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黄鹤楼送别

2024-05-24

25黄鹤楼送别(共8篇)

篇1:25黄鹤楼送别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学案

黄鹤楼送别

主备:中华路小学 臧晓春 审核: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

学校 班级 姓名 教材简析:

同学们,《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语言环境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情感。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默默无语、心潮起伏;第二部分是把酒话别、兄弟情深;第三部分是依依惜别,诗情涌动,李白即兴吟诗。学习目标:

1.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并会背诵、默写。2.诗文对照,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学习方法:

通过读课文来理解这首诗。学习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学习时能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材料一:

飞檐,指屋檐向上翘起,尤如飞鸟展翅。材料二:

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一共有五层,高51.4米,相当于16层楼房,层层飞檐。它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材料三:

李白与孟浩然

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感情深厚。孟浩然...................................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学案

是是唐代非常有成就的诗人,也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他洁身自好、刚正...................................不阿(ē)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对孟浩然是很...................................尊敬的。....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读课文,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并会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一.预习导学:

1.默读课文一遍,思考课文主要内容。要求:读完思考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提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有这些方法: ①(时间)谁(地点)干什么(结果)。②关注课文题目,适当扩展。③留意诗的题目,适当补充。2.大声读课文两遍,要求读正确。

具体步骤:先自学课文后生字,做到会读,会写,然后再练读课文2遍。3.借助工具书,弄懂“比邻、饯行、脍炙人口”这三个关键词及加点字的意思。4.读拼音,写词语。

Mù chūn mâng hào rán yì yǐn ãr jìn wã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比邻:“比”的意思是,词语的意思。(2)脍炙人口:“脍”的意思是,“炙”的意思是,词语的意思是。(3)饯行:。

3.尝试概括课文大意: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学案

课堂研讨:

一.预习成果交流。1.检查预习。

2.请学生把这段话中带拼音的词语写下来,打开书,互相批改。3.概括主要内容。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本节课学习任务: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并会背诵、默写。

(一)先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要求:

1.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下面这些词,自由地读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浩浩荡荡 脍炙人口

2.练读古诗3遍,读出韵味。3.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学习步骤:

(1)默读全文,找出文中与诗句对应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再把相应的诗句写在它旁边。

(2)诗文对照,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4.把划出的句子稍加整理,先自己尝试说说全诗的意思,再与同桌交流全诗的意思。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学习成果交流、展示。当堂训练

一、抄写下列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浩浩荡荡 脍炙人口()()()()

二、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学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熟读课文,诗文对照,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温故导学:

1、听写词语。

2、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研讨:

一、出示学习第二个学习任务:诗文对照,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出示诗)1.感受“不言”。

要求: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好朋友分别,应有千言万语,可他们为何不说话? 学习步骤:抓住第2自然段中人物的动作,先独立想想不说话的原因,想好后再与同桌交流交流,在书上作好旁注。(注明不言的原因)2.感受“言”。

要求:(1)思考从第3自然段中人物对话里,你读出了什么?至少答出两点,写在书上。(李白对好友的敬仰、不舍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2)自己练读第3小节至少2遍,记住人物的话,与同桌再练习分角色读,读出情感。(小结:人物的语言传递着情感,今后在阅读其他文章时同学们要学会在言语中揣摩人物之间的感情,全面思考问题。)3.自学第4小节“目送”。

方法:默读这一小节,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体会体会人物的内心,在书上写出你的感受。(伫立、凝视)直接描写李白对好朋友的情谊深,眼里只有他。“杨柳依依,„„”侧面描写,通过写景来抒情。

(五)学生按要求自学。

(六)学习成果交流、展示。.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华路片区五年级语文学案

二.背诵这首诗。当堂训练

写出诗中关键字的意思。

“之” : “广陵”: “故人” “碧空尽”。“辞”: “孤”: “唯”: “天际” 巩固练习:

一.理解下列关键字词的意思。

(1)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誉“的意思: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誉“的意思是:(2)“西辞”你理解吗?

①方法一:看看下面的简笔画,你懂了吗?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西 ———————————————————————————— 东 黄鹤楼 广陵(扬州)湖北武昌 江苏

②方法二:理解“西辞”,你还可以读图,书P138至P139是一个通版插图,你仔细看看,知道什么是“西辞”吗?

回答:“西辞”就是指:。(3)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江面上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为何诗中却说是“孤帆”?谈谈你的理解:(4)自己也试着来品词析句。

同学们,中国的语言丰富,细细品味下面这几个词,它们都有“看”的意思,但也不尽相同,想想它们的差别。

仰望: 远眺: 凝视: 你还能再写几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吗? 三.再默写两句关于送别的诗句。

1.。2.。.

篇2:25黄鹤楼送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指导书写生字词。教学重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及指导书写生字词。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听着这首歌,你有怎样的感受?(伤感、依依不舍、仿佛看到、仿佛想到)

一、导入:

1、同学们,相聚总是美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你知道哪些?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薰,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儿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2、积累得真不少。不仅诗人写得精彩,同学们读得更精彩。

二、初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老师今天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出示古诗,指名读(不错,字音很准),谁再来试试看?(字正腔圆)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可知道,在这首送别诗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齐读)。

三、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25课,自由轻声读课文,2、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词句反复读。(2)思考:课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检查读书情况

(1)谁能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成一句话。刚才我们所说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出示词语: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指名读(2名)读着这一个个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春景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谁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来描述一下? 这就是繁花似锦的三月,这就是烟雾迷蒙的三月,此景迷人,此情醉人。谁来读读这组词语?出示:依依惜别、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评价:读出了人物之间情谊的深厚)

四、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大家把文中的一些词语学得很好,现在能把课文读通顺吗?你最想读哪个自然段?(指名后)能说说你为什么最想读这一节吗?

(读得很好,可让学生指出认为读得最好的地方,再读读;读得不流利不正确,要及时纠正,多读一两遍 可以比赛读 第三节可以分角色读 读诗时,要求读出节奏来)过渡: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如诗如画的暮春三月,来到俯临长江的黄鹤楼下,目睹两位大诗人饯别的感人场景。

五、学习第一、二节 自由读1、2两节。

一段优美的文字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同学们要学会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把书读活了。

生读后,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过渡到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春景图”一带而过,重点是饯行,惜别)

简介黄鹤楼:黄鹤楼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很多诗人都在这儿题过诗,李白选在这个地方为孟浩然饯行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 一对好朋友就将在这里分别,他们此时心情如何呢?从哪儿可以看出?能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无意欣赏美景,不忍心面对离别)引出“藏”,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藏”字的呢?

他们想藏什么?有哪些话非得藏呢?现在你就是大诗人李白或孟浩然,你特别想说什么?(看时间,可练笔可说话)

想说的话太多太多,想表达的情太深太浓,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融在了“仰望、远眺”之中,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吧。配乐读。

“自古多情伤离别”尽管他们都有意不动触动心底的那根情弦,但依依惜别之情还是让李白诗兴大发,把对孟浩然的难分难舍融汇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齐读)

六、指导书写生字词。

1、观察生字词。

“孟”最后一笔的“横”应长一些。“暮”中的撇捺应舒展开。

2、描红。

3、临帖、听写。

板书: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篇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1、由点到面, 感悟情感

2、引导想象, 触发情感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并会背诵这首诗。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 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 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做到诗文交融。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由词入手初入情感

过渡: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长江边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

2、用心地读读每个词, 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3、齐读

(设计意图:由词入手, 渐入文本;美美读词, 初入情感。这些都为学生理解文本, 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铺垫。另外, 引导学生读词, 说出理解, 无疑引导学生读中思, 读中想, 有助于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 也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二) 由点带面感悟情感

1、就在这伤感而又美丽的烟花三月, 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呢?

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同学们读2-4小节, 画出有关的句子, 抓住句子中的词语, 甚至是标点, 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边默读边勾画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 文字投影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 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 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

A、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B、古代交通落后, 离别容易, 相见难, 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 因此, 他们的心情此时是什么样?

C、谁能读出这样的情感?

(2) 文字投影2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 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 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 前往扬州, 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 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从这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

D、引导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另外引导学生抓句子, 谈理解, 谈感受, 使得学生由内而外的表达, 扩散了学生的思维, 活跃了学生的身心, 促进了学生的表达, 再通过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 引发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学生在读中说, 说中品, 渐渐地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之中。)

(三) 角色表演融入情感

1、谁愿意做做那伤感的李白, 如果你真的是他, 你认为在我们班谁会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2、学生表演并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的“演”不是装饰, 是为了再现话别情境, 拉近古近距离, 以“演”促读, 以评促读, 读中感悟, 读中体验, 感受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这种“演、评、读”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 由图想象融化情感

1、 (出示插图)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你们看, 江边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敛了笑容, 他们在为这对友人的分手而伤感。

2、 (音乐起) 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怎么样了?

……

3、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李白伫立江边, 望着一江春水, 不忍离去, 此时他会在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文本中的插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 引导学生细观画面, 引导学生围绕美景想象, 给景以人的灵性, 人的情感, 起到了强烈的渲染, 学生深受感染, 融化在离别的忧伤里, 欲罢不能。)

(五) 配乐读诗升华情感

1、多少年过去了, 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 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 出示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课文学到这儿,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诗句的意思。

3、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 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有人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 (出示诗让学生配乐朗诵)

4、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孟浩然一样天长地久, 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

篇4:黄鹤楼送别

通向黄鹤楼的小路上,缓缓地走着两个人。他们肩并肩,默默而行。他们就是李白和孟浩然。

今天,孟浩然就要离开这难分难舍的老朋友,离开这风景秀丽的黄鹤楼,到远方的扬州去了。

登上黄鹤楼,李白叹了一口气说:“仁兄啊,这一别,也不知何时能再相会!”孟浩然转身从行李中取出了一幅字画:“贤弟,这是我手绘并题诗的《翠竹图》,翠竹挺拔,傲霜斗雪。现赠与你,愿我们之间的友谊千年不老,万古长青!”李白激动地接过来,细细端详,不住点头,他抑扬顿挫地吟诵道:“‘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共有鹩鸽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可惜啊,我们虽然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有兄长指点迷津,人生也是丰富多彩。”李白斟满一杯酒,双手端给孟浩然:“请你满饮此杯,祝你一路顺风!”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感激地说:“今日暂别,后会有期。贤弟,你要多保重啊……”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在船夫的再三催促下,登上了船。春风阵阵,杨柳依依。李白挥手:“一路顺风!”“后会有期!”孟浩然也拱手道别。

汹涌的江涛声,淹没了他们的叮嘱;孤零零的帆影,渐渐消失在天际。李白仍久久地站在江边,他回忆起和孟浩然一起的点点滴滴,情不自禁地吟诵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评点】

这是一篇诗改文的佳作。小作者想象合理,补充的故事情节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惺惺相惜之意。文章语言优美,用词考究,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细致入微。景色描写生动,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魏海军

篇5:黄鹤楼送别

——武关中心小学

丑明

【教材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25课《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 法】激趣、指导、讲解、演示

【学 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分角色朗读 【教 具】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2)孟浩然和李白两人图像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位诗人吗?了解他们吗?

2、教师简介:

孟浩然和李白都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出名比李白早,李白和孟浩然成为朋友时,李白非常仰幕孟浩然,把他看成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在两人分别之时,李白特地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课件出示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述:听了录音,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大声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两位大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再现了大诗人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境。让我们走进课文,走入诗人的内心,好好品味当时的一幕。

板书课题:25《黄鹤楼送别》(课件4)

二、细读课文。

1、学习1、2自然段,品味“赏景藏情”。(1)(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两组词语,谁能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2)请同学们看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番吧!(课件出示5)书上插图 大家齐读第一自然段。

(3)饯行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饯行的意思?(设酒宴送别。)

师:噢,原来“饯行”的意思是:设酒宴送别。那李白可不是一般的送别,而是大摆宴席相送,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不一般)

师:年轻的李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6、7、8)

黄鹤楼可不是个一般的地方,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唐朝的时候就非常出名,很多诗人在那儿题过诗。

(4)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李白选在这个地方为孟浩然饯行,更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预设:不一般,非常深厚,非同寻常。)

(3)是啊,黄鹤楼这时的景色多美呀!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不会相见,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课件出示9)

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出了两人分别的心情?

追问: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一个“藏”字写出了两人分别的心情。分别在即,两人心底都藏着怎样的情感?轻轻读读第二段,找找他们是怎么“藏”的呢?(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课件出示10)请同学们再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两人之间离别时藏着的依依惜别之情。

(5)过渡:一对好朋友即将分别时赏景藏情,令人感叹。

2、学习第3自然段,品读“对话叙情”。

(1)过渡:不忍分别终须别,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他说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11)请同桌对读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用心品味,然后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2)师小结:一个满怀仰幕之情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安慰友人道声友谊 深长,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

(3)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课件出示1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习第4、5自然段,体味“吟诗抒情”。

过渡: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明接读第四自然段)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2)而此时此刻李白又会怎样做呢?

(课件出示13)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意?自由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4)过渡:人有情,景也通人情。(课件出示14)

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5)(课件15)现在老师为大家配乐,请同学们自己跟着音乐读第4段。

三、诗文对照。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16)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

2、请你联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同学们说得不错,文中说这首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

4、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课件出示17)有感情地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小结: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板书:情谊深厚)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我们还了解了李白创作这首名诗的由来。

五、拓展延伸

1、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18)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读)

2、古今往来,很多大诗人创造了许多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送别诗,去品一品诗中的离愁别绪。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赏景藏情 依依惜别

对话叙情 情

篇6:黄鹤楼送别

祁县第三小学 赵煜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诗文对照、图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情感价值态度观:体味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形象再现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回忆课文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同学们,提笔便是练字时,请认真书空每一个笔画。“黄”上面第二画横是主笔要稍长,“鹤”笔画较多,要紧凑些。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板书:李白、孟浩然)师: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再读课题。

师:深情范读课题。

师:暮春三月,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在黄鹤楼分别了,就在这离别的过程中,李白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首千古名诗。(点击课件,出示全诗)

指名读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

二、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师: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师:仔细读过课文,你就会课文中发现诗句相对应的句子。

生:汇报读书成果。

师:看大屏幕,这是文对应的诗,读读文,读读诗。生:男女生分角色齐读。指名读。

师:从大家朗读的声音里,从文字里,从诗里,都感到一种感情,文中要表达什么感情呢?(板书:依依惜别)

三、品析词句,感悟诗情

(一)钱行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谁来说说“烟花三月”在你的想象中是怎样一幅画面?

生:到处鲜花盛开,杨柳依依,很美丽。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烟花三月”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生自由朗读。师: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在这美景下,这对好朋友本该在干什么? 生:在这美景下,这对好朋友本该饮酒作诗 生:还会在花间畅谈,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师:而今天他们却在做什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师:板书“饯行”,什么意思?生:送行。

师:跟课题中哪个词意思相近?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生:设酒宴送别。

师:是啊,以前可能在这儿饮酒作诗,而今天饮酒却是为了分别啊!

师:烟花三月的景色是迷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两位友人有心去欣赏吗?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课文里哪些词句告诉你的?

(课件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点拨:“仰望”是什么意思? “远眺”什么意思?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他们真有闲情逸致观赏风景吗?

师:从“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觉他们好像不舍得分离一样。

生:我感觉他们好像为了消磨离别的时间而故意欣赏景色,其实并无心欣赏。师:他们之所以“一会仰望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是因为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怎一个藏字了得啊!他们是借美景藏深情,都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今天看来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这良辰美景,这万般情思,都化作了这两段话。你们能读好吗?指名读1、2节,体会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件示第1至第2自然段,配上音乐。)

师:这良辰美景,这依依惜别之情都凝成这样两句诗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话别

师:不忍分别,终须别,李白终于举起了酒杯,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听听两位大诗人当年的话别。(板书:话别)

1、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并想一想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下面请一组同学来读一读,老师为你们读旁白。生读课文。师: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还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李白很敬仰孟浩然呢?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点击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师:“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生齐背《春晓》。

师: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幻灯出示: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好,你把书捧起来,把李白的话再读一遍。让我们听一听这敬仰之情。

师:从李白的话中,我们仅仅体会到的是李白的敬仰之情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依依惜别之情。(离别之情)

师:是哪个句子? 生:“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

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 舍难分。我想请你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师:这酒中满满的是友情,是祝福,李白举起离别的酒,凝神好友说——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对视他为兄长、老师的李白说——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生:是想告诉李白,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无论多远,他们的心始终在一起。------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的深情,多么的深刻呀,还想再读吗? 生:想!(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目送

师: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只见他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师:“孤”是什么意思?生:孤单,一个的意思。师:“孤帆”呢?生:一只孤单的小船。

师:古人重水上交通,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应该是过尽千帆,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请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板书:目送)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为什么是孤帆了。

师:是哪两个词呢?。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师:跟老师写这两个词。生:书空。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生:是站了很长时间。师:谁懂什么叫凝视?它和课文前面的“仰望”“远眺”都表示看的意思,但“凝视”是怎样的看?能不能用前面的“仰望”或“远眺”来换呢?为什么?

师:理解这这两个词你明白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生:李白的心里只是惦记着老朋友孟浩然,因此,在他眼里只有老朋友的船。

生:老朋友乘船而去,李白感到非常的孤单寂寞。师:这说明李白和孟浩然(具有深厚的感情。)

师:对!离别之情、敬仰之情、依依不舍之情、孤单寂寞之情,都融入这个“孤”字。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师: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师:诗人在目送朋友渐渐远去,连岸边的杨柳也在送他,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多美的句子呀!师;这儿又出现了一个“依依”,这儿的依依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就仅仅是这个意思吗?杨柳依依会做吗?(生做)师:你和朋友分别时,你会做什么动作?(生挥手)

师:看这两个动作多像啊。杨柳也在和友人告别哩。杨柳依依,沙鸥呢?(点点)白帆呢?(渐渐远去)一江春水呢?(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而此时的李白在干什么呢?生: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师:如果说周围的杨柳、沙鸥、江水是“动”的,那么李白就是一尊静止的雕像,默默地注视着远方,一动也不动。可他的内心是平静的吗?

生:不平静

师:你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心里很不平静。生:(默读思考)

师:(提示)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我们也要学会这种方法,不要漏掉任何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

生:(发现后的喜悦)我发现了,文章第四小节有一个标点——省略号,说明了李白的内心非常不平静。

师:你真会读书,这虽然是个省略号,但是意味深长,确实,李白表面是平静的,其实他的内心就像这省略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师:这份思念,这份牵挂,就像是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师: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写得淋漓尽致。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友人早已远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这一江春水流不尽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牵挂。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之中。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此刻,李白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他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人生难得是欢聚,可叹别离多,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把它吟诵一遍。生读全诗。

师:每当我们吟诵起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春日的江边,读。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飞檐凌空” 师:透过诗中的每一句,我们仿佛还能看到,读。生:“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四、再读古诗,情感迁移

师:配乐。同学们,这时候再读这首诗,一定跟开始有不一样的感觉,有不一样的体 会,不一样的味道。生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师:你能把这诗背给大家听吗?

师:自古多情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很多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出示诗题《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请同学们课后也去搜集搜集。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篇7:《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相应成趣,旨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诗文对照学习,求融合,不割裂。让诗成为学生进入文章的桥梁,促使他们在文章中探究与发现“诗的痕迹”,扮演文中人物进入诗的意境,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练说,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深一层地了解这首诗的成诗过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b、评价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 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篇8:25黄鹤楼送别

一、营造情感氛围, 导入激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他的好友孟浩然饯行这件事, 描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 抒发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

现代社会虽处于一个交通、信息畅通的年代, 可是孩子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出远门, 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他们也很少结识远方的朋友, 拥有真正知己的更是微乎其微。对于一千多年前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是很难感受到的。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界限, 与作者搭建起对话的平台?这就需要在孩子们心中营造情感的氛围。于是新课伊始,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朋友送别的感人画面, 配上非常伤感的音乐旋律, 营造出了离别感伤的情境。然后, 我深情描述:古今中外, 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伤感, 他们或以诗相赠, 或互赠礼物, 或依依惜别, 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我们已经学过李白的一首描写送别的诗———《赠汪伦》 (请一生背) ,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 (揭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凄婉的音乐, 配上教师朗诵时的深情语调, 更增添了分别时的凄凉悲伤。这样的情境创设, 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一股浓浓的离愁别绪便会萦绕于学生心中, 为引导学生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二、融合诗文情感, 品读悟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在本课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充分地阅读文本, 把入情入境的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让他们徜徉于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给学生独立感悟的机会, 尊重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互相融合。

围绕课题“送别”, 我让学生说说李白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送别孟浩然, 引出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烟花三月”描绘了一幅举目不尽的阳春景色。这样的描写意境优美, 文字清新奇丽。通过对词语的朗读, 我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古诗的语言和形象之美。

在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时, 我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 抓住文中体现李白和孟浩然深情厚谊的语句, 让学生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段对话语言极富感染力, 意蕴深远。于是我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抓住文中“您”“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 让学生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的什么地方让李白敬仰?此时适度拓展课外资料, 引入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通过朗读讨论, 孟浩然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变得丰厚、充实。学生明白了孟浩然潇洒的风度品格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敬慕, 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文中人物之间的心灵距离。另外, 我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 让学生感悟李白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孟浩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把深深的眷恋之情埋藏在心底, 反而去宽慰李白。叙不完的朋友情, 道不完的离别意, 这些语言一定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披文以入情, 情动而辞发。”徜徉于课文的语言中, 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课文。

三、构建情感桥梁, 想象吐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 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 是不可能体味到诗词中的情趣韵味的。因此, 在这节课中, 我努力构建诗文与学生生活的情感桥梁, 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感悟诗文的意境。

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充满着浓郁的诗情。李白把孟浩然送上船, 船已经扬帆远去, 李白一直目送着远去的白帆, 直到帆影消失在尽头, 他还是伫立在江边, 凝视远方。此时李白都在想些什么呢?我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把生动的画面变成丰富的语言, 通过练笔表达自己的情感。“江边杨柳依依, 它们和我一样, 是多么舍不得孟浩然的离去呀!”“沙鸥啊, 让我乘着你的翅膀, 和好朋友孟浩然一起远行吧!”“我的心情就如这滚滚的长江水, 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孟浩然, 祝你一帆风顺!我一定会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保重!”这样的语言既写景, 又带有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通过练笔, 激发了学生的言语冲动, 作者蕴含于诗句中的深厚感情得以表现和张扬, 学生也进一步体会了诗句的含蓄隽永, 耐人寻味。

上一篇:晚安心语带图句子下一篇:仲裁协议有哪些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