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读后感

2024-04-23

古都读后感(精选9篇)

篇1: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

《古都》读后感1

川端康成的《古都》,我读了很久,读着读着会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想当年读王小波的小说,讲一个红拂夜奔的故事,捧着书,就像拿着共有一百二十四把的钥匙串,望着眼前六十四个钥匙孔,不知用哪把钥匙打开哪扇门又会衍生出怎样的剧情。

王小波的书读的很慢,因为读着读着发现不知走到哪个路口了,还要停下来想一想,川端康成的《古都》却是读着读着,发现自己怎么还在原地没动呢,于是停下来又想了想。

这本书很清淡,淡到讲了一个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故事,描写了一对从出生起就被分开的孪生姐妹,长大后重聚、相认相识的故事,姐妹俩就像北杉山上的两棵北杉树,掩埋在土地下的树根紧紧相连,地表上却仅仅是相逢一笑的交集,各自听凭命运的安排,生活在设定好的故事情节里。

评论说,川端康成喜于并擅于写“日本美”,何谓日本美呢?畅游在古都中,我所见的都是黑白灰暗,佐田太吉郎的厌世情绪感染了整幅画面,即使是文中描写的华丽、鲜艳、热闹,想起来却只是清淡寡味,脑海中跃出一只红艳的江鸥,无比寂寥的,在阴郁灰暗的天色中扑棱着飞向远方。

古都更像是一首日本传统民歌,用近世邦乐演奏出别有韵味的旋律,书中提到的时代节,描绘的各种节日习俗,主人公们的盛装打扮,包括太吉郎的厌世清高,水木龙助因爱入赘等等,都像是黑白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古都中的人们,生活是悠闲的、缓慢的,在还没跨入工业时代的古都,男子操作着高机,织出一条条腰带赠予心仪的女子。

读罢,好似川端康成只是叙述着别人的故事,却不参杂一丝自己的感情。他融入情境,揣测着千重子对真一的爱慕,却平淡的叙述着最终嫁给佐助的归宿,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过程中,千重子根本没有想过反抗自己的命运吗?她只是隐忍着,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

这是发生在古都的故事,随着古都历史的沉淀,继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份贡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想必不会再有哪个小姑娘,会为树根下的两株紫丁地花哀伤了。

就让命运安静的发生,安静的结束。

《古都》读后感2

《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描绘了战后京都一户人家中,女儿千重子寻觅到失散多年姐妹苗子的故事。

对日本稍有了解的人便知,日本人民族性中有一种孤傲的个性,与单纯的西欧式傲慢与中国式高傲有所不同。武士道的忠勇——尤其是勇猛——在二次大战中消耗殆尽,但他们行为与思维方式中近乎偏执的自命清高却逐步演化成了现代日本人个性中的一部分。我们看《古都》时,不免感受到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悲愁。这些悲愁,源于孤傲。

千重子是被领养的孤儿——而不是如其父母所称的抢来的孩子。这是千重子灵魂晦暗的底色的由来。因为领养的前提是抛弃,是被遗忘、被放弃。这对于自尊心强烈却从不表现的岛国女孩来说,是一种无法愈合的创伤。因为孤傲,所以力求自身的完美。而力求完美,一方面是追求自身的无罪高尚,即不带给他人忧愁与负担;而另一方面,则是争取与其他出身良好的友人站在同一条人生起跑线上,是要赢得全部应有的尊重……是故,她在心中堵塞了一块顽石的情况下仍需全心全意爱她的父母,投入当下的生活。

一开始,就像书中说的“她并没有改变对太吉郎和阿繁的亲和爱,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当她遇见苗子之后,许多潜在的问题浮现了:亲生父母的归宿、养父母对自己真实的评价乃至应该面对还是回避生活——生活,有时就是“不幸”。尽管文中并未明言。所幸千重子所遇到的问题最终没有带来什么苦难与祸患,因为她的亲人与追求者也都是善良与宽容和博爱的。

命运弄人,千重子生活在虽然没落但依旧殷实的商人世家,有慈爱的养父母。这一切不能使她感受到孤儿应有的痛苦与悲切。她所感受到的只是邈远的呼唤,与近乎闲愁的哀感。但就是这一层淡淡的愁绪已使她离开了那人潮汹涌的京都一小步。她仍在家庭中,但心中的疑惑与悲哀使她与世界隔了一道透明的墙。

若说苗心与千重子有什么隔阂,那是苗子的思想的国界。苗子自幼在农家长大,比千重子更成熟,阶级意识在她心中早就扎根。她一方面充分爱护与接收千重子,但却无时无刻不铭记着他们身份的巨大差异。她无法也从未设法融入千重子现今的家庭。孪生姐妹,因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注定了她们一生中在某些方面的对立。阶级的产生,有时不是什么征服与压迫,而是同一志趣背景的人向一处聚集后产生的团体。

共产主义者只认为上层阶级倾轧下层,故阶级是不应存在的。孰不知,社会要有分工,个体差异要正视,个性要有发展的空间,阶级是迄今为止最自必然的结果。苗子,当她静观资产阶级的千重子向她伸开臂膀,只可以去拥抱一次又走回原处。日本人的高傲不容她作分外之念。

太吉郎是千重子的养父,他也是寂寞的。作为店主,他不愿意管理、竞争;他隐居在嵯峨山中,用他并不天才的思绪去创造光怪陆离的服装。他一心结合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但他的同行们也许是在用西方现代化经营方式推销日本货物。

二战之后,日本人第二次对自身历史产生了质疑。没有五四、时的疯狂毁灭,却是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慢慢淘洗净了古日本的美丽花纹。这与不同,这是良性的改革。但谁说良性改革就没有损失呢?太吉郎眼中的京都,在改变,变得比他更快。没有进取心的人在大潮中落后,但又孤傲得不愿认输,终于孑然一身。

中国人的高傲是自豪和乐观,西欧人的傲慢是自信和刚毅,而东洋人的孤傲却是清高与顽强。《古都》讲述了平凡、可爱又可敬的几个京都人颇不宁静的人生的一刻。有时,我们孑然一身“走过地铁和人海”,此时,大可以去品味一下十六七岁的千重子在老枫树下观赏两朵紫花地丁的寂寥。

《古都》读后感3

《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无论是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还是千重子与妹妹苗子在北山杉场里的偶遇,所有的场景仿佛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一切就此停止,婉转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这种与年龄不符合寂静心态,文中比比皆是。年轻的千重子喜欢清雅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古老的寺庙和神宫,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这些思想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清澈无华,质朴纯真。

当千重子同时面对真一的爱慕和秀男的称赞时,她虽依恋真一,但却对秀男的称赞与关心无法拒绝,她无法马上抉择这两份情感,这种少女的羞涩和犹豫,浅浅的哀思和忧愁,逼真而形象,生动且丝丝入扣。而自从千重子知道自己是弃儿之后,她与父母之间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微妙变化,常常千重子会因为父母的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话黯然流泪,特别是得知其孪生妹妹苗子的下落后,这种情感波动更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千重子真心地希望和失散多年的妹妹住在一起,渴望去了解自己唯一的亲人,但另一方面千重子也舍弃不了自己的养父养母,辜负不了那份真挚的爱,承受不住那份难得的感动。

作者川端康成借助生活中宁静祥和的生活片段片断,去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但其主旨并不是纯粹叙述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没有让他们的爱情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爱情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唯美的风物之中,将爱与感动隐喻在樱花的漫烂世界里,这正是《古都》魅力之所在。

我爱文中对于花的描写和隐喻,它让我想起中学课本中《花未眠》里面发关于美的体会与感叹。古都,美女,樱花,爱情,构成了如梦如幻的组合,浓墨重彩之下表现出惨淡和凄凉的宿命,这正是川端康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樱花的凄美与短暂的生命象征了无常的人生,入世太深往往急功近利追逐名利之尾,入世太浅往往遁入佛门四大皆空,或许只有樱花的境界才是最为理想的.人生。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古都文化是那样的美仑美奂,同时它与现代文化又是那样的不合时宜,就像千重子纠结微妙的美丽心灵,犹如绚丽飘渺的玻璃景观,美则美矣,虚则虚矣,但只要轻轻一碰,它便碎了一地。

《古都》读后感4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它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

论人物,我最欣赏的就是千重子。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赋有少女细腻的心理春花秋虫,是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无限;高耸的北山杉,使她感悟到为人正直之道……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就算是在一开始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场景里却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两个人,婉婉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纹丝不乱,这种与年龄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这儿却比比皆是。年轻俊美的千重子喜欢那些清素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一座座参观古老的寺庙、神宫,一次次赏析古都里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为整篇的笔法也都如此,清透无华,澄静质朴。

而《古都》的结尾却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离去就好像细雪消融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会继续。淡淡的忧愁,隐隐的无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结束全文。

从《古都》中,可以读到千重子父亲太吉郎江郎才尽的哀怨、母亲阿繁想放手女儿去追寻自身却又依恋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弃儿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亲姐姐却不能与她亲近的哀怨,真一因为门第而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气是清新的却总有挥之不去的阴霾感,看不见惊喜的太阳。所以他才会在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觉得道出“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久的”的念头。

因此,《古都》从一开始就渲染着淡淡的感伤,枫树上的紫花地丁是一开场出现的景物。“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虽然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实却不尽如此,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别易聚还难,太多无奈,太多叹息……

篇2:古都读后感

16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 林佩欣 201642716230 1968年,川端康成凭《雪国》、《古都》、《千只鹤》获诺贝尔文学奖。外界对于《雪国》有很高的评价。而我拜读了他的三部作品,却感觉,相比起《雪国》,《古都》描写孪生姐妹的文字更加细腻,情感更为饱满,事件的发展也更显流畅。

川端康成运用清淡、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苗子和千重子这对孪生姐妹,由分隔到相认再到分离,体现了认识的寂寥之感。故事在寂静中开始,又在寂静中结束。本书依旧透过孪生姐妹的命运,表达了作者消极抗战、虚无、厌世的思想。表现了日本人民淳朴和善良,同时也揭示了贫富差距悬殊造成的社会问题。

《古都》每章节的名字都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敞开了自己的国门,但日益地开放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西方文化冲击了日本传统文化。作者对一些传统文化的消失、审美的西化感到非常忧心。他这部作品以见证时代变迁、世代王朝的京都为背景,让庄重肃穆的神社作为两姐妹相知相认的地点。看平安宫灵动柔美的红色垂樱,磋阳青翠的竹林,北山漫空拢翠的圆杉林,青莲院的散落一地楠木叶子,还有各种祭典,像一幅幅画卷展现在读者的脑海。作者用叹惋的笔调,写出他对京都的独特情感及对日本民族精神的执着。

《古都》中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感情是那样的诚挚。在当时日本,孪生是难以接受的、是不幸的。千重子被商人太吉郎夫妇收养,受到良好的教育。在郊外北山散心的时候,她偶然瞥见了自己的孪生姐妹苗子。那轻轻的一瞥,便让思念悄然如梦。姐妹之间的纽带似乎在一点一点的收束。苗子和她截然不同,是一个体态健美、自食其力的农家姑娘。由于地位的悬殊,苗子虽然十分憧憬城里的生活,十分想念自己的姐妹,最后也在霏霏飘雪的清晨离去,始终没有回头。

我记得书的末尾有这样的一段

“苗子:算了,又那么冷,是要幻灭的啊。千重子:幻、幻,你总爱说个幻字 苗子:幻„„

——苗子美丽的脸蛋绽开了微笑,流露出一缕淡淡的哀愁”

在这里,幻的是两人的情,却由于森严等级的桎梏而一点点破灭。就像镜子那样、像是另一个自己,分不出是“千重子化身的苗子”还是“苗子化身的千重子”。记得姐妹俩在杉树林会面时,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苗子用自己的身体覆盖住千重子娇弱的的身体,害怕她受一点伤害。她又为千重子的名声地位,拒绝了织工秀男的求婚,放弃梦寐以求的姐妹团聚的幸福,在那个下雨夹雪的寒冷清晨头也不回地离去。《古都》体现了日本人民高尚的情操,展现了姐妹之间血浓于水、甘于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伟大情谊。

篇3:《古都》:“故乡”的失落与寻找

《古都》两条线索展现内外两个世界。外部世界是京都及周围的自然景色、四时风物和名胜古迹, 池畔的菖蒲, 水中的睡莲, 御池大街的绚烂晚霞, 京都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家笔下获得勃勃生机。随着四季变化, 各种风俗展示:春天赏樱, 三大庙会, 鞍马寺的伐竹会, 北野的舞蹈会, 上贺茂神庙的曲水宴等等无疑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大展览。上贺茂神庙的曲水宴像兰亭集会, 人们身着古朝服装, 酒杯顺河漂流, 待酒杯到跟前, 吟诗作画, 是一种非常闲适古雅的情趣。名胜古迹遍布京都各处, 即使一个小小的尼姑庵, 也“自有它的掌故”, 还有背山临城的清水寺, 藏有世界名画的神户寺等, 仿佛把人们带到古代的日本。

小说的主线是千重子和苗子姐妹的悲欢离合和真挚的姐妹亲情, 以千重子为画面中心的人物世界为内部世界, 作家以明朗深挚的笔调描绘姐妹之情、亲人之情和男女纯洁的恋情。川端康成的作品一向是爱情占据情景的中心位置, 但是《古都》中为了人物的和谐, 减少矛盾冲突, 把姐妹之情摆到中心位置。千重子和苗子本是孪生姐妹, 由于家境贫寒, 千重子很小被绸缎批发商收养, 成为富家小姐。而苗子从小父母双亡, 沦为下层。千重子到北山观光寺松, 姐妹首次邂逅, 祈园庙会再次相逢, 相认。此后, 她们把对方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千重子不顾路途劳顿, 去北山探望苗子, 杉林中暴雨骤下, 苗子以身体掩护千重子, 身子相触, “不可名状的至亲暖流”在两人身上交融。川端康成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 展示姐妹心里上的细微变化:千重子邀请苗子同住, 苗子怕影响千重子幸福而拒绝, 爱恋千重子的秀男错把苗子当成千重子, 千重子有意促成她们, 秀男明白移情苗子, 苗子却没有接受。两颗挚爱的心都是为对方着想。小说的结尾处, 内心渴望与姐姐生活的苗子, 深夜去姐姐家, 用自己的体温暖热千重子的被窝, 两个人都觉得很幸福。翌日清早, 苗子“趁没人看见”, 迎着菲菲细语, 离开姐姐。

小说中除了姐妹之情温馨感人, 还有父母之情, 男女之情也写得单纯感人。千重子虽是捡来的, 却得到养父母精心呵护, 千重子对自己的养父母也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孝顺, 替他们排忧解难, 逗父母开心。几个青年对千重子的爱恋也表现的非常纯洁透明, 不管是秀男的深沉倾慕还是龙助的热烈追求, 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 没有世俗的算计, 显得真挚动人。小说中温馨优美的内外世界, 就是川端康城所追求的“故乡”。千重子外表的清丽脱俗, 命运的悲欢离合, 精神的孤寂感伤, 又暗合京都四时变换的美景, 是日美传统审美的典型。

《古都》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物感情水乳交融, 人物总是在绚丽的大自然中寻找寄托, 主人公千重子春天赏花、夏天观霞、秋夜赏月、冬天玩雪, 都是人与景物的交融。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也是自然景物, 是长在太吉郎家宅院老枫树上的两珠紫花地丁。小说开篇就是从千重子看到这种花产生心理上感应, “千重子时而从走廊眺望, 时而站在树根旁仰望, 不时被那珠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 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在《北山松》一章中, 千重子和父母讨论人生, 用紫花地丁象征她乞儿命运。人生命运多舛和紫花地丁的艰难生存统一。失散多年的姐妹巧遇, 千重子回到家中, 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满眼泪花, 再次凝望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 两珠紫花地丁又成为二姐妹的隐喻, 写花即写人, 这里人与花成为一体。在《深秋的姐妹》中再次出现紫花地丁, 用青苔的生机与紫花地丁的败落对比, 渲染千重子与苗子姐妹即将分离的悲凉色彩。紫花地丁在小说中的描写, 是主人公情感世界的外化, 人物的心境随紫花地丁四季的变换而变, 物我统一。

小说通过自然景物的浓墨重彩, 揉和主人公千重子的纯真可爱和命运的不幸。人物的刻画又与京都四时景物民俗的描写相统一, 京都大自然的美景、淳朴优雅的风情和古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纯朴善良的人, 自然景物与人情世界水乳交融。有人认为《古都》是地理风土小说, 作者究竟想表现主人公的美还是想写风土人情的美, 自己都难以说清。无论主从, 作家从内外两个角度, 展现出一个风土和人情美融洽的爱与美的世界。这里没有尔虞我诈, 人人都是知书达理, 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 像是沈从文的《边城》。

然而, 这只是作家的一厢情愿, 是内心的幻想, 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事实上, 战后的日本面临重重危机, 日本传统文化受美国文化的冲击, 自然景观、风俗人情、价值观念都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美国文化冲击下日本传统文化江河日下, 世风日下, 川端康成表示莫大的感伤, 他说“比起政治的愤慨来, 更多的是内心的悲哀, 我的工作怕是不能摆脱这种悲哀的吧。”《古都》是这两种文化冲突中的反应, 川端康成遗憾昔日美好事物的逝去, 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作品中勾勒出心目中的美好家园。他在作品中, 把现实和传统对立起来, 对现实的否定中追寻传统, 现实却是对传统的否定, 这使川端康成的创作只能是一曲哀伤的挽歌。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208.

篇4:被淹的古都

多年以前,当路易十四的使臣跋涉千山万水来到大城府的时候,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尽管在浑然的天地间,寺庙是唯一突兀的雕琢,但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秀丽的了。”在他之前,已经有英国人称大城府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了:与那个时代的大城府相比,伦敦还只是一个小城镇。

时间回到距离路易十四王朝300多年以前,泰国的第一王朝——素可泰已经摇摇欲坠:尽管这个王朝诞生了泰国最早的文字、艺术、文化与法规,尽管它的全部历史便是泰国历史的开端。这个从缅甸一直到柬埔寨,向南部一直扩展到马来西亚半岛的古老帝国,此时就像一艘腐朽的大船,随时都可能沉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与此同时,南方的帝国开始崛起。这就是第二王朝“阿育他耶”,华人称之为“大城王朝”。

在巴塞河和华富里河的汇合处,踌躇满志的乌通王营造了“大城”这座新城池,宣布脱离素可泰王国独立,不久后,落败的素可泰成为大城王朝的藩属国;直至1438年,素可泰最后一名君王逝世后,王朝所管辖的领土被收归为大城王朝的行政省,泰国就此进入了“大城府王朝”,也就是历史上被中国明朝封为“暹罗”的王国。

与古代泰国各时代的王朝无异,大城王朝也是利用处在中国和印度、欧洲方面的连接点上的位置优势,以贸易富国的,甚至依靠大米向中国的出口,就养活了许多人。自建国初期起,大城王国就与中国商人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一般外国人被禁止居住在大城王国的城市,但是只有中国商人是例外,不受此限制。

除中国人以外,来此交易的商人来自爪哇、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伊朗、日本,甚至还有葡萄牙人、法国人、荷兰人。因此,当年的大城府受到了中国、欧洲、波斯等诸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了独特的文明。

这个时候的大城府,富甲一方,万国来朝,但它的邻国缅甸却一直虎视眈眈。终于,在风光了300多年以后,强盛的缅甸分兵两路入侵暹罗,势如破竹,很快便攻破了城池。这个闪耀一时的城池被入侵者纵火而彻底破坏,光是在城市一隅的菩斯里善佩寺,被盗走的金箔就有了170公斤,只剩下部分宫殿遗迹、珍贵佛像和精美雕刻等供人瞻仰。

昔日的光辉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城府作为“大城王朝”的首都,是泰国当时唯一的大都市,它的繁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巴黎和伦敦,因此即便在衰落以后,也留下了可观的历史遗迹。这座城市在当年更多的是吸取了处于繁盛期的高棉文化,在这个帝国的心脏里,统治者们接受了高棉天授神权的观念,也糅合了婆罗门教的仪式,这在当年兴建的许多壮美的宫殿和雄伟佛寺上都得以体现。如今观光客可以见到大部分的遗迹,就是建于城市兴起时的前150年。

因为面积过于庞大,这里的古迹散布很广。在大城王朝的黄金时代所营建的3间皇宫、寺院300多座如今大都残破了,但也有不少佛塔保留了完整的外形。斑驳的佛塔、宫殿的残柱、残墙、几座兀立的佛塔,这些古迹断断续续,却又绵绵不断,因为四周空旷,视野开阔,这些塔顶尖利的佛塔,老远便可看到,那种苍劲的气氛在告诉游客,古城昔日的光辉犹在,不曾消逝。

与开封的“城上有城”不一样,大城府的古迹和城市夹杂在一起,例如这座城市中心区就是阿犹地亚王朝古皇宫所在地,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辟为保护区。

在这里,最为独特的风景就是佛塔。因为泰国人相信破坏庙宇或佛像是对神不尊敬的,所以都是用把建筑物包起来或盖起来,外面再建新的这种方法,因此建筑物都会越来越“有容乃大”,例如玛哈泰寺的主塔。这是一座上部呈含苞莲花状的纯素可泰式佛塔,它是李泰王(14世纪初素可泰王朝中期的君王)时重建的,原来是一座高棉式佛塔。那时,李泰王不想被人说他是受高棉影响,于是把原来的高棉塔包起来,外面盖成纯素可泰式的佛塔,这种不破坏前人作品的例子在泰国时时可见。例如同在玛哈泰寺中,位于主塔前的主僧院边上还有一个主僧院,这是因为在素可泰衰落之后,大城王朝的国王为了遮住旧有的主僧院,所以在它的外沿又盖了一座。

水漫大城府

在遥远的17世纪全盛时期,大城王朝一度控制了整个中央平原和南方。远东地区、世界各地的船只都溯着湄南河而上,进行贸易往来。湄南河是它赖以生存的黄金水道。但无论当时多么智慧的先知恐怕都难以预知,这一条河流有一天也会冲到宏伟的城池中来。这座意喻“不可战胜之城”,有一天会被洪水战胜。

在2011年漫长的雨季里,因为雨水比历史同期多,为了保住曼谷,泰国政府将北边南流的河水往东边与西边分流排往大海。不过,分流措施与防水墙挡水造成周围地区严重淹水。

于是,大城府周围湄南河流域地势低洼的农田、工业区域以及河道都遭到了洪水的侵袭,最终,这个曾凭借密布的河网防御敌人的城市,也第一次被水淹没。即便泰国政府试图在城垣遗址的周围筑上几米高的沙袋作为防御,但都没能逃过它们被倒灌的湄南河水浸泡的命运。

甚至在洪峰通过曼谷,进入大海后,溢出的洪水依然沿着大城府和巴吞他尼府平原缓慢倒灌,大城府仍逃不了沦为灾情最重的地区之一。洪水导致居民不得不躲出家门。一位54岁的曼谷出租车司机表示,这么多年来他从来没见过这么严重的洪水,虽然自己在曼谷工作,但是家人都住在形势严重的大城府,现在都只能躲到寺庙内避难。

但随着雨水的不停歇,寺庙也难以幸免于难,许多佛像被水淹没,却因为太重而无法抢救出来;更有大约一百条鳄鱼“水遁”,逃出被洪水流入的养殖场,对灾民构成重大威胁。

于是在10月10日,新上任总理英拉也亲临大城府,视察洪灾区,慰问受灾居民,这甚至被视为她上任后面对的第一次大考验;而泰国国家旅游局已经决定,在洪水退掉后,将处在更有利的位置来决定对泰国旅游产业的影响和对今后受灾的景点的重新规划,这意味着,这些古老的建筑或许将暂别游人。

篇5:古都读后感

这段话出于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川端康成出于对传统的切实的追求,写了《古都》。《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终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

古都是指日本东京,也许我们看待日本时会带有贬义的眼光,但在作者笔下,古都是那般繁华,那般充满着日本独特风情味的一座城市。在这样一个充满韵味的古都,那茂密的树林,特有的古风长桥,千重子和苗子也相遇在那樱花之下。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日本刚刚结束了战争的洗礼,美国侵略者留下的痕迹尚未被时光磨灭。那时的青年男女们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却还能拥有一份纯净的,无杂质的感恩之心,却懂得自己的幸福,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大幸运。而这仿佛也是川端康成用以表达自己对当代底层妇女的同情,哀怜,感恩的载体。让自己笔下的两位少女都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漫长的岁月里,从笼辱不惊的姿态,走过一季又一季的花开与花落……

在我看来,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相同的灵魂。若千重子是一树飘飞的樱花树,而苗子则是那个冬晨里微化的细雪。在那一个暖意的下午,我品着一杯暖茶,走进一个梦境,看到一个绝美的“八重樱吹雪”之宴。于我,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在漫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接纳命运的坎坷,以一颗易感动,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长。

篇6:古都读后感

正如李渔谈到女人之美在“态”,这本书也写出了“态”,无论是女主角千重子,还是家人,乃至整个京都的风貌。试想和服职人的千金,行走在樱花杉树,阵雨细雪之间,是何等的画面。然而书中既没有描摹衣香鬓影,也没有诗词歌赋的咏叹。不仅是以自然为美,更是以美为自然。就像书中人苗子所说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头,所以她的头发一直这么好看。”没错,就是这样,旁人认为出众的事物,在这里一直这么美丽,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带和稍嫌朴素的和服,看似不够美,缺乏古都味道,却正是通身之美的点缀,就像调味料。美人既非浓妆艳抹,也不粗服乱头。就这样自然地美着。

川端很赞赏三岛由纪夫的《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但那书就像一捧晶莹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对感情的态度也让人遗憾。《古都》则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亲切,苗子的谦逊,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礼,让人感觉他们无论怎样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长的话说,这些人都“知物哀”。开头的紫花地丁体现千重子对身世和亲情的思索,中间杉树林体现苗子清幽纯朴的心境,都是很优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飘然而去,尤为迷离。姐妹相知能否相见?两位少女花落谁家?都没有最终答案,让书中人和读者都很牵挂。但这种微妙的惆怅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树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沧桑男子之笔,写娇柔少女,写得这样好;以娇柔少女之事,写沧桑古都,写得这样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笔。此外,就像贾政说的,并不堆砌光彩晶莹等字眼,以清淡悠远的手法写出,才是古都风味。

篇7:《古都》读后感

环境学院环境工程092班梁安琪0908010203

《古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62年。川端康成的《古都》写一对从出生起就由于物质邪恶而分离的孪生姐妹,在不同的家庭长大成人,偶然相遇又因社会地位的悬殊而再次分离的结局。作者以清淡朦胧的笔触,传达出对纯净不幸少女们的悲悯,同时也融入了自身对自然人生淡淡的哀感、深隐的惆怅。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写的是京都,从京都四季中所举行的传统仪式:赏樱、时代祭、祗园节、大字篝火到名胜古迹:平安神宫、清水寺、南祥寺、园山公园等等都重现了古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长卷,让读者去细细品味。雅、物之哀、寂等概念所表现的是日本人的美学感觉,暗示的是美与感情世界的和谐。小说全篇贯穿描写的风物,既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人物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其主旨并不在铺展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既没有让他们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之中,突出了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宗旨,这正是《古都》的魅力之所在。在《古都》里,作者独具匠心地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古都的风物时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写景来牵动情节,同时又把景物人格化,借景来塑造人物,表现感情。《古都》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小说里的人物在绮丽的大自然中获得抚慰,得到寄托。作者巧妙地把紫花地丁这一象征物作为展示千重子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形象。紫花地丁在千重子看来是多么柔弱的花儿,孱弱无力的花枝依附于大树,遭受风吹雨打,其枝蔓是何等的脆弱!花的这些情状浓缩了主人公的无限哀情愁绪,人与物、心灵与外界交织在一起,“心物一体”表达出千重子微妙复杂的纤细心理。作者有意地进行主观化处理后,使主客合一,情景交融,从而达到审美的境界。紫花地丁成为千重子情感世界的外化。随着季节变化,从抽芽开花,花朵凋谢,叶子枯萎,千重子也从朦胧的伤感过渡到蕴含某种希望。在小说里所有的风物都已经不单是物象的存在,而是与人的心灵、精神以及人的命运相辅相成的。小说以四季为框架,把千重子和苗子的悲欢离合放在同一平面上,让故事情节随着四季景物的变化有秩序地深入展开:春天的苦苦思念,夏天的不期而遇,秋天的北山相约,隆冬的不告而别。作者巧妙地使人物内在心理的演变依托在紫花地丁这一外在景物上,千重子从这种“自然的生命”勾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忧伤。同时它也隐喻了一个基本的矛盾,从而展开作品的线索——对失散的孪生姐妹不同的遭遇和情怀。在“北山杉”一章再次出现这两株紫花地丁,作者又借助千重子的嘴说出“我也像生长在枫树树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来象征千重子的命运。千重子发出的感叹,不仅为故事情节的铺展和人物感情的流动起到了诱发作用,而且还构成了苗子登场后的微妙心理的伏线。后来现实中的千重子和苗子偶然重逢了,但是相遇并不意味着相识相知,于是,千重子陷入了更沉重的哀愁之中。到了“祗园节”一章再一次出现同一物象时,千重子凝望着紫花地丁,噙着眼泪遐思:“上下两株小小的紫花地丁大概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象征吧?”这才点明上下两株紫花地丁的隐喻含义。这对孪生姐妹经过春夏的几次欢聚,到了深秋即将悲离,在“深秋的姐妹”一章最后一次出现这两株紫花地丁时,他们的处境更使人感到忧伤,“那棵老枫树上长着的苔藓虽还是绿色的,可寄生在树干上的两株紫花地丁的叶子却已经开始枯黄了”。这简洁的一笔,浓重地渲染了千重子与苗子即将悲离的感伤情怀和沉痛心绪。可以说,千重子感情色彩的变化,许多时候是依托在紫花地丁的出现和变化之中,有时她会被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有时她又为紫花地丁的“孤独”而感伤。如果说《古都》中的紫花地丁是千重子的象征,那么北山杉又何尝不是苗子的写照呢?“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象一个乐章,送来了悠长的杉林之声⋯⋯”苗子就生长、劳动在这里。她仿佛是株山杉的精英,也象北山杉一样挺拔、秀丽、温良纯朴、生机勃勃。而她对不曾见过面的孪生姐姐的思念和关切之情,屡屡难拂,浓郁得一点也不亚于北山杉的“漫空笼

翠”。千重子在祗园节听到的“悠扬的杉林的音乐”就是苗子对千重子的幽幽挂念。及至后来姐妹相认后,在杉树下躲雨,这一象征意义就更加明显了。作者在写了苗子扑在姐姐身上为其挡雨之后,又有一段景物描写:“的确,北山杉树的枝丫一直修整到树梢。在千重子看来,呈圆形留在树梢上的叶子,就像是一朵朵淡雅的冬天的绿花。”无疑,作者在喻示千重子和苗子的手足之情犹如杉树一样优雅、纤细和微妙,更以杉树的坚挺、秀丽象征苗子那纯良、正直的心灵美。

小说中的紫花地丁以及北山杉已不单纯是物象的存在,而是与人的心灵、精神以及人的命运、性格相通了。景物变化和位移的过程,就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性格和人物情感心理的流程,人物性格的发展从忧到喜,又由喜转悲,完全使心灵融化进自然景物的变化之中,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川端文学很少直接抒情,而多是移情于景,以景抒情。此时,不管是“我”还是“物”都超越了自身存在,而成为一种意外之象,情外之韵,也就是说,成为一种即深又远的,浸润人心的余情。例如,小说中对以紫花地丁和北山杉为核心的意象创制,其艺术效果,让人觉得它们不只是千重子和苗子性格的象征,更重要的还是人们内心情绪在自然界引起的一种感应。它们在作品中多次出现,不仅连接故事情节、暗示人物命运,而且诱发人物的情感,甚至让人觉得自然景物仿佛是在主动呼唤人的情感一般。将人、事、情、理均溶化于自然景物之中,使大自然蕴聚着一种人的情韵,同自然美的韵致达到一种内在的完美的契合,从而创造出一种灵动飘逸的氛围,形成情景交融的美的意境,不仅很好地凸现了人的情韵美,而且还将自然美提炼成为纯度极高的艺术美。自然随着情感流动,情感随着自然变化,情与景氤氲一体——情已不再是原情,景已不再是原景,而只是成为密集浓郁的艺术氛围的元素,淹没在无限深邃的意象之中。这些意象的外延,不仅加深了意象的内涵,而且延伸了情感表现的空间,在读者心中掀起了起起伏伏层层叠叠的情感波澜,这些情感的余波荡漾开去,就像空谷回音,久久不能平息,极大地催生着余情幽玄之美。

正如前面所讲的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自然景物来感悟人生,体察人情的思维传统,后来又把这传统用之于文学,归纳成为其民族的美学思想——“物之哀”。“物哀”精神是日本古代文学的最重要特征。

“物之哀”简单说就是对“自然万物之情思”。日本人从自然风物的生死荣枯,引发出对生命短暂无常的哀叹,又再把这种生命哀叹投射于自然风物的过程中,感到天物的哀怜,人生的欣喜,并获得一种“物人同命”的心理平衡和“物心冥合”的精神超脱。正如川端康成所言:日本人的“悲哀和哀伤本身融化了日本式的安慰和解救”。

日本民族崇尚自然,钟情于大自然孕育出的自然美。日本人十分关注大自然的变化,对自然界的动一静都十分敏感,热爱自然是日本民族精神生活与“美意识”的核心。从文化艺术到宗教信仰,从日式建筑到庭院营造,还有日本的茶道、花道处处渗透和闪耀着日本人追求与自然融合的感情。“雪月花时最怀友”——就是当看到雪的美、月的美、四季时节的美而有所感悟时,当由于那种美获得幸福时,就会热切地想念知心朋友,但愿能与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就是说,由自然引起的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对人的怀念之情。日本的茶道就是欢会,是在美好的时辰邀集最好的朋友的聚会。沏茶、品茶只是联络感情、陶冶性情的手段。花道更反映出日本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他们喜欢将各种各样的花插入瓶内作为装饰品,以饱眼福。热爱自然、追求与自然的融合是日本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日本文学家尤其是歌人,对自然以及对自然界四季景物的变化,观察得格外细致;有时也会将自己融人大自然当中,以自然为友,以四季为伴,并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到笔下的景物之中,使景物灵性化、使自然人格化。在日本文学家眼里,生生不息的自然美,四季流转的季节美已化作美意识的底流,成为自己寄托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风、花、雪、月是他们袒露情感的最佳道具。日本和歌中就有讴歌四季美的名句“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在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情化的统一上,川端文学充分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

日本文学究竟为何对大自然如此挚爱?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日本人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地处季节风带,其气候的总特征是气温变化大,降水量多,全国面积虽然不大,可是由于南北狭长,所以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南北气温相差约有一个半月,如九州的樱花在3月末即已开放,北海道的樱花则迟至5月才含苞。一年四季界限清楚,变化显著。由于地形狭长且复杂,气候多变,所以日本生长的植物比较丰富,仅种子植物即多达近5000种。总之,日本是个自然景物多姿多彩的国家。川端康成曾深情地说:“世界上再没有像日本的绿色那样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纤细微妙的了。春天的嫩叶那样青翠欲滴,秋天的红叶那样鲜红似血。别的国家恐怕再也没有像日本那样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吧。在这种风土、这种大自然中也孕育着日本人的精神和生活、艺术及宗教。”

正是这种如画的大自然培育了日本人的精神和生活。自古以来,许多著名的建筑,如仁德大皇陵、伊势神宫、日光东照宫、严岛神社等等,几乎都置身于美丽优雅的大自然怀抱中,这是日本由来已久的传统。独特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了日本民族独特的自然观,即热爱自然,将自己的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自然之美,追求人生的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中,日本人便形成了“自然之力不可征服的自然观”,他们力争探求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日本民族对自然既有一种与之共生的亲和力,又有一种将自然神化的敬畏感和崇拜意识,他们本能地把人生、自然与神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四季的流转、自然的律动,视万物为有生命的存在。基于这种感受,大自然在日本民族心目中已成为有灵性的美的存在,成为日本文学家争相讴歌、赞美的对象。所以,日本的和歌集多以春夏秋冬四季分类,俳句则须咏入直接表现季节或暗示节令的季语。否则,则是不规范的,至少算不上佳作。

篇8:青岛元素 惊艳古都

以“牵手西安·相约青岛”为主题的西安世园会“青岛周”,用生情并茂的开幕式、唯美浪漫的文艺演出、随风荡漾的帆船巡游、精彩纷呈的艺术巡游、美轮美奂的城市形象及旅游宣传推介、图片展等7大版块的活动,让游客近距离地认识和感受魅力青岛,并向世人传递这样一个强烈信息:2014年青岛世园会欢迎您!

2011年10月15日上午10时30分,伴随着歌舞《魅舞倾城·相约青岛》在西安世园会浣溪沙舞台唱响,“牵手西安·相约青岛”一一2011西安世园会“青岛周”的大幕正式拉开。一时间,广运潭锦绣湖面帆船帆板随风荡漾,园区内主要道路巡游彩车徐徐前行,一杯杯清爽的青岛啤酒,不但让游客现场品尝到了青岛的热情,也让游客们感受到来白海滨城市的澎湃,感觉到了西安世园会已进入青岛时间。

开幕式上,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14年青岛世园会执委会执行主任王建祥,中共西安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雷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同时分别代表两个世园会主办城市相互交换了城市礼物。

“青岛周”开幕式结束后,青岛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教授、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刘玉霞与青岛籍著名钢琴演奏家联袂演出的音舞画《帆韵》,在唯美的音乐中,10余名儿童合唱演员与10余名舞蹈演员以曼妙的舞姿流水般地布满舞台。随之是《崂山雨丝》、《街舞》、《扇趣》、《大海梦幻》和电小提琴组合《胜利》、《辉煌》等节目。整台节目的编排,使浣溪沙舞台表现形式丰富、立体、具有强烈的动感,多方位地演绎了青岛城市文化特色及时尚风貌。

青岛素有“天然影视之城”的美名,也是一个影视明星辈出的城市。开幕式现场,青岛籍著名影视明星和著名企业家还通过VCR向世人发出“2014相约青岛”的邀请。

篇9:《古都》读后感

“当千重子发现紫地丁花时,在院子里低低飞舞的成群小白蝴蝶,从枫树干飞到紫花地丁附近。枫树正抽出微红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飘舞,白色点点,衬得实在美极了…”《古都》一书的总体基调是安静的,唯美而不失清新,读完之后一股挥之不去的依恋感油然而生。文中隐隐地透露出过“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让每一位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幸福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恒的…

《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静谧中进行的,无论是千重子与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宫赏樱花,还是千重子与妹妹苗子在北山杉场里的偶遇,所有的场景仿佛只有两个人的世界,一切就此停止,婉转地却掷地有声地道出各自的台词,这种与年龄不符合寂静心态,文中比比皆是。年轻的千重子喜欢清雅的图案,喜欢在闲暇时参观古老的寺庙和神宫,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这些思想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清澈无华,质朴纯真。

当千重子同时面对真一的爱慕和秀男的称赞时,她虽依恋真一,但却对秀男的称赞与关心无法拒绝,她无法马上抉择这两份情感,这种少女的羞涩和犹豫,浅浅的哀思和忧愁,逼真而形象,生动且丝丝入扣。而自从千重子知道自己是弃儿之后,她与父母之间关系也产生了相应微妙变化,常常千重子会因为父母的一两句无关紧要的话黯然流泪,特别是得知其孪生妹妹苗子的下落后,这种情感波动更表现得愈加明显:一方面千重子真心地希望和失散多年的妹妹住在一起,渴望去了解自己唯一的亲人,但另一方面千重子也舍弃不了自己的养父养母,辜负不了那份真挚的爱,承受不住那份难得的感动。

《古都》读后感2

《古都》一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背景京都民风民俗的描写。川端通过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因战败而荒芜了的日本美。他在书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庙,例如平安神宫,清水寺,著名的节日例如:袛园会,葵节。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衢、庭园、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地,在战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乡,所以川端对于描写日本的民风民俗充满了热情。

而最吸引我的则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写,在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满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以上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心里描写,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着些许的伤感。

而贯穿全文的则是千重子与其孪生姐妹苗子的悲欢离合故事,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同情,无论是《雪国》中的驹子还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将她们的悲哀与朴实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则是《古都》的结尾,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却从心底涌出一股悲伤的情绪,那种悲伤与郭敬明的悲惨小说不一样,那种淡淡的忧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缝隙里,一直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结尾是这样的: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还在沉睡中。”

读罢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觉得心中一片宁静,原本非常浮躁的内心现在已经如一潭止水般平静,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古都》读后感3

“夏季昼长,尚未到夕阳晚照的时分。还不是一抹寂寞的天色。上空燃烧着一着璀璨的云霞。”

这段话出于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川端康成出于对传统的切实的`追求,写了《古都》。《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来: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终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

古都是指日本东京,也许我们看待日本时会带有贬义的眼光,但在作者笔下,古都是那般繁华,那般充满着日本独特风情味的一座城市。在这样一个充满韵味的古都,那茂密的树林,特有的古风长桥,千重子和苗子也相遇在那樱花之下。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日本刚刚结束了战争的洗礼,美国侵略者留下的痕迹尚未被时光磨灭。那时的青年男女们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却还能拥有一份纯净的,无杂质的感恩之心,却懂得自己的幸福,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大幸运。而这仿佛也是川端康成用以表达自己对当代底层妇女的同情,哀怜,感恩的载体。让自己笔下的两位少女都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漫长的岁月里,从笼辱不惊的姿态,走过一季又一季的花开与花落……

在我看来,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相同的灵魂。若千重子是一树飘飞的樱花树,而苗子则是那个冬晨里微化的细雪。在那一个暖意的下午,我品着一杯暖茶,走进一个梦境,看到一个绝美的“八重樱吹雪”之宴。于我,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在漫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接纳命运的坎坷,以一颗易感动,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长。

望见,古都,那股繁华。

《古都》读后感4

《古都》讲述的是一个生意衰落的绸缎批发店的收养女儿与自己的孪生姐妹相见、相识、分离的过程。其中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古都东京的风土民俗。文章开篇便以千重子家前一棵枫树洞里的两株紫花地丁在春天里开放,象征着千重子和苗子两人。以自然界变化为明线,标题如“春花”“秋色”“松林的翠绿”“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一些意象来牵引出另一条暗线“千重子和苗子的相识、相知、分离后的各自安好”。

整本书读后给人安静、悲戚的感受。作家将凡人心中波涛骇浪的情感以细腻的笔调轻描淡写,使人感到安静,也许是因为这些情感的发生都是在樱花漫天飞舞、杉树葱郁的环境的衬托下,才变得如此内敛而深沉。千重子既有着对姐妹的急切相识之情,又有着对寄养父母的不舍之情。她是一个在古都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享受美好年华,面对真一兄弟两的爱慕难以选择的娇羞少女。而勤劳、漂亮、坚强的苗子在贫苦山林忙于耕种,山林的封闭以及身世的不堪让她自闭不已,面对千重子及家人的热情,秀男的追求,她渴望又谨慎。这也暗示着日本当时的城市和农村差异也很大,地域的隔膜也是终不成圆满结局的一个原因吧。因此“苗子摇摇头”。

文章中花的隐喻也很好。在“深秋的姐妹”篇中,“那棵老枫树上长着的苔藓,依旧是绿油油的,而寄生在地上的那两株紫色花丁的叶子,却开始枯黄”。暗示着两姐妹即将分离。冬天的花终将抵不到炎夏,在短暂的开放的幸运后,便不再有。

《古都》读后感5

在夏日的阵雨中重温了《古都》,川端的笔调淡淡的,仿佛在蒙蒙细雨中故事一笔一墨晕染开来。千重子家的古树上,寄生了两棵紫花地丁,咫尺天涯,正如千重子和她的孪生姐妹苗子。身负弃儿这样不祥的命运,千重子的气质里带着抹不掉的哀伤,但这并不妨碍身边的人如此爱她。水木真一,是千重子的青梅竹马。年龄相若的二人,情窦初开。两人言谈相处之间,还带着稚气未脱的羞涩。后来千重子的父亲谈及结婚的事,千重子心中浮现的是真一的模样,内心深处应该对真一有着这样的期待吧。两人之间大概是默默的喜欢,然而也许是青梅竹马太过顺利,迟钝的真一似乎没有把和千重子的感情看的特别重要。和真一不同,真一的哥哥则是如此珍视千重子。“若是真的,那扔在我们店门前就好了……真的,扔在我们店门前就好了。”龙助满怀深情地反复说了两遍。”虽然未直接提及爱情,这样发自内心的话语也让千重子觉得窒息般的心动。龙助甚至也愿意为了千重子而放弃继承家里的遗产。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最倾心的是真一。

上一篇:皮鞋广告词下一篇:中学生满分议论文:生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