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羽看性格决定命运

2024-04-24

从项羽看性格决定命运(共9篇)

篇1:从项羽看性格决定命运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性格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

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

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

张良发觉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图后,私下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樊哙进入宴会会场之后对项羽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说的话完全一个调子,即刘邦有功,应该奖赏。在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独去之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这里一方面看出刘邦的狡诈与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刘邦与部下之间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间认识不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当张良献上白璧一双,项羽“置之坐上”之时,范增为痛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恼怒不已,不仅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压抑不住失望与怨恨之情,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

正由于项羽有上述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剧性格,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的了。

篇2:从项羽看性格决定命运

2月17号公开课教案

汉五年亦即公元前202年,曾经咤叱风云所向披靡的盖世英雄项羽走上了绝路。这一年的十二月,他被韩信十面埋伏,围困于垓下,即现在的安徽省灵壁县境内,后突围至现安微和县境内的乌江,因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也不知是历史的实录,还是后人的传说,抑或是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情不自禁,发挥了诗人的想象和小说家虚构杜撰的才能,总之,我们看《项羽本记》中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与美人虞姬生离死别即所谓霸王别姬的情景特别具有悲剧的色彩,且看:

项王军壁壤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驻,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怎样一个壮怀激烈令人荡气回肠的场景!英雄末路,长歌当哭。这一悲壮惨痛感天动地的悲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丝毫不亚于古希腊任何一部悲剧。

也正因此,千百年来,楚汉相争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从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开始,项羽就被塑造成一个悲剧的英雄,那铁骨铮铮性格刚烈且极为暴虐的楚霸王形象不知刻印在后代多少人的心中,令人生出了多少的感慨与同情。如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下了有名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乌江自刎颇感惋惜颇以为憾。而作为女性诗人,李清照对爱江山也爱美人男子汉气十足的楚霸王更是赞美有加,推祟备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把个悲剧人物项羽的形象塑造得崇高而又伟大!作者在鸿门宴中双是如何刻画项羽的性格的?有哪些特点?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 “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卑词“谢罪”所化解。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本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了项羽的同意后,才“拔剑起舞”的,而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先后赐“卮酒”“彘肩”以压惊,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如果说因为项伯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如果说因为樊哙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怀王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心理,便可以对樊哙格外宽容,优礼有加,那么,可以断定在项羽的心里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谁能相信,无原则立场的人能够成就一番功业呢?

再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还表现为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伯、卑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想都不想就要下令发兵,尽管范增事先分析了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力主进攻,项羽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词“谢罪”而取消了进攻计划,反而热情地招待起刘邦来。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沛公军”的目的显然是不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他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身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怎能成气候呢?就因为刘邦主动前来“谢罪”,就可以原谅对方,项羽的做法真是迂腐得可以了,他难道不知道放虎归山,遗患无穷的道理吗?

张良发觉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的意图后,私下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樊哙进入宴会会场之后对项羽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说的话完全一个调子,即刘邦有功,应该奖赏。在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独去之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这里一方面看出刘邦的狡诈与精明,另一方面也看出刘邦与部下之间高度的默契,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袂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默契。彼此之间认识不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呢?这里不仅有项羽迂腐呆板的因素在,更有项羽才智不足、谋事不深的因素在。当张良献上白璧一双,项羽“置之坐上”之时,范增为痛失击杀刘邦的良机而恼怒不已,不仅当场将张良所献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且压抑不住失望与怨恨之情,脱口而叹:“唉!竖子不足与谋!”

也许和司马迁对刘汉王朝的积怨有关,我们看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尽管脾气暴戾,杀戮成性,但却是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虽然多谋善断,但却是个背信弃义颇有些泼皮无赖相的“小人”。而且,乍看起来,项羽能征善战,战功赫赫,从表面上看,楚汉争雄,刘邦远非他的对手。可是,胜败自有因果律,历史到最后选择刘邦而非项羽当然自有它的道理。

仔细分析,项羽的失败绝非偶然。楚汉相争,一开始项羽处于绝对的优势,之所以到最后四面楚歌,走上了绝路,由此导致楚亡汉立,固然与项羽的狂妄自大骄傲轻敌和关键时刻当断不断以及杀戮成性不得民心等有着很大关系,但最主要的还应归咎于他失败的致命伤。

可是,对自己之所以会一败涂地,项羽至死还执迷不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悲叹:“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此中原因,到是棋高一着的刘邦比他看得清,知道此中真味。当上皇帝后,刘邦有次在洛阳南官设宴招待群臣,酒酣耳热,他问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点点头,又摇摇头,神色中未免有些得意地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是的,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以来,历史就是这样无情而又有情,从来不会毫无根据地作出错误的选择。

篇3:从项羽看性格决定命运

一、出生环境

洪秀全, 原名仁坤, 小名火秀, 广东花县人, 其父洪镜扬是官禄村及邻村的保正, 也就是现在村里的治安员。家里“薄有良田”, 自耕自食, 自给自足, 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在当地是较好的, 家境较殷实。家里有兄长二人, 他是兄弟三个中唯一能指望以读书求取功名的, 因而在家中受宠又有优越地位, 加之父母娇惯, 对之寄以殷切希望, 以致形成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的习性。

二、早期教育

洪秀全七岁入本地私塾读书, 十四岁考为童生。当洪秀全的母亲领他拜先生时, 先生对他说要拜圣人牌位, 可洪秀全却说:“先生, 偶像似木头, 既无知觉也不会讲话, 何必天天拜他?你是我们的老师, 天天教我们念书识字, 倒不如拜先生好。”先生听了大声说:“你好大的胆子, 敢得罪圣人, 如不是念你初犯, 就打你十大板。”洪秀全见先生发怒, 只好忍了。还有一日, 先生到朋友家做客, 临走时叮嘱大家要用功读书, 不准走近圣人牌位, 谁动了牌位, 就会肚子疼的。可洪秀全没听先生的警告, 还触摸、把玩圣人牌位, 反而赢得童生们的赞许, 令大家对他十分佩服。洪秀全在早期教育中, 就体现了顽劣的性格。

三、屡试不第

洪秀全十四岁考为童生。此后连续四次, 一共十七年未能中秀才。期间, 洪秀全不止一次“做馆”当私塾老师, 教小孩识字和文化基础知识, 而这多为老童生所为, 且不是固定的职业。一般来说收入比普通农民好不了多少, 只是身份不同。由于没有可靠收入, 又不爱劳动, 还经常赌博, 只好组织他人为商户护送烟土、洋货以获得经济来源。在去广州第三次应试落榜后, 这个一向自视清高并被族人寄予厚望的人在精神、心理上承受了打击很大, 回到家里大病一场, 昏迷七日。据说期间梦游天庭, 讲一些听不懂的天语, 从中可推定, “洪秀全的内心极其失落, 极其煎熬, 对考试极度愤恨, 强烈的刺激使他心理活动复杂, 有轻度的精神病变”。他是否有利用迷信造反的想法有待考察, 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样一番真真假假的大病之后, 他的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 变得更偏激, 骄躁跋扈。

四、宣传教义, 创立拜上帝会

洪秀全主要借鉴梁阿发编写的《劝世良言》。洪秀全等人从中摘取内容, 并不断阐释宣扬天父全能、耶稣救赎、独尊上帝、不拜偶像、天堂永乐、地狱受苦等思想, 而且按需要扬弃和注入一些内容, 来完善以洪秀全为教主的拜上帝会, 神化教主的权威, 迷惑穷苦大众。从宣传拜上帝教开始, 洪秀全进而逐步控制信从者, 蛊惑其跟从造反, 夺取政权, 建立地上的“天国”。由此可看, 洪秀全善于蛊惑, 具有欺骗的性格, 善于从精神上对跟从者加以控制。

五、清规戒律

在起义过程中, 洪秀全制定了一整套条规、措施进行人身、家庭、财物的全面控制。如要求入会者“贱售家产”, “田产房屋变卖易为现款, 交给公库”。“一人参加, 全家参加, 互为人质, 只有跟从, 没有退路, 途经一地所有活着的百姓, 悉数收为太平军”。同时分设男馆、女馆, 不准夫妻同宿, 全家团圆。这种全面而严厉的人身控制使人成为没有家庭财物, 没有人身自由, 更没有人的尊严地为其效忠的工具。由此可见, 洪秀全为满足私欲而残酷剥削压榨百姓的劣根性。

六、施政纲领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后期的《资政新篇》很具有欺骗性, 也是洪秀全为达到个人目的、欲望而颁布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宣扬的“有田同耕, 有饭同吃,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口号, 只不过是些门面话, 根本就未曾实施过, 反而是忽悠、愚弄大众跟他们造反、闹事, 并借以掠夺百姓。《资政新篇》是天京内讧的产物。内讧之后, 族弟洪仁玕来到天京投靠洪秀全。洪秀全由于对其他外姓诸王的不信任, 就想起用洪仁玕辅政, 并以火箭式的方式把他提拔为政权的二号领袖人物, 此举招来其他诸王的不满, 洪秀全为压服众将, 便让洪仁玕起草一份施政方针以服众。洪仁玕据自己在香港的所见所闻, 披星戴月, 写出了《资政新篇》。这尽管堵住了大家的口, 但并没有使从战火中锤炼出来的诸王心服。《资政新篇》中大量描述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先进的生产方式, 可洪秀全也只是摘取了“权归于一”、“强本弱末”来服务王权, 而其他一概敷衍了事。在1862年, 洪秀全又重用《天朝田亩制度》以唤回人心, 《资政新篇》也就名存实亡了。由此可见, 洪秀全为达目的而进行的恶意欺骗本性。

七、贪恋女色

据载, 洪秀全在永安建制时就已有16位妃子。天京陷落后, 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被捕, 他交代了自己有88位母后, 当时的道光帝也就只有16个妃子而已。《江南春梦笔记》记载, 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喜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 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 两者共计1169人。天王府不设太监, 所以另外还有许多服役的“女官”, 以二品掌率60人, 各辖女司20人计算, 合计1200人, 各项人数加起来, 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服侍洪秀全一人。然而, 洪秀全对待他的女人们也极其残暴, 轻则鞭笞, 重则处死。由于妻妾太多, 他连姓名都记不住, 干脆一律编号, 体现了对女人的极大侮辱。种种资料表明:洪秀全过于贪恋女色, 不事政权, 荒淫无度。

八、用人方面

洪秀全大量任用胸无大志的奸佞之人。在起义之初, 重用心胸狭隘的杨秀清为东王并节制诸王。杨秀清没有辜负洪秀全, 不仅帮他打江山, 而且抢他的江山, 假借天父抢他的教会地位, 压制洪秀全。天京内讧就是重用此等人的结果。洪秀全身边有亲信蒙德恩, 此人初在天京管女营和天王府事务, 类似于总管。他服侍洪秀全很周到, 尤其投洪秀全所好, 善于选美, 深得洪秀全的欢心。蒙德恩既不会指挥作战, 又无驾驭全局能力, 却在内讧后被任命为正掌率, 中军主将, 总理朝政的二把手并且王位世袭。还有洪氏二兄弟也曾掌管朝政, 这两个昏庸无能之徒的所办之事, 就连洪秀全都看不下去, 更别提其他众将了。这样不分良莠的用人性格注定了天国的下一站———地狱。

九、领袖气质

目光短浅, 胸无大志, 被迫起义, 经历永安建制之后, 洪秀全基本把精力全放在了女色和教规教义上, 他只善讲天话、大话, 缺少行政管理、军事指挥的能力, 北伐、西征的结局都体现了洪秀全的志向渺小。为人暴虐, 他所作的《天父诗》中, 反反复复地说, 惹他发火就是死罪, 他发火就要烧人。立政无章, 言而无信, 优柔寡断, 朝令夕改, 随心所欲, 恣意妄为。“安乐坐天朝, 穷奢极欲”。任人唯亲, 心胸狭窄, 固执己见, 偏激。

综观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尽管轰轰烈烈, 也曾给当时带来巨大的反响, 但我们看到的无非是改朝换代的一次农民起义, 农民并没有实现均田均富的愿望, 反而受到更非人的剥削虐待。人民的悲苦处境, 太平天国运动的悲剧能摆脱洪秀全在其中的作用吗?洪秀全的性格缺陷注定了他的命运, 也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参考文献

[1]黄世钟.洪秀全传.京华出版社.

篇4: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何以败给刘邦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项羽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那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四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的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就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刘邦就问张良: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過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帐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这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

篇5:从项羽看性格决定命运

牙齿坚固:牙齿坚牢密固的人、长寿。

牙齿短缺:通常愚蠢。

话不露齿:说话不露齿者富贵。

牙齿稀疏:贫穷一生。

牙齿不齐:滑头蛮横。

牙齿枯竭:健康受损。

牙齿如玉:欢乐一生

牙龈露出:做事容易走漏风声。

牙缝稀疏:漏财要漏空。

壮年落牙:健康有状况。

牙齿发黄:做事发狂。

门牙缝大:财富难守。

一口利齿:易惹是非。

牙如龙齿:必有贵子。

齿如埂米:长命百岁。

牙如羊齿:儿孙享福。

篇6:性格决定命运名言

1、性格决定了你做出的选择,如果有个选择在你面前,谦虚的人会选择谨慎的选择,冲动的人会选择感情地选择,聪明的人会选择长远的选择,狡诈的人会选择老谋深算的选择等等。所以,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环境,环境又影响选择,然后,环境又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好性格成就你的一生,坏性格毁掉你的一生。正如西班牙大文学家塞万提斯说:“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

3、性格决定着一个人的交际关系、婚姻选择、生活状态、职业取向以及创业成败等等,从而基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格决定着人的一生是悲剧、平庸,还是建功立业、身世显赫。

4、每个人都有性格好和坏的一面,只是有的人的性格更适合在事业上的成功,有的人的性格更有利于风花雪月,有的人的性格更有助于家庭的团结,有的人的性格更有利于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

5、顺应自身的性格,你就能找到成功的道路;逆着自己的性格,你将与成功绝缘。一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性格,每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无论哪一种性格,你都应接受它并发挥自己的天性,才能肩负起上苍所赋予的使命,才能开启通往成功的大门。

6、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7、年月,华盛顿大学名学生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和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表示赞同。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

8、性格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更是一种资产。只要能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性格特长的事情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对各种事物的不同态度,最后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不同的人生境遇。如果你热衷于xx,那就不要去从事艺术之类的事情了;如果你倾心于艺术,那就远离xx吧。原因很简单,是由你的性格所决定的,否则,你会在矛盾中生存,一生都不会快乐。

9、社会充满不公平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10、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

11、当你陷入人为困境时,不要抱怨,你只能默默地吸取教训。没有谁的命运是一帆风顺的。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人生也是如此,有xx,也有低谷。你要悄悄地振作起来,以期重新奋起。

篇7:性格决定命运作文

什么是性格?性格就是一个人典型性的行为方式。《性格决定命运》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是多么的重要。

性格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影响性格的因素有哪些呢?第一是遗传,从科学的角度看,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厚的生物学根源,遗传素质作为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也为性格的形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第二是家庭,我们降生到这个世上,家庭环境就在我们的性格基础上打下烙印,父母的性格与教育方式以及他们的观念对我们性格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三是教育,在学校老师在教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让我们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第四是环境,人生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体,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域和民族两大方面。“孟母三迁”的典故也反映出社会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另外,我们的性格会受到学习环境中其他成员的行为习惯的影响。在一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集体中,大家受氛围影响,会不自觉的优化我们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本书让我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一个好的性格。从今天起,让我们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吧!

篇8:性格决定命运——谈《简·爱》

关键词:《简·爱》,人物,分析

《简·爱》带有自传性质、是一本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自传体小说。要了解简·爱, 必须先了解其作者, 通过对其作者的思想经历及时代背景的分析, 从作者夏洛蒂的自身的个性, 社会地位, 生存、发展的背景中就可以看出决定简·爱命运的关键因素。

一、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性格的形成及它对简·爱性格的影响

1、作者的生活经历对性格的影响

夏洛蒂·勃朗特于1816年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一个山区小镇桑顿, 后随父亲全家迁至约克郡凯利镇附近的偏僻山村哈沃斯。她的父亲是一个穷牧师, 母亲于1821患肺癌去世。三年后, 夏洛蒂姐妹四人不得不相继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女儿的慈善学校——柯思桥, 那里的教学方法粗暴残酷, 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入学第二年, 她的两个姐姐就先后患肺病死去, 夏洛蒂因此深受打击, 倔强抗争而又忍让克制的矛盾复杂的个性渐渐萌发了, 她憎恨学校冷酷的领导和没有人性的规章制度, 但又不得不屈服于这一切, 做牧师的父亲生怕另外两个女儿也落入死神之手, 便把他们接回家中亲自教育, 指导她们看书读报, 这使她们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发了她们的写作欲望, 为她们以后的创作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33年, 为了接受正规的教育, 夏洛蒂到罗海勒的伍勒小姐学校学习, 这儿和柯思桥完全不同, 师生关系亲密, 学习环境良好, 夏洛蒂学业进步很快, 这段经历影响了她的一生。此后五年中, 为了生活, 夏洛蒂·勃朗特先后两次离家到有钱人家做家庭教师, 倍感孤独和被歧视。她憎恨这个行当, 每次都只工作了几个月就离开了, 这为《简·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这也反映出夏洛蒂是一个愤世嫉俗、敢于抗争、敢于追求、富有叛逆性的女性, 不甘立足于社会指定他们的地位, 而要求在工作上, 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

2、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性格的影响

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在国内, 金钱第一, 男权至上, 等级森严, 习俗累累, 贵族踌躇满志;在国外, 对拿破仑的战争刚刚结束, 欧洲专制主义疯狂反扑, 民主改革和工人运动处于高压专制之下。夏洛蒂·勃朗特受父亲影响, 在政治上是激进的保守派, 尊重王权, 信奉国教, 虽然同情工人的斗争与反抗, 却又对欧洲及英国的革命动乱忧心忡忡, 她敢于批评当时崇高的宗教事业, 敢于嘲笑社会的陋习, 蔑视社会地位、财富, 主张男女平等。

简·爱的形象是作者本人生活际遇和体验的艺术再现, 是她的思想感受的宣泄, 是她的心灵的诉说;通过这个形象, 作者表达了女性意识的沉醒, 宣扬在爱情、婚姻上男女平等的思想, 提出了妇女通过自我奋斗而争取自由、独立的理想, 表现了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简·爱的迷人魅力, 在于她的坚强不屈、勇于抗争, 对自由、平等和独立人格的执着追求, 以及纯朴、真挚、热烈、丰富的感情, 这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二、简·爱的性格是决定她自身命运的关键因素

《简·爱》是夏洛蒂的代表作、成名作。了解了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生活的时代背景, 分析了她的性格特点, 简·爱的性格和她的命运也就明了了, 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简·爱命运的真正根源呢?是受身边的人的影响形成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命运, 她在与环境抗争之中终于得到幸福。

众所周知, 《简·爱》的成功在于作者塑造了几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冷酷的舅母, 虚伪的慈善学校负责人, 温柔善良的谭波儿小姐, 温顺的海伦·彭斯, 狂野而重情的罗切斯特先生, 冷酷的传教士圣·约翰……所有这些人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简, 让她在强烈的生存欲望下不得不去适应这个社会, 虽然内心反抗、叛逆, 但也不得不屈服, 她像一只被人遗弃的“丑小鸭”, 形影孤单, 命运堪怜。对简·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 显然凝聚着作者本人早年在慈善学校的虚伪和残酷的控诉, 对社会不平等的谴责。

简·爱是个寄人篱下的孤女, 在舅母里德太太家深受虐待, 小说的开篇, 在早餐室的一幕还未上演前, 简就借图画书中对北欧的描述表达她尴尬、凄苦的处境:“那儿常年积雪、冰封厚实, 它是几百寒冬的积聚, 像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般难以消融。在这样冰冷的环境里女主人公不但要忍受肉体上的折磨, 更要忍受精神上的巨大苦闷。简在经历了反抗的沸点后立即坠入了恐惧的冰点, 她深为自己的命运担忧。这个画面, 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简所受的折磨, 从一开始便了解了女主人公凄楚的处境和可怜的身世, 为后面简命运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洛伍德学校, 一系列抑制人性的非人道做法则使简·爱对宗教的虚伪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谭波儿小姐的出现使简·爱的思想得到转变, 简也从此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谭波儿小姐的离开使她对8年的生活常规产生的厌倦, 于是她应聘到桑恩费尔德庄园做了家教, 开始了新的生活。

简·爱在桑恩费尔德庄园进一步深化了自己倔强抗争的个性, 庄园主人罗切斯特成熟、富有、经常在家办舞会, 参加舞会的都是有钱人, 罗切斯特与有钱女人布兰契小姐的关系, 让身为家教的简觉得自卑, 她们的嘲笑使简维护妇女人格平等的思想升华, 以至在和罗切斯特争吵的时候爆发, 这在众多读者的心灵中泛起回响的波纹。简的例子不禁让我想起许多历史人物, 她们由于性格懦弱而甘愿忍受别人强加给她的一切, 最后总走进悲惨的坟墓, 这难道不值得人们反思吗?同样, 多少身处困境的人不甘于上天安排给他们的命运, 自立自强, 艰苦奋斗, 最后终于成功, 成为当代人效仿的榜样, 这些不都是简在当代的影子吗?

那次争吵之后, 他们相爱了, 但就在婚礼上, 简得知罗切斯特已经娶妻, 幸福的美梦破灭了, 简仿佛从幸福的巅峰坠入了谷底。虽然这个婚姻是建立在某种附加利益上, 她还是决定离开, 崇尚婚姻独立自主, 男女平等的简最终在绝望中处理了自己的感情, 正是她追求个性的解放, 憧憬美满的人生, 信守传统, 重视道德的矛盾复杂个性让她做出这一决定。冰雪这一意象将女主人公绝望、痛苦的心理推向了极致, 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简所受打击之沉重, 并深深为简不幸的命运而惋惜。而后, 当罗切斯特表达了对简真挚的感情并要求简留下来与他共同生活时, 在相爱与不能爱之间徘徊, 是一种异常痛苦的挣扎。最终, 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简, 终于没有成为感情的奴仆, 尽管她是那样地爱罗切斯特, 她也毅然将爱情的火苗压在心底。这“火前的一根草”的意象, 恰好反衬出了简的坚强与倔强, 使简在精神上获得了胜利。

至此, 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愤世嫉俗、敢于抗争敢于追求、富有叛逆性的女性站在了我们面前。简·爱的形象已经塑造成功, 简的命运也不想而知。

小说的结尾, 简获得一笔财产, 回到了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 显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上, 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爱情的忠贞不移, 也正是她和命运的这种抗争使她最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追到了幸福。

篇9:项羽: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项羽和刘邦。不可否认,他们两人的人格各有优劣。刘邦既然能够战胜项羽,终有其合理性。关键点在于项羽性格上的残暴性和刘邦性格上的知人善用性。

论领兵打仗,十个刘邦也敌不过一个项羽。项羽自25岁杀宋义而领军,由钜鹿一战而成名,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及后来的楚、汉相争中,大小亲历70余仗,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勇冠三军的霸主。但在他31岁的最后一战中,被围于垓下而受“四面楚歌”,土崩瓦解,这一败,使他再也不可能续写他个人的英雄人格了,从而也更加突出了他个人英雄性质的人格。

毋庸置疑,项羽人格中有极其可称颂的一面。他敢做敢为,胆大心细,这是刘邦所望尘莫及的。在钜鹿之战中,项羽能够“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记》)这和后来韩信破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兵书上说,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刘邦绝没有这种大无畏的胆量。

项羽兵多将广天下臣服,但他不会知人善用,即使仅有的一个范增,也被陈平的离间计所谋,弃项羽而去。其他如英布等人,无不对他的所封不满,最终背弃项羽而归属于刘邦,使项羽同时要面对几个战场,后方不稳,粮草不济。特别是彭越对他的游击骚扰,更使他疲于奔命。可以这样说,项羽的最终失败,就是在这种长期的东征西突中慢慢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的。

而刘邦则完全不同,他既有张良、陈平这一些知名的谋事,又有韩信、英布等一些虎将,同时还有萧何、曹参等一些治家的能手。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人当中,有许多人当初都服务于项羽,比如说韩信和英布。韩信当初投奔项羽时,一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在无可奈何之下投奔了刘邦。当然,刘邦初时也看不起韩信,但刘邦能够听取萧何的意见,而且一用韩信就任命他为大将军。至于英布则更不用说了,钜鹿战役时,英布就是项羽的前锋,以勇猛善战而称著于当时。但他在刘邦的使者—说客郦食其的鼓动下,也弃项羽而归属了刘邦。

项羽性格上的残暴性是他注定要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活埋秦降军二十万,占领咸阳后又大肆屠杀,灭秦族众,并焚烧阿房宫,使关中百姓对项羽产生了忿恨。而刘邦则不同,他入咸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楚、汉成皋相持时,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第一,你负前约,没有让我称王天下,而是称王蜀汉。第二,你杀死首领宋义,取而代之。第三,你救赵之后,本该息兵,却进军关中。第四,火烧阿房宫,中饱私囊。第五,你杀死秦王子婴。第六,你坑杀秦的投降士卒二十万。第七,对诸侯王分封不公。第八,将义帝赶出彭城,自己占有都城。第九,你暗害义帝。第十,不但以臣杀主,政事也不公平。”刘邦用词虽有偏颇,但也并不毫无道理。

项羽在齐国戰败田荣后仍杀人放火,活埋降兵,掳掠妇女,激起了齐国人民的义愤,使田荣的弟弟田横得以收集散兵和项羽在阳城相抗衡。而项羽却屡攻不下,贻误了入关中灭刘邦的最佳战机,并被刘邦率领的五路诸侯兵马共56万人攻入楚国国都彭城。不过这一次,刘邦却没有了入咸阳时的修养。他也掠走楚宫的财宝和美女,并饮酒作乐。最终被项羽率领的3万精兵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人数堵塞得连濉水也因此而断流。刘邦最后只带了几十名骑兵逃了回去,连他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吕雉也被项羽拿获。

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虚荣心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初项羽占领咸阳后,有人向他建议定都关中,认为关中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易守难攻。但项羽却说:“如果富贵了不返乡,就像夜里穿着绣花衣走路,有谁知道呢?”然后定都彭城。他的这种衣锦还乡观念和听不进他人劝说的性格,使他失却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志在四方的魄力。而刘邦初定国都在洛阳,后听从刘敬的建议徙都咸阳。刘邦也有衣锦还乡荣耀故土的思想。“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不难看出,他们两人在志向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项羽的刚愎自用还体现在轻信流言和听不进忠言上。

在鸿门宴上,范增几次示意他杀刘邦而绝后患,但他却总不以为然,张狂自大,气得范增大骂:“跟这种愚夫不能同谋。将来夺项王天下者,必定是刘邦,我们都要成为他的俘虏。”

陈平的离间计其实非常普通,稍加思考就能分辨清楚。

项羽派使者去汉营劝刘邦投降,刘邦就让人先摆出盛情招待的样子,送去精美的食品,等见了使者,又故意惊讶地说:“我们听说是亚父(指范增)的使者来了,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接着就将精美的食品拿了下去,换来不好的饭食。结果使者非常生气,回去便告诉了项羽。项羽不加分析,不知其中有诈就轻易上了当,从此不再采纳范增的建议。他甚至怀疑范增私下和刘邦交往,已经背叛了自己。

而刘邦却截然不同,他自己也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在对诸侯王的分封上,两人也截然不同。项羽平定天下和在以后的楚汉相争中,对他人的分封极其吝啬,甚至于任人唯亲;而刘邦却比他要大度得多(这里仅指楚汉相争期间,后来的历史并不是这样)。当韩信攻下齐国,写信给刘邦提出自己想做齐国的“假王”时,刘邦懂得真王假王在意义上本无区别,为笼络韩信,干脆就直接任命韩信为齐王。在垓下战役的前期,刘邦联络韩信和彭越,给他们许愿:灭楚之后,自陈以东到东海封给齐王(韩信),自睢阳以北到毂城,封给彭相(彭越)。韩信和彭越非常高兴,立刻完成了对项羽在垓下的合围。

刘邦做了皇帝后,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的官职,但众将领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不再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杀掉他。张良听后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

另一件事是他对同母异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刘邦。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听说后,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却被刘邦抓了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刘邦将要死时,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事后证明,刘邦看人还是非常准确的,“萧规曹随”使汉的基业逐步稳定,而周勃则几次挽救了刘氏的江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从项羽看性格决定命运】相关文章:

一项羽性格分析04-23

论项羽的性格范文05-29

项羽本纪的悲剧性格09-02

项羽自刎范文05-18

项羽失败范文05-18

项羽失败原因范文06-03

项羽作文素材范文06-03

刘邦项羽人物形象07-08

项羽本纪作文素材07-23

项羽高考作文素材07-23

上一篇: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下一篇:升中考励志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