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坪镇财政改革情况的调查

2024-04-20

东坪镇财政改革情况的调查(通用8篇)

篇1:东坪镇财政改革情况的调查

东坪镇财政改革情况的调查

遵照安政发[2006]6号文件中《关于开展财政改革情况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镇组织有关人员,对本镇近年来财政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镇财政基本情况

1、财政供养人员情况:

财政供养人数1790人,其中预算拨款开支的202人,需财政补助开支的1588人(含教师998人)。去年底,我镇财政总支出4884万元,其中本级支出2117万元。今年乡镇规划调整后,原东坪镇、木子乡、杨林乡合并组建新的东坪镇,我镇财政供养人员达到792人,财政压力更大。

2、近年来我镇财政收支状况:

2001年,我镇财政总收入2284万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150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066万元,财政总支出3034万元。2003年,财政总收入3186万元,其中本级收入3133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39.4%和108.5%;财政总支出3133万元,其中本级支出1509万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3.26%和0.004‰。2004年,财政总收入3464万元,其中本级收入达3441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3%和9.83%,财政总支出3.411万元,其中本级支出168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87%和11.53%。1

2005年,财政总收入4937万元,其中本级收入488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52%和41.94%,本年财政总支出4884万元,其中本级支出2117万元,比上年分别43.18增长%和25.79%。

二、我镇加强财政管理的措施与经验

1、加大征管力度,培植梯级财源。

一是镇党委、政府每年年初组织国、地两税人员对全镇的税源进行一次清理排查,确保税收的应征尽征,2005年我镇共完成国税1261万元,地税1460万元。

二是优化经济环境,注重招商引资,经济环境的优化,鼓舞和吸引了投资者,2005年,我镇共完成招商引资7000多万元,全镇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2家;其中外地客商在我镇投资办厂的有13家,新增产值1.3亿元,新增税收1200多万元。

三是围绕“产业兴镇”的方针,着力培育“农业财产化、矿产品加工、商贸服务、山水生态旅游、劳务输出”等五大支柱产业,壮大镇域经济。

2、严格支出,确保运转。

一是财务支出制度化,对全镇的财产、车辆、接待、采购、水电、管区、工作线经费包干等均纳入《东坪镇机关管理制度》严格财务支出。

二是“量体裁衣”,在严控支出的基础上,做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确保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确保城镇建设和公用事业的支出。

2三、有关财政改革的困难和建议

“万事开头难”,财政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在财政工作实践中摸索,我镇财政改革面临着地域广、人口多、负债大、支出大的严峻局面。乡镇规划调整后新的东坪镇更是家大支出大,仅财政供养人口就达792人,负债由原来的1200多万元上升到2100多万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财政运转比较困难。为此,建议县政府、县财政局:

1、对我镇的财政现状,多予少取,上解支出不宜加码,也不要“鞭打快牛”,才有激励机制之作用,使我镇能逐步加大培植财源的力度,让我镇财政稳步做大做强,才有财力全面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

2、进一步明晰县乡两级政府的事业,科学界定支出范围事权是划分财权的基础,只有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相适应,政府履行职能才有物质保证,要进一步划分县乡两级政府间的事权范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县级不能包揽一争,无扩大支出,也不能将市级支出项目推给乡镇办理,加大乡镇财政支出负担。

3、合理划分收入,适当调整县乡间分成比例,在收入划分上,除了要考虑县级宏观调控外,还要考虑满足乡镇政府行政职能的需要。特别是从2004年起取消农业税,乡镇的收入格局发生变化,因此应在现有乡镇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收入,3不能把税源集中,易征的税都划给县级,把零散难征的小税都留给乡镇,既增加了乡镇的征收成本,也给乡镇财力不足、不稳而无法履行职能,也不能调动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在超收分成比例上,应适当提高乡镇的分成比例,增强乡镇实力,给乡镇更大的空间。建议超任务部分的税收全额返回乡镇,税务部门的征收手续费也一并由乡镇支付,同时对结算返回资金“提取10%-15%进入乡镇偿债专户”,建议由县规定乡镇管理执行,以增加乡镇资金的调控能力。

4、合理安排支出,凡是服务性收入单位要纳入预算管理范围,譬如说我镇劳务站、建设站、企业办要纳入支出范围,同时,要增加城管队、环卫处。其原因是:城管、环卫经费缺口大,曾多次向县政府、县财政报告经费缺口问题,且这两个单位是东坪城区卫生管理不可缺少的两支队伍,建议纳入差额预算管理范围。另因撤并后的东坪镇地域广、人口多,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又地处县城,开支标准相对较高,建议能否提高公务费标准,按全县最高标准确定。行政、计生、经管、农技干部(含退休人员)的人员工资、福利及补助工资要求体现全额预算(补助工资80元、增资50元,由县财政承担)。乡镇农民技术员和畜牧站、经管站职工编,支出基数按年人平1000元太少,请求至少按2000元标准计算。

5、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切实转

4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乡镇与市场的职能,将那些不该管的,本来可以通过市场去解决的事,如集贸市场建设等由市场去解决,逐步将农业畜牧、广播电视等推向市场,凡能由市场调节的都应市场化。

6、在乡镇财政是收还是放的问题上,是收上去好还是放下来适合,说法各一,但大多数的意见还是收上去好。因为把乡财政收上去好处多多,便于管理,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业务管理方面都有统一相应的管理方案,业务上的操作与联系方便、快捷,真正体现了财政的统一性、规范性,把乡镇财政收上去还有益于各项财政资金的调配与周转,确保乡镇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转。

东坪镇财政所

2006年3月19日

篇2:东坪镇财政改革情况的调查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篇3:东坪镇财政改革情况的调查

一、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情况

合水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 东临陕西省富县, 西连庆城县, 南接宁县, 北靠华池县及陕西省志丹县, 辖3镇9乡80个行政村, 现有总人口17.2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5.26万人。辖区总面积2933.37平方公里, 常年耕地面积39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2.55亩, 高于全国、全省人均占有水平。近年来, 合水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农村工作方针和强农惠农政策,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农村经济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步增长

自2000年全国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以来, 合水县财政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呈现逐步提高趋势。2002年至2012年, 全县财政投入“三农”的支出9.5亿元, 财政支农资金规模由751万元扩张至26677万元, 增长了近36倍, 年均增速达34.44%。其中, 2012年财政支农支出高达26677万元, 比上年增加3055万元, 增长13%, 支出规模和增量都达到历史新高。总体上看, 近年来合水县财政支农支出逐年增加, 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 财政支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

2002—2012年, 合水县财政部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各项财政政策措施, 全县农民减负增收近3亿元, 是支农力度最大、农民受惠最多的10年。例如:2004年以来, 该县严格落实“一免三补”等惠农政策, 及时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购置大型机具补贴、退耕还林粮食补助等资金3.8亿元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 切实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利益;2006年以来, 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两免一补”资金2362万元, 每年受益学生近2万人, 全县农村因贫辍学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与此同时, 该县认真落实农村低保、医疗、就业等惠农政策, 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从2008年起, 该县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统一实行“一折通、一册明”管理, 采取直拔到户的方式, 加强了各项涉农补贴的发放管理工作, 有效保证了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目前该县纳入“一折通、一册明”发放的财政补贴资金16项, 占所有补贴项目23种的70%。2012年通过财政惠农资金“一折通、一册明”兑付方式, 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7608万元, 涉及农户3.79万户, 户均补贴2000元。政府对农村居民个人的补贴款项已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调查结论表明:合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每年由县人大组织成立检查组对辖区支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有力促进了各项政策的执行和落实;2002—2012年期间, 合水县对中央和省、市出台的支农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财政补贴资金总体上呈现项目逐年增多、标准逐年提高的特点。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效果评价

(一) 农业生产形势好转, 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004年“一免两补”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多年来农业生产下滑的局面得到了控制, 农业生产呈现逐步较快增长的态势。2012年, 合水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4亿元, 同比增长5.8%, 较2002年增加2.6亿元, 增长1.5倍, 年均增长6.3%;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较2004年净增0.82万亩, 粮食总产量10.56万吨, 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特色产业发展加快, 目前已培育形成苹果、草畜、设施瓜菜等主导产业, 围绕特色农业,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 发展订单农业面积30万亩, 实现农业订单销售额近2亿元, 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和新型的发展模式, 提升了产业化水平, 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市场性调整和优化。

(二) 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收入稳步增加

2012年, 合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120元, 比上年增长15.9%, 是2002年1328元的3.1倍。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农牧业增产增效。2012年农民家庭经营中农林业人均纯收入达2456元, 比上年增加118元, 比2002年增加1758元。二是农民工工资收入较快增长。近年来, 国家大力清欠农民工工资, 工价逐年上涨。2012年, 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980元, 比上年增长2.1%, 比2002年增长218%。三是补贴收入增加。2012年, 仅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农民人均获得192元, 增长12.6%。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目前, 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个, 辐射带动2.52万户社员, 社员人均年增收600元。

(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五”以来, 甘肃省逐年加大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 用于维持基层政权运转以及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2002—2012年期间, 拨付合水县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达30亿元。其中, 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支出2.5亿元, 用于农村电网改造支出1.2亿元, 用于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的支出4.2亿元, 用于实施农村饮水工程的支出0.9亿元, 有效解决了农村上学、就医、用电、行路、饮水等困难问题, 有力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

(四) 有力配合了金融信贷政策, 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合水县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加, 主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种粮补贴、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推广大棚菜及养殖业等方式向农村投放, 2005—2012年期间, 合水县财政支农资金累计达到8.1亿元。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下, 金融支农信贷资金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六年来, 金融支农贷款从4.6亿元增加到10.8亿元, 增长了1.5倍, 积极配合了财政支农政策, 共同促进了合水县“三农”经济发展。

三、落实财政支农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分块、多头管理,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目前, 财政支农资金除由各级财政部门拨付外, 县以上各级农、林、水、牧等主管部门也层层下拨到县级对口部门, 资金来源渠道多, 投入分散。例如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都存在使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现象。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了支农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资金管理成本, 严重影响了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

(二) 受利益驱动影响, 部分农资补贴没有起到稳定粮食生产和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目的

随着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 部分农户为追求经济效益, 放弃种植粮食作物, 改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 但是同样得到粮食补贴, 不能达到通过发放种粮补贴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目的, 影响了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另外, 如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些农资补贴直接对厂商进行补贴, 由于国家对享受补贴的农机型号做了具体规定, 农户只能到指定的地点购买规定范围内的农机, 农户对农机的价格、质量根本无从知晓, 农资经销商人为提高农资销售价格, 农户即使享受了补贴, 但价格仍高于市场价格, 真正受惠的是农机生产厂家和销售商, 农户得到的实惠较少。

(三) 财政支农资金拨付链条长、环节多、速度慢, 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支农资金由中央到地方经省、市、县转拨, 最后到用款单位或农户, 拨付环节多, 速度慢, 大量资金滞留在财政账户内。有些财政支农资金如农机具、种子补贴资金等季节性强, 时间要求紧, 财政部门在拨付资金时考虑这些因素较少, 等资金拨付到位, 已不能发挥这部分资金应有的作用。

(四) 财政支农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存在资金被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现象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分散。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按项目以多种形式分别拨付的, 由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分别管理使用, 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 责任不清, 相互之间缺乏勾通协调, 加大了监督管理难度。二是资金流通渠道不透明, 事中监督缺失。国库是办理国家预算收支的专门机构, 国家一切支出必须要求全部通过国库拨出, 但实际上财政支农资金都是先拨入财政资金专户, 再由相关部门使用, 大量资金停留在专户上, 脱离了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监督。三是社会监督缺失。在实际工作中, 受益群众对支农惠农资金使用情况不知情或知情难, 难以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五) 财政支农资金投资导向功能发挥不充分, 缺乏与金融等资金的配合和协调, 难以形成农业投资多元化局面

调查中发现, 一些支农项目投资启动, 但后续工程所需要的资金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致使项目无法做大或被“搁浅”;有的地方政府信誉不佳, 银行不予支持;有的项目银行资金到位后, 财政资金难以跟进, 项目仍然难以完成。

四、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支持“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 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是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 增强财政实力的同时, 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将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 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收入、支出的比重,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二是中央政府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保障制度, 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扩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 适当提高“粮食直补”的标准, 让农户切实感受到国家补贴政策带来的好处,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明确中央、省级财政在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农的主体地位,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加, 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二) 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 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 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范围, 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 分类不够合理的现状。二是寻找资金整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 构建资金整合的载体, 实现农业资金整合, 改变目前支农投资多头管理的局面。三是减少上级主管部门资金分配权, 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 将农业项目的决定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市、县级人民政府, 有利于强化地方政府责任, 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 建立完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法规制度, 形成资金使用、发放的监督约束机制

一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快制定支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法规制度, 从法律角度规范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的投入、使用、管理和监督, 保障资金专款专用。二是市、县、乡政府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 按照减少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目标的要求, 制订《财政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办法》, 实现惠农补贴资金发放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确保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位。三是建立支农项目的立项、公示制度, 健全项目决策程序和农业评审机制, 实施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执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防止惠农资金被挤占、挪用。

(四) 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的操作流程

建议中央和省上的各项支农资金一律通过人民银行国库下拨, 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 有关部门在下达的指标范围内用款时, 向财政预算部门提出申请, 财政预算部门审核批准后, 交预算执行部门办理, 由财政预算执行部门通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把资金通过零余额账户直接拨付给劳务和商品提供者或资金受益者。通过国库集中支付, 优化拨付渠道, 减少资金周转环节, 确保财政支农惠农资金及时安全拨付到位,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建立金融和财政支农的协调配合机制, 充分发挥财政和信贷政策的合力作用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成立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村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机构, 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业风险规避难的问题。二是建立农业信贷和保险补偿机制, 对金融机构及农业保险等业务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 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领域, 促进商业保险机构农险业务发展。三是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 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两大杠杆的协调、配合作用, 确保支持“三农”发展必要的资金投入,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文章通过对合水县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 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以便更好地完善机制, 改进工作, 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关键词:财政,支农,调查

参考文献

[1]王树文, 胡淑云.财政专户纳入国库管理的途径探索 (J) .甘肃金融, 2012 (9) .

[2]刘旭华.央行国库职能定位及作用发挥中的问题分析 (J) .西部金融, 2009 (4) .

[3]《中国财政》杂志记者.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金融“支农支小” (J) .中国财政, 2013 (1) .

[4]《中国财政》杂志记者.改革构建新机制, 财政倾力助“三农” (J) .中国财政, 2013 (1) .

篇4:东坪镇财政改革情况的调查

关键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08-1

1 舒兰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情况

1.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舒兰市委、市政府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高度重视,乡镇党委、政府措施得当,职责明确,把它做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抓,村级组织申报项目积极,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主管市领导为组长,市组织部、宣传部、市综改办、市监察、财政、农业、交通、建设、水利、林业、卫生、环保、发改、广电、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与此同时,市乡局级还抽调人力,层层包保,落实工作责任人,自上而下,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两年来,市财政还落实6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确保了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必要的经费保运转。

1.2 多措并举,强化引导

舒兰市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首先从宣传教育入手。两年来,市广电局先后10次宣传报道了全市召开工作会议、组织培训、项目建设和验收现场等有关情况。同时,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等也进行了重点宣传。宣传面达到了到村、到组、到户、到人。市综改办还会同市财政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对市、乡、村相关人员开展了培训,培训人员达600余人次。发放政策手册300余册。通过宣传发动,基层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参与和投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边规划,一边议事,呈现出良好的工作局面。

1.3 把握政策,规范操作

为准确把握政策,舒兰市印发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筹资筹劳对象、标准、程序和财政奖补政策等方面规程;还制定了《舒兰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2011-2015年发展规划》,建立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库。确保了全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1.4 严把项目验收关,确保工作效果

项目验收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此,舒兰市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市综改办牵头,会同市财政、农业、城建、林业、水利、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在每年的10-11月份寻各乡村报批的项目,按照《检查验收方案》的要求逐乡、逐村、逐项进行检查验收。

2 舒兰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议事难组织

按照规定,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一事一议,必须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和决定。但是,目前农民外出劳务人数较多,就舒兰全市农村而言,11.5万农户,21.3万个劳动力,每年外出劳务的约13.7万个(含季节性从事劳务的劳动力),占64.3%。因此,召开会议议事很难组织,也很难达到半数以上。

2.2 资金难筹集

按照目前筹资标准,符合筹资标准的农民每人每年筹资限额为20元,且最多不得超过2年即40元。但多数农民也是不愿意交,很难组织开展公益事业建设。

2.3 筹劳难落实

按照规定,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筹劳标准为15个工日,每个工日为20元人民币。2010—2011年,舒兰市在582个议事项目中,共筹劳15.7万个,但是农民实际出劳不足5万个,仅占32%。其原因是,一些工程项目如修路、修桥等多数靠机械或靠专业队从事,很难做到每个农村劳动力都参与劳务。而且,要以资代劳,还得农民自愿,在很大程度上使筹劳成为虚筹。

2.4 验收标准难把握

舒兰市对项目验收虽然制定了方案,规定了严格的验收标准,但是由于项目较多,且涉及面较大,有些项目如修农田砂石路等,在验收时,对其投工、投料量很难准确把握,容易导致虚报工程量,骗取国家奖补资金的现象发生。

3 舒兰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一事一议

每年的春节后、春耕前,也就是在每年的3月份,既是农闲季节,又是农民相对集中时期,因此,有公益事业项目的村、组,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按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规划和议事程序,适时组织开展一事一议,把每年所要办的公益事业项目全部敲定。

3.2 拓宽筹资渠道,确保资金到位

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筹资筹劳较难,要做好农民思想工作,启发引导农民自觉、自愿筹资筹劳。为确保筹资到位,建议上级有关部门能否出台从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做为一事一议项目筹资筹劳(以资代劳)所用的相关政策。同时,积极探索整合有关涉农专项资金办法,集中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

3.3 严格把握政策,确保规范操作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一定要认真把握,精心组织,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尤其对筹资筹劳对象、标准、程序、管理,以及财政奖补范围、比例、奖补工作程序、资金管理等都要严格把握坚持阳光操作,防止出现偏差,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此外,对项目验收工作要高度重视,要组织林业、水利、交通、城建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对项目逐村、逐项验收,特别对每个项目的真实性、项目工程质量和预决算报告等都要严格查验,防止出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套取或骗取国家奖补资金的现象发生,确保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篇5:基层财政专题调研提纲(龙坪镇)

根据市财政局调研要求,现就我镇财政情况汇报如下。

(一)情况介绍。

1.乡镇基本情况:龙坪镇位于连州市东北部,东与四江镇接壤,南与连州镇交界,西与保安镇为邻,北与星子镇相接。辖区面积400多平方公里。下辖麻步、垦区、黄芒、袁屋、松柏、朝天、石桥、凤凰、龙坪、东村、元壁、乌石、青石、太坪、沙坳、孔围等16个村委会,228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40542人。经济支柱产业为碳酸钙,硅灰石两矿企业。

2.乡镇财政基本情况:乡镇财政收入532.5万元、支出532.5万元,收支平衡。

3.乡镇财政所基本情况:乡镇财政所机构编制4人、由正副所长各1人,会计1人,出纳1人构成、设施设备有电脑4台,激光打印机1台,针式打印机1台。

二、乡镇财政主要工作

(一)围绕乡镇财源建设搞好乡镇财政服务。

1、乡镇非税性财政收入的征收入库。

2、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乡镇内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督审。

3、发放镇村两级干部及事业干部工资。

4、对乡镇单位实行“零户统管”,即由财政所直接办理收支与核算。

5、负责乡镇内所有中小学的义务教育经费的审定、核报。

6、负责上级拨付给镇、村、组的各项专项资金的支出办理和审计监督。

(二)落实兑现各级惠农补助资金,对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政策实施监管。

1、负责中央和各级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各项补贴的审定、发放和核算(具体包括①种粮农民综合直补、②早晚稻良种补贴、③能繁母猪饲养补贴、④农民购农机补贴、⑤家电下乡补贴等;⑥生态公益林补助发放、⑦沼气推广改厕补助资金、⑧生猪补助资金、⑨各种临时补贴发放等)。

2、负责对乡镇内各种优抚对象的资格初认和对民政部门审批后确认,负责各项优抚资金的按时发放(包括①军烈属补助、②伤残人士补助、③农村五保户供养金、④农村低保金、⑤其他优抚对象的优抚金、⑥灾情救助金、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补助资金、⑧各种临时救助金等)。

3、乡镇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参合资金收取和参合农民的门诊、住院、转诊、大病救助等各项医疗费的审核、报销、核算等工作。

三、目前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负债现象严重。目前,大部分的乡镇在农村基金、财政周转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普遍存在数额大、沉积多、偿还难的沉重的债务负担。

(二)乡镇事权与财权不相一致

存在事权过大,财权过小,事权与财权不相一致,责、权、利不相统一的现状,乡镇财权和事权严重失衡。

(三)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多、机构臃肿

从乡镇工作实际需要看,存在着内设机构过多、人员过多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加重了财政负担。

(四)乡镇财务管理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财务和其他从事财政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乡镇财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会计基础工作与会计准则、制度不符,专业人员一身多职现象比较普遍。乡镇财政所干部工资低,是乡镇派出所、国土所、司法所干部工资的一半。

四、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壮大主体财源,开辟补充新财源。

(二)稳步推进乡镇调整和机构改革,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降低乡镇行政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财政负担。

(三)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力度,以缓解乡镇财政困难。调高乡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确保乡镇正常公用经费支出的需要。

(四)解决乡镇财政所干部的编制、工资问题。跟乡镇派出所、国土所、司法所干部一样由省财政厅垂直管理。乡镇财政所干部工资应等于乡镇派出所、国土所、司法所干部的工资。

连州市龙坪镇财政所

篇6:地方财政改革的调查报告

通辽市地方财政改革的调查报告

——通辽市地方财政改革措施及成果

指导教师评语:

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适应和接触社会的能力。该同学作为财政专业的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调查当中。通过对通辽市地方财政改革情况的调查,能够明确的反映主题,其结果也能反映实际,能够通过事实引出观点和结论,但是,调查的范围偏小,没有分析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所提出的建议针对性不强。

成绩:良好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通辽市地方财政改革的调查报告

——通辽市地方财政改革措施及成果

时间:2009年8月20日

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对象:财政局

目的:进一步了解通辽市的财政政策

2008年,通辽市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重点企业主体税种贡献显著,财政收入结构逐步优化,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辽发电厂、通顺铝业、梅花味精、中电投霍煤股份公司、烟草公司等骨干企业的支撑,有力地拉动了主体税收的增长。在全市财政总收入中,重点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等主体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八成左右。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增势强劲。收入总量列前三位的旗县区分别是霍林郭勒市86230万元、科尔沁区67952万元、扎鲁特旗25065万元,三个地区的财政收入总量占全市财政收入总量的52.54%,增量占全市财政收入增量的59.08%。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部门的各种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例如,第一机构及人员冗多,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第二,存在部分工资,补助拖欠现象,农牧民税负高,办公经费高。第三,管理人员文化层次不等,素质低下,对新的政策体制理解不够透彻,对党的方针政策不能有效落实。第四,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较低。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使财政部门为通辽市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辽市财政局采取了积极措施进行财政改革,通过改革通辽市财政部门大大的提高了办事效率。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财政部门积极的改革措施

1、撤并机构,裁减冗员,随着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实施,我市乡财县管改革同苏木乡镇机构改革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等同步进行,整体推进。全市苏木乡镇由2005年底的139个合并为2008年的82个,其中:镇61个、苏木16个、街道办事处5个(不包括科尔沁区原有的10 个街道办事处)。减幅为44.6%,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由2005年末的707名,减少到2008年的418名,减幅达到40.8%,全市苏木乡镇在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等各种金融机构开设的银行账户,已由改革前的973个减为改革后的231个,减幅达76.25%,减少苏木乡镇总预算会计139名。各旗县全部撤消了苏木乡镇财政所,撤并了乡镇金库,取消了苏木乡镇总预算会计。各旗县财政局在预算股增设专人从事苏木乡镇总预算会计工作,有的旗县(开鲁、左中、奈曼)专门成立了“乡财县管”办公室,与此同时,在苏木乡镇政府内设机构—党政综合办公室安排专人从事苏木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乡镇财政工作人员实行由旗县财政局和苏木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以苏木乡镇政府为主的体制,有5个旗县的苏木乡镇在党政综合办公室设立“XX苏木乡镇财政结算中心”并挂出牌子,安排3-6人专门从事苏木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有3个旗县的苏木乡镇则在党政综合办公室下设“财政办公室”,安排1-3人专门代理苏木乡镇总预算会计工作,由旗县财政局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的财政收支。从全市情况看,基本上做到了乡镇满意、群众放心、改革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强化了财政管理,提高了乡级政府理财水平,遏制了乡镇不良债务的发生,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了基层政权稳定。在财政管理体制上保证了“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财政支出原则,保证了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工资优先发放,保障了乡镇的正常运转。

2、旗县统管,谨防拖欠,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实行“乡财县管”改革,苏木乡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教师的工资以及农村五保户等民政定补对象的补助,由旗县财政局通过苏木乡镇信用社由“一折通”或“一卡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个人,并且实现按月足额发放,不再形成新的拖欠,乡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年薪制”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各旗县财政局按照自治区财政厅核定苏木乡镇政府的最低公用经费标准,将其如数拨付到苏木乡镇,保证了乡镇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同时,为了确保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后农牧民负担不反弹,进一步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按照自治区财政核定的村级补助标准,根据嘎查村类型分类确定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最低保障标准,增加对村级的转移支付,专项用于嘎查村干部补贴、农村牧区五保户供养和嘎查村办公经费。

3、完善体制,核定基数,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各旗县一方面对乡镇财政收支基

数,补助基数进行了完善,同时实行“增支全补,超收全留”的原则,从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缓解乡级财政困难。另一方面针对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稳定,确保村干部工资足额发放,各旗县对村级干部领导职数进行了重新设置,同时制定了工资管理办法,以保障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村干部工资足额发放。

4、培训骨干,提高素质,保证了改革顺畅运行。为配合部门预算改革和2007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改革,针对苏木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乡镇财政工作人员重新组合的新形势,预算科对全市所有苏木乡镇财政工作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为保证“乡财县管”改革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

5、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推进了信息网络化建设。2008年4月,我市确定科尔沁区为“乡财县管”网络化运作模式试点旗县,为了保证网络运作模式顺利实施,科尔沁区高度重视,筹集资金70余万元,为10个乡镇、12个街道办事处配齐设备,并邀请北京及内蒙用友公司专业人员,对40多名乡镇、街道财政人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软件和业务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联网登录操作、软件应用功能操作、票据打印操作、票据扫描传送操作、报表编制打印操作、数据备份操作、简单故障排查等。通过使用乡财县管专用软件,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查询”,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乡财县管”运行成本,为下半年在全市推行“乡财县管”信息网络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政策改革之下取得的成果

(一)通辽市改革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改革,通辽市已经初步确立了“以预算控制为龙头,以账户统设为主线,以票据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乡财县管”的基本框架。在“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做到了“六个统一”。“三权不变”,即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六个统一”,即统一编制预算、统一设置账户、统一收付方式、统一办理采购、统一管理票据、统一管理村级资金。与此同时,全市开展对乡镇财政供养人员、乡镇行政事业收费票据、乡镇预算外账户、乡镇政府债务的清理工作,并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通过“缺口上移,财力向下倾斜”充分调动和保护乡镇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逐步缓解乡镇困难,确保“乡财县管”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各旗县的成果

1、科左中旗把有限的财力用在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社会事业上,使该旗保民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年初以来,该旗结合“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牧区零转移家庭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培训农牧民2332人,劳务输出11.9万人次,人均增收达1068元。城镇新增就业11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补贴每人每年分别提高360元和180元,并新增农村低保3500人;农村牧区“五保户”年救助水平每人提高100元,5791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人每月平均提高131.05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累计受益群众36895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98%;全旗3222名国有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已下拨救助资金536.1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投资216万元的3所基层卫生院和90所标准化嘎查村卫生室建设并投入使用,投入302万元改扩建学校工程全部完工。

2、奈曼旗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了农村和农民。08年,奈曼旗在旗级预算内基建资金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50万元,占旗级预算内基建资金的35%。落实了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2709万元。发放粮食直补2700万元。综合直补1083万元,全旗9130户、36300多名农民受

益。同时发放良种补贴100万元,10190多名农民受益。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423万元;农村文化支出1665万元,文化专项资金增加13万元;农村卫生支出3323万元,卫生专项增加2177万元,其中640万元用于农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通过制定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鼓励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奈曼旗财政安排资金67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12家,吸引各方面投资8700多万元。

三、为进一步促进构建通辽新城市建设,完善财政制度体系提出的几点建议

随着党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投入,使通辽市加快进入小康社会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城市。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标准;做好优抚安置和军转干部解困工作;统筹安排廉租住房资金,2、支持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继续加快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做好全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工作;落实生源地财政贴息贷款工作,确保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着手化解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普九”债务,3、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和科尔沁区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解决部分村屯通公路难题。积极支持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牧区信息化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城镇就业培训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支持农牧业科技进步、支持科技引进、培训、示范、推广,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

篇7:东坪镇财政改革情况的调查

2011年4月10日

渭滨区财政局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宝鸡市渭滨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认真做好区政府工作部门“三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和规定,我局结合财政工作实际,认真落实政府机构改革各项会议精神,广泛开展动员部署,扎实做好机构改革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全局机构改革任务。现将“三定”工作和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机构改革工作

去年9月10日全区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召开后,全局上下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局党组会专题研究安排我局机构改革具体实施工作,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任组长、各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区财政局机构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政秘股,具体负责全局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区财政局机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安排意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各项基础工作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局里立即召开全局干部大会,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机构改革“三定”工作通知等文件和周书记、李区长的重要讲话,局领导广泛开展动员部署,不断加深了财政干部对开展机构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 1

学习教育活动,严格学习人员、内容、时间三落实,通过座谈交流、谈心等方式,使每位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工作积极肯干,确保了机构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理顺职能,扎实推进“三定”工作

在全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开始前,我局积极配合区编委办做好各项工作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情况的调研工作,并结合实际向区编委办反映了当前我局在内设机构、人员岗位、工作职责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在此次机构改革中我局急需改革完善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全区政府机构改革开始后,全局上下认真听取区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意见要求,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以准确界定部门职能、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为目标,结合当前财政工作运转和今后发展等实际情况,多次组织召开党组会和局务会议,专题研究“三定”工作中我局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等内容,逐项对照我局2002年制定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制定明确了区财政局主要职责、人员编制和各股室岗位设置,并印发到各股室,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在讨论交流、修订完善的基础上,我们及时上报了“三定”规定草案及情况说明。

三、调整定位,认真完成定岗定员工作

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中,我局不属于调整归并的部门,全局人员编制数、正副科级领导职数未发生变化。根据工作实际运转情况,局里对内设机构进行了局部调整,将原来统评股的职能

职责调整到了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新成立了政府采购和财政信息管理股,并将原行财股负责的政府采购管理职责和政秘股负责的金财工程建设及财政信息化管理工作全部划转到政府采购和财政信息化管理股。与此同时,我们根据区委、区政府新批准的《区财政局主要职能、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要求,及时确定区财政局内设机构职责范围、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结合实际制定了职位说明书,并在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订完善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渭滨区财政局内设机构职责范围、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规定》及相关岗位说明书等文件。

在人员竞争上岗方面,我们以更好地培养年轻干部、确保工作开展的连续稳定为目标,在拟定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方案的基础上,经区委组织部批准同意,简化了干部竞争上岗程序,认真填报《区政府机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2010年12月31日前退休人员备案同意表》、《区政府机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调整定位汇总表》,顺利完成了人员的定岗定员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及时修订了完善了有关的工作制度和规定,明确业务流程和行政审批程序,确保了机构改革平稳进行和机关工作正常运转。

四、严守纪律,确保机构改革顺利实施

在全区政府机构改革期间,我局坚持各项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干部职工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各项机构改革工作,认真履行规定程序,做到了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和组织人事工作纪律,自觉

遵守各项保密纪律和工作纪律。在机构改革工作中,无一起违纪违法行为发生。

篇8:东坪镇财政改革情况的调查

一、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现状及成效

(一)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包头市本级部门预算改革, 按照“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的原则, 从2002年开始试编部门预算, 2003年正式编制部门预算。

在预算编制方面。从制度建设入手, 先后制定了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以及项目库管理等一系列办法制度, 建立基础信息库, 形成了部门预算网络化管理模式。2005年率先在全区逐年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2011年1月1日起将预算外管理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统筹管理。在预算管理方面。将部门所有收支统一纳入到部门预算管理, 实行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 促进和完善了“收支两条线”改革, 有效地解决了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两张皮”的问题。同时, 通过整合和完善指标管理和集中支付系统, 实现了动态掌握单位结余资金情况, 增强了财政调控能力。在预算执行方面。每年经人代会批准的预算, 都按法定时间及时批复到部门和单位。并将部门预算与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有效对接, 从组织收入、资金调度、指标下达整个流程在有序流畅的同时也加强了监管, 预算约束力得到加强, 预算执行到位率逐年提高。在预算公开方面。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向人代会提交审议的部门预算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现在的25个, 涉及民生资金的, 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民政、住房保障、环保等部门预算全部提交人代会接受人大代表审议。2010年在全国率先使用包含有基础信息、项目管理、预算编审三个模块的“三合一”部门预算1.0软件, 并积极与金财大平台实现信息对接, 为不断推进部门预算的科学精细化编制奠定了基础。

部门预算的实施, 使财政资金围绕部门形成一个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的新运行体系, 克服了过去条块分割的弊端;各类专项资金整合使用, 提高了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等方法的运用, 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 使预算编制趋于公平、合理、科学;规范了政府、财政、各部门的支出行为, 推进了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包头市从2000年开始, 以建立适应公共财政发展要求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为出发点, 结合包头市财政工作实际, 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 实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2001年5月成立了包头市会计核算中心 (2002年更名为包头市财政集中收付中心) 。在纳入财政集中收付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不变、理财机制不变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的情况下, 撤消单位相应银行账户, 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分户管理”, 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特设账户) , 由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到收款人或收款单位。2004年出台了《包头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包头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至2005年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全部实现网上下达部门预算, 网上申报、批复用款计划和资金清算, 标志着包头市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完成。2008年正式启动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 出台了《包头市本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 至2010年全市所有核算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

通过改革, 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付, 都是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 从根本上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层层拨付, 流转环节多的问题,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高;增强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有利于从制度上解决以往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建立了财政资金支付的全过程监督, 提高了资金拨付效率和规范化程度, 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从源头上预防了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包头市从1998年开始试行, 1999年全面推开政府采购制度。按照“循序渐进、理顺体制、规范运作、逐步完善”的原则,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 勇于实践, 积极探索, 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竞争环境, 实现“阳光交易”。

1999年9月正式发布了《包头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标志着包头市政府采购工作开始有章可循, 向规范化迈进, 同时成立了政府采购工作领导小组, 以加强协调和管理。之后相继出台了《包头市本级政府采购目录》《包头市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包头市政府采购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关于违反政府采购管理规定处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专家管理办法》《包头市政府采购方式工作流程》《机动车辆统一保险集中供油管理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 为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性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 包头市于2003年初正式成立了政府采购中心, 实现了政府采购的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 同时, 各旗县区也相继成立了政府采购组织管理机构, 形成了市、县区政府采购上下联动的政府采购管理体系。随着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和政府采购程序的规范化, 政府采购规模也在逐年增加, 政府采购范围也从单纯的货物、办公用品采购扩大到对车辆购置、车辆保险、供油、储备物资、公务用车、图书、计算机等方面。2010年在全区率先启动了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政府采购网络管理系统, 采用了“管采一体”网络体系和全流程设计理念, 标志着包头市政府采购工作由手工向信息化管理的迈进。2011年在完善网络功能方面实行了二期改造, 全面实现了政府采购的办公网络化、管理精细化及服务智能化。

政府采购的推行, 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功能, 规范了财政支出行为,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至2012年底, 包头市政府采购已形成以制度、程序、操作、监管和平台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五步程序办理采购业务、五条渠道促进规范操作、五种方式组织采购、五个环节网络操作设置、五种角色提供服务) , 采购范围实现了项目与金额全覆盖;电子采购的实行, 真正实现了政府采购工作网络化办公、精细化管理, 智能化服务, 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打造了“阳光平台”。

(四) 非税征缴管理改革

包头市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要求, 建立统一、规范、高效和有序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 实现政府非税收入“国家所有、政府调控, 财政管理”。

2004年, 设置了非税收入管理科, 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的行政性收费 (基金) 、罚没收入统一归口管理, 并负责征缴入库, 监督稽查及相关管理工作。2006年, 包头市率先在自治区开展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 并在全区盟市中第一个组织制定了完整的管理政策———《包头市非税收入管理实施意见》, 2007年市本级改革全部完成。2012年在全区范围内率先正式启用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税收入管理系统”, 实行“财政部门、代理银行、执收单位统一运行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 按国家、自治区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包头市非税收入项目库, 出具全区统一的电子版财政票据, 收入直接上缴财政”, 改革后的管理办法减少了中间过渡环节, 标志着我市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 改变了过去非税收入由执收单位自行收缴入库、自行管理的做法, 采取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方式, 规范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收缴行为, 促进了缴款人依法缴款、执收单位依法执收、财政部门依法实施监管;通过建立非税收入项目库和标准库, 有效杜绝了执收单位自立名目收费、超标准收费等乱收费现象;取消执收单位非税收入过渡账户, 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调控”收缴模式, 加强财政票据领购审核、发放、使用、核销全过程跟踪管理, 实现了“源头控收”、“以票控费”的目标;有效增加了政府财力, 推进了依法行政, 严肃了财经纪律, 堵塞了漏洞, 推动了源头治腐, 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是财政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很好的理顺, 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致使财政部门难以真正了解部门所需的资金;二是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存在着脱节的问题, 影响了预算信息公开和财政绩效考评;三是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水平还不够, 缺乏对项目结余结转资金的统筹管理;四是缺乏部门预算编制的监督及跟踪问效。

(二) 国库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由于预算批复时间较晚, 致使国库管理制度在执行依据和程序上的规范性受影响;二是预算编制项目较粗、不够细化, 使国库管理缺乏准确的依据, 同时也使得财政部门在具体操作中不能对每一笔财政资金的直视流向实施有效监督;三是预算会计制度满足不了国库管理所引起的财政资金的核算要求;四是国库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善, 缺乏统一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五是单一账户体系不完善, 信息系统不健全。

(三) 政府采购制度有待进一步推进

一是1999年至今出台了一些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 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法律之间的协调配套尚不完善;二是政府采购计划性不强、采购单次规模小且零散, 采购预算编制滞后, 存在分散采购的现象;三是采购单位依法采购意识不强, 个别采购单位缺乏新的财政支出理念, 不能主动申请政府采购, 存在“先斩后奏”、自行采购、补办手续等规避政府集中采购的行为;四是政府采购范围狭窄, 规模小;五是缺乏合格的高素质的采购专门人才。

(四) 非税征缴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是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依据;二是部分执收单位仍存在应收不收、少收、超收范围或乱收, 减免行为、程序不规范, 一些收费项目没有纳入非税收入管理范畴, 个别中直、区直驻地方单位存在滞留、截留应缴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等问题;三是旗县区非税征缴工作急需加强。

三、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 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部门预算编制要符合《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 收支测算准确、真实、合法合规, 体现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符合现行的财务规章制度, 凡不合法的收入和支出, 不能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处理好财政与部门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 增强预算编制的主动性;加强预算执行分析, 强化决算管理, 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合理绩效评价方法, 对于政府所有的公共支出进行包含“量”和“质”两方面的绩效考评, 以量化形式科学判定其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持续效能及影响力;细化预算编制, 加强对结余资金的管理, 健全人大审查制度。

(二) 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要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树立服务意识, 加强宣传, 争取更多人支持理解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细化部门预算编制, 全面推行部门预算, 为国库管理创造条件;加快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即, 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 变收付实现制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建立健全相应立法, 明确国库管理在预算执行中的法律地位、职能和作用, 以法规形式规定财政支付方式;完善单一账户体系建设, 强化支出预算控制,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提高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国库现金管理, 建立动态、科学的财政收支预测系统。

(三) 推进政府采购制度

加强法制建设, 建立一些与《政府采购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宣传《政府采购法》, 深化依法采购意识, 严肃采购纪律, 对于不按采购法进行采购的, 给予相应的处理处罚;增强政府采购计划性, 采购单位必须加强和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预算细化的要求编制采购计划;进一步拓展采购范围, 发挥其规模效应;提高培养采购人员业务素质, 建立业务精湛的采购队伍;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的监管体系, 推进“管采分离”工作, 在分清职责上率先到位, 将原来承担的操作职能全部移交给集中采购机构和采购人, 从繁琐的操作事务中解脱出来, 集中精力对整个政府采购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四) 规范非税征缴管理

建立非税立法, 在修改《预算法》的前提下, 全面总结地方立法的经验, 以全国性法规的形式制定一部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使用、管理程序的法律;对制约、阻碍经济发展的项目特别是涉及中小企业不合理、不合规的收费坚决予以停征;将不体现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收费推向市场, 依法照章纳税;严格控制各类不规范的减免行为, 规范管理;落实国家“正税清费”的总体要求, 鼓励各部门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加强旗县区非税收入管理, 做好分析预测工作。

总之,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征缴作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四项核心内容, 都是从预算的不同侧面进行的, 四项改革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 只有将四项改革有效结合, 利用“金财工程”大平台, 相互协调配合, 相互促进完善, 最终实现数据共享, 实现一加一大于一的放大效益。

摘要: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举措。包头市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 同时在改革进程中也存在问题, 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制度;规范非税征缴管理。

关键词: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艳利.我国预算编制有关问题及改革建议[J].财政与税务, 2002 (2) .

[2]景涛.浅谈我国现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J]金融经济, 2006 (4) .

[3]李友志.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非税收入管理体系[J].中国财政, 2010 (11) .

上一篇:个教师人述职报告下一篇:护蛋行动描写童年乐趣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