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源煤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024-04-30

丰源煤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精选8篇)

篇1:丰源煤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水城县比德丰源煤矿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编 制 安全副矿长:

生产副矿长:

总 工 程师:

矿 长:

二O一五年三月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保障我矿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枪险应急工作高效、科学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救灾工作应急能力,维护矿区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结合矿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和适用范围

一)工作原则: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分单位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决策、科学施救;局部服从整体,一般工作服从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二)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或险情出现时的应急反映。

二、应急机构及分工

一)为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工作,成立新龙煤矿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许继全 副指挥长:韩俊

成 员:王建军 张军 张全侠 周嗣伍 王汝明 景保华 杨孝军 杨伦 王定远 安全员 通防科 机电科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矿调度室,景保华兼任办公室主任。根据抢险救灾应急工作需要,成立13个专业工作组:

1、抢险救灾技术组 组 长:韩俊

成员:生产部、机电部、安全部、通防部、矿有关人员 3

2、抢险救助组: 组 长:张军

成 员:救护大队有关人员

3、医疗救护组: 组 长:李 媛

成 员:矿医疗室有关人员

4、物资筹备组: 组 长:邓用海

成 员:物资供应科有关人员

5、维稳组: 组 长:邓用海 成 员:保卫部有关人员

6、通信保障组: 组 长:王定远 成 员:矿调度有关人员

7、资金筹备组: 组 长:王定远 成 员:财务部有关人员

8、电力保障组: 组 长:张全侠 成 员:机电科有关人员

9、宣传组 组 长:邓用海 4

成 员:宣传部有关人员

10、安置及善后组 组 长:邓用海

成 员:人力资源部、矿区工会有关人员

11、重建组 组 长:许继全

成 员:技术科、财务部有关人员

12、救灾情况信息收集整理和事故分析组 组 长:张军

成 员:安全科有关人员

13、后勤保障组

组 长:曹思军

成 员:办公室相关人员 二)职责分工

预案启动后,各工作组在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努力降低损失。具体分工如下:

1、宣传组:负责向灾害点群众宣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做好受威胁区域的职工、群众撤离避让思想工作,宣传抢险救灾过程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2、抢险救灾技术组:负责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现场调查情况,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的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成灾范围进行评估,确定其等级;分析具有险情的地质灾害特征、性质,5

预测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并按速度报制度的规定及时上报;对正在发生变化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观测和分析,及时提出处理预案。

3、抢险救助组:负责抢救受害人员,寻找失踪人员,抢救国家重要财产;配合有关部门按照事先选择预定的路线及时将灾害人员和财产疏散到安全地带;对灾害点尚存危害部分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4、医疗救护组:负责组织急救队伍、救护伤员。

5、物资筹备组:负责抢险材料、工具、设备的筹备和供应。

6、维稳组:负责灾害区域的治安维护、安全保卫工作,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7、通讯保障组:保证抢险救灾通顺畅通。

8、资金筹备组:保证应急救灾资金及时到位。

9、电力保障组:负责组织修复供电设施和电力调度,确保灾害区域正常供电。

10、安置及善后组:负责灾害区域人员的临时安置,保障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负责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

11、重建组:负责受灾区域内受损工业设施、职工住宅的重建方案的制度;保证生产、生活的临时方案的制度;并按规定组织实施。

12、救灾情况信息收集整理和事故分析组:负责对救灾情况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按规定向有关安全部门汇报和联系,并参加或协助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处理。

13、后勤保障组:负责抢险期间的交通、抢险人员的生活保障。

三、成员单位职责

矿所属各单位负责制定本级突出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当发生突发性地质 6

灾害或险性出现时,启动并组织实施本级预案。

四、地质灾害等级的划分、速报和预警信号

一)地质灾害等级划分

1、特大型

1)发生状况: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隐患状况:因灾受胁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者预估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

1)发生状况: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2)隐患状况:因灾受胁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以下或者预估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

二)预警信号和人员财产转移路线

1、预警信号:矿根据情况在预案中规定。

2、人员财产转移路线:矿根据地质灾害和隐患点具体情况规定。

五、预案启动条件和方式

一)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接报后矿宣传启动本应急预案,各部门应于接报后半小时内出发赶赴现场。在同一抢险救灾现场,上报应急机构领导指挥下级应急机构的抢险救灾工作。

二)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时,矿抢险救灾技术组应立即组织人员,于接报后1小时内赶赴现场进行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并及时将调查结果上报矿,矿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启动本应急预案。7

六、应急准备

一)应急队伍准备:主要由矿防灾应急分队、救护队组成。特大型、大型、中型灾害,报请市政府由解放军驻市部队、武警支队抽调人员支援。

二)救援物资准备:由物资供应科、矿办公室、财务负责筹集。

七、应急行动

一)转移受胁人员:当突发性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出现紧急状态时,矿救灾应急指挥部按照确定的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组织受胁区域人员及时转移,解决好转移人员的基本生活。

二)实施救援:发生中型以上灾害时,抢险队伍立即赶赴现场,帮助抢险救灾,抢险被埋人员,排除险情。

三)医疗救护:医护部门迅速组织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医治伤员。

四)治安:保卫部门做好现场和相关地点的安全保卫工作。

八、事后处理

一)已动用的灾害应急物资,物资部门应及时补足。

二)立即制定恢复生产、保障职工生活的方案。

三)组织有关部门对灾情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提出预防措施。

四)对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篇2:丰源煤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加强我乡2012年地质灾害的防治监督管理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相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连群连片的乡村防御系统,加强汛期地质灾害检测和治理工作,把重点活动区、重要隐患区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个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努力构建安定和谐的新农村。

二、防治措施

我乡处在林区,因为植被损坏严重,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去年的“5.19” 冰雹事件和“5.25”暴雨事件都与植被破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林区的保护和植树造林显得尤为重要。我乡地处山区,山高沟深,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区域分散,加上交通建设滞后,遇上大灾就会增加救援难度。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我乡及时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并组织村民学习预防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为灾后自救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我乡根据应急的需要,在相关地质灾害频繁区都安装了预警系统,并在各村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和原有的巡防联队组成联防机制,形成了“一户受灾,全村响应,一村受灾,全乡响应”的救援体系。

针对去年的灾害形势,我乡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以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及时得到救援、汇总、上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对全乡7个村进行了巡查检查督查,并负责人员的调动和物资的支配。

三、明确责任、加强监管

(一)坚持三条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原则;二是坚持“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人民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原则;三是坚持“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原则。

(二)落实四项制度

汛期值班制度—我乡的汛期时间较长(每年5月1日至9月31日),地质灾害频发。乡直部门和各村要建立汛期值班制度,明确值班地点、联系电话,保障通讯畅通。汛期期间,各值班负责人要24小时开通手机;保持与乡政府的联系,做好汛期值班工作。

灾点监测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监测。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信息、地质环境条件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监测时间,做到适时监测;主要观测降雨强度和雨量、地面土体开裂与坡体蠕动、树干倾斜、山洪暴涨、惊响异常等灾害前兆和引发因素;对监测点定期进行观测记录。

险情巡查制度—村干部和巡防联队应根据地质灾害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区域内灾情险情巡查。发现灾害发生前兆或异常情况,要立即上报和采取转移避让群众等应急措施。

灾情速报制度—包括灾前的险情报告和灾后的灾情速报两方面。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群众在巡查、监测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如发现灾害前兆或异常情况,要尽快向乡政府报告并组织避险;灾情一旦发生,乡政府应立即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开展应急处置和施救,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做到“情况准确、上报迅速、续报完整”。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是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我乡成立了地质灾害防灾领导小组。

长:何韩成(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权剑南(政府乡长)孙林成(乡人大主席)

成员:王缠平(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杨新有(政府副乡长)李金宝(政府副乡长)

赵贵义(乡武装部长)

杨永清(综治办副主任)

何卫东(司法所长)赏建鹏(派出所所长)

牛小林(**林场场长)

许正礼(学区校长)

王建明(卫生院院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人民政府,权剑南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行政秘书严秉国负责具体办公。

(四)各行政村一把手是本村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

各行政村干部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机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五)突出重点,切实抓好汛期地质防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是全乡工作的关键,为了深刻汲取“5.25”阴山沟洪灾事故的教训,落实汛期防灾、减灾措施,避免灾害发生,减少损失。一是做好工作部署,重点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损失。二是突出群测群防,对隐患点实施简易监测,发挥群测群防的突出作用。三是保持信息畅通。要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完善值班制度,落实值班人员,保证险情和灾情信息在第一时间送达。

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期,各村、各有关部门要早安排、早布署、早行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一旦发生地质灾害,乡地质灾害领导小组要迅速了解灾情,立即报告上级并通报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措施,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安置和疏散灾民,维护社会安定,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2年3月1日

**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救灾应急工作能力,确保我乡在可能遭受特大地质灾害时,能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各项紧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组织

地质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分工、综合协调的原则。乡政府成立抗灾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全乡的抗灾救灾工作。抗灾救灾指挥部:

长:何韩成(乡党委书记)副组长:权剑南(政府乡长)孙林成(乡人大主席)

成员:王缠平(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杨新有(政府副乡长)李金宝(政府副乡长)

赵贵义(乡武装部长)

杨永清(综治办副主任)

何卫东(司法所长)赏建鹏(派出所所长)

牛小林(**林场场长)

许正礼(学区校长)王建明(卫生院院长)

1、成立**乡后勤保障小队 队

长:杨新有 副队长:杨永清

成员:刘

严秉国

申俊良

袁苏花

王小红

张雪梅

2、成立**乡医疗救助小队 队

长:李金宝 副队长:王建民

成员:**乡卫生院全体职工

3、成立**乡救援小队 队

长:赵贵义 副队长:何卫东

员:张靖琳

豆乾杰

韩建龙

王义成 范志琪

党卯为

3、成立村救助抢险分队

队 长:各村支部书记 副队长:各村主任

成 员:党员先锋队、各村民组长、共青团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乡政府办公室,权剑南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当特大灾情发生时,指挥部办公室移到灾情发生地。

二、职责分工

1、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及时掌握灾情动态,督促检查灾害救助措施落实情况;负责研究灾害救助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临时应急事项,制定具体对策,为指挥部制定灾害救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负责搜集、整理、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同意后负责向上级政府和救灾主管部门汇报灾情,统一把握上报灾情损失和救灾救济工作情况。

2、后勤保障小队:负责物资的发放、车辆的调配,并及时统计灾情,做好村民的自救宣传工作。

3、医疗救助小队:负责伤员的救治、转移等工作。

4、乡救援小队:负责地质灾害发生后人员财产安全转移,组织村民自救,帮助村民开展转移工作,并协同村级救援组织开展救援工作。

5、派出所:负责灾害救助期间的社会治安工作。

6、**学区:负责开展对学生的疏散、宣传、转移工作。

7、**林场:协同救援小组救援。

8、民政办:负责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灾情统计和生产自救工作。

各单位必须按照分工,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救灾款物的筹备

在请求上级相关部门支持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乡政府划拨救灾经费,积极筹备救灾资金、物资。

救灾经费、物资的具体安排原则是:统盘考虑,突出重点。根据灾情,首先确保紧急期间救助需要,其次重点安排口粮救济、倒塌房屋的恢复需要。

四、灾后救灾工作 灾情稳定后,指挥部成员各单位各负其责,尽快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开展生产自救。

1、召开生产自救工作会议,迅速组织恢复生产,开展生产自救,组织劳务输出等工作。

2、认真组织查灾核灾工作,重点是因灾造成房屋倒塌、农田绝收、财产损失较大的重灾户及其它方面的损失情况。

3、制定灾民倒房恢复重建,灾民吃饭、穿衣等总体安排方案,并分步组织实施。

4、广泛开展捐赠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捐衣、捐被,切实解决灾区群众缺衣少被少粮困难。

5、加强对救灾款物的监督管理,确保救灾款物专款专用,重点使用。

6、组成指导组深入灾区,检查督促各项救灾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灾区群众安度难关。

五、抗灾救灾纪律

1、主汛期和抗灾期间,各村各单位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通讯、联络畅通。

2、抗灾抢险期间。全乡各村、乡直各单位及全体居民都应无条件服从乡抗灾救灾指挥部指令。对玩忽职守影响抗灾救灾工作,造成严重损失或责任事故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在地质灾害发生期间,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拟报县政府给予表彰。

篇3:丰源煤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在中国大陆地区,随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不断加强,紧急避险逐渐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应对工作中,成为面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威胁的人员躲避灾害的必要行动和必备能力。依据司法概念,该行为的本质是社会连带责任的需求,体现了国家、公共、公民利益的一致性[1]。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避险方式有超前避让和应急避险两种方式。前者较后者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但是,需要在地质灾害风险专业调查区划的基础上,有规划地推进实施。由于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强度尚难以准确预测[3],且大规模的避灾搬迁多受限于土地资源、财力和个体意愿等条件,为此,在 “以防为主”的地质灾害防治阶段,应急避险仍是较为有效的选择。近年来,极端降雨、地震等自然引发因素不断增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多发,成灾模式更为复杂; 而且,随着快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人员呈高流动性,承灾设施也不断变化[4],由于目前尚缺乏地质灾害动态风险调查与管理的经验,重视应急避险尤为必要。

据统计,近十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共成功应急避险地质灾害1万起,约50万人幸免于难( 表1) 。例如,2010年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一起泥石流事件中,5148人成功避险; 2013年云南镇雄县头屯村发生滑坡,1200人成功避险; 2014年四川省丹巴县二卡子沟爆发泥石流,1500人成功避险等。已有成功案例均显示出,避险行动具有群专结合特点,受到地形、地质、地理和经济条件等灾害地质条件和应急工况影响,也与避险人员个体的生理、心理状态、教育背景和应急经验等相关。为此,开展应急避险问题探讨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文献分析表明,已有突发事件应急避险研究多集中于疏散和避险能力等方面[5]。例如,针对火灾或交通等重大事故灾难,在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设计、应急避险交通规划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5,6,7,8]; 在应对地震、洪灾等区域性灾害 方面,有较为系 统的应急 避险能力 研究[9,10]; 在煤矿井下避险系统实操层面,应急避险准备系统较为完善[11]。针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的专项研究较少,已有报道多为个案介绍,也未查阅到避险规划、避险场所选址和避险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12]。本文拟在避险理论分析和避险行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情景 - 应对”理论[13], 探索构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避险模式与避险准备系统。

1理论基础与调查研究

1.1理论分析

1) 应急管理阶段。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阶段的划分是界定避险响应过程、指导避险准备规划的基础技术依据。根据突发地质灾害的生命周期与分期应对的特点[14],可将应急避险管理分为监测、响应和恢复3个阶段( 表2) 。在监测阶段,通过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调查识别,进行避险准备与动态优化,并因地因时制宜建立避险启动决策判据; 在响应阶段,依据灾害地质体风险的演进动态及其后果, 实施具体的避险行动与临机权变决策; 在恢复阶段, 侧重于对避险状态结束的判定,以及避险前状态重置与优化。

2) 有限传播时间。滑坡、崩塌或泥石流,均是在重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质体变形破坏与运移过程, 其传播速度是有限的。通过对崩塌、滑坡或泥石流变形破坏演化及运移速度的判断,充分利用灾害地质体有限传播和超前预警之间的时间差,进行避险研判,是应急避险的基本原理。

3) 预警响应一体化。预警响应一体化是减少避险时机延误的关键技术保障,包括基于动态风险的多级 预警模型 和基于覆 盖程度的 预警信号 设计[3,4,14]。

注: 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 2001 ~ 2014 年度《国土资源公报》《全国地质环境公报》和《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标注: * 属于前后延展过程。

1.2调查研究

1) 问卷调查[15]。在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的哀牢山地区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 采取随机抽样问卷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 采集了181个避险个体特征与共性需求样本数据。 统计结果显示: 在避险认知方面,性别和年龄等生理特征对避险成效影响显著。例如,男性比女性较好, 25 ~ 45岁年龄段的要比其他年龄段的避险能力较强,表明妇女、老人和儿童为避险弱势群体。同时, 调查又显示出这一群体对以家庭为避险单元的成效影响较大,说明该群体有待进一步挖掘的特殊减灾功能; 在避险能力方面,75% 的调查对象可在30分钟内完成撤离准备,但普遍缺乏对预警信号的准确解读; 在共性需求方面,集中于政府发出的预警告知、固定安置场所的设置和在避险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等。

2) 案例统计。通过对2010年以来的85个典型应急避险案例分析,整理出已有避险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表3所示。灾情险情群测群防信息和避险主体对持续降雨量及当下降雨强度的经验性认识,是自主避险决策的主要依据; 超过半数的案例超前预警时间大于3小时,疏散撤离时间在2小时以内,显示目前预警精度尚低、避险成本还有可降低空间; 避险安置以投亲靠友和集中安置两种方式; 因为灾害演化后果有别,避险结束的时间差异较大; 相应残余风险的不同,避险结束后的居住状态恢复采用返回原住址、就地或异地重建等不同方式。

3) 典型案例剖析

案例一,2010年8月13日凌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暴雨引发群发性泥石流,3000多人成功避险。避险过程: 汶川地震震后排查判定为泥石流高易发区→部分搬迁避让,实施群专结合监测预警→8月12日16∶33,政府发布降雨风险预警,进行避险警示→18∶00开始下雨,23∶40会商研判雨情为数十年未见到的情况、且有加大趋势,发出强制避险指令→ 23∶ 40启动强制避险转移,集中临时安置 →8月13日1∶00,多条沟同时爆发泥石流→集中过渡安置→ 异地重建。

案例二,2014年8月9日凌晨,四川省丹巴县东谷乡二卡子沟发生特大泥石流,651人成功应急避险。避险过程: 前期查明二卡子沟为泥石流高易发性沟谷→不设群测群防监测与预警网络→8月8日16∶00,发布强降雨预报,警示进行自我避险准备 →8月9日1∶58,监测员依据沟内断流、岸坡塌滑等现象,研判泥石流即将爆发,采取敲锣、燃放烟花、拉响手摇报警器等方式发出应急避险信号→按既定路线疏散撤离→02∶ 08,1521名受威胁群众全部撤离至安全地带 →02 ∶ 13爆发特大泥石流 → 恢复重建中。

2应急避险模式与准备规划

2.1应急避险模式

依据应急管理各阶段的灾害与避险情景与演化的时间、空间和强度3个维度特性( 表4) ,确定出各阶段的避险目标能力设定为受威胁人员能够避险自救。以自救为导向进行避险响应模式设计。根据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在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针对案例典型避险情景推演,自上而下逐层细化的故障树分析方法,建立基本避险事件的树状结构,构建避险情景演化的逻辑因果关系,寻找避险过程中的隐患节点作为模式设计的核心,将关键节点按照避险情景演化进程串联起来构成图1所示的避险模式。

1) 监测。监测是发出避险预警的前置条件,监测网覆盖程度和预警判据准确性是关键点。主要避险任务包括对避险客体( 地质灾害风险) 的动态评估,避险主体进行自我避险和有组织避险的预判,进行避险准备规划,并跟踪风险演进状态,实施动态预警。

2) 响应。避险响应决策取决于对预警信号或避险需求情景的告知。包括应急预警信号接收、认定或当下避险情景的判定,以及避险预案的执行。 根据灾害地质演化、风险演进及其分区差异和个体承灾能力的不同,无论是自主决策或者组织决策做出后,尽可能降低避险准备时间。

3) 恢复。避险恢复是以避险行动有效性评估为基础的,集中体现于灾害风险消除情况和残余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研判是否结束避险状态,进入恢复阶段。为积累避险经验,尚需根据超前预警、有效撤离、灾害地质体运移、人为延迟和行动速率构成的时间序列,进行总结评估。

2.2应急避险准备

根据全面应急准备的理念[16,17],从山地社区或行政村避险能力建设需求出发,依据上述避险模式, 建立分阶段避险准备系统( 表5) 。

2.2.1监测阶段避险准备子系统。

1) 规划准备。通过区域地质灾害隐患专业调查评价与危险区划定,确定具有避险需求的人员,制定搬迁避让规划并付诸实施; 对无法超前避让的群众,预先设定应急避险场所,寻找撤离路径,进行避险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文化建设等。其中,避险物质既包括雨具、交通、通讯等通用物质,在高山峡谷区、 大江大河段等特殊地区也应因地制宜考虑修建应急避险码头等专用设施。

2) 预警准备。依托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完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重大隐患等监测系统,共享降雨、洪水、地震等信息; 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动态分级预警 - 响应判据,明确避险准备、自主避险和强制避险等预警信号,提高信号覆盖程度。

2.2.2响应阶段避险准备子系统

1) 预案准备。根据自下而上的就近响应、先期处置和应急救援的分级响应体系,分政府预案、社区预案和家庭方案,建立自上而下避险预案体系。其中,政府避险预案宜作为地质灾害专项预案的独立章节,衔接预防预警,注重分级避险责任、行动规划、 行动保障与援助机制; 社区预案针对隐患点,逐点明确避险范围、安置场所及具体撤离路径; 家庭避险方案实则为广而告之的方式进行避险技能培养。

2) 演练准备。避险演练是落实避险预案执行力的具体措施,也是检验和优化避险预案的方法。 社区演练主要为避险实战能力; 乡镇、县级政府演练则为以避险协调与保障为主的桌面推演。

3) 援助准备。受监测网覆盖程度和降雨预报精度限制,许多短时局地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风险激增,往往难以及时给出专业的预警信息,为此,需要自主感知与决策。为解决个体避险能力的差异,应进行自救互救技能宣传教育,并设置避险引导、制定弱势帮扶措施。灾害地质体失稳破坏属于小概率事件,人们的侥幸心理极易造成在避险疏散决策上的迟缓现象[18],需要进行特定情境下的强制性避险义务宣传。

2.2.3恢复准备阶段避险准备子系统

制定避险成效评估办法。针对返回原住址、原址重建和异地重建等不同的恢复重置情景,进行重建用地储备、重建政策准备和救助资金准备。

3结论与讨论

篇4:丰源煤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关键词: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管理

重庆地处我国西南部,素有“山城”之称,由于重庆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因此突发地质灾害比较多,尤其以山地灾害、洪涝等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加强对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是降低突发地质灾害威胁、减少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我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重庆突发地质灾害的概括

重庆位于川中褶皱带,川东褶皱带和川东南褶皱带以及渝东北大巴山地弧形褶皱断裂带等四大构造单元地带,重庆地层出露较为齐全,主要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以及松散岩石土体为主,地貌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因此受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影响,重庆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现象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从一百多起到三千多起不等,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重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较为多发,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造成重庆突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诱发因素。自然诱发因素包括:雨水、气温、地震以及地表水变化等。滑坡产生主要是雨水渗入到坡体造成的,由于雨水进入到岩石裂缝中,导致土壤岩体软化进而造成坡体出现下滑;二是人为诱发因素。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在不断地向环境索取,例如人类无节制的开采矿源,导致山体环境不断恶化,进而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主要包括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价、建立预报预警与监测体系以及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将突发地质灾害危害性降到最低,以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突然发生性,因此通过对重庆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分析发现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突发地质灾害与防治预案体系有待完善

建立完善的预案是提高社会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有利手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5个层次的预案机制,但是应急预案对于具体的实施程序缺乏明确的规定,突发地质灾害预案之前的关联性比较少。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表现在地质灾害,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需要地质监测部门、气象部门以及民政等部门联动,但是当灾害发生后常由现场指挥部根据具体灾情及相关应急预案具体制定灾害应急方案与应急程序时,容易降低应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甚至由于一种灾害与另一种灾害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救援方案要求。

(二)预警监测和应急管理系统技术还不先进

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将信息共享,因此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加强预警监测和应急管理的信息共享,但是我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中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例如突发地质灾害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仍然以传统的电话等通讯工具为主,而缺乏具有高精密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等。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属于联动工作体系,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虽然现在已经实现联动,但是联动的层次还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地质灾害的隐患排查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导致部门在联动排查地质灾害时存在相互推脱的现象;二是应急管理部门职能存在冲突问题。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需要依赖于不同部门的职能配合,并且不同的部门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灾害监测管理体系,这样就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最终影响高效统一的应急管理工作效率的发挥;三是灾后重建监督机制不完善。

三、完善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发生时间上的随机性、地域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因此构建监测预警预报是对应突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一早三广”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做到灾害早发现、部门广联动、预警广覆盖、群众广参与。具体就是:一是要建立全社会的灾情速报点,以此提高社会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信息的第一时间掌握,提高政府的应对能力,从而第一时间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二是建立以气象为依托的灾害监测网。由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会有气象反映,因此要注重气象因素;三是加强灾害信息汇总、综合分析与共享。

(二)提高突发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技术

一是应急技术平台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GIS、GPS 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基础平台,形成满足应急响应协调指挥和应急管理需要的应用技术系统;二是应急装备建设。根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的装备需求,分轻重缓急配置必要应急装备,建成基本满足应急需求的装备系统

(三)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

保障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是确保我市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保障。各地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应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经济发达地区提高保障标准。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联动,建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以此降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许瑞山.徐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07).

[2]胥良,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3(06).

篇5: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就有必要提前进行细致的应急预案准备工作。你知道什么样的应急预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为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xx县2008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所有突发地质灾害,尤其是场镇、各中小学校、重要工程设施、主要交通干线、居民集中地等重点区域和部位,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3、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XX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

(一)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二)县XX调整充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抢险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县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示精神,确定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方案,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全县范围内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抢险救灾工作;部署和组织各部门紧急救援;协调武警、消防中队参与地方抢险救灾;处理其它有关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的重要工作。

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汇集、上报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与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与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贯彻县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乡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县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县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应急防治与救灾的新闻发布;起草县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县指挥部的日常事务以及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整理归档;指导各乡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各乡镇XX参照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三、预防预警

(一)已有地质灾害危险点的治理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土资源部、交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公路建设形成的高陡边坡、不稳定斜坡以及易发生石块崩塌的路段,责成建设或项目法人单位及时治理,确保安全。

风景区管理部门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风景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工程治理。

相关乡镇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治理。

(二)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监测

县国土资源局和相关乡镇XX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发现险情要及时向县XX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性组织避灾疏散。

(三)发放防灾明白卡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县国土资源局和乡镇XX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四)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县国土资源局和气象局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县XX,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XX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1、速报时限要求。县国土资源局接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速报县XX和市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接到出现中型、小型地质灾害后,应在1小时内速报县XX和市国土资源局。

2、速报内容。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险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二)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三)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四)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五、应急响应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

(一)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

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乡镇xx县XX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乡镇XX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工作,在县XX的领导下,由本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县公安、武警、国土、建设、交通、水务、民政、气象、救灾等有关部门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加强监测,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二)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

出现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乡镇XX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工作,在县XX的领导下,由辖区乡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本地国土、建设、水务、民政、救灾等有关部门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加强监测,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三)应急响应结束

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批准,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六、部门职责

(一)紧急抢险救灾。

县公安局负责调动公安、武警、消防部队帮助受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危急时可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对被压埋人员进行抢救;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及时消除隐患。县规划和建设局、水务局、安监局、县供电有限公司、天然气公司、消防等部门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发生的灾害隐患,保护供水、供气、供电等设施免遭损毁;组织抢修受损毁的供水、供气、供电、水利等设施,保障正常运行。县旅游局负责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做好旅游服务设施的保护和排险,做好旅游景点游客的疏散工作。县教育局负责指导、督促和帮助灾区修复受损毁校舍或应急调配教学资源,妥善解决灾区学生上学问题。

(二)应急调查、监测和治理。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发生实况、地质灾害监测等相关资料信息,组织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工作,并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应急防治与救灾措施建议;组织专业技术和施工队伍,实施必要的应急治理工程,减缓和排除险情灾情进一步发展。县水务局、防洪办负责水情和汛情的监测以及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的处置。县气象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所需的气象资料信息,对灾区的气象条件进行监测预报。如发生的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次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水、气、渣),县环保局负责配合进行水、气、辐射环境应急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危害。

(三)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

县卫生局负责医疗救治工作,做好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预防和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根据需要对灾区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县畜牧局负责组织灾区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加强动物疫情的监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动物疫病的暴发流行。县药监局负责组织应急疫苗、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防护用品。经济和商务局负责组织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维护市场秩序。

(四)治安、交通和通讯。

县公安局负责协助灾区有关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恶意扩大传播地质灾害险情的违法活动;迅速疏导交通,必要时对灾区和通往灾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县交通局负责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修损毁的交通设施,保障交通干线的安全,确保道路畅通。县电信分公司、县移动分公司、县电力公司负责尽快恢复受破坏的通信和电力设施,保证应急指挥信息通信电力畅通。

(五)基本生活保障。

县民政局、救灾办负责协助灾区做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妥善安排避险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强对救灾款和救灾物质的分配、发放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六)信息报送和处理。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调查、核实险情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潜在威胁、影响范围以及诱发因素;组织应急监测,实时掌握险情灾情动态,及时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根据险情灾情变化提出应急防范对策、措施并报告县指挥部;县广电局根据县指挥部的要求,发布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

(七)应急资金保障。

县财政局负责应急防治与救灾补助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防治与救灾补助资金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七、其它职责

县武警中队按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规定,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等工作。

八、应急保障

(一)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

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武警部队、乡镇(村、社)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执行。各乡镇XXxx县级相关部门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

(二)通信与信息传递。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建立覆盖全县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三)应急技术保障。

由县国土资源局和各乡镇国土所分别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应急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抢险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建立高效有序的抢险救灾运行机制,切实做到有备无患,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的规定,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成立中屯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统一领导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协调解决地质灾害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建立应急分队,处置突发灾害

全村建立由村干部为主的地质灾害应急分队,应急分队职责是:

1、按照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及时赶赴灾害现场参与抢险救灾;

2、及时向领导小组通报现场情况,妥善处理现场各种临时情况,并负责组织现场应急调查;

3、负责应急调查报告的编写和上报;

4、承担同级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汛期地质灾害防治。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3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去年由于降雨量局部较为集中,受灾情况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无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及危险区

(一)汛期天气情况及地质灾害预报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年气候预测,我区今年降雨量为700-860MM,年降雨量正常,雨季开始期正常至偏早,大部分地区将在5月左右开始,于11月中下旬结束。气候预测年冰雹、局部地区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偏多,在汛期中区域性暴雨引发的.山地灾害比偏重,所以今年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不容懈怠,形势十分严峻,各村委会要高度重视,提前计划、提前安排落实责任。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

1、镇村方山岩脚一带滑坡危及150户600人安全;

2、下湾坎头滑坡危及2户10人和成昆铁路安全;

3、上湾房背后滑坡危及70户290人安全;

4、高速公路段及弃土场。该段公路坡度较陡,由于风化残积、坡积层结构疏松,颗粒间结合力差,易被冲刷。如果出现暴雨等天气就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甚至发生泥石流灾害。

5、各采石矿企业排土场及高速公路排土堆放场,多为露天开采作业的企业,大量剥落的废石及废土的堆积形成了排土场。这些堆积体结构松散,结合力差,在雨水的渗透下很容易产生滑动引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危险区

1、村迤布滑坡危及54户223人房屋人生安全;

2、村迤布泥石流灾害点危及5户23人房屋人生安全;

3、村半箐洽么田滑坡危及农户19户86人房屋人生安全、农田30余亩;

4、村双龙潭白瓦房滑坡危及3户18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5、冷水沟滑坡危及2户10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6、村田房芹菜塘滑坡危及2户10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7、大村滑坡危及34户135人房屋人生安全;

8、村长箐组户、村小村组户两个分散户滑坡体危及2户9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三、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村委会、乡属各部门、各矿山企业要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要具体负责落实24小时值班情况、灾害点监测人员责任工作情况等落实措施是否到位。

(二)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村委会及有关企业职责:

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

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全镇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工业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区内企业排放废渣废料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指导监督矿山企业,特别是非煤矿山按照安全规范进行开采,避免因违反安全规定开采引发地质灾害。

社会事务办:负责灾区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和非常时期交通管制工作;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灾区的民政救济工作。

卫生院: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及时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监督和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及时向乡政府和上一级管理部门报告医疗救助和疫情情况。

各村委会:负责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

矿山企业:负责企业生产厂区及周边可能受其生产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排土场、矸石、废土、废渣、尾矿堆放场滑坡、泥石流及采空区塌陷的隐患消除工作和防治工作。

(三)严格执行汛期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报警制度。

5月20日至11月30日是汛期值班时间,按照公布的报警电话,各责任人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地质灾害汛期24小时值班报警电话号码:

(四)坚持报灾制度。

各村委会及各矿山企业要坚持值班和报灾制度,汛期每周一、周四向乡政府上报上周辖区内地质灾害情况,并做好相关登记,坚持每天10:00必报,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防止漏报。

(五)加强监测预报工作。

一是:各村委会、矿山企业要高度重视辖区内的防灾工作,要落实责任人以及监测人员,对所属区域自行开展监测,并成立防灾领导机构,建立汛期值班制度,安排专人进行监测工作,责任明确到人;

二是:加强群测群防,通过各种方式普及防灾知识宣传,增强群众防灾意识。

(六)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认真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镇属相关部门,各村社、各矿山企业要紧密联系,加强协作、互通信息,进一步完善镇、村、社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认真落实巡查、避险疏散、抢险救灾、避让搬迁等防范措施,危险区域内的危险点建立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户,使其提前明白,预警信号、及时撤离路线、避灾地点,尽量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4

为了抵御和防范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把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点,按照国务院“早准备、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指示精神和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人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在建立、健全各项责任制和制度的基础上,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定领导,定区域,定任务,在汛期前后,对乡内水利、防洪设施、重点地质监测区域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清除隐患,确保安全渡汛,努力将人畜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点。为此,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全乡地质灾害村。我乡山地地质灾害种类主要体现为: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河库塌岸等。

二、重点防范区段

根据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圈定全乡重点防范区段为:等。

三、防范措施

⑴做好经常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加强自身防范,预测和自救能力。

⑵落实防灾责任制,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应急措施。

⑶制定监测人员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以及建立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四、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和抢险指挥部,定领导、定区域、定任务、落实责任

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⑵抢险指挥部成员名单

指挥长:

副指挥长:

成员:

五、责任分工

⑴河库监测总负责人:

责任人:

⑵地质灾害监测总负责人:

责任人:

各村民组长为监测员,对各自的村、组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监测,重点村、组见附表《眉山市区2016年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责任表》。遇到灾情时,由监测员负责通知村、乡相关负责人并首先组织抢险人员及时对受灾人员进行撤离和救助。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5

为了保障我乡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工作原则:坚持地质灾害防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相互配合和衔接,共同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二)适应范围:本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适用于xxx乡(镇)境内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塌陷、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后的应急。

二、地质灾害等级的划分和预案启动的条件及方式

(一)地质灾害等级的划分:按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级:因灾死亡30人(含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社会影响较大者。

2、重大级:因灾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者。

3、较大级:因灾死亡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较大者。

4、一般级: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不大者。

(二)预案启动条件和方式:地质灾害发生后或地质灾害险情出现时,由乡宣布启动本级预案。

并进行调查,将调查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按程序进行处理。

(三)抢险救灾应急指挥机构

篇6: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精选)

㈠成立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袁谋慧

副组长:陈托张军郑华兵

成员:高文军杨忠向武华杜平张立坤

郑德义向左贤赵盛各村支部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乡国土所,杨忠兼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3525001。

㈡成立乡地质灾害应急分队

队长:袁谋慧

副队长:陈托杨忠

队员:何家云余社泉郑德义高文军向左贤

赵盛张剑文辉吴鹏朱立平

各村村主任

二、工作责任

(一)乡国土所负责灾前预案编制和灾后初步地质调查,确定有无后续灾害,划分危险区,指导进行避险,进行灾情评估和提出灾后重建方案以及防治措施。

(二)发生灾害的村委会负责组织抢险队伍进行抢险,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立警戒区和疏散危险区群众。

(三)派出所负责维护抢险秩序,协助政府组织人员转移。

(四)卫生院负责伤员抢救及灾后传染病预防工作。

(五)财政所负责救灾资金运作,保证抢救及善后工作顺利进行。

(六)民政所负责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调配、发放救济物品,妥善安排灾民生活,配合政府共同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

(七)交通、公路部门及时组织对因灾中断的道路进行抢险,恢复交通,保障交通畅通。

(八)供电所负责电力供应及灾后供电设施维护。

(九)水利站负责对水库、防汛设施的监测工作。

(十)电信所、广播站负责保障通讯畅通。

三、组织及准备

各职能部门负责成立各自的抢险救援队伍,做好救援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四、地质灾害分级及上报程序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为四个等级。村委会负责提供灾害的损失情况报告(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确定灾害等级,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予以上报,同时做好灾害初步评估分析。

五、地质灾害调查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分队负责调查地质灾害情况,包括发生地点、时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类型、规模、原因、发展趋势,对采取的防范对策和今后的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二)根据调查结果,由应急分队将地质灾害情况上报乡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六、预警信号及避让搬迁

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预兆后,各村应及时安排具体责任人搞好监测,发放避险明白卡,确定并公告预警信号,保障通讯畅通,以便村民在灾害临界点前能够得到报警和及时避让搬迁。

七、转移路线及疾病控制

篇7: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

为了保障我乡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工作原则:坚持地质灾害防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相互配合和衔接,共同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二)适应范围:本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适用于XXX乡(镇)境内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塌陷、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后的应急。

二、地质灾害等级的划分和预案启动的条件及方式

(一)地质灾害等级的划分:按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级:因灾死亡30人(含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社会影响较大者。

2、重大级:因灾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者。

3、较大级:因灾死亡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较大者。

4、一般级: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不大者。

(二)预案启动条件和方式:地质灾害发生后或地质灾害险情出现时,由乡人民政府宣布启动本级预案。并进行调查,将调查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按程序进行处理。

(三)抢险救灾应急指挥机构

为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工作,成立“XXX乡(镇)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负责全乡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的领导指挥工作。

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XXX(政府乡长)

副总指挥:XXX(人大专职副主席)

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宣传动员组、动态信息组、灾害调查组、秩序维护组、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疏散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物资筹备组、搬迁安置组、灾后重建组、运输组、资金筹备组等12个工作组。

1、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XXX(兼)

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

2、宣传动员组、通讯组

组长:XXX(文化服务中心主任)

成员:XXX(农村放映员)

3、动态信息组

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XXX

4、灾害调查组

组长:XXX(派出所所长)

成员:XXXXXXXXXXXX(派出的人员)

5、秩序维护组

组长:XXX(政法委书记)

成员:XXXXXXXXX(派出所人员)

XXXXXXXXX(司法所人员)

6、抢险救助组、人员物资疏散组

组长:XXX(武装部长)

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7、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

组长:XXX(卫生院院长)

成员:XXXXXXXXXXXX(卫生院职工)

XXXXXXXXXXXX(计生服务站职工)

8、物资筹备、搬迁安置、灾后重建组

组长:XXX(政府副乡长)

成员:XXX(财政所)

XXX(企业站)XXX(计生办)

XXX(民政办)

XXXXXXXXXXXXXXX(民兵应急分队)

9、运输组

组长:XXX(交管站)

成员:XXXXXXXXXXXXXXX

10、资金筹备组

组长:XXX(财政所所长)

成员:XXXXXXXXXXXX(财政所人员)

XXX(民政办人员)

四、职责分工

1、总指挥部:负责领导和协调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工作,发布实行紧急应急措施命令,部署各项救灾应急准备,督促检查救灾应急工作的人、物、财准备情况,研究决定处置有关重大问题。

2、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1)当灾情发生时,协助领导组织调度抢险救灾急需的人、财、物,同时搞好纵向和横向的协调工作,促进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2)及时传达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上级的指示。(3)对抢险救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机关和领导报告。(4)对以上技术性工作需要专业部门的指导的,经请示领导批准后及时与专业部门联系。

3、宣传动员组:(1)按规定及时向公众发布灾情有关信息。(2)大力宣传防治救灾过程中的先进和事迹。

4、动

态信息组:(1)及时收集灾情信息,掌握抗灾救灾情况。快速准确的报告灾情,为指挥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2)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3)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抗灾资金、物资安排落实。

5、灾害调查组:(1)迅速赶到现场进行调查,查明受灾范围、灾体的规模、灾害类型、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估计灾害损失和社会影响、确定其等级,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并按速报制度的原则、内容及时上报。(2)待救灾结束后,拟定工程治理方案或搬迁计划。

6、抢险救助组:接到命令后,迅速投入救灾抢险工作。(1)抢救受灾害人员,寻找失踪人员抢救国家和人民重要财物、文物。(2)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疏散灾区和危险区的人员及财产,要按照事先选择预定的路线及时地疏散到安全地带。(3)对灾害体尚存危害部分采取紧急防护措施。(4)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

7、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1)负责迅速组织医护、防疫人员组成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3)迅速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8、物资筹备、搬迁安置、灾后重建组:(1)规划落实灾民转移安置点。(2)指挥帮助灾民搭建救灾篷。(3)保证灾民转移安全有序。(4)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5)帮助灾区修缮、重建因灾倒塌和损坏的居民的住房。(6)帮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9、秩序维护组:灾害发生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确保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10、交通运输组:(1)负责转移安置灾民的车辆准备,组织救灾物资的运输。(2)负责灾中被毁道路、桥梁的交通管制及其灾后中断的道路、桥梁的修复。

11、通讯组:负责通讯设施完好,保证抢险救灾通讯畅通。

12、资金筹备组:负责筹备资金、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五、险情或灾情发生时的预警信号、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及安置点。

(一)预警信号

打铜锣。

(二)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及安置点(见附表)

附:XXX乡(镇)灾害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及安置表

隐患点名称

转移路线

安置点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小学方向

老XXX中学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地裂缝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荒田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一、二组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XXX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小学

XXX村砂田滑坡隐患点

XXX方向

XXX

XXX村XXX、XXX滑坡隐患点

公路沿线

XXX小学

篇8:丰源煤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 重庆地貌情景分析与应急措施概述

1.1 重庆地貌因素是引起灾害的主因之一

重庆坐落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以“山城”之称远近闻名, 自然环境奇异特殊, 由于特殊的地貌和气候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但同时也是许多自然灾害的导火索, 山地、洪涝等现象时常发生, 引起较大的危害, 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必须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提前预防地质灾害, 减少灾害发生时带来的不利影响, 才能大大降低伤亡度和经济损失, 免受威胁, 同时加强应急管理也是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水平的一大重要举措。

重庆地理位置特殊, 位于我国四大构造单元带川中、川东、川东南、渝东北大巴山地弧形之间, 因此地表层面土体暴露面积较大, 地貌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以及松散岩石为主, 又因为地处我国西南部, 因此多以山丘、丘陵较为普遍, 这也就导致平原面积极少, 重庆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和地质双方因素的影响, 导致这各地区是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的场所。据有关数据显示, 每年重庆因为地质引发的自然灾害数量多达100至3000多起, 平均两到三天甚至每天都在有自然灾害发生。根据文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 每年重庆都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大型灾害, 给人们的安全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这也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1.2 引起地质灾害的其他相关因素

除却地质本身因素以外, 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第一点:自然因素。大自然气候变化不定, 降雨量、温差、地震、地下水量变化等都可以从侧面引起地质灾害。每到降雨季节, 由于雨水渗入坡体地表, 渗入到岩石裂缝中, 就会导致土质松软, 从而引发滑坡灾害。第二点:人为因素。人们由于经济的需求不断扩大探索领域, 随着活动范围的加大也就必然破坏自然环境, 索求无度的后果就是给自身带来了危害。近年来人类过度开发矿产现象屡见不鲜, 这也是引发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原因之一。

2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主要包括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价、建立预报预警与监测体系以及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突然发生性, 因此通过对重庆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分析发现其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突发地质灾害与防治预案体系有待完善

建立完善的预案是提高社会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有利手段,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5个层次的预案机制, 但是应急预案对于具体的实施程序缺乏明确的规定, 突发地质灾害预案之前的关联性比较少。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表现在地质灾害, 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需要地质监测部门、气象部门以及民政等部门联动, 但是当灾害发生后常由现场指挥部根据具体灾情及相关应急预案具体制定灾害应急方案与应急程序时, 容易降低应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甚至由于一种灾害与另一种灾害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救援方案要求。

2.2 预警监测和应急管理系统技术还不先进

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将信息共享, 因此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加强预警监测和应急管理的信息共享, 但是我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中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应用, 例如突发地质灾害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仍然以传统的电话等通讯工具为主, 而缺乏具有高精密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等。

2.3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属于联动工作体系, 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 虽然现在已经实现联动, 但是联动的层次还不够,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地质灾害的隐患排查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 导致部门在联动排查地质灾害时存在相互推脱的现象;二是应急管理部门职能存在冲突问题。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需要依赖于不同部门的职能配合;三是灾后重建监督机制不完善。

3 完善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的对策

3.1 构建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发生时间上的随机性、地域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变化速度快的特点, 因此要建立“一早三广”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做到灾害早发现、部门广联动、预警广覆盖、群众广参与。具体就是:一是要建立全社会的灾情速报点, 以此提高社会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信息的第一时间掌握, 提高政府的应对能力, 从而第一时间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二是建立以气象为依托的灾害监测网。由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会有气象反映, 因此要注重气象因素;三是加强灾害信息汇总、综合分析与共享。

3.2 提高突发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技术

一是应急技术平台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GIS、GPS等高新技术手段, 构建一个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基础平台, 形成满足应急响应协调指挥和应急管理需要的应用技术系统;二是应急装备建设。根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的装备需求, 分轻重缓急配置必要应急装备, 建成基本满足应急需求的装备系统

3.3 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

保障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是确保我市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保障。各地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应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 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鼓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经济发达地区提高保障标准。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因此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且通过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联动, 建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 以此降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 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许瑞山.徐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14 (7) .

[2]胥良, 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 2013 (6) .

上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下一篇:公司治理与企业制度设计作业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