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立德,做好教师

2024-05-08

修身立德,做好教师(通用8篇)

篇1:修身立德,做好教师

修身立德,做好教师

我的身边曾有这样一位教师,她很平凡,平凡得就像那大海中的一滴水,没有光辉的历程,没有显赫的业绩,但就是在这些平凡的日子里,她却是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爱,她就是我的小学老师王艳老师。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师爱则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爱。比起人类最本能的一种爱——母爱,师爱则体现为一种社会的、政治的高级情感。热爱学生是教师最为可贵的职业感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师爱更体现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时一个微笑、一个动作,能打开学生的心门,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而王老师,正是这样的一位教师:以爱心育人,育有爱心之人。

还记得我小时候,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平时课堂上总是漫不经心,从不举手发言。作业本总是乱七八糟,东西丢三落四。有一次,王老师知道了我的父母工作特别忙,平时无人关心。课后找我谈心,并且在班上为我组织了一次活动,让我感受集体的温暖,知道大伙儿都很在意我,还在平时处处关心我的学习生活。让我非常感动,决心把自己的功课补上去,利用午休的时间给我补习。

多年后,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我在想,我也一直在想:只有老师自己用心去爱学生,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去爱别人,使学生更成熟懂事。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老师时刻都要伸出热情之手帮助其向上攀登,用自己的真诚感化学生,用爱心去换取学生美好的人生。

篇2:修身立德,做好教师

做合格教师

——教师成长的个人感悟

教书十五载,一路颠簸走来,不同时期对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认识各不同。开始蹒跚学步,诚惶诚恐,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如老教师好;逐步成长,小有成绩,沾沾自喜。现在,静下心来,阅读了一些教育丛书,较多反省自己的教学生涯,发现我原来的教育教学中有太多的失误,甚至是错误,有太多的遗憾已无法弥补,现在的我甚至不敢说我曾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更不敢说我是个成功的教师。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学习体会交流一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首先要有一颗“爱”心。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生命力的底线。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如果教师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智能,教育就会涂抹上一层功利的绿锈,那么学生即使拥有了知识,也可能会缺少人性;即使拥有了智能,也可能会丧失人格。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老师的职责,不只是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投入自身的情感,用爱真正滋润学生的心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用自己的深情去赢得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机会。简而言之,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爱学生。

我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看待。我希望孩子怎样成长,我就怎样教育我的学生。

为什么看上去知识水平不高的老师教学成绩会好?为什么不压作业,少做题,成绩也不差?我的体会是教师的“爱”在起作用。爱是有回报的,爱能形成无价的相互信任、相互体谅的情感。我布置作业总是年级中最少的,而且我声明我的学生可以不作英语作业,我也基本上不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作业,可是我的学生英语学得却挺好。学生对待老师出的错误的不同态度可以说明情感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有一次一位学生向我抱怨说化学老师上课时又出错儿了,无法容忍。我说,老师又不是神仙,哪个老师能保证不出错呢?

我上课时不也有出错的时候吗?学生说,那不一样,你出错时,我们一点儿也不怪你,反倒在下面都真替你着急。你为学生着想,学生也为你着想,也愿意跟你交流,甚至说个悄悄话儿。有的学生遇到了早恋的困扰愿意跟我谈谈„„

教师的爱犹如春雨,不管滋润了哪一位性格不同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立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回家,兴冲冲地告诉我:“妈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讲节约,这么短的铅笔还在用。”后来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铅笔盒里全是铅笔头。这不就是师爱的力量吗?孩子不就是想在能得到老师的垂青吗?

师爱,能够使学生对你所教的课抱有更高的热情,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只要你对学生注入感情,注入爱,你的课堂也必将具有感染力。

二、给学生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

学生从某些方面说,是脆弱的,没有经历过太多风雨的他们,很容易在成长的旅途中遭遇挫折,感到迷惘,从而对人生、对前途丧失信心。而这一点却是致命的,它犹如寒霜对于小草,犹如嗷嗷待哺的孩子突然断了母乳。丧失了信心,对于学生来说,不但会转移他们的注意,泯灭学习的兴趣,还会使他们悲观消沉,一天到晚地沮丧,终将毁灭他们的一生。

我的一个亲戚,学习不好,上初三时挺想努力拼一拼,一次他对班主任说:“老师,我想复读一年。”这原本是个多么好的鼓励学生的机会,可是那位骨子里就没瞧得起这个差生的老师却轻蔑地说:“就你那点水儿,随便找个学校上算了。别人不了解,你姨(指我)还不清楚吗?”这样的老师,无法给学生理想,还要粉碎学生憧憬。他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给那个孩子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那个孩子最终真的没有复读。至少至今还恨着他的班主任。

我也有过这样令我悔恨终生的经历。那一年带初三,我班有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叫胡卓斌,他有个低着头听课的习惯。一次上课时讲到我认为很重要的内容时我要求学生都抬起头来仔细听。可是胡卓斌还是如故,我便发火了,厉声把他喊了起来:你以为你学得好你就不用听了吗?!他说:我在听。那一节课,整个气氛都非常糟糕,我不仅伤害了胡卓斌,也使得全班同学都很郁闷,包括我自己。那一年,胡卓斌没有如我们预期的那样考上名牌,我很自责,我认为我的那一次失态给他的生活蒙上了阴影,也许他会想他不再是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因而多了几分懊恼而少了几分自信。可我始终没有勇气向他道歉,这件事情一直折磨着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今我对这句话理解得更深了一些。

一个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人格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脆弱到坚强的过程。而其中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潜移默化的,而是直指内心,让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并且是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师的重任,与其说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不如说在塑造人格!对于这些涉世未深,对世界观还不是很完善的学生们,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总之,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时刻关爱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伟大人格魅力作种子,在他们的心田里执著地播种,并呵护它一直长成参天大树。

三、赏识学生

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师昏昏欲睡;后者是喜欢某位老师,因此也喜欢那一门学科;不喜欢某位老师,所以连带着也讨厌那一门学科。即使是初中的学生也是很情绪化的。我在教育教学中就比较注意赏识学生,我对学生的赏识不是刻意地造作地去讨好学生,而是由衷地因为爱而赏。我看我班的学生个个都好,个个都可爱。学生低头上自习时,我会逐个打量,像母亲欣赏孩子那样去欣赏我的学生们,甚至浮想联翩,会想到他们的未来:将来呀,谁娶了这姑娘,谁嫁了这小伙子那该多有福气啊。直到现在,如果我认识我学生的对象,我就会像人家夸我的学生如何如何好,在学校时是个如何如何好的学生。

赏识,就是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赞许,让每一个学生都均衡地享受到温暖的阳光,让每一个学生都升腾起对老师的敬仰和对自己的自信。赏识,会让无论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许多潜能和情感便会奇迹般地激发出来!聪明的老师不会吝啬对学生的赞美!

四、宽容学生的错误

任何一个人都是有缺点的、犯过错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是为什么那些孩子,尤其当这个孩子的身份还是学生的时候,一旦他犯了错误,就常常会遭到来自家长、老师,这些自认为是长者的人的批评、责骂,甚至处罚呢?教师们总是热衷于收集和积累关于如何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惩罚和警告的经验,可是,为什么我们不想想,其实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曾经犯过错误,就是现在站在讲台上,不也会犯错误吗?试想,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是多么期望能够得到学生的原谅啊。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自然也是犯过很多错误的,有的错误是当时就意识到了,有的错误是经过后来的反省才意识到的。有的错误是能够弥补的,有的却不能,只能是留下了遗憾。所以我说,现如今我越反省自我越感到惶恐,我越来越怀疑自己是否曾经是个合格的老师,更不敢说自己是个优秀的教师。

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有一周末下午第一节有四个男生逃课,故意反锁在宿舍里。我火冒三丈地找到宿舍管理员开了门,厉声断喝:都给我下来!站好!站成一排!然后我就每个人打了一个耳光。打完后交代说:今天你们回家把挨打的事原原本本地跟家长回报,下周一把家长意见带回来!当时年轻气盛不谙世事也不懂教育的我还觉得自己很理直气壮。礼拜一学生都带回了家长的意见,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老师做得对,支持我对孩子们严加管教。后来我自己当上了家长,我就理解了当时家长们表这个态的时候是多么的违心!而我做得远不如家长做得好啊,也不如这四个挨打的小伙子好,他们没有记恨我,毕业后,每每遇到我,还是那么热情地问声“老师好”。每每此时,我心里别提有多么内疚!而这件事情已成了我无法开脱自己的重负。我的感受是:折磨学生,就是折磨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我真后悔没有早一些学习这些大教育家的思想。所幸,我后来还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遇事尽量避免伤害学生,尽量宽容学生的错误。

五、微笑着面对学生

身为这个时代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把微笑当作是一种职业道德,还要把微笑真诚地奉献给每一位学生。教师微笑是教育学生的最好的一种手段。其实,微笑就是一种从容豁达的情怀,能够融洽你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使你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善解人意、受人欢迎的“伙伴”。如果你对学生装腔作势,保持威严,那只能让你的学生对你敬而远之,而不能与你心心相印。

有些教师觉得在课堂上对学生严肃、冷漠、声嘶力竭和暴跳如雷就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威严,可是,不知你是否想过: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低年级的学生会觉得你可怕,而高年级的学生会觉得你可笑,无论如何,这样的结果只会更加破坏你的教师形象。教师应该是文明行为的榜样,是文雅人格的典范,是学生竞相模仿的偶像。而面容严肃、冷漠、声嘶力竭和暴跳如雷则有失教师的尊严,更为教师的人格蒙上了一层阴影。真正有威信的老师即便说话声音不大,也会有威慑力的。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的微笑能够给学生带来激励,使他们更加自信地战胜挫折;当学生上课没有回答出问题时,教师的微笑是一种鼓励;当学生获得了好成绩获有所进步是,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表扬,能够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偶尔犯了错误,决心改正时,教师的微笑是一种信任与宽容„„

在一次师生交流的开放性的班会上,学生徐坚说:我的英语学得不好,可是我很喜欢上刘老师的课,每当我答不好问题时,刘老师总是微笑着鼓励我。所以,尽管我常常说不好,我也愿意起来说。我感到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学生评语。

当你微笑着面对学生时,你将不再是只会教书的教师,而是一位更具人格魅力的教师,学生们将更乐意接受这样的教师。他们也必然能够感受到你的微笑中充满的真诚,他们会自觉地对你心生仰慕之情。

六、以身立教----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教书者,必先强己;与人者,必先律己。”教师如果凡是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在无形中净化了自身的自律性。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他们还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因此,教师严于律己的表率行为,会对学生形成很大的感召力,对学生产生有力的人格激励作用。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高尚的化身、道德的标准。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教师在各个方面都是学生学习、仿效的榜样。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在用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育人,用严于律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化学生。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你要求学生在升旗礼上要庄严肃立,你是否也这样做了呢?还是走来走去,窃窃私语?

你要求学生讲卫生,做好保洁工作,当你看到垃圾是否会弯腰把垃圾捡起来呢?

你要求学生衣着整洁,素面朝天,不戴首饰,那你是否也是这样做了呢?

你要求学生讲文明,有礼貌,当你见到学生,是否主动问过好?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老师却经常会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似乎只有学生需要有礼貌,而我们自己却可以置身事外。于是,当学生入校习惯性地向老师问好时,一些教师却经常毫无反应;集会时,要求学生受纪律,自己却在一旁大聊特侃;教育学生助人为乐,自己却自私自利,斤斤计较;要求学生将文明礼貌,自己却随地吐痰,出言不逊,粗暴惩罚学生„„

记得那一年的冬天下了好大的雪,课间孩子们欢快地在操场上玩儿“打雪仗”,突然一个雪球砸在了一位男老师的脸上,见状扔雪球的男孩儿惶恐地跑上前来:“老师,对不起!”

谁知此时那位男教师抬手一记耳光打在了男孩儿无辜的脸上!我的心“咯噔”一下重重地沉了下去„„

篇3:修身立德,做好教师

关键词:德育思想,曾国藩,修身,渊源,体系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修身立德”思想以及政治、军事智慧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人。对曾国藩的“修身立德”思想进行研究挖掘, 对推进当前我国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利于继承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积极元素, 有利于更好地汲取曾国潘“修身立德”思想中的精华推进当前精神文明建设。

一、曾国藩“修身立德”思想的内涵

曾国藩 (1811—1872) , 原名子城, 湖南省湘乡人 (今湖南双峰县) , 曾国藩出生于世代耕读之家, 自小就深受家庭环境的良好熏陶, 对曾国藩后来的成长产生了十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年少时, 曾国藩进入私塾研读儒家典籍, 受到儒家修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而走上了科举道路。曾国藩被称之为“千古完人”、“桐城派中兴大将”、“官场楷模”等,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曾国藩文人出生, 却连年带兵打仗。在曾国藩的锤炼下, 其所带领的军队能攻善守、骁勇善战、吃得苦、耐得劳, 成为著名的劲旅。

曾国藩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取得政治、军事方面的诸多成就, 和其拥有良好的修身道德品质具有密切联系。正是曾国藩“修身立德”品质的高尚, 吸引了无数仁人志士甘愿一生追随曾国藩, 成就了曾国藩的浩大事业。研究曾国藩”修身立德”思想, 也就抓住了研究曾国藩的核心与关键。曾国藩的“修身立德”思想, 是其吸纳了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理学观念的精粹之基础上, 通过曾国藩去伪存真的慧眼辨别之下让中西方文化融合、碰撞而孕育出的新的产物。曾国藩“修身立德”思想立志高远、慎独静心、简朴清廉、毅力坚强, 这些优良的品行在目前仍然是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

二、曾国藩“修身立德”思想的渊源

曾国藩拥有较高的修身品性, 其一生即便位极人臣, 却将人生的至善至美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曾国藩终其一生, 始终将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提升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把自己修身道德的提升和事业发展、家庭发展、国家命运密切联系起来, 始终保持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修身境界。曾国藩还按照修身道德修养的要求, 向亲属好友通过书信方式表明观点, 劝诫亲朋好友对自身要严格要求, 做到经常自省, 对人们观念上的偏差和做人做事的失败进行认真仔细地思考, 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 鞭挞了礼乐的崩坏、修身道德的沦丧。在满清社会那个十分污浊不堪的环境中, 曾国藩的修身思想依然灼灼生辉、独树一帜、鞭策无数仁人志士从善向善和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曾国藩“修身立德”思想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寻找曾国藩这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渊源, 才能更好地弘扬其思想的光芒。曾国藩“修身立德”思想的渊源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理学思想中的合理部分。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之后, 一直成为后世封建士人修身的道德标尺。朱熹否定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欲望的理学思想, 作为一种落后的、封建的思想而被人们所批判, 尤其是成为现代人批判的对象。曾国藩当然不是完全赞同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 但是, 曾国藩却从朱熹理学思想中进行了得到了合理的借鉴。曾国藩认为, 人的欲望过强, 即“嗜望”是人自身固有的天性, 他对人的正常的欲望追求并没有像朱熹一样绝对地批判。曾国藩部分地认同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曾国藩认为, 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 人的合理的欲望能够激发人们不断努力奋斗,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欲望是人们的力量源泉。但是, 人们必须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合理的控制, 必须将欲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否则必将给自身带来无穷无尽的祸害。曾国藩的一生历经官场沉浮, 看惯花开花落, 他始终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而运行的, 一个人的欲望也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如若过分追求自己的私利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对于人如何避免过分追求欲望而导致的祸害,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归结为一个“概”字, 说:“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何为概, 曾国藩在其书信当中亦进行了说明, 说“概”就是“劳”、“谦”、“廉”三字, 也就是要做到勤劳、谦虚、廉洁[1]833。曾国藩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 从“自概”的基础上引申出“劳”、“谦”、“廉”等修身道德的系统思想, 就是要求对人的欲望要进行合理的管理, 将人的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以此避免人们在乱世当中丧失本性、随波逐流, 保持了淳朴归真的“修身立德”思想。

2. 中西方思想的融合碰撞。

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首创者, 其任何思想均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 其“修身立德”思想亦不例外, 而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融合碰撞, 成为曾国藩“修身立德”思想的重要渊源。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 让曾国藩看到了坚船利炮的极大威力, 促使曾国藩更加重视对西方文化思想和科技的运用。在对西方思想进行更多的了解之后, 曾国藩肯定了西方思想中的科学合理部分, 吸纳融合了西方文化思想, 成为我国近代以来放眼看世界的重要人物。曾国藩已经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实现的优越性,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 曾国藩不可能违背朝廷的意旨而在思想领域内实现全盘的西化, 也不敢过于谈论西方文化思想优越于我国封建思想的主张, 但曾国藩却积极倡导“中体西用”, 使更多人的接受和汲取西方文化思想中的精华, 实现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融合碰撞, 对革新我国满清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曾国藩的人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其在年少之时的求学过程中、为官过程中遭受了诸多严重的挫折。曾国藩年少之时,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不够圆滑, 他和丑恶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格格不入。基于曾国藩的这些经验教训, 其回乡守制的两年当中认真思索修身的目的、方法, 为曾国藩今后的人生转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和国外各种势力进行斗争的过程中, 曾国藩认识到了封建思想的落后, 而在其“修身立德”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才让自己具备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融合碰撞, 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现象。封建士人修身思想的转变, 在今人看来似乎显得十分肤浅, 当时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看, 中西方文化思想的融合碰撞下, 打开了压抑了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缺口, 其所具有的重大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3.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

作为湖南湘乡人, 曾国藩“修身立德”思想受到了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湖湘之地具有一种野蛮霸道之气, 他们认为湖湘文化体系没有更多的丰富内涵, 这实际上是人们对湖湘之地和湖湘文化的错误认识。湖湘之地, 成就了王夫之、曾国藩、毛泽东等精英人物, 无论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但我们仅仅从曾国藩“修身立德”思想中就可以看出,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是区别于中原儒学文化的, 但是同样具有十分广博而深厚的气息, 人们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忽视湖湘文化的无穷魅力。实际上,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有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传统, 后还有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的湖湘学派作为文化思想的重要基础, 再后来经过大思想家王夫之的承继与发扬, 到清朝中叶之后, 湖湘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极盛时期[2]。作为长期生存发展于湖湘之地的曾国藩, 其”修身立德”思想的形成无疑受到了湖湘深厚文化的重大影响。曾国藩所处的时代, 大清王朝已经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 曾国藩等人对满清王朝的摇摇欲坠十分忧虑, 对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十分揪心, 正是因为如此, 曾国藩的“修身立德”思想中具有对社会进行变革的豪迈气魄。

三、曾国藩“修身立德”思想的体系

曾国藩“修身立德”的思想体系, 主要体现在偏重于实践的“经济”思想、追求“至善”的最高思想境界两个方面。

1. 偏重于实践的“经济”思想。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 满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当中, 国内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弊端和矛盾层出不穷, 而朱熹等人的理学具有“空谈”的显著特点, 除了过于偏激地否定人的欲望之外, 和社会现实的脱离是其最大的弊病。对此, 曾国藩进行了深入思考, 提出了实践即“经济”的思想, 除了曾国藩的老师唐鉴所主张的义理、考核、文章之外, 增加了“经济”之学, 提出了偏重于实践、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经济”思想。曾国藩在其老师唐鉴的基础上提出, 不仅有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 还有经济之学, 并认为, 经济之学在儒学当中为政事之科。总之, 曾国藩的“修身立德”思想已经充分认识到朱熹理学的空谈弊病, 越来越更加重视偏重于实践的“经济”思想。

2. 追求“至善”的最高思想境。

儒家《大学》中说:“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要发扬人心当中的美德, 而“亲民”就是人的美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追求“至善”是明德的最高境界, 这点被曾国藩较好地承继和发扬, 曾国藩的一生以出世的态度做好各种入世的事业, 这就是曾国藩追求“明德”、“至善”的明证。曾国藩曾经说过:“格物, 致知之事也;诚意, 力行之事也”。认为个人的修身必须要力行孝道、仁爱、慈悲等传统伦理道德规范, 才能实现人们追求“至善”的最高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 (家书) [M].岳麓书社, 1986.

篇4:立德树人修身致远

“四主教育”:让道德引领成长

德育,往往是教育的先导。作为一个拥有5600多名学生的学校校长,卜祥林深知,高中阶段的人才培养,必须力倡德育为先,有大德者才能有大才。在不断的反思探索中,卜祥林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了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政治方向教育为主导、以健全人格教育为主体的“四主”教育体系,对德育进行生活化、课程化和网络化实施。

在“四主”教育体系下,卜祥林与学校老师们潜心思考,尝试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阵地,将各种富含德育因素的教育资源划分为课程类、实践类、环境类、信息类、心育类、家庭和社区类六个操作模块,形成齐抓共管、全程全面全员育人的新型德育格局。

卜祥林校长深知,课程是育人的最佳阵地。为此,对课程类操作模块,他做了精心设计,并要求教师们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发挥学科教学渗透的主渠道作用和思想政治课主课堂作用,深入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富含的德育要素,实现全程育人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通过专题论坛、“热点”问题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直接体验和全体参与,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学科通过“二三四五”协进教学模式、分组分层教学法等形式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历史学科通过讲解、谈话、演示等方法,从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地理学科通过观察法、实物法、探究法,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和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通过“探究——解决”教学法、“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法、“情境发现”舍的精神,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学会运用理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育学科重在意志力、耐力的培养和训练,音乐、美术学科侧重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使学生形成了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新一轮课改中,卜祥林校长带领老师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科教育模式、个性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情感培养、人生态度的确定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课程类模块的操作落到了实处。

卜校长特别重视实践类课程,他把活动看作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最佳平台。为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作用,卜祥林大力倡导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目前,学校已建成国防教育、爱心教育、环保教育等十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按照时间顺序、学生年龄和教育规律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校的校内实践活动则依据研究性学习主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以升旗仪式、宣誓仪式、艺术节、社团活动、主题班(团)会、实践周等形式,设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单元。如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庄严而神圣,国旗班服装统一,队列整齐,口号响亮。国旗下讲话围绕“四主”教育内容,每周一个主题,按时间和年龄段设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教育激励学生;18岁成人宣誓仪式活动是学校团委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增强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校团委以五大系列活动(18岁的誓言、18岁的演说、18岁的创造、18岁的绿色希望、18岁的征程)促成了整个18岁成人教育活动的全面深化。

卜祥林尤其重视家长资源的教育力量,积极为家长了解、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搭建平台。在其观念引领下,学校家委会从1999年成立,至今已换届三次,不断健全机制,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已有校级家长委员会成员13人,年级家长委员会成员19人,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249人,一支强有力的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队伍已经形成。谈及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卜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学校曾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出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集中反映在一些经商家庭、打工族家庭、单亲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这些家庭往往不懂教育、不会教育、不愿教育,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甚至是负面影响;调查也显示,家长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占61.2%,关注身心健康的占24.6%,关注思想品德的仅占11.3%。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1999年成立家长委员会后,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形成了立体的家庭教育培训、咨询、指导网络。在点上,通过走访特殊家庭、家长接待日、电子通信等多种方式进行个案分析和个别指导;在线上,开通咨询服务热线和网上论坛对各类共性家庭问题进行解答;在面上,通过家长学校和定期发放《家教报》对全体家长进行普遍培训,举办经验交流会、家教研讨会,从而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方式得到转变,家教水平普遍提高。

家长委员会改变了过去家长主要通过家长学校接受培训的形式,通过独立形式参与教育过程,发挥家庭教育优势,让素质教育走进家庭,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有效补充,与学校教育和谐发展。这几年,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经历了几次跨越式发展,无论教育质量提高,还是办学条件改善,都凝结着家长的心血。2001年,学校成功举办全省家庭教育暨家教理论研讨会,《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中国教育电视台均对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文明办《精神文明建设》也刊载了学校家长委员会情况,牡丹江一中的家教一时名播省内外。

事实证明,创造性地进行模块化操作的“四主”教育收到良效,极大地促进了牡丹江一中的素质教育发展,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奠定了坚实基础。几年间,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德育先进单位、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

“特色课程”:以个性化培养超越平凡

牡丹江一中是老牌重点中学,如今又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作为这样一所学校的掌门人,卜祥林常常思

考,如何发展学校特色与品牌,使之具有区别于其它学校并难以被复制与替代的特质,这才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大使命和价值所在。因此,他认为满足于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够的,他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是办成一所具有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水平、区域化特色的全国名校。

如何达至这一目标?卜祥林认为,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条路可走。“关注每个人发展,追求最优化目标”是牡丹江一中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在卜校长看来,一中这样优秀的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愿望和发展潜力,对传统的单一课程体系是一个巨大挑战。只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选择机会充裕、特色鲜明的学校多元化课程体系,才能支撑全面提升优秀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办学目标。为此,在卜祥林的力倡下,学校开始构建特色课程的实践。

首先是构建学术类英语特色课程。学校聘请外教授课,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和校本英语能力测试,参加省模拟联合国比赛,开展英语课本剧大赛系列活动,每月在外语走廊开展一次主题交流,进行“世界节日”“各国风情”等布展评选。借助6个信息技术教室、8个多媒体教室的互联网络系统检索全英网络热点新闻,进行新闻播报比赛,网上参加世界青年合作计划大奖赛,与美国教授通过视频探讨疑问等。

为了扎实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学校积极选拔学生参加国际培训活动和论坛,目前已有44名学生参加海外修学夏令营赴美赴日团,有10名同学参加国家教育部公派交流赴日项目,有3名同学参加黑龙江省首批全额奖学金赴英国沃夫汉普顿寄宿中学读书工作。去年还有2人考取美国著名大学。学生的英语能力显著提升。

其次是构建学术类自主招生训练课程和奥赛课程。牡丹江一中拥有优质的生源基础和师资力量,具备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卜祥林一直在思考,如何使选才标准体现个性化特征,既发现挑选学业或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又发现在科技、文艺、电脑网络等方面有突出天分的学生,给一些偏才、怪才开通绿色通道。为此,学校通过自主招生训练课程和奥赛课程这样的个性化培养机制,给特长生提供成长空间。2010年高考,全校有9人在省学科奥赛中获一等奖,40余人获二等奖。对自主招生的学生,卜祥林倡导实行小班额导师制、“一对一”跟踪辅导制,进行个性化模拟训练,满足该类学生高位发展的需求。独特的层次性培养模式取得了卓著成效,2011年牡丹江一中有96人获得保送生、自主选拔、特长生的录取优惠政策,11人被北大、清华及香港中文大学录取,28人上线,“985”工程一流大学录取212人。

再次是构建前沿性科技课程。为了真正培养拔尖型、领袖型人才,卜祥林倡导构建了前沿性的科技课程,成立了由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师讲座团,举办校内或本市高校讲堂里的科学人文发展史讲座。举行“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邀请学者、教授举办科技小发明讲座。整合网络资源,组织有科技发明兴趣或具科技潜能的学生观看著名科学家的高端论坛光盘、中央电视台视频录像及校园小发明家的创作流程光盘,提升他们的视野高度和思想厚度,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文情怀。学校还为有潜质的学生聘请知名教师做导师,进行具体的研究指导,参加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比赛和小创作、小发明竞赛,举办“走近经典,与大师对话”系列论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有效的引领培育了壮苗,收获了硕果——田龙飞同学设计的测量液体体积、质量、密度的量筒获黑龙江省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发明创造一等奖,马龙飞同学发明的定时浇花器、王一明等同学发明的多功能格尺、付玉同学发明的便捷雨伞获得二等奖,更多的同学在市级比赛中屡获殊荣。

目前,作为清华大学自主招生A计划方案A级学校和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学校,牡丹江一中在卜祥林的带领下,不断创造机会,从高一年级开始,即对某一领域发展比较好的、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并组织他们定期接受北大教授的指导,为培养未来“大师级”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沃土。

“三化建设”:用文化滋养心灵

牡丹江一中从1945年9月建校,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从一所普通中学到首批省重点中学、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再到首批全国百所特色项目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65年的建校历程,培养数万学子,才俊辈出——中国驻波兰大使刘彦顺,清华大学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高原宁,任职联合国开发署的孙大力,西沙群岛第一位女通讯官王亚玲,为我国运载火箭事业做出贡献的赵建伟,美国微软公司软件设计师付哲……这是一笔巨大的人文财富。

卜祥林看重她的内在价值,并力图把包括校友文化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有效手段,锻造学校的文化之魂,塑造学校的文化精神。他认为,只有在优秀的中国文化浸润下的学校,才能成为一流名校。这样的学生不仅优秀,更能在这种浓厚和谐的校园文化中走向卓越。

卜祥林倾注心力的“三化”建设,集中体现了牡丹江一中的校园文化精神,是文化“牡一中”的最生动阐释。

2004年10月29日,新校区开工奠基仪式上,省教育厅副厅长孟凡杰对牡丹江一中新校区规划设计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所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协同创新’的理念,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三化’,即‘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的和谐校园。”这既是肯定,更是对牡丹江一中的要求。

“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是对“和谐”的全新阐释,也是从教育的本质和主要功能上的全新定位。所谓“人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人为主体,那就要关心人的需要,体现对人的理解、同情、关怀与钟爱。“人文化”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实现,素质教育就要关注人的个性,以学生为本,这里的“学生”不只是一个集体名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牡丹江一中教学领域和场馆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着“人文化”的理念。例如,学校7个领域教学楼最高只有4层,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卜校长“人文化”地解释:“你可以试着从一个教学楼的顶层走到另一教学楼的顶层,看看这两个顶层和地面所形成的u字形的距离需要多少时间和体力?”原来,学校按照高中新课改的课程要求设计,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突破了以班级为主的授课形式,学生选课是自由的。这节课在语言与文学领域上,下节课就可能有的去数学领域,有的去艺术领域。因此,每走这样一个U字形的距离是将高中阶段的学生的体力预支考虑进去的,这种设计完全体现了“人文化”。

新校区建设倡导建设一个“园中校,校中园”的园林式校园。但真正的“生态化”校园,是要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不仅是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容校貌、建筑特色、绿化美化程度,更包括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科学的探索精神,还有和谐有效的“生态课堂”。“这是我们的目标,生态课堂的构建,你要在我们的课堂中去体味。”卜校长如是说。

而所谓的“生命化”,是教育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人类的发展而承担的一种职责使命。“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使生命的灵魂得到点化和润泽。生命化教育,在起点上就是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润泽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直接面对生命是前提,遵循于生命是保证,完善生命是目的。”这是卜校长憧憬中的教育胜境。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憧憬?——期盼着每一个从自己手里走出去的孩子都能凸显生命的灵动,激发生命的动力,张扬生命的个性,让每个生命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2007年9月,牡丹江一中江南新校区建成,坐落在风光秀丽的牡丹江南岸,背靠着苍翠雄健的牡丹峰,依山傍水的牡丹江一中新区因吸收了牡丹江和牡丹峰的风韵和奇秀,而富有了典雅和灵动。新校区占地21.8万平方米,整个学校所有的教学楼设计风格一致,红砖色的外面墙体协调一致,典雅的气质由此而散溢出来。站在宏伟的学校大门口,放眼整个校园,顿时给你一种强烈的吸引,靓丽、典雅、灵性、大气,是这所学校给人的深刻印象。学校大门正对校训石碑,上书“修身立德,博学致远”8个醒目大字,以学校大门、校训石碑及与其正对着的汇演中心为一条直线,将校区分成东西两半,所有教学楼均分领域和模块设计,功能布置科学合理。

如今,走进牡丹江一中就像走进了一个园林,松柏园、白桦园、葡萄园、丁香园,处处植物相伴,山水相环,书声琅琅,丁香弥漫,师生有说有笑,精神抖擞,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吸收着这里的智慧之光、理念之光,吸吮着“三化”校园的精髓而茁壮成长……

篇5:修身立德,做好教师

从起,山东省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教师宣誓活动,活动由各学校组织实施,宣誓时悬挂国旗。中等以下学校誓词以设区的市为单位或以县为单位统一确定,高等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体现高校教师要求和本校特点的誓词。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在全省范围普遍开展教师宣誓活动,使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可以提高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意识,激励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齐鲁师范学院教授陈海燕从教30余年,她在参加了宣誓活动后说:“作为一名从教33年的老教师,当右手握拳举起,铮铮誓词从口中从心中喊出的那刻,我仍是激动万分,热血沸腾!我感到了身上的重担,我感到了力量,感到了压力,更感到了动力……”

篇6:立德树人,做好中职教师专题

每次到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早上一打开手机,就会收到了铺天盖地的祝福信息,很多学生还专门选择了时间点,那就是在9月10日的零点发送信息,以此来表达对于教师特殊的爱,看到这样的信息,作为一名教师,我是非常感动的,自己心里也有太多的话想给学生说,我想说的便是,千言万语不如实际行动,今后自己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做一名“好”老师,首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第一件事便是为学生讲授知识,这对于自己的要求便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我非常认同我们的学习型社会,即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学生,都需要学习,而且要终身学习,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知识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知识才不会过时,这一点是必须要做到和做好的,有了知识,便是我们的表达能力,如何把知识更好地表达出来,这也是对我们的能力要求,好的表达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在于知识储备多、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便是师德上,好的老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成为道德标兵,因为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就要从自身做起,更好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我们所学习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说到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榜样,在平时的新闻评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信息,在我们的人民教师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特别是在我们的农村中,很多教师扎根农村,一工作就是一辈子,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教育事业,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我们才可喜地看到,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和关心孩子们的教育,不论是从受教育者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有一个不小的提升,这是很值得我们骄傲的。

篇7:为政先要修身,修身重在立德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13-12-06 星期五

篇8:如何立德修身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立德修生已经成为了衡量大学生的新标准。没有德而只有智的人,今后必定不能适应新时代。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能替代思想道德建设,未来社会所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育人要先育德,做人德为先。

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于国于民都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一个社会少了正品,却多了次品,那会怎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后世界的贫富差距是知识的差距,因此仅有德却少才,当然不行。但如果社会多了危险品,那社会将是更为危险。因此加强道德修养,完善自我人格,显得十分重要。一个人能否成才,成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所需要的人,除了要保证有健康身体、丰富知识外,最关键的或者最根本的就要在年轻的时候,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就要修身立志、完善自我。

首先,我们要学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有道德的人,即使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会严于律己。有些人总是在别人面前,就像一个绅士一样。但在没有人的时候却完全成了个痞子。同学们,当老师不在时,你能否像老师在场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在没有人着见时,是否也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我们要成为高尚道德觉悟和较好思想品质的人,就要把高尚品德当成一种习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成为全面的人才。

其次,要知行合一,注意行动

“知”就是指人的道德意识,“行”就是行动。知行合一,就是做事要讲究踏踏实实、不虚夸;要敢说敢为,不言而无信;要始终如一,不朝三暮四,有志气,有抱负,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敢于付出。要不怕困难和挫折。

第三。崇尚科学,摒弃迷信。我们要带头移风易俗,树立科学的祭祀观,强化文明祭奠的意识,坚决摒弃封建迷信的祭奠方式,不在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摆放祭品、乱放鞭炮,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妨碍和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坚持以肃穆、环保、节约、安全的文明方式缅怀先人,坚持摆脱封建迷信的羁绊,自觉与封建迷信作斗争。

第四,立德修身,崇孝敬祖。我们要带头倡导尊老爱老、知恩明礼的传统美德,在追忆先人的同时学习他们的良好品德,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传承革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做到知荣明耻,奋发图强,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建设家乡、共促和谐的赤热情怀。

上一篇:统计局能力建设下一篇:立德立信立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