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英雄好战士

2024-04-26

侠骨英雄好战士(精选12篇)

篇1:侠骨英雄好战士

侠骨英雄好战士---田思嘉

连日来,新闻连续报道了诸暨市城东消防中队副指导员田思嘉在救火中壮烈牺牲,以及他的战友陶国杰、杨万东等人奋不顾身扑救火灾的英雄事迹,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下面介绍一下他的事迹

3月10日凌晨4时许,诸暨市艮塔东路与高湖路交叉口的义乌小商品直销连锁店发生火灾,接到报警后,诸暨市消防大队先后调派了城东、城中、城西三个消防中队9辆消防车和45名消防官兵赶赴火灾现场处置。

第一出动力量到达现场后,通过了解侦查,起火建筑为一栋七层商住楼建筑,一楼店铺内火势已较为猛烈,周围群众纷纷反映店内有被困人员亟待救援。作为现场指挥员,城东中队代理副指导员田思嘉立即作出战斗部署,与中队代理副中队长陶国杰各带领一组攻坚小组,佩戴安全防护装备后深入现场搜救被困人员。同时指令城西中队、城中中队到场后停靠侧门,负责出水控制火势。搜救开展约20分钟后,现场日用化妆品罐装产品突然发生爆炸,强烈的气浪将指挥员田思嘉、陶国杰、战斗员杨万东三人冲倒,听到爆炸声后,战友们冒着烈火和浓烟疯了一般地搜寻,最后相继在还冒着青烟的货架下找到了晕倒的田思嘉等三名战友,田思嘉被救出后送往诸暨市第一人民医院,但因伤势过重经全力抢救无效光荣牺牲。陶国杰、杨万东被送往诸暨市第一人民医院江东分院后又转入浙二医院进行治疗。接到报告后,省厅凌秋来副厅长,省厅政治部副主任、现役办主任闫敬辉,总队程永利政委、冷俐总队长以及绍兴、诸暨等地方党政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部署开展相关工作,并及时召开协调会协调处理火灾后续工作。当日上午,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受伤官兵,做好牺牲同志的善后工作,并立即组织力量查明火灾原因,同时,要大力宣传消防官兵勇救群众的先进事迹。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在得知情况后,立刻做出指示:尽力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和牺牲人员的善后处理事宜;迅速查明火灾原因。

下面介绍一下人民对他的评价

篇2:侠骨英雄好战士

武文斌是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人,1982年10月出生,2002年12月入伍到“铁军”“叶挺独立团”。2005年7月,他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2007年7月回到所在师的炮兵指挥连实习,将于今年7月毕业。

5月12日,部队接到紧急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的命令,被连队安排留后的武文斌主动请战。部队到达灾区后,他和战友们始终奋战在第一线。转移群众,他和战友们翻越3座大山,走遍了都江堰市玉堂镇的12个村7816户人家,把食品和饮用水及时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搜救失事直升机,他不畏山高路险,一直在最前面探路,3次滚下山,幸被树木拦住;灾后安置重建,他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身上多处被划伤。

6月14日,连队在都江堰市勤俭小区受灾群众安置点卸活动房板材,武文斌和战友们连续参与14车的卸货任务。

6月17日傍晚,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劳累了一天的武文斌和连队70多名战友一起,冒雨再次执行8车活动房板材的卸载任务。干完活后,连队干部安排他歇息,但他却又去帮助别的班排的战友们卸车。

21时许,武文斌因过度疲劳累倒在胥家镇救灾现场。虽连队及时将他送到医院救治,但终因肺部大出血抢救无效而牺牲。

6月21日,济南军区某集团军给武文斌追记一等功,并批准为革命烈士。

6月22日中午12时,刚刚为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抗震救灾官兵演出归来的总政“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员,顾不上吃饭休息,立即前去悼念这位英雄战士。

6月24日,在救灾一线牺牲的武文斌烈士遗体在四川都江堰市火化。2万多名当地群众自发赶到都江堰市殡仪馆为烈士送行。

7月14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日前签署命令,授予武文斌同志“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网上投票,武文斌以604721票居第二仅次于潘作良712594。

颁奖词: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牺牲”在今天的语境中已经有些陌生,武文斌是一个英雄主义渐行渐远时代下真正的英雄。

任卫新:虽然他只是一名士官学员,还没有建立功勋,这片土地永远珍存着他的汗渍、体温和灵魂。

感人军嫂:6月28日,因过度劳累牺牲在抗震救灾一线的驻豫铁军士官武文斌烈士的妻子杨卫华,穿上洁白的婚纱,在都江堰灾区一棵百年紫薇树下捧着武文斌的遗像拍摄婚纱照。武文斌和杨卫华是高中同学,两人感情深厚,一直到今年2月份,他们才领了结婚证,两人说好6月份等文斌一毕业就举行婚礼。汶川大地震后,部队要赶赴灾区抗震救灾。考虑到武文斌6月份实习期满要返校办毕业手续,连队决定让他留守。武文斌却坚决要求参战,并牺牲在救灾一线,没能举行婚礼。

篇3:《法老与众神》英雄也有侠骨柔情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乔尔·埃哲顿

类型:剧情

上映日期:12月12日(美国)

摩西是伟大的先知,是犹太人的最高领袖,他乃将才也,材高知深,通达众凡,举纲持领,事无不定。摩西的故事一直为众人所津津乐道,导演们则热衷于将这位英雄的故事搬上银幕或荧屏。雷德利·斯科特也成为这浩瀚大军中的一员,用电影展现出他心中的摩西。谈及《法老与众神》时,斯科特说到:“摩西的一生很诱人,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并非众所皆知的摩西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与其弟拉美西斯法老之间的关系,他生命中的一些细节非常的特别。”影片正是以兄弟之间的相爱相杀为线索,聚焦于细微感情的变化。就在电影开拍前不久,斯科特的弟弟不幸去世,相信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斯科特会拥有更多感触,影片里也会隐藏着他对弟弟那份爱的缩影。

既然聊到了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不妨深入了解一下同样拥有传奇人生的斯科特。有着丰富阅历的斯科特看起来略显沧桑,但这依旧掩盖不了他的独特与魅力。他创造出无数佳作,《末路狂花》《角斗士》《黑鹰坠落》为其赢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在内的众多奖项,被影迷们奉为经典。他又被称为“科幻大师”,《异形》《银翼杀手》等耳熟能详的科幻作品均出自他手。无法想象,一个人怎么能拥有如此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再者,斯科特的执导风格也让人心生敬意。他不会为了商业而庸俗,胡乱地增添爆点。他的作品总有那么一种味道,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法老与众神》作为一部史诗巨制,强大的制作力自然不可或缺。影片真实再现了摩西率领犹太人民出埃及、过红海的经典桥段。在滔天巨浪中激战,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而这震撼激烈的场面,堪称视觉奇观。浓烈的哥特式奇幻色彩,摩西与弟弟的矛盾激化,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从视觉到感觉,影片每一秒带来的冲击力都激荡着你的心。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制作,那必须得有好的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亚伦·保尔等重量级影星倾情加盟。时隔35年,雷德利·斯科特与西格妮·韦弗再度携手合作,找回当初拍摄《异形》的默契并纪念这份友情。

篇4:英雄战士——杜富国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人物的是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时代楷模、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的故事。

一个战士“你退后,让我来”的英雄壮举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激荡着亿万国人的爱国情怀,是什么让一名战士面对危险英勇无畏,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让一位失去双手双眼的90后青年,对信仰既然坚定,对梦想依然执着。

杜富国出生在兴隆镇太平村,家中有四兄妹,他排行老大,四兄妹的名字分别是富国、富佳、富民、富强,这四个名字也饱含了一家人的家国情怀;红色的沃土,淳朴的家风、培养了杜富国扎根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010年12月,杜富国光荣的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第一批入党,并立下了永远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2015年6月,边疆扫雷大队组建,他毫不犹豫的递交了申请书,他知道扫雷的危险,更忘不了刚到边境村时见到的八十几个村民只有七十几条腿的残酷现实,但他仍在3年多的时间里出入雷场1000多次,排除各类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尽管他过硬的本领让他与死神一次次擦肩而过,但不幸还是降临的。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正在执行扫雷任务的杜富国和战友发现了一枚加重手榴弹,面对复杂情况和高危风险,杜富国毅然决然的转身告诉战友,“你退后,让我来”,就在他上前查验情况时,爆炸发生了,杜富国下意识的用身体挡住了身后的战友,而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中,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撕碎了杜富国身上的防护服,也让他陷入了深度的昏迷,经过军地两级医院连续48小时的紧急救治,杜富国,终于从死亡的边线上爬了回来,但他的双眼和双手却永远离开了他,面对伤残的折磨,杜富国没有丝毫的后悔和黯然,有的只是始终的坚持与坚强,昏迷三天三夜,5次大手术后还不到一个月,杜富国就让父亲扶着他走路,一个半月后,在病床上做起了平板支撑,半年后,就能在跑步机上用13分钟完成三公里跑,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播音,学写字,讲述扫雷故事,传播军营力量。

杜富国的坚持,是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对党忠诚,是流淌在血脉基因里的红色传承,他的坚强,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矢志不渝的时代担当,就在杜富国受伤后的一个月,战友们以手拉手的方式趟过了雷场,把最后一块扫过的雷场移交给了当地百姓,从此死亡地带终于变成了一块和平之地。

当初,杜富国和战友高唱军歌来到雷区时,相亲们奔走相告,夹道相迎,当得知杜富国转到重庆治疗时,乡亲们眼含热泪,为英雄送行,因为大家心里清楚,哪个孩子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啊,但这些战士,为了但国、为了人民,哪怕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年轻的生命,千古风流浪淘尽,生死刹那见英雄。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那一句铿锵有力的“让我来”,却喊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魂”,彰显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舍身堵枪的黄继光,直至今日保护战友,舍已为人的杜富国,都是漫漫历史长河“英雄路”中的一员,他们身上的不怕牺牲、英勇果敢的精神,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激励着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篇5:边防战士英雄事迹作文素材

【人物与事件】

,陈红军从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毕业。本已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的他听说要征兵,就临时“变卦”,奔赴军营,选择去环境恶劣的边疆高原戍边。

面对着无法摆脱的高寒缺氧、满目的荒漠冰川、漫长的冬季封山,陈红军和战友们时刻警惕,随时准备挺身而出,挫败一切侵犯中国领土的图谋。去年6月的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中,看到团长祁发宝受到攻击重伤倒地,身为营长的陈红军当即带着官兵突入重围营救,不幸英勇牺牲。牺牲时,他的妻子正怀孕五个多月。陈红军母校原班主任说,他到了部队后,几乎从来没提过边境的苦,但觉得对不起家人。

今年2月,他被授予“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

【语录】

卫国戍边英雄,永不褪色的界碑!

——西北师大官微发文致敬英雄校友陈红军

【适用主题】

篇6:边防战士英雄事迹作文素材

【人物与事件】

1996年出生的河南小伙王焯冉,中专毕业后没给家人说一声,就偷偷报名选择参军。家里人知道后,都很尊重他的决定,父亲王恒召更是为他骄傲,觉得儿子已经长大,有自己的理想。

2020年6月,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爆发冲突,王焯冉立即向组织请战,如果能上场杀敌愿站在排头。后来,他和战友连夜渡河增援一线,在被激流冲散的危急时刻,他拼尽全力将3名战友推上岸,自己却英勇牺牲。

王焯冉小时候跟奶奶一起长大,入伍以来他最牵挂的人就是奶奶,最舍不得他去参军的也是奶奶。他牺牲8个多月以来,淳朴的乡亲怕奶奶接受不了真相,都向她隐瞒了消息,至今,奶奶还在一心盼着孙子回来结婚。

【语录】

儿子,你为国捐躯,永远是爸爸的骄傲!

——王恒召得知儿子被追记一等功后的第一句话

【适用主题】

篇7:战士·英雄·医生的颂歌

“任何时代英雄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和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今天这些任务是世界性的,因此当代英雄——无论是在本国或外国工作——也是世界英雄,非但历史上是如此,而且现在也是如此。”(宋庆龄副委员长对白求恩的赞语)白求恩,不愧这英雄的称号,他属于加拿大、美国、西班牙、中国……。他的一生跨过了全世界。

白求恩典型的艺术再现

白求恩,“穿一身八路军的灰军装,胳臂上挂着‘八路’的臂章,腰间扎着一条宽皮带,脚下穿一双草鞋;身材魁梧、硕壮,面孔健硕,但有点清瘦,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饱含着无边的慈爱,颧骨微高,宽大的嘴犄角上,常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嘴上撅起的短髭和他的头发,都已灰白了。是的,他已经快五十的人了;但他的精神,却很矍铄,象一个活泼健旺的青年。有时候,还流露出纯朴的天真。见到熟人,他就高高地举起右手:行西班牙礼。不过,也有时候,他紧紧地握着你的手,使你感到一股挚爱的热力在交流。在西班牙的时候,大家叫他:‘老少年’;中国许多医务工作者,带着崇敬的感情称呼他:‘老头子’;老百姓则亲昵地叫他:‘大鼻子’。这就是诺尔曼·白求恩博士。”

这一幅浓笔重彩的肖像画的作者是中国作家周而复。他的这本特写《诺尔曼·白求恩断片》是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日写的。作者从一九三九年是以八路军总政治部派赴晋察冀军区文艺小组组长的身分,来到晋察冀抗日前线的。他在大量调查、访问和搜集的资料面前,没有以《诺尔曼·白求恩断片》为满足,他把自己对抗日战争的深刻体验和讴歌白求恩的激情,全部倾注在一九四六年写的传记小说《白求恩大夫》一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感受越来越深,一九五三年又对《白求恩大夫》作了重要的修改和加工。二十几年来,这本书数次再版,并被译为多种外文。

《白求恩大夫》这本书,冲破了真人真事的樊篱,忠实而大胆地对白求恩及其周围的人物进行典型化的塑造。作者叙述了白求恩在中国的战斗经历,但更着意描写那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在第一节中,作者抓住白求恩给伤员送被子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他细微体察伤员的冷暖和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从这个典型事件里还可以看出:白求恩在不负责任的事情面前,不管你的年龄、职务和经历如何,他都敢于进行直率的批评;当他知道事实真相后,又是那样严于律己、虚心自责。抗日战争期间,敌人给我们造成的物质困难是历史上少见的。白求恩在三五九旅卫生部不得已拿起工兵用的锯子来为一位重伤员截肢时,他开始是很难接受的,甚至说过:“我不用。”但是,在十分急迫的情况下,他还是忍着内心的剧痛完成了这个抢救阶级兄弟的任务,并慷慨地为这位伤员献出了三百毫升宝贵的鲜血。这些事迹,在现实中是白求恩的,但并不是如此强烈而集中,经过作者的艺术概括,显得更真实、更生动,使白求恩的“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的精神,跃然纸上,深刻感人。

书中为了塑造白求恩的这个典型,还写了我军一批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其中方国祯这个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全书。白求恩与方国祯的相识是从一场不负责任的事情或者说是误会开始的。当时,白求恩简直不能相信这样一个不称职的人能为伤员服务,能培养成为一个医生。但就是这个方国祯,从没上过一年学的放牛娃却当上了军医。小说激化了这场矛盾,通过矛盾的解决充分展示了白求恩的性格本质,集中地反映了白求恩对中国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小说的情节发展表明,白求恩不仅解除了与方国祯的误会,而且对他进行了精心的培养和教育,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个相当出色的医生,以至最后结为知己的战友。临终时,把他使用了二十五年的最心爱的手术刀赠给了方国祯。白求恩对方国祯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他对我军医务工作干部认识的过程。当时我军的医务工作者,从正规学校毕业出来的很少,绝大多数是在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里的实际工作中逐步锻炼成长的,从西方来的一个医学博士对这种情况不甚理解是难以责怪的。至于方国祯这个艺术形象的原型,就是三五九旅卫生主任兼政委潘世征同志,他解放后第一批出国深造,很快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书中对白求恩的语言也进行了加工和提炼,使其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这对于一部传记小说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因为作者在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语言上匠心独运,所以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感人形象,真正做到了忠于现实而高于现实。

一部出色的白求恩全传

周而复的传记小说《白求恩大夫》主要描写了白求恩在中国晋察冀边区的英雄事迹,但读者对此还不满足,因为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是个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他有着游历北美、西欧、赴苏联考察和支援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等丰富经历。他的思想发展还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对此,加拿大作家泰德·阿兰和塞德奈·戈登满足了读者的这种渴望。他们两人一九五二年合写的《外科解剖刀就是剑——白求恩大夫的故事》,比较全面、系统地报道了白求恩的一生,是目前相当出色的一部白求恩全传。泰德·阿兰今年六十三岁,他与白求恩相识后即结成战友,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一起到过西班牙,并肩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斗,曾一度担任过白求恩所在部队的政委。阿兰曾先后三次应邀到我国访问。一九七五年他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他与白求恩的第一次见面。当时他是一个年青的记者,报上发表了他写的一篇关于同情穷人街悲惨生活的报道。没想到,当天晚上,他意外地收到白求恩的电话,请他周末到他家一坐。在他一走进白求恩的房门时,就接受了一篇热情的欢迎词。还没等坐下,白求恩迫不及待地把他带到卫生间去,这个举动使他大为诧异。白求恩指了指一个盛着颜料的盘子,让他张开右手的五指,往盘子里蘸上颜色,然后向卫生间的墙壁上按去,一个深深的手印留在墙上。白求恩高兴地告诉他:“这是我对知己朋友的特殊待遇。请你把你的大名签在手印掌心的空白处,以留作纪念。”当他抬头往墙上一看,发现已印上了许多知名人士的手印,同时他还看到白求恩把自己的学历文凭和各种学位、学会证书也贴在这里。这些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啊!阿兰十分惊讶地喊了一声。白求恩笑着说:“如果那些头衔不能造福人民,它们又有什么用呢?对名利不能痴情,那些东西只配摆在这里……”。

阿兰是做为白求恩相知甚深、共尝苦难的战友来为当代世界英雄白求恩树碑立传的。这本传记的材料是他付出千辛万苦,到过许多国家,用了十一年的功夫,广为搜集而来的,许多材料是第一手的,十分珍贵的。作者的笔触生动、热情、深刻,叙述犹如行云,议论颇显警策,评价不失分寸。全书的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从白求恩的死写起,最后又归结到死。由第二次“死”引出第一次“死”,而后写“生”。白求恩的“敌人”是谁?作者认为,第一次是“肺结核”;第二次是“法西斯主义”;第三次是“制造创伤的人们”。这样的回答是十分坚定而明确的。

《外科解剖刀就是剑——白求恩大夫的故事》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就是第一次大量引用了“很多生动的回忆录、日记、书信以及其他遗著,因此对这书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上该书排印时用的字体,使这些珍贵的资料排列其间,格外醒目。据初步统计,该书中直接引用的报告、文章、讲话和书信就有十四件,直接引用或摘引或概述的日记有二十九件。因此作者说:如果查问“书中的叙述、谈话和文件出处的时候,我们的脚注多得几乎可以构成另外一本书了”。这种说法并不言过其实。该书的这个特点并没有使人读来枯燥、乏味,而是更增加读者要读完这本书的浓厚兴趣。作者善于运用获得的第一手材料,精炼地叙述其背景,深入地开掘其思想,巧妙地补充其原始材料的不足,往往情趣横生,幽默含蓄。该书写了他和夫人法兰西斯的悲欢离合,真实可信。作者对白求恩为什么不能与法兰西斯生活在一起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举出了非常典型的事例,说明了“白求恩惊人的献身事业的热情”使他们不能不分居两处,只能作为朋友,而终究不能维持家庭。不是法兰西斯长得不美,白求恩认为:“女人的智慧比美观更引起他的兴趣。”阿兰等的这本书颇受读者欢迎,已多次再版,印行达上百万册,以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众多各具特色的书

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我国先后出版过多种宣传白求恩英雄事迹、为白求恩树碑立传的书。主要有:《白求恩大夫》(王天心著,一九五○年开明书店版)、《白求恩》(外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唐枢编写,一九六四年商务印书馆版)、《白求恩大夫》(章回体革命故事,胡奇改编,一九六四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版)、《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革命回忆录,一九六五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版)、《白求恩的故事》(少儿文艺读物,孙瑛著,一九七六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白求恩在中国》(传记性政治读物,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在中国》编写组编著,一九七七年人民出版社版)、《白求恩》(少儿故事,章学新编著,一九七八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版)等。其中《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一书,由聂荣臻同志作序,收辑了十一位原在晋察冀军区卫生部与白求恩一起战斗和生活过的老战友的回忆录。亲切、真实、纯朴、丰厚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书后载有白求恩的日记六则和三件遗稿,与前面回忆文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白求恩在中国》(一九七九年增订本)这本书也是比较有特点的。它较为全面、详尽地记述了白求恩在中国各阶段的主要思想和活动,突出地介绍了白求恩会见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同志以及与聂荣臻、贺龙、王震、关向应等同志的交往。作者真实而具体地表现了白求恩对中国、对延安、对晋察冀边区的认识过程,客观地介绍了白求恩对中国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切身体会,讲述了不少在边区军民中广为传颂的生动事迹,如“群众是我们的血库”、“‘芦沟桥’的诞生”、“一个八路军医生的成长”、“尹创参军”、“我们都是革命同志”等。作者联系他们做过的调查研究,从白求恩的思想实际出发,努力探索白求恩若干书信、日记、报告和讲话的意义,尽量去挖掘其思想深处的东西,力图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他们认为:《在晋察冀边区模范医院开幕时的讲话》全面深刻地展示了一个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襟怀;《伤口》形象地阐述了白求恩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给路易斯的信》述说了他对“日本法西斯永远不能征服中国”的坚定信念以及他为了实现伟大理想宁愿抛弃自己个人的一切的高尚情操。

白求恩这位当代世界英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尊敬。为了表彰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加拿大政府于一九七六年九月在白求恩的故乡建立了“白求恩纪念馆”。作为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顾问的加拿大历史学家罗德瑞克·斯图尔特近年来曾写过两本研究白求恩生平和思想的书。《白求恩》(一九七三年加拿大多伦多新出版社版)一书,对白求恩的家世作了考证;对白求恩在医学上的进取精神作了详尽的分析和介绍;引用了不少白求恩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党的宣传活动的调查资料,对白求恩的思想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更可喜的是,作者试图对白求恩为什么要来中国这个问题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不少见解是有根据的。如作者引用了白求恩给马克思·斯科特的信,信中说:“你要明白我为什么要到中国去?请读一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史沫特莱的《红军在长征》和贝特兰的《中国的第一步行动》。”作者还认为:“白求恩要到中国去的这一决定,是白求恩一生事业中最成熟的一个决定。”这些材料对研究白求恩是很有价值的。此书还第一次引用了与白求恩同来中国的那位加拿大护士琼·尤恩的回忆录,记述了白求恩与朱德同志会见的情景。白求恩的思想》(一九七六年加拿大出版)一书,主要是通过大量引用已有的和新发现的白求恩的文章、书信、报告等来阐述和探讨白求恩的思想发展。书中附有一百多幅有关照片,有的资料和照片是第一次发表。作者为研究白求恩花了大量的心血,用了三年的时间,访问了加拿大、美国、英国、中国、西班牙、墨西哥等国家的一百五十多位人士,发出近四千封信,对白求恩生平事迹进行广泛的调查,特别是与白求恩的生前友好和亲属保持着密切联系,获得了不少文物和资料。作者对我国很友好,两次到中国进行访问,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对白求恩思想发展的探索

对白求恩思想及其发展的研究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些人认为白求恩是个“不稳定的叛逆者,向传统挑战纯系受一种美化自己的愿望所驱使而采取的行动”;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宽宏大量、才能横溢的人,是个超时代的人物;他对自己的专业的热诚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外为白求恩树碑立传的各种书中,作者们从各自角度出发,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一九七五年我们曾与作家阿兰讨论过白求恩世界观的形成及其思想发展。阿兰告诉我们:这个问题他也正在研究。没来中国以前,他觉得比较了解白求恩,但来中国访问了白求恩的老战友和当地群众,听了他们深刻感人的回忆后,他发现他并不十分了解白求恩。阿兰深有感触地说:我是努力按照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的精神去写白求恩的,没有毛主席这篇文章就没有我这本书。我要搜集更多的材料,用大量的事实告诉西方读者,不是中国人向白求恩学了什么,而是白求恩向中国学了什么,从而让加拿大、美国以至全世界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历史学家斯图尔特认为:“白求恩是个复杂而变化无常的人”;“白求恩特有的地位在他逝世四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得到完全确认”。他说他曾与加拿大历史界的朋友们讨论过白求恩的政治观,他指出:“对于这个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就是白求恩是个共产党员,因此变为毛泽东中国的英雄,而成为西方世界的叛徒。”

加拿大朋友们说的“加拿大给了中国一个医生,而中国却给了加拿大一个英雄”的话,是对中加两国人民友好的称颂的表示,确切地说,白求恩来中国以前就已经是一位当代世界英雄。正如一家多伦多报纸评论中所说的:“一些加拿大人并非不知道白求恩是个共产党员,但是他们早就明白白求恩医生是一位实现自己理想的理想家,是一位彻底献身而勇敢的人。”

白求恩从小形成的热爱科学、勇于进取的精神是与他本人的刻苦学习和家庭影响分不开的。他在青年时代曾当过伐木工人,卖过报纸,在轮船上烧过火,在饭店当过侍者,这对于他后来能够同情劳动人民,并为他们忠实服务的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在白求恩新世界观未形成以前,有过苦闷、彷徨和探索,思想上和生活上也曾走过曲折的路,其中也不可能不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他曾得过当时认为不治之症的肺结核,这给他精神上和肉体上以重创。但是,他没有在这沉重的打击面前畏缩,在他不受传统思想的羁绊、勇于进取的精神鼓舞下,终于征服了病魔,攻下了治愈肺结核的难关,创造了许多医疗器械,逐步成长为世界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他曾经做过医疗社会化的大胆尝试。他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和对当时苏联的考察,在他世界观的转变上发生了决定的影响。斯图尔特认为:“他一直不断地寻求一种表达自己心愿的方式,这种方式符合他那种想过有意义而且生动的生活的愿望。最后,他终于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里寻找到了。”一九三五年加入共产党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了社会斗争,并以自己卓越的医疗实践,参加了支援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输血队。一九三八年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直至把鲜血洒在中国的土地上。

白求恩来到中国以后的思想发展也没有停止。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他是逐步适应、认识和熟悉的。这个过程,就是他的思想不断提高的过程。白求恩一九三九年说过一句名言:“今天我们支援你们,将来你们胜利了,也同样会支援我们。”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这些都对我们分析和认识白求恩的思想给予了深刻而宝贵的启示。我觉得:这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白求恩的言论和行动作了最精确的历史概括。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永远感谢为当代世界英雄白求恩树碑立传的敬爱的作者们,并希望出现更多更好的为白求恩这样的当代世界英雄树碑立传的作品。

篇8:边防战士英雄事迹作文素材

【人物与事件】

在南沙群岛,有一座远离祖国大陆1400多公里的沧海孤礁——东门礁。它面积不大,位置却十分险要,被誉为“南海国门第一礁”。东门礁守备队的官兵常年驻守在这里,在万里海疆书写着忠诚的赤子情怀。

三十余年来,守备队“身在南沙心向党,沧海孤礁不迷茫”,时刻牢记使命,像筚路蓝缕的先辈们那样把南沙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

随着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复杂,战士们始终牢记“南沙每一粒的沙都是国土”、“南沙无小事,事事连政治”,严格按照要求处置各类情况。,东门礁守备队有效监控海空情况,多次稳妥处置各类外军舰机侵权挑衅行为,被上级表彰为“练兵备战先进单位”。

【语录】

上岛就是上前线,守礁就是守阵地。

——南沙东门礁守备队队长吴涛接受采访

【适用主题】

篇9:缅怀英雄 争当先进共产主义战士

——指挥五队开展《永远的丰碑》读报感想座谈会

为更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工作,指挥五队在保质保量开展工作的同时,注重教育形式多样化。该队党支部于3月23日组织开展《永远的丰碑》读报感想座谈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篇10:侠骨英雄好战士

昨天,支队组织我们全体指战员观看了电影《烈火英雄》,讲述了消防员战士在面临特大火灾时英勇奋战的故事,《烈火英雄》不仅反映了消防员战士的坚毅与勇敢,更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精神,现在我们消防队伍虽脱离了部队,但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从未改变过。

消防员是个伟大的职业,他保证了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防员是个危险的职业,火舌贪婪随时都可能吞噬他们的生命;消防员是个重要的职业,他们时时刻刻都准备着赶赴火场,解救危难中的人群。赴汤蹈火,保家卫国,铮铮铁骨火尽显英雄本色。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炎炎夏日里,他们顶着高温酷暑,身着厚重防化服,第一时间在抢险救援的事故现场冲锋陷阵,每一次出动,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天寒地冻里,他们紧握冰冷水枪,双手龟裂,手掌开裂的血与水融为一体。在我们阖家欢乐,尽享天伦之乐时,他们仍然工作在岗位上,默默无闻,保护我们的安全。

他们是一群可敬的人。他们工作在水火之间,生活在半醒半眠之中,生存在生死各一半中。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职责之所在,心之所在,他们将人民的安全放在心中第一位,抛开个人私欲,一心为公,英勇无畏。凤凰涅槃,只为在生命中得到永恒,我们的消防人员,在水波里起舞,在大火中奔腾,只为对得起自己的那光荣的称号。

他们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救人出苦海,在你无助无援的时候出现在你面前的人,冲向火海抢救生命财产, 消灭火灾不求回报。

他们用手中的水枪谱写着坚定不移的誓言,以青春和生命的代价塑造了无数个“不凡”与“伟大”。

篇11:《英雄戟之影子战士》幕后故事

张国强“上综艺”比“打仗”累

在这部戏里,张国强塑造兼具英雄气概与小人物特质的草莽英雄——罗长虎。张国强特有的幽默演绎,为这个角色增加了喜感。张国强格外享受创作过程。谈到注释这种小人物的决窍,张国强看来,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小缺点。比如戏中的罗长虎,就有点“虎了吧唧”,就像剧中一句台词,“长虎长虎,就是经常有点虎。”张国强笑言,“人无完人嘛,总要有一些小缺点、小瑕疵,这个人才会有特点、有个性,才能更让观众产生共鸣。”

作为全剧的男一号,打斗戏、跑炸点、吊威亚对张国强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在一场戏中,张国强需要连跳了三个1.5米高的垄沟,跳到最后一个时,猛听见自己膝盖“咔嚓”一声,“当时我就说完了完了。幸亏那次居然还没事儿,所以我一拍危险戏份就在现场开玩笑,说‘买了保险站在最前面,没买保险站在后面’!”在张国强看来,战争戏的确不好演,“有太多炸点,很多动作,开枪、挥刀、奔跑什么的,一定存在危险。尤其拍完《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后,我逢人就说:‘一定要注意安全,宁可不拍也要保证演员的安全。’没了眼睛、少了条腿,人没了,你还拍什么戏!”

即使拍戏如此辛苦,张国强依然想在演戏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虽然当年“士兵团”的兄弟们如今都在综艺舞台上大显身手,《舞林大会》、《舞动奇迹》等多个综艺节目也都向他发来邀约,张国强依然不为所动。他说:“我跟王宝强、李晨交流过,他们跑得挺辛苦的。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拍好戏就行了!”

斓曦 跑炸点、躲埋伏压力山大

因出演《甄嬛传》中“沈眉庄”一角而被观众熟悉的斓曦在剧中饰演了情报谍战人员监欣儿。她表面上是风靡上海滩的“交际名媛”,实际上却是日、德、苏三重间谍。剧中的她身手不凡,堪称抗战版“霹雳娇娃”,完全打破了此前端庄淑惠的形象。

斓曦表示,当时吸引自己接演这部戏的原因之一就是戏中的“百变造型”。她透露,刷中蓝欣儿大概有十一二套造型,是自己迄今为止所有戏中造型最多的一部。其中不但有身着旗袍的交际花造型,也有皮衣长靴的特工打扮,在执行任务中还需要扮成老太太、村姑,有时甚至需要贴上胡子扮男人。

篇12:侠骨英雄好战士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记者慕名来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拜访了谢老。走进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57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学员时,与谢飞亲切握手的大幅照片;左边是海南省电视台赠送的条幅,上书“长征英雄 海南女杰”8个大字。95岁高龄的谢老记忆清晰地叙述了她的传奇人生。

苦难出身 信念坚定闹革命

谢飞,1913年2月3日出生于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文昌市)湖山区茶园村。上小学时,父亲给她取名谢琼香。长征时,战友们亲切地叫她“阿香”。她与刘少奇结婚后,改名谢飞。

由于家境贫寒,谢飞5岁就在村后山坡上放牛、割草。她8岁上学,1924年考取海南公学,受到革命思想熏陶。1926年9月,她考入省立第六师范,次年2月入团,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根据琼崖特委和文昌县委的指示,湖山区成立了农民赤卫队,谢飞的三哥谢冠洲任赤卫队指导员。谢飞和谢明珍等30多名青年男女参加了赤卫队,挨家挨户动员华侨捐献枪支,积极准备武装起义。

为发动妇女参加革命,谢飞受命办妇女平民学校。受到教育和启发的姑娘、媳妇们争先恐后地参加妇女协会。谢飞,这位被当地人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头雁担任了溪尾、湖山联区区委委员兼区委妇委书记。

1927年8月,谢飞一家都参加了农会和农军。国民党的爪牙恨之入骨,一把火烧了谢家房子,并通缉她全家,扬言要杀掉谢家大小。

为保存力量,省委指示将谢飞送往香港。1928年10月,谢飞来到中共广东省委秘密机关当秘密交通员。

1929年7月,中共六大决定成立南洋临委。16岁的谢飞受命远渡重洋,到中共南洋临时委员会(新加坡)和马共中央(马来亚)当文书、秘书。

1932年1月,谢飞奉命回国,先后在福州、厦门中心市委工作。她战斗在隐蔽斗争的前沿,以超凡的胆略、勇敢和智慧,与敌人周旋。

万里征程 宁为玉碎紧跟党

1934年夏天,谢飞秘密到达江西瑞金。这年10月,在错误路线指导下,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30名女红军随8万红军将士转移。她们个个是精英,最小的钟月林19岁,最大的蔡畅34岁,谢飞21岁。女红军编入中共纵队卫生部干部团。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纵队跨过了于都河,在长征途中,谢飞和战友们一路行军,一路宣传党的政策,撒播革命火种。她们虽不直接参加战斗,但同样面临生死考验。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黎平县城,沿街满目凄凉,老百姓的血汗都被国民党榨干了。谢飞和战友们慷慨地打开挎包,把本来不多的衣服、毛巾和日用品送给老乡。

1935年1月,著名的遵义会议召开,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董必武向女红军传达了会议精神。谢飞她们听后,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和广大红军一起四渡赤水,摆脱了围追的敌人,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1957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学员时与谢飞亲切握手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要从安顺场赶到泸定桥,全程有320里,上级命令3天赶到,休养连的女红军踩着羊肠小道飞奔。这时,谢飞发高烧,嘴唇泛起白泡。董必武牵扯着小白马说:“阿香,骑上我的马。”谢飞连声说:“不行!不行!我能撑得住。”她在战友的搀扶下,拄着拐杖紧跟队伍,上山一步一步向上挪,下山两手撑在地上,一步一步向下颠。

董老看着谢飞实在走不动,命令她骑上小白马。谢飞回忆说:“在最困难之时,骑过董老的马五六次,董老有救命之恩啊!”

快到泸定桥时,有的战友担心谢飞过不了泸定桥,提议将她寄在老乡家。“寄”是一个很敏感的字眼,意味着失去部队,失去战友。“不,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跟着红军走到底!”倔强的谢飞泪珠已在眼眶里打转。休养连领导点了头。但是,大家都为她能否过泸定桥暗暗捏了一把汗。

看着不远的泸定桥,谢飞咬着牙站起来走几步又跌倒。她想了个办法:由低处向高处时,就爬;由高处向低处时,自然下滑。部队过了2个小时,她才爬到桥边。她鼓足勇气爬到桥头,咬紧牙关,稳住心神,伏在铁索上,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半个多小时后,谢飞终于蹭过了泸定桥。又过了2小时,她以惊人的毅力赶上了队伍,化险为夷。

雪山草地 红军将士排险阻

第一座雪山是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人迹罕至,禽兽无踪。上山前,谢飞和几个战友到小山村买了些红辣椒、生姜和大蒜。谢飞将上级发的羊毛和棉花缝在两件单衣中间,她就是靠这件“羊毛衣”翻越了5座大雪山。

谢飞和战友们踩着先头部队的脚印向上爬。海拔不断增高,空气更加稀薄。积雪已没过膝盖,上是陡壁,下是深渊,稍不小心就会踩空。谢飞背着步枪、米袋艰难地向上攀登。快到山顶时,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雪片和冰雹劈头盖脑打来。大家冻得发抖,谢飞她们赶紧口含生姜,拼命往前,终于登上了山顶。这时,风雪奇迹般地停了,一轮红日金光闪闪。下山时,谢飞和战友们坐“土飞机”似的向下滑。就这样,又翻越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和仓德山等大雪山。

1935年7月中旬,中央红军到达毛儿盖,从毛儿盖往北走就是茫茫的水草地。过草地前,每个人筹足了15斤干粮。

8月21日,右路军离开毛儿盖,进入松潘大草地。浓雾迷蒙,一天数变,忽来一阵风,时而一阵雨,继而一阵冰雹,变幻莫测。经过七天七夜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茫茫草地。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险,她终生难忘。

革命伴侣 谢飞精心护少奇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对未婚女红军的婚姻大事,大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热心牵线。前后不久,刘英嫁给了张闻天,钟月林嫁给了宋任穷,谢飞经邓颖超牵线,嫁给了刘少奇。

谢飞回忆道:“一天,邓颖超给我看一封信,是刘少奇写给邓颖超的,大意是邓大姐曾许诺帮助解决个人问题,现在自己有了意中人阿香,请大姐做媒。”谢飞看信后,往事涌心头:在中央苏区就见过少奇;在长征路上,经常得到少奇的帮助;也目睹了少奇关心同志、严于律己的品质。如今,邓大姐热心牵线,她双颊飞红,害羞地点了点头。

这一天,刘少奇和谢飞凑了几元钱,买了一点酒和花生,在邓颖超主持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毛泽东、李维汉和周恩来等10多位中央领导高兴地前来贺喜。她和少奇结婚后,改名谢飞。

当时,刘少奇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委员长,谢飞在工农检察部工作。谢飞经常陪刘少奇到工厂视察。瓦窑堡会议后,中央决定刘少奇去华北加强北方局的领导。谢飞随少奇同行。白区地下工作环境险恶,随时可能发生不测事件。刘少奇公開身份是“周教授”,谢飞是“周太太”。刘少奇运筹帷幄,管辖北平、天津、山西、山东、河北、热河、察哈尔……黄河以北的各省市党的工作。少奇夜以继日工作累了,谢飞悄悄送上一杯茶;少奇写的文章,谢飞是第一读者;谢飞负责管理机要文件,传递信件,同时,精心保护少奇的安全。

铁军东进 奋战抗日最前线

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中央决定刘少奇兼任中原局书记,统管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

河南确山县竹沟镇,被誉为中原抗战的摇篮,有“小延安”美称,是我党的红色根据地。刘少奇于1939年1月抵达竹沟,立即组建了中原局。不久,谢飞也奉调新四军奔赴竹沟,任中原局组织科科长,协助刘少奇工作。以后,谢飞出任鄂豫皖区党委委员、舒(城)无(为)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她着力加强组织建设,开办党训班,组织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

1940年秋,谢飞受少奇重托,渡过长江到皖南新四军军部给项英送信后,由于日伪军封锁控制了交通要道,谢飞过不了长江,从此与少奇断了联系。

谢飞在江南任路东特委宣传部长兼江南社副社长、《大众报》负责人。谢飞带领江南社同志穿梭在水网地带,泛舟于芦苇荡中。她和编辑们一起调查研究,亲自写评论,宣传中央抗日方针,报道抗日成果,对发展苏南地区的抗日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2年底,谢飞等一批优秀干部被派往浙东,谢飞任余姚县委书记、浙东纵队余(姚)上(虞)特务营政委。

谢飞任余上特务营政委期间,指挥作战果断,在与日伪的作战中,不断取得胜利。有一次战斗就消灭敌人100多,俘虏顽军大队长以下30多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40多支、子弹1000多发。特务营也由原来的200人扩大为600多人,成为新四军浙东纵队实力最强的部队。

满腔热情 倾心于法制建设

1949年5月,谢飞调到北京,任华北革命大学三部副主任,后来又出任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主任,满腔热情为新中国培养经济建设人才。完成专修班的教育任务后,谢飞为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于1953年考取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继续深造。

1957年2月,谢飞研究生毕业,被周总理任命为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法学教育家。她手捧任命书,百感交集,多少往事涌心头。她知道,加强法制建设任重道远,这副担子再重也要挑,因为这是党和人民交给的担子。

几十年过去了,谢飞这位含辛茹苦、默默耕耘的园丁,在法制建设的园地里,呕心沥血,着力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提高学员们重视法制、加强法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着力培育他们的司法能力和维护法制、严格执法的自觉性,从而使当年的学员后来大多数成为公检法司的领导骨干,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谢飞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养,坚持开设新疆班、西藏班,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司法干部。

197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停办12年的中央政法干校恢复办学,谢飞仍任副校长。第二年,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7部重要法律。为确保这7部法律的切实实施,中央政法干校受党中央委托,举办了两期法制宣教班,培训各省、市、自治区政法机关、军队政法院校有工作经验和宣讲能力的处以上干部。为夺回“文革”耽误的时间,谢飞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亲自写讲稿,主讲《加强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课程。

1982年,中国法学会成立,谢飞被选为第一届理事。她积极撰写的加强法制建设的论文,多篇发表在法律学术刊物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晚年的谢飞继续为革命忙碌着。1984年6月,年逾古稀的谢飞就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顾问至今。她曾担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公安部咨询委员、中国宪法學研究会顾问、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顾问、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名誉会长等职。1991年9月,为表彰谢飞对公安、法学教育工作作出的卓越贡献,公安部授予谢飞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章。

上一篇:消防管理制度试行下一篇:班主任正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