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展观后感范文

2024-04-29

科技展观后感范文(精选14篇)

篇1:科技展观后感范文

从古至今,人们对科技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那一项项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为人类的探索立下了一座座丰厚的里程碑。正是由于那实验室里一个又一个忙碌的身影,才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神秘的世界。

自爱因斯坦预言过宇宙中存在黑洞,人们对黑洞的探索和好奇也越来越深。在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推测后,于20xx的4月10日,由200多位科学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一张黑洞照片公布于世。尽管这张照片不是很清晰,但它标志着我们距离宇宙更进了一步。未来随着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宇宙身上神秘的薄纱也会被一层一层剥开。

古时的科学家便为科技的发展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劳动。18世纪中后期的瓦特,在祖母家的炉火上看到了水沸腾时会把壶盖顶起的现象。这带给了他无限的好奇与想象,终于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后,他改良了蒸汽机。这项科研成果,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如果说瓦特仅仅只是完成了从自然到能源的过渡,那么爱迪生则是完成了更大的蜕变。从1870起,爱迪生便开始研制电灯,十余年中他与助手共研究了1600种不同的耐燃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终于在反复的测验下,成功的发明了钨丝灯泡。这项科研成果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光明。而正是在他们不断的发明之中,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

在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更有一批科学家在默默的奉献着。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在1960加入到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直到1985年,他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了几十次试验,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科技在一代代科学家们的发展下,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20xx的8月16日,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发射,这是中国的第一次,也是世界的第一次。当西方国家犹豫是否要在量子通信上投入研究时,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人打破了美国半个世纪太空霸权的局面。正是因为科技,才使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科技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断更。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是开创了世界。

篇2:科技展观后感范文

这个科技展设置在学校的风雨操场上。展览上摆放的东西五花八门,奇形怪状,非常有意思,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只“无皮鼓”。 你们知道什么是“无皮鼓”吗?有人可能会想没有皮的鼓说不定只是个摆设。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还是让我来详细地介绍一下吧。 我们平常见到的鼓都是有皮的,必须用手拍或者借助于其他东西敲打才能发出响声,但“无皮鼓”就不一样了。它没有鼓皮,只有两个像铁圈似的东西呈八字型放在那里,而且根本不用敲,只需把手放进那圈形的鼓里面,就会发出“咚”的声音,一个圈里的声音沉闷一些,另一个则清脆一些。更为奇特的是,圈里还有几只红色的小灯在一闪一闪的。

玩着玩着,我就觉得很好奇:为什么这只鼓没有皮也能响?于是,我俯下身去看旁边关于这只“无皮鼓”的文字介绍。原来它是利用了光电感应的原理:无皮鼓中装有光电传感器,用手敲鼓时,会遮挡住光的发射端,接收端收不到电信号,就会驱动集成电路工作,发出相应的鼓声。而那些红色的小灯就是红外线的发射器和接收器。文字介绍中还补充了一点,光电传感器的发射端和接收端是分开的,它在许多场合都得到了应用,/比如安防系统中,用它做成光电烟雾报警器,工业中用它来记录机械臂运动的次数等。 科技展中让我感兴趣的还有发电机、孔明锁以及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发电机有一个摇柄和一个手形铁块,把手放在铁块上,然后快速摇动摇柄,手就会有一种电流通过的麻麻的感觉;孔明锁虽然只是拼来拼去,但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动脑加耐心才能完成。

篇3:展科技实力 创精品科技期刊

1 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

我国科技期刊主要为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服务, 为科技发展服务。我国有5千多种科技期刊, 促进了我国的科技交流, 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属于科技期刊大国, 不属于科技期刊强国, 具有国际品牌的大刊、名刊较少。我国包括我省大多数的科技期刊存在水平低、规模小、效益差、重复建设等问题。

1.1 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

1.1.1 优秀稿源流失严重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政府对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 我国科技发展迅速。2006年, 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有17.2万篇, 占世界论文总数的8.4%, 比2005年的15.3万篇增加12.4%。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 我国已跃居世界第2位, 仅排在美国之后。2 0 0 6年, 《科学引文索引》 (SCI) 所收录的中国论文为7.1万篇, 比2005年增加4.3%, 占世界份额的5.9%。若按论文数排序, 我国已经连续3年排在世界第5位[2]。截止2006年, 我国被SCI收录的期刊76种, 占SCI刊物的1.3%。中国作者用英文发表的论文占全国发表的论文总数的13%, 而发达的工业国家德国用英文发表的论文占德国论文总数的10%。分析以上数据,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我国科技发展迅猛, 科技产出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科研实力提升很快, 已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实力; (2) 我国较大数量的优秀论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 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不高; (3)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英文论文发表率比发达国家德国还高, 这除了说明我国作者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愿望外, 与我国的某些科研政策导向有关, 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过分强调“SCI”和国际影响因子, 加剧了优秀稿件的外流。我国科研经费逐年增加, 部分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体现, 过分鼓励科技论文发表在国际性刊物上, 笔者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 资金流失, 包括科研经费流失、支付版面费造成的经费损失、国内读者查阅外文文献造成查阅费损失。 (2) 影响国内成果的传播应用, 由于受资源数据库及语种的限制, 科研成果很难在国内广泛交流与传播, 致使国内大部分读者不能看到国内最新的科研成果。 (3) 我国部分科研成果是根据国内实际情况由政府资助研发的, 适合国内发展需求, 可能与国际需求“水土不服”, 导致成果既没有促进国际科技进步, 也难于在国内传播, 造成巨大的浪费; (4) 国际刊物在选稿时, 会关注国际科技热点, 国内作者可能为了方便在国际刊物上刊登论文, 在确定研究选题与方向时可能会进行一些“跟风”研究, 可能研究出不适合国内需求的成果, 造成科研浪费。

1.1.2 对科技期刊的投入有待加强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的载体是科学技术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我国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 但却有不少的科技期刊面临“断炊”的局面, 被主办单位像扔包袱一样推向市场。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类科技期刊在市场中生存非常困难, 为了生存必然降低员工的福利待遇, 就很难留住高素质的编辑人才, 为了生存必然会以经济利益为中心, 而忽视对学术质量的追求, 这对我国的科研环境非常有害。建议政府将科技期刊的发展列入科技计划, 促进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 培养科技编辑人才, 促进编辑的学术交流, 发展壮大我国的科技期刊, 为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服务。

1.1.3 期刊时效性差

出版周期较长。国际著名的科技期刊, 综合性或一级学科的期刊几乎全为周刊, 即使是二级学科中最著名的期刊也几乎都是周刊或半月刊, 极少数是月刊, 载文量也非常大。而我国的科技期刊以双月刊和季刊为主, 占期刊总数的87.44%, 半月刊较少, 尚无周刊。出版周期长, 导致论文发表的时滞相应较长, 而且出版时间和页码都极为固定, 栏目的设置和文章的形式也不变, 这些无形中也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2) 发行手段落后, 发行量小。我国的科技期刊的发行市场, 无论在体制上、管理上、操作上都有极为僵化、落后, 长期沿袭计划经济模式, 且发行市场缺乏强有力的优惠政策。

1.2 我国科技期的优势

我国科技期刊的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我国科研的整体实力在不断提高, 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潜力巨大; (2) 我国的科技从业人员较多, 大部分科技期刊的稿源丰富, 有些科技期刊的录用率低至10%以下; (3) 我国科技期刊的读者比较广泛, 市场较大; (4) 大部分的科技期刊由政府或主办单位出资, 刊物的社会责任感较强。

2 提高科技期刊水平的措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作言院士曾指出“通常情况下, 一个国家能办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 其影响可能比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影响还要大。如果我国仅有很好的实验室和科学研究, 却没有相应影响力的期刊, 那是不全面的, 也是令人遗憾的”。可见, 科技期刊对于普及并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非常重要。笔者认为, 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期刊整体水平, 需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2.1 科研政策导向要正确

科技无国界, 但须考虑专利、技术保密以及为谁服务等问题, 科研政策不应过分鼓励作者将科技成果发表在SCI刊物上, 我国的科技期刊应主要为国内的读者服务, 应引导作者将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刊物上, 以促进国内的科技交流与传播, 不要唯“SCI”是举, 拿外国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刊物, 要保护自己的文化安全与科技安全。对于将论文投向何处, 最好由作者根据科研成果的性质来判断, 若研究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 或科研有了非常重大的发现, 作者将稿件投向国际名刊, 利用名刊的影响力来迅速传播科研成果, 不但可以促进全人类的科技进步, 也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若研究较具实用性, 投向国内刊物则更能体现学术研究价值, 更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使研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2.2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

科技期刊主要使命是传播科研成果, 促进科技交流, 因此, 科技期刊产生社会效益是最重要的。据了解, 即使是发达国家对科技期刊一般也采取资助的方式。对非营利性的重要期刊由政府设立的各种各样的基金会出资扶持, 但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则由主办期刊单位出资办刊[3]。值得高兴的是, 我国不少有识之士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2005年4月, 刘振兴等1 5位中科院院士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建议”, 建议将具有特殊社会效益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非营利性出版事业, 作为公益性事业来管理;应由管理科学技术的部门——科学技术部来统一进行宏观管理, 并设立国家“学术期刊专项基金”, 资助优秀的学术期刊走向国际等[4]。笔者认为, 为使我国有特色、重要的学术期刊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精品科技期刊, 为使我国大部分的科技期刊真正行使传播科技文化成果, 普及和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职责, 全国应形成主办单位、政府部门 (国家和所属地区) 、行业协会、民间融资等多方位投入的局面, 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努力提高刊物的质量与影响力

编辑部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一定要苦练内功、找准方向、创新工作。以下笔者以《分析测试学报》为例, 谈点我们在如何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方面的一些体会。本刊的目标是为作者、读者服务, 促进科技发展;宗旨是刊登学术性、创新性及实用性强的分析测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传播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提高我国的分析测试水平。

2.3.1 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编辑部可以通过提高刊载论文的学术质量, 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获得。对于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本刊的经验: (1) 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应急事件快速反应, 这不仅能体现期刊的社会责任, 还可以切实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2005年, 苏丹红事件发生后, 本刊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刊发了3篇采用不同仪器检测苏丹红的论文, 在2007年的期刊引证报告中, 这3篇苏丹红的检测论文分别排在被引频次最高的第1, 2, 4名。2008年, 在发生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事件之前, 本刊已了解到有不法分子在宠物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 已于2008年3月, 刊发2篇用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检测三聚氰胺的论文, 奶粉事件发生后, 在了解到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存在弊端, 立即组织刊发了一篇气相色谱-质谱作为检测手段的论文, 从投稿到刊发不到1个月。 (2) 重视综述。本刊编辑部曾对各分析类刊物被引频次前5位的论文进行分析发现, 综述类文章占43%左右。且被引频次高的综述均在发表当年及以后几年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如本刊于1999年刊发的论文“微波萃取法研究进展”, 被引频次已达108次, 微波萃取法在随后几年成为样品前处理的热门方法。在对本刊的单篇文献网络传播情况进行统计发现, 本刊下载频次、浏览数、访问量前5名的论文有4篇是综述, 其访问量分别达到1533、1445、1250、1072次。影响力大的综述的特点是学术前沿、论文质量高、评述中肯、专业, 因此编辑在组约综述时, 感觉要敏锐, 学术把关要严格。 (3) 变更刊期, 缩短审稿周期, 提高时效。国内学术期刊的出版时滞通常在1年左右, 时效性较差, 不利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本刊2008年变更为月刊, 现出版周期在6个月左右。为了提高审稿时效, 本刊在线投审稿系统, 75%稿件的审稿周期不超过1个月, 有些稿件从投稿到录用仅1个周 (包括初审、外审、送作者修、决审等过程) 。由于本刊刊期和审稿周期在幅缩短, 吸引到不少的优秀稿件。 (4) 注意论文的选题。关注本领域的科研发展, 了解本学科当前重点的前沿课题和主要的研究课题, 存在的研究难点, 不同的学术观点与争论, 以及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尽可能参加本专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 以便认识专家学者, 了解科研动态。跟研究人员保持联系, 跟踪项目的发展, 及时约稿。必要时, 根据学术热点, 组织专题论文。本刊由于认真做好上述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刊的影响因子在全国分析学科刊物排名中一度排名第1,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指标数据, 本刊2007年影响因子为1.086, 5年影响因子为1.07, 被引频次每年递增约30%, 学术质量得到了稳定地提升。

对于我国大部分的科技期刊来说, 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的期刊同仁也提出了不少的提高国际化水平的方法和观点[5,6,7,8,9,10], 在此不再赘述。笔者强调的是作为中文期刊要重视英文摘要的撰写。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由于汉语不是国际上的流行语言, 以汉语为主的期刊很难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对大多数不能办英文版的科技期刊, 撰写好英文摘要非常重要, 将全文重要的数据、关键的内容全部写进英文摘要, 让英文摘要可以独立成文,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英文摘要明白论文提出了什么观点?建立了什么方法?采取什么途径?取得了什么成果?达到了什么水平?这对外国读者了解论文进而认识刊物非常有用。本刊根据不同的专业聘请了几位英文审稿专家, 力争让英文摘要文能载物, 达到在国际上传播交流科技文化成果的目的。自2003年以来, 本刊被CA收录率达到94%以上, 2008年以来, 几乎每篇论文入选CA数据库, 极大地提高了本刊的学术影响力。

2.3.2 提高期刊学术声誉

期刊良好的声誉是期刊开展工作如组约优秀稿件、承办学术交流会议、聘请知名编委及审稿专家等的基础和保障。期刊要建立良好的声誉非常不易, 但要破坏它却很轻松, 因此, 我们期刊人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呵护来之不易的期刊品牌。笔者认为, 要维护期刊声誉需做到以下几点: (1) 与作者、审稿专家沟通的每个环节要做到耐心、细致、真诚、热情、专业、认真、负责, 对作者的投稿及收到审稿意见要及时回复, 并跟踪每篇稿件的审理过程, 版面费的收取要合情合理, 稿费、审稿费的发放要准确、及时; (2) 要慎重刊载广告, 避免虚假广告; (3) 对每篇稿件都要一视同仁, 严格把关; (4) 承办学术交流会议应以扩大影响为目的, 收费应合理、清楚; (5) 适当宣传期刊取得的各种成绩。本刊在每个细节上都很重视维护本刊的声誉, 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表扬信, 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也鞭策我们继续努力工作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服务。

2.3.3 重视刊物的网络化、数字化

网络作为普及最快的新兴事物, 对于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及知名度具有很大的作用。网络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出现更是颠覆了科研人员传统的文献查阅方式, 科研人员足不出户, 便可又快又准地查阅出所有需要的文献。刊物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传播速度, 促进了科技交流。本刊截止2008年7月, 本刊的所有文献自2005年1月以来, 仅在中国知网上的下载频次为200928次, 浏览数为221243次, 访问量为422171次;欧洲的下载频次、浏览数、访问量分别为2223、4254、6477次, 北美洲分别为75、317、392次。这些数据是纸版永远望尘莫及的, 因此, 笔者认为一定重视刊物的网络化, 应尽快地将刊物数据上传到互联网, 以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另外在期刊纸质版本获利很难得到根本性提高的今天, 要重视期刊网络化经营, 主要通过利用刊物网站为商家做广告, 获得广告收益, 及读者有偿使用刊物的网络电子期刊, 以使编辑部获利。目前, 绝大多数的刊物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这两个平台发布电子期刊, 尽管目前收益较少, 但随着网络期刊的发展以及各方面条件的完善, 网络收益应该会大幅提高。

在本编辑部的努力下, 本刊进步较快, 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化学类核心期刊, 在我国化学界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作为权威刊物在分析测试领域起导向作用。在国际科技、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只要政府及各编辑部共同努力, 我国科技期刊必能展示我国的科技实力, 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 促进科技与期刊国际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24-25.

[2]游苏宁.对科技期刊国际化有关问题的反思[J].编辑学报, 2008, 20 (1) :1-4.

[3]付昌辉.科技期刊的经营理念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 (6) :934-936.

[4]刘振兴, 陈运泰, 曾庆存等.关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纳入公益性事业管理的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16 (4) :437-438.

[5]杨德一.对科技期刊国际化问题的思考[J].天津科技, 2006, 2:55-56.

[6]祝颖.对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一点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 6 (4) :86-89.

[7]雷水英.关于创建英文版品牌期刊的几点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 3:93-96.

[8]张惠芳.论期刊的网络化与国际化发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8:98-100.

[9]陈斌.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154-157.

篇4:科技创新,引领节能科技新发展

执著创新

现任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姚春德有着丰富的研究经历和实践经验。他于1993—1994年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师拜国际著名的内燃机专家皮辛格教授进修学习柴油机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并于1995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州先进发动机技术发展公司工作一年。

多年来,姚春德一直从事内燃机燃烧基础理论和内燃机新燃料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覆盖发动机设计、排放控制、节油添加剂、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多元燃料燃烧理论和技术等诸多内容。

近年,姚春德针对柴油紧缺而开展的柴油机应用替代燃料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众所周知,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大,但资源却不丰富,每年内燃机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燃料,为此我国的进口石油量逐年递增,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压力。为了能缓解石油紧张的局面,寻找合适的内燃机替代燃料,已成为业界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姚春德选择了甲醇作为重要突破口。之所以选择甲醇,按姚春德自己的解释是:一方面甲醇的生产技术成熟,产能高,此外,甲醇的生产资源广泛,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焦炉气都可以用于生产,而我国也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说,选择甲醇就为内燃机燃料,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甲醇的特性决定了其一般不能用于柴油机,如何用到柴油机上目前尚是一个科学难题。为此,姚春德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柴油机应用甲醇燃料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他提出了柴油/甲醇二元燃烧理论,发明了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的方法,实现了在柴油车中可用甲醇替代30%的柴油,燃料效率提高10%以上的目标,最终使甲醇成功应用于柴油机上。目前,该方法已通过在发动机台架和整车道路方面的试验,并被工信部指定为柴油机应用甲醇燃料的唯一方式。

硕果累累

现今,在低碳、节能的大背景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甲醇/柴油组合燃烧方法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料的经济性,提升发动机的排放品质,同时对增加国家石油能源安全,改变依赖石油大量进口的被动局面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社会价值的追求中,姚春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除了本职工作外,他还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和特聘专家,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小功率柴油机分会副主任,《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燃烧科学与技术》、《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等刊物编委,《Applied Thermo Energy》、《Energy and Fuel》等国际刊物的论文评审专家。

在姚春德的科研征程里,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除创建了甲醇柴油组合燃烧技术和研制了甲醇裂解气发动机并取得应用外,还提出甲醇柴油二元燃料燃烧理论;提出并实现了发动机废气余热在线制氢方法和油束碰撞混合气形成方法;发明了一种提高燃料经济性的汽油用生物添加剂;建立了喷嘴落座冲击应力计算公式和一种利用碰撞形成混合气的单缸机直喷式燃烧系统;设计了超长行程多缸柴油机并大量生产。

篇5:科技展观后感

首先参观了我们班的作品,有望远镜、摩天轮,磁悬浮等等。然后老师又带领我们去三班参观,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科技小作品,有孔雀、汽车,孔明灯等等,同学们都特别高兴说:“这个活动真好,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科普知识。”

同学们都流露出兴奋和愉悦的心情,他们在分享着科学带来的快乐。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火炮,我非常喜欢,因为大炮能炸日本鬼子维护中国的和平。

篇6:科技展观后感

“哎!你说能不能有机器人,还有智能汽车……”同学们互相议论着,当然,这肯定少不了我,我的心早已被科技馆勾走了”

进入科技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机器人,机器人体积虽小,但却包含了许多老农人民的结晶。就像古人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同学们喊道,它跳起舞来了,随着音乐,它的.动作越来越高难,竟然还会下叉、后空翻。甚至连人都做不出来的动作,表演结束后,同学们的掌声震耳欲聋、似乎方圆百里都能听到。

表演结束,同学们参观旁边的小仪器。令我最深刻的是,可以通过反射显示出你的骨头。开始我想:怎么可能?就这个? 直到同学跟我说,真的!好神奇呀。我听后心里面就长草了,我趁同学不注意,蹑手蹑脚的走到仪器旁。我把手一放,大屏幕显示了我的骨头,一问老师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新科技S光扫描仪。看来,如今的科技真是不可估量啊!

篇7:科技展观后感

我们进入了一个教室,里面的科技琳琅满目,有动画投影,有3D图片等。

我最喜欢的就是“摸铁丝”这个小实验了。我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铁丝上,那手在铁丝上快速摩擦。我感觉就像在摸天鹅绒一样,软软的,一点儿都不疼。这是为什么呢?我仔细看了上面的注释。原来,我们的手上布满了各种细胞。它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当你的行动以前从来没有进行过时,细胞们犯了迷糊,产生了错觉,就感觉像摸天鹅绒一样了。

篇8:科技展观后感范文

沃尔沃集团的科技展示活动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仅面向沃尔沃内部工程师和研发人员,初衷是为最大限度上分享沃尔沃集团在全球的最新成果,为沃尔沃打造一个内部技术沟通和共享的平台。由于沃尔沃集团是一个庞大的跨国企业,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业务,这个平台可以使沃尔沃全球的技术开发人员得到集团内部的资源,所有的研发技术可以被跨领域应用。

2008年开始,沃尔沃科技展对外开放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科技展对外同样是一个沟通的平台,沃尔沃把创新信息分享给相关人员,让更多的外部机构和人员关注沃尔沃集团科技前沿研发的水平和实力,与沃尔沃加强合作。沃尔沃集团此次邀请了投资商、媒体和学术伙伴等700多位相关团体的代表亲临现场参观体验,让各界共享沃尔沃集团的最新科技成就,与更多的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共同打造产业链以及商业运输的环境和空间。在此次科技展上所亮相的高新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不仅让参观者了解和体验了未来科技生活的概念,同时也为城市规划者提供了建议性的绿色解决方案。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短期内还难以投入商业应用,但却极具前瞻意义的未来项目。

研发和创新是沃尔沃发展的不竭源泉,为沃尔沃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沃尔沃集团每年投入约80亿~100亿瑞典克朗用于研发(1瑞典克朗约等于1.035元人民币),即使在2009年严酷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沃尔沃集团依然没有减少对研发的投入。

“技术和创新在开发最优产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集团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沃尔沃集团执行首席执行官欧罗夫·佩森(欧罗夫将于2011年9月1日接替雷夫·约翰森,正式出任沃尔沃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说,“在研究和创新领域,专业人员需要挑战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能够实现何种突破,或者何时能够实现突破。我们只是知道,当前的某些技术在不久之前通常还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今天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未来将会在我们的产品中实现。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品质、安全、环保”三大核心价值观是沃尔沃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运输和和节能环保也成为了本届科技展重点体现的主题。沃尔沃集团中国/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岚告诉记者:“沃尔沃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环保的概念,并在环保方面进行研发投入。”1994年,沃尔沃展示了其第一款混合动力概念车,称为ECT (环保概念卡车);2007年,沃尔沃开发出7种可再生替代燃料,使二氧化碳零排放运输不再是空想;同年,沃尔沃在比利时根特设立了世界上第1个二氧化碳零排放卡车生产工厂,通过采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及净化循环系统,实现综合零排放(沃尔沃集团正计划逐步向全球所有工厂推广这一环保的制造业模式,将全部生产基地都改造成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工厂);2008年,沃尔沃集团第4代混合动力解决方案应用于客车、卡车和建筑设备,节省燃油高达30%。

科技展直观地向大家展示了沃尔沃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成就,这些成就可以应用于空中、海上、工厂、城市和建筑工地等各种商业运输解决方案:在空中,飞机发动机新型结构和技术的运用,使发动机重量更轻体积更小,从而实现节省燃油,让飞机可以搭载更多的乘客;在海上,通过推进器的改进,使游艇能够更加节油,提高其使用价值;在城市,快速公交系统配合整个城市的规划提高客车运输效率;在制造厂,通过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对废水、废物、废气的综合处理,实现零排放;在建筑工地,新技术的应用让设备更加节油、作业更加安全;在高速公路上,自动跟随系统SARTRE让驾驶员在拥堵路段可以轻松驾驶,节省燃油;除此之外,研究成果可以给客户和经销商更多的软硬件支持,帮助其实现利益最大化。

“沃尔沃日”(Volvo Days)与科技展同期举办。7.5万m2的展示场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的员工、客户和经销商展示所有型号的最新产品,来宾可以现场亲身体验这些设备的创新技术。

蒋岚表示:“新的科技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这些领先的技术早日应用于市场、应用于中国。

篇9:科技·自主·新发展

中国一汽以“科技·自主·新发展”为本次车展的参展主题,它用自身产品诠释着参展主题的内涵。从“科技”层面看,本次车展中国一汽展出了自主研发的高端产品红旗SUV、B级车代表作奔腾B50、奔腾B50HEV混合动力轿车、混合动力客车及顶级动力总成cAl2GV发动机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一汽在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汽车电子、轿车发动机开发能力等方面与世界先进对接的技术水平;从“自主”层面看,中国一汽此次以自主品牌全系列产品参展,在十款全新乘用车产品中有四款即将上市、另外两款中重型卡车、一款客车产品也将于年内与公众见面。参展产品覆盖各个细分市场,力求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充分展示了中国一汽在深化合作的同时,立足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壮大,做强自主的决心和信念;从“新发展”层面看,与国家发展新能源、推进小型车消费以及建设新农村、汽车下乡惠农等相关政策相适应,中国一汽在本次车展中推出了系列新能源产品、小型车产品以及面向广大农民用户的微型车产品,更加贴近消费需求。

红旗盛世

外型:气度恢弘,浑然天成

红旗盛世外观尊贵、大气,气度不凡,不仅展现了东方式的儒雅,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哲学。车身造型整体大气浑然。整车头部尊贵感十足,前大灯曲线流畅,自内向外顺势扩展,增添了一分锐意进取之意:盾形前格栅采用竖条设计,使得整车头部看起来更加威严庄重,发动机罩前端红色的红旗标识如灵犀一点,为整车气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车身侧面曲线流畅,风阻系数仅为0.27,达到世界顶级水平。

奔腾B70

奔腾B70在设计新车型之初就力求达到操控性、舒适性与安全性的完美平衡,TICS全息智控系统、高强度3H刚性车身及ABS+EBD+EBA+TCS+DSC五位一体电控保证了消费者在驾乘奔腾B70轿车时的安心,而应用了S—VT、vIS、VTCS和VAD等多项先进技术的高性能发动机配合高效率变速箱,更是能让用户达到人车合一、随心所欲的境界。

TFC—M1、TFC—M2

TFC-M1、TFC-M2是天津一汽09年即将面市的全新产品,是在天津一汽面向21世纪国际化战略平台的基础上开发的时尚精品小车。其主力车型匹配中国一汽集团自主研发的CA4GA1高性能发动机,备有手动、手自一体式变速器车型供用户选择。

奔腾B50

之所以能称“奔腾B50 1.6L之王”,法宝便是其在动力、操控、安全、空间、内饰、舒适性配置等方面,能够超越消费者对1.6L排量车型的所有期待,让消费者有驾乘B级车的感受。

TFC-W

TFC-W是天津一汽2010年即将面市的全新产品,采用国际流行的两厢半车型,结合动感的楔形车身,打造一款满足国际市场特定需求的产品。

TFC-H1

TFC-H1是天津汽09年即将面市的全新产品,在成熟可靠的平台上融合了国际领先的汽车制造技术,使产品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加之灵动感与力量感结合的外形,因而是一款符合成熟人士需求的高品质轿车。

威姿-KK

篇10:科技展观后感400字

五莲县实验学校 五年级二班 王宝童

今天,我们一起观看了科技展。科技展有趣极了,让人流连忘返。

我最喜欢的是“人体发电”。把两只手放在机器两端的铁球上,中间的灯就会闪现出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光。我还发现,如果只放一只手的话,灯是不会亮的,必须把两只手都放上,灯才会亮。

同学们最最期待的是5D电影了。在电影棚外,都可以听到里面同学们的尖叫声,听着就叫人觉得很刺激。终于轮到我观看了,我好开心啊!

电影棚里的椅子分成两排,一般是女生坐前排,男生坐后排。进入棚内,一个个子很高的大哥哥发给我我们5D眼镜,我们都高兴地戴上了。大哥哥关上门,灯也随之关上了。面前的大屏幕还没有亮,整个棚内黑漆漆的,这时的气氛最惊悚了。

这是,屏幕亮了,原来我们要看的电影是森林过山车呀!在屏幕上出现了一条轨道,屏幕不停的晃动,椅子也随着电影情节开始不停地晃动,刺激极了。

篇11:科技展的观后感

今天,我校全体师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参观科普展。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到那里,我就被眼前的展品吸引住了。那里的展品很有趣。我走了两圈后,很快的扫视展品上的牌子,我把那里的产品分为五类,有生命科学、电子学、力学、光学和数学,一共有三十多种展品。我最感兴趣的是光学类“光学转盘”了。

我心想,“光学转盘”是个怎么光学法?我抬头一看,啊!原来有说明呀!害得我一头雾水。我仔细看了一下转盘,转盘里有三种颜色,黄色,蓝色、红色,像个万花筒。我按照说明去做,按了一下第一个启动按钮,那个转盘就转起来了。转着转着,本来是由黄色、蓝色、红色组成的转盘就慢慢变成了棕色。我想:还真有趣,但为什么三种颜色会变成一中颜色呢?我又按了旁边的一个按钮,原来由青、黄两种颜色组成的转盘,转眼间就变成了绿色。我看看上面的牌子终于明白了光学转盘的.原理:原来的图像已经消失了,但图像在大脑中并没有消失,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

再往前走,我见到了一面大的镜子和晓得镜子。镜子里有很多玫瑰花。我纳闷:科普展上用镜子有什么用啊?正想着,突然眼前一亮,抵挡不住我的好奇心,于是我就用手按了下去。突然间不断出现了朵朵玫瑰花,就像一条长长的彩色路,旁边还有五颜六色的灯。我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玫瑰花?为什么镜子里的景象会这样长?原来镜子能在它们反射面之间把光线来回反射,就会产生一个比这个图像更远更多的图像。

篇12:科技展观后感范文

2009年10月31日早上,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在北京去世,当晚秋雨突降,次日大雪纷飞,可谓天人共泣,举国同悲。

寿终而寝,本是正常不过的事,但是钱老的离去却让我们格外地不舍、格外地痛惜,原因简单而明确:钱学森是一位对祖国有大贡献的人。

2011年12月6号早上,在党委的组织下,我们集体来到了广州大学城科技中心参观钱学森事迹展,这一路走来看着,庄严的环境,身边的相片,仿佛让我看到了那时的情景,钱学森同志的事迹在我脑海里重现。

在祖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20世纪30年代,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留学生。暂别祖国的时刻,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处于学习阶段的钱学森,已经表现出非凡的科学天赋,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到40年代,他已经成为颇具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在美国居住了20年的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后来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用。而我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走过罗湖口岸,终于回到了祖国。从此,钱学森投身于伟大祖国的科技事业,以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奋发努力和杰出成就,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最重要的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几十年里,他参与或领导的科技项目,涉及力学、控制论、系统论、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技术、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许多领域。一位老科学家说:“在新中国科学界,钱学森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如果没有他,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会延迟若干年。”钱学森的贡献之大,由此可见。

总结钱学森的一生,他是一位“高人”,其“高”在于两处:一是科学天赋之高,二是爱国境界之高。进而言之,他的一生干了两件事:一件是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件是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全心全意地报效祖国。这样的人生,说起来并不复杂,但钱学森为之付出的心血与汗水、遭受的挫折与困难,恐怕只有钱学森自己知道。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祖国和人民因为他的努力和付出而获益良多,这是我们身为中国人民,身为党积极份子应该学习的。

自尊者人尊之,爱国者人爱之。人民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和无尽缅怀又一次启示我们:一个人,如果坚定地确立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那么他就会藐视一切艰难困苦,以惊人的毅力将个人潜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奉献出去;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那么他的价值将在祖国的发展中得以放大,他的声誉将在人民的缅怀中得到永恒。这样的理想,是最有价值的理想;这样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人生。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社会给党给祖国!

篇13:上海机床展全面展示全球机械科技

第11届上海国际机床展 (EASTPO 2009) 将于2009年7月15~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 展览规模80, 000 m2, 海外展区20, 000 m2。预计参观展会的海内外专业观众和买家超过100, 000人次。DMG、森精机、MAG辛辛那提、米克朗、海德汉、沈阳机床等1200家全球知名机床工具制造商将隆重亮相, 展出顶尖技术与装备。该展会紧贴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机车、船舶制造、能源工业、汽车制造、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发展要求, 描摹机床工具行业技术发展新趋势。

EASTPO 2009联合机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 促进全球机床企业及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 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开展横向纵向联合, 开展销售、技术开发、融资等各方面的合作, 使品牌展商与专业买家实现充分互动和“双赢”。

篇14:科技助力纺织新发展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十大科学新闻的发布,填补了行业的空白,过去从未有过纺织行业类似的单项评选。此次活动特别注重科技与新闻的紧密结合,非常重要的特点,从新闻的角度把一年内行业内出现的科技成果,科技事件,科技人物做了一个提炼,评价和宣传。是行业内的一次探索,更是创新,值得祝贺。”

活动当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杨纪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陈大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强,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迟宗君、党委副书记董清松,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方勇等嘉宾,入选十大新闻的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负责人、日本帝人集团等知名跨国纺织企业国内代处及20余家媒体单位参加了此次发布会。

“十大科学新闻的评选发布,不仅仅是舆论的传导,更多的是知识的支持,而这十大新闻,其不仅仅是信息发布,更多的是作为生产的重要要素,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起到实际的作用。”中国纺织出版社迟宗君书记表示,今后十大纺织科技新闻评选活动将作为常态,一直办下去。

据悉,该活动自去年12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启动以来,受到了行业内领导、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纺织院校以及纺织企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该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出版社的权威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来自媒体的资深新闻人士将共同参与评选。本次评选涵盖了2013年度在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并对行业转型升级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类新闻,注重“当下”与“长远”结合,强调“科学性”与“新闻性”结合。其中有60%的新闻得票数超过100万张,最高票数多大130多万张。据悉,该活动还将以评选结果发布会为起点,后期将组织对接会、论坛、媒体实地采访等多种形式,力争为十大科学新闻的相关科技成果提供良好的宣传机会和平台,切实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之后,其自身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纺织行业在全面推动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能带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指出,举办“天门纺机杯”中国纺织科技十大新闻颁奖典礼,为纺织行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这一平台为促进纺织行业科技进步提升,纺织技术创新力,全面推进纺织强国的建设发挥重要的新闻宣传和舆论的领导作用。

链接:中国十大纺织科学新闻

·新型纺织材料助力“神十”飞天

·纺织行业再添新院士

·纺高性能聚乙烯打破国外垄断

·国产聚酰亚胺纤维迎战pm2.5

·全自动智能化粗纱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自动电脑横机获12项重大技术专利

·聚酯废水有机物回收变废为宝

·粘胶短纤后处理生产线节能30%

·海藻纤维产业化确立新标杆

上一篇:《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主题队会教学设计下一篇:有助孩子长高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