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植物学1教学大纲

2024-04-15

南农植物学1教学大纲(共5篇)

篇1:南农植物学1教学大纲

优质鲜食糯玉米南农紫玉糯1号的特征特性与栽培要点

南农紫玉糯1号是南京农业大学玉米育种室选育出的高品质杂交种鲜食糯玉米.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玉02.授予国家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0083E.该品种在江苏、安徽等地种植,均表现高产、优质.

作 者:徐勇 刘金波 徐福海 王建华 曾旭辉 作者单位:南京神州种业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95刊 名:江苏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6)分类号:S5关键词:糯玉米 品种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篇2:南农植物学1教学大纲

乳品微生物学作为乳品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具体培养目标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为学生今后在乳品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如何在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好地开展乳品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工作, 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各方面进行探索, 并构建出一个创新性的高职学生课堂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将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转变教育思想, 整合教育内容

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 其中包括教育主张、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可以说是同义词。如果从理论与高教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来说, 教育思想主要指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等, 也可以说是指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等。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乳品设备、工艺、检验等各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 在乳品生产、乳品卫生监督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乳品微生物学的日常教学中, 需要教师转变思想,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材的系统性, 强化知识的实用性, 打破学科界限,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学好乳品类相关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树立知识综合性的教育思想, 转变学科系统性的教育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同时, 由于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学手段也要不断更新。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 将其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将单纯看重数量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 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共同协调发展的发展观。

在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与其他同专业的学生相比, 由于采取了专业课前置的教学手段, 学生一入校门就开始接触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生产实践技能, 因此在乳品微生物学的教学上, 一定要注意与以往的授课方式相区分, 除了要更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外, 在讲授理论内容时, 要避免单纯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 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更注重将乳品微生物学在乳品检验中的应用作为讲授的重点。教学内容应该以够用、实用为度, 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乳品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突出乳品类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二、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乳品微生物学作为乳品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较多, 涉及面广, 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懂, 而高职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较差, 逆反心理较强, 很容易因为课程有难度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采取的是专业课前置的教学模式, 学生入学之初就深入了生产第一线, 就已经接触到了生产实际, 而传统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方式, 势必造成教学枯燥、乏味的后果,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冲击, 带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教学内容中一些抽象的菌落形态、复杂的微生物结构, 形象、动态地展现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刺激,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法来促进教学效果, 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教学、研讨式教学法、归纳统计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以及给学生提供学法指导。切忌通篇讲、满堂灌和无休止地分析、讲解, 应该把培养能力、加强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例如, 在讲授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区别时, 通过高清晰显微镜照片或电脑制作模型的放映, 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两者的差异,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在讲授过程中要结合乳品检验实际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实验室中进行与染色相关的检验仪器认知和实际动手操作, 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取长补短,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实现乳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双向交流, 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习为中心, 以学以致用为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

其次, 要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相互联系。因为在该模式培养下的学生毕业后将全部进入乳品企业工作, 所以学生对实际工作中将会遇到的问题与本课程之间的联系非常关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要多举一些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常见实例,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微生物在生产实际中所起到的作用或造成的危害, 这就可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上课时我们将一些常见的食品如豆豉、调味品、酸乳、酱油等带入课堂来讲授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并且通过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乳, 感官评价自已的劳动成果,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再如讲到微生物毒素时, 可结合现今全社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选取一些相关视频内容播放给学生看, 使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习兴趣, 还可以将一些霉变的粮食作物、出芽变绿的马铃薯、长毛的馒头以及腐烂的水果等带入课堂, 在理论讲解时结合现实的例子, 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掌握, 都因有了感性认识而变得轻松容易。

最后, 要强化实验教学, 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乳品微生物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实验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由于老师对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训练重视不够, 使得学生做实验时, 只是照着教材一步一步地做, 养成了“照方抓药”的习惯, 难以完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而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好地解决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弱的问题, 学生从入学就直接进入工厂进行生产实训, 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工厂生产实际, 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的优化组合,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 在实验教学中可根据乳品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 通过观看实验教学视频—自我练习—教师指导—实验考核等一系列措施,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规范操作的技巧和技能。在学完本课程后, 还可让学生选择一系列有探索性的小课题, 适当开放实验室, 从微生物形态的观察、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直至写出小论文, 全部让学生独立完成, 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综合考核评价,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学地、全面地、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该培养模式的特点, 采用综合考核方式, 从知识能力、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 从专业知识考核 (占总成绩30%) 、实验技能考核 (占总成绩40%) 、方法能力考核 (占总成绩10%) 、职业能力考核 (占总成绩10%) 和团队协作考核 (占总成绩10%) 五个方面综合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可以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这种全新的考核模式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使为了应付考试的临时突击式学习主动转变为平时的持续性学习, 推动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乳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获得完整的微生物知识结构, 为将来的后续专业学习和实际生产服务。

今天, 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为各级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严重信任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乳品微生物学作为乳品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乳品检验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时代发展, 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运而生,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院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研究所科研人员三方共同组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团体, 使教室、工厂和实验室做到了真正的有机结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大胆尝试的乳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成功。教学内容的丰富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考核机制的客观化, 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乳品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情况也是非常好的。当然, 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比如配套教材的出版、精品共享课程的开发等, 我们将不断调整、改进, 以进一步推动乳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为培养更加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晋文.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和对策[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9 (7) .

[2]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大学化学, 1997 (4) .

[3]曾仁权, 钟国清.高等农业院校化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4) .

[4]吴小琼.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5]潘懋元.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

[6]朱宏飞.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 2007 (1) .

[7]鲁慧芳, 王彦平等.食品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种方法[J].高教高职研究, 2010, (21) .

[8]王万慧, 胡骥.青年教师提高无机及乳品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研究[J].广州化工, 2010 (3) .

篇3:南农植物学1教学大纲

1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是对教育现状的进一步认识。教育思想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也就是如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哪些方法来培养人才等等。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乳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 旨在让学生能够了解乳品使用设备、乳品工艺操作方法及如何检验乳品等。同时还要培养专业的乳品生产和乳品质量监督人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必须引进新的教学思想观念,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要避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 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 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应用功能和实用价值, 突破学科种种界限, 为学生打好乳品专业知识基础。在课堂上, 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的讲述和实践相结合起来, 同时, 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门学科对理论知识要求很高, 教师在课上切忌不要单一的给学生讲解理论性知识, 更应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 必须体现出实用性功能。

2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高职院校乳品微生物课程内容多、而且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 学生很难把握好一些抽象的理论性知识, 再加上高职学生学习基础不牢固, 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厌学心理问题。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动力源泉, 所以,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一切积极的教学手段,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入学就会接触生产这个实践环节, 而以往传统的教师在课上一味地的讲解的教学模式, 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不仅学生会感觉课上学习枯燥无味, 而且教师一节课下来也会感觉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2.1恰当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职院校乳品生物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将比较复杂的微生物结构变得更加形象, 这样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法等等。切忌不要采取整堂课灌输式教学法, 这样不仅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 而且还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在涉及到乳品检验学习内容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 然后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 在学生一边参与实际操作, 一边熟悉实验仪器时, 教师还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做。总之, 整个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2.2突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乳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实验教学所占教学内容比重很大。在过去的教学中, 教师没有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给予高度重视, 致使学生在做实验时, 只是参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来完成, 学生由此养成了依赖的学习心理, 这很难发挥出学生学习潜能。校研企1+1+1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入到比较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实训,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学习视野,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现学生自身能力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动手, 无论是设计微生物实验, 或者是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学习能力。

2.3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注重课堂师生间的互动。在笔者看来,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师生之间要和谐相处, 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谈心,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这样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都了解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差异,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另外, 教师在课上还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互动,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通过课上师生之间的交流, 来完善教学, 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4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赞扬, 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位学生学习成效作出科学评价, 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再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都给予严格的考核。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鼓励他们要更加努力, 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教师要对这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给予肯定和赞扬, 教师切忌不要完全否定一个学生或者是放弃学生, 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赞扬, 会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越来越足, 这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成长会很有启发。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 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 而且还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乳品微生物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科, 在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乳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应该引进新的教学思想理念, 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生动。另外还要加大教学改革和创新力度, 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摘要: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乳品微生物学课程, 主要是和产学结合在一起, 其教学目标是从学生学习实际及学生学习需求方面出发,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 相关企业参与到管理和培养学生的工作中, 改变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 并加以改革、引用新型教学模式, 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校研企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乳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璟晶, 唐劲松等.以任务驱动的项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高职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改革[J].科教研究, 2011 (34) .

[2]王万慧, 胡骥.青年教师提高无机及乳品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研究[J].广州化工, 2010 (3) .

[3]李思阳, 时小艳.高职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3) .

[4]詹现璞, 周婧绮.高职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3 (4) .

篇4:南农植物学1教学大纲

1 产量表现

在2000~2001年江苏省区试中, 2年籽棉平均产量3 951kg/hm2, 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1.44%, 皮棉产量1 545kg/hm2, 比对照增产2.3%;2002年生产试验中, 籽棉平均产量3 960kg/hm2, 比对照增产16.08%, 皮棉平均产量1 622kg/hm2, 比对照增产5.6%, 均居第1位;在2004年启东市棉花品比试验中, 籽棉产量4 463kg/hm2, 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9.77%, 皮棉产量1 924kg/hm2, 比对照增产23.58%, 均居参试13个品种的第1位。

2 特征特性

2.1 品质特性

南京农业大学2000~2001年在试验田取样, 送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测试, 2年平均结果为:2.5%跨长30.40mm, 比强度20.98c N/tex, 整齐度48.8%, 延伸度5.6, 马克隆值4.86, 气纱品质1893。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及江苏省“九五”攻关要求。

2.2 植物学特性

该品种为中熟品种, 生育期适中, 为130d左右, 早熟不早衰。株高中等, 120cm左右。植株呈塔形, 出苗好, 长势稳健, 株型疏朗, 群体清秀。叶片中等大小、色深、皱折较明显, 铃卵圆形带尖, 铃壳薄, 吐絮畅, 絮色白, 易采收。结铃性强, 上、中、下分布均匀, 成铃率35%以上。果枝层次清晰, 果枝着生节位低, 一般果枝21台, 单株结铃40个左右。单铃重为5.9g左右, 籽指10.0g左右, 衣指6.8g, 僵瓣率2.50%, 霜前花率90.67%。衣分较高, 在40%以上。

2.3 抗性

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具有显著抗性。在2000~2002年江苏省区域试验中, 表现出高抗棉铃虫, 居第1位。省内外多点试验表明, 1、2代棉铃虫无需化学防治, 3、4代棉铃虫视虫情而定, 适当辅以药剂防治。一般比常规棉减少农药用量70%以上。高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而且在高温、洪涝、干旱等逆境条件下, 表现出高产、稳产特性。

3 栽培技术

3.1 适时播种

5cm地温在14℃以上时播种。在江苏省, 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种植, 宜在4月上旬;采用直播棉种植, 宜在5月上旬播种。

3.2 合理密植

可采用宽窄行或等行种植。肥水较好的田块密度2.25~3.00万株/hm2;麦棉、瓜棉、菜棉套作田块密度不超过2.70万株/hm2;中等肥力田块密度3.00~3.75万株/hm2;黄河流域棉区密度3.75~4.50万株/hm2。

3.3 肥料运筹

施肥遵循“前轻后重”原则, 施足基肥, 重施花铃肥, 补施盖顶肥。基肥施有机肥45t/hm2、硫酸铵45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硫酸钾225kg/hm2、硼肥15kg/hm2、硫酸锌15kg/hm2。重施花铃肥, 施尿素300kg/hm2、硫酸钾225kg/hm2。盖顶肥视长势、天气情况, 施尿素75~150kg/hm2。

3.4 加强田间管理

苗期要防渍;现蕾初期, 要及时适度除掉叶枝和第1果枝下的果枝;结铃初期, 要及时抹赘芽、打顶;吐絮后期, 可在晴天喷施0.9%的乙烯利加速棉花吐絮, 以利摘花。

3.5 叶面追肥

在花铃初期喷施硼肥, 用量15kg/hm2, 防止蕾铃脱落, 同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 起到养根护叶、防止早衰的作用。

3.6 化控

一般进行2~4次, 施用缩节胺90g/hm2, 以初花期、盛花期、打顶后各施用15.0~22.5g/hm2、22.5~37.5g/hm2、30.0~37.5g/hm2为宜, 以控制植株疯长, 促进植株矮化, 打好高产植株态势。

3.7 防治病虫害

抗虫棉不等于不防虫, 要视情况防治棉铃虫、红铃虫, 重点防治棉蚜、棉红蜘株、棉盲蝽象、斜纹夜蛾和苗期的地下害虫;同时要加强棉花病害防治。

摘要:阐述了杂交棉新品种南农7号的特征特性, 并从播种、栽植、肥料运筹、田间管理、叶面追肥、化控、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 以期促进南农7号的推广种植。

篇5:南农植物学1教学大纲

1 特征特性

1.1 产量水平

在2000~2001年江苏省区试中, 2年籽棉平均产量3 951kg/hm2, 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1.44%;皮棉产量1 545kg/hm2, 比对照增产2.30%。2002年生产试验中, 籽棉平均产量3 960kg/hm2, 比对照增产16.08%;皮棉平均产量1 622kg/hm2, 比对照增产5.6%, 均居第1位。在2004年启东市棉花品比试验中, 籽棉产量4 463kg/hm2, 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9.77%;皮棉产量1 924kg/hm2, 比对照增产23.58%, 均居参试13个品种中的第1位。

1.2 品质特性

2000~2001年南京农业大学在试验田取样, 送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测试, 2年平均结果为2.5%跨长30.40mm, 比强度20.98c N/tex, 整齐度48.8%, 延伸度5.6, 马克隆值4.86, 气纱品质1893。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及江苏省“九五”攻关要求。

1.3 农艺性状

该品种为中熟品种, 生育期适中, 为128d左右, 早熟不早衰。株高中等120cm左右。植株呈塔形, 出苗好, 长势稳健, 株形疏朗, 群体清秀。叶片中等大小, 色深, 皱折较明显, 铃卵圆形带尖, 铃壳薄, 吐絮畅, 絮色白, 易采收。结铃性强, 上、中、下分布均匀, 成铃率35%以上。果枝层次清晰, 果枝着生节位低, 一般果枝21台, 单株结铃40个左右。单铃重为5.9g左右, 籽指10.0g左右, 衣指6.8g, 僵瓣率2.5%, 霜前花率90.67%。衣分较高, 在40%以上。

1.4 抗性

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具有显著抗性。在2000~2002年江苏省区域试验中, 表现出高抗棉铃虫, 居区试品种第1位。省内外多点试验表明, 1、2代棉铃虫无需化学防治, 3、4代棉铃虫视虫情而定, 适当辅以药剂防治。一般比常规棉减少农药用量70%以上。高抗枯萎病, 耐黄萎病。在高温、洪涝、干旱等逆境条件下, 表现出高产、稳产特性。

2 栽培技术

2.1 适时播种

播种时, 5cm处地温在14℃以上。在江苏, 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种植, 宜在4月上旬播种;采用直播棉种植, 宜在5月上旬播种。

2.2 合理密植

可采用宽窄行或等行种植。肥水较好的田块栽植密度2.25~3.00万株/hm2;麦棉、瓜棉、菜棉套作田块栽植密度不超过2.70万株/hm2;中等肥力田块栽植密度3.00~3.75万株/hm2;黄河流域棉区栽植密度3.75~4.50万株/hm2。

2.3 肥料运筹

施肥遵循“前轻后重”的原则, 施足基肥, 重施花铃肥, 补施盖顶肥。基肥施有机肥45t/hm2、硫酸铵45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硫酸钾225kg/hm2、硼肥15kg/hm2、硫酸锌15kg/hm2。花铃肥施尿素300kg/hm2、硫酸钾225kg/hm2。盖顶肥视长势、天气情况, 施尿素75~150kg/hm2。

2.4 田间管理

苗期要防渍;现蕾初期, 要及时适度除掉叶枝和第一果枝下的果枝;结铃初期, 要及时抹赘芽、打顶;吐絮后期, 可在晴天喷施0.9%乙烯利加速棉花吐絮, 以利摘花。

2.5 叶面追肥

在花铃初期喷施硼肥, 用量15kg/hm2, 防止蕾铃脱落, 同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 起到养根护叶、防止早衰的作用。

2.6 化控

一般进行2~4次, 施用缩节胺90g/hm2, 其中初花期、盛花期、打顶后各用15.0~22.5g/hm2、22.5~37.5g/hm2、30.0~37.5g/hm2为宜, 控制植株疯长, 促进植株矮化, 搭好高产植株态势。

2.7 防虫治病

抗虫棉不等于不要防虫, 要视情况防治棉铃虫、红铃虫, 重点防治棉蚜、棉红蜘株、棉盲蝽象、斜纹夜蛾和苗期的地下害虫。同时要加强棉花病害防治。

摘要:介绍了南农7号的特征特性, 并从播种、栽植、肥料运筹、田间管理、化控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 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农7号,杂交抗虫棉,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孟建朝, 葛朝红.河北省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3) :6-7.

上一篇:钢化玻璃橱窗施工方法下一篇:2022年送给老公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