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24-05-14

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选7篇)

篇1: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试行)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下同)是我区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份,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实现“高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区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高明区农村公路基本实现硬底化水泥路面的建设,至2006年底,高明区地方公路通车里程580.738公里(其中省道66.128公里、县道53.646公里,乡道393.853公里,村道67.111公里)。约占全区公路通车里程的77%。但是当前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重建轻养,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管理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分不清、养护资金缺少稳定渠道、养护投入严重不足。

为顺利推进高明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办[2005] 49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5]9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的实际初步设想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工作报告为指导方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求,坚持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并重的原则,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强化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养护资金渠道,强化资金使用与管理,积极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促进区农村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二)、目标

根据省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部署,2008年全省推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结合高明区的实际,力争在2008年基本建立符合高明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真正做到“有路必养”。

(三)、任务

2008年上半年,完成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前的宣传发动工作,2008年下半年年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全面铺开,实现“按内部招标、合同管理、镇村鉴督”的统一管养。

二、明确职责,建立健全以区政府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区为主、乡镇配合”的原则,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纳入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服务范畴,正确处理好建设与养护的关系,真正把建、养并重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1、按上级政府要求,区人民政府为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第一责任主体,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或分管交通的领导为辖区内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人。

2、区级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履行如下职责:

(1)、负责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上报农村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

(2)、筹集和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并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管;

(3)、监督所属公路管理机构和管理养护工作,检查养护质量;

(4)、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公路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

3、区交通主管部门所属地方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具体履行如下职责:

(1)、具体承担县道以上的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

(2)、负责县道以上公路路产路权保护、路政管理和县道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

(3)、负责县道以上公路路面大中修、水毁抢修和修复、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立;

(4)、负责拟订公路养护建议计划,并按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编制、上报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预算。

4、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投入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并必须履行下列职责:

(1)、各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农村公路的管养工作,并在镇人民政府编制内固定2~3名公路专职干部,负责本辖区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协调和配合等相关工作;

(2)、负责乡道和村道公路的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的保护;

(3)、负责乡道和村道公路的路面大中修、水毁抢修和修复、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立;公路的改建、桥梁的养护、危桥加固及改建、道路事故隐患路段的整治及安全保障工作的建设等,因建设不到位、改建不及时等,引起的安全事故由所属地方镇(街)人民政府负责。

三、理顺农村公路管养的责任主体

1、原区地方公路管理站管养的县道以上公路仍旧由区地方公路站负责管理和养护;

2、乡道和村道统一由各镇(街)人民政府管养辖区内的公路。即乡道和村道的路面保洁、路肩培土维护、边沟疏通、边波培土维护、道路绿化、防护工程完善及修复;乡道和村道的公路改建、桥梁养护、危桥加固及改建;道路事故隐患路段的整治及安全保障工程的建设。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的保护。

3、乡道是指经省交通主管部门或省公路管理机构批准、核定、登记在册的通往行政村主干道;村道是指未经上级部门验收、批准、核定的通往自然村村落的线路。

四、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1、在区级设立地方公路管理站。负责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定员定岗标准按国家和省、市、区的相关标准执行。

区级地方公路站为本级交通局所属的地方公路管理机构,人事、财务、计划等综合业务由本级交通局负责,公路站负责管理具体业务。

公路站管理人员编制依照公务员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2、统一在各镇(街)政府设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统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中心(暂定名)”,负责该镇(街)所辖区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根据养护里程由各镇安排2~3人具体管理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人员编制纳入各镇在编人员,养路工人由各镇(街)聘用安排,管理和技术业务由区地方公路站指导。

五、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成本核算

(一)、管理模式

县道以上公路养护管理由区地方公路管理站承担养护任务,按照《广东省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定额》计算养护工程费用,实行养护工程费结算。推行道班内部承包模式,公路站与养护道班签订养护管理合同。

乡道以下公路养护管理由各镇根据本辖区内的公路里程分区域或分路段由镇政府通过向社会招投标的模式选择养护队伍,负责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并与养护队伍签订养护合同,落实养护管理的具体任务。

(二)、养护费用成本核算:

县道以上农村公路养护成本按《广东省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定额》(试行)核算养护工程费用。

各镇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用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

[2005]49号文规定及结合高明区的财政预算计划给予划拨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标准为乡道每年每公里4000元,村道1500元。

六、养护资金筹集使用与管理

1、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主要由省补助资金、高明区摩托车养路费、市、区级财政一般预算资金三部份组成。区级人民政府应按省的要求统筹本级财政预算,按农村公路每年每公里500元纳入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

乡道和村道公路的路面大中修、水毁抢修和修复、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立;公路的改建、桥梁的加固及危桥改建、道路事故隐患路段的整治及安全保障工作的建设则由各镇(街)每年计划上报,资金来源由区财政部门、交通主管部门补助、镇三方面筹措。区交通主管部门以补助形式在预留资金中安排建设资金。

2、除区级政府投入资金外,各镇(街)根据本辖区的农村公路管养里程、成本,结合本镇的经常实力,同时将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纳入镇级财政预算资金,加大镇级财政投入。

3、摩托车养路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由交通主管部门征收后统一解缴市级财政部门专户。由市级交通主管部门综合、平衡、统筹安排,按省政府要求必须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养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借口平调、挪用、借支、截留划拨养路费。

4、公路养路费省补助部份由省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公路养护里程计划拨款付至市级交通主管部门。由市级交通主管部门拨付至区级交通部门管理养护机构。摩托车养路费返还的由市级财政拨付区级财政部门,再由区级财政拨给区级交通部门管理养护机构。区级财政安排的养护预算资金按计划直接拨付区级交通部门管理养护机构。

5、区级交通主管部门管理机构根据省补助资金、摩托车养路费征收计划、区级财政预算资金的安排。由交通部门管理养护机构根据辖区内的养护里程,在预留省、县道养护费及公路大中修维修资金、水毁公路抢修资金、公路和桥梁的安全保障工程资金等费用后(这些资金由区级交通部门养护管理机构掌握和统筹安排使用)。在使用前交通部门养护管理机构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报市级交通主管部门审批。区级交通部门养护管理机构根据各镇(街)的农村公路里程划拨给各镇(街)的养护专户。独立设立“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专户”。

6、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交通、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必须实行专门账户管理、专款专用、专项核算。

七、逐步实行管养分离,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逐步实行管养分离,走向市场化养护道路。

1、逐步取消养护包干费,全面实行养护工程费制度。养护工程费由区级公路管理机构按照养护定额和养护工程核定,依照养护合同拨付,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2、区地方公路管理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管理和监督,对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和质量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达到规定的养护质量标准。

八、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财政、交通、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规定和要求,研究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完善资金管理、监督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区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完善资金申请、拨付、、使用、制订公路养护质量检查标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安全和公路养护质量达到规范标准。

2008年3月12日

篇2: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关于修订《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宅基地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业经修订并经十三届44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区政府2006年7月31日印发的《佛山市高明区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明府办〔2006〕172号)同时废止。

二○○九年六月一日

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集约、合理利用土地,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佛山市国土资源局高明分局(以下简称“国土资源分局”)是我区农村宅基地的主管部门,镇(街道)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镇(街道)建设、规划管理部门的协助下,负责实施本辖区农村宅基地的管理。

第三条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经依法批准,用于建造住宅(包括住房及与居住生活相关的厨房、厕所、禽畜舍、庭院等辅助用房、设施)的用地。

第二章 规划与供地

第四条 农村宅基地建设应符合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

(一)各镇(街道)要根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编制完善本辖区村庄建设规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和协助镇(街道)编制完善村庄建设规划。

(二)村庄建设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应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及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第五条 各镇(街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农村居民住宅建设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建设公寓式农村居民住宅小区,西江新城规划区内以及“城中村”不再单独安排宅基地;对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居民住宅建设,鼓励以集中联建的形式建设农村居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对于规划搬迁的村庄,可采取异地置换等方式鼓励农村居民搬迁到新规划的居住区内,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六条 农村住宅建设要充分利用村内的空闲地、旧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旧宅基地未利用的,原则上不批准占用新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用于农民住宅建设。农村住宅建设禁止占用基本农田。第七条 农村宅基地限于用地者兴建自住房屋,禁止非法买卖、出租或以合作建房的形式变相买卖土地。

第三章 申请与审批

第八条 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得申请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向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宅基地:

(一)因自然灾害影响,原住宅必须搬迁的;

(二)因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旧村镇改造,原住宅必须调整搬迁的;

(三)已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确需分户建房的;

(四)原有宅基地被依法征收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新批准农村宅基地的面积按每户100平方米以下的标准执行。

原有宅基地超出法定标准面积的,分户时应予以扣减;一户多宅的,分户时不予安排新宅基地。第十条 农村居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再申请宅基地:

(一)已拥有一处宅基地的;

(二)出卖、出租、赠与他人或以其它形式转让宅基地的;

(三)改变宅基地用途的;

(四)以所有家庭成员作为一户申请批准宅基地后,不具备分户条件而以分户为由申请宅基地的;

(五)其他不符合申请宅基地条件的。

第十一条 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住宅用地。对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退出其旧宅基地移建新住宅。

确需退出旧宅基地移建新住宅的,必须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旧房拆除合同,确保旧房按期拆除,并将旧宅基地退还村集体,且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注销旧宅基地使用证。退还旧宅基地后,符合农村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可办理领取新建住宅宅基地使用权证手续。

第十二条 申请农村宅基地,必须提供下列材料:

(一)户主身份证明或户籍证明;

(二)建房用地申请书;

(三)已经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的村需提供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意见;尚未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村暂由镇(街道)建设环保办公室出具审批意见,并报规划部门备案。

(四)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宅基地使用方案;

(五)审批机关按照法律法规认为需要的其他文件、资料。第十三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申请宅基地,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使用村内原住宅用地、空闲地、荒山、荒坡地或其他土地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书面申请,如实填写《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申请书》,并提供相应必备材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集体讨论通过后,在《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申请书》上签署意见,再由申请人送镇(街道)国土资源管理所;国土资源管理所负责进行现场踏勘核查,并予以张榜公布15天,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提交镇政府(街道办)审核后,送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对是否符合建房条件、用地面积、宅基地位置等进行审核,经审核无异议的,报区政府批准后,由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行发证公告,公告期满无异议的,予以发证。

(二)成片规划建设农村住宅,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并由用地者缴交有关税费。占用耕地的,由用地者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或缴纳耕地开垦费。

第十四条 在农村宅基地管理和规划建设中,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向农村居民征收的税费项目,一律不得征收。第十五条 农村居民在宅基地上建造的住宅,因户主外迁而转让给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由双方到镇(街道)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办变更土地登记手续。

第四章 监管与查处

第十六条 超出批准用地面积建房或进行违法建筑的,一律按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处理。

第十七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镇政府(街道办)联合区国土资源管理、规划、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责令其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建造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可以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农村居民在农村兴建的合法住宅可以依法继承。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土资源分局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上级文件另有规定的,按上级文件规定执行。

主题词:城乡建设

篇3:佛山市高明区黄标车限行实施方案

(征 求 意 见 稿)

为加强我区淘汰黄标车工作,贯彻落实市政府《佛山市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佛环委办„2013‟11号),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淘汰黄标车工作的实施意见》(佛府„2012‟33号)和区政府《佛山市高明区加快淘汰黄标车工作实施意见》(明府办[2012]91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市、区两级政府加快淘汰黄标车工作的实施意见,强化黄标车限行措施,引导社会类黄标车的更新淘汰。通过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政策,治理交通拥堵,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能力建设等措施,在中心城区划定限制黄标车(下称限黄)的通行区域,通过在限黄区域内分路(时)段禁止黄标车通行,综合运用宣传教育、政策鼓励、严格执法等治理措施,逐步减少中心城区黄标车的使用量,以完成在2015年年底基本淘汰全部黄标车的工作任务,坚持“科学统筹,属地负责,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稳妥、有序地推进淘汰黄标车工作。

二、限黄区域

在高明区中心城区划定限黄区域,即东至沿江路、南至

2努力把限黄对群众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要建立健全信息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发现和化解不稳定因素。通过加强舆论引导,耐心说服教育,解决实际困难等各种途径,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努力为限摩工作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确保限黄工作取得成功。

(五)加强信息报送。各部门、街道办事处要注意做好各类情况信息的报送工作,做到信息互相沟通,经验互相借鉴,工作互相促进。各相关单位如需发布或报送有关淘汰黄标车管理的信息资料,应向区淘汰黄标车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由区淘汰黄标车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统一归口发布或报送。各相关单位要及时总结各阶段的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并落实专职人员将淘汰黄标车工作推进情况、各项统计数据、路面执法工作、专项整治行动于每月30日前(节假日顺延)报送至区淘汰黄标车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由区淘汰黄标车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后报市淘汰黄标车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篇4: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佛山市高明区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委办〔2016〕45号)《中共佛山市委办公室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佛山市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佛委办〔2017〕37号)精神,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基层群众自治和依法协商有机统一,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城乡社区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统筹资源力量,不断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等。

——坚持群众自治。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利益诉求的城乡社区,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商实践。

——坚持依法协商。在宪法和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协商,依法确定协商内容、协商主体、协商程序,保证协商活动有序进行,协商成果合法有效。

——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也兼顾少数人的诉求。坚持先协商后决策,先协商后实施,公开透明,求同存异,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出现议而不决情况时,通过不同层面建立的表决机制进行表决,实现发扬民主和提高效率相统一。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抓好社区协商建设成果的示范引领,由点及面,依法有序、积极稳妥推进全区城乡社区协商建设。到2020年底全区基本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 3 — 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城乡社区协商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一)细化协商内容 坚持从村(居)民自治实际出发,将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等纳入协商范畴,建立我区城乡社区协商事项目录,合理确定协商内容。主要包括: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城乡社区的落实方案;村(居)委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村(居)民小组的划分,村(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选址及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村(社区)长期建设规划、工作计划;村庄建设整治和拆迁改造规划、计划的编制和调整;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的制订和修改;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土地确权、林地开发与利用、宅基地分配、村(社区)接受社会捐赠财物的使用与分配、困难群体救助、特殊群体帮扶等民生保障;“三留守”人员服务、“空巢”老人服务、旧楼电梯加装、宠物管理、餐饮污染管理、排污管入村和垃圾收集等村(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法律

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协商的事项;各类协商主体提出协商需求的事项等。

(二)明确协商主体 根据协商内容涉及范围,合理确定协商主体,组织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保障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区有关部门、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党组织、村(居)民小组、村(居)民代表、驻村(社区)单位、基层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物业服务企业和当地户籍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非户籍居民代表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可以作为协商主体。

涉及单个村(居)民小组公共事务和村(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会同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牵头确定协商主体,组织利益相关方进行协商。涉及两个以上村(居)民小组(驻社区单位、楼栋、小区)的重要事项,由村(社区)党组织会同村(居)委会牵头确定协商主体,组织利益相关方开展协商。涉及两个以上村(社区)或超出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委会协调范围的重要事项,由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牵头确定协商主体,组织利益相关方开展协商。

— 5 — 协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应当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机构等进行论证评估,提供参考意见。根据议题的需要,协商中应当吸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以及基层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

(三)规范协商形式 要进一步健全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议事规程,完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则,把协商的价值取向和规则制度融入村规民约,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实践提供指导。各镇(街道)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居)民理事会、议事监事会、村组“议事会”、“乡村振兴促进会”、城乡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等协商形式,根据参与协商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从方便协商、有效协商出发,可以通过座谈会、决策听证、民主评议、民情恳谈、民意收集、小区协商、业主协商、楼栋协商等方式进行协商。结合现有服务设施、办公场所的实际,借助党群服务中心、驻点联系工作室(党代表工作室)、党员活动室,设立实体议事厅等场所,因地制宜搭建协商议事平台,作为村(社区)开展协商活动的主阵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借助高明通、QQ 群、微信群、微博

等网络平台,设立虚拟议事厅,组织协商主体进行协商,为城乡居民搭建更为广泛的网络协商平台。

(四)规范协商程序 城乡社区协商要针对不同协商形式,制定严格的协商程序和议事规程。社区协商的一般程序如下:

1.提出协商议题。村(居)民、网格员、楼长、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等协商主体围绕社区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环境整治等协商目录内容,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讨论提出协商议题。探索开展社区“居民提案”的做法,坚持问需、问计、问政于民,在党组织领导下,每年村(社区)的实事干什么、怎么干,由村(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等共同商量提出。

2.确定协商议题。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协商议题,并确定参与协商的各类主体。

3.公布协商信息。协商议题确定后,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制定具体协商方案,并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电话、网络、短信、微信等合适有效的方式,在协商会议前向各方通报协商议题、背景、问题解决参考方案以及协商形式、时间、地点、协商主体等相关信息,确保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协商主体能

— 7 — 够充分酝酿、研究、评估。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事项,在协商之前应征求相关人员意见,并将征集(征求)的意见一并提供给各协商主体。

4.组织开展协商。根据确定的协商方案,由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牵头组织人员开展民主协商、平等议事,实行一事一议。议事主要有四个流程:一是由议题召集人说明议题来源、审查情况、具体内容和议事规则;二是由议题提出人对议题进行说明;三是参会人员就议题发表意见,议题召集人就议题和各方意见发言,组织进行协商;四是由参会的各方对协商形成的基本共识进行举手或投票表决,实行民主集中制,形成协商意见。协商须按规定做好会议记录。协商无法形成基本共识的,待条件成熟后,可进行再次协商。

5.确认协商成果。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协商主体签名确认协商意见,重大事项可进行公证或律师见证。跨村(社区)协商的程序,由镇(街道)党委(党工委)研究确定。协商一致但依法需要经过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的,应当提交上述有关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协商无法解决或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或事项,应当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决定。法律法规对有关事项的决定有规定的,协商后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6.公开协商成果。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要通过电话、网络或书面等多种方式,将协商成果向各利益相关方及时通报。同时,要利用村(居)务公开栏、社区刊物、村(社区)网络论坛、高明通等平台,将协商事项和协商成果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监督。

(五)运用协商成果 建立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和监督机制。需要村(社区)落实的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村(居)务公开栏、村(社区)网络论坛、高明通等渠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需要协商利益相关方实施的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监督落实,及时将实施情况反馈给其他利益相关方;受镇政府(街道办)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协商事项,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要及时向镇政府(街道办)或有关部门报告协商成果或协商分歧情况,各镇政府(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并以适当方式反馈;需区职能部门落实的社区协商事项,区职能部门要认真督促落实,并及时向协商事项利益相关方反馈。对协商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众,协商组织者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协商成果的实施运用等情况接受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接受群众监督和查询。协商结果不

— 9 —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镇政府(街道办)应当依法纠正,并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六)健全协商制度 各镇(街道)、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协商实施办法,将城乡社区协商始终贯彻基层群众自治全过程。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探索建立“议事协商日”制度,村(社区)在制定协商活动工作计划时,要明确每季度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协商活动,并相对固定一日为“议事协商日”。遇有紧急情况,可以随时召集有关协商主体开展协商,使协商工作成为村(社区)推动自治的常规方法和工作。要建立分层次协商制度,建立村民小组、楼宇(居民小区),村(社区)协商制度,坚持先民主协商后民主决策,形成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五位一体”的基层自治制度。要建立完善议事协商工作制度,规范协商过程。要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重大协商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要纳入村(社区)档案归档范围,并按规定规范管理和利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重大意义,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镇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

要结合城乡社区协商的具体实践,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具体措施,提高协商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村(社区)党组织要加强对协商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组织保障,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城乡社区协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城乡居民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商实践。

(二)健全工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商中的重要问题;落实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协商与镇(街道)协商的联动机制,加强镇(街道)对城乡社区协商的指导,将协商成效纳入镇(街道)和职能部门与村(居)委会双向考核。注重发挥群团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三官一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优势,切实加强“三社联动”工作,协助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协商。要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人口密集、人数较多的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社区),留守人员较多或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等不同特点,专门设计协商方案,确定协商内容,提高协商的针对性、有效性。民政部门要会同组织等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协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推进镇(街道)协商民主建设,提高镇(街道)指导村、社区协商

— 11 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要加强监督,确保协商依法有序开展。

(三)加大保障力度 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政策法规,为城乡居民开展协商民主实践提供法律支撑。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城乡社区工作经费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等现有渠道,为城乡居民开展社区协商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要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推动社工机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工作。有条件的地方,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报镇(街道)同意,可以制定城乡社区协商误工补贴具体办法,并按照村(居)务公开的要求予以公示,接受监督。

(四)提升居民参与协商能力 大力开展基层干部和城乡社区社会工作者专题培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基本内容,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法律知识教育,帮助城乡社区协商组织者和参与协商的群众熟练掌握并运用开展社区协商的方法和程序,提高协商的实效性。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城乡居民树立正确的、理性的利益诉求表达方式,避免过激的、非理性的和无秩序的参与城乡社区协商。

(五)及时总结经验

积极发挥组织、民政部门在城乡社区协商中的作用,加强对城乡社区协商的理论研究和检查指导,及时将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制度,为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及时发现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健康有序发展。

附件:高明区城乡社区协商事项目录

— 13 附件

高明区城乡社区协商事项目录

一、党群服务类

1、在职党员进村(社区)报到服务活动及管理 2、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 3、村企结对共建活动 4、党群共建相关制度

二、制度建设类

5、城乡社区协商制度的制订和修改 6、居民公约(村居公约)、业主公约、村(居)民自治章程、集体经济组织章程的制订和修改 7、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制度的制订和修改 8、小区重大议事流程、议事规则的制订和修改

三、公共服务类

9、兴修道路、桥梁、水利等村(社区)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建设管理

10、门禁改造、视频监控、电子快递柜、充电桩设立 11、村(社区)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 12、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选址及场所基础设施建设 13、道路更新与命名 14、物业公司选聘 15、健身器材的选址 16、物业与业主公共管理事务、老旧小区(无物管)的管理、旧楼加装电梯、宠物管理 17、小区公共部位广告招租 18、地质灾害的整治 19、村(社区)文体活动 20、公益广告制作及安放

四、民生服务类

21、小区业主委员会的设立、改选 22、推选村(居)民小组长、楼栋长 23、亮化绿化、电梯、二次供水养护管理、日常保洁 24、下水道、道路、化粪池疏通整修,公共停车位设定及管理,遮阳、雨棚安装 25、通讯光缆、弱电线路安全隐患部门协商

— 15 26、大面积房屋质量、阳光维权 27、邻里纠纷调处

28、公共部位设施修缮 29、帮扶和慰问困难党员、困难群体救助、爱心帮扶 30、妇女儿童社会工作 31、社区治安维护、环境卫生清理、道路交通整治等公共治理 32、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宣传 33、志愿服务活动及宣传

五、民主监督及财务管理类

34、村(居)财务公开 35、维修基金监管使用 36、公共资金收支监督 37、物管服务、村(居)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 38、举报信箱 39、财务预决算 40、集体经济大额资金的使用 41、集体举债 42、集体资产处置 43、集体收益分配等

44、村(居)财务安排及大额资金的管理使用

六、村(居)务管理类

45、村(居)委会换届选举 46、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47、村(社区)建设整治和拆迁改造规划、计划的编制和调整 48、村(居)民小组的划分、网格的划分

49、推选村(居)民小组长、经济社社长。

50、村(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 51、村(社区)级集体资产资源和经济项目发包出租 52、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招投标方案 53、承包土地变更调整、征用征收补偿分配使用等方案制定

七、其他类

篇5: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四月三十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下同)是国家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5]49号)和《交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通知》(交公路发[2006]400号)精神,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和养护质量,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办法》为依据,按照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坚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强化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养护职能,建立养护生产市场化、生产组织企业化、劳动用工社会化、公路管理法制化的运行机制,促进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二、改革目标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力争到“十一五”末,基本建立符合我区农村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三、主要内容

(一)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

自治区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领导主体。自治区交通厅负责制订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下达农村公路养护计划,监督检查养护计划执行情况和养护质量,统筹安排和监管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指导、监督农村公路管理工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各县(市、区)交通局具体负责管理养护工作,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农村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监督县(市)公路管理段的管理养护工作,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做好

农村公路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负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协调和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培训工作。在县(市)公路管理段没有完成“事企分开、管养分离”之前,负责养护工程的招投标组织工作。

各县(市、区)交通局及公路管理段是本地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施主体。各县(市)公路管理段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主要职责是:拟订农村公路养护建议计划,负责生产质量管理和生产计划的组织执行,组织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工作,检查养护质量,负责公路路政管理和路权路产保护。在没有完成“事企分开、管养分离”之前,承担具体的养护生产任务,不负责养护工程的招标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是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配合主体。乡镇人民政府应在现有政府机构内明确一名兼职农村公路协管员,协助县(市、区)交通局及公路管理段做好本乡镇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

(二)保障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体系。

逐步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渠道是:地方政府安排的财政资金;地方交通部门征收的拖拉机养路费、摩托车养路费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上全部用于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自治区交通部门征收的汽车养路费按一定比例补贴农村公路的管理与养护。

各县(市、区)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公路

养护资金的筹措和落实工作,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统筹范围。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和地方财力的增长,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财政资金要逐年增加,力争到“十一五”末,基本达到满足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与管理的资金需求。

自治区交通厅和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安排一定比例的汽车养路费用于农村公路中乡道、村道的养护资金补贴,补贴资金应由主要用于日常养护逐步过渡为主要用于养护工程。考虑到各县(市、区)财政的实际困难,农村公路中所有县道暂由自治区交通厅和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安排汽车养路费金额列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随着地方财力的增长,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与管理的财政资金到“十一五”末达到《宁夏农村公路小修保养定额(暂行)》、《宁夏农村公路管理经费定额(暂行)》的标准。鉴于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际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投资体制,自治区交通厅和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安排的汽车养路费补贴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经费,维持现有补贴标准。各县(市、区)公路管理段1986年以前参加工作的在职固定工和符合离退休条件的人员,按“老人老办法"实行实名制管理,离退休费用由汽车养路费列支;1986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合同制职工,按“新人新机制”由各县(市、区)按照自治区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政策负责缴纳养老保险费,退休后纳入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范围。

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沿线农民投工投劳养护农村公路。同时积极鼓励包括受益企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捐赠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应在农村公路普查的基础上,根据统一标准,确定需要列入养护范围的农村公路里程,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同时对全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成本进行全面测算,并以此为基础合理确定养护资金投入标准。

(三)健全机制,提高管理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率。

改革公路养护生产组织形式和作业方式。日常养护可通过竞争方式承包给公路沿线的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公路大中修工程由各县(市、区)公路管理段负责组织招标。鼓励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捆绑招标,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定具备资质条件的公路养护公司承担大中修工程任务。在没有完成“事企分开、管养分离”之前,公路大中修工程招标工作由各县(市、区)交通局负责组织。

积极推进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公路养护机制相适应的劳动用工、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努力降低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中人员经费的支出比例。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采用社会化用工方式,以使用公路沿线农民工为主,并将农民工纳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范围。

(四)管养分离,积极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

按照“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逐步剥离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中的养护工程单位,将直接从事大中修等养护工程的人员和相关资产进行重组,成立公路养护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得公路养护权。公路养护公司实行自负盈亏,与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用工制度进行管理。

各县(市、区)劳动、人事、税务等相关部门应积极支持改革,加强沟通协调,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妥善解决职工的社会保障和补偿安置等问题。坚持态度积极、步子稳妥的原则,改革条件不具备、政策不到位的,可以先在系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进行模拟市场运作。

(五)分级负责,加大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力度。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市、区)交通局具体负责本县(市、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行政执法工作。

各乡镇设置的兼职农村公路协管员根据县(市、区)交通局的要求,协助做好本乡镇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各县(市、区)交通局应建立健全本地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落实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机制,保障农村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

(六)专款专用,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监管。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使用必须严格遵循专款专用、讲求效益的原则。自治区财政厅、交通厅、发展改革委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研究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自治区交通厅、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各负其责,分别对汽车养路费补贴资金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安排的财政资金切实负起监管责任,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投资效益。县(市、区)交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完善资金申请、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公路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内部控制制度和重大开支由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制度,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上级主管部门和群众的监管、监督。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的,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

四、加强领导,确保改革平稳进行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和交通、财政、发展改革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使改革切实收到成效,达到预期目的。

自治区交通厅和自治区公路管理局要抓紧制订和完善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技术规范、养护定额、质量评审标准和验收标准等行政、技术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和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各县(市、区)交通主管部门也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具体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发布部门:宁夏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4月30日

篇6:佛山市高明区职业病防治

明职防小组办„2011‟1号

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区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为有效治理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职业病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为我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区职防领导小组制定了《佛山市高明区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佛山市高明区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佛山市高明区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3月21日印发

佛山市高明区陶瓷洁具、卫浴行业

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2010年,我区高明安华、法恩洁具公司等部分陶瓷洁具、卫浴行业发生了粉尘作业工人尘肺病职业危害事件,给劳动者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损害,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为有效治理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为我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我区计划在全区开展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特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我区“绿色崛起示范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调整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落实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完善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为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入开展全区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有效遏制群体性职业病发生。

二、工作目标

(一)全面掌握我区陶瓷洁具、卫浴行业的基本情况,包括

害防护设施,在改革工艺及流程的基础上,完善制釉、成型、洗改坯、喷釉等过程的局部通风及全面通风设施;

4、督促企业落实作业场所湿式清扫制度,防止二次扬尘;

5、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6、督促企业落实劳动者健康监护制度,对疑似职业病、职业病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7、督促企业设置职业卫生公告栏及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8、督促企业落实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劳动者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制度。

9、督促使用水煤气企业完善水煤气车间防护设施、报警装置、应急器材等,符合有关职业卫生要求。

四、工作职责

依据“属地管理、客观公正、整体评价、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我区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进行职业卫生专项整治验收。

(一)卫生行政部门

区卫计局统筹协调全区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验收工作。各镇(街)卫计局负责开展镇街辖区的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全面工作。

(二)卫生监督机构

区卫生监督所具体负责辖区内陶瓷洁具、卫浴行业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和整治验收。

法与步骤,提出相关工作指引和限期整改意见。同时根据摸底调查情况,综合现场监督检查、监测评价、健康监护的结果,逐步实现对企业的分类管理。

(二)全面整改阶段(5~6月)

各镇(街)卫计局、区卫生监督所依据摸底调查情况,于5月20日前牵头依据《佛山市高明区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职业卫生专项整治验收办法》(明卫计字[2011]41号)到企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成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并将结果汇总至区卫计局。对评估为合格、基本合格的两类企业督促其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以及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于检测评价和健康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并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措施直至达到有关卫生标准要求后组织验收。对评估为不合格的企业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完成整改后组织验收。

陶瓷洁具、卫浴企业根据卫生部门的整改意见,严格按照《佛山市高明区陶瓷洁具、卫浴行业职业卫生要求》(附件二)进行自查自纠,制定系统可行的整改方案,报区卫生监督所审核后落实整改。整改过程中,卫生监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管和技术指导,引导企业按要求顺利、快捷完成整改,保证整治效果。

(三)检测评价与验收阶段(7~9月)

1、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评估结果分类开展对陶瓷洁具、保专项整治取得成效。

对在2011年9月底前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企业,卫生行政部门提请区政府依法实施关闭。

(四)总结阶段(10月)

各相关单位对专项整治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报区卫计局,区卫计局将整治情况向区政府及市卫生局报告。请各镇(街)卫计局、区卫生监督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慢病站于2011年10月31日前将专项整治总结材料报区卫计局公共卫生科。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区陶瓷洁具、卫浴行业因存在粉尘、有毒化学品、噪声、高温等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工艺落后,职业卫生管理不落实,是职业病高发行业,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做好陶瓷洁具、卫浴行业专项整治,是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也关系到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与稳定。全区相关部门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各有关单位要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确保如期实现工作目标;要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检测评价及验收工作中要严格把关,把握好工作进度和质量。

(二)加强沟通,密切配合

篇7:佛山市高明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和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9年2月11日在佛山市高明区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佛山市高明区财政局局长 黄志明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区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我区各级政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抓项目、增效益、促发展、建和谐”的工作方针,按照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继续解放思想,深化财政改革,狠抓增收节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财政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预算执行的基本情况

2008年,我区本级财政收入128442万元,增长39.7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0089万元,完成预算91895万元的108.92%,增长28.52%;基金预算收入28353万元,完成预算32234万元的87.96%,增长102.05%。区本级财政收入加上税收返还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上年结余,全年预算内总收入149203万元,完成预算135298万元的110.28%,增长42.34%(注:详见附表一)。区本级财政支出136862万元,完成预算134450万元的101.79%,增长43.1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1882万元,完成预算90122万元的101.95%,增长16.79%;基金预算支出23929万元,完成预算26661万元的89.75%,增长281.95%;专项上解支出21051万元,完成预算17667万元的119.15%,增长97.90%。本级财政支出加上上级追加支出8551万元,全年预算内总支出145413万元,增长46.81%(注:详见附表二)。

预算内总收支相抵,结余379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结余1369万元,基金预算结余2421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

(二)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1、一般预算收入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为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100089万元,增长28.52%。

2、工商税收继续保持收入的主导地位。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入完成70450万元,增长31.10%,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0.39%,较上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其中:地税收入44935万元,增长31.66%;国税收入25515万元,增长30.13%。实现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

3、一般预算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与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相比,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低11.7个百分点,支出进度得到有效控制。而且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在“保运转”的前提下,还较好地保障了“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保等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

(三)预算执行的主要措施

2008年,为确保预算任务顺利完成,我们着力抓好了以下 四方面的工作:

1、着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良好运行。为应对年初以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区政府多次召开财税联席会议,积极贯彻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抓收入首长负责制,加强财税调研,分析和把握财税经济运行情况,指导和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挖掘非税收入增长潜力,加大对闲置资产的处置力度,盘活国有资产,增加财政收入。与此同时,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提倡厉行节约,对各预算单位公用经费标准进行定额分级,并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此外,在优先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保等支出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双转移”、“民生工程”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等重点项目的支出需求。

2、着力发挥财政科学调控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促进自主创新、产业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拨付“科技三项”经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专业镇建设补助等财政扶持资金1638万元,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动企业融资工作,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引导企业向专业化发展。二是促进教育公平、优先发展。投入教育经费25320万元,将免费义务教育范围延伸至非本区户籍的常住人口政策性借读生;同时,积极落实扶贫助学资金,将扶贫助学资助延伸至3—6岁幼儿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三是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投入医疗卫生经费6270万元,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等,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从原来 的1.5万元提高到5万元,同时提高特殊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以及加大“手足口病”等公共卫生防疫防治力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四是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拨付低保资金806万元,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标准提高到每月280元,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安排294万元,提高早期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拨付151万元,用于城乡低保家庭的临时救助、燃气价补等,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五是促进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双转移”财政补贴政策和责任考核制度,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财政补贴资金130万元,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和就业转移。六是促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安排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资金438万元,建设首期56套廉租房;对全区符合补助标准的渔民户给予每户3万元的渔民安居工程补贴;拨付290万元,对9个旧村居改造示范村(居)试点进行财政补助,努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七是促进各项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到位。安排农林水支出4803万元,其中:投入1420万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园区建设、生态公益林改造等,安排1241万元堤围除险加固,拨付种粮补贴960万元,落实能繁母猪保险补贴122万元。拨付540万元,用于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农村危房改造、改水改厕等,大力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八是全力支援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08年,支援四川汶川地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848万元。

3、着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确保理财科学规范高效。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改革创新,各项财政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区有87个部门共128个单位按新科目编制了部门预算,部门预算编制范围扩展到所有与财政有资金领拨关系的行政事业单位。二是大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搭建起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进一步完善涵盖预算指标、资金支付、会计核算、部门决算、会计监管在内的动态监控机制,保证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数据交换方便迅速、准确安全;2008年1月1日起,在坚持“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对全区104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统一建账、集中核算,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财政财务监督管理。三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通过对政府采购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强化对重大采购项目的监管,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全年政府采购支出9698万元,增长99.63%,节约资金714万元。四是深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改革。对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限额以上的支出项目、跨支出项目,实行自我绩效评价、第三方审查核实、财政重点抽查的绩效评价新机制,进一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4、着力创新财政监管方式方法,确保财政监督服务上新水平。一是实施派驻财务总监制度。分别向沧江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恒达交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西江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三个项目单位派驻财务总监,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财务监督,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管理规范、使用高效。二是实施财政性投资基建工程预结算编审制度。制定了《高明区政府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严把基建支出审核关,提高了工程评审效率和质量,确保资金规范管理、专款专用。三是实施政府性债务动态管理制度。在全面摸清政府性债务的基础上,建 立债务档案,实行电子化动态管理,强化政府性债务监管,进一步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2008年我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运行下行的影响,我区经济增速放缓,制约着财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二是国家对财税政策的调整,也影响了一些税收的增长,如企业所得税、契税等减收明显。三是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区、镇(街道)两级财政运转困难。四是财政刚性支出项目增长迅速,如体制上解、津补贴发放、还本付息等支出,财政支出压力大,收支矛盾突出。

二、2009年预算草案

2009年,在全球经济放缓、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环境资源瓶颈约束日益突出的压力下,我区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加上财税政策的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进一步减免,财政减收增支因素明显增多,收支矛盾更趋突出。因此,抓好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仍是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全区预算草案

2009年,我区财政工作和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抓项目、保增长”的工作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管,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以“保运转、保 重点、保民生”为原则,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建设“新兴产业之城、岭南山林水都”。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我区2009年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以及充分考虑各种税收政策调整因素,2009年我区本级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1、收入预算

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15102万元,比上年实绩100089万元增长15%;比上年预算91895万元增长25.25%。其中:税收收入安排87831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1.01%;非税收入安排27271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41.19%(注:详见附表三)。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30845万元,比上年实绩28353万元增长 8.79%;比上年预算32234万元减少4.31%(注:详见附表四)。

一般预算收入115102万元加上基金预算收入30845万元、税收返还收入481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39万元、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600万元以及上年结余3790万元,预计2009年全区预算内总财力为155592万元,比上年预算135298万元增长15%(注:详见附表五)。

2、支出预算

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9年,全区本级一般预算支出110084万元,比上年预算90122万元增长22.15%(注:详见附表六);基金预算支出21704万元,比上年预算26661万元减少18.59%(注:详见附表七);转移性支出(含出口退税专项上解支出、专项上解支出、政府性基金 上解支出)20384万元;年终结余342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结余1258万元,基金预算结余2162万元),比上年预算结余848万元增长303.30%(注:详见附表八)。

2009年,我区财政支出重点向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推动均衡和谐发展等领域倾斜。一是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5346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6.71%,主要是保障农业园区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能繁母猪补贴等支出。二是安排教育经费28154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0.79%,主要是安排了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现代化建设、学前教育、扶贫助学等专项经费。三是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11247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61.34%,主要是安排了低保救济金、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补贴资金。四是安排医疗卫生经费7774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2.39%,主要是安排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补助资金。五是安排科学技术经费1666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6.79%,主要是安排了财政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产学研专项资金等。

(二)部门预算草案

按照编制部门预算的原则和方法,2009年我区对91个一级预算部门(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注:详见附件:《佛山市高明区2009部门预算草案》)。

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完成2009年财政预算任务

为圆满完成2009年财政工作和预算任务,我们将进一步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坚持区、镇(街道)主要领导抓财政收入,落实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和税收征管措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二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全面清理和规范规费项目,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非税收入征管。三是大力拓宽非税收入渠道,加大闲置资产的处置力度,盘活国有资产,增加财政收入。四是做好西江新城的规划、征地及融资、开发等工作,增加政府土地储备,增强财政的调控和保障能力。

(二)进一步发挥财政科学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围绕建设“新兴产业之城、岭南山林水都”的目标,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职能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认真落实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我区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积极落实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发展对财税持续增长的效益。加大财政对高新技术产业、骨干龙头企业争创知名品牌、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的扶持力度。三是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西江新城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三旧”改造,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品位。四是积极推进融资工作,大力筹措资金,努力解决经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

(三)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关于对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 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境)费用、办公经费预算“零增长”政策,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倾斜。一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落实惠农强农财税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公平发展,保障免费义务教育、扶贫助学等资金的落实,重点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动基础教育向优质化、均衡化方向发展。三是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支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和抚恤补助经费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以及优抚对象等人员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解决群众“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五是支持新农村和旧村居改造示范村(居)建设,推进农村“二次水改”工程,解决农村“饮水难”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一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预算编制、管理,探索综合预算,在预算工作中体现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相结合,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强化预算控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规模,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国库制度,规范支出拨付程序,完善集中支付 制度体系,强化财政资金的支付监管。三是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健全政府采购制度体系,扩大政府采购领域和范围,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四是继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切实解决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五)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管理,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运行。一是通过完善财务总监制度,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程监管,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二是继续完善《高明区政府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在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财政性投资基建工程预结算编审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工程建设项目超预期、超预算。三是指导和督促各镇(街道)认真执行《高明区镇级财政及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并积极协调化解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镇级财政正常运转。四是加强“三农”、社保基金、义务教育经费、扶贫助学金、慈善基金等民生工程资金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五是继续做好政府性债务监管,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上一篇:学习道德模范活动方案下一篇:小学生口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