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诗词

2024-04-14

端午节 诗词(精选6篇)

篇1:端午节 诗词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食过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粽叶再厚裹不住思念,五彩绳再长缠不住童年。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摘来半户青芦叶,香里晶莹玉一团。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粽香端阳晴,仲夏日赋闲。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篇2:端午节 诗词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食过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粽叶再厚裹不住思念,五彩绳再长缠不住童年。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摘来半户青芦叶,香里晶莹玉一团。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粽香端阳晴,仲夏日赋闲。

篇3:了解诗词结构对解读诗词的作用

一、对诗的结构的把握

诗有自己的构成模式: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 后泛指文章作法。下面我以《师说》为例讲述什么是起承转合。“起”是文章的开头, 一般紧承题目, 如《师说》的第一句:“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便是起, 它紧扣题目的“师”字来谈。“承”是承接, 一般是承接前文做更进一步的解释。《师说》第二段:“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就具体讲述了老师存在的原因和必要性。“转”是宕开一笔转述其他, 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师说》的第三段叙述了当今社会关于从师的风气问题, 不再是单纯对老师的定义进行阐释, 而是关注了更广阔的社会现象, 这就是宕开一笔, 看似与上文疏远了, 实际是加深了文章的内涵。“合”是结尾, 一般扣住题目和开头, 就是和前文合。师说的第四段就是“合”, 从第三段对社会现象的叙述转到呼应前文关于“师”的论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许多的诗歌中也存在起承转合的写法。

例如: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 鸣弦暂辍弹。闻潮 (起)

府中连骑出, 江上待潮观。观潮 (承)

照日秋空通, 浮天渤解宽。背景 (转)

惊涛来似雪, 一座凛生寒。潮景 (合)

第一联“起”, 交代事件的发生, 呼应了题目的“望潮”:潮水袭来, 发出轰隆隆的声音。第二联“承”, 承接第一联继续交代潮水来临后人们的举动“连骑出”“待观潮”, 气势豪壮。第三联“转”, 不再写壮阔的潮水和盛大的观潮景象, 转而写这一场面的宏大的背景:秋高日明, 钱塘宽阔。烘托了潮水的汹涌, 这一联看似和观潮没什么关系, 但是恰恰是这个宏大的背景丰富了观潮的画面感, 强化了诗歌的豪迈基调。最后一联“合”, 发出观潮的议论, 呼应标题中的“望潮作”:惊涛来似雪, 一座凛生寒。学生如果知道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就不难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 也就会更好的读懂内容, 尤其是更能明白看似和其他几联不太关联的第三联的存在作用。

如同诗歌的起承转合一样有一些词也是有自己的固定写作模式的。那就是起、结和过片。

二、词的起、结和过片

(1) “起”。起就是词的开篇, 从什么入手写起。

“起”通常有景起、情起、事起三类, 并以景起为多。

景起。即由景入情以景衬情。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情起。则往往直抒胸臆, 如《满江红》:“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事起。常采用回忆方式, 构成今昔对比的格局。

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追忆其青年时期起义抗金、率骑南归的军事生涯, 下片则以“追往事, 叹今吾”承转, 写今天罢官赋闲的处境, 从而形成今昔强烈的对比。

(2) 结, 就是词的结尾。

结通常分景结情结两种。

景结, 如清真词“断肠院落, 一帘风絮”。

情结, 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过片。过片就是文章的过渡之处。

过片处的基本要求是:上片的结处如奔马收缰, 既要勒住, 又要为下片留有余地。下片的起处则须起新意, 辟新境, 并和上片保持血脉联系。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片赋赤壁壮观, 下片缅怀英哲和自我抒情。上片结处“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句束上, “豪杰”句启下。在起、结和过片中过片对我们理解诗词更为重要。

下面的这一道题就充分体现了词的过片的作用。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 云来去, 数枝雪。

胜绝, 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 知人倚、画楼月。

题目问:词的上片写了怎样的景?

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词的下片前两句是词的过片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这道题就非常容易了。下片的前两句是:“胜绝, 愁亦绝。”其中的“胜绝”是总结上文的, 交代了上片的景是极美的, 所以上片是写了极美的景。

篇4:走近诗词到走进诗词之美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苏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中“词别是一家”板块里的一首词,它是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以“离情”为线索,上阕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阕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通过虚实相生、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古诗词鉴赏的四个基本要素:吟诵、体悟、联想、想象。传统的诗歌教学,课堂分为三大块:知人论世,背景、作者等文学文化常识介绍;诵读感受,体会诗歌音韵美;品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和艺术手法。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此前几首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基本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古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也有大致了解。但是学生诗词鉴赏能力还较低,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统诗歌教学基础上进行一些变化,引导学生通过“换位诵读”“替换比较”“诗词改写”等方法,比较鉴赏感受柳词的意象美,从而更深地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一、走近诗人:课前激趣引导,了解相关知识

我将传统诗歌课堂教学中的“知人论世”的内容,设计成富有趣味的问题,放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研究。以《雨霖铃》为例,我在编写“学案”“预习”内容时,将背景、作者、词的文学常识等内容设计如下问题:(1)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关于做学问、事业的三重境界中用到了哪三位著名词人的三句千古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2)有评论家说,是柳永的好词“引”来了金兵入侵北宋。[据说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中对杭州之美的赞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60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柳永的词,流传很广,当时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便能歌柳词”的局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歌女一旦得到柳永的词,传唱开后立刻会身价飙升,大红大紫。柳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柳丝”?这些预习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课前自觉地利用各种工具和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走近作者及写作背景,减少了阅读古诗词的障碍。

二、走近文本:课堂多形式诵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除了传统的范读、自读、齐读以外,我还加入了不同角色的朗读,如《雨霖铃》让学生听男女两种朗读情感差别较大的范读,然后由一名学生当场朗读,再引导学生体悟“旁观者”角度和“抒情主人公”角度朗诵的差别和优劣,从而让学生较直观感性地明白要把握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去感受和体会,再结合写作背景、文本找到悲喜的原因。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诗歌的主旨就八九不离十了。

三、走进文本:替换和比较意象与意境,体悟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古诗词,文有尽而意深远。对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之美,学生普遍感觉可望而不可即。根据以往的教学,我发现仅仅依靠教师空泛的讲解或是学生想象,他们很难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美。在《雨霖铃》教学中,我设计“替换比较法”, 将柳词中的一些经典意象改写或替换,让学生辨别“孰优孰劣”:如上阕改编为“知了知了,夕阳西斜,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将发。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言万语。念去去、千里相隔,乌云沉沉楚天暗”;下阕的千古俊句变为“今宵梦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和“杨柳岸凄风冷月”;提醒学生关注“念”——“今宵”——“经年”(虚写)的一脉相承等等。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都能对柳词的好说出个一二三,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之前仅靠教师空泛地讲解。

四、走进诗歌之美:趁热打铁,自觉探究,加深美的体验

对古诗词的美,仅靠几节课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趁学生有感之时,进一步设疑激趣,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自觉探究,巩固已学,进而走近诗人,走进诗歌之美。如《雨霖铃》,我回到课前预习,借题发挥:在柳永《蝶恋花》《望海潮》《鹤冲天》《八声甘州》中择其一赏读,说说为何拥有众多“柳丝”,引起帝王、英主、近代著名学者关注的柳永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潦倒?或者诗词本是一家,那么能不能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填入已改写成的诗,诗题自拟( ,相望长亭边。凝噎留意处, 。 ,良景徒虚年。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或者根据“寒蝉、长亭、酒、月、柳、风”等意象特殊含义的了解,再收集古代诗歌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例如“雁”“梅”“梧桐”“菊”等,了解其含义。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课后进一步自觉寻找有关柳永的资料,对柳永的印象比以前任何一位作家都深,无形中也为阅读、写作积累了一个好素材。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是文学形式中最精粹最深刻的一部分”, 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所限,对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想办法让古诗词学习变成一种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由走近文本到走进文本,从而走进诗歌之美,实现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篇5:端午节诗词

鬓符腰艾去纷纷,荷叶荷花匝水滨。

思远楼前虽有曲,若邪溪畔岂无人。

莫将楚恨悲儿女,聊把骚章托鬼神。

浊酒满壶渔父笑,江边鸥鹭正相亲。

★ 端午节诗词

★ 有关端午节诗词五首

★ 端午节诗词大集合

★ 端午节的诗词佳句

★ 有名的端午节的诗词

★ 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

★ 端午节怀念屈原的诗词

★ 浅谈诗词

★ 短篇诗词

篇6:端午节诗词

千年流水去滔滔,此日人来吊汩罗。

江上画船无买处,闭门风雨读离骚。

★ 端午节诗词

★ 端午节 诗词

★ 有关端午节诗词五首

★ 端午节诗词大集合

★ 端午节的诗词佳句

★ 有名的端午节的诗词

★ 对联与诗词

★ 诗词与药材

★ 端午节怀念屈原的诗词

上一篇:五严规定下一篇:听人劝吃饱饭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