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支援三年计划

2024-05-07

幼儿园支援三年计划(通用3篇)

篇1:幼儿园支援三年计划

福海县初级中学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为促进福海县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学校的资源优势,帮助农村学校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县教育局启动了城镇学校对口支援乡村学校计划,我校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现将我校近三年的教育对口支援实际情况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思路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与齐乡学校实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主要开展了与齐乡小学“送课下乡”活动、骨干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等对口支援工作格局。每学年有支援教师长期驻点。即由支援教师牵头,建立联系纽带,加强两个学校间的交流,采取“由点代面”的支援方式,充分发挥我校的资源优势,让受援单位共享受教育教学资源,争取互相帮助促进,力求共同进步。

二、工作举措

近两年来,我校进一步加大了对口支援的力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对口支援工作,做到“四有”,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反馈总结、有检查督导。以此推动结对、帮助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运作。自此项工作开展以来,我校每学年至少选派两名骨干教师参与送课,每学年派一名骨干教师去齐乡支教。三年来,在办学设备、教师培训、教学资料收集等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予了齐乡学校支援和帮助。

我校教研室每学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支援计划,并督促认真落实到年终形成总结反馈给对方,本着提供服务的思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对方。通过三年来的支援工作即帮助了他们,又提高了我们自己。

(一)在教师培训提高方面给予指导:学校办学质量最主要决定因素是教师素质,初级中学在担负着自己繁重的教学任务情况下,每学年长期派出一名骨干教师去齐乡支教。每学年组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备课、随班听课、评课、上师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对齐乡学校教师进行相关业务指导,三年来我校先后派送数、理、化、语文、英语、政治、音乐、心康等八门课程的优秀教师到齐乡学校参加教研活动,针对相关学科和齐乡学校的教师座谈研讨。力争在教学思想、育人方法、重点难点、知识解析等方面给予对方帮助。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鼓励我校教师和齐乡教师结对交友,加强联系,尽力帮助对方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自己。三年来,两校先后派出45人次进行交流研讨,从学校管理到学生管理、从学校班子建设到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交流研讨。

(二)在学校办学设备方面给予的帮助:齐乡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普九”工作中,办学条件虽有改善,但学校距县城40公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各个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难。我校了解这些情况后尽自己财力所能拨出各式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累积总价值在6000元以上,为齐乡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尽了微薄之力。

(三)、在教学信息资料收集方面提供支持:信息时代,信息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要办好教育;抓教育信息是一项重要任务。我校一直很注重信息资料方面给予对方帮助支持,我们倡导对方加强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把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作为帮助对方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最快速度把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经筛选后提供给对方。近三年来、我校给齐乡学校送去各学科课件光盘等资料20余册。为齐乡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三、工作成效

虽然我校开展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活动时间不长,但给我们的感受和启发较多。一是支教和受援学校的领导有了新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目标。二是支教教师在农村偏远学校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升华。三是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四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五是受援学校得到的教学上和物质上的资助,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在原有工作格局的基础上,按照“整体帮扶、软硬兼施、长短结合”的帮扶思路,继续充分发挥我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师生互动等方面构建帮扶机制,扬长避短,帮出成效,帮出特色,从而达到强弱互补、资源共享、交互引领、和谐共进的目的,缩小并逐步消除学校人力资源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总而言之,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历史使命。开展这一工作以来,我校开展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活动时间不长,我们的支教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对受援学校的科研工作指导力度不够,没能促使受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大规模改善办学环境等。诚然,由于我校正处于发展建设时期,教学任务、建设任务依然很重,我们实在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财物派出更多人员支援对方,这使的我们的对口支援工作距离上级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各方面条件会更好,我们会在抓好本校建设的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齐乡学校搞好各项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尽力、尽职、尽责,弥补过去存在的不足,开创工作新局面,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为支援学校办更多、更好的实事。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使支教学校和受援学校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为逐步改变我县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懈地努力。

福海县初级中学 2012年11月

篇2:幼儿园支援三年计划

独在众多的集邮爱好者中, 北京的刘超是特殊的一位。他不是泛泛地收藏邮票, 而是把目光投向邮票上的帽子。比如, “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中李时珍戴的帽子, “八一”纪念邮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帽子, 关汉卿纪念邮票上关汉卿的帽子, “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纪念邮票上志愿军战士的帽子, 杜甫纪念邮票上杜甫的帽子, 儿童特种邮票那12个孩子戴着12种不同式样的帽子……他专门收藏这些跟帽子有关的邮票, 接着他去查阅资料, 去请教历史学家、戏剧家、文学家, 深入研究帽子, 透过邮票这小小的窗口, 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帽子的演变史。他举办了“新中国邮票上的帽子”专题邮展, 引起参观者莫大的兴趣。

此次巡展是中国科协“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湖北省科技馆服务小分队由云南宁蒗转场到丽江福慧中学的。通过丽江古城区科协和福慧中学工作人员的周密细致的场地安排, 整套展品布置在福慧中学新落成的教学中心的两个教室里, 每个展厅都有一名经过全面培训的科普志愿者作为讲解员。其间, 小分队的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对所有展品都进行了精心的维修和保养。

篇3:幼儿园支援三年计划

导弹克星

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研制成功了洲际弹道导弹,而美国当时对它束手无策,为此美国空军提出天基预警系统的方案:把红外探测器装在卫星上来探测敌方导弹火箭发动机尾焰的强烈热辐射,于是导弹预警卫星问世了。

导弹预警卫星是一种监视、发现和跟踪敌方弹道导弹而早期报警的遥感类侦察卫星,现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这种卫星一般在高轨道上运行,它能通过星载红外探测器较早探测到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甚至战区和战术弹道导弹的发射,并将有关信息迅速传递给地面中心,从而使地面防御系统能赢得尽可能长的预警时间,以组织有效的反击或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它可不受地球曲率的限制,居高临下地进行对地观测,具有覆盖范围广、监视区域大、不易受干扰、受攻击的机会少、提供的预警时间最长等优点,是目前导弹预警技术发展的重点。

该卫星大多工作在距地球3.6万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所以若沿赤道120°间隔放置3颗导弹预警卫星,则地球低纬度地区的任何地方都可置于导弹预警卫星的监视之下。不过,采用这种轨道的卫星目前只能探测到在发射阶段(也叫主动段)飞行的弹道导弹,并对其进行粗略跟踪,所以虚警和误警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美国早在1960年就开始发射试验型导弹预警卫星“米达斯”(MiDAS),但误警率和虚警率高,因为它们难以区分来袭导弹尾焰所释放的红外辐射和高空云层反射的太阳光,且只能发现热点而不能跟踪。后经过大量研究,美国终于在1970年11月6日把第1颗“国防支援计划”实用型综合性导弹预警卫星送上太空。

目前,“国防支援计划”星座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其中3颗为工作星(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空各1颗),2颗为备用星。每颗卫星能够看到将近半个地球。通常该系统对洲际弹道导弹能给出25分钟的预警时间,对潜射弹道导弹能给出约15分钟预警时间,对战术弹道导弹能给出5分钟的预警时间。

太空预警机

1972年11月23日,1枚高达100多米的巨型火箭从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飞向太空,当时发射场上洋溢着一片欢笑。然而,突然一声巨响,该火箭立即化作一个美丽的火球,2000多吨的庞然大物顿时灰飞烟灭。就在苏联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在美国科罗拉多夏延山内1000米深处岩洞内的美国航天司令部已经开始研讨苏联火箭发射失败的原因了。因为通过停留在印度洋上空的导弹预警卫星,美国航天部队警报中心的计算机已记录了这枚苏联火箭飞行的全过程。不过,出于安全保密的原因,关于美国导弹预警卫星在当时很少有人了解。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它才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该卫星通过与“爱国者”导弹的默契配合,完成了反导弹的作战任务,创造了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导弹预警卫星之所以先知、先觉,就是因为卫星上装有高灵敏度的红外探测器和带望远镜头的电视摄像机,在敌方从地面或水下发射导弹后数十秒内,红外探测器即可探测到导弹上升段飞行期间发动机尾焰的红外辐射,并发出警报。同时,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机能跟踪拍摄目标,自动或按地面遥控指令向防空指挥部发回目标图像,并在地面电视屏上显示导弹尾焰的图像,提醒我方组织战略防御或实施反攻。

采用高轨道组网方式运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宽的覆盖面,以克服地面防空雷达因电波信号沿直线传播受地球曲率影响而不能尽早发现目标的缺点。

美国“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的首要任务是探测并实时报告针对美国及其盟国的任何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及战区和战术弹道导弹发射,保护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其星载红外探测器通过扫描探测洲际导弹的动力燃烧段来确定发射及其航向。由于洲际导弹和火箭的动力燃烧段时间较长,因而,星载探测器有足够时间来完成上述工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只要配合适当的支持系统,“国防支援计划”卫星对那些动力燃烧段时间较短的战术导弹也有一定的探测与预警能力。

三代神眼

“国防支援计划”已发展了3代。第1代“国防支援计划”研制了4颗,首颗于1970年11月6日发射,最后1颗于1973年6月12日发射。其每颗卫星重898千克,是长7米、直径4米的圆柱体,设计寿命1.5年。它依靠粘贴在星体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和入轨后展开的4块太阳能电池帆板产生400瓦电力。星载主探测器是1台长3.6米、直径1米的施密特红外望远镜,其焦面上装有由2000个硫化铅红外探测元组成的线阵,能探测到2.69~2.95微米范围内的短波红外信号,可提供地平线以内覆盖,用来探测来袭导弹发动机的红外辐射,然后进行报警并预测其弹道参数。卫星工作时,星上红外探测器就像钟表指针扫描表盘一样,对地球的部分表面进行扫描,每分钟扫描6次。主要任务是从地球背景中分析热红外源的温度、位置和轨迹,从而发现导弹尾焰、判定导弹类型和攻击目标,发出导弹来袭警报。此外,卫星上还装有1台可见光电视摄像机,用以辅助红外探测器辨别真假导弹目标。

第2代“国防支援计划”卫星是从1975年12月14日开始发射的,一直到1987年11月29日国防支援计划-13升空为止总计9颗。卫星是重1043千克的圆柱体,设计寿命3年,并扩大了红外探测器扫描范围,消除了第1代“国防支援计划”卫星中的扫描盲区,灵敏度和可靠性也增加了,降低虚警概率,还加装了核爆炸探测器,能探测大气层内的核爆炸,提高卫星抗核打击能力。

1989年6月14日入轨的国防支援计划-14是首颗第3代“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第3代“国防支援计划”卫星有许多优点:

① 体积大,外形为长10米、直径6.74 米的圆柱体,带有大型陀螺仪和更多燃料,从而能随时机动战区上空。它还携带了动能碰撞敏感器,所以可在动能武器来袭时自动实施机动躲避,必要时也可机动到“闪电”型大椭圆轨道上工作,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生存能力。

② 星上红外探测器能工作在2种不同的红外波段,它们分别以2.7微米(短波红外)和4.3微米(中波红外)波长探测红外目标,这样不仅增强了对导弹发射阶段和起飞阶段的侦察,使探测器既能探测和跟踪地平线以内的目标,又可探测和跟踪地平线以上的目标,而且还能防激光干扰和提高鉴别能力。其望远镜焦平面分两部分,以保护电子设备免遭激光武器发射的高能激光的摧毁,当1种波段被激光致盲时还可启用另1种波段继续监视,大大增强了预警系统的实战可用性。

③ 为了实现“零动量”,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姿控用燃料。前两代“国防支援计划”采用惯性调节装置对卫星自旋轴进行微调,而第3代“国防支援计划”则利用反作用轮来产生与卫星自旋动量相等且相反的动量,从而达到零动量稳定。

④ 星上红外望远镜有6000个硫化铅和碲化汞镉红外探测元(前两代不到2000个),提高了探测灵敏度,较好地探测红外特性不明显的中、短程导弹,有效识别各种导弹发射。

⑤ 卫星寿命长,达7~9年。

⑥ 电源功率达1275瓦,比第1代大2倍,比第2代大1倍。

⑦ 星上计算机有较大改进,可自行管理各分系统,保持卫星在轨位置基准,即使失去地面站的控制,卫星仍能发送导弹预警数据,星上信号处理能力的提高,使得杂波抑制效果得到改善。

⑧ 星上有多个先进的核辐射探测器,平时用于监测有关国家履行核禁试条约的情况,战时则可精确测定核爆炸位置。

⑨ 具有数据重复发送功能,即在敌人实施干扰、数据传送中断时,卫星可快速重复传送加密的预警数据,并能用激光把数据传给其他卫星。

⑩ 卫星重达2.36吨,与前两代卫星相比可谓“大巫见小巫”,所以必须用航天飞机或重型火箭才能发射。

这一代卫星由TRW公司研制,每颗卫星价值2.5亿美元,装载了6种有效载荷:红外望远镜、卫星敏感器、核爆炸辐射探测器、高分辨率可见光电视摄像机、通信转发系统、激光通信系统和紫外跟踪探测器。其中主探测器是红外望远镜,有2个短波红外波段,前者用于导弹点火监测,后者用于导弹轨迹监测,地面分辨率为3~5千米。次探测器是紫外跟踪探测器,用于弹头跟踪。激光通信子系统用于“国防支援计划”卫星星座通信。

“国防支援计划”系统在全球有3个大型固定地面站、1个移动地面站和1个技术支持站。其中建在科罗拉多州的地面站负责接收太平洋上空卫星下传的数据,建在澳大利亚的地面站负责接收印度洋上空卫星下传的数据,建在德国卡普安的地面站负责接收大西洋上空卫星下传的数据。另外,美国站和澳洲站兼为数据处理站。

知耻而后勇

“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系统通常每年能探测到80~90次导弹发射,其中约2/3是战略导弹或航天发射,其余为较小的战术弹道导弹发射。此外,该系统每年还能观测到许多对陆海空军指挥官十分重要的其它“红外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涉及实时轰炸效果评估或在人迹罕至的地区或海域出现的热红外特征(秘密人类活动的迹象)等。

然而,实战中也暴露出“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的严重不足:

① 预警时间太长,对探测主动段时间较长的战略导弹很有效,而对探测主动段时间较短的战术弹道导弹来说预警时间不充分。

② 很难监测移动式导弹的发射,预警时间受预期轨道参数影响较大。要想提供来袭导弹的轨道参数,必须事先了解敌方导弹可能的发射地点,这样才能拟定来袭导弹的轨道。因此,对预期发射区域和预期轨道的判定直接影响预警时间的长短,这也是机动式导弹发射架给导弹预警卫星提出的难题。

③ 只能获得导弹发射的时间和地点,不能提供导弹弹头的运动轨迹和着落地点,从而给地面雷达系统有效跟踪造成困难。

④ 仍然存在一定的虚警和漏报。

为弥补“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系统存在的这些缺点,1995年,美国空军研制了“战区空袭和发射预报”(ALERT)系统,陆军和海军于1997年共同研制了“联合战术地面站”(JTAGS)系统。通过这些新型的“国防支援计划”支持系统,进一步提高预警战术导弹发射的能力。

“战区空袭和发射预报系统”是一套地面接收处理站,能24小时连续不断地运行,监视重点地区的弹道导弹发射情况。它接收“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的数据,结合其它辅助信息来探测、识别和跟踪导弹发射,通过高速通信网,为战区提供导弹发射和射向的精确预警。该系统的核心是采用多CPU的新型号SGI计算机,每秒运行15亿次,代替了原有的运算速度为每秒6000万次的计算机。在导弹发射后几分钟内能做出预警和进行拦截,以便适应拦截像“飞毛腿”这样的短程导弹。

“联合战术地面站”是可机动部署在战区的“国防支援计划”处理系统,即为陆军和海军直接接收“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的移动地面站。它包括3个2米卫星接收天线和1个处理和通信部件,后者用于与“国防支援计划”地面处理中心相连,以实时地获得导弹预警信息。该站能够同时接收3颗“国防支援计划”卫星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直接为战区提供导弹预警服务,大大缩短探测导弹发射并提供警报的时间。“联合战术地面站”能装在军用标准柜内,可由机动牵引车进行转移或部署,还可由C-141运输机或其它大型飞机等进行远程运输。

上一篇:绩效考核办法1下一篇:2022年包村帮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