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能力建设

2024-05-08

统计局能力建设(精选8篇)

篇1:统计局能力建设

旬邑县统计局多措并举全力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7月4日,旬邑县县统计局召开全体职工会学习领会刚刚召开的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精神,会上,结合今年统计工作“四大工程建设”及近期全市上半年经济分析会要求,提出了提升“五种能力”,切实完成下半年各项统计工作以及“四大工程”建设任务。

一是强化综合协调能力建设。确保部门行政资料在数据采集、数据评估和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县统计局将依法加强对全县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统计活动的监管,增强服务意识,强化部门协作,整合利用好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

二是强化学习思考能力建设。旬邑县县统计局要求“全体人员立足岗位学提高业务素质;结合需要学,提高理论水平;围绕中心学,提高综合能力。”尤其是把握当前统计工作体制改革重点及战略性,勤思考、善研究,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三是强化夯实基础能力建设。旬邑县统计局健全了定岗定责和奖惩追究制度,通过更新工作理念,规范统计调查流程、数据采集方式和数据处理手段,将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同时要求加强对乡镇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考核,深入企业开展业务指导,现场解决问题,力促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

四是强化参谋服务能力建设。旬邑县统计局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强化探索性、大力开展专题性、应急性的调研、调查活动,加大统计理论知识、政策方针和重大决策部署运用于统计分析的力度和深度,满足各级领导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五是强化依法统计能力技术建设。县统计局将继续加大对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和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统计工作秩序,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秦文婷

篇2:统计局能力建设

谷永进

行风是指行业和部门对其履行社会职能或者对其服务对象所形成的一种普遍的态度、行为和倾向,是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行业追求的外在体现。加强统计行风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统计职能,不断提升统计能力。

一、当前统计行风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只有保持良好的统计行风,统计干部队伍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统计工作才有执行力、竞争力和创造力,才能保证统计事业顺利发展,才能保证统计公信力的不断提高,反之,统计事业发展就会受挫。当前,我们统计系统队伍素质和行风总体是好的。但客观的说,在统计系统内部某些干部职工身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门形象,影响了统计干部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意识淡薄。一些干部职工缺乏主动承担、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遇事不敢承担责任,不善于承担责任,甚至推卸责任,用心想统计、用心谋统计、用心干统计的劲头不足;遇事“难”字当头,“推”字当先,工作中拈轻怕重,对工作任务敷衍塞责、草率了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观念及“浮”、“懒”、“散”、“粗”、“虚”等问题在一些同志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进取精神不足。少数同志思想消极,缺乏“雷厉风行、勤奋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争创一流”的勇气,有些同志身上还不同程度存在“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的惰性和“不求进取,但求无过”的不良习气。

(三)履职能力不强。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统计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缺乏有效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少数同志不能与时俱进的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靠吃老本过日子,导致在面对新任务的时候,工作无法开展,或工作成效不明显。

(四)实干精神欠缺。有的同志对待工作任务仅仅满足于应付了事,粗枝大叶,不追求质量和效率,缺乏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扑下身子干实事的良好作风。

(五)作风自由散漫。表现为松松垮垮、作风散漫。上班迟到早退,在上班时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推一推动一动。

以上这些问题,虽然仅仅存在于统计部门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阻碍了各项统计工作任务的落实,影响了统计事业发展的大局。

二、推进统计行风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统计行风建设,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围绕“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主线,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不断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和履职能力,推动统计事业科学发展。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良好统计风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提升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一是抓好经常性教育。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搭建好干部学习教育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统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干部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履职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统计干部职工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实上,切实解决当前一些干部“意志消沉不愿为”、“履职意识缺失”的问题;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大力营造勤于学习、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学习见风气,坚持和加强党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干;三是坚持学以致用。要鼓励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走进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激发干部职工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使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思想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统计系统中开展“求真、求实、求精”、“勤政廉政”为要求的统计行风、作风建设活动,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不断加强统计队伍廉政教育、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发扬统计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形象。一是发挥领导带头表率作用。领导干部作用

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系统提升执行力。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加强管理,通过学习实践,打造过硬的执行能力和高超的执行艺术,通过科学管理、严格管理,打造一流的队伍。二是要加强统计职业教育。促进广大统计人员树立数据质量第一、尊重调查对象的统计理念,始终恪守求真务实的天职,视数据质量为生命的职业操守;三是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立说立行”的工作作风,改变慢作为、不作为和“庸、懒、散”的思想和行为;四是坚持依法统计。要促进广大统计人员牢固树立依法统计意识,坚决依法履行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的职责,坚决反对在统计数据上的弄虚作假行为,维护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三)强化统计服务职能,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一是强化调研分析。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加强统计调研分析。要重点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等领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推出一批针对性强、政策水平高的统计报告精品。二是改进统计服务方式。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努力做到把统计调研提供在领导决策之前。三是提高统计分析质量。要密切跟踪监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趋势预测和因素分析,加快统计信息资料的报送节奏和信息资料整理加工的速度,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党政领导、决策部门。

篇3:中国统计能力建设问题

一、从投入角度衡量中国的统计能力建设情况

从投入角度衡量我国的统计能力建设情况, 也就是从我国完成统计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家统计机构的设置、管理方式不科学, 责、权、利不很清楚, 系统运行效率比较低

1、国家统计局与地方统计局之间关系不顺。

一方面, 中央统计局要管到县一级政府统计机构, 管辖的范围较大。而且缺乏明确分工, 责、权、利不清, 地方统计局既要为中央工作, 又要为地方工作, 而其经费也既有中央拨款, 又有地方拨款, 中央与地方之间扯皮较多, 任务重与经费不足的矛盾变得很突出。而且, 在很多情况下, 还难以认定谁更有理。由于人员与经费等主要行政管理权限实际上归地方政府, 使得国家统计局对于地方统计局的业务管理乏力, 干部管理等行政管理规定约束力弱, 一旦中央统计需求与地方统计需求发生矛盾时, 地方统计局往往会代表地方政府维护地方需求, 在统计方法制度、指标设计和抽样调查方法等方面经常冲突。而在目前的统计体制下, 全国的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统计局, 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差, 其结果就是国家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统计调查进度难以保证, 国家统计调查的管理与协调难度加大。另一方面, 国家统计局没有充分发挥农调、城调和企调三支调查队的作用。三支调查队是国家统计局的直属部队, 但由于经费和编制等方面与地方统计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得基层队伍很难不受地方统计局和政府的影响。调查经费开支大, 但实际工作成绩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国家统计局的协调能力相对较弱,

国家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存在着交叉重复, 导致各种统计报表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衔接, 报表内容相互交叉、重复,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国家统计局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

在政府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与部门统计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 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数据不衔排在统一全国统计概念定义和分类标准、管理和审查统计调查项目、提高全国统计工作效率、公布和共享统计数据信息等方面综合协调能力较弱。在国家统计局内部, 由于分工不合理, 司处之间相互扯皮, 推诿的现象仍有发生。如统计局内部各专业司之间在统计方法、分类标准、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程序等方面均有不统一之处, 影响国民经济核算与专业统计数据之间的衔接, 也加重基层统计工作负担。

(二) 统计法律尚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体系包括4个层次, 即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统计法规和统计行政规章。除《统计法》外, 还有《统计法实施细则》、《关于统计报表制度的暂行规定》、《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以及各省市地方制定的统计管理条例和各部门统计工作管理条例等。但与国外相比, 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1、统计立法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一是《统计法》的内容还不够全面, 如统计部门的主要经费保障, 统计工作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一些重要条款没有包含进来。二是我国统计法律体系带有明显的条块分割特虚, 各部门、各地区分别制定本部门、本地区的统计管理条例, 由于基本法的不完善, 使统计立法工作不统一, 不利于政府统计工作的协调与监督。

2、国家统计局的基本地位、国家统计

局与地方统计机构的关系强调得不够, 影响统计机构的权威性以及对全国统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能力。

3、对全国性统计数据发布程序、责

任机构没有明确规定, 出现了某些混乱现象。

4、缺乏对新的统计调查项目立法审批程序, 对于统计调查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等。

(三) 针对统计工作的管理薄弱, 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性不够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缺乏比较系统的政府统计发展中长期计划。在国家统计局的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中, 缺乏统计发展目标及其执行情况、统计经费收支情况和人员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对政府统计工作的整个运行和管理情况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在数据对外公布方面, 向社会介绍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数据质量情况不够充分。近几年, 我国在向社会介绍国家统计方法制度、各种指标解释、如何使用统计年鉴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提高了社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水平。但是, 这类工作的进展还不平衡, 在实际中正在使用的一些重要统计数据的统计或核算方法制度尚未公开, 或公开不够。此外, 对重要统计数据本身的误差率、可靠性程度的分析和质量评估工作做得还不够, 社会各界对此缺乏必要的了解, 也容易产生各种猜测和质疑, 这种情况不利于国家统计机构借助社会力量, 改进统计工作, 不利于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四) 统计任务所需要的经费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解决

由于国家和地方统计局的关系不顺, 造成了统计工作经费筹集困难。虽然国家每年都为统计活动提供一定的财政预算, 并且国家制度规定, 布置任务和提供完成任务的经费山国家统计局负责, 但实际工作中的做法是各级统计局先将经费划到各地财政部门, 使用时由财政部门进行划拨。但在实际使用经费时, 经常会遇到经费不到位的情况。

(五) 统计人员方面的问题

基层统计人员文化水平, 统计业务整体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老化, 得不到定期系统的业务培训, 统计业务只停留在日常报表和简单的数据搜集水平上, 不具备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来获取统计数据, 并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能力。另外, 个别地区基层统计人员调动频繁, 在机构改革中往往是精简的首选对象。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同时, 由于统计部门内部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影响了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中国统计能力建设水平提高的途径

通过对我国统计能力建设情况的研究, 可以看出, 我国在统计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要提高统计能力建设的水平, 就要从多方入手, 做到多管齐下, 才能达到明显的效果。

(一) 统计工作环境方面

1、建立中央和地方并行且相互独立的统计体制。

为了提高统计能力建设的水平, 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统计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影响了统计的独立性, 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到干扰。目前要进行统计体制改革, 切实可行的统计体制应是中央与地方并行但相互独立的统计体制, 中央与地方分别建立自己的统计系统, 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 彼此独立。中央统计系统主要由国家统计局组成, 职能包括: (1) 作为国家统计机构, 代表国家行使有关统计组织管理的职能; (2) 履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职能; (3) 直接搜集除海关以外的主要实物部门的统计数据; (4) 进行统计分析, 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地方统计系统是指省、地区和县一级的地方政府统计机构, 其职能是根据地方政府决策的需要, 开展各种统计活动, 为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阶层提供服务。除全国性大型调查需要地方统计系统配合外, 不承担国家统计调查任务。中央统计系统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 地方统计系统 (除民间统计机构) 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方面, 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

这种统计体制的优点是职责明确, 使得两个统计系统更加灵活, 有效抵御外界的干扰,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的积极性。

但也相应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一个企业要同时接受中央和地方统计机构两方面的统计调查, 且内容基本相同, 这就产生了重复调查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建立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协调机制可以保证统一的统计指标定义和分类, 保持国家统计系统的声誉。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的任务是:协调中央统计系统和地方统计系统的关系, 使得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沟通顺畅, 实现数据共享。中央统计系统及时向地方统计系统提供相关的宏观统计数据, 地方统计系统及时向中央统计系统提供地方的统计数据。

2、统计观念更新。

适应新的统计机制, 就要努力实现以下统计观念的转变: (1) 必须由为政府服务的统计观念转变到既为政府服务又为社会服务的统计观念上来; (2) 必须由产品经济的统计观念转变到市场经济的统计观念上来, 增强统计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3) 必须由注重事后统计的滞后统计观念转变到既重视事后统计, 更注重事前预测和事中监测的现代统计观念上来。

3、加强民间统计组织的建设。

民间统计组织承担更多的统计调查和咨询服务工作, 可以更全面满足市场和公众的需求。另外, 民间统计机构具有灵活、机动、快速和高效等特点, 是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既能够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又能够解决经费问题。

4、加大统计执法的力度。

按照《统计法》的要求抵制人为因素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干扰。统计部门布署统计工作, 要求被调查对象提供统计资料是法律赋予的权力, 如实及时提供统计资料是被调查对象的义务。进一步规范统计执法检查工作, 建立人民法院对统计行政处罚予以强制执行的制度, 把统计执法活动与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制度相衔接, 与其他职能部门联合办案, 发挥行政执法的整体效能。

5、统计的国际合作。

我国已经与世界银行、欧盟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及加拿大、挪威和德国等国家建立了统计方面的国际合作关系。但这种国际合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国际合作除了能给我国带来援助资金外,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统计方面先进的专业技术, 可以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并可以提供国际上通用的统计方法和标准, 以提高我国统计数据标准化的水平。

(二) 改革统计调查方法

改变层层上报、环节繁多的依靠全面统计报表的统计调查模式, 建立多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的调查方法体系, 以减少统计数据搜集过程中过多的中间环节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 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题, 同时辅助以重点调查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特别要指出的是抽样调查, 它避免了对总体单位的逐一调查和较多的中间环节, 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各方面对统计数据在调查过程中的干扰, 使调查数据尽量接近客观事实。因此, 在目前情况下应尽量推广和运用抽样调查方法。

(三) 人力资源方面

篇4:中国统计能力建设问题

一、从投入角度衡量中國的统计能力建设情况

从投入角度衡量我国的统计能力建设情况,也就是从我国完成统计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统计机构的设置、管理方式不科学,责、权、利不很清楚,系统运行效率比较低

1、国家统计局与地方统计局之间关系不顺。一方面,中央统计局要管到县一级政府统计机构,管辖的范围较大。而且缺乏明确分工,责、权、利不清,地方统计局既要为中央工作,又要为地方工作,而其经费也既有中央拨款,又有地方拨款,中央与地方之间扯皮较多,任务重与经费不足的矛盾变得很突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难以认定谁更有理。由于人员与经费等主要行政管理权限实际上归地方政府,使得国家统计局对于地方统计局的业务管理乏力,干部管理等行政管理规定约束力弱,一旦中央统计需求与地方统计需求发生矛盾时,地方统计局往往会代表地方政府维护地方需求,在统计方法制度、指标设计和抽样调查方法等方面经常冲突。而在目前的统计体制下,全国的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统计局,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差,其结果就是国家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统计调查进度难以保证,国家统计调查的管理与协调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没有充分发挥农调、城调和企调三支调查队的作用。三支调查队是国家统计局的直属部队,但由于经费和编制等方面与地方统计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基层队伍很难不受地方统计局和政府的影响。调查经费开支大,但实际工作成绩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国家统计局的协调能力相对较弱,国家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存在着交叉重复,导致各种统计报表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衔接,报表内容相互交叉、重复,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国家统计局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在政府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与部门统计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数据不衔排在统一全国统计概念定义和分类标准、管理和审查统计调查项目、提高全国统计工作效率、公布和共享统计数据信息等方面综合协调能力较弱。在国家统计局内部,由于分工不合理,司处之间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仍有发生。如统计局内部各专业司之间在统计方法、分类标准、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程序等方面均有不统一之处,影响国民经济核算与专业统计数据之间的衔接,也加重基层统计工作负担。

(二)统计法律尚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体系包括4个层次,即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统计法规和统计行政规章。除《统计法》外,还有《统计法实施细则》、《关于统计报表制度的暂行规定》、《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统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以及各省市地方制定的统计管理条例和各部门统计工作管理条例等。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1、统计立法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一是《统计法》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如统计部门的主要经费保障,统计工作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一些重要条款没有包含进来。二是我国统计法律体系带有明显的条块分割特虚,各部门、各地区分别制定本部门、本地区的统计管理条例,由于基本法的不完善,使统计立法工作不统一,不利于政府统计工作的协调与监督。

2、国家统计局的基本地位、国家统计局与地方统计机构的关系强调得不够,影响统计机构的权威性以及对全国统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能力。

3、对全国性统计数据发布程序、责任机构没有明确规定,出现了某些混乱现象。

4、缺乏对新的统计调查项目立法审批程序,对于统计调查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等。

(三)针对统计工作的管理薄弱,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性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缺乏比较系统的政府统计发展中长期计划。在国家统计局的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中,缺乏统计发展目标及其执行情况、统计经费收支情况和人员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对政府统计工作的整个运行和管理情况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在数据对外公布方面,向社会介绍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数据质量情况不够充分。近几年,我国在向社会介绍国家统计方法制度、各种指标解释、如何使用统计年鉴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提高了社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水平。但是,这类工作的进展还不平衡,在实际中正在使用的一些重要统计数据的统计或核算方法制度尚未公开,或公开不够。此外,对重要统计数据本身的误差率、可靠性程度的分析和质量评估工作做得还不够,社会各界对此缺乏必要的了解,也容易产生各种猜测和质疑,这种情况不利于国家统计机构借助社会力量,改进统计工作,不利于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四)统计任务所需要的经费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解决

由于国家和地方统计局的关系不顺,造成了统计工作经费筹集困难。虽然国家每年都为统计活动提供一定的财政预算,并且国家制度规定,布置任务和提供完成任务的经费山国家统计局负责,但实际工作中的做法是各级统计局先将经费划到各地财政部门,使用时由财政部门进行划拨。但在实际使用经费时,经常会遇到经费不到位的情况。

(五)统计人员方面的问题

基层统计人员文化水平,统计业务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得不到定期系统的业务培训,统计业务只停留在日常报表和简单的数据搜集水平上,不具备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来获取统计数据,并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能力。另外,个别地区基层统计人员调动频繁,在机构改革中往往是精简的首选对象。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同时,由于统计部门内部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影响了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中国统计能力建设水平提高的途径

通过对我国统计能力建设情况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在统计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要提高统计能力建设的水平,就要从多方入手,做到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明显的效果。

(一)统计工作环境方面

1、建立中央和地方并行且相互独立的统计体制。为了提高统计能力建设的水平,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统计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影响了统计的独立性,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到干扰。目前要进行统计体制改革,切实可行的统计体制应是中央与地方并行但相互独立的统计体制,中央与地方分别建立自己的统计系统,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彼此独立。中央统计系统主要由国家统计局组成,职能包括:(1)作为国家统计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有关统计组织管理的职能;(2)履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职能;(3)直接搜集除海关以外的主要实物部门的统计数据;(4)进行统计分析,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地方统计系统是指省、地区和县一级的地方政府统计机构,其职能是根据地方政府决策的需要,开展各种统计活动,为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阶层提供服务。除全国性大型调查需要地方统计系统配合外,不承担国家统计调查任务。中央统计系统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统计系统(除民间统计机构)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方面,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

这种统计体制的优点是职责明确,使得两个统计系统更加灵活,有效抵御外界的干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的积极性。

但也相应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个企业要同时接受中央和地方统计机构两方面的统计调查,且内容基本相同,这就产生了重复调查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建立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协调机制可以保证统一的统计指标定义和分类,保持国家统计系统的声誉。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的任务是:协调中央统计系统和地方统计系统的关系,使得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沟通顺畅,实现数据共享。中央统计系统及时向地方统计系统提供相关的宏观统计数据,地方统计系统及时向中央统计系统提供地方的统计数据。

2、统计观念更新。适应新的统计机制,就要努力实现以下统计观念的转变:(1)必须由为政府服务的统计观念转变到既为政府服务又为社会服务的统计观念上来;(2)必须由产品经济的统计观念转变到市场经济的统计观念上来,增强统计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3)必须由注重事后统计的滞后统计观念转变到既重视事后统计,更注重事前预测和事中监测的现代统计观念上来。

3、加强民间统计组织的建设。民间统计组织承担更多的统计调查和咨询服务工作,可以更全面满足市场和公众的需求。另外,民间统计机构具有灵活、机动、快速和高效等特点,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既能够解决居民就业问题,又能够解决经费问题。

4、加大统计执法的力度。按照《统计法》的要求抵制人为因素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干扰。统计部门布署统计工作,要求被调查对象提供统计资料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如实及时提供统计资料是被调查对象的义务。进一步规范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建立人民法院对统计行政处罚予以强制执行的制度,把统计执法活动与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制度相衔接,与其他职能部门联合办案,发挥行政执法的整体效能。

5、统计的国际合作。我国已经与世界银行、欧盟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及加拿大、挪威和德国等国家建立了统计方面的国际合作关系。但这种国际合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除了能给我国带来援助资金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统计方面先进的专业技术,可以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可以提供国际上通用的统计方法和标准,以提高我国统计数据标准化的水平。

(二)改革统计调查方法

改变层层上报、环节繁多的依靠全面统计报表的统计调查模式,建立多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的调查方法体系,以减少统计数据搜集过程中过多的中间环节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题,同时辅助以重点调查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特别要指出的是抽样调查,它避免了对总体单位的逐一调查和较多的中间环节,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各方面对统计数据在调查过程中的干扰,使调查数据尽量接近客观事实。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应尽量推广和运用抽样调查方法。

(三)人力资源方面

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保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前、在岗业务培训工作,对不同岗位的业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扩大统计人员的業务面。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定期组织统计理论知识有奖竞赛等形式激发统计人员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另外,要增加文化层次高、具有较高统计分析能力的统计人员的数量,他们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方法,增加统计信息的有效供给,并能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

篇5:统计局能力建设

根据区政府办《关于印发〈区政府系统“能力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沙政办发20**35号)文件的安排,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机关执行力,进一步强化审计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执行落实意识、岗位责任意识、能力席位意识、达到执行能力有提升、本职工作上水平、服务群众见成效的目的。从20**年5月

开始在局机关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能力建设活动年”活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能力建设年”活动中,按照“确责、履责、问责”的要求,从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应急和谋远能力、创造性工作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团结和谐能力、廉洁从政能力、化常为专能力、服务基层和企业能力等八个方面加强审计机关干部能力建设。努力构建勤政廉政善政、求实务实落实的政府执行文化,为实现“保增长、争速度、调结构、强素质、扩内需、增动力、重民生、促和谐”目标提供政府执行能力和行政效能保证。

二、参加对象

能力建设活动年活动对象为局机关全体在职干部。

三、方法步骤

能力建设年活动时间从20**年5月开始,到20**年12月底结束。

(一)确责明标(5月至6月上旬)

1、学习动员。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定本局“能力建设年”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全体干部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抓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罚条例》的学习。

2、明确岗位职责。结合区审计工作实际,明确部门和内设机构的职能,重点明确全体干部各自的工作职责,拟定岗位职位说明书。

3、建立履责体系。重点围绕全区审计工作计划,结合审计工作重点,将计划分解下达到各科室落实到人,明确工作时限和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履责体系。

(二)提升能力(6月中旬开始,贯穿活动至终)

1、明确岗位职责,制定能力席位。结合“三定“工作,明确局及内设机构的职能,重点明确干部岗位工作职责,拟定岗位职位说明书。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匹配为原则,以思想水平、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为基本内容,开展能力席位标准讨论,按照一般干部对本职工作要做到应知应会、科(股)级干部对本职工作要成为行家里手、领导班子成员对本职工作要成为专家权威的基本要求,分层分类明确每个岗位的能力席位标准。

2、开展自查自纠,进行能力反思。对照岗位职责和能力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审计案例讨论交流,通过自查、互查、上下征求意见等方式,找准单位和个人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八种能力”和能力席位标准,进行能力反思,深刻查找能力不足,形成单位和个人能力提升的工作计划。

3、立足岗位锻炼,提升履职能力。立足本职工作,坚持干中学、干中练,有效开展审计项目评优和审计案例交流,把日常审计工作作为提高履职履责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抓好传帮带,积极推行以完成中心工作、紧急任务为目的的团队建设,着力提高团队的执行能力。

4、强化学习培训,提高能力建设。强化学习型机关建设,突出学习制度建设。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班子集体学习制度。结合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聘请专家学者进行辅导,开展形式多样、切(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实有效的内部培训。重点围绕办事、办文、办会,在“学、写、讲、干”等方面开展公务员基本能力培训。倡导终身学习,提倡在线学习,鼓励公务员参加“周末课堂”学习培训,提升素质,提高能力,强化学习型机关建设。

三、建章立制(8月下旬至12月下旬)

1、完善管理制度。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制定按或项目的考核办法,完善责任追究和奖惩措施,健全行政问责制度,重点项目督办制度等。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确保区委、区政府政令畅通。推行决策责任追究制、信访接待和政务公开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规范,用管理制度巩固和规范能力建设。

2、总结评估。根据全区安排,对全局能力建设活动进行总结评估,报送公务员考核材料和总结报告。同时做好档案收集和迎检工作。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推进措施。成立局“能力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及成立工作专班,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工作。

篇6:统计局能力建设

现行统计体制,难以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统计部门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或直属单位,部门领导由当地任命,很多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篇7:统计局建设情况报告

一、上半年统计工作回顾

(一)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

上半年,我局按照省、市统计局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严把基层数据质量关,按时按质完成了农业、农村住户调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工业、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降耗、服务业、劳动报酬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等专业的年报统计工作。同时,根据国家、省、市统计调查方案制度要求,按时完成了各专业上半年的月(季)度报表工作及国内生产总值快报任务。

(二)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大力开展统计执法大检查。

(三)认真开展统计分析,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上半年,我局坚持“快、精、准”的原则,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及时传达市20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各项经济监测指标,并将监测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股室和专业负责人。

在进一步强化进度分析和监测预警能力的同时,我局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利用充分占有大量统计资料的优势,进行重点分析和专题研究。一是每月、每季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报送《市主要经济统计指标》和其他的相关的统计分析资料。二是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供“短、新、快”的信息资料。三是积极利用统计信息网主动公开统计公报、统计月报及专项普查、调查数据,实现了与党政、党建网和省统计局、市统计局网局的链接共享。

(四)、精心组织,努力搞好普查工作

认真落实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后继工作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调动社会各部门力量,加强对经济普查和抽样调查成果的开发应用等后继工作。二是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落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截至6月底,全市各乡镇相继都成立了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机构,各乡镇人口普查办已完成普查小区划分、普查小区地图绘制工作。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已完成全市普查小区地址码编制、录入上报和市级人口普查办公室业务骨干综合业务培训工作。6月29日,市政府常务会又专门研究了人口普查工作,对此次普查的经费安排、工作部署确定了具体方案,为我市人口普查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下半年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

1、做好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建筑业、社会投资、餐饮服务业、劳动报酬等各项统计报表定报和年报任务。

2、认真做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下发的13号文件和自治区政府下发的197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正确把握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认真做好人口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1)组织召开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工作会议、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动员会议;(7月下旬)

(2)制定全市人口普查宣传方案实施细则:(8月上旬)

(3)做好市、乡两级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选调;(8月中旬)

(4)做好市乡两级普查指导员、普查的综合业务培训工作;(9月上旬)

(5)解决落实市、乡两级普查工作经费,做好人口普查物质准备的相关工作;

(6)开展人口普查清查摸底,做好数据处理的准备工作;(10月中旬)

(7)全面开展人口普查的入户登记工作;(11月1日零时零分)

3、做好我市劳动力抽样调查、群众安全感调查、规模以下工业、服务业调查工作。

4、加强对部门统计管理,强化统计职能。

一是切实加强对部门统计的管理。树立大统计观念,充分发挥政府统计的协调职能,严格执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和规范部门统计数据报送制度,建立部门统计工作巡查制度,积极推进部门统计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强化政府统计部门在统计数据发布、统计执法、统计管理和定量考核评估等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树立起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整合社会统计力量,充分利用好社会统计资源,形成“整体、协力、互补、共享”的局面,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5、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以统计“五五”普法工作为契机,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一是深入开展统计“五五”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的统计法律意识和统计法制观念,为依法统计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加强统计法制队伍建设。充实统计执法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统计执法水平。三是切实解决不敢执法、不善执法问题,逐步扭转统计执法难的局面。

篇8:统计局能力建设

记者:毛局长, 您好!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统计工作组织难度越来越大的形势下, 湖北省统计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推进统计管理体系和制度方法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毛凤藻:近年来, 我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 积极适应形势发展, 不断深化改革、搞好建设, 完善制度方法。开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统计研究, 初步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方案。组织召开了“两湖地区” (湖南、湖北) 研讨会, 并及时将评价指标体系上报。开展“两型社会”专题研究, 针对“六大关系”, 形成一篇总体报告和六篇专题报告, 编印《武汉城市圈统计数据手册》, 得到了省主要领导的肯定。开展全省统计报表清理, 进一步整合资源, 消除重复交叉。如天门市进行的“一套表”改革试点, 进一步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省局加强相关统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 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 研究提出党政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开展了全省小康社会发展进程的监测与评价研究等。

近年来, 省统计局开展了一些创新型统计调查, 初步建立能源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开展能源和服务业清查, 完善制度, 部分市州设立了专业机构。建立农民工返乡旬报临时统计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制度, 并及时将调查结果报告省委、省政府。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制度, 并开展工作。开展私营企业人才调查, 摸清湖北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家底。组织开展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评服务对象第三方评估调查、提高政府执行力大讨论活动专项调查、政风行风民主评议调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评估调查等多项社情民意测评, 在创新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记者:真实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 省统计局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毛凤藻: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是统计人的不懈追求。树立数据质量意识, 采取得力措施, 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提升统计数据公信力。一是夯实原始数据资料。各级统计部门在认真做好常规统计报表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乡镇统计“双基” (基层统计、基础工作) 建设, 规范企业统计, 建立健全原始统计记录和统计台账, 督导如实提供。二是积极推进联网直报。扩大工业、房地产、贸易等专业的网上直报范围,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建立和完善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健全GDP核心指标与其他主要指标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充分利用经济普查数据, 做好全省重要宏观数据之间的衔接, 专业统计与核算的衔接, 省、市、县三级数据的总体衔接。四是加强数据质量检查。出台各专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办法, 并经常深入基层督导工作。五是加强统计执法检查, 提高办案数量和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统计法规宣传活动, 提高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 形成全社会依法统计的良好局面。

记者:优质服务是统计部门永恒的主题。湖北省统计局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

毛凤藻:近年来, 省各级统计部门加强统计监测预警和分析研究, 树立服务品牌, 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一是“零距离”服务。为确保将全省最新主要数据直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 我们做到即出即报。二是“套餐”服务。每月以《统计月报》、《统计信息专报》、《统计预测快报》、《统计政务信息》、《统计分析报告》和《直通车大企业统计信息动态》等6种形式向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三是预警服务。定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 形成专题材料。提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观点, 供省领导决策参考。面对2008年一季度冰雪灾害、二季度汶川地震、四季度金融危机及当前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的形势, 我们都及时为党政领导提供了快、新、准的预警信息。四是应急服务。针对国际金融风暴, 着重对影响较大的我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应急监测, 统计预测农民工回流现象, 建立旬报制度。同时, 省局完成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等一系列的分析材料, 受到省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五是创新服务产品。在认真做好常规的月度、季度分析材料的基础上, 省统计局结合实际, 不断推出新产品, 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六是扩大服务范围。省局定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 增强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统计资料和信息免费发送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并开设了对外服务窗口, 从而加强了与部门的协作配合, 加大了信息资源共享力度。七是加大宣传力度。省局编辑出版改革开放30年图书资料和年鉴, 在《中国信息报》、《湖北日报》、人民网等有关媒体上大力宣传, 充分展现了省统计部门的良好形象。

记者:近年, 社会各界切实感受到省统计局在扎实推进统计改革、提高数据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明显成效。那么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统计改革创新, 积极推进科学发展?

毛凤藻:当前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新时期, 也是统计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对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直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全省统计工作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也是统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现实条件下, 统计事业要得到快速发展, 改革创新要取得重大突破, 再上新台阶, 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统计。要坚持实事求是, 通过全面、科学、准确、及时的统计调查, 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各级统计部门将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实施科学统计、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优化统计服务, 实现统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实现统计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后一段时期, 统计部门要把不断解放思想, 深化统计改革作为首要任务。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突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增强“化常为新”的能力, 创新统计制度方法。要把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 结合湖北实际, 创造性地贯彻落实, 大胆地试, 积极地改, 选用优化的方案和创新的措施。要充分利用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 积极争取国家的制度方法改革在湖北先改先试, 先行一步。尤其在建立反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统计指标体系或评价指标体系上, 要走在全国前列。在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上, 要借鉴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超前谋划, 精心组织, 稳妥推进。试行县以下设区域统计中心站, 试行“以钱养事”, 部分统计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培育社会中介统计机构, 稳妥试行统计委托制和报表代理制等等。要创新统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 提高统计资源的利用率和时效性, 创新统计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为实现统计科学发展提供设备、经费、手段等条件支持。

记者:统计工作的发展, 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重视和支持。省统计局是如何狠抓外围环境建设的?

毛凤藻:和谐向上的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统计部门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今后, 省局要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人文环境。争取各级领导重视、理解、支持统计工作, 争取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文件, 为统计发展提供政策性保证。二是要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认真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教育, 使被调查对象理解、配合, 如实提供统计资料。建立督查、巡查制度, 加大统计执法监督力度, 切实维护依法统计调查的严肃性。三是要营造良好的部门合作环境。加大对部门统计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以及管理和协调力度, 逐步建立部门统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 积极采用部门行政记录, 节约统计成本。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统计宣传, 充分展现统计分析的重大成果和统计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 提升影响力, 让社会公众认识、了解、支持统计。五是要营造良好的统计干部成长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 为创建和谐系统和统计干部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记者:2009年是湖北省政府确定的“能力建设年”, 省统计局打算通过哪些方面增强统计能力建设?

上一篇:我的家风故事活动方案下一篇:修身立德,做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