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换班好吗

2024-05-04

幼儿园换班好吗(精选5篇)

篇1:幼儿园换班好吗

幼儿园换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设计背景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潜在能量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课题。

《纲要》指出的“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其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等教育思想指导下,尝试开展换班教学让教师资源得到共享同时,使每个年龄段形成一种老师认识每一个孩子,孩子认识每一位老师的新局面。

二、设计目标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依靠实践中的反思和研究,不断改进和提高专业水平,希望通过换班教学让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讨论、案例反思等具体的教研活动中,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为孩子营造更加温馨、宽松、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集体、来自整个幼儿园的温暖与呵护,从而促进幼儿更加自信、更加快乐、更加全面的发展。为此我认为以换班教学为载体开展相关的尝试和研究。

三、设计内容

1、换班教学的模式

实施换班教学,就是在同一班段内以两位教师共同进班为前提,其中一位教师与其他班级的老师交换进行教学活动,一周一次。选择两位教师共同进班时进行换班教学,能够保证孩子身边始终有自己的老师在。了解、熟悉孩子们的班主任,能为进行换班的其他班级的老师,提供最适合本班孩子的支持与配合。

开学初期,由幼儿园制定出每周五换班顺序。以中班为例:

中一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三

(图一)

中三

(图二)第一、二周每班两位教师按图一的顺序各轮换一次;第三、四周教师按图二再次各轮换一次。以四周为一个周期。在确定换班顺序之后,再由年级段制订每周换班的教学内容。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教学的内容丰富有:舞蹈、早期阅读、围棋、小小主持人、名著、名曲、名画欣赏;创意手工、折纸等。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并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半日活动,在三个平行班中实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反思、改进,进而生成新的内容。这样,教师的资源更加充分地被开发,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三、换班教学的实施要点

在换班教学实施之前,经过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商讨,提出了换班的三个实施要点。

1、记录关键事件

“记录”能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复研究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平台。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能使教师清楚地看到幼儿的学习,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有没有价值。教师们有意识、有选择地记录换班教学中的各类事件,特别是关键事件,为事后回顾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所记录的关键事件包括:①记录换班教学较成功的教学案例;②记录个别孩子在换班中的不同表现;③记录其他教师运用的教育策略与方法等。教师在记录过程中对所记事件的筛选、理解、归纳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与成长过程。教研组定期组织专门的活动让教师相互交流个人的记录。例如中二班教师在观察与记录中发现,平时内向的哲哲小朋友,在中三班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异常活跃,能够大胆地发言并与换班教师交流。班主任在记录孩子的表现之后,不断分析引起孩子不同表现的原因。并在自己带班时继续关注这个小朋友,逐渐哲哲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以往的内向与胆小,明显的活泼、开放、大胆起来。这就是换班教学使教师在观察与记录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成功案例。

2、教师之间保持合作与交流

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好的新的观念,打破相互隔离,寻求与同事的合作与 帮助。换班教学需要面对一群不太了解但更能一视同仁的孩子,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显得更为重要。教玩具的准备,各班常规的相互了解,幼儿的不同表现,以及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等等,都可以在教师们的合作与交流中解决。教师应主动、积极地争取其他同伴、领导、教研组等的支持和帮助,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因为有同时的相互支持、配合与合作,强化了对幼儿的教育效果与效能,而且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在这样一种开放的对话的教师团体中实现。因此,幼儿园为全体教师提供与合作的交流的时间,每周有两个中午时间用来进行业务学习和段内商讨:总结前一段换班中出现的问题,将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避免和解决;共同设计换班教学的教学流程与策略;共同制作所需的教玩具以及课前准备等。有了这样的交流时间,有了想说就说的氛围,教师的行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3、不断反思和调整

反思要成为教师的一种日常的自觉行为。从管理的角度上看,要保证自我反

思经常化,制度化。要对实行换班教学后教师、幼儿、家长的反映进行反思,要对换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调整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记得在一次设计名片的活动中,最后一个环节是三个班级孩子互相赠送名片,以此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中三班的许多孩子在交到了新朋友之后,却没将名片和他人进行交换,有的交换之后,还偷偷地换了回来。孩子道出了其中原因:“他们画的名片太难看了。”这时我们的教师就反思是各班孩子发展差异太大,还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投放材料及指导策略出现了问题。活动结束后,中段的几位老师主动的聚在一起共同讨论这一现象,并再次进行实施。结果发现:孩子的发展差异只是一个假象,由于当时中三班执教的是一位有十年教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引导幼儿设计名片时,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及已有的生活的经验。因此,孩子们掌握了名片设计的要点,在设计时很有自己的创意。中一和中二两为教师是毕业一年的新教师,在指导时没有突出名片的主要特征,幼儿在制作时不知该如何做,提供的材料也不利于幼儿操作,导致孩子的作品质量出现巨大的差异。

四、效果与评估

(一)换班教学与幼儿的发展。

1、换班教学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开放的心理环境。

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是新《纲要》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换班数学中,相对于其他班级来说教师对自己班的孩子期望值偏高、要求较多,教师常常被幼儿的消极行为所困扰,为了纠正幼儿的行为而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效率及状态。相反,对其他班的孩子在气氛上是宽容的和接纳的。对孩子的行为往往能用积极的姿态进行建议,这对于教师本人是愉快的。而当我们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幼儿、去和幼儿互动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促使幼儿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这也正是《纲要》里所讲的“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的原意。换班教学,为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当宽松、和谐,接纳、关爱的心理环境。

2、换班教学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快速发展。

幼儿与他人特别是成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需要我们为其提供机会,创设条件。换班教学之后,幼儿从与两位教师的交流发展到了六位,从与其他班教师的生疏发展到熟悉接纳。以往孩子向幼儿园其他教师问好,需要我们提醒、暗示,如今孩子们都会非常主动地与老师打招呼。中三班的小男孩翁立一,他的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交往问题,可就是他在教室门口单独遇到园长,主动地说:“园长,您好!进来看看?”大方的举动让老师们惊讶。还有一位教师在幼儿园教研活动中,设计了一个幼儿与听课老师自由表演的环节,发现包括平时最胆小的几个孩子在内,都主动地找到自己熟悉的或陌生的老师进行表演,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或动作进行了表达。这是一个飞跃,是换班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二)换班教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1、换班教学使教师资源得到共享,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纲要》中特别指出“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有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年长的有经验;年轻的有活力;好动的可以培养孩子快乐开朗的个性;冷静的可以让孩子领略细腻与宽容。换班教学之后,孩子们接触的是六位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亲切的、自由的、严谨的等,孩子必定会对不同的老师、不同的风格,采取不同的态度与反应。恰恰就是这些不同,丰富了孩子的学习与交往的经验。而对教师而言,其他班老师的教学风格与态度、方法与策略,对自己是一种暗示,一种影响,并象一面镜子反射出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那些好方法、好经验不断地被吸收、应用,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地被修正,起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作用。就象一个“合资”的“资源银行”每一个人都是投资者,又是获益者,是可以共享信息资源的人。

2、换班教学迫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能在教学中反思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它能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使之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真正会反思的教师很少。通过换班教学,教师借助于其他班级孩子的发展和其他老师在本班的教育行为来分析、判断自身所实践的教育教学哪些是适宜的?哪些是不适宜的?为什么?这些分析与判断是反思实践的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1)教师对自己教育态度的反思

每当在其他班级组织活动,教师都会觉得别的班级的孩子很乖连平时调皮的孩子也不淘气了。原因可能来自于孩子对其他老师的拘谨与克制,可是,不能否认,教师的态度变了,变得宽容了,变得和蔼了,变得可以用积极的态度会应对孩子消极的行为了。那么对自己班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容易急燥呢?是“爱之深、责之切”还是缺乏了正确的教育态度呢?(2)教师对班级常规的反思 在进行换班之前,有些教师在手工活动之后总是让孩子自由地去玩自己的作品,自己却匆匆的替他们整理着剪刀、胶水,收拾着桌子、椅子、碎纸屑。从小班的满地都是到大班的些许小纸,以为孩子进步很大。自从换班教学之后,看到其他班级的孩子专心地制作、自觉地整理,这时才深深地意识到,教师盲目的“勤快”让孩子失去了多少好习惯养成的机会。我们老师每天都会对家长们说“请放手”,自己也很容易陷入了包办代替的泥潭。(3)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反思。教师在换班的过程中,非常清楚的了解了自己班级孩子的发展与其他班级孩子的差距与优势所在,也能改变对个别孩子固有的看法。有了这些比较,教师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会扬长避短。对班级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从幼儿的眼睛中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是一件奇妙的事情。《纲要》强调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换班教学,让我们从孩子眼中,其他教师身上看到自己,从而能够正确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五、“温馨”的思考

1、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与拓展。

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与第一阶段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与丰富,特别是名著、名画、名曲欣赏,每一位教师都花了很多心思进行选择与设计,并制作了许多课件,孩子们也从中领略了名著的经典、名画的风范、名曲的悠扬。但是教师的特长、幼儿的兴趣点等都还有挖掘的余地,内容中还缺少了涉及科学领域、社会性领域、健康领域的活动,经过选择与设计能够进一步丰富换班教学的内容。

2、师幼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爱不能分享,教师对孩子爱也是如此。自己班级的孩子再顽皮、再捣蛋,仍旧会深深地去爱他们,而对其他班级的孩子,更多的是出于责任、礼貌甚至是任务的完成,师幼之间缺乏的是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然而,不管是师生相互认识或相互作用的行为,还是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无不与师生情感交流直接相关,它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而信其道”。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的动机更强,效果更好。

3、部分教师“配合”的意识强于“主人”的意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几个重要因素:教育信念和态度,知识和技能,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等。其中教育信念和态度、知识和能力能使教师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则保证教师如何不断自觉地促进专业成长,它是教师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换班教学得到了教师们的积极配合,为了保证换班教学的正常开展,我们放弃了几次在周五外出的学习机会;为了保证换班教学的正常开展,中大班的教师们绞尽脑汁选择、设计教学内容。然而,部分教师更多的是“配合”幼儿园的计划,而很少有“主人”的角色意识,从而影响了换班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在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换班教学成了流于形式的“痛苦”的事,为换班而换班的教学行为让原本充满创意的换班活动失去了魅力

让教学回归到教学的基本元素中来,让教师更多地关注集体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成为教学的主人,真正实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推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为此庆丰艺术幼儿园开展了“走班上课、一课多研”为主题的每月教研活动。

教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选择一活动内容,从不同角度切入,分别进行实践研究活动。在自我设计、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上课。第一次活动后,老师们对活动方案中不适合的部分、活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老师与孩子间的互动等方面进行反思,再次“备课”,修改教案,然后到平行班进行换班上课。活动后,再次比较不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探索适合的方式方法,真正使“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

“换班上课”的活动开展,有效地激发了老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沟通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联系,转变了老师的教育观念,实现了理念向行为的转化,引发老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从而渐渐养成了反思、研究的习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2:幼儿园换班好吗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一日活动常规,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师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为提高教师互动交流力度,促进各自日常工作的科学与合理化发展,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一日活动常规,特组织本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相互了解,彼此交流,学习别的班级管理班级的科学方法和有效策略。2.角色互换,彼此体验,尝试在不同的班级之中不同管理方法的运用。3.认识、了解幼儿园各班每位幼儿,加强师幼之间互动与情感交流。

三、操作方法

1.互换班级实践活动

每位教师利用自己的配班时间与其他班配班教师互换班级,在所换班级内进行保育和配班活动,观摩所在班级主班教师的组织教学及一日活动各环节落实。安全责任随所在班级而改变。2.互换班级研讨活动

两个教研组分别利用各自教研活动时间研讨这样做的好处,发现自己所换班级在管理班级方面的优势,反思自己在日常管理中的不足。相互交流,探讨优化一日常规的科学方法和策略。3.互换班级反思活动

根据实践活动和研讨活动,写出个人对于本次互换活动的反思和小结。意在发现别人优势,体验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班级工作的辛苦,找准下一步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换班实践活动让教师充分学习

经历了两周互换班级实践活动,每位教师与其他班配班教师互换了班级,在所换班级内进行保育和配班活动,观摩了所在班级主班教师的组织教学及一日活动各环节落实。每位教师都与幼儿园内其他7位老师进行了一次配班,每位老师都有两次机会去另外3个班级进行组织教学,充分为教师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换班期间教师的责任心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认真负责,同时,让全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认识了解了幼儿园的每位教师。

二、换班研讨活动让教师畅所欲言

换班活动结束后,两个教研组分别利用教研活动研讨了相互的心得体会,发现了自己所换班级在管理班级方面的优势,大家就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畅所欲言,纷纷肯定其他班级工作的亮点,对比自己工作中的不足,起到了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如大家一致感受到小班两位教师工作的细心、耐心与责任心比其他班级更为突出;感受到中一班两位教师对幼儿倾听、进餐、户外活动等一日常规的良好培养;看到到中二班幼儿自我管理的效果与提高幼儿自律性的优势;了解到了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和起床后对幼儿喝水环节的有效组织。

三、换班反思活动明确班级管理思路

根据实践活动和研讨活动,每位教师就各班工作的优势和本班工作思路的反思两大方面进行了书面小结。小结活动中,每位老师都能客观真实地欣赏其他班级工作的优点,并一一列举说明。同时,就自己班级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如我们在交流中发现书包妨碍幼儿的一日活动和占用幼儿活动空间的局限性时,经过协商中班和大班幼儿不再带书包来园,改变了幼儿园原有的传统,非常有利于幼儿日常活动和教师的常规管理。大家发现大班起床后把水杯放在桌面利于监督每个孩子喝到充足数量的水,就纷纷效仿,达成了让每位幼儿喝上充足水的一致要求。大家还纷纷愿意尝试学习中二班让幼儿自我管理的策略,以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总之,大家都能找准下一步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教育质量的目的。正如一位老师深有体会地感慨:“幼儿园里无小事,事事是大事!”

篇3:去幼儿园玩,好吗?

孩子去幼儿园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孩子不会考虑,家长却不得不考虑。两岁半,是相对“标准”的小小班入园年龄,我家附近的幼儿园学位一年比一年紧张,早一年入园比晚一年容易得多。让孩子上个幼儿园如此艰难,如果不考虑清楚孩子们上幼儿园干吗,哪来力量折腾入园这一摊子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依然是很多家长的指导思想,他们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成才”,但更多的家长可能没想那么多,大部分的孩子这个年纪上幼儿园,那么我们家也上吧,随大流最好最有安全感。

我送孩子上幼儿园,是让孩子多一个地方玩。幼儿园,不仅为孩子提供了新的游戏,也提供了新的玩伴。如何才能判断孩子能上幼儿园了呢?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具备了离得开家、离得开父母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是需要练习的,除了在入园前充分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还需要对孩子进行入园的生活能力和心理训练。比如孩子是否具备基本的表达需求的能力,如告诉老师渴了、要上厕所等;除了父母,他是否和“外人”单独相处过;他是否懂得与同龄的孩子相处等等。如果这些没有准备好,即使孩子三岁四岁,仍然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反之,孩子都准备好了,早点也是可行的。

每年入园季,幼儿园门的景象都是一样的:孩子哇哇大哭,父母“狠心”抛下,甚至还上演拉扯大战,用相对剧烈的方式抵挡入园焦虑。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孩子大一点,入园焦虑就少一些,但是孩子准备得充足一点,入园焦虑自然会少一些。孩子晚一年上或少上几天幼儿园,为什么不可以呢?其实错不过什么的。

每天早晨送女儿上幼儿园,我都会在说再见时亲亲她,祝她玩得开心。如果她哪天觉得上幼儿园时不大开心,更愿意和我玩时,我就会把她留在家中,陪她玩,或者带她出去玩。我认为,对于三四岁的孩子,玩得开心远比会唱什么歌、会背什么诗重要得多,再加上我又没有让孩子在人前表演而倍感自豪的需要。如果我要去旅行,当然也是要带上孩子,要知道,上小学可不那么好请假了。

我也始终相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然,指的是愿意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所以,上幼儿园这事,大可不必着急,如果你又是全职爸爸或妈妈,把孩子留在身边,与你一起玩耍、游戏,一起亲子阅读,一起做家务,多多地亲近自然,那时光对孩子来说,将是多么美好。可以游戏、阅读和亲近自然的童年不会不快乐,幼儿自己不一定能做到,有心的父母一定能。

如果因为各种缘故,只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那么也请家长端正态度,我们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玩的,不是去学习知识的。有了这个态度,等他自理能力更强一点,心智更成熟点再去,孩子会玩得更开心一些。

篇4:过早开发幼儿智力好吗?

去年11月,北京召开了由全国政协、国务院、教育部、卫生部、全国妇联、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儿童早期发展高层论坛”,论坛上发布了题为《让每一个儿童拥有良好的人生开端》的倡议书,指出:“很多家长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宣传和“拔苗助长”的做法……”

不夸张地说,在我们身边,像“智力启蒙”、“潜能开发”、“天才宝贝”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某《0岁方案》的广告语是“让您的孩子三岁前认识三千个汉字,达到小学毕业的水平。”

疑问:婴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成长的前4年,要发展出一生50%的学习能力,构建主要的学习途径,以后的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但是,这部分最关键的学习能力,绝不是通过学习认字和数学这些抽象知识培养出来的!

孩子在婴幼儿阶段,需要完成包括:感官、语言、大动作和细微动作、秩序、社会规范等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学习,孩子的感官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都会在这个时期到来。

所以,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也是对一生发展最至关重要的,而这些需要通过真正属于他们的“游戏”自发地去学。所以,不让孩子提前学识字和数学,绝不是“不学无术”的放养!

疑问:抽象学习的敏感期能提前吗?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两岁不到时,就非常喜欢数字、数数,也非常喜欢各种抽象符号,现在数学理解力非常强。”所以她认为,“孩子学习及智能是有一定的敏感期的,但时间却是不确定的,没有适合所有孩子的所谓的敏感期。”

孩子的敏感期真的会大幅度提前吗?虽然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但都是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家们研究和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是在客观的条件下,基于大量的观察和实践得出来的。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包围在数字、文字这样的抽象符号中间,——经常可以看到家长抱着小婴儿,手指某个文字或是数字教孩子,这样的环境下,不是孩子的敏感期提前,而是因为让孩子提前接触了大量的抽象符号,同时,孩子的身边没有符合他实际年龄需要的环境配置,从而出现提前对抽象符号“感兴趣”的现象。

关注:过早的抽象学习,阻碍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

孩子天生就会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会尽自己的可能去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当孩子还没有对真实世界具备足够的观察和体验时,如果过早地进行抽象知识学习,会把孩子的注意力人为地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丧失很多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和思考。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叫毛毛(化名)的孩子,2岁就学习了数学和文字。毛毛不管在哪里,他的注意力总是停留在数学符号和文字上。走在路上,他只看路牌、公共汽车上和广告牌上的数字和站名,在小区玩耍,只看健身器械使用说明上的文字和数字,几乎不去关注其他的事情。在毛毛画的画中,只有数字,没有其他的内容。在本应运用感觉器官充分体验真实世界的时候,他的思维却过早地被抽象符号束缚住了。

如果反过来,让孩子经过对实物的充分体验后,他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符号和抽象思维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孩子整体的思维体系,在前几年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孩子能够结合身边的实际去展开学习,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需要,学习的兴趣高、效果好。

关注:过早学习抽象知识,还会带来三个负面作用。

有的妈妈觉得:“快乐学知识与符合孩子天性的玩耍并不矛盾啊,两方面都重视不更好吗?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到对立面呢?”。虽然学习知识的过程可以设计得很有趣,但是,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提前学习,除了前面说的弊端,还会给孩子带来三个负面作用:

1、过早的读写算活动,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尽管这些知识性学习的过程,可以设计得很有趣,但是,抽象的智力学习本身,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紧张,需要消耗孩子很多内在的能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正常发育。

2、过早的智力学习,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正常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需要并行发展。由于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强调某方面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过早进行智力学习,孩子的其他能力,比如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

3、实际感觉经验不足,会带来情感方面的问题。在抽象学习之前,孩子需要充分接触真实的世界,通过大量的游戏和运动,来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大脑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 提前的抽象学习可能造成孩子感觉经验缺失,这将破坏人类天性中的爱、兴趣、好奇心和同情,从而可能会导致:冷淡、孤僻、漠不关心、迟钝、缺少同情心和麻木不仁。

热点:超前智力开发,并不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现在很多早期智力开发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大都是上个世纪的研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追踪观察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很多人为的早期智力开发,并不能取得提高智商的预期效果。

,美国社会学家发表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人为的干预可以在短期内把智商提高七八分,但是当人为干预消失后,这些被提高的智商基本上会降回来。”

208月华盛顿大学公布研究结果,“小小爱因斯坦”系列对孩子的智力成长有负面作用;8-16个月的孩子, 每天看1个小时此类DVD,其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会降低17%。

篇5:幼儿园换班好吗

今天的绘画主题是“我的朋友”,在交代完绘画要求之后:孩子们便忙碌起来。他们画得可起劲了.有的在画奥特曼,粗粗的线条倒也抓住了奥特曼的几分特征,有的在画小狗,正方形的脑袋上还扎着两条小辫……欣赏孩子的绘画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这时,我发现蕾蕾一动不动地趴在桌子上,便走过去轻声问:“蕾蕾,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呀?”蕾蕾摇摇头,把断了头的铅笔举起来让我看,我顿时明白了,原来是她的铅笔头断了。看着蕾蕾被动的表情.我的眼前浮现起她平时表现的镜头:鞋带开了,说声“老师,我的鞋带开了”然后把脚伸向老师;吃袋装饼干时,总是让老师帮忙把包装打开;想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时,也总是请老师帮忙……平时,老师们总认为这是“举手之劳”,便轻而易举地帮助了她。是不是我们老师的“勤”造就了蕾蕾的“惰”?

看着此时茫然无助的蕾蕾,我想起了《幼教园地》中有一篇文章曾写过《做一个懒老师》,此时,我何不也偷一回懒呢!我没有直接拿笔给她,而是对她说:“蕾蕾,你看,有的小朋友已经画完了,你去借他们的笔用,好不好?”我想逼她开口,让她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蕾蕾看了看我,低下了头,好像很为难的.样子。我鼓励她说:“你平时不是最喜欢和月月玩嘛,可以去借她的用,她肯定会借给你。”我把蕾蕾拉起来,催她去,可她还在犹豫;我又给她加油:“如果她不肯借给你,我就帮你借:”蕾蕾这才好像有点信心,慢腾腾地向月月走去。看着她对着月月欲言又止的样子,真让我着急;当她再一次转过头来祈求我的帮助时,我告诉她:“蕾蕾,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在我鼓励下,蕾蕾终于开口了:“月月,借你的笔给我用用,好吗?”“噢,用吧!”月月笑着把笔递给了蕾蕾。蕾蕾接过铅笔,高兴地跑到座位上画画去了,我也长舒了一口气。我真感激月月,是她让蕾蕾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心理的满足。我想,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蕾蕾在下次求助时,就不会这样拘谨了。

上一篇:从有效教学到高效课堂下一篇:版地板砖采购合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