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

2024-04-19

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精选10篇)

篇1: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

(一)

三(1)周晏如家长

早就听闻童喜喜是一名全身心推广阅读的新教育专职义工,敬佩之情是油然而生。放寒假,孩子拿回一本书,要求家长认真阅读,我一看是童喜喜所著《喜阅读出好孩子》一书,惊喜之余,顿时感觉到班主任王老师在推广家校阅读、亲子共读方面的良苦用心。

拿到这本书,我是爱不释手,舍不得放下,每天是认真阅读,细细品味,一直到今天,假期快要结束,才把它读完。在读的过程中,对照自我,总感觉作为十岁孩子的父母,有诸多遗憾。但我想在今后的岁月中,如能一直以此书为镜,遗憾总可以弥补。

该书封面即是一幅亲子共读的照片,台灯下,亲子共读,让我感受到画面的温馨、美好,感受到亲情与阅读的力量。

“考试的分数重不重要?我的答案是:重要。当然重要。”

“只要选拔人才需要考试,考试就永远重要。”

“亲爱的,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那么,考试的分数就至关重要,重得简直要命。”

开篇前言里的这几句真实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童喜喜。很多专家学者会告诉你分数不重要,人的品行、道德、幸福感最重要,不要太在意分数,对吗?不无道理。但是这些道理恰恰以声东击西的方式遮掩了问题的实质,事实总是让人懊恼与徘徊,“没有分数,当下过不了关;没有素质,未来过不了关”,家长忧虑却又无法找到平衡点,怎么办?关注分数是必须的,只是通往分数的路径可以不一样,童喜喜在这本书里会告诉你怎样让孩子成绩越来越好,并能得到高分的“额外的奖赏”,轻松愉快地考出一流成绩。 “以阅读赢得考试,以素质确保考试,走一条完整幸福的美好阅读之路”,非常认同童喜喜的这个观点。勿需置疑,这本书记录了新教育实验多所学校阅读的经验,书中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阅读,真实的进步就是铁证……我们要做的就是跟随本书的阅读践行一条愉悦、温和、昂扬、美好的阅读之路,让阅读成为最基础、最根本、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教育。

本书正文部分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理念是魔力的根源”板块14个“为什么”,每一个“为什么”都在阐释一种阅读理念,注入一种魔力,让你面对这些娓娓道来的叙述不住的点赞,没有故弄玄虚的高端理论,每一句话都平实易懂,又深入吾心。其中的三个板块让我印象深刻。

“书是粮食不是药”是阅读最根本的理念,也是我非常认同的一个观点,它的确比任何阅读方法都重要,而“家里买的书没看完就不买新书”,正是把书当药的最典型想法,但这么熟悉的语言也经常出自我的口,我也在不经意间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把书当药,竟然没有意识到这样会培养出一个精神上的“药罐子”,多么可怕。庆幸的是,遇见“书是粮食不是药”这句话,懂得了书是粮食,所以阅读不苦,见效不快,但不能偏食。

女儿喜欢阅读科学漫画系列的书,我告诉他“书是粮食,但不能偏食”,身体要健康成长,不能只吃一样食物,要米饭馒头各种菜水果等等都吃,营养才全面。精神的成长和吃饭是一样的,读各种门类、不同作者的书,才能汲取更多的养分。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方就这样将问题解决了,简单而有效。

“成人巧妙读童书”板块中几则关于父亲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往往承担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希望的蓝图若想最终成为美好的真实,需要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一经一纬的共同编织。母爱的宽容是:“无论你做了什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不会失去我对你的爱,失去我对你的生命,你的欢乐的祝福。”父爱给予的责任是:“如果你做错了,你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和后果;最重要的是你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给你的爱。”一句句朴素的语言让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更需要读童书,更需要阅读。

“阅读赢在终点线”这句话让我警醒,让我彻底放弃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童喜喜指出的关键点引领我思考:什么是赢?起跑后的终点是何处?起点固然重要,而终点更值得追寻。原来每个孩子的终点就是懂得在生活中捕捉平凡的小幸福,创造幸福,拥有幸福。让每个孩子自食其力,懂得珍惜,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从而创造更多美好事物与人分享,这才是真正的赢在终点,而实现这一切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阅读,一个觉得阅读很幸福的大人,孩子又怎么不迷恋阅读的幸福呢?阅读原来也很简单。

中篇关于阅读技巧的文章如亲子半步进步法、环境熏陶诱人读、巧做妙用展览架、巧读厚书少而透、读写之间有座桥等等总共15个 篇章,让我看到了高效阅读的希望。

亲子半步进步法,针对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如何阅读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针对性很强。如婴儿阶段给孩子讲故事,重要的是书的色彩、父母的声音,而不是故事本身。学前阶段给孩子讲故事,必须挑选适合孩子兴趣的低幼故事书。一年级,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耍耍赖,让孩子看字慢慢读,父母倾听后鼓励赞赏。给二年级的孩子讲故事,要注意故事跌宕起伏,线索众多,篇幅较长。同时鼓励孩子自主阅读。三年级及以上的亲子共读,孩子与父母可以自主阅读同一本书,读完之后,就书里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

环境熏陶诱人读 篇章强调了阅读环境的重要性,阅读环境有两大要素,一是藏书,“你愿意用1万元换取孩子多接受6.6年的教育吗?我想没有家长不愿意吧!一句简单的语句道出了家庭藏书的重要性,另外也提到了教室藏书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做好教室藏书的途径、方法。家庭藏书,让家庭成为孩子的精神家园;教室藏书,让教室成为孩子的精神田园。二是时间,利用时间来“引诱”孩子阅读,如通过“睡觉时间差”来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读写之间有座桥 篇章提到了口头作文以及如何操作。口头作文培养的是用书面语言来思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朱永新指出“说,其实比写还重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对孩子的说的工作远远重视不够。”并且明确指出说的四大妙用――“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文中还提到了进行口头作文的各种方法,如鼓励孩子把阅读中背诵过的精彩语段融入口头作文中,鼓励孩子尽量说得长一点,要求孩子尽量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说,尽量去除口头禅,对孩子的口头作文录音,班级进行口头作文比赛等等。

下篇深度是持久的能量,共提到6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何为深度阅读、读后思考原则,激发思考的方法,童话剧表演的特点,轻松运用阅读打造“情感小循环”,共读的奥妙。共读提到了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家校共读、团队共读、网络共读、城乡共读、全民共读、全球共读,让我看到了童喜喜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对推广阅读作出的努力。

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终于仔细认真地阅读完童喜喜的《喜阅读出好孩子》这本书,写了以上一点心得,其实收获还很多。总的来说,我对阅读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与前进的方向,有一个小小的遗憾,感觉拿到这本书有点迟了,如能再早几年阅读这本书,就会让我更加欣喜,但看到该书是6月第1版,不禁自我解嘲一下。

篇2: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

两本书,一本当然是喜喜的赠书,另一本却是在不确定能否得到赠书时在网上购买的。不想竟同时到手!看着并不陌生的封面,闻着书中散发出的淡淡墨香,内心充盈着满满地感动!

其实,早在“教育在线论坛”中,就拜读了喜喜的“关于阅读・写作问题”系列文章。如今,捧起新书,细细阅读,“书是粮食不是药”再次深深触动了我: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必须常态化。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阅读如吃饭,一日不读神恍惚,如此,精神岂有萎靡之时!所以,阅读需要的是细水长流,需要的是水滴石穿的坚持,成为习惯,方能受益终身。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不能激进化。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俗话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面对孩子,我们不会因为他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就会看到他胖了或长高了。同样,短时间里,少量或大量的阅读也不会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变化。可我,面对孩子们的阅读,总是急切地想让他们从中学到点什么,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中的美好、力量。读着喜喜的话,豁然明白,自始至终我都把书当成了药,想通过对症下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需要全面化。挑食的孩子容易营养不良,阅读片面的孩子,精神世界易偏激。我们都知道人吃五谷杂粮身体壮,更要知晓心润文史哲理神清爽!

书是粮食不是药――阅读还要及时消化。我们知识的储备库――大脑,在时时输入储备的同时,更需要定时的输出消化。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消化,而沟通这一桥梁的最好途径就是“说”。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第二个方面“口头作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不得不承认读这本书的功利心――让孩子们读好书,写好文。而作为一名再次步入三年级教学的我,“口头作文”和“写信代感”让我如获至宝,就如这干旱季节里的一场及时雨。

叶圣陶、朱永新等很多教育家都认为“说,比写还重要。”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叶圣陶一代大教育家,对自己孩子从不教作文,只是让他们把每天的所读所感说给他听;薛瑞萍老师也是每天让孩子们读儿歌故事,让孩子们讲给其他同学听,再鼓励他们写出来自己的所感。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孩子们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转述、谈见闻感受等一系列的说的练习后才进行了书面创作。这不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口头作文”其实就是解决了孩子们“胸中无话下笔难”的难题!

再来说说给我惊喜的“写信代感”吧。读后感,对孩子们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看看他们所写的内容,完全变成了“读后无感”。孩子、老师都头疼。但喜喜的歪招(“写信吧!给书里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写封信。无论这个人是好是坏、戏份是重还是轻,只要自己感兴趣,就给他写。也可以给这本书的作者写。告诉他自己是否喜欢这本书,为什么?是否有些更妙的想法告诉作者,让作者向自己学习,今后文章写得更好点?”)却起到了偷梁换柱的效果,让他们眼前一亮,一条大道豁然出现眼前。

篇3: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

一、丰富“课题”, 明结构

题目是课文的“核心”, 它起到了统领全篇课文, 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它像一扇窗户一样, 透过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课文中深层次的思想表达。课堂上我们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学习。针对这一点我设想从解读课文题目入手, 以丰富我们的课文内容。因此, 在教学中我一首先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问题指向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复习, 开始激活学生的对文本的回忆, 让学生明确课文介绍了书的来历、内容和读后的感受, 为本课时的学习起步。随后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指向课题, “本文的课题《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取自于文中的一句话, 这个题目可以简缩成‘一本书’三个字, 那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思考得出相应的答案。这样的开放式问题, 能让学生都能积极回应, 参与课堂的对话, 享受教学的公平。而且集合学生的智慧的过程, 更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全面、缜密, 要对自己已有的知识信息有所筛选和选择, 才能形成对问题的完整的答案。同时我们的课文结构也更加明确。

二、理解“相传”, 知来历

引导学生懂得理解一个词语, 不仅要知道字面的意思和词典的释义, 更要养成结合语境和运用文本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词语的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三代相传”的意思, 即“爷爷送给爸爸, 爸爸送给我, 真是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三代相传”,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理解的方法, 同时也知道的书的来历。当讲到扉页上的几行字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他们写下这句话时心里的想法分别是怎样的?目的是通过对爷爷和爸爸“传书”时写话的想法的联想, 敲击文本的主题, 让文本所要传达的中心意思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逐步实现同化和内化。随后, 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交流自己所读书本的来历。通过这一个环节的对话, 把对文本的理解转向对读后感写作的感悟。

三、体验“历险”, 述内容

书本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如何将著作的几十万字概括成几百字, 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为此, 我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文中概括鲁滨逊遇到的困难, 并找出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 让学生加深对文中主人公精神的感悟。并将课文内容与原著进行对照, 使学生懂得叙述书本内容一定要做到概括。然后让学生从“历险生活开始了……后来……若干年后……又过了好几年……”等词中明白内容不仅要概括还要有序。最后, 让学生比较《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世界名著, 是一部鸿篇巨制, 其中涉及的人物较多, 事件也很纷繁, 而课文只涉及了两个人物和四个方面的情节。使学生明白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进行概括。这样让学生由课堂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鼓励学生突破课文的局限, 把视野转向课外阅读, 不断进行读书的积累。通过交流、对比, 让学生懂得读后感介绍原著内容的基本写法。

四、探究“喜爱”, 谈感受

读书是一种淘金。一部巨著读完, 不可能记住全部。但是, 总会有一些话会被我们的传诵, 总会有一个人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偶像, 总会有一种精神会成为我们人生成长的路标。一句话、一个人、一种精神, 滋养了我的成长。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我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时, 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部分并说说 “我”爱上原著的什么?进而让学生明白作者喜欢原著的原因是一句话、一个人、一种精神。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知道读书是学习、是休闲, 但更高层面的意义是吸收, 是让名著的精神融入我们的灵魂。同时在教学中落实“课后练习”中的作业题, 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这部小说的意义, 懂得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 人人都需要学会生存的智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五、读写结合, 导写作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说过一句话:“读一本好书, 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读书, 是在和作者、和书中人物的谈话。我们边读边思考, 读完还得有感受, 这就是我们写作的体裁之一 “读后感”。《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是一则日记, 更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感。课文依次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交代书的来历, 讲一讲书的故事;二是介绍书的主要内容, 有序地概括地叙述了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三是谈了读后的感受, 记住了一句话、想象了一个人、领悟了一种精神。对照课文, 对照板书, 我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写好读后感必须注意这几点, 并让学生也按照课文的几部分试写读后感。这样读写结合, 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有利于学生稳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内化。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篇4:《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三篇

2015年3月我有幸成为新教育的一名种子教师,在种子群中我听到您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今天我阅读了您写给所有种子教师的一封信,对您所做的一切,我只能用“心悦诚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忽然看到办公桌旁清秋老师寄给每位种子教师的两本书:《喜阅读出好孩子》和《这一群有种的教师》。拿到它们时,比以往拿到任何一本书都觉得感动。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边读边记下了一些零碎的文字,倒不是为了应付写读后感,而是真的想写下一些自己内心的感受。

书品如人品。您的思想影响着您的书,字里行间流露着执着、中肯、感恩、大度、忧国忧民,这是您带给我的震撼。读“书是粮食不是药”这一篇章时,我不仅想到:我现在所教的班级,是从一年级一直教上来的,和孩子们相处了五年。以前班里家长给孩子买的书,大部分都是教材全解、作文书或练习册,真正给孩子买课外阅读类书的家长很少,学生的阅读量也很少。每次让学生写作文时,他们总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优美的语句。所以每次开家长会,我会选择给家长培训一些关于阅读的知识,让家长也感受到阅读的好处,还会为家长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让家长给孩子购买,和孩子一起共读。现在,班里带书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的班级图书角已经有二百多本书了。课余时间,孩子们会自觉到图书角借阅,他们还不时地在书上写上自己的感悟,孩子们的阅读量也越来越多,作文水平也在一步步地提高。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孩子们课下在走廊或教室看书,能和他们一起读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我也真正感受到:阅读不是苦差,而是享受饕餮大餐。阅读不能立竿见影,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孩子变化了。

楷模为榜样。在书中,我结识了李进、时朝莉、赵志祥等一些优秀教师,他们的做法很多是我可以学习的,并且是可以操作的。比如在自己的教室里,和学生一起,每天坚持晨诵一首诗,每月共读一本好书,让学生读书后办手抄报、开展学生口头作文、开读书交流会、朗诵会等,努力打造一间独特的完美教室。

在书中我还读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的家庭,不仅要强健人的体魄,更要滋养人的灵魂。真正的家庭里,有着精深的自如交流、行动的彼此配合,有经验的总结、教训的反思,也有生命的延续,能将希望如火种般传递。”“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之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教科书;父母的精神高度,就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要想改变学生,首先从改变家长做起。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同时,可以给家长推荐书目,动员家长也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使家长通过阅读认识到: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挥影响,而不能总把自己摆在管制和压制孩子的位置上,要静下心来,和孩子去交流、沟通,和孩子一起去感受读书的乐趣。

老师们,让我们拿起书,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学生一起共读,一起去感受童书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文字之美、阅读之美和文化之美。

喜悦,读出好孩子

《喜阅读出好孩子》这本书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阅读。

一位美国著名的阅读生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儿童5岁前,父母经常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一起阅读,决定着他们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我女儿的阅读习惯是从五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培养的,当时,我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记得当时正值暑假,女儿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会醒来,这么早做什么好呢。我呢,就购买一些图片为主的图书,每天指着书中的图片,给女儿讲:“这个长鼻子的是大象,这个白肚皮、大眼睛的是青蛙……”虽然女儿还听不懂,但她对书的兴趣就是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一拿起书,女儿就异常兴奋。

转眼女儿已经一岁多了。只要带女儿到超市,女儿就会在图书区不肯离开:“妈妈,讲故事,讲故事!”每次,女儿都听得津津有味;每次,女儿都会听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每次,都是我念到嗓子疼,和女儿再三商量,才勉强离开。晚上散步时、睡觉前都是女儿的听故事时间。《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故事不知给女儿讲过多少遍。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已经可以自己阅读了,《彼得兔的故事》、《小猪唏哩呼噜》、《巴巴的故事》、《公主故事》等童书陪伴女儿快乐成长,书已成为女儿的知心朋友。女儿从书中获得了知识,懂得了分享、感恩,感受到故事中的美好与力量。近两年,女儿开始自己到书店挑选喜欢的图书。暑假,女儿读了《妈妈不是佣人》、《爱是不自私》等5本图书。四年级第一学期,女儿完成了约100万字的沈石溪动物系列小说的阅读。女儿在阅读中得到成长和收获。三年级,女儿的《不一样的我》在《青年导报》上发表。四年级,女儿的《插曲》和《奇异的海洋世界》两篇文章在《洛阳晚报》发表。在童书的陪伴下,在童书的滋养下,女儿快乐、茁壮地成长。女儿的成长经历,让我感受到:书是孩子成长必需的生长素,书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阅读需要的是细水长流,需要的是水滴石穿的坚持,让阅读成为习惯,方能受益。

童年的阅读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些;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更重要得是,这一切都将影响孩子建立起使自己内心世界不断完善的健康模式。所以,孩子也好,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让我们阅读、悦读、越读吧!

给喜喜的一封信

亲爱的喜喜:

你好!

感谢你写的这本《喜悦读出好孩子》,为我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在这本书中你告诉了我为什么要阅读、阅读的方法、技巧和深度。

曾经我只知道你是一个很出名的儿童作家,你的作品很受家长和孩子的喜欢,但我从来没有拜读过你的作品。从上学到工作,从工具书到教科书,虽然读的很多,但每一次都是不得已而读之,更多读的是风花雪月、唯美的小说。

读了《喜阅读出好孩子》后,我深深的喜欢上了你,你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的精辟,却又那么的符合实际:拼爹不如拼阅读、——读《喜阅读书好孩子》有感 书是粮食不是药,句句说进人的心坎里。

读了《喜阅读出好孩子》后,我发现自己是一个“阅读病人”——偏食且消化肠道不易吸收,而《喜阅读出好孩子》是你为我开出的治病良方。

你说:“书是粮食不是药”,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现在的教学现象就像你说的,孩子哪科不好补哪科,完全是“对症下药”,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是否喜欢?孩子能否接受?虽说“良药苦口”,但有些人将药喝进去后还会吐出来,何况是孩子呢?书,更应该像粮食,天天见,却也天天喜欢。粮食种类多,每样都有它的营养之处,所以孩子们可以每样都来些。或许对于一些孩子会出现“偏食”现象,那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将这些粮食合理搭配,以便让孩子能吸收各方面的营养。不同年纪,吃的粮食也不同,所以挑选合适的粮食至关重要。书是粮食,所以它影响的是长远,而不是当下。它如一日三餐,贵在坚持。

“书籍,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这是我们班书柜上方的标语。我们也在努力使童书成为我们的“一日三餐”。

下面是我们班的一些做法:

1、推荐书目:学生一开始阅读没有方向,所以先给孩子们推荐书目,他们根据推荐书目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

2、师生共读: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的20分钟,开展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同书异想,各有各不同的想法。)

3、亲子共读:每月和家长共读一本书,同写读书感受,共同成长。(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习惯和成长,想改变孩子,必然要改变家长的阅读观念,使他们了解阅读的好处和重要性。)

4、“阅读课”:每星期都要有1—2节的阅读课,让学生静下心读书,体会阅读之美。(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咀嚼书籍,才能更加充分地吸收养分)

5、购书:为学生购买适合他们年龄的童书。(要想让孩子成长,那就给他足够的营养)

篇5: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

阅读是一种让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读书使人明智,使人豁达。每个人都知道读书有诸多好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可是有些孩子宁愿手机不离手也不愿翻开一本书,那么作为父母的,你应该如何教育呢?

 

 

 

 

多读书对孩子的好处有哪些?

 

 

 

 

01、开拓视野

现在是信息时代,坐在家里便能清楚外面世界的瞬息万变,孩子还小不能长期使用电脑电子产品,但是书籍却能代替这些。

想要知天下事,只要博览群书才能博识。通过课外阅读,增加了孩子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从小就养成通晓世界知识的兴趣,这样他才会把读书当成爱好。

02、陶冶情操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变成怎样心智的一个人,取决与他接触的是什么样的知识。

给孩子读一些爱国名人的自传或者读一些伟人的艰苦奋斗史,可以让他对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让他知道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自己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03、培养气质

喜欢阅读的人,言谈举止都是带着书卷香气的。而多读书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书香气质,那是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气质,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因为读的书多,孩子看世界的眼光也会比同龄人更宽广,人格和性格的形成也会更完善,不会出现很偏激的性格,同时拥有书香气质的人总是在世人眼中受到尊敬。

04、提高写作能力

想要孩子能写的一手好文章,一定的阅读积累当然是不可少的,因为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写作能力自然不会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扩大了孩子的阅读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孩子思维的敏捷性,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储备,使孩子从中汲取了文中的精华,从而掌握了更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倾吐于自己的作文之中,使孩子的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1、讲故事法

孩子最初喜欢阅读都是因为喜欢听故事,刚开始当然是父母每日的睡前故事。父母以口语的形式,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把图书里的故事内容讲给孩子听。

孩子喜欢这种形式后,就会慢慢的爱上父母手中的那本神奇的书。

2、讨论法

有讨论就会有互动,父母在与孩子阅读的时候,不妨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再一步步的把问题的解答阐述给孩子,这样书中的知识,孩子就更能吃透。

同时这样的`阅读习惯保持下去后,孩子就会习惯的动脑去思考。

3、角色扮演法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很好动的儿童,不妨挑个时间和孩子来一个故事中的角色扮演,让孩子充分的融入故事中,孩子就会爱上这书中的每个故事。

把故事内容、情节表演出来的确能孩子爱上这种又好玩又有趣的阅读。

4、分享阅读法

分享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

阅读重在享受过程的快乐,更多时候,它是一种观念,父母只有给孩子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才能留心、用心,把阅读带进日常生活中,并让阅读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篇6:《好妈妈教出好孩子》读后感

书中提到了当年普鲁士军队选拔人才时把人划分为“聪明-蠢笨,勤快-懒惰”四种,让他们担任不同的职务:聪明+懒惰的是将军;(劳心者治人,懂得授权);聪明+勤快的是中级军官;蠢笨+懒惰的是士兵;蠢笨+勤快的,拉出去枪毙!第一次看到这个帖子时,会为最后这种人喊冤,但是知道原因后我觉得很无奈:因为这种人造成的损失会是无法弥补的。

大李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她把家长根据是否懂教育及有无责任心,及孩子是否会成功分三类:又懂教育又有责任心的=〉孩子一定成功;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的=〉孩子可能没啥希望了;不懂教育也没责任心的=〉孩子还有些希望。

我感觉本书的作者阎静就是一个又有智慧又懒的妈妈,用她的话说是放手不放眼。说她有智慧是因为这个妈妈把很多问题想得很透,很有定力,不会被一片树叶遮住眼睛而看不到远处的森林。阎静很清楚在孩子的成长中大人不能“包办代替”,其实给孩子搭把手就行了,大人为孩子做得越多,就越剥夺他们成长的权利。这位妈妈在她孩子蹒跚学步多次跌倒时,她没有同时也不让任何人把孩子搀扶起来,因为妈妈想让孩子知道要靠自己勇敢站起来;上了小学以后,妈妈再也没有接送过,因为妈妈想让孩子坚强独立;在大雨袭来的放学路上,妈妈没有给孩子送去雨伞,孩子被淋得像个落汤鸡,因为妈妈提醒孩子懂得人生要经历无数风风雨雨……她鼓励孩子如果社会活动会让她能有更多收获,翘课参加也无妨。她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可以双赢。而且她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妈妈,观点非常和“国际接轨”,她书中引了不少国外教育家的话和最新的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很经典,她认为“独立思考,应用整合信息、倾听与沟通,交流与协作,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非常重要。在技术层面,她又很关注细节,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很有智慧,很得体,所以由宓是个自信,快乐,活得很有目标,能让陆川导演“把一个19岁的孩子当30岁的男人用”的孩子。有这样一个妈妈挺幸福的,有这样的孩子也是母亲一生的骄傲吧。

作为小学班主任的我也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阎静那样做一个又懒又智慧的56个孩子的妈妈,是啊要想让班主任工作做得既出色,又轻松,还需我们班主任充满智慧,学会创新,才能真正领悟“懒”的魅力。

一、“懒”有奇招:多思考,会管理

要想让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就必须有一套比较实用的班级管理模式。尽管这样班级中违规违纪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孩子们的脾气都很大,在相处时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而且我们班级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生比女生多了十个,男生中还有几个特别调皮的,经常带头违反纪律,无奈我只能开始了又一轮的班级管理探索之旅。我就变着法子管理班级,一个办法不行,再

想一个,正是这帮学生,就是这个过程,锻铸着我,也历练着我,让我成为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

1.班干部人人有岗位,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班级中纪律

现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因此,我实行了班干部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责任,班干部之间既要团结又要互相监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部管理班级,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每一个学生都

认识到自己是班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班干部各个岗位不同,在竞选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来竞选,只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认为自己能够管理好班级,我们就要给他锻炼的机会。在宣布班干部的会议上,我告诉他们,班干部必须以身作则,要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

样。在任命班干部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是正式的班干部,对于小部分表现不稳定的同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班干部的职务让他先胜任,通过一个星期考察他能力的同时也考察他自身的行为规范。这样一来班上最出名扰乱纪律的同学,做了小队长的后,在一周里严格要求自己,每天能按时巡视、检查、督促同学们养成良好卫生的卫生习惯,俨然一个小干部的模样。

2.同桌互帮互助

良好的班风、学生的行为习惯、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座位有关。我给学生安排座位时,想的最多的是在座位的搭

配上。

方法一:强弱组合,带动后进

我班男生比女生多了十个,安排好他们的座位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于是,我在安排男生和男生搭档做同桌时,把其中四对都放在了班级每一小组的第一个桌子,而且他们当中在性格和学习上,我想到了“互补”这一对策,想让好学生带动那些后进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方法二:萝卜白菜,各寻所爱

我们班中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女孩子,其中一个女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弱一些,上个学期换了两个同桌,这两个同桌都不愿意和她做同桌,而且先后两个同桌也是老师花了心思,才促成的,但是都很勉强,都是有点看不起这个女同桌,不愿去理她,这个学期在安排座位时也是想了很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班长的同桌和班长之间也有些小摩擦,就把班长的同桌和这个特殊的女孩安排了在一起。这次偶然的机会,倒是促成了两个孩子间的友谊。是这样的,班长的同桌在和班长在一起时,他可能压力太大,而且他感觉同桌是班长,不要他的任何帮助,反而觉得在班长面前有点抬不起头来,相反和那个特殊的女孩在一起后,他处处帮助她,他也感觉到在女孩面前他是多么强大,而女孩也很高兴终于有人愿意理她了,所以他们相处得很好。还有一个特殊的女孩,她很有个性,很喜欢看课外书,常常会语出惊人,同学很佩服她的才华,但是也没人愿意和她做同桌,因为她常常一个人看书,不愿理同桌,所以感觉会被他冷落。这些期在安排座位时也给她找了一个和她一样爱看书的男同桌。这样一来,经常发现他们俩一起津津有

味的合看一本书,又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二、“懒”有秘诀:抓细节、每周一个训练重点

结合学校每周训练点,再根据我们班自身的情况,我们制定了每周的行为训练重点:课前两分钟准备;课堂常规:坐姿、站姿;放学、出操路队规范;看谁书包整理得好;学做集体小主人;保持教室卫生;做个讲话文明的少年;岗位负责制;快乐晨间-快乐阅读。通过每周一个重点训练,让学生更规范小学生的一日常规行为。通过班干部的引领,提高班干部的班级管理意识和能力。在训练中,树立典范,使之成为其他学生的示范。

三、“懒”有境界:常指导,促自制

中国古代军事家在选拔军官时:智慧但懒惰的人可以做将军,智慧而勤奋的人可以做参谋

又笨又懒的人做士兵。魏书生也是智慧但懒惰的人,他用懒培养了孩子的勤快。而三国时诸葛亮就是一个勤劳的领导者,结果在蜀国后期出现了朝中无将的局面。可见懒得恰倒好处也能成为一种才能。老师懒一点,会逼着学生学着勤一点。如果老师太能干把什么都包办了,学生就什么也干不上,反而让

他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首先,要制定条例,有“法”可依

根据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制定了每个学生一张每周之星评比表,从按时到校、卫生、两操、午餐、早读、午休、课间文明、路队、背诵阅读、上课纪律、举手发言、课堂作业十二个行为常规。一个星期是5天,所以每一项满分是5分,总分就是60分,如果表现突出的还有附加分,一个星期一统计总分超过55分的可在我们的向日癸中队里得一个章。

其次,要下放权力,培养骨干把权力下放,放手让班干部全权管理班级,班主任才能“袖手旁观”。根据学生的每周之星统计表,在班级中就有十二位班干部的职责分别管理每个项目,负责这个项目的班干部必须每天对每个同学进行客观的打分,如果有同学违规就要及时的处理,并做好记录;如果有同学表现突出,也应该及时发现并进行加分。这样到每个星期五就要统计和汇总,反馈给每位同学。

不过,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管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在管理上有难度的,比如有同学不服从管理的,再由班主任插手,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就在无形之中既锻炼了班干部的能力,又树

立了他们在班级中的威性。

篇7:让孩子们唱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学校艺术节要搞合唱比赛, 我给我所教的五 (2) 班选了一首《爱的人间》。这首歌曲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专门为盲童写得一首歌。是一首充满真情、充满爱的歌曲。要想把这首歌曲唱好, 要想在合唱比赛中获奖, 不仅仅是歌声响亮、和谐, 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唱, 唱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的歌声才会优美动听, 才会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 在整个教唱排练的过程中, 我始终注意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 让他们用心去体会盲童的内心世界, 体会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教唱时, 我用多媒体反复地播放着这首歌曲。在大家熟悉歌曲旋律的过程中, 我提问:谁能感觉到那些盲童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争着发言。

有的说:他们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多么渴望着见到光明啊!

有的说:他们连爸爸妈妈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多可怜啊!

还有的说:他们太痛苦了, 看不见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

在学生尽情发挥完自己的想象后, 我说:残疾人,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因为身体上的残疾而带来很多不便, 然而, 在残疾面前, 他们毫不畏惧, 勇于向生活挑战, 许多残疾人还在各个领域作出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我用事先做好的课件, 向大家介绍残疾运动员的故事, 如武云虎、孙长亭、王冬人、赵继红……他们代表了中国6000万残疾人, 在强手如林的国际赛场上, 用自己的拼搏, 为自己和祖国争得了奖牌、荣誉和尊重。然后请学生自己讲讲所了解的残疾人的动人故事。最后, 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盲人少女感人的故事》给大家看。镜头中优美伤感的钢琴声伴着盲人少女动人的故事情节, 触动了大家内心的情感。看着看着, 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睛里打转, 我转过头看了一眼孩子们, 我发现他们中有了嘤嘤的哭泣声, 有些平常很调皮的男生也开始用手擦眼泪了……看到这一切, 我的心里好感动。感动的是我的学生们那颗纯洁的心灵里有着人世间最美的童心。我想去安慰他们, 可话到喉咙里, 自己也有种想流泪的冲动, 尽力地克制自己, 但眼泪还是不争气地落了下来……我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 走到孩子们中间听听他们在说什么。有的说:少女太需要帮助了;有的说:我真想变成一束光给少女带路;还有的说:看见盲人少女摔下去找不到拐杖的时候, 我急死了, 好难受……我激动地说:同学们, 让我们擦干对盲人同情的眼泪, 把心里的难受和怜悯之情化作爱心, 去关爱她们、帮助她们, 好吗?大家响亮地回答:好!我接着说:盲人, 虽然看不到这美丽的世界, 但他们很坚强, 黑暗阻挡不了他们梦想的翅膀, 世间的真情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爱, 他们的内心一片光明, 在他们心中永远都有一个不落的太阳。同在一片蓝天下, 只要我们用一颗火热的心去关心身边的人, 只要我们把爱心点燃传播给周围的人, 那我们的世界将变成最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唱《爱的人间》这首歌曲。

当我正准备像以前一样一句一句地教唱时, 有许多同学竟举手说:“老师, 我们会唱了!”我不相信地请他们站起来一试。我激动得流泪了:孩子们唱得太好了, 字词句不仅没错, 而且感情也处理得那么好!我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给予我的学生长久以来发自内心深处真正赞赏的掌声……

篇8:《教出乐观的孩子》读后感

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习得性无助”,是指人经过若干次失败而又难以掌控后,形成一种无助感,在这种无助感的驱使之下,呈现出被动、缓慢、悲伤、无食欲、失去气愤的能力等反应。一个典型的实验是电击一只狗,当狗发现无论怎样都不能逃避电击后,即使有条件逃避时,它也放弃逃避。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人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习得性无助,这就是积极心理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征服的经验或心理上的乐观能让孩子避免习得性无助。为了让孩子获得征服的经验或心理上的乐观,家长在孩子失败后采取了鼓励的方法,鼓励固然不错,但有的家长鼓励孩子时采取的是歪曲事实的方法,其用意是让孩子在失败后“感觉满意”,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感”。作者认为,像这样刻意缓和心情沮丧,会使孩子更难感觉满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正确的方式来解释失败(即“归因”)。也就是说,要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当失败是特殊情况下的、偶尔的、来自于外部的时,不能将其看成是一般情况的、永久的、来自内部的,即不要将现实“灾难化”;批评孩子时更要十分谨慎,不能用上“你总是这样……”,“你是一个马虎的孩子”……用我们的说法是不能把孩子“一棍子打死”。

篇9:《教出乐观的孩子》初中读后感

我把我自己当成孩子,也把我团队下的员工当成孩子。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乐观”是可以“习得”的,抑郁也是可以尝试着“免疫”的,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认为,孩子的悲观有四个来源: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征服和无助感的经历。除了基因,其他三个原因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以前是拒绝跟悲观主义的人交朋友的,总觉得自己也会被传染,也以外这种悲观是与生俱来的,书中告诉我们,父母的悲观、父母的批评方式以及父母给孩子提供征服机会的方面对孩子以后人生中是否乐观起了关键影响。所以,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第一点就是,家长必须先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让你的家庭充满了乐观的氛围,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会天性乐观,而整天愁眉苦脸的父母是不会带出快乐阳光的孩子的。

塞利格曼的教育启示:让孩子学会反驳,最初我简单的以为反驳就是顶嘴,而书中却告诉我们,教孩子还有原则,最主要的就是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议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攻策略。当孩子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时,特别是自己出错、失败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要教会孩子反驳悲观。首先要告诉自己冷静一下,不要被自己即时产生的悲观想法所困住;然后搜集证明自己不用悲观的证据;第三步是问自己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并试着从多方面来看待;第四步是评估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就是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后想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法,从而度过悲观危机。

这不仅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很有用,用在班组管理上也是可行的。在接电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员工上旬数据不理想就开始悲观的认为自己整月的数据就完了(A)那一瞬间,他的自动思维是为什么月初就遭那么多不满意,这个月又白接了(B)随即陷入了愤怒、失望、委屈的情绪里面(C)。这时,需要我们马上提醒自己,这个自动思维是正确的吗?我月初数据不好就真的一直不好了吗?有一个月不是也是后来居上吗?(D)想到这些之后,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觉得月初数据虽然是基础,但是月中还由机会追上来,在退一步,月中追不上来还有月末呢,我只要调整好心态,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样一次一次小事的堆积,慢慢慢慢的学会有效的反驳自己的悲观情绪。

书中还有很多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成长环境对乐观孩子的影响很大,成长过程中的自主乐观思维更重要,要坚持自己去用乐观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要知道自己的影响很大。

篇10:喜阅读出好孩子读后感

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显然,要在学科质量上胜出别人一筹,已不太现实。那么,如何因地制宜创出一条路子,另辟蹊径提升学校品位,让广大的外来民工子女在这儿同样教有所得,学有所成?安城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开动了脑筋。经过严密的考虑和论证,最后,学校大胆地酝酿了“以十字绣教学为载体,创建安城小学特色教育之路”的尝试。大家一致认为,这一尝试符合学校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国家倡导的教书育人目标,也符合每个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三全其美,值得一试。

就这样,按照学校实际,2008年下半年,安城小学开始了全新的探索特色教育之路———推行十字绣校本课程教学。

一、立足校情,严密论证,挖掘资源,创出特色

我们知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凸显特色的一种机遇。但同时意识到,开发校本课程,推行特色教育,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展开。否则,“特色”二字很难在学校变成现实。因此,通过分析安城小学的地域优势与资源,大家一致认为,在学校开展十字绣特色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首先,我们认为,十字绣教学具有高雅的,历史的,带有技能的学问在其中,教学时,它会激起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从历史角度说,在过去中国传统婚嫁时女方往往会送给男方一双自己一针一线纳出的鞋垫,这种纳出鞋垫的工艺就是最简单的十字绣。后来这种工艺不断成熟,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刺绣技术,成为一门广受人们欢迎的传统文化艺术而传播。由于这项手工艺易学易懂,且看起来高雅,美观。教学时肯定比较容易被人接受。其次,学校周边的村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挑花 (刺绣) 的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在当时非常盛行,具有相当的底蕴和氛围,而学校中的女教师,恰好不少是当地人,她们过去曾亲身学习并参与过挑花 (绣花) 的技巧和活动,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给学校开展十字绣特色教学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随即可得的人力资源。最后,学校外来民工子女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民族,虽然学习基础不理想,行为习惯不相同,但外地的孩子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特点,恰好给学校实施技能性的课程提供了生源上的有利条件和成功因素。

因此,经过严密的论证后,学校便着手行动,逐步实施:首先让有十字绣功底的女教师开始上课,传授有关十字绣的基本知识,(如十字绣的材料、绣法、用途等)让学生对十字绣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认识。然后由教师作示范,一天天的在课堂上具体组织学生操作。通常教师先作示范绣,要求部分优秀学生学着绣,最后鼓励全体学生一起绣。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要求学生绣出完整的作品,甚至精品,逐渐要求,不断进步。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教学与培养,许多同学能绣出精美漂亮的十字绣图案来,如,挂件上的图案、摆饰上的图案、小型花卉图案、微型风景画图案、字画图案等。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十字绣的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刺绣水平和鉴赏能力,学校还专门组织活动,对每一幅学生的精致作品进行及时轮流展览,供大家观赏、借鉴和评议。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位学生从中感悟到十字绣的美丽和魅力,再从他们亲手编织的美丽和魅力中,去渗透领悟教育的美丽、世界的美丽。

“特色”有了一定的氛围,学校便趁热打铁。为让整个学校特色课教学上档次,上水平,同时提高全校教师的十字绣教学水平,学校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保障。1.制订教师学习提升方案,以研促教,以教提质。按照“尝试—学习—实践—提高”的思路,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兴趣,写教案自行组织教学,检验成效;另一方面要求定期开展班与班之间十字绣教研活动,做到相互听课、评课,切磋,不断提高十字绣教学质量和水平。2.展开教师大讨论,保持学校特色课优势。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如何上好十字绣教学”的大讨论,要求教师畅所欲言,进一步为学校特色教育献计献策。3.请专家传经送宝。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同时,学校多次邀请越城区、绍兴市及浙江省的有关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讲座,为学校进一步培育十字绣文化带来理论的引领和实践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向外推介自己的十字绣特色活动及所取得的成效,扩大社会影响。至目前,学校已多次独立承办了以十字绣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较大规模的镇、县及市级教研活动(综合实践教研活动和少先队活动观摩),通过这些活动,全方位展示安城小学特色教育的丰硕成果。同时,也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推行特色教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和成效。

为让“特色”在学校生根、开花、结果,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学校还把校本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加以推进。1.在学校各层教学楼走廊上专门开辟十字绣文化长廊:分楼安排,各置重点,一楼介绍十字绣基础知识,二楼展示学生的小型绣品,三楼展示学生的精致绣品﹔2.设计具有安城小学特色的校徽。校徽中的“安小”两字笔画用一枚针和许多五颜六色的线来表示,一枚针,表明学校特色与十字绣教学有关;五颜六色的线,表明我校学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3.组织开展与十字绣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十字绣绣制比赛、十字绣讲故事比赛、十字绣作文比赛等。

二、精心组织校本教材编写,立足特色教育长远发展

诚然,大家都意识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立志创建学校特色,除了有理念和行为,从长远看,还必须依托、拥有完整系统的课程资源,这才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以副校长为具体负责人、骨干教师为主要团队成员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学校团队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至目前,学校已完整地编写出版了《十字绣起源》《十字绣针法》《十字绣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等三册校本教材,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今天的学校十字绣教学,基本做到有章可循。

三、依仗特色教育载体,探索建立新的师生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本校师生的成长发展和特色资源运用,由此,在校本课程下(特色教育下)的教育教学评价,我们也更多地考虑师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等不同特点而展开,充分引入并建立尊重、鼓励、多元,人性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在特色教育过程中,人人都有成就感。

一是对教师的评价。

把教师在十字绣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作为重点内容纳入绩效工资考核范围。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规定班主任老师至少应组织班级人数的90%以上参加并从事十字绣教学活动(其中10%的学生会出精品),其余10%的学生可用其他的活动成绩来替代。

二是对学生的评价。

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年段等不同特点,努力采用多元化、人性化评价机制,激发各类学生积极参与特色教学的热情。如,学校开展的十字绣星级评比,我们把六个年级学生,按照不同要求,分十二个等级展开,每个等级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一星级学生只要求初步懂得十字绣的基础知识,会穿针走线,会欣赏作品。二星级学生能学会十字绣基本针法、学会缝纽扣等。按照这个目标与要求,学校把每个学生每学期取得的成绩记录在十字绣等级考核证书上,然后,发给相应级别的等级证书或十字绣星级卡以示鼓励。

四、彰显十字绣教学内涵,让孩子绣出美丽,绣出童真

通过推行生动有趣的十字绣工艺特色教学,目前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学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一派新气象。特别是孩子们的变化,真可谓硕果不浅,让人喜笑颜开,交口称赞。经过近三年的十字绣教学,现在,学校大部分孩子(哪怕是低年段的孩子)都能熟练运用刺绣技巧,独立地绣出一幅幅精美之至的十字绣作品,如,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可爱的卡通小人物,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儿童水墨画,一件件精美极致的孩儿小挂饰,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古诗词,甚至有不少经典的人文名画,像《家和万事兴》《扬帆远航》《万里长城》《祖国,你好》《鲁迅故居》《梅花香自苦寒来》等,都可以在他们的一针一线下诞生。无论是家长、教师、刺绣的行家还是其他观赏者,每每看到这些有孩子们创作的精美绣品,都是喜不自禁,赞不绝口。更可贵的是,由于受十字绣教学的影响,孩子的各方面素养,诸如细心、耐心、专注、坚韧、团队协作、动手操作等,也获得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几年来,安城小学的学生们在各级各类学校(镇、县、市级)举办的实践活动比赛中(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竞赛等)都崭露头角,屡屡捧奖,为学校赢得不少荣誉。由于学校特色教育明显,成效显著,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为推广安城小学办学经验,引领广大中小学向特色学校方向发展,2010年10月,绍兴市越城区在该校举办了规模最大的县级综合实践课教研活动。学校的两名十字绣骨干教师和她们所带的两个班,亮丽地向来自全县近百名中小学教师展示了学校十字绣教学的风采。活动中,师生完美极致的现场刺绣表现,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面对现场一幅幅在孩子们手下诞生的精美作品,每位教师都惊叹不已。事后,有人这样评价:“作为一所极普通的乡村完小,而且大部分学生为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十字绣教学居然达到如此境界,实属罕见。”凭借十字绣特色,2011年暑假,学校的两位教师带领她们的学生们,别开生面地开展了一次以“童心绣党”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活动的中心内容,是把孩子们一针一线绣出的一幅幅精美的,饱含着党与群众血肉深情的绣品《党在我心中》《党旗飘扬》《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无偿赠送给当地的干部群众,以此激发他们对党的热爱。这一把歌颂党与学校特色教育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时间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活动也极大地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五、特色教育显魅力,师生素养得提升

特色教育除了提升学校品位,彰显学校个性外,它的意义还充分反映在校园生活中,体现在师生的心灵里。

1. 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

通过特色教育,学生们除了了解十字绣的内涵,会创作作品,获得技能外,还极大地改变了他们原先不理想的生活方式。特色教育的推行,使他们从原先课余喜欢打闹变成喜欢十字绣,从饭后喜欢游荡变成了喜欢专注,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发展。现在教室内外,总能看到的便是孩子们穿针引线的身影,个个兴趣盎然,孜孜不倦。

2. 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境界。

过去,在应试教育的氛围里,教师看待学生的态度,通常片面单一。他们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便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然而,通过特色教育的推行,他们完全改变了以往的看法。在实践中他们意识到,任何孩子都是可塑的,可教的,没有优劣之分,成绩好并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每个人有多方面的潜质可以挖掘,关键是如何教育和引导。特色教育使他们改变了对教育的态度、学生的态度,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看到了孩子身上更多的亮点。

3. 密切了家校关系,增强了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与交流。

十字绣教学增强了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促使相当一部分孩子把兴趣、注意力用在了刺绣方面,并同时放弃了对电脑电视的关注。这一变化,是目前每个家长十分盼望和期待的,因为家长们都希望学校能出新招去改变目前孩子喜欢玩电脑、玩手机的坏习惯。由此一来,家长高兴,他们高兴学校的变化,他们感谢学校的教育发挥作用。由于这种家校间的默契,家长和教师间的关系自然变得融洽、愉快与和谐。有了这样的基础,自然一旦学校有涉及家长的工作需展开,就会及时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

4. 造就孩子美好的未来。

推行特色教育,除了以上一系列作用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从小接受技能型教育,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必然对其将来成长发展,适应社会带来极大便利。因为大家知道,不管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并有立身之本,谋生之术。因此,任何一所学校若能因地制宜挖掘潜力,推行特色教育,及早授技于孩子,实际就是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实现了教育的真谛,最终必然利国、利民、利孩子。

上一篇:白湖中学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下一篇:幸与不幸,都是你自己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