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风格

2024-05-17

李白的诗歌风格(精选6篇)

篇1:李白的诗歌风格

李白诗人的诗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李白诗人诗歌的风格,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李白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诗人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诗人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人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人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人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人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人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诗人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诗人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李白诗人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篇2:李白的诗歌风格

李白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他的诗歌是其主要成就,被世人流传至今。小编整理了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希望爱好文学的你会喜欢哦。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七言歌行篇幅长、容量大,形式自由,宜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抒发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篇3:李白的诗歌风格

李白幼年时期生活在回疆(今新疆与俄罗斯交界处),因为回疆地广人稀,空旷辽阔。无垠的沙海,偶尔可以看见一株仙人掌、一片胡杨林外,几乎看不见人,那里的人们都住在有水的绿洲,性格自由、热情、奔放。李白受回疆人们习俗的影响,有着热情、奔放的性格,也有着自己细致的特性。他可以发现不为人知的奇特景观,用诗人独特的眼光洞察到别人所捕捉不到的美景、美物。像“日照香炉生紫烟,”3大家都见过香炉冒出的香烟,但是从没有人注意过经过太阳照射的香炉烟是紫色的。不知别的诗人有无写过类似的诗句,我只知李白通过自己洞察事物的独特方法,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壮丽、神奇的“大瀑布”画卷,从而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给人挥之不去的印象。那就是“遥看瀑布挂前川”,此句让人们都向往瀑布。这就是李白本人所特有的魅力,他的诗歌大气磅礴,从不拖沓,像行云、像流水,充满了神奇的魔力。

唐朝诗歌繁盛,诗人也被造就出许多,李白称得上是群龙之首,“诗圣”白居易与他相比,稍逊风骚,杜甫的诗与之相比,又显得繁重拖沓,只要一读李白的诗歌,你就会心胸开阔,性情开朗,读李白的诗是一种美的享受,融入李白诗中,你将进入一种超凡的境界。这就是人们称他为“诗仙”的缘由。《梦游天姥吟留别》4一诗歌中,充满了奇特、怪异的想象,这种奇特怪异不是任何人都能感悟到的。李白将它写了出来,让每个世人去领会,领略,真是美不胜收。由此,诗人自由奔放、细致的性格都表现了出来,李白豪放,但并不糊涂,人们都说大气的人“马大哈”,我不这么看,只能说,有一些大气的“古代将军式”人比较马大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李白就是大气而又细致的人。他在大气磅礴下,又有着非常细致、柔婉的一面,他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人的眷恋,无不说明他是个细致的人。

李白不仅诗词歌赋写得好,还怀有一身好武艺。武侠小说上常说武艺和琴、棋、书、画四艺都是相通的。我坚信这一点是十分正确的。这些技艺都需要人具有相当高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悟性好。李白的直觉和悟性都是很高的,就像他写的每一首诗,都是精典之作,他的人也是风流潇洒,真是名副其实的诗如其人。精典的人物具有的气质是没有哪个人可以比拟的。他就是他,他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出类拔萃的才华,这些从他的诗中都能体会到。他的人表面孤傲、冷漠,但内心却是热情的,他从不攀附权贵,也从不嫌弃贫苦。他从心底厌恶这些“朱门酒肉臭”的豪门,他与争权夺利的黑暗官场格格不入,那些阴谋诡计的小人用卑鄙手段害死忠臣贤士,两手沾满鲜血,却又堂而皇之地登上权力的“宝座”。李白罢官远辞,回到了自己亲爱的故乡,与妻子重逢,带着满心轻松和喜悦游遍全国,写下了一首又一首传世的绝唱。到现在,李白的诗还是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爱不释手。

几百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一代一代吟唱着李白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是经由祖辈传下来的精品佳作,也难怪我们会对诗歌着迷,尤其是李白的诗歌,至少到现在,我没发现有一个人说 :“李白的诗,写的不好。”这并不是搞个人崇拜,李白本人和诗歌确实有许多的研究和讨论价值。李白本人开朗、乐观,诗歌豪迈、大胆、夸张,这在封建社会里,是极少见的,封建社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一切都循规蹈矩,很少有创新意识,新思想、新发明的有志之士,就是有,他们不是被罢官就是被远放,那昏暗的官场总有一天会把这股热情、清新、富于创造的力量消灭,李白正是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所以辞官隐退,也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好的诗歌创作机会,他游历了名山名水,古迹名胜,大好河山的美景尽收眼底,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于是,一首首佳作应运而生,李白开阔、豁达的胸襟令人佩服。

篇4: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任真淳朴,着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雕虫丧天真”,为了做到这一点,李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了尝试。

1.善于向民歌学习,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

李白的一生漫游从未停止过,他每到一地都会学到当地的知识,为他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大影响。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李白还有大量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长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时歌》不管是从选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乐府色彩,明代王世贞评得精当:“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2.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诗歌创作时,经常会力求精选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歌》),表达了诗人游寓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睿弹琴》),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种精炼的语言,在五言诗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唤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3.善于将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写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诗歌既有雄浑的意境,让人领略到奇险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诗人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诗人用优美的笔调写出艰险壮美的景象,使诗既有雄浑的意境,又给人以优美的感触。

二、散文句式的语言应用,比较自然,不受拘谨

诗歌语言要求严谨,散文语言比较自然,不受拘谨,而李白却能将诗歌语言散文化,决不让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冲破格律的限制,运用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这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说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表现了李白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这样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戏剧色彩。

这样散文化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诗这样写道:“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此诗沈德潜评曰“末一节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可见,这几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文章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三、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远大,希望为国立功,是个典型的爱国诗人。他这一腔爱国之情,从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用五岳的轻,来衬托然诺的重,来写侠客的豪侠性格。“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写人生短暂。“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观事实,否定功名富贵的永久存在。

李白还善于将夸张和想象两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诗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这种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诗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说用得最好的,当属《蜀道难》一诗。诗人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听此凋朱颜”。为了强调“秦”和“蜀”之间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用到了数字上的夸张“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蜀道之艰险,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话故事中太阳神的座驾都因这蜀道之雄奇而无法通过,极言蜀道之高。为了强调青泥岭山路之盘曲,诗人用到了“百步九折”。如此等等极度的夸张,配以作者从头到尾对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险,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所以说,李白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精神,而且在语言表述上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的手法。他在诗歌上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同样,在语言运用上也登上了耸入云霄的山峦。他的诗歌语言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今天的创作和新诗发展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篇5: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人李白诗歌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和想象,语言流畅自然,潇洒清丽。

一、任真淳朴,着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雕虫丧天真”,为了做到这一点,李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了尝试。

1.善于向民歌学习,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

李白的一生漫游从未停止过,他每到一地都会学到当地的知识,为他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大影响。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李白还有大量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长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时歌》不管是从选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乐府色彩,明代王世贞评得精当:“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2.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诗歌创作时,经常会力求精选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歌》),表达了诗人游寓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睿弹琴》),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种精炼的语言,在五言诗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唤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3.善于将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写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诗歌既有雄浑的意境,让人领略到奇险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诗人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诗人用优美的笔调写出艰险壮美的景象,使诗既有雄浑的意境,又给人以优美的感触。

二、散文句式的语言应用,比较自然,不受拘谨

诗歌语言要求严谨,散文语言比较自然,不受拘谨,而李白却能将诗歌语言散文化,决不让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冲破格律的限制,运用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这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说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表现了李白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这样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戏剧色彩。

这样散文化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诗这样写道:“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此诗沈德潜评曰“末一节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可见,这几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文章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三、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远大,希望为国立功,是个典型的爱国诗人。他这一腔爱国之情,从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用五岳的轻,来衬托然诺的重,来写侠客的豪侠性格。“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写人生短暂。“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观事实,否定功名富贵的永久存在。

李白还善于将夸张和想象两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诗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这种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诗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说用得最好的,当属《蜀道难》一诗。诗人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听此凋朱颜”。为了强调“秦”和“蜀”之间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用到了数字上的夸张“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蜀道之艰险,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话故事中太阳神的座驾都因这蜀道之雄奇而无法通过,极言蜀道之高。为了强调青泥岭山路之盘曲,诗人用到了“百步九折”。如此等等极度的夸张,配以作者从头到尾对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险,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篇6: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2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他把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发挥地淋漓尽致。阅读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澎湃激情的胸怀抒发,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他的许多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是继承并发展了庄子、屈原所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典型的浪漫主义诗风,把积极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李白对古典诗歌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李白成为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决不是偶然的。盛唐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庶和在时代精神孕育下形成了他的豪迈性格,炽烈感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和生活理想的热烈追求,是他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而他一生存在的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痛恨等,他要把这一切完美地酣畅地加以表现,也必然要选择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李白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就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之浪漫,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他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激昂的政治热情,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他的诗歌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他在诗中很少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作具体的详尽的记述,他所要书写的不是具体的生活历程,而是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的理想和爱憎。在那些揭露现实的诗中,他也并不对所要揭露和批判的事实作具体的细致的描述,他不是让事实本身去感染读者,也不是在叙述了具体的事实以后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发表议论,他只是把事实概括的描述,而在描述中倾注诗人的强烈的爱憎。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具有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李白与盛唐似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现象,密不可分。盛唐因李白平添了几许辉煌,李白基于盛唐滋长着他的灵气。但这二者又是那么相悖,以致生活在盛唐中李白的人生轨迹是那样曲折、不尽如人意。“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我们当代人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赞誉,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李白也是一位国际级的文学大家、一位纯粹的诗人。而当时的他对政治抱有一定的热情,现在看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那浪漫主义的气质与严酷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李白也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见,接到诏书的李白当时踌躇满志,春风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许多诗歌抒发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经历的丰富人生,心头汹涌的时代波澜,血管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表现出的豪放飘逸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象出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于此。其实自贺知章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唐天宝元年,三十多岁的李白前去谒见当时已经名重海内的贺知章,拿出自己的作品《乌栖曲》》,贺知章看后赞赏说:这首诗真可以泣鬼神了!李白又拿出《蜀道难》让其指教,贺知章看后称李白为“謫仙人”,于是,李白以诗仙之名登上诗歌的舞台。后来,李白回忆贺写到:“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当然这种定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可是我们读着他留下来的诗歌,循着诗人的思想情感轨迹,走入李白心灵殿堂的时候,仍可感到诗人的诗篇魅力无穷。

一、李白的诗歌具有自然明快的特点

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主要体现在他那些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笔的诗句里。如《独坐静亭山》:

“众鸟离飞近,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绝句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不仅诗人看山,山也在看诗人,浑然一体了。诗人把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仿佛毫不费力,但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一切都有了生命,一切都富有性灵。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在其中,韵味无穷。再如《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借春风有情来写离别之苦,说春风吹过而柳色未青,似乎有意不让人折柳枝送别,话语极为明白易晓,景物很简单,情思事实上也只是灵心一闪的感悟,蕴含却委曲深长。

李白诗歌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诗歌里,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如《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许多明白明快的语言被李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奇妙想象,写的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其五:“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美的湖泊,美的传说,空灵明快,跃然如画的境界,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因此,在诗体的选择上,他较少运用多有限制的律诗,而偏爱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这一类诗体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为放纵自由。例如《蜀道难》大量运用长短不齐的杂言,劈头就用了独特的句式:“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时而短至三、四字,时而又长至十几字,如:“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句式的屈伸变化中把诗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高潮。李白生长在蜀地,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历代作品均以山川险阻备言蜀道之难。而李白的《蜀道难》诗中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高俊险阻,是典型的艺术想象的产物。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对比,隐含着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李白诗歌的跳跃性也是极强的,往往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开阖动荡中坦露变幻无常的感情活动。贯穿在这些飞跃之中的,不是生活的逻辑,而是情感的踪迹。例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首两句从忧愁落笔,但从三句开始境界忽然一变,诗人抖擞精神,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于想上青天,览明月。“抽刀”两句又从天上跌回到人间,愁闷像回潮般再度袭来。但诗人不愿被这种消沉的情绪吞噬淹没,终于再次挣脱出来飞向自由的空间。诗人就在这样大起大落的飞跃之中,披露了其内心深沉的痛苦,感慨去日苦多,因饯别友人,他登上高楼,望长风飞燕,俯仰身世,感慨万千,说出了怀才不遇的心情,暗喻自己和朋友们的才学和抱负,也表现了他睥睨忧患的达观性格。全诗一唱三叹,跳跃起伏,前后照应,抑扬协调,在大起大落中显示出豪放气质,荡涤着一股清越之气,令诗歌清秀神奇。在慷慨苍凉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一个崇高的心灵的人对庸俗社会的抗议,而不是消极颓废的哀吟。

李白诗歌的语言,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写有大量的乐府诗,几乎占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他最擅长的七言歌行,其渊源本起自乐府;而用为唐代乐府的绝句也正是李白所运用自如的。这一切都说明李白的诗具有接近于歌谣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使诗歌语言更多地从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加以提炼、升华。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发展,李白则融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他有很多诗篇的用语就是直接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的,如《静夜思》系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而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又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他的《上三峡》诗则是以古代民歌《三峡谣》为张本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还有许多诗篇,虽然不是直接由民歌改造而来,却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风格,深得民歌韵味。如: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但是,并不是说李白的诗歌语言局限在乐府民歌的范围,实际上,他也广泛汲取了前代文人诗歌的精华,形成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自然”并不仅仅是除去雕饰,浅显明白,而且是语近情遥,具有丰富的意味。总之,李白善于博采前人的成就而自成高格,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是人格气质的直接投射,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二、李白的诗歌写出了俊逸的情韵和飘逸的个性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触发出新奇灵感,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俊逸风神的爽朗情韵。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

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类似的七绝佳作,在李白诗中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现实主义诗人杜甫②有精当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他以内行对诗的直感,以精警的诗句,对李白诗歌作出了准确而简要的概括。“清新”、“俊逸”是就李白诗歌风格特点直接而言的,“飘然思不群”,则是指他创作构思的特征。“飘然”言其意象漂移不定迷离恍惚的情态,“思不群”是指他的艺术构思能够超拔流俗。他举重若轻,挥瀚雾散,笔走龙蛇,从而写出“惊风雨”、“泣鬼神”的动人篇章。“无敌”则誉其天才超轶,举世无匹。以诗的语言风格而论,李白诗不仅清新俊逸而卓特,极萧散洒脱之致。飘然与俊逸,简言之即飘逸,这是李白诗歌风格的主要特征。继杜甫之后,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对李白诗歌的风格,多有一语中的的评赞。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③他们都拈出了“飘逸”二字,以概括李白的诗歌风格。南宋藏书家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读者自可别其真伪也。”“飘然有超世之心”的性格与“逸荡隽伟”之诗句,构成了他诗歌飘逸的风格。也就是说,李白诗歌飘逸的风格,不仅是他独特个性的表现,而且是通过语言的外壳表现出来的。读者可以根据这种飘逸的风格,辨识其诗的真伪。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常常不是用抽象的理论概括,而往往是用感人的形象描述。对于李白诗歌风格之研究,历代更多的人,则以形象的笔触描绘其诗歌飘逸的情态,有很强的可感性。李阳冰称“其言多似天仙之辞”。④刘全白谓“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⑤从他们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具体描绘中,显示与概括了李白诗歌风格的特征,前人或径直称其诗风格飘逸,或以形象的笔法,状其飘逸之态。由此可见,李白诗歌风格之飘逸,为历代诗歌评论家所公认。虽然,飘逸二字不能概括李白诗全部风格特征,但它是李白诗歌风格的金光闪闪的一个徽章。

飘逸风格是老庄思想作用于艺术趣味的反映,显示出潇洒闲逸离脱尘俗的艺术境界。飘逸重在逸,带有超脱凡俗的神仙风貌,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描写了李白这种飘然若仙之状:“先生得仙秀气耶?不然,何异于常人耶?”或曰:“太白之精下降,故贺监号为谪仙,不其然乎!故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架,想见飘然之状。”李白性格爽朗,胸襟开阔,志气恢宏,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安逸闲适与不执着世情的心境。《山中问答》表现了这种超然物外的安逸心情: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里流露出飘飘出尘之想。

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呈现出一种“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脱凡俗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夜泊牛渚怀古》、《赠孟浩然》、《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听蜀僧浚弹琴》、《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清溪行》、《春日醉起言志》、《送友人入蜀》、《月下独酌》等,这类诗闲逸洒脱,风格爽朗,神韵悠然,奇思络绎,妙语横生,表现出悠闲飘洒的情致。譬如《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道,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写沿途风物,并对行者以安慰,这是送行诗常见的格局,此诗不以构思精巧见称,而以飘逸取胜。妙在将极为艰险之旅程,写得轻松而优美,使行者不但不将蜀道视为畏途,而且如寻幽探胜,以勇往也。友人赴蜀,蜀道之艰难崎岖不可回避。“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如此艰难的情景,写得却十分轻松。“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秦栈”、“蜀城”之风景又如此可爱诱人。《唐宋诗醇》的编者评云:“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五六则秾纤矣。颔联极言蜀道之难,五六又见风景可乐,以慰征夫,此两意也。一结翻案,更饶胜致。”此诗虽写旅途之险峻,却能以轻快的笔调出之,气度从容,极尽潇洒飘逸之态。又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此诗写峰峦迭嶂摩天入云的深山老林中独有的恬静幽美的境界,神韵悠然,逸态横生,吐语如转丸珠,又如白云卷舒,清风与归,足以概括这类诗的艺术特点。李白送人、登览、怀古、访友之作,大都写妙手偶得,毫不费力,却极见艺术功力。

如《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晴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这首诗写景清新而不粉饰,即景生情,景中寓情,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从胸中自然流出浑然流畅,妙句天成。江上枫叶纷纷落去,溶进了多少诗人的辛酸和感慨。明朝文学家王士桢给予这首诗很高的评价:“太白诗„牛渚西江夜······枫叶落纷纷‟,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器是也”。李白的五言近体诗,短篇乐府及部分七言绝句,都具有这种艺术特色。

李白飘逸风格的表现,或在情绪上有飘逸出尘之想,或在诗人风度上有飘逸洒脱之态,或在诗的标格上骨秀气清,语言无粘皮带骨之病,无艰深带涩之弊。大体而言,一为俊逸,其诗神韵悠然,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妙。

三、李白写的酒醉诗具有浓郁香烈的情感

诗与酒,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孪生子。盛唐时期,中国更是诗酒结合的狂热世界。酒因其口感热辣、味道醇厚、令人迷狂的特性而成为一代诗豪的兴奋剂,催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酒诗。李白则更将酒与诗的关系演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诗风也因酒的参与而显得更为豪放、悲壮与飘逸。美酒芬芳,醇醪味厚,曾吸引历代多少迁客骚人畅怀痛饮,尽情吟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吟酒诗,超越众家,更具特色。

特色之一,吟酒诗数量众多,在《李白全集》中所占比例相当大。《钟山语录》引王安石的语说:(李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这固然是诬蔑夸张之辞,但李白吟酒诗数量不少是事实。刘熙载《艺概》将李白的诗分为“言侠、言仙、言女、言酒”四类,语虽不免偏颇,而言李白吟酒诗多则属不虚。李白千首诗中,诗题出现“酒”字,以及与酒有关的“饮”、“酌”、“醉”等字的篇什,如《对酒》、《九日龙山饮》、《月下独酌》、《春日醉起言志》等,有50余首;在诗行中涉及“酒”、“醉”等字的诗作,近240首。可见其吟酒诗比重之大。特色之二,这类诗以多变的艺术手法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杨载《诗法家数》云:“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以此形容李白的吟酒诗,也是恰切的。李白的吟酒诗,不是用浓墨重彩渲染酒的形、色、味,而是侧重于言情述志,写诗人本人与他人的狂欢痛饮,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用心。有的于诗题著上“酒”或“醉”之类的字,诗里却不著一字,于诗外虚写之,如《铜官山醉后绝句》;有的在诗中以一句或数句加以概述,如《江行寄远》、《饯校书叔云》、《金陵凤凰台置酒》;有的在全篇中铺陈开来,如《襄阳歌》、《将进酒》等,而像《月下独酌》、《待酒不至》等篇,几乎无一句不与酒有关,重重叠叠咏吟酒。

李白的吟酒诗,以多变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抒写平生抱负,讽谕时政世事,倾吐真挚友情,悼念亡友和表现诗人的思想、生活状况等。对李白那些吟酒讽谕时事、倾吐离情别绪、悼念亡友的诗篇,我们还是应加以肯定的。这些诗作毕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或者抒发了真挚强烈的友情,同时说明,一个有作为的诗人应注意反映现实生活,有感而发,不可无病呻吟。对吟酒诗中表现诗人思想和生活状况的部分,我们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那些鄙弃功名富贵的诗句,我们也应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对我们今天批判金钱万能、投机取巧的思想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对吟酒诗中宣扬人生如梦、提倡及时行乐的思想内容,我们则应持批判态度。像“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邯郸南亭观妓》),“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江上吟》),“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襄阳歌》),这些诗句,终究不宜传诵。对李白抒发因从政受挫而抑郁不平的吟酒诗,是他在“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写的,宛转表示了对封建统治者、达官贵人们的不满,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他于不满的同时也丝毫未减弱他的爱国之情,即使在流放夜郎之后,他还在高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他对权贵小人不满之甚,正说明他对国家热爱之深。李白自始至终是一个爱国诗人。

上一篇:作文珍惜青春不负韶华下一篇:机械设计基础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