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程设计

2022-07-11

第一篇:七律长征教程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威远县向义镇中心学校

余屏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有一种花,凌寒而开;有一种花,香飘满怀。它一身傲骨,坚贞不屈,它是中国人气节精神的象征。有无数的人歌咏它,在毛主席的笔下,它历经凄风苦雨仍粲然一笑。(师朗诵《卜算子咏梅》)这首诗饱含革命的豪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七律长征》更进一步的来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与革命情怀。 2.了解七律、长征

(1)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2)介绍长征。(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齐读。)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抓出作者选取的片段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

三、深入探究,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万水千山: A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 B、远征难: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就靠两只脚走路,路途遥远,非常艰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你能把这征途读得更加遥远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

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在红军战士的眼里,这些困难太普通了。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我们读好前面这两个词语后,可以把后面部分读得轻松一些,这样就更能体现不怕难了。)

2、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

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当你读到“五岭逶迤”这个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边板画边介绍: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

你能读读这个词语,读出“五岭连绵起伏”的感觉吗? (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得更好。)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师边板画边介绍: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 生1:哇,那这座山就太高了,爬得上吗? 师:从你的感叹中让我觉得山太高了,难。 生2:这座山太雄伟了。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耸人云端的悬崖,这是写金沙江两岸的山势非常险峻,江水拍打着悬崖,渡江非常艰难。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谁了解泸定桥?

②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1:哇,看一眼就叫人害怕呀!

生2:这样的桥怎么过呀,真让人心惊胆颤啊! 生3:太让人害怕了。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

⑤谈感受: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2 生1:这场战斗太激烈了! 生2:红军战士真勇敢啊!

生3:我为红军战士感到自豪! ⑥读出感受

师: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回想起这场战斗还是心有余悸,但英勇顽强的红军还是克服困难,渡过天险,取得了胜利,读出你的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想知道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的吗?老师讲给你们听吧!

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当敌人的追兵赶到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巧渡金沙江红军没费一枪一弹!真是开心啊!所以诗人在这里说金沙江水是暖的。 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1:我好象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雪,到处一片白色。 生2:雪山很高,很滑。

示图,大家看,这就是终年积雪的岷山,海拔有4000多米。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我会觉得很冷。

生2:雪山上很滑,很不好走。

生3:雪山上还会有雪崩,非常危险。 生4:山上很冷,可能会被冻死。

是呀,在茫茫的雪山之上,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由于粮食衣物缺乏,由于天气太冷,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真是难哪!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 生1:翻过了连绵起伏的五岭。 生2:翻过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 生3:越过了险峻的金沙江。 生4: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更喜指什么”(翻过了岷山) 还指什么?

(翻过了岷山,红军长征就胜利了,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③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坚强、勇敢、乐观)(板书:乐观) ④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⑤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1、读全诗。

3 引导: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2、积累,试背。

引导: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听出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自由背背吧!(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3、《卜算子.咏梅》

五、总结。

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 同学们,今后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如果你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能让你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万水千山 乐 只等闲

逶迤 观 细浪 磅礴 艰难 主 不怕难 走泥丸 寒 义 暖 千里雪 尽开颜

第二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资料,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5、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1、简介红军开始长征的原因。

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军伐的统治,1924年1月,国民党和共产党开始合作,共同进行革命,历时三年半,就在即将取得胜利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开始屠杀共产党,因此,共产党就得开始反抗, 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在周恩来、贺龙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所以后来定8月1日为建军节。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

命方针。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开始进攻革命根据地,前后共五次,前四次共产党都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由于王明、博古等人所犯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失惨重,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为什么反围剿失败了就要开始长征呢?如果红军还是留在大城市和国民党抗战,必死无疑,因为双方的军事力量相差太大了!而红军开始长征,实行战略转移,就能保护红军的基干力量。红军长征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有的地方连国民党也很难到达,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国民党全都消灭。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简介长征,用PPT动态演示红军长征线路及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当时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揭题板书:七律·长征)齐读课题。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同走进红军长征的岁月

2、指名说一说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3、介绍七言律诗的格式。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词牌名。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每句诗七个字,每首诗八句,分为首联、颌联、颈联、尾联。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这首诗押的是“an”韵。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词语。

磅礴 泥丸 云崖 铁索 岷山 逶迤 自读——齐读——开火车读

2、(1)自读诗

(2)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旋律,把握语调上高低缓急。

(3)齐读。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

1、指名读。

(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远征,二万五千里长征。 难,指长征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万水千山,“万”“千”都是虚数,形容很多条河,很多座山。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只等闲,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

5、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

6、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

二、

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 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 ,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课文小结

五、作业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第三篇:《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 / 不怕 / 远征难,

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

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

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

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第四篇:【教学设计】七律长征以文带文

《七律·长征》

高慧

一、话题导入:

1、(出示幻灯片)说说你所知道的毛泽东(生交流)

2、师总结:就像我们同学所说,作为一代卓越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将在接下来一个单元的学习中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首先,我们将要领略的是一位富有才气、最具激情的领袖形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毛泽东。

二、学习《七律·长征》

1、首先,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代表作——《七律·长征》(生齐读课题)

2、教师引入长征背景:那什么是长征?(出示幻灯片,指生读背景)对于长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也许也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但今天,我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几个数字。(幻灯片出示)——师读,一起感悟。而这首诗就是创作于1935年9月底红军长征胜利在即,毛主席回顾长征途中的艰难万险,感慨万千,有感而发。

3、有了解才有感悟,让我们带着你感情的沉淀齐读《七律·长征》注意节奏,一二——(生齐读)

4、请你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长征对你的感受?——生:难

5、诗中的哪个词语能够概括出这些“难”——生:万水千山

6、红军是如何看待这些万水千山?——生:只等闲

7、齐读首两句

8、那这首诗中又提到了哪些“万水”,哪些“千山”呢?

9、首先,提到了哪些山?——生:五岭、乌蒙、岷山——出示幻灯——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五岭?——逶迤——你能想象出一种怎样的画面?——感悟磅礴、千里雪——而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却是什么?——腾细浪、走泥丸——为什么?请你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体会到红军一种怎样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读出这种精神(指两生读)——那面对千里冰雪的岷山,红军又是怎样的态度?——生:喜——哪个动作能表现出这种喜?——生:尽开颜——为什么?——你又体会到一种什么精神?——读出这种精神(指生读)

10、走过了千山,又有哪些万水?——幻灯片出示——看到这两句诗,一定有一对词引起了你的注意?——生:暖、寒——幻灯片:金沙江暖吗?——为什么用“暖”?——相机引出“巧渡金 1

沙江”背景——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有“暖”做对比,你一定能想象到“寒”的背后所隐含的画面,你来想象一下?——生描述——出示幻灯片,师陈述背景——生读幻灯片旁白。——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谁能读出巧渡金沙江的乐观和勇渡大渡河的坚强?——指两生读

11、而正是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构筑了红军战士留给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师板书)

12、正是这种长征精神,造就了——(幻灯片)出示长征途中的经典场面。

13、让我们带着这种长征精神齐读

14、总结:全诗学罢,我们这是通过这些描红的字想象到了长征途中一幕幕惊险的画面,感受到了红军坚强乐观的精神,我们称这种诗歌感悟方法为(幻灯出示)——抓住关键进行画面想象和感情体悟(师板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诗词感悟中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深刻的体悟。

15、全诗学罢,你对这首诗的题目有没有疑问?——生:七律

16、谁来解答这个问题?——什么叫“七律”?(相机说明七律的含义)

三、感悟《忆秦娥·娄山关》

1、才华横溢的诗人毛泽东不仅会写诗,还会作词,一起来看一首同样创作于长征途中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

2、看到这首作品,你感觉在形式上与《七律·长征》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提示长短句、押韵、词牌的知识)

3、那我们来听听这首词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放录音)

4、这首词创作于娄山关战役之后(幻灯出示背景),介绍背景,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提到了“抓住关键词进行画面想象和感情体悟”的方法,和你的同桌或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哪个词给了你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情上的冲击。(生讨论交流)

5、生交流,相机引出:烈、碎、咽、铁——(面对如此艰难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屈服了吗?)从头越——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读出这种豪迈不屈(指生读)——齐读

四、对比感悟《卜算子·咏梅》

1、在此寒冬时节有一种植物引起毛主席特别的青睐,大家猜猜是什么?——生:梅花

2、我们的毛主席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善于学习,他就仿照宋朝大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为梅花写了一首词,大家来看。(出示幻灯片)

3、谁来为大家读一下?(指生读)

4、体悟共性:

2

(1)感受词牌的作用:这两首词有着相同的词牌名——卜算子,所以决定这两首词的( )(结构形式)完全一致。

(2)感受梅花的精神:同时,两首词都在“咏梅”,那它们歌颂了梅花怎样的精神呢?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生思考、交流)

5、体悟感情基调:但是,由于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这两首词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你能否运用抓住关键词进行画面想象和感情体悟的方法来谈谈这两首词不同的感情色彩呢?(生思考、交流)——你能读出这种低沉坚忍吗?(生读陆游词)

6、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又是怎样的感情基调呢?——谁来读出这种高昂豁达?(生读毛泽东词)

7、出示背景,加强理解:毛主席在创作这首《卜算子·咏梅》的时候,恰逢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人民面临饥饿的威胁;同时,国际上,与苏联断交、一些国家对我们进行孤立,我们的国家出在一种内外交困的艰难阶段。而毛主席在一次大雪中看到这傲霜斗雪的梅花,就写下这首杰作以鼓舞全国人民能够像梅花一样坚强不屈、乐观豁达,这也正是发扬了革命先辈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8、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精神齐读《卜算子·咏梅》。

五、作业、总结

1、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我们学到的诗词感悟方法去感受毛主席其它著名的诗词作品。

2、其实,毛主席之所以才华横溢、坚强豁达,与他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课下,老师推荐大家一本书《恰同学少年》(幻灯片),一起去看看青年毛泽东的生活和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去走近毛泽东!下课!

六、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坚强

长征精神{ 抓住关键词

乐观

第五篇:教学设计应关注动态生成——《七律长征》一课的

教学设计及评析

苏教版语文第10册第21课

余金元

教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概意思,能根据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3.在理解、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理解、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理解、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十几年前的中国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了保存实力和北上抗日,他们在跋山涉水,他们在翻越连绵不断、雄伟险峻的高山,他们在争渡惊涛骇浪的江河,他们正行进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他们在——长征。长征是题目,七律指七言律诗。苦不苦,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今天,我们就随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去重温那段传奇的岁月。

——评析:这段导语用“在”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绪拉入到长征的情境中去,它突出了红军的形象,为下面的课文理解、想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诵读:

自读课文,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节奏、韵律。 检读,关注字音(逶迤、礴、岷);检读,关注节奏。 齐读。

三、理解、感悟、诵读: 导语自学:

1 诗读到这里,红军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再深入地读、更用心地读!仔细阅读、展开想象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同桌交流。 检查、交流:

(一)抓“万水千山”,探讨怎样的“山”,怎样的等闲,怎样的画面:

考一考大家是否理解了诗的意思,谁能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遇到的困难(千难万险)——万水千山。有几处山?几处水?(抓典型) 思考: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

交流:什么山?怎样的山?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方法:想象人入境)

(方法指导细节:五岭图?逶迤?腾?细浪?“逶迤的五岭”与“腾起的细浪”有联系吗?)

——评析:对方法指导的预设要细致,有人认为教学不能细,其实是对教学的一知半解,教师的专业表现恰恰是一个“细”,学生在“细”中学到方法,学到态度!

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评析:为何问画面,而不是诗句意思?这与诗的特点有关,诗是意境,画面的呈现是“意思”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理解的沃土,它有助于学生的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的预设是源于教者对文本深入解读的结果: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五蒙磅礴走泥丸”中“腾”“走”的主语也可以理解为红军,“腾”“走”是古诗词文中常见的互补叙述关系,在“山清水秀”“鸾飘凤泊”等成语中也可以看到这点。对“走”的解读经历几个过程:滚动的泥丸(字面意思,或如阪上走丸?)——五蒙山不会滚——红军滚(快速行进)——五蒙山不动,红军疾走(跑),如车行树滚,故乌蒙山滚也通——“走”与“腾”之前后联系。

相机出示画面进行语言训练如:(什么)如同(什么)?

——评析:为什么语言训练是:(什么)如同(什么),而不是:(什么的)山如同(什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将影响教学的具体行为、策略的把握。

2 ——评析:画面的呈现时机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此处学生可以根据文本去想象画面,理解文字,如果一开始就呈现画面,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意思,但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能力的形成。

(相机轻描淡点:在老师的眼中还看见红军行进的队伍如奔腾的波浪,行军速度如阪上泥丸。)

小结:五岭逶迤只等闲,乌蒙磅礴只等闲。

(二)探讨怎样的“水”,怎样的等闲,怎样的情感:

交流:什么水?怎样的水?红军又是怎样的情怀?学生读诗句、看画面、体会情感。

暖:你如何理解句中的暖字?投影云崖暖图: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腾起烟雾的美好画面给人温暖的感觉;

简介巧渡金沙江暖图:为了抢渡金沙江,红军先威逼昆明,使防守金沙江的兵力减少,红军又快速赶到金沙江边偷渡,成功控制渡口,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时东时西、忽南忽北地牵制追兵,并顺利渡过金沙江。两天以后,敌兵才追到大渡河。此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评析:可以让学生先介绍相关知识,教师相机介绍。但对有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要有所取舍、概括,要适合课文、适合学生。而这一点往往被人忽略,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不行的。

指读,读出暖的情感——你从“暖”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寒:你如何理解句中的寒?投影铁索寒图、血战大渡河图帮助理解。

指读,读出寒的情感:告诉我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你看到了红军血染铁索桥的画面,并用你的朗读传递了你的情感。(方法:字词知冷暖,冷暖是情感;知事明情。)

——评析:此处画面及相关介绍文字先展示出来,是基于学生对历史史实比较陌生的考虑,对历史事件的陌生将成为理解“暖”“寒”情感的障碍,教师应当扶孩子一把,如果学生能走则另当别论。

学生情感三引读:大渡桥横铁索寒。有多少战士付出生命呀,读——;寒字寄托着对英勇牺牲战士的怀念,读——;寄托着对英勇牺牲战士的哀思,读——。

3 上下句交替引读、范读:云崖暖——铁索寒;云崖暖——铁索寒;云崖暖——铁索寒。

教师学生挑战读,融理解意思、感悟对仗与朗读中:

(教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教师读下句,学生读上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翻腾的细浪——();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金沙江里的水——大渡河上的桥;云崖暖――铁索寒;铁索寒――云崖暖;云崖暖――铁索寒。„„

——评析:将朗读与理解融为一体,是朗读的训练,也是理解的训练,还是语言的训练。

(三)抓“喜”与“不怕”,整体感知“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什么心情?——喜,还有一个词写出了喜(开颜,喜笑颜开),读句子。

怕吗?不怕!(圈出首联中的“不怕”与尾联中的“喜”,首尾呼应) 读出红军面对困难的态度,读——。

诵读全诗:老师读第一句(首联),男生读颔联,女生颈联,全体读尾联。如果你觉的坐着不能表达情感,可以站着读,下面请听某某班诗朗诵——。 ——评析:教师紧紧围绕“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教学,因为这句话一方面上承“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启具体的“万水千山”,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次,“万水千山只等闲”是红军伟岸形象的准确概括,符合“不怕”的基调,符合“长征”的实际,也符合“腾”“走”“暖”“寒”“喜”“开颜”等的动作及情感特征。再者,“万水千山只等闲”相对来说是一个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句子,它可以在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

(四)在探讨“等闲”与“不等闲”中升华情感、学习语言 质疑、探讨:

诗读到这里,你读懂了谁等闲?谁是等闲之辈?谁非等闲之人?

相机板书:——是等闲的,——是等闲的,——是等闲的,——不是等闲的,因为这是一支——的队伍!

学生上黑板写词语。

4 小结:

这是一支智勇双全的队伍;这是一支视万水千山如等闲的队伍;这是一支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的队伍;这是一支笑到最后的队伍„„

四、倾吐、研读

导语:这又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呢?

(一)教师朗诵《读<七律长征>有感》:

读《七律长征 》有感 余金元

穿越/湍急险峻的/万水千山, 是/一种/无奈,

更是/一种/执着与信念!

五岭的/连绵,簇拥起/一路高歌的/浪花; 乌蒙的/磅礴,彰显/气势如虹的/风华。

岷山的/飞雪寒冰,草地的/沼泽泥泞,谱写出/生死古今情。

金沙江水/拍岸的惊涛,卷起/智慧的欢笑;

大渡河桥/冰冷的铁索,凝固着/勇士的热血/和冲锋的号角。

二万五千里的/铁血远征, 是生命的/韵律诗!

在五十六字的/咏叹调里, 咏叹着,

咏叹着/行进的足迹 !

(二)练笔或研读:(二选一) 写《七律长征》读后感。

阅读有关长征的故事,如魏巍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评析:教学贵在动态生成,教学设计也应考虑动态生成。倾吐和研读部分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教学是一个变数,学生是一个变数,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去调整教学的策略,取舍教学的内容,调整教学的顺序。作为教学设计,自然要考虑课堂中许多的变数,在变中生成,在变中调整,这是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设计必须要作多种预设,《读<七律长征>有感》是教师对文本的另一种解读,这种解读与学生的解读构成了分享、交融,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5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山?水?等闲?——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想象人入境)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知事明情,冷暖是情感)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怕——喜)

作者姓名:余金元 任教学科:语文 通信地址: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实验学校邮编:213332

电子信箱:yujinyuan999@sina.com

上一篇:庆六一幼儿主持词下一篇:情侣怎样应对吵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