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网

2024-05-07

高考心理网(共8篇)

篇1:高考心理网

山西美术高考网

篇一:2015年山西省艺术类高考曲目目录

篇二:山西美术高考对高三的艺术类考生来说

山西美术高考对高三的艺术类考生来说,今年的美术联考已进入倒计时。记者日前调查发现,不少艺考生为突击专业课却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时间。高三老师指出,往年不少艺考生的专业课成绩在全省统考或艺术类高校校考中名列前茅,文化课高考成绩却“亮红灯”,最终名落孙山。特别是今年教育部新规对文化课提高了门槛,家长和学生应予足够重视,千万别被文化课“拖后腿”。

进重点班不如进“合适班”

太原学生小李今年升高三,开学后本该进入紧张的备考时期,但小李却常常一两天都不回学校上课。他说:“我成天都泡在画室里了——学习艺术理论、色彩理论还有构图研究等,晚上还要学基础素描。任务很重,但这是我的兴趣,比上数理化有趣多了。”

记者采访了山西多所高中的老师,他们均表示,虽然进入高三,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已经当仁不让成为第一要务,但许多艺术生都是插班在普通班里学习,等专业考试结束才回校学习文化课。等到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了,有的同学会因此灰心,严重影响了文化高考成绩;有的同学努力追赶文化成绩,好不容易拉近了差距,但高考时间也到了,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有些学校对艺术生的文化学习也不是特别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出成绩还是要靠普通生,艺术生的学习全靠自己‘自生自灭’,对艺术生的文化学习关注不够。老师们对艺术生的教学也不如对普通班那样卖力。”太原市外国语学校的赵校长说。

赵校长表示,有的艺考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良好成绩,盲目找关系,要孩子进入学校的重点班,但是孩子成绩反而愈糟糕。“老师是好老师,学习氛围也好。问题出在这样的班级课程进度和难易程度根本不适合艺术生的学习,重点班的学生学习方法、进度和课程是按照600分以上的标准来设置的。作为艺术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从初二开始学习画画,他们一心想让孩子在美术方面有所专长,因此没有注重文化课。“高二下学期,孩子参加课外辅导,效果一般。明年孩子就高考了,文化课‘欠账’太多,而她最近情绪也很低落,开始有厌学情绪了。”

艺术创作必须有文化素养的积累

据太铁一中的黄老师介绍,学生报考艺术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部分学生是从小热爱艺术,一部分学生则是文化成绩一般,只是为了考大学走捷径“献身艺术”,后者的比例更大。不少“半路出家”的考生甚至只学了两三个月就匆匆上了考场。但不管是“一直热爱”还是“半路出家”,对于艺术类考生来说,文化成绩是他们的“短腿”。“一般艺考生都是‘死’在文化成绩上。”据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招办的周老师透露,在每年的考试中,有很多学生过了美术科统考,但文化分数线一出来,剩下的就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了。由于艺考生文化成绩跟不上,导致有些艺术院校生源素质一般。“现在的学生专业好 的文化不好,文化好的专业一般,最后考上的可能是各方面相对均衡的,有些专业素质很好的苗子被刷掉了。”据悉,目前,艺术专业朝着多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实用艺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周老师表示:“艺术创作必须有文化素养的积累,艺术作为一门修养教育,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学艺术要因材施教,为了升学的目的而一窝蜂挤进来,往往得不偿失。”太原师范学院徐老师说,他常常接触到一些学生,靠艺术生走捷径进入名校,但学得很痛苦,因为专业能力不过硬而表现平平,学业基础不扎实导致学习跟不上,甚至还产生厌学心理。徐老师认为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爱好和决定,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升学而弃文从艺,即便是艺术考生也要重视文化学习。

据太原市第三中学的陈老师透露,多数艺考落榜生都是由于文化课不达标,他们为备战艺考而长时间脱离校园,文化课有长达3个月的“空白期”,致使高考中文化课失分严重。

三四个月不学习文化课肯定不行,现在这个阶段,应该文化课与专业课齐头并进。因为艺考时间关系,学生以专业课补习为中心也很正常,但每周至少要有两天专门学习文化课。艺考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应该每天分时间段学习,不能偏废。突然长时间学习专业课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升学都不太有利。艺考生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而文化课内容繁多,时间紧迫,所以考生往往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足。但是,艺考生只要学习方法得当,依旧有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成绩。

“艺考生备考时间有限,所以要学会重点复习。其实,高考试题中基础知识占大部分,难题偏题只占少部分。艺考生要学会放弃难题偏题,集中精力复习基础知识,争取把基础知识部分的试题分数拿到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题目上不丢分。”

美术高考中的色彩,是美术高等院校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它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相对于美术高考考生来说,很多人都画不好,并且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以下例举部分问题,并配相应的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平”与“色彩单调”的毛病在初学者画面中经常出现。它们主要是指画面物体包括衬布在内,要么被画得平平的(显得非常的单薄),要么就是画成单色画(只有体积,没有色彩),物体之间都贴在一起,没有空间,让人透不过气。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

1、素描观念显得非常的单薄,认识不到调子因素在画面中表现的重要性,认识不到色彩关系的形成是依赖于三大面、五调子的,从而导致物体被画得相当的平整。这种情况的产生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在的高考美术教学急功近利,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升学率造成的。所以,很多同学在高三开始学习美术,赶鸭上架,在还没认识到素描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画色彩了。这是画面被画得平和单调的根本原因。

2、在作画的过程中,他们没有意识到用立体的观念去观察物体,分析物体;也没有认识到任何物体中的体积在绘画中都是由三大面,五调子构成。立体观念相当的差,有些同学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三大面、什么是五调子。

3、色彩单调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画色彩是画色彩的关系,画它们之间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而不是仅仅依赖用固有色或固有色加白色或黑色来表现形体。

诸如此类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

1、加强学生对“体”的认识与理解,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在绘画中任何“体”的产生都必须由五调子或三大面构成;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起“体”的概念。同时,在作画的过程中还要强调三大面与五调子必须与形体结合起来。

2、加强素描专业课的学习,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解决素描存在的问题。素描是色彩的基石,这个基础打好了,实际上色彩也就成功了一半。

3、画色彩的过程中,经常向学生灌输色彩的形成是由于色彩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让他们多去找色彩间的联系,多去思考色彩间关系。

二、“花”和“脏”也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它们主要是指画面整体色调或单个物到处是同样的色彩,要么花花绿绿,要么到处都是脏稀稀的,画面效果很差。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

1、观察过于局部,作画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着某些小地方,从而导致画面一些本不该亮的地方也画得像白纸一样,亮晃晃的,让人看了眼睛难受。

2、笔上的颜色含水分太多,无论是前景还是背景到处使用湿画法,第一遍还未干,第二遍便随意的铺上去,使得画面脏稀稀的,难看致极。

3、作画的过程中,运笔始终是“磨”而不是画。反复的磨、擦很容易导致画面变得光秃秃,到处都光秃秃从而使得绘画完全失去原有的本体语言。

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初学者对色彩了解得不够深入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有:

1、调整作画方式,重新回到整体,以整体的眼光观察形体,观察色调。观察局部时要谨记以整体的眼光来观察局部的形体、色彩,分析整体中局部的形体、色彩,表现整体中局部的形体、色彩。

2、正确的运用干、湿画法,做到前干后湿;笔中的水份也因此有所变化,后面的背景或物体,水份含量多一些,前面的水份含量少一些,用笔明确一些。

3、最好能作到每一笔一个色块,当然不是指一块红一块黑,而是指每个色块以及色块间的微妙变化。

三、“粉”与“焦” 的毛病在初学者画面中表现也很突出,粉是指画面白色用得过多,到处都灰蒙蒙的,很是粉气;焦的缺点跟粉恰好相反,焦是黑色用得过多,画面透不过气来,让人看着难受极了。

解决它的办法有:

1、尽管水粉画没有白色是不行的,但是我们仍然要控制白色的使用量,切忌每一笔都用白色,增加对一些纯度高的色彩使用量,譬如说柠檬黄、湖蓝、浅绿等。这是因为它们的使用也能起到提亮画面色彩的作用。

2、尽可能的不使用纯黑色,必须使用黑色时要注意黑色的色彩倾向,红黑、蓝黑、绿黑等等。而且,在深入刻画物体时,不能完全用黑色来刻画物体的素描关系,这是画面焦的重要原因

篇三:2017年山西艺术类统考报名时间安排 =2017年山西艺术类统考报名时间安排

2017年山西艺术类文化课高考报名及美术统考报名方式

2017年我省普通高考报名采用“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的方式。

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在毕业学校所在县(市、区)招生办设立的报名点(站)报名、确认,其他考生在户籍所在县(市、区)招生办设立的报名点(站)报名、确认。

符合外省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须在学籍所在县(市、区)招生办设立的报名点(站)报名、确认。

(四)网上报名时间

2016年11月18日8:00—22日18:00。考生须按规定时间完成高考“网上报名”,逾期不予受理。

(五)现场确认时间

2016年11月24日8:00—30日18:00(六)报名程序

1、各县(市、区)招办须在报名开始前编制、打印考生的考生号和初始登录密码,并做好网上报名宣传和培训工作。

2、考生报名时须先到县(市、区)招办指定地点领取考生号和初始登录密码,凭考生号和初始密码登录“山西省普通高考网上报名系统”,认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有关考试作弊处理规定、《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山西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诚信报名考试承诺书》,同意履行承诺后输入报名信息。网上报名信息采集工作流程及有关要求,详见《山西省2017年普通高考网上报名使用说明书》。

3、考生网上下载《山西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由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对其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作出全面鉴定(具体要求见第二部分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山西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在现场确认时交报名点(站)。

4、考生网上报名信息提交后,须在规定时间(11月24日-30日)到各报名点进行考生数码照片采集及考生身份证信息校验,并打印报名信息确认表,经考生本人签字确认。对考生确认过程中指出的错误信息,县(市、区)招办须及时更正,确保准确无误。考生确认签名后,由于信息错误导致的后果完全由考生本人负责。

5、市招生考试部门(12月1日—3日)负责对所辖县级招生考试部门采集的报名信息进行汇总校验。

(七)报考科类

报考科类分为文史、艺术(文)、体育(文)、理工、艺术(理)、体育(理)、单独招生考试(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职教师资、残疾考生单招以及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等提前单独招生)七个科类。考生报名时只能选报其中的一类,报名信息一经确认则不得更改报考科类。选择单独招生考试科类的考生不得参加全国统考,选择其他科类的考生也可参加经教育部或省招委批准的单独招生考试。

报考文史、艺术(文)、体育(文)类考生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外语和文科综合;报考理工、艺术(理)、体育(理)类考生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外语和理科综合。准考证号以考点为单位,分文、理两类随机编排。

报考艺术(文、理)类的美术、音乐、舞蹈省统考专业的考生不能互相兼报,但可兼报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及戏剧影视文学、书法学等艺术类其它专业。填报志愿时,报考艺术(文、理)类和体育(文、理)类的考生可分别兼报文史类或理工类志愿。

(八)报名规定

1、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报名时,须在网上填报个人基本信息,并持《户口簿》、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证明,到县(市、区)招办设置的报名点(站)进行数码照相,身份证信息校验,办理报名信息确认,并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考报名考试收费标准的通知》(晋价费字[2012]167号)文件规定缴纳报名考试费。报考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还需按规定缴纳专业考试费。

考生报名现场确认时,必须通过身份证阅读器进行身份证信息校验,未进行身份证信息校验的考生将不能参加普通高校的招生考试及录取。

2、被推荐为普通高校保送生的学生仍须参加全国统考报名。

3、在我省就读内地西藏班的西藏籍考生,在就读学校所在地县(市、区)招办设置的报名点(站)报名。

4、报考单独招生考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报考少年班的考生必须参加报名,否则无法办理录取手续。

5、报考少年班的考生,只能参加相关院校少年班的招生录取,不能参加普通高校非少年班的招生录取。统考前已确认被有关高校正式录取的考生(如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录取等),不再参加普通高考和普通高校招生录取。

6、报考面向贫困地区招生的“专项生”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名,且有本县高中或职业高中三年学籍并连续三年在具有学籍的学校就读。

7、我省户籍的考生不得在外省(市、区)借考。

8、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及综合评价信息由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提供。

篇2:高考心理网

第一时段(考生网上信息录入时间):12月1日-5日;

第二时段(信息现场确认和指纹采集时间):月6日-25日;其中报考艺术类的考生信息现场确认和指纹采集时间须在12月15日前完成;

第三时段(考生报考资格初步审查时间):年12月1日-31日;

第四时段(公示、考生报考资格复查时间):1月4日至本年度录取工作结束;

第五时段(考生照顾政策审核时间):204月30日前;

第六时段(体检、综合素质评价时间):年4月18日前完成集中体检和审核工作并将体检表、综合素质评价表送宁夏教育考试院信息处扫描,5月20日前体检工作结束。

(一)网上报名前准备工作

宁夏教育考试院负责网上报名系统初始化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做好宣传工作;各县(市、区)教育考试中心负责维护本辖区派出所代码库和中学代码库工作,设置报考点(学校)管理员帐号和权限,生成往届生、社会考生和不具有宁夏户口的流动人员子女考生的网上报名考生号;报考点(学校)设置班级管理员(班主任)帐号和权限,生成具有宁夏户口考生应届生网上报名考生号。

(二)考生网上填报报考信息

1、考生报名前应在所在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或县(市、区)教育考试中心申请领取网上报名所需考生号(14位),登录宁夏教育考试院公布的网站进行报考信息填报。

2、考生填报的流程为:(1)填写报名表草样(可到报考点领取或在网上自行下载);(2)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网上填报报考信息并提交保存;(3)在网上报名期限内考生可对保存但没有上报的报名信息进行修改;(4)在报名截止时间前考生上报其报名信息。

考生网上填报的报考信息是参加我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的重要依据,考生报考信息必须由考生本人填报并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负全责,任何人不得代其填报。

(三)网上报名信息现场确认

考生凭本人第二代身份证在县(市、区)教育考试中心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办理报名信息确认手续。

1、交验有关证件、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2、报考资格初审。

3、交纳报名考试费。

4、采集考生居民身份证信息和指纹信息。指纹信息采集统一使用宁夏教育考试院下发的采集软件。采集时考生须出示居民身份证,采集身份证信息后采集指纹信息。考生指纹采集左右手各采集一枚,按拇指、食指、中指、环指、小拇指顺序,若拇指采集成功后,其余手指不需再采集。如因技术原因和残疾等无法采集指纹的,需登记无法采集的原因,上报考试院备案。确保考生身份信息完整准确。

5、进行考生本人电子照片现场采集。

6、考生须现场核对报名信息登记表无误后,签名交报考点,县(市、区)教育考试中心保存备查,并在考生录取后装入考生纸介质档案。

(四)报名资格审查

县(市、区)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小组可在考生网上报名信息和考生信息确认期间审查考生报考资格,对于符合报名条件第(四)条中第7、8、9、10款的考生,还须要求考生填报相关报考承诺书。县(市、区)教育考试中心须依据县(市、区)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小组的审查结论,对符合我区报名条件的考生组织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并核发准考证。对不符合我区报考条件的考生,取消其报考资格。

(五)各县(市、区)教育考试中心须认真审核申报享受照顾政策的考生资格,核对考生网上申报的照顾项目并修正照顾项目特征信息,同时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享受照顾政策的考生名单以及原始证件的复印件(1份)。

(六)县(市、区)教育考试中心须将所有报名考生名单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各中学要以班级为单位,将报考考生名单在学校、班级显著位置张榜公示,内容须包括考生姓名、性别、民族、学籍号、户口所在地、应往届、农村户籍、是否符合政策性移民子女考生、是否符合专项计划报考条件、拟享受的录取照顾政策等。

(七)考生网上报名数据除用于工作外,任何人不得私自对外提供考生相关信息,不得利用考生信息非法牟利,违反规定者将依法严肃查处。

(八)县(市、区)教育考试中心打印数据由客户端子系统自动下载,用加密方式导入系统中,任何人不得打开数据库。

篇3:试析腾讯网“高考状元”系列报道

最近几年, “高考状元”被越炒越热, 各个方面出于不同的目的炒作“状元”, 有的地方甚至开始深度炒作, 炒作起“高考榜眼”、“高考探花”。在这股“状元热”之中, 有声音呼吁社会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对待“高考状元”。本文选取腾讯网高考频道的《状元》栏目为研究对象, 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1], 来分析网络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的特点与不足。

在统计过程中发现, 腾讯网对2011年高考状元的报道从6月16日开始出现, 6月24日达到最高峰, 直到7月2日没有稿件更新。因此, 本文选取了6月16日到7月1日这段时期的报道为分析样本。

一、建构类目

本着详尽无疑、互相排斥的原则, 本文从“怎么说”和“说什么”两个方面建构类目。[2]

(一) 报道形式

本文以报道形式为依据将样本分为4类: (1) 文字报道:仅仅由文字构成, 由编辑处理的普通新闻报道, 或从其他报纸或媒体转载的新闻报道, 有的文字报道中会配有当事人图片或者照片, 但仍然是以文字为主; (2) 图片报道:以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为拍摄对象, 主要以照片或图片再现新闻场景, 或者配以少量文字进行辅助说明; (3) 新闻评论:围绕新闻事实、新闻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4) 专访:由记者对某个人物或某个问题进行主动和深入的调查、采访而写出的报道。

(二) 报道内容

本文按照新闻报道的内容将样本分为以下几类: (1) 状元信息通报:包括报道高考状元分数、毕业学校、各地相关政策等纯新闻信息的报道。 (2) 成长经历:对高考状元的学习经验、高考状态、个人经历、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报道。 (3) 择校去向:包括高考状元的择校意愿、各大名校的优惠政策和录取方式等。 (4) 深入思考:专家学者呼吁对“状元热”的冷静思考, 对状元未来发展的客观分析以及由“高考状元”来深入探究体制等问题。

(三) 标题的倾向性

分为三类: (1) 客观中立:注重新闻事实的叙述, 较少或不做评论。 (2) 负面倾向:为吸引眼球渲染炒作、过度挖掘与高考无关的信息。 (3) 正面倾向:呼吁社会冷静思考, 正确引导舆论。

二、内容分析

据笔者统计, 从2011年6月16日开始, 腾讯网开始有了2011年高考状元的相关报道。从16日到7月1日的16天时间里, 腾讯网共有相关报道154篇。笔者将以这154篇报道为样本来分析腾讯网有关高考状元的报道。

(一) 报道的时间密度

据统计, 报道从6月21日到6月23日呈急剧上升趋势, 从23日之后逐渐下降, 27开始明显下降。6月20日10点59分以前的三篇报道是有关地方教育部门严禁公布高考状元的禁令。从6月20日11点43分宁夏文理状元揭晓开始, 报道数量急剧上升, 到23日到达顶峰, 当日共有报道47篇。24日和25日有所下降, 分别为25篇和24篇, 26日和27日分别为14篇, 28日以后每天的报道均在3篇以下。 (见图1)

(二) 报道形式统计

在154篇报道中, 文字报道36篇, 占总量的23.4%;图片报道24篇, 占总数的15.6%;新闻评论7篇, 占总量的4.5%;专访87篇, 占总量的56.5%。 (详见图2)

统计结果表明, 专访占据了报道形式的半壁江山。作为天之骄子, 笑傲考场的高考状元能够横扫千军万马、独占鳌头, 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人们迫切希望了解这些同龄人中佼佼者的成长经历, 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于是, 各大媒体竞相采访高考状元, 甚至是他们的家长、老师、朋友等, 力图全方位地呈现一个立体的形象, 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对高考状元个人信息的过度挖掘、把一些与高考无关或者仅仅为了吸引公众眼球的信息全部呈现并放大, 过分神话高考状元的形象, 对这些状元未来的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有待商榷的。这样的过分关注, 也会在全社会形成炒作高考状元的不良风气。

其次是文字报道, 主要是对于高考成绩的即时通报, 各地各高校政策的说明等。2011年6月26日, 国内知名网站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2011中国两岸四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对1952-2010年我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情况和职业状况展开调查统计分析, 腾讯网对这份报告作了比较详尽的梳理和报道。

图片新闻用的比较多的时期, 是在高考状元刚刚开始陆续公布的时候。此时, 媒体还没有关于高考状元更为详尽的信息, 但为了在第一时间赶发消息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就抢先把状元的照片发出来, 再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另外, 在专访中大部分都配有高考状元的特写照片, 但因为这些新闻的主要信息不是通过图片传达的, 因此, 笔者将这些图文并茂的稿件归入了专访一类。

新闻评论仅有7篇, 主要是专家学者对“状元热”这一现象的思考和呼吁, 或者是对各地各校相关政策的评论。

(三) 报道内容分析

154篇报道中, 按照报道的具体内容, 各类稿件数量和所占比例如下:信息通报, 45篇, 占总量的29.2%;成长经历91篇, 占总量的59.1%;择校去向10篇, 占总量的6.5%;深入思考8篇, 占总量5.2%。 (见图3)

统计结果显示, 报道内容和报道类型基本上对应的。高考状元的个人成长经历主要是以专访的形式呈现, 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性格、情感、兴趣、成绩、学习经验等各个方面;信息通报以文字报道为主、图片信息为辅, 通告的信息包括高考成绩, 毕业学校;高考状元们的择校去向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对高校评价的风向标, 因此也受到关注, 这方面的内容包括名校争抢状元的举措, 状元的择校意愿等;对状元热的反思、甚至是对高考制度或教育体制的深入探析, 则主要是以新闻评论的方式呈现, 这些新闻评论多多见于后期社会对状元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的时候, 仅6月27日当天共有新闻评论7篇。

在统计稿件内容的时候, 笔者发现, 有一些新闻稿件的内容相似度很高, 甚至只是标题略作修改, 文章内容却是换汤不换药。这一点在成长经历这一内容的呈现中尤为明显。

(四) 标题分析

考察154篇报道新闻标题的倾向性, 客观中立的119篇, 占总量77.3%;负向标题19篇, 占总量的12.3%;正向标题16篇, 占总量的10.4%。 (详见图4)

标题客观中立的稿件119篇, 这些稿件注重呈现新闻事实, 标题中没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出现。

标题旨在正确引导舆论, 发人深省的新闻稿件稿件16篇。这些稿件或是用问句引人思考, 比如《高考状元不是顶尖人才很正常?》、《争抢状元风气谁来改变?》;或是呼吁社会如《给状元热降降温》;还有的一针见血、直击问题关键《高考状元热并非一头热》《教育部禁炒作高考状元难落实背后存利益链条》;还有一些通报各地相关政策的信息类稿件直接在标题中出现了“反对炒作”“不公布状元”这一类的字眼, 如《辽宁剪断“状元利益链”禁止炒作中高考成绩》、《教育部重申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公布高考状元》、《广东不再公布高考状元, 广外率先取消状元奖》、《山东“冷冻”高考状元信息成绩数据统一管理》。

标题夸张、刻意渲染的稿件19篇。有的是夸大高考状元的智商, 神话状元形象, 如“看腾讯新闻到12点”、“考前每晚看会儿电视”。这类标题刻意强调学习之余的“逸”, 忽略了他们除此之外所付出的“劳”, 给人们造成高智商不努力也能夺状元的印象。另外一类标题则是为了吸引受众刻意制造吸引点, 出现了“浙江最牛姐妹花”、“千年老二这次考第一”、“霸气拒绝清华自主招生”这一类的字眼。

三、结语

腾讯网对高考状元的报道很好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快速及时通报高考状元的信息。报道形式多样, 报道题材广泛, 能够全面、立体地呈现相关信息, 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但是, 仍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首先, 报道深度不够。大部分新闻稿件仅限于对高考状元的高考成绩, 个性特征, 学校、家庭、亲友、社会的反响, 择校意愿等表层信息的呈现;对“状元热”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隐忧, 或是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较少涉及, 就更不用说是对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的探究了。其次, 报道同质性较高。很多稿件只是标题改动, 文章内容却大致相同, 这与网络媒体大部分稿件是转载传统媒体的因素有关;还有一些稿件基本上遵循着“高考成绩——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同学中间是好榜样”的套路来报道。这类相似的稿件呈现给受众, 只会让受众麻木甚至是厌烦。再次, 舆论导向有偏差。仅有的几篇反对炒作、深入思考的稿件被淹没在大量的“炒作”稿件中间, 而且有些稿件本身也涉嫌炒作, 比如有的稿件文不对题, 只是断章取义地将内容中某个方面放大夸张, 有的过分渲染神话状元的形象, 还有的稿件详细报道了各大名校的“状元争夺战”。这些报道虽然在短期内会吸引受众, 但从长远来看会影响一个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腾讯网作为一个大型门户网站, 在有关高考状元的报道上能够遵循基本的媒介素养, 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的全面性。但是, 在深度报道、平衡各方观点、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9) :275—297.

篇4:沉迷网购是种心理疾病

2015年的购物节,淘宝网宣布“双十一”当天销售额为912.17亿,而2014年的“双十一”销售额还只有571亿元,第一个“双十一”购物节诞生于2009年,那一年的销售额仅有1亿。网购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轻点鼠标就能购物,价格比实体店便宜,省时省钱的网购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然而,网购交易额如此之大,真的就能代表消费者的需求大吗?其实,在网购火爆的背后,潜藏着浪费、不理性消费等诸多心理和生活上的弊端,值得思考。

从众消费。

“我的朋友连鸡蛋都网购。看她们每天快递包裹不断,我自己不买点东西很不甘心。”小武自嘲道。从众心理容易导致盲目浪费,尤其在网络促销中,很多网民已经偏离了正常的消费目的。

贪图便宜。

“明明只想买几双袜子,可为了参加‘满百免邮’活动,买回一堆没用的东西,堆着用不上,看着还心烦。”小王感慨道,每次网购都想拼运费,看似省,实则亏。拼运费这一舍本逐末的行为成了网购中最常见的浪费原因。有人花半天与店主磨洋工,只为减免5至10元的运费。购买行为要本着实用、适度的原则,如果为便宜而买,就容易产生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

缓解压力。

其实网上购物的背后是一种心理需要。许多白领的网购行为大都为了享受购物过程,而非实际需要。购买行为会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愉快感;看着商家使尽浑身解数吸引你购买,满足了“主导过程”的心理需要。

内心空虚。

我的朋友小王去年“双十一”共花销3766元,是他1个月的薪水。当晚,小王将QQ签名改为“拒绝网购”,希望警醒自己。可他今年的支付宝交易额已达万元。“我一天不逛淘宝就心慌,收不到快递包裹就难受。”小王说,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逛电商网,小到袜子,大到电脑,一律网购。小王的情况在许多网友身上也能看到。他们几乎离不开电商,常会买些不需要的东西,买完充满罪恶感,但不影响下一次的购买行为。这种近似强迫的网购行为源于内心的空虚感和无价值感。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都市人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网购过程带来的满足感令他们难以自拔。

除此之外,商家也善于把握消费心理。如帅气、漂亮的真人模特,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代入感,幻想衣服穿在自己身上,陶醉中就把钱花了。商家还会在求实、求新等心理上做文章,将商品描述得实惠、时髦,总有一种特质能满足你的需要。

网络促销一轮接一轮,让不少网购狂陷入“经济危机”。沉迷网购的人正在悄悄失去一些“本能”,比如沟通能力和社会功能。电子商务是时代的产物,有积极的一面,给我们带来的应该是便利。我们要把握好需求,控制好欲望,有节制地网购。“我在当当网收藏夹放了上百本书,只等降价或促销时出手。”50多岁的周女士得意道,我一生爱读书,但县城书店少,许多书买不到,而网络购书提供海量商品,还能货比三家,让我有安全感。理性的网购人群有相当的经验和认可的网站,会多番权衡,只买对的,不盲目跟风。因此,网购利大于弊,就看你会不会利用。下面几招会有助理性网购。

先记后买。

看到哪怕再动心的东西,都先记在本子上,考虑一星期,如果还觉得非买不可,再付钱。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动消费”。

买完“目标商品”后立刻关掉网页。

不要去浏览网店内的其他商品或其他网店,避免为图便宜盲目消费。

AB卡。

每月发工资后,将固定开支存在A卡,剩余的放在B卡,限定网购只能用A卡里的钱。如果控制不了自己,请家人帮你保管B卡。

解绑信用卡。

如果已是网购狂人,现在就解除信用卡与电商网站的绑定。用借记卡绑定也是个好办法,不断减少的余额会控制欲望。

诘问自己。

沉迷网购一定有现实原因。“我从何时起沉迷网购?那段日子发生了什么?我最近过得如何?为何要靠网购获得快乐?”这4个问题能帮你探索自我。如果是工作压力所致,就让心灵休息一下。多出去走走,叫朋友一起喝茶、聊天、逛街。

来源:生命时报

篇5:高考心理网

高考填报必看:大专业就业方向前景揭秘-12-31 来源:新浪教育 作者:匿名 3061人在讨论相关问题 导语:专业能影响着一个人未来,专业选得好意味着以后就业更容易、发展潜力更大。因此,考生和家长们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选择应该特别关注,但是面对众多高校上千个不同的专业,考生到底怎样挑选专业呢?本文将对各大专业就业方向前景进行揭秘,希望对考生填报志愿有所帮助。 理学类专业 1、数学类:在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工作。 2、物理学类: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科研部门、学校、工矿企业中从事基础或应用研究及教学工作。 3、化学类专业:到研究单位、学校以及生产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的技术开发工作。 4、生物科学类专业:可在教学、科研部门,也可在农、林、渔、牧、副、医、药以及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其他有关技术工作。 5、地质学类专业:适宜在地质、地震、冶金、石油、煤炭、建材、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工业建设等有关研究单位、高等院校从事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教学和生产实际工作。 6、地理科学类:适宜在地理、环保、国土、综考、水利、测绘等有关研究单位、高等院校从事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教学和技术工作。 7、大气科学类:到气象、环保、海洋、农、林、水利、交通、航天、通信等有关研究单位、学校和生产实际部门工作。 8、海洋科学类:适宜在与海洋科学有关的研究、技术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 9、力学类:适宜从事力学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及其他力学方面的实际工作。 10、电子信息科学类:到邮电、电子等单位从事技术开发和业务经营,也可到高校、科研机构工作。 11、心理学类:到学校、科研部门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到国防、管理、体育运动等部门从事有关的各种研究。 工学类专业 1、地矿类:在地质部门、有关矿业部门和工程建设部门的企业、研究院工作。 2、材料类:到冶金、化工等部门的材料研究、设计、生产单位工作。 3、机械类:机械行业的研究、设计、制造工作,以及在其各行各业的机械设计、制造、使用部门工作。 4、仪器仪表类:服务于仪器仪表的研究、设计、制造部门,从事有关仪器仪表的使用、维修和改进等工作。 5、电气信息类:适合到电力、机电、铁道等部门从事科研、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工作。 6、电子信息工程类:适合到电子行业、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设备制造及原材料的开发研制、生产管理等工作。 7、通信工程类:适合到各邮电管理局及公司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经营及管理工作,也可到军队、铁路、电力等部门从事相应的工作。 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适合到各系统或行业的`相关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经营和维护。 9、土建类:适合到建筑部门或铁道、交通、工矿、国防和 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建筑设计院、规划局等部门从事研究、设计、施工、管理和经营等工作。 10、水利类:去水利规划、水利工程建设部门工作。也可以到建筑、铁路、交通等部门从事相应的工作。 11、测绘类:到专业测绘部门和工农业规划、城市规划、国防建设等部门从事测绘工作。 12、化工与制药类:到化学、制药工业的生产、设计、科研等部门从事化学和制药工程、工艺及产品的制造、开发和设计等工作。 13、交通运输类:到铁路、公路、水运等单位从事各类运输及其设备研究、生产及管理工作。 14、农业工程类:到农牧渔业部门及乡镇企业,从事生产管理及现代化农业中各种工程措施的开发设计、管理等。 15、林业工程类:到林业部门设计、研究机构中的生产组织管理、工程设计、新技术的开发和经营等。 农学类专业 1、植物生产类:到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科研、生产及管理等工作。 2、动物生产类:到农业、园林及植物所等部门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 3、水产类:到水产部门工作,也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4、动物医学类:到各级兽医防治、科研、教育、生产和行政管理部门及动物检疫站、商品检验局、生物药品制造及动物食品加工单位工作。 5、森林资源保护与环保类:从事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园林、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工作。 医学类专业 1、基础医药类:到高等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医学实验研究等工作。 2、预防医学类:到医疗防预部门和卫生检验部门从事疾病预防、食品卫生检验和管理等工作。 3、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到各级医院从事诊治和研究等工作。 4、中医学类:到各级医院和康复医院从事中医诊治和科研工作。 5、法医学类:到各级公安、检查机关从事法医学鉴定等工作。 6、药学类:到制药厂和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 文学类专业 1、中国语言文学类: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学、中学和宣传出版部门从事文秘、宣传和编辑等工作。 2、外国语言文学类:到外事、各大企事业单位、教育、文化、对外贸易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和经营等工作。 3、艺术类:到各种文化、电视、电影、广播、宣传、文艺团体和部门等从事专业工作。 4、新闻传播学类:到新闻、宣传出版单位(报社、杂志社、广电等)从事新闻报道、编辑、教学和科研等。 历史学类专业 到学校研究机构和宣传、出版、新闻、文化部等有关单位。 教育学类专业 1、教育学类:到学校及教育部门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 2、体育学类:到各级体委、体育研究机构及学校从事运动训练、裁判、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 相关文章 大学专业解读:最易混淆的24个专业 中国35所重点大学专业全新解读 大学专业介绍:热门专业点评和就业薪资揭秘 揭秘:高考报考大热就业却最困难的15个专业

篇6:高考网报别犯三错

今天,针对在报名过程中个别考生出现的三大差错,有关负责人提醒考生注意避免。

错误1:选错报名单位

在实际报名过程中,选错报名单位的考生并不多,但错误的“性质”却最严重。

东城区高招办的老师介绍,区高招办的系统发现有的考生选错报名单位,高招办的老师及时拨打考生联系电话,核实情况,提醒纠正。

据介绍,“报名单位”这一项不能直接输入,而需要点击“报名单位列表”,在列表中正确选择“报名单位”。

如果在报名单位列表中没有考生所要选择的报名单位,这表明考生不具备网上报名的资格,考生务必要和所在区县的高招办联系,并咨询报名方法,以免延误报名。

错误2:误报“单考单招”

还有考生在报名中弄错了考试类型,将“秋季统考”误报成“单考单招”。

据介绍,在网报的页面中,“秋季统考”和“单考单招”后面都有“报名”的链接,有的考生看马虎了,点击“单考单招”后面的“报名”进行网上填报。

弄错考试类型的考生必须重新报名。这些差错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考生没看《高考报名须知》和《填表说明》。

高招办的老师提醒考生,报名时一定要先仔细阅读“须知”和“说明”,不可上来就填。

此外,家长对报名的了解程度不及考生本人,专家建议高考网报最好让考生本人填报,家长不要代劳。

错误3:忘记密码或注册号

尽管高考网报的注意事项一再提醒考生“牢记密码和注册号”,但还是有个别考生忘记设定的密码或系统给定的注册号。

实际情况是,考生再次登录报名系统和后期进行网上填报志愿时都需要继续使用注册号和密码。

朝阳区高招办老师介绍,总有一些考生是“重复报名”的,即考生已经报名成功,但因为忘记密码或注册号,只好放弃前一次报名重新在网上填报。

篇7:江苏高考网志愿辅导指导原则参考

1、由于绝大多数院校的生源从第一志愿考生中即可录满,特别是名牌院校,热门院校、热 门专业一般不招第二志愿考生,因此考生要慎重填报各录取批的第一志愿,如果填报不好, 可能这一批志愿都要落空,所以切记,第一志愿是靶心,选错目标,就不可能中的。

2、大量事实证明,各个院校及各个大学的每个系,都愿意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这是可 以理解的。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你第一志愿就报了我的院校(或系科),说明你信任我这所 院校,热爱这个专业,我当然欢迎这样的考生。同时,这样的考生到校后不闹专业情绪,安 心学习;这样的考生相关科目好的比例高,成才可能性大。从录取体制上看,随着高校录取 体制改革,扩大了学校录取新生的权利,使第一志愿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了。特别实行网上录 取后,第一批录取院校在第一批院校的控制分数以上,调阅考生档案及考生录取与否均由学校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处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实行必要的监督。第二批录取院校,除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外,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的录取方法,即根据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按学校招生人数的120%提供档案,由学校按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第三批录取的院校,有的地区实行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的方法,有的采取分段录取的方法,即在达到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分段,参考考生所报志愿顺序,学校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三批录取院校,不同的录取方法,决定了第一志愿不同的重要程度,其中第一批录取院校的第一志愿最为重要,因为调多少份档案、录取与否,由学校决定,由学校说了算。总之,无论哪批录取院校,选好第一志愿都至关重要。

3、填报各批第一志愿时,(1)依据基本类别,范围内要稳,范围外要冷。就是说, 如果估计自己最大可能在第二批院校录取,那最好在第二批院校内选招生数多的,估计自 己的考分高出其近几年录取平均分数的院校为第一志愿。如果估计的考分在其平均分附近, 被该院校(或该批院校)录取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应该在该校中选其冷的专业,或者在该 批院校中选冷的院校,(2)选报第一志愿时,不要过高、过专、过热、过偏,要根据自己的 情况,着眼录取。

篇8:高考心理网

关键词:“80后”,使用与满足,私人博客,校内网

“80后”是指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的一代人, 他们出生在国家改革开放时期, 随着国家的改革进程成长, 在思想、行为上有其特殊的群体特征, 与其他年龄层次特别是出生于改革开放前的“70”后等群体有很大区别, 因此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上个世纪末, 网络在我国逐渐兴起, “80后”因其年龄阶段特征, 成为网络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用户群体之一。

一、“80后”的性格及网络使用特征

“80后”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喜欢自我表达, 希望被大众认可, 既个性张扬又渴望有私人空间, 乐于拥有秘密, 性格叛逆偏执, 不喜欢被别人指挥控制, 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 很有主见, 虽然不见得每个想法都是正确的。在传媒使用上, 与传统媒体“沙发上的土豆”不同, 互联网的互动性降低了受众媒介使用的难度, 从而赋予受众更大的主动性。与网络同时成长的“80后”就属于这些主动的受众, 例如以“8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和办公室职员。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大学生群体与办公室职员群体构成了中国网民规模的44.7%, “大学生是各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 在测量的18种应用中, 除了网络炒股之外, 其他的应用全部高于总体普及率。时间上的闲暇、年轻人的好奇与好动的心理, 以及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是他们乐此不疲的重要动力。博客、论坛是他们极为活跃的领域, 博客在大学生用户中半年更新率达到80.3%。 (1)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他们会选择自己偏好的、或者是周围的朋友等群体常使用的网站, 通过不同的网络使用来满足自己独特的, 不同的内心需求。本文拟从“80后”使用率最高的博客、SNS社交网站 (校内网) 两种运用进行分析。

二、“80后”使用“私人博客”的心理

最早将博客引入中国的方兴东曾经将博客解释为“网络出版 (web publishing) (2) 。”这一概念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认同, 因此, 尽管博客的兴起被广泛认作WEB2.0时代的标志之一, 尽管博客的匿名化、个性化、互动化与大众传媒形成鲜明对比, 但作为“一个打开门的私人房间 (3) ”, 博客与传统出版的共同点不容忽视, 即同样强调对象性或者非对象性、公开性或者非公开性的出版、表达, 这种功能在当下社交网站的火爆中显得更为突出。2005年首次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显示, “77%的博客用户同意博客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小部分同意‘与其他Bloggers进行交流’ (4) ”, 即互动需求并没有最初大家认为得强烈。作为普通用户的私人博客, 它与个人博客的区别在于, 私人博客没有功利色彩, 没有赢利目的、不为个人出名, 更像一种传统日记的电子版。在私人博客上, 博主可以记录个人的生活体验、思想历程, 可以与读者进行沟通, 也可以自己欣赏博文, 记录自己人生的一段经历。正是由于私人博客的这种特点, 很多“80后”选择博客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和平台, 有研究者对浙江大学研究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对于写“博”的目的, 则还是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为主 (5) ”。这种博客的情感表达功能在高中生群体中也有显现, “他们只在推心置腹的好友圈中交换链接, 同时博客名称也虚拟化, 隐蔽性较高, 日记里的真情流露也更多 (6)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提到“网络日志”与“个人媒体”的概念。这项调查显示, 29.9%的博客用户“非常关注自己博客的点击量”, 17.8%的用户则“不希望太多的人看我的博客”, 两类不同的用户对应的是博客两类不同用途:“网络日志”与“个人媒体”, 背后则是不同的使用心理。“网络日志”即上文所说的“私人博客”, “80”后们使用“私人博客”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或是记录快乐、悲伤, 很多都是属于隐私的心情日记, 而非公开的日志。“80后”的人多为独生子女, 没有兄弟姐妹去分享心情故事, 现实的压力和情绪无法得到排解, “私人博客”往往成为他们吐露心声的好平台, 由此涉及的隐私使博客用户产生顾虑, 因而不愿意太多人看到。“来自88‘博客空间’网友s he nyuan的一段话似乎体现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全部给朋友或熟人看的话, 有时候有些话的确是无法写出来, 除非对所有认识的朋友都保密, 你就畅所欲言, 可是那样blog还是blog吗?’ (7) ”还有更多的用户选择博客作为传播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平台, 即“个人媒体”, 如果说“私人博客”更多是一种人内传播, 那么博客作为“个人媒体”, 则带有很强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特征。“青少年通过博客和日志空间等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使其自我表达意愿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在网络空间产生共鸣, 这有利于青少年提升个人价值感 (8) ”。

三、“80后”使用“校内网”的心理

2003年产生的SNS (Social Ne tw ork Se rvice) 网站近几年在中国迅速风行,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集中定位于大学生群体的“校内网”。“校内网”是当下最流行、使用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广的校园类SNS网站, “截止到2008年3月份, 校内网已经拥有真实注册用户超过2200万, 垄断中国大学生用户80%以上的市场份额 (9) ”。校内网以“因为真实, 所以精彩”为口号, 鼓励用户以真实身份注册, 简单来说它具有以下的特点:使用者身份的真实性, 交际圈子的广泛性, 搜索友人的便捷性, 使用功能的娱乐性, 消息传递的迅速性。

有研究者针对社交网站用户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调查, 证实“社交网站用户的主要动机为以下几个:维持人际关系、互动、信息分享和娱乐消遣。在几个主要动机当中, 维持人际关系被用户视作是他们使用社交网站的最主要原因 (10) ”。在校内网上, 用户大多以真实身份注册, 打破了以往网上社交的虚拟化, 网上网下身份得到统一。校内网本身设置多样的各种组件, 如分享、日志、相册、投票、班级以及形式多样的游戏插件, 使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好友之间的网络人际关系, 而由于校内网的真实性, 这种网络人际关系在校内网中与现实人际关系有相当大的重叠性。因此校内网就成为真实的人际交往的平台, 打破了地理的局限, 时空的阻碍, 成为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虚拟网络延伸。校内网人际交往的功能, 增加了同学朋友之间的情感沟通。使用校内网可以达到一种关注周围环境的作用, 可以及时地了解朋友的动态, 保持联系等人际交往需要。“网络社交增加了青少年同伴之间、群体之间相识和了解的途径, 使日常生活中部分人际交往的需要在网络上得到了满足。 (11) ”

“80后”选择以真实身份注册的校内网去联系朋友, 而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就更倾向于记录在私人博客上。博客的匿名性虽然使虚假消息、个人攻击等不良信息有了容身之地, 但其匿名性的特点, 与校内网形成功能差异。校内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允许用户根据个人目的搜索想寻找的人, 这种使用基于现实的人际交往基础上, 以真实性为原则, 故有研究者称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化回归 (12) ”。用户在校内网上发表的公开言论与评论、状态的变动都会被自己好友所知, 对自己的实际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私人博客”就不同, “私人博客”相当于一个个人主页, 如果博主不公布具体的网址, 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 其他人很难搜索到;即使搜索到, 也不能确定这个博客的主人的真实身份。博客可以隐姓埋名, 但这一点在校内网上无法实现。这种功能分化客观上满足了用户的不同心理需求。

四、“80后”使用私人博客与校内网网络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博客与校内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作为一种表达个人观点与情绪、加强人际交往的平台, 对以“80后”为主体的用户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的渠道去表达自己, 扩大人际交往, 有助于使用者个人与社会身份的建构。但沉溺于其中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交友网站也会使青少年网民产生较强的社会隔离感, 使用交友网站的青少年比不使用交友网站的青少年更多地认为‘互联网时代, 我感觉更孤单’, 这种差异十分明显。 (13) ”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压力、网络的普及使很多“80后”对网络具有相当依赖性, 事实上他们也是网络最大的用户群体之一。长期使用网络占用了现实社会交往时间, 用户容易出现网络心理依赖问题以及逃避现实的情绪。“私人博客”与“校内网”可能成为了滋长这样不良情绪的地方, 特别是当他们把“私人博客”和“校内网”作为精神的寄托的时候, 虚拟的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现实的人际交往。这种虚拟人际交往可能会降低用户实际交往能力, 当长期习惯了虚拟人际交往的“80后”面对面地与人沟通时, 就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传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现实生活中的沟通障碍可能会刺激他们更加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交往, 以此来规避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长此以往, 形成恶性循环, 对个人身心健康、社会和谐都构成极大危害。在网络时代, “80后”应该注意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结合, 而不是相互替代。

五、结语

“80后”的人选择使用“私人博客”和“校内网”满足了其特殊的心理需要。在使用网络过程中, “80后”的人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应该继续发扬“私人博客”和“校内网”带来的正面心理因素, 克服不利因素, “80后”应利用好网络资源, 而不是被网络掌控他们的心理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cn/index.htm

(2) 方兴东:《何为博客》, [J]《.英才》, 2007年07期

(3) 董天策、刘琛:《博客文化解析》, [J]《.当代传播》, 2006年第3期

(5) (7) 冯洁、葛晶:《浙江大学研究生博客使用调查》, [J]《.中国研究生》, 2006年04期

(6) 金恬伊:《个人博客成为中学生流行时尚》, [J]《.教师新概念》, 2006/12/5

(8) (11) (13)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cn/index.htm

(9) 数据来源, http://www.oakpacific.com/

(10) 李丹:《社交网站用户的行文和动机》, [J]《.传媒观察》, 2009年04期

上一篇:天车班工作总结下一篇:北京市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