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

2024-05-22

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共10篇)

篇1: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

材料二 “珍妮机”的发明是这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但这时期机器动力主要是使用人力、风力、畜力、水力,这使得机器的工作效力受到限制。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应运而生,随之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后,生产效率获得飞速发展。如果没有蒸汽机,就不会有像我们描述的那样大规模的工业扩展。因此在这一系列发明制造中,动力问题的解决是关键。 ——美国史学家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学生: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展示动脑筋:据说,瓦特小时候看到水壶中的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受到启发,激起了他的探求欲望,最终促成他的伟大发明。你对这一说法怎么看?

学生畅所欲言:

伟大的发明来源于亲身实践,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

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精神。

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

过渡:轰隆隆的机器不分昼夜地生产,商品堆积如山,而要把这些生产出来的商品运出去卖,靠步履蹒跚的人力或畜力车辆已经不能满足机器生产的需要了。于是人们开始设法利用蒸汽作为动力推动机器的发明,新的交通工具被发明和使用。18,美国人首先制造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之后,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展示: 1825年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旅行者”号

教师:1825年9月27日,这辆名为“旅行者号”的火车机车开始试车,那天铁路两旁挤满万余名观众。人们在静静地等待,忽然人们听到一声激昂的汽笛声,一辆机车云喷吐雾般地疾驶而来。机车后面拖着12节煤车,另外还有20节的车厢,车厢里乘着约450名旅客。史蒂芬孙亲自驾驶世界上第一列火车。火车驶近了,大地在微微的颤抖。观众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这家伙竟有这么大的力气!

提问: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

学生:19世纪上半期 (1840年)

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教师:1840年,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那么这一场范围极广的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提问:你如何理解工厂与工场的区别?

学生: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以“工厂”取代“工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

第三节 时代巨变——深远的影响

展示:

篇2: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

学生:1.经济:创造了巨大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展示:

材料三 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它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 ——百度百科

材料四 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冲击了这些地区的旧制度,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百度百科

教师:阅读材料,合作探究工业革命对世界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2.政治: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3.世界格局: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展示: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历史中,工业领域中曾有过很多次革命,无疑以后还会很多,急速的技术变革时期,常常被称之为革命,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历史上只有一次工业革命,它发生在178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它显示出第一次从主要是农业的、手工业的经济突飞猛进地进入一个由城市的、机器开动的制造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更进一步,技术革命和新的生产方法触发了社会和政治的大变动,这种变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篇3:迎接短文时代的到来

明太祖朱元璋最厌恶缛文繁词, 多次面谕群臣写奏章“许陈事实, 不许繁文, 若过者罪之”。刑部主事茹太素很有学问, 只是爱说套话、喜作长文。洪武元年, 他上了本一万七千余字的奏折, 朱让侍郎王敏读。直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后, 才接触正题, 且语意艰涩, 隐晦暗喻又多, 味同嚼蜡。朱大怒, 痛打了茹40大板。这两则轶事, 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喜作长文空文者的经典笑谈。

时下, 公文写作中长、空、假的现象很突出, 既说明茹太素式的人物并未绝迹, 也说明此种痼疾由来已久, 根治不易。文风因何有问题, 缘由可谓多多:不懂写作技巧, 胡乱成篇者, 有之;上有所好, 下趋之若鹜者, 有之;长, 才有分量、有水平, 才说明问题者, 有之;无心正事, 东拼西凑, 敷衍糊弄者, 有之;卖弄学问, 显摆渊博, 习而惯之者, 亦有之……以博士和刑部主事论, 难道他们对写文章真就一窍不通, 抑或生来就是耍长枪作长文的料?不是的!除了当时酸溜迂腐的文风外, 关键是在卖弄学问。博士们自以为满腹经纶, 浑身珠玑, 动辄不写出个鸿篇巨制来, 便显不出自身的博雅硕儒。因而就变短为长、不长不罢休了。

长、空、假文风盛行, 其实质是:看似面面俱到, 实则离题万里, 有数量无质量, 有长度无力度;照抄照搬, 缺乏针对性, 反映和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不顾实情, 言不由衷, 堆砌辞藻, 文过饰非。其结果既虚耗了时间精力和笔墨纸张, 也损害了讲话者和为文者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贻误了实际问题的解决, 影响了真抓实干的成效, 使党的理论和政策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有百害而无一利。

根治之方, 古人老早就开出了。

其一, 北齐时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 特把博士买驴一事, 收入其所著的《颜氏家训·勉学》中, 常用来告诫弟子:写文章要抓要领、明主旨、语句精炼;空话套话多, 犹如美酒兑清水, 必索然寡味;要力戒废话、空洞、冗长。师从他的弟子, 拜师之日, 便以此为作文要旨, 出师之日, 很受时人青睐。至于颜本人的著作, 当时就有“增之一字嫌长, 删之一字则短”之誉。此说虽未免太过, 但却反映出他作文时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启迪是:整顿文风, 要以短、实、新为目标, 力求简短精炼、重点突出, 明白通俗、符合实际、有感而发, 思想深刻、富有新意。欲臻此境, 就需从学校、教师和学生抓起。学校教育是根本, 教师素质是关键。设如教师都做不到, 遑论学生了!设如学生时代就不打下良好基础, 就业后再来整改, 那积重该是何其难返!

其二, 《明史》记载, 板子过后, 朱元璋对茹太素说:“爱卿所陈五事, 五百字足矣。朕每日要看和听奏折二百多道, 哪有闲暇欣赏陈词滥文呢?”朱叫人把可采纳的四件事抄下来, 亲笔写了篇序言放在前面, 颁发有司执行。他还让中书省以此为鉴, 规定了奏章的格式、字数, 务求开门见山, 简明扼要。更绝的是, 他还让茹用最俭省的文字把打板子之事写成折子上奏, 茹仅用了不足百字。朱笑问:“打板子之前, 爱卿当用多少言?”茹羞涩答:“至少千余言。”此后, 大臣们再不敢空话连篇了。为革新文风、提高效率, 朱还经常起草文稿作示范。他编写的《大诰武臣》等书, 主题鲜明, 言简意赅, 微言大义, 很为世人推崇。一次, 他命人为凤阳祖陵起草碑文, 可全是些华美饰辞。他认为掩饰苦难困窘的家世, 不利于教育子孙, 就亲自实写, 文章一出, 举国传抄。吴晗先生著的《朱元璋传》里, 就有他亲笔起草的诏书影印件。启迪是:整顿文风, 重症需用猛药, 对屡教不改者, 不妨也“打打板子”, 让把裹脚布当锦缎上呈的茹太素们尝点痛苦, 自然就长记性了。当今各级领导干部也应学学朱元璋, 亲自动动笔, 言教身教一齐下, 好让部属有榜可依、有样可学。

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 都很重视文风建设, 并身体力行做出了榜样。1948年, 毛主席就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 由书记负责 (自己动手, 不要秘书代劳) ……向中央作一次综合报告。”“报告文字每次一千字……至多不要超过两千字。”“报告内容要扼要, 文字要简练, 要指出问题或争论之所在。” (《关于建立报告制度》,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64、1265页) 邓小平同志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 “不懂得用笔杆子, 这个领导本身就是有缺陷的。”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45、146页) 1992年, 他南巡时还说:“毛主席不开长会, 文章短而精, 讲话也很精练。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 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 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 我完成了任务。”小平同志还意味深长地反问道:“五千字, 不是也很管用吗?”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 毛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 只有114字, 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小平同志给中央政治局请求辞去军委主席的信, 只用五百余字, 就把一件天大地大的事交代清楚了。可见, 洋洋洒洒、漫无边际的博士式长文, 不一定就管用;而主题突出、语句凝练的精悍短文, 却更加实用!

篇4:利益政治时代的到来

社会收入分配、财税体制改革、金融制度调整、贸易政策争论、新型法律出台、审批机制简化,包括住房、教育、医疗,计生改革方案引发的广泛争论,在这所有方面,都把每个人的命运卷入其中,塑造并强化不同人群的价值分歧与阶层定位,并反之强化政治争论的断层线。在舆论中频繁制造的“高富帅/穷矮丑”、“土豪/屌丝”、“地青/蚁族”等话语,也隐射了利益政治时代新的话语特征。

正如熊易寒文章所指出的,在革命时代,公开的利益计算是被禁止的,在改革时代,个人利益获得了正当性,而到利益时代,国家或公共利益甚至也不再具有天然的崇高性和正当性。所有利益现在都必须集中到同一个竞技场上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卢周来先生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的视角,指出了既得利益集团垄断利益政治话语权的危险,并号召发起新的“社会保护运动”。实际上,利益政治的挑战不仅存在于强势分利集团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霸权,也存在于“既得利益”阶层的内部争夺,正如張健文章所展示的,它以“中央/地方冲突”、“部门条块分割”等种种矛盾形式在当代中国政治集中呈现。利益政治既包含了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维度,也更多地直接表现为利益的“不同”本身。平等主义的利益分配诉求与不断碎片化的利益诸神之争,已使其超越了简单的“利益集团垄断”。“收入公平分配”的经济调整范畴,而进入到更为复杂而微妙的政治艺术领域。与改革范式的渐进主义乐观预期相反,从革命政治到改革政治再到利益政治的嬗变,丝毫没有弥合政治倚赖于“机运与强力”的脆弱性。高超群先生以其联邦党人式的雄辩笔调,指出了超越“利益与激情”,进行“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的政治创造的紧迫性。

从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政治到邓小平时代的改革政治,再到一个新的利益政治时代的到来,这意味着中国思想界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在思想学术界,对此还缺乏起码的敏感度和解释力,要么斥之为“去政治化的时代”,要么满足于“改革政治”的陈词滥调,要么停留于“左右话语”的意气之争。虽然高度利益化的再政治化时代已然形成,思想界却依然隔膜于这惊心动魄的历史大转型。正如改革政治时代对于“文革”话语的逐渐抛弃,利益政治时代同样要求告别上一个时代的陈旧话语。它或许也意味一代旧的思想群体的淡出,一代新的却尚未呈现清晰面目群体的凸显。

篇5: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

知识

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手摇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2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图、阅读、思考、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

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绘图的方式,让学生对工业革命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工业革命的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引导学生积极找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

态度

1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2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工业革命过程

工业革命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教师引导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英国雄厚的资本积累及英国良好的自然条件多思维角度简单分析即可。

(4)教师简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于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过程:

(1)教师以“纺织机的发展”为线索生动概述工业革命的过程,使学生感知鲜活的历史,指导学生在稿纸上整理出英国工业革命过程图:

(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动脑筋”请你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教师用类比法进行思维提示,如花的开放需要充足的阳光和足够水分。新事物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为其提供条件。即提示学生从工业革命的条件入手。(答案略)

(3)教师布置学生设计表格,归纳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人物

时间

重要发明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教师讲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a注意点出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b主要国家工业革命完成前后顺序。c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 教师布置重点问题:工业革命的影

个别学生发言。

听讲。

学生分组讨论,列出答题提纲,代表发言。

动手设计表格。

篇6: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

知识能力:学习和了解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过程方法:1.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2.分析、概括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提问上节课第13课所学内容及事件的起止时间,然后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话“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导入新课:“这场变革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4课英国工业革命。”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通过引用恩格斯的话,让学生简要了解工业革命不同于法国大革命之类的流血革命。)

二、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让课代表朗读:

1、学习和了解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分析、概括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后面的学习有的放矢。)

三、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依据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

2.教师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某个小组提出:工业革命的影响是疑问。

教师对学生的疑问,做出答复:“这个问题留在后面一块儿解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7: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2.能力目标:

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一系列工作机发明的史实,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瓦特和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2、难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革命的史实,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200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就是工业革命。那么工业革命是怎么回事?这场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创造人间奇迹的历史。

2、新授: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德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在棉纺织业部门,人们先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速度。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多根纱线,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了更先进的纺织机器。后来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工业革命”)故而我们说珍妮机的发明是这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点燃了机器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

机器诞生的价值是更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时代进步,而机器要想转起来,靠什么力量驱动呢?(人力、风力、水力、畜力、电力等,当时电力还没有)机器数量不断增多,为了带动机器,人们常常把工厂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利用水力带动机器。但是很多地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使用机器,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更加方便、更加有效的动力。英国机械师瓦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研究,改进了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广泛欢迎。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在许多的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产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随着大工厂的发展,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们办?

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人们开始设法利用蒸汽机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美国人富尔顿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随后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从珍妮纺纱的发明、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到以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机车的发明创造,发明者大都是一线操作的工人、技师,瓦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创造,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探索的结晶。因此,同学们应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坚强的意志,发扬传新的精神,勇于探索。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或早或晚都进行了革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19世纪中期,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且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

3.小结

棉纺织部门(珍妮机)→冶金→蒸汽机→生产部门 →机器改革

采矿 交通运输 发明创造

人力风力水力畜力 蒸汽时代

4、板书:

一、背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实质: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工厂生产的飞跃

二、过程:

1、棉纺织业→冶金、采矿

18世纪60年代

飞梭→珍妮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2、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

3、交通工具的革新

美国 轮船 英国 火车机车 史蒂芬孙

4、结果 1840年

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环境污染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三、影响:

经济方面 生产力提高---手工操作→大机器生产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政治方面 社会面貌发生变化 资本主义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形成

篇8:技术翻译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技术翻译,技术交流,翻译研究

自古以来, 科技知识始终被认为是最宝贵的财富。通过翻译进行的信息交流, 在人类文明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毫无疑问, 翻译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 特别是它让我们感觉到正处身于“信息时代”。事实上, 斯克特·蒙哥马利 (Scott Montgomery) 始终坚持这一观点:虽然英语在全球范围内通用, 而且不少人以英语作为商业与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 但我仍是确信技术翻译将出现前所未有的需求。

一些人在习惯上曲解了技术翻译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些人认为技术翻译纯粹是信息的转换, 而且只要“源”信息不变, 人人都会满意, 译者亦有所得。但是, 贝特丽丝·门德斯-肯顿指出:仅以科技文本呈现信息远远不够, 文本中必须要有正确的语句和文本结构, 从而使文本其成为连贯、易读的目标文本。本文与其它文章引用的不同文献阐明了技术翻译的实际情况:技术翻译受到一系列问题和因素的影响, 对于在全球环境和多种语言环境中技术信息产品面临的问题, 这些简单列出的情况仅属于冰山一角。

我们从《专业翻译杂志》关于技术翻译特刊的文章中看到:大家从不同角度对技术翻译进行研究, 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虽然一些方法看来很遥远, 甚至与多种方式背道而驰, 但是它们仍从不同方面对技术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视角。这些视角通常很隐蔽, 却总是揭示出新的重叠领域, 这些重叠领域由不同的专业相辅相成, 或者以其它地方进行的工作作为基础。结合其它地方在LSP领域进行的研究, 这些文献表明:在如何看待、教学和研究技术翻译方面, 技术翻译领域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成熟水平。

克劳斯·舒伯特表明:技术翻译作为一项专业的交流活动, 不能完全在传统翻译研究的语境内进行描述和塑造。他描述了技术翻译发生的复杂、高度跨学科环境, 他指出其中有各种各样的控制因素, 这些因素不仅影响译者的工作, 而且影响他们使用的材料、资源和策略。正如苏珊娜·格里希表达的观点:对于包括在多语言环境下技术信息的设计、规划、制作、翻译、评估和管理的一个高级科目, 在从技术翻译的研究受益的同时, 也需要在技术交流方面进行考虑。必须强调的是:这样的多语言环境将不再是例外情况。事实上无论是法律原因或出于良好的商业意识, 绝大多数技术信息的商业制造者发觉自己正在一个多语言环境下工作。在格里希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 她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更广泛且跨学科更多的研究法, 此研究法应胜过经常用来比较ST和TT以鉴定非等价各种型式的传统TQA方法。

玛丽贝尔·耳塞多尔·桑切斯和她格拉纳达大学的同事们的论文中反映了技术翻译的跨学科性和多样性。作者在文中指出:技术文本经常采用非语言策略和方法, 以便有效传达它的信息。舒伯特的论文也显示出对我们培训技术译者方法的有趣暗示。玛丽贝尔·耳塞多尔·桑切斯也在技术翻译和本地化之间做了有趣的连接, 因为它们两者都涉及对多峰多媒体信息的处理

如果仅翻译研究不能解释技术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种种因素和情形, 那么仅仅基于翻译研究的培训计划能真正的为学生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使他们成为专业技术译者吗?彼得·卡斯特伯格提供了一个实际的例证, 证明如何通过使用与传统翻译研究无关的学科补充和增强译者的培训。他还论述了个人知识管理 (PKM) 的使用。PKM提出以研究和信息管理技巧装备学生以应对技术译者所面临的范围浩淼的学科。

更多的观念加强了这个观点:技术翻译不仅仅是保证内容的实际准确性。雷德噶蒂斯·斯托尔塞指出技术翻译与它所涉及的语言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家始终不认可这点, 因为技术翻译的焦点总是以某学科或术语为中心。实际上, 斯托尔塞自己注释说技术文本的翻译“不只是对术语的处理”。格哈德·亨佩尔在他的意大利语和德语技术手册研究中指出了文本中如何演绎不同文化, 不同文化习惯之间的冲突如何能影响翻译质量的。

斯托尔塞宣称:除非术语标准化, 否则它就可能出现问题。如果术语没有标准化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意味着必须对术语进行仔细核对, 因为不同文化间的不一致可能导致相同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表示。尽管科学的事实是“术语以准确的定义为基准”、“各系统层次中的每个术语都具有准确定义”。同样地, 戴维·威尔姆森和拉赫曼·约瑟夫也注意到上述术语的问题甚至在同一语言内也存在。从阿拉伯语的例子中他们注意到技术术语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显示出显著的偏离, 即使在理论上它本应被语言和它所应用的科学或技术领域标准化。

威尔姆森和约瑟夫的论文也强调了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科学家所面临的挑战。如果他们要成功, 他们就不得不学习国际语言 (英语) 学科。这也反映在推翻阿拉伯本土化科技政策中, 它的作者们也主张这一点。蒙哥马利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论述, 然而他强调通用语 (他确定就是英语) 的普及并不排除科学家使用他们自己国家语言进行工作的需要, 不管怎样, 使用英语工作的压力很大。

鉴于舒伯特的主张, 技术翻译作为学科领域对发展机器翻译 (MT) 系统兴趣欠缺, 而当丽贝卡·费德雷尔和莎伦·奥布莱恩说明在技术领域工作的译者很有可能触及MT系统时, 我们注意到整个车轮象是要翻转, 这令人关注。他们的研究力图确立MT系统是否能产生与传统翻译的质量相匹敌的翻译用户指南 (为技术译者许多主要部分提供参考) 。根据透明度、准确性和文体对MT的翻译作品进行了检查, 很明显, 如果技术翻译的标准只是基于准确性, 那么该标准比本来假定的标准要更为复杂。

从包含这个问题的这些论文中显露出来的最突出和令人鼓舞的就是我们感受到大家忙于技术翻译的活力和热忱。论文证实了它的价值和复杂性并牢固确立了技术翻译作为一门学科领域, 它是令人兴奋的、有活力的、可信的。远离那些被误解为纯粹术语练习的日子, 技术翻译似乎最终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乔迪.伯恩.翻译示警:认识专业翻译错误所带来的法律后果[J].专业翻译杂志.7:2~24.

[2]珍.德莱索和朱迪思.伍兹沃.历史上的翻译家[M].阿姆斯特丹:本杰明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

[3]斯科特.蒙哥马利.翻译中的科学[M].美国芝加哥: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篇9: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700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传达着什么样的信息?700万是全省3200万人口的21.88%,表明不到5个山西人中就有一个是山西通信的用户;从2000年至2004年5月,全省电话用户新增了500万,是新中国前50年山西电话用户总数的2.5倍,电话用户普及率提高了15.6个百分点。700万既是对山西通信多年来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通信服务需求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的肯定,也是山西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三晋人民信息化需求充分涌流的必然结果。

今年电信日的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引领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个主题不仅指出了信息通信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引领作用,而且指出了信息通信技术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今天,通信服务已经深深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像水、电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通信需求和通信业务不断涌现,通信服务又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今的通信早已突破单纯进行话音传送的领域,突破了“人海茫茫两不见”的界限,来电显示、文字短信、语音短信、可视电话、无线市话、宽带互联网等等,无限精彩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在一步步从消费的追随者、拉动者,变为引领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态度,为人们勾勒出日益清晰的信息化生活轮廓。

与此同时,信息产业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通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同时,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倍增作用也日益增强,信息通信技术和通信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平台,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通信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潜力,同时通信技术又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之中,改变生产方式,节省发展能源,减少和降低经济发展的代价和成本。当前我们正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今年电信日的主题,与科学的发展观十分契合,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在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对于山西这样一个内陆省份和能源重化工基地而言,信息业的快速发展对全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山西地处内陆,境内山川密布、沟壑纵横,在资源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成为一大劣势。而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使山西最大限度克服自然条件上的劣势,以发达的信息产业为依托,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山西产业结构来看,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能源工业仍是山西的优势产业,但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不足以支撑山西的可持续发展,山西又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生产的升级换代,就比全国其他省份显得更加迫切。当前一定要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和对老工业基地改造力度加大的有利机遇,加速全省的信息化建设进度,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真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山西通信作为全省通信行业的骨干运营企业,始终以加速信息产业发展,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山西通信每年都投巨资进行基础网络的完善,目前已建成覆盖所有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的光纤通信网,遍及全省所有县市的无线市话网和宽带互联网,网络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网络层次、覆盖范围、传输质量在省内名列前茅。依托强大的基础网络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山西通信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通信需求,不断创新业务品种种类,形成了以固定电话、小灵通、宽带互联网三项业务为核心,网元出租、视频电话、声讯业务、语音短信、电话QQ、亲情电话、公话业务、卡类业务等为补充,系统集成业务、网通家园连锁网吧、三晋热线等特色信息港为有效延伸的完善通信业务产品链条,引导用户逐步实现从话音通信向信息通信的转变,得到用户的充分信赖。近四年来,通信用户每年都以百万级的数量递增。

与此同时,山西通信自觉承担起推进全省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重任,针对政务信息化、行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各类信息化建设需求,推出针对不同客户特点的各类一揽子信息化解决方案。在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山西通信临危受命,迅速建成了全省非典防治宽带视频指挥系统,显示了完善的网络设施、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业务提供能力。由山西通信负责建设的煤炭瓦斯监控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增强了煤炭安全生产监控能力,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的生动事例。由山西通信负责通信服务的电子政务系统已在全省大部分地市实施,成为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模范与样板。山西通信还与社会各界广泛进行战略合作,推动信息化建设在全省各地蓬勃开展。

尽管如此,山西省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通信行业通过自身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强大拉动作用,但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程度不够,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引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产生的作用并不明显。为此,山西通信将结合山西省情,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继续扩大通信服务范围,全力实现山西省2004年80%以上的行政村通电话的目标;二是致力于改善通信服务,实现对大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对商务客户的专家级服务和对普通客户的标准化服务,丰富10060客户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在全省广泛推广社区服务模式;三是致力于引领用户向信息服务的转变,在做好固定电话服务的同时,完善小灵通业务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宽带互联网业务,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新业务和宽带应用内容;四是致力于完善基础通信网络,使用户可以享受到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通信网络服务,打造充分满足“数字山西”建设要求的信息高速公路;五是致力于探索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特别要在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信息化建设良性互动,加速“数字山西”建设进程。

篇10:蒸汽时代的到来 教学设计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于明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4课,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即“珍妮机的故事”、“瓦特和蒸汽机”和“火车的诞生”。

本课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瓦特发明改良的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后,英、法、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加紧向外侵略扩张,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疯狂的掠夺,造成了殖民地的日益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本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从机器的发明、利用的感性认知到工业革命深远影响的理性认知。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的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感知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感性认识重于理性认识,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新奇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多采用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呈现方式,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在能力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很多学生仍然是在感性上认识历史,在教学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对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最终还是要使学生学会分析理解历史,并在学习中感悟历史。把在历史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把在课堂中培养的能力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九年级 1 历史的教学要坚持大量筛选历史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到既学习知识又培养兴趣,还要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

2、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3、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习历史要进得去,出得来。学会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的方法。比如本课涉及的发明家及其发明的机器,如果同今天的机器相比,当然算不了什么,甚至落后,但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时空观念,理清现实与历史的关系,认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是现实的起源。

2、工业革命与以往学生学习的炮火硝烟的革命在理解上有些不同,是生产领域的变革,为减轻学生理解难度,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比如利用初中政治学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来帮助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再如为理解蒸汽机成为动力之源就可以利用物理课上学习的热能转化为动能的工作原理。

3、指导学生学会横向、纵向联系的方法,比较、对照历史,使学生能够比较灵活、系统、全面地感知、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比如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学生较难理解,可以指导学生横向联系,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是如何将闭关自守的中国转变为英国殖民侵略对象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1、工业革命的概念及其重要发明

2、瓦特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进 2.难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区别。

(二)解决方法

1、工业革命的概念

本课的主题是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完成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瓦特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进

教材讲述了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使用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机车的发明制造。在这一系列环节中,“珍妮机”的发明是这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但这时期机器动力主要是使用人力、风力、畜力、水力,这使得机器的工作效力受到限制。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应运而生,随之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后,生产效率获得飞速发展。因此在这一系列发明制造中,动力问题的解决是关键。所以美国史学家罗伯特·E·勒纳在《西方文明史》中说:“如果没有蒸汽机,就不会有像我们描述的那样大规模的工业扩展。”因此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从手工操作时代过渡到“蒸汽时代”。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能源的发明和应用。(石油、电能)

3、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者以一线操作的工人、技师为主,瓦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是我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素材。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制造,不是偶然的,而是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探索的结晶。教师应以此为依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中地位很重要,它不仅使社会主义生产力获得巨大飞跃,而且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影响到一个时代。此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如果追溯历史根源,都要归根到工业革命,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等,均与工业革命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只有正确理解了工业革命的影响,才能准确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教材虽然对此表述高度浓缩,但教学中决不可忽视,可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工业革命”不同于社会革命,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时限至少有一个世纪。就每一个单个国家而言,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发生。初中生因其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对这一概念难以理解。讲这一问题时,建议在前面略讲,不要深化,当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透彻后,学生对这一要领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应抓住两个关键点即:一是它引起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二是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这样写道:“在西方文明历史中,工业领域中曾有过很多次革命,无疑以后还会很多,急速的技术变革时期,常常被称之为革命,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历史上只有一次工业革命,它发生在178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它显示出第一次从主要是农业的、手工业的经济突飞猛进地进入一个由城市的、机器开动的制造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更进一步,技术革命和新的生产方法触发了社会和政治的大变动,这种变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资源:出示幻灯片问题——什么是革命?

提示:我们在前面学习过那些革命?引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教师归纳出:革命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前几课学到的资产阶级革命采用的是狭义的定义,指的是: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其实从广义的角度,凡是能够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变化都是革命。

资源:出示第二张幻灯片恩格斯《反杜林论》,阅读材料后,教师提问:你认为材料里说的“变革”指的是什么事件?你能给这件事下一个定义么? 教师归纳出:工业革命的定义,并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补充: 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应更具实际需要灵活设计,这里提供其他导课以供参考。

导入新课可以从学生们自身所穿衣服的质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说起,能激发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兴趣。收到使学生轻松、兴奋入题的效果。接着可以提问: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1765年由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命名为珍妮机。

(二)讲授新课

1、学生自主探究回答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问题

资源: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片,请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规范。2、珍妮机的故事

资源:教师出示珍妮机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珍妮机发明的时间及发明者。并提问:为什么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教师根据工业革命的定义引导学生回答出珍妮机是工业革命中最早发明的机器。

提示:最早期的纺纱工具十分简单,只包括一个纺锤和一根卷线棒。使纺锤象陀螺那样旋转,就可以把松散的纤维捻紧成纱,然后缠绕在卷线棒上。这种原始的工具经印度人改良后制成了纺车,以机械替代手工旋转纺锤,但还是只能纺出一根纱。

现代纺纱机最先出现在英国。1764年的一天,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正在家中劳作,一个纺纱,一个织布。当时他们使用的就是手摇纺车。哈格里沃斯无意中碰翻了纺车,只见那纺锤由水平状态变为直立,却依然转动不停。这个现象引起哈格里沃斯的思索:既然纺锤能垂直转动,那就让几具并排的纺锤同时转动,不就可以纺出好几根纱吗?于是,哈格里沃斯按照自己的设想,亲自动手制作,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一部由4根木腿组成,机下有转轴,机上有滑轨,带有8个竖立纺锤的纺纱机。

哈格里沃斯以爱女 “珍妮”的名字为这台新机器命名。以后,又经多次改进,使纱锭从8个逐步增加至18个、30个、80个、效率极大地提高了。“珍妮纺纱机”很快被 各工厂采用,从根本上缓解了一度困扰着英国纺织业的 “纱荒”。“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在纺织史上占有重要,恩格斯曾把它称之为 “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3、瓦特与蒸汽机

提示:教师在从第一目过渡到第二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珍妮机发明的历史中回到现实,从身边熟悉的工厂机器谈起,比如最早的机器是棉纺机器,随后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机器诞生了,机器诞生的价值是更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时代进步,其关键是机器能转起来,是什么力量驱动机器的转动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如人力、风力、水力、电力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灵活应变,巧设悬念,自然地将学生带回到二百多年前瓦特与蒸汽机的改良,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时代”。

资源:教师出示蒸汽机图片

教师在处理重点目内容时,可采用谈话法教学。从蒸汽机改良前后驱动机器的动力及其利弊开始对话,从师生对话中使学生感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意气风发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大胆揣测学生心理,也许有些同学心想:“我要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多好啊,说不准我也像瓦特先生一样有伟大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教师质疑后,学生的声音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认可,一种是不一定。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确认:也不是所有的生活在二百多年前与瓦特同龄的人个个都像瓦特那样有伟大的发明,瓦特之所以有伟大发明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跟他个人努力分不开。

4、火车的诞生

资源:教师出示英国早期纺织厂图片

接下来教师可调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教师层层推进地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循序作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资源:教师播放音频资料:斯蒂芬森和旅行者号机车,并出示火车、轮船图片及发明者图片。

在学生知道有关轮船、火车发明的基本史实后,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两个问题:①指导学生读火车想象图,启发学生对图像和现代火车的印象形成对照,明白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渐进过程。②组织学生讨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后,铁路交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无时无地不在享受火车为我们提供的便利,除此以外,铁路给人类社会还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参与讨论,主要由学生自由发挥。

5、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源:教师出示幻灯片16、17,英国生铁和棉纺织品产量增长示意图及英国社会中资本增长与工人工资增长对比图

提示:工业个革命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建议教师应该从感性的数字和材料入手,通过引导分析让学生最终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动脑筋

1.请你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

答案提示:如果当时珍妮机是在中国发明出来有两种可能即:可能是昙花一现,也可能成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被欧洲人充分利用,但绝对不可能像当时英国人发明珍妮机那样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促使其他如冶金、采矿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和使用机器,带来了一场生产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能为新事物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足够的水分。(从工业革命的条件入手)

2.据说,瓦特小时候看到水壶中的水烧开时,蒸汽顶开壶盖,受到启发,激起了他的探索欲望,最终促成他的伟大发明。你对这一说法怎么看?

答案提示: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答题。学生也可从观察与思考、现象与本质、习惯与成功等方面自由发挥。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四组,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探讨一下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提示:略

参考资料

工业革命 又称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这个术语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阶段。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引起了根本性变化。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到19世纪上半期,连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后欧美各国也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英国首先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

首先,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17~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在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它们规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如:18世纪中叶,金属加工已有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分工十分精细,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1776年,亚当·斯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723—1790)在《国富论》中写道:“分工的结果,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计抽铁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钻鼻者又一人。但要钻鼻,已须有二三种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针刺于纸上,纳入匣中,皆须一人分任。综合全部作业,可依此分为18种业务。有些工场,这18种业务,是分别由18个特殊的职工担任。固然,亦有时一人兼任二三门。我看见一个小工场,只雇用10个工人,各种业务,遂由彼等兼任。像这样一个小工场的必要机械设备,虽不甚完全,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以每磅中等针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万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 800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制造20针,就连一针,也不易制成。”在这种手工工场内,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日益专门化,为把手工生产转变成为机器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培养出一支熟悉生产过程,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发明和使用机器能力的熟练工匠队伍,成为工业革命的技术骨干。

其次,英国通过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赚取大量钱财。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英国到底得到了多少财富,无从精确计算,但是,据英国剑桥1962年出版的《英国经济的发展,1688~1959年》一书称,早在1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就已经有10%来自海外。18世纪中期,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法国被迫将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非洲塞内加尔的法国商站及除5个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属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据统计,英国在北美建立的哈得孙公司,1670~1720年间的财产额增加了8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57~1815年间,从印度掠夺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印度因而被称为是“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其 间,1770年,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竟用囤积全部大米的办法榨取更大的利润,因而导致约一千万人饿病而死。1741年,英国人克莱武赴东印度公司任职员时,年工资只有5英镑,但全年的开支却要40英镑;他在印度想方设法进行搜括,1760年回国时,已经成为一名大富翁,携带25万英镑的巨款。回国后,他以贿赂手段进入议会,甚至还取得了爵位,以后,他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孟加拉总督、驻印度英军总司令。为了鼓励英国人去殖民地掠夺更多的财富,英国议会下院还通过决议:“罗伯特·克莱武勋爵为我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英国人还积极参与奴隶贸易,早先,英国只是向北美等地贩运黑奴,1713年,英国取得了向西属拉丁美洲贩卖黑奴的权利,一跃成为最大的奴隶贸易国,据1981年出版的《英格兰史》(J.Ridley著)统计,英国从开始贩运奴隶到18世纪的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内,共向美洲贩卖了五百多万名黑奴。通过奴隶贸易,英国大发其财。仅利物浦在1783~1793的11年间,就向西印度群岛出售了三十多万名奴隶,平均每年获利111.8万英镑。许多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用于国内投资,如英国著名的冶铁业大老板安东尼·培根,就曾在1768~1776年间,靠贩奴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投资冶铁业,成为冶铁业巨头。同时,由于奴隶贩子主要是把本国的工业品,如纺织品、玻璃制品、烟、酒、刀剑、枪枝和其他金属制品运到非洲出售,扩大了国际市场;然后把黑奴运到美洲出售,运回本国和欧洲需要的棉花、靛青和木材等工业原料,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国内工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奴隶贸易在英国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第三,圈地运动也对英国工业革命起了推动作用。15世纪末以来,英国贵族地主用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小块租地上赶走,还霸占原来公用的草地、山林,赶走农民,用篱笆圈起大片土地,作为牧场,用来养羊,这就是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虽然对农民很无情,但它在客观上却有利于英国社会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此后,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所谓资本主义经营,也就是农场或牧场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即商业性农业或商业性牧业。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他们雇用工人,利用大农场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改进耕作制度,用四圃轮作制代替休耕制,对土地实行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产量;同时,牛 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改进牲畜品种。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国人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1710~1795年间,使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从370磅提高到800磅。据统计,1700~1750年,英国小麦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页)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就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同时,英国良好的自然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英国是位于太平洋航线上的岛国,拥有很多优良港口,去欧洲大陆和非洲、美洲等地都很方便,便于扩大海外贸易,为国内生产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英国国内的资源也很丰富。英国拥有煤、铁、锡、铜、石料和盐等宝贵资源,煤田分布很广、质量好,约克—诺丁汉至今还是世界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铁矿储量高,且多靠近煤田。(现在锡、铁矿已枯竭或无经济价值。)英国四周大洋环绕,拥有适于航行的河流:克莱德河、泰晤士河、塞文河、特兰特河、乌斯河、亨伯河,有不少良港: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水路运输便利,价格也便宜,使国内外市场联系密切。英国凭借海上霸权,从海外殖民地掠取廉价原料。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于棉纺织业

棉花最早在印度种植,后来传到地中海各国,14世纪又传到了佛兰德斯。16世纪末,佛兰德斯的一些工人移居英国,才把棉纺织业传到英国。18世纪以前,英国的棉布主要从印度进口,被认为是奢侈品,包括王后在内的上流人士都喜爱它。而英国棉纺织业是在17世纪后经尼德兰(今荷兰)移民引进才建立起来的。由于兰开夏郡的气候,其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棉纺织工业,于是,许多棉纺织业手工工场纷纷在兰开夏开办;同时,棉纺织业是一个新兴工业部门,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束缚比较小,这使得棉纺织业相对较易发展起来。但是,它遭到毛纺织业的排斥,又受到进口货的竞争,原料还需要从美洲进口,处境艰难,为求生存,迫切要求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也就是必须革新技术。它本身投资少、规模小,所需不过一个小工场和若干台花费不多的机器,像(著名的英国空想社 会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欧文,只借200英镑就办起工场。1700年,为了防止外国商品的竞争,议会颁布法令,严格禁止从印度、波斯和中国输入印花布。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为了提高生产率,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在努力从事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在棉纺织业领域出现了一个技术革新的热潮。1733年,织工和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这是棉纺织业中出现的一项重要发明。它用手拉动绳子,使梭子在滑槽上来回滑动,既省力,又加快了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只是改革了手工工具的一个部件,并不是机器的发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可以同时纺出8根纱线的纺纱机──珍妮机,经过继续改进,可以同时纺出更多的纱线,由此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棉纺织业包括纺和织两个相关的部门。长期以来,纺纱工人工资低于织布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纺纱落后于织布的现象。1733年,机械工约翰·凯伊为织宽面的布,而发明了飞梭,结果出现了一个织工所需棉纱,得五至六名纺纱工供应的“棉纱荒”。“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甚至建议设奖金给予发明纺纱机者。据说织工兼木匠哈格里夫斯(约1720—1778)因为偶然受到妻子的纺车翻倒在地的启发,约在1765年发明了手摇纺纱机。它包括一个手摇轮和一排并列的纱锭,轮子转动时,棉花可以不用手指帮助同时纺成16~18根棉纱。他用女儿的名字珍妮称呼这架机器。“珍妮机”是棉纺织业中第一项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一般以此为工业革命的起点。本课插图《珍妮机》就是18世纪的珍妮机。

骡机

由于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比较粗,塞缪尔·克隆普顿将“珍妮机”的一部分和水力纺纱机结合,于1779年,发明了缪尔纺纱机(音译,英语mule,即骡,喻结合两种机器的优点。意译为“骡机”。)它可以推动300~400个纱锭,纺出细致而又牢固的纱线(见插图)。他说:“我在四年半以上的时间内,花费了我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智力以及我能以劳动得来的一切资财,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为织工们纺出好纱。”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瓦特(1736—1819)出生于苏格兰,祖父是教师,父亲曾是熟练的造船装配工。瓦特从小身体虚弱,但酷爱学习,在学校里他的数学成绩特别优秀,因病退学后,坚持自学,钻研天文、化学、物理、解剖学,还学会多种外语。后来,因父亲经商失败,他被迫去一家钟表店当学徒。21岁时,到格拉斯哥大学当修造教学仪器的工人。1764年,大学委托他修理一台纽可门蒸汽机的教学模型,这是铁匠 纽可门在18世纪初制成,只可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也不是第一台蒸汽机),虽被欧洲各国使用,但燃料消耗量大,效率低。瓦特决心改进它。他租了间地下室,四处借贷,利用旧机器,夜以继日地工作,屡屡失败,直到1768年,终于制造出耗煤量仅为纽可门蒸汽机1/4,效率却高出5倍,仍只适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这部蒸汽机不但吞吐烟火,而且动作古怪,被称为“恶魔”。以后,又经过20来年的不断改进,瓦特使蒸汽机变成适用于一切工业部门的动力机械。他曾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威斯敏斯特教堂为他立了塑像。直到今天,人们仍以“瓦特”作为计算功率的一种单位。本课插图《瓦特和他发明的蒸汽机》展现的是瓦特正在思考问题的形象和他发明的蒸汽机模型。

富尔顿

1765—1815,祖籍爱尔兰的美国发明家、艺术家,出身农民家庭,曾做首饰店学徒。在英国学习绘画时,结识了瓦特和一些对机械工程有兴趣的人,开始对有关船舶推进的新发明产生兴趣。1803年,他的第一艘汽船在巴黎塞纳河下水,还展出一艘潜水鱼雷快艇。由于没能引起拿破仑重视,1806年回纽约,1807年造出一艘长45米的蒸汽机船,用一台英国的博尔顿—瓦特发动机驱动两舷直径4.5米的明轮,由纽约溯哈得孙河,抵奥尔巴尼。240千米航程历时32小时,而帆船需4昼夜。这艘船经加固加宽后,就是著名的“克莱蒙号”,是第一艘正式使用的蒸汽机船。

史蒂芬孙

1781—1848,英国铁路机车主要发明家。出身矿工家庭,没受过学校教育,19岁时操作纽可门蒸汽机,工余参加夜校学习并坚持自学。1814年,研制了一台蒸汽机车,能以每小时六公里多的速度牵引八辆装有30吨煤的货车。经过不断改进,1825年,他驾驶自己设计的机车,运载450名旅客,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到斯托克顿。后来,各界人士请他修建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64千米铁路建成后,曾举行一次机车比赛,他的新机车“火箭号”,以时速58千米获胜。本课插图《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就是史蒂芬孙制造的“火箭号”机车。

欧美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以后,很快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那么,各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到底怎样呢?这个问题,历来在史学界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出现的标志是在一个主要工业部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如棉纺织业,而不是所有工业部门,如前民主德国的著名经济史家库辛斯基。根据这样的标准,他在《论工业革命问题》一书中提出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止时间是18世纪 60年代到1830年左右;法国是从1789年到1849年;美国是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是整整一个19世纪;俄国则是直到1917年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另一些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相继不断的出现,并在许多工业领域引起了连锁反应时,才能算工业革命开始了,如珍妮机发明以后,英国纺织业出现了一连串的机器发明和使用,并很快波及到了动力、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紧随英国之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是比利时,但是,由于比利时的影响较小,所以教材中没有介绍。根据这样的原则,有人把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工业革命时间大体定为:英国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法国是19世纪初至60年代;美国是19世纪初至80年代;德国19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俄国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才算初步完成。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个别企业已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发展迅速,60年代末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美国的工业革命几乎与法国同时开始,19世纪5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主要工业部门已经占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大体完成,但发展不平衡,工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德国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真正踏上工业革命的道路,70年代末,最终完成;俄国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末才基本完成。教材编者认为,对高中学生来说,起止年代宜粗不宜细,因此教材中采取了相对粗线条的说法。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扬州东关街的作文下一篇:中秋节节前安全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