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民英雄事迹简介

2024-05-02

王兴民英雄事迹简介(通用10篇)

篇1:王兴民英雄事迹简介

编前语:王兴民同志是基层法院的一名普通法官,在法院工作20多年来,他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忠于法律,秉公断案,他所办理的800余件案子件件都是铁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身患癌症的王兴民还毅然拔下吊针针头,坚持着办完最后一件案件。他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群众,被人们尊敬地称为“办案迷”、“百姓法官”„„本报今日特推出长篇通讯,以飨读者。

进法院工作20年,他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庭长到审委会委员,一步一个踏实的脚印;他长期身患重病,与死神搏斗,坚守在审判一线;他执法如山,秉公断案,替百姓伸张正义;他经济拮据,甘守清贫,站在河边不湿鞋;他忠于法律,挚爱事业,办理的800余件案子件件是“铁案”;他在当地百姓和当事人心目中树起人民法官为人民的高大形象,他被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法院优秀法官。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他47岁,却英年早逝,鲜红的生命怒放在少华山上。人们叹息,一个英年的生命走得这样匆忙,撇下了父母双亲、妻儿,离开了眷恋的岗位和朝夕的同事,告别了熟悉的乡亲。他走了,走得那样坦然,却给人们留下无尽的念想和敬仰。他就是华县人民法院优秀法官王兴民。

少华山默默哀立,缅怀赤子,罗文河潺潺流泪,思念英灵„„

“咱是农民的儿子,始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干好自己的工作。”

今年47岁的王兴民,出生在渭南市潼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长期的农村生活和艰苦的环境,塑造了他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直面困难和勇于吃苦的性格。上世纪80年代,王兴民从蒲城师范毕业,因品学兼优留校任教6年,1991年,他被组织调入华县人民法院工作。到法院工作,对王兴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打铁须先自身硬。好学、倔强、不服输的王兴民抓住空闲时间学习法律知识,研究分析疑难案件。他省吃俭用,自费购买了几十套法学书籍研读,不耻下问向富有经验的老法官学习,刻苦钻研使王兴民的业务能力大为提高,很快成为华县人民法院的一名业务骨干,他也从书记员、助审员到副庭长、庭长。正如王兴民常说的那句话“咱是农民的儿子,始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干好自己的工作。”

谈起王兴民,他的领导和同事都说他是个“工作狂”,经常看到他在办公室里和当事人交谈,给人家讲法理,讲情理。每天上班,来得最早、走在最晚的是他。王兴民在高塘法庭工作的6年时间里,他作为高塘法庭的庭长,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凡是在高塘法庭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法官都深有感触,“早上睁眼就上班,晚上睡觉就下班”是高塘法庭真实的写照,而在他身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高塘法庭位于渭华起义发生地的高塘革命老区,辖区有五个乡镇,74个行政村,人口逾10万,王兴民走遍了高塘的每个角落,五个乡镇的书记、镇长和74个行政村的支书、村长都和他非常熟悉,而且他都能一一叫上名字。不管有什么棘手的案件,只要到他的手里保准得到妥善调解,双方当事人皆服。他在承办的一起砖厂承包纠纷一案中,案件双方当事人互不相让,很难化解矛盾纠纷,合议庭在合议该案时有些意见认为该案调解不了,还是按照法律有关规定进行判决,但是作为审判长的王兴民持不同意见,他就是拧着一股劲,要把这难以调解的案子调解到头,二话不说,他就到纠纷发生地一住就是三天,硬是摸清了底数,号准了双方当事人的脉,当把双方当事人找来说明事情原委并力求调解时,一直不想调解、积怨甚深的一方当事人为之惊讶,听了王兴民的析法明理,情不自禁地说:“王法官,你真神了,你怎么知道我是这样想的,就冲你这种精神,我服了,我愿意调解。”王兴民说到:“今天也很晚了,今晚的饭我请客。”便饭后已是晚上10点多了,他也顾不上休息,又加班加点制作调解书,第二天早上,早早送到了双方当事人的手中,双方当事人握手言欢,一起难缠的矛盾纠纷化为玉帛。这样的事例在王兴民身上不胜枚举。十里八乡的群众看见他都和他打招呼“王院长来了”,并亲切地称他为“包青天”、“老革命”。

法官李健和弥继锋与王兴民当初一起到高塘法庭工作。李健回忆说,当时的高塘春暖花开,油菜花飘香,景色迷人,但走进破旧的高塘法庭,看见冰锅冷灶,让他心凉半截。李健至今还清楚记得吃第一顿饭时的情景:外面下着春雨,房子漏着雨,雨水滴答着案板,扯面甩在案板上面,又噌到油腻脏手的围裙上,他当时真是心灰意冷。可是后来,王兴民不等不靠,在缺少经费的情况下,他拿出自家的积蓄,为法庭重新购置了灶具,请来民工修灶房、修厕所、买台布、刷墙壁、布置法庭。“王兴民庭长把心操咋咧,他平时舍不得吃喝,却自个掏了几千元买了个铃木摩托车,给大家用。他调走后摩托车还留在高塘法庭里,直到多年后报废。”提起当年的往事,弥继锋唏嘘不已。

高塘法庭离县城有近30公里的路程,而且都是山路,崎岖蜿蜒极不好走,王兴民的家在县城,每周都有几次到县法院办事,但他经常都是办完事就回法庭。他的妻子李爱萍动情地对记者说,在高塘法庭工作6年,回到家和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在整理王兴民的遗物时,还有近2万元的票据和一些群众向他打的借款欠条,老王说了,这些都不要了,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说着说着已泣不成声。

“王兴民是踩着风火轮的‘哪吒’。”这是与王兴民一起出过差的同事给他的一致评价。不论在哪一个岗位,每一次出差,王兴民到达后都是直奔工作目的地,先忙完工作后再找旅馆。他总是把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凑,按常规需要5天的出差任务,他3天就能完成。只要情况允许,常常是晚上坐火车出发,转天一早到达后立即开展工作,任务完成后再连夜返回。一次去北京出差,同去的法官提出要去趟******,王兴民也是第一次去北京,但他抱歉地告诉同事不能这样安排,“后面还有很多案子等着呢,得把时间向前赶。”结果,他们连夜乘火车返回华县,到达的当天上午就开庭审理案件。对时间如此“吝啬”的王兴民,在面对当事人时却从来不吝惜时间,总是给每个当事人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不仅在法庭上,法庭之下的王兴民也是如此。“我的办公室和王庭长的办公室对门,经常在下班的时候,看见王庭长还在接待当事人。”法官高峰回忆说,“有一次下午3点多看见王庭长正和一位当事人谈话,下班时发现那位当事人还没走。”事后王庭长告诉他:“从法律上来讲,这位当事人恐怕不能胜诉,但他又有自己的委屈,拿出足够的时间和他交流,给人家一个宣泄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案件的审理。”

法院的领导和同事在王兴民办公室里整理遗物时,发现王兴民生前在笔记本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和普通法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工作主题,推动中院提出的‘十个一’工作措施的落实,就是要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时刻想着群众的利益,用好手中的审判权。”看着王兴民的铮铮誓言,大家肃然起敬。

“让自己的业务强起来,群众和当事人的头就会点起来。”

记者在华县法院里采访,同事们都说,老王书多,爱钻研,他时常嘴不离案子,不管你听不听,主动和你分析案情,探讨法律条文适用问题,有时候争吵的面红耳赤。副院长韩少雄说:“眼看下班了,老王还端个水杯子来到办公室,翻着书本,说起了案子。县里政法界的朋友们聚会,他还说案子,弄得人家不好意思,说王兴民咋成了‘办案迷’咧。”王兴民也正是有着这股子钻劲、韧劲和“犟”劲,他成了院里个个称道、人人公认的业务尖子。王兴民深知,让自己的业务强起来,群众和当事人的头就会点起来。多年来,王兴民勤学善思,他灵活运用“审、裁、调、判”等各种司法技巧,创新办案思路和方法,庭前调解妥善处理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

对于一些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和民事案件,他一改以往快审快判的做法,采取以调解为主、以判决为辅的方式,贴乎民情,深受群众称赞。2009年4月,在审理被告人李某交通肇事一案中,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原、被告双方就民事赔偿很难达成一致,当王兴民得知民事赔偿原告人雷某(被害人之父)患有直肠癌急需用钱时,他费尽周折,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最终说服车主使雷某拿到了赔偿费。一位年逾七旬的老汉前些年入赘女方家。后来老汉病了,前方儿女便让老汉走(离婚)。老汉走投无路来找王兴民,王兴民给饭给馍吃,又送他路费,上门去做前妻老伴女儿的工作。经过多次说教,终于使他们和好了。王兴民后来又进行了回访,彻底解决好了老汉的生活问题。

“不冤枉一个好人,也决不放过一个坏人”,这是王兴民20年刑事审判生涯的一贯作风和行为准则。对一些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犯罪手段恶劣、社会危害性大的案件,他坚决依法从重、从快判决。张某、李某、刘某三人在华县瓜坡镇云家坡强一名被害人,致被害人服毒自杀未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影响极其恶劣,王兴民经过三天的审理依法分别对三被告判处十年以上不等有期徒刑。对此,当地群众拍手称快,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04年以来,王兴民带领干警经常到案发地、学校公开审理案件,经常深入当地的莲花寺监狱就地开庭,现场开庭审理了张某脱逃案,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对在押人员进行了一次思想再教育。针对华县境内盗窃通信设施犯罪高发的态势,他进社区,到案发地,集中力量就地开庭,当庭宣判十余案,近千名群众先后旁听案件审理,在县繁华地段灯光球场公开宣判四案8人,有力震慑了犯罪。

被告刘某之子长期患精神病,在村里曾无故打伤村民20多人,乡亲们看在刘某的老脸上,又念及其子是精神病人,也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谁知,2008年,被告之子又无故打死邻居两人,在被关押两个月后,不负刑事责任回到家中,激起群众义愤,刘某压力较大,曾想到自杀了结自己,但每每想到自己死后其子精神病发作还有可能继续伤害老伴和两个孙女及村民,遂用锄头打死儿子。案件审理期间,200余名村民联名请求对刘某法外施恩。王兴民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针对该案犯罪情节,依法对被告人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刑五年,得到了村民的满意和良好的社会效果。20多年来,王兴民审结了800余起案件,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无一发回重审,无一当事人缠诉及上访告状,个人结案率达到100%,成为了一名断案如神、秉公执法的优秀法官。

“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能让父母不顺心、不如意。我们办案子要依法理,要贴乎民情、顺乎民意,只要这样父母也就高兴,我们也就踏实。”

这是王兴民常对身边的同事说的话。坦荡朴实的王兴民,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他出身农民家庭,更能理解农民困苦和打官司的艰辛。他每次走村入户案件回访,都要到案件当事人家里问寒问暖,走到田间地头,看到曾经办理过的案件当事人,也积极打招呼,在遇到十分困难案件当事人,还把自己身上的钱掏出来救济。他的一系列举动赢得了当地群众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更大的信赖。他被高塘老区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百姓法官”。

作为一名法官,王兴民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时常和同志们说:“刑事审判无小事,咱们掌握着决定被告人人生自由的大权,必须时刻保持强烈的责任心。一次不小心对我们个人来说是百分之零点几的失误,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不公,甚至影响别人的一生啊!”每处理一件案件,他都是慎之又慎,往往是白天准备庭审提纲,晚上模拟开庭,经常加班到深夜。2001年12月,高塘乡留马村的村民梁某将范某的左手背砍伤。两家从此结下了冤仇。2002年6月,心里委屈的范某向华县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欲追究梁某的刑事责任。2004年8月,刚调入华县法院刑庭的王兴民尽快要把这桩积案妥善处理好,他先后八上高塘塬,深入案发地,耐心细致苦口婆心地做梁、范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当时梁某认为公安机关对此案已做处理,是范某小题大做,纯属和自己过不去,感到法院受理本案不应该,自己心里也觉得很委屈,甚至梁某的妻子气得扬言要跳井寻短见。王兴民闻讯马上带着书记员,立即来到留马村,要求村干部和双方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分别劝说。真诚感动了当事人。梁某和范某终于坐到一起,在王兴民等人的主持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达成协议,梁某当场付给范某赔偿金2500元,范某放弃对梁某追究刑事责任,这桩多年棘手积案终于案结事了。同年10月20日,梁某和范某一同来到华县法院刑庭,为王兴民送上锦旗,以表谢意。他们感动地拉着王兴民的手说:“俺们对法院的调解真格满意,你们法官付出的真诚和心血,化解了俺们两家多年的积怨,太让俺们老百姓感动咧。”梁某和范某争着与王兴民和其他法官要去外面吃饭,王兴民和同事们都婉言谢绝了。王兴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同在一个村子,低头不见抬头见,冤家宜解不宜结啊,你们俩都常年在外打工,要多学些法律常识,既不能伤害别人,又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和气生财么。”一席话说得梁某和范某点头称是。

记者电话采访在渭南打工的范某,他在电话里提及这桩事,一直感谢王兴民。他动情地说:“王法官是好人呀,没有架子,待人热情,我在外面打工,听人说王法官因病去世了。我心里难过咋了。要是早知道,我一定赶回去,在王法官灵前烧一炷香,磕三个头,让他路上走好„„”记者听着也不禁潸然泪下。

“我从王兴民身上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如果全国、全省、全市、全县的法官都像王兴民一样,那么咱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老百姓更加安居乐业了。”

这是记者采访华县职工李教育时,他对王兴民的真情评价。作为当事人,后来成为王兴民挚友的李教育含泪回忆说:“我认识王兴民时,还是因为一场官司,那还是十几年前,我因经营药材生意有一笔药材款被人骗走,王兴民当时是一名执行法官,他在承办这个案子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了我的事忙前忙后,没日没夜,终于为我追回了药材款,所以通过这事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一直保持到现在。我觉得王兴民生性耿直,懂情重义,办的案子贴乎民情,顺乎民意。从他身上让我学到了很多法律上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唉,兴民走了,太可惜了,人间少了一个好法官,天堂多了一个好人啊。”

在华县打过官司的人知道,向王兴民说情不好使,最好不要指望他法外开恩。但人多了,总有人心存侥幸。2009年的一天,王兴民回到家中,妻子告诉他有两个当事人委托亲戚将一个文件袋放下后离去。王兴民发现里面有一张中国邮政储蓄卡和一张纸条,上面写有存款5000元及储蓄卡密码。那是王兴民已经审结的一起遗产继承案中的两名当事人送的。以常理讲,王兴民上有老母亲需要奉养,下有儿子正在上大学,中间还有他这个病秧子,家里早已捉襟见肘,急需用钱。而亲戚见他日子过得惶,才牵线搭桥帮他的,但他还是打电话叫来亲戚将储蓄卡退到当事人手中。正是源于对法律的忠诚和高度的责任心,王兴民秉公办案、铁面无私,不为亲情、友情和利益所动,时时注意法官的职业操守,不做任何有损法官形象的事情,被当事人双方和律师誉为“包青天”。

不到他的家中也许不会有人知道,说出了也许很多人不相信,作为当了一个6年高塘法庭的庭长和6年刑庭的庭长,竟然还没有自己的房子。至今,还栖身于老丈人的家中,而且家中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康佳牌19英寸的旧电视,家中连个空调都舍不得购买。王兴民的爱人李爱萍哭着对记者说:“兴民走了,我好像感到他还活着,好像出了趟远差。每听到门响,我觉得是他回家来了。唉,这多半辈子,我跟着兴民日子虽穷真不后悔,人家都说老王是个好法官,是个好人,这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啊。我对儿子王龙说,你以后大学毕业,在社会上做事,一定要对得起你爸,不要让人在背后戳脊梁骨„„”真挚情感,朴素语言,令人鼻子发酸,热泪盈眶。

“活一天就干一天,干一天就要干出成绩来。”

长期的劳累,拖垮了他的身体。2007年底,王兴民常常感到腹部不舒服,以为是劳累所致,就没多在意。谁知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不得已,他去了医院做个检查,结果却如晴天霹雳,他得了严重的肝病。医生告诫他,必须好好休息,必须卧床静养,否则结果很糟。对于自己的病情,王兴民从医生态度坚决的话里明白自己可能时日不多。为了把有限的生命献给他毕生钟爱的审判事业,他说:“活一天就干一天,干一天就要干出成绩来!”

2010年5月,已经是王兴民做过三次介入手术的化疗阶段。17日一大早,王兴民同志的身影却出现在法院的大审判法庭———今天要开庭审理一起他曾经担任审判长的被告人王某等七人盗窃、敲诈勒索、妨碍公务、非法拘禁一案。本来王兴民由于身体不适已请病假休息,院党组出于对他的关心也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建议由其他的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但当他得知该案公诉机关已提出新的证据需要继续开庭的情况后,忘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忘记了病痛,主动表态,这个案子是我一直审理的,被告人人数众多,案情也比较复杂,控辩双方争议颇大,如果临时换人审理,还需要时间再熟悉案情,必定影响办案效率。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审结该案,他坚持由自己来开完这个庭。在庭审过程中,王兴民强忍着腹部剧痛,不时擦拭着额头豆粒大的汗珠,硬是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几小时把案件成功审结,在场的同事们感动地眼睛都湿润了。

今年5月,经医院确诊,王兴民已到了肝癌晚期,好多同事都前去探望,他总不忘叮嘱:“一定要办好案子,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他还说:“我要同病魔做斗争,我要战胜病魔。”他的床头放着一些关于健康、保健的书籍,时不时要翻阅一下,始终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无不感动着每一个前来探视他的人。他从不让同事们看出他很痛苦的样子,很多当地群众、当事人闻讯也来看他,他都装出笑脸,给大家一种没有什么大病的样子,他还嘱托妻子拒绝来人看他,怕给组织、给领导、给同志、给群众添麻烦。6月14日,在临终前的几个小时,王兴民只说了句“我身体可能不行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给人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他就这样走了,走得十分平静,没有留下任何的豪言壮语。

对于王兴民的病情,可以说该院立案庭庭长牛建民是最了解的人,他说:“我和兴民私交很好,从2004年开始,我就知道他有病,但他从没有因此耽误过工作,我不止一次劝说他到医院看病,他都说,没事,没事,事多得很,忙完了再说。经常看到他没人的时候,手捂着肚子,疼的满头大汗。但一看到来人,他忍着痛苦,强装笑脸,从容工作。到了今年元月,到西安医院去看,确诊为肝癌晚期,医院放弃了对他的治疗,我们都瞒着他,不让他知道,单位领导和家人及同事都让他休息,但他说工作头绪多,得把工作安排好,才能请假休息。大家拗不过他,硬是坚持去上班。他私下还给我说,我知道我的病很重,连西安医院都不给我治,我猜得出来。”说到这时他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华县法院李建中院长痛心地说:“王兴民同志是我们法院的一名好法官、好党员、好干部,他的去世是我们法院的重大损失,他的这种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忠于法律,恪尽职守、秉公执法、无私奉献、清正廉洁、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法官学习。”

两袖清风冲天去,一身正气显尊容。王兴民走了,走的那天,为他送行的有亲人、有领导、有政法干警、有他审过案子的当事人、有十里八乡闻讯赶来的群众。人们说,这是华县有史以来最隆重、最感人的一次葬礼。是啊,一个普通的法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医院病床上拔下吊点滴的针头,办完最后一宗复杂的案件,为法律的庄严而殉葬,怎不令人肃然起敬,一个普通的法官,在离开人世时,有这么多群众送行,让人念想、落泪,这才是真诚的敬意„„倒下去是一条汉子,挺立的是一座丰碑。

日前,华县人民法院、华县人大常委会、华县县委和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先后作出向王兴民同志学习的决定。

深秋的华县少华山,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倔强的山魂为和谐美好的家园展现着无限的眷恋和赤诚情怀,生命因奉献而精彩。兴民兄弟,一路走好,看那满山的红叶,您将生命怒放在少华山上„„

篇2:王兴民英雄事迹简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相信大家对这首《歌唱二小》非常熟悉,歌曲中那个将日寇引入八路军包围圈而牺牲的少年英雄形象,鲜活地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故事中的王二小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抗战时期,一天,敌人到山里来扫荡,遇到了正在放牛的二小。敌人就强迫二小带路,而二小非常勇敢镇定地走在最前面,把敌人带进了我们八路军的包围圈。当枪声响起,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这时候才发现中了计。暴怒下,敌人残忍地杀害了二小,部队和乡亲们的生命得到了挽救。而这一切,都是勇敢的二小用生命换来的。

《歌唱二小》的词作者介绍说:“王二小这样一个少年英雄其实是一个集合的缩影,它是根据很多敌后抗日儿童的故事来改编的,而其中最符合王二小的生活原型的是来自河北省平山县南滚龙沟村的一个叫阎富华的孩子。”

在那硝烟弥漫的岁月里,无数英雄儿女为解放中国而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其中也有许许多多勇敢的少年儿童,他们在党的培养下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中华民族不堪外辱的旗帜,用鲜血浇灌民族觉醒的种子。了解这些英雄事迹,能让我们明白战争的残酷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少年们!让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重任!

篇3: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事迹和精神

1929年,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一个贫困农民的家庭,父亲王贵给上庄村大地主打零工,平时种庄稼,母亲给人做针线活,弟弟排行老二叫王二小,全家人都挤在奶奶庙住。1939年天出现水灾,导致庄稼都被淹了.这个时期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贵因病去世了,王母和哥哥也因为长期饥饿最后饿死。农村出现饥荒,王二-小开始流浪,有一天太饿了昏倒在路边,被村主任救了起来。王二小就被安排在村里放牛。当时的八路军队就驻扎在村边,王二小喜欢骑马经常到八路军团里,后来加入了儿童团。王二小的英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1942年,王二牛在山坡上放牛远远看到日本鬼子进这边来,眼见日本鬼子就要进到村里残害百姓敢回去报告八路军已经来不及。想了想,二小故意暴露了身份,引起日本鬼子注意。他被日本鬼子抓住要求带路,王二小假装害怕日本鬼子,就在前面带路。此时他故意把日本军引到了村边八路军所在的势力范围。他把日本鬼子引导-条路的尽头,拔腿就跑,日本鬼子发现上当后,气稳败坏,拿起刺刀刺向了王二小。王二小被挑到了石头上,摔死了。这时候周边的八路军发现了动静,一下就把日本鬼子全部歼灭了。

篇4: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事迹和精神

近来读了王二小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动!“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去了……”每当听到《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时,我都会陷入深深的沉思中。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过王二小故事。长大认字了,我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书,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王二小深深吸引着我,我时常被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故事发生在1941年9月,日军300余人向河北省平山县南滚龙沟袭来,他们抓住了正在山坡上放牛的王二小,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去抓八路。二小非常清楚,许多八路军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于是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上慢慢地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发现以后,对二小又打又骂,二小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年仅13岁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英勇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感动着每一个老乡。他用鲜红的热血谱写了一首抗日赞歌。王二小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成为了我们中华儿童心中的小英雄,他同样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们要学习王二小这种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精神。“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无数烈士是这样做的。生活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我们,应该懂得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和革命前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希望所有的少年儿童和我一起共同努力,为了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吧!

篇5:王二小英雄事迹读后感800字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每当听到《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我就对那个把鬼子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的男孩充满了敬意。今年暑假,妈妈帮我借到了《少年英雄王二小》这本书,我被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

这本书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边区涞源县上庄村,遭到日本侵略者炮轰,年仅十三岁的王二小因此家破人亡,他只身逃到八路军巩固区狼牙口村,被好心人收留。他认识了好伙伴雷娃,还有八路军肖连长和边区干部小柳大姐,他们给了王二小一个温暖的“家”,教他学习文化知识。为了替死去的父母报仇,王二小积极参加儿童团,配合八路军抗战。1946年9月16日,日本鬼子前来扫荡,把正在放牛的王二小抓去带路,为了掩护八路军伤员和乡亲们,王二小假装顺从,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中了埋伏的鬼子被打得鬼哭狼嚎。一个鬼子见上了当,用刺刀刺进二小的胸膛,把他摔死在一块大石头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已模糊了双眼。王二小原本只是一个平凡的孩子,日本侵略者毁了他的家。他不仅没有哭泣害怕,反而勇敢地参加了儿童团,打击侵略者。他小小年纪就浑身是胆,成功把敌人引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连死也不害怕,这种精神真让人佩服。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这些英雄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吗?还记得杨靖宇将军靠吃棉絮草根在积雪很深的山林中与日本鬼子战斗,宁死也不投降的情景;还记得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宁可战死也不后退的誓言;还记得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受尽酷刑,也没有说出一句机密……除了这些抗日的大英雄,还有像王二小、雨来、海娃等这样的抗日小英雄,他们都是让我永远敬佩的人!

记得老师说,我们国家过去之所以被人侵略,就是因为我们曾经软弱和落后,而我们国家今日的昌盛,正是有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奉献和牺牲。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才不会流离失所,才不会任人宰割。英雄烈士们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魂。

篇6:王兴民英雄事迹简介

王红旭同志系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奋不顾身救出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王红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热爱教育事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优良家风,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化作敬业奉献,立德树人的至诚行动,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王红旭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心关爱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喜爱,他心怀大爱,在两名儿童落水的危难时刻,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将生的希望留给孩童。王红旭同志一腔赤诚爱党爱教,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感人至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教育情怀,立足本职岗位,立志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业绩;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心怀大我,无私奉献,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用模范行动践行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篇7:英雄事迹简介

英雄事迹简介

(一)黄继光(原名黄际广),男,1931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597.9高地壮烈牺牲。在这场战役中,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敌人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他投掷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机枪枪口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高地。

战后,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为弘扬他的英雄事迹,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基座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

英雄事迹简介

(二)杨靖宇(1905-194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确山人。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

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初调到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

1929年奉中国共产党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国共产党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

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

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

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结果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

英雄事迹简介

(三)在湖北省武汉市,有一条以陈怀民命名的小路,时常会唤起人们对这位抗日英烈的记忆。4月下旬,记者专访陈怀民的侄子陈德,听他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抗战传奇。

今年67岁的陈德,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是陈怀民的哥哥陈天和之子。陈德告诉记者,他是听着父辈们讲述叔叔的抗战>故事长大的。

“叔叔原名叫陈天民,参军后改名陈怀民,意即有所作为、爱国怀民。淞沪会战爆发后,年仅16岁的叔叔,与他的兄长、我的父亲陈天和一起投笔从戎。”

说起陈怀民的经历,年近古稀的陈德如数家珍:“从毕业到牺牲的2年多里,叔叔分别在淞沪、南京、台儿庄和武汉等地参加了5次重大战役,歼灭敌机8架,展示出非凡的空战天赋。”

1938年4月29日,日军36架“九六”战斗机和18架重型轰炸机杀气腾腾地扑向武汉。陈怀民所在的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队,在武汉上空与敌机展开了激烈的生死搏斗。

“那一战,叔叔浑身是胆,作战十分英勇,开战不到5分钟就咬住了一架敌机。‘哒哒哒’随着一串猛烈的机枪扫射,炽热的弹头击中了敌机的油箱。‘轰’的一声,敌机燃起一团大火,一头栽向滚滚江涛„„”讲到动情处,陈德沧桑的面庞上洋溢出自豪的神情。

“空中,叔叔的座机成了众矢之的,5架敌机将他团团围住。突然,机身一阵颤动,一发炮弹击中座机,叔叔的胸部也被一块灼热的弹片击中,殷红的鲜血不断涌出来。此时,飞机油料所剩无几,子弹也全部打光„„”陈德揩了揩眼角的泪水,稍作停顿后激动地回忆道,“紧急关头,叔叔放弃了跳伞求生的机会,他驾驶冒着青烟的飞机,向上倒翻180度,猛地拉大油门,呼啸着扑向一架敌机„„”

一声巨响过后,两团烈火飘坠长江。一个月后,陈怀民的遗体才从长江中被打捞上来。追悼会那天,2万多人前来致祭,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驻武汉办事处为他敬献了花圈和横幅,挽联和横幅上分别写着:“捐躯报国”“义薄云天”。

然而,比起家仇国恨的血泪心结,陈家人更愿意诉说他们对和平的呼唤。陈德告诉记者,陈怀民驾机对撞的日本飞行员,名叫高桥宪一。后来,人们在高桥宪一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封他妻子美惠子写的亲笔信和一张照片,字里行间流露出美惠子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怨恨。

“看到美惠子写给高桥宪一的信后,我们陈家人感到大家都是这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陈德介绍,他的姑姑(陈怀民的妹妹)陈难亲笔给美惠子写了一封5000多字的信,希望化解日本普通民众因受军国主义欺骗而产生的民族仇恨。后来,这封信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传播。

篇8:杜富国英雄事迹简介

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贵大地广为传颂: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他用惊天一挡书写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

为人民扫除雷患,为战友血染雷场。杜富国英勇负伤后,军地领导机关和医疗机构全力进行抢救。经多级医疗机构接力营救和精心治疗,目前杜富国已脱离生命危险。

英雄,流血显本色,壮举定乾坤。认准了路,并坚定地走下去,必将成就一番事业。面对危险“让我来”,脏活累活“我先来”,开辟通道“跟我来”,遇到困难“有我在”。在杜富国这个年轻战士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爱,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爱,是支撑杜富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令人敬佩的奇迹的爱;这种精神,是把爱国、爱军队和爱人民统一起来的崇高精神。杜富国以自己的一腔热血真切诠释了勇于献身使命的奉献情怀。在他和他的战友们身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不怕千难万险、不惜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扫除雷障为人民的“扫雷精神”得到了弘扬。一身男儿血,满腔报国志。这是杜富国灵魂深处最珍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们欣喜地看到,无数杜富国式的优秀共产党员,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一腔热血报效疆场,奉献在云岭大地。无数热血青年响应祖国的召唤,纷纷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下根去。他们在鲜艳的战旗上续写着我们的荣光。

篇9:政协委员王万全事迹简介

王万全,男,42岁,现为山东红旗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红旗煤矿矿长。

作为一名企业界政协委员,他积极履行职责,坚持以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围绕我区“工业立区”战略,不断放宽科学发展眼界、提高自身发展境界,结合企业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着眼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建立,积极推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以自身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推进工作发展,为企业安全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以全区“二次创业”的精神为指导,提升思想高度,提升工作标准,加压奋进,推进企业改革与创新发展,针对传统采掘业人均生产效率低下,企业矿井地质结构复杂,储量贫瘠,环节较多、生产条件困难的不利因素,从强化矿井科学管理、提升安全生产程度,实施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社会效益增长等诸多层面考量,实施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精细化管理举措:通过强化生产布局优化、管理配置优化等,有效减少和降低矿井生产环节繁杂和人员冗余;通过强化技术指导、强化现场管理,着力提升煤炭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强化新技术应用,大幅降低原煤生产成本;通过加大科技安防投入,提升了企业安全化程度,实现了企业的管理增值、挖潜增效,资源增量,促进了企业整体效益的显著提升。

他从完善矿井地质资料需要出发,带领业务团队在保证矿井正常生产指导之余,钻巷道,精测量,细分析,历时八个月主持修改和编制了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主要勘探线剖面图、矿井储量计算图等技术资料,完成了企业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矿井地质报告(修编)》,并顺利通过了山东省煤炭工业局专家组的评审,为进一步科学指导企业安全生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红旗煤矿开采40年来,有些块段因地质构造复杂,早期已被注销了储量,他深知资源对煤炭企业的重要性,严谨执著,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对这部分注销储量块段重新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和进一步详探细察,最终探明新增储量120万吨,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近10年,奠定了矿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他求实创新、大胆探索,积极对矿井生产工艺和管理进行改良创新,经论证推广应用的矿井“八条线”、“两无”工作法和编制实施的矿井施工标准及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大幅提升了矿井工程质量,使一级品率每年保持在90%以上,杜绝了不合格品工程,促进了安全生产。

为进一步提高矿井生产能力,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他组织实施的矿井采区与煤仓生产系统优化方案,利用矿井地质落差条件,对矿井七采区11层煤由过去的机车运输改造为皮带运输和自动滑落运输工艺,在减少生产岗位10人以上、年节约电力和设备消耗近50万元的同时,年提高矿井生产能力3万余吨。对2、4层优质煤实行单独运输、单独仓储,单独销售,确保了煤炭优质优价,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

他高度重视科技兴安的重要作用,先后引进应用了矿井调度职能化监测管理系统、安全语音报警系统、生产爆破自动闭锁系统、泵房远程控制系统等高科技安防设施,减少了岗位定员,提高了矿井安全反应能力,有力的推进了矿井安全生产。

篇10:韩先楚英雄事迹简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韩先楚的英雄事迹简介》的内容,具体内容:韩先楚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经的李先念称赞韩先楚“为人坦率、耿直、正气凛然”。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韩先楚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韩先楚的生平...韩先楚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经的李先念称赞韩先楚“为人坦率、耿直、正气凛然”。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韩先楚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韩先楚的生平概况

韩先楚(1913~198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13 年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二程区一个农民家庭。1929 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红军游击队,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 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 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35 年在第 15 军团任团长、副师长、师长。参加过长征和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 115 师第344 旅副团长、团长、副旅长、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 3 军分区司令员。1941年春,赴延安入军政学院学习,后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 年任抗日军政大学第 1 大队大队长。解放战争初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 4 纵队副司令员。在辽沈战役中,任第 3 纵队司令员。平津战役后,任第 12 兵团副司令员兼军长、湖南军区副司令员。1950 年参与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第 19 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53 年

从朝鲜回国后,任中南军区参谋长、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1955 年入军事学院学习,同年 9 月被授予上将军街。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 年兼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73 年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曾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1986 年 10 月 3 日于北京病逝。徐向前元帅称韩先楚是“一位英勇善战的战将”。李先念称赞韩先楚“为人坦率、耿直、正气凛然”。1987 年 5 月18 日,红安县城举行隆重仪式,将韩先楚的骨灰安放在红安烈士陵园。

韩先楚人物事迹

1.东北战场上的旋风司令

1937 年 9 月,韩先楚从抗日军政大学被派往部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副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中间在六八九团团长的位置上过渡了一下,1938 年 2 月,三四四旅调八路军一二九师建制,韩先楚被任命为该旅副旅长。后来,又代理该旅旅长。1940 年初,韩先楚率三四四旅东出太行山,开辟冀鲁豫根据地。

1937 年 8 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韩先楚担任八路军 115 师 344 旅(旅长徐海东)688 团副团长。当年 9 月,115 师首战平型关,歼日军 1000 余人,韩先楚也参加了这次战斗。战后,他奉命在平型关、繁峙一线继续抗击日军。太原失陷后,韩先楚所在的 344 旅奉命随 129 师主力南下太行,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不久,韩先楚调到新组建的 689 团任团长。1938年 4 月初,日军集中 3 万余人,对晋东南地区实施“九路围攻”。为粉碎日军的围攻,129 师首长刘伯承、邓小平决定:抓住日军一路,予以歼灭。日,日军第 108 师团 117 联队 3000 余人由武乡北犯榆社扑空,当即撤回武乡。刘伯承决定歼灭该路日军,遂令 129 师主力及配属的韩先楚部 689团由涉县以北地区向西疾进,当日进抵武乡附近地区候命。黄昏,预感形势不妙的日军弃武乡城沿浊漳河东撤。军情紧急,刘邓迅速决断:以 129师 772 团和韩先楚部 689 团为左纵队,129 师 771 团为右纵队,沿浊漳河两岸山地平行追击;同时,以 129 师 769 团为后续部队,沿武乡至襄垣大道跟进。16 日拂晓,左右两路纵队超越日军并将其 1500 余人夹击于武乡以东长乐村地区,遂发起猛烈攻击。日军被截为数段,困在狭窄的河谷里无法展开。此时,已通过长乐村之日军主力为解救其被围困部队,集结 1000余人,向 129 师左翼发动进攻。在戴家瑙,772 团与 10 倍于己的日军激战4 小时,阵地最终失守。由于在不利地形上遭敌火力压制,全团处境十分险恶。这时,韩先楚率团“与日军进行 5 次白刃战”,将敌人打了下去,使兄弟部队转危为安。刘伯承在观察所看到这一情景,拍手叫好并表扬了他。后来,武乡县在长乐村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牌,还请韩先楚题词。

1938 年 4 月下旬,在徐向前领导下,韩先楚率 689 团与晋东南兄弟部队组成“路东纵队”向冀南挺进,先攻克威县,歼灭伪军一个军部又一个师。随后,在威县、广宗、平乡、巨鹿、南宫、临清地区,打开了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局面。同年 8 月下旬,他奉命率部南下参加漳南战役,为建立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9 年起,韩先楚历任 115 师 344 旅副旅长、代旅长,成为八路军著名将领。1940 年 4 月,韩先楚担任新 3 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 3 军分区司令员,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期间,他率部配合 129 师进行了邯长公路破击战。

1941 年 1 月,韩先楚奉命赴延安军政大学学习。1945 年 8 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 年 2 月,韩先楚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的局势非常紧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已抢先占领了山海关、兴城、锦西、锦州、黑山、义县、阜新等地。国民党军为了打通锦(州)承(德)线,又抢占了北票、朝阳、建平、建昌、平泉。到了 1946年 2 月,国民党军攻占四平、长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撤至松花江以北地区,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危难时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 1946 年 3 月 31 日给东北民主联军发来指示电:“哈尔滨不得放弃,北满部队应迅速布防松花江;南满部队要集中兵力在中长路南端,趁敌南满空虚,选择有战略意义的一两个大中城市展开进攻,将北满敌军拉回南满。”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上级决定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发起保卫临江战斗,并组成前方指挥部,正副指挥员由第三纵队司令员曾克林和第四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担任。

原计划 4 月 4 日召开作战会议,但韩先楚在 3 月 31 日接到电报的当天就赶到三纵所在地,立即召开作战会议。没有想到,会上发生了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第三纵队主张打国民党军暂编第二十师;而韩先楚代表第四纵队则坚持主张打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

第三纵队的理由是充分的:“暂编第二十师是滇系部队,战斗力不强,且部署在主力兵团的侧翼,易集中兵力歼灭该师;而第八十九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美械装备,战斗力较强,且与友邻部队距离近,如果一天之

内不能解决战斗,援军一靠上来,自己反而有被反包围的危险。”

韩先楚的理由也十分充分:“八十九师刚从热河调来,对南满的地形、交通和人情都不熟悉,而且与解放军是第一次在辽东交手,缺乏经验。只要我们利用好敌人的骄横贪功及弱点,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将敌人诱至有利地形歼灭,在短期内取胜是有把握的。再说,把强敌打下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就灭了,弱的部队将不战自退。”争执不下,两个方案报到了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萧劲光和副政委陈云那儿。两个小时后,萧劲光和陈云复电:“完全同意韩先楚的意见,由韩统一指挥三、四纵,力争迅速彻底歼灭八十九师。”曾克林看了电报后,对韩先楚说:“老韩,电报来了,由你统一指挥,我们听你的。”4 月 2 日晨,战斗打响。4 月 3 日下午 3 时,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被诱到指定地域,但仍蒙在鼓里。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还在特别节目中说:“共军狼狈逃窜,解放军已占领三源浦,胜利指日可待!”

此时,韩先楚指挥第三、第四纵队,轻轻地一提“袋口”,顿时让进入“口袋”的国民党军八十九师乱了阵脚。战斗结束,俘师长张孝堂少将和副师长秦世杰少将以下 7500 余人。至此,国民党军第八十九师外加 1 个团,全部被解决。

这一仗,粉碎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东北民主联军不再节节北撤,在南满站稳了脚跟。

1946 年 12 月中旬,面对国民党军采取“先南后北,北守南攻”的方针――即集中其在东北的全部机动兵力在南满向民主联军发动进攻,企图将南满民主联军围歼于长白山下或赶进长白山冻死、饿死、困死,尔后再转而集

中兵力向北满进攻,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劲光主持在七道江军区前线指挥所召开了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韩先楚、罗舜初、曾克林、彭嘉庆以及 3、4 纵队师级干部。会议的议题,主要是研究今后行动方向和作战方针问题。会议第一天,军区领导同志作了报告,提出了撤离南满,转移东满的问题。实际上,会前军区已下达了主力北撤的预令,部队做好了过山林的斧头、锯子、绳子和爬犁、干粮等各种准备。对会议的报告,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基本上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同意报告的意见,撤到东满,保存实力;另一部分人主张坚守南满,反对撤退,持这种意见的人是少数,只有韩先楚、彭嘉庆等人。其理由是:南满的战略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果放弃南满北撤,正中敌人“南攻北守”的战略意图。坚守南满,可以拖住敌人,与敌周旋,等于在敌人屁股后面吊个大冬瓜,牵制敌人主力,配合北满主力南下。对整个东北战局有利,对今后战略反攻有利。敌人虽强,但其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内部矛盾重重。南满民主联军已有相当实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可以坚持的。4 纵队全歼敌 25 师,已充分显示了部队的战斗力。

由于韩先楚等的坚持和陈云的力挺,会议最后确定了“巩固长白山区,坚持敌后三大块(即辽南、安东、辽宁 3 个军分区所辖的地区)”的战略指导思想,制定了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密切配合、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指导方针。因此,军史专家一致认为:韩先楚在七道江会议上成为少数派,是他由出色的战役指挥员向军事战略家迈进的标志。在老同志的回忆录中,有人称韩先楚在七道江会议上是“正确的少数派”。

当时,南满民主联军主力只有第 3、第 4 两个纵队,3 纵比 4 纵历史长,作战经历较多,但 3 纵领导改组不久,现领导对部队,部队对现领导还不大了解;而 4 纵经鞍海、新开岭两战役后士气较高,部队对纵队领导尤其对韩先楚作战指挥有信心,且 4 纵司令员(吴克华)不在位,军事上实际是韩先楚负责。因此,陈云决定:由 4 纵担负深入敌后作战的任务,把敌人拖在南满。在 4 纵临出发前,陈云和肖劲光找韩先楚谈话,交待深入敌后的军事行动由他负责,有什么问题电台及时联系,问他有什么困难。韩先楚表示:请分局和军区领导放心,一定完成任务,除了部队棉衣单薄尚未完全解决外,其他什么困难也没有。

陈云、肖劲光马上交代了解决棉衣的办法,韩先楚立即在飒飒寒风中向陈、肖挥手敬礼后跃身策马而去。在目送他去远时,陈云向肖劲光说了一句:多需要这样的干部啊!

1947 年 9 月,韩先楚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到任的第三天,韩先楚就与纵队政委罗舜初率部参加东北战场上的秋季攻势。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韩先楚改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在东北,对于韩先楚,有个奇怪的现象,坐镇东北指挥的几任国民党军指挥官,竟然都称韩先楚是“旋风司令”。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因指挥部队惨败被调离东北。杜聿明离职时说了一句:“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后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取代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营主任。陈诚到东北后,调兵遣将,整编部队,声称“六个月消灭共军”。结果,韩先楚指挥第三纵队,和兄弟部队一道,围法库,打彰武,活捉了敌新编第五军军长陈林达。陈诚只好称病离职,并在当天的日记中称,“韩先楚是很难对付的旋风司令,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他的部队”。再后来,卫立煌接替陈诚在东北的职务,同样逃不出失败的命运,也不得不承认说,“韩先楚是个虎将,动作之快,如同旋风般”。

1948 年 11 月,根据中央军委全军实行统一编制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归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建制。韩先楚任军长,罗舜初任政委。韩先楚成了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的首任军长。11 月 23 日,韩先楚和罗舜初率四十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并率领部队向广东和广西推进。1949 年 9 月,韩先楚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不久,韩先楚又兼任第四十军军长一职。

2.解放海南岛

1949 年 12 月 18 日,第四野战军关于进军海南岛的报告送到毛泽东的手中。毛泽东一次次地拿起了笔,又一次次地放下。毛泽东不是不想解放海南岛,而是在考虑如何才能一战成功,避免轻率进攻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就在一个多月前,第三野战军仓促进攻金门岛受挫,伤亡及被俘官兵高达 9000 余名。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极其惨烈的一页。在解放战争中,这样成建制的部队覆灭,还是惟一的一次。

1950 年 3 月,身为四野 12 兵团副司令兼 40 军军长的韩先楚,执意要在谷雨前发起海南岛登陆作战。韩先楚认为如果在谷雨前的 5 天内即 4 月 20日前再不发动此战,攻打海南岛就要往后再拖整整一年。因为解放军的渡海工具基本上是风帆船,非得依靠谷雨前的季风过海不可,韩先楚为此打电报给中央:“如果兄弟部队 43 军没有准备好,我愿亲率 40 军主力单独渡海作战。”

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呈椭圆形,面积 5.8 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200 公里。当时岛上的国民党军有 10 万之众,另有海军舰艇 50 余艘,空军 4 个大队,飞机 30 多架。守军司令为国民党上将薛岳。

当时,解放军基本没有海军,也没有几艘军舰,攻克海南岛,只有把陆军变成海军,用木船去战胜敌人的军舰。作为渡海作战主力部队之一的 40军,除少数干部从山东进军东北时渡过一次海之外,绝大多数官兵还是第一次看到大海。一个连队登上船后,百分之八十的人呕吐头晕。出海练兵归来,战士像害了场大病,四肢无力,吃不下饭。

韩先楚知道自己立下的是或者胜利或者死亡的军令状。他比谁都清楚金门失利给解放军带来的影响,金门那个距离大陆只有几公里的屁大个小岛都没拿下来,现在要攻打的是远离大陆 100 多公里的中国第二大岛啊!?

韩先楚率先将指挥所移到了海边,搭起了草棚,与战士们一起上船,一起下海。官兵们千方百计地搜集有关海洋知识和海战史料,连旧书摊上无人问津的清朝海军提督的《航海手册》和《潮汐表》也买来研究参考。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训练,部队中基本消除了晕船的状况,学会了海上行船的本领。中央终于批准了韩先楚的海南岛作战方案。

1950 年 4 月 16 日 19 时 30 分,一代骁将韩先楚置个人生死和荣辱于度外,在没有海空军配合的情况下,亲率 40 军、43 军四个师乘坐 400 多艘风帆船,跨海进军海南岛。

这一天,潮汐平流,风向东风,正适合渡海南下。渡海第一梯队是 40军 6 个团和 43 军 2 个团。17 时左右,从西南方向突然涌来大片黑云,西南风骤起。本来气象资料和渔民的答复都肯定是要刮东风的,却突然起了

西南风。此时,是停止行动,还是逆风起航?怎么办?就在关键时刻,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船工站了出来,斩钉截铁地说:“天黑以后肯定会起东风,不起东风砍我的脑袋?”他不愧为“活气象”。

天黑下来时,海上真的转了风向。当韩先楚下达“全队启航”的命令后,400 多艘战船顺流而下,直奔海南岛。船队航行了 30 华里后,敌机发现了船队的行动,只见敌机轰炸扫射,敌舰疯狂炮击。被炮弹激起的高大的水柱在船前、船后翻腾。这时,航行在船队两翼的担任“护航”任务的机帆船开足马力向着敌舰冲去,采取陆地上的穿插的战术,逼近敌舰,利用其火力死角,狠狠打击其要害部位。

一艘大型军舰闯入解放军的航队。我“土炮艇”立即迎上前去猛烈打击。敌舰的指挥塔腾起了火焰,其余的敌舰见势不妙,慌忙转舵掉头逃跑。月 17 日凌晨 2 时,敌人还企图作垂死的挣扎,海陆空各种火力一齐开火,企图阻止先头部队登陆。解放军将士毫不畏惧,所有的船只一面猛烈还击,一面急速前进,先锋船距岸边只有几十米了,战士们纷纷跳下船,扑向陆地。左侧尖刀连不到 20 分钟就冲出了 5 华里,直插到敌人滩头阵地的背后,夺下了重炮阵地,随即调转炮口向纵深的敌人轰击。月 17 日凌晨 3 时,40 军在用木制风帆船战胜敌军炮舰的拦截后,胜利抢滩海南岛临高角,开始冲向敌军滩头阵地。韩先楚随先头部队一起,在敌军的炮火下涉水抢滩。一个连的战士一拥而上,把他死死按在一块巨石后,不准他再往前冲,硬是用躯体给他堆起了一个人体碉堡......月 17 日清晨 6 时,北京。在总参作战室坐镇的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打断一名处长的战情报告,焦急地问道:“韩先楚在什么位置?”处长回答说

韩先楚已经上了岛,通宵站在作战图前的聂荣臻,重重地坐在椅子上,长吁了一口气。韩先楚上了海南岛,就意味着胜利。

果然,国民党上将薛岳率 10 万之众苦心经营一年的“伯陵防线”随之土崩瓦解。仅仅 14 天,被侵华日军惧称为“长沙之虎”的黄埔军校一期高材生薛岳,就被经常写错别字的韩先楚赶出了天涯海角。月 17 日清晨 6 时,4 军全部登上海南岛,除少数船只受伤外,没有一只船掉队。解放军大举登陆前,海南岛蒋军共分 4 路军配置在 4 个守备区,进行环岛防御。40 军在临高角地段登陆后,很快将临高城的敌人消灭了。根据原先掌握的情报,临高城内驻守着蒋军一个整师。可是,此时仅剩下一个师部和一个团了,主力不知去向。难道敌人苦心经营的“立体防线”这么快就崩溃了?

韩先楚和军领导对敌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敌人的部署看,薛岳很可能认为登陆部队是小部队潜渡,遂将其主力集中于东线,企图阻止围攻在东部登陆的我 43 军。

与此同时,韩先楚也接到了邓华要求 40 军向 43 军靠拢的命令。韩先楚立即命令部队挥师海口至美亭一线,寻敌主力作战,会合 43 军,断敌退路,直捣薛岳的老巢。

果然,薛岳认为是小部队登陆,企图一口将威胁其正面的四野第 43 军登陆部队吃掉,于是他命令手下的第 62 军集结在澄迈,第 32 军向美亭增援,要求他们“合围共军”。

如此一来,解放海南岛的决战颇具戏剧性:解放军大部队登陆,蒋军判断错误;我 43 军占据要点吸引蒋军包围,40 军再将蒋军反包围。敌我双方

犬牙交错,里里外外三四层,双方炮火都怕误伤了自己人而不敢开火,许多地方展开了肉搏战。

激战一直持续到 4 月 23 日拂晓,敌军终于溃不成军。薛岳下达总撤退的命令,他自己乘飞机逃到了台湾。其部队沿海口至榆林公路南逃,企图从万宁和榆林港渡海逃窜。月 30 日,40 军追到了三亚及榆林港,把红旗插到了海南岛的最南端——天涯海角,海南岛宣告全部解放。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6 月 28 日,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开出面挽救奄奄一息的国民党政权,人们这才懂得将军的远大战略意图。如果不是韩先楚力排众议,用自己的一切做抵押,利用最后可以利用的 5 天时间发起海南岛战役,中国就可能出现“第二个台湾”,而失去最大的一个出海口!

3.出征朝鲜

众所周知,三十八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万岁军”的美誉,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里面有韩先楚的一份功劳。当时,韩先楚坐镇三十八军指挥所,为三十八军打好朝鲜战场上的第二次战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0 年 10 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共歼灭“联合国军”2 个团又 5 个营,毙、伤、俘 1.5 万余人,其中美军 3518 人。第三十八军在这次战役中,由于没按时完成任务,受到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严厉批评。

第二次战役开始时,韩先楚到三十八军坐镇指挥。据三十八军副军长江拥辉回忆:“11 月 15 日晚上,我们部队由球场洞向北转移途中,志愿军副

司令员韩先楚同志带着参谋和警卫人员乘坐吉普车来到了我们军指挥所。志愿军首长亲临前线,这使我们感到一场大战就要开始了!”月 16 日,在球场洞东面鹤首岩召开的三十八军党委会上,韩先楚扫视了面前一张张堆满焦虑的脸,问:“这回彭总要你们后撤 30 里,是不是很担心美国人打过鸭绿江?”

这话点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个个瞪大眼睛等待韩先楚说下去。韩先楚点着烟,深吸了一口后说:“我晓得了,你们想打,要拼,要决战,是不是啊?”

这话又点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人人脸上泛起笑容。韩先楚突然提高声音说:“同志们,这是毛主席、党中央的部署!是彭总的命令!必须坚决执行!”接着,韩先楚传达了毛泽东为志愿军制订的“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的作战方针。月 23 日,三十八军指挥所已从鹤首岩转移到德川东北部的降仙洞,韩先楚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作战会议,命令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二军 1 个师攻打德川。第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说:“打德川我们包了!”

韩先楚看了看梁兴初,问:“能行吗?”

梁兴初说:“我们保证吃掉德川的敌人!”

韩先楚同意了,并与三十八军领导一起,进一步研究了作战计划。11 月25 日黄昏,德川战斗发起,战至 26 日 19 时,德川战斗结束,第三十八军歼灭了守德川的全部南朝鲜军。

战场形势的发展,极有利于志愿军继续作战。志愿军总部认为在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中,可以继续扩大战果。11 月 27 日下午 2 时,韩先楚对军

长梁兴初、政委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说:“三十八军下一步的任务是艰巨的。一要插向三所里,二要攻占戛日岭!但关键是插到敌后三所里!”

据江拥辉回忆,“韩先楚把艰巨和关键四个字咬得很重”。这时,参谋人员报告三所里的敌情,韩先楚听完报告后,指着作战地图上的三所里说:“严重问题是,美军 3 个师共 300 多辆坦克、400 多门火炮,而我们 1 个师却只有十几门迫击炮,只有一些反坦克手雷,懂吗?”沉默了许久,韩先楚盯着梁兴初道:“今晚一定要拿下十八盘。”

到了后半夜,第三十八军一一三师攻下了十八盘,向三所里穿插。但在指挥所里的韩先楚和梁兴初、刘西元,却不知道第一一三师究竟到了哪里,路上是否受阻,因为这是第二次战役成败的最关键的一步棋。同样,彭德怀也在期待着消息。

一直等到 28 日 15 时 40 分,第一一三师三三八团到达指定位置三所里,并立即展开战斗。同时,发报员张甫熟练地发出三组信号,“部队到达三所里”,“敌人企图经三所里向南撤退”,“请指示任务”。

一向严肃有余的韩先楚,激动地对梁兴初说:“胜利已属于我们!”月 29 日,美军开始实施全线撤退。为了切断美军南撤退路,减轻第一一三师压力,29 日午后,军长梁兴初根据韩先楚的指示,下令第一一四师和第一一二师丢掉当面敌人,向三所里和龙源里靠拢。

战至 11 月 30 日 16 时,美军第二师被逐渐压缩至数个狭小地域中。17时,在志愿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的配合下,第三十八军发起多路进攻,至 12 月 1 日 8 时,给予美军第二师歼灭性的打击。

战后,彭德怀对第三十八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的英勇表现,给予了高度赞

誉,在亲自起草的嘉奖令中,专门写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外界对韩先楚的评价

1、杜聿明在东北民主联军发起东北夏季攻势后离职,称:“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

2、陈诚:“韩先楚是很难对付的旋风司令,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他的部队。”

3、卫立煌:“韩先楚是个虎将,动作之快,如同旋风般。”

4、聂荣臻在海南登陆战时说:“韩先楚上了海南岛,就意味着胜利!”

5、有人问许世友,在中国众多将领中,你最钦佩的是谁?许世友道:“韩先楚。”再问为什么,回答是:“他有勇有谋。”

6、1976 年邓小平因为政 治 风 波倒台,韩先楚到北京参加中央会议。会议内容是要求各地批判邓小平。韩先楚硬是顶着。由他任司令员的兰州军区没有批邓动作。江青咬牙切齿地说:“军队有两霸,一是许世友,二是韩先楚。”

7、朝鲜战争时期,有一天,秘书给陈云念战报,当念到韩先楚指挥的几个军强渡临津江、突破三八线解放了汉城,把美军赶到“三七”线附近的消息时,陈云笑着说:“看来这个麦克阿瑟要栽在我们韩将军的手里了。”

8、韩先楚逝世后,李先念致函说,韩先楚同志去世,使我深为悲痛!先楚同志确是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是我军英勇善战的将领,为人坦率、耿直,正气凛然。值得我们学习。

9、廖耀湘在辽沈战役被俘后,曾对韩先楚说:“韩先生,我很钦佩你的

指挥!我来东北后,多次告诫我的部下,一定要小心你的旋风部队。没想到最后还是旋到了我的头上......”说到这,廖耀湘重重地叹了口气。

10、韩先楚当了团长仍在带头冲锋陷阵,刘伯承夸赞道:“韩先楚好样的,这个部队行!”

上一篇:的霸气朋友圈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 落实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