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

2024-04-23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共6篇)

篇1: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

定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承担着塑造学生灵魂的任务,思政课教师下企业锻炼主要是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管理模式,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在企业中的竞争力。

下企业实践锻炼工作任务具体如下:

1、了解企业核心文化。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与思政课结合;

2、了解企业用人要求与管理模式。按现代企业要求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

3、了解企业员工的心理现状和精神而貌。教育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并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适应社会(企业)的竞争;

4协助企业修订管理模式或为企业员工作讲座。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做好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生产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5、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过程。

搜集资料:

(一)锻炼内容

1、了解相关工程单位、企业的生产情况、工艺流程、组织方式;熟悉相关岗位(工种)职责、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参与企业新产品、新项目、新技术开发研制与技术改造。

2、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过程。

3、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带新项目、新技术、新课题到企业、科研院所,做到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

4、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教学、生产实习等活动;探索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企业实训的新路子。

5、到基层调研实习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

(二)锻炼要求

3、公共基础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经批准也可以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对专业教学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其待遇参照专业教师执行。

3、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生产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经营理念:造物=育人,这种从造物走向育人的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我院思政教教师产生了强烈共鸣。此次思政部教师企业之行,不仅从学生那里体会到对当代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也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一是在地位作用上,强调高校思政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二是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强调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实践教学案例

把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

突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德育渗透工作

第五种是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在总结前面几种实践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教师与基层群众的对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破解思政课教育教学难题,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我校实施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从2011年11月至今,已开展三批共12名教师“走基层”活动,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生产一线开展学习实践和调研活动,体察社情民意,丰富教学内容,着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改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用鲜活的事例解答大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用现实中的鲜活事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思政理论课变得教师爱讲了,学生爱听了,“活”了起来。思政课教师通过“走基层”活动,找到了理论的生长点和实际的有效结合,“走基层”活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好方式,是宣传党的政策的好方式,也是教师充实提高能力的好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好方式,是改进教风转变学风的好方式。只有深化了教师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用真情实感将理论讲活、讲管用。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以及用教师个人的真情实感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能充实教师人生阅历、提升个人能力,能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化解理论困惑,能发挥教师理论优势、服务基层,能实现深度调查,使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本研究从理论上用“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式。在实践上培养教师向基层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的品格,用真情实感来说服人、教育人。用实践记录册准确记录学生思想的变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通过对这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出好的经验,加以推广,从而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涵和有效性,为培养合格接班人服务。

以教师“走基层”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

以教师“走基层”破解思政课理论与实际脱节困境的

实践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用老图片说新变化,脱离实际缺乏体验;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成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难点和瓶颈。通过教师“走基层”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将所见所闻传达到课堂教学、理论研讨中去,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如何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学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行不强,教育效果没能达到最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讲解脱离实际,课堂对理论学科形态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比较重视,注重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教学。而对于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渠道研究不够,教学内容的时间空间距离当代大学生实际较远,从而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我们的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接触实际的机会很少,手中的事例大多来自于书本、网络等;另一方面,随着各高校的快速发展,年轻教工的比例占近一半,他们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讲课更多是本本对本本,理论对理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发展缺乏实际的了解和体验,很难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归结到一点,就是老师们在象牙塔里看世界,三尺讲台讲改革,不了解基层,难以接触到实际,断了地气。基层是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各种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的的聚集点,社会的变化、发展在那里有最真实的映射。一个乃至一群老师断了地气,其站讲台、讲理论就会少了底气;搞研究、做学术就会缺了灵气;做工作、干事业就会缺了生气。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没有解决。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本研究针对原有思政课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形式相对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低,致使应付考试和完成任务为主等问题;提出师生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走出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为破解难题、突破瓶颈,长期以来,我校下大决心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决心通过走基层、接地气,实现转学风、改教风的目的。第一种是组织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开展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主题活动,强化对社会的认识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学以致用、为社会服务的志向。第二种是充分利用校内和市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我的母校”、“改革开放三十年”、“西路军的历史”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深化对校情、省情的认知。第三种是利用我省的红色革命纪念馆等资源,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会宁会师旧址、高台烈士陵园等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和学习,增强学生对党的历史的真切认知。第四种是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走红色革命圣地,组织师生到会宁会师旧址、延安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圣地等进行学习和调研,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请当地干部学院的教授为师生进行现场教学。使师生有了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增强了师生对革命理论的感知和情感认同,更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对革命岁月的亲身感知,再次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教师走出只从书本了解历史的困境,实现教师在亲身感悟中深化对党的苦难辉煌历史的认知。第五种是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在总结前面几种实践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教师与基层群众的对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破解思政课教育教学难题,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我校实施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从2011年11月至今,已开展三批共12名教师“走基层”活动,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生产一线开展学习实践和调研活动,体察社情民意,丰富教学内容,着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改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用鲜活的事例解答大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用现实中的鲜活事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思政理论课变得教师爱讲了,学生爱听了,“活”了起来。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媒体的关注,《新华内参》在2012年3月20日以《甘肃高校开展‘领导进校园教师走基层’活动为题》,对我校开展的教师“走基层”活动进行转发和推广。中华网、光明网、《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活动;同时,该活动受到基层的欢迎,更受到师生的欢迎,为教学活动找到了源头活水,教师教学有活力了,学生听课有精神了,实现了用改革开放的成果教育和感染大学生,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大学生。省教育厅于2012年11月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教学汇报会,我校五名“走基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获得专家好评,并向全省高校进行了推广。2012年12月2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基层‘接地气’,讲课‘有底气’”为题,对我校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进行了报道。2013年1月17日,教育部简报[2013]第8期以“兰州理工大学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的教师“走基层”活动。2013年5月11日,走基层的教师应邀在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示范教学,获得师生的好评,并与师生共同探讨了教师“走基层”的模式创新。思政课教师通过“走基层”活动,找到了理论的生长点和实际的有效结合,“走基层”活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好方式,是宣传党的政策的好方式,也是教师充实提高能力的好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好方式,是改进教风转变学风的好方式。只有深化了教师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用真情实感将理论讲活、讲管用。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以及用教师个人的真情实感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能充实教师人生阅历、提升个人能力,能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化解理论困惑,能发挥教师理论优势、服务基层,能实现深度调查,使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本研究从理论上用“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式。在实践上培养教师向基层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的品格,用真情实感来说服人、教育人。用实践记录册准确记录学生思想的变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通过对这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出好的经验,加以推广,从而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涵和有效性,为培养合格接班人服务。

三、通过教师“走基层”破解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1、学校重视,精心组织,带着任务走基层

针对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学校在多年实践教学探索的基础上,于2011年10月,在省高校工委的指导下,做出了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的决定。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第一线去亲身感受,学习实践,挖掘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会到更大的图书馆去读无字之书,接地气,开眼界,充实自己、提高能力、破解难题,进而回答好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为了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实起来,硬起来,强起来。为了使教师走基层活动更有成效,学校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领导小组,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具体负责“走基层”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每批活动具体安排,以及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学校制定了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方案,提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体察社情民意,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通过收集整理各方面典型案例,形成生动鲜活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体系;建立教学基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强调深入基层,突出重点;遵守纪律,服务群众;深入研究,提高质量的具体要求。并为教师“走基层”活动拨付了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提出,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实地体验改革发展成就;建立教学基地,收集典型案例,建立生动鲜活的案例体系;带着学生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距离,为思政课找到源头活水。要求教师撰写“走基层”日记和调研报告,用原生态记录,使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

省高校工委领导和学校领导对教师“走基层”活动给予了持续的关注。每次“教师走基层”调研组出发,学校都要举行出发仪式,省高校工委领导、学校领导都来到学院为老师们送行。省高校工委领导在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出发仪式上说,兰州理工大学开展的教师“走基层”活动是一次创举,是知识分子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生动体现,对于全省高校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教师只有下到基层,了解最真切、最鲜活的东西,弥补在实践领域的先天不足,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讲好课、育好人。三个调研组走基层期间,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和学校、学院领导等一同到教师调研地看望老师,送去慰问品,听取汇报,了解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鼓励调研组的老师在深入实际,深入一线上想办法,努力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了解实际情况,增进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在调研深度上下功夫,努力掌握丰富鲜活的实践成果,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在服务基层方面想办法,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形成反映基层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具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使调研活动更加有效,更受基层欢迎。教师“走基层”活动如同一缕春风,吹动了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心,为学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赞同。

2、进镇访校,走村入户,真心实意走基层 为了深化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开展了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于2011年11月23日—12月8日,2012年5月11日—26日,2012年12月21日—23日,三次组织思政理论课教师,分别到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庆阳市华池县和正宁县、兰州市榆中县开展学习调研活动。老师们走村入户,共走访了16个乡镇,32个村庄,13所中学,6个学区,6个农家书屋、30余户农家,参观了南梁革命旧址等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教师走基层,不仅仅是空间距离的接近,更是心理层面、思想层面、情感层面的贴近,就是要与百姓打成一片,心贴心式地交流,绝不搞形式主义。只有矫正长期高高在上、基于都市、精英的视野和价值观,学会和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才可能走到基层的末端,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走进老百姓的心里,重新“发现”基层,继而把握一个完整真实的乡情、县情、省情和国情。

高校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是新事物,新探索,基层对其有不理解和观望现象在所难免。在调研期间,老师们也感到基层一些群众对于他们的到来,虽然热情欢迎,但只是把他们当客人,有时不完全愿意把基层的有些情况讲出来。走基层,如果没有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心支持,再好的想法,再周密的计划也只能是空谈。如何打消基层干部的顾虑,打动基层群众的心灵,是教师走基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为此,每到一地,调研组都非常注重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沟通与交流,用真情实意去赢取基层的信任和支持。比如,第二调研组在华池县,到县文化局调研县际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始文化局领导因为工作繁忙对老师们并不十分热心,当看到老师们不摆架子,不讲面子,认真了解情况,虚心求教的样子,他们转变了看法,主动调整了自己工作日程,陪同调研组考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调研组准备了大量有关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晚上亲自登门与调研组的老师就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研组的老师们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和地里的农民一起劳动,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请教苹果树栽培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与农民一同计算作物收益,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老师们来到街上村头,抱起农家可爱的孩子,与年轻的母亲、年迈的爷爷亲切交谈,询问孩子上学看病方便不方便。老师们走进农家园里,扫院落,养家畜,学做农家饭,与村民拉家常。老师的真心实意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相互间的距离近了,彼此的感情近了,原来的陌生没了,先前的戒备没了,农户把老师请上自己的炕头,为他们准备了可口的饭菜,主动介绍家庭情况。村干部积极配合调查活动,主动招呼村民填写调查问卷,接受老师们的访谈。

调研选点尽量选在偏远乡村,思政课教师从“象牙塔”走进“山沟沟”,走进百姓生活,用真心换真情,与百姓交朋友。教师走进田间地头,走进陇原山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扫院落,干农活;说农业技术,谈乡情县情;坐热炕头,吃农家饭,唠家常话。以群众视角,用群众语言,了解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真正实现知识分子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3、收集资料,充实课堂,务求实效走基层 2011年11月23日下午,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4位老师出发了,大家发现,他们的手中都提着一个相同的手提袋——学院准备的教师“走基层”工作包。工作包里装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新征程》等书刊资料,还有调研提纲、调研问卷和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调研工具。

教师“走基层”,开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式的调研活动,就是要带着问题走基层,带着问题去调研,要想取得实际的效果,周密的组织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是取得实际的效果的关键。为此,学院在每批老师出发前,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认真制定调研方案。每批教师走基层前,共同商定调研时间地点和主要任务,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调研活动的日程安排,提前做好前期联络工作,减少调研行动的盲目性。二是组织学习培训。组织教师学习调研工作的基本方法,搜集调研目的地详细材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学习使用相应的调研工具。三是组织老师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自己学科研究方向,拟定重点调研问题,制定印刷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四是明确工作分工。根据人员特点,对调研文字资料收集整理、图片视频资料收集整理、日常工作生活协调、新闻报道、撰写调研报告等工作提前做好分工,使老师明确各自的任务,做到忙而不乱,全心全意走基层。比如第一调研组在去平凉市灵台县调研之前,对国家及甘肃省的相关富民政策进行了系统学习,确定了基层民主与监督机制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收入状况与农村社会保障等调研主题,并准备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再如第二组在去庆阳华池县之前,重点收集了关于南梁革命根据地的相关情况,并把“南梁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制定了访谈提纲。教师们还结合自己承担的课题,制作调查问卷。

每批教师“走基层”活动结束后,学校都及时召开“教师走基层”总结汇报会。调研组成员根据不同的主题,向省高校工委领导、学校领导和学院师生汇报自己的调研成果和感受。并对调研获取的各种资料整理后提交学院,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库。2011年12月,省高校工委组织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汇报座谈会”,在兰各高校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参加了会议。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4位老师汇报了自己走基层的情况和收获,他们朴实精彩的发言,赢得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肯定。2012年11月,在我校举行了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汇报教学,在兰高校40余名领导和专家听了五位“走基层”教师的公开教学。度012大家一致认为在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开展“走基层”活动,路子对头,方法对路,效果良好,是破解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难题,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好方法。实践证明,是一件应该做、并长期坚持的事情。

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获得了新故事、新案例,采集到新图片、新视频,有了新理解、新感悟,让思政课接了地气,课堂变得丰富生动,充满活力;教师在百姓朴实生活和辛勤劳作中感受到创造的价值,改变了工作状态,让科研有了灵气,激发了科研灵感,凝练了学术方向,研究有了现实感,发现了理论研究新的生点长,找到了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党的理论创新有了实践成果的支撑,真情实感、真材实料让思政课讲得更加有理有据、理直气壮。

4、理论宣讲,服务基层,发挥作用走基层

向基层宣讲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理论优势,主动服务基层干部群众,是教师“走基层”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能够回答好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调研组在出发前都要做相关方面的准备。到基层后,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需要,做理论宣讲。在调研期间,基层干部群众经常会向老师们问到一些关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的理论问题,老师们都一一给予解答。2011年11月“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张铁军教授,为灵台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300多人作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受到了热烈欢迎。2012年5月,教师“走基层”第二组调研组组长杨莉教授在华池县中学作了《从卓越工程师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的讲座,赢得了师生一阵阵掌声。老师们从基层干部群众的掌声中,深切体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不但在学校的课堂上,更在广阔的基层中。大学生需要理论引导,基层教育工作者更渴望理论熏陶,老百姓更热盼理论滋养;基层是理论工作者发挥所学的大舞台,“走基层”是理论工作者报答社会、服务群众,实现自我价值的好去处。张铁军教授说,为基层干部群众作报告最大的感受就是,基层需要理论,理论需要到基层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象牙塔”,更需要“山沟沟”。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实现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好方法,更是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好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好途径。“象牙塔”制造的是高深、最新的理论,我们有责任把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我们要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故事,我们要用老百姓的话语向基层群众解读高深的理论,这是我们“走基层”活动的基本修养。

5、撰写日记,记录感动,原汁原味走基层

教师“走基层”调研组形成了这样的工作习惯,每天不论调研考察走访多劳累,返回住所多晚,都会召开工作小组会议,总结一天工作成果,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新情况,商讨解决办法,确定第二天工作更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小组会议后,组员会按照工作分工对收集的大量图片、视频、录音、文字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建档留存;撰写走基层新闻发回学校宣传部上传新闻网,让学校师生能及时了解教师“走基层”的动态。调研组每结束一个乡镇或一个主题的调研工作,都会召开阶段总结分析会,对阶段调研工作进行梳理,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遗留问题,搜集查阅下一阶段工作必要的资料,凝练调研主题,讨论确定调研选点,向当地相部门提出新的调研计划。用日记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既便于总结工作,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提供了经验教训。

写“走基层”日记,是教师走基层活动的规定动作,是每个老师每天必做的事情。通过写“走基层”日记,及时记录老师在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原生态地保留生动的故事、实例,是让调研工作更加丰富、更加深入具体、更加实在真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记录生动鲜活的案例和资料的好方法。三个调研组的12位老师,共撰写了20多万字的“走基层”日记。并根据不同的调研主题,撰写了8篇专题调研报告。这些丰硕成果,真实记录着基层的实际,是对基层状况的真实反映,来之不易。学校决定结集出版,目前,“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系列图书”正在编辑之中,预计将在2013年秋季学期正式出版。

6、艰苦朴素,作风扎实,实事求是走基层

走基层,就是要有扎实的作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深入,再深入。平凉、庆阳两市地处甘肃陇东地区,山大沟深,地域辽阔,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山塬地貌。近年来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相比省城兰州,住宿、交通、饮食等各方面条件依然艰苦。调研组的老师想的就是深入,再深入一些,尽量做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为了多走一些调研点,多了解情况,老师们每天都要在几个行政村之间奔波,早上8点出发,从中学到学区,从新农村到农户,中午不休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有时为了走访一个农户,采集一个数据,要爬好几里山路,常常是晚上8点多才能回到住所,然后归纳整理白天的资料,开总结会,讨论第二天的调研内容,最后每个人还要完成当天的工作日记,时常在凌晨一两点才能休息。有时由于路不好走,乡镇的同志劝老师们换一个距离近的村,老师们还是依然坚持去深入,努力到最基层。第二调研组在庆阳正宁县调研期间,住在某乡简陋的招待所里。晚上下着雨,窗外漆黑一片,没有室内卫生间,城市里生活惯了的老师没有抱怨,还笑谈,这可以感受农村旱厕所的条件,依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一天的见闻与收获,借着昏暗的灯光整理资料,撰写调研日记,计划着明天的行程。

四、教师“走基层”实践探索的效果

1、走基层接了地气,讲课中有了底气。

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破解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更具有说服力、吸引人和感染力。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教师“走基层”收集的大量鲜活教学素材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了调研图片资料库、视频资料库和案例资料库——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体系,供老师们在教学中选用。通过走基层,老师们接了地气,亲眼目睹了创新理论在基层的实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和农民的生活状况,验证了理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有了直观而深入的认识,使老师们从实践的层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反映到课堂上,教师用“走基层”获得的新故事、新案例取代讲了多年的老案例,用采集的新农村真实图片替换用了多年的老图片,用新语言、新事实讲解和阐述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新理解、新感悟。讲课的语言新了、事例活了、感情真了、底气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了新的气象。2012年,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走基层接了地气,科研中有了灵气。

在走基层中,基层的实际状况,群众的呼声,发现的问题,不断刺激着老师们的感官,激发着老师们的研究灵感。过去由于接触实际比较少,研究工作基本上停留于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为研究而研究的状况,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理论回答意识,陷入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困局中,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走基层接地气,老师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变了,关注的问题更贴近实际、切近群众、切近生活,变得实在了。老师们深切感受到,在基层有许多新的实践经验值得总结,有许多新出现的问题亟待研究。他们从基层丰富而多样的基层实践活动中,发现了理论研究新的生长点,激发了理论研究的灵感,找到了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有的为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搜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将调研中的发现的问题凝练成研究课题,作为自己科研的新方向。比如“南梁革命精神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新农村建设成就与思考”、“甘肃陇东地区农村民俗文化与产业化发展”等都已成为老师们关注的问题和方向,纳入了今后的研究视域。

“走基层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做课题还是要到实际中去,很多在学校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问题,真正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搞些调查研究,就会有新的想法。”这是承担国家级和教育部社科课题的饶旭鹏副教授发出的由衷感慨。他在调研期间,就结合自己的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进行了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3、走基层接了地气,工作中有了心气。

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交往中调查研究,了解了国情、省情和民情,老师们亲身感受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给基层的巨大变化,真正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更加坚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前途。反映到工作中就是能够更加理直气壮、有根有据地讲解阐述党的创新理论。校园生活和城市环境隔膜了教师对基层的情感,教师“走基层”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老师们又回到了孩提时代的农村,回到了养育自己的广阔天地,体会了基层的现实需要,增进了群众感情、强化了群众视角、学会了仰视大众,更加自觉地站稳群众立场、运用群众话语、回应群众关切,积极主动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三同”虽然很朴素,却是我们“走基层”活动教师获得真知的法宝。在基层,老师们感受到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责任,找到了发挥作用的舞台。张铁军教授说,了解基层、体验基层、感悟基层,到基层去,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基地和理论归宿,始终是教师向学生宣传理论、解读理论的有效途径。农民的热炕头就是我们的办公桌,农村的田野间就是我们的真讲台,农业的大丰收就是我们的大喜悦。和参加过走基层的老师交流,他们有个共同的感受,到基层农村,虽然辛苦,但是眼界开阔了,心胸宽广了,心情舒畅了,在从基层干部群众辛苦的劳作和朴实的话语中,深刻地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创造的价值,感到自己的工作的意义,那种有激情、有热情、有感情的工作状态又回来了。参加“走基层”活动的老师表现出的工作状态,也带动了学院的其他老师,关心学院发展的人多了,抱怨的人少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人多了,等待观望混日子的人少了。很多老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12年,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又获得三项国家社科项目立项,获得一项教育部专项项目立项,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一项,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2013年学院教师以“思政课教师‘走基层’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为题的研究项目,进入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学院让我走基层,开始自己是带着一种观望的心态,心气不高。是农村巨大变化打动了我,更警醒了我。让我认真思考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立场看问题,用什么样的感情回答群众的关切,用什么样的状态对待工作。一位走基层的老师这样感慨地说。

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活动在学校内外引起了积极反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学校师生在网上跟帖评论,对教师“走基层”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省教育厅作为内参材料上报教育部,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甘肃日报评论说,兰州理工大学试行教师“走基层”,让高校教师用掌握的知识服务基层,同时通过调查研究,老师们接地气,了解国情、省情和民情,亲身感受基层变化,了解基层现实需要,研究解决基层问题,增进教师对基层的认识和情感,引导教师关注社会民生,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教师认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教书育人,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智力高地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在这一点上,兰州理工大学领先一步的尝试值得借鉴。新华内参评价说,兰州理工大学通过教师“走基层”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将所见所闻传达到课堂教学、理论研讨中去,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实践证明,教师“走基层”是一个创举、一个创新,是在实践教学中走出的一条新路,是破解理论与实际脱节困境的好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形式。是一件看准的、必做的,并且在实践中检验是做对了的,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同时,“走基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学校将进一步建立教师“走基层”活动的长效机制,把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定期开展活动,长期坚持下去。逐步扩大走基层教师的范围,不仅思政理论课教师要走基层,其他专业的教师也要走基层。要扩大调研对象范围,不仅对农村,而且扩展到工矿企业、社区、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在省内,还要扩大到省外进行调研。丰富教师“走基层”的方式,摸索形式多样、更有效地走基层的方式。附件一: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兰州理工大学以“教师走基层”活动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难

为了深化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兰州理工大学率先开展了“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于2011年11月23日—12月8日,2012年5月11日—26日,两次组织思政理论课教师,分别到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庆阳市华池县和正宁县,开展学习调研活动。老师们走村入户,共走访了10个乡镇,30个村庄,13所中学,6个学区,5个农家书屋、30余户农家,参观了南梁革命遗址等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为干部群众宣讲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形成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了解与认知”、“情系特色理论,心怀六中全会,体验基层生活”、“南梁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与思考”、“基层文化和教育发展状况”等调研报告,并在庆阳华池南梁革命纪念馆、平凉灵台县教育局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教师走基层”活动,使思政理论课教师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源头活水,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

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成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和瓶颈。

如何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学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行不强,教育效果没能达到最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是对理论学科形态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比较重视,注重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教学,而与现实实际联系不紧密;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接触实际的机会很少,手中的事例大多来自于书本、网络等;思政理论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任教的,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发展缺乏实际的了解和体验。归结到一点,就是老师们是象牙塔里看世界,三尺讲台讲改革,不了解基层,难以接触到实际,断了地气。基层是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各种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的的聚集点,社会的变化、发展在那里有最真实的映射。一个乃至一群老师断了地气,其站讲台、讲理论就会少了底气;搞研究、做学术就会伤了灵气;做工作、干事业就会缺了生气。

针对上述问题,2011年10月,兰州理工大学在省高校工委的指导下,做出了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的决定,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到广大的农村去、到第一线去亲身感受,学习实践,挖掘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会到更大的图书馆去读无字之书,接地气,开眼界,充实自己、提高能力、破解难题,进而回答好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实起来,硬起来,强起来。学校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领导小组,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具体负责“走基层”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每批活动具体安排,以及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学校制定了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方案,提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体察社情民意,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通过收集整理各方面典型案例,形成生动鲜活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体系,建立教学基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的主要任务,也强调了深入基层,突出重点;遵守纪律,服务群众;深入研究,提高质量的具体要求。并为“教师走基层”活动拨付了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省高校工委领导和学校领导对“教师走基层”活动给予了持续的关注。每次“教师走基层”调研组出发,学校都要举行出发仪式,省高校工委领导,学校领导都来到学院为老师们送行。省高校工委领导在“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出发仪式上说,兰州理工大学开展的“教师走基层”活动是一次创举,是知识分子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生动体现,对于全省高校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教师只有下到基层,了解最真切、最鲜活的东西,弥补在实践领域的先天不足,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讲好课、育好人。两个调研组走基层期间,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和学校、学院领导等一同到平凉市灵台县,庆阳市华池县、正宁县到教师调研地看望老师,送去慰问品,听取汇报,了解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鼓励调研组的老师在深入实际,深入一线上想办法,努力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了解实际情况,增进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在调研深度上下功夫,努力掌握丰富鲜活的实践成果,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在服务基层方面想办法,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形成反映基层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具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使调研活动更加有效,更受基层欢迎。

“教师走基层”活动如同一缕春风,吹动了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心,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赞同。

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1、“走基层”工作包里的秘密。2011年11月23日下午,“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4位老师出发了,大家发现,他们的手中都提着一个相同的手提袋——学院准备的“教师走基层”工作包。工作包里装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新征程》等书刊资料,还有调研计划提纲、调研问卷和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调研工具。

教师走基层,开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式的调研活动,就是要带着问题走基层,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要想取得实际的效果,离不开周密的组织计划和充分地准备。为此,学校在每批老师出发前,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认真制定调研方案。每批教师走基层前,学校与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共同商定调研时间地点和主要任务,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调研活动的日程安排,提前做好前期联络工作,减少调研行动的盲目性。二是组织学习培训。组织教师学习调研工作的基本方法,搜集调研目的地详细材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学习使用相应的调研工具。三是组织老师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自己学科研究方向,拟定重点调研问题,制定印刷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四是明确工作分工。根据人员特点,对调研文字资料收集整理、图片视频资料收集整理、日常工作生活协调、新闻报道、撰写调研报告等工作提前做好分工,使老师明确各自的任务,做到忙而不乱,全心全意走基层。比如第一调研组在去平凉市灵台县调研之前,对国家及甘肃省的相关富民政策进行了系统学习,确定了基层民主与监督机制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收入状况与农村社会保障等调研主题,并准备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再如第二组在去庆阳华池县之前,重点收集了关于南梁革命根据地的相关情况,并把“南梁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制定了访谈提纲。教师们还结合自己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制作调查问卷。

2、农户把老师请上自己的炕头。教师走基层,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接近,更是心理层面、思想层面、情感层面的贴近,就是要与百姓打成一片,心贴心式地交流,绝不搞形式主义。只有矫正长期高高在上、基于都市、精英的视野和价值观,学会和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才可能走到基层的末端,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走进老百姓的心里,重新“发现”基层,体察乡情、县情,了解省情和国情,继而把握一个完整真实的中国。

高校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是新事物,新探索,基层对其有不理解和观望现象在所难免。在调研期间,老师们也感到基层一些群众对于他们的到来,虽然热情欢迎,但是只是把他们当客人,有时不完全愿意把基层的有些情况讲出来,心里话说出来。走基层,如果没有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心支持,再好的想法,再周密的计划也只能是空谈。如何打消基层干部的顾虑,打动基层群众的心灵,是教师走基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为此,每到一地,调研组都非常注重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沟通与交流,用真情实意去赢取基层的信任和支持。比如,第二调研组在华池县,到县文化局调研县际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始文化局领导因为工作繁忙对老师们并不十分热心,当看到老师们不摆架子,不讲面子,认真了解情况,虚心求教的样子,他们转变了看法,主动调整了自己工作日程,陪同调研组考察县际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调研组准备了大量有关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晚上亲自登门与调研组的老师就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研组的老师们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和地里的农民一起劳动,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请教苹果树栽培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与农民一同计算作物收益,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老师们来到街上村头,抱起农家可爱的孩子,与年轻的母亲、年迈的爷爷亲切交谈,询问孩子上学看病方便不方便。老师们走进农家园里,扫院落,养家畜,学做农家饭,与村民拉家常。老师的真心实意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相互间的距离近了,彼此的感情近了,原来的陌生没了,先前的戒备没了,农户把老师请上自己的炕头,为他们准备了可口的农家饭,主动介绍家庭情况。村干部积极配合调查活动,主动招呼村民填写调查问卷,接受老师们的访谈。

3、行走在陇东田野山岭之中。走基层,就是要有扎实的作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深入,再深入。平凉、庆阳两市地处甘肃陇东地区,山大沟深,地域辽阔,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山塬地貌。近年来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相比省城兰州,住宿、交通、饮食等各方面条件依然艰苦。调研组的老师想的就是深入,再深入一些,尽量做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调研。为了多走一些调研点,多了解情况,老师们每天都要在几个行政村之间奔波,早上8点出发,从中学到学区,从新农村到农户,中午不休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有时为了走访一个农户,采集一个数据,要爬好几里山路,常常是晚上8点多才能回到住所,然后归纳整理白天的资料,开总结会,讨论第二天的调研内容,最后每个人还要完成当天的工作日记,时常在凌晨一两点才能休息。有时由于路不好走,乡镇的同志劝老师们换一个距离近的村,老师们还是依然按计划调研,没有错过一个调研点。第二调研组在庆阳正宁县调研期间,住在某乡简陋的招待所里。晚上下着雨,窗外漆黑一片,没有室内卫生间,城市里生活惯了的老师没有抱怨,还笑谈说,这可以感受农村旱厕所的脏差条件,依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一天的见闻与收获,借着昏暗的灯光整理资料,撰写调研日记,计划着明天的行程。4、20万字“走基层”日记是怎么写成的。“农民知足常乐,党的惠民政策好,农民就高兴。既有党的惠民政策,又有知足常乐,中国的农民就稳定,中国的农民就幸福,中国的农村就有希望。”2011年12月,学校召开“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汇报会,调研组的卫东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她的“走基层”日记。

写“走基层”日记,是教师走基层的要求规定动作,是每个老师每天必做的事情。通过写“走基层”日记,及时记录老师在基层的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原生态地保留生动的故事、实例,是让调研工作更加丰富、更加深入具体,更加实在真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记录生动鲜活的案例和资料的好方法。两个调研组的8位老师,共撰写了20多万字的“走基层”日记。并根据不同的调研主题,撰写了8篇专题调研报告。这些丰硕成果,真实记录着基层的实际,来之不易。学校决定结集出版,目前,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系列图书”正在编辑之中,预计将在2012年秋季学期正式出版。

“教师走基层”调研组形成了这样的工作习惯,每天不论调研考察走访多劳累,返回住所多晚,都会召开工作小组会议,总结一天工作成果,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新情况,商讨解决办法,确定第二天工作更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小组会议后,组员会按照工作分工对收集的大量图片、视频、录音、文字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建档留存;撰写走基层新闻发回学校宣传部上传新闻网,让学校师生能及时了解“教师走基层”的动态。调研组每结束一个乡镇或一个主题的调研工作,都会召开阶段总结分析会,对阶段调研工作进行梳理,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遗留问题,搜集查阅下一阶段工作必要的资料,凝练调研主题,讨论确定调研选点,向当地相部门提出新的调研计划。第二调研组在庆阳正宁榆林子镇调研时,根据前期资料查询情况,提前准备好工作计划,与当地镇长进行了协商,确定了中巷村、文乐村、乐安坊村、小寺头村、下头村、习忤村、石家村等发展较快、发展适中和发展较慢的有代表性的行政村,并提出穿插安排当地学校调研,得到了镇领导的支持,使在有限的时间调研更丰富充实,为全面掌握榆林子镇发展状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批“教师走基层”活动结束后,学校都及时召开“教师走基层”总结汇报会。调研组成员根据不同的主题,向省高校工委领导、学校领导和学院师汇报自己的调研成果和感受。并对调研获取的各种资料整理后提交学院。2011年12月,省高校工委组织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汇报座谈会”,在兰各高校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参加了会议。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4位老师汇报了自己走基层的情况和收获,他们朴实精彩的发言,赢得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在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路子对头,方法对路,效果良好,是破解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难题,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好方法。实践证明,是一件应该做、并长期坚持的事情。

5、教师需要“象牙塔”,更需要“山沟沟”。向基层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理论优势,主动服务基层干部群众,是“教师走基层”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能够回答好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调研组在出发前都要做相关方面的准备。到基层后,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需要,做理论宣讲。在调研期间,基层干部群众经常会向老师们问到一些关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的理论问题,老师们都一一给予解答,直到让基层干部群众满意为止。2011年11月“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张铁军教授,为灵台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300多人作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受到了热烈欢迎。2012年5月,“教师走基层”第二组调研组组长杨莉教授在华池县中学作了《从卓越工程师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的讲座,赢得了师生一阵阵掌声。老师们从基层干部群众的掌声中感受光荣与责任;深切体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天地不但在学校的课堂上,更在广阔的基层里。大学生需要理论引导,基层教育工作者更渴望理论熏陶,老百姓更热盼理论滋养;基层是理论工作者发挥所学的大舞台,“走基层”是理论工作者报答社会、服务群众,实现自我价值的好去处。张铁军教授说,为基层干部群众作报告最大的感受就是,基层需要理论,理论需要到基层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象牙塔”,更需要“山沟沟”。“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实现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好方法,更是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好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好途径。“象牙塔”制造的是高深、最新的理论,我们有责任把它论述为“阳春白雪”。“山沟沟”产生的是简单道理,我们有义务把它描述为“下里巴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下里巴人”化。我们要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故事,我们要用老百姓的话语向基层群众解读高深的理论,这是我们“走基层”活动的基本修养。

三、实践源头有活水,三尺讲台境界新

1、走基层接地气,教师讲课有了底气。“过去一讲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于手头缺乏第一手的新鲜资料,总感觉不太好讲。这次在基层调研,看到许多农户都盖起了小洋楼,中小学硬件设施非常好,每个村都有农家书屋,‘村村通 ’到了每家每户,老人60岁还可以领养老金。现在给同学们讲新农村建设,用的都是从基层收集上来的真材实料,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敢讲了,同学们也愿意听了”,“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苟颖萍副教授如是说。

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更具有说服力、吸引人和感染力。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教师走基层”收集的大量鲜活教学素材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了调研图片资料库、视频资料库和案例资料库——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体系,供老师们在教学中选用。通过走基层,老师们接了地气,亲眼目睹了创新理论在基层的实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和农民的生活状况,验证了理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有了直观而深入的认识,使老师们从实践的层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反映到课堂上,教师用“走基层”获得的新故事、新案例取代讲了多年的老案例,用采集的新农村真实图片替换用了多年的老图片,用新语言、新事实讲解和阐述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新理解、新感悟。讲课的语言新了、事例活了、感情真了、底气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了新的气象。2012年,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走基层接地气,教师科研有了灵气。“走基层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做课题还是要到实际中去,很多在学校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问题,真正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搞些调查研究,就会有新的想法。”这是承担国家级和教育部社科课题的饶旭鹏副教授发出的由衷感慨。他在调研期间,就结合自己的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进行了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在走基层中,基层的实践成果,群众的呼声,发现的问题,不断刺激着老师们的感官,激发着老师们的研究灵感。老师们说,过去由于接触实际比较少,研究工作基本上停留于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为研究而研究的状况,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理论回答意识,陷入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困局中,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走基层接地气,老师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变了,关注的问题更贴近实际、切近群众、切近生活,变得实在了。老师们深切感受到,在基层有许多新的实践经验值得总结,有许多新出现的问题亟待研究。他们从基层丰富而多样的基层实践活动中,发现了理论研究新的生长点,激发了理论研究的灵感,找到了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有的为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搜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的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凝练成研究课题,作为自己科研的新方向。比如“南梁革命精神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新农村建设成就与思考”、“甘肃陇东地区农村民俗文化与产业化发展”等都已成为老师们关注的问题和方向,纳入了今后的研究视域。

3、走基层接地气,教师工作有了心气。学院让我走基层,开始自己是带着一种观望的心态,心气不高。是农村巨大变化打动了我,更警醒了我。让我认真思考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立场看问题,用什么样的感情回答群众的关切,用什么样的状态对待工作。一位走基层的老师这样感慨地说。

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交往中,调查研究,了解了国情、省情和民情,老师们亲身感受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给基层的巨大变化,真正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更加坚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前途。反映到工作中就是能够更加理直气壮、有根有据地讲解阐述党的创新理论。校园生活和城市环境隔膜了教师对基层的情感,“教师走基层” 坚持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老师们又回到了孩提时代的农村,回到了生养自己的广阔天地,体会了基层的现实需要,增进了群众感情、强化了群众视角、学会了仰视大众,更加自觉地站稳群众立场、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积极主动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三同”虽然很朴素,却是我们“走基层”活动教师获得真知的法宝。在基层,老师们感受到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责任,找到了发挥作用的舞台。张铁军教授说,了解基层、体验基层、感悟基层,到基层去,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基地和理论归宿,始终是教师向学生宣传理论、解读理论的有效途径。农民的热炕头就是我们的办公桌,农村的田野间就是我们的真讲台,农业的大丰收就是我们的大喜悦。和参加过走基层的老师交流,他们有个共同的感受,到基层农村,虽然辛苦,但是眼界开阔了,心胸宽广了,心情舒畅了,在从基层干部群众辛苦的劳作和朴实的话语中,深刻地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创造的价值,感到自己的工作的意义,那种有激情、有热情、有感情的工作状态又回来了。参加走基层活动的老师表现出的工作状态,也带动了学院的其他老师,关心学院发展的人多了,抱怨的人少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人多了,等待观望混日子的人少了。很多老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12年,学院又获得三项国家社科项目立项,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

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活动在学校内外引起了积极反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学校师生在网上跟帖评论,对“教师走基层”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省教育厅作为内参材料上报教育部,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多家社会媒体做了的报道。甘肃日报评论说,兰州理工大学试行“教师走基层”,让高校教师用掌握的知识服务基层,同时通过调查研究,老师们接地气,了解国情、省情和民情,亲身感受基层变化,了解基层现实需要,研究解决基层问题,增进教师对基层的认识和情感,引导教师关注社会民生,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教师认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教书育人,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智力高地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在这一点上,兰州理工大学领先一步的尝试值得借鉴。

实践证明,“教师走基层”是一个创举、一个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形式。是一件看准的、必做的,并且在实践中检验是做对了的,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同时,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学校将进一步建立“教师走基层”活动的长效机制,把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定期开展活动,长期坚持下去。逐步扩大走基层教师的范围,不仅思政理论课教师要走基层,其他专业的教师也要走基层。要扩大调研对象范围,不仅对农村,而且工矿企业、社区、、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区、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在省内,还要扩大到省外等进行调研。要丰富“教师走基层”的方式。把“教师走基层”活动融入“双联扶贫、深入蹲点、专项调研、教师科学研究相结合、学生“三下乡”活动当中,摸索形式多样、更有效地走基层方式。

兰州理工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实施方案

兰州理工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师走基层”

调研活动实施方案

按照省教育厅关于组织思政理论课教师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开展社会调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经研究决定,在学院教师中开展“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并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合格接班人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通过组织教师到农村、企业、社区开展调研活动,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体察社情民意,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深入了解我国农村、企业、社区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理解和把握;收集整理各方面典型案例,形成比较完整的、生动鲜活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建立学院教学研究基地,长期跟踪调研,提高教师调查研究能力和学院科研工作质量。

以教师“走基层”破解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脱节困境的实践探索》

成果简介

二Ο一三年五月

本研究针对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针对教师在教学中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用老图片说新变化,脱离实际缺乏体验;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难题。为破解难题,突破瓶颈,我校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从原来鼓励学生走出去的模式,逐渐扩展到教师走出去,实施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走向广阔的基层、农村、企业、社区。从2011年11月至今,我校已开展三批共12名教师“走基层”活动,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生产一线开展学习实践和调研活动。通过精心组织带着任务走基层,走村入户真心实意走基层,充实课堂务求实效走基层,理论宣讲发挥作用走基层,撰写日记原汁原味走基层,作风扎实实事求是走基层。体察社情民意,丰富教学内容,着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走基层”活动充实了教师人生阅历、提升个人能力,破解了教育教学难题、化解了理论困惑,发挥了教师理论优势、服务基层,实现了深度调查,使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通过走基层,使教师们接了地气,讲课中有了底气,科研中有了灵气,工作中有了心气。用鲜活的事例解答大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用现实中的鲜活事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思政理论课变得教师爱讲了,学生爱听了,使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用老图片说新变化,脱离实际缺乏体验;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成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难点和瓶颈。通过教师“走基层”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将所见所闻传达到课堂教学、理论研讨中去,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锻炼内容

1、了解相关工程单位、企业的生产情况、工艺流程、组织方式;熟悉相关岗位(工种)职责、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参与企业新产品、新项目、新技术开发研制与技术改造。

2、根据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过程。

3、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带新项目、新技术、新课题到企业、科研院所,做到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

4、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教学、生产实习等活动;探索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企业实训的新路子。

5、到基层调研实习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

(三)锻炼要求

3、公共基础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经批准也可以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对专业教学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其待遇参照专业教师执行。

4、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生产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经营理念:造物=育人,这种从造物走向育人的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我院思政教教师产生了强烈共鸣。此次思政部教师企业之行,不仅从学生那里体会到对当代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也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一是在地位作用上,强调高校思政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二是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三是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强调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实践教学案例

把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

突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德育渗透工作

第五种是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在总结前面几种实践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教师与基层群众的对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破解思政课教育教学难题,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我校实施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从2011年11月至今,已开展三批共12名教师“走基层”活动,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生产一线开展学习实践和调研活动,体察社情民意,丰富教学内容,着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改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用鲜活的事例解答大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用现实中的鲜活事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思政理论课变得教师爱讲了,学生爱听了,“活”了起来。思政课教师通过“走基层”活动,找到了理论的生长点和实际的有效结合,“走基层”活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好方式,是宣传党的政策的好方式,也是教师充实提高能力的好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好方式,是改进教风转变学风的好方式。只有深化了教师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用真情实感将理论讲活、讲管用。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以及用教师个人的真情实感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能充实教师人生阅历、提升个人能力,能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化解理论困惑,能发挥教师理论优势、服务基层,能实现深度调查,使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本研究从理论上用“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式。在实践上培养教师向基层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的品格,用真情实感来说服人、教育人。用实践记录册准确记录学生思想的变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通过对这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出好的经验,加以推广,从而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涵和有效性,为培养合格接班人服务。

应对当前思政理论课空泛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而思政课教师下企业锻炼主要是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管理模式,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从而在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同时,更能通过自己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竞争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即动手能力;二是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即个人品行修养。所以,承担着塑造学生灵魂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到企业了解最真实的信息,才能将学生塑造成为适应现代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思政课教师要想充满生机与活力,就需要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训项目,通过实训项目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素质的目的。

可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对思政课教师下企业锻炼内容 目的

1.了解企业核心文化。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与思政课结合 2.了解伦业用人要求与管理模式。按现代企业要求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

3.了解企业员工的心理现状和精神而貌。教育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并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适应社会(企业)的竞争

4、思政谍教师为企业修订管理模式或为员丁作讲座。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做好员工思想政治教育

篇2: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

为响应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号召,本着专业对口的原则,我有幸来到了长春松苑宾馆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下企业锻炼,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的机会,让我学到了许多学校里面学不到的东西。

通过在企业的实践,使我对企业的整体一定了解,加强了我的实践经验,同时培养了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我不能说在实习期间为企业做多少贡献或有多大帮助,但是对于企业安排给我的每一件事情我都能够认真的完成,不求十全十美,但能尽量做得更好,争取达到自己与领导满意为止。我做事认真踏实,刻苦勤奋,得到了企业的肯定,但我知道我的技能操作知识还不够过硬,实际工作能力比其他同事逊色。

在实践过程中,让我亲身体验到从事具体工作艰苦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次的实践生活,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收获:

一、对目前的宾馆业市场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明确自己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这些知识不仅在课堂上有效,对以后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二、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个很大的锻炼。在学校里,我们最主要的是用到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实际操作而应用的相当少。但实践出真知,纵观古今,所有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就奢谈在未来的科研尤其是研究中有所成就。在实践中,我锻炼了自己动手技巧,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下企业,我开拓了视野、提升了技能,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而我与企业也进行了一次更亲密的接触,这些都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次弥足珍贵的经历。同时,我也更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足与缺陷。

篇3:职校教师下企业锻炼之感悟

职校教师到企业兼职的重要性

(一) 职校教师到企业兼职是国家教育规划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这为教师走进企业提供了法规保障。

职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国内外早有先例。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 专门制定了兼职法规约定教师到企业兼职。《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明文规定:“鼓励企业设立自主创新岗位, 引导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学校科学技术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二) 职校教师到企业兼职是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

职业学校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与现实企业需求相脱离, 是因为教师专业思想、专业水平、专业技能不足。从企业引进人才, 让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矛盾。但企业技术人员懂技术不懂教学, 难以掌握学生心理, 不会运用职业教育心理学, 更谈不上教育教学方法, 常有“茶壶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的尴尬。让教师到企业兼职, 则可以把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带到学校, 教给学生, 从而培养出掌握最先进技术并受企业欢迎的劳动者, 达到互惠互利。

职校教师到企业兼职的现状

总结现行的校企合作, 基本是两大类型:一是学校引进企业办学、办厂办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等, 可归纳为硬件的合作开发;二是“工学交替”、“工教结合”、“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等, 可归纳为学生技能学习与就业合作。这些合作方式在实施中普遍没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纽带作用, 难以使教师很好地把握企业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与实用技能, 也就难以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

推行“教师下企业锻炼”是在认识到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后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促进教师了解企业需求的一项重要途径, 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这项工作往往是学校主动, 企业被动甚至不动, 企业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 一边热, 一边冷。从企业方面考虑, 让某个企业吸收几十或上百人锻炼, 这些人身心素质和技能参差不齐, 也着实让企业为难, 由此导致教师下企业锻炼最终流于形式, 或是企业把教师当作客人, 或是教师走马观花地参观。

职校教师到企业兼职的探索

(一) 校企合作的关键———互惠互利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学校个别业务骨干专业特点, 让教师短期或在一定期限内到企业兼职。兼职教师作为企业的兼职工人, 应享受一定的薪资等待遇, 更应符合企业需求, 能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或完成某个项目。这不同于以往校企培养或设备合作, 也不同于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教师到企业锻炼, 而是学校与企业的共同需求, 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

比如, 扬州某商务学校旅游专业的某教师, 利用暑期帮助某旅游公司带团旅游。对于旅游公司, 暑期是旅游旺季, 人手不足, 急需导游;对于教师个人, 带团出去锻炼自己, 同时可以了解最新的旅游资源, 把握最新的旅客需求, 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学生;这种实践能得到劳动报酬, 这种报酬使该教师工作更有积极性和责任心, 更加理解旅客心理和各种需求。

(二) 教师须转变观念, 变被动为主动

任祖平教授是硕士研究生导师, 原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工业培训中心主任, 现任东南大学保卫处处长, 多次担任江苏省职业教育四大赛事之一“创新大赛”的评委专家组组长, 还担任华东工程训练教学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机电设备招标中心评标专家组成员、南京汽车维修管理协会理事、南京市消协仲裁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这么多的社会职务, 让任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任教授自己曾总结到“我实施或参与实施了上万个种类或项目的技术革新”。所以, 民间称他为“创意王”、“在机电、控制、汽修, 没有任教授不懂的”。目前, 虽没有任何人或组织让任教授到某企业兼职, 但他一直在企业、行业兼职, 而且我认为这是教师到企业、行业兼职非常成功的案例。

除了任教授和上述教师的成功探索, 笔者也在企业兼职中逐步成长。2010年春节前一个月, 接到一个与企业合作项目———来料加工油箱配件 (50套31种约2000件大小不等产品) 。据了解, 基本没有难度, 仅涉及车、铣、钳加工;加工精度不高, 公差在1~1.5mm左右;产能也没有问题。既可以锻炼师生, 又可以创收, 我欣然接收, 于是亲自挂帅并组织7名技能大赛参赛师生组成最强阵容, 但我们却是仓促而又尴尬地“完成”了任务, 其原因如表1所示。虽然在这个项目上我们不是很成功, 但在教学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有效指导了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除了上述工作, 笔者也到校外企业兼职, 在一个个项目中锻炼自己, 并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一系列经验教训强化了我的质量意识。在平时教学中, 我不断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 认真学习质量体系, 在校本教材中植入质量体系内容。针对切屑问题, 强化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 积极参与学校“技能+素养”2S培养模式的研讨, 参加省级课题“职业学校‘技能+素养’2S培养模式研究”。参与了企业工艺制定、工艺卡编制与监督工人对已定工艺的实施, 形成了强烈的工艺意识和规范化品质, 也运用到我的教学中, 并申报了市级课题《创新与“呆板”的校本特色教育》。参与企业人事招聘会, 了解到企业对员工更重视素养和可塑性, 技能不足可以培训, 素质差是坚决不要的, 这指导我日后的教学以规范为首、素养为要。参与企业现场改善, 了解到“定置管理”———大到液压车, 小到螺丝刀都有其固定的位置, 这是企业现场5S规范化要求, 是企业整洁有序的基础, 是企业从细微处提高效益的有效手段, 也被引进学校, 作为实训管理和对学生实训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在每一个项目中, 总能找到改善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或途径, 有些可能仅仅是意识问题, 如切屑、毛刺的处理等;有些需要提供环境或文化氛围, 如定置管理的“定置”等;有些是需要反复强调和不断考核的, 如质量和工艺等。这些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在书本上很难学到或难以有深刻体验的。

参考文献

[1]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 (2011-12-28)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104094336693&cata_id=N208.

[2]王云珠.对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与建议[J].江苏教育 (职业教育) , 2011 (2) :39.

[3]马成荣.职业教育要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的三维对接[J].江苏教育 (职业教育) , 2011 (1) :1.

[4]百度百科.校企合作模式[OL]. (2011-09-01) .http://baike.baidu.com/view/486909.htm.

[5]王彦飞, 宋婷.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边缘化探析[J].江苏教育 (职业教育) , 2011 (1) :27.

篇4: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

关键词:会计专业;企业锻炼;对策

1 会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意义

1.1 在企业文化感受上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入企锻炼可以切身体验会计从业人员的踏实、爱岗、肯干、敬业,有着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也感受到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做事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这些能力和精神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2 在会计人才培养上积累更丰富的经验

第一,熟悉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即熟悉会计业务核算流程中的资料装订、票据分类、会计分录、粘单等实际操作技能,可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实际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在校期间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账务处理能力;第二,熟悉凭证传递流程与会计实务业务流程,可使以后的课堂教学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与实践联系更加密切;第三,提高会计专业能力,要使会计业务实践与会计理论结合,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财务分析能力、税收筹划能力及财务管理能力等财务应用能力;第四,检验所授知识的够用度与实用性,即检查平时所教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3 在专业前沿上能及时掌握、跟进

会计专业紧跟法律、政策的发展,会计业务核算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企业是对新法律、新政策的执行是最敏锐的,学校对最前沿理论、实践的接触远没有企业迅速,所以教学环节常常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只有会计教师到企业中锻炼,才能使会计教学跟上法律、政策及前沿理论的发展,才能掌握专业前沿在会计业务核算中的应用情况及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环节中实施,及时为企业培养出适用、有用的人才。

2 会计教师下企业锻炼不够原因分析

2.1 学校专业教师问题

一是数量不足。中职学校普遍缺乏专业教师,平时课务量大,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生师比偏高,很难抽出时间下企业锻炼,寒暑假期间必须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每年的教师培训,否则职称评审一票否决,另外,教师希望在寒暑假能好好休息。二是水平不够。由于财务政策调整快,教师多年来沉积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与企业会计岗位技能要求差距大,特别在制单、粘单、EXCEL应用、财务软件应用等方面亟需加强训练。

2.2 企业自身利益问题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经济实体,同时会计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势必会涉及企业自身的一些利益问题或商业机密。因此教师深度介入,企业要冒不利于自身利益或商业机密外泄的风险,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愿接受教师下企业锻炼。

2.3 学校管理制度问题

虽然大部分专业教师下企业提升专业技能意愿强烈,从教学一线走向管理操作一线,学校也认识到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单一的管理制度和僵硬的考核方式,教师下企业的岗位、内容、计划都没有明确,锻炼期间缺乏对专业教师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无法达成实践锻炼的目的,保证下企业锻炼的质量。

3 推进教师下企业的对策

3.1 建立政府和学校层面的激励机制和保证政策

从政府层面来说,出台建立支持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经费政策和相关保证,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师生比达到1:20,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的规定配齐配足专业教师,确保教师下企业时间,同时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表彰和专项评比,对做的突出的合作企业予以奖励,让企业行业接纳教师锻炼成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一种义务。从学校层面来说,明确教师下企业的政策和待遇,把教师下企业工作纳入教学考核指标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中,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

3.2 引入企业账务与人员,开展实岗训练

从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等当中聘任兼职教师,并将企业账务中隐去单位名称给教师与学生练习,开展切合企业实际的实岗训练,真正做到契合企业行业需求的实践锻炼。一方面专业企业财务负责人和教师可以通过同备课、同授课,做到协作授课,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中财务负责人具体账务的编制,通过师徒关系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3.3 与学生同岗,确保教师下企业落到实处

根据目前中职学校教学计划,每个学期学生均有相应的下企业体验,专业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赴企业职业体验,在最后两个学期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教师分批分层分时下企业,逐步推进。这样安排可以解决目前职业学校难题:第一,可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弥补现有师资不足情况下,作为学生外出职业体验或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既可以保证教师下企业时间,做好下企业锻炼,又达成技能提升目标;第二,教师下企业有双重身份,一是企业员工,二是实习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实现真正的教学教育实习,保证学生职业体验或顶岗实习质量。

3.4 实行任务驱动,做精下企业锻炼

明确专业教师下企业目标,教师带着任务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去实践锻炼,根据企业行业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教材开发、课程改革等。

总之,中职会计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相比较,有其特殊性,要通过有效的方式真正“做精、做实”会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对专业实践课内容的准确把握,加快建设“双师”素质的会计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账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颜炼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新探[J].教育与职业,2014.15.

[2]侯迎新.会计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意义及经验总结[J].商业会计,2012.08.

篇5:2011下企业锻炼工作总结

经济管理系 薛克光

2011年7月25日—8月25日,我到酒泉地质矿产物资供销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企业锻炼,在此期间我工作积极主动,遇到问题向公司职工虚心请教,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做到“信守承诺,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的公司宗旨。现将锻炼工作做一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期间,我通过观察、虚心请教、动手实践的方法对公司进行了解,但是面对新的领域、新的产品和新的知识我最终还是感到自身知识的匮乏,才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只有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运用相结合,才能更完全的掌握专业技能。进一步激发了自己对专业的兴趣,并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在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培养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开展企业实践锻炼活动,提高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职学院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教好学生。通过锻炼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

二、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了解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通过实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教学中,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不至于让学生走出校门,与行业实际脱离太远,从而产生种种不适应。

三、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下企业锻炼,了解了目前行业、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业状况,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掌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返校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同时根据企业要求与工作过程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根据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训课程比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

四、对学校的建议

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特别是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的年轻教师,更要到专业的企业单位去生产锻炼。

1.由于学校的生产设备和知识尚不完全具备,根据社会的需求要了解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知识,为了应对新的发展趋势,通过下企业学习培训来补充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和新方法。

2.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去企业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及职工请教引进新的思路,以便今后教学的研究和相关专业的结构调整,适应学生能更好的就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为学校的发展搭建桥梁。

篇6: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工作报告

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工作报告

教师姓名:

主攻专业:所属系(部):

挂职锻炼企业名称:顶岗实践岗位:挂职实践时间:从年月日至年月日 派出方式:学院公派()系部公派()个人联系()

XXXXXXXXX教务处

2010年6月制

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工作记录

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工作总结

上一篇:红路小学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汽车工厂顶岗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