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2024-05-16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精选10篇)

篇1: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清单

1、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___________性状。

2、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

3、F1(杂合子)与_______________进行的杂交,叫测交。

4、在_______对_______染色体的______位置上的,控制 ______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一对等位基因通常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写表示,如D与______可看作一对等位基因。

5、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6、生物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共同作用的结果。

7、减数分裂进行_________生殖的生物,在产生_________________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__________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______次,而细胞分裂_____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_______。

8、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______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_____个卵细胞。

9、一对同源染色体的______和_______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_____方,一条来自______方。

10、一个四分体包含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个DNA分子。

11、_______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_________。

12、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3、一条染色体上有________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______排列。

14、人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__。

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男性精子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性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红绿色盲是由________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Y染色体上_______这种基因.16、正常色觉男性的基因型写作:_______,红绿色盲男性的基因型写作:_____;正常色觉女性的基因型写作:_______;红绿色盲女性的基因型写作:_________。

17、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患者中____性多于_____性;多有________现象。女性若患病,其______、______必患病。

18、凡由细胞组成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_______;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也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

19、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呈______________。其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20、DNA分子中碱基的对应关系遵循_______________原则,即A与_____配对,G与_____配对。互补配对的碱基间以_________相连。

2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_______注入细菌体内,而__________留在外面,不进入细菌体内。

22、DNA复制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制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基本条件。

23、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片段。基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遗传信息。

24、DNA分子的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5、基因表达是指基因控制___________合成的过程,它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步骤。

26、转录是指在__________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模板,合成_____________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遵循的碱基配对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翻译是指在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上,以游离的___________为原料,以___________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___________顺序的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8、密码子是由存在于_________上的3个相邻碱基组成的,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_______个。在翻译过程中,它们可与tRNA上的____________互补配对。

29、基因表达过程中,基因上脱氧核苷酸数目:mRNA碱基数目:氨基酸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中心法则图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基因对生物体性状的控制有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两种方式。间接方式是指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的合成来控制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直接方式是指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33、基因突变若发生在_______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若发生在_______中,可传递给后代。

34、反密码子为AGU的tRNA,其运载的氨基酸是_________。

35、基因突变易于发生在细胞分裂________期___________过程中。

基因突变具有以下特点:_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

36、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______来源,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能产生新的___________。

37、可遗传的变异有三个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猫叫综合征是由_______________改变引起的;21三体综合征是_____________改变引起的。

39、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___________染色体,它们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上各不相同,但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40、由____________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41、由___________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42、由____________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

43、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是用____________来处理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4、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细胞________分裂_______期形成___________,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_________。

45、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育种上常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用____________进行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__________,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_________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___________。

48、三倍体无籽西瓜是根据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培育而成的。

49、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三大类,如苯丙酮尿症属于______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属于__________遗传病,先天性愚型属于_____________传染病。

50、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________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人类基因组由大约_______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_____________个。

51、根据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回答:

(1)该果蝇为_____性果蝇,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2)细胞中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有_____个染色体组。

52、基因工程是在_____上进行的分子水平的设计施工,需要有专门的工具。被称为“基因剪刀”的是______,被称为“基因针线”的是__________,常被用作基因运载体的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53、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经历四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农药对______的污染。

55、诱变育种就是利用________因素或________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__________。这种方法可以提高_________,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_______________。

56、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种生物的________个体叫做种群。

57、一个种群中________个体所含有的________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5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_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种群的__________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9、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________并且产生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60、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叫做隔离。隔离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61、马和驴属于不同的物种,因为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6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_________。通过漫长的__________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63、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 _多样性、_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_多样性。

篇2: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

2、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圆心,半径为r;

(2)一般方程

当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半径为

当时,表示一个点;当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3)求圆方程的方法:

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

需求出a,b,r;若利用一般方程,需要求出D,E,F;

篇3: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利用,教什么,怎么教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材使用方面,首先应具有一个基础的认识———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我们翻开语文教材准备教学内容时,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多元的价值取向,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这样才能成就高效课堂。那么,我们“教什么”,拿什么奉献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好好研读文本,从文本中挖掘价值,也就是要精选内容,找准切入口,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然后围绕精选内容,综合考虑,做好教学设计,落实“怎么教”。下面以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为例,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找准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依据此目标,我们可以明确本文任务:

1. 有感情朗读课文,尤其诵读那些描写浓浓乡情的沁入人心的经典语句,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 品味语言,体味语言美、意境美。阅读《听听那冷雨》,让人感受最大的特点是文章的语言本身及其意境的极致美,不仅让人动心爽口,而且让人感受于形,乐悦于耳。如“淅淅沥沥”,“淋淋漓漓”,“清清爽爽新新”,“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充分利用汉字的声韵和奇妙的叠字组合,雨的形、意、神均被描绘出来,品味起来有一种情意缠绵之韵味,入情入意,情景交融。

二、了解当前学情,抓准能力提升点

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选择和设计都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为基础。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第一依据。

高一的学生对于诗化的语言和汉民族语言及文化的了解都比较少,加上文章的意蕴丰富,要体会文本的妙处难度较大。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从余光中的生平经历和作品风格切入。余光中生于大陆,羁旅台湾,几十年来,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课文始终贯穿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诗人眼中、心里,祖国的一草一花、一砖一瓦、一字一词、一诗一文都是美丽可感的,值得永远品味珍藏的。为了使学生对诗的意境、情感有更深的体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中涉及的中国文化进行圈画、诵读、品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在此过程中,笔者触摸到了学生柔软敏感的内心世界,听到了学生语言与思想拔节的声音。

三、扣住文本特点开拓、感悟、迁移

语文阅读教学,学的就是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它呈现出来的最显著的个性特色。每一个经典文本,总是有其鲜明的个性,或者在立意上,或者在选材上,或者在构思上,或者在表达方式上,或者在语言运用上……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表现、感悟、模仿的过程。《听听那冷雨》的个性在哪里呢?最显著的特性是文章通过诗意的语言,句式的灵活变换,叠词的繁复使用,写景方法的灵活运用,比喻修辞等的恰当使用,来表现文本的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情感美。因此依据这一文本个性,我们确定这是指向表达的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如下:

1. 寻找一个语言训练点为教学重点。

2. 将该语言现象进行重点品读,激发感悟。

3. 引导学生迁移到生活实际中进行仿写。

我们先让学生品读了“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透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这一语段。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发言:本语段运用叠词,使视觉、触觉、听觉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审美情感。然后又评读了其他语段,师生共同总结出本文的写作特点。据此设计出一个迁移仿写环节,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如此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利用教材教语文的特点。

篇4: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一、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教学内容多,时间紧

“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这个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直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在高一学生刚进校,还不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模式,矛盾就尤为突出,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如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古文,学科指导意见上课时的分配是5课时,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古文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典故的障碍的话,课时明显不够,但如果不讲解透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云里雾里,根本没有办法落实教学目标,造成尴尬局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异常郁闷。

2课后练习多,落实难

高一两本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课后练习。但课堂时间紧,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它置于教学末尾环节,甚至是漠视,更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直接把教参的答案说给学生;有的教师不忍心,干脆把课后练习作为书面作业,课堂上不讲,让学生课后完成。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方式,都造成课后练习的完成过程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这样一来,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不仅起不到对课堂知识接受程度的检测回馈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比如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第70页的“文本研习”。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新课后来讨论,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需要在文本的具体理解中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深入感知来体会。很多教师跳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自己简单地表述一下答案,这样的练习讲解缺乏实际意义。

3文言文多,学生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一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一是因为时隔遥远,学生缺少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因为初中升高中衔接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文言语法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学生根本弄不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兴趣不高,甚至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古文很吃力,常有囫囵吞枣之感。

高一古文到底该怎样教学?例如必修一第四专题,集中了学生学习中畏难情绪表现最为突出的,也是教材中典型的难教篇目《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剩下的古文虽说没有多少字词障碍,但是经过学习能够了解作者的立场并领悟情感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大多数学生就只停留在对字词的识记层面。

二、解决策略

1篇目有所侧重,为教学省时间

讲读篇目课上精讲,自读篇目指导学生课外自学,这是缓解课时紧张的一种理想方法。特别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注重单篇”。“有所侧重”是指教师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兼顾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挖掘每一篇文章的亮点,而不必面面俱到。特别是新老教材都收录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注重单篇”是在树立板块意识、专题意识和整体意识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单篇课文的教学。

新教材侧重于搭建展现知识的平台,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选择好符合要求的篇目并通过对所选篇目课文的解读,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阶梯,积累学习方法,以一带十、以十促百,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语文的状态。例如必修二专题精讲《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时可以围绕贝尔曼这一人物,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一人物,不仅掌握了分析人物、概括小说情节和探究小说主题多元化的方法,又领悟了欧·亨利小说语言的特色。这样既理解了板块精神支柱这一主题,又可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概括以及主题多元化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迁移到《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篇目上。同时在读本中很多篇目的鉴赏中又能举一反三地使用。

2以活动为主线,为教学方式觅成效

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重大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问题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进而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为解决“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这一困惑,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实现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创设一些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地探求知识中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会到在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中得到的“好处”,然后学生会愿意思考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第一专题第二板块“生命之歌”中的《鸟啼》这篇文章,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篇文章很难讲好,学生很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教师如果采用下面的方式来解读文章,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第一课时“让诵读做主”,第二课时“让问题引领研习”,主要是课后“文本研习3”的改编,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改编课后练习。

3加强整合,为课后练习找出路

教材中课后练习的安排设计蕴含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是点明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是提示了教学和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总之,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课后练习多,难落实”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巧妙地整合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

一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前预习的依据。课前预习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途径。我们可用课后练习作为预习的思考题。

二是把课后练习用作整体感知文本的纲领。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第51页第一题: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个为了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以这道题目为纲领,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三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主线。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23页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一题:阅读全文,以“太不公平了”作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

四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外写作的引子。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二题: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他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象。

五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语文实践活动的提示。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课后练习“积累与应用”第三题:搜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向没见过这幅图片的人做口头介绍。这样的练习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恰恰是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以活动强化知识,为古文教学寻突破

新课标特别强调将语文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和鉴赏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鉴于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一言不发,而在其他尤其是他们喜欢的题材上表现活跃的现象,教师要解决“文言文多,学生畏难”的困惑,可以在文言文课堂上多让学生体会到一些成就感和胜利感,让他们乐于学习文言文,多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把课堂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生动活泼的形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并借此通过一些活动来强化这种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文言文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即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者用法的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可采取这样的做法。高一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语感的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规范是:要求研习的文本都在课前读十遍:第一遍读通文字(注音释字),第二遍读懂文字(尝试翻译),第三遍读疑文字(提出问题),第四至第十遍读到口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词性来推敲词意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成,打破以前学习文言文零碎、繁琐、耗时、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以系统化、方法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尝到运用这些规律的好处,尝到解读文言文的甜头,乐意去学。

例如学习《师说》这篇古文,考虑到篇幅不是很长,文章不难,在落实字词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来找文中重点字词的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你说几个,我说几个,为什么“圣人无常师”的“师”字应是特殊用法,为什么“则耻师焉,惑矣”的“惑”需要关注,讨论完字词后还可以讨论文章,比如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孩子写篇文章?你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被调动起来,会联系到自己积累的有关文言知识,会思考哪些字词句在文言文中应该被关注,然后慢慢地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而这些规律对于寻找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很有帮助。总之,要多为文言文教学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不落入俗套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施行后,特别是面临第二次深化课程改革,语文课该怎样上,怎样教,按什么样的方式教,朝向哪个方向教,教到怎样的程度,这实在是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对疑难问题“上下而求索”才是上策。

篇5: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⑶以地事秦。(侍奉)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三、古今异义。⑴ 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 思厥先祖父。古:祖辈与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⑶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⑷ 可谓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旧事,成例。

四、虚词归纳

1、焉

⑴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⑵风雨兴焉。(“于之”)⑶始速祸焉。(语气词)

2、而

⑴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表转折)⑶二败而三胜。(表并列)⑷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承接)⑸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⑺谁得而族灭也?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⑴不能独完。(保全)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⑹ 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令提一事。⑺ 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

今:怜悯。

3、之

⑴破灭之道也。(的)

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主谓之间)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主谓之间)⑷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主谓之间)⑸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土地)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秦国/代贿赂的各国)⑻此言得之。(指上面所说的道理)⑼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⑽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秦国/的)⑾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⑿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

4、以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⑵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⑶以有尺寸之地。(连词)⑷举以予人。(把)

⑸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⑹洎牧以谗诛。(因为)

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五、一词多义

1、为

⑴以荆卿为计。(作为)⑵邯郸为郡。(成为)

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做)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

2、灭

⑴六国破灭。(灭亡)⑵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3、向

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⑵并力西向。(介词,朝)

4、兵

⑴非兵不利。(兵器)⑵而秦兵又至矣。(军队)⑶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5、犹

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如同)⑵良将犹在。(还)

6、或

⑴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⑵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7、得

⑴大则得城。(得到)⑵此言得之。(适宜,得当)⑶诚不得已。(能够)

8、势

⑴有如此之势„„(形势)⑵其势弱于秦。(势力)

9、始

⑴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⑵始速祸焉。(才)

⑶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⑷游于是乎始。(开始)

10、终

⑴终继五国迁灭。(终于)⑵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始终)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11、故

⑻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5、于

⑴其势弱于秦。(比)⑵以趋于亡。(向)⑶赵尝五战于秦。(跟)⑷齐人勿附于秦。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到)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比)

⑴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12、胜

⑴强弱胜负已判矣。(胜利)⑵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

13、暴 ⑴暴霜露。(暴露)⑵暴秦之欲无厌。(凶暴)⑶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14、欲

⑴则秦之所大欲。(想要)⑵暴秦之欲无厌。(欲望)

15、一

⑴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16、爱

⑴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

17、族

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⑵士大夫之族。(类)⑶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18、缦

⑴廊腰缦回。(像缦一样)⑵缦立远视。(同“曼”,久)

19、举

⑴举以予人。(拿)⑵函谷举。(拔,攻占)20、下

⑴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⑵是又在六国下矣。(与“上”相对)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下)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21、极

⑴尽态极妍。(达到顶点)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至,到)

22、使

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

23、固

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24、事

⑴以地事秦。(侍奉)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事情)

25、亡

⑴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26、与

⑴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⑶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⑶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省略句 ⑴举以予人。

⑵长桥(于)卧波,未云何龙?

3、状语后置

⑴赵尝五战于秦。⑵其势弱于秦。

⑶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定语后置

⑴苟以天下之大。

5、宾语前置 ⑴并力西向。⑵秦人不暇自哀。

6、被动句 ⑴函谷举。

篇6:生物初中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须的生活条件(即:物质和能量)。

生物部分绿色植物

【生产者】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动物

【消费者】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克螂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联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营养结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因此,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完成的。

重要功能物质循环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等。(分解者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1)逐级递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一般以所获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而成形成能量金字塔。而有毒的物质由于难以分解,又不易排出体外,所以,通过食物链流动时,是不断积累,逐级增加的。如:农药中的DDT、乐果以及重金属中的汞、镉和水银等。

(2)单向流动:不能循环。

1、右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各食物链的生物由于

食物关系构成了食物网。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

系统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2)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各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就使得该食物网中草的数量最多,鹰的数量最少。

当草原鼠类大发生时,短时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狐和鹰数量会随之增加,而随着上述两种动物数量的增加和绿色植物数量的减少,鼠类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或食虫鸟飞不进去,昆虫失去天敌的制约而大量繁殖)。当草原被有毒物质污染时,该草原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

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草原中的鹰、狐和鸟类,会造成鼠、兔、昆虫大量繁殖,毁坏草原。

上述例子说明:人们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生态平衡就会遭受到破坏。

(4)除了非生物环境外,该生态系统还有一个成分没有画出,这个成分是分解者,它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右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而绘制的简图,请根据图答题:

(1)请帮王明同学将图中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归类:

植物:禾谷类、水草。

动物:昆虫、食虫鸟、兔、鱼、鹰。

微生物:细菌、真菌。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阳光、空气、

水等属于非生物因素。细菌、真

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角色。

(3)请写出图中陆地部分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①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②禾谷类→兔→鹰。

生物初中期中复习知识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一、显微镜的常识:

①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即当物像不居中时候,应该同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②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二、显微镜的使用:

①取镜和安放:左托右握,试验台偏左离边缘7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③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④整理:擦拭干净后(镜头要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两旁,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制作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植物细胞:净—滴(清水)—撕—展—盖—染(稀碘液)—吸动物细胞:净—滴(0.9%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稀碘液)—吸

2、生理盐水:防止口腔上皮细胞吸水变形甚至胀破。

3、稀碘液:便于寻找和观察细胞,可使细胞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看得更清楚。

4、气泡:中间白亮四周黑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

篇7: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这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一)物种多样性

生物的家族中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约200多万种,其中70%动物,22%植物和真菌,5%单细胞生物

(二)遗传多样性

在不同种的生物体内,控制其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金鱼品种,菊花品种2-2.5万个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篇8: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险衅(xìn)笑靥(yàn)蹙眉(cù)浩淼(miǎo)

B. 日笃(dǔ)谂(niǎn)知盘桓(huán)装载(zài)

C. 修葺(qì)乳媪(ǎo)拔擢(zhuó)墙垣(yuán)

D. 扃牖(yǒu)玉醅(pēi)闵(mǐn)凶暮霭(mò)

2.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 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独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 这家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困难,长年亏损,已是日薄西山,面临倒闭危险。

C. 五星级酒店讲究服务质量,服务员要微笑接待顾客,上菜一般说都是要举案齐眉的。

D. 中国古代有千里寻夫、可歌可泣的孟姜女,也有寒盟背信、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际原油的不断攀升使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于是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受到极大关注。

B.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吃饭”这个帖子可能因为太好玩了,很快被网友们转至各大网站,网友纷纷问“贾君鹏是何许人也”,但没有任何人出来解答。

C. 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苏籍工商界精英汇聚常州。

D. 新年伊始,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分别自主招生测试,灵活新颖的考试题目,让平时习惯于死抠课本的莘莘学子直呼难以招架。

二、 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4~9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陈情表》)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怜悯B.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或许

C.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别D.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长

5. 下列句中的“以”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3分)

A.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B.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 下列不属于作者辞不赴命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B.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D.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顧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选自《项脊轩志》)

7. 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3分)

A. 室西连于中闺B. 东犬西吠

C.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D. 北救赵而西却秦

8.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 《陈情表》中作者对祖母的奉养之情让人唏嘘,《项脊轩志》中作者对祖母的追怀表达了自己有负家族厚望的愧意。

B. 《陈情表》中作者对晋武帝晓之以理,叙事具体生动,陈词中肯;《项脊轩志》以直抒胸臆为主。

C. 《陈情表》虽是公文,但有浓郁的抒情色彩;《项脊轩志》是杂记类文体,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D. 《陈情表》多用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项脊轩志》句式长短结合,便于表达不同的情感。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②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3分)

③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分)

三、 古诗词鉴赏(8分)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回答10~12题。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10. 这支曲子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感情?(2分)

11. 简要分析“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在曲中的作用。(4分)

12. 这支曲子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2分)

四、 名句默写(6分,每空格1分)

13. ①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

②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

③ 柳丝长玉骢难系, 。

④ 此情可待成追忆, 。

五、 现代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母亲的来信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欄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4. 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5分)

15. 文中在写到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时插入了他路遇家乡熟人的内容,这一安排具有怎样的作用?(6分)

16. 当“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的时候,文卡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结合全文,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字)(5分)

17. 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6分)

六、 写作(30分)

篇9: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果蝇杂交实验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第三节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2.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第一步: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可根据

(1)双亲正常子代有病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2)双亲有病子代出现正常为显性遗传来判断(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① 在隐性遗传中,父亲正常女儿患病或母亲患病儿子正常,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② 在显性遗传,父亲患病女儿正常或母亲正常儿子患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③ 不管显隐性遗传,如果父亲正常儿子患病或父亲患病儿子正常,都不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④ 题目中已告知的遗传病或课本上讲过的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多指、色盲或血友病等可直接确定。

注: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女全正常),且具有世代连续性,应首先考虑伴Y遗传,无显隐之分。

4、性别决定的方式: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分为XY型和ZW型。

①XY型:XX表示雌性XY表示雄性;主要时哺乳动物、昆虫、两栖类、鱼、菠菜、大麻

②ZW型:ZW表示雌性ZZ表示雄性;主要指鸟类、蝶、蛾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论: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质

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分子的结构

1、化学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磷、糖在外为骨架,碱基在内。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双链螺旋结构,极性相反平行)

3、结构特点:①稳定性: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碱基A-T、C-G配对。

②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数目成百上千。③特异性:每种生物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

二、相关计算

(1)A=T C=G

(2)(A+ C)/(T+G)= 1或A+G / T+C = 1

(3)如果(A1+C1)/(T1+G1)=b 那么(A2+C2)/(T2+G2)=1/b

(4)(A+ T)/(C +G)=(A1+ T1)/(C1 +G1)=(A2 + T2)/(C2+G2)= a

三、判断核酸种类

(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RNA;(2)如有T且A=T C=G,则为双链DNA;

(3)如有T且A≠T C≠G,则为单链DNA; (4)U和T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

第3节DNA的复制

一、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结论: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二、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2、条件:模板—DNA双链 原料—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多种酶

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与复制同步,多起点复制。

4、特点: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条链是母链,

5、意义: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三、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

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

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

(1)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2)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DNA的载体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异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一、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转录、翻译)

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中心法则

三、基因表达过程中有关DNA、RNA、氨基酸的计算

1、转录产生的mRNA分子中碱基数目是基因中碱基数目的一半,且基因模板链中A+T(或C+G)与mRNA分子中U+A(或C+G)相等。

篇10: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

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

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 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四、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9.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 RNA上A对应的是U.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五、生物的变异

(1)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2)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记忆点:

1.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c、有某些标记基因.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九、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记忆点:

上一篇:货代风险的防范问题下一篇: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