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相关诗词

2024-04-16

端午节的相关诗词(精选8篇)

篇1:端午节的相关诗词

端午节到了,中国的端午节,有着浓浓的`历史文化,神舟大地上,在端午节前后,便有着浓郁的传统节日风味。

《已酉端午》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五日(选一)》

明·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篇2:端午节的相关诗词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篇3:端午节的相关诗词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学习古诗词无论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是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学生进入到学校进行学习之后, 他们就需要开始逐渐地积累人生经验, 体验生活。而古诗词的教学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展现生活, 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真正的提升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

(一) 死记硬背现象明显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由于教师长期的受到应试教育影响, 因此, 教学中通常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1]。这种方式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 导致课堂死板, 教学氛围不活跃, 学生也很难真正的理解诗词含义, 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教学中很多的学生都表现出对古诗词并不感兴趣,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也缺少相应的引导, 导致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果始终难以提升。

(二) 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对古诗词的不重视。这部分教师通常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现代文教学中, 认为古诗词只要会背诵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没有做到对古诗词的鉴赏。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如果教师对此不够重视, 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古诗词整体性势必会受到破坏。

(三) 教学手段落后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背诵能力是最重要的, 因此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有所忽视, 在教学中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单纯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学习, 缺少兴趣性, 无法感受到古诗词当中包含的意义和真正展现出的韵味。由于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发展并没有完全的成熟, 在教学中很难理解文言文, 同时也难以记忆, 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出比较真实的场景和氛围学生才能体验到古诗词的内在含义。由于传统教学中的方式古板, 因此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始终难以提升。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对策略

(一)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能走进古诗词的世界当中, 真正的体会古诗词的含义。对此, 教师应先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 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2]。实际应用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相关的古诗词视频或者动画等, 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的吸引学生注意,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 合理运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对此教师应积极的应用情境教学法, 通过合理的情境设置来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在进行《赠汪伦》一诗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首关于离别的歌曲, 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所经历过的离别情景或者听到过的关于送别的诗词, 让学生体会到送别的情境, 并将整个音乐旋律贯穿于教学中。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图像展现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借助多媒体或者幻灯片等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江雪》一诗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冰天雪地一位老人在江中独自垂钓的情境。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即使教师不进行讲解, 学生也能很快感受到古诗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3]。此外, 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的含义和意境来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能融入其中。例如在《赠汪伦》一诗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情境再现演出, 以此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三)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重视起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对此,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累计自己的教学经验, 不仅要对古诗词的含义有所了解, 同时也要真正感受到古诗当中所包含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体会到的古诗词意境和情感真正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四) 拓展学生思维

古诗词当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画面和意境, 充满着音韵美。在中国的古诗词当中包含了青山翠竹和长亭小桥, 诸多的美景构成了一幅幅绚烂的图画, 很多诗人则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 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将语言转换成为生动的图画, 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到生动的景象, 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让原本古板的文字真正的活跃起来。

四、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在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 积极的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含义基础上来学习古诗词, 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带来全新的未来, 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1) .

[2]钱少洪.古诗词教学:要让文字活起来[J].教学与管理, 2011 (35) .

篇4:相关链接 《诗词五首》教案

通过诗词凝练语言艺术的独特的表现角度,表达丰富的诗意内涵,高度浓缩的诗情、诗境。

二、内容解读

(一)内容呈现

《渡荆门送别》:美丽的故乡满怀深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地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秋词》: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赤壁》:咏史以借题发挥,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非常侥幸,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则是机遇而已。

《过零丁洋》: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双关地写出了形势的险要和自身的境况,以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浣溪纱》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图,下阕抒怀,由溪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

(二)设置问题情景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浓缩的丰富内容,是真切的思想感情。你能选择一首诗或一首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吗?

(三)交流对活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渡荆门送别》是从什么角度写景?这首送别诗是否为朋友送行?

明确:这首诗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尾联中“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到楚地。

话题二:古诗吟秋多以“悲”为基调,为何《秋词》却没有悲秋之意?

明确:自古人们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新意的春天更美好。开头就奠定了诗人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高旷豪迈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因此,无悲秋之意。

2.学生与教师对话

话题一:诗为什么以“赤壁”地名为题?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他仅仅是说周瑜的成功吗?

明确: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为怀古咏史之作。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重大战役。而只有三十岁的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的巨大胜利完全归功于偶然的东风。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写史论,除了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感慨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还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话题二:《过零丁洋》一诗表现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诗人痛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示了视死如归、为国牺牲的壮志。

话题三: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浣溪纱》这首词?表明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写作此词,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词中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表明了一种豁达的胸怀,难能可贵。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你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用这个字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动感,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将静止的山岭写出了动感。

话题二:为什么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小见大的手法。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作用是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正因为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辨认一番,发现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话题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他在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话题四:“惶恐”“零丁”有双重含义,你能谈谈有哪两重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指形势的险恶和情况的危苦。

话题五:你能指出其中流传千古的名句吗?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耐人寻味,如果真的“东风不与周郎便”,吴国就会遭遇像“二乔”一样的命运。那么,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诗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古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以他们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忧国忧民,感悟人生而留名,请你归纳。

明确:①李白初次离别故乡,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恋恋深情。

②刘禹锡反对传统的悲观论调,以一只白鹤为顽强奋斗的化身,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带来生气。

③杜牧借咏叹赤壁之战的史实,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④文天祥首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然后才是一位诗人,深厚的爱国思想,是他诗歌的灵魂。

⑤苏轼在逆境中用豁达心境处之,感悟人生的哲理:人可以再年轻,关键在于自己,不必自卑自叹。

话题二:这五篇古诗词从不同艺术风格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请归纳。

明确:①《渡荆门送别》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以小见大,容量丰富,包含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②《赤壁》风格是以小见大,想像丰富,含蓄别致。

③《秋词》通过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既因哲理取胜,又以艺术魅力感人。

④《过零丁洋》充满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极为感人。

⑤《浣溪纱》在结构上采用过片则变的方法,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富有感染力。

(四)链接生活

链接一: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链接二:选择一首写景的诗,根据意境画一幅山水画并配诗。

明确:①《渡荆门送别》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秋词》天高云淡的秋日,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天而起。

③《浣溪纱》上阕的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链接三:扮成春姑娘(春之童)、夏姑娘(夏之童)、秋姑娘(秋之童)、冬姑娘(冬之童)举行四季赛诗会。

明确:(略)

(五)阅读体验

1.你读了这五首诗词,对诗的语言有什么体会吗?

2.你能在熟读诗乃至会背诵的基础上,领略诗歌的意境吗?

3.你能否展开想像的翅膀,头脑中有诗有画吗?

4.你能理解古人的宽大胸怀吗?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练习处理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阅读《千家诗》。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篇5:端午节的诗词句

我国古时候就有不少的`端午诗歌,其中不乏诗人对端午的赞美以及记录。

南歌子(次东坡端午韵)

宋代:杨无咎

小雨疏疏过,长江滚滚流。落霞残照晚明楼。又是一番重午,身寄南州。

罗绮纷香陌,鱼龙漾彩舟。不堪回首凤池头。谁道于今霜鬓,犹自淹留。

端午日恩赐百索

唐代:窦叔向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唐代:杨巨源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唐代: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向公泣血洒行殿,

佐佑卿相乾坤平。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尚书勋业超千古,

雄镇荆州继吾祖。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卿到朝廷说老翁,

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唐代:张说

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代: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北风吹雨黄梅落,

西日过湖青草深。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消息(同前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端午)

宋代:晁补之

红日葵开,映墙遮牖,小斋端午。杯展荷金,簪抽笋玉,幽事还数。绿窗纤手,朱奁轻缕。争斗彩丝艾虎。想沈江怨魄归来,空惆怅、对菰黍。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蜡酒深斟,菖葅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算何须、楚王雄风,方消畏暑。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代: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南歌子(端午二首)

宋代:王之道

角簟横龟枕,兰房挂艾人。一尊菖歜泛清醇。好在佳人如玉、映长春。

冰彻杯盘莹,香和笑语薰。莲花衫子入时新。挂起南窗一榻、晚风清。

夏云峰(端午)

宋代:曹勋

五云开,过夜来、初收几阵梅雨。画罗携芳扇,正喜逢重午。角黍星团,巧萦臂、龙纹轻缕。细祝降福天中,列箫韶歌舞。

薰风凉殿开处。称绡裙雾縠,莲步俦侣。翠铺交枝艾,便手香微度。菖丝浮玉,向台榭、留连欢聚。笑语。自有冰姿消烦暑。

花心动(端午)

宋代: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B321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蓦山溪(端午有怀新淦)

宋代:杨无咎

去年今日,踪迹留金水。乘兴挈朋侪,游赏遍、南峰佳致。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

而今寂寞,独处山林里。欲去恨无因,奈阻隔、川途百里。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贺新郎(端午和前韵)

宋代:勿翁

庭外潇潇雨。对空山、再度端阳,悄无情绪。旧日文君今瘦损,寻旧曲、不成腔谱。更不周郎回顾。尚喜庭萱春未老,捧蒲觞、细细歌金缕。儿女醉,笑还语。

醉余更作婆娑舞。又谁知、灵均心事,菊英兰露。最苦当年哀郢意,因甚夫君未许。却枉使、蛾眉见妒。在再章台才十载,笑关河、失报应旁午。愁读到,楚辞句。

摸鱼儿(和中齐端午韵)

宋代:刘辰翁

醒复醒、行吟泽畔,焉能忍此终古。招魂过海枫林暝,招得魂归无处。朝又暮。但依旧,禁街人静冬冬鼓。画般沈雨。听欸乃渔歌,兴亡事远,咽咽未能句。

君且住。能歌吾不如汝。悠悠鼓枻而去。沧洲揽结芳成艾,唤作张三李五。羌自苦。更闲却,玉堂端帖多多许。无人自语。把画扇鸾边,香罗雪底,题作午年午。

菩萨蛮(端午)

宋代:梅窗

玉钗松鬓凝云绿。绿云凝鬓松钗玉。双翠碍枝长。长枝碍翠双。

色丝添意密。密意添丝色。红映袖纱笼。笼纱袖映红。

喜迁莺(端午泛湖)

宋代: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芰荷香(端午和黄玉泉韵)

宋代:赵以夫

倚晴空。爱湖光潋滟,楼影青红。彩丝金黍,水边还又相逢。怀沙人问,二千年、犹带酸风。骚人洒墨香浓。幽情要眇,雅调惺松。

天上菖蒲五色,倩掺掺素手,分入雕钟。新欢往恨,一时付与歌童。斜阳正好,且留连、休要匆匆。应须倒尽郫筒。归鞭笑指,月挂苍龙。

醉蓬莱(端午)

宋代:赵长卿

见浴兰才罢,拂掠新妆,巧梳云髻。初试生衣,恰三裁贴体。艾虎宜男,朱符辟恶,好储祥纳吉。金凤钗头,应时戴了,千般忔戏。

那更殷勤,再三祝愿。斗巧合欢,彩丝缠臂。刻玉香蒲,泛金觥迎醉。午日熏风,楚词高咏,度遏云声脆。赤口白舌,从今消灭,诸余可意。

念奴娇(端午酒边)

宋代:陈著

雨帘高卷,见榴花、应怪风流人老。是则年年佳节在,无奈闲心悄悄。巧扇风轻,香罗雪湿,梦里曾看了。如今溪上,欢盟分付年少。

遍是眉好相宜,呼儿扶著,把菖蒲迎笑。说道浮生饶百岁,能有时光多少。幸自清贫,何妨乐趣,谱入瑶琴调。杯杯酒满,这般滋味谁晓。

贺新郎(端午)

宋代:詹无咎

梅子黄时雨。对幽窗、依依抱独,几多愁绪。润逼琴丝无雅韵,难续文园旧诣。头白尽、相如谁顾。燕子楼空尘又锁,望天涯、不寄红丝缕。嗟往事,且休语。

篇6:端午节的诗词佳句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些端午节的诗词佳句吧。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 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

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陈与义《临江仙》

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

香芦结黍趁天中。

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

——宋 万俟咏《南歌子 端午》

条脱闲揎系五丝。

——宋 李清照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宋 杨无咎《齐天乐 端午》

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

菖蒲角黍家家节。

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

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

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

——宋 赵长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宋 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

钗头双荔枝。

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

相思十二时。

——宋 李石《长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怀旧》

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

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

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

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

——宋 卢祖皋《小龙吟 淮西重午》下阕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

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宋 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

餐菊饮朝露,平生不啜 。

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

——宋 刘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宋 吴文英《澡兰香 淮安重午》

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

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

梅黄后,林梢更雨。

小池面,啼红怨暮。

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

——宋 吴文英《杏花天 重午》

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

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棹如飞,棹如飞,水中万鼓起潜螭。

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

——宋 黄公绍《潇湘神 端午竞渡棹歌》十首录三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宋 文天祥《端午感兴》三首录二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宋 文天祥《端午》

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

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

篇7:描写端午节的诗词

楚风梳醒庭前柳,暖雨弄香垄上花。

旧燕津梁鸣正月,新鸿画舫恋茶家。

少东妙手煮陈酒,陌客清襟品鲜腊。

又是一年芳草渡,且听春语述铅华。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永遇乐端午

宋晁补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屈原塔

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篇8:了解诗词结构对解读诗词的作用

一、对诗的结构的把握

诗有自己的构成模式: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 后泛指文章作法。下面我以《师说》为例讲述什么是起承转合。“起”是文章的开头, 一般紧承题目, 如《师说》的第一句:“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便是起, 它紧扣题目的“师”字来谈。“承”是承接, 一般是承接前文做更进一步的解释。《师说》第二段:“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就具体讲述了老师存在的原因和必要性。“转”是宕开一笔转述其他, 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师说》的第三段叙述了当今社会关于从师的风气问题, 不再是单纯对老师的定义进行阐释, 而是关注了更广阔的社会现象, 这就是宕开一笔, 看似与上文疏远了, 实际是加深了文章的内涵。“合”是结尾, 一般扣住题目和开头, 就是和前文合。师说的第四段就是“合”, 从第三段对社会现象的叙述转到呼应前文关于“师”的论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许多的诗歌中也存在起承转合的写法。

例如: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 鸣弦暂辍弹。闻潮 (起)

府中连骑出, 江上待潮观。观潮 (承)

照日秋空通, 浮天渤解宽。背景 (转)

惊涛来似雪, 一座凛生寒。潮景 (合)

第一联“起”, 交代事件的发生, 呼应了题目的“望潮”:潮水袭来, 发出轰隆隆的声音。第二联“承”, 承接第一联继续交代潮水来临后人们的举动“连骑出”“待观潮”, 气势豪壮。第三联“转”, 不再写壮阔的潮水和盛大的观潮景象, 转而写这一场面的宏大的背景:秋高日明, 钱塘宽阔。烘托了潮水的汹涌, 这一联看似和观潮没什么关系, 但是恰恰是这个宏大的背景丰富了观潮的画面感, 强化了诗歌的豪迈基调。最后一联“合”, 发出观潮的议论, 呼应标题中的“望潮作”:惊涛来似雪, 一座凛生寒。学生如果知道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就不难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 也就会更好的读懂内容, 尤其是更能明白看似和其他几联不太关联的第三联的存在作用。

如同诗歌的起承转合一样有一些词也是有自己的固定写作模式的。那就是起、结和过片。

二、词的起、结和过片

(1) “起”。起就是词的开篇, 从什么入手写起。

“起”通常有景起、情起、事起三类, 并以景起为多。

景起。即由景入情以景衬情。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情起。则往往直抒胸臆, 如《满江红》:“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事起。常采用回忆方式, 构成今昔对比的格局。

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追忆其青年时期起义抗金、率骑南归的军事生涯, 下片则以“追往事, 叹今吾”承转, 写今天罢官赋闲的处境, 从而形成今昔强烈的对比。

(2) 结, 就是词的结尾。

结通常分景结情结两种。

景结, 如清真词“断肠院落, 一帘风絮”。

情结, 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过片。过片就是文章的过渡之处。

过片处的基本要求是:上片的结处如奔马收缰, 既要勒住, 又要为下片留有余地。下片的起处则须起新意, 辟新境, 并和上片保持血脉联系。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片赋赤壁壮观, 下片缅怀英哲和自我抒情。上片结处“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句束上, “豪杰”句启下。在起、结和过片中过片对我们理解诗词更为重要。

下面的这一道题就充分体现了词的过片的作用。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 云来去, 数枝雪。

胜绝, 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 知人倚、画楼月。

题目问:词的上片写了怎样的景?

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词的下片前两句是词的过片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这道题就非常容易了。下片的前两句是:“胜绝, 愁亦绝。”其中的“胜绝”是总结上文的, 交代了上片的景是极美的, 所以上片是写了极美的景。

上一篇:肇东小桔灯作文优秀例文我很幸运下一篇:决议性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