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历程

2024-04-10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历程(共7篇)

篇1: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历程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

Master of Architecture

四方手绘(昆明)昆工建筑考研快题助教老师

2016年建筑快题设计130分第一名

一位画图很细腻的学姐

时隔一年,回忆整个考研历程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觉得很值得。因为这是一段非常充实的时光,为了回到自己家乡而奋斗,为了读研的梦想而奋斗。无论之前怎么样,对于考昆工的学子来说,现在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坚持到底,持之以恒,相信会有美好的结果。以下是我考研时的计划方法,很开森和大家分享。

快题设计

4—6月份对于方案的积累,临摹大师作品,主要是一些小体量建筑(2000——3000㎡),以及练习效果图,理解特色空间设计。7——8月参加昆明四方手绘快题培训班,会学习到对各种地形的应对能力,系统提高出图速度,以及下载优秀快题设计方案学习。9——12月,每周画一幅快题,找四方老师进行评图或者研友互相进行评图(评图很重要,找出问题会有很大提高),同时这段时期也要多积累方案,多看建筑设计书籍比如《建筑学报》、《中国当代建筑》、《中国当代建筑大系》。12.1——12.14总结自己排版、分析图、设计说明,形成自己风格。12.15——12.25自行组织一次模拟快题考试。大概就是这样啦!其实关键是坚持到底的决心,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复习就可以!

建筑学基础

4——6相关建筑书籍过一遍,注意理清逻辑抓住重点,不要死扣细节,整理自己笔记,参考前辈笔记,形成相关知识框架体系,容易记忆。7——9研究真题,自己做一遍,了解近两年考题,把握考察方向。同时过第二遍书,由于昆理工并没有明确规定考查范围,建议建筑历史、建筑物理、建筑力学、构造、城市规划、规范都要看。以及对五大师相关书籍也都看熟,近两年考的比较多。10——12过第三遍书,查缺补漏,整理简化笔记。12.1——12.14背诵已整理简化的笔记,12.15——12.25自行组织一次模拟建筑学基础考试。

英语

4——6月份每天背诵4小时英语单词,我用的是何凯文考研英语系列(大家随意)。将必考词汇突破全书背两遍,仔细阅读例句,可以提高句子阅读能力。7——9背单词,做历年真题,研究各种题型。10——12过第二遍历年真题,积累好的句子,进行背诵。12月前期整理背诵自己的作文模板,12后期进行一次模拟考试。

政治

看对自己要求,需要高分的话,四月就可以开始。我是8月份开始的。8——9月过政治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看视屏。10——11月背诵《风中劲草》、做《肖秀荣1000题》12月各各机构会出押题试卷,我背诵了《肖秀荣四套卷》,留一套进行考前模拟。

最后

最后,方法因人而异,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很重要,希望各位考研学子复习顺利考研成功。同时感谢昆明四方手绘各位老师对我一直耐心的指导,我考研成功离不开你们真挚的帮助!

篇2: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历程

考湖大的人很多,但是如何努力,按部就班的将这个考研任务完成这很是有讲究的,我本科是湖南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一个三流学校,大四下学期以前的三年半不务正业,日子过的浑浑噩噩。英语属于六级刚过的水平,但是考研英语与四六级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点相信大家也知道。

一、说说我为什么选择考湖南大学的建筑学。

其实湖大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最开始多少有点好高骛远,想着非老八校不考,所以我一开始选择了华南理工,但是没过两个月就放弃了,因为――我实在不想在广州晒太黑!后来选择了深大,因为我觉得在深大学习可能更加有发展机会,同事考深大相对没有那么困难。但是后来我听说深大对于二本学校有一定偏见,即便上了初试分也很可能在复试被刷下来(只是听说,不一定真实)。最后听说湖大相对公平并且挺重视研究生教育这一块,而且湖大有许多厉害的的导师,魏春雨,中国百强建筑师之一,于是冲着深大的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和魏春雨,我最终选择了湖大。

虽然我的基础很弱,但是最后这个成绩并不在我意料之外,因为我自认为找到了针对湖大理论课和快题的复习方法,以及适合我自己的英语政治的复习方法,使得我在复习的后期非常自信。

二、接下来就讲讲我各门课的复习经验

(一)首先是英语。

很早就听学长学姐说过,考研有一半是在考英语。一开始我还不以为然,从复习过程和最后的结果来看,确实如此。这次考研,我们专业很多设计能力非常强的人全栽在了英语上,实在非常可惜。有些人觉得单词可以不背,做阅读的时候把不认识的生词背下来就够了。但是我觉得背单词很重要,因为单词书上有很多从未出现在历年真题上的单词,有些人就觉得这些单词没必要去背了,可是单词书上同样有很多在历年真题上只出现过一次的单词。很可能有很多未在历年真题上出现的单词在今年考试结束后就会出现在那些在历年真题里出现过一次的单词章节里。我也是个痛恨背单词的人,但是我在3月到6月把单词背熟了以后,对我以后的英语复习帮助非常非常之大。我背的单词书是新东方的乱序版,前前后后一共背了15遍左右,到后期5-10天就能背一轮,

备考资料

我到6月份开始做真题,00年到10年的真题做了四遍,11年和12年留到最后自测。11年自测60多分,12年自测70分左右。作文我是从11月份开始准备的,先读一个月,再写一个月。很多人喜欢用模板,其实我也建议用模板,虽然不能拿到高分,但是在考试的时候给你省很多时间。我就是不喜欢用模板,最后在考试的时候耽误了很多时间。

(二)再讲讲政治。

政治很简单,本人觉悟非常低,都能考73,相信大家肯定没问题!

(三)接下来是理论课。

湖大建筑理论课的复习是我比较安心的一门课,虽然最后只有100分,但是参加今年考试的人都知道这种分数在今年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其中有50分的构造,一个是算建筑的规则性一个是算建筑的柱网宽度和绘制梁柱结构,我估计只有考本校的人会画了,所以我只能认为是出给考本校的人题目。我在复习建筑史的时候,发现近些年有很多题目非常偏,都是考我们平时很容易忽视的知识点。我根据真题重点,整理出了几本笔记,笔记内容都是直接预测所有题型可能会考的题目,结果中建史外建史的两道大题一共40分,全部在笔记里都有,考试时直接默写,最后考试结束前1小时我就写完了。

(四)最后是快题。

最开始画快题的时候,在我们自己在湖大的一个高分学姐那里学,别人一天下来都能画出一个完整的快题,我却没画完过,憋半天也憋不出个什么来,憋出来也是不堪入目。快题这玩意,想提高只有一个办法,多练多学!让学姐学长给你多看图,集中式的快题训练是很有用处的,我3-6月和9-12月都是每周一张快题,暑假是2-3天一张。每天画一张钢笔画,积累手绘功底和造型能力。我电脑里也有很多造型素材。

湖大的快题,时间是个大问题,六小时快题,看起来时间很长,但是湖大的快题地块大,功能多,这无形中增加了快题的难度,意味着设计时间非常的少,画图速度也需要非常快。我到暑假的时候画完一张图还需要8个小时,到后来就慢慢减少。

到12月份的时候,才能在6小时内画完一张图,不过平时画图跟考试画图完全是两码事,考试的时候效率很高的。6小时快题其实考的就是你的基本功和表现能力,要求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出方案,而且保证你在绘图过程中流线清楚不留任何硬伤。基本功练好以后,再把握好节奏,严格卡时间6小时画完也就不是难事了。

最后我的快题也打了130分,在今年的快题分数中是排名第三的,如果快题实在不行的同学,介意去报一下培训班,最好不要报手绘班的那种,因为专业性不强很难给你指出问题,最好是高分学长学姐开得那种,这种指点比较精准到位。

篇3: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历程

一、秉持现代主义的建筑教育基本方向

1.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创始于20世纪早期,与世界范围内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兴起恰好同步。奠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教师大都留学海外,深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早在勷勤大学时期,留学法国归来的林克明教授在教学中就坚持宣扬现代建筑理念(图1)。1933年7月,林克明教授在广东省立工专校刊上发表了论文《什么是摩登建筑》,详细论述了他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并且在其主持的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等项目实践中建成了经典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作品(图2)。1935年3月,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就建系三年来的教学成果举行展览会,刊发了《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图案设计展览会特刊》,以林克明教授为代表的师生在特刊中对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做了全方位的探讨。此后,勷勤大学的学生郑祖良、黎抡杰等人还于1936年创办了《新建筑》杂志,大力宣传现代主义建筑理念1)。因此,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可以说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之一。

2. 几代建筑学人的坚持

1938年,胡德元教授率领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整体并入中山大学。40年代中后期,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等教授加盟中山大学建筑系,成为该系建筑创作、科研与教学的核心力量。陈伯齐教授、胡德元教授和龙庆忠教授都曾在深受德国建筑教育影响的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学习,陈伯齐教授和夏昌世教授又都曾经留学德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通的建筑理念使他们在中山大学的建筑教学活动中较好地延续了现代主义的建筑教育传统。

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建筑学系归入华南工学院。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建筑系的教师们在教学的同时积极投身建筑创作,留下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51年落成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由林克明、陈伯齐、夏昌世、杜汝检、谭天宋、黄适等华南工学院教师共同设计,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建筑群体的突出特点,可以看作是华南工学院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一次集中表现2)。教师们的创作导向自然地影响到了学生,使这一时期的建筑教育依然带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点。

60、70年代受政治环境影响,全国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的发展都陷入停顿。但是由于广州的特殊条件,一直支持和欣赏夏昌世先生的林西副市长在他所负责的一系列重要工程中延续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指导思想,领导莫伯治、佘畯南等建筑师一道打造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又一批精品3)。友谊剧院、黄婆洞度假村、东方宾馆、中山纪念堂贵宾休息室、白云山庄、矿泉别墅等作品在当时以学习苏联为导向的建筑潮流中坚持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道路,并且同岭南传统的庭院设计相结合,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在这些作品的创作队伍中,除了佘畯南、莫伯治两位大师之外,还有陈伟廉、林兆璋、蔡德道等一大批华工建筑毕业生的身影4)。这一时期岭南建筑创作的成就,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华南工学院现代建筑教育理念的一种延续性的表现。

文革之后,华工的建筑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回到华工任教,佘畯南、莫伯治两位建筑大师也被聘为华工的兼职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再次成为岭南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的中心。这一时期,尽管国外“后现代”等丰富多样的建筑理论被引进,社会上也曾兴起“欧陆风”等各种风潮,但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却一直坚持现代主义的基本方向。这一时期华南理工大学很多教师的代表性作品如深圳科学馆、虎门鸦片战争海战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星海音乐厅、乐山大佛博物馆、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基本方向上的不断探索。

3. 核心价值观

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的几十年发展历程中,“现代主义”一直是其教学思想的主流。这一思想的本质并不是方盒子的外在形式,而是理性主义的价值观。林克明教授在1933年发表的论文《什么是摩登建筑》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摩登建筑,首要注意者,就是如何达到最高的实用”5)。关注建筑功能和技术上的合理性、经济上的可行性超过关注建筑形式的标志性,这种价值观与国家经济现实的契合才是“岭南建筑”能够领一时风骚的本质原因。

回顾当时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政治压力下,建筑师走现代主义道路,会被批判是“照搬资本主义的东西”;走中国传统建筑的道路,又会被批判是“复古主义,铺张浪费”,呈现出一种左右碰壁,无所适从的状态。杨廷宝先生当时曾在《建筑学报》上发表论文感慨“今后的具体设计工作到底怎么办?”6)在这种压力和困惑中,岭南建筑先驱们将技术理性同岭南地区的具体条件相结合,摸索出了一条既不复古也不崇洋、重功能重经济重技术的研究和创作道路。岭南建筑师群体虽然屡遭批判,但是每当有工程建设的需要时,这些既非照搬国外风格又非复古铺张浪费的建筑师就又会被启用。可以说,华工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的道路在当时虽非主流,但是却是与当时“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相一致的,一大批代表性的作品也正是因此才能在当时极端严苛的政治环境下得以产生。

从夏昌世先生和陈伯齐先生发表在建筑学报上的几篇论文来看,他们绝少论述建筑立面效果,而是大量的从经济、技术、功能的角度来谈问题。夏先生介绍鼎湖山疗养院的论文除了背景资料的介绍外用字很少,但也以相当的篇幅来论述造价的控制;论述中山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的文章虽然字数较多,但重点谈的是医院的功能要求,创新的结构与构造形式和造价控制,根本不谈立面效果。陈伯齐先生的论文《关于建筑艺术的一些意见》(建筑学报1959年第8期)更是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这种研究的取向影响了一批批毕业的华工学子,也影响了他们周围的领导干部和追随者,最后形成了岭南建筑的一种特质。

二、突出建筑与特定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建筑教育理念

陈伯齐教授是我国在建筑教育上地方特色最早的提倡者。在建国初期他就深感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明确提出华工的建筑教育要以亚热带地区的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为中心的办学宗旨7)。在他和夏昌世教授的倡导下,关注特定的地域环境与建筑的关系成为华工建筑教育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

1. 注重与特定的气候环境相结合

虽然夏昌世教授、陈伯齐教授都曾在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地德国留学,但是他们并没有将德国现代建筑的形式简单照搬到岭南。陈伯齐教授结合广东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明确的具有原创性的地区建筑学理论,在1958年创建了亚热带建筑研究所,重点研究南方地区住宅建筑的隔热通风问题。夏昌世教授也与之相呼应,在肇庆鼎湖山教工疗养院、华南工学院图书馆、中山医科大学校园建筑群等项目的设计实践中持续进行针对岭南地区建筑的通风、隔热、遮阳等问题的探索(图3、4)。夏先生发表于《建筑学报》1958年第10期的论文《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陈伯齐教授发表于《建筑学报》1963年第8期的论文《南方城市住宅平面组合、层数与群组布局问题——从适应气候角度探讨》都论述了这种探索的方向。这种建筑观念深深影响了华工的建筑学子,直到今天,华工的代表性作品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依然强调建筑形式与当地气候环境的有机结合。

2. 注重与特定的地形地貌环境相结合

提倡密切关注场地环境,注意同地形地貌相结合也是华工建筑教育的传统之一。夏昌世教授50年代设计的鼎湖山教工疗养院就是因山就势结合地形的一个成功作品,在当年的建筑系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图5)。此外,佘畯南大师主持设计的黄婆洞度假村、莫伯治大师主持设计的白云山庄、双溪别墅也都是巧妙结合山地地形的佳作(图6)。改革开放后华南理工大学完成的建筑作品中,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山地校园都遵循了结合山地地形控制校园布局的设计理念;南越王墓博物馆、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乐山大佛博物馆等单体建筑也充分体现了同山地地形相结合的设计思想。从这一系列的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出,结合特定地形地貌的建筑理念在几代建筑学人的传承之中不断被继承和发展。进入21世纪,鲍戈平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与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的合作,提倡学生长时间驻留在基地之中感受基地环境,形成设计构思。注重与特定的地形地貌环境相结合的理念在建筑教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3. 注重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相结合

对于岭南建筑发展方向思考的逐渐深入使华工的教师们开始关注特定的地域文化。1953年,夏昌世和陈伯齐、龙庆忠、杜汝俭、陆元鼎等教师开始关注岭南民居建筑,共同成立了民居研究所。60年代开始,夏昌世教授的研究重心又转向园林,曾同莫伯治和研究生何镜堂一起考察岭南园林,发表了《漫谈岭南庭院》(《建筑学报》1963年第3期)和《粤中庭院水石及其构图》(《园艺学报》1964.3卷2期)等论文,并完成了专著《园林述要》的书稿。夏昌世先生虽然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没有机会将这部分研究成果转化为设计实践,但是他的合作者莫伯治在其后的工作中将这一思路延续了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设计了一大批富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作品。80年代华工的代表性作品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更是在地域文化的表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进入21世纪,在华工完成的校园规划作品如江南大学蠡湖校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都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图7)。而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更是在特殊要求之下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抽象表达而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综上所述,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不仅仅选择了现代建筑的道路,而且还强调与建筑所在地区具体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以及文化传统相结合,以地域的特点丰富了现代建筑教育的内涵。

三、强调建筑教育与建筑科研及设计实践的平衡互动

1. 务实灵活,重视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培养的学生素来以动手能力强而知名,这与其建筑教育重视实践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早在勷勤大学时期,系里的很多教授都通过开设建筑师事务所来参加设计实践,并以实践的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林克明教授在教学的同时完成了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府合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大门、大德戏院、广州教育会堂、勷勤大学校园建筑、石牌中山大学校园建筑等一系列广州市重要项目的设计。20世纪50~60年代,建筑系教师们也成立了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创作实践十分丰富。夏昌世教授先后主持设计了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水产馆、华南工学院校园建筑、中山医学院校园建筑、鼎湖山教工疗养所、广州华侨医院、南海大会堂、广西医学院门诊部等项目。其他建筑系的教授如陈伯齐、谭天宋、黄适等也都有可观的实践项目。华南工学院1951级毕业生袁培煌在回忆文章中提到,这些教师们的创作实践对当时在建筑系学习的学生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8)。文革之后,华工的建筑学人又趁岭南地区改革开放的先机完成了大量的设计作品。其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众多大型工程和200多个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更是引起了建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的设计实践赋予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以下突出的特色:

(1)务实性

陈伯齐教授在主持华工建筑教育时“十分强调学习建筑必须弄清楚建筑物各部分构造,扭转学生只重视方案与渲染图的倾向”,在设计图中总要求学生画出外墙剖面大样,以加深学生对于建筑构造的理解9)。此外,陈伯齐先生还在全国率先提出在高年级开设建筑经济、特种结构和形式等结合实践需要的课程。夏昌世教授也极为重视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强调设计动手能力并且以自身高超的建筑素养率先垂范。中山大学1948届毕业生蔡德道先生回忆说“做设计自始至终必须了解建筑物的构造。这是夏昌世先生所教导的”10);华南工学院1962届毕业生林兆璋回忆说:“协调结构和设备的矛盾是建筑师的责任……这就是我从夏先生那里学到的”11)。今天看来,重视建筑结构与构造不仅仅是建筑实践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建筑学术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的建筑教育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灵活性

由于建筑实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建筑师出于承接业务的考虑不得不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建筑教育而言可以称得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复杂的外部环境要求使得建筑师的业务应变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使这部分能力也成为了建筑教育的内容之一。例如夏昌世教授在为解决中山医学院教学楼设计中砖石承重结构与空间灵活分隔需要而与陆能源工程师共同创造出的“龙骨式”结构布置方案,令许多当时的建筑学生至今印象深刻。另一方面,设计实践上的灵活多变处理不好也会削弱建筑理念以及建筑教育的纯粹性。例如林克明教授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同时却又在实践中设计广州市府合署、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校园建筑等中国传统样式的建筑项目,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教育者本身对核心价值观的坚持和探求。大量实践占用过多精力也会影响到深入的理论思考,其双刃剑效应在今天尤为值得华工的建筑学人注意。

2. 积极科研,关注技术

华工的建筑教育起始于建筑工程教育,同时又受到德日建筑教育体系的很大影响,素来有重视科研、关注技术的传统。根据同济大学钱峰博士所做对1936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的建筑课程与1933年国立中央大学建筑课程的比较研究,勷勤大学技术课的比重明显偏高,内容也更为丰富,中央大学则在建筑历史和美术教育上着力更重。中山大学1948届毕业生金振声的所修课程之中,不仅包含物理课,还包括物理实验课12)。50年代,建筑设计出身的陈伯齐教授创建亚热带建筑研究室,在华工校园附近的茶山顶上建立实验房,测定不同时间和材料的热工指标,后来还将测试对象扩展到教工住宅。全系的教师都参与了24小时的观测7)(图8)。陈伯齐教授还曾经指导研究生通过染色水流流经建筑平面模型留下的痕迹研究住宅的通风效果。在他的主持和倡导之下,华南工学院的建筑热工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1978年曾获中国科学大会奖。夏昌世教授也曾组织针对自己设计建成建筑的热工观测,并根据实测的结果调整完善建筑外遮阳的具体构造设计。在这些前辈的带领下,华工形成了建筑科研与建筑教育、建筑创作良性互动的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之后,华工的亚热带建筑研究得到继续发展,逐步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亚热带地域建筑学科架构。2007年,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进入建设阶段,成为国内建筑学科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于2010年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十五”以来,学院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9项,2010年华工教师还获得了中国工程届的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与华工的设计实践已经开始互动发展,在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广州大学城、珠江新城西塔等项目中,大量的科研成果得到运用,使工程实践的品质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结语

光阴荏苒,新的时代需要使我们在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中都不可能照搬前辈们的成功经验,兄弟建筑院校的不断发展也使华工的建筑教育面临不进则退的压力。世纪之交,已有学者提出了“岭南建筑向何处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价值观,坚持对建筑地域特色的关注,坚持教学、科研、实践的平衡发展和良性互动,对于今后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科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华工的建筑教育能够在未来再创辉煌。

注释

11)5)彭长歆,杨晓川.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与岭南早期现代主义的传播和研究.新建筑.2002-5.

22)石安海主编.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1949-1990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33)莫伯治.白云珠海寄深情——忆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南方建筑.2000(3).

44)肖毅强,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与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南方建筑.2008(1).

56)杨廷宝.解放后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1956(9).

67)练伟杰,刘业.永远的精神,永远的财富.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78)9)袁培煌.怀念陈伯齐、夏昌世、谭天宋、龙庆忠四位恩师.新建筑.2002(5).

810)蔡德道口述施亮整理蔡德道先生访谈录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65995.

911)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时代建筑.2007(5).

篇4: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历程

一、招生信息 招生院系:建筑学院 招生专业:085100建筑学

授予学位:专业硕士;含论文培养模式、设计型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建筑学硕士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 或 203日语 ③355建筑学基础 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综合考试内容:建筑学综合专业知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

四、参考书目 《中国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董鉴泓,主编 沈玉麟,编 刘敦祯 潘谷西 陈志华 罗小未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新祥旭www.xxxedu.net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篇5:大学学习与考研历程

我叫xxxxxxx,是土木系工程管理班的学生。回首进入大学这四年以来,我已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在严谨的学校氛围中,自己正在稳步前进,不断向着自己的理想接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深知道,当今社会竞争如此之激烈,要想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必须坚持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综合素质过硬,且有所专长的人。也正是如此,进入大学四年以来,我始终严于律己,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在学习方面,我始终牢记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在过去的四年中,我刻苦学习,努力务实,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利用课外时间博览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大学四年考试中,我的综合成绩一直居专业排名前3,并获得 “广西壮族自治区奖学金”、“鹿山学院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鹿山学院二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学习标兵”、“三好学生”等奖项。此外,我还一次性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和二级的考试,大三就拿到了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和六级证书。看着自己用汗水换来的成绩,我知道自己在不断进步,同时也十分清楚自己还要更加不懈的努力,以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我选择向更高的难度挑战--考研。

我是在大三萌发考研的想法,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权衡就业与继续深造的利弊后,我于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对于准备考研的人来说,确定考研方向很重要。首先,要全面的剖析自己,先确定考研的方向,了解自己对哪个方面感兴趣,对自己的能力,自己未来的出路有了清楚的认识。明白了这一点后确定所要报考学校和专业,然后再定下考研方向。虽然前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是在确定报考院校和专业方面我还是比较迷茫。学校报的太高怕考不上,报的太低又怕考试分数太高,白白浪费自己劳动成果。说实在话,准备考研是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锻炼自己毅力和心态的机会。曾经有人对我说,如果考研的战线拉的太长的话,那么在后面的时间里,就会松懈掉,没有当初的斗志.所以不用那么早就开始准备。就我个人而言,准备时间的长短应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而定。战线过长是会影响毅力,但

是只要在准备的过程中合理安排、适当的分配自己的学习及生活时间,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我认为考研复习过程中心态很重要,要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更不要和别人比,也切忌和自己比。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小计划,不断地鼓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其次,我认为复习时一定要讲究效率和方法,不要打疲劳的时间战和死记硬背,这样不但使自己很累,而且长此以往让自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我每天保证10个小时高效率的学习,即上午3小时、下午2小时,晚上5小时,具体时间段可以适当变动。但一定要留出时间锻炼身体,学习累了,就去打一下乒乓球,缓解一下紧张的思维,再回去开始学习,这样复习效率高,人的心情也愉快、也能很好的坚持到最后。另外,复习的环境也很重要,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让自己全心身地投入到复习中。同时也可以找个一个志同道合的考研同伴,一起互相监督鼓励。最后,个人身体健康也需要多加注意。考研是持久战,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要注意及时补充能量,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保证第二天有很好的学习效率。此外,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各学科学习的思维差异与方法差异。备考阶段,我发现学习方法真的是太重要了。正是因为在复习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让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事半功倍。

篇6: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考研心路历程

事先声明,本人属于大学里的迷茫行路人,没有将考研视作长期而远大的报复,请这类同学不要鄙视以下经历。

择校择方向人人都说考研要早做准备,刚过就有同学嚷着准备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了,可我偏是临时抱佛脚的主,直到5月份才开始犹豫不决要不要考研,考哪里的研。那个时候由于对自己的考研实力没有做出正确的估计,加上本人喜欢跟风,结果跟着某寝室的另外3个同学一起报定了华中师范大学。现在想想也恐怖,这竞争可真够激烈了。我们学院刚开始基本上有一半的同学都说要考研,而这一半里面听到的最多的学校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因为一来武汉近,二来华师在英语专业方面没有各种外国语大学以及一些名牌大学那么难考,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私人看法)。当时选择学校也是有2点考虑:考一个比较有把握能上的?还是冒险考北上广之类的学校?本人在大学也是每年都拿奖学金,专四成绩优秀,但听老师说考研跟期末考试专四什么的没有太大联系,说得那叫一个模棱两可,我就真不知道该把自己往哪个档次摆了。本人生性懒散,一天下来没有很多注意力集中在课本上,加上家里人也比较希望我考研,我就想还是考个保险点的,选择走群众路线。

犹犹豫豫选择好学校后,就到网上查看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招生名额,书目一类的基础资料。华师在英语专业招的人还算挺多的,一个方向起码对外招个30人,保险。参考书目也不会太偏,没有像某些学校要考中文,计算机书目的(死穴),或者着重某一方向,跟我们大学的教材还是有很多重合的,这样比较好准备考试。在选择方向这一点上,我由于一直都比较喜欢看英文小说,就姑且先选定了文学这个方向。当时由于没有准备专八考试,我对于语言学这门课程极其陌生(上课听懂了课后没有看书一样徒劳无功),翻译又觉得自己词汇量不大,平时又没有去练,还是不敢去选。就这样,在半上课半自习半犹豫中,大三下学期结束了(当时还一直在犹豫选择哪个学校)。

初试准备中

到了暑假才是真正准备考试的开始,暑假申请了留宿学校,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本人当时早早地占好了考研自习室座位,就跟着另外那几个考华师的同学一起自习。暑假闷热难当,有时候心情会很苦闷,总想着回家吃西瓜,但耗着耗着时间竟也飞速走过了。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就是在这最恶劣的天气里,我完成了大部分初试准备。当时,我每两天结束一篇日语课文,偶尔翻译一些英语段落,参加政治辅导班上完第一轮课程,把常大哥的《美国文学简史》看完一半并作好笔记。本人懒散,能做完这些就有很大的成就感。那时候每天都会去湖边吹吹风,散散步,晚上做做运动,本人不是夜猫族,通常11点睡觉,6:30点起床。考研是拉力赛,考脑力,更考体力,我觉得自己已经够悠闲了,可还是会经常看书看着打起盹来。充足睡眠很重要啊!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学习最为行之有效的做法很重要的一个是做好计划,这计划最好是跟每天完成的任务有关,而不必具体到几点干嘛,因为时间是会掐不准的。这个完全靠自觉。话说本人自觉懒散,便拖来研友相互监督,但那仅仅在最初的几天会有作用,到后面就没有什么原则了,不自觉的朋友得找个死守原则的主跟着啊!

大四一开始就觉得时间飞速啦!开学上了几天政治加强班,本人认为政治越来越知所云了。本人学校比较无耻,强制俺们到穷乡僻壤里实习3个月,还不能临阵脱逃的,这样,9月到12月算是毁了。当时虽说工作不多,可杂七杂八的事情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会议一大堆,各种材料一大堆,基本上就晚上才有时间看书。本人是极不自觉的主,晚上寝室里有网,就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了,当时日语已经看到中级上了,政治看了些视频,对理论有些理解了,只是题目还没有开始做。提醒大家选择题还是要多做的,大题可以等到最后。等11月还是什么时候考研现场确认,而此时,原本说好了一起考的研友不是保研了就是找工作去了,最终报名考华师的少多了。说到保研,当初本人也纠结了甚久,保研当然是最保险的了,可是这意味着又得在同一个学校呆3年,这是比较无聊的,所以最后放弃了这个打算。到12月回学校后,自我感觉糟透了,因为3个月我都没有系统地复习,在学校里偶尔去去自习室,偶尔逛街,圣诞那天还拖了一伙研友去逛街,造孽啊......我们当时都自以为没戏了,差不多都要找工作了。

初试了

考前一周左右网上公布了考场之类的信息,我们第二天下午才去找的宾馆(还好没被抢光)提醒同志们抢宾馆要趁早,不然会焦虑的。不记得那个星期我们是怎么准备过来的.,只记得直到考前一天我只做过半套日语真题试卷,半套政治真题试卷,基英试卷做了2套吧,写作翻译只做过套吧子翻译练习,那时候就觉得没戏,老天要是眷顾我,就让我过,不眷顾也没办法了。本人现在也没有看全过往年的真题,我觉得实力在那里,题目年年变,了解题型就够了。

考试4人住了一间宾馆,其中有2位同学是日以继夜啊,刚回宾馆就看书,只要不干什么就看书,可怜我们2个电视都没开过,说话都得压低声音,我感觉她们也太压抑了,就这样,我们半桶子水淌进了考场。

考完回来我们一行人吃西餐去了,当是结束了一次赛跑吧。大家各自估了估分,我估计政治选择题顶多50分(选择题不给力),日语80左右,基英运气好120,写作翻译不难也顶多100吧(往年都说改得紧),总分350,但是估计要提分,这分数是过不了了。其他的几个同学也纷纷摇头,个个说不行了,因为考之前就有此预测了,我们也就没多伤心,高高兴兴地吃起了西餐。

出分了

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网上出了成绩了,虽说姐很淡定了,但是输入准考证号的时候心都蹦到了嗓子眼,成绩跳出来的时候,我差点也蹦起来了,每一门都比估计的好那么一些,最后的成绩看来进复试是很有希望了(总分370+,专业230+)心里有点意外,有点开心,五味杂陈的...由于不知道国家线会定多少,350分左右的孩子们就纠结了,本人建议不到最后不要放弃,还是准备着复试吧,因为有朋友复试又没有做什么准备导致最后失手了(复试不上会更心痛的)。准备复试要看的书可就多了,由于之前考了专八,文学,翻译,语言学都看了点,还好两者互相补足。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到图书馆借了很多文学史的书籍来看,做的都是系统分析,了解脉络。翻译跟语言学的书都是去武汉复试的前2天才看,因为书没法带那么多走,我把翻译自己认为重要的理论写下来了,语言学就装在脑子里,面试对着录像机练了2遍就那样跑去武汉了。还是希望大家做好计划吧,不要把时间定得太赶,等华师划了线,就出复试安排了,而我们最好提前2天到武汉,计算复习时间的时候不要把这个一楼了。今年华师的线是345,218,国家线太低,专业分数线划得比较高。

参加复试

参加复试的时候我除了知道本校生的情况外什么都不了解,什么排名啊,最高分啊都不知道,经常到考研论坛看有没有什么人爆料的,在这里可以奉劝大家一句,不能沉迷于论坛,浪费时间,相信一些人所谓的内幕分数线啊,排名什么的。这里面有很多是炒作,很多东西知道也无益,还是踏踏实实考试吧!一些经验分享帖倒是可以看看,资料的分享啊,也很重要。虽说本人感觉那些资料没有太大作用,但是一大叠的在那里可以求个心安啊...复试的成绩今年出来得尤其快啊!才回家没两天还只是随便逛逛研究生院就看到拟录取结果了...打开的时候那叫一个紧张,一眼望去没见着自己名字,仔细一看才发现不是那一张。翻到英语语言文学这一页,从底下往上看,总算是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了。那一刻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现在每次看的时候也要检查好几遍),复试的成绩还不错,还拿到A等奖学金了。那一刻压抑在我心中的很多想法都爆发出来了,考完后我要去......我要去......一个个愿望都可以开始付诸实践了,好开心!看到最终成绩我才知道初试专业课上250的有几个呢,不过230+也不会吃亏啦。今年A等奖学金的名额是去年的2倍吧,以后的考生都有福了。

华师印象

15号参加完面试已经是下午3点了,就趁着这一点时间,我跟同考的同学逛了逛华师,武大跟华科。

篇7: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历程

本研究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被抽取的对象在吃午饭或晚饭期间进行现场访问, 当场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35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5]。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为:性别构成为男性74.1%, 女性20.7%, 5.2%的人没填写性别 (按缺失处理) ;民族构成为汉族占90.3%, 少数民族占9.7%;文化程度构成——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大学本科或以上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9%、23.9%、51.1%、14.9%、1.9%、2.9%、1.0%;月人均收入构成情况为无收入、300元以下、301-500元、501-1000元、1001-1500元、1501-2000元、2000元以上, 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9%、7.4%、22.3%、28.8%、15.5%、5.2%、10.7%;来源地构成为省城1.9%、地州4.9%、县城9.7%、乡镇16.8%、农村65.4%。

一、媒介消费态度与行为

在媒介消费动机方面, 有5.6%、12.8%和18.2%的人分别选择“忘记烦恼”、“学习知识”和“打发时间”。选择“了解信息”、“休闲娱乐”和“与人交流”的分别占23%、22.2%和18.2%。在某种意义上, 此三种动机分别映射着大众传播的“环境监测、娱乐与社会协调”三种社会功能, 且三种动机的比例之和为63.4%。这说明农民工的信息选择体现与影响着大众传播的功能。

在选择“度过业余时间的方式”时, 选择看电视所占的比例最大 (34.9%) , 其次是聊天 (14.4%) , 选择看书和杂志的占13%, 选择看报纸的占12.6%, 而选择听广播、上网和其他的都在10%以下 (见表1-1) 。这说明相对于纸质媒介, 如报刊与图书, 农民工更喜欢看电视以度过闲暇时光。在没有电视可看的情况下,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聊天的方式。

在选择“最喜欢的媒介类型时”, 59.2%的人选择了电视, 其次是手机, 占15.9%, 选择其他媒介类型的都在8%以下。结合上面的“媒介使用动机”与“度过业余时间方式”, 不难看出, 农民工在众多的大众传播媒介中, 更偏爱电视这种视听兼备的休闲娱乐型媒介。同时, 由于目前手机价格的低廉以及日趋多媒体化, 手机也逐渐成为农民工比较喜爱的媒介类型。

在媒介接触时间与使用媒介的频率方面, 每天接触1-2小时的所占比例最大, 占34.6%, 选择30分钟至1小时的占29.4%, 选择30分钟以下、2-3小时、3小时以上的分别占12%、12.3%、6.8%。媒介使用频率方面 (见表1-4) , 从横向看, 看电视是多数农民工每天或经常做的事情, “每天”和“经常”频率所占比例分别为39.2%和35.6%。再次是发手机短信, “每天”和“经常”频率分别占到12.9%和23%。从纵向看, 在“有时”频率上, 农民工选择最多的是看报纸 (25.2%) , 其次是听广播 (22%) 。多数农民工“从不”做的事情是上互联网 (占53.7%) , 可能的原因是, 上网场所离他们工作和居住地较远, 他们们互联网使用技能的欠缺, 经济条件的制约等。

在“媒介信息消费上的主要问题”上, 对信息不太有兴趣和信息太多不知道如何筛选分别占16.4%和14.5%, 而认为时间精力和硬件条件有限的分别占到了41.9%和27.1%。这说明, 农民工在媒介消费时遇到的障碍主要不是如何选择信息, 而是在信息选择时, 其时间精力和硬件条件有限。

二、认知与判断媒介信息的能力

对于农民工的媒介认知能力, 本文主要考察他们对传媒功能、媒介信息、传播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了解。在选择“大众传媒的功能时”, 有34.9%的人选择提供娱乐, 选择传播文化和协调社会活动的比例分别为28.2%和27.8%。而选择监测人类环境的仅占9.1%。从最大和最小百分比可以看出, 多数农民工认为传媒的首要功能是提供娱乐, 而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监测环境”功能, 反而未引起他们的重视。联系到上述关于他们“最喜欢的媒介”和“媒介的使用频率”统计结果, 我们不难发现, 农民工对媒介与媒介信息的选择更趋向于娱乐功能导向。

在选择“你对广告的态度”时, 认为无所谓、随便看看的人占43%, 认为不喜欢、尽量不看的占22.3%, 选择可以接受、觉得还不错为16.2%, 很反感、坚决不看的占10.4%, 认为挺喜欢、大部分广告挺好看的为5.8%。这表明, 多数农民工对广告信息关心程度不高, 广告对于农民工这个消费群体来言, 其传播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在面对“你认为最适合为洗衣粉广告做代言的人”这个问题, 选择中年女性和年青女性的百分比分别为49.5%和28.2%, 选择少数儿童、年轻男性、中年男性和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6.8%、4.2%、3.6%和4.9%。这说明, 近一半的农民工能依据看电视的经验选择适合做洗衣粉广告的代言人, 因为电视、报纸和互联网上洗衣粉广告的代言人多数是中年妇女和年青女性。进一步来说, 电视等大众媒介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受众对某种信息的判断。

对于“一个电视节目报道了一名12岁少年涉嫌抢劫杀人的案件, 显示了他的真实姓名和面部图像, 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选择违法的占33.3%, 选择违反道德但不违法的占26.2%, 选择都不违背、可以接受和说不清楚的分别占19.7%和20.1%。在选择“你怎样看社会上有些人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抄袭他人文章现象”时, 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了坚决反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57.9%) , 选择说不清楚的占24.6%, 认为同意这样做的为7.1%, 认为大家都这样做、法不责众的占到8.7% (见表2-1) 。从上面两个问题的选择比例看出, 多数农民工对于媒介和个人应当遵守的法律道德规范有相当明确的认识——认为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占到了受访者的三成, 认为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占到了受访者的半数以上, 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民工对侵犯他人这两项权利的行为持说不清态度。

目前中国的媒介信息在营销上存在“二次售卖”行为——发行与广告, 特别是广告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6], 能否认识到媒体的利润来源是衡量受众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里我们考察的是报刊的赢利机制。针对报刊利润的主要来源, 48.5%的人认为是广告收入, 认为是发行收入 (订阅与零售) 的占38.5%, 认为是其他附属产业收入的仅占5.4%。这表明, 农民工能够较好地认识到广告与发行之于报刊的重要作用。

在回答大众媒介影响到自己哪些方面时, 有23.7%的人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 21.8%的人认为对人际交流方面有影响, 认为在观点思维、知识结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影响的比例分别占17.8%、16.9%、12.7%。也就是说, 除“没什么影响”的比例 (23.7%) 外, 受影响的各项比例之和为76.3% (见表2-2) 。这表明大众媒介对农民工的认知、思维与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

三、理解与批判媒介信息的能力

对媒介信息的理解与批判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或群体媒介素养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罗兰·巴特认为, 媒介信息所使用的符号除有表层意义外, 还隐含着神话。神话的动作是无意识的、自然化的, “给予历史意图一种自然化、正当化任务, 并且使偶然性显得不朽”[7]。传媒通常会利用这种“神话”策略 (特别体现在广告与影视信息中) 潜在地影响受众的态度与行为。费斯克和哈特在巴尔特开创的“神话”分析基础上, 将符号的意义推进到“意识形态”分析层面。阿多诺认为, 媒介信息中隐含着占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以一种“虚假意识”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头脑中。让人不自觉地按照统治阶级预设的框架去思考与行动。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福柯认为, 权力具有话语本性, 现代“生物权力” (例如检查和表白) 的实践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话语性的[8]。在当代大众传播社会, 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蕴含着微观的权力性话语, 这种话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 受众无意识地成为这种话语的执行者。所以,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主要指其能否解读符号背后隐含的“神话”、意识形态、对媒介所建构现实的判断及其对媒介信息的主动性选择等能力。

本文主要以四个指标——对媒介内容真实度看法、大众传媒之于受众生活的重要性、对媒介内容的选择以及对新闻报道干预社会生活的作用——来考察农民工对传媒信息的理解与批判能力。

对于“您认为目前所接触到的媒介内容的真实度如何”这个问题, 49.2%的人认为不太真实, 9.4%的人认为不真实, 二者比例之和为58.6%。也就是说,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媒介内容是不真实的, 仅有22.7%的人认为媒介内容是真实的 (如表3-1) 。

在对“现在人们离开大众传媒已无法生活”的态度上, 表示“不同意”的比例之和为35.6%, 表示“同意”意向的占32%, 表示说不清楚的占31.4%。这种比例分布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大众传媒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受众的影响。一方面, 有些农民工虽生活在城市, 但他们居住的环境比较简陋, 甚至闲暇时间无电视可看, 更不用说上网了, 这样他们只好以聊天与打扑克消磨时间。传媒对于这部分受众的生活是无足轻重的。但作为那些在城市呆的时间不长, 务工后很快返乡的农民工而言, 电视与广播对他们家庭生活是很重要的。目前由于国家实施的电视下乡政策使云南许多偏远山区的人们能够买得起电视, 看电视已成为人们闲暇时间娱乐与交流的一种仪式。所以, 对于这部分农民工来说, 电视对他们生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另外, 对于那些还没有购买电视的农民工而言, 他们对传媒之于生活的影响是没有直观印象的, 所以回答说不清楚也就很正常的。

是主动还是被动地选择媒介内容是考量受众能否批判性地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指标。统计结果显示, 在媒介内容面前, 认为是主动的占45%, 认为是被动的占21.4%, 说不清的占31.4%。除去说不清的比例我们看到, 多数受访者认为受众是主动选择媒介内容的。对回答“你认为新闻报道能否干预或影响社会生活”时, 一部分受访者对媒介干预社会生活的期待是挺高的 (31.7%) , 但表示怀疑的也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29.8%) , 认为“不能”与“说不清”的分别占16.2%与21.4% (见表3-2) 。

四、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

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主要指受众利用媒介制作信息产品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媒介素养层次中相对较高的水平, 这也是一个社会优质公民必备的一种能力。当前, 在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大众传媒日趋集中化、垄断化, 造成一些弱势群体或个体的声音被忽视, 民主社会所倡导的多元化声音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华盛顿大学杰罗姆·巴龙教授提出了受众的接近使用媒体权 (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 概念, 这种权利一方面要求媒体应向受众开放, 向受众无偿或有偿地提供一定的时段或版面来刊登“意见广告”等信息;另一方面受众也能够自主制作信息产品并能在传媒上播出, 甚至还能创办自己的媒介来传播本人或本阶层的观点[9]。这种观点是信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受到了其他一些国家的积极响应。我国媒介的运行体制是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营。这种体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广大受众能接近传媒, 但使用媒介还是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所以, 在我国的语境下借鉴“媒介接近使用权”有其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媒介能及时接受受众的反馈意见, 以改进自己媒介信息产品的质量, 另一方面可以使受众监督媒体行为, 优化媒介信息环境, 进而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农民工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下是弱势与边缘群体, 但随着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工会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与新兴市民。他们媒介使用能力的增强, 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所以, 关注农民工媒介使用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主要以两个指标来衡量农民工使用媒介的能力, 一是参与媒介互动项目, 二是参与媒介内容制作。从统计结果来看 (见表4-1) , 农民工参与媒介互动项目最多的是点歌 (18%) , 其次是在线聊天或讨论 (12.1%) , 其他参与项目的比例都低于10%, 从未参加过的占到39.9%。这就是说, 有绝大多数 (60.1%) 的农民工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媒介互动项目。这个结果是另人欣慰的, 因为参与媒介互动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民工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

在参与媒介内容制作方面, 从未参与的占到了80.5%, 其他参与过的比例为19.5% (见表4-2) 。这说明由于受到媒介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制约, 受访者在媒介内容制作方面的参与度不高。这个结果也是意料当中的,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媒介内容制作能力的薄弱。

五、结论与思考

(一) 农民工的媒介信息接触趋向多元化, 娱乐信息受到青睐

由统计结果来看, 不管是农民工媒介消费的动机, 还是其喜爱媒介的类型, 以及其度过业余时间的方式, 都体现了多元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说明了传媒信息的丰富与媒介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也体现了农民工的多元媒介信息需求。在信息选择中, 娱乐信息受到农民工的青睐。单从农民工群体特点来看, 娱乐偏好是一种合理行为, 毕竟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与文化水平决定了其更需要娱乐节目。研究证明, 文化水平高的受众喜欢看时事类信息, 文化水平低的受众更喜欢娱乐信息[10]。但如果从国家培养优质公民、提高国民素质角度来看, 农民工将媒介使用动机主要放在娱乐方面是另人担忧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 大众媒介具有“麻醉功能”, 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 受众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 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11]。中国长期的社会二元结构使农民工群体处于一种尴尬的生存境地, 也使他们在社会阶层中处于比较低的序列, 这种不公平的状况本应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而改变的重要一环是改变农民工的观念。目前, 大众传媒为追求经济利益大肆传播“三俗” (庸俗、低俗、媚俗) 信息, 如果农民工放任自己处于娱乐信息的包围之中, 其媒介素养就会长期处于一种低层次水平, 期待农民工蜕变为社会优质公民的愿望难以实现。

(二) 媒介接触经验与生活经验共同影响着农民工对信息环境的感知与理解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梅罗维茨认为, 在大众传播社会, 媒介引起新情境 (信息环境) , 受众行为要适应新的情境[12]。农民工对这种信息环境的感知与理解一方面是基于其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来自其接触媒介的经验。前者主要表现其判断报纸的利润来源、认知新闻报道干预社会生活的作用、以及他们对抄袭他人文章的态度等。后者主要体现在对传媒功能的看法、对媒介内容真实度的态度、对洗衣粉广告代言人角色的判断、对传媒影响自己各方面的体验等方面。由于农民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 所以他们对媒介情境的认知与理解自发地源于生活经验, 而不是通过学习或参与信息产品制作过程而获得的自觉感受。诚然, 以生活经验对媒介信息与媒介事件进行理解与判断会省时省力, 但这不免会造成认知与判断上的偏差。以新闻报道能够干预社会生活为例, 部分农民工认为新闻报道所形成的社会舆论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如一些侵害农民工利益的事件 (如河南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 , 经过媒体曝光后受到社会关注并得到妥善处理。但如果农民工过多地关注媒体的干预而忽视了通过法律途径或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样就会潜在造成两个后果:一是人们重法与依法办事的观念淡薄;二是一旦媒体对农民工利益的不作为, 轻则会导致其心理上的挫败感, 重则会引发危害社会的极端行为。从这点上来言, 农民工单纯地依赖生活经验来理解与判断媒介信息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政府与传媒相关部门要结合农民工群体属性与生活环境, 对其进行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

另一方面, 农民工的媒介接触经验的形成其实也是传媒对其“培养”的结果。涵化理论认为,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 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 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13]。上述统计结果表明, 传媒信息对农民工的知识结构、观念思维、人际交流与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绝大多数 (77.7%) 农民工判断洗衣粉广告代言人为中青年妇女的调查结果可以说明, 电视广告信息已经培养了农民工对洗衣粉代言人 (中青年女明星) 的判断, 也就是说, 并不是中青年妇女最适合代言洗衣粉广告, 而是媒介信息建构了这种印象, 并影响人们对此类形象的认知和认同。但这种认同却隐喻着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权主义思想, 其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男女职业机会均等观念相违背。从这种意义上来言, 传媒如果潜意识地向受众传播这种权力话语的话, 那么受众非但不会变成优质公民, 更会变成这种话语的傀儡, 更谈不上对媒介信息进行批判与质疑了。

(三) 硬件条件与时间精力制约着农民工使用媒介能力的培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考研复习历程】相关文章:

昆明理工大学论文05-12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07-07

昆明理工大学题库07-08

昆明理工大学模板07-08

昆明理工大学外语07-08

昆明理工大学制图07-08

昆明理工大学简历07-08

云南昆明理工大学07-25

昆明理工大学关于印发01-10

昆明理工大学开题报告01-10

上一篇:纳夜镇201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读给我一个班,我便心满意足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