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项目部创建方案

2024-04-07

服务型项目部创建方案(共6篇)

篇1:服务型项目部创建方案

附件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

(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是示范区(项目)验收的前置条件。示范区(项目)应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成为课题研究的实践基地,深化推动课题研究,使之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研究应紧密结合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之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

(三)与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相衔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展开,着重推动突出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过程,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鼓励地方探索经验,形成典型和特色,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和工作要求与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等工作有机统一、相互衔接。

三、创建原则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既有整体规划,又有重点攻关,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结合实践,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制。

统筹城乡、突出特色。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从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密切结合当本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注意城乡统筹城乡,探索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保证基本、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方法,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加强合作、共建共享。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多方兴办”的工作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共同参与示范区(项目)建设。

四、创建类型和申报基本条件

(一)创建类型。

1.、“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2.、“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某一方面、某一构成要素进行探索,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组成方面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

(二)申报主体。

示范区的申报主体:地级市(区)人民政府(含省直辖的县级人民政府)为主。

示范项目的申报主体:地级市(区)文化管理部门(含省直辖的县级文化管理部门)为主。

(三)申报基本条件。

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申报基本条件为:文化工作基础较好;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制度设计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的综合示范带动作用。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申报基本条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较好;在某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对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示范性,形成较为成功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五、重点任务和重点创建内容

(一)重点任务

1.、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具有地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在分析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重点,提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规划和目标,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力争取得有全国示范意义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建立符合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为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3.、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等。

4.、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二)重点创建内容

1.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服务人口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示范区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和覆盖率、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率等指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整合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服务,使公共文化设施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2.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公共文化专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和聘任制度,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健全。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设备配置标准(含公共图书馆购书费标准),按照标准落实资金,配备技术设备并培训技术人员。建立公共文化远程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得到基本保障。

3.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以及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明确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主体、方式、渠道并已经落实。公共文化机构实行经常性开放和免费服务,有针对性地设立和实施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都可以从市场招标购买,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市场的“大循环”。

4.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组织指导专业发展与行业自律、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

5.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建立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实施,制定并实施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评估标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机制及“公共文化服务居民满意指数”),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6.建立制度设计成果资源共享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加以宣传和推广。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六、创建标准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用地指标、评估定级标准等为遵循,制定具体创建标准。

在《创建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形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标准》,对各个创建单位进行审查验收。

七、创建周期

创建周期为2年。从2011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示范区(项目)申报、创建、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命名颁牌。2012年、2014年、2016年分别公布第一、二、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命名名单。

八、创建示范区(项目)评定程序

创建示范区评定采取地方人民政府主动申报的办法,经省级文化、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由文化部、财政部批准确定。

创建示范项目评定采取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主动申报的办法,经省级文化、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上报,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由文化部财政部批准确定。

(一)申报。根据创建示范区(项目)申报基本条件,参照文化部、财政部制定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采取逐级上报的方式申报创建示范区(项目)。每批每省申报创建示范区候选名额不超过2个,申报创建示范项目候选名额不超过4个。

(二)评审。文化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各地申报的创建示范区(项目)进行论证和初评审,提出创建名单。

(三)确定。文化部、财政部根据评审结果,考虑区域、结构、代表性等综合因素,确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名单并公示。

(四)验收和公示。列入资格名单的创建单位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两年后,文化部组织专家委员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标准》,对各个创建单位进行审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将最终名单在媒体公示七天。验收不合格的取消创建资格命名和授牌。

(五)命名和授牌。通过验收和公示的创建示范区(项目),经文化部、财政部审批同意,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文化部、财政部将定期对已通过验收命名的示范区(项目)按照与时俱进修订的创建和验收标准进行复查,对后续工作后续保障不力、有明显退步、在一定期限内经整改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示范区(项目)予以摘牌,撤消其示范区(项目)资格。

九、工作机制

(一)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为加强领导,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文化部、财政部领导任组长,两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统筹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主要职责是:

1.制定创建示范区(项目)申报条件和标准; 2.审查批准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项目;

3.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协调解决示范区(项目)创建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对示范区(项目)创建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决定有关奖惩。

(二)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办公室 工作办公室设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负责示范区(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汇总各地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对各创建示范区(项目)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向文化部提出创建国家级示范区(项目)建议名单;

2.受领导小组委托,指导各创建示范区(项目)开展工作;

3.组织开展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业务和管理培训;

4.推动各地区之间、各创建示范区(项目)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研究总结、宣传推广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经验。

(三)专家委员会

为统筹指导示范区(项目)创建和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审订创建示范区(项目)评审标准和课题研究体系;

2.、受领导小组的委托,对各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项目进行评审和实地考察,提出意见;

3.、对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 4.、协助开展创建示范区(项目)和课题的评估、验收等工作。

(四)地方文化、财政厅(局)

负责统筹本省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对本省申报的创建示范区(项目)进行审核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向文化部、财政部统一申报,并负责督促指导本省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十、激励机制

(一)通过验收的创建单位,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

(二)为了鼓励和调动地方创建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给予补助和奖励。

篇2:服务型项目部创建方案

(2011年2月17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文化部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具体安排,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努力培育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二、基本做法

1.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

2.针对我县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创建设工作,认真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3.与文化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和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评估定级工作相衔接。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着重推动突出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通过规划管理和创建过程,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三、创建原则

1.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上级的部署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结合实践,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专家的指导作用,通过体制创新,建立符合经济要求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新机制。

3.统筹城乡、突出特色。从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密切结合实际,根据我县的特点和优势,统筹城乡,探索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4.保证基本、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5.加强合作、共建共享。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多方兴办”的工作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共同参与创建活动。

四、重点任务

1.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根据我县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在分析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创建工作重点,提出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规划和目标,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力争取得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建立符合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具有我县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为平台,将分散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3.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公益

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人、财、物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保障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与考核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等。

4.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在“管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五、创建时间

国家创建周期为2年。从2011年开始,我县每两年进行一次示范区(项目)申报、创建工作。力争在2012年成功创建一个省级示范区(项目),2014年成功创建3个省级示范区(项目),2016年前成功创建一个国家级示范区(项目)。

六、工作机制

成立慈利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文广新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各二层单位和各科室负责人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县文广新局办公室负责人为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0744-3223161。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我县创建的具体项目,组织专人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由领导小组集体讨论通过后按要求向

上一级机构申报。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全面动员。创建活动事关我县的文化发展大局。通过验收的创建单位,将被命名为国家或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授牌。中央或财政将对示范区(项目)给予补助和奖励。为此,全系统要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完善服务体系,使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再提升一个档次。

2.结合实际,积极创建。各二层单位、各股室要从大局出发认识创建活动的意义,立即行动起来,将推进文化服务行动与实现本单位的工作目标结合起来,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创建活动纳入单位的整体规划,全面动员,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篇3:服务型项目部创建方案

1 项目实施情况

项目投资1 756万元, 其中省拨款200万元, 主管部门配套100万元, 单位自筹1 456万元。

1.1 硬件投入

投资115万元, 对中心农科所进行了功能性升级改造, 新建科研大楼1栋, 提供服务场所1 200 m2;投资32万元, 对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 投资475万元, 新建良种仓库5 000 m2;投资850万元, 新建高标准试验示范田20 hm2, 原种繁育基地200 hm2;投资284万元, 对现有农机具进行了技术改造, 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

1.2 软件建设

项目实施以来, 公司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2011年引进各类农业人才13名, 聘请院校专家教授来公司授课10余次, 内部组织员工业务知识培训15 d以上;目前, 公司共有农业系列高级职称4人, 中级职称28人, 初级职称23人;农业类硕士研究生5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7人。

1.3 院校合作

项目开展后, 公司加强了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 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先后与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合作, 建成产学研网络, 提高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

1.4 制度管理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制定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考核细则, 明确目标任务, 细化组织实施, 接受公众监督。服务中心及中心主任的考核和奖罚, 根据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由中心管委会研究, 确定奖励系数, 兑现年终奖罚。

2 建设成效

随着项目的推进和实施,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挂牌运行, 并取得较好成效。

2.1 科研实力加强

高规格服务场所投入使用, 全面提升了中心服务水平, 年接待500人次进行品种观摩;高精度实验室开始运转, 提高了科研规模、水平与档次, 接受测土配方施肥试验53批次;高标准的试验、示范田建成, 提高了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能力, 试验示范新品种32个, 推广新品种12个;新技术、新农药、新化肥的引进, 大幅提升了示范和推广力度, 制定了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2个;高精密仪器常态化运转, 全年共发布病虫情报16期, 气象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

2.2 繁种规模扩大

新引进高精度稻麦播种机11套, 新建高性能种子烘干线1条, 新建良种储备仓库2栋, 新引进种子清选机4台, 从种子生产、烘干、仓储、质量检验等全方面提高良种繁育水平, 年繁育良种1.5万t以上。

2.3 推广水平提升

搭建了稻麦品比试验平台, 推动种植业增效和种业发展;开展综合科技研究服务工作, 强化新品种引进试验、选育、示范推广功能;构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网络, 推行优质、高产、高效技术规范, 实现种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3 结语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建立, 构建了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人员配置较强, 具有一定的引领和辐射功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必将有力地服务于江苏省沿海地区的种业发展, 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3]。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影响力, 拓展服务中心的辐射范围, 积极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构建农业技术创新平台,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推动大中农场集团公司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水平;进一步实施产、学、研相结合, 引进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强化农业技术服务、试验推广和研发职能, 促进农业结构优化, 推动全系统及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

摘要:总结了大中农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建项目的实施情况, 并分析了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 以期为大中农场公共服务平台的及时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平台,创建,实施情况,成效,大中农场

参考文献

[1]王永贺, 张国平.大中农场农业科技公共平台建设目标[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1) :289.

[2]胡坤, 项喜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分析[J].农产品加工刊, 2011 (1) :100-103.

[3]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 2010 (1) :5-9.

篇4:服务型项目部创建方案

关键词: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图书馆服务

一、信阳市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进展情况

(一)夯实基础,规范管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超前谋划,实施标准化建设。乡镇公共图书馆规划设计以总分馆制为前提,注重儿童服务空间设置与资源配置。根据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要求,各乡镇图书馆建筑面积为821平方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原则,分为上下两层,内设少儿、成人、报刊、电子、采访编目等5室。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各乡镇图书馆的选址,都定位在中小学校附近。目前,全区有区级图书馆一个,系部颁一级馆;乡镇18个公共图书馆均免费开放,设置率为100%。

资源建设,扩大阅读活动载体。全区共有馆藏图书近30万册(不包括各农家书屋图书),适合儿童、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占总数的20%;开通的数字图书馆囊括了14个数据库,数字资源达4TB以上;强化数字化建设,建成19个公共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共计594台;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20个,设置率为36%;村级电子阅览室建成10个,设置率为4%;由华谊兄弟公益基金捐赠的“零钱电影院”,已经在16个乡镇公共图书馆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

服务延伸,加快村级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平桥区实施村级图书馆试点工程建设。在全区范围内,选择人口数量较多,距离乡镇图书馆较远的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50个,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村级图书馆要求馆舍面积达到70——100平方米,内设少儿阅读区、成人阅读区、电子阅览区。在原有藏书、资源设施基础上,总馆为其配备计算机4-6台,每年配送图书600——800册,图书由总馆统采统编,纳入全区“一卡通”借阅范畴。目前,平桥区已建成7个村级图书馆并免费开放。

三级联动,推行一体化管理。平桥区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级图书馆为支馆,以数字图书馆为补充,建设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同级别服务理念各有侧重,区级突出统筹,乡(镇、街)级突出共享,村级突出均等和便利。各级图书馆采用统一的服务平台和业务管理系统,实行“统采统编、统一调配、定期轮换、分级管理、分散服务”,建立了纵向联系、横向联通、高效流畅的图书馆一体化服务平台。

(二)突出特色,强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馆站结合,创新文化服务形式。平桥区坚持以乡镇公共图书馆为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实现部分文化站与图书馆阵地整合,工作人员整合,文化站图书室与图书馆藏书整合,文化站业务活动开展与图书馆读者服务活动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电子阅览室数字资源整合等。同时,实行图书馆服务网络向下延伸制度,对辖区内村级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室)、农家书屋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建立长效指导和帮扶机制,帮助提高图书分类、编目,图书存放,读书活动开展,新技术电子产品应用等业务实际操作水平。

上门办证,倡导全民阅读风尚。2014年,平桥区公共图书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坚持阵地服务和上门服务并举,通过实地参观、现场交流、馆员讲解和论坛、微信、网站、宣传手册等方式,吸引群众持证阅读。各馆工作人员联合各中小学校和残联,先后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免费送证;走进全区各行政机关、街道社区、中小学、各企业上门办证,推广阅读。同时,邀请华谊兄弟公益基金、大象出版社、同合车轮厂、郑州大学研究生院等社会组织、企业和高校2800余人来馆参观交流。目前,全区共有注册读者3.2万余人,较乡镇馆开馆前和去年年底增加了近2.8万人和1.94万人。

三类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充分利用图书馆免费公共文化资源,各馆每年累计开展不同类型的读者活动400余场次,参与读者5万余人次。定期开展“乡村大讲堂”公益讲座,联合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剪纸、泥塑、书画”等传统文化作品展示;利用图书馆门前广场,开展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广场舞蹈、电影放映等。

拓展服务,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培育一批留守儿童特色服务项目,建立“零钱电影院”,每周末开展“电影分享课堂”,孩子们在这里观影、读书、绘画,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开展“零距离”亲子视频对话服务,孩子可以在电子阅览室与外出务工父母进行免费视频交流;联合团区委,发动志愿者广泛参与,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开展 “一对一”帮扶结对关爱活动,定期为留守儿童送图书、送培训、送演出;同时,还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后作业辅导等服务。

(三)健全机制,形成合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建设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政策机制。区委、区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平桥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强化政府主导地位,该《办法》对图书馆的领导机制、硬件建设、管理运营、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等各方面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规定,有力保证了公共图书馆的科学、规范、健康发展。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平桥区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管理办法》、《平桥区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考评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及人才引进培养办法》。

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项目支持和社会援助为辅”的多渠道投入模式。区、乡两级财政从乡镇图书馆建设到开馆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从2012年起,区财政每年统一拨付区图书馆专项资金35万元,各乡镇图书馆专项资金10万元。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捐赠支持。平桥区通过多措并举,较好的破解了资金难题,保障了图书馆有序运转。

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全区现有在编图书管理员33人,招聘工作人员26人,由区总馆负责日常管理、业务培养和考评奖惩。坚持“专业人才领军、基层馆员统筹、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信阳师院和市图书馆文化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专业团队,深入平桥区公共图书馆调研、查找问题、技术指导、方向引领。加强系统内部优秀人才培育和挖掘,实施骨干培养计划,赴武汉大学学习和东莞先进馆、市馆顶岗实习。

(四)引领带动,共建共享,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益最大化

统筹统建,服务效益最大化。平桥区公共图书馆建设重心在乡村,以“总分支馆制”建设为基础,开展传统文献阅读+数字立体资源阅读的现代阅读模式,配合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服务,整合国家、省、市、区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区、乡、村三级共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优质、免费、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群众受益程度大幅提升,服务效益实现最大化。2013年9月——2014年9月,全区公共图书馆图书外借总册次为34万余册次。

共建共享,社会认知率显著提升。乡镇公共图书馆、村级图书馆建设初期,可以说是无人问津,村民不知道图书馆是做什么的,有的以为我们是卖书的,有的孩子想进又不敢进,怕收费。通过近四年的宣传、走访、调研,改进,融合,图书馆的认知率显著提升。村民感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文化关怀和文化享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看书、借阅、听讲座,参与活动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2013年9月——2014年9月,全区公共图书馆年流通总人数为5.5万余人。

示范引领,带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平桥区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引领,带动了具有平桥特色的七大社会进步体系,即:以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为主体的新型农村文化体系,以公民常识教本进课堂为主体的新型公民教育体系,以村卫生室建设和村医培训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和免费职业教育与免费技能培训为主体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以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以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贴息、小额贷款担保为主要内容的就业金融保障体系,以“郝堂·茶人家”可持续发展项目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模型体系,有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平桥区在图书馆建设上投入了一定资金,但与基层群众需求和图书馆后续发展仍有一定差距。为有效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制订向农村倾斜的文化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各级文化部门职能职责,开展科学的绩效考核,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措施。

(二)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依然较大。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由于历史原因,在文化建设上,平桥区村级与区、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在设施布局上、群众文化队伍结构上、活动的内容质量上,农村仍然落后于城市,城乡文化一体化任重而道远。

三、继续努力,确保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结调研工作,系统梳理各项指标进展情况,有重点、有计划推进下一阶段工作。一是继续推进村级图书馆重点项目建设,力争通过改扩建、整合资源等举措。二是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文化服务能力,调整儿童读物采购类型,加大数字化资源采购。特别是对儿童喜爱的动画、动漫音像制品、视频点播资料等数字化资源的购买。三是以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为契机,联合信阳师院,在数字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实现图书馆间的共建共享。依托高校人才,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培养信阳市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研究队伍,为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开展档案评查,确保档案迎检不丢分。五是围绕示范项目建设,结合平桥区实际,加强研究探索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政策、办法、途径、模式,探索建立具有平桥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端.文化体制改革视野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提升[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篇5:服务型项目部创建方案

创建2010年“平安工地”实施方案

根据甬建安质监[2010]9号等以及公司相关文件精神,关于开展“平安工地”创建活动的通知后,项目经理吴勇志高度重视,专门召集项目部管理人员召开专题“平安工地”会议学习文件精神,强调平安就是效益,平安就是企业生命。我项目部决定在工地广泛开展 “平安工地”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务工人员提供合法保障为宗旨,以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为目标,全力打造平安工地,努力为务工人员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我项目部创造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在六月底前结合本项目部实际制订出实施方案。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技术负责人会同安全员及各班组长采取举办讲座、出板报、挂设标语条幅、出宣传单等形式,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并将“平安工地”责任落实到各班组,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七到九月份为全面实施阶段,决定成立以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专职安全员、项目各班组负责人等组成的检查监督组。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对照“平安工地”考核标准及创建目标,在施工现场全面展开排查,建立健全日常管理长效机制,集中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加强安全消防及防盗等安全防范工作。第三阶段即十到十二月份再次回头看;做到项目部每周进行

检查,责任人员每日进行巡查,除改正过去的隐患外,还对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对重点的隐患环节采取重点措施,重点抓好安全防范设施达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消防安全管理及农民工工资清欠。积极迎接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工作,争取通过历时半年的“平安工地”的创建工作,力争在建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三、工作内容

1、加强“平安工地”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在建筑工地张贴宣传横幅、开辟宣传专栏,深入开展平安工地创建宣传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农民工“三级教育”和农民工业校的有利条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2、严格落实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建筑工地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本工程平安工地的创建工作,加强本工程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各项责任和制度的落实。

3、安全防护措施规范、标准。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防护措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现场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班组要日常进行安全巡检,发现隐患及时上报项目部落实整改,控制施工现场重大安全隐患出现及重大事故放生。

4、人员持证上岗,文明施工。按照“文明施工”要求,加强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要抓好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施工现场实行全封闭管理,设置门卫,对外来人员实行登记,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无积水,材料堆放整齐,确保工地大门、围墙符合要求,生活设施符

合标准。落实各项措施,工地场容场貌做到文明、整洁、卫生,施工现场人员按要求做到持证上岗。

5、对农民工和外来人员管理规范。各施工班组要加强本队伍管理,用工行为规范,无私招乱雇现象。农民工管理做到情况清、名册全,民工集中住宿,集中管理。

6、工地食堂和宿舍卫生安全。工地食堂取得有效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取得健康证明,食品加工严格按照卫生要求进行,有防范食物中毒的措施和应急预案,职工宿舍符合安全、消防等要求,建立生活设施管理制度和日常检查、考核制度,有专(兼)职治安、防火和卫生管理责任人。

7、维护工人合法权益,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制度、农民工权益告知制度、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制度,切实保障建筑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按时足额发放民工工资。

篇6:创建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工作方法,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努力把苏木乡镇政府建设成为“公开、方便、效能、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结合我旗实际,特制定本方案。[文章-http:///文

秘114网帮您找文章]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创建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要以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促进农牧民增收、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维护农村牧区稳定这个中心大局,不断探索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让干部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工作机制,打造职能转变、服务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

在创建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围绕促进农牧民增收创建服务型政府。要把创建服务型政府与“千名干部大下乡,万户群众奔小康”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科技、法律、道德”三项教育,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本领、法律意识和诚信水平,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奠定基础。

二是坚持围绕解决农牧民关心关注的生产生活问题创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服务农村牧区、服务农牧业、服务农牧民的思想意识和工作实践,解决在农牧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群众最急、最怨、最缺、最盼的具体问题,让农牧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是坚持围绕创建“五个好”苏木乡镇党委和嘎查村党组织创建服务型政府。各苏木乡镇党委要把创建“五个好”苏木乡镇党委和“五个好”嘎查村党组织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五个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内容、目标、形式和工作机制,提高苏木乡镇党委“龙头”带动能力,增强嘎查村党组织服务功能。要认真研究探索嘎查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协会的有效途径,通过嘎查村党组织抓协会,协会带农牧户,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农牧民增收。

四是坚持围绕转变旗直机关作风创建服务型政府。要把创建服务型政府工作延伸到旗直机关单位。旗直机关特别是涉农涉牧部门要在创建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工作中,积极为农牧民提供生产、科技、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实行科技人员包扶嘎查村工作制度,对农牧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给予帮助和解决,并做好农牧业科技推广普及和典型示范引导工作,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在推广实用技术工作中密切干群关系,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

二、工作内容

创建服务型政府,要以政务公开为基础,不断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的创建水平。

(一)推行政务村务公开

1、公开服务内容。公开苏木乡镇党政领导和各站所负责人职务、职责分工、联系电话;公开苏木乡镇年度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和操作规程;公开涉及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执法、税费收缴、财务收支等事项的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公开苏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不在单位时的去向和拟返回时间。

2、公开服务方式。一是栏板公开。在苏木乡镇政府、嘎查村的醒目位置建立政务村务公开专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公开内容。二是会议公开。苏木乡镇政府在涉及群众利益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上采取听证会的形式,通过“走下去听、请上来议、请进来论、坐下来定”的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酝酿讨论并形成方案后再组织实施。嘎查村实行村民议事会制度,每季度组织一次,对涉及嘎查村民关心的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二)创新创建载体

1、建设综合服务大厅。建设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可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集中办公模式,另一种是定期办公模式。在服务大厅建设形式上可建立一个综合服务大厅,也可分设农牧民事务服务大厅(区)和农牧业技术、信息、政策服务大厅(区)。在服务内容上,一方面行使农牧民事务服务职能,办理证照。对涉及苏木乡镇建设、社会发展、综合治理、财务核算、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农经、劳动和社会保障、户籍身份等事项,组织有关站所人员集中到政府综合服务大厅,集中统一办理。另一方面行使农牧业科技服务职能。组织各站所技术人员及时为农牧民提供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业务咨询和技术服务。在大厅内要设立信息发布平台,配备一台微机,利用互联网广泛搜集农牧民需求的有关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项目农畜产品供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及时向农牧民提供。要摆放工作人员公示牌,注明姓名、工作职责、工作职务,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便于群众监督。要做到工作人员职责公示图板、工作制度图板、收费标准图板和办事程序图板

上墙。设立服务专岗人员,负责办事群众的导政、引领、咨询等项服务,并由其对谁来办事、办理程序、办事依据的政策、办事结果形成文字材料归档,接受监督。并设一名副科级领导坐班,及时接待和调处农牧民群众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2、确定集中办公日。农区乡镇可根据群众居住相对比集中的特点,把乡镇大集日确立为集中办公日;牧区苏木镇可结合牧民

居住相对分散的实际,合理确定集中办公日,方便群众办事。

3、设立便民服务室。各苏木乡镇要从方便群众办事的角度设立便民服务室,配备专职人员昼夜值班,全天候服务,随时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对群众来访进行登记。开通便民服务电话,为群众咨询政策、法律、科技或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方便。

4、组建便民服务队。一是组建理论政策便民服务队,采取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入宣传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二是组建科技信息服务队,结合农时和农牧民需求,搜集产业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通过宣讲团宣讲、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办夜校、现身说法等形式,宏观指导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用技术的推广。三是组建法律服务队,对农牧民进行广泛的法制教育。

5、印制干群联系手册。各苏木乡镇要将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职责、年度工作要点、涉农涉牧政策、林木采伐、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和农村牧区宅基地审批等各种事项的办理程序、规章制度、收费标准等印制成手册,发放到各家各户,为群众办事提供依据,监督干部行政行为。

6、实行嘎查村干部轮流值班。嘎查村干部党员要轮流值班,及时处理和解决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尽量减少问题上移,对需要由上级部门解决的,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搞好沟通协调。

(三)明确服务内容

1、政策法律服务。在广大农牧民中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法》、《土地法》、《草原法》等和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牧民提供政策法律服务。

2、信息服务。围绕全旗优势养殖业、特色种植业、规模林草业三大主导产业,加大对以肉羊、肉牛、绒山羊为主的优势产业和奶牛、肉鸡、蛋鸡、鹿、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品种的引进、改良、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草原兴发、科尔沁乳业、内蒙古草原科兴绿色食品开发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为农牧户这些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及时提供企业经营信息。

3、科技服务。以全旗实施“农牧业种子工程”为契机,协助农牧业技术部门加大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特色种植作物品种的选育力度,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农畜产品,推行规模化、专业化饲养技术,发展集约化经营。

4、文化服务。倡导先进文化,改善农牧民群众精神面貌,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牧民的思想阵地。

(四)强化制度建设

1、登记指导制。对来政府办事的农牧民,负责接洽的人员要负责登记,并对具体办事程序给予指导。

2、首问责任制。凡到政府各部门办事的农牧民,问及的第一位工作人员为首位接洽人员,首问责任人要予以办理或衔接,具体承办人负责办理或解释。

3、限时办结制。按照行政法规定的办事时限,除可当场做出行政许可决定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按有关规定及时做出行政许可决定。

4、责任追究制。按照行政法规定的办事时限,对没有及时完成工作而造成影响或损失的,要追究部门负责人及具体承办人的责任。

5、服务承诺制。凡与农牧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将本部门的服务标准、服务程序、服务时间、服务措施等,向社会公开承诺。

6、考评监督制。把评判权交给群众,由原来单一组织考核为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式考核,让社会各层面充分参与到对创建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的考核评议中来。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确保创建服务型政府工作扎实有序开展,苏木乡镇党委、政府要广泛动员,深入宣传,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旗委成立了全旗创建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旗委组织部,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总结和考核等项工作。各苏木乡镇党委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落实各项创建措施。

(二)建立机制,量化管理。各苏木乡镇政府要根据工作实际,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创建目标,并细化落实到每个干部头上,与干部的工资、晋级、晋职、评优直接挂钩,对群众满意率低、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较差的干部要进行批评教育,对群众满意率高、工作出色的干部,在提拔使用及年终奖励、评优时,要予以优先考虑。

(三)强化监督,民主评议。各苏木乡镇要聘请嘎查村书记、主任、站所主要负责人、旗乡两级人大代表为服务型政府创建的监督员,随时听取监督员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苏木乡镇每月要组织干部进行一次述职、总结和民主评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纠正,对连续两次不合格又无明显改进的干部,按干部管理的有关条例进行处理。

(五)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创建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工作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为确保各项工作指标的完成,旗委将把建设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工作纳入苏木乡镇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目标体系,年终进行综合评比,并注重评比结果的运用。

上一篇:亚专科建设目标和措施下一篇:《瓶子的运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