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多姿的菊花

2024-04-25

阿娜多姿的菊花(共4篇)

篇1:阿娜多姿的菊花

秋天,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一朵朵形态万千的菊花陆续绽放了。

很快,花骨朵儿开了。在绿色的叶子中显得无比美丽。早上太阳升起时霞光把淡黄色的菊花照成淡淡的粉色,让人觉得无比温心。

不久,菊花怒放了。像仙女张开了笑脸,像天边无尽的彩霞。在怒放的菊花旁有一些小巧玲珑的花骨朵儿。显示出了怒放的`菊花更加阿娜多姿,仿佛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绿叶之中。美极了!

凋落的菊花仿佛在哭泣、在诉说着它曾经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芬芳。

啊!菊花,你美丽之中包含了芬芳,小巧玲珑之中包含了超凡脱俗。你是那么美丽,那么芬芳。

相关专题:[花][植物][状物作文]

篇2:阿娜多姿的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今天是星期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青枫公园观赏了那阿娜多姿的菊花,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啊!

一进菊园,一阵芳香扑鼻而来,“第二届常州市菊花展”几个由菊花组成的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大字上方有两条同样是由各种菊花拼成的巨龙,它们腾云驾雾,正在嬉戏一颗用红菊花拼成的龙珠,让人感觉自己进入了蔚蓝的天空,在那自由飞翔。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道路两旁都是菊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简直是菊花的世界。走着走着,我看见了一个由红、白、黄、紫等几种颜色菊花组成的一个美少女,只见她正在快乐地翩翩起舞,仿佛是在欢迎我们。

再往里走,就看见了有一大片花的海洋,那有成千上万的菊花,五彩缤纷,煞是好看。看那棵白菊,嫩黄的`花蕊像玉盘中的珍珠,随着花瓣向外伸展,碧绿的叶子就像一把把芭蕉扇。从远处看,这朵菊花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随风起舞。还有那棵红菊,远看就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焰,近看就像一位穿着灯笼裙的美丽公主……让人百看不厌。现在,我觉得自己仿佛成了“菊花仙子”,戴着菊花做的花环,穿着菊花做的衣服,手提装满色彩斑斓菊花的花篮,在菊花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菊花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昂首怒放,有的妩媚动人,有的小巧玲珑,还有的繁复庞大,真是千姿百态,惹人喜爱呀!

篇3:阿娜多姿的菊花

在《约》中, 克利斯朵夫前后经历了包括弥娜、萨皮纳、阿达、葛拉齐亚等女友的爱情, 甚至还有那位“人潮中惊鸿一瞥”的安多纳德-耶南, 我们不禁要怀疑克利斯朵夫的用情不专。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听到罗曼罗兰先生为克利斯朵夫的辩解:“他整个儿被热情制服了, 天才是生来需要热情的……往往那些情欲是短时间的火焰;来了一个新的, 旧的一个就被压倒;而所有的火焰都被创造精神的弥天大火吞掉。”即“天才都要有个爱的对象, 并靠着热情发挥着他们的创造力。”说白了就是天才具有更强烈的热情, 更强烈的“力”, 在这部史诗般的小说中, 我们最常见到的字眼也正是——“力!”

所以在克利斯朵夫的成长经历中有一群唤醒并保持他的热情与创造力的女朋友无可厚非, 但在这群女朋友中, 无论是气质容貌还是身份地位都显得卓然出众的, 恐怕只有阿娜了。

我们来仔细看看阿娜, 可以说她是欧洲“贞妇”形象的一例典型。从小父母双亡, 出身并不光彩, 但是她依靠倔犟与对宗教的狂热, 在祖母的教导下变成了一个压抑的、刻苦的、强调受苦和秩序的女性, 而在别人 (或者说勃罗姆) 的眼里, 她简直就是“幽娴贞静、善操家政”的化身。但是阿娜的心中埋藏着怎样的“嗷嗷待哺”的种子谁都不知道, 包括她自己。

在这种时候, 最不应该出现的就是“春雨”。可偏偏克利斯朵夫此刻“从天而降”, 为这个宗教气氛浓重的家庭注入了血液和灵魂。阿娜也慢慢被音乐浇灌得心神荡漾, 她心中那颗裹挟蕴含着情欲的“种子”正在发芽:“阴沉的眼睛里有股野性, 表示热情的大嘴巴, 边缘很好看的嘴唇。肉感的笑容并不秀媚……健壮的体格被狭窄的衣服紧束着, 被过于简单的生活磨瘦了, 但一望而知是年轻的, 精力充沛, 线条非常和谐。”这一切都预示了阿娜的真实思想, 在宗教与社会世俗的偏见束缚之下, 阿娜是个规规矩矩的女人, 甚至与丈夫勃罗姆之间从未有过真正的爱情。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阿娜, 此时遇到了遇到了一个拥有“人性”, 并且将热情直接刺进她心扉的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带给她春雨、阳光、土壤和养料, 而那颗本已长眠的种子怎样还不能蠢蠢欲动!

欧洲文学史的长河中, 向阿娜这样以完美高贵的形象走入读者乃至全世界眼帘却最终沉沦在爆发的情欲之下的女性不在少数, 在庄重、严肃和高压的背后, 她们都有着一颗火焰般灼热燃烧着的内心, 这颗心需要雨水, 渴望浇灌。法国文学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中, 不正是也有一颗这样的心吗?或许我们可以从二者的对比中发现欧洲文学史中贞妇出轨的一些理由。

可以说《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夫人与阿娜是极像的, 她们尽管相隔了近一个世纪, 但是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相似之处。首先, 从主观角度来看, 阿娜与德-雷纳夫人都有不幸福的婚姻。有人常说, 金钱地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 这两例可以结结实实地反驳以上观点。她们俩的丈夫都是至少受人尊敬的, 家中也不缺金钱, 但是宗教制度和世俗让她们的人性丧失, 从而整日过着精神与肉体都极度匮乏的生活。

其次, 客观看来, 阿娜与德-雷纳的丈夫都不常在家。这客观上为出轨提供了可乘之机, 夫妻之间就应该经常沟通,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欧洲贵族的夫妻生活状态是如何畸形。冷漠的关系除了金钱以外, 还能如何维系呢?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 克利斯朵夫与阿娜单独单独去乡村旅行的章节和《红与黑》中于连带着德-雷纳夫人散心何其相似。在乡间, 这两位冰雪夫人都玩闹的一身汗水, 脸上红扑扑的, 并且都表示自己喜欢泥土和空气。同样的, 克利斯朵夫和于连也都在此时深深爱上了他们身边的女人, 那是一种对生命原始的冲动, 对人性的本能热爱。

最后, 她们都拥有着倔犟的性格和完美的躯体。高贵的性格更容易做出傻事, 如果她们一旦坚信了某种事物, 那么她们一定愿意以命相守, 这是难得的品质, 也是危险的思想。至于完美的躯体, 则是这些妇人无法抗拒春雨的原因。那颗种子需要雨水, 而土壤的质量本已如此精良, 怎能耐得住干涸的威胁?

阿娜对克利斯朵夫的爱义无反顾, 就像被于连的热情引诱的无以复加的市长夫人, 正应了那句“你爱我一时, 我爱你一世”的老话, 女人 (尤其是这类贞洁、守规矩的) 就是如此专情, 于是我们看到想要通过自杀来摆脱内心挣扎的阿娜以及为帮助于连逃跑而变得胆大心细的德-雷纳夫人。为了爱情, 她们抛开了一切, 放弃了一切, 什么金钱、名誉, 统统扔掉, 不爱则罢;爱了, 就是爱到死亡……《约翰克利斯朵夫》中阿娜最后憔悴销售的样子让人伤感:“原来是身子笔直, 姿势挺拔的人, 现在竟驼着背, 缩着头, 皮色蜡黄, 人也显得老了;勃罗姆替她过着大衣与围巾, 她身子缩作一团, 难看死了……”

篇4:阿娜伊斯·宁的心灵地图

我最早接触《阿娜伊斯·宁日记》这个女性主义文本,是通过菲利普·考夫曼执导的著名电影《亨利和琼》(《情迷六月花》)。现在回想这部电影,记忆最深刻的是乌玛·瑟曼扮演的亨利·米勒的妻子琼,萎靡且艳丽,困顿又尖锐,实在是风华绝代。后来看了一些阿娜伊斯·宁本人的照片,给人一种界于女孩和女人之间的感觉,想起影片中扮演阿娜伊斯·宁的那个演员,的确有一种形神兼备的味道。

阿娜伊斯·宁1903年出生在巴黎,1977年在洛杉矶去世。在她74年的生命旅程中,她拥有的个人标签是著名的女性日记小说家、西班牙舞舞蹈家,而她所拥有的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标签里,在作曲家琴·宁的女儿、金融家雨果的妻子之外,最著名的标签就是作家亨利·米勒的情人。而她所有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抽离于她日记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三人行故事《亨利和琼》。

我现在有的《阿娜伊斯·宁日记》正好是前4册,年份分别是1931—1934,1934—1939,1939—1944,1944—1947,这个阶段的阿娜伊斯·宁,从28岁到44岁,正是盛年时期,其文本呈现出来的效果色彩艳丽、元气丰沛,有一种特别的原生态的质感。阿娜伊斯·宁的日记几乎没有连贯的情节推进以及完整的场景描述,几乎都是断片式的东西——对话、书信、议论、揣测、无休止的自我分析与主观判断,其中交织着女性特有的敏感、游移、臆断和神经质。“我”以及“我”交往的人永远置于聚焦的前景,时代和社会的风云变幻永远都是虚了光的背景。我在以前翻阅过另外的单卷本的阿娜伊斯·宁日记,看了差不多二三十页后,就产生了厌倦感,只好把书合上。当时,她的文本让我想起法国女作家科莱特的小说《锁链》,我曾经被那本书里充溢着的无数精妙绝伦但泛滥成灾的“感觉”给弄得筋疲力尽。

这一次,4卷本摆在我面前,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耐心,这种耐心的背后仿佛有一种新鲜体验的可能性。

耐心是对的。对于阿娜伊斯·宁日记这种带有明显的文献意义的作品,就得有一种研究的耐心,而一旦付出这份耐心,一种倾听的美妙就渐渐浮了上来,就像评论者冈瑟·斯塔曼所说,“我们首次有了一部详细明确记录现代女性自我发现旅程的激情之作。”我想,这个“首次”的含义在于,阿娜伊斯·宁的日记作品以其漫长的寫作时间(超过60年)所构成的体积和容量,本身就拥有极大的价值;其次,她在日记中呈现的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之间的折射与影响,也因其写作时间的跨度而拥有了岁月的张力;再就是,阿娜伊斯·宁从一个带有强烈的自省意识的女性作家的角度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难得的女性自我觉醒、自我成长的心灵地图,这幅地图色泽鲜艳、地貌丰富,充满激情,这种激情很好地润泽了它的文献价值,同时,它会让读者在耐心的阅读过程中,寻找到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方式的许多契合点。当然,我所说的读者应该说限于女性读者。

《像自由一样美丽》

本书副题是“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这是人类史上最令人心碎的一本“画册”,那些充满稚气的绘画的作者,是纳粹德国设立在捷克斯洛伐克特莱津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委员会绞尽脑汁,为孩子们安排了一些教师和艺术家作为宿舍管理员,使孩子们有机会学习文化和进行艺术创作。孩子们秘密地写作,画画,“出版”地下杂志。这些小画家和小诗人大多在1944年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杀害(关押在特莱津的1.5万名孩子,只有一百多人幸存),但是他们留下了800页诗文和4500幅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被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十月的孩子》

1984年10月,法国东北部偏僻的孚日山区发生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幼童谋杀案,4岁小男孩格雷高里被人捆绑手脚,投进冰冷的河里。由于警方和司法机构的无能,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更由于当地人的冷漠,案件迟迟不能侦破。孩子的生身母亲一度被警方怀疑为谋杀者,无辜入狱,孩子的父亲愤而杀死嫌疑人,锒铛入狱。格雷高里事件历经20年审理,主审法官换了3人,审理卷宗厚达35000多页,真相依然众说纷纭。这部“非虚构小说”对法国司法制度的无能和媒体的冷漠,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中国纪行》

上一篇:感谢您,戴老师作文下一篇:颜真卿书法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