首先,学校有的管理思想不够明确,做形式的事情太多,增加了教师的许多压力。其次,有的规定没能考虑到人本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细节管理”,不断对教师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再次,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上,随意性强或对教师实行终结性评价而不是发展性评价,使绝大部分教师很难取得彼此认同,缺乏职业成就感。最后,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成就、发展的机会过少,不仅增加教师的负荷量,也促使人际关系复杂,并诱发急功近利倾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3.学生问题的困挠。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其次,班级人数较多,程度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化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

4.家长过分的苛求。一部分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成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通常在独生子女的学生群体中有着这样两类家长:一类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另一类家长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甚至用媒体舆论来谴责教师的行为,无限上纲,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5.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以社会性为主,即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没有明确的休息时间,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其疲劳状态不易得到完全消除,日积月累,在身心两方面都容易形成倦怠和疲劳。

6.教师自我发展的困惑。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又要担任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角色需要不断转换,这就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发展能力的要求与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师重要的压力源。另外,教师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群体,奋斗中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又使某些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并殃及个体身心健康。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二是由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安徽电视台曾报道过一个案例,安徽长丰的一所小学发生了一桩令人发指的血案,一名女教师,在学校的宿舍里残忍的杀害了三名小学生,然后自己割腕自杀。案由是,该教师不久前被教育局从另一所较好的学校调到该校,以充实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而该教师为此闷闷不乐,心理抵触,产生倦怠情绪,短短的一个月转化了严重的忧郁症,心理变态,攻击社会,从而犯下滔天大罪,毁灭了三个家庭,也毁灭了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人的情绪的传染是很奇妙的,其感染的速度比流行性感冒还快,它既不是空气对流传染,也不是接触传染,而往往是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的心理意会,就达到传递的效果,有的人就很注意这一点,比如:一对小夫妻在新婚的门前贴着一个纸条,上面写到:“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请带回快乐。”可想而知,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会充盈着整个家庭的空间。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描述了情绪的传递,叫“踢猫效应”:某公司的一位老总,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并扣了车子,这位老总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把销售经理训斥了一顿,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将秘书叫到自己办公室教训了一番,秘书无缘无故地挨训,一肚子气,就全部把怨气发泄在接待员身上,接待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猫挨了主人的一脚窜上了马路。刚好路过的司机吓了一跳,赶紧猛打方向盘,结果正好把被扣了车子,步行回家的公司老总给撞伤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果,还是自己承担。

对学校来说,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效果,还可能影响到所教的学生,致使学生发生学习倦怠,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发展方向。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使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这就是我们讲的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不仅仅是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更是一种对工作有极强破坏力的不良因素。

(三)哪种教师类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那么,哪种类型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呢?我们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同社会状态下人由于自由程度的不同而经历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的划分,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分为三种,即以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型,服务杜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型,从对这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的分析,来看看什么样的教师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受害者。第一种“生存型”教师。

处在生存状态下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生活或者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此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用以维持生计。事实上,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他们的所爱和首选.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以这样的心态来从教,就可能出现对教师职业如下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表现。

1.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在这些教师看来,教书无非就是知识的输出,就是把知识从书本装进学生的大脑里,就像是把书从这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因此,照本宣科、填鸭灌输是最容易不过的方法,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日复一日的教学,不过是多年以前备课内容的再次复述;每天的上课不过是书本知识向学生头脑的强行填塞,长期机械的劳作确实使他呈现出一种如工匠般的熟练.但是,这种熟练不但没有给他自身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积极有益的形响,反而使他由于思维总是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灵性和活力也被磨灭。这样的教师,只能算是一个毫无思想、毫无创造性的“教书匠”,不仅不能使别人而且他自己都不可能从教师职业中得到幸福与快乐的享受。

简单重复,机械复述,单调乏味,枯燥之极,任何人都会产生倦怠感,应该说,这就是我们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

2.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一类教师从感情上提不起对教师职业的兴趣.虽然也在忙忙碌碌地工作,但他仅仅是在履行职责。对于他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工资而做的“交换”,他无法触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之中,他不是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出现在校园里,也不是以学生朋友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中,他更像一个“临时工”.以一种短期的姿态在学校工作。他所关注的不是教育的改革、学生的进步,而是自己的待遇和他所认为的更好的发展机会。

热情和兴趣的丧失,情感的疏离和冷漠,这本身就是职业倦怠的表现,也是心理衰竭前兆。

显然,如果我们的教师始终处于上述生存状态的话,职业倦怠就不可避免,应该说,这样的人生一辈子,仅仅是活着而已,是非常痛苦而可怜的,是非常凄惨而悲哀的,是没有幸福而言的。第二种“享受型”教师。

把工作当作享受,在享受状态下,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这些教师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学生的每一次获奖、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和引以自豪的家珍。带着这样的心态从事教师职业,就是快乐幸福的。

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对这些教师来说,孩子那灿烂天真的笑脸是天底下最美丽迷人的图画,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是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校园是地球上最纯美圣洁的净土。所有的辛苦和压力都变成了一种愉快、一种他乐于去迎接并以欢乐的心境去化解的“美差”,即便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生活非常清贫的情况下,他也怀着极大的热忱、带着浓厚的兴趣,无怨无悔地做好每一件事。这些教师已经把他们的兴趣与自己的事业放在上同一个砝码上.因为爱孩子、爱学校、爱事业而无怨无悔地当一辈子教师。

第三种教师,就是发展型教师。

“发展型”的教师,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成满足物质需要的功利手段,也不仅仅把它看成是给予和付出之后的心灵满足。而是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真正的教师是那些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并从职业中得到幸福快乐和主动发展的人,是那些热爱教育、追求智慧人生的人。也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幸福快乐,学生才能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充满信心地生活。因此,拥有这些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幸福,校长的幸福,学校的幸福,也是社会的幸运。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应努力使每位教师实现自身的发展,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要有本领,有能力,真正地从自己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寻求到幸福和快乐。

三、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篇6:演讲稿 消除职业倦怠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爱消除职业倦怠。

在2016年CCTV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有这样一位教师让我非常感动。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她就是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离家两百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路不通的泥洋小学,坚守36年的深山女教师支月英。

是什么让她36年如一日的在深山中坚守?我想,最根本的就是她心中有爱。她爱自己的职业。她不羡慕灯红酒绿,不渴求美食华服。正像魏书生说的那样,她“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

同为教师的我们何尝不应该这样呢!我们爱自己的职业就不会倦怠。虽然我们上班的时候忙一点,累一点,操心一点,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在不断的提高。如果我们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我们就可以在这里收获快乐,付出也就成了享受。我们也就不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枯燥而无味了,就不会对工作失去了热情,甚至麻木。

我们爱学生就不会倦怠。花季,雨季的青年,阳光而乐观,自信而不羁。犯错误在所难免。这时候我们拿出爱心,耐心,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你就会包容他们的缺点,看到他们的优点,感受他们的进步与成长。你就不会烦躁,忧伤,甚至厌倦,反而会乐此不疲。爱课堂,因为这是我们指点江山的舞台,策马扬鞭的战场,放飞理想的彼岸。在这里,可以情满于山,可以意溢于海,可以鹰击长空,可以鱼翔浅底。这样就会少 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就能够从中带来新鲜感和不断进步的成就感,那就有了幸福感。

同时,我们享受学生的爱就不会倦怠。雨果说过: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爱我们。教师拥有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爱戴。一个成绩落后的学生由于我们的点拨,成绩突飞猛进;一个消极的学生由于我们的帮助,变得好学上进;每当毕业季,看着孩子们拿到大学通知书时那真诚的笑脸,每当节假日,看到手机上那声声温馨的问候,或者,当我们走在大街上、坐在公共汽车里被不知名的家长喊着“老师好”时,我相信,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感受到硕果累累的喜悦。

篇7: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发言稿

关键词:高校工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作用

一、高校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

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 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即情感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 (或称玩世不恭) 。情绪衰竭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 个体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持有负面评价, 缺乏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有效认同, 否定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去人性化是指个体刻意与工作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人或事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工作冷漠、敷衍, 总是消极、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务等等。

高校教师是一个需要高度投入和无私奉献的职业, 是一个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是指高校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消极、衰竭状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

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第一, 情感耗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个人情绪失去自我控制, 精神焦虑, 心情烦躁, 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有较强烈的心理衰竭感。工作失去兴趣, 丧失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 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全感。对学生和工作没有耐心, 缺乏热情, 漠视学校工作安排和教学管理, 大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无所谓的态度。第二, 低成就感。感觉自己的工作毫无实际意义, 没有价值, 前途暗淡, 一片渺茫。行动迟缓, 做事有气无力, 缺乏创新精神, 课前不认真准备, 课上讲课死板乏味, 课后根本没有反馈。第三, 去人性化。教师有自我封闭的倾向, 逃避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出现危机, 不愿扩大自己的交往面, 人际圈小, 知心朋友少,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只是发泄自己的不满, 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或“怀才不遇”的痛苦经历。不愿与同事、学生过多的接触, 以消极、否定或麻木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缺乏团队意识, 对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有抵触情绪, 害怕或回避参与讲课比赛、同行听评课等集体性活动。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社会方面的因素。

一是过高的社会期望。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大众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都应该具有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的, 应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奉献的典范等等。教师为了做到为人师表, 常常在要克制好压抑的正常欲求, 不断要求自己做得尽善尽美, 保持完美的公众形象, 以满足职业需要。二是较低的经济地位。目前, 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并不高。教师并非圣人, 较低的经济地位与较高的社会期望使其倍感不适, 由此产生职业倦怠心理。三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让高校教师感到自己的劳动好像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 劳动价值大打折扣, 从而失去了职业成就感、自豪感。

2. 学校方面的因素。

一是不合理的高校管理制度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许多高校管理体制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得不够, 各种考核方式让教师们望而生畏, 刚性管理使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惫, 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主观能动性被削弱, 内在积极性被打压。二是教学、科研和学习压力引发焦虑。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教师不断学习的要求在提高;教师除了上好课外, 还必须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多数高校都把科研任务视为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 导致科研能力较弱者的担忧与焦虑。第三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使一些教师时常感到难以应对、力不从心。

3. 学生方面的因素。

一是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 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 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 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逐渐失落, 也直接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二是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个性突出、思维活跃、难于管理, 对教师的不够尊重, 师生关系比较淡薄, 教师没有了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三是受市场经济体制影响, 学生中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什么东西, 不如直接进社会, 于是出现学习兴趣减退, 课堂纪律性差, 导致教师课堂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4. 家庭方面的因素。

高校教师在外享受着各种美誉与赞叹, 但回到家里并不是拥有诸多鲜花和掌声。高校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压力。一是家庭经济压力。与不同的行业相比较, 高校教师实际上是一个弱势群体, 甚至许多教师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只购买几平方米的住房, 大家只能望“房”兴叹。二是家庭关系压力。多数高校教师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经济上不能接济, 生活上无法照料, 孝心难尽, 深感愧疚。还有些高校教师, 由于交际面狭窄, 无力为亲戚朋友做点实事, 深感自己无能、无用。

5. 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

一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较好的高校教师能自我排解各种压力, 乐观对待工作和生活, 而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 内心的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 在繁重的工作和复杂的生活竞争面前难以应对, 从而更加自卑、焦虑。二是业务能力。业务能力强的能够应对各种问题, 能力欠缺者更容易产生愤怒、烦躁、压抑、嫉妒、抑郁等不健康心理而引发职业倦怠。此外, 高校教师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还有个人的修养水平、人格特征、期望值高低等, 都会影响诱发职业倦怠。

三、高校工会在教师职业倦怠转变中的做法

1. 积极宣传呼吁社会各方, 提高高校教师经济社会地位。

一是要加强社会宣传, 对教师职业建立合理的社会期待。教师身份虽有特殊, 但也是普通的社会一员, 也是发展中的人, 而非古书中的圣贤, 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社会应给予高校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不要用过高的标准和期待桎梏教师的发展, 要合理理解、评价和包容教师的角色活动, 减少教师的压力, 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二是要积极呼吁各级政府, 提高高校教师待遇, 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让劳动者体面地劳动, 不仅仅体现于职业的高尚程度上, 更是在经济收入水平上。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也应该具有相当的经济收入, 使教师职业成为人们最为羡慕的职业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个人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消除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对教师不仅要有精神上的支持, 还要有物质上的鼓励。高校工会要呼吁各级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 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

2. 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营造高校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是帮助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参与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修订, 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帮助学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 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关注教师情感需求, 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二是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将广大教师的意见或建议体现于学校管理制度中。高校工会要走进教师, 倾听教师呼声, 反映教师需求,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三是做好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工作, 做学校民主制度的捍卫者, 保证各项制度在贯彻落实时公正、公开、公平, 切实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 从制度上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

3. 关心教师家庭生活, 解除高校教师工作的后顾之忧。

协助教师处理家庭矛盾, 帮助教师创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是消除来自家庭因素产生的职业倦怠必然途径。一是对高校教师的父母、配偶、子女给予相应的关心和帮助。高校工会要找好切入点, 帮助教师创建和谐家庭。如帮助教师解决赡养老人问题、配偶就业问题、子女入托入学问题等等, 给予每一个教师一些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帮助, 使教师心存感激而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二是利用节假日召开高校教师家属座谈会, 赢得家属们的最大支持。一个成功者是特别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协助的, 家庭的支持是一个人奋进的重要动力源。高校工会要抓住这个特点, 做好教师家属工作, 融洽教师家庭关系, 营造家庭相互支持的局面, 从而使教师获得来自家庭的鼓励,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家庭因素。

4. 关注教师个人发展, 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

篇8: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发言稿

1﹒用“愿景”引领。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如果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转变观念,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从旧观念中跳出来,理清思路,制定出各自的愿景目标,实现自我跨越,然后把一个个个体的自我超越聚合成团队的、组织的整体超越,形成集体的合力,就能够使群体智力得到提升。对于我们学校而言,建立共同的愿景就是通过激发全体教职工的智慧,逐步形成对全体教职工有号召力的办学思想与目标。因此,校长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和教师们一起设计学校的发展蓝图,让大家朝着渴望现实的共同目标,自觉地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从而使学校欣欣向荣。

我们学校是2003年由两校合并而成的一所实验小学,当初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整体推进,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我们对这一办学目标的诠释是:人本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关注师生的生命,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和价值,让教师和学生的素质都有提高。整体是学校管理的着眼点,整体推进就是面向全体师生,并要求学校各部门、办学的各要素相互协调,整体合作,全面提升学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谐是学校管理的目的,和谐发展就是让学生愉悦发展,让教师自主发展,让学校持续发展。三年多来,由于全体教职工同努力,学校由一所区一级小学相继晋升为市一级学校和省一级学校。为了使这一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化,我校在去年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按照“三个面向”和教育创新的精神,坚持“面向现代化,体现实验性,突显个性化”的办学方向,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一切为了每一位教师的充分发展,让学校成为教师工作与提高的家园”的办学理念,积极创设优质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得到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体教师相应制定了《个人发展目标书》,使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每个教师的发展目标形成整合。

2﹒用“感染”引领。一旦形成“温水里的青蛙”而浑然不知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当今,我们教师中安于现状的人为数不少,职业倦怠的年龄在向前推移。校长要防患于未然,善于催生教师的教育热情。一是用已经步入教育智慧殿堂的孜孜以求者的成长故事感染他们,如窦桂梅、吴正宪等教师的成长。二是校长在教师面前要做好表率,以治学严谨的精神感染教师,这种感染比其他方面的感染对教师来说更直接、更有效。

3﹒用“读书”引领。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使教学闪耀睿智的光彩;读书能彻底改变教师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读书能促进教师智慧地思考人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升华。可见,校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读书在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营造书香校园,引导教师把书本理论自觉地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论。

4﹒用“教研”引领。有关调查显示,98%的教师渴望与同伴进行专业切磋,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校本教研可以满足教师的这一需求,为教师提供对话、交流研究的平台,为教师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因此,校长应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通过课例研究、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教学论坛等教研方式,激活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增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教师“在教学的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的环境中教学”的工作氛围,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

5﹒用“评价”引领。校长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一是强化教师的正向行为。对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善于反思的教师给予表彰激励,把教师中互帮互学的典型介绍给大家,通过正向强化,帮助教师保持积极的心态。二是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通过成长档案,记录教师成长过程,展示其个人成果,激励其不断进取,促进其自我反思,培养其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负责的精神。

篇9: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

【关键词】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消除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 (2010)09-0045-03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具有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责任重、工作对象差异性大、工作性质重复等特点,因此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对于教师的认知、情绪及身心健康具有全面的危害,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极为不良的影响。那么,如何消除职业倦怠呢?本文从教师个体和学校管理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常用策略。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重要研究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奇(Maslach)把倦怠描述为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她从三个维度对“倦怠”进行了界定:

第一,情绪衰竭: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

第二,非人性化:指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同事和服务对象,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第三,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按此比例推算,全国有100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之中。有一项对481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表明(张丽华、王丹,2008),高倦怠组的小学教师占21.6%,在教龄为16-20年时达到高峰,城市教师的职业倦怠显著高于农村教师。

造成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职业因素,如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教师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教育系统的变革等;有学校因素,如领导作风、组织气氛、工作环境等;有个体因素,如自我概念、职业价值观、个体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还有社会因素,如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等。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教师个体层面的策略

职业倦怠的消除,首先有赖于教师个体的努力。面对职业倦怠,教师要清楚意识到它的危害,勇于面对现实,主动加以化解。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增强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和职业倦怠感水平有直接的影响。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在于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有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是被动的或不得已的,仅仅是为了谋生,那么,他就很难有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带给他的往往是倦怠而不是快乐。对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的一项调查表明(庞红卫,2008),中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总体认同度较低,仅有微弱的正向体验;其中,拥有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处于职业整合期(教龄7-18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度最低。

如何增强职业认同呢?从教师个体而言,主要是要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看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体会教师职业的快乐,把教育工作作为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来做。有学者把职业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另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 在第一种状态,职业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在第二种状态,是通过职业体现生命的价值,完成自我实现。能达到第二种状态的教师,会始终保持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和热情,较少产生职业倦怠。

(二)有效管理压力

各种工作压力源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来源,因此,教师要学会有效管理压力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寻找和化解压力源。要分析哪些压力源是可以控制和化解的,哪些是无法化解的。如果压力源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就应该直接针对压力源去解决问题;如果自己无法化解,就要考虑能否放弃或寻求他人帮助。

第二,改变认知。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压力和压力事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减轻压力。

第三,有效管理时间,克服拖延习惯。要确定工作的优先顺序,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围绕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根据重要—不重要、紧急—非紧急两个维度,可以把工作任务分为四种类型:既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有效管理时间的关键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只有这一部分工作做好了,才能有效地缓解压力,避免危机情况出现。

第四,寻求社会支持。寻求社会支持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如向别人倾诉、获得他人的安慰和鼓励等;二是寻求工具性的支持,如征求他人的意见、与能够提供具体帮助的人商讨等。

(三)注重學习和提高

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方法。有些小学教师之所以倦怠,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没有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肯定,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教师应该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和请教,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就能更加胜任教学工作,从而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而获得了新的成就感,就会进一步激发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尝试改变。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大的重复性,年复一年,工作内容基本不变,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一种一成不变的刻板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之中,从而产生倦怠。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尝试改变,给自己一些新鲜的刺激和感受。例如,教一个从来没教过的年级;主动承担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尝试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等。

(四)学会放松和休闲

小学教师要学会劳逸结合,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一,给自己留出休闲和放松的时间。小学教师事务繁杂、琐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重复,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有的教师总在想,等忙完了这一段就轻松一下,但事情源源不断,永远没有忙完的一天,也就永远没有休息的时候。于是,许多教师都慨叹“没有自己的时间”。其实,归根到底,时间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只要合理安排,总可以给自己留出一些休闲时间,如晚餐后散步半小时,每周和朋友打一次球等等。第二,营造休闲的家庭气氛。家庭是最让人放松的,因此也是最具有休闲意义的。家庭装修、家庭摆设、家居服饰等都可以尽量休闲化,让人一进家门,就有一种轻松的心态。放几盆植物,插几束鲜花,买几套休闲服,床头和沙发上放几本闲书,都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转换心态。尽量不要把工作带回家做,宁可在办公室加班。如果家里到处堆满作业、试卷的话,压力和倦怠会如影随形。第三,加强体育锻炼。适度、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方面,在体育锻炼中,人的注意力得到转移,身心得到松弛;另一方面,锻炼能增强体质,使人精力充沛,从而提高了抗压能力。第四,学习放松技术。当情绪紧张的时候,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加以调节。

三、学校管理层面的策略

要使教师消除职业倦怠,单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作为学校,应从改进管理入手,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克服职业倦怠。

(一)维持教师适度的工作压力

过低或过高的工作压力是造成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各种方法让教师的工作压力维持在适度的水平。

首先,工作任务安排合理。当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具体而富有挑战性,并能及时得到反馈时,他们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就会提高,其压力也会适当减轻。

其次,进行适当的工作轮换。当教师觉得一项工作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可把教师换到要求相近的另一个工作岗位上去,从而减少教师的枯燥感,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例如,如果教师长期带同一个年级感到厌倦,可以轮换带不同的年级。

再次,可以增强教师对工作计划、执行和评估的控制程度。例如,给教师布置任务要强调任务的完整性(尽量让教师从头至尾做一件工作,做整体工作而不是零敲碎打)、任务的意义、工作的自主权(让教师有权制订工作进度,作出决策和确定完成工作的手段)、反馈(让教师能清楚而直接地了解工作的结果和完成情况)。当教师能对工作的整个过程有效控制的时候,他的压力也会减轻。

另外,要给予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时间,缩减班级规模,減少不必要的评比、检查和竞赛等,减少过于繁琐和僵化的量化评价体制,尽量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教师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都有可能产生倦怠。从专业发展来看,教师可分为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的职业倦怠比新手型和熟手型要少。因此,要注意对新手型和熟手型教师进行引导,促进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对新手型教师,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协助、培训、辅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初任教师不要安排太多的、繁杂的非教学性工作;给他们留出备课和观摩其他教师授课的时间;对初任教师实施导师制等。对熟手型教师要为他们设计有效的专业发展活动,如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和专业的研讨会,让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为教师的进修培训提供条件和支持。

(三)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

学校组织氛围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文化氛围等。不良的组织氛围不仅导致工作绩效低,而且也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表明,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相关。规章制度是学校组织氛围的重要体现,加强学校组织氛围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合理制定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意多从“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符合教师的心理特点。

为了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营造组织氛围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实行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第二,肯定教师的成绩,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第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第四,倡导教师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四)为教师制定身心健康计划

学校要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活动以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心理测验与调查,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举行心理讲座或座谈会,开展拓展训练,增加教师心理宣泄的途径,等等。同时,学校要定期为教师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外出旅游度假活动等,使教师放松身心。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专门机构合作,在学校实施EAP即“员工援助计划”。员工援助计划是由组织为其员工设置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服务项目,是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调研和诊断后,为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的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亲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工作绩效。其主要步骤包括心理调研、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等。在学校实施EAP,无疑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提供了系统而专业的途径。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上一篇:坏习惯的作文:再见,我的“好朋友”下一篇:认识时间免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