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展过程

2024-04-11

电影发展过程(共6篇)

篇1:电影发展过程

制作微电影过程总结

科技电影社团 2017年11月

制作微电影过程总结

作为摄影,难点一是在夜晚的拍摄,要捕捉好小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并且控制好构图,曝光,焦点,是相当的有难度,正因如此,一个镜头的拍摄花费的时间就长了,对拍摄进度影响还是很多的。第二是灯光和摄影的配合,在夜晚的戏份中,单反和灯光的调试配合,导演所要镜头的构图,场面的调度。动作戏,对于摄像机的运动位置和焦点准确要求很高。当然,在几次的微电影拍摄也总结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注意一些构图中人物所占比例,这次失败的地方在于很多动作戏份没法准确的对焦,而重拍的难度也是很大,复原场景的灯光,演员的动作,所以每次都小心的注意焦点,但还是出现了不少镜头虚焦,这是以后要提高的地方。

创作过程中,不断修改剧本,虽然艰辛,但收获是有的,电影不能忽略的是剧本,假如在剧本上草草了事,当你在拍摄过程中才发现剧本的漏洞,那弥补的难度就是很大的,最坏的情况就是前边部分的拍摄全部白费,所以这次剧本创作所花的时间,和拍摄后期的时间不相上下,所以这次几乎没有出现拍摄过程中需要修改的部分很少。

剧本完成后,最重要的就是选取演员,演员是一个影片成功的“灵魂”。一个好的演员可以决定一个影片的好坏,所以试镜很重要,很多演员在没有镜头在的情况下演得很开,可是一看到镜头就心虚了,也有一部分演员,形象很好,但在镜头里就是不上镜,作为影片的摄影,我有义务要找到一个人物最好的拍摄角度,展现其最好的一面。为了能够拍出更好的效果,拍摄之前,我们必须选择好合适的画面背景,不能太乱、过杂,要与主题的颜色协调。结合环境光线,调节感光度及拍摄模式。再根据拍摄模式适当调节光圈、快门速度、测光情况等。或许,最难办的是保证画面曝光正常,在其中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情就是灯光的问题。

我们每次在拍摄中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调试灯光。拍摄中,演员如何调度,摄影机如何调度都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使画面看起来更有美感,哪个镜头让演员看起来更加有喜感,我的脑海中每天都在浮现不同的镜头画面,通过摄像机反映思想的过程主要在于视角的把握而不在于技术的操作,一个合适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状态决定了我们的关注程度,而不是是否在拍摄中运用了各种技术手段使一部作品显得花里胡哨但是内容流于空洞。通过摄像反映思想的过程主要在于视角的把握而不在于技术的操作,一个合适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状态决定了你的关注程度,而不是是否在拍摄中运用了各种技术手段使一部作品显得花里胡哨但是内容流于空洞。在这里,我并不是反对技术的进步,而只是提出一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我希望我们的作品内容永远应该大于形式,内涵永远应该大于外表。

每个场景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难拍,我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看的观众,所以每个镜头我都很认真的在拍摄。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夜戏,我们拍摄了将近两、三个小时拍完那天的镜头时,最值得感谢的是朝阳小学龚冬梅老师,给我们指导镜头的拍摄,或许没有他的指导,我们的影片可能要逊色很多。虽然辛苦但是我们拍摄的镜头让我都很满意。我们的影片也接近尾声。

后期制作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的素材很多,需要整理的东西也很多,庆幸的是我们在拍摄过程中是边拍边剪,这样也可以及时发现漏拍的镜头。很多气氛的烘托、特技的加入都是依靠后期制作完成的,但在我们影片中用到的特效并不多。剪辑的作用更多的是从大量素材总选择需要的素材,然后拼接成段子,用来支持和反映主题。但是这个剪辑同样是有讲究的,我的实践经验就是挑核心内容,尽量保持简洁。很多时候自己拍摄的素材会难以取舍,结果是自己陶醉的很而旁人不厌其烦,在这个时候我们呢就应该更加注意对于主题的把握,点明主题。

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并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从中获得的价值,或许比拿到奖项更为有意义。虽然拍摄和后期阶段都遇到各种困难,直到最后,都坚持着,每个小成员都是不易的,这将是孩子们学习中难忘的一段经历。

科技电影社团 2017年11月

篇2:电影发展过程

相信各位企业家现在都已经寻觅到企业微电影这块肥猪肉,对此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但是可能现在唯一头痛的就是招哪家微电影公司对其进行拍摄,制作?现在就由澎澎小编对微电影制作过程进行简单的陈述。

澎澎影视对微电影制作过程基本分为四大步骤:

微电影制作过程一:出创意,相对传统广告,微电影以情节的高低起伏带动用户的情绪,通过故事主人公的“事与情”达到升华,潜在的引发用户对品牌的共鸣以及支持。

微电影制作过程二:配团队,相对传统广告,微电影对创制团队的要求更加严格跟专业,要求导演等相关人员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而且必须有从事电影,电视剧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将微电影的故事情节以调动人心,发挥共鸣达到淋淋尽致。

微电影制作过程三:去执行,微电影改变了传统广告单向传播模式,而微电影却能够充分实现双向性和互动性,能跟很好的用户进行交流。

微电影制作过程四:出结果。微电影因它的短小精悍,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所以其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企业家能够第一时间检测到点击率、转换率等数据,分析出用户对该品牌的认知度以及关注度。

每间微电影制作公司的微电影制作过程以及微电影制作价格都是有所差异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挑取适合自己。

篇3:电影发展过程

关键词:微电影,媒介素养,草根制作,娱乐至死

第一作者:卫毓博, 男, 生于1979年7月, 长春师范学院录片理论与创作。

第二作者:孙晨, 男, 生于1982年9月, 长春师范学院传媒科学学院讲师吉林长春人。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媒介素养研究。

一、回首“微电影”

(一) 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又称微型电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多种新媒介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编辑和策划、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视频。

虽然业内到了今天也没有一个公允, 且让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完整内涵, 但它的微播出媒介平台、微投资规模、微制作过程、微时放映的“四微”特征已被业界所公认。微电影的最初尝试可追溯到2001年, 宝马北美公司集结8位世界级一流的导演, 推出8部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创新性的电影短片。2010年末, 被称为史上第一部微电影的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 开始真正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

(二) 微电影的生发背景

1. 视频网页交互竞争的促推

随着网页络视频交互业务的不断增加, 万维网已成为影视剧分享的重要集散地, 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在视频点击业务的竞争中异常惨烈, 与此同时, 网页视频点击业务出现不良竞争的严重现象, 这也加速了网络视频的雷同化趋势。网站急需能够使业务量快速提升的竞争砝码, 加强原创能力。在这种媒介生存环境下, 独立制作的微电影形成了受市场追捧的亮点。独立制作的微电影不但成本节约, 而且其由原创所带来的审美唯一性能保证在门户网站中享有更多主动权, 同时, 微电影的精巧性和资金使用的风险都更加可控。这种产业运作规模和状态的优势, 类似于在今年的《中国好声音》选手的选拔中凸显的网络红人运作。

2. 微时代电影受众的需求

在信息飞速交替的文化快餐过程中, 这小小的“微”正在逐渐放大, 微博、微信、微栏目、等微文化大行其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智华教授认为:“电影艺术与电影市场既互相促进, 又互相矛盾。商业化背景下电影艺术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当人们面临不断提升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时, 我们希冀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而微电影这种成本低、灵巧多样、短小浓缩的电影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心理, 尤其受年轻观众的青睐。

二、被动性生存下又现草根性

从广告市场的角度来说, 微电影的“微规模”既是它取胜法宝, 又是它落败的缘由。一部微电影从几百元到上万元的投入, 与传统电影的制作投入相比来说几乎是微乎其微, 这看上去似乎是你我他都可“拍电影”的时代已悄然降临。但是, 其中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 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全部由企业投资的作品。如此一来, 微电影的两极发展的趋势就相当明显了:即个体虽然也能完成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的技术, 但由于拍摄投入的缺乏, 以及由此而来的人员、技术实施的限制等等, 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文本质量与表现力的限制。

不过, 我认为要突破市场经济自身调节发展所带来的现实问题, 一个重要的办法是助推并实现“微电影”的差别化。对于个人公司制作和民间独立制作, 从制作质量来说, 前者占据了绝对的高水准及市场变化中的主动权。因为公司制作的微电影自身就是一种营销产品预谋略, 自然地以更多数的潜在消费者作为诉求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独立制作的微电影就没有发展的空间, 只不过它所迎合的是更加个性地带有小资情趣, 比如自己生活中重要的带有感悟性的情感小片段被拍成微电影或私纪录片, 一线观众几乎就是来自于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 而只要有好的创意和情节, 加上一定的制作水准, 其受众的传播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增强。

尽管微电影在今天有着强劲的发展态势, 但是依然有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先天的不足之处。

首先, 播放时间的长度使得微电影几乎无法在电影院的院线运营中生存, 因此制片人都选择了与电视网或者万维网的市场合营, 而电视机与PC的“造梦”机效非常明显地要比院线弱, 所以这也是大多数传播学者质问微电影是否是一种电影作品类型的原因。

其次, 在于微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微电影迅捷传递的特点使其具备与生俱来的市场广告价值, 但如果整部电影都成为广告的附庸, 那么微电影也将失去引导大众思考的力量与引导社会普遍关注的价值, 继而会丢失更多普通受众的兴趣, 沦为一种粗浅恶俗的娱乐产品。可以预想的是, 一旦草根制作 (民间独立制作) 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关注成为热点, 有形的传媒资本也会极快地进入无形资本当中形成合力, 在社会影响做进一步的推动, 从而形成标准产业化的市场项目。

基于这两个方面, 我们不得不感叹一旦微电影的形式被收视市场所导向, 那接下来所形成的会不会是这样——被胭脂粉黛的微电影, 被市场助推成新的热点后形成又一轮的传媒产业的盲目跟风, 而受众也自然地成为缺少自我精神追求的牺牲品了?这应该是我们警醒和深思的。

篇4:电影传播过程中的图像思维结构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图像时代,所以可以以一个大的概念认知去考量这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即视觉文化,对于电影的认知可以将其称为视觉呈现物,而视觉呈现物,只是最为直观的文化事件和实践的表征,在这些表征背后有许多驱动这些现象发生的深层因素,巫鸿先生将这种种的深层因素概述为“观念的再现”。而在电影传播过程之中,往往是通过视觉呈现物作用于人的图像认知思维之中,从而通过视觉表征去引申出其背后的观念,通过视觉观念的设定从而对于观者形成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

视觉观念的设定在电影中主要是依靠情节的编排而完成,并且在情节编排的过程了为了凸显主题性观念,往往在其中穿插主线和副线交叉的多重叙事视角。

1.《夏洛特烦恼》关于悲剧性元素的分析

下面已《夏洛特烦恼》为具体案例阐释视觉形式背后的“观念的再现”,对于《夏洛特烦恼》的视觉中的悲剧性元素的分析,主要在于其情节中喜剧元素的穿插,而这种喜剧元素的穿插中,其实是以另一种情感态度去阐述现实生活中种种的无奈,而在电影中,通过对于不同的空间时间形态的穿插,通过不同时间形态中的事件的对比性叙述,从而在喜剧因素的背后透露出一种对于现实的无奈,所以可以看到悲剧性因素的运用,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叙述建构而完成,在《一九四二》中,这种悲剧性的表达是通过宗教性认知这条暗线进行构筑的,下面将通过对于《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具体地进行阐述。

当夏洛参加其过往心中女神秋雅婚礼之时,夏洛在过往同学种种调侃中,以种种幽默的话语回应着这充满嘲讽的调侃,影片在这段的设置中,以充满欢乐式的情景设置,来衬托这充满嘲讽的调侃背后种种的无奈,随后其妻子马冬梅大闹婚礼现场,揭穿了夏洛种种回应话语中的假象,夏洛在种种玩笑式的谎言构筑的美幻的虚拟空间中,一下把无情地拉入了现实空间中。在这种情况下,夏洛选择了逃避,所以随后,夏洛进入了自己梦境中,那虚幻的超现实主义空间之中,躲入了自己构造的美好的梦境之中,称之为超现实主义空间,主要是因为其在梦境中所构造的空间中在情景编排中是以其现实空间中所发生和存在的情景为基础,又加以虚构性的情景,而这种虚构性的情景总是以个体对于现实中其所存在的情景中的渴望改变的情景为基础。所以可以看到,夏洛在其梦境空间中,将其现实中种种没有实现的事件而实现。而在种种事件中,喜剧性因素充斥着整个叙述过程,梦总归是梦,当夏洛梦醒后,重新回到现实空间之时,这梦中的种种美景让夏洛认识到了现实中的无奈。所以可以看到,对于一件沉重事情的表达中,喜剧元素的插入,其实是以一种反衬的模式去表述悲剧性。

所以,通过对于《夏洛特烦恼》中喜剧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电影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中,往往蕴含着更为深层次的观念考量,通过情节的合理编排,来显现观念的建构过程,从而使观者在电影的图像叙事程序中,逐渐感知和完形“观念的再现”。

以上是对于电影传播中消极叙事层面的案例分析。在传播学中,根据传播过程中的情感趋向,可以较电影传播分为积极传播和消极传播。但是总的传播模式是建立于图像思维结构之中的。

2.《爆裂鼓手》关于励志元素的分析

上面已经提及了传播过程中因情感趋向的不同,而产生地两个方向的传播模式,在这一部分将通过对于电影《爆裂鼓手》中励志元素的分析,来阐释在图像思维结构中的积极观念的传播。

在《爆裂鼓手》,导演通过,对于安德鲁在种种逆境和困难的处境下直面问题的情节,来表达安德鲁在自我突破挫折中的对于观众的情感激励。

在影片中,首先在安德鲁在老师弗莱彻种种恶语的刺激下,而面临着自我怀疑和他人否定的困境,但安德鲁都通过一种报复式的努力而一直坚持,但终因无法忍受弗莱彻,而将其扑倒在地,放弃打鼓,在偶然的机会下,弗莱彻邀请安德鲁参加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当上台后,却发觉乐谱被弗莱彻故意弄错,在出丑后悲愤离开舞台,而在走下舞台后,安德鲁镇静情绪,重新回到舞台,以不符常规的绚丽爵士鼓的solo而引爆全场,终究突破了自我,而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

在整个电影中,通过种种对于主人公安德鲁的困境设置,来体现安德鲁面临困境和挫折时勇敢克服,努力突破自我的精神,以此来激励和感染观者。

所以,可以看到在励志元素的设置中,往往将主人公置于种种的困境之中,来体现主人公在逆境中勇敢突破自我的叙事情节,以此将这种积极的观念传递于观者。

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电影的分析中,可以以一种图像思维的模式去展开图像结构深层的观念建构,通过对于图像的情节性分析,来逐一展开基于观念之上的种种情节。

篇5:电影发展过程

我考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过程 作者:周楠(转自作者本人的网站)

回忆回忆考电影学院的过程吧

我是2005年5月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本科还没有毕业,(我的本科六年才毕业,因为不好好学,本科是电子信息工程,还跟院长打了一架,被那厮严控禁止我毕业,后来通过另一些朋友,高压之下,勉强毕业。)所以一心希望能够“转学”来电影学院,当然这种想法是浪漫且不切实际的,但还是带着自己的“作品”来了。

所谓作品,其实是04年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在父母的支持下拍了一个全长95分钟的古装DV,是的,古装,95分钟,很可怕,基本上属于脑子进水才会开始做的事情,但还是在朋友、家长的支持下完成了,现在回头看看,片子当然很傻,但是这个过程远比影片本身更让我坚定了做一名导演的念头,因为这样充满创造感和成就感的生活,与大学的枯燥无味相比,简直是天壤云泥。《刺秦》海报1 《刺秦》海报2

到了电影学院之后,直奔导演系,当时导演系和表演系还在一个楼里,叫做“表导楼”,我是抱着“转学”或者“破格录取”的梦想来的,毕竟自己还有点拿得出手的往事。

到了导演系之后,一开门是王老师和徐老师在聊天,很快乐,很轻松,但这种轻松带给我的却是更大的紧张,我说明了来意,得到的当然是“我们没有过这个先例”,于是乎,我又抱着我的材料来了办公楼,本想直接找院长,却被保安拦下——我连院长姓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再次回到导演系,遇见了田壮壮老师,当时田老师正给学生开会,指挥着两个学生搬凳子,我很羡慕他们,但是更坚信我会比他们更好,硬着头皮喊了一声田老师(我没认出来,是听学生们喊的,探头看了看导演系的上课安排,姓田的只有一个人,这才确定下来),跟田老师说明了来意,田老师说让我等一会儿,他开完会再跟我聊。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我发消息给北京的朋友,让他们帮我查田老师拍过的作品,结果傻了,《猎场扎撒》、《盗马人》、《蓝风筝》、《德拉姆》,一个都没有看过!正郁闷着,田老师开了一半会就出来找我,我又把自己的详细情况跟田老师说明,田老师乐了,说:“你啊,就是没正事儿对吧!”我说,“不是我没正事儿,而是我还没有开始从事正事儿。”——类似的问答吧,具体记不清楚了,但是田老师对我说,“既然你基础那么好,又这么有信心,你应该考咱们学校的研究生啊!”然后又带着我找王老师,跟我推荐进修班。电影学院,当时我能选择的进修班有两个,一个叫做“研究生进修班”,一个是“导演系进修班”,“研修班”比“导修班”讲得更基础全面一些,当然了,后者比前者深一些,而且需要经过一定的考核过程,斟酌衡量之后,还是决定上研修班,打好基础,准备考研。换句话说,被田老师的一番话点醒了,反正马上就要毕业了,何必转学重新来过,既然有信心,那就去考研究生!

回家之后,父母都支持这么做,于是给电影学院汇款。拿到研修班的上课通知书的时候还着实激动了一会儿,母亲现在还留着那封信,就仿佛是我真的考上了电影学院一般,到了8月底,收拾行装就义无反顾地来了北京——竟然发了11个大包裹!还不包括和父亲手拎的4个。

到了北京,住的是与一对朋友合租的房间,就在电影学院对面的小区,(直到写下此文的2008年1月,仍旧住在这里,朋友们已经搬走了,我和女友住在这里。)经过了3天的奋战,终于把房间布置得焕然一新,父亲一离去,压力似乎立刻大了起来,这不比大学阶段,大学阶段身边还有别的亲人,而如今,倒是成了一个彻底的“北漂”了。北京的家,整理前就是这个样子 整理后焕然一新了

研修班上半学期的课程含金量真的很高,我不知道现在如何,就我记得的课程说一下吧,但应该还不全: 【上学期】

周一上午:大师研究。授课老师:王志敏,杨慧,吴琼,戴德刚 周二上午:影片分析。授课老师:孟中 周二下午:中国电影史。授课老师:陈山 周三上午:当代思想文化概论:崔卫平周四上午:电影编导基础:授课老师:苏牧 周四下午:马列文论。授课老师:叶远厚 周五上午:影视技术概论:授课老师:李念芦

后来还在周五下午开设了“影像思维”,授课老师:高向明

一上学,对自己的知识体系、电影思维、学习心态几乎是整个的一个颠覆。首先,坐在课堂里堂而皇之的谈论电影了,这本身就是一件令我欣喜若狂的事情,而老师们所给出的知识、理念、思维逻辑,是我前所未遇的,我几乎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自己知识的枯竭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几乎每一个堂课的每一分钟,我都能够感觉到整个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每个毛孔似乎都在吸取着养分。从理工的课堂上来到电影学院,我从未想过会有如此大的冲击,这就更坚定了我一定要考上电影学院的念头,整个上半学期,除了最后考试前的几堂课之外,我没有旷过一次课,没有任何迟到的情况(oh,当然,这得把思想文化概论和马列文论排除在外,对不起崔老师叶老师。)

上学后没几天,我就被打击了一次,班上一个崇尚大师的同学说带我去买碟,我就懵然地跟他到了一个叫做“大象”的碟屋,不足5平米的小屋子,四壁上全是DVD,这样的规模是以前不曾见的,然而其内容更是让我直接崩溃。印象中,那个房间里面该有近千张碟,但我看过的应该只占百分之一,我现在可以更为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当时则如同当头棒喝。“大象”的老板据传是一名考电影学院导演(或者文学?)系屡次不中的学生,而且似乎将他阻拦在电影学院之外的是他极差的文化课,于是他便弃而不考,在学院对面做起了DVD生意,说自己攒够了钱就要自己拍电影。我对他的精神表示佩服,然而当他的口中说出了对电影学院的鄙视和不屑,对老师们不能够欣赏他的才华的愤愤不平,我是愤怒的。因为整个学院,这些老师们,刚刚为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他竟在辱骂他们——我向来鄙视那些考不上而说学校有问题的人,固然这样的选拔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尤其是电影艺术的创作者,以一种极低的情商、阴暗的报复心理去看待生命中的挫折——而造成这样后果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自己的文化课不过关,换句话说——综合素质不足,我绝不认为这样的人会成为任何领域的杰出人物。

当时我被“大象”的小老板镇住了,他口中滚滚的汹涌的人名是我不曾听说过的,是的,就在当时,我还对新浪潮,新现实主义,波兰电影,伊朗电影,日本电影一无所知,我不知道特吕弗戈达尔让雷诺阿,不知道德莱叶法斯宾德赫尔佐格,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当他将诸如特吕弗的处女作,戈达尔的遗作,以及某人的“最有特点的作品”之类全都压在我圈起的手臂以及内心上的时候,我忽然升起了一种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无知而绝望,因为我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而是觉得,这么样一个口若悬河的人尚且考不上本科,我考研的路得是多艰难啊!而且当我问老板,有没有什么好莱坞的新片,老板那不屑和厌恶的神情就仿佛是我在大悲寺里要肉吃,他说他从不看好莱坞的片子,包括我一直很推崇的魔戒,他说那些都是垃圾,我于是心生敬仰,觉得自己前两年的大量阅读其实是在声色犬马,特别像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花和尚忽然见到了苦行僧,从灵魂上感受到了至高无上的神祗正在鄙视着我。

怀着惴惴的心,我被忽悠了200多张碟,这些碟的大部分,只有专门研究某一个大师或某一个年代电影的专家才会想起阅读,它们既不是名家的名作,也不代表着任何一种流派,而只不过是某些大师们的平庸作品,以及一些曾昙花一现的影人们得不成功作品。我深怀着敬意病倒了,心里压力很大,这些片子让我无从下手,因为它们的大部分是那样的枯燥和遥远,以至于那一段之间,看电影变成了我前所未有的痛苦。每一张电影的封面上,“大象”的老板都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xxx的最xxx的作品,但是我一点都不觉得xxx,也了解不了这个xxx为什么要拍这么xxx的作品,如今回头看,我在那一段时间所看的碟,它们中的大部分在电影史上都不值一提。我的心病和身体都转好于一个清晨,在上课前,我终于忍不住要向班上另一个崇拜大师的人求教,怎么那些大师的碟这么难以看懂,又这么了无生趣啊。同学告诉我,你快进啊!我看不动的时候我就快进,一会儿就看完了。

我于是知道,很多人的所谓大师,不过是烟花泡影,不过是酒后谈资,不过是他们用来保护和掩饰自己的一种绚丽外壳,我于是逐渐解脱了。

当然,和班上的同学们在一起仍然很快乐,直到现在还有联系的也有不少,应该说是一个特别和谐的氛围吧——至少在我所关注的小团体里面如此。慢慢地熟悉了起来,得知班上要考研的还果然不只我一个,压力又慢慢地起来了,不过还是靠着那一点自信和诚挚鼓励着自己,一定行的。

上半学期的日程被安排得很满,周一到周五,除了上课的时间,大部分在恶补我的知识储备,主要是看碟,少则一张,多则三张,基本上是利用下午没课的时间或者晚上饭后。我把所有其它的时间压缩到了极点,放学后立刻飞奔去食堂吃饭,随便扒几口就马上回家,往往我的同学们刚从主楼里面走出来,我已经吃完饭,走向车棚,真的很可怕,每次吃饭不超过5分钟的时间,从来不吃那些需要等的菜。因此经常出现的对话是:“哟,不吃饭就回家啊。走啊,一起去吃。”“啊不!我吃完了。”以至于后来有同学跟我说,曾经猜度过我是不是没钱吃饭每天饿着。

到了周末,就要去参加考研的培训班,政治和英语,这就占满了我全部的时间,若不是后来经常不去上周三的课(对不起,崔老师,再次对不起),一周之内则要被全部占满了。就这样极其充实地过着,极其贪婪地吸取着身边每一点养料和知识,又随着网上报名、现场报名的临近和走远,最后冲刺的日子来的特别快。

我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背政治上,谢谢我的好朋友娟儿,那时候我学郁闷了,就上网和她扯皮,我们当时发起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也就是把所背诵的全部政治理论,活学活用为两性关系进行注解,我一边打字,她一边乐得不可开交,这似乎是我整个复习过程中唯一的轻松与欢乐。

可怕的政治课上课现场。。我用了5张图片拼成的

由于自己平时英语成绩好,就没有报英语的基础班,直接上了冲刺班,还在冲刺班上认识了日后的一个朋友,在第一堂英语课上,北京下起了第一场雪,很美,但我基本上已经无暇去欣赏。

这时,遇见了田有良导演,研修班的好朋友珊珊把我的剧本《处男证》给田导看了,而他正在寻找一个编剧为他完成一个电影的剧本。投资人是一个做股票起家的小老板,从小酷爱周星驰,现在有钱了,就想投资做一个类似于周星驰电影的、关于股票的喜剧片。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件荒谬的事情(和日后很多荒谬的事情同出一辙),但是我和田导很认真,一稿又一稿地修改着,直到投资人觉得对他拙劣的原剧作改动太大,将我二人同时辞退。田导帮我争取到了稿酬——这几乎是我第一次凭借电影有关的事情得到了证明,我真的十分感激这次并不成功的尝试。07年暑假,《大话股神》悄然上映了,票房很烂,剧本很烂,我觉得自己的剧本恐怕更好一些。

转眼到了学期末,所有的课该考试了,只有通过所有的考试,才能拿到研修班发的结业证书,又或者可以继续学习,读学校的在职研。而我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放弃了这些考试,把经历全都放到了复习上,我知道我要的不是一个结业证书,也不是一个在职研,而是堂堂正正地考上研究生。

考试的日子就在新年后的几天,当时已经轻松下来,考试的教室在当年的表导楼,英语很简单(我被隔壁一同志抄得很惨,真的很惨,他的整个答题卡都是抄我的,而我那年拿了86分),政治感觉不出难易,导演理论好几道题不知道答案,还有答错的,诸如有声片出现的年代,轴线问题„„剧本则很满意,当年的考试是给了一个社会新闻,类似于“天气很冷,小王出来收衣服时忘带钥匙被关在门外,跟邻居大妈借电话打给男朋友,遭到拒绝。无意中遇到新搬来的小美,很热情地把小王请到家中,借了电话。同时邻居,一个很熟,一个很陌生,得到的待遇却是截然相反。”要求写一个短片剧本和一个长片的故事梗概。我写的短片是黑色喜剧,长片是套层结构的音乐剧,直到现在想起来也还是很喜欢,但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拿了87分——150满分,等于我还不及格。

最后的成绩大概是,政治70英语86,剧作87,导演理论创作110。

又挨一次打击,我有点崩溃,当年新概念,我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余华老师说,我的字太难看了(汗)。高考,我与清华失之交臂,语文只拿了500多分(900满分,500多相当于作文零分,因为我客观题基本全对),又一次败倒在考研的战场上。还记得张建亚老师来给我们做讲座的时候,田壮壮老师先跟我们聊了一会儿,问我们谁要考研,当时我们参差地站起来好几个同学,然而最终,孙睿(《草样年华》的作者)披荆斩棘地上了学,而我名落孙山。

接下来的一年更难熬,寒假的时候还信心满满的自己,要对全家人有一个交代。尽管当时也对他们说,谁知道第一年能不能考上呢,然而在内心深处这是一种“谦虚”,可是当这种自谦变成了自嘲之后,不得不考虑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

除了日复一日没有休止地增加自己的电影阅读量,以及继续上研修班以外,我似乎找不到地方发泄我的郁闷和寄托我的理想,着实地颓废了一段时间,这样的颓废甚至直接影响了我的上课情绪,以至于我根本无法记得下半学期的整体课程安排,我唯一完整上完的是张会军院长的《电影画面》(至少我现在直到院长是谁了),还有侯克明老师的《视听语言》,孟中老师的《剧作》,都是很棒的课,然而我却尽数错过了。

下半学期,同班的好友可欣帮我介绍了一个剧本工作,通过珊珊,也接触了一些MV的拍摄,除此之外,几乎一无所成,倒是有不少时间,躲在家里,静静地打着美国服务器版本的魔兽世界。

9月开学,我已经成为彻底的北漂,父母对我的支持一如既往,我也准备开始新一轮的复习征战,调整心态,步步为营,但是我开始拒绝参加研修班同学们的任何聚会,总觉得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当年谈笑自若的我在他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仍旧是在珊珊的介绍下,为北广传媒策划了一个电视栏目剧,为Channel V拍了一个低成本MV,正准备自己拍一个短片,都已经定了演员,还没等缓过神来,田有良导演一个电话,把我拉进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映式的筹备组。

长达3个月的工作辛苦而郁闷,仅仅是为了“《黄金甲》的首映”和电影沾边,我付出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换来的却是剧组中一批不怀好意的人的敌视和欺侮,我并不是没有骨气的人,但却切实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在这三个月里,我的工作时间是每天早上10点到凌晨2点,为此,我凌晨3点钟才能躺在床上,早上9点就又要出门,三个月的时间,我仅仅休息过5天,所谓休息,是我在家里继续完成我的工作。

每天的工作让人生厌,复杂的男女关系、勾心斗角让我第一次对这个行业(后来才意识道这些人不过是边缘的渣滓)产生了恐惧之心,3个月里,我们的首映式方案改了36稿,每天的工作方式基本如下:我早上10点准时到组,叫钟点工收拾房间,随便吃点东西,开始整理昨夜的稿件,或者和田导商量日程安排,12点左右,各位吃客陆续到位,饱餐一顿后尽数消失,而我继续联系各部门人员,找相关演出人员,写稿件,晚7点左右,吃客们再次出现,饕餮,然后回来,坐在会议桌前海阔天空,而我被逼无奈要听着这些言论以证明我对艺术工作者的尊重,还必须记下他们酒足饭饱后充满幻想的梦呓。11点左右,正式开始工作,大家会看看我新整理的稿件,根据新画面公司相关意见新写的流程,发表约一小时的自由演讲,各自散去,我留下来整理大家的宝贵意见,直到2点。

期间,我还负责了定饭,找演员,联系烟火、动画、模仿秀等诸多人员,为演员报销车费,买生活用品,收拾屋子等一系列的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仍旧是一天都没有迟到早退,贡献着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忍受着所有的诽谤和不公平待遇,记录着每一次会议的胡言乱语。

——当然我也有失职的时候,我唯一没有参加的两次会议是讨论晚会工作人员大名单和最终工资分配的回忆,大概这些事情与艺术无关,所以不需要我的参与。而我的缺席的结果是,我在第一稿的大名单里,仅仅是一个“导演助理”,而这还是我忍无可忍之下,抢过某人手中的文件才见到的(我倒是通过此时能够看得懂田壮壮导演的《蓝风筝》了)——我于是力争,田导也帮我说话,最终挂名为副导演,而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竟然被视为一种恩惠,以至于在演出成功,最后发劳务的时候,某制片人仅仅给了我一万元——请不要以为这个数字很多,这其中包括了合同上规定的每天100元的交通费。

那些剧组里的前辈们早已消弭不见,身名俱灭一般地没有出现在我的面前过,而许多我出面联系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一些制作公司、部门,全都因为最后受到了与我一样的不公平待遇,愤然地与我断绝了任何来往,也拒绝与我有任何进一步的合作。但我仍然感谢田导给了我这样的一次机会,至少,田导对我的信任是始终不变的,而通过晚会,我结识了汉新(其实是研修班的同学,但到此时才第一次合作)和贺志这两位知己好友,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今天,在我拍的每一个短片里,都有他们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汗水。并且,当我写下的文字,在首映式的夜晚响起,而负责切换卫星信号的我,独自一人看见张艺谋导演在美国,被我的文字感动落泪的时候,我的心灵是满足的,我至少对得起自己,和自己坚信的一切。

此时,距2007年考研只有10天时间。

我几乎放弃了考研,因为一个电视剧组已经许诺了我副导演的职位,可是当我真正去组里报道的时候,却被导演告知,副导演由投资方指定,让我继续做助理。我并不是心高气傲,但我不认为做助理是我的人生梦想,更不愿意承担一种莫须有的责任,让奉承和谄媚变成我的义务,让赔笑和照料生活起居变成我的工作。也许这种选择很艺术,但是对不起,我没有这么艺术。

于是我站在北京一月的寒风中,看着导演开车离去,但我不后悔,我觉得经过《黄金甲》的装孙子时期,我应该开始有点骨气了,尽管我没有文凭,没有专业背景,但是,我是一个不容侮辱,或者说,不容反复侮辱的人。

未来是迷茫的,我没有复习,但是报了研究生考试的名,07年只有姜伟老师招生,在此之前,我对他一无所知,报名之后,去听了老师两次课,一次课讲《小鞋子》,另一次课刚坐下就被查课的老师赶了出来——外班人是不许上导演进修班的课的。可是为了不让考试的势头停下,也抱着仅存的那么一点自信——甚至还有一点自娱精神,我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英语和政治不成问题,我感谢魔兽世界,让我的英语一直没有放下,政治就凭去年背过的内容,至少也没有拖我后腿。但是在专业课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还是失眠了。

于是挑灯夜读,翻开《电影知识词典》,上一年没有答上的几个词条还历历在目,然而,面对着一本厚厚的词典,时间是有限的,我心一横,算了,什么都不看了,既然是准备“从学术上裸体参加考试”,就干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最后,还是在临睡去前偷偷地看了几个词条,而这几个词条,鬼使神差地在第二天的考试中几乎全部命中。

剧本创作的考试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再也不要写一个剧本了,而是让写一个故事。我大概构思了1小时40分钟,写了1小时20分钟,疯狂的写,最后变成了一个有点类似于《骗中骗》,又有点类似于《9个皇后》的故事,说真的太复杂了,自己都回忆不起来写了什么,而且自己确实认为不如06年写点好,没想到,一发榜,竟然幸运地成了仅有的2名过线考生中的一位。

得到分数的当天,以前的女友和我提出分手了,下午被甩,晚上得知分数,一悲一喜之间,自己几近麻木。虽然是无心插柳,然而当这柳条开始发芽,整个人的心态就立刻变得很不一样起来。

最早的招生简章上,导师只要两名考生,而最终得知分数线确立之后,也才发现仅有两名考生入了复试,可以说几乎是100%的通过率了,但这时候的紧张程度反而更甚,因为毫无办法得知老师会不会临时改了主意二者选一,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带着更强大背景的人把自己挤掉,身边充斥着这样的声音:没有权势,没有花钱,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是天方夜谭。

甚至开始犹豫起,要不要再厚着脸皮请求父亲和全家人最后一次的帮助,用钱来解决最后的疑惑,但这种想法很快放下了,事实很简单,如果我的导师需要用钱来买通,那么这样的导师或许不值得用钱去买通。原谅我将事情处理得如此理性,也请原谅我对老师这样的猜度,但是,这种甚至连找人花钱都无从下手的局面,直接造成了我心理上的自卑感,而这样的一些念头加在一起,又是强烈的负罪感。

直到我决定将研究生期间的剧本《处男证》拍成短片,用自己的实力跟老师对话,所有的怀疑和紧张才消失不见,于是开始了紧张的筹备,感谢路路(后来成为了我的女朋友),佳玥,子君,汉新,英婕,珊珊,贺志,书承,樊伟,孙睿,小新,李爽,卫东老师„„所有的人帮我完成了一个至少在当时自己相当满意的作品——不过这个片子最终被我称为“烂尾片”,因为最后的几场戏由于子君远赴法国参加演出(法国国家歌剧院《悲惨世界》哦!)而未能完成,然而出现在屏幕上的影像让我对自己这一年半以来所做出的努力有了初步的认识,至少我知道我的学习是有效的,努力是有成果的。

直到面试当天,我仍旧没有拍完《处男证》,期间给老师打了一个电话,问老师能不能把剧本给他看看,老师说,还是拍完了再给我看吧。于是我一直辜负老师辜负到现在。等待面试的过程漫长而艰难,幸好有路路陪我,为每一个好的传闻而欣喜,为每一个坏的传闻而扼腕。

面试当天,路路陪我去了电影学院,她说要是老师不要我就帮我大闹导演系,虽然我非常欣赏她的这种做法,但是为了导演系的安危,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通过了面试。面试的过程我以后专门写点东西说吧,总之,一雪前耻,以总分第一的成绩,终于成为了电影学院07级导演系的研究生。

父亲得知这一消息,竟无声地落下泪来,母亲就更不用说了。路路已经被各种传闻折磨得麻木了,半天回不过神来。而我自己,当看到最后的成绩时,几乎不敢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8年来的全部挫折在这一刻全都变得值得,我知道以后的路还要自己走下去,努力地走下去,但是我至少,已经成功上路了。

上学之后的故事以后再写,赶在2008年硕士考试之前,完成这篇文章,主要还是想在兄弟姐妹们考试之前,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两年多以来的喜怒哀乐,考试前朋友们总喜欢聚在一起,随便聊聊,放松一下神经,也彼此充电打气,仅以此文作为我的微薄贡献,就当我是一个简单的朋友,和你们聊聊我的过去,我的奋斗,和我的喜悦哀伤。

写完了,还有好多的事情没有讲,干脆弄一个巨形的PS,陈列如下: PS:

1.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希望这个过程有任何的投机取巧的可能性,在如今中国的学术界,电影学院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需要很强的综合实力才能一搏的学校,我可以负责地说,考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的艰辛程度,不亚于清华北大,而且绝对高于一般的国内重点大学。

2.请保持谦虚和自信的状态,对于电影的学习,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阶越”的状态,也就是说,量变和质变似乎特别明显,往往一段时间之内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但是就会有忽然的一个契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懂,这样的感觉会反复出现在你的学习过程中,一不要自满,二不要自卑,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和这个梦想,那就努力走下去!

3.请至少保证1000部以上的电影阅读量,50部以上反复阅读,拉5-10个片子,或者20个以上的段落。在看300部电影之前先不要着急学理论,电影不是一个纯理论学科,理论往往是对拍摄经验的总结而不是指导,书籍往往能为我们带来共鸣而不是崭新的知识。

4.有可能的话,多拍片,但是拍片前一定要充分准备,拍完了要记得总结,我一般拍完5分钟的练习作业,都会写数千字的经验总结。

5.很多人问我研修班、导修班的事情,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允许你用一年的时间,花10万块钱去学习你所爱的行业,那么请一定要参加研修班或者导修班的学习。如果你的家庭不足以支撑这个费用,那么请一定不要参加,我们要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但是我们也肩负着重要的家庭使命和责任,不要在大学毕业之后,又给家庭带来全新的负担。10万当然是比较滋润的生活,但是5万也是至少的,并且我认为,学习电影的过程不应该是清苦的,一个顺境会为你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

6.学习电影绝对绝对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从理性上来说,它一定是快乐的,因为你在创作,你在证明自己,你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但是过程本身是枯燥的、艰辛的,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忍耐和代价。这个行业中,还是有相当多的投机者和不善良的人,它们的存在直接决定了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它看起来充满了机会,但实际上也充满了泡影,一百个机会里面或许只有一个是真实的,而你会发现身边有一百个竞争者,不要为了一件事情的失败而气馁,并且对所有的事情都抱有绝对的热忱和忠诚以及认真的态度,行业内的“靠谱人士”不会辜负你的所有付出。

7.考试不是绝对的,但考试是相对的,考试结果是有一定的公信力的,至少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你的能力如何,请不要从别人的身上找原因,而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在艺术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学生,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和高下之分,请尊重学校老师的选择,就如同你希望每个人都尊重你的选择。

8.努力,努力,再努力。用汗水和泪水浇灌你的梦想。在那段日子里,我也经常哭,哭很解压的,我一直都用它。价格便宜,童叟无欺。

9.写给所有的兄弟姐妹们,坚持你们的信念,但更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多看电影,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天道酬勤,只要努力过了,至少不后悔,不愧对自己,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不是平等的,但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电影学院也不是学习电影唯一的出路,它更类似于一条捷径,但是假如将它看作是唯一,并且在这条捷径的入口处反复原地踏步的话,电影学院就失去了它捷径的意义了。

篇6:美国电影发展

美国无声电影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娱乐。

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单本一部。公司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

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机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

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C.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制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拥有一批明星。如卓别林、范朋克和璧克馥

“好莱坞”此时己成为“美国电影”的同义语。“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主要成就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3个方面。喜剧片,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1921)、《淘金记》(1925);西部片,《篷车》(1923)、《铁骑》(1924)和《小马快邮》(1925)历史片,C.B.地密尔的《十诫》(1923),格里菲斯的《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2)。

20年代中期,豪华的电影院已基本上取代了镍币影院。20年代末期,好莱坞电影为战胜商业无线电广播这样的竞争对手,在音响方面进行了一次革命,产生了有声电影。美国早期有声电影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罗斯兰导演、A.乔生主演的有歌唱、对白、声响的《爵士歌手》,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

1928年7月6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自此,有声电影全面推开。创造性影片的有:R.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观镜头的《化身博士》(1932),卓别林也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城市之光》(1931)。

好莱坞的制片公司是1912年开始相继建立的。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5家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组建于1914)、20世纪福斯(始建于1915,合并于1935)、米高梅(合并于1924)、华纳兄弟(1923)和雷电华(1928);3家较小的公司,即环球(1912)、哥伦比亚(1924)和联美(1919)。

美国电影黄金时代

特殊现象——类型影片,在30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歌舞片,《掘金女郎》(1933)、《风月无边》(1936);盗匪片《小恺撒》(1931)、《疤面人》(1932);恐怖片《吸血鬼》(1931)。30年代还产生了大量成为美国电影史中代表作的影片,如F.卡普拉的《一夜风流》(1934);G.顾柯的《小妇人》(1933);;V.弗莱明的《绿野仙踪》(1939)和《乱世佳人》(1939);A.希区 柯克《蝴蝶梦》(1940); W.惠勒的《呼啸山庄》(1939)。众多的表演艺术家,包括F.亚斯坦、H.鲍嘉、C.鲍育、G.古柏、J.克劳藻、B.戴维斯、O.德.哈维兰、H.方达、C.盖博、C.格兰特、K.赫本、E.G.鲁宾逊、J.史都华和R.泰勒等。优秀的电影家中还包括摄影师G.托兰和黄宗沾。

从20年代末开始,W.迪斯尼创造了米老鼠、唐者鸭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动画形像;从1938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开始,创造了《木偶奇遇记》(1940)、《幻想曲》(1940)、《小鹿班比》(1942)等脍炙人口的动画长片,使美国动画片的影响遍及世界。

好莱坞在30年代发展为美国一个文化中心,众多的作家、音乐家及其他人士相继来到这一电影都城。社会意识较强的影片,如《告密者》、《我是越狱犯》《左拉传》(1937);他们不会忘记》(1937)、《黑色军团》(1936)。年轻的O.威尔斯1941年导演的《公 民凯恩》吸取了经典美国电影的精华,导演了这部从叙事结构到镜 头结构均有重大创新的影片,把美国电影推向一个新的高点。威 尔斯的《公民凯恩》和《安倍逊大族》(1942)对以后电影的结构、摄 影和电影理论的影响十分深远。

纪录片在30年代中期,《开垦平原的犁》(1936)、《河流》(1937)和《城市》(1939)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除为军方摄制了大批军事训练片和战争纪录片外,《圣被得罗之役》(1945),G.卡宁和英国的 C.里德合作导演的《真正的光荣》(1945)被誉为长纪录片的顶峰。

美国电影评论

长期以来,娱乐手段。70年代前后,电影学术研究。1927年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除颁发一年一度的“学院奖”(奥斯卡奖)。1967年,在华盛顿和洛杉矶两地成立了美国电影研究院。电影资料馆,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罗切斯特的伊斯曼电影资料馆、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伯克利太平洋电影资料馆等。

6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许多综合大学陆续设置了电影学院、电影系或专业,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影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的影剧系和纽约大学的电影制作、电影理论、影剧剧作3个系。各种电影学术性刊物(如《美国电影》、《电影季刊》、《广角》、《电影杂志》)

美国电影评奖活动奥斯卡金像奖,美国影评人学会奖,好莱坞外国新闻记者协会“金球奖”。国际性电影节有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洛杉矶国际电影展览、纽约国际电影节和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上一篇:冷冲压技术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开题报告下一篇:童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