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教案

2024-04-21

美教案(精选14篇)

篇1:美教案

一、教材分析:

《对称美、秩序美》是九年义务教育苏少版课程标准第五册16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范畴。在整个小学美术教材中处于第二学段的学习活动,本节课是在学生发现、感受对称美、秩序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发现美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对称美、秩序美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对称知识,掌握镜面对称、平移对称及旋转对称的特征,并能区分各种对称图例。

操作目标:能表现出不同形式的对称,并尽量展现特有的秩序美感。

情感目标:将感受到的对称美、秩序美延伸到生活学习中,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小公民。

三、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景物范例,了解、认识对称的秩序美,并在生活中感受秩序美。

四、教学难点:

如何用剪纸的方法表现对称美、秩序美。课时: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彩纸、剪刀等。学具准备:剪刀、纸、彩笔、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从小,我们在公共场所,排队买票、等车候车,上下楼梯、爸爸妈妈和老师们都会要求我们要遵守秩序,这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避免了危险,相信同学们知道秩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其实啊,秩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

二、认识秩序美

1、(幻灯片)对比不规则图片有序排列前后的不同,引申到去发现生活中有秩序的事物。

谈话:这些不规则的图片经过变一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现在的图片给你们什么感受呢?很显然,当这个不规则的图片被整齐排列之后,原本杂乱无章的画面变的有序很多,也舒服很多,所以秩序也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画面变的美丽,整齐能带来美,就是“秩序美”(揭题)

2、感受生活中的秩序美(幻灯片)

细心的同学们会发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好多运用这样的事物,你能说说有哪些吗?

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欣赏画面。(整齐的自行车、阅兵队伍、整齐的树林,一幢幢相似的楼房,还有很多新华书店当中排列有序的书本)….3、过渡小结:当事物按照一种规律井然有序的存在叫做秩序。

三、深入体验秩序美(按各自不同规律的排列秩序)

1、展示图“大自然中的秩序美”(幻灯片)向日葵的花瓣——圆形排列 蝴蝶的翅膀——左右相反方向生长 彩虹——弧形排列

四、学习“对称美”

导语:刚才大家发现没有,有人说蝴蝶是对称的,实际上刚才的几幅图有秩序美的画面,他们都是对称的,今天老师就来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下“秩序美中的对称美。”(第二次揭题)

同学们,讨论一下,你知道这幅画面中,有哪些对称形式吗?幻灯片出示:蝴蝶、雪花、竹子

1、分析蝴蝶图片中对称的形式

镜面对称:蝴蝶的花纹左右完全一样,可以折叠重合,它具有左右或上下对称的特点,像这样的对称叫镜面对称。

(交流)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2、分析竹节图片中对称的形式

平移对称:当画面中这段竹节,平行移动到一定的间隔,并且图形完全重复的时候,会给人一种连贯流畅的感觉,我们将之称为“平移对称”

3、分析雪花图片中对称的形式

旋转对称:一片非常美丽的雪花,其中的一片与其他的一摸一样,如果老师将雪花旋转一下,发现雪花的位置完全一样,也就是当一个圆形事物被旋转后,其形状保持不变,我们便称之为“旋转对称”

(交流)想想生活中又有哪些事物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4、小结知识点:刚才我们学了哪3种对称形式?

5、巩固:游戏“连一连”倒影的风景画,体育场的座椅、电风扇面

6、情感领域:想一想如果生活中没有了秩序,会怎么样呢? 十字路口交通秩序、公交车站台上下车秩序。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小公民。

五、制作:

1、谈话:对称美、秩序美,以各种形式存在,今天我们就用剪纸的形式来表现。

2、讨论: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来剪出镜面对称。指名示范:把纸对折,再画,再剪。

3、讨论:引导学生说说,怎么样来剪出旋转对称。

教师示范要点:对折,再对折,找到中心点,再对折,折的越多,花瓣就越多。

4、根据学情做现场指导 如何让花瓣外形有变化

如何让花瓣富于形式美,提醒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点线面“

5、作业评价:自评、互评、点评 四 拓展知识(幻灯片)

对称美、秩序美以各种表现方式存在生活中,如果说大自然是一位顶级的艺术家,他创造了那么多“对称美、秩序美。”那么,我们人类更是充满智慧,因为人类向大自然学习,在各个领域创造出更多的美。欣赏幻灯片

篇2: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音乐,辨别崇高美与欢乐美有哪些不同.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祖国颂》和《祝酒歌》两首音乐是如何通过节奏、旋律、曲调等要素把音乐美范畴表现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体验、比较、讨论“崇高美为什么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深刻,更富于哲理。”

教学重点:

辨别崇高美与欢乐美有哪些不同。

教学难点:

音乐作品欣赏中学生感悟能力的形成

教法:

1、问题聆听法: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聆听。

2、对比欣赏法:欣赏歌曲,通过节奏、速度、旋律的对比,加深对音乐崇高美、欢乐美的区分与了解。

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相互交流。进一步加深对音乐崇高美、欢乐美的区分与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国歌》。

当看到鲜艳的红旗冉冉升起,结合这嘹亮的国歌响起,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祖国的崇高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种音乐的美就是崇高美!(板书)

聆听

下面我们来欣赏歌曲《祖国颂》和《祝酒歌》,同学们来感受一下这两种美有什么不同?同学认真聆听,说出自己的感受。。《祖国颂》。《祝酒歌》。。

探讨

听完请同学们分组(A/B两大组)讨论,2分钟的时间交流讨论。。

刚刚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讨论也非常激烈,回答虽然不是很完整,但都讲到点上了。

分析

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聆听这两首音乐,老师将结合音乐做一个详细的音乐美范畴分析 《祖国颂》词曲作于1957年,是一部单乐章的混声合唱曲。这首歌非常壮观、气势磅礴。节奏宽松和紧密相结合。速度稍慢。旋律宽广宏伟。它属于音乐美范畴中的崇高美!《祝酒歌》作于1977年初,这首歌采用降B大调,2/4拍子,歌曲前面有8小节引子,他吸取了我国北方民间吹打乐中常用的喜庆锣鼓点的节奏型,欢快、跳跃,概括了全曲的基本情绪。它属于音乐美范畴中的欢乐美。

刚刚老师把崇高美和欢乐美给同学们作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接下来给同学们播放几首音乐,欣赏过程中,同学们结合老师刚刚的分析,辨别出哪些作品属于崇高美范畴,哪些作品具有欢乐美的意境?

。。《战争安魂曲》。。崇高美

(节奏自由/情绪压抑)。。《延安颂》。。

崇高美

(以优美动人的旋律,表现出对延安的由衷赞美与歌颂)。。《波尔卡》。。

欢乐美

(是舞曲的一种,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典型的节奏为:)

。。《第五命运交响曲》。。欢乐美(这是一首凯旋的进行曲,充满了热烈/欢腾的情绪,这是一支以三连音为主的明快的舞曲)

回顾

结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优美与壮美,同学们想一想崇高美为什么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深刻、更富于哲理呢?有没有同学知道?。。

下面我们再认真聆听具有优美、壮美、崇高美代表性的三首歌曲《牧歌》《国际歌》《祖国颂》

《牧歌》属于优美范畴,它的旋律优美、柔和、平稳。速度缓慢。表现草原人民幸福、安宁的生活。

《国际美》属于壮美范畴,它的旋律庄严凝重、刚劲果敢。速度是进行速度。鼓动千百万觉醒的奴隶奔赴战场,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战斗。

《祖国颂》属于崇高美范畴,它的旋律气势磅礴、宽广宏伟。速度稍慢。讴歌祖国山河的壮丽,展现伟大祖国前进的步伐和人民豪迈的气概!

作业

今天我们欣赏了崇高美和欢乐美,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更多音乐美范畴的歌曲。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小结

同学们,如诗如画的45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欣赏了崇高美和欢乐美,崇高美通常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等精神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理想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欢乐美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态度之一,它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拥抱美吧!下课!

板书设计

音乐的崇高美与欢乐美

1、《祖国颂》————崇高美 气势磅礴

篇3:美教案

一、音乐教学应大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美”

“发现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 不论是谁, 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 都喜欢“听”音乐, “听”不等于“欣赏”。要学习音乐, 就必须理解音乐, 既发现音乐中的美。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常常把音乐作品的背景, 内容, 特点, 思想等直接介绍给学生, 但这种做法往往使得学生的感知容易被教师所讲的范围局限, 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性的联想, 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做在一起欣赏, 个人的理解绝不一样, 正如“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比如,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头的引子部分, 长笛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吹奏出恬淡而美妙的旋律, 有的学生认为描绘的是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 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在夏天的原野上, 鲜花盛开, 小桥流水, 蝴蝶飞舞, 这些理解无可厚非谁对谁错, 只是学生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这样诠释音乐作品, 而应鼓励他们大胆去设想曲作者所要表达的作品内涵, 而作为教师更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作品的深度、广度、发现美。从而是学生能听、会听、创造性的听。在欣赏音乐时, 往往会使人们联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根据这一特点,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的背景, 内容等与社会美, 自然美, 艺术美和科学美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 就有了一种“美”的感知和冲动, 如在《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教学中, 我首先给学生勾画出一幅“乌云满天, 惊涛拍岸, 黄河船夫在暴风骤雨中搏斗, 粗矿奔放的劳动呼喊声和歌声的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风和日丽, 电闪雷鸣都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 大自然的变化多断才具有魅力和神韵, 一成不变的事物只能给人以呆板和僵化的现象。船夫们坚忍不拔, 奋不顾身地与风浪搏斗, 体现了人们不畏艰难, 敢于拼搏的积极进取地精神, 这种精神为人们所推崇和敬仰, 又比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 为了让学生能体会那种激人奋进地精神和感受长江那广阔地胸怀, 我以系列片《话说长江》中剪辑到冰清玉洁地雪白世界一长江发源地, 又展示了江水波涛汹涌地雄壮景象, 当起伏高昂地旋律响起时, 学生领略到了歌曲地内涵美, 更情不自禁地为祖国有这样一条母亲河而骄傲。我除了运用上述手段来让同学发现美之外, 还运用提问, 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美。其实, 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美”, 就是要挖掘音乐作品中地美。我总的做法就是:一、从作品内容上挖掘“音乐美”;二、从作品的历史背景上挖掘“音乐美”;三、从作品的民族性上挖掘“音乐美”。

二、音乐教学应大力鼓励学生去“体验美”

“体验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在引导学生挖掘和发现“音乐美”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体验和品位“音乐美”, 联想和想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 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发现美”需要联想和想象, 同样“体验美”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前者的联想是建立“音乐美和已被人们所认知的美”的坐标联系, 后者的联想是建立“音乐的旋律的形式美和音乐所表现出得事物的内在美的桥梁和纽带”。

在此基础上, 我再选择一两首无标题音乐让学生自由想象和联想, 并请他们畅谈各自的感受, 如《青少年管弦乐指南》是一首介绍管弦乐队各组乐器的交响曲。再播放这首乐曲之前, 我首先简单的介绍了管弦乐中的四组乐器 (弦乐组, 木管乐组, 钢管乐组, 打击乐组) 的音色特点, 然后播放每一组乐器所演奏的主题音乐, 最后播放全曲。在学生欣赏完这首交响乐后, 我就请同学们谈谈各自对每组乐器的感受。有的同学说:“长、短笛就像两只快乐的小鸟在林中欢快的歌唱”。有的说:“长短笛的声音使我想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笛子的景象”;也有的说:“笛声使我想到了鱼儿在小河里欢快的戏水”……同学们踊跃发言。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体验美的过程。

三、音乐教学应大力鼓励学生“创造美”

创造美这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境界。通过前两各阶段的音乐教学, 同学们在“发现美, 体验美”的过程中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理性的分析河思考, 把音乐作品的内在美转化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关, 即进入对音乐作品进行三度创作的“创造美”的审美层面, 因此, 在“创造美”教学中, 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化对音乐作品内涵的认识, 并把这种认识外化为自己对理想追求的自觉行动。如在欣赏完《月光》奏鸣曲后, 再聆听一段《无标》音乐, 感受与想象其情绪与形象时, 学生纷纷拿出了暖色调的色块。流畅的线条及几何图形;奔放简洁的抽象画、简笔画;简单明了的纸工作品;也有的要给音乐取个名字;甚至于邀请伙伴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哑剧”。这就是一种三度创作。又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命运》交响曲时, 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时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是惨痛的绝望。慢板乐章是挽悼的哀痛和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强力的欢呼。”恩格斯这一具体而又深刻的分析和评价, 有助于帮助学生们加深对这一作品的理解, 使学生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篇4:感受美,领悟美,追求美,创造美

为了完成高中语文必修2的教材中“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一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即“四美教学过程”。

第一,走进名篇,诵读佳作,感受美的魅力。

现代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美文中的美文,佳作中的佳作。为了完成单元写作教学内容,我在讲解此文时,有意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诵读,读过一遍,即写出三五句感受,再诵读再写八九句体会,而且写过体会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心得。在第三次诵读前,我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让学生诵读文本。学生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对于散文的美:情感美,语言美,艺术美……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还不是让学生进行散文创作的最佳时机,他们只是有了一些创作的愿望。

第二,对比品读,鉴赏特征,领悟美的标准。

春以萌芽为美,因为生命的旺盛已勃勃于大地;夏以花姿为美,因为生命的美好已灿灿于枝头;秋以成熟为美,因为生命的硕果已累累于原野;冬以素淡为美,因为生命的圣纯已皑皑于整个世界。对于美的感受,美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但对于审美观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积极的人生感受,乐观的审美体验就是学生的审美标准。为了获取这一标准,我在对《故都的秋》的鉴赏过程中穿插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以秋景为抒情对象的诗词。这首词学生已经学过,对其风格特征,作者的人生态度非常了解。把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既使学生明确了以景言情,以情明志的创作目标,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个性化审美趋向,更让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感受:写作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但也应该在作品里给予读者以积极的,向上的审美体验。

第三,仿写佳句,提升水平,追求美的效果。

名篇佳作所以优秀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品中有让人感动不已,铭记于心的语言。《荷塘月色》中写月光下的荷花时说“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故都的秋》里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有学生这样模仿道“轻摇柳干,那泛黄的柳叶便轻轻落下,如婀娜的女子献上的最后舞姿;如将死的蝴蝶舞动即将消逝的翅膀;如失意的仙女命运凄凉的被贬人间……”“秋的味道并非是寂寥,还有丝丝香甜,还有丝丝幻想……”“走在被铺得厚厚的落叶的石板路上,我微笑着聆听落叶弹奏的动人旋律……”“那一排排金灿灿的叶,仿若鲜芒,静静的垂在柳枝上”。

同学们虽把仿写的句子落于纸间,但我仿佛感受到了,一个个美文佳句在孕育,在诞生。

第四,亲近自然,关注生命,创造美的作品。

前三个步骤给予学生的审美体验是抽象的,是作家的,要想使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我还有意为学生创设自然之境,使他们亲近自然,关注自然的生命。

午休时,校园非常的安静,学生们随着我的脚步,踏上了“自然之旅”。“静音、静心、静悟”,学生们带着三“静”感受秋柳的金黄,枫叶的红醉,家鸟儿的形单影只。又在黄昏时,孩子们又和我一起感受秋天的凉意与静谧。没等我布置写作的内容,同学们已经开始了伏案疾书,一篇篇美文啊,让人惊赞,使人快乐!

“秋,我愿意在你叶子飘落时,与你翩翩起舞。”(某学生《爱上那抹昏黄》)

伏尔泰说“美是能够引起惊赞和快乐这两种情感的东西”。我要说的是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的教学素养,还应该是促进学生主动创造,个性创造的设计师,把学生从忽视语文引领到热爱语文的层面上来。

篇5:祖国美家乡美班会教案 八2

八(2)班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夸家乡、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活动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进图书馆等方式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变化等全貌。

2、学生搜集排列有关家乡的节目,准备有关名人爱家乡的文章。

3、多媒体等设备。

4、师生共同策划设计活动背景、标语等。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诗人告诉我,远离家乡的游子,梦中思念最多的是家乡。

老师告诉我,远离家乡的游子,白天想念最多的也是家乡。家乡让很多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家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比亲切的字眼儿。因为家乡,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爱我们的家乡。

(二)了解家乡

1、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祖国好,家乡美”的主题班会活动,我想问你们,你们了解家乡吗?

2、同学们对家乡作介绍:

„„

3、你们的家乡真了不起。我相信,你们的家乡因为有了你们,一定会变得更好的。

(三)赞美家乡

1、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确实是很美,变化也很大。谁能现场用诗句来赞美一下我们各自的家乡吗?

2、同学们的诗写得真是太棒了。我们家乡的变化离不开我们的城市、国家整体的发展。国家发展了,我们的家乡,才能跟着发展。所以,从小就要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四)了解祖国,热爱祖国

1、你们的家乡得到这样好的发展,是因为什么?

2、是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祖国好?

3、你了解我们的祖国吗?我们的国家多好呀!(五)从小树雄心,立壮志,报效祖国

1、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祖国很好,为了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得到更好的发展,今后有什么打算?

2、同学们谈感受。(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学好本领,来建设家乡)

四、小结

篇6:高一音乐 崇高美与欢乐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认真聆听合唱曲《祖国颂》和歌曲《祝酒歌》,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感受作品的崇高美和欢乐美。

能与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演唱合唱曲《祖国颂》和歌曲《祝酒歌》的片断,体验和表现作品的崇高美和欢乐美。

2、过程与方法

视频导入——聆听——回答问题——讨论思考——演唱——小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说出哪些作品属于崇高美的范畴,哪些作品具有欢乐美的气质与意境。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能体会崇高美与欢乐美的内涵与真谛。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对作品所描述的内容及作品表现这一内容所用的音乐语言进行分析。

2、教学难点:

合唱声部的均衡、和谐、统一,气息的运用,声音的控制。

三、教学方法: 情感导入法、欣赏体验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人们常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那么人们通常把自己的祖国比着母亲,由此可见,每个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应该是世界之最爱。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每天早晨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过程。(播放升国旗的过程)

师: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庄严而嘹亮的国歌声,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祖国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将油然而生。如果让我们用其他的音乐语言来表现这一爱国题材,我们该选用什么样的音乐材料?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可写出大致思路。

学生活动。

(学生设计、创造有关音响,或组织语言)学生展示。(用音响、语言)教师点评、鼓励。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刘炽于1957年创作的混声合唱曲《祖国颂》,此曲于1958年元旦首播后便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曲作者采用了采用了合唱、领唱、朗诵、乐队综合表现的形式,抒发了人们对新中国的热爱,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欣赏体验

(一)1、分段聆听

这首混声合唱曲是一部单乐章的合唱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是F大调,采用领唱,合唱形式。男高音声部和女高音声部分别用纯净明亮的音色领唱,合唱队加以呼应和衬托。请大家在聆听时注意领唱声部与合唱队在节奏上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前后在节拍上有什么不同,同时根据歌词联想音乐所描绘的画面。

(播放音乐片段)

第二部分是男高音和女高音领唱加合唱的形式。请大家在聆听时注意音乐的旋律,同时与第一段比较在调式上有什么不同,也请大家结合歌词联想一下这一段表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播放音乐片段)

第三部分是略去朗诵段的第一部分的再现,采用混声合唱形式。请大家在聆听时注意此段音乐前后的节奏有什么不同,(播放音乐片段)

师:了解了这三段音乐之后,现在请大家完整地将这首合唱曲欣赏一遍。思考一个问题:结合音响从音乐的气势、情感及格调等方面分析一下有什么特点?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美的享受?

2、复听全曲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综合。

(结合音响,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作品以磅礴宏伟的气势、汹涌澎湃的激情、高昂激越的格调,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当然表现音乐的崇高美方式,如:虔诚、轻柔、真诚的赞美、歌颂与倾诉等。)

3、分声部演唱这首合唱曲第一部分前两个乐句,进一步感受崇高美的内涵与意境。(教师组织并教唱)

(四)欣赏体验

(二)师:一首气势宏伟、激情澎湃、格调高昂的合唱曲《祖国颂》给我们带来了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美的享受。那么,当人们获得胜利时,在审视自己的创造成果时感到的喜悦的心情,如果让我们用音乐来表现,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材料呢?请大家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教师综合:

(表现喜悦和欢乐的心情时,音乐往往通过欢快流畅的旋律、活泼跌宕的节奏、明亮的大调性、轻盈的和声以及较快的速度等手法来加以表现的。这也是音乐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欢乐美”。)

师: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祝酒歌》。作品创作于1976年,歌曲把全国人民在打倒“四人帮”、痛饮胜利酒时难以抑制的欢乐之情表现得畅快淋漓,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抒情歌曲。在聆听时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全曲可以分几个部分?

2、这首歌曲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情感的?(提示:从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播放音乐)

学生聆听、思考,听完后讨论、发言。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体会到,一首经典的音乐艺术作品既要有深刻的内容,还要有相应的表现形式。下面请大家把已经感受到的欢乐的情绪,通过自己的歌声表现出来。

教师教唱,学生学唱。(学生合伴奏演唱)(播放伴奏)

教师评价 学生再次演唱。教师评价、鼓励。

(五)课堂讨论

通过对这两首作品的欣赏,结合自己的欣赏经验,你认为有崇高美、欢乐美的音乐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以及音乐语言的运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六)课堂小结

篇7:秋天多么美教案

1.理解歌词,体验演唱副歌部分“来来来”的欢快情绪。

2.能根据第一段歌曲图谱结构图来推断第二、第三段歌词内容。

3.会跟着教师的指挥自然的接唱歌曲的副歌部分。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认识过的秋天的农作物,有条件的可参观农科院种植基地或农村田野。

2.纸(与挂图同大)、笔。

3.《秋天多么美》音乐CD(盒带)。

4.《秋天那么美》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挂图1幅。

5.幼儿学习资源③第6~7页。

●活动建议

1.教师播放音乐,请幼儿欣赏。2.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歌曲的第一段,知道用图谱可以帮助记忆歌词。

(1)教师清唱第一段,请幼儿说一说歌里唱了什么。

(2)教师再次清唱第一段,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并画出第一段图谱,(参照幼儿学习资源

③第6~7页的画法,有拟人化的秋

风吹、棉桃露出白牙咧嘴笑的样子)。(4)教师带领幼儿看第一段图谱并完整演唱一遍,引导幼儿发现副歌部分两个乐句的不同之处。

3.引导幼儿学习歌曲的第二段。

(1)重点引导幼儿比较发现第二段歌词和第一段歌词相同地方的规律。

(2)教师逐句与幼儿讨论第二段歌词,边讨论边出示挂图。

4.学习第三段歌曲。

(1)预测——根据第一段、第二段的规律尝试推理第三段的歌词:它可能是什么?它和前面两段歌词可能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可能什么地方不同?

(2)教师清唱第三段歌曲,请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测。

(3)教师就歌词提问,并出示挂图,引导幼儿逐一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尝试看着挂图完整地演唱歌曲。

5.看挂图分工唱三段歌曲(教师唱前面的,并指挥幼儿唱每一段的副歌部分)。

6.幼儿完整演唱。

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指挥,一组唱前半部分,一组唱副歌部分。

活动延伸

1.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可尝试变换演唱形式。歌曲前半部分可由个别幼儿演唱,歌曲后半部分“来来来·······……秋天多么美“可由大家合唱,初步学习领唱与合唱的形式。

篇8:秋天多么美教案

活动目标:

1、 理解歌曲内容,学习小树叶勇敢的精神。

2、 理解歌曲中两段歌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用两种歌声表现歌曲。

3、 知道秋天来临的变化,理解大树和树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1、观察秋风起树叶飘落景象

2、实物小树叶

3、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 放音乐《小树叶》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2、 出示小树叶,教师进行提问:

秋天到了,小树叶有什么变化?秋风一吹树叶会怎样?它会怎么飘呢?谁来学一学,它会飘向哪里?

3、 学唱歌曲《小树叶》。

(1)、放歌曲录音,让幼儿欣赏。

(2)、教幼儿朗诵歌词。

(3)、分句教幼儿演唱

4、 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5、 引导幼儿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6、 启发幼儿用轻柔、响亮的声音分别演唱两段歌曲。

提问:歌曲的第一段,小树叶是怎样的心情?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的第二段小树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我们用什么来演唱?

7、教师小结:小树叶很爱自己的妈妈,我们小朋友也要爱自己的妈妈。

课题名称:秋天多么美

活动目标:

1、 感受两拍子歌曲的优美旋律和节奏特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2、 感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感受丰收的`喜悦心情。

3、 能为歌曲创编动作,并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磁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前准备:带领孩子观察秋天里周围的景色。

课堂上跟孩子们一起交流秋天周围景色的特点。

二、 让幼儿观看挂图

(1)、你看到了秋天里那些景色?(幼儿回答)

(2)、认识图中相关的农作物,并观察其特点。幼儿表述后,幼儿用歌曲中的词语来总结。

三、欣赏歌曲

1、教师放音乐磁带,请幼儿欣赏,然后教师进行提问:听了歌曲后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教师小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喜悦的季节,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四、感受歌曲的节奏

( 1)、教师放歌曲磁带,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如:拍手、跺脚、点头等等)

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两拍子)

两拍子的特点是什么?(强弱)

五、学习歌曲

1、出示挂图,教师跟幼儿边说歌词边拍节奏。

2、分句跟老师学习

3、教师弹琴,幼儿整体跟唱歌曲。

六、表演歌曲

(1)、幼儿自由组合,为喜欢的歌词创编动作。

(2)、请幼儿分组表演歌曲。

篇9:秋天多么美教案

内容音乐《秋天多么美》重点

难点

1、能用短促的声音演唱调音部分

2、了解跳音的演唱技巧教学

目标

1、能用短促的声音演唱歌曲第一段

2、感受旋律,体会秋天的美好组织

形式集体教学

准备儿童经验基础了解秋天的美景,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环境准备歌词相关图谱、磁带、钢琴过程与策略有效语言设计环境辅助一、以游戏形式,学习跳音

1、请小朋友根着老师做动作,初步了解副歌歌词内容

2、通过老师带领学做动作来感受跳音的特点。学习跳音的唱法。

二、学习演唱第一段

1、出示图谱,理解歌词。

2、根据老师图谱学念歌词

3、根据图谱,演唱第一段。

三、完整演唱,感受秋天的美好

1、老师与幼儿对唱。边唱边动,感受歌曲的意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2、幼儿完整演唱。

1、请小朋友来和老师学学吧!

2、你发现这段音乐在唱法有什么特点?给你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

3、秋风秋风轻轻吹,吹过了哪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事?

4、听完歌曲,你觉得秋天的场景是怎么样的?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

学唱歌曲

图谱

学唱歌曲

接唱歌曲分析反思:

篇10:论美教案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二、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三、走进课文

(1)整体感知: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2)讨论下列问题:

1、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的美等等,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

明确:人的美 【板书:人的美】

2、文章中提出了人的哪些美呢?

明确:谈及了美德、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等几种美。【板书:】

3、对这些美,作者有什么观点?(刚才读课文时所画的句子)明确:观点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4)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6)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4、培根他欣赏哪一种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明确:最欣赏美德,文章中心观点是:美德最美,要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板书:美德最美】

5、我们看本文作者用的笔墨不多,但语言都非常的精辟,有的比喻也很形象,如果教你编写一篇“论美语录”,你会摘录哪些句子?并谈谈个人的理解。(课后探究练习上的第二题已经列出不少了,也可以再做一些补充。)总结归纳: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明确: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正所谓上帝给予我们是有限的,给了你美貌,就可能少了些智慧,给了你智慧,就可能少了些容貌,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既拥有美貌又拥有智慧和高贵的气质。

③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明确: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

④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因为美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美,还包括内在精神气质,品德抽象的一面,它是不能订制规范的,不能画出来的。

⑤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⑥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⑦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明确:“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举例:《巴黎圣母院》

四、课文质疑

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告诉我们“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又说“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明确: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其实不矛盾。(结合时代背景)

五、课文小节

外表的美终归是暂时的,易逝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不凋谢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出美的光泽。愿同学们拥有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德行,做一个美的人。

篇11:论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对美的认识。

2、体会语言精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对美的认识

教学难点: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研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试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

作者认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内在美,品德之美,希望人们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3、作者用词准确,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美貌的人并不都其他方面的才能。

“不都有”,三字既精当,又符合实际。

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

用“许多”一词,说明数量不小。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

用“有些”,数量就少了,用语很有分寸。

三、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加以理解。

讨论并归纳: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篇12:论美教案用

教学目标 :

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美的内涵 教学方法 :

朗读法 引导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 1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去用心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思考,今天让我们随着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论美》这篇课文一起来认识美、理解美、思考美。(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部分(1),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2——4),具体论述美德最美。第一层(2),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第二层(3),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

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第三层(4),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第三部分(5),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 光辉。

3、思考:

(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明确: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明确:“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明确: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略。

三、品味语言。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加以评析。例如: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教师总结:通过这句格言,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2、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3、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明确: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增强事理中间的必然性,并增加了讽刺意味。

4、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凡人论美

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会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第一次月考有仿写句子,送给某学科的老师以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还记得写给历史老师的句子吗? 示例:你博古通今,想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

五、教师寄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六、全班诵读第5 小节,加深对课文理解。

七、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尝试记住这些话。

板书设计

论美(培根)

颜色之美 美德最美

形体之美 优雅行为之美 美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语言特色: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教学后记:

篇13:荷花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线描绘画,掌握色彩应用。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掌握画荷花要点及画面构图:启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了解绘画的表现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猜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一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同学们有谁能告诉老师谜底是什么? 师:嗯,回答对了,同学们都很聪明,那同学们你们认识荷花吗?荷花美不美啊?它美在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吧。引出课题:(板书)荷花美

二、新授

(一)课件播放图片,欣赏荷花让学生再感受荷花的美。

1、同学们这荷花美不美?和你刚才说的一样吗?

2、荷花很美,但它美在哪呢?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荷花它美在外观,美在实用,美在诗情画意)

(二)课件展示荷花美

1、展示学生作品

1、设问:

(1)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请说说你的感受。(2)仔细看看作品是用什么材料画的?与自然界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作品)

2、、探索绘画方法:厚涂、薄涂、干画、湿画

3、展示绘图步骤(1)用油画棒勾画荷花。(2)给荷花画上水彩色。(3)用水彩色涂染背景完成作业。

(三)自由创作,学生作画

刚才,同学们尝试表现荷花了,肯定同学们还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意画出自己眼中的荷花。

(四)评议 举行荷花美创作大赛

1、生评

2、自评。

3、师评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师:今天我们一起用色彩表现了荷花,感受了荷花的美,同学们都很认真,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今天所学的色彩知识,绘画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通过你们的画来展示你们家乡的美、生活的美。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让父母带你们去郊外,到荷塘进行真正的写生,那时,你的感受将会更特别

板书设计

荷花美

篇14:悲剧美教案

教学目的:1.能认真聆听本课音乐作品,感受和体验悲剧音乐的意境和美感。2.从歌曲中回看历史,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歌曲《松花江上》的悲剧性内容及表现这一内容的音乐语言进行分析。.2.难点:理解悲剧美的深层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孟姜女哭长城》学生边思考边感受: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凄惨、悲凉、痛苦)

提问:这个作品该属音乐美的哪种范畴?

(悲剧美)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对,是悲剧美,这悲凉、凄惨、悲愤的情感也正是悲剧美音乐作品的特点。音乐的悲剧美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二、作品欣赏

1.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

思考:你是否能联想起造成悲剧的历史事变? 学生思考回答: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怎样的悲剧呢?歌曲作品《松花江上》就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幕。2.感受

(1)播放《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

提问:你认为歌曲的哪一部分最具有悲剧美,最能引起你内心共鸣?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A.《松花江上》背景简介: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生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华战争序幕,张寒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恨写出了悲剧歌曲《松花江上》,以此为形式记载了这一些悲惨的历史,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打油诗:“江山宝藏躬相送,血淌尸横填松江。”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悲惨啊!B.曲式结构分析:三段体式(这首歌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对故乡和亲人无比的怀念之情。

第二段:对日本帝国主义罪行深痛控诉,对悲惨景象伤痛万分。第三段:呼天喊地的哭喊声把情节推向高潮。爹娘啊...欣赏作品二 《周总理,你在哪里》

首先我先给同学听一首歌《你是这样的人》。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为谁而写的么?(周恩来总理)同学仔细看看的他的歌词,戴玉强把这首歌诠释的很好。现在我们来欣赏悲剧美作品《周总理,你在哪里》 这是诗人柯岩的长诗《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写于1977年,作曲家施光南谱曲后由李光羲老师在1979年传唱中国,其中在法国也赢得一致赞扬。

提问:①本诗感情基调(深情的呼唤,急切的寻找,无尽的怀念)

②到哪些地方寻找了总理?(板书:高山 大地 森林 大海 广场)

总理的六无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无怨。六是去不留言。

说到总理我希望大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朱镕基总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朱镕基总理说过:我是一个孤儿,从小无父无母,我不怕得罪人。我准备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

欣赏作品三 《罗密欧与朱丽叶》

大家有看过这个舞剧么?莎士比亚经典悲剧名著。

故事说的是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互相仇视。一对仇视家族中的一男一女戏剧性的相识 相恋后来遭遇很多打击的考验,但并没有破坏他们牢固的感情,但最后因为误会双双殉情,双方家族摒弃仇恨,讴ou歌了人类伟大的爱情以及诠释了世俗的残酷。

现在请大家欣赏《罗密欧与朱丽叶》02:02:00

01;04;00 视频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 歌词翻译如下:朱丽叶之死。

为何要在这里?你已不在的世界待到老。我是否有选择的能力,当我给你的爱死去,不要试图理解我们,不再找寻自我,将你留下的爱烧成灰烬,但留藏在你冰冷的身旁。我为爱而死 我为爱而死

罗密欧 罗密欧 没有你生命只是个代名词 罗密欧 我是如此爱你

为了夜晚的来临 在我的口中没有你的味道 罗密欧 罗密欧 我来了高高的在天上等我 罗密欧 为了明日的来临

在我的唇上没有你的味道 也许你很难过

我为你感到如此怨恨,我把与你的恨放在一起,然后让我和你一起远离。我为爱而死 我为爱而死!欣赏歌曲《黄河怨》

提问:这首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凄惨、哭诉、悲痛。)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曾巨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上一篇:会的主持词下一篇:UE规划分为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