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调研报告

2024-05-09

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调研报告(共8篇)

篇1: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技术上日新月异的进步,传统的金属材料、塑料等原材料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各类工业生产的需求。以航空航天工业为例,传统的金属在耐高温、耐腐蚀、轻便性和机械强度上已经渐渐无法达到所需求的标准。为适应工业发展,更耐高温、耐腐蚀、更轻便、物理性能更好的新型复合材料应运而生。

二、调研目的

该调研旨在了解各种新型复合材料的特性以及可应用领域,了解国内外新型材料的研发环境和前景,展望新型材料的发展。

三、调研内容

1.超导材料

有些材料当温度下降至某一临界温度时,其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这种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超导体的另外一个特征是:当电阻消失时,磁感应线将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

超导电性和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使超导体电阻为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TC)。超导材料研究的难题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找高温超导材料。

由于常规低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太低,必须在昂贵复杂的液氦(4.2K)系统中使用,因而严重地限制了低温超导应用的发展。

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出现,突破了温度壁垒,把超导应用温度从液氦(4.2K)提高到液氮(77K)温区。同液氦相比,液氮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冷媒,并且具有较高的热容量,给工程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外,高温超导体都具有相当高的磁性能,能够用来产生20T以上的强磁场。

20世纪80年代初,米勒和贝德诺尔茨开始注意到某些氧化物陶瓷材料可能有超导电性,他们的小组对一些材料进行了试验,于1986年在镧-钡-铜-氧化物中发现了Tc=35K的超导电性。1987年,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在钡-钇-铜氧化物中发现Tc处于液氮温区有超导电性,使超导陶瓷成为极有发展前景的超导材料。

2.储氢材料

氢是无污染、高效的理想能源,氢的利用关键是氢的储存与运输,美国能源部在全部氢能研究经费中,大约有50%用于储氢技术。氢对一般材料会产生腐蚀,造成氢脆及其渗漏,在运输中也易爆炸,储氢材料的储氢方式是能与氢结合形成氢化物,当需要时加热放氢,放完后又可以继续充氢的材料。目前的储氢材料多为金属化合物。如LaNi5H、Ti1.2Mn1.6H3等。

3.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是继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是现代高技术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国外在智能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很多技术突破,如英国宇航公司的导线传感器,用于测试飞机蒙皮上的应变与温度情况;英国开发出一种快速反应形状记忆合金,寿命期具有百万次循环,且输出功率高,以它作制动器时、反应时间仅为10分钟;形状记忆合金还已成功在应用于卫星天线等、医学等领域。

另外,还有压电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等智能材料驱动组件材料等功能材料。

4.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领域中最富活力、研究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分支。用纳米来命名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纳米材料是指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固体材料,其中纳米颗粒的尺寸最多不超过100纳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技术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虽然在样品的合成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至今仍不能制备出大量的块状样品,因此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对其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纳米颗粒的熔点和晶化温度比常规粉末低得多,这是由于纳米颗粒的表面能高、活性大,熔化时消耗的能量少,如一般铅的熔点为600K,而20nm的铅微粒熔点低于288K;纳米金属微粒在低温下呈现电绝缘性;钠米微粒具有极强的吸光性,因此各种纳米微粒粉末几乎都呈黑色;纳米材料具有奇异的磁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粒径的纳米微粒具有不同的磁性能,当微粒的尺寸高于某一临界尺寸时,呈现出高的矫顽力,而低于某一尺寸时,矫顽力很小,例如,粒径为85nm的镍粒,矫顽力很高,而粒径小于15nm的镍微粒矫顽力接近于零;纳米颗粒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其表面化学活性远大于正常粉末,因此原来化学惰性的金属铂制成纳米微粒(铂黑)后却变为活性极好的催化剂。

纳米结构材料的扩散率是普通状态下晶格扩散率的1014~1020倍,是晶界扩散率的102~104倍,因此纳米结构材料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有效的掺杂,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使不混溶金属形成新的合金相。扩散能力提高的另一个结果是可以使纳米结构材料的烧结温度大大降低,因此在较低温度下烧结就能达到致密化的目的。

纳米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变化,一些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成倍地提高;纳米材料还表现出超塑性状态,即断裂前产生很大的伸长量。

四、调研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新材料。新材料按组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 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和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材料等。新材料在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现在的每秒百亿次以上;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推力可增大24%;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等等。

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篇2: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发改委通知,省发改委农经处支安宇处长将于11月14日-11月18日到焦作各县市开展工作调研。对照调研重点,我及时准备研材料,并精心选择考察点,相关情况如下:

一、温县土地流转情况

我县农业人口39.78万人,农业户数9.7万户,耕地面积38.38万亩(分到群众手中的土地,不含滩区国有非耕地和村集体自留土地)。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53067亩,占耕地面积的13.83%,涉及192个村1.2万余农户。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以伟康、国盛、众诚、天香、平安等几个大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通过整村流转或大面积流转,促进了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目前,伟康公司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2700亩、国盛蔬菜1700余亩、众诚蔬菜2000余亩、天香面业4000余亩,形成了相应的种植基地。种植基地的形成,又进一步带动周边群众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如伟康公司在番田镇、南张羌镇等乡镇建立铁棍山药基地后,周边村组30余户群众开始承包土地,大面积、规模化种植铁棍山药;祥云镇大尚村、南张羌镇北张羌村和武德镇西街村3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流转。截止目前,全县规模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有136个,总面积24112

如,大尚村90%以上青壮年劳力在外务工,月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众诚蔬菜合作社对群众开展了蔬菜种植、采摘技术培训,使其成为“农业工人”,月均收入1200—1500元,每年按7个月的工期计算,务工人员年均领取工资8000元左右,加上土地出让金,该社周边“农业工人”年均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二、温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2009年,在充分考虑各行政村历史渊源和现状的同时,结合农村发展要求,县政府投资80万元编制完成了《温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计划到2020年,合并组建中心村29个、新社区6个、保留基层村39个,合理确定全县村庄(社区)的布局、组成和覆盖范围,构筑以“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为框架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一)马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自2007年起,马庄村累计投资1400万元,建成第三代村民居住别墅111幢;改造、新建村内道路4050平方米;依托国家安全饮水工程,铺设安全饮水管道12000余米,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修建疏通排水管道4500米;栽植各种花草树木13000株,新植草坪1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50盏,建成村小型花园、小型公园及中心广场。

随着马庄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对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要求与日俱增,企业发展也急需用地;特别是2010年12月,省委书记卢展工调研马庄新农村建设,充分肯定马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集文体图书室、计生学校、便民超市、村医疗卫生室于一体,已投入使用;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陈家沟文化中心广场正在建设。

(三)后上作、五里远新农村社区建设

后上作、五里远是2010年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均拟开发建设成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后上作与河南省同泽投资公司签订《后上作新型农村社区投资协议》,拟投资1.1亿元,开发建设后上作新型农村社区。新社区建设用地270余亩已审批,规划设计已编制完成,目前正在建设社区开发展示中心;五里远村结合南出城口改造推进新村(社区)建设,已完成投资600万元,建成了40户村民新居。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我县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的县(市)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政府推动、宣传鼓动、示范带动等有效措施,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50家,今年新增200家,入社农户9063户,辐射带动农户3.58万户,合作社直接流转土地2.8万亩,带动农户增收3.6亿元。

2、领办主体增多。一是能人大户领办型;二是科技人员创办型;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四是村级组织牵头型。

3、领域不断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供销、粮食等多个行业。尤其是种植类合作社发展比较快,占合作社总数的近70%。

3、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注重发展产品的品牌战略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品牌战略实施主体。目前,我县合作社制定并执行的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达32个,拥有地理标志产品4个,认定无公害基地3个,无公害产品5个、绿色食品3个,注册自主商标10个,极大地提升了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县5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同类生产经营的9000余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等多种合作形式,使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相关服务部门之间、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都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同时,带动了3万余农户共同进行生产经营,整体进入市场,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明显提高。

5、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合作社在组织农民生产过程中,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防病灭虫等措施,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提高了科技含量。近年来,合作社与省市县科研、教学和农技推广部门攀亲结缘,引进推广氮肥后移、种肥一体化、山药开沟、地黄起隆种植、综防统治、节水灌溉、秸秆还田、机械收获、播种等技术30余项,引进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强、有潜力的小麦、玉米、药材、蔬菜等新品种60多个,加速了全县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篇3: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相关问题

1 新型墙体材料的概念优势

在不同时期, 新型墙体材料因为所处阶段不同因而内涵概念也有所不同。当前发展阶段中中的新型墙体材料是指经过科学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机械设备制造出的, 与当下建筑行业深化改革与工业化发展趋势一致的墙体材料, 这种节能环保型材料不仅质量轻、强度高, 而且性能优良且功能多元, 既节地节能又增效, 资源利用率还高, 可谓一举多得。新型墙体材料在应用、环境、发展等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 应用优势:质量轻、强度高、节能环保、节地节能、隔热保温且功能复合等诸多优点使新型墙体材料不同于实心砖, 其应用于工程实际中更有利于施工顺畅进行;2) 环境优势:新型墙体材料节地节能又增效, 资源循环利用率较高, 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人们不想看到的负面影响, 既能改善人们的学习生活环境, 还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3) 发展优势:基于当前我国基本国情, 政府部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政策且在建筑行业中大面积推广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于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是一利好。

2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问题

2.1 发展目标

以节能环保、优质绿色且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 这是现阶段新型墙体材料要达到的时代要求, 满足了这些要求, 我国建筑材料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提高;以大力发展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节能环保、节地节能、隔热保温且功能多元等诸多优点的新型墙体材料、墙体自保温系统及其相关技术为目标, 以提高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效能和资源利用率;以实现住宅现代化、建筑工业化为目标, 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的全面发展, 使其在产品组合、部件组装到房屋装配成型等各个工序中都能应用自如。

2.2 原则方针

以符合质量轻、强度高、节能环保等质量要求为原则;以能节地节能增效且便于施工和使用为原则;以主导产品优先发展、附属产品通力发展且产业结构相应调整为原则;以达到建筑体系规范、设计标准要求和施工具体规程要义的原则;以坚持“限粘”、“禁实”政策同时不断完善新型墙体材料内部自我产品的更新淘汰为原则。

始终坚持“规划为导向、设计为龙头, 应用为目的”的方针不动摇;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墙体材料深化改革与节能的方针不动摇;始终坚持节能环保、优质绿色、环境友好型、人居和谐型的方针不动摇;始终坚持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地实现当地“三废”的循环再利用的方针不动摇。

2.3 方法途径

政府的节能减排政策方针是大方向, 严格遵守的同时要积极调动专业人员的生产主动性, 认真总结分析过去工作实际中的墙体材料使用问题, 对符合现在生产力的先进技术要继续坚持, 对不符合现在生产力的落后技术要淘汰下去, 只有不断更新淘汰, 才能保证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充满活力;主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墙体材料开发应用方面的方法,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原料、工艺及设备等影响开发应用的现实问题, 力争在短期内能形成一批能满足不同建筑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墙体材料集群。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途径大抵如此:由重质量转向轻质量、由小体积转向大体积、由粘土质转向非粘土质、由实心型转向空心型及发泡型、由现场湿作业多转向现场湿作业、由原料简单转向原料复杂、由功能单一转向功能多元, 基于事实, 因时因地, 以经济适用为第一发展要义。

2.4 重点问题

政策问题。政府制定出台一些列政策后在各地执行实施时遇阻的现象屡见不鲜, 无形中使原本先天不足的新型墙体材料在失去政府扶持性政策的坚实后盾后会变得后天畸形, 给原本该淘汰落后掉的墙体材料死灰复燃。另外, 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使用方面, 有些地方受“利益均沾”的平均主义影响而执行不力, 无法实现专项基金专项使用。管理问题。现阶段的墙体材料市场鱼龙混杂, 优质绿色产品受低质廉价产品影响较为严重;规模企业受小企业的抢占而无法持有应得的市场占有份额。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区域市场盘根错节, 不良竞争恶性循环。规模企业投入越大, 收益反而呈反比, 这一反常结果也使即使有意研发创新的规模企业信心受挫, 而小企业更不会再研发创新上下大力气, 如此一来, 整个行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也在意料之中。施工问题。为了降低施工成本, 有些施工单位对施工的规范标准及相关要求熟视无睹, 心思全放在自身的利益上, 受其影响, 墙体质量问题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推卸因施工问题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责任, 施工单位一股脑地归罪于新型墙体材料, 这也给大面积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带来了不良的社会舆论, 受这种负面影响,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之路注定不平坦。再加上部分村民受传统习惯影响, 还是一如既往地钟情于实心粘土砖。

2.5 发展建议

坚持规划引领与因地制宜。在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过程中, 坚持大方针的政策引导, 将生态文明建设放首位, 促进节能减排。根据市场需求情况, 实行总量控制, 存量提升, 合理布局, 优化发展。积极引导各地通力发展能满足不同工程实际需求的主流产品, 优化产品结构布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事实,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新型墙体材料。积极采用有利于循环经济、建筑节能、住宅产业化这三大产业发展的一切可利用的新型墙体材料。

发挥循环经济优势, 坚持因时制宜。提高规模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严格控制总量, 提升优化存量, 提高企业利润。以实现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及使用综合效能为目标, 以实现“三废”高效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环境零污染为重点, 积极开发新型墙体材料。此外, 还要特别注意一点, 在不同时期, 新型墙体材料因为所处的阶段不同, 其品种与比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即使品种繁多, 其适用性也是有所针对性的。因此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 将当前和日后的品种与比重明确下来, 以较好地应用于不同的墙体工程中。

坚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推进建筑应用节能相结合。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 积极开辟市场。认真贯彻落实新政策、新技术与新标准, 大力推广具有质量轻、强度高、隔热保温、节能环保、功能多元等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建筑工程除了有工民建筑之外, 还有公共建筑等, 其中各自对墙体材料的要求都不相同, 所以在确定使用何种墙体材料前, 要结合当地墙体材料具体情况、施工环境及施工水平等诸多因素明确采用哪种建筑体系更为合适, 这样对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魏云, 朱文涛.开发新型墙体材料, 促进住宅建筑节能[J].四川建材, 2013.

篇4:关于新型防水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型材料;防水材料;应用;

引言

随着中国城乡建设的发展,建筑数量可以剧增,建筑能耗的比例越来越大,建筑降耗在我们国家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认真对待。在我国,建筑节能发展前景广阔,科技创新使人们有可能创新建筑节能。本文阐述了新材料在屋面保温节能和保温防水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和传统方法相比,以及在设计、施工中的优势。

1.建筑屋面节能材料的应用

1.1种植屋面

有很多建筑屋面的节能与环保采取了屋面种植的形式,此种形式一般分为筱土种植式屋面、无土种植式屋面,以及屋顶绿化排水蓄水隔根板(又称屋顶绿化隔板)三种。筱土种植式屋面是采用覆盖种植土壤而实现隔热保温的效果,但是此种方法会加重屋面的承重力。无土种植式屋面是采用一些较轻的种植层覆盖在屋面,比如水渣,蛙石等,这样减轻屋面荷载的同时,也更大的实现了隔热保温的目的。重要的是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但是这种方式的后期保养费用较高工序繁琐。屋顶绿化隔板,具备蓄存水分湿润植根、(架空)二层排水道,排除雨季积水、架空透气、保温隔热和隔断植根等主要功能,解决了传统屋面种植绿化的屋面荷载重、排水不便、很难蓄水等问题,是建筑技术与绿化技术相衔接的环保节能创新产品,也将成为一种新型的节能屋面。

1.2吸湿被动蒸发隔热屋面

吸湿被动蒸发隔热屋面是利用吸湿剂的吸放湿气(实质是利用水的液-气相变蓄热)的过程实现蓄热功能,而这种吸湿剂一般选用膨胀珍珠岩作为蓄热材料。此种材料吸湿性强、价格优惠,保温隔热能力强等优点,并且其来源广泛,在建筑围护结构中获得了大量应用。在大多建筑屋面的吸湿材料中,一般选用以抓化钙为掺合料、水泥为粘结剂、膨胀珍珠岩为骨料复合而成的吸湿多孔材料,这种材料能始终保证与室外大气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吸湿被动蒸发隔热屋面的施工工艺简单,等同于传统的架空通风屋,只需要在原有的屋面上铺加一层吸湿多孔材料层即可。此层面上可再做架空保护层,以此达到节能改造的效果,简单易行,在我国建筑节能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1.3稻草板屋面

稻草板屋面是利用纯天然的稻草或麦秸为主要原料,经过热挤压成型,表面粘贴纸张,制成的秸秆板的屋顶。这种层顶也可作为一些地区的节能屋面,在一些地区也可作为节约能源的屋面,具有重量轻、强度高、保温隔热、建立的房屋具有在夏季凉爽和冬季温暖和的特点。稻草板屋顶的房子具有重量轻和良好的抗展性能。从生态保护方面考虑,稻草板原材料丰富,价格低廉,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见一斑。当前,在东北农村地区应用较多。

2.屋面保温防水材料的应用

2.1聚氨酯屋面保温防水一体化技术

聚氨酯保温防水一体化技术是当前性价比最优的屋面保温防水体系。我们通常采用的聚氨酯硬泡材料具有耐久性、防水性、保温性、隔热性、无缝性、粘接性、环保性、经济性等多种性能,其喷涂施工也比较简易。一般采用高压(大于10 MPa)无气喷涂机喷涂聚氨酯两种黑白料胶体,通过混合式高速旋转以及剧烈撞击在几秒钟内产生微小的相连但独立的封闭泡孔结构喷涂于物体表面,连续喷涂使整个屋面形成封闭泡孔结构(聚氨酯硬微小泡体闭孔率≥95%,吸水率≤1%,节能、隔热效果最好),粘接牢固且无渗透无缝隙,通常施工厚度大于等于40 mm 就可以达到节能65%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工程的需要,聚氨酯硬泡体的抗压强度一般要保证超过300 kPa。还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大抗压强度到600 kPa 以上。另外,聚氨酯硬泡体可以与众多材料牢固粘结在一起,比如木材、金属、砖石、混凝土等。其粘结强度超过聚氨酯硬泡体本身的撕裂强度,从而使硬泡层与屋面基层成为一体,不易发生脱层,避免了屋面水沿层面缝隙渗透。而且聚氨酯硬泡体在低温-50℃情况下不脆裂,在高温+150℃情况下不流淌,不粘连,可正常使用,且耐弱酸、弱碱等化学物质侵蚀。

2.2建筑材料保温隔热与防水一体化

(1)阻隔性隔热涂料

阻隔性隔热涂料是采用低导热系数的原料作填料,如采用空心玻璃微珠作填料。空心玻璃微珠是在玻璃材料中预混入高温下能气化的金属微粒,玻璃被加热熔融后,金属微粒气化,将液态玻璃吹成微球。这些微球流出料口被气体吹出,形成均匀、散落的玻璃微珠。伴随温度的降低,在空心玻璃微珠中的金属均匀地沉积在玻璃微珠内表面,成为反射层。并在玻璃微珠内产生一定真空度,可减少热传导率、热对流、热辐射,高效隔热。但这种阻隔性和热绝缘涂层的形成由内部产生的热量闷在里面无法散出,造成热量累积,使得该封闭系统内的最终温度是非常高的。

(2)反射性隔热涂料

反射性隔热涂料选择高折射率的白色颜料,这种颜料能实现反射作用(如二氧化钛等)。此种材料可在波长400~1 800 nm 的范围之内,对可见光和红外太阳能进行高反射,而这种高反射可降低物体表面温度。但这种涂料与阻隔性隔热涂料一样,会将热量长时间封锁在封闭体系内部,使热量无法散发出去。

(3)辐射性隔热涂料

辐射性隔热涂料可通过发射形式将波长8~13.5 μm 形式的热量辐射掉,以降低本身温度。这种涂料的功能来源于其体系内的多种金属氧化物具有热反射率高的特点,从而达到隔热目的。

由此可见,将以上三种隔热机理结合于涂料,是最理想的隔热保温涂料。

2.3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屋面系统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屋面系统技术是太阳能屋面的发展趋势,通常所见的光伏建筑是将光伏系统设置在建筑物的屋顶。工程中的首选材料一般是柔性基板的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此种电池能够与建筑屋面完全贴合。安装时简单易操作,无需穿孔,无需破坏原有屋面结构,能完整保存屋面使用功能。可见,柔性基板的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既是建筑材料的优选,也是发电的能手,从而使光伏发电成本得以降低。如将光伏电池组件封装到瓦状的电池板中,用来做光伏瓦,将薄膜电池与防水卷材结合作为光伏卷材,可以实现光伏和建筑更深层次的结合。在整个光伏建筑中,光伏屋面发电量约占75%。因为在建筑中,屋面有更多的受光面积,同时也便于安装。光伏发电与建筑物结合不会给居民带来任何不便,人们都比较乐意接受。另外,光伏与建筑相结合可以实现发出的电力自发自用或分布式上网,不用额外架设远程输电线路,可减少输电线路的投资和损失,实现低能耗或零能耗建筑。作为分布式屋面光伏电站需要选择大型工业厂房,其大部分为大跨度钢结构屋面无法承受晶体硅电池及玻璃基板的重量,这方面,柔性薄膜电池具有先天性的优势。

3.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安逸了,建筑的建设也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人性化了。防水材料以及防水技术的应用在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技术和材料将会得到更好的应用,而且将会有很多更完善的技术和材料出现和被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剑智.浅谈节能保温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J].经营管理者,2010(18).

篇5: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调研报告

渝建发〔2011〕42号

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建管局,北部新区建管局,有关单位:

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建筑功能品质,是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低碳绿色建筑的物质支撑,也是建设领域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市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烧结页岩实心砖等传统墙体材料尚还占据主导地位,不符合推进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需要。各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墙体材料革新,保障建筑节能工程质量和实施效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建筑节能为载体,以推广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为抓手,以加强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完善标准体系为支撑,强化政策调控,加强使用管理,促进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应用,努力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工作目标

重点发展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节能型烧结页岩空心砌块、节能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和轻质环保隔墙板为核心的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推动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在全市规模化应用。到2012年底,全市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年产量达到800万立方米,远郊各区县具备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生产能力;全市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主城各区达到60%以上,区域中心城市达到45%以上,其他远郊区县达到40%以上。到2015年底,全市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年产量达到1500万立方米,远郊各区县均达到30万立方米;全市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65%以上,其中主城各区达到80%以上,区域中心城市达到65%以上,其他远郊区县达到55%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墙体材料革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市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明确发展思路,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统筹好全市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把墙体材料革新作为建筑节能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快发展具有地方资源特色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加强墙体材料工程应用管理,做好墙体材料应用情况统计,确保实现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目标。

(二)加强落后墙体材料禁止使用力度。一是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有利于实施建筑节能和节约资源能源的原则,通过发布落后墙体材料产品目录和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通告,进一步扩大落后墙体材料禁止使用范围。二是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督促开发、设计、施工、监理和材料企业严格贯彻执行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通告,加强烧结页岩实心砖、导热系数大于0.54W/(m·K)或孔洞数小于12孔或宽度方向孔洞排数小于5排的烧结页岩空心砖和单排孔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落后墙体材料禁止使用力度,切实降低落后墙体材料应用比例。

(三)着力推进新型墙体材料技术进步。一是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开发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高、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小、热物理性能优异的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二是要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与落后生产工艺,鼓励现有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大力推进烧结页岩实心砖企业转产节能型烧结页岩空心砖(砌块)和多孔砖,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新的资源能源浪费。三是要着力完善节能型混凝土空心砌块、节能型烧结页岩多孔砖等新型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的应用技术标准,为推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四)积极培育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产业。要以发展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为重点,结合地方资源现状、建筑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均衡布局、扶优扶强的原则,引导区县和企业建立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产业化基地,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产业。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各区县以及垫江、丰都、忠县、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和巫山宜重点发展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节能型烧结页岩空心砖(砌块)和多孔砖,黔江、秀山、酉阳、彭水、石柱、城口和巫溪宜重点发展节能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五)努力强化墙体材料生产指导与使用监管。一是要通过实施建筑节能技术备案管理制度,加强墙体材料生产技术指导,强化企业诚信行为管理,努力提高新型墙体材料质量。二是要从设计、检测、施工和验收等四个环节同步着手,加强墙体材料使用监督检查,抓好墙体材料使用管理。凡设计选用落后墙体材料或设计不符合相关应用技术标准的,一律不得通过施工图审查;凡未按要求进行入场复验或经复验不符合相关技术标准与设计文件的,一律不得允许使用;凡工程应用情况不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和设计文件的,整改合格后,方可允许组织竣工验收。

(六)加强舆论引导与技术培训。一是要充分借助展览、会议、杂志、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向全社会全行业宣传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法规,对在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力表彰奖励,对不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范或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工程项目,要予以曝光,为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营造政府推动、行业拥护、媒体关注、企业参与和百姓支持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二是要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经验,切实增强全市发展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的技术水平。三是要加强对各级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以及开发、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材料生产企业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全市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的技术能力。

(七)加强部门协作和联动。一是要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墙体材料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质量。二是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依据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墙改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制度。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墙材协会等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技术服务,努力推动我市墙体材料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篇6: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7-3-24 10:24:

2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持续快速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就这一专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和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榆林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迎接世界挑战、增强国家综合整体实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榆林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调整、大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转折期,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正在由资源消耗型、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在榆林不仅具有客观性,更具有必要性、适时性和迫切性。

狭义的“创新”,通常指的是科技创新活动,而广义的“创新”则涵盖全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创新活动,即以推动科技创新为主线,全面带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它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等资源创新的基础,又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机构等创新的行为主体,也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等创新的保障体系。

但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榆林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要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最关键、最主要的就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作为提高我市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

目前,榆林具备建设创新城市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榆林是国家新型能源的重要接续地,榆林的煤炭、油气产量约占全国的5%;榆林是一个新崛起的能源化工城市,是理想的创新试验示范的场所和基地;榆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成为建设创新城市的重要支撑;榆林将形成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的高地,可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良好条件;榆林聚集了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知名企业,成为引领和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榆林形成或正在形成锦界、榆横、榆林、鱼河等多个自主创新的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创新的先导力量;榆林已同全国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形成能源化工、农业科研等一些创新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等等。通过自主创新的研发和积累,经过十至十五年的努力,一定能够率先把榆林建成创新型城市。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1、在科技创新上突破。科技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引领一切创新活动的龙头。在科技创新上要着力抓好“五个一批”工程:首先,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促进高端技术在能源化工领域的运用。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重点推进重大行业对软件应用,加快鲜活农林牧特产品的保鲜、贮藏、烘干、运销、包装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围绕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瞄准顶尖技术,发展装备制造业。

其次,攻克一批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研究开发资源节约利用技术,降低资源开采与加工中的消耗与浪费,重点研究开发资源下游产品,形成多层次、多环节、多领域利用和资源互补共济的新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研究开发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加快城市水循环利用、工业和生活节水技术的研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要研究开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进一步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等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攻关,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三,培育一批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共性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利用高新技术将历史上形成的小说、戏剧、传说、故事等制成现代动漫、影视制品、音响制品,使传统内容经过现代手段加工、改造和提升,形成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和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渗透和发展,形成自主研发的文化产品和产业品牌。

第四,应用一批新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综合运用数字、网络等技术,建立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库,建设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强化信息安全建设。发展智能化交通管理技术。要推进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领域技术应用,开展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攻关。开展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源识别与诊断、监测与监控、预测与预防、风险评估与预警、应急反应与指挥决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与运用。

第五,推广一批服务农村发展的适用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推广,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特色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快节水、节能技术特别是沼气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远程教育,通过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2、在产业创新上突破。要紧紧围绕榆林现代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要围绕“三大目标”,发展 “四大经济”,着力打造“五大经济园区”,做强以能源化工为龙头的第二产业。要紧紧抓住畜牧业、林果业、杂豆业、蔬菜业、花卉业等优势产业,做优第一产业。要加速推进金融、物流、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发展,做大第三产业。要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以及新型能源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要建立产业基地集群,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品牌,使经济园区成为全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参与国内外高新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前沿阵地。

3、在建设规划创新上突破。要围绕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精品城市的要求,大气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百万人城市规划,按照跨越式发展,建设能够完全支撑起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能化产业、高新技术和人才密集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以建设沙漠森林公园城市为标志,展现城在林中、湖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诗情画意的时代理念,建成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城市;建设既体现历史文化内涵,又表现时代气息、现代文明特征的,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新型一流、文化文明、绿色宜居城市。

推行法定图则制度,对指定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控制和引导规定。针对市场性内容和公共性内容作出不同的规定,即对于市场性开发建设的用地和设施,法定图则将容积率、用地性质列为刚性控制的指标内容;对于公共性的配套设施、市政设施等,法定图则对其分布、用地规模、地面及地下控制范围等予以明确,防止市场力量挤占公共设施的用地或者推脱承担的配套建设责任。

4、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上突破。在交通管理体制上,将公路、铁路、城市公交、邮政等方面的管理协调职能,纳入一个整体,赋予物流产业方面的宏观管理和协调,以及制定整体运输政策,实行大交通管理。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在制定公共交通产业发展政策时,重点实施中小巴减量淘汰政策,逐步将中小巴迁出中心区,同时提高公交大巴标准,所有新投运力或更新车,必须具备大容量、绿色环保型,建立与现代经济活动相协调、相适应的公交系统。

在区划和街道管理体制上,将现行榆林城区发展规模划分为若干管理区,实行管理区首长负责制。进行街道区划调整,建立市、区、街三级管理执法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在环卫体制上,以管干分开,环卫作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为目标,推动市容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以整治市容市貌为重点,对清除乱贴乱画和捡拾“白色污染”委托保洁公司清理,推进市场化运作;推进“门前五包”(包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责任制,制定《门前五包管理办法》、《建筑物立面保洁管理办法》、《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环卫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在公用事业体制上,成立市公用事业局,统筹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项公共服务,制定紧急抢修和重大事故防治处置预案,并提供优质、高效、及时的服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天然气入户和集中供热等公用事业项目建设。

在土地制度上,着力调控土地资源,建立起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拍卖等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经营城市土地。对原属村组及企业、单位等拥有城区范围内的土地通过产权置换、项目置换及赎买等政策市政府统一调配使用,对城郊村组土地分别按照中长期发展整体规划要求从严控制,严厉打击借开发之名囤积、炒卖土地行为。对近年来城郊及公路沿线土地进行清理整治。

5、在思想观念的创新上突破。思想观念的创新至关重要,只有思想观念的创新,才能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建起新机制、树立新形象。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把思想观念的创新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一切社会事务中,使创新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要有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的危机感,大力倡导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魄力,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始终保持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敢于竞争,勇攀高峰。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还需要培训和确立市民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倡导创新的精神,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创新行动之中,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创新、参与创新、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浓厚氛围。要把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工作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在全体市民中普及创新知识和理念,提高市民的创新能力。要不断将创新实践和成果进行宣传、传播,使建设创新型城市活动变成每一个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城市不断进行新的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要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构建与其它创新互动的创新文化体系。

三、建立健全创新的保障机制。

1、政策保障。构建创新型城市政策体系框架,建立有利于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市场在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激励机制。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地探索和试行;凡是上级政策和规定有弹性的,都可以创造性地用足用好;凡是外地可以实行的,都可以积极借鉴和运用。要对自主创新企业给予税收、水电、土地等资源的优惠和保障;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的企业、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的企业以及科技功臣,对各种创新活动中取得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活动深入、健康地开展。

2、舆论保障。在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创新型城市建设专栏,发动市民开展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大讨论,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献计献策。建立创新网站,创办创新刊物、举办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主题研讨会,推动群众性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3、投入保障。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创新投入保障体系,使全社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在编制年初预算和执行中,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市级财政投入增幅明显高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支持企业和转(改)制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项目,引导在榆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对企业、科研

院所开发的通过认定、符合政府采购技术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政府首购政策和订购制度。

4、服务保障。政府要注重以自主创新为内核的内生式经济发展,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环境,如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先进规范的体制环境、优惠连续的政策环境、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优越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先进配套的基础设施环境。要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着力提高自身的公共服务水平,为推动自主创新提供更为优越的个性化服务。

篇7: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一、无锡城镇化发展态势的总体评估

自上世纪80年代始,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无锡在国内较早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新路子。近10年来,我市着力构建“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发展格局,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张图、两置换、三集中、四对接”:“一张图”即全市城乡规划体系全面覆盖,“两置换”即探索开展了以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工作,“三集中”即大力推进了农业向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四对接”即加快实施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民主法治四个方面的城乡对接、同步建设。

历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无锡模式”不仅在省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引起高层领导的关注,但是与全省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我们同样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在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浪潮中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一)突出成绩

1、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到2012年,我市城镇化人口比例达到7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左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89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三位,全国第十五位。与2002年数据相比较,两项指标分别增长了67.2%和66.1%,增速喜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驱动经济、消费、投资的增长,以近三年数据为例,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平均带动GDP增长9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账3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亿元。

2、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连续实施“三年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旧城改造和城市重点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三集中”成效显著,城市总体框架基本确立。推进道桥、水利、电力、通信、环保、信息化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功能实现跃升。建成城市快速内环,高速公路密度达到世界发达地区水平,镇村公交通达率100%,城乡路网体系日趋完善。沪宁城际、京沪高铁无锡段通车,宁杭高铁宜兴段建成,地铁一、二号线开工建设,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

3、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8元,分别是2002年的3.17倍和2.81倍。10年新增城镇就业12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城乡五大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市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低保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域城乡并轨。市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超过1000万平方米,全市6320个村庄完成环境整治,占到全市村庄总数的70%以上,位居全省第二。

4、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达到90,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城市群,被《2013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评为“内地宜居第一城”。累计投入治太资金330多亿元,顺利实现“两个确保”和水质改善目标。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加快工业布局调整,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单位GDP能耗降幅全省第一。污水处理厂全面提标改造,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3.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40%。市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4.51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达25.3%,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二)主要经验

1、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以科学的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区域发展。按照建设特大城市、城乡互动发展的要求,全市一盘棋科学编制了城乡融合、相互衔接的全市城镇布局总体规划,“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基本确立,全市形成以中心城区特大城市为主体,江阴(澄江)、宜兴(宜城)两个大中城市为两翼,江阴华士、宜兴官林、锡山东港、惠山洛社等十二个城镇组团为纽带的“1+2+12”三级城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网络化为基本点,统筹编制了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布局规划、“半小时都市圈”交通结构规划、“沿江、沿路、沿湖”产业结构规划和12个新市镇、182个农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2、产业推动。把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构建产城融合的良好局面。以“城市南进、产业北移”和“城乡统筹”为契机,加快推进产业向县城镇和重点镇园区集中集聚,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县城镇、重点镇和新型社区集中,逐步形成以传统工业强镇江阴新桥、交通枢纽新城锡山安镇、生态旅游强镇惠山阳山、产业转移承接强镇滨湖胡埭为代表的四类重点镇发展模式。产业的集聚转移和更新换代,促进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向城郊和农村地区延伸覆盖。

3、设施先行。大力统筹城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电力设施、路桥通达、公共交通、有线宽带、信息服务、饮水安全、污水处理七大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实现了城乡大贯通、大接轨。“十一五”以来,全市仅农村道路建设就投入超过200亿元,新改建农村道路3000多公里,全市所有乡镇实现车辆15分钟内驶上快速干道,30分钟内驶上高速公路的“1530”发展目标,以市中心为原点,全市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小时生活圈”。

4、政策惠民。我市坚持城乡一体、同城待遇的价值取向,把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市、县(市、区)、镇、村四级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纯农民养老保险,推动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的“两置换一转化”改革,全市共转化84.36万人、置换城镇社会保障52.66万人。同时,积极探索外来人口服务政策创新,率先在国内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无锡居住半年以上约185万非户籍人口享受与近470万户籍人口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存在问题

主要是后继乏力,产业支撑不强、推进成本高企;发展不均,公共投入不均衡、居民待遇不均衡;理念滞后,发展理念滞后、管理理念滞后。;机制不畅,城市规划编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等缺乏有机衔接,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管理服务跟不上建设发展的步伐。

二、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建议

(一)切实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从注重形态上的城镇化转向注重质态上的城镇化:

一是要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意义要远大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统计增加和城区规模面积扩大,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二是要从粗放城镇化转向精细城镇化。从国际经验来看,50%的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由加速推进转变为减速推进的一个重要拐点,一旦越过这一拐点,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强化城市管理、优化城市服务将成为城镇化的核心。

三是要从模式城镇化转向差异城镇化。如江阴市新桥镇是传统工业强镇,毛纺服装产业领跑全国,全镇农田80%实现规模经营,近90%企业进驻园区;惠山区阳山镇是生态旅游强镇,依托中国水蜜桃之乡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休闲和旅游度假产业;新区江溪街道是商贸商务强镇,2012年完成服务业收入11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

四是要从单个城镇化转向组团城镇化。必须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在区域城市化中的集聚辐射功能,以及新市镇承接上级城市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纽带作用,使城与镇、镇与镇、镇与村之间形成链式发展、互动组团的局面。

(二)充分放大新型城镇化的正面效应,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上:

一是要放大新型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的正面效应。新型城镇化意味着更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意味着各种生产、生活需求增加,意味着城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还应引导出现个性化、标准化、高端化等多样的消费结构,推动消费水平的升级、需求层次的分化和需求结构的转变。

二是要放大新型城镇化对于优化功能的正面效应。新型城镇化必须在优化城镇功能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切实增强城乡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三是要放大新型城镇化对于保护环境的正面效应。“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求,“天蓝、水净、地绿、气清”的生态环境是城乡居民的共同期盼,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切实提高规划和建设水平,是实践“人的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四是要放大新型城镇化对于保护耕地的正面效应。快速的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村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另外农民的大量进城导致部分农地遭到闲置荒芜,有限的耕地日益紧张。

(三)扎实解决新型城镇化的重点问题

一是规划问题。要突出重点发展。结合行政区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调整现有城镇规划布局,通过乡镇建制的撤并、重组,做大规模,完善功能,重点发展一批城关镇、中心镇,充分发挥其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实现统筹发展。要根据无锡城乡发展实际,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不断深化、落实、完善“1+2+12”的三级城镇发展体系,制定好阶段性目标和工作措施,确保整体落实。

二是就业问题。要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努力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首先,以产业带动就业。大力吸引成熟并且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到城镇,并与当地服务业相互支撑,实现“建设一个园区,集聚一批企业,支撑一批城镇,带动一批就业”的良性循环。其次,因地制宜地培育农村新型民营企业。积极培育农村新型民营企业,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向这类企业集聚,合理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和集约化发展,使更多的失地农民就地安居乐业。

篇8: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调研报告

一、新型建筑材料开发的原因

(一) 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虽然我国拥有的资源种类、数量均较多, 但是因人口数量庞大, 导致人均占有资源较少。据资料表明, 我国耕地、能源等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仅达世界水平的1/4[1], 从总体情况上看, 生态环境、社会资源、国民经济三者存在不协调现象。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能够使人们资源应用需求得以满足, 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对建筑行业会产生较大影响。

(二) 推动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现阶段, 建筑行业的施工不仅对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有着严格要求, 对于建筑的美观度、建筑功能完善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只有不断完善建筑功能, 才能够适应高速城市化发展。建筑施工单位要积极引入新型建筑材料, 实现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发展, 重视研发新型建筑材料, 将建筑材料应用于建筑施工规范、建筑工程设计中, 使新型建筑材料得到推广, 便于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一) 细微化建筑材料

纳米技术与材料已经得到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现阶段, 该技术也被应用于建筑施工材料中, 例如Ti O2光催化生态建材就属于细微化建筑材料, 该材料具备空气净化功能, 可达到除臭的目的, 还能够监测表面字节, 对建材具有抗菌灭菌功能。细微化建筑材料的使用能够使能源消耗减少, 解决资源, 对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 可使建筑材料性能保持最佳状态, 同时对生态环境具有协调统一、保护的作用[2]。

(二) 新型墙体材料

建筑砌块属于新型墙体材料中的一种类型, 常用砌块包括石膏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3]。石膏砌块质量较轻, 具有良好的吸声、保温隔热性能, 装饰效果美观, 尺寸稳定, 加工性能较为理想, 同时也具有防火性能, 属于不燃材料。石膏砌块墙体可以使建筑物自重减轻, 控制造价, 使建筑物抗震能力提升, 是一种应用效果理想的新型建筑材料。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性能良好、自重轻、施工简单、抗震性能佳, 在非承重墙中适用, 可减少环境污染, 能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纤维水泥板拥有良好的抗拉强度, 且质量轻、厚度小、耐冷热, 该材料不会受到气候环境影响, 加工性能较为理想, 在建筑工程吊顶、隔墙中能够被应用。

(三) 保温隔热材料

要想使热量流失减少, 保证房屋温暖, 必须应用保温隔热材料。保温隔热材料现阶段已经被应用于建筑物中。现阶段所使用的材料包括膨胀珍珠岩、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玻璃棉、矿棉、微孔硅酸钙等, 室内外主要经墙体实现热量交换。新型节能复合墙板种类较多, 主要包括保温层、石膏板复合板材、硅钙板、GRC夹芯复合板等。

(四) 耐久性材料

就现阶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而言, 综合化、大型化特征表现非常明显, 且工程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 在高温、海洋等环境下均需进行施工作业, 例如海底隧道、海底管道、超高层建筑等, 大型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且维修难度较大, 建设需要较长周期, 这就要求应用耐久性材料, 提高建筑使用耐久性能。常用耐久性建筑材料包括防虫蛀材料、耐久性混凝土、防锈钢筋、钢骨混凝土等。耐久材料要拥有较好的耐疲劳性能, 且耐冲击性强, 能够耐磨耗、耐腐蚀, 可以使建筑性能需求满足[4]。

(三) 环保材料

环保材料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尽早达到可持续生态发展的目的, 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除此之外, 还需对新型环保材料进行开发, 使环境污染减少, 维持生态平衡, 防止环境破坏变得更加严重, 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

(四) 智能化材料

智能化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 为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建筑材料也应该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所谓智能化材料, 就是指建筑材料能够实现预告破坏与自我诊断功能, 且具备自我修复功能与自我调节功能。若建筑材料内部存在异常, 则建筑材料自身可将异常情况反映出来, 并采取措施阻止异常现象的传播。

三、新型建筑材料在未来的应用建议

(一) 提升建筑材料的技术含量

为了使新型建筑材料水平提升, 必须提升建筑材料技术含量, 加大投入力度。在材料研发期间, 需结合不同地区建筑特征, 并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了解市场发展潜力, 重点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借鉴外国研发技术, 辅助研发新技术与新工艺, 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建筑材料技术含量, 而且可以提升建筑行业竞争力[5]。

(二) 研发主导型产品

新型建筑材料在研发过程中, 要确定主导型产品, 以主导型产品结构为依据, 确定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方向, 并调整市场发展导向。例如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功能在于使建筑功能强化、环保、节约能源, 可将轻质材料作为发展的重点;保温材料可以重点发展玻璃棉、矿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装修材料可以重点推出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 通过研发主导型产品, 有利于了解市场发展方向, 使新型材料作用充分发挥[6]。

(三) 提高产品的适用性

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必须以我国具体施工环境、施工特征相符, 能够被应用于建筑施工中, 这就要求建筑业、建材主管部门进行合作, 确保新型建筑材料研发后, 能够投入使用, 并监督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过程, 对设计、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管, 确保新型建筑材料能够被顺利研发, 提高研发效果与工作效率, 确保新型建筑材料开发的有效性。

结束语:

从目前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应用情况上看, 建筑行业还需不断在这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研发出更多新型建筑材料, 使材料种类更加多样化。在研发过程中, 要将材料研发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结合, 有效配置建筑材料资源, 确保材料能够被应用于实际施工中。本文对多种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详细探讨, 通过研究了解到, 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有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 日后还需扩大研发范围, 使新型建筑材料作用充分发挥。

摘要:目前, 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化建设进程脚步也逐渐加快, 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伴随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 居民对生活环境、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对于居住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为此, 建筑行业必须引入新型的建筑材料, 将新型建筑材料应用于建筑施工中, 提高居民居住舒适度, 便于推动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探讨新型建筑材料类型。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大明.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发展趋势及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6) :52.

[2]宋晖, 汤坤贤, 陈庆辉.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在海岛的应用前景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 (09) :22-25.

[3]李科成, 伍朝阳.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 2015 (02) :72-73.

[4]魏威.基础工程中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3) :178-179.

[5]周永富, 刘剑虹, 张世可.新型建筑材料在生态住宅建筑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12) :10-11.

上一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认识下一篇:高中语文第四册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