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的发展史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电影院的发展史范文

微电影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 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相比的优势:

1、成本低、周期短、发行方式简单

微电影的的成本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制作成本、二是发行成本。制作成本方面,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相差不大,普通的微电影几万到几十万、广告一般几十万左右。但若明星代言,两者都需百万至千万。微电影在成本上的优势更主要是赢在发行上。随着广电总局限广令的实施,稀缺的广告时段遇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广告费用被自然地推高、多家卫视2012年的广告招标总额都达到多年来的最高点,据业内人士称,“2012年的广告价格平均有10%的价格涨幅”。因此面对有限的天价广告时段,众多企业已是高不可攀。而微电影的发行则不同。微电影主要使用互联网平台推广,花费极低甚至免费,传播成本远远低于电视平台。

2、完整故事情节更能表现品牌价值

由于传统广告的昂贵费用,广告内容不得不最大程度地压缩,传统广告在宣传企业品牌上主要还是视觉上的冲击,通过重复播放增加品牌知名度,但实际上当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知名度已经不成问题,它们需要的是美誉度和忠诚度,需要和消费者进行很多情感层面的沟通,需要讲故事,而不只是卖产品,而用短至秒的广告讲品牌故事实在太难了,传统广告不能满足次方面的要求。而微电影时常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虽不能与传统影视相比,但足够充分阐述品牌故事,从而与顾客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沟通。

3、借助用户主动传播,提高传播效率

微电影表现力强,适合新媒体的沟通方式,其特有的受众价值,可以覆盖传统的媒体平台难以覆盖的高端人群、中坚人群、意见领袖人群。而通过新媒体的转发等各种特色功能能迅速传播、跨越地区的壁垒。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之所以宠爱微电影,正是因为它可以轻松赢得千万点击量,引起巨大关注。

二、 如何进一步发展商业定制微电影

1、内容为王,创意制胜

微电影的标准:第一是故事性,第二是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用户看完一个微视频后愿意转发和评论,愿意分享,甚至愿意寻找故事中出现的人和品牌。好的微电影触发用户愿意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是核心,而不是企业自说自话。如果说传统电影强调意义,那么微电影则侧重于趣味性,微电影的“微”决定了它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吸引观众并让观众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这就对微电影的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容上不仅要新鲜有趣,而且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适当采用较为诙谐的网络语言。

而随着观众审美趣味、欣赏水平的提高,它的深度也不容忽视。如果微电影缺乏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那整部电影将成为广告的附庸,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价值,继而失去观众兴趣,沦为庸俗娱乐。现在的微电影多是噱头大于创意,但是好的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创意。虽然明星可增强微电影的可看性,但绝不能走“明星轰炸”的老套路,否则只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只要题材创新、形式灵活、制作精良,即使起用新人也能收到很好的播出效果。

2、差异化经营,打造微电影品牌

各大网站要根据自身实力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方向,可以走高端精良制作的“大片”路线,也可以选择亲近平民的“草根”路线;可以拍单集的电影,也可以拍系列的网络剧;可以以校园爱情、星座为主题,也可以采用旅行、城市的话题。业界的新浪、优酷、网易、奇艺等网站已率先走上了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微电影是大众流行消费产品,大众品牌消费的今天,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微电影品牌的塑造尤为重要,品牌效应将带来更长远的收益。可以打造网站自身的品牌,如在业界具有良好口碑的“优酷出品”、“奇艺出品”,也可以利用明星、导演的品牌效应,还可以通过改编微小说、畅销书、名著来形成品牌效应。

3、丰富微电影类型,培养微电影人才

目前出品的微电影,以剧情片、爱情片、喜剧片为主,话题也多集中在青春、爱情、梦想、亲情等方面,而微电影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在影片类型上进行多种尝试,如纪录片、动画片、音乐片等。公益微电影、院线电影番外篇也应成为新类型的思路。贾樟柯监制、联想集团出品的公益微电影《爱的联想》,就采用了纪录片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联想公益计划支持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草根公益团队的成长历程和感人事迹,在传播微公益理念的同时,也塑造了企业良好的形象。而由网易打造的电影《东成西就2011》番外篇、《雪花秘扇》番外篇《闺蜜》在创造高点击率和转发率的同时,更是带给微电影创作一个新的思路。微电影的创作从剧本到导演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特别是品牌营销类的微电影,要求创作人员兼具电影和广告两个领域的知识,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各大网站和企业要通过电影大赛、影人计划、微电影节等平台发掘新人,培养微电影人才。

4、扩大传播效果,实现规模盈利

由于微电影时长的局限,要想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在制作上可借鉴美剧边拍边播的模式,即采用预告片、正片、花絮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看到预告片后先产生兴趣和期待,同时也可根据观众反馈及时调整拍摄内容。在平台选择上,要利用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传播,一是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二是通过设置奖品等形式鼓励网友转发,扩大微电影的人际传播。

微电影要实现规模盈利,就要走产业化道路,使获利方式更加多元。除了依靠广告、点击率外,还可开拓周边产品、微电影版权、艺人经纪、微电影节等获利渠道。同时,还应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5、完善赢利模式、吸引更多商家

目前微电影的前景虽被一致看好, 但是毕竟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的规范、措施都未成形,尤其在赢利方面。虽然普通微电影的成本较少、但草根视频传播率、点击率、影响力毕竟有限,在微电影整体创意不够、内容不深的现状下、启用明星依旧是商家的主要选择。而一旦启用了明星、微电影的成本自然就高了。这就使微电影的赢利与成本不成正比。很多企业、无论是定制商家还是制作发行公司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努力完善中。如海润影视集团率先实施将微电影首播权出售给视频网站的举措。原先零收入的微电影便有了一部分的收益。除了出售首播权外、微电影还可通过出售版权、点击率分成等模式赢利,这都有待于行业的逐渐完善。微电影实现赢利后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商家定制微电影,一方面可以通过微电影宣传自身品牌,另一方面又能够实现赢利。

第二篇:从当下电影节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摘要] 中国电影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下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规模的电影节的举办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国电影既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又要立足本民族特色,这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之路。

[关键词] 电影 电影节 全球化 民族特色

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中国 电影不仅要在立足本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民族多样化的艺术,更要以开放的姿态勇敢的面对全球化浪潮,努力与国际电影市场接轨。因此在电影艺术不断走 向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有国际影响的电影节与不断升温的观影热情和日益增长的票房数字相匹配。通过电影节这个媒介,为优秀的导演、演员及作品提供展 示的平台,为致力于中国电影制作的团队提供洽谈与合作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交流与沟通,振兴国产电影之路,以求探索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

“电影的确是人们,特别是一代年轻人生活中重要的心灵伴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影响着社会,甚至影响着历 史。”①因此,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负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精神和意识形态。而电影节作为对一个时期电影的总结和评价,它的意义应该是如何将电 影更好地呈现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理娱乐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态度,激活国民的现实生活热 情,塑造出民众理想的人生。因此,我们需要举办具有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电影节,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外电影的积极合作。

到目前 为止,中国最权威的且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已有五个,他们分别是: 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奖台湾金马奖;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代表观众意见和专家意见的金鸡百花奖;中国唯一一个世界十三大电 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以及在2010年诞生的又一个国际性的大型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其中金马奖和金像奖作为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 一项竞赛奖励,对华人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金鸡百花奖既代表着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也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历经13届发展 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电影全球化大趋势,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而清晰的活动机制。而后起之秀北京国际电影节则更具成熟性、创新性和开 放性。

电影节,齐聚电影人和影迷来共享全球电影盛宴。对于电影人是一次重要的仪式,红毯上的星光璀璨、论坛上的群雄激辩,无不展示着电影人的 努力与成绩;而对于影迷,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影迷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电影节中,作为电影节的半个主人,表现出对电影的尊重与狂热。有数据统计显 示,在中国1979年的电影观众曾达到279亿,每天74万人次。而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的电影市场。在北京、上海这 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举行如此盛大的电影节,无疑是中国电影迈向国际化的一个很好的缩影,也为本土电影走向全球化打下夯实的基础。而且像北京、上海这样兼容并 蓄的大都市,它们既是引进大片的最好平台,也是优质国产影片的最佳输出口。北京、上海等城市不仅掌握更为先进的3D技术,而且还拥有更为广泛的观影人群。 因此,作为占据全国票房份额最大的城市,作为集中全国大部分电影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经济、文化中心,理当搭建一个可供世界影坛交流合作的平台,理当扮演 一个汇聚中外电影人切磋学习的角色。而电影节的举办则有效地融汇了国内、国际电影资源,为电影产业的交流交易搭建了广阔平台。可以说如今的中国电影越来越 具有打动世界的力量。最具影响力的奥斯卡国际电影节、嘎纳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也都设立了“展映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之夜”等单元,这些无一例外地 成为电影节最受关注的活动,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电影和文化的窗口,也成为华语影片进行海外推广的最佳平台。

然而,中国电影在走过百年辉煌 后,不得不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电影市场的全球化,即如何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文化的交流,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电影。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 国的好莱坞电影在所谓全球化旗帜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因此处在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仅凭单一的张艺谋、冯小刚亦或是李安、伍 仕贤都无法完成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电影的期许,更遑论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在举步艰难的境遇下中国电影就更需要国际化的环境,才能具备与好莱坞电影抗 衡的能力,才能始终与世界电影保持互动关系,从而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电影面对的全球化首先是经济上的全球化,其次才是由经济上占主导地 位而衍生出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需要世界经济舞台,利用跨国资本加大国产电影生产的投资规模,向境外市场获取电影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国产电影的再生产。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电影市场正通过合拍片以及跨国资本运作等形式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的电影产业合作中来。在电影艺术不断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已然 成为制片方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最有效法宝。邀请国际著名导演、演员、技术人员加入中国电影的制作团队,就是国际合作最为直接、见效最快的运作方式。在第 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导演卡梅隆就曾盛赞中国电影之路发展迅猛,“在我看来,中国电影在制作、导演、演技、美术等各方面都是一流的,只是在尖端 科技上研究的比较少。”希望与中国电影人合作。因此,要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电影节,采用国际化的合作方式可谓是一条捷径。目前,中国电影的国际 合作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英雄》、《功夫梦》、《玉战士》、《面纱》、《金陵十三钗》、《春风沉醉的夜晚》、《复仇》等。其中《英雄》吸纳了北美、亚洲等地 区国家的合作,它为商业片的投资合作拓展了模式;而像《面纱》这样的文艺片,其海外票房也高达1.8亿元人民币,在北美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票房收入和制作 成本的高低只在其次,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关注的是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的国际合作中,我们无论是在技术要求、经济成本或是制作宣传上能够与全球电影机制相互补 充、相互影响,真正能够为国产电影所用。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在为合拍片取得的高额票房收入而感到欣喜的同时,更应当努力地借鉴和吸收国际电影人为我 们带来的先进技术、融资方式以及营销理念,并努力将之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这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之所需。我们还需强调的是,无论何时,国产电影都不能为了屈就和迎合电影的全球化语境而丧失自己的的民族特色,中国电影只有真实的展现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才不 会拾人牙慧般驱赶浪潮而丢失了自己的独特价值。近年来一些具有亚洲特色的电影像质朴却生动的泰国电影、伊朗电影以及繁复却成熟的韩国电影、日本电影频频出 现在世界电影节的颁奖礼上被世界所瞩目,究其根源也是由于民族特色的存在。中国电影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没有理由不施展民族艺术的长处和特色, 从而创造出情感世界更真挚、人性挖掘更透彻、艺术呈现更丰富的电影文化,完成多元形态电影文化的建构,成为世界多元电影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中国电影 的民族特色也曾经在电影发展的不同时期颇为光彩照人,像

三、四十年代真实感人的现实主义电影《夜半歌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 流》、《小城之春》等;新时期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佳片也曾赢得世界电影市场的青睐,像《横空出世》、《台湾往事》、《红高粱》、《那人 那山 那狗》等;新生代导演也不乏特色之作,像《寻枪》、《三峡好人》、《回家过年》、《洗澡》等,这些影片都曾为中国电影民族特色的发扬光大做出过贡献。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人也在为国产电影能走出国门而做出种种尝试,除了寻求国际合作拍摄以外,风靡全球的数字技术也在不少影片中开始运用。像去年票房成绩 不俗的《龙门飞甲》,传奇导演徐克就首次将3D技术运用到了武侠片中,如何使华丽的3D特效与传统的武侠概念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观念 上,对于导演、音乐和美术制作团队来说都可谓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而大多数看过《龙门飞甲》的影迷们都赞誉电影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3D特效,无疑是对这项技 术革新的肯定。的确,在《阿凡达》掀起3D电影革命近两年后,中国电影人也终于拍出了一部3D效果丝毫不逊于欧美3D大片的作品,这一壮举无疑让华语电影 人扬眉吐气了一次,也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步伐。其实,3D出现后,其技术也会不断革新、发展,我们需要努力的是如何使这项技术更趋成熟,让电影更接 近现实。

另外,国产影片在拍摄、宣传发行等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渠道的投资。在过去的一年中,银行、地产、报业集团、地方电视台以及媒体公司等电影投资机构以各种形式积极投入中国电影市场,有效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今天的电影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异常繁荣的时代,它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无限机遇与可能,我们理应把握机会,既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又要立足本民族特色,使中国电影在冲突与和谐中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

第三篇:国产喜剧电影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近几年来出现的越来越多国产高票房电影,有一大部分都是喜剧或带有喜剧色彩的影片。当下的社会氛围给国产喜剧电影带来了相当的市场空间,而从《人再?逋局?泰?濉啡扔乘?引发的激烈争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喜剧”这个抽象的类型对中国电影的制作者们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的概念。

一、何为喜剧

从古至今,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家都对喜剧提出过重要的论述。从形式上看,喜剧几乎无法定义,然而我们在看到一部电影时都会知道:这是一部喜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柏拉图对喜剧的定义是:“无自知之明是可笑的。戏剧中无自知之明的人在追求理想,但非他力所能及。”[1]无独有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戏剧是对行动的模仿,喜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2]不难看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喜剧的定义均从模仿对象的角度出发,从理想和人自身差距定义被戏谑的对象。

时至今日,现代人对喜剧的定义更加精准化和多样化,但是无论出于何种角度,最终落脚总离不开引起人的愉悦或快感。“笑”是喜剧电影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目的之一。但是,这样的定义为免简单粗暴,笑的效果固然是喜剧片区分与其它电影种类的最根本特征,然而如果一部喜剧电影仅止于笑的追求,无论如何都是不完整的。

“喜剧用笑声来超越现实社会的矛盾,以笑来表达人类的自由与自信。”[3]同多少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悲剧不同,喜剧并非强大了观者自身,而是尖锐地洞穿人类自己所建造的道德体系或社会机制如何反制了我们自己,并从这种破绽和缝隙之中寻找新的可能和希望。

这种建立在超越基础上的喜剧精神,往往嘲讽各种陈腐的戒律,对我们平日不敢或不愿触碰的东西大加摆弄,观众们正是从这些荒诞情节中的无力感和引起的同情来得到某些替代性的满足,从电影的情节中超越自我,同时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反观和思考自己的机会。

对大多数观众来讲,喜剧的通俗性使它包含的外在或内在话语更容易被人接受,它提供某些新的话语模式和思维的创新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喜剧中产生一些新话语和新思维意图带领观众超越藩篱,实现某种文化进步与自由。这或许正是喜剧之于人类社会最大的意义。

然而我们看到,当代中国喜剧电影除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冯小刚喜剧片和周星驰喜剧片这两个具有革命性的喜剧片类型外,此后的数年直到现在,国产喜剧片整体上数量在大大提高质量却在直线下降。不得不说,这不但是对巨大市场空间的浪费,也是对我们电影消费者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国产喜剧电影的现状

(一)20世纪90年代后的社会潮流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商业化的作用下,大众文化开始与以往政治意识形态构成的主导文化和知识分子为主的精英文化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喜剧电影在这样的语境中也开始了一波三折的转型,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前期17年喜剧电影中的温情歌颂、温和讽刺还在电影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直到现在,商业娱乐作用下的大众文化风潮抢到了文化市场的头阵。一方面,快速传播的信息时代每个人的声音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释放,而人数众多的大众文化在这种便利的条件下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精英群体却陷入了商业浪潮裹挟而来的现代后现代意识中无法自持。结果不但失去了市场,在艺术成就上也没表现出可喜的增进。

此外,电影体制、市场变化的影响也改变了喜剧电影的创作。中国电影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电影的商业市场倾向,1995年开始引进外来片并实行票房分账的方式,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体制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强有力敌手,促使中国电影走向工业化,也开始了电影类型化的起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口大片数额逐年提高,中国电影在本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生存和发展的中国电影也不得不开始绞尽脑汁从“蝙蝠侠”、“蜘蛛侠”、“变形金刚”手里抢观众,本土化和商业意识越来越强。而喜剧电影正以其本土化的幽默,容易迎合市场的需求在今天取代了悲剧成为了主导的文化范畴,在当下的电影领域呈现出了一个最繁荣,也是最复杂的姿态。

(二)国产喜剧电影的类型及经验

喜剧电影往往融合了一种或多种类型电影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贯穿融合成为一部完整电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下国产喜剧电影产生了都市爱情轻喜剧、古装喜剧、黑色幽默喜剧、荒诞幽默喜剧、市民喜剧、无厘头喜剧和贺岁喜剧等几种主要类型。通过梳理笔者发现了国产喜剧电影不可忽视的几个重要现象,即冯小刚式的市民喜剧和贺岁片,由周星驰打开的带有香港电影色彩的无厘头喜剧及文化附属,以及当下势头正盛包罗万象的中小成本喜剧电影。为此,本文将着重从这三个特征明显,具有代表性的喜剧类型对国产喜剧电影作进一步分析。

1.市民的幽默

说到中国的喜剧电影就无法回避一个人,那就是冯小刚。九十年代冯氏电影深受王朔作品影响,自嘲、反讽、幽默在他电影里随处可见。以调侃的方式解构了当下社会中许多压抑了的社会理想和人物心态,在主流话语中为自己的人物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市民阶层欲望和话语的代言人,而这个庞大的市民队伍正是冯小刚电影得以发展的基础。

试看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难发现,他电影中一方面通过将他们的机智幽默超然的立于世俗之中,另一方面通过解构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实现了“市民”形象的树立。“冯小刚往往捕捉利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形象塑造,而在看似离奇古怪而又有真实生活质地的喜剧情节,精心编制的故事情境中将小人物日常生活的疲倦和内心的压抑苦闷释放出来,从‘梦境’中卸掉包袱和束缚”。[4]《甲方乙方》的好梦一日圆让多少电影观众完成了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永远无法完成的理想和对懦弱、自大等性格的嘲讽。《非诚勿扰》里更是直接指向了当下受到热捧的所谓“现代艺术”聚集地七九八艺术区,调侃为“伪文化、伪艺术”,将自我标榜的“精英艺术家”们翻了个底朝天。表面上看,社会中被标榜为“上层”的精英分子被冯小刚毫不客气的嘲弄丢弃,实则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和解与共谋。如果说在《手机》、《天下无贼》里这点还有待考察的话,那么冯导从《夜宴》开始到《一九四二》的转型则是最好的例证。

除了对平凡的歌颂和对精英的解构吸引了大多生活在市井中的观众外,冯小刚无论是在对观众心理的把握上,电影作品的处理上还是对市场的敏感,宣传的重视上都显示出惊人的天分。这三点,无疑也成为冯小刚喜剧电影长盛不衰的鼎力支柱。

首先,在对观众心态的把握上,冯小刚摸准了当下社会人们日益膨胀却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就恰在这时给观众建立了一个个看着荒诞却又合理的乌托邦,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语境而不是单纯的嬉笑怒骂。在一个安全的价值范围里最后回归的依旧是主流意识和大团圆结局,即便这样,人们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时候,脸上也是可以带着微笑,无比愉悦的。

其次,平民化的路线是冯小刚叙述故事的主要原则。尽管喜剧电影本身就是在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调侃逗乐中反映社会现象或是人生百态,但冯小刚的喜剧一直在拒绝深沉和严肃,拒绝哲学、历史、政治等宏大叙事对象。他只选取生活题材,表现平凡人的情感状态,在电影里带着观众游戏人生。在《没完没了》中,“讨债”题材被设计成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绑架”故事。绑架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游戏的性质,而观众作为旁观者享受着这场滑稽的演出和电影中那些问题的自我反观。

第三,在电影受到常年追捧与喜爱的背后,冯小刚也应势之需,瞅准了“贺岁”这个商业时机,狠狠的为自己的电影宣传了一把。他凭借着“铁打的贺岁片,流水的女演员,不变的葛优脸”的经营之道赢得了“贺岁档期看冯氏电影”的市场效应。在冯小刚的电影中,虽处处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及人物设计,但是从来没有因“喜”而癫狂,反而更是在安全的价值观里给了观众一个平和的停靠港湾,卸下观众的心理包袱进而让他们得到了满足,同时应和了节日气氛。

2.无厘头和后现代

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出现在中国大陆内地。特有的地域文化氛围不同于大陆的电影形态让中国内地的观众着实饱了眼福。而在这些北上的香港电影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则属喜剧之王周星驰,他将无厘头式的喜剧发挥到极致,以及其颠覆性的姿态和后现代的话语开始了对中国喜剧电影的一次时代化的改造。

如果说单凭无厘头喜剧,周星驰并不能成为香港喜剧电影第一人,他的电影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是因为不但在电影中营造了喜剧氛围,同时也表现了真实人物心态和社会现象。在他大部分影片中,他所饰演的底层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要面对各种艰难与困境,其生存压力面前的窘迫尴尬,谦卑,包括小人物的不自量力都成为他影片喜剧性的重要来源。因此,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能够成为经典和传奇,正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人在自说自唱,而是融合了新时期,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青春的下层草根市民的世俗力量,提供了现存社会不能提供的快感和满足。

虽然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早已被人津津乐道,但是真正在大陆内地掀起狂潮的则必须归到《大话西游》的风靡。《大话西游》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模式下年轻人情感的痛苦与内心的挣扎,也许正是这种痛苦,感动了一代年轻人,在他们的青春时期,终于有人可以和他们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且产生共鸣。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展示的两个主人公至尊宝和孙悟空,将人们内心中的现实与理想以一种极端的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影片中至尊宝虽占山为王,但最大的理想不过是发财、娶老婆、过日子。但这个小市民的另一面却是孙悟空转世,野性凶狠,桀骜不驯。但是影片在文本上二者在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中得到了统一。对爱情的终极幻想是无论至尊宝还是孙悟空都希冀的归宿:一位理想的异性和一生的幸福、美满、自由。不难看出,大话西游中这三个重要的元素正是时代中年轻人自我的化身和并不宏大的理想追求。

《大话西游》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展示了青春期的梦想最终破灭,不得不开始接受社会限制、接受束缚、承担责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部电影中,青年的个体意识和成长愿望开始苏醒,同时,非主流无厘头的野性也不自觉地开始有意识的与社会相适应,提供一个喜剧模式下安全的主流价值观与信仰。在周星驰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生活中某种强烈的绝望,然而在电影中仍然挣扎着绝望的反抗,以在精英与主流的统治下求得一席有尊严的生存之地。但周星驰也并不是给我们提供榜样的人,他所做的更多的是在这些人之中用笑声给人们超越的力量。无论对他的电影如何评价,评价高低,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也是当下中国喜剧电影最需要继承的。

3.草根的狂欢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迅猛,在不断提高的进口大片的冲击下,中国电影界开始调整自己的步伐从与进口大片的搏斗中探索经验。就喜剧电影而言,中小成本喜剧电影在近几年频频杀出票房黑马,以前所未有的高调姿态矗立在众多高成本、大制作、视觉奇观的包围中,并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的类型,它们各具特点,互相包融,在制作和市场中形成了独特的现象。当下,国产中小成本喜剧电影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总体创作出现这样几种类型:

(1)黑色喜剧电影。这类影片以《疯狂的石头》为起点,诸如《鸡犬不宁》、《斗牛》、《夜店》、《疯狂的赛车》等。这类影片往往依靠快节奏、交错叙事、在蒙太奇和视听语言上的创新吸引观众,从形式上的离经叛道进而引起影片内在的颠覆。虽然在形式上少不了对国外喜剧电影的模仿,但是电影类型在中国观众群体中却得到了极高的呼声,对于这一点,中国黑色喜剧电影的头阵宁浩曾说:“我相信盖?里奇也拍不出这片子,这里有太多东西是中国的,本地的,紧扣中国可笑而又心酸的现实生活,终有中国人才能理解。”就是这样,黑色喜剧电影经过导演们本土化的改造,将戏仿的经典内容加上中国现实生活写照,制造出强烈的接地气的滑稽、讽刺效果。

(2)轻喜剧。在当下城市化的时代背景和以城市观众为主力的消费群体的作用下,当前的轻喜剧电影中绝大多数都被都市爱情类喜剧所占据。对年轻漂亮,爱好时尚,对美满爱情充满向往的城市姑娘们来说,这类电影无疑是她们最贴心的选择。而好莱坞面向年轻女性观众的“小妞电影”也成为了都市爱情喜剧借鉴的主要对象。不需要太多内涵和犀利,轻松的幽默给职场白领们一次愉悦身心的机会,在电影院中实现自己或是升职发财事业有成,或是“王子与公主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遐想。

(3)古装喜剧。戏剧故事发生在古代,恶搞和戏仿的手法混同大众化的情节消解了现实时空的概念,使观众从另一角度体验这种快感。例如《天下第二》、《十全九美》、《东成西就》等,把喜剧时空设定在古代,只为增加笑料的筹码和荒诞喜剧的张力。这类电影“不想解决任何矛盾,它们消解一切,只为追求纯粹的喜剧快感,文本大多都充满了虚无主义的倾向。”[5]也正因如此,电影的情节往往千篇一律,常被人斥责“做工粗糙”,渐渐式微。

2006年以来,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在国产电影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成就了这些电影的票房神话、获得的高度关注以及某些共同的喜剧特征。这些国产小成本电影的勃兴与电影产业内部的产业调整和外部生存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然而最根本的还是观众内在的文化心理需求。不同机构在调查中均显示,电影观众群体集中在20~30岁的城市青年当中。在整个文化大环境里,各时期青年群体总有着基于相近心理、生理特征而定义的属于自己群体的亚文化,例如美国曾出现过的摇滚和嬉皮士。在国内,青年群体在接受全球化的影响更快,当他们在与中国语境结合之后,利用新型媒体消解、颠覆、拼贴、夸张、产生了诸如大话文化、恶搞等文化现象,这些都体现在了中国式的喜剧电影之中。

三、背后的隐忧

(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在喜剧电影中,剧中人物和他们的挫折困境引起旁观者的感同身受,观众对他们的窘境一方面隔岸观火,带来观看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也有着自我认同。“喜剧通过欢乐价值来体现生命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并用这种精神面对任何丑恶,对自命不凡的救世主和‘绝对真理’都采取一笑置之的态度。”[6]遗憾的是,当下的喜剧电影并没有体现“通过欢乐价值来体现生命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这一准则,他们以粗制滥造的故事情节和谄媚的低俗笑料表现所谓“平民化”的倾向,造成了“山寨成风,大都雷同”的恶性竞争市场,正如电影学者尹鸿所说的那样:“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喜剧片的普遍成功,很可能会带来中国中小成本电影越来越喜剧化的倾向,过多的影片互相模仿,题材缺乏创意,将产生大量垃圾作品。”

艺术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映,电影是社会现实的映射。当代国产喜剧电影中,无论是荒诞喜剧还是现实喜剧,其创作土壤都是当下的,尤其是本土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来自东方文化与西方思想,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激烈碰撞。这些对立的价值体系所产生的冲突,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使身处社会的人们产生强烈的焦虑和矛盾心态。历来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受到挑战,人和人有关的信念、理想、价值等统统受到质疑。在这种后现代文化特质的时代背景下,观众产生了对现实的怀疑和荒诞的认同,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喜剧电影,它的表达系统总脱离不了现实与荒诞的交叉错位,这种错位恰恰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心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他们拒绝严肃和理论,试图以轻松幽默的姿态解构那些所谓的精英与主流。

但是,这种泛娱乐化的倾向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也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7]这种毫无节制的娱乐使社会迅速平面化与简单化。而在电影领域,即便喜剧片就是要通过“电影”这种传播方式带给人以娱乐的享受,但这样的环境中,喜剧片似乎成了一个速成林,很多片子看似都打上了搞笑的标签,而在大批量生产中“山寨”成风,不但使“山寨”失去了原有的颠覆性文化的价值,所谓的“革命性”也就荡然无存。同样劣质的笑料和单一的戏仿充斥了观众的眼睛,电影制作者们即使得到了观众的爆笑声永远也无法回避一个事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二)导演中心制的弊端

电影从出生开始就从没摆脱过商业的影子,无论是在好莱坞盛行的年代还是在抵制电影商业化的潮流里,在客观上,“商业”从来就没能如人们所愿的离开电影这门艺术,它与电影的亲疏远近只是不同时期人们的一厢情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经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电影的领域内商业和艺术并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商业化、类型化电影在电影工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新中国,电影的起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历史上传统电影的发展给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所提供的技术经验和本土化的创作模式,二是苏联电影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特殊的内外环境使得中国的艺术发展倾向于“苏联模式”。在那个历史阶段,无论是电影的制作还是发行都由国家统一掌握,并没有任何的市场空间,影片本身也大多为政治服务。基于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可以说国产电影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之前并没有观众和市场的意识,更谈不上制作机制。而到改革开放后,第五代横空出世,陈凯歌、张艺谋等拿出了令人叹服的作品,此时的电影还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这些导演们在一部部作品中率先成熟,也因此在市场中占领了先机。随后才姗姗来迟的电影机制及创作模式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是围着着些业已成熟的导演和作品抢市场。另一方面,市场在中国电影业里长期缺失,而导演们在学院的精英教育下形成了重视艺术而轻视商业的学院派思想,而且这种影响时至今日还深深影响着电影创作中坚力量的思维方式。由此,导演中心制在我国的电影产业中渐渐形成。

但是在商品化的今天,观众群体越来越庞大,对电影的需求量不但有量的增加还有质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依靠导演自身的艺术素质便不能满足庞大的需求。同时,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制片方也会更加关注观众和市场的需求而对导演提出要求。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库布里克,在作者电影中能够自由表达的导演进入另一个领域往往会显得不那么适应。当导演们力不从心的时候,影片的供应变成了巨大的缺口而不能迅速地弥补。这样的例子不难找到,2012年,冯小刚导演出手《一九四二》这样的历史大片,而向来在电影中对国家民族进行深刻思考的陈凯歌导演却关注了当下现实社会中媒体暴力的问题。虽然市场和业界的评论都很中肯,但是也不难看出作品的硬伤和票房尴尬。

但这并不是说导演中心制或者作者电影给国产电影带来伤害,作者电影在每个国家往往都是艺术突破的最前沿和艺术成就最高的领域。但是每一种制度都不会是最完美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的导演中心制限制了类型片成体系的发展,同样也制约着喜剧电影的创新。然而我们同样需要注意,当前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还不平衡,制片人的整体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对影片艺术质量和商业效益还不能达到有效的平衡。因此,在商业电影及喜剧片成熟的路上,中国电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国产喜剧电影的发展之路

随着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影在市场化道路上必将有飞快的进步。中国的喜剧电影在这一阶段内仍是国内电影票房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但是,电影毕竟是“有意味的形式”,文化艺术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是目前喜剧电影的生命力和软肋共同所在。这种电影的优势虽然符合了主流消费群体的口味,但如果“一味的生产粗制滥造、喧闹无度、毫无人文底线的作品,那就是以不断地透支观众信任为代价,即使可以利用发行、宣传、档期优势,换取暂时的票房利润,但这种涸泽而渔、饮鸩止渴的营销模式,对此类电影的长期发展其实是不利的。”[8]

前文中将喜剧电影的重点放到冯小刚、周星驰和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分析上亦是同此目的。冯小刚和周星驰是经过时间和作品质量考验的,虽然是南北两种各不相同的幽默方式,但都没有单一的停留在搞笑喜剧上,观众接受他们的电影,更多程度上是对电影中“超越”的价值观和精神态度的共鸣。从他们的电影中,我们或是得到了小人物温情的力量,或是从无厘头的颠覆搞笑,不知所云中给大众群体以个人的关怀。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点燃我们的理想愿望,让人们得到慰藉的同时肯定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信念。势头正盛的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在出生之时就一鸣惊人。强大的融合能力使他们混搭了各类型电影可能之元素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在电影类型和制作运行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并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市场效果。

喜剧电影近年来的成功显示着市场和观众对于喜剧片的饥渴。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有强大的制作体系来加以支撑。首先是对喜剧的正确态度。通俗的艺术作品不等于它不是艺术作品,通俗也并不等于低俗和媚俗。正相反,喜剧电影的创作甚至要比剧情片或悲剧更需要艺术技巧。喜剧电影的能指往往是我们所看到的“俗”的幽默与文化,堂而皇之地将各种平日里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语行为搬上银幕,而其所指则朝向人间丑态和虚伪,能指与所指截然相反又要统一于一部作品中,对创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剧作能力要求其实就极高了。此外,一个成熟的制作团队应绝不仅仅只有商业概念,毕竟电影还是一门艺术,如果没有艺术的核心,没有有意味的故事,品味越来越高的观众是不会买账的。尽管越来越多的高票房喜剧电影在业界被批得体无完肤,而观众并不买评论者的帐。可以看到,这样的喜剧电影只是满足了市场中喜剧电影的缺失,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带来欢乐。

综上所述,国产喜剧电影在国产商业电影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所取得的票房神话、获得的高度关注以及某些共同的喜剧特征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喜剧电影创作的深层意义。这些国产喜剧电影的勃兴与“电影业内部的产业调整和外部的生存环境变化都有很大关系,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观众内在的文化心理需求。”[9]商业电影是一种纯粹的文化商品,并不是像一般的物质商品一样,它在被消费的同时又生产出一批能够对这类电影接受的观众,而观众的需求又成了电影制作者继续创作的动力,推动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循环。所以,只有当电影从业者真正“以人为本”,重视电影艺术最终是要给观众带来审美乐趣的,在笑声中带领观众“超越”的,观众的需求才能在产业链上顺利流通,喜剧电影才能真正繁荣。

参考文献:

[1][3][6]郝健.电影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71,377,382.

[2]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8.

[4]赵涛.狂欢与落寞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文化审视[J].电影评介,2008(20):19.

[5][8][9]杨柳.消解与恶搞的狂欢――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与青年亚文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7): 26,30,27.

[7]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第四篇:校园微电影的现状和发展

姓名:林少俊 学院:商学院

学号:0915070201

指导老师:马培锋

一、前

言 ....................................................................... 3

二、校园微电影的现状 ................................................... 4

1、校园微电影微电影的概念 .................................... 4

2、校园微电影产生原因 ............................................ 4

3、校园微电影的现状与问题 .................................... 5

三、校园微电影发展的建议 ........................................... 7 总

结 .............................................................................. 9

一、前

随着社会生活步骤的加快、新兴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网络视频业务的壮大,微电影的狂潮正在席卷全国各个角落,连校园也掀起了微电影热。从中学到大学,有的已经拍出了自己的微电影,有的也正在筹划微电影的过程中。例如科大已经拍出了自己的招生宣传微电影,并已经上传到优酷、腾讯等主要网站,泉州市培元中学也拍出了自己的励志微电影《天台》,并举行了首映式。由科大商学院学生自发组织并联合其他学院的微电影《青之斑斓》也正在拍摄当中。同时,不少校园也举办了富有特色的“微电影节”、“微电影大赛”,以校园微电影为评选范围,评选出不同的奖项,给各部校园微电影加冕绚丽的光环。例如,在5月份,福建中医药大学就举办了自己的首届微电影大赛,一部名叫《惜悟》的微电影独占鳌头,斩获冠军。在全国各地校园里,微电影层出不穷,发展状况可谓“微”机四伏。在不久,将有越来越多的校园微电影问世,将校园微电影的热度推向一个高潮。

本文将从微电影的产生原因、优势等分析出微电影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参考性建议。

二、校园微电影的现状

1、校园微电影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而校园微电影更是将微电影的范围缩小在:由学校主办或者学生主导、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传播校园文化、散发校园气息的微电影,是众多微电影类型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类微电影。

2、校园微电影产生原因

2.1、微电影自身的优势。

微电影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是导致出现校园微电影的重要原因。学校弘扬校园文化、宣传校园精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但通过视频宣传的效果最佳。而传统的视频制作需要大量财力、物力等的支持,对学校的这方面的考验比较大,一般学校很难承受得住。而微电影门槛低、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发行方式相对简单的优势自然很受学校的青睐;互动性、开放性、娱乐性强的优势更符合学校进行宣传所要达到的效果的需求;创作环境自由、表达机会更多的优势更是提供了校园微电影发展的优良的土壤。学校的难处与微电影的优势相结合、相互补充,导致校园微电影的出现,并且上升势头迅猛。

4 2.2、跟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新生代90后、00后以及部分接近90后的80后是学生的主要代表。这些学生富含张扬,追求新鲜、时尚,敢于表达,敢于尝试等特质,作为新鲜事物的微电影,他们自然不会错过。微电影自身的优势也成为学生自制校园微电影的优势,学生们敢于尝试,敢于表达的特质促成了校园微电影的开拍等工作。于是,校园微电影也得以出现。

2.3、大背景下,微时代电影受众的需求

全球每天产生的信息成千上亿,人们不可能每个信息都去接触,都去记忆,人们只会接触和记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有用的信息。当人们面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时,人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同时,在影视界,人们花几个小时去看一部电影已经不太可能,已经是一种奢侈。而微电影种免费的、灵活的、短小精悍的电影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心理,尤其受年轻观众的青睐。

3、校园微电影的现状与问题

3.1、演员非专业

学校拍摄校园微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弘扬校园文化、宣传校园精神,而学生拍摄校园微电影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学生的内心世界。不管拍摄的主办方是谁,也不论目的是什么,拍摄所用的演员都不会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或者科班出身的演员,编导一般会挖掘身边与剧中人性格相似的同学来

5 扮演该角色。因此这就出现了演员非专业的问题,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校园微电影的非商业化和校园本身要展示出来的学生气息是没有必要聘请专业演员和培训演员的一部分原因。另外,资金也是一部分原因。演员不专业,使校园微电影的演技方面成为诟病,继而影响校园微电影传播的效率和速度,也可能影响微电影受众对电影的感受和评价,同时可能也使得校园微电影实际想传达的信息与原本想传达的信息相背离,演员不专业的话题也可能成为受众观后议论最多的话题。当然,如果演员的演技让人们眼前一亮,可能加快校园微电影传播的效率和速度,提高知名度和点击率,让校园微电影的影响范围超出预期,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3.2、学生自制微电影,资金有限

制作微电影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制作校园微电影,如果没有经费的支持,也是难以继续拍摄的。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更加明显。虽然总体来说,微电影的制作成本要低,但这只是相对传统的电影而言,制作微电影所需的DV,摄影机等,对普通的、还只是消费者的学生而言,仍是价格不菲的东西,交际圈广的,可以向别人借。但有时还需要租用道具,租用场地等,这些需要付出金钱的,对学生而言,仍是一股很大的经济压力。如果学生能够拉到赞助,这股经济压力会小很多。 3.3、校园背景的电影,题材局限

校园微电影以校园作为背景,以剧本为内容,通过导演,借助相应的工具,最后通过剪辑、合成等得到成果。这是校园微电影的基本

6 过程,这里面也体现了校园微电影的局限性——题材。校园微电影的题材大多为爱情、励志等。单一的题材,限制了校园微电影的发展和影响,很难使校园微电影获得大众的认可,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题材的进一步拓宽,将使校园微电影获得长足的发展。 3.4、企业赞助校园微电影渐流行。

虽然校园微电影刚发展不久,但是不少商家已经盯上了校园微电影,也看到了其中的一些商机。企业赞助校园微电影获得的收益可能比赞助其他活动来得高。企业赞助固然会给微电影的创作解决经费等问题,但是过多的赞助,可能导致校园微电影的商业化太浓,使得微电影本身要传播的内容被忽视,达不到想要传达的效果,同时商业化可能还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三、校园微电影发展的建议

针对校园微电影的现状和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性建议:

1、扩大演员选择范围,进行招募与安排竞选。

编导本身也不够专业,凭借个人意见,选择演员,太过主观,从身边挖掘出与剧中人物性格相近的同学,选择范围过于狭小,不能使演员选择结果最优。校园微电影的剧组可以考虑招募演员,从众多同学中,选出最合适的。具体的方法,剧组可以通过张贴海报,QQ群消息等方式向全校同学宣传微电影信息以及招募演员的信息,让同学们报名。统计好报名的同学后,安排竞选。选择对影视业颇有心得,有一定表演经验的老师或者同学作为评委,对参加竞选的同学进行评分评价,最终选择出最优的、最适合剧本的同学当演员。这样就保证

7 了演员方面的客观性、公平性、结果优异性。选择好的演员,是扩大校园微电影影响范围,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微电影宣传与表达效果的一个有利的步骤。

2、拉赞助,设立基金,开展比赛,解决经费问题。

学校主导校园微电影,经费方面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学校有自己的运行资金,可以从中抽取。但是学生拍摄微电影,经费却是头疼的事情。为此,学生可以通过拉赞助等方式缓解或解决经费问题。另外,学校也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拍摄校园微电影进行一定的资助,这也是从鼓励同学全面、健康发展的一个措施。同时,还可以举办微电影大赛、微电影节,对获得奖项的作品给与一定的金钱奖励。总之,解决经费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应从中选择最适合、最具有可行性的去执行。但是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要注意赞助方的数量。微电影本身是要传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如果过多的植入广告,赞助方的数量过多,会影响微电影本身思想内容的传达,同时也可能引起受众的反感,因此要注意赞助方的数量,避免过于商业化,避免微电影成为广告的附庸。

3、丰富内涵,适当的创意是锦上添花。

无论是什么电影,内涵都特别重要。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花这么多时间去看一部电影,如果电影没能让人们得到什么启示或者益处,那么这个电影最终会为人们所抛弃。对于校园微电影,更是如此。因此,拍摄校园微电影还是要注重内涵方面,内涵是整部微电影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在,要让人们在观看完后记住这个“灵魂”,

8 同时记住这个“灵魂”的载体,这样的微电影才是成功的微电影。当然,如果有创意在里面,会给人们以惊喜,对微电影来说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

4、增加阅历、知识,扩大校园微电影题材选择性。

学校拍摄校园微电影的目的比较正面、传统,题材也局限于励志,校园优秀文化等,题材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因为自身阅历不足,知识尚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等问题,拍摄校园微电影的题材也局限于爱情、生活、励志等,对于要求较高,点击率和宣传率可能更高的谍战、剧情片、纪录片等,不太可能拍摄。扩大校园微电影的题材,可以进一步推动校园微电影的发展,使得校园微电影走出校园,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学生应增加自己履历,丰富知识,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全面性,以此扩大校园微电影题材选择性,进一步为校园微电影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2010年第一部微电影问世,到现在商业微电影、城市微电影、校园微电影等各式各样的微电影的出现,微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迅速发展、漏洞的发现与改善、稳步发展的过程,其中的许多漏洞和不足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和改善。而作为主要部分之一的校园微电影也同样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改善,这其中也涉及到发展模式、结构等的问题。但是因为时代发展步骤的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校园微电影也适应了人们的需求,既然符合了人们的需求,适应这个主要基调,那么它的发展潜力就不可限

9 量,加上本身具有的一些优势,所以个人还是比较看好校园微电影的。期待微电影获得更好的发展,相信校园微电影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五篇: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发展探讨

摘要:无论是提到中国内地的草根电影,还是贺岁电影,都不能不提到冯小刚。他自称市民导演,开创了中国的贺岁档期,被誉为“贺岁电影之父”。

关键词:贺岁电影;草根;高概念;大片

1 冯小刚的十年贺岁之路

1997年末冯小刚携贺岁影片《甲方乙方》亮相中国影坛,3600万的票房,打败了成龙的《我是谁》,给低迷的大陆电影带来了希望之光。1998年《不见不散》上映,创下了4400万的票房。1999年《没完没了》在全国电影票房普遍下滑50%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5000万的票房佳绩。之后,冯小刚推出伦理片《一声叹息》,由于题材原因没能大卖。《叹息》之后,冯氏贺岁片开始探索黑色幽默。尽管《手机》里的讽刺尖锐而发人深省,但背后支撑的是5600万的骄人票房。2004年《天下无贼》创造了“理想世界”也创下1.2亿的票房。从2006年开始,冯氏贺岁片进入大片时代。《夜宴》、《集结号》用票房书写着冯小刚的贺岁传奇。

2 冯氏贺岁电影中的草根情怀

“我就是一个市民导演”这是冯小刚的口号。在他的电影里,没有所谓的英雄来提示我们的渺小,也没有所谓的精英一本正经地教育我们。在他的贺岁片里,表现的大多是普通市民,“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冯导也屡屡表示,他的电影不是拍给电影节、拍给少数人看的,而是拍给老百姓、拍给普通观众看的。

3 冯氏贺岁电影的“高概念”尝试

3.1 从创意上向“高概念”电影靠拢

(1)故事:陌生的熟悉。

“高概念”电影一般选择大众熟悉的故事,或者是改编小说、戏剧、传说。冯小刚的贺岁片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和《一声叹息》均由王朔的小说改编而来。2006年的《夜宴》俨然一部晚唐版《哈姆?雷特》。

(2)营销:贯彻始终。

早在《甲方乙方》拍摄之初,冯小刚的创作团队就十分重视影片的营销策略。据高军回忆:“我们光剧本讨论就有八次,前后进行了11回修改,并第一次在创作阶段就请来各影院经理,因为他们最能代表观众。”高还认为《甲方乙方》最有意义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尝试了制片、发行、影院结盟。

(3)明星:明星效应。

冯小刚的电影有个标志,叫“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冯式贺岁片不仅有葛优、徐帆、傅彪、刘蓓的稳定搭配,还有张涵予、王宝强等人的加盟。2004年《天下无贼》牵手刘德华与刘若英,此举缩小了影片的地域色彩,淡化了南北差异,最终改变了影片票房收入唯一来自北方票房的局面。

(4)成本:大投入。

冯小刚的《夜宴》、《集结号》的投资均超过1000万美元,前者赢得票房1.3亿人民币,后者挣得票房2.6亿元。

(5)制片商:品牌+实力。

“高概念”电影一般由大型制片机构制作而不是独立制片出品。冯小刚与王中军的合作开始于《没完没了》,这位华谊的王董事长曾在采访中坦言:“冯小刚+王中磊+我,华谊就是内地老大。”

(6)电影类型:戏剧性+奇观+场面。“高概念”电影倾向于选择动作片、幻想片、历史爱情片、探险片这样的戏剧性强、场面大、奇观性强的类型。高军在分析完张艺谋的《英雄》后,得出“要想成为世界大导演,必须要有古装商业大片,这已不是导演们的潜规则了而是潜意识了。”这也是《夜宴》诞生的原因所在。

3.2 冯氏贺岁电影在营销上的新尝试

(1)广告:强迫关注

说起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广告话题,《天下无贼》可算一个成功的典型。

首先,是影片对置入式广告的巧妙运用。置入式广告是一种广告主付费方式,使自己的产品或品牌标识在多媒体作品中出现,从而达到宣传效果的广告形式。在电影《无贼》中,冯小刚巧妙的设置了诸多的场景和情节,将相关品牌广告与电影精巧融合。影片开始的六分钟里,主角傻根儿还没出场,佳能最新款摄像机、宝马汽车、惠普笔记本早已闪亮登场。这些广告的应用,使得《无贼》还未上映就已赚回前期所有投拍的成本。

其次,是影片在发行阶段的大肆宣传。2004年12月7日,为宣传《天下无贼》,华谊兄弟包下从北京西站沿京九线开往香港的T97次列车,命名为“天下无贼”号,冯小刚率领刘德华、刘若英、葛优等众多演员与全国各地60多位记者,浩浩荡荡开往香港,沿途一路宣传新片。

(2)口碑:迎合+暗示

“高概念”电影都高度重视口碑效果。首映周的口碑对于“高概念”电影来说生死攸关。首映周的票房收入也是判断影片整体收入的风向标。《集结号》首周末创下了7000万元的票房奇迹,再度刷新了冯氏贺岁电影的记录。随着对网络影评的深刻认识,制片商逐步通过媒体来设置议程,引导观众的口碑。

上一篇:电学选择题训练范文下一篇:地震的防范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