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导学案

2024-04-15

25七律长征导学案(通用11篇)

篇1:25七律长征导学案

兰陵县启蒙小学语文导学案

班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陈晓

执教人

陈晓

课题: 25 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磅、丸、岷”等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远征、磅礴”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学习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学前准备:搜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记录片;制作课件。导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长征故事?你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引入课题与作者。找同学介绍长征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

1、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____________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七律·长征》是____在____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七律”是____的简称,全诗每行__个字,共__行,每两行为一句,共__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②全诗可分为__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③指导学生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用“/”在课文中标出。)

3、细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思考:从诗中哪里能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①全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这句写的,其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其中,从“___”、“___”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___”、“____”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从而体会出红军的_______精神。(朗读时语气坚决、充满信心)

②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承接首联的“___”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____、____两个事件。其中,“___”、“___”是形容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险峻,这是实际中的山;“___”、“___”形容水很小,山很小,这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大,表现了红军长征的___;写山小水小,表现了红军_______精神和_______的气概。(指导朗读:第四句气势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要读得平淡。)

③诗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承接首联中的“___”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____、____两个事件。其中,“__”和“__”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相互__,既表达了红军__________,又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

再读颔联和颈联,我体会出红军________的革命精神。(指导朗读:上半句读得欢快,下半句语气要低沉,沉痛缅怀)④诗的尾联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这句是全诗的___,“___”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_____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___”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此句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

4、体会写作特点。

①气势磅礴、语势豪迈、高屋建瓴。

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夸张、比喻、对比、拟人等。

5、激情吟诗、背诵诗文。(注意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

三、拓展训练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下联:____________。

2、推荐阅读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领略毛泽东的博大胸怀、高昂气概。

四、课课达标:(见自学案。)教学反思:

这是毛泽东在长征后写下的一首激情澎湃的诗。首先是了解长征的背景,然后通过朗读感知整首诗的内容。之后具体的讲解每一句诗。首联是整首诗的总概括,我先引导学生从“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来体会长征中的艰难,再让他们找出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的词语。继而由“万水千山”引出颔联和颈联,让学生去体会这首诗写法上的精妙和所表达的情感。尾联重在理解“更喜”和“开颜”两个词语,体会长征后喜悦的心情和战士们乐观、大无畏的品质。

篇2:25七律长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技巧初学

2、毛泽东诗歌名句搜集整理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背景、文体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磅礴()岷山()

2、解释词语。

等闲平常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三、合作探究

1.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 远征难 只等闲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不怕 只等闲

3、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战胜困难信心 乐观精神 对第二、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

4、全诗感情基调是: A、忧愁、B、恬淡 C、缠绵 D、激昂 初步鉴赏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___英雄____气概和_革命乐观主义_精神。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_翻山 __。请鉴赏本句。(修辞情感)反衬

写山岭是为了写红军,高大山峰比例变小.突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苦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寒”应怎样理解? 暖:5月春暖金沙江暖气蒸腾。烘托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景象。寒:大渡河河水汹涌,与暖对应,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并照应首联。

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_革命乐观_精神,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四.课外拓展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长征中写下了很多慷慨豪迈的诗歌,如《忆秦娥 娄山关》 《清平乐 六盘山》《六律》等。同学们,考考你。你会说出哪一句。五.名句积累(搜集整理毛泽东诗歌)1.踏遍青山人未老,_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 会昌》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篇3:25七律长征导学案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苏教版八年级上1.《七律长征》【体裁:诗歌】

2.达成目标:(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方法建议:朗读法揣摩法概括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1)检测预习(2)质疑交流(3)协作探究

二、学习任务

1.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敢于质疑,我也行!【质疑法】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赵敏

篇4:20七律 长征 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将不认识的字在文中标出,借助课后生字表或者工具书给这些字在文中注上音。....

2、给加点字注音,并将这些字词在文中标出。

逶迤()()磅礴()()岷山().....将上面这些词语注上音之后,要认真的将这些词语读一读,争取再次见到它们的时候认识他们,如果你能够将这些词语正确读下来。

3、将文章读熟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基础之一,所以请你再读一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这个环节是有难度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去读,只有这样坚持,你的朗读水平才会提高,学习语文才会更加的轻松。

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不明白的查阅资料。逶迤:

磅礴:

5、本诗歌是()同志在红军()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完成以上任务之后,你可以想一想课文那一部分给你留

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7、在课本上描红;在生字下面写出生词(在文中标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把生词和课后第三题在下面认真写一遍。

第一次写文中的词语十分重要,所以一定要认真,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

8、预习了这篇课文有以下问题不明白:(写在下面)

20七律 长征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写字。

临写全诗,教师适时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练习。

篇5:25七律长征导学案

1、认识三个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十送红军》。

一、导入新课:

1、这支歌你听过吗?这是什么时候的歌曲呢?(长征)。

2、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你们了解长征吗?谁来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自由交谈)我们读过哪些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

3、师介绍长征:(出示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了五岭,突破了乌江,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在这胜利的时刻,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怀着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歌。

三、合作理解

各自理解诗句意思,遇到了“拦路虎”就问一问小组内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在你理解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不好理解呢? 预设: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谁来说说“五岭逶迤”的意思?(师边讲边画)“乌蒙磅礴”呢?(粉笔示意图,以突出其难。)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

2、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米)视为了什么?

3、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可在红军眼里不边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重点理解一“暖”一“寒”。你是怎么认为的?

观看或讲述《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巧夺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金沙江形式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侯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军发觉赶来时,我军已经安然到达江北。)

2、指导朗读。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河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喜”的是为什么?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由于这时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雨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2、指导朗读。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第一、二句有什么作用?(中心句“难”“只等闲”)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个“难”字?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 “只等闲”?

3、指导朗读。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诵读升华

1、自由准备朗读(在座位上自由诵读,争取让你的朗读感动自己,感动大家,感动老师。)

2、指名读。

3、齐读,会背的背。

4、欣赏电视剧《长征》的片头。

六、拓展延伸:

学习完长征,你有心里话要对我们红军说吗?

七、教师小结:

今天,当我们再来学习这首让我们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时,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70年),但老师相信,长征的精神一定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篇6:第十四课时红军长征导学案

时间主备历史备课组

一、复习反馈:(以检测的形式进行)

二、导入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①、掌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②、掌握遵义会议内容和意义。

③、理解长征精神。

学习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及长征精神。

三、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依据提纲,理清线索,在教材上标出知识重点,看谁记得快,记得好)

1、长征的开始

(1)原因:由于和等人的指挥错误,红军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

(2)开始:年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福建等地出发,突围长征。红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但人员伤亡严重,只剩下三万多人。红军采取毛泽东的建议,向贵州前进,渡过,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2、遵义会议:

①时间:年月;②地点:;

③内容:会议批评了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为政治局常委。

④意义:

3、红军长征的路线:

从江西、福建出发----强渡------攻占(召开会议)---------四渡(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飞夺——翻过——通过——进入。

4、两次会师:年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师;年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意义:

四、小组合作,展现提升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2、长征的胜利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

3、材料分析:阅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

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

尽开颜。

请回答:(1)这首诗描写了中国历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写出该事件的起止时间?

(2)“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军事意义?

(3)

五、综合测评

1.某中学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竞赛,下列取材不当的是()

A.四渡赤水河B.飞夺泸定桥C.翻越雪山D.会师井冈山

2.中央红军长征路线是()

A.瑞金一遵义一赤水一金沙江一大渡河一会宁

B.瑞金一贵州一大渡河一金沙江一吴起镇

C.乌江一赤水一金沙江一大渡河一雪山一草地一吴起镇

D.井冈山一遵义一大渡河一腊子口一会宁

3.今年是长征胜利75周年,回顾长征之路,追寻红色记忆,当年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从此()

A.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的领导地位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D.跳出敌人包围圈

4.以下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是()

①遵义会议②过雪山草地③四渡赤水④吴起镇会师

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③②④

5.宣告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的事件是()

A.四渡赤水B.巧渡金沙江C.会师吴起镇D.会师会宁

6.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

A.遵义会议B.会宁会师C.巧渡金沙江D.四渡赤水

参考答案:

1、1问(略)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缺少粮食等。

2、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充满信心的革命乐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2小题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篇7:25七律长征导学案

德源中学自主探究导学案

课题:(第25课:贺龙钓鱼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小组质疑):(15分钟)

1、知识准备:(4分钟)

细节描写的方法有5种: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外貌)。

2、揭示课题:(1分钟)

分牦牛肉,体现出贺龙对战友的关心和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贺龙钓鱼,不仅有贺龙对战友的深情厚谊和在困难面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自学目标:(1分钟)(学习想高效、目标不可少)A、我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贺龙在艰苦岁月里的乐观、幽默。B、我能体会贺龙在艰苦岁月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

4、自学内容(9分钟)(学习要高效,自主学习很重要)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112--114页,并探究以下问题。

1、第1段景色描写的作用?

草地美景与贺龙的人格魅力交相辉映;在荒芜人烟的草滴上有闲情雅致欣赏风景,是革命者_______精神的体现。

2、读这2段的1、2句“部队进入草地之后,粮食供给几乎完全断绝......了。战士们经过长途跋涉,身体十分虚弱,伤病员一天天在增多。”,这些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6自然段“哦,你把它送到随军医院去,让伙房给伤病员打个牙祭。然后回去对政委说,我吃了。”

把牛肉让给伤病员吃,表现了贺龙__________的精神。担心警卫员挨批评,让其善意的撒谎,说明贺龙____________________。4、3-10自然段,作者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刻画了贺龙。

5、“老伙计、抚摸、会意”这3个词说明贺龙和马建立了__________的关系,非常默契。贺龙制作鱼钩一连串的动作(拔、_____、取、_____,咬,做、拴、_____表现了贺龙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则写出了贺龙的钓技高超。

二、合作探究(集体展示)、(12分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本节需要探究问题: 1、12自然段:“贺龙手执钓鱼竿,一个人蹲在溪边的小树下。他留着短髯的厚嘴唇叼着个大烟斗,两眼专注地望着水面。”联系上下文,推想一下,这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

班级:

印制时间:

2、14自然段。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贺龙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友骨肉般的深情厚谊。”在文中画出这些句子。并讨论交流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一说,你觉得贺龙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精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点拨(难点剖析)(5分钟)

1、细节描写:语言、神态;

2、人物形象:舍己为人、关心战友、乐观幽默,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

3、第12段的含义:这句话说明了自制的鱼竿虽然简陋,但作用却很大,贺龙将军在长征途中时刻带着它,它寄托着贺龙将军对战胜困难的信心,对战友兄弟般的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三、当堂检测开心阅读。《贺龙的故事》(8分钟)

为了给同志们寻找“粮食”,贺龙有一次外出钓鱼遇到危险,险遭不测。当时他带着警卫员走得很远,正钓的入神,忽听背后响起了枪声,回头一看,几十个反动武装的骑兵从不远处的一个草梁子上冲了下来,一边打枪一边“噢嗬、噢嗬”地喊叫,眼看就要冲到跟前了。几个警卫员迎了上去,“噼噼啪啪”双方对射起来,子弹呼啸着从头顶飞出。贺龙却毫不在意地继续钓鱼,因为他从子弹飞来的声音里听出危险性不大。直到又钓起一条尺把长的鱼,他才放下鱼竿说:“我去看看。”而这时骑兵吃了警卫员的“硬家伙”已经掉头向后转了。(1)“粮食”加上双引号的作用是()(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已经掉.()头向后转.()了.

()。(3)把“几十个反动武装的骑兵从不远处的一个草梁子上冲了下来。改写词序,不改变句意。

(4)面对危险,贺龙仍毫不在意地钓鱼,这些说明了贺龙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反思(我能提高)(是否学会了,反思很重要)(5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备人:张文慧

复备人:

教研组长:

篇8:25七律长征导学案

主备: 审核:

第二课时 《春望》 课 前 自 学

一、自学导航

【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课前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⑴白头搔更短 搔()

⑵浑欲不胜簪 簪()⑶家书抵万金 抵()

2、写准下列横线字的字形

⑴感时花 泪 ⑵ 火连三月 ⑶国破山 在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浑欲不胜簪 浑: 簪:

三、朗读课文

1、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朗读,互相评议。

3、师生同读,读出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四、赏析《春望》

1.参照注释,理解诗意。——自主学习【学习提示】

⑴诗歌首联写了那几个形象?

⑵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的一组画面?

⑶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我的疑惑:

2、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⑴学生齐背《望岳》《春望》。⑵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思考:《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来归纳:

《春望》

《望岳》

篇9:25七律长征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能够根据一个话题,确定中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掌握“化大为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化大为小”方法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学方法:例举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形式:高三专题复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学互学

1、概念:“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如1999年高考话题作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9年高考话题作文 “熟悉”、2011年的四川高考话题作文“总有一种期待”)

2、所谓“大题小做”,其实就是找一个自己有话可说、有思考、有感悟的角度作为切入口,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

三、合作探究

1、缩小话题外延法:

所谓外延,就是概念的范围。缩小话题外延就是在话题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以增加内涵而缩小外延,使写作内容变得具体、明确。这种方法极便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有机展开。

例:生活中我们见过多种形状、多种色彩、多种质地的绳,长的、短的、粗的、细的,有形的、无形的„„假如此时在你面前放着一根绳,你会想到什么?请以“绳”为话题,给文章确定一个中心。

绳——一根绳——一根细绳——一根栓在木桩上即将断裂的细绳。绳——一根无形的绳——一根在我心灵上打了一个死结的绳。

●随堂小练:以“起点”话题,运用缩小话题外延法,为文章确定一个中心。

2、扩充话题成句法:

即将话题扩充成一句话,从而使话题的范围具体、清晰的方法。写作时,同学们有时

会发现一些话题作文的话题不能用缩小话题外延法来化小,或者即使能用,可用了之后仍不易把握该话题的写作中心,此时便可考虑使用扩充话题成句法。

例:以“把握”为话题的作文就可通过组词、成短语、扩句的方式达到深挖细掘的目的。(1)组词:把握原则(规律、本质)

(2)扩展词语成短语:把握成长规律、把握快乐的本质(3)扩展短语成句子(观点):把握成长规律,主动调节身心;把握快乐的本质,视奋斗为青春必然要义„„

●随堂小练:以“忍”为话题,运用扩充话题成句法,为文章确定一个中心。

3、多方设问话题法:

所谓多方设问话题就是围绕话题进行多方面的设问、自答,从而缩小写作范围,开通写作思路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法适用范围较广,几乎任何一种话题都可用上它,特别是有些作文话题在使用前两种方法均告失败之后,便可借助于它。例:请以“压力”为话题,给文章确定一个中心。面对这个话题,我们要善于“以问领写”,可以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什么危害(或影响)”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就可以打开写作的思路。

1、什么可以构成压力?(责任负担生存竞争)

2、压力带来什么?(重压下喘不过气来压力可成为动力)

3、怎样对待压力?(善于自我减压,把压力放在肩上,不放在心上)注意:不要贪多贪全,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形成“意多乱文”的局面。●随堂小练:请以“诚信“为话题,运用多方设问话题法,为文章确定一个中心。(2001年高考作文题)

四、综合练习

以“幸福”为话题,选取以上三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给文章确定一个中心。

篇10:25七律长征导学案

一、根据课文补充,并翻译所填字词。

夸父与日,;渴,欲得饮,饮于、;、不足,饮。未,渴而死。

弃杖,化为。

二、古今异义:

河:古义-----走:古义----

今义---今义-----

三、翻译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四、合作探究:你是如何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的?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尾?

3、你觉得这篇神话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五、作业

(一)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柘(zhè)木:桑树的一种.焉:于此,在此.

文:通“纹”喙(huì):鸟嘴.

篇11:25七律长征导学案

【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

闻笛赋(fù)烂柯人(kē)折戟(jǐ)销(xiāo)干戈(gē)絮(xù)寥落(liáo)惶恐(huáng)

宫阙(quâ)绮(qǐ)婵娟(chán)踌躇(chóu chú)(2)多音字辨析(3)形似字区别(4)解词

暂凭杯酒长精神(增长,振作)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自将磨洗认前朝(拿起)辛苦遭逢起一经(遭遇)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中代指战争)零丁洋里叹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代指史册。)把酒问青天(端起)高处不胜寒(经受不住)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千里共婵娟(指月亮)

伤心秦汉经行处(经过)【重点句子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总说人生终有一死,一定要把一片火红的忠心永留史册,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

【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刘宾客集》。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现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后人称之为“小杜”。著有《樊川集》。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体道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2)背景知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赤壁》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首曲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紧承白诗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颈联蕴含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尾联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赤壁》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颔联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颈联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尾联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2)中心意思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

这首咏史诗借助三国时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还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激愤。《过零丁洋》

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

这首词借中秋赏月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山坡羊 潼关怀古》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的主题。【课文写作特色】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感情真挚,沉郁豪放。(2)结构巧妙,用典恰当。

(3)寓深刻哲理,艺术感染力强。2.《赤壁》

(1)以小见大,深刻警策。(2)借物兴感,立意新奇。3.《过零丁洋》

(1)笔走龙蛇,纵横驰骋。(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直抒胸臆,慷慨悲凉。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步步设问,问天问月问人生。(2)把“天”“月”人格化,亲切动人。(3)寓哲理于抒情之中。5.《山坡羊·潼关怀古》(1)以动写静,气势汹涌。(2)情景交融,情由景生。【课本习题提示】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三、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题。要求由课文中《过零丁洋》中的一句诗“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发开去,搜集文天祥式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然后开故事会。这样的练习事实上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广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然后互相交流。既可以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可渗透说和写的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侧畔()折戟()铁未销()干戈()寥落()飘絮()宫阙()琼楼()低绮户()踌躇()潼关()婵娟()

(2)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沉舟则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4)解释下列加粗的词。①暂凭杯酒长精神()②自将磨洗认前朝()

③零丁洋里叹零丁()④高处不胜寒()⑤意踌躇()(5)填空。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②《赤壁》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

③《过零丁洋》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又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爱国诗人。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和他的父亲____________,弟____________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家。

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赤壁》中表示议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离苦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表达全曲主旨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 ___。(6)下列诗句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分别说说你的理解。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参考答案

上一篇:“议论文阅读?论证方法”复习教案下一篇:致校友的一封信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