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题

2024-04-11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题(精选8篇)

篇1: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题

27、区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化。

常见的藻类植物:水绵、衣藻、海带、紫菜。

苔藓植物叶只有一层细胞,没有输导组织的分化,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墙藓。

蕨类植物:大都生活中潮湿环境中,具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常见蕨类植物:肾蕨、卷柏、满江红。

28、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杉、柏、银杏、苏铁等。

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如:桃、大豆、水稻、玫瑰等等。

29、种子的主要结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30、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种子必须是完整的,而且胚必须是活的、不在休眠期 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31、种子萌发的过程:先吸收水分(运输营养物质的需要),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32、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数量和伸长区细胞的长大增大体积

2)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3)植株发育所需营养: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含氮无机盐:促进枝叶的生长。 含磷无机盐:促进果实的生成。含钾无机盐:促进茎的生长

(了解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植物需要含氮的无机盐)

33、桃花的结构:花柄、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

34、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双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内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极核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 受精卵→胚 受精极核→胚乳

35、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导管的功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水是由导管从下往上运输,营养物质由筛管从上往下运输。

36、蒸腾作用: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组成。

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降温。

37、光合作用

①条件:光能、叶绿体 原料:二氧化碳、水 产物:有机物、氧气

光能

②公式: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储存能量)

③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

④“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耗尽叶中有机物);部分遮光;光照数小时后隔水加热(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清水漂洗,滴加碘液,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8、植物的呼吸作用

①概念:植物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② 公式: 有机物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③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④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保存蔬果:适当低温、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保存种子时要晒干、低温、充气;松土、排涝可促进根系呼吸;适当加大昼夜温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产量

篇2: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题

区别和联系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光照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产物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转变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 系

如果没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这是因为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如果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无法进行。这是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得相互依存的关系。

光合作用的实质:一是物质转变,即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二是能量的转变,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为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和能量来源;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光合作用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淀粉 + 氧气

叶绿体(有机物、贮能)

(呼吸作用公式)

活细胞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的意义: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散失。生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吸收作用:植物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与土壤的接触表面积。

吸水失水原理:一般情况下,根毛的细胞液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若土壤溶液浓度大于要毛细胞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就会失水。

植物吸收无机盐: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3、蒸腾作用:植物体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来完成的。

蒸腾作用的意义: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面温度;增加大气湿度;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4、运输作用:由导管和筛管来完成。植物的根、茎和叶脉中的导管和筛管是连通的,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共同完成植物体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功能。

导管:由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位于茎的木质部,由死细胞连通的。

筛管:由上向下运输有机物,位于茎的韧皮部,由活细胞连成的。

六、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从一粒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到幼苗的根、茎、叶的发生和生长,再到成熟植株的开花、传粉和受精,最后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种子的萌发形成幼苗

2、种子萌发的条件:既需要自身条件,又需要外在条件。缺少任何一种条件,种子都不能萌发。

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外在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 高考生物知识重点

★ 七下生物复习提纲

★ 中国地理中考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 中考重点考点知识复习资料自然地理

★ 化学高频考点_中考化学重点复习知识

★ 初三政治复习提纲重点

★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

★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篇3: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题

一、两版教材的共同特征

1.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教学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性学习,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两版生物教材均在内容设计上融入了这一理念,不仅注重培养生物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加涵盖了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内容,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整个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两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又尽可能地体现当今社会生态教育所倡导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两版教材均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人教版教材编排的“问题讨论、实验、思考与讨论”等板块;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积极思维及课外探究”等板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遍及各个章节,且两版教材在编排部分实验活动时,均没有直接给出相关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得出相应的结论。环环相扣的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升华所学的新知识,在构建学生知识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

2.图文结合、色彩鲜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两版教材在板块设计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编排,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摄影图和绘画图,具体形式有:显微镜下多样的细胞图、生态系统结构图、人物图、示意图、对比图、概念图、遗传图等。通过图示对生物体的结构形态特征、生殖和发育变化、生活场景以及自然界的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生动的描述,摒弃单调的文字叙述,使学生在感官上具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展示,有益于抽象复杂的知识具体直观化,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建构生物知识体系。笔者统计图示使用情况后发现,两版教材仅在“细胞的分子组成”知识模块中,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就使用了大量的插图,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在此模块中均使用了17 张图示,图示类型分别为:摄影图、结构图与示意图等,部分图示中还不只采用了一种图示类型。如:人教版教材在“蛋白质的功能”知识点编排中使用了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均包含在“图2-7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图示”中,其中插入了羽毛、肌肉、头发、蜘蛛丝等摄影图,辅以胃蛋白结晶的结构图、血红蛋白示意图等,其目的在于阐释蛋白质在细胞中所具有的多种功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同化新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两版教材的差异之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体之一,教材的文本研究是教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从教材的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设计风格、呈现风格以及课程的综合性进行研究。[4]本文选取课程容量、内容难度以及编写体例三个维度,对两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材对比分析的重要指标,是指教材所设计的知识总量,常常通过课程内容的多少来体现,即一节课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当然课程的容量不是越大就越好,需要同时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讨论、总结与收获知识等行为,总体来说课程容量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系列内容安排。因此,笔者就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内容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即完成本章节教学所用的总课时数,通过表1 可看出人教版教材在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中所需课时数为8,而苏教版教材则需6 个课时。两版教材章节的排列与课程内容的设计顺序上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将整章内容分为五个小节。苏教版教材将整章分两个小节,其中内容安排具有差异的地方为:首先,苏教版教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将人教版教材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安排在此小节中;其次,苏教版教材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将“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独立安排在第二节的第一板块中,人教版教材则将此放在了第四节“细胞的糖类与脂质”板块中;再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放在第一节,苏教版教材将其分散安排在了相应的各个生物大分子板块中。

经对比后发现其他内容设计无明显差异,两版教材均依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编写,但所用课时数目有明显差距。首先,苏教版教材在第一节中的内容设计远大于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但所用课时仅为人教版教材的1/3;其次,在蛋白质与核酸内容的课时安排上也少于人教版教材,还并未将实验内容的板块计算在内,还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课堂、思考问题、探讨交流的环节。由此可见,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

2.内容难度

教材的内容难度,即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两版教材的内容难度进行量化,采用可靠的数据与课程标准做以比较,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有效参考。影响教材内容难易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课程的时间、课程的广度、课程的深度。其中课程的时间可用课时的多少来量化;课程的广度是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广泛程度,采用知识点进行量化;课程深度反映课程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织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思维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要求程度来量化。课程内容难度分析,采用课程难度模型来量化,公式为:

其中,N代表课程难度,S代表课程深度,G代表课程广度,T代表课程时间,S/T代表可比深度,G/T代表可比广度 α,代表加权平均数(代表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侧重各占一半),课程内容难度实际就是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加权平均值。[4]

课程时间可用课时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所用课时数为7,因此T3=7,人教版教材在此模块所需课时数为8,苏教版教材为6 课时,则T1=8,T2=6。课程广度可以用知识点量化,“人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4 个,苏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2 个”[1],故G1=24 G2=22 因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给出知识点数量,则在此取平均值G3=23。课程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分别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模仿水平等[5],对此进行赋值:1,2,3,4…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水平,此模块相对应的课程深度值分别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 计算课标的深度系数S3=(2+1+2+1+2+1)÷6=1.5,同理可计算出人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1=1.5,苏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2=1.333。课程标准的可比广度值(G/T)为3,可比深度值(S/T)为0.188,带入公式,得出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N3=1.75;同理,人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1=1.594;苏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2=1.945。从课程难度计算结果可看出人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三者中最小值,低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较为接近,差值为0.156;苏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最大值,高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差值为0.195。

3.编写体例

编写体例是指教材的结构方式,具有不同编写思想、编写理念的编者常常形成风格各异的教材编写体例[6],下面以两版教材中“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为例进行比较。

(1)人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人教版教材编写体例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四个板块构成。每一章节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引入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一节通过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引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正文部分包括主栏和旁栏。主栏重在阐述本节主要知识点,涉及知识点的构建、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技能训练等环节,各环节紧密相扣、环环深入,知识点逐渐延伸、拓展、印证进而通过调查、实验、技能使得知识点不断巩固、内化,此栏目既有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技能的强化,栏目各环节的设计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文部分还设计了旁栏,旁栏内有:本节焦点、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目的在于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想以及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练习和自我检测,目的为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苏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苏教版教材从编写体例来看,有别于传统生物教材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材横向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从整体上统一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1]教材以“自主学习”的活动为主,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回眸历史、评价指南六个小版块;辅以“自我发展”等知识拓展栏目,包含有历史长河、知识海洋、继续探究、走近职业、拓展视野五个小版块。教材首先由相关知识引入,介绍与章节内容有关的小资料或最新科学发现、成果等,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建构目标知识。

正文主栏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继续探究等。积极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展认知技能,建立科学态度;边做边学: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传统实验的制作、观察等实践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等;继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实现科学方法的教育。正文旁栏包括:学习目标、关键词,目的在于明确学习重点及目标。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知识海洋、放眼社会、拓展视野、走进职业等,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评价指南或综合评价指南,在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如:每一小节结束后都设计了评价指南,其中包括与基础知识有关的单项选择题以及技能增进题,章节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指南板块类似于章节小测验,可检测整个章节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新课改中提倡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理念,因此课程的容量,不仅仅要考虑教师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得出,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因此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整节课的容量,课程容量不宜过多,会致使学生无法全面接受,也不宜过少,将造成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从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考虑,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当前所倡导的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下的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方式,都应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思考交流、小组讨论或问题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应注意的是因材施教,在设计课程容量时,需注意到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2.课程难度参照课程标准,应减去“繁、难、偏、旧”的内容

通过计算两版教材的课程难度系数并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三者最低值:1.594,苏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最高值:1.945,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则处于中间值:1.75,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差值分别为0.156,0.195,即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与课程标准差值小于苏教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差值。由此可得出人教版教材难度低于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难度高于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减去“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但并不是为了片面提高某些内容的难度,最终要保证教材中保留的是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主,课程难度不宜高于课程标准,尽可能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3.准确把握教材编写体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苏教版教材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体系,在内容设计方面侧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与自我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生物学素养,发展探究思维,并将专业知识的发展与职业选择的知识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另外,教材中部分知识点虽作为拓展内容,但在考试中仍有所涉及,如:知识海洋与拓展视野中就包含了此类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思考、总结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补充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人教版教材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体系,编写体例分为多个板块,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组成,正文又包含了“主栏”与“旁栏”,很多版块在形式上是与正文主栏的内容区分开来的,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面面俱到,这间接的加大了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如旁栏板块的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总的来说,人教版教材是将技能的要求融入到了栏目活动中,且更加偏向于教师教授性的教学,即学生以间接经验获得知识。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栏目活动中挖掘出科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学生则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转换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周阳.新课标下五套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孔凡哲,张洽.教科书研究方法与治理保障研究[M].辽宁: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题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教材 教材比较

“生物学教科书是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编写,学生使用最多且在师生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材,它既体现了中学培养目标,又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国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版本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中图版、浙科版、河北版等,其中人教版教材在全国使用地区较为广泛,具有普适性,苏教版教材则是在我国教育发达地区使用率较高的版本,选择以上两版教材进行比较分析,易于发现两版教材存在的差异之处。本文选取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专题“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进行比较分析,此模块是高中生物学习的开篇,是学习其他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因而,从两版教材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能力引导、教材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等维度的异同进行分析较具代表性,以便教育者更好地了解两版教材的独特之处,继而能更精准地领悟新教材观的理念实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一、两版教材的共同特征

1.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教学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行合作性学习,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两版生物教材均在内容设计上融入了这一理念,不仅注重培养生物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加涵盖了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内容,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整个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两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又尽可能地体现当今社会生态教育所倡导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两版教材均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人教版教材编排的“问题讨论、实验、思考与讨论”等板块;苏教版教材编排的“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积极思维及课外探究”等板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遍及各个章节,且两版教材在编排部分实验活动时,均没有直接给出相关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得出相应的结论。环环相扣的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升华所学的新知识,在构建学生知识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合作,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

2.图文结合、色彩鲜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两版教材在板块设计上,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编排,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摄影图和绘画图,具体形式有:显微镜下多样的细胞图、生态系统结构图、人物图、示意图、对比图、概念图、遗传图等。通过图示对生物体的结构形态特征、生殖和发育变化、生活场景以及自然界的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生动的描述,摒弃单调的文字叙述,使学生在感官上具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展示,有益于抽象复杂的知识具体直观化,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建构生物知识体系。笔者统计图示使用情况后发现,两版教材仅在 “细胞的分子组成”知识模块中,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就使用了大量的插图,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在此模块中均使用了17张图示,图示类型分别为:摄影图、结构图与示意图等,部分图示中还不只采用了一种图示类型。如:人教版教材在“蛋白质的功能”知识点编排中使用了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均包含在“图2-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图示”中,其中插入了羽毛、肌肉、头发、蜘蛛丝等摄影图,辅以胃蛋白结晶的结构图、血红蛋白示意图等,其目的在于阐释蛋白质在细胞中所具有的多种功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同化新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两版教材的差异之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体之一,教材的文本研究是教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从教材的课程容量、内容难度、编写体例、设计风格、呈现风格以及课程的综合性进行研究。[4]本文选取课程容量、内容难度以及编写体例三个维度,对两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容量

课程容量是教材对比分析的重要指标,是指教材所设计的知识总量,常常通过课程内容的多少来体现,即一节课教师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当然课程的容量不是越大就越好,需要同时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讨论、总结与收获知识等行为,总体来说课程容量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一系列内容安排。因此,笔者就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内容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即完成本章节教学所用的总课时数,通过表1可看出人教版教材在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中所需课时数为8,而苏教版教材则需6个课时。两版教材章节的排列与课程内容的设计顺序上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将整章内容分为五个小节。苏教版教材将整章分两个小节,其中内容安排具有差异的地方为:首先,苏教版教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将人教版教材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安排在此小节中;其次,苏教版教材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将“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独立安排在第二节的第一板块中,人教版教材则将此放在了第四节“细胞的糖类与脂质”板块中;再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放在第一节,苏教版教材将其分散安排在了相应的各个生物大分子板块中。

经对比后发现其他内容设计无明显差异,两版教材均依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编写,但所用课时数目有明显差距。首先,苏教版教材在第一节中的内容设计远大于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但所用课时仅为人教版教材的1/3;其次,在蛋白质与核酸内容的课时安排上也少于人教版教材,还并未将实验内容的板块计算在内,还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课堂、思考问题、探讨交流的环节。由此可见,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

2.内容难度

教材的内容难度,即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将两版教材的内容难度进行量化,采用可靠的数据与课程标准做以比较,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有效参考。影响教材内容难易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课程的时间、课程的广度、课程的深度。其中课程的时间可用课时的多少来量化;课程的广度是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广泛程度,采用知识点进行量化;课程深度反映课程之间的设计顺序、编排和组织的逻辑深度以及潜在的思维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要求程度来量化。课程内容难度分析,采用课程难度模型来量化,公式为:

N=(?琢·S/T)+(1-?琢)G/T

其中,N代表课程难度,S代表课程深度,G代表课程广度,T代表课程时间,S/T代表可比深度,G/T代表可比广度?琢,代表加权平均数(代表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侧重各占一半),课程内容难度实际就是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加权平均值。[4]

课程时间可用课时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所用课时数为7,因此T3=7,人教版教材在此模块所需课时数为8,苏教版教材为6课时,则T1=8, T2=6。课程广度可以用知识点量化,“人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4个,苏教版教材知识点共计22个”[1],故G1=24 G2=22因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给出知识点数量,则在此取平均值G3=23。课程深度可以根据教材中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分别为: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模仿水平等[5],对此进行赋值:1,2,3,4…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水平,此模块相对应的课程深度值分别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计算课标的深度系数S3=(2+1+2+1+2+1)÷6=1.5,同理可计算出人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1=1.5,苏教版教材的课程深度系数S2=1.333。课程标准的可比广度值(G/T)为3,可比深度值(S/T)为0.188,带入公式,得出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N3=1.75;同理,人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1=1.594;苏教版教材的难度系数N2=1.945。从课程难度计算结果可看出人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三者中最小值,低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较为接近,差值为0.156;苏教版教材课程内容难度系数为最大值,高于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差值为0.195。

3.编写体例

编写体例是指教材的结构方式,具有不同编写思想、编写理念的编者常常形成风格各异的教材编写体例[6],下面以两版教材中“细胞的分子组成”模块为例进行比较。

(1)人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人教版教材编写体例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四个板块构成。每一章节首先通过“问题探讨”引入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一节通过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引出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正文部分包括主栏和旁栏。主栏重在阐述本节主要知识点,涉及知识点的构建、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技能训练等环节,各环节紧密相扣、环环深入,知识点逐渐延伸、拓展、印证进而通过调查、实验、技能使得知识点不断巩固、内化,此栏目既有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技能的强化,栏目各环节的设计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理念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习目标、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文部分还设计了旁栏,旁栏内有:本节焦点、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目的在于向学生传递科学的思想以及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练习和自我检测,目的为巩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苏教版生物教材编写体例

苏教版教材从编写体例来看,有别于传统生物教材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材横向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从整体上统一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1] 教材以“自主学习”的活动为主,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回眸历史、评价指南六个小版块;辅以“自我发展”等知识拓展栏目,包含有历史长河、知识海洋、继续探究、走近职业、拓展视野五个小版块。教材首先由相关知识引入,介绍与章节内容有关的小资料或最新科学发现、成果等,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建构目标知识。

正文主栏包括: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继续探究等。积极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展认知技能,建立科学态度;边做边学: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传统实验的制作、观察等实践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课题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等;继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实现科学方法的教育。正文旁栏包括:学习目标、关键词,目的在于明确学习重点及目标。课外阅读部分包括:知识海洋、放眼社会、拓展视野、走进职业等,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课后巩固包括:评价指南或综合评价指南,在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如:每一小节结束后都设计了评价指南,其中包括与基础知识有关的单项选择题以及技能增进题,章节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指南板块类似于章节小测验,可检测整个章节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新课改中提倡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理念,因此课程的容量,不仅仅要考虑教师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得出,苏教版教材的课程容量大于人教版教材。因此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整节课的容量,课程容量不宜过多,会致使学生无法全面接受,也不宜过少,将造成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从教学任务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考虑,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当前所倡导的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下的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方式,都应注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思考交流、小组讨论或问题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教师应注意的是因材施教,在设计课程容量时,需注意到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师生的交互作用。

2.课程难度参照课程标准,应减去“繁、难、偏、旧”的内容

通过计算两版教材的课程难度系数并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三者最低值:1.594,苏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为最高值:1.945,课程标准的难度系数则处于中间值:1.75,两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差值分别为0.156,0.195,即人教版教材课程难度系数与课程标准差值小于苏教版教材与课程标准差值。由此可得出人教版教材难度低于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难度高于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减去“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但并不是为了片面提高某些内容的难度,最终要保证教材中保留的是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内容。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主,课程难度不宜高于课程标准,尽可能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3.准确把握教材编写体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苏教版教材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体系,在内容设计方面侧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与自我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生物学素养,发展探究思维,并将专业知识的发展与职业选择的知识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另外,教材中部分知识点虽作为拓展内容,但在考试中仍有所涉及,如:知识海洋与拓展视野中就包含了此类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思考、总结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补充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人教版教材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体系,编写体例分为多个板块,由“问题探讨”“正文”“课外阅读”“课后巩固”组成,正文又包含了“主栏”与“旁栏”,很多版块在形式上是与正文主栏的内容区分开来的,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面面俱到,这间接的加大了教师课堂的教学任务,如旁栏板块的知识链接、相关信息、旁栏思考题等。总的来说,人教版教材是将技能的要求融入到了栏目活动中,且更加偏向于教师教授性的教学,即学生以间接经验获得知识。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栏目活动中挖掘出科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学生则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转换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取更全面的知识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阳.新课标下五套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 孔凡哲,张洽.教科书研究方法与治理保障研究[M].辽宁: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王学丽.关于改革我国“文选型”语文教科书编写体例的思考——以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4.

篇5:生物中考复习重点知识人教版

1、显微镜的结构:注意看书P33

目镜:放大物像;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粗准焦螺旋:调焦距;细准焦螺旋:调焦距;转换器:调换物镜;物镜:放大物像;镜臂:提握镜身;压片夹:固定玻片;载物台:放玻片;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通光孔:光线通过;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镜柱:支持镜身;镜座:稳定镜身。

2、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清洁收放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个数就越少,细胞个体越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少,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个数就越多,细胞个体越小。

5、在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与实际物体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

7、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有线粒体,没有液泡和叶绿体

有线粒体,有液泡,绿色部分有叶绿体

细胞核

8、细胞结构各自的功能:

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能进行物质交换,是选择透过性膜。从环境中吸收细胞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将体内的废物通过细胞膜排出体外。

细胞需要的物质有无机物和有机物。它们分别是: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细胞质:内有能量转换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所需要;植物细胞除了线粒体外,还有叶绿体,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

细胞核: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控制作用外,对生物的遗传也有重要的作用。

9、细胞分裂:

(1)分裂规律:一个细胞经过n次分裂以后,产生的细胞个数为2n个。

(2)分裂的特点: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并且平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这样保证了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篇6: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内容有哪些

1.发酵技术

(1)乳酸发酵

①原理:乳酸菌在无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将乳糖分解成乳酸

②应用: 制作酸奶, 酸泡菜,酸黄瓜,奶酪

2.食品保存。

(1)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

(2) 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3)常用保存方法:

“巴斯德”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

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

冷冻法、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

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

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脱水法、渗透保存法 (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

使用防腐剂

二、现代的生物技术

1.基因工程

(1)原理:在分子水平上进行遗传操作。

(2)应用:改良作物、家畜产品。

2.克隆技术

(1)原理:生物的无性生殖

篇7: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有哪些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在生态平衡中心重要作用

(2)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3. 变温动物和恒温的区别:

哺乳类和鸟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它们都是恒温动物。其他动物的体温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4. 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5 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

结构: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

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篇8: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新教材评析

陈旧的教材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因为它只是偏重于传授专业知识, 而对学生的情感、能力和价值等方面关注较差, 中学生物教师传授完知识已经是很大的工作量了, 哪还有精力再去提升学生的素质?此种教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一节课讲下来, 教师付出了很大的辛苦, 而学生听着枯燥无味的讲授, 兴趣低, 精力不集中, 学习效果很差。新改版的教材, 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进行改善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优势明显, 它的内容活、宽、新, 渗入了一些全新的教学理念,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相长。教师也从传统的满堂灌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重视实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主张学生探究性教学, 提倡素质教育。新教材的出现适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也适应了社会对广大初中生的要求。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基本认识。

一、新教材的突出特点

1. 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

旧教材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新教材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 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 注意到了科学、社会和技术三位一体的构想, 极具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从整体上看, 新教材抓住了现代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点, 力求让其一拿到教材就爱不释手, 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 加强与时代同步的科学知识概念的渗透, 如转基因食品、为类基因计划等等, 都体现了新教材比旧教材更能与时俱进的特色。

2. 陶冶素养, 注重能力。

新教材的编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准设计思路, 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物圈和人类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观。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 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 创设现实情景, 引导学生自探究, 自主学习, 从而培养其探索科学世界的能力。

3. 渗透活动, 辅助插图。

新教材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图画, 色彩明丽, 极具观赏性。这些精美的插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 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喜爱本学科的情愫。一些学生活动的渗入, 也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 提升教学效益。

二、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 新教材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型。

生物学教师一定要主动参与到新课改当中, 积极学习, 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 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解放思想, 更新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观念, 虚心学习新的课改精神。要集引导者、学习者、合作者和研究者于一身, 要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型, 从高高在上的教师宝座上下来, 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 与其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样,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兴趣的刺激。可见,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究教材, 激发兴趣, 引导其主动地学习、探究教材。

2. 教师要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知识贵在活学活用。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知识从课本中来, 到生活中去, 让其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 调动其经验, 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探求过程中,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教师要随时随地紧跟学生的思维, 必要时提出引导性问题, 促使其共同思考、交流探讨, 让其在面临同一个问题时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解决并思考问题。

3. 新教材要突出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注重生物学科探究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远远比传授其专业的生物知识要重要得多。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 每时每刻都要对其进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相信功到自然成, 学生一定会达到教育目标。教师也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让学生百学不厌。中学生物教师还要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分组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 相互交流, 师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增长。笔者认为,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 没有讨论探究的课堂是有缺憾的课堂, 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 是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 也不能为社会主义输送有主动参与意识的高素质公民。

综上所述, 新教材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与人的和谐关系, 注意到了科学、社会和技术三位一体的构想, 极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这就对使用新教材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 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 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 走入社会去发现生物现象, 探求生物新知, 教师也要加强情感和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从而为我国多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公民。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 修订后的教材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与人的和谐关系, 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新教材的实施, 要求教师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型, 要加强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突出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注重生物学科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探究

参考文献

[1]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内容体系解读.新课程学科培训专家讲解精选.2002年10月

上一篇:个人四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买二手房贷款手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