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东关街的作文

2024-05-22

扬州东关街的作文(通用14篇)

篇1:扬州东关街的作文

我的家乡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古往今来,美丽的扬州引来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篇。其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提到的“扬州路”现在依然可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关街。

今天妈妈就带我和妹妹去了解了这条历史古街。来到东关街上,我们看见街上非常热闹,人山人海,还看见许许多多的小店,其中还有许多的“百年老店”,有谢馥春、四美酱园,还有潘广和五金店等等……这里除了“老字号”店铺外,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扬州面塑、糖画、扬州漆器等……我和妹妹看着那诱人的糖画,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所以就让妈妈给我们买了一个,老爷爷那里有非常多的图案让我们选,我们觉得凤凰非常漂亮,所以就请老爷爷给我们做了一个,别看老爷爷都一大把年纪了,动作却很娴熟,不一会儿工夫,他就做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了,这只凤凰好像就要从老爷爷手里飞出来了。接着,我们又去参观了明代的武当行宫,汪氏小苑等。

最后我们又去吃了特别有名的“小爬爬”烧烤。我们走出东关街之后,耳边依然传来街上热闹的声音,真是让我流连忘返啊!

篇2:扬州东关街的作文

晚上的东关街被流光溢彩的灯光照得非常形象。幽美的表面犹如一条云汉,在这边与古运河交相照映。

站在很高城楼上,和风放荡,放眼望去,似乎发现了以前城内玩杂技的伶人;做烧饼的老翁;买胭脂的令媛姑娘,各显颜色。商家们上下不屈的叫买声与酒楼里飘出的芬芳驳杂在人群中,把全面街道塞的满满的。

走下城楼,踱步在狭长的板砖道上,那盐商深宅很高围墙;长乐客店吊挂着的椭圆灯笼;雕

在回家的途中,我一个劲的督促爸爸快点回家。由于,我要到电脑上察看更多对于东关街的象迷一样的史乘!

梁画栋的漆器;一把遮雨伞;卖糖人的作坊;扬州的古城文化在这边尽耀眼底。我想,假使穿邃古装,我肯定是一个手摇纸扇,玩弄鸟笼的令郎哥。

篇3:简析扬州东关街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历史文化古街,扬州东关街,盐商建筑,场所精神

一、东关文化古街区的简况

扬州东关街是扬州现存最早的历史街区之一。东关街始于唐代,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中关于东关街位置的记载:“新城东关至大东门街, 三里, 近东关者谓之东关大街。”如今东关古街的核心区域东起泰州路, 西至国庆路, 南到东圈门, 北至个园。随着明清时期扬州盐商的兴起, 便逐渐成为了盐商的聚居地。区域内的建筑群集中地展现了明清时期扬州的建筑特点、传统民居环境风貌及商业文化氛围, 记录着扬州近2500年的发展历史。

1. 古街的复兴之路

自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 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由此奠定。盛唐时期的扬州赢得天下“扬一益二”的称谓, 今日的东关古渡便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塞, 码头和街市相接, 催生出这条历史古街。四大行商之一的盐商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 将东关街选为居住的首选地段, 因此东关街上遗留了大量的盐商宅邸和园林。目前保存完好的徽商旧居有个园 (原寿芝园) 、汪氏小苑、街南书屋等, 众多气势恢宏的大宅门和呈现徽派建筑特色的高门宅院, 记录着显赫一时的盐商时代。

2000年, 东关古街的复兴之路由此展开。扬州市委、市政府将东关街作为明清古城区的核心区域, 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性修膳, 对多户危旧房屋进行分类整治, 基础设施加以完善, 前后共整修老街巷26条。改造和修复后的东关街, 拂去了岁月痕迹, 重拾了青春朝气,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江南商业古街的风情, 浓厚的历史气息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

2. 建筑群的空间结构

如今的东关街核心区域全场1122米, 依然保持“鱼刺状”街巷体系, 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风貌。“鱼刺状”的街巷将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宅邸、寺庙园林、古井老树等重要历史遗存串联起来, 多元化的空间布局体现了运河沿线古城的独特风韵。

扬州“园林多是宅”。盐商财力殷实, 因而每个会馆也都构有园林。在平面布局上多吸取南方园林、甚至是国外园林的建筑特色。传统园林的平面格局趋向于和自然恰到好处的融合, 庭院的布置以山石、植物, 池水多见, 凸显了幽静、古朴。

3. 建筑构件的艺术肌理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 南北之中的地理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建筑风格上, 江南民居与北方官式的杂糅营造出的特有气质。

“青砖黛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对徽式建筑风格的简单概括。扬州盐商建筑住宅中墙体建造中多用磨砖对缝墙的形式, 砖面光滑细腻, 缝细如丝。山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扬州民居中最常见的包檐墙, 另一种则是盐商住宅中多用的马头墙。青砖和高耸的马头墙的对缝如丝, 浑然一色, 更显高耸。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和彩绘等装饰手法在扬州较为少见, 与同属江南建筑体系中苏州的粉墙黛瓦又有不同, 扬州传统建筑多以水磨青砖砌成, 层次清晰的青灰色调的建筑样式受徽派建筑的影响雄浑有力、沉稳大气, 青砖雕筑的建筑构件等细节处理中却见精致素雅。扬州砖雕并非只是单纯的装饰作用, 多为山墙、干塘、额坊、垛头、挂落、雀替、挂牙等建筑构件, 按照建筑构件的形状尺寸自由调整, 设计出正方、长方、三角形等纹样以适应构件的特定需要, 浮雕、镂雕、浅刻因势而就, 繁简得宜。如湖南会馆正楼下额枋的枋端雕刻的如意角叶和次楼的博风板的卷草纹等, 体现了装饰图案的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法则。

二、东关古街区的场所精神

1. 场所与场所精神

中对“场所精神”的解释有两层含义, 一是古罗马概念中的“地方的守护神”的意思, 二是指场所的独特氛围, 这种气氛强调与守护神相关的场地意识或精神。《牛津大字典》中的场所精神指的是场所独有的气氛与特征。

诺伯格·舒尔兹在其《场所精神—关于建筑的现象学》中认为建筑应该回到“场所”中, 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体验。场所并非只是一个具象的地点, 而是一个明确、特定的空间, 是由包含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场所所组成的整体, 建筑创造了场所, 场所凝聚的特性和意义构成了场所精神, 其实质是使参与其中的人们的存在具有意义。

2. 东关街的美学特征——场所精神

东关街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中, 拥有较完整的景观风貌的旧时居民生活场所, 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某种特殊的人文文化气息, 这种带有历史的记忆以及特殊的人文环境是难以模仿或再现的。这里的“环境”触及场所环境整体的一种精神表达, 也就是上文提及的“场所精神”。建筑及其装饰构件以一种直接的方式来完成对东关街的精神表达, 建筑以及四周的巷道上铺所表现出的意境, 需要参与其中的人们用“移情作用”加以诠释, 场所的意义取决于人对所处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就是人和场所有效互动的过程。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修复, 较少地考虑人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特有人文感受及精神气质。因此, 历史文化街区中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建筑往往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而承载着历史文化街区精神气质的无形文化内容以及地域性行为方式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 “场所精神”是古城老街不可缺少的美学特征。

结语

场所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 更多的是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诉求。这些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的历史街道, 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 包含城市的历史特色和景观意象的地区, 是城市历史的活见证。因此, 充实场所的结构和重视场所精神是古街区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彬, 蒋献忠, 徐莉君.触摸老街脉搏, 体味古韵重塑——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 (核心区) 保护与整治之思考[J].华中建筑[J].2009年

[2].乔欣.东关街:中国大运河孕育的商业古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篇4:东关街的兴味

这条街原本是扬州老城东西向的一条主街,商户比邻、车水马龙;街上不仅有唐宋城楼,有明清会馆,有官衙门楼,有私家园林,更有盐商大宅、百年老店,引得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游逛。

东关街是一条老街,东端的城楼遗址公园,一块块唐砖宋瓦见证了老街上的步履,从唐宋起步,越过了明清,走到了今天。东关街也是一条长街,长长的街面上随处可见飞檐、洞门、照壁、福祠、花廊、火巷,告诉人们这儿不仅是繁华热闹的商业街,更是一条底蕴深厚的文化街。这条老街、长街上的人、事、物,以及由人、事、物引发出来的掌故、传说、故事,连缀起来无疑是一部扬州人的发展史、生活史和文化史,走进东关街就好似在欣赏一部长长的历史画卷。

东关街上看美人

外地人来到扬州,除了参观风景名胜,常有人要到扬州的大街小巷转转。有人是想看看扬州的古城风貌,有人是想采买土特产,有人却说:“早就听说扬州出美女!”言下之意,是想到大街小巷看美人。

早在隋唐,就有“扬州女子貌美”一说了。唐代吟咏扬州女子的诗很多,以后在历代诗文中,也常有提及扬州美女的,以至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一直把扬州看作是出美女的地方。直到现代,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还谈到此事:“提起扬州这地名,许多人想到的是出女人的地方。”可见,隋唐至今的千余年里,都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佳话在流传。

扬州女子为什么貌美呢?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因由大概有二:一是扬州位于长江下游的水网地带,水乡的滋润哺育出了扬州女子的天生丽质和灵秀之气,这是自然造化之功。其二则要归于扬州女子的梳妆打扮了。从古至今,扬州几乎家家都有梳妆台、妆奁盒和穿衣镜,每日清晨,女子都要在梳妆台前修饰打扮一番。

民国年间的扬州作家李涵秋除了名著《广陵潮》外,还有一本言情小说《雏鸳影》,其中写到扬州女子施粉抹胭脂的化妆经验是:“施粉宜薄而匀,抹胭脂宜淡而轻。”可见,施粉抹胭脂要有分寸,既要均匀,又要浓淡相宜,太淡则难以增色,太浓则俗不可耐,欲美反丑。

施粉又叫“敷香粉”。东关街上的香粉一直很有名,明清时期,有“苏州胭脂扬州粉”之说。

扬州香粉最初成名于明代,最有声誉的一家叫“戴春林香铺”。戴春林的香粉有一套独特精细的制作方法,加上使用白兰、莱莉、珠兰等时令鲜花薰吸香味,故而具有天然花香。

戴春林香铺独领风骚近200年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扬州又涌现出两家香粉店,先是薛天赐,后是谢馥春。薛天赐以香件闻名,谢馥春以藏香和头油取胜,3家香粉店各擅其长,使扬州的香粉业更加遐迩闻名。清末民初,戴春林和薛天赐相继歇业,扬州的香粉业由谢馥春独撑天下。谢馥春的主人谢箴斋博采众长,在香粉的配方和制作工艺上取长补短,尤其是重用麝香、冰片和鸡蛋清,改进鲜花薰香工艺,妇女使用后皮肤更为白净光泽。他还灵机一动,创制出了形似蛋壳外形的香粉,这就是后来名声大振的鹅蛋香粉和鸭蛋香粉。扬州人到外地探亲访友,选购礼物,都喜欢带上几盒谢馥春的香粉,用来送人,价廉物美,也很体面。

如今,谢馥春这株萌芽于道光年间的老树,依旧枝茂花繁,它的作坊和店铺,都坐落东关街上。

到扬州看美人,大街小巷里转转也是可以的,不过可别忘了,一定要来东关街。历史上,美女出于扬州。当今,美人出于东关街。

小巷里的大师

说东关街,不能不说到街上的一条小巷——五谷巷,也不能不说在这条小巷居住过的一位老人——张永寿。

老扬州大约没有不知道张永寿的。或许,说“张永寿”三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谁,说“张三麻子”则一准儿知道。扬州人把张永寿叫做“张三麻子”是有缘由的,虽说张永寿早年患过天花,脸上微麻,但人们这么叫,并不是贬损他,而是敬重他。张家的剪纸在扬州的名声太大了,“张三麻子”四个字是扬州妇孺皆知的品牌。

张永寿出身于剪纸世家,从高祖起,及至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家族里先后有20多人以剪纸为业,至今已是第六代了。尽管张永寿后来成为全国剪纸行业里第一位工艺美术大师,享誉海内外,若是追溯“张三麻子”的来历,还得从他的父亲说起。

清末民初,扬州妇女会绣花的很多,要绣花,就要有花样,这花样,多是向专门剪花样的剪纸艺人购买。有时,妇女们还会像集邮迷那样收藏、交换剪纸花样,也是讨价还价的。看到精美的、时新的,自然会打听,这是哪儿来的?是不是“张三麻子”的?这时期,人们所说的“张三麻子”,是指张永寿的父亲张金盛,在当时,张金盛已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妇极为崇拜的剪纸大师了。张金盛虽说受到崇拜,但他脸上有几颗麻点,在家中排行老三,人们不无说笑地叫他“张三麻子”。起初,人们仅是背地里叫,偶尔也会说漏了嘴,当面也叫,张金盛听了,也不生气。叫久了,叫响了,反倒成了张金盛特有的艺名。

说来也巧,张永寿同他父亲一样,脸上也有麻点,并且排行第三,长大后又承继父业,扬州人为了区别他们父子俩,叫他父亲“老张三麻子”,叫张永寿“小张三麻子”。久而久之,人们也分不清这些花样哪一张是父亲剪的,哪一张是儿子剪的,反正都是张家的,干脆统称为“张三麻子”。由此,“张三麻子”在扬州成了剪纸品牌,越叫越响。

张永寿从小跟着父亲学剪纸,长大后技艺很快就超过了父亲,先后构思创作出了多部系列化剪纸新品,也就是全国剪纸界熟知的“三百”:《百花齐放剪纸集》、《百菊图》和《百蝶恋花图》。

五谷巷并不显眼,南面可通东圈门,北面可达东关街,是一条不算长却幽深的小巷。在扬州,像这样的小巷还有许多,多得有些小巷,许多老扬州人也从未走过。但就是在这些不显眼的小巷里,上个世纪里,却走出了许多享誉天下的文化大师:训诂学家刘师培、小说作家李涵秋、散文大家朱自清、评话大师王少堂……

扬州小菜

扬州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每次看望亲友,捎带的礼品中,必少不了“扬州小菜”。“小菜”是扬州人的口语,实际上是指酱园里的酱菜。这酱菜最好是东关街上四美酱园的,乳黄瓜、萝卜头、宝塔菜和什锦菜都是首选,如果携带方便,用一张荷叶做外包装,那就更理想了。

至于为什么要到四美酱园去买,那是因为四美酱园的名气太大了,好像扬州人没有不知道四美的。旧时,长长的东关街上有好几家酱园,生意做得最大的就是四美。四美酱园是前店后作,不仅作坊大、铺面大,开办的历史也最长,查了一下志书,始创于清代嘉庆年间,屈指算来,快200年了。

前不久,东关街上四美酱园的一家门市部经过一番整修后重新开业了,店堂里的格局还是老样子,宽大厚重的柜台上,多达一二十种的各式小菜,酱香扑鼻,煞是诱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一副对联,原来在侧面,如今移到了迎门的位置。对联是横写的,刻在长长的木板上,年代久远,底板已经朽损,但是黑底板上的贴金大字依然清晰,上联:“山珍海错名虽重”;下联:“野蔌园蔬味亦奇”。

记得年幼时,我经常去酱园买各种各样的小菜,小菜称好了,店员总是从柜台下面拿出或新或陈的荷叶,将小菜用荷叶包好,再用一根长长的草茎作扎绳,简便地一扎一绕,那荷叶包就递到了手中。回到家里,用不着把小菜倒进盆碗里,解开荷叶上的草茎,直接把荷叶包摊在桌上即可食用。我最喜欢什锦菜,什锦菜里金黄色的是嫩姜,黛玉一样的是乳黄瓜,红艳艳的是胡萝卜,绿茵茵的是菜瓜,在绿荷叶的映衬下,煞是好看。其实,不仅是好看,嘴里吃到的是酱菜的滋味,鼻中嗅到的是荷叶的清香。

街口的小玩艺

长长的东关街上最有人气的地方,似乎不是那一个个景点,也不是那一家家店铺,而是街口那一个个小摊。特别是那些吹糖人、捏面人、浇糖花的“小玩艺儿”,围观的人群挤成了好几圈。尤其小孩,哪怕是学校课堂上最调皮最好动的,此刻也是神定定地,好久都不离去。

扬州“小玩艺儿”的历史,应是很久远了。旱在清代,黄鼎铭的《望江南百调》即云:“扬州好,捏像合推袁。妙肖传神真面目……绝技擅专门。”词中所说的“捏像”,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捏面人”。他们中有一位姓袁的,大家“合推”他的手艺最为高超,其技艺的特点是“妙肖传神”。

扬州捏面人,起源于什么年代?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尚难以断定;但笔者从田野采风中得知,在里下河水乡,人们祭祀祖宗时,会用面粉捏上4个小人放在供桌上,形似墓道上的翁仲。有的人家在棺材里放陪葬品时,也有放入面人、面牛、面羊的。当然,这些面人都是农家自己捏的,形象并不准确,仅是表意而已。后来,有人把面人捏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精巧,除了自家用,还为他人代捏,逐渐地就成为一种专长。明清时期,扬州乡村里捏面人已经颇为流行,逐渐地发展成为真人捏像,黄鼎铭的“妙肖传神真面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为真人捏像,价格不菲,不是普通人能够为之的。后来,有的艺人就充分发挥面人色彩丰富的长处,专门捏制各种戏剧人物。艺人此举,在当时是为了生存,寻求谋生之道,后来却发展成为扬州面人的艺术特色。

清代的扬州是戏曲表演胜地,许多外地的剧团都汇聚到扬州演出。扬州城乡的民众又特别喜爱看戏,于是,戏场门口就聚集了许多捏面人的,他们专捏戏剧人物,场上演哪一出戏,就在场外捏这场戏的主要人物。有的艺人与戏班混熟了,就专捏几个主要演员的造型,类似于今天的剧照,形象逼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位演员。戏散场后,捏面人的戏开场了,散场出来的观众上前围观,叹为神奇,纷纷购买回去作为纪念。剧团扬了名,艺人也可以养家糊口了。

戏班的流动性很大,在一地演出几天后,就要换到别处。旧时交通主要是水路,戏班换场都是搭船。在戏班的“台班船”后面,往往跟着一两条小船,多半就是捏面人的“连家船”。捏面人的跟随戏班换场,到处漂泊,藉以谋生。当时的扬州,哪儿有戏班的锣鼓声,哪儿就有捏面人的小摊子。

如今的东关街也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只是这幅风俗画不是平面的,而是有声有色、可以身历其境的。当代人在经历了现代生活的各种光怪陆离之后,来到风俗画一般的东关街上,必定会有别样感触。尤其是街口的那一个个小摊,特别是那些吹糖人、捏面人、浇糖花的“小玩艺儿”,如果你也挤进围观的人群中,你也会神定定地,好久都不离去……

篇5:描写好玩的扬州东关街的话题作文

东关街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

刚进门,就看见了一个个大红灯笼高高的挂在每间商店的屋顶上,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把大街上挤的水泄不通。我和我的朋友随着人流来到了一家古玩店。这里面有许多古代的物品,有镜子,木梳,木簪,手镯……这时候,突然有样东西吸引了我的眼球,走近一看,原来是图案圆珠笔。在笔的顶端,有着不同样式的小人物,有多啦A梦,有小公主,还有机器猫……令人眼花缭乱。

出了古玩店,我们接着向前走去,只见一位老爷爷正在用姜糖做糖人。我很好奇,于是准备一探究竟。哇,老爷爷做的糖人可真逼真啊!有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有敦厚朴实的老牛,还有“横行霸道”的螃蟹……

继续往前走,一股香味窜进了我的鼻子。啊,原来是炸臭豆腐。店门都快要挤爆了。描写扬州东关街的作文9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我们好不容易挤了进去,就看见老板正在炸臭豆腐,8个一盒。一盒五元钱,我们一人买了一盒,一边走一边细细品尝。

我们就这样走啊走,走啊走,不知不觉走到了东关街的尽头,有许多人在拍照留念,唉,真后悔没有带相机来啊!我们走的满头大汗,随意找了一处阴凉的地方席地而坐,迎面吹来阵阵凉风,把我们的烦躁都吹走了。

篇6:扬州东关街的的导游词

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员,我叫____,我来自于___旅行社,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也希望我的服务能给大家带来轻松和愉快。在我右手边的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他已经有了多年驾龄,所以大家尽可放心,尽情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和倾听由我给你带来的热心讲解。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是最有扬州风情特色的烟花古巷。现在距离我们的目的地东关街还有一段距离,下面由我来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历史古城扬州。

扬州是一个会让人产生自豪感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向上追溯25。这座千年古城屡经风云变幻,汉代的兴盛,隋唐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这座古城体现出了无限的魅力。今日的扬州更是风采依旧。它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头顶这么多美丽的光环,扬州的秀美景色一定让各位不虚此行,来了就不想走了!

扬州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不用我多说,很多早已久负盛名了。先说玩的,扬州的景点很多,如诗如画的瘦西湖、晚清第一名园“何园”、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等等。扬州还有很多特色美食,像大家所熟悉的扬州炒饭、大煮干丝、富春包子等等,这些足可以让您在扬州期间大饱口福!“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是对扬州百姓生活的最生动概括,另外,扬州还有“三把刀”,分别是理发刀、修脚刀、菜刀,这不仅是指扬州的刀口好,而是还反映了扬州三大服务业的繁盛。也就是说,这三把刀背后还代表了三大服务业,分别是:理发刀代表的是理发美容业,修脚刀代表的是修脚沐浴业,厨刀代表的是餐饮服务业。“到扬州,吃得好,玩得好,还要享受剃头洗个澡”,这已经成为近三百年来到扬州享受生活的典型写照。

篇7:扬州东关街的作文

国庆节晚上,妈妈带我去东关街玩。远远望去,人山人海,每个店铺的屋檐下都挂着火红的小灯笼,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环绕在屋顶上,把东关街装扮得很有节日的气氛。

我们随着人群往里走,特色小店一个挨着一个。忽然,一股芝麻糖的香味扑鼻而来。我赶快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家名叫“五谷丰”的店,店里卖的全是吃的,有芝麻浇切片、花生酥糖、锅巴等等,我忍不住拿了一个尝一下,哇!顿时满口的香味。

走着走着,只见一群人围在一起,好像在看什么。我也挤上前去一看,噢,原来是卖糖花的。只见一个老爷爷手里拿着一把装满糖丝的勺子,在一个铁板上挥舞了几下,一个兔子形的糖花就出来了。我真佩服老爷爷,蝴蝶、马、龙……在他的手下显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又继续走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扬州百年老字号——谢馥春。刚踏进店门,就闻到浓浓的花香味。各种各样的化妆品陈列在桂台里:胭脂、水粉、护手霜,应有尽有。

突然,我听到了一种乐器吹出来的动听音乐,一时却又想不出是什么乐器。好奇心让我情不自禁地随着声音找了过去。原来是一位叔叔在吹陶笛,店里摆种形态各异的陶笛,有金鱼形的、兔子形的、海豚形的;还有大的,小的,真让我大开眼界。

篇8:扬州东关街的作文

时光流转, 千年之后, 如何留住这美丽的双眸, 让古典与现代完美璧合, 让它更加顾盼生辉, 扬州, 一直在探索里前行。而这美眸——东关街, 在看过历史变换后, 沉淀出淡定从容, 在各方不懈努力的保护下新生光彩。

千年古街, 风韵犹存

一条运河拉来了扬州的商贸繁荣, 东关街作为扬州城发展的见证者, 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 扬州便是全国商业中心, 盐铁转运使司常驻, 商贾如织, 东关街成为罗城中南部丰要东西向大道之一。到了明代嘉靖年间, 为保护城东即东关街, 扬州筑新城御倭。扬州因运河淮盐之利地位加强、经济发展, 东关街因连接两淮运司和运河, 而成为手工业、商业聚集的居民区。清代新城街巷建筑更加繁密, 中国四大行商之一的扬州盐商, 把东关街作为居住的首选之地。东关街集中了大量盐商住宅以及园林别业。东关码头东关街一方面保持最重要的商业街区的地位, 同时因经济的长期繁荣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绅 (士大夫) 商 (儒贾) 文化交相辉映的盛况, 成为东关街最大的特色, 也是东关街至今仍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 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的原因。

十里东关街, 运河两相依, 小巷繁多, 各有妙名, 青砖小瓦马头墙, 飞檐翘角花格窗, 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伫立……至今, 东关街仍较大程度地保留着传统风貌, 依然是扬州的商业重地, 传统色彩浓厚的手工艺、特色小吃和商业老字号集中。据统计, 全街共有个体工商户232家, 其中手工业72家, 餐饮业24家, 旅游商品经营户136家。其中有19家属于传统商业老字号, 如谢馥春、三和四美、中国照相馆等。2010年6月, 扬州东关街被挂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金字招牌, 成为其历史文化的见证。

盛况褪色, “美眸”患疾

历史上的东关街商业发达, 但到了现代, 随着东关码头被废弃, 新开辟的国庆路和文昌路先后取代了其交通和商业主轴的地位, 东关街繁荣程度降低, 加上文化保护意识不够, 东关街曾有过一段低迷时期。

随着现代生活需求的变化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 东关街在物质、结构、功能上都产生了退化, 城市的更新与插建, 已经在街区的外围逐步蚕食了街区的传统风貌:街面破损, 房屋形制不一, 在形制和形态上大相径庭, 没有整体规划;街巷残缺破损, 基础设施陈旧简陋, 沿街面断断续续残存着一些老门楼, 参杂着几番搭建的水泥砖混宅棚;有些保存相对较好的传统民居, 以一至两层的院落式住宅为主, 但这些住宅人口密度大, 屋宅使用面积小, 局部私人项目较多, 生活设施不完善;一些重点地段名园故居等文物古迹保护不善, 有些甚至被全部夷平, 不见踪迹;道路狭窄拥挤, 交通混乱, 街道沿线零星插建着80年代以前的规划院、四美厂、谢馥春等工业、办公用地。这些现象无不提醒着人们, 挽救古街、挽救历史文化遗存势在必行。

自1956年以来, 扬州市编制过三次城市总体规划。近年来,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精心制定了古城保护规划纲要, 编制了老城区12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经过多年实践, 扬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文化底蕴看古城、现代文明看新区、风景名胜看蜀冈、经济实力看沿江”的城市发展布局, 东关街作为明清古城区的核心区域, 成为“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试点工程。

护眸扬韵, 力求复原

有人曾作了一个比喻, 对东关街的保护与复兴就像给小姑娘开双眼皮, 开得好提升形象, 开得不好就是一个败笔。如何让扬州的这对“美眸”重现光彩成了重要课题。2000年, 扬州市以“双东” (东关街、东圈门) 地区为历史街区整治试点区域, 委托东南大学等单位编制了《“扬州传统风情文化街”概念规划》、《“双东”街区保护与整治引领规划》、《“双东”街区“一点十片”详细规划》等, 为东关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化古迹是历史文化精髓的凝聚, “护其貌”从复兴这些古迹开始。扬州先后投入6亿多元, 在东关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中重点对一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性修膳, 包括个园南部住宅、逸圃等19处, “原汁原味”地按照东关街原样进行翻建、修复, 尽量保留街巷、院落、格局的原貌。2006年, 建成东门遗址广场;2009年, 恢复重檐复山顶门楼, 修复部分古城墙、仿吊桥、宋井亭和古炮台等遗迹, 再现宋代扬州“壮丽压长淮, 形胜绝东南”的雄姿;随后, 又新添了曹起溍、熊成基、马可·波罗的铜像。

复原街巷容貌因地制宜, 分类“美其颜”。共整治危旧房屋3000多户, 完善基础设施, 整修老街巷26条;提升环境质量, 增加了绿化、公厕、停车场等设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剪纸等民间工艺。2013年1月, 江苏省住建厅通过《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了名城重点保护区, 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总面积超过27平方公里, 通过合理的规划, 进一步促进了分类整治与保护的科学性。

老街面貌保存的同时, 更将其间古朴浓厚的生活氛围延续了下来, 注重东关街风土人情的保护, “扬其韵、铸其魂”。一部分老街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一部分居民迁出了文保单位, 分到了新的安置住房。2007年, 成立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 从事名城保护理论研究;2009年, 古城办列为扬州市政府的正式管理机构, 以“文化里地块”为民居整饬试点, 对符合保护规划要求、予以保留的每一户东关街民居都按照“保护传统风貌, 内部设施配套, 周边环境整好”的要求, 制定修缮规划方案, 使得东关街居民保留传统风俗、安居乐业。

“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古城改造, 东关街最大的特色是‘活的’, 因为它充分保留了老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印记。”承担扬州古城民居改造中德合作项目的专家朱隆斌这样说道。

整治保护, 改造利用

在多年的规划整治与文化保护下, 如今的东关街, 青砖小瓦马头墙, 古色古香店铺沿街, 名人故居、淮扬美食、工艺茶道串起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扬州“美眸”顾盼生辉。

闻名中外的逸圃、具有传奇色彩的李长乐故居、庭园假山让人刮目的华氏园、拥有众多暗道暗室的胡仲涵故居、可以感受道教文化的武当行宫、以香粉香饼闻名天下的谢馥春等都恢复了昔日的丰采, 以独特的魅力得到中外嘉宾的热情赞誉。东关街保护整治成果更吸引了近百个兄弟城市前来参观考察、交流体会。2006年, 原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东关街区视察后, 欣然题词:“和谐人居看扬州”, 称赞扬州是江北最美丽的城市。

2007年至2009年, 扬州在东关古渡连续举办了3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 中国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的市长和17个世界运河名城的市长相会在东关街, 由此搭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也把东关街推向了世界, 东关街已成为了扬州旅游的金字名片, 但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一如既往, 从未停止。今年4月1日, 为了给市民和游客创造一个更加安逸舒适的环境, 东关街试行“步行街管理”, 车辆禁入, 这一举措更是东关街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一大迈步。通往东关街的南北两侧道路均安装了“L”形路障, 并有志愿者长期在岗, 进行监督与劝导工作。东关街道党工委书记耿辉向记者透露, “在东关街计划实行步行街管理之初, 我们就对沿线66条街巷、共计2888户原住民作了全面调查, 统计包括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等在内的全部常用车辆, 给常住人口、常用车辆发放通行证, 以此保证在实施步行街管理的同时, 方便居民出行。”

篇9:有关江苏东关街的导游词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江苏东关街的导游词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员,我叫杨蔷,我来自于环资旅行社,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也希望我的服务能给大家带来轻松和愉快。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是最有扬州风情特色的烟花古巷。现在距离我们的目的地东关街还有一段距离,下面由我来简要介绍一下它吧。

扬州人常说:“巷连巷,巷通巷,大巷里面套小巷。可见扬州是一座巷城,在扬州十几平方公里的老城区里就有500多条巷子。我们今天参观的东关街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西至国庆路,位于古城扬州东北角。长约千米,宽约五米,街道路面全部是用长条石铺设的。它是扬州古城的CBD,也就是中心城市商业圈了。

因为街道由西向东直抵东关城门,故名东关街。东关城门,原名利津门,为古利津渡所在,后来利津门改称东关门,利津渡改称东关古渡。

文化是扬州城市的“魂”,古城是历史文化的“根”。

好了,东关街已经到,街巷是文化古城的“脉”了,请各位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一同下车,走进扬州古城的脉搏里去吧。

咱们都说“在家靠娘,出门靠墙”。所以今天的游览路线呢也是得靠墙啦。为什么呢?因为东关街是“鱼骨状”的街巷体系,不靠墙的话很有可能就“穿越”进历史出不来了。

走进东关街,迎面扑来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市井景象。东关街是明清时代的商业街,所以往前走,您会发在现东关街老字号很多。

20xx年国家商务部认定首批“中华老字号”,这一条街上就有两个入选,一个是“三和四美酱菜”,另一个是“谢馥春化妆品”。“三和牌”、“四美牌”系列酱菜是久负盛名的传统名特产品,具有鲜、甜、脆、嫩四大特色名扬四海,畅销国内外。曾获酱菜最高奖--国家银质奖,是扬州酱菜中的突出佳品。如果大家喜欢吃的话,也可以在东关街上买些回去和着早饭吃。除了酱菜之外呢,扬州有名的小吃在此也是不容错过的。我们现在闻到的就是闻之极臭,味之极香的臭豆腐了,保准让您吃了流连忘返。再说那饼皮香脆的黄桥烧饼吧,有蟹黄的,野菜的,肉松的,火腿的……各种口味任您挑选。

说完吃的,咱们再看看扬州人的日常用品。这最著名的莫过于“三把刀”了。分别是理发刀、修脚刀、菜刀,这不仅是指扬州的刀口好,而是还反映了扬州三大服务业的繁盛。也就是说,这三把刀背后还代表了三大服务业,分别是:理发刀代表的是理发美容业,修脚刀代表的是修脚沐浴业,厨刀代表的是餐饮服务业。“到扬州,吃得好,玩得好,还要享受剃头洗个澡”,这已经成为近三百年来到扬州享受生活的典型写照。扬州有名的还有漆器,大到工艺品,小到手机挂件,无不透露出扬州人民的聪明智慧。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女性朋友最关心的“谢馥春”化妆品店。它是我国现存最老的化妆品企业。“谢馥春”化妆品1920年与“茅台酒”一道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最近被评为“全国300家重点保护品牌”。美女离不开梳妆打扮,要梳妆打扮当然就离不开化妆品,“谢馥春”的传统产品鸭蛋粉、冰麝油及香件,被称为谢馥春“三绝”。人们常说:“苏州胭脂扬州粉”,谢馥春的香粉原料是天然珍珠粉,非常自然温和,绝不像现在的护肤品中添加过多的化学成分。

其实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东关街的民居也非常值得一看。他们并没有因为旅游的发展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节奏。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扬州古城的历史气息。缓缓步行于东关街,时有路人匆匆,或步行,或脚踏车。我们可以看看扬州人真实的衣食住,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扬州的居民朴实而好客,他们往往会主动与你们打招呼,甚至会为热心地为您向导。

好了,现在大家都对东关街有所了解了吧,接下来给大家一个小时的时间真正感受一下东关街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吧。记得“出门靠墙”哦!

篇10:扬州东关街的作文

东关街坐落在扬州最繁华的古城区,它东至美丽的悠悠古运河,西至国庆路,一进入街道就会感觉到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路两边的房子都是用青砖砌成的,房顶覆盖着黑色的瓦,在这种青砖黑瓦的映衬下,挂在房子门口的红灯笼显得格外耀眼,此外,东关街也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千年老街——它距今已有12的历史了!

东关街不仅是一条千年老街,它里面还有不少“百年老字号”的店铺!

扬州人都知道,酱菜在扬州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不,在东关街就有一家创建于18的四美酱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刚刚走进门,迎面就扑来一阵酱菜的香味,哇!酱菜品种可真不少啊:有四美乳黄瓜、四美什锦菜、四美萝卜头……我最喜欢的就是四美乳黄瓜了,那黄瓜有着翠绿色的外皮,淡绿色的瓜肉,轻轻咬一口,“咔”黄瓜又脆又嫩,而且还甜中带咸,好吃极了!

在东关街不仅有享誉世界的扬州酱菜,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有炸的、卤的、蒸的……让人看了真是眼花缭乱、垂涎欲滴。

篇11:扬州东关街的作文

天刚蒙蒙亮,东关街里还没什么人,街道中飘着一丝丝的雾气,显得朦胧幽静。太阳缓缓升起,缕缕阳光照耀整条古街,似乎增添了几分生机。一只只麻雀落在屋檐上,不时快乐地叫上几声。店主们纷纷来到店铺前,筹备着丰盛的早茶和糕点。一切都准备好了,东关街逐渐热闹起来。

游人们聊着天走进了东关街。早茶店里的人们都忙了起来,店主满脸喜色,不断吆喝,店内的客人越来越多,大街上飘满了茶点的香味。一个糖画摊前围着许多孩子,“我想要一条龙。”一个小孩指着插在稻草捆上的一条龙说道。“没问题。”做糖画的老人慈祥地答道。老人拿起一把勺子,舀起满满的糖浆,在铁板上不断地挥洒着。最后拿起一根竹签压在糖画上,抄起一把小刀轻轻一铲,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完成了。小孩满心欢喜,小手将龙高高举起,甜甜地笑着着。老人继续接待他的下一个小客人。

到了傍晚,游人越来越多,东关街里人山人海。家家店铺打开电灯,东关街内灯火辉煌。一家陶笛店内传出了悠扬的笛声,游人们不禁闭上双眼,停下脚步,倾听着美妙的音乐。店主们也停下手中的事,享受这片刻休闲,还不时哼上几句。过了一会儿,一群小麻雀飞来,停在树枝上,探出小脑袋,不停地跳来跳去,似乎也被这热闹的情景感染了。

篇12:扬州东关街玩后感

新年又来了,万象更新,大地复苏,和以往不一样,今年我们住进了新房子。大年初四,妈妈、爸爸决定带我一起去扬州旅游。于是我们很早就入睡了,希望第二天有一个好精神旅游。

第二天一早,我们兴高采烈的拿着行李上了路,在那飞速前进的公交车上,听爸爸说扬州的东关街不仅仅只有扬州炒饭等小吃,还有许多名人的故居也在这里。比如有江泽民爷爷,王伯平等名人。便越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扬州去看个究竟。

下了车,我发现东关街位于扬州最繁华的古城区,一进入街道就会感觉到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路两边的房子都是用青砖砌成的,房顶覆盖着黑色的瓦。在这种青砖黑瓦的映衬下,挂在房子门口的红色的灯笼显得十分耀眼。这些房子的檐口都是翘着的,妈妈说这就是古代房子飞檐翘角的特点,这是为了让雨水不流进屋子里。

东关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最有特点的还是路两边的小吃。有卖面人的、有卖芝麻糖的、有卖烧饼的……琳琅满目的小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我们走过东门,沿着东关街向西走,只见东关街两侧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越往里走人越多,街上也很热闹,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时,街边出现了三个铜人,一个拿着菜刀正在切菜;一个拿着理头刀正在为人们理头;一个正拿着修脚刀为别人修脚;这些铜人被称为扬州三把刀,已成为扬州的象征了。

中途,我一眼就看中了一个叫做“世界最小的口琴”只有三厘米长,我非常想买,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买了一个。我十分开心迫不及待放在嘴里吹起来。哈,这个小口琴不仅能吹响,并且很漂亮。

爸爸告诉我东关街,从宋朝开始一直到现在全长1122米,宽约5米,位于古

城扬州的东北角,因为街道尽头是东关城门,所以我们决定走到东关城门去看一看。

到了城门,我发现这个城门有二十几米高,非常雄伟壮观,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我们在这儿拍了几张照片,便去城门上看个究竟,城门里有历史图片介绍,但是非

常昏暗,好不容易才走到了城门上。

人们说站得高,看得远。一眼望去,整个东关街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现在连

整个街都看见了,真美啊!回去的时候,爸爸买了一个漆器,上面画着一只孔雀,非常漂亮,我们留着做纪念。

从这次旅游让我明白了旅游的意义不仅是玩,而且能了解地方的文化,也懂得

了一些历史知识。热闹非凡、车水马龙、古色古香的东关街真让人流连忘返,东关街是古代老百姓的生活在现,也是扬州悠久历史文化的体现,又是幸福生活的表现,值得我们珍惜。让我感觉到,只有祖国强大了生活才会变得如此美好〃〃〃〃〃〃

中华路小学五(1)班

篇13:扬州特色之东关古渡

最近一位游人在游览了东关古渡以后,留下了一首律诗。很能反映东关古渡的风情。

七律-扬州东关古渡江北川

东关古渡千年渡,今日双桥跨运河。柳染隋堤春赏画,花娇唐苑夜闻歌。千灯碧水波生绮,两岸红楼靥洇酡。明月珠帘多丽影,莫非误入帝王窝?

篇14:扬州东关街导游词英语

Dongguan street, very lively,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the road on both sides of the snacks. Sell vamps, sells sesame seed candy, have sold baked wheat cake... Wide variety of snacks to let a person see more dazzling. Suddenly I saw a group of people around a roadside stall, I gather together past a look, ah! Turned out to be an old man was made all kinds of sugar painting, I asked: “grandpa, this call what?”

“Call sugar painting.” The old man answered.

“I also want one.”

See grandpa took a spoon, burning with round pot scoop a spoonful of sugar, and studied experimentally in a square on the draw a curved shrimp body gently, then he is in front of the shrimp body around a few times, ah! Draw a pair of pliers, then he trembled under two between two pliers, two long beard will appear in front of my eyes, and then quickly under the shrimp body to wrap up a few times, the draw is a tail. After a while, a lifelike, wriggling shrimp appear in front of my eyes. See old man with a wooden stick with a little sugar, and firm pressure on the painting, finally, he very carefully by shovels shoveling sugar painting, I quickly licked two times, my sweetie, delicious, delicious!

上一篇:党建工作检查结果通报&党建功能助推乡村振兴下一篇: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