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就业前景

2024-05-01

社会工作者就业前景(通用14篇)

篇1:社会工作者就业前景

2.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日趋专业化,学历+从业资格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学历教育为本科→硕士→博士,职业资格认证为初级→中级→高级,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在政府扶持、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日趋成熟。

3.薪资收入稳定持续增长。本科生3000-6000元/月,研究生6000-10000元/月,年薪30万不是梦。

就业方向

1. 政府系统

可以选择报考公务员、选调生等。从公务员方面来看,一方面,研究生考公务员,竞争对手远比本科生少、单位效益好、起薪高。另一方面,目前有许多专业对口单位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同时,研究生报考选调生,同等见习期的情况下,通常职位上相较本科生会高半级。

2. 企业系统

大型的国企,企业都会倾向于招聘985.211学校的研究生。像是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此类“巨无霸”公司,非985、211的毕业生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考研有助于实现进名企的目标。

3. 高校系统

高校任职分为行政岗位和教学岗位。行政岗位通常招聘辅导员(硕士,党员),教学岗位招聘社会工作专业讲师(最低学历为硕士)。教学岗位招聘讲师岗位的一般为普通二本院校、专科院校。此外,社会工作硕士可以选择申请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等机会。博士毕业后可以到高校、研究机构任职,一般会享受住房安置补贴以及提供科研经费等福利。留学的话在发展平台、奖助体系支持、社会认同度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

篇2:社会工作者就业前景

本期乔布简历小编要和大家讨论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想必在各位读者中一定有人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一定很关心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那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体系的发展已经很完善了,而作为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社工们是重要部分。社工们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陪护老人等方面弱势群体的帮助,已经成为了中坚的力量。在如今的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

专家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公民将慢慢形成社工意识,而政府也将随之出台配套政策。社会工作,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全国30余万工作人员中三分之一学历在大专以下。仅按上海市政府规定为全市近3000个居(村)委会配备两名就业援助员和社会救助员一项,就需要6000人。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方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

以上就是乔布简历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及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方向,希望大家了解清楚后能够对以后找工作有更好的认识。

本文来源

篇3: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

2 职业现状

社会工作人员, 按照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 运用专业方法, 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 协调社会关系, 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之前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专门职业还较少。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最近十年,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迅速发展, 并开始出现专门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民办机构。但由于发展时间短, 数量相对较少, 社会公众对这类新的组织现象还缺乏深入认识。

统计显示, 广州目前有政府支付薪酬的社会工作者近2万人, 其中, 广州市市区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了8000多人。主要在协助青少年教育、妇女工作和残疾人康复辅导等领域开展工作, 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要工作平台。尽管如此, 我国很多实质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仍面临尴尬的境地, 社会工作为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 目前的从业者多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 社工的资质认定标准在我国刚刚起步, 社工的定义尚不明朗, 做着社会工作的人难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工。

社会急需大量社工, 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又低得可怜, 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一是跟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社会工作作为专门职业出现。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工作的学生去应聘, 十有八九会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他们参加工作后, 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杂工来使用。这样又产生一个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在国外需要执证) , 更愿意花很少的钱去找便宜的非专业劳动力。

3 职业前景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社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和专业, 社工们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 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香港, 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 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 医院内从事病人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司法机构处理和疏导家庭纠纷的人员等, 均属于社会工作者范围。按照“大市场, 小政府”的发展趋势, 以及参照上海正在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 (由政府通过招标, 聘请民间服务机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和问题青少年等边缘人群回归社会等) , 上述社会工作终究会从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剥离出来市场化、社会化———这都会提供大量的社会工作机会。

专家预计, 在未来十年内, 公民将慢慢形成社工意识, 而政府也正逐步的出台配套政策以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社会工作, 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 全国30余万工作人员中三分之一学历在大专以下。仅按上海市政府规定为全市近3000个居 (村) 委会配备两名就业援助员和社会救助员一项, 就需要6000人。

上海市人社局、民政局联合推出的《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今年6月起开始实施。经过11月的资格考试后, 首批经过职业资格认定的社会工作者将诞生。据悉, 两三年内, 上海将实现所有社会服务工作人员都须进行资质认证后上岗, 其服务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矫治、心理疏导以及婚姻介绍和殡葬服务等行业。

4 薪酬水平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崇高和体面的工作, 报酬也很不错。近在咫尺的我国香港地区, 社会工作者收入稳定, 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2万元-1.8万元港币, 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

而在内地, 情况则大大不同, 目前社工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 其他职位例如福利院或街道办的社工, 其待遇不过和普通护理工作人员差不多, 而且, 由于人事编制问题, 他们的很多户口、住房等都很难解决。

在浦东新区禁毒、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社工”试用期内大专、本科学历的社工月薪分别为800元和1000元。试用期满, 大专学历的社工月薪约1500元, 本科学历的月薪约2000元。根据工作考核情况, 社会工作者的收入按工作年限逐步递增。凡通过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 取得“社会工作师助理”资格的社工。

5 专家建议

根据本专业的就业情况现状, 同学们应当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是否与专业一致。

如果职业兴趣与专业不匹配, 那意味着毕业后你必将转行。这样的话, 建议你做一个职业兴趣测试, 找到与你性格最匹配的行业和职业, 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这些行业和职业的信息, 然后再分析你的自身条件, 尽早确定你毕业后欲从事的职业。其实, 有很多社工系的学生还没毕业或一进社工系就很清楚自己不适合走社工这条路, 完全不用为着自己没走社工而有罪恶感, 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才是真正的对自己负责,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转往媒体、人力资源管理、保险业等薪水和前景较好的领域, 所以请你先澄清自己是不是真的要走社工, 如果拿不定主意请跟学长姐、或找个你信任的老师谈谈, 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已是百年身。然后, 你的任务就是针对该职业的从业资历要求进行自我学习。要学什么?最简单的方式是找到与该职业最相关的大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表, 还有在网络上找一些该职业的招聘要求, 两者结合起来分析, 你就明白什么是你需要掌握的知识了。

如果职业兴趣与专业匹配, 也建议在学好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同时, 另外能有一技傍身, 因为, 谁都无法保证你在毕业后能百分之百对口就业。

对于专业社工来说, 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统计学、个案、小组工作等专业学科十分重要, 当然, 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则是重中之重, 因为熟练掌握英语和计算机就相当于拿到了一扇通往更高层次大门的钥匙, 等于拥有让你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进可攻, 退可守”的武器:如果社工职业发展不顺利, 你可以在英语、数学能力强的基础上考研。

社会工作需要大量的实习来检验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一般学校都会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另外, 最好能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上海、北京等社工体系相对完善的地区去实习, 那样能积累到更多更先进的经验。需要实习生的机构联系电话和地址, 一般在网上都能搜索到。

摘要: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 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 尽管按照社会需求, 这些人远远不够用, 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 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 专家认为, 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就业,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1]石孝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1 (01) .

[2]乜琪.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的职业认同研究——对北京、上海两地服务对象的调查[J].新视野, 2011 (01) .

篇4:社会工作者就业前景

【关键词】双弱势群体 就业 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热点,她们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女性自身的发展,还关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注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本文试图从“关注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难之成因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高校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占60%左右,其中一半左右是女生。在就业问题上,在“拼爹”“拼关系”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的今天,农村女大学生显然就成了就业方面“弱势中的弱势”。这里且把她们界定为“双弱势群体”。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是“就业更加充分”, 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就业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之一的青年就业[2]。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既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高校始终关注和努力的目标。纵观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其成因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就业形势整体严峻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已基本释放,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调整结构、注重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新阶段。随着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人力资源的整体过剩和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新技术、新生态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短缺又格外凸显。这一格局的形成,无形中加剧了“双弱势群体”就业的现实压力。

(二)“双弱势群体”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家庭教育背景不是太好。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视野和见识受到很大的局限,进而导致了她们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实践动手创新能力较弱。其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此,她们很少活跃在校园的不同类型、各种层次的活动中。由于在谈吐、气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确实出现不足,而这些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主要考核内容之一,因而她们在择业 、就业时常处于劣势[3]。

(三)“双弱势群体”社会资源匮乏

现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公平,反对各种就业歧视。《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就业促进法》专设“公平就业”一章,确立了公平就业的原则和制度。但是在社会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今天,家庭背景和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在大学生就业中还是很关键的。马丁·路德曾说过:“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由我们的智慧得来的,它源于某种可怕的必然性。”相关调查表明,95%的人认为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能够很好地取得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资源。事实上,政治、经济、文化、社會关系的“代际传承”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所以这就很容易形成“马太效应”——优者愈优,劣者愈劣的现象[4]。我在进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下的心理调适》的课题调查显示,有98%的学生认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关系排在第一位。现在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靠各种社会关系,甚至请客送礼的不正之风是存在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就是不相同,这就是马丁·路德所说的必然性。对于双弱势群体而言,在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短缺的情况下,单靠自身的努力,要找到体面的工作,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这样的机会当然十分难得。

(四)“双弱势群体”心理承受能力差

“双弱势群体”学生,她们大多数既自卑,又敏感;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处于这个时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为她们要承受环境的不适应、学习的不适应、文化差异的不适应和心理的不适应等变化,面对即将面临的就业“困局”,她们往往会缺乏勇气与自信,产生出强烈的失落感,有的甚至会充满“恐惧”。这种自卑感、失落感和恐惧感强烈地影响她们的就业取向和就业心态,从而影响她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结果。因此,许多好的机会就这样与她们擦肩而过。

(五)“双弱势群体”就业期望值高

大多数“双弱势群体”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已经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甚至是债务,那么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在选择职业和人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考虑家庭的经济问题,所以非常渴望能获得一份高收入工作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反哺家庭。她们的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时希望到大城市、沿海城市的大机关大企业,不愿意到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因为他们觉得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再加上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也高,认为只要儿女们在大城市工作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因此有些人宁愿在大城市“飘”着、“蜗” 着、“蚁”着也不愿意回农村就业,这就往往会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5]。

二、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帮助“双弱势群体”顺利就业

“双弱势群体”就业是全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与家庭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帮助她们顺利就业需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共建“双弱势群体”就业工作体系。

(一)政府要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确保农村女大学生公平的就业环境

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有效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而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就业法规、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的社会环境。

1.建立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的惩罚和赔偿制度

为了消除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现象,政府可以建立和健全就业性别歧视行为的惩罚和赔偿制度,明确惩罚和赔偿措施。在违法成本较高的前提下,企业针对女性歧视和排斥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2.建立针对女性特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建立生育保险制度,女性需要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女性职工休产假离职期间所应支付的全额工资,按一定比例由政府给予补助,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企业生育保险转变为社会生育保险,将其纳入社会统筹。

3.建立女性用工奖励制度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女性的录用比例,与税费调节、政府贷款、政府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挂钩,鼓励企业多接受和安排农村女大学生就业。

4.创造相对公平的择业环境

国家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乡村在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农村女大学生在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就业和创业。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构建合理的专业布局,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构建“双弱势群体”就业服务体系

1.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在设置专业的时候,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积极研究、把握市场发展趋势,通过开展就业市场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调整以及课程设置。只有出得去,才会进得来。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学以致用”原则的前提下,高校还可以通过对“双弱势群体”进行辅修、培训等形式,拓宽专业教育面,延伸知识面,为她们做好就业的知识储备。

2.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技能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就业激战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过硬的综合素质才是大学毕业生保证成功的永久实力。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从道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和职业实现等方面给予系统训练。同时,加强对农村女大学生在礼仪、艺术、形体、交流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针对他们应用实践能力差的特点免费开办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以及日常英语等培训课程,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补齐她们素质与能力方面的“短板”,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和课程,帮助她们树立信心,做好職业规划,提高就业技能[6]。

3.加强心理训练,应对就业困境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有利于克服甚至避免就业心理困扰的发生。要深入调查研究双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畅通心理咨询渠道,通过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访谈等形式来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同时应完善学校和院系两级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专兼结合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网站,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随时随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要多开展挫折教育、励志教育、“525”等专题系列活动,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就业咨询,使学生掌握各种心理训练技巧如自我放松、自我暗示、自我宣泄等,这样原本“心灵脆弱”的“双弱势群体”在遇到挫折时,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并客观地分析理想与现实,调整自己心态,最终实现合理择业,成功就业[7]。

4.增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援助

就业指导应从大一开始,可以通过授课、讲座、社团活动、比赛等形式,帮助他们确定职业目标,提升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计划、分层次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模拟训练和求职技巧训练,让他们掌握求职程序,增强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提高求职成功率。还可以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开辟“双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绿色通道”。还可以开通就业服务网站,及时为她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设立就业资助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为她们提供与就业有关的相关费用;可在学校举行现场招聘会,为她们与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平台,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活动,切实解决她们就业难的问题[8]。

(三)用人单位树立公平的人才观,主动承担就业压力

“充分就业”“就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切社会机构与组织共同的社会责任。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用人单位应当树立公平的人才观,在招纳贤士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只考虑到单方的利益,人为设置一些就业屏障,如要求是“985”“211”高校毕业等,造成不必要的人才浪费和就业不公。其实用人单位应该清楚地看到,教育的机会及程度本来就不是很公平,她们想通过就业来改变命运,回馈社会。只要用人单位能够公平择人,她们可能会成为你用人的最大利用空间,她们会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奋努力地工作,为单位创造更多的财富,且还有一定的稳定性。为此,用人单位要积极地改变用人观念,抛弃一些偏见思想,积极接受她们,降低门槛,节约用人成本,积极地为她们开辟一条广阔的就业道路。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总之,要解决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的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的长远发展,家庭的幸福安康,学生的前途命运。只要我们深入调查了解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原因,加大对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现象的关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双弱势群体”就业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彭时代.提升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云梦学刊,2010 (4):119.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23.

[3]李清.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及其救助策略[J].教书育人,2011(03):16-17.

[4]程汉大.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价值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1):50.

[5]蒋芸.高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商业文化周刊,2011(10):92.

[6]周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下心理状态及调适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4):182-183.

[7]尹敏.高职院校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J].才智,2013(21):69-79.

篇5:社会学就业前景

以下这些方面是社会学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同学们都可以胜任,在找工作时不妨重点留意,投递一些简历(针对不同的方向,简历应该有所侧重):

①各种公司的业务部、营销部、策划部人员,从事跑业务、营销和市场调查、公关策划、市场策划等工作。此类工作的门槛往往较低,但如果干得好,几年下来,往往升迁较快,还可能积累一些个人创业的经验和资本。适合不怕吃苦,有创业和开拓精神的同学。除了大的外企如保洁、旁氏等以外,目前一些国内的私营企业也日益正规和壮大,大家都可以关注。

②从事文秘、咨询方面的工作。目前咨询公司很多。社会学专业完全可以胜任其中的公关策划、公共形象设计、文秘等工作。

③各种公司的人事或人力资源部职员,一些人力公司和猎头公司职员。社会学专业学习过社会心理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公共关系等课程,另外还有社会工作方面课程,应该能够胜任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担任过学校干部的同学应聘时可适当凸显这一履历。目前一些大的国企和私企的人力资源部也开始正规化了,同学们都不妨投递简历尝试。

专业的调查公司,包括市场调查公司、媒体调查公司等。譬如央视零点调查公司、赛迪数据等。这类公司也是较大的社会学就业渠道。社会学专业系统学习了高等数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术SPSS等课程,可以很好的胜任此类工作。应聘的同学最好有过编写问卷和实地调查的经验。

④传媒方面的记者、编辑、社会评论、信息量化分析、策划等。包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均可。我们学过社会学方面的课程,对于一些大众、社会时事方面的报道,社会评论等,应该视角更独特,更有深度。很多大的媒体有社会调查部,也是社会学专业非常适合的部门。文笔好、文科功底好的同学从事编辑工作也应该胜任。应聘的同学最好发表过一些文章,文笔较好,或在一些媒体实习过。

⑤从事社会工作方面的工作。在工、青、妇等各种社会团体、各类科技园区、社会社区中从事各类社会工

作的管理、咨询与服务工作。

⑥应聘或报考公务员。这些请同学们提前关注北京或当地的公务员招考情况(时间地点等)。一般而言,街道、居民委员会、各地民政系统、新闻出版系统等较可能招收社会学方面的人员。党员、有学生会方面经验也许有助于这方面的应聘,要考公务员的同学考前最好事先练习一些公务员考试题。

⑦应聘中外NPO、NGO组织。目前国内外的此类组织在中国越来越多,譬如中国的儿童村、环境保护组织等。联合国、日内瓦的一些驻中国办事机构、福特基金会、绿色和平、乐施会、英国儿童基金会、美国教育基金会等驻中国办事处。同学们不妨上网好好搜索,广泛投递简历尝试。希望去这些机构,英语功底要好。

篇6: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医院内从事病人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司法机构处理和疏导家庭纠纷的人员等,均属于社会工作者范围。按照“大市场,小政府”的发展趋势,以及参照上海正在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由政府通过招标,聘请民间服务机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和问题青少年等边缘人群回归社会等),上述社会工作终究会从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剥离出来市场化、社会化――这都会提供大量的社会工作机会。

专家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公民将慢慢形成社工意识,而政府也将随之出台配套政策。社会工作,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全国30余万工作人员中三分之一学历在大专以下。仅按上海市政府规定为全市近3000个居(村)委会配备两名就业援助员和社会救助员一项,就需要6000人。

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政府机构及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基金会、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社会政策研究单位、学校与教育单位、司法单位、医疗与康复部门、企业负责人力资源与社会责任的部门中有关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性社会工作。

篇7:社会学专业就业前景

针对社会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4500-5999最多,占比100%;3-5年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100%;大专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100%。

就业方向

社会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

就业岗位

销售代表、销售经理、人事专员、电话销售、客户经理、业务员、销售工程师、总经理、区域经理、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业务经理等。

城市就业指数

社会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北京。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14884个]、上海[12947个]、广州[10574个]、深圳[7479个]、武汉[6309个]、成都[5014个]、杭州[4348个]、南京[3613个]、厦门[3309个]、郑州[3052个]等。

篇8: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免费提供岗位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和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实施创业计划, 健全创业服务和政策体系, 推进创业培训服务示范、创业带动就业孵化示范。实施技能振兴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

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推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点向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覆盖。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 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目标。完善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支持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全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摘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 ]■

编辑冯玺玲

篇9:以网络创业带动社会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梅珍递交了一份《关于加大扶持以网络创业促进社会就业的建议》。王梅珍认为,网络零售在中国快速发展,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购物的新选择,也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平台。因此,推动“以网络创业带动社会就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消费增长和拉动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梅珍代表表示,当前网络创业对于个人创业者来说具有门槛低、经管方式灵活、交易有安全保障、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同时还能有效拉动直接就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就业。她建议,财政部、工信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应该牵头,对于带动就业效应显著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给予有力的扶持政策,以激励其进一步发挥扩大就业的作用,对网络创业平台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加快其发展。

王梅珍代表还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具备信息、物流、仓储等产业的生态式网络创业园。建立主要面向电子商务创业型企业的创业园;对入园的创业者给予租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通过对创业园的产业规划,为入园企业提供办公、仓储、打包、发货、融资贷款等一条龙的配套服务;促进创业园和高校合作,使其作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丁耀民也提出以网络就业促进社会就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牵头,将网络就业人员纳入就业统计体系和社保体系。”

丁耀民表示,网络创业者月收入满当地最低月工资标准即可认定为就业,使得网络创业者可以享受到各项由自主创业带来的政策优惠(贷款、创业补助、社保补贴、失业保险金等)。同时,也应将网络创业者和从事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网络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规定其缴纳社会保险等的相应办法。

篇10:社会学的就业前景

社会学专业性不强,没有特别对口的职业,对于有美国留学意愿的人来说,这也就成为觉得这个专业比较“虚”的原因。但既然存在这个专业,那么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社会学专业因涉及面比较广,就业选择比较多就是它的一个优势,由于它不要求很强的专业背景,所以这也是美国留学转专业的一个权宜之计。现在很多文职方面的工作,只要专业化不强,社会学专业毕业生都可以胜任。

社会学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1、专业的调查公司。

a) 包括媒体调查公司和市场调查公司,例如央视零点调查公司。这类是主流的社会学就业对口渠道。因为社会学专业系统学习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及“社会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术”,和SPSS等课程,可以很好的胜任此类工作。

2、文秘和咨询方面的工作。

a) 目前咨询公司很多,需要社会学方面的人才。

b) 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公关策划和公共形象设计等文秘相关职位的。

3、人事或人力资源,和猎头公司职员。

a) 因为社会学专业包括“社会心理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公共关系”等课程。

4、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媒方面的记者、编辑和策划的工作。

a) 社会学专业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对社会时事和社会生活有独特视角人才,其写出的新闻报道或社会评论才会有深度。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适于文笔好、文科功底好的同学。

5、应聘国内外的NPO、NGO组织。

a) 目前国外此类组织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包括中国儿童村、环保组织等。

篇11:考研社会工作就业前景

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不乏给我们讲这个专业前途无量,在国外,香港发展得很好云云,目前在中国大陆这个专业在深圳发展最好。我认真想过这个专业的前途,但是四年下来加上实习的经历让我认为这个专业之至少在这一代人很难看到让人满意的前途。因为社会工作专业这个舶来品在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和政党制度有其特点,小政府大社会使得其政府基层组织行动能力较弱,社工组织在其中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而在中国大陆,政府的基层组织和行动能力相对较强,在20的疫情基层工作中大家也可以看到,街道办,社区、村委,妇联等等基层组织一声令下全体动员。在其它救助困难群体的`工作中社工组织也没有多大的主导空间。解穷解困工作都有相应的部门去做,实际上自己也做不来。剩下的自己有能力做的经常就是做一些手工活动,小游戏。

篇12: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远不够用,但实际上却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其他相当部分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

就业去向

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

职业现状

社会工作人员,相当于政府的雇员。目前,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受到社会的“冷淡”,每年能被民政部录取成为专业社工的本专业学生不过百分之一二,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低和公务员考试的火暴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要实现“大市场、小政府”,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统计显示,广州目前有政府支付薪酬的社会工作者近2万人,其中,广州市市区社会工作者人数达到了8000多人。主要在协助青少年教育、妇女工作和残疾人康复辅导等领域开展工作,以社区居委会为主要工作平台。

尽管如此,我国很多实质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仍面临尴尬的境地,社会工作为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目前的从业者多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社工的资质认定标准在我国刚刚起步,社工的定义尚不明朗,做着社会工作的人难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社工。

社会急需大量社工,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率又低得可怜,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呢?一是社会专业毕业生的最大雇主——政府将工作机会给了公务员们。二是全社会的社工意识没有形成。社会工作的学生去应聘,十有八九会不得不跟招聘方解释什么是社会工作。他们参加工作后,又往往被当成护理或干脆是杂工来使用。这样又产生一个问题:他们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国外需要执证),更愿意花很少的钱去找便宜的非专业劳动力。薪酬水平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非常崇高和体面的工作,报酬也很不错。近在咫尺的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收入稳定,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2万元-1.8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

而在内地,情况则大大不同,目前社工的薪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除了每年民政部以公务员等形式招聘的一部分毕业生可以旱涝保收之外,其他职位例如福利院或街道办的社工,其待遇不过和普通护理工作人员差不多,而且,由于人事编制问题,他们的很多户口、住房等都很难解决。

在浦东新区禁毒、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社工”试用期内大专、本科学历的社工月薪分别为800元和1000元。试用期满,大专学历的社工月薪约1500元,本科学历的月薪约2000元。根据工作考核情况,社会工作者的收入按工作年限逐步递增。凡通过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助理”资格的社工,其月薪相应增加5%;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社工,其月薪相应增加10%。

2010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条件:

(二)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报名条件:

(1)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

(2)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 2 年;(4)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5)取得其他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报各条件:

(一)、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二)、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四)、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五)、取得其他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

助理社工师

必须取得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且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或者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或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学位,且从事社会工作满两年。或者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以上三个条件任满其一可参加助理社工师考试。

社工师

必须获得高中或中专学历且取得助理社工师职业水平证书后从事社会工作满6年。或者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且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或者取得社工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且从事社会工作满3年。或者取得社工专业硕士学位且从事社会工作满1年。或者取得社工专业博士学位。以上条件任满其一可参加社工师考试。

助理社工师考试内容: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单选/多选

2个小时

100满分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单选/多选

2个小时

100满分

社会工作师考试内容: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

单选/多选

2个小时

100满分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

单选/多选

2个小时

100满分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

案例分析/方案设计

2.5小时

100满分

篇13:社会工作者就业前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 安国之策, 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本考点是考试大纲在教材主干知识点外补充的一个知识点, 但它与教材很多知识点相衔接, 因此这个知识点成为高考常考考点之一, 是我们备考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考试中主要考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考题题型主观题与非主观题均有可能, 但大多会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入题。

二、本考点与其他相关知识的主要联系点

1. 哲学常识:

(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党和国家关于就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决策, 是正确的意识, 对推进我国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普遍联系的观点。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者实现就业与再就业, 关键靠劳动者自主择业, 同时又要发挥政府促进就业与再就业中的作用。 (4) 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当前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5)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历史的创造者。扩大就业, 关注民生, 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

2. 经济常识:

(1) 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在市场竞争中,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职工的下岗和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2) 国家的宏观调控。扩大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制定和落实有关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 (3) 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对于我国拓宽就业门路和缓解就业压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5)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的主要义务。 (6) 劳动合同制度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 财政和税收。国家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财政支出力度, 对劳动者自主创业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3. 政治常识:

(1) 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国家重视搞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的体现, 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2)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国家重视搞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全国人大通过《就业促进法》说明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 (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关注弱势群体,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体现了党的性质及宗旨, 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三、创新训练

2008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仅为70﹪, 2009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回答1-3题。

1.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启示有 ()

(1)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素质, 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2) 找工作时选择收入相对较低的职业, 首先实现自己就业的权利 (3) 选择职业时, 既要考虑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 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等实际情况 (4) 找专业对口的工作, 以便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2.

国家积极应对当前的就业压力, 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 创新就业机制, 吸引更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

(1)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2) 一切从实际出发 (3)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4) 分清主流和支流, 把握事物的本质

A. (1) (2) B. (2) (3) C. (3) (4) D. (1) (4)

3. 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是因为 ()

A.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 必须让其充分就业

B.我国政府应该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起主导作用

C.我国必须保证人们当家做主的地位

D.就业是民生之本, 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4. 为进一步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2008年省委、省政府就业工作的思路及要求是:

根据该省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技能提升计划和就业服务质量与效率提升计划, 突出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城乡统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三个重点”。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在制定新一轮就业与再就业具体政策时, 既要重视解决阶段性、局部性的突出问题, 又要考虑长期性、全局性问题。

(1) 结合材料分析, 该省就业工作思路及要求所体现的辩证法原理。

(2) 结合所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 该省政府做法所体现的政治学依据。

参考答案:

篇14:社会工作者就业前景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会化管理的改革方向;其次,通过对社会化管理的“SWOT”分析,笔者得出了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改革路径、措施及应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改革的三点设想:转变管理主体、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督制约。

关键词:随军配偶;未就业;社会保险;社会化

一、现行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现状分析

根据《办法》规定: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管理主体是军队,直接管理主体是军队各级政治机关和后勤机关;地方政府主要起到辅助、协调作用;管理的参与者还包括军队各单位的军人及其配偶。《办法》出台的目标是保障随军未就业配偶的基本生活及解决其养老及医疗问题。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的两个重点是:核定待遇享受对象和实现保险关系的军地衔接。根据《办法》及其实际执行中的操作,以图1展示现行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管理体制。

结合图1及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管理主体是军队,但管理的对象是军人配偶(地方人员)及其生活待遇及社会保险等。根据图1信息和经费的流向来看,核实军人配偶是否享受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关键信息都来自于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同时为真正实现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政策设定目标——即解决随军配偶的养老、医疗问题,经费的最终流向是地方政府的社保机构。管理层级的增加,导致信息在流动的过程中衰减、失真,并最终导致核定随军配偶享受范围困难。随军配偶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保障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从图1可以看出经费随信息的流动从中央财政进入了军队系统,但受制于目标,最终又回到了地方政府,经费的流动走了“迂回路线”,导致军地双方在衔接上的不顺畅及经费管理成本的增加。(2)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权力与制约关系不平衡。《办法》明确规定随军配偶未就业期间的社会保险的享受对象核定权力为军队政治机关,其制约主要体现在上级政治机关的监督及群众监督。从图1信息流动的过程来看,政治机关核定享受对象的主要信息直接来源于本单位军人及其配偶,间接来源于地方政府,真实的信息经过利益潜在享受者的过滤,必然导致政治机关核定权力的失效和偏差。核定行为的发生范围局限在军队各级单位,组织内部产生的非正式组织行为也或多或少造成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失误。上级政治机关及群众的监督对于核定权力的制约,受制于核定信息获取难度、非正式组织行为及管理成本等,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手段落后。从图1及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为:个人申请——提交材料——政治机关核实——公示——后勤机关落实。管理手段主要依靠人工,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支撑,管理过程人为因素过多,尤其在信息核实这个环节,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的直接获取渠道,导致该项待遇的享受时间的起止、享受对象等无法做到精确保障。

二、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的SWOT分析

(1)S(Strength):管理社会化的优势。管理主体由军队转变为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和政府的职能划分,减少了军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工作。政府距离随军配偶的“信息源”更近,获取核定信息的途径便利,成本更低,且可以实现对核定对象的更为客观的评价,进一步实现待遇享受对象、时间起止的精确化保障。管理社会化避免了经费在军队、地方政府之间的“迂回流动”。统一社会保险与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管理主体,明确政府在后者上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将后者更好地融入地方政府社保体系。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单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的,政府调控手段是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未就业随军配偶纳入到政府的管理范围,利用较于军队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未就业随军配偶就业、再就业难的问题。(2)W(Weakness):管理社会化的劣势。实现军队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依然需要军队的参与。随军配偶的身份识别,是该项政策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较之“管理主体为军队”的管理体制,“管理主体为政府”的管理体制,因不能及时掌握军人调动、婚否等信息,可能会出现的政策漏洞——非随军配偶享受该项待遇、随军配偶两地(多地)享受该项待遇等。(3)O(Opportunity):管理社会化的机会。第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提出后勤建设要朝着“社会化”的方向迈进,军队不能办“社会”,为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契机;第二,地方社会保险正朝着全覆盖的方向发展,管理体制积极优化,各管理部门也在加大整合、协调力度,这些都为军队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提供了条件;第三,军队和地方政府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军地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提供了可行条件。(4)T(Threat):管理社会化的威胁。《办法》虽然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共同颁发实施的,但受制于部门利益,转变管理主体难度比较大。转变管理主体后,虽然离“信息源”更近,但信息分散存在政府部门、银行等机构,如何整合汇总信息,是一个难题。

三、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转变管理主体。(1)加强顶层设计,破除部门利益,从制度层面上明确军队和政府的管理范围,以“战斗力标准”界定好军队的职责范围。军人配偶的失业问题作为军人职业的连带风险,既是个性问题,也是共性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军人配偶的失业既属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失业,也是军队这个公共部门在提供国防安全时所产生了负外部性。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和民生保障的管理主体,应该承担起解决失业问题和消除国防安全负外部性的责任。军队则应该聚焦战斗力,甩开不必要的包袱,精兵简政,来提供更优质的国家安全这项公共产品,以弥补这种负外部性所带来的损失。(2)构建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的基本框架。第一,从经费运行方面,经费收入由中央财政保障,经费支出由军队驻地政府部门负责,地方政府每年年初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算,向上请领经费,年底根据实际支出上报决算,实报实销。经费保障标准实行属地原则,生活补助部分按照属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社保部分按照属地社保平均工资直接缴纳至社保机构。第二,明确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的主管部门为地方政府的民政部门,这与民政部门的主要职责相统一。民政部门在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上的主要职责为:核实军人配偶未就业信息;协调军队单位核实军人配偶随军信息;组织发放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生活补贴;为军人配偶缴纳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等。第三,设计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的流程。首先由军人配偶提出申请,然后由民政部门核实其未就业情况和随军情况,核定其是否应享受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然后抄送军队单位核实,并予以公示。在享受期间,根据客观条件变化(如就业、离婚等),由民政部门及时予以停止。军人调动时,及时停发、停缴,并将社会保险根据相关办法,转移至调动地社保机构。军人配偶到达调动地,重新提出申请,由调动地审核相关条件,核定是否享受相关待遇。同时,军队单位应将相关人员的人事调动及时告知驻地民政部门。(3)增加就业指导。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应该是一种过渡性、弥补性的待遇,是为了缓解失业随军配偶的生活压力,填补随军配偶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缴纳空白。基于以上目的,应加强在随军配偶就业上的指导、扶持力度。应借鉴国外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的相关经验,落实好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待遇的享受时间、比例,增加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明确随军配偶在就业上的优先权。同时,应从制度上明确失业随军配偶在享受待遇达到最大时长时,不能拒绝由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

(二)依托信息化手段。结合当前我国政府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随军配偶管理的需要,提出三点设想来健全信息化管理手段。

(1)整合现有信息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在于信息的开源。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在于信息资源独立存在于政府部门或军队的各式信息系统中,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因此,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实现与其相关的信息系统的数据相关,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这是建设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衰减、失真的问题。(2)理清信息管理的关键点。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关键点是随军信息和失业信息。随军信息可分为“是否为军人配偶”和“是否随军”两个关键点,其信息的源头是驻地军队和民政部门。要核实“随军信息”,就需要与军队、民政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失业信息的核实,受制于当前市场就业形式多样化、税务征收制度落后、失业登记制度不健全等客观条件。在客观条件理想的情况下,失业信息的关键点可分为“是否登记失业”、“是否缴纳税收”、“是否缴纳社会保险”等。核实这项信息关键点,需要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税收系统、失业登记信息、社保系统、银行系统等的信息共享。(3)确定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核定待遇享受对象的即时性,即通过控制信息关键点,当信息源发生变化时,可即时确定或取消某个随军配偶的待遇享受。但从客观条件来看,现阶段要实现上述目标不太现实,因此在建设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时,应该搞好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把信息系统的建设纳入到政府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中去,逐步实现最终目标。

(三)加强监督制约。《办法》明确的管理主体也即权利主体是军队政治机关,但《办法》并未明确其管理责任(惩罚措施)。同时,《办法》也未对随军配偶故意骗取待遇的行为在条文中做出明确的说明。在实行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改革后,笔者认为,从法理的角度出现,应当明确权利主体(民政部门)的管理责任,同时应加强对随军配偶待遇享受条件的审核力度,对有故意骗取待遇的行为应从制度上明确相应的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的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效果发挥,保护好军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暂行办法》,2003年12月.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工作个人总结下一篇:游重庆科技馆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