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那段岁月

2024-04-16

忆昔,那段岁月(共13篇)

篇1:忆昔,那段岁月

考研是一段痛关快乐着的日子,这点相信经过考研的友友们都深有体会,在考研复习中。暑期复习考研成功中的关键时期。暑期专业课应该如何复习呢?这里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仅供参照。

暑期我们就要尽快地、尽可能多地收集所报考专业的历年试题,为整个复习做好准备,一般5年之内就足够考试复习之用了。有了试题,我们需要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摸清思路。看题目是重理论知识。还是重实践业务;看题目是出自某一本参考书,还是综合多本书来考查。很多没有列出参考:可以通过分析历年试题发现规律和命题范围;在分析和比较历年试题后,再作出答案,根据试题和答案找出重点,明确复习目标,指导整个复习。在复习过程中,适当参考其他学校相近专业的历年试题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因为相近专业的知识点和考察重点是几乎相同的,挑选重点院校近年专业、试题分析和练习可以拓宽视野、查漏补缺、明确重点、找出难点,这样必定在考场中胜人一筹,

 

备考资料

历年试题的分析要在整个备考过程中反复进行,历年的真题可以去找学长们要,当初我是在XXX找到的参考书目。然后,反复揣摩和补充有利于对考查重点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考生来说在紧张的复习中,暑期抓住历年试题来复习,以历年试题为指导是备考复习中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可谓事半功倍。

通过前面的复习我们已经对整体知识框架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个阶段就要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复习和记忆,对具体问题尤其是历年重点考查的问题要继续深入和探究。可以通过查阅其他相关书籍和其他院校历年试题的办法,来找出遗漏、加深理解,最后冉将这些新的知识和要点补充进自己的笔记。为最后的复习作准备,如果最后还有时间,当然在考前最好还要快速浏览一遍所有的参考书目。

整理笔记就是―个好办法。笔记要根据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不断补充和整理。这样在复习中看的书冉多,重点都在笔记上,压力就会小很多,考试前抓住笔记和历年试题就可以轻松应战了。有些人担心自己整理的笔记不科学,或者弄不清哪些是重点,这种担忧可以理解,在开始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参考本书中专业核心笔记,为自己的复习作一个指引,在复习过程中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补充、反复整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顺利地通过考试!

 

篇2:忆昔,那段岁月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经过时间的洗涤,丢掉了所谓的初衷,被蒙上了世俗的面纱。现在,我在河里回头,看见了过去的点滴,许多画面都已灰白,直至定格。我沿着过往的足迹逆流而上,重温那段岁月。

我小时候,在外婆家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那个地方还没有开发,只是一个小乡村,但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自然宝地,至少,人们能在这里看到繁华的城市看不到的东西,这里的一切都可以安抚人们在城市里养出的那一颗浮躁的心。

旧时,我在那里有一群朋友,做什么事都腻在一起,当时天真地认为我们一直会在一起,但在我离开的那一天,一切都崩塌了,年少无知,我们以我们共同纯洁的心,去感知这世界的冷暖变化,终于彻底浑浊了。

那时,喜欢坐在门槛上,双手撑着下巴,清澈的眸子中映出蓝天白云的轮廓,作发呆状。

我最喜欢做的事,便是晚上躺在屋顶上数星星,那时候的屋顶是斜坡式的顶,刚好为我提供了一个数星星的好角度。我经常在吃完了饭后顺着屋后的木梯爬上屋顶,躺在上面单纯而又天真地数着一闪一闪的星星,数着数着就睡着了,而外婆那时不怎么管我,我就养成了现在“放荡不羁”的性格。这种行为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第二天早上爬下来,一个接一个地打喷嚏。那时候没有什么药店,外婆就给我熬一碗浓浓的烫手的姜汤,我则是眉头紧锁,毕竟对于那时候的我,这姜汤太呛鼻了,不过为了健康,为了生命(这是我那时的想法),我还是捏着鼻子喝下去了。

近几年,我跟随父母亲回了外婆家一趟,应为感冒,连连打着喷嚏。想到那时的朋友,心里还有些小期待。到了那里,询问了外婆,外婆说在我离开后不久,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这里,毕竟城市里比这里更好发展。我挺失落,但我至少不会不懂事到与父母闹别扭。

外婆家变成了一栋两层高的楼房,象征着我那纯真童年的高高的门槛也被拆掉了,在屋里转了几圈,叹了几口气,那把将我托向星空的木梯不见了,屋顶也被封死着。无奈,走到客厅,拿着桌上的橘子把玩着,发着呆回忆着童年。

吃饭前,我连着打了好几个喷嚏,外婆问我怎么了,我只答感冒了,我没有等到外婆的姜汤,结果的是一杯冒着热气我喝起来却凉凉的白开水和一些凉手的白色药丸,我轻声答谢,服下……

现实的残酷,空气像玻璃一样凝固。透过晶莹的泪珠,世界一片茫然。我们,终会被遗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即使要结局,也让我绚烂以后。

篇3:忆昔,那段岁月

北京矿院的体育运动在首都高校是首屈一指的, 曾受到国家体委的表彰。学院非常重视群众性的体育运动, 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体育运动的制度与措施, 并付诸实施。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下, 学院培养出一大批成绩优异的运动员, 从1956 年到1959 年共涌现出6 名运动健将及37 名一级运动员, 他们先后15 次打破全国纪录, 3 人4次平全国纪录, 10 人24 次打破11 项北京市纪录, 有9 名队员被选入北京市代表队, 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北京矿院优良的体育传统, 是几代领导、组织者、运动员共同努力创造的。学校在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之后, 经历了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搬迁四川时期, 体育运动转入低潮。1982 年, 学校从四川搬迁至徐州, 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体育运动送别寒冬, 迎来春天, 群众体育再次得到蓬勃发展。1983 年, 国家体委在大连表彰体育运动先进学校时, 学校代表得到李鹏总理的接见。学院共受到省级表彰10 次, 国家级表彰8 次, 18 人 (队) 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 37 人 (队) 取得全国性比赛冠军, 58 人获运动健将称号。

北京矿院在1958—1959 年举行的一系列体育比赛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1958 年的北京高校田径运动会上, 我院共有39 人次打破了1 项市纪录、2 项高校纪录、23 项院纪录, 并战胜清华大学, 分获男、女总分第二、第四名。其中, 我院露天开采专业1955 级学生董耀禄打破5000 米高校纪录, 一人同获5000 米和10000 米两项长跑冠军。

在1958 年3 月举行的北京市马拉松比赛中, 我院有3 名选手获得第一、二和第四名, 董耀禄获冠军, 辛承梁获亚军并通过该项运动健将标准, 另一长跑能手段嗣福获得第四名, 市体委主任张青季给运动员颁奖, 《北京晚报》这样写道“:在风雨中也坚持锻炼的北京矿院选手在今天的大风中经受住了考验。”

在1958 年举行的春季田径运动会上, 我院共有五百多名运动员参加, 刷新了8 项院纪录。在男子标枪比赛中, 郭振祥、李迎春同时破院纪录, 分获冠、亚军, 郭振祥以46.31 米获得冠军。在男子跳高比赛中, 潘兴、张宏远和林传孝三人一起打破了院纪录, 潘兴以1.70 米的成绩获得冠军, 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在女子100 米比赛中, 薛仲坤以13 秒7 的成绩获得冠军, 并打破了院纪录。

1958 年5 月10 日下午, 我院田径队和八一队、市体委进行了友谊对抗赛, 在举行的三十项比赛中, 我院共有18 人次打破了11项院纪录和1 项高校纪录, 至此, 我院已有42 人次破17 项院纪录。

北京矿院在1959 年11 月1 日召开全校教职工秋季田径运动大会, 共有18 人次破院纪录, 其中董耀禄的10000 米长跑破高校纪录, 朱昌发的10 公里竞走破北京市纪录。

1959 年11 月22 日在北京高校竞走比赛中, 我院战胜清华、北大队, 在10 公里和20 公里比赛中获得两个团体冠军、两个亚军、一个第三、一个第五的好成绩。

1959 年12 月13 日在天坛举行的北京高校越野赛上, 北京矿院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一、男子团体总分第二的佳绩。董耀禄、崔云海分别获得男子组冠、亚军。同年, 我校还包揽了北京市教育工会越野赛的冠、亚、季军。

北京矿院不但田径项目成绩优秀, 在其他项目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领导重视、队员刻苦锻炼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1959 年11 月15 日在北京高校射击比赛中, 我院以1358 环的成绩战胜体院、清华获得冠军, 赢得了高校“优胜杯”。这次比赛共有16 所高校的96 名选手参加, 选手们在小口径步枪立、跪、卧三种姿势角逐中竞争激烈, 最终我院的尹秀珍和秦杰分别以235 环和229 环获得个人冠亚军。1959 年在全国煤矿系统篮排球大专组比赛中, 我校获得男篮、男排、女篮三项冠军, 并获得女排亚军。我院的体育运动在1959 年全面开花, 硕果累累, 在有36 个高校72 个队参加的高校乒乓球联赛中, 我院男队获第三名, 女队获第六名。

1959 年的冬季, 我院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热火朝天、声势浩大的冬季锻炼高潮。大家都不怕严寒、刻苦锻炼, 同学们体质显著增强。全院同学们个个身强体壮, 精力充沛, 满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院各代表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无线电队荣获高校冠军, 田径队连续争得高校亚军, 男子篮球队、足球队、女子排球队均名列北京市甲级队, 女子篮球队为北京市乙级队, 而我院的游泳、举重、乒乓球、摩托车、射击等代表队也是高校中的劲旅。

北京矿院不但团体成绩突出, 还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运动选手。露天开采专业1955 级学生董耀禄是长跑运动健将, 机械系设计专业1958 级学生林家骐是射击运动健将, 地质系矿山测量专业1957 级学生朱昌发是竞走运动健将, 体育系教研组助教刘书谦是110 米高栏、200 米低栏运动健将。这些选手辉煌的体育生涯是北京矿院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缩影。

在1958 年11 月3 日举行的全国首届马拉松锦标赛中, 董耀禄以2 小时30 分20 秒的成绩, 一举打破全国纪录, 并获得“运动健将”的称号, 并在同年8 月破3000 米长跑的北京市纪录。

北京队队员、我院优秀运动员刘书谦在1959 年7 月的200 米低栏比赛中成绩达到24 秒5, 创全国纪录, 成为我国第一个达到200 米低栏运动健将的运动员。在同年的8 月10 日和17 日两次全国优秀田径选手测验中, 两次破110 米高栏、一次破200 米低栏的全国纪录。

篇4:我的那段“表演”岁月

高一那年,是一个心无旁骛的年纪。我不知道,老师、父母竟然在“编导”我成为饱读圣贤书的“剧中”人物。我那时天天在“表演”他们联手写的“课本剧”,天天熟读“剧本”台词,诸如天文地理、诗词曲赋,还要玩转奇偶函数。我时不时地憋出一两句小诗,美其名曰“大作”,实则就是些消遣的玩意儿。可是他们不悦,不让我改变一句“台词”。可惜那时的自己不懂,总觉得这些小事不影响“剧情”。而今想起来,怕是这辈子有那么多的光阴都在这样的“剧本”中挥霍掉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记得第一次看见这句词的时候,觉得很应景。现如今,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再看,才恍然大悟。我不知道那些年陪我一起哭、一起笑的那些“演员”们如今身在何处?我只知QQ列表里,“演员”名单上的人已离我越来越远。

有句话说得好,总有一些人围绕生活的“剧本”在表演。一直把师长、父母的“台词”记在心底,却不能按照生活的真实去自由“表演”,我想这便是对我和我三年高中生活中“演员”的生活定义。作为一个生活中的“演员”,我总想自由自在地表演,不受“剧作家”规定的“台词”的束缚,演绎淋漓尽致的多彩生活,如果能这样,那该有多么惬意!

回想起匆匆的初中岁月,那些走廊上故作深沉,确又按捺不住的“表演”神态,那些楼下散步时窃窃私语的“台词”,那些被品头论足后,仍不自知还冲着我们笑的“剧作家”,抑或担任“导游”的任课教师,那些游走于书山题海之中,孜孜不倦,最后变得波澜不惊的“演员”们,殊不知个个已经是被马口铁密封成“沙汀鱼”,渐渐地都没入了深海中。或许,我真不该有那些无拘无束的想法。可是,我有真的很想对那时的自己说一声“对不起”。我辜负了你,我不该天天强装在“表演”一幕幕“话剧”。

又或许,我真该检讨自己,那些虽苦却充实的“表演”岁月早已远去,现在的我闲散、慵懒、满口的经典“台词”,却又不合时宜。;我真该感谢那时自己违心的“表演”,即便过了这么久,还能为我留下些许“有所畏”的东西,虽然“剧情”呆板,但不乏许多令人回味的元素。

【推荐理由】小作者用非常无奈的笔触在写自己的 “青春自叙传”,在他的笔尖汩汩流淌着他的一切成长生活都在“剧作家”——父母和师长精心编排下在做孤独“表演”;此时应该是花样年华,可是却受“剧本”“台词”“编导”的羁绊,这样的生活不是成长、不是多彩;文句句字字都流露出淡淡的哀伤,让人鼻息不禁一酸,这些看似闲散、慵懒文字,也许是对小作者自己不一样抑或是他同龄人的一丝慰藉。

(荐评:马舒曼)

篇5: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1

傍晚,天边的云霞映红了半边天,云霞跳动着、闪耀着,一切是那么和谐、美好。可是,我却闷闷不乐地走在大街上……

我紧握着那张“沉重”的英语试卷,任凭泪水肆无忌惮地流淌,顾不得行人诧异的眼光。

不知不觉,夕阳携着余晖匆忙离去,我也快马加鞭地带着沮丧迈进家门。

“怎么了,闺女?”母亲看到我的沮丧,顿时脸上的笑容也散去了。我慢慢把那皱成一团的英语试卷展平,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的英语考砸了。”母亲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没有开口。我无精打采地走进了房间,默默地关上了门。

夜深了,屋里传来阵阵凉风,我才意识到要睡觉了。我边打着哈欠,边轻手轻脚地挪向洗手间。一向入睡很早的母亲,今天却有些反常,我借着门缝透出的点点灯光,看到母亲正在写着什么东西,桌子上还摆着几本厚厚的书。我很疑惑,但睡意袭来,我决定还是先休息。

清晨,趁母亲去厨房的空挡,我悄悄进入她的卧室。

呀!竟是厚厚的英语资料,还有那张皱巴巴的英语试卷。看到试卷上面满满的红色笔迹,我的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等我吃罢早餐,母亲便小心翼翼地把试卷放在我的面前,耐心地给我讲解起做错的题目。

母亲这些年几乎没接触过英语,她只会读单词,尽管不是那么流利。看着那一笔一划的红色笔迹,听着那不是很流利的英语,我顿时自信满满。每一天放学后,母亲总会认真耐心地辅导我的英语,而我也终于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当我把奖状放到她面前时,母亲欣慰地笑了……

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2

繁华的都市,高楼林立,夜深人静,听着雨打窗台的声音,记忆的闸门一点点打开……

记忆拨开城市的喧嚣,将我带回那段悠闲温暖的.时光。

在太阳与月亮换班之际,我的房间依旧充斥着熟睡的打呼声,“闺女,起床喽……”美妙的梦境瞬间被“咚咚”的敲门声打破。我揉揉朦胧的睡眼,慢慢吞吞地坐起身来,开灯穿起衣服,光着脚丫打开了房门,从我努力睁开的眼缝中,我看到父亲整装待发地站在门口。他满脸兴奋地催促我:“起床喽!快点!外面空气这么清新,跑跑步去!”这个提议是毫无吸引力的,尤其是对于现在困得睁不开眼的我来说。

“难道你不想趁着假期掉掉秤吗?”父亲的这句话对于爱美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声惊雷!顿时,我睡意全消,急匆匆地穿好鞋子,准备在父亲的监督下“掉秤”去!

夏季的清晨,太阳刚刚露出脑袋,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清新。起初,我跟在父亲后面跑,不大会儿就被他拉下一大截。我心里不服气,开始提高了速度准备超越父亲,父亲见状也不甘示弱,像一头野牛般的冲了出去,就这样,我俩在互相较劲追赶中前进着。过了没多久,我满脸通红,大口地喘着粗气,速度渐渐地慢了下来,我抬起头看看父亲,他也放慢了速度,额头上已经布满了汗珠。

夏天最热情招待我的就是温度了,随着太阳的升起,那炙热的阳光照在脸上,打在身上,慢慢地抽走了我的气力,我拖着沉重的双腿想要放弃了。父亲像是看透了我的心思,他抬手擦擦额头的汗珠说:“加油啊,我看好你,你能行!”看着给我鼓劲的父亲,我使劲地点了点头,抖擞起精神来继续坚持,汗水从脸上、脖子上淌下来,刘海儿也被汗水“绑”在了额头,像极了唱京剧的角儿额头的“贴片”,我感觉我一定漂亮极了。

第二天早上,父亲如约而至,又敲起了我的房门,我的大腿非常酸痛,但也验证了缺乏锻炼的事实,父女俩又一次踏上了跑步的旅途,美好的一天就此开始了……

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3

明净无风,蔚蓝的天空放牧着片片白云,阳光散落大地,照亮了树下的路,温暖了那段流进的岁月。

那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早早地挺立在小区的操场上,等待春季田径比赛的开始。

眺望远方,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走来,那是父亲,他为我操碎了心,而我也想让他看到我能够取得胜利。比赛即将开始,父亲说:“放平心态,不要紧张,自信一点,充分发挥。”说着他不忘给我比个加油的手势。在他的鼓励下,我紧张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预备,跑!”随着口令声,我如离弦的箭一般飞奔出去,加速,再加速!当跑近观众席的时候,我看到父亲拼命向我挥手,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期待,我更是加足马力继续向前拼进……突然,脚下一阵钻心的疼痛,我重重的摔落在地无法起身,霎时间,我的脑袋里一片空白,我机械地爬起来继续向前跑着,疼痛从脚上传进心里,时间在一点一点消逝,我已掉队了小半圈,失落感慢慢的侵蚀着我的信心……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不要慌张,调整好节奏,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不要放弃!”寻着声音的方向,我又看到了父亲那期待的眼神。深呼吸,将疼痛转化为能量,继续前进!我咬紧牙关,一瘸一拐地跑着,父亲一下子从观众席跳下跑道,紧跟在我后面鼓励我:“不要气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我会在你身后陪着你!”父亲的鼓励如暖流一般涌进我的身体,疼痛顿时被冲散了,我开始拼力狂奔。一圈,两圈……终点有刻着我名字的旗帜,更有父亲对胜利的期许。终于,我第一个结束了战斗,拥入父亲那温暖的臂膀。

我的胜利离开不父亲爱的陪伴,更离不开父亲爱的鼓励。他平日里对我沉淀下来的爱,就像一把火炬,温暖着我成长的时光。

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4

朵朵记忆的浪花拍打着两岸,目目温馨的回忆浮现在脑海里。逝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但那些岁月中的点滴温暖却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他,是我人生中的启蒙老师;他,是让我开心快乐的人;他,也是让我永生难忘的人,他就是我的爷爷。

小时候,我很调皮,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别的小孩都盼着上学,而我就不一样了,我最烦上学,每当妈妈让我去上学时,我总是能说出一大堆不重要的借口,以此来作为不上学的借口,也正是因为这个,挨了爸爸好几次打,但是好在爷爷心疼我,每次都护着我。爷爷总是说:“孩子还小,不愿意上学就算了,在学校也是玩,在家也是玩,还不如在家呢,我看着他,我反倒放心。”爸爸不好意思去反对,只能听爷爷的。我最爱和爷爷下河捉鱼,也因此跟着爷爷练就了一身游泳的好本领。

记得有一次,我和爷爷像往常一样,提着工具去小河边捉鱼。正值夏季,中午的太阳很毒,豆粒大的汗水顺着额头流下来,于是,我和爷爷决定了:暂且不捉鱼,先比赛游个泳。脱下衣服放在岸边,我跟着爷爷走下去,太阳把水晒的很温和,感觉不到一丝凉意,我便一个猛子扎下去,激起阵阵浪花,爷爷便大声叫好:“小子真厉害,这水花太漂亮了!比爷爷当年可强多了。”我沾沾自喜,脸上露出几丝得意的笑容。

开始比赛了,我和爷爷同一起跑线,自西向东游。刚一开始,爷爷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也不能落后,瞬间改变姿势,一下子冲了出去。不一会儿,我便游到了头。我大声笑爷爷不如我,过了一会儿,爷爷也游了过来,他竖起大拇指对我又是一顿夸,这可更加让我的意了。现在想想,当时的我可真傻,那分明就是爷爷让着我,不然他怎么可能会输给我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儿呢。

他就是那么的亲切,总是能把我逗得开怀大笑。我想念他,想念爷爷,想念比赛游泳和捉鱼的日子,更想念那不可往复的温暖岁月!

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5

岁月如一卷无字经书,记载着一朝一暮之风华;岁月如小溪潺潺,不经意便东流长逝,唯独那段温暖的岁月经年不散。

小姨是一个非常疼爱我的人,时常会叫我去她那里待几天。到了她家,她看着我,叉起了腰,嘟着嘴,佯装生气:“叫了你多少次了,你都不来,真不给面子!”说着,便帮我卸下肩上沉重的书包,热情地拽着我的胳膊往客厅走,弟弟妹妹们则早在一旁拿出他们平时舍不得的“宝贝”,招待我这个姗姗来迟的姐姐。

在大家的前呼后拥下,不知不觉到了晌午,小姨温柔地说:“中午想吃啥,我给你做。”我说:“都行。”她皱起了眉头,用爱怜的眼神看着我说:“你这孩子,正长身体的时候呢!就不知道要点好吃的。”说完便钻进了厨房忙活起来。

“啪”地一声响,盘子碎掉的声音传了出来,我紧张地跑向厨房。知道小姨性格要强,我就在厨房边上偷偷看了几眼,一抹扎眼的红色让我的心蓦然疼痛起来,我强装镇定地问了句:“没事吧,小姨?”“没事儿!好得很呢!”小姨的声音响亮,但有些颤抖。“马上就上菜了,你和弟弟妹妹洗手准备吃饭去。”随着声音的结束,厨房里传来一阵翻柜子的声音。没多大会儿,小姨就端着两盘菜招呼着我们入座,一盘青菜一盘肉,色泽极好地摆在桌子上,引得弟弟妹妹口水直流。

小姨拿着筷子,一直吃着青菜,从未在肉上停留。我此刻看着她手上的创可贴,心里酸酸的蛮不是滋味—从未下厨的小姨竟然为了我伤了手。很快,一盘肉就就要见了底,小姨将剩下的几块肉收拢过来,喝令弟弟妹妹道:“你们真馋!剩下的给姐姐吃!你们吃菜。”她见我放下筷子,又开始数落我:“吃这么少,身体受不住,长身体的时候呢,多补充些高蛋白。”说着便把肉全部夹到我的碗里,看我吃下才露出了笑容。

小姨她虽有两个孩子,但对我这个外甥女却格外疼爱,虽然我不常去看望她,但她心里却总装着我,用她的爱和热情滋养着我的成长。

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6

小时候,我和爷爷生活在乡下,那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

在红瓦土墙建成的民房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小时候,我们经常在这田野中“拜访”各色昆虫。清楚地记着,爷爷用竹条编了一个“小房子”,让我捉到的昆虫入住。我最爱一种蝈蝈,全身苍绿,一跳老高,不大好抓,有时一抓就一晌午。累了,就蹿到树荫下,倚在爷爷身上,听昆虫优美的狂欢曲。时间一长,便睡着了,每次醒来后却躺在了床上。

田野边就是爷爷住的地方,没有院墙,只有篱笆,有些破旧,但我觉得朴实,让人踏实。在院子里有一个简易的秋千。一个破旧的轮胎,几根结实的粗绳子,系在院子里那棵槐树上,它就成了我快乐的童年。每当我坐在秋千上玩耍时,爷爷总会站在一旁笑眯眯地望着我。爷爷的双手在秋千旁边来回收放,秋千也越荡越高,“飞”在空中的我笑得满脸通红。仰望天空,天是那么湛蓝,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

玩累了,爷爷把我抱起来,一同坐在秋千上给我讲故事。战争、穷困、屈辱……每当爷爷讲起过去那个年代的故事,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我爱上了这种老故事,更爱上了爷爷讲故事。

我最难以忘怀的便是爷爷烤的红薯了。冬天,天寒地冻,每当奶奶做完晚饭,爷爷就将红薯埋在草木灰里。隔上个半小时,爷爷就用他那粗糙的大手从滚烫的草木灰里扒出红薯,在地上摔几下,摔掉上面的灰土。红薯早已烤得外焦里嫩,滋滋作响。我也顾不得烫手,掰下一块来放到嘴边,立刻那特有的香甜味扑鼻而来。咬一口滚烫的红薯,嘴里吸溜着,舌头翻转着,还没仔细品尝那软绵香甜的味道,那块红薯便胡里胡涂地下了肚。一个红薯吃完,胃也暖了,身体也暖了,馋劲也解了。

篇6:初三那段岁月的作文

天阴沉沉的,看样子要下雨了。可是昨天把书包洗了,雨伞此时正懒洋洋的躺在家里面呢。糟糕,今天回去要淋湿了呢。这是一位同学走过来,热情的邀请我和她一起走,可是不一会,她的妈妈就来接她了,雨还在下,没有半分想要停下来的意思,她决定把伞给我,明天在还给她。那天好冷,可我的心口是那么的温暖。

我从小就粗心大意,做事马马虎虎。这一点经常在考试中体现出来,这里少个横,那里点写在一起了,高分就与我擦肩而过。这次重要的考试我居然又忘记带黑笔了。这时同学们又向我伸出援手,纷纷把他们的黑笔递过来。大概是受了同学们热心友善的影响,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记得上次的运动会,我们班的运动员上场了。原本还兴致勃勃的我们一下子就泄了气。因为我们在名单上还看见了一位八年级学姐的名字,那是个极擅长长跑的女孩。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比赛开始。可我们班却与第一名的距离逐渐拉大。“加油!”不知道是谁起的头,我们都站起来为她加油。可还是与第一名擦肩而过,我们纷纷跑过去安慰她。“人家还比我们大一岁呢。”“就是,第二名也不错啦。”于是原本难过的气氛再一次被欢乐取代。

或许以后,我们在一次初中的同学聚会上,谈到这些也会忍不住大笑,忍不住怀念这些岁月吧?

篇7:那段岁月作文800字

问问天空中的小鸟,什么是青春?问问脚下苍茫的大地,什么是青春?问问河边的垂柳,什么是青春?也许你会说,青春是短暂伤感的,总有一天我们会与它分别,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最美的时光我们已经拥有,我们曾经的青春之路上繁花盛开。

青春是一朵蓝色的花,一朵有着理想的花。有人说,蝴蝶飞不过沧海。我说,那是因为它不知道沧海那边有等待。彼岸有花开,花开在一片叫做“理想”的土壤上。把青春看做是一座通往理想的桥。在这座桥上,也许有人潮拥挤的时候,也许有要被淘汰掉的时候,只要我们坚信桥的对面有花开,手握住希望不放开,那些曾经流过的泪水、挥洒过的汗水不都是值得的吗?种下一朵蓝色的花,给自己一个不平凡的未来。

青春是一朵红色的花,一朵似火一样热情的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变得很珍惜身边作文wWw.ZuoWenWang.Net/的每一个朋友,也总会有那么一个知心的朋友,可以在一起畅谈彼此的未来。青春时期的友情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我们就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点,即使分隔两地,却总会在对方身后给与青春的伙伴无声的鼓励,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便能领会对方的意思。总会有一个人,愿意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总会有一个人,会在我们需要安慰或帮助的时候,向我们伸出双手;总会有一个人,从不把我们说的像刺猬一样的话放进心里。种下一朵红色的花,与我们的好友一同欣赏吧!

青春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有着不同的调子,不同的歌词;青春是一首读不完的、厚重的书,记载的故事渐渐尘封在心灵的最深处;青春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会在我们需要时,指明前进的方向,带领我们走出黑暗,冲向心中向往的光明。朋友,你说青春是什么?

篇8:忆昔,那段岁月

今年, 人教出版了新的英语辅导教材, 李雷和韩梅梅再度出现, 他们也和“80后”一样, 开始工作、结婚、养育孩子。他们的故事引发“80后”热议, 画着两人头像的T恤衫和杯子在小店里随处可见。

尽管《李雷与韩梅梅之歌》尚属“新鲜出炉”, 但“李雷与韩梅梅”却是网上近几年一直在讨论的“热点”。最早起源是2005年12月15日, 天涯八卦版出现了一个帖子:《中学英语课本中有一个奇怪的名字———HanMeimei》, 帖子很短, “其他人都是Tom、Lily等很通俗的名字, 按此规律中国女孩也应该叫王兰、李珊啊。编书的为什么要为女主角起这样一个名字呢?难道是为了纪念谁?”

网友最初的兴趣, 多数集中在李雷和韩梅梅的“爱情”上。在一本薄薄英语教材提供的人物关系基础上, 网友们以极大的热情, 丰富的想象力, 分析李雷和韩梅梅同书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两个课本中虚拟的人物在网络论坛里获得了生命。娱乐和恶搞充斥了最初的话题。

而今年新版的英语书里, 李雷和韩梅梅有了确定的未来———他们没有在一起。这个结局让一代人怅然若失, 也引发了新一轮话题讨论。

不同于第一轮的恶搞, 网友们在讨论这个“不尽如人意”的爱情结局时, 更多的是浓浓的怀旧。《李雷与韩梅梅之歌》中穿插了初中语音磁带中熟悉的“Lessonone”“Good Morning, teacher”……“好伤感, 想起曾经青涩的自己了”, “MissGao不知道怎么样了, 当初多么知性的熟女啊!”,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近日, 网上流行的《李雷与韩梅梅之歌》, 更是让许多人感叹、感慨:青春再也回不来了。

“一切从那本英语书开始的, 那书中的男孩Li Lei, 身边的女孩名叫Han Mei mei, 还有Ji m Li ly和Lucy, Ki t e Li n Tao和Uncle Wang, 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叫Polly他到处飞。

好多年没有再一次翻开它, 但那一段说的谁和谁, 偶尔还能细细回味, 书中他们的喜与悲, 书外身后的是与非, 还有隐隐约约和我一起长大的小暧昧。

后来听说Li Lei和Han Meimei, 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 Lucy回国Lily去了上海, 身边还有了那么多男朋友, Jim做了汽车公司经理, 娶了中国太太衣食无忧, Li Tao当了警察, Uncle Wang他去年退了休。

有点遗憾Li Lei和Han Meimei, 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 一样的是我们都有了个当初不曾遥想的以后, 还好Polly还活着, 就像我们当年的小美好, 他永远都不会老, 在心里不会飞走。”

有人说, 这意味着刚刚闯进社会主流的“80后”进入了集体怀旧时期, 机缘巧合般, 李雷和韩梅梅成了寄托着他们情绪的符号。有人说, 李雷和韩梅梅代表的不只是一段集体回忆, 更是“80后”成长轨迹, 是他们对社会急剧变迁的一种心理映射。

网友留言中, 无不透露着悠长的感伤:

◎令人伤感的不是Li lei&Han meimei, 而是我们永远远去的少年时光, 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 墙角边那三个低着头不知在看什么的女孩, 那个从来也不拉上拉链的书包, 大扫除时空气中呛人的尘土味, 那片蓝天下曾经微不足道的一切一切, 如今却只能在记忆中缅怀。

◎你我都曾是李雷和韩梅梅。我们的青春, 我们的懵懂, 我们的友谊, 我们的成长, 我们的爱情, 我们的事业, 我们的家庭……时间流水, 再回首是泪流满面。

◎多想某天醒来睁开眼, 发现自己坐在小学教室的课桌椅上。老师掷来的粉笔头正好打在额头上……Li Lei&Han Meimei, 谢谢你们与我们一起走过那一段单纯无忧的青葱岁月。

篇9:那段摇滚的青葱岁月

有些爱,是放在心底,彼此明了就好,即使永隔天涯,也了无遗憾,因为只是为了爱所以爱,没有犹豫也无从后悔,好像花开花落,自然而笃定。有的爱,只有远离烟火,才能达到永恒,像挂在夜空中的星星,晶莹,闪亮,相距甚远,相契以心。都明白,都了解,让要走的走吧,让想哭的哭吧,淋漓尽致就好。

只是,如果,有一间小小的阁楼,一扇朝北的窗,亲爱的,你愿意停下来,和我一起望星斗吗?

20年前,黑豹、唐朝、天堂……一个个摇滚青年背上刻着“摇滚不死”,胸前写着“摇滚是一种态度”,他们留着长发,放肆地活在只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和啤酒的世界。如今,已年近不惑的他们用文字的方式记录着那些摇滚光辉岁月里的激情体验和对摇滚与生命的爱。

周小寒,一个崇尚自由的普通女孩,曾经为摇滚和摇滚男孩儿狂,更因此与原天堂乐队的鼓手王勇喜结连理。在他们结婚十周年纪念时,小寒决定把流淌在文字里的那段属于摇滚的青春年華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于是便有了这本《爱在摇滚的岁月》。在小寒看来,摇滚中流淌的是他们的爱与恨,欢笑与悲伤,她要用文字祭奠那段美好的青葱岁月。

即便是对摇滚再不感冒的文艺青年,相信也会被小寒笔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感动。这里有着无数热血青年的璀璨年华,那样的激情澎湃,那样的纯粹坦荡,那样的纯美自然,那样的真挚洒脱,文字中流淌的不仅仅是青春的无悔,更是生命的光华,如熊熊烈火,燃烧掉所有的孤寂与落寞,迷茫与困惑。那些曾经的音乐伴随着辉煌和伤感,走过了我们的青春,走进了我们的生命。

昂扬的音乐把凄凉荒芜社会的每一处黑暗堕落聚焦到乐手们的心灵深处,轰地燃烧,化为灰烬。激动的节拍、强有力的鼓点肆意地敲击着时代的强音。在摇滚的世界里,人们重拾就算想放弃也不能放弃的承诺,从容、深刻地睥睨天下,美好与丑恶在他们眼中绝不可能沆瀣一气,真实、纯朴地记录这个时代才是摇滚乐手们心中不变的追逐。

整个新书发布会更像是一个摇滚大PARTY,多年不见的挚友共同分享着摇滚带给他们的极致快乐,极致美好。听着再熟悉不过的《花房姑娘》、《赵家老哥》、《坦白》……看着一张张不再青涩的面庞,我们不得不慨叹时光荏苒,摇滚向左,而我们已经向右,唯一不变的是那段摇滚中的青葱岁月。

摇滚依旧不死,岁月却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无情的印记,爱也好、恨也罢,唯一不变的是心中那段无悔而难忘的青春。

《80后自己的老照片》

作者 李维莉

出版 新华出版社

时间 2010年1月

定价 32元

本书是80后的集体自传,记述了80后小时候的童趣:棉花糖、跳房子、一休哥……;漫漫求学路上的乐与痛:求知的渴望、升学的压力、不公的竞争……;大学校园里的精彩生活:丰富的知识、相知的好友、甜蜜的恋爱……;走向社会后的不同境遇:或许意气风发、事业有成,或许在迷茫中追寻,但依旧坚持梦想,或许在蚁居中挣扎,但仍旧积蓄腾飞的力量……记录了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一代人的“心灵史”。

《重新发现社会》

作者 熊培云

出版 新星出版社

时间 2010年1月

定价 36元

一本叫做《重新发现社会》的书引起媒体和读者的热切关注,该书涉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的方方面面,既分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焕发社会的创造力,扶正个体的价值,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梁文道为该书作序,并认为该书准确地捕捉了近年来中国的时代精神,以及过去30年社会变化的要点。

《诈道》

作者 熊培云

出版 新星出版社

时间 2010年1月

定价 36元

作为商业圈初来乍到的新人,对商业规则和潜规则的陌生与迷茫,常常让年轻的创业者陷入莫名的猜忌、恐慌和躁动之中。诈道,不是简单的欺诈与被欺诈之路,而是记录了一个创业者的必经征程。

未创业者,无法体验创业之路是怎样的险峻,风景秀丽处固然让每个人神往,而一路上的险象环生却超过了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极限。《诈道》是让你旁观这一路风景的绝佳视角,献给那些刚刚走出校门和正在逃离职场的创业热血青年。

篇10: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

爷爷把麻袋放到小推车上吆喝:“去收白菜喽,谁要跟着去哦?”“爷爷,爷爷,我要去。”我从房中蹿出来,一边跑,一边提上未穿好的鞋子,一骨碌爬上小推车。爷爷笑了,帮我把散落出来的头发往帽子里塞了塞,又不知从哪拿出一个新的耳罩,捂在我的耳朵上,便出发了。

菜地离家不远,就隔着条油漆路。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园里大都是桃树和苹果树,还有颗核桃树。菜地就是在果园里的隙地开辟出来的。在冬天的菜地里,唯一长着绿叶的就数白菜和那几棵萝卜秧了。

一到菜地,我便埋头苦干。爷爷见了咯咯直笑:“别扎到手了哟。”爷爷的话音还未落地,我便感觉一阵刺痛传来,疼得我哇哇直叫。爷爷闻声而来,似乎早已预料,拿出纸巾包住我有点出血的手:“去石墩上坐会儿。要小心上面的刺啊。”

我坐在菜地边的石墩上,撅着嘴,抹着眼泪,手上残留的土屑和着泪被抹到了脸上,袖口也全是擦过的鼻涕。爷爷见了竟不自觉地笑了。爷爷笑起来像一朵花,朵朵皱纹映衬在脸上,让我也不自觉地笑了起来。一笑,凝固在脸上的土,也就掉下来了。

过了些许,爷爷拿来一块白白净净的白菜帮递给我:“尝尝不?又脆又甜哦!”“我吃我吃。”像我这种吃货,看见吃的便走不动道了。之前吃的白菜帮都是又苦又涩,还带着些土腥味,但爷爷种的白菜帮却又甜又脆,好吃极了。如果是白菜炖豆腐,那真是鲜,香,脆,嫩,让人赞不绝口。

回家的路上,爷爷推着我,我在坐在小推车上啃着白菜帮。见到熟人,便问我:“和爷上山去玩了?”“对呀,和爷爷去挖大白菜了。”

儿时最温暖的岁月,莫过于和爷爷一起去挖白菜了,冬天虽冷,有爷爷的陪伴,我就是避风港里的小公主。

篇11: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

我紧握着那张“沉重”的英语试卷,任凭泪水肆无忌惮地流淌,顾不得行人诧异的眼光。

不知不觉,夕阳携着余晖匆忙离去,我也快马加鞭地带着沮丧迈进家门。

“怎么了,闺女?”母亲看到我的沮丧,顿时脸上的笑容也散去了。我慢慢把那皱成一团的英语试卷展平,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的英语考砸了。”母亲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没有开口。我无精打采地走进了房间,默默地关上了门。

夜深了,屋里传来阵阵凉风,我才意识到要睡觉了。我边打着哈欠,边轻手轻脚地挪向洗手间。一向入睡很早的母亲,今天却有些反常,我借着门缝透出的点点灯光,看到母亲正在写着什么东西,桌子上还摆着几本厚厚的书。我很疑惑,但睡意袭来,我决定还是先休息。

清晨,趁母亲去厨房的空挡,我悄悄进入她的卧室。

呀!竟是厚厚的英语资料,还有那张皱巴巴的英语试卷。看到试卷上面满满的红色笔迹,我的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等我吃罢早餐,母亲便小心翼翼地把试卷放在我的面前,耐心地给我讲解起做错的题目。

篇12:那段温暖的岁月作文

这景色过于寻常了!

阖眼入梦,老屋门前那两棵老树的影子,在脑海里逐渐地清晰起来,那是两棵和父亲一般年纪的香椿树。

在春草吐露嫩绿的时节,父亲总会搭上梯子,从高高的树头上采摘最鲜嫩的椿芽。树下,一个流着鼻涕的小女孩,跑来跑去,捡拾着这份快乐,炉灶旁的母亲早已热好了水,等待着大自然最美味的馈赠。炊烟袅袅中,一盘油炸香椿,一盘椿芽炒鸡蛋在我的口水横流中上桌了。

一去经年,梯子上的父亲老了,树下的女孩长高了,炉灶旁的母亲两鬓斑白了,唯独不变的是那股醒神的椿芽香!

依然记得香椿树下的女孩找寻着最嫩的那朵椿芽,记得靠在梯头的父亲托着钩杆那一钩一转,记得狗娃子在那晚的夕阳里撒欢,斜晖金黄,铺满了整个院子,炉灶旁的母亲映着灶火,展露出满足的微笑……

“咔,咔”的声响唤醒了春天的节奏,一朵朵美味的椿芽飘然落地,女孩将它们浸润进大自然的清泉中,用手轻轻抚摸上面的灰尘,洗毕捞出,清泉依旧清凉,椿芽蓦然青翠。母亲在炉灶旁尽情展示着自己的厨艺,一放一舀间,香气悠然飘散,飘出了院子,引来了邻居的大婶和伙伴,热闹的气息围绕在灶台旁,散也散不去。拿出猴皮筋,一头系在香椿树上,另一头绕在伙伴的腰间,女孩蹦跳着、欢笑着沐浴在这片暖暖的夕阳里。

日月流转里,暖阳斜晖的景象早已经被历史所抛弃,唯有我,小心谨慎地将它们收进记忆的盒子里,像极了母亲整理的衣服,铺平压实,再要加上一把锁头,唯一的钥匙紧攥在我的手里。我怕别人不知道我存有了这份奇珍,时刻谨慎地想要展示炫耀,却又深怕别人知道了要抢,怕别人抢走后看过了,翻拣了,却又像破抹布一样地扔掉。

现如今,老家门口也仅剩下了这两棵树,一棵是香椿树,另一棵还是香椿树。

篇13: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也许您不知道三线建设,但是您也许知道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航天中心,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水电站和中国第二汽车厂这些中国响当当的企事业单位名字。这些,都是三线建设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

也许您不知道三线建设,但是您也许看过《青红》,看过《我11》,看过《山楂树之恋》。这三部电影的背景,就是三线建设。其中《青红》和《我11》的编导王小帅,出生5个月后随父母从上海搬迁到位于贵阳的三线建设企业的贵阳光学仪器厂。他在那里长大,俗称三线二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线建设,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又一度神秘的话题。从1964年到20世纪80年代,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包括工人、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内地大西北、大西南的丛山峡谷之中,苦战十余年,进行了一场鲜为人知但规模极其浩大的建设。

在备战的要求和“文革”的冲击下,三线建设的历程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影响深远,犹如一场激烈的战争。最后,在三线地区拔地而起了1100多个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它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50年后的今天,三线建设走进了历史博物馆(2013年8月,全国第一家三线建设博物馆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开馆),但作为几代人的特殊记忆,却始终挥之不去。在纪念三线建设5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缅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忆三线生活中的那些人和事……

上一篇:板房制度下一篇:2009绿色校园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