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项羽》读后感

2024-04-18

《英雄项羽》读后感(通用12篇)

篇1:《英雄项羽》读后感

英雄、暴君与莽夫的矛盾结合体

——读《百家讲坛之英雄项羽》有感

项羽,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一个至今无法盖棺定论的人物,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由他的一生引发的“是否以成败论英雄”的经典辩题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说,项羽是一个一身正气、豪情万丈的盖世英雄,有人说项羽是一个近乎变态的残忍暴君,也有人说,项羽是动荡时代下毫无政治头脑的莽夫„„

项羽的形象可算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断和岳飞的愚忠一样,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欣赏标准。我觉得项羽是有英雄气质的,他的豪气、侠义和坦荡,值得人们敬佩。他也是有实力的,他对战术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从他"破釜沉舟“的一战,就可以看出他的领兵才能和为将的自信。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也正是他的英雄气质和性格,对自己武艺、兵法的盲目自信和自大,导致了他败给了更有战略思想和政治头脑的刘邦。项羽的死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一个健强人格的陨落,总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声。他那“不肯下江东“的气节,更奠定了一代悲剧英雄的主色调。再加上他的身边有个至死不渝的虞姬,也为他的死添加了几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项羽的形象也可以说是百姓心中的魔王。早年他攻襄城,由于久攻不下,一旦获胜,即满城皆阬之;进军咸阳时,恐秦降卒“其心不服,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而攻入秦都城后,更是“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确实称得上是杀人如麻的魔王、强盗了。而动辄“烹之”“烧之”的嗜好,就更令人发指了。

凡此种种,可以想象,倘若项羽得了天下的话——无非暴秦之续耳,又一个暴君秦始皇而已。也许有史学家要纠正,屠城、阬卒只是古战场上祭旗、威慑的一系列手段而已。但没有人会否认,当时的老百姓被这等血腥吓的是人人自危,更是让项羽的英雄形象大打折扣。再加上刘邦仁政、约法三章的对比,谁还会拥戴一个杀人如麻的魔王呢?

项羽悲剧的原因不仅仅是失去人心,更在于他没有战略思想和政治头脑,在这些方面,项羽堪称莽夫。攻秦只是为了报倾家之仇、亡国之恨,根本没想过帝业、皇业;自恃勇猛,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痛失汉初双杰——张良、韩信;徒信侠义,对诸侯只威服不让利,落得个众叛亲离;不懂用人不疑,中了离间计,失去了“亚父”范增„„

可怜项羽,他是动荡时代下的悲剧产儿,乌江自刎,给他激昂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有人说他不懂包羞忍耻;有人说他是性情使然;有人惋惜、有人敬佩;但这终究已经过去,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千秋功过后世评,无名小子只能在憧憬中发出一声声感慨,聊以自慰。

篇2:《英雄项羽》读后感

本来我以为项羽是个英雄呢。小时候也不太懂事,别人说他是英雄那也就是了吧。毕竟还是有那么一首诗叫做《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这么一首小诗,倒成了很多小孩心中的英雄梦想。但更多人看他是理性的,不像李清照。王安石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项王卷土来。”不过再怎么说那也是别人的看法,我想多少也掺杂了些私人感情。

我也说说我的看法吧,我对他的看法由三篇古文而改变,且是每况愈下呀。

在学《鸿门宴》时,我就开始不喜欢项羽了。本来听说“项王举鼎”,以为他是个文武双全的美男子,没成想原来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唉,我觉得他就是笨,太笨了,他简直就是笨死了。我的三个“笨”足以证明我多看不好他了。其实,我认为项羽有很多机会可以杀掉刘邦。你既然是鸿门宴,为何不在酒菜中下毒呢,这样可致他的命;或是刘邦如厕时,搬块石头砸死他(反正力气那么大嘛),就借口说他摔死了。那张良也不能把你怎么地了吧,再说樊哙就是一个白痴,偶尔耍耍小聪明。看看,杀刘邦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非得说自己是善良。尔虞我诈的年代,说善良多少有些讽刺吧。

学《高祖本纪》时,我就讨厌项羽了。没有想到,万千少女心中的偶像竟然会屠城。这么残忍的事,烧杀抢掠,没他不做的。想想他和那帮南京大屠杀的日本鬼子有什么区别。人家整个城的百姓都缴械投降了,你怎么能妇女,老人,小孩都不放过呢。没有区别,这算是英雄吗,说是狗熊,别人还会说一句“连禽兽都不如呢”。有书曰:“由楚汉之战,可见项羽残暴,高祖抚民;项羽斗勇,高祖使智;项羽由强变弱,高祖由弱变强;楚灭汉兴,对比见义”。看来理性者居多呀!

看《项羽本纪》时,我就对他彻彻底底的失望了。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唉,没法形容了,就一个刚愎自用的家伙。说他“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还轻了呢。明明都打败了,还一口一个“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人说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看看他,返其道而行之。再想想他小时候,高不成低不就,就只想要“第三层楼”,还狂妄地说什么取而代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他这算是活明白了,但总还有些怨天尤人吧。

我都怀疑李清照那诗是写他的吗,有可能是暗喻她老公赵明诚的。还有那虞姬怎么就看上他了,莫非古代也流行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哈哈,谁知道呢。

篇3:英雄项羽的道德教育价值初探

一、对项羽的肯定和赞颂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 陈涉首难, 豪杰窎起, 相与并争, 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 三年, 遂将五诸侯灭秦,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政由羽出, 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说明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 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 陈涉首先发难, 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 一起争雄, 在天下大乱的形势下民间起事, 项羽仅用三年时间, 就率领五国诸侯灭秦, 分割天下, 封赏王侯, 一切政令都由他颁布, 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 可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

历代文人对项羽也有极高的评价, 这些评价无疑将项羽推向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的交椅。名门之后的项羽有一种打破规律、傲睨万物, 有如疾风骤雨般的精神。他“身长八尺, 力能扛鼎, 才气过人”。率八千荆楚子弟, 横扫秦军, 打得刘邦处处亡命逃窜;他乌江自刎更是羞煞世间一切贪生怕死之辈, 更显英雄本色。李长之先生说:“这是一个十足的让人快意的英雄!”

二、英雄项羽的道德教育价值

以下几个片段可以透视项羽精神的道德内涵和勇破桎梏、信念坚定、光明磊落、仁爱正直等道德教育信息。

1. 学“万人敌”

“项籍少时, 学书不成, 去学剑, 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 不足学, 学万人敌。’”项羽小时候读书没有兴趣, 习剑也不用功, 其叔父项梁责备他, 他却道:“读书只能记名称, 学习剑术只能是一人敌, 我要学的是‘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他带兵打仗和兵法, 之后项羽果然成了横扫暴秦的英雄。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其实, 项羽学“万人敌”, 依现在的眼光看就是开拓创新的体现, 试想如果项羽当年的思想、思维、思路仅仅局限于读书、习剑, 他也许会成为一个自身较为完善的人, 但绝对成就不了日后的霸业。而他的勇于创新又来自于高度求实, 不学“万人敌”, 无以“敌天下”。正因为他善于突破思想的桎梏, 才成为了八面威风的西楚霸王。

2.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8年, 秦国进军赵国, 项羽带兵前去营救赵国。渡过漳河后, 他下令把渡船凿沉, 把锅灶打破, 让士兵只带上三天的粮食, 誓与秦军决一死战, 决不后退。正是由于项羽敢打必胜、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 使秦军大败, 赵国得救, 所以后世也便有了“破釜沉舟”的典故。项羽的“破釜沉舟”实质上就是对信念的坚定, 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狠劲。现代人常用“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 义无反顾。这也是项羽留给后世的一个经典精神写照。

3. 鸿门宴

秦末, 刘邦率军攻破咸阳, 不久项羽也率兵入关进入鸿门, 准备灭掉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调解, 刘邦亲到鸿门拜见项羽, 项羽遂在鸿门设宴款待。酒过数巡, 范增屡次对项羽使眼色, 要项羽杀了刘邦, 他怕项羽没注意到他的暗示, 又接二连三地举起自己佩戴的玉块, 示意除掉刘邦, 可项羽视而不见, 默不作声。其实只要项羽一个手势, 刘邦就会命丧黄泉, 但项羽认为这不是大丈夫所为, 在他眼里宴会就是宴会, 战争就是战争, 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从而义释刘邦, 虽“鸿门不肯鱼肉人, 转眼刀俎及己身”, 但大丈夫至死不言悔。有人说这显示出了他的“君人之度”:他在自己的地方杀人, 不武;暗杀刘邦在自己的营中, 属于谋杀, 不是他的本性所为。所以, 即使有了后来的垓下悲歌, 但丝毫无损项羽一世的英豪形象, 项羽依旧被司马迁列入了《本纪》。他的不藏祸心、不搞阴谋、不耍心机、光明磊落的处世风格, 永远值得世人称赞。

4. 不烹仇敌之父

彭城之役后, 刘邦兵败, 刘邦父亲刘太公和刘邦妻子吕雉随逃难的人群, 一头撞进楚兵队伍中, 成了项羽人质。后来在刘邦和项羽两军对峙时, 项羽扬言要将刘太公煮成肉酱, 刘邦却说我父即你父, 你要是把我父亲煮了做羹, 请分一杯羹给我。后刘邦求和, 即以鸿沟为界, 鸿沟以东属楚, 鸿沟以西属汉, 即历史上的“鸿沟为界”。项羽决定放掉刘太公和吕雉。这时大将钟离昧和季布立即劝阻项羽, 说:“刘邦是个小人, 我方上的当已经够多了。”可项羽仍将人质归还刘邦, 才有了“长留仁爱一杯羹”的典故。竟然放了“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 则幸分我一杯羹”的无赖仇人刘邦之父、之妻, 可见项羽是多么宽厚仁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

篇4:项羽,永远的悲情英雄

偶然得知王立群教授要到中原国学讲坛讲项羽,很是兴奋。王教授是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讲过课的名家。听完之后,再联系到《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颇有感触,为项羽的悲情一生而唏嘘不已。

讲座开始前,三名宫装女子,两人抚琴,一人吹埙,神情肃穆,奏了一曲《楚歌》,曲调三起三落,琴音轻柔婉转,诉尽了当日霸王之哀,也把我引回了那个楚汉争霸的年代。

提起项羽,很多人会联想到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在乌江自刎,继而顺着成王败寇的思想,把项羽与刘邦对比,在“项羽”二字后打一个叉。但项羽戎马一生,百战不殆,这是他输的唯一一仗,而刘邦也只打败过项羽一回,刘邦靠的是近乎无赖般的死缠烂打才在最后取得了胜利,所以刘邦是流氓,项羽却是英雄,尽管是失败的悲情英雄。

在我心中,项羽是霸气、血性和才华的代名词。

反秦起义时,因与统帅意见相左,他不惜杀帅自立,继续前行。面对强敌,他凭五万士卒敢与秦军最精锐的四十万大军背水一战。当楚王拦在他称王称霸的道路上时,他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了义弟,成就了自己的伟业,大封天下诸侯,自号西楚霸王。那是何等威风,何等快意!正是这种霸气,让他在前进道路上毫不畏惧,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霸王这个名号,只有他才承载得起,他是我心中永远的霸王。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项羽当日不肯过江,以期卷土重来。因为他是西楚霸王,他有血性,所以对于他来说,他只能成功,却容不得一次失败。只有百战百胜,才称得起霸王二字。他又是骄傲的,霸王的尊严容不得他像刘邦一样无赖般地屡败屡战。败了,一切结束了,只有自刎才是他最好的归宿,如果不这样做,霸王就不再是霸王了。他的血性使他宁可站着生,也不跪着死,这就是中国人所苦苦追寻的精神与气节。所以,尽管他失败了,却不失英雄气慨。

项羽是极有才华的。他一生中所经大小战役无数,除了最后一战,几乎从无败绩,即使说他是千古名将,也无不可。而巨鹿和彭城两战,更是他辉煌的顶峰。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仅以五万士卒大破秦军精锐四十万,力挽狂澜,一扫农民起义的颓势,令天下为之震惊;彭城一战,他只率三万人,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打得丢盔弃甲,哭爹喊娘,令世人为之侧目。

虽然看起来项羽是霸气十足、血气方刚的大将军,但他有时又傻得可爱。项羽头天准备杀刘邦,刘邦用他那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不烂之舌,一阵“大忽悠”,项羽居然信了,还觉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惭愧得不得了,真是被刘邦卖了还帮着数钱。他虽然傻,却傻得够哥儿们,够义气,傻得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敢毫不保留地把后背交给他,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阴谋诡计,因为他傻得可爱。

在我看来,项羽的失败有着历史的原因。历史对项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项羽是战术的巨人,但缺乏战略的眼光,是一个战略的矮子,所以才会最终以失败收场。说到底,项羽是名将,却不是合格的领袖,他善将兵却不善将将,他本是可用之人,却被历史错误地推上了用人之位,于是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他伟大的军事才华也无法挽救他的命运,这使他的悲剧色彩又浓了一分。也许这就是他,一个天才被一个庸人,一个英雄被一个流氓打败的宿命。

篇5:项羽,真英雄也

看完《鸿门宴》后,很多人都有会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错失了杀死刘邦的大好时机。但苏轼却认为项羽有“君人之度”。这并不是因为苏轼一时新血来潮,来个唱反调,这是他发自内心地赞赏。

当时的时局对刘邦是不利的,若项王一举入关杀死刘邦还好说,问题是他若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就不好了,刘邦手下虽说只有十五万余兵,但尽待在关内,加之刘邦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他们大多对刘邦十分忠心,倘若得之刘邦已死,必尽其力而反之,彼可于大路埋伏(项羽素傲,必取大而舍小),但见来时可往来冲突,却不与其正面交锋,此可疑其兵也,然后可使一人佯装投降,传书与羽言其为内应,里应而外合也,羽必信之,待羽入城,三下围攻,可擒矣(此乃关门打狗之策)。

项王可能考虑到此为人和与他势力不利也,故作个顺水人情,放刘归去。刘邦善用人,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也正是如此,项王手下如韩信、陈平等皆降刘邦。项王会败,这是一个原因,可胜败兵家常事,一场战争的胜负不会抹杀真英雄的形象。

项羽不肯学书,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不肯学剑,剑一人敌,要学的是万人敌。他打仗不管兵法,每战必披甲持乩,亲自出战。一者鼓舞士气,二者削敌锐气。真英雄莫过于此!羽曾以3万楚军大破汉兵56万,打得刘邦抱头鼠窜。这是多么的霸气啊!项王曾和刘邦讲和,划鸿沟为界,这是多么的豪气啊!他曾因兵败,而在乌江自刎,这是多么有骨气啊!

无论是打仗,做人,甚至是作诗,都掩饰不了他的英雄之气:力拔山兮气慨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可奈何

项羽的这首诗也因此流传千载。

司马迁说过:“他爱马,爱美人,爱故交,最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十足的让人快意的英雄„„”我想这是对项羽英雄之气的最好诠释吧!

篇6:项羽是英雄的作文

一人,一马,伫立在岸边,任凭浪花袭在身上。

身后,漫天的尘土在不断逼近。要摆脱这数千汉兵,一船足矣。可是,以你那高傲的性格,又怎会踏上那船呢?此时回去,也只会给那些父老乡亲带来灾难吧!

狂傲,你最大的特点。你又怎会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名声,为了那江山而改变自己的性格呢!

万人敌的兵法又如何?你厌恶那些尔虞我诈,你深信勇破一切。一切的阴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仅是一只小爬虫。

二十四岁起兵,二十七岁称王,何人能有这样辉煌的战绩。巨鹿之战,你的神勇深深的烙在了那些“从壁上观”的诸侯的心中,奠定了你称霸天下的威势。

虽不学兵法,但你的才气依旧显耀。八百人突破重围却不惊动敌军,无需修饰,才能便显示的淋漓尽致。

虽不学剑术,但你的勇猛依旧无人可挡。以二十八骑对抗数千汉兵,三战,仅损二骑,试问天下英雄谁能挡你!

铁骨柔情,重情重义,足以掩盖你身上的那点瑕疵。爱江山更爱美人,重胜败更重情义。战败,你没有去想怎么挽回败局,没有想着再去争夺江山,而是在想如何安置你的虞姬,如何安置随你身经百战的马儿,如何才能不拖累那些陪你出生入死的兄弟。

江边,汉军已经杀来。确实,你累了,你已经厌倦这样的生活,你需要静静的休息了。

篇7:痞子刘邦VS英雄项羽

如果按照中国人传统的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观念,刘邦坐上了帝王龙椅,创立了汉家天下,贵为九五之尊,所以他应该是英雄人选。反之,项羽就只能被列入陪衬英雄的跳粱小丑角色,因为他是一个输家,最后落了个兵败被杀的下场,可谓离英雄相差甚远。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成就了帝王之业,后世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是很高,不客气一点的说法就是骂名,背信弃义、玩弄权术、残害忠良„„可以说,刘邦是一个在人格上彻彻底底的失败者,是一个让人不足道的小人,相反,项羽虽然失败了,后世人无论高矮,却都是一律仰着脑袋瓜子看他的。宋时李清照就曾著诗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英雄主义崇拜情结。

当然,我们不能随便断言说刘邦就是痞子而项羽就是英雄,而要以历史事实来说话。

司马迁在《史计》中关于刘邦的发迹记载多赋神话传说,什么刘邦是他的母亲与蛟龙交配所生,什么刘邦长了一个奇大无比的鼻子等等。但尽管如此,在司马迁的笔下,先帝刘邦的形象却并不高大。刘邦,沛县(今江苏丰县)人,少年时飞鹰走马,偷鸡摸狗,以一副浪人形象闻名乡里.年轻时担任过泗水亭长之职,此公终日不思进取,游手好闲,但心比天高,一心想着飞黄腾达。“多大言,少成事”这是知道他底细的同乡萧何对他的评价。

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有争议〕人,少年时书无所成,学剑也是半途而终止,用他的话说就是“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跟其叔父项梁学兵法。年轻时,这哥们出落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估计是当时姑娘们心仪的对象),且“力能扛鼎,力气过人。”实话说,这位哥们也不肯老老实实地做他的公子哥儿,也是一心想着富贵荣华,曾对着南巡的始皇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后来因其叔父杀人,避难而逃至吴中。

按理说,刘邦项羽都是南方人(楚国人),说得更进一点,他们都是江苏人,同时也都是从刀山矛林中摸爬滚打好不容易混过来的“红色阶级”他们应该惺惺相惜才对,至少不至于互相坼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们在争得面红耳赤之后终于宣布拉倒,运转起各自庞大的绞肉机器——军队来,由此不得不得让人对他们刮目相看,对“权力”二字重新定义起来。

其实,在他们撕破脸皮宣布开打之前,二人还是亲密的反秦盟友呢。二人的分歧就在于项羽巨鹿之站时刘邦抓住这个空挡分道扬镳进了关中,顺利地接受了子婴的投降。表面上看,这没有什么,因为这也是战争的需要。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楚怀王曾经有过一句“先入关中者王之”的话(估计是后来刘邦一派造的谣),于是,率先进入的刘邦开始飘飘然起来,他派兵守住函谷关,打算住进秦国华丽的宫舍称帝享福起来(后来在张良,樊哙等人的劝说下不了了之)。项羽不干了,这哥们闻听消息,在打败了王离,章邯之后,立刻督军西行,打破了函谷关之后也急火火地跟着插了近来,把军队驻扎在鸿门,立刻就准备向刘邦动武。于是双方剑拔弩张,矛盾尖锐起来。

那个时候,项羽的力量要比刘邦大得多,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亲到鸿门向刘邦屈膝求和,言卑说好,以表自己并无私自称帝的胆子,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事件。其实,鸿门宴上的项羽完全有条件除掉这个他唯一的竞争对手刘邦.也许是受楚文化赏力不赏德,喜欢打硬仗而不太讲究算计的影响之故,项羽却不想阴谋取利,在这个时候加害刘邦,反而对前来保护刘邦的勇士樊哙大加赞赏,赐之以酒肉。完全把会议的主要目的都搞偏了,那个怕得要命,如坐针毡的刘邦,终于借上厕所的机会开溜了。

如果说在鸿门宴上,我们既看不出项羽的英雄气概一面,也看不出刘邦的市井小人一面,我们最多只能说项羽这个人比较大度,刘邦学得了乌龟法,能屈能伸而已的话,那么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战,刘邦的形象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这一战,汉军被打得哭爹喊娘,满地找牙,刘邦为了逃命,完全不顾部下死活,甚至连自己的儿女孝惠和鲁元都被他从车上推出,充当了楚军的俘虏,项羽追至荥阳,试图用刘邦的父亲作为人质逼迫其就范,此公竟然并不买帐,面无愧色曰: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后来项羽放了刘邦之父).他少年时的泼皮无赖之相开始暴露,人们后来对他反感,估计最大的可能就开始于此。

公元前203年,战争转如相持阶段,项羽基于“丁壮苦军旅,老若罢转饷”的情况,向刘邦提出就他二人于阵前分个高下,见个输赢,免得贻害天下,劳民伤财。但刘邦不干(项羽一巴掌就能把他打成肉饼),非但不干,他反而借此机会大肆散播项羽罪状,说他这样的人跟不值得和自己动手等等。其实,刘邦所陈述的项羽罪状大多子虚乌有,有的是更是空穴来风,说白了,他是在蛊惑人心,在往自己连上贴金,把自己打扮成至美至善的完人,让天下人都对他刘邦顶礼膜拜,跟着他一起来反对项羽这头“混世魔王”。项羽见单打独斗不成,无心再斗的他只好提出讲和,向刘邦提出了划分天下的政治主张。刘邦这人,表面上答应得干脆利落,肚子里却在算计着如何才能集结力量把这个位于他称帝路上的绊脚石彻底搬走.公元前202年,刘邦完全背弃当初的契约,拉拢他的苏北老乡韩信攻打毫无任何戒心的项羽.项羽准备不足,连战失利,被迫退至垓下,汉军将垓下围得铁桶一般,四面唱起楚歌,动摇了项羽军心。项羽夜半惊醒,以为楚军尽为汉军所虏,于是慷慨悲歌,连夜带领八百骑突出重围,天明后渡过怀河,到得乌江边上时,随者已不过数十人,乌江亭长要用船载他过江,被他拒绝,于是乃自刎而死。项羽死后的这一年,刘邦一依秦始皇的惯例,在定陶(山东今县)人模人样地当起皇帝来,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的成功除了他工于心计,善于利用民心之外,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偶然和巧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一生的战功乏善可陈,所经历的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小仗,他西入咸阳之所以一路凯歌高奏,原因就在于那些地方武装实在太菜,不是举手投降就是做鸟售散,如果不是项羽在巨鹿牵制住了秦军的主力,他的兵马可能出不了安徽边界,就会被灰溜溜地赶回他的沛县老巢。如果说这是一种偶遇,可以看做数学上的概率事件来解释,那他在日暮途穷,无路可走之际却能毫发无损,全身而退就很令人费解了。回过头来在一次说彭城之战,当时刘邦的部队被项羽杀得人仰马翻,刘邦随身只剩得十来骑人马,在楚军的层层包围之下,他居然很奇迹地逃了出去,试想,如果骑项羽的三万军队斗志不是很旺盛,那他就抵挡不住当时刘邦的近乎六十万人马并将其一举击溃,但既然连六十万人马都能拿下,为什么就单单拿不下刘邦数十骑呢?想来想去,唯一的可行解释就是刘邦生具“帝王”痞相,项羽的兵士不敢抓他而已,让了一条道把他放了出来。

项羽,这个很讲信用,重感情,有血气的帅哥,输给了一向给人印象极差的刘邦,不得不使后来人为其叹息。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刘邦的获胜除了他的虚伪狡诈之外,确实与民心的归顺有关,刘邦这个人很会利用民心,很会做秀,在这一点上项羽是无法跟其相提并论的。比方说刘邦发迹之处,打下沛县之后,本来看到沛令一职非他莫属,但他却要装出一副让贤的样子;在打败项羽之后,他本来也是想当然的皇帝,但在登基时他偏要出出洋相,闹闹笑话,让人们觉得这天下少了他刘邦还真不行。刘邦是一个善于伪装的政治野心家,他的狐狸尾巴藏得丝毫不露破绽,以至于聪明的韩信,彭越等人都看走了眼,上了他的大当,最后落得个卖力不讨好的下场(刘邦登基后借口他们谋反,杀了他们)

历史上,人们将项羽的失败大多归结为诸如妒贤嫉能,滥杀无辜,丧失民心等。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很难自圆其说,因为在这些方面,项羽跟刘邦比较其实是小巫见大巫,算不得什么。因为刘邦虽然用贤,但他是用过即扔,当上皇帝之后压根就没有将这一帮曾经的难兄难弟放在眼里,甚至欲图之而后快;同样,在对待老百姓的做法上,刘邦也比项羽更无人道主义精神,他为了得天下,竟然可以置自己的亲身骨肉于不顾;在荥阳城为了逃命,竟让二千多名无辜的小女子代他做牺牲品,这样的人,他是这样得到的民心就不得而知了。当然,项羽的失败也并不是他所说的老天爷不帮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骨子里的小农经济意识在作祟,在灭亡了秦朝,烧了秦的宫室之后,这哥们荒唐地认为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于是把刘邦封为汉王,派往汉中,封秦降将章邯驻守关中,自封西楚霸王往江东炫耀去了“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看得出,这哥们既可爱又可悲。要是他自己亲驻关中,刘邦就是有一百个胆子,估计也不敢翻越秦岭来跟他叫板.但,很可惜,最后左右天下的还是刘邦先生。

当然,评价历史人物决不能信口雌黄,人云亦云,没有必要拉关系套近乎拼命抬举一人或是费尽心思搞臭一人,而应该客观公正以事实说话来阐述。不错,我们知道,刘邦是很小人,他当上皇帝是用了让人冷齿的手段,但项羽不见得不小人。《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就对这位公子哥儿作了毫不客气的批评。项羽这人,气量很小,轻狂傲物,加之性子刚烈,勇猛好战,动辄就杀人,甚至屠城。在新安他就坑杀了章邯的降卒二十万人;在北海时“烧夷城郭,宫室,虏其老弱妇女”„„由此看出,项羽也很不是东西,十足一个杀人狂,他的诸般罪行也足可以让人把他打入地狱,至少让人很不欣赏。

但是,所有这些,却并没有妨碍他在人们心中的完美形象,今天的人们对他的评价永比刘邦要高,他不肯过江东,但江东的父老乡亲们并没有忘记他,甚至为他立了牌坊,而同为江苏人的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却不但没有享受到这份额外的美遇,反而遭到了人们的鄙夷,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项羽之所以被人们这样不记前嫌地广为传诵,原因可能有二个方面。一是他的血性在起作用,他兵败乌江时完全有条件奔赴江东集结人马重新再来,但他不,“大丈夫输就输了,何必耍赖”。(当然,只身一人前往是一件不很光彩的事情,毕竟当初跟他一块出来打天下的八千子弟兵全部阵亡,即使乡亲们不怪他,他自己也会遭到良心道德的谴责。)他这种死而不惧的豪迈气概,使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般人身上所不具有的亮点;也正因为他不肯过江东,人们才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讲情义的种,值得敬仰。第二是他和虞姬那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对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和虞姬在生命尽头的千古一吻,使得以往人们争相传诵的所有爱情故事顿时为之失色,它把人间爱情的凄艳壮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达到了顶峰,以此为题材的《霸王别姬》更是家喻户晓。这两点,足以使人们怀着同情和钦佩的心思记住了他。

刘邦之所以遭到人们痛斥,概刮起来原因大概有四个方面。一是他少年时浪荡成性,人们对他的这段辉煌历史不怀好感;二是他毫无人性,为了实现“大丈夫当如此”的梦想,不惜以亲人的生命为交换,登基后又忘恩负义,杀害忠良,这可能是后人最不能容忍的一条;三是刘邦登基后得意忘形,无师自通地哼得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结果被毫不通融的儒生们判了个不及格,他因为咽不下这口鸟气于是朝儒生们的帽子里尿了一泡引起了公愤;四是刘邦一生生儿育女一大趟到头来却连自己到底有多少儿子都不知道,临死时胡乱指定了一个尚为成年的十六岁少年担任继承人,最后导致大权落入吕后之手,搞得宫内鸡飞狗跳,一团漆黑。诸般种种,他于是被人们毫不客气地乱棍赶入了地狱,成了永世不的翻身的罪人。

客观地说,刘邦创立的大汉王朝,就政治,经济,文化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即使排不了第一,但至少也排在前三名。他本人在大汉建立之初也是尽心尽力,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维护边疆稳定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废除了秦朝的苛法,与民休息;总结列代兴亡,推动国家治理。所有这些,足可以证明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就算他有过不甚光彩的历史,这些功劳也完全可以替他遮羞盖丑,且还大大的有剩余,亦足够他有资格坐下来和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一较高下。但人们并不买他的帐,硬是朝他身上泼屎把他往粪坑里推,要把他彻底打倒,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这就不得不让人抱以遗憾:若刘邦地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项羽,也不过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风起云涌的失败者中的沧海一粟,在他之前史无记载,之后却有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他也只有一对眼睛,两只脚,看上去并没有特别能给人以记住的地方。但古往今来却没有哪一个失败者能像他一样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虽然今天的人们也同样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列朝列代的农民革命运动,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为它的领导者们修建了行宫庙宇以示纪念,但对他们的个人评价却不是很高,个别人甚至被打入了淫棍西门庆之列。他之所以这样被人们垂青,就在于他是风云时代的豪杰,因为在他之后汉民族的英雄时代宣告结束,后世人是没有哪一个人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他之所以被人们扛上了与西方亚历山大,查理大帝,拿破仑等著名军事家相媲美的高度广为传诵,可能最大的原因亦在于此。

刘邦,项羽这两个身处乱世的风云人物,到底谁是英雄,谁不是英雄,或者说是刘邦是痞子还是项羽是痞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也有理由不相信历史,相信它,是因为历史是我们对过去唯一的可考资料,不相信它,是因为历史学家往往会臣服于政治权力的高压,于是免不了歪理学说。但不管怎么说,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他们是历史改朝换代的真实见证者,虽然有时候也难免失真,但它的主流倾向却是基本无误的。

刘邦,这个很不一般的人在后人眼中之所以进入不了英雄之列,关键就在于他碰上了一个同样很不一般的项羽(后来同样白手起家的朱元璋虽然在登基后也遭到骂名,人们虽然痛斥他的暴行,还是承认他的英雄地位的,因为当时没有人可以与其争锋匹敌。).项羽虽然没有阻挡得住刘邦成就帝王之业,却让他在帝王的光环背后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心里包袱,这不是项羽的过错,当然也不是刘邦的过错,因为改朝换代本身就意味着夺权和斗争,斗争就免不了算计和阴谋。

篇8:《英雄项羽》读后感

项羽何许人也?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于乌江自刎时年仅30岁, 其名籍, 字羽, 下相 (今江苏宿迁西南) 人。楚国将门后裔。他是彪悍的英雄, 因为他素以能征擅战而闻名于世。

他是彪悍的英雄。定陶之战后, 秦军北渡黄河, 将赵军围困於巨鹿 (今河北平乡) 。作为次将的项羽在困境中杀了畏缩不前的宋义, 迫使楚怀王任他为上将军, 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其进抵漳河南岸与秦军隔岸对峙。他先派英布、蒲将军带领二万精兵渡河, 切断秦军运粮通道。随后亲率主力渡河, 并以大气魄“破釜沉舟”以激励军心。在战场, 楚军便以雷霆万钧之势, 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 把秦军包围起来。项羽身先士卒, 冲锋陷阵, 楚军个个勇猛杀敌, 九战九捷, 大败秦军, 解了巨鹿之围。借此战役, 项羽成了诸侯军的统帅。而各路诸侯军对他也是“入辕门, 皆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

他又是残暴的英雄。攻襄城之余, 项羽屠杀全城, 巨鹿一战, 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 可项羽却在新安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 入咸阳, 又杀秦降王, 火烧秦宫室, 劫掠妇女宝货。正如史记称:“杀秦降王子婴, 烧秦宫室, 火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项羽更是高傲的英雄。从会稽起事开始, 攻城掠地, 拔营下寨, 从来就不知道世上还有一个“怕”字, 诚如他在垓下之围后对他手下所言, “身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 所击者服, 未尝败北”。正因为如此, 在鸿门宴上, 觥筹交错中闪烁著刀光剑影。项羽的谋士范增几次举起所带玉块, 暗示项羽杀死刘邦, 项羽却优柔寡断, 被刘邦借故逃脱。其实刘邦的逃脱与其说是项羽的优柔寡断还不如说是项羽过分的自信和自负。据史书记载, 那时候的项羽拥兵自重, 军事力量空前。挟其军事上的余威, 以诸侯上将军自居, 发号施令。他自立为西楚霸王, 取梁、楚之地九郡 (占有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区) , 定都彭城 (今江苏徐州) 。同时又割地封王, 分封了十八个诸侯。这样的霸王如何会把一个小小的刘邦放在眼里呢。正是这种过分的高傲才让自己养虎成患, 最后落得个悲剧性的收场。

说到项羽我们不能不提及虞姬——这个让项羽至死深爱着的、为我们深深敬佩的女子。虞姬人称“虞美人”。今沭阳县 (隶属江苏省宿迁市) 颜集乡人。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 相传容颜倾城, 才艺并重, 舞姿美艳。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虞姬始终不离不弃, 一直陪伴在项羽左右。当项羽唱起了“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干, 虞兮虞兮若奈何?”时, 项羽是多么的无奈啊, 毕竟他还正当30岁, 正是指点江山的大好年华啊, 可是死亡正一步步的逼近。就在这样险象环生的境地, 他还念念不忘着:“骓不逝兮可奈何干, 虞兮虞兮若奈何?”虞姬知道这是项羽对她的眷恋。其实虞姬何尝不是深爱着项羽呢?她绝不相信自己心目中的最理想的英雄会有任何的失败, 即便是失败她也仍为这样一个英雄而骄傲。项羽的这首歌驱散了她心中的恐惧、烦恼和愁绪。她唱出了最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卿生?”然后凄然拿起宝剑和歌起舞, 像一枝红梅, 迎着寒风忽然绽放。这是生命之花的昙花一现, 是惊艳的, 是悲壮的。也许这就是她一直都在等待的那个结局吧。

这是一个英雄和美女的故事, 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我们不妨记住一个“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的英雄, 一个“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卿生?”的坚贞为爱的美丽女子吧。

摘要:这是一个英雄和美女的故事, 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这是生命之花的昙花一现, 是惊艳的, 是悲壮的。也许这就是她一直都在等待的那个结局吧。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干, 虞兮虞兮若奈何?

篇9:项羽败于作英雄秀(节选)

答案就是现在很时髦的两个字:作秀。项羽太爱作秀了,别人称他是英雄,他就处处想逞英雄,不惜一切代价地“秀”自己,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项羽之前的成功与后来的失败,都和他喜欢作秀的习惯密不可分。

真正让项羽名气大振的,当属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楚军与秦军人数相差悬殊,而且楚军又缺衣少粮,士气低落,副将项羽当机立断,斩杀主将宋义,命令军士凿沉渡江用的船只,打破吃饭用的铁锅,身上只带三天干粮,军士们个个以命相抵,士气大振,六万楚军打败了秦国二十万大军,项羽也因此一战成名。项羽出色的军事才能无疑是必须肯定的,但是非让将士们破釜沉舟,又何尝不是在作秀?但这一场秀,是秀给自己将士看的,是告诉将士们这一战只许胜不许败,要么赢要么死。这场秀成就了项羽,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军心,所以,接下来的胜利一气呵成,也成就了项羽英雄的美名,也因此形成了作秀的“路径依赖”。

入关咸阳和鸿门宴这两场史上有名的秀,则直接导致了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的结局。

刘邦项羽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率先入关,不但没有骚扰百姓,甚至连关中的美女和财宝都未动分毫,处于弱势地位的刘邦也用这种方式在作秀,向项羽秀他的忠诚,向天下人秀他的仁义。而处于强势地位的项羽呢,则是要显示他主宰一切的霸王气。据说入关之后先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再杀秦王子婴,最后竟然丧心病狂地屠杀平民百姓,这个“项王”实在让人闻风丧胆。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这“入关三部曲”让他一下子尽失关中人心,楚汉之争的胜负或许从那时就已经注定。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项羽无非是在秀,想告诉天下人,大英雄项羽已经入关啦,所有人必须无条件臣服。这场血腥的“秀”,目的只是告诉天下人,项王有多么强大,有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反抗者,就得死。相形之下,刘邦才是个老谋深算的“实力派”,项羽过多注重表面效果,顶多算个“偶像派”。

鸿门宴本来就是一场“大秀”,导演兼主演范增、张良,主演项羽、刘邦、樊哙、项庄。其实项羽需要做的只是坐在那儿喝酒吃肉,下个命令就完了,导演范增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刘邦送上门来呢。可是项羽居然连这场最简单的戏都没能演好,反倒是刘邦表演得对项羽恭敬有加,丝毫看不出谋反之心,堪称绝对的“演技派”。宴会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只要他一声令下就能要了刘邦的小命,但他却迟迟不肯下令。为什么?他看刘邦如此谦恭,没有谋反的迹象,他不能听信曹无伤和范增的一面之词杀了功臣,毁了他的英名。项羽在这个时候想到的不是除掉对手,而是想如何把自己的英雄秀进行到底,不能被天下耻笑。颇有心机的刘邦早就看透了项羽作英雄秀的弱点,你要面子我图实惠,悄悄从上厕所的小道溜走了。项羽的英雄秀,成全了刘邦,气得范增吹胡子瞪眼,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最可悲的是,项羽到死都在作秀。被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起身饮酒作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被汉军重重围困,自知再无机会逃脱,他仍然不忘作秀,他对身边的骑兵说:“我要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然后,冲向敌群,斩杀了汉军一大将。可这除了能证明他的匹夫之勇外,还有什么意义?最后被逼退到乌江,乌江亭长来接应他,仍愿意支持他东山再起。然而项羽想的是,我这样落魄有何颜面再见江东父老啊,还不如堂堂正正地死了让人尊敬。为了大英雄尊严和“霸王”的荣誉,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死沙场。这时候他大为感叹:“天亡我,非战之罪,我何渡为?”认为是老天要让他灭亡,可见他死都没能死明白,不知道自己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太喜欢逞能,太重视表现出豪气霸气,太在乎所谓“大英雄”的尊严与荣誉。一句话,太喜欢作英雄秀了。

回首项羽短短三十年的生命,实在是留下了太多遗憾。如果他不那么爱作英雄秀、不那么刚愎自用,就不会滥杀无辜,不会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妇人之仁”,不会宁可拔剑自刎而不图谋东山再起,那么楚汉相争一定又是另一番局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究竟是赞赏他的英雄气还是感叹他的英雄秀呢?究竟是感嘆他可敬还是感叹他可悲呢?

篇10:英雄项羽作文800字高中

静寂的雨夜或喧嚣的街头,我常在泛黄的史籍中想到他们两个:一个维护自己尊严而自刎,一个放弃尊严忍辱负重。两千多年前,乌江的那一幕:如泣如诉的西风中,苍茫奔聚的彤云下,高高挺立着一位英雄。睥睨着四面无声无息的埋伏和眼前招摇的汉旗,他的唇边勾起一丝冷笑,他想到了什么?他想起鸿门宴上刘邦懦弱谄媚的样子,想到刘邦的暗度陈仓,这个卑鄙小人竟背叛自己。他想到曾经的豪迈气概,想到那破釜沉舟一战自己令敌军畏惧的气势,还想到自己昔日的部下吕马童、英布等恶毒的笑容,他大声地笑了出来,狂傲的笑声中有对刘邦的不屑,对江东父老的屏气愧疚,还有那自嘲、悲怆。

腰间的宝剑上尚留有虞姬的一抹鲜红的鲜血,他该有滔滔江水流之难尽的千古遗恨。他斩断刈旗,一股霸气奔腾如龙,不可遏抑,让汉军惊慌失色,他分明乃是令刘邦食不甘味,夜夜梦噩的不世英雄。亭长的船来了,众楚军将士复仇的希望点燃,刘家天下又可危,但他却拒绝了,毅然决定中电光闪过,风起云涌间响彻一声巨雷,一腔英雄血洒在了曾赫赫扬扬的土地上,剑光闪过,在张牙舞爪地蔓延的余晖中留下决然的寒色。那一刻,乌骓嘶鸣,楚军悲痛,那一刻让人慨叹“千载之下,追想遣风,犹凛然而有生气焉,”令人追慕,“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那江南水乡,曾有一位也被称为英雄的人做出了与他相反的选择。他叫勾践,他弯下了曾经挺直的腰,一弯就是十年,十年的隐忍,十年的养韬蓄锐,终于换来沼吴复国,换来扬眉吐气的一天。

当夫差被西施沉鱼落雁的笑容迷惑时,勾践却在隐忍;当夫差歌舞升平时,勾践却在卧薪尝胆,一切都在冥冥之中安排了。这便是勾践的抉择,看似不易又卓有实效的`选择。和项羽以及前边的所有的人的选择一样,他们只是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对此我们无权干预,甚至连讥评,讽议也显得多余。项羽是自刎了,但若渡江了,又能何为?勾践成功了,但若复国不成,便当归于钱,宏,吴之流,广受诟病吗?“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历史的书页砰然合上,历史将掩盖他们的身影,却不能磨灭他们的光辉,而光辉所笼罩着的正是同一目的:为了尊严。

篇11:我心中的英雄项羽散文

我喜欢项羽,或许是在霸王别姬时,那时的他,抛开了豪爽,抛开了战场上的威武,只剩下一份普普通通、真挚的感情,他唱起了凄美悲歌,悲伤地像个孩子。

我喜欢项羽,或许是在东城快战中,那时的他,把不畏强敌的勇气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率领二十八位战士英勇作战,这次战斗并不是最精彩的一次,却最像是在证明自己。他直到最后仍旧不服气,他唱起了英雄悲歌,倔强地像个孩子。

我喜欢项羽,或许是在“若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时”,我知道,他缺乏政治家的智慧和风度,他知道自己被包围了,他想要好好活着,他想要逃,即使大部分随从已经走散,他还是不顾一切的逃,因为他为了自己,为了八千子弟兵也要好好活下去,他唱起了无奈的悲歌,他迷茫的像个孩子。

我喜欢项羽,或许是在他凄凉的笑着说:“若非吾故人乎?”时,他的“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那一刻,他没有了西楚霸王的霸气,没有了一气斩杀一百多人的力气,他只是想不通,那不是我的朋友吗?他唱起了慷慨悲歌,无助地像个孩子。

项羽,那个叱咤风云的霸王,那个铁骨柔情的汉子,那个像孩子一样的英雄。那一刻,英雄也没有了往日的霸气,他可以每时每刻流露出最真实的心情。他明白自己已经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明白造福百姓为荣。他说:“天之亡我!”他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男人。

篇12:“英雄”项羽的悲情结局

话说回来,项羽告别了乌骓,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部下手持短兵器(剑),回头与汉军追兵短兵相接。追杀而来的汉军骑兵达数千人之多,项羽提起短剑,冲入敌阵,作最后的表演。汉兵将西楚霸王重重包围,这一场恶斗,只见人头落地,鲜血飞溅,项羽一口气杀了数百人,自己也身负十多处创伤。

这时在刀光血影中,项羽看见了一个熟人——汉骑司马吕马童。

项羽问:“那汉将,莫非是项籍的老乡?”

吕马童是吴人,与项羽熟识,他不敢正视项羽灼人的目光,侧着身子。项羽一边杀人,一边和吕马童聊天:“听说汉王出了千金和封邑万户悬赏我的人头,我就关照一下你这个老朋友吧!”

吕马童对将领王翳说:“这人就是项王。”于是项羽自刎而死。汉军一拥而上,抢夺项羽的尸首,为了这件事还互相残杀起来,结果为了抢尸体,有几十个人被自己人给杀了。最后,得到尸体的有五个人。吕马童辜负了项羽的期望,没有抢到项羽的人头。人头归了王翳,吕马童和杨喜、吕胜、杨武四个人共同得了项羽的尸体。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把原来的一份奖品分成了五份,一人一份。

项羽出生于始皇十五年,死于汉王五年,享年不过三十一岁。后来刘邦以鲁公的标准安葬了“兄弟”项羽,《史记》记载:“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从并肩作战的战友到争夺天下的对手,刘邦的哭,并不完全是鳄鱼的眼泪。

项羽个人评价2

项羽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在李清照之前,项羽绝对是恶魔的化身。

按司马迁的说法,汉高祖刘邦是个有道德缺陷的人,霸王项羽则是个人格缺陷者,一个极度心理变态的家伙。毫无讳言,刘邦确实干了很多坏事、丑事,但都基本符合“损人利己”的行为逻辑项羽干的坏事则大多是“损人又不利己”的。翻看史书,可以发现,关于项羽的记载,多是“暴虐”、“怒”、“屠”、“烹”、“坑”或“阬”字样。据统计,《史记·项羽本纪》全文11000余字,提到项羽攻城略地后对已经缴械投降的士兵、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残暴行为,有2处用“屠”,3处用“烹”,6处用“坑”,8处用“斩”,“杀”则满篇皆是。有记载的项羽的唯一一次笑,还是在他乌江自刎前的“惨笑”。

因此,正史中,项羽从来就不是英雄,而是一个十足的屠夫、暴虐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嗟彼盖代,卒为凶竖!”——很是感叹啊,这个力能盖世者,竟然成了不可思议的凶恶之徒!

项羽个人评价3

就在项羽自刎一千多年后的一个温暖午后,一生极少写诗的著名词人李清照,却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居然专门为项羽写了一首诗——《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或许是因为从汴京一路南逃到江南的女词人很是郁闷,堂堂大宋,竟无一男儿?!凭着女人天生的感性想象,李清照本能地认定,那个力可拔山却不肯过江的男人,一定是个盖世大英雄。一个杀人恶魔自此逐渐被世人YY成盖世英雄——如果他过了江,安有地痞流氓刘邦的最后风光?!

只是,就不想想,即便项羽过了乌江,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刘邦岂肯罢休,不追将过去斩草除根?提起项羽大家都十分清楚,是绝世无双的西楚霸王,而他的直接对手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可是两人相比较的话,确实败者项羽留给我们极佳的口碑。纵观古今历史胜者才会得到崇拜,那么为何明明是败将的项羽,会受到如此多的称赞呢?其实很重要的一点,项羽他是一位真正的霸主,有往无前的气势碾压对手,同时项羽也是一位非常真实的人物,而这一切都要从项羽的生平说起

项羽个人评价4

项羽出生就具有传奇性,先祖本是楚国大将。大楚和秦朝在战国时期,可都是一时风头无二的诸侯国。因此楚国后裔让项羽的身世更加具有传奇性,并且项羽起兵初期,这个身份也给了他很多的便利,如韩信投靠项羽一方面是因为霸王领兵有方,而更多的则是看中了项羽出身豪门的因素,当时楚国旧臣可都是非常支持项羽成就大业。

第二点,则是项羽作战勇敢,并且不耍阴谋诡计。兵者诡道也,这是历代兵法当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用兵之道在于诡计多端,而项羽却反其道而行之。拿项羽两场经典战役,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来举例,巨鹿之战项羽只有5万人马,敌方却又却有40万大军,这种逆势的条件,项羽依旧丝毫不懈怠,开战之后用极其勇猛的势头身先士卒,攻击敌方联军。

敌人兵力虽多,却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且敌将王离阵法的缺点,被项羽所看破。加上项家军异常果敢勇猛,于是冲的40万大军七零八落,才能拿到关键的巨鹿之战胜利,此后对阵刘邦所发生的彭城战役,又是具有代表性,项羽在前期不利的情况下抖擞精神,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中路一举击溃汉军。并且依托彭城有利的地形,展开了阶段性的狙击。刘邦和项羽这强强对话来看,无疑楚霸王从个人能力以及战术打法都领先他的直接对手刘邦。

项羽个人评价5

个人武力加持,人们一提起项羽,一方面是赞叹其荡气回肠,更多的则是讨论项羽的个人武力,史书记载霸王举鼎有万夫不挡之勇,每次作战之时总能取敌方将领人头。并且敌军听闻是项羽所统领的军队,无不为之胆寒,这种英雄气概真叫人心生向往,自古美人爱英雄,而普通大众也对个人武力高强者有极深的敬佩感,就好比我们在阅读一本小说的时候,里面的男主人公本领高强,有异于常人之所能,那么肯定是会受到大家的喜欢。

上一篇:搞笑脑筋急转弯及答案爆笑的下一篇: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