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经济学考研

2024-05-23

厦门大学经济学考研(精选6篇)

篇1:厦门大学经济学考研

2018厦门大学经济学考研经验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是厦门大学最重要的支柱学院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经济学教学科研重镇之一。下面是凯程整理了厦门大学考研学长为大家总结的考研经验。以供2018经济学考研学子使用。

题记:时至今日,终于收到录取通知书。并没有那么激动,因为早在3月底就已经可以查到拟录取名单了。所以剩下的是一份安心,自然也觉得应当整理一些好的建议,留给下一届的考生们。

先说三点:

一、我并非应届生,而且属于跨专业考研,所以想要二战的朋友我的经验应该更能感同身受;

二、我是在家复习,所以并没有自习室、图书馆这样的环境,所以我的学习多半是在电脑的陪伴下进行的;

三、我一战成绩340,二战成绩385,可以说是学得并不好,写这么多只能说希望对你们有哪怕一点点的帮助。

第一次考研不想多说,可能也跟大部分同学一样,容易偏离重心,会抓不住复习重点,干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比如说花了大量时间背单词,但却没有背下来;数学看到学不明白的章节就会卡住进度;比如在英语和政治上花了太多时间。毕竟大学是生物专业,对数学要求很低,特别是高等数学下册的内容基本上没怎么讲。所以在学数学,即便是数学三都有很多地方看不懂,就比如我特别怕二重积分、级数、微分方程、中值定理、二次型、二维随机变量这些块,也不知道去网上找一些课程,学校没有人考数学,没有人交流,也没有数学培训班来这里上课。专业课也是刚接触,一看就犯困,那么厚的书,厦大的两本书虽然有很多例子,但是也比较啰嗦,章节很多,无法形成只是脉络,所以这两科学得很吃力。所以就把大部分的时间来学英语和政治了。这是比较致命的错误,因为这两科拉不开分数。最后我第一年前两科的分数是72,67算是不错了,但数学和专业课成绩惨不忍睹,成绩才刚过国家线。所以今年我能考上,其实也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但是也要告诉大家,福建卷英语和政治改的相对比较松,拉不开什么成绩,我比我好几个考北京上海的同学英语政治成绩都高,虽然也可能是确实学得好,但是考完对了客观题的答案,一估分,就知道主观题没怎么扣了。

其次说一下我去年考研的情况。为了给大家合理的参考,我尽可能细致的细数一下第二年考研的每一步。因为在家人的建议下,参加了去年9月中旬的司法考试,所以我开始复习考研的时间是9月20号左右,正式进入状态应该是在10月初。准备时间不是很充分,而且9月之前一直在看的法律跟我第一次考研所考的经济学相去甚远。当时基本上有想放弃考研,但又无法确保司法考试一定会通过,考研毕竟有了一年经验,也算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于是又重买了书开始准备了(我用的书和各科学习的建议后面会有系统的总结,这里就让大家先看故事了)。当时有很多不同的建议,有家人建议我改考法学,也有朋友建议我放弃考厦大这么好的学校。最后我都没有采纳,原因是不同的学校都要换书,准备时间不够,更不要说不同的专业;其次我坚信考厦大也有特别的好处:

1、院基本线几年在380,一出成绩就可以大概知道自己能否有希望,省去一堆揪心难熬等国家线的日子(一战的朋友没有经历过,是不会知道等待命运被决定的过程是非常煎熬的);

2、作为自主划线学校,厦大复试特别快,3月份就能知道结果,不影响调剂,但如果改报差一点的学校,复试基本上要等4月份,知道结果后所有机会都没了。

3、福建改卷相对于一系列考研大省会偏松,虽然大家都一样松,但是要是考不上厦大,非要调剂到其他学校,分数好看容易调剂。

4、厦门大学的经济学专业课卷子出的相当基础,没有偏题怪题,有做过其他学校的卷子,有些计算题连题目都看不懂,不要说在规定时间解出来了,厦大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计算题相对都比较简单,而且看过真题的人应该也能发现,厦大真题重复率很高,碰到一样的题目能省去好多思考的时间。所以,在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还是准备考厦大,只是换一个相对好考的专业。(也相信大家,考厦大经院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如果最后状态不佳也建议不要轻易换学校,因为考不想考的学校,动力就会掉一个等级)。数学

因为刚开始很难进入状态,毕竟是在家,周围根本没有学习环境。数学根本静不下心来看,复习全书,如此之厚,一看就心烦。我只好先看了政治,在网上下了一系列课程,我是觉得听谁的无所谓,只要你能找得到讲义,就可以下来听,毕竟是帮你把课程梳理一遍。我第一年是报了班,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次就只是从网上down了一些最新课程的音频。因为我们考司法考试有个习惯就是,听课件音频习惯加速听,因为课程太多根本听不过来,所以我就把这个方法借鉴到考研上。安卓手机基本上可以下载一个叫audiospeedchanger的软件,你把政治的音频放入手机特定的文件夹,然后可以调速度到1.5倍来听,这样,既省时间,又不容易走神。如果你有发现你特别喜欢的老师,请把课程音频留住,考前也要再听一遍确保记忆,只不过12月份再听的时候,可以放在睡觉前,吃饭时加速听。政治

经过了政治课的预热后,我就开始整理政治背诵点,因为各个老师一般都会结合今年的时事,讲一些大题命题点,我就把这些大题命题点的答题关键句全部按专题输入到word文档里。哲学的部分,强烈建议大家看一下03年到14年的真题大题的答题句(当然是在听完哲学课,你对哲学已经建立了一定框架的基础上;如果哲学根本学不进去,那就不要这样做了,因为哲学分析题很难,努力不努力差不了几分),我就是把历年哲学题的答题精要都整理到word里面,天天浏览,而且这些答题关键句几乎牵涉到哲学所有能出大题点的地方。如果大家懒得去做,哲学部分我可以把我整理的发给大家。只是大家在整理的过程中也算是一种学习。其他科就不看真题,就看听课老师建议和他们抓的大题点,整理各科核心答题句,我在10月之前,就已经把政治五道大题的可能点分类整理好打印出来随时浏览了。英语

政治准备完,我就开始准备英语作文。在第二年考试,我更相信,像英语作文都是提前准备出来的。那些考场上现写的,或者最后一个月期待押题班的,或者直接套用模板都是拿一年的时间在开玩笑。既然选择了考厦大,就不能抱有相信奇迹的态度,更不要说我是第二年考,没有退路可言。英语阅读,单词,6月份就可以开始准备了。但是到了10月份,你还把重点放在阅读上,就有一点危险了,因为那是基本功,10月份开始后的时间已经要开始模考英语真题,准备英语作文了。我强烈建议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事先把12月份扣除。因为你12月份还有很多很多你想不到的事情要做,所以你事先如果在12月份安排了众多你现在都不想去碰的东西,在那个焦躁期,你很难去碰,就比如英语作文,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们,你们现在都不想动笔,12月份更难,而且会加重你的焦虑。越害怕的事情应当越先搞定,这样后面会很舒服,就比如我去年考研12月份就很放松。所以在你的考研规划中,先不要给12月份安排至关重要的计划。专业课

之后就开始准备专业课。厦大专业课考的会比较基础,而且真题重复率很高。所以真题最好打印出来,我也是在论坛上找的。另外因为在家就比较适合电脑学习,我也基本上用电脑做笔记,把核心的大题句子打在一份文件里,再打印出来看,化繁为简。但是在学校的朋友不经常用电脑,可以试着用一些同步的笔记软件,比如我用的有道云。保存在电脑上,手机一同步,核心的笔记在手机上就可以看,我经常就带着一个手机去家里附近的小公园背书。你们也可以把笔记整理到手机里,电脑一同步,就可以打印出来。要知道手写的笔记写是写的很快很方便,但是不好复习,我第一年做了n多笔记,最后一个月拿出来看的没有多少。因为很多之前做的笔记后面发现是不必要的,或者又太乱了,但是电脑编辑可以复制黏贴,不管你写多少东西,你都可以挑核心的单独另外保存出来,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化繁为简的功效。我一遍一遍的筛选知识点,去掉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到考试前,终于把宏微观笔记浓缩在10来页A式纸上。

篇2:厦门大学经济学考研

昨天经院公布了拟录取名单,看到自己被录取了。接触论坛的这一年多以来从来没有发过贴回过复,但论坛上师哥师姐的经验分享给了自己很多帮助。今天自己被录取了,也将成为考研师弟师妹们的“前辈”,所以决定谈谈自己的经验,作为对论坛的回馈和对师弟师妹们的鼓励吧.

802经济学考政经、微经、宏经三门,专业课满分150分,12年和都是三门各占50分,07到是按照简答、计算、论述三个部分出题,07前之前的真题除了政经部分和流派部分,其他的参考意义就不是很大了,因为07年之后的题开始注重计算题,难度比以前大了不少,所以真题把最近几年的研究透就可以了。因为人大是不公布历年真题的,自然更没有官方答案。所以我答案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从历年真题中找到出题的重点和趋势。

一、政经

之前看论坛的师哥师姐推荐的是宋涛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我就是这样复习的。我暑假开始看的专业课,然后花了三个星期时间边看这两本书边自己整理了一份笔记,逄锦聚的书有配套的金圣才的辅导书,宋涛的则没有。但是看了辅导书之后我个人觉得笔记还是自己整理的好,比较系统,也方便后来背政经的时候梳理思路,而且逄锦聚配套的那本金圣才的辅导书课后答案给的并不好,有些太长了,真正的考试不可能有时间写那么多,而且课后题答案一般都是原书内容,含金量并不大。大家复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政经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很死,是完全可以在书上找到的,所以我觉得参考书没有必要。第一遍看政经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梳理整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帮助自己理解原理(主要是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就是找准要点背)。

第二遍看政经是10月中看完一遍微经和宏经之后,这一遍我就对照历年的真题把每年的考点标注在自己总结的笔记上,然后就会发现人大政经出题重点是很有规律的,比如劳动价值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有机构成、社会资本再生产、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和分配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出题的部分全都是核心的重点,所以大家复习好这些就没什么问题了。

至于社会主义部分的题目一般比较与时俱进,的题考了十六大的内容,的题考了十七大的内容,13年的题就考了十八大的内容。当时因为复习政治和政经,我对十八大是很关注的,十八大和经济相关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底下有五个小标题,我当时就觉得社会主义的论述肯定就考这个了,然后就信心满满的把这部分拼了老命都背了下来。结果13年考的虽然也是十八大部分,但是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共同富裕”,当时在考场上郁闷了一下,不过这个题目比较宽泛,而且背了那么多政治和政经,所以也答得还可以。

回到正题,第二遍看的时候我买了一本金圣才的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整个系列的政经、微经、宏经我都买了),然后勾画出自己认为比较重点的题目,和人大历年政经的真题整理到了一起,就成了我之后背诵政经的资料。然后从十一月初开始,我就每天抽出一到两个小时复习政经,一遍一遍的看加深印象,十二月的时候就每天三个小时的背,最初是每天背两章,然后一遍遍的越来越快,每天背四章、五章、整个资本主义部分、整个社会主义部分……所以今年看到政经真题的时候,那些题目都是再熟悉不过了。

大家一定要重视政经,因为微经和宏经的题比较活,政经算是得分最容易的部分了,所以这科没什么技巧可言,丢分导致给专业课拉分就太可惜了。值得提一下的是,11年和今年的专业课都考到了政经的计算题,11年是关于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今年是关于价值、价格和供求的计算题,11年的计算题书中有类似的题目,只要明白原理很很容易的,13年的这道计算题两本书都没有涉及,大家还是单独准备一些比较好。

二、微经

微经我用的书是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尼克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金圣才的《名校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微观部分)》。前三本难度递增,高鸿业是最基础的,也是大家应该最重视的,很多学校本科微经都用的这本教材,总之是一定要烂熟于心的一本书。

我是在暑假看完第一遍政经之后看的高鸿业的微经,一边看一边整理出一份笔记,我觉得整理笔记的过程是提取书中精华的过程,同时自己写的.时候要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这一定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另外,微经有很多图,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就会对各种曲线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防止那种“看到图知道怎么回事,考试让画就画不出来”的情况。而且后期复习的时候基本就不看书了,就一直在看自己的笔记。

看完高鸿业后,我就开始看尼克尔森的中级微经,真的挺难的,这本书同样是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但是进度就慢了很多,一个下午就能看书加做题就只能完成一章的样子。第一遍看书做课后题的过程就是被虐的过程,我买了金圣才配套的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因为没有这本书的话我课后题有一般都不太会……尼克尔森的中微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因为近三年的考题都从书中课后题出了原题,有的就是改了下数字,有的甚至只改了题干背景,连数字都没有改。

比如计算题第一题是第四章课后题第4题,11年第8题是第8章的第6题,12年的第8题是第12章的第8题,今年的微经的第2题和第12章的第10题类似,所以这本书一定要好好看,第一遍做题时可能比较困难,以后就好多了,第二遍看的时候我就把比较重点的题目和自己不太会的题目圈出来了,第三遍的时候就只看了这些题目。还有一点一定要说,就是大家不要认为只可能考在经济背景下的题目,有些数学理论也一定要搞清楚,尼克尔森的中微前两章就是数学基础,当时我觉得这个不会单考就没怎么重视,结果今年微经部分第一题就让判断这个效用函数是不是拟凹的,我当时印象比较模糊了,就凭着自己印象中的公式写了上去,考完查书一看,公式是对了,结论记反了,当时那个悔恨啊……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哪个会考哪个不会考,每个地方都要仔细复习,重点地方重点复习!

再说说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本就更难了,介于中微和高微之间,整本书数学推导和证明的地方非常多,这本书建议大家没时间就不要看了,但可以做做他的课后题,我也是用的金圣才的课后习题和拓展题详解,平新乔这本书的课后题难度是递增的,有个别和尼克尔森是重复的,大家仔细把课后题做一遍,会觉得得到了很大提升,知识就更加牢固了,而且和尼克尔森的书起到了很好的相互补充作用。

第二遍复习的时候我对照着历年真题,把每年微观部分的题都在笔记相应的地方抄了下来,同样发现了人大出题的重点,比如消费-需求曲线的推导、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吉芬商品、垄断和福利损失、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个条件、微观市场失灵等。有些题目在历年真题中重复出现了两三次,所以自己的复习就变得更有针对性。

第二遍复习的时候我同时配合着自己的进度看了金圣才的《名校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微观部分)》,看完一遍书之后就会有一种触类旁通的感觉,而且到了复习的这个阶段,自己也能够大概判断哪些题出的好,哪些题没什么技术含量,今年微经关于效用的一道计算题的类型就在各高校的考研题中出现了好几次,所以看到题的时候就做的非常顺利。看这本书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清华、南开、上海财经、中央财经的题目需要重视一下 ,北大的题有些太难了,对外经贸的专业课因为比较重视专业英语,所以前面的题都比较简单。大家自己看书的过程中可以自己掌握,相信看下一遍来会很有收获的。

三、宏经

宏经我用的书是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金圣才的《名校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部分)》。高鸿业的书同样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这本书我没有单独做笔记,因为借到了一个在人大读本科同学的宏经的笔记,对照着看书能发现一些老师讲课的思路,更宝贵的是一些补充的内容,比如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加入BP曲线(也就是高鸿业第四版的IS-LM-BP模型)等等。

在看完高鸿业的书之后,我开始看曼昆的那本,那本书真是很厚很吓人,我以为会和尼克尔森那本一样看得很艰难,但其实这本书很容易懂,和高鸿业的角度有些不同,但从另一个方面加深了我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两本书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这本书同样是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因为外国人写书帮助你理解的部分很多,所以这部分的笔记做完还没有高鸿业的笔记厚。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索洛模型那里,高鸿业的书写的比较简略,但是曼昆那本用了两章讲这个问题,非常清楚,而且对四个重要的结论也给出了清晰的证明。高鸿业那本书的索罗模型没有提到黄金律的计算问题,但这个问题是索罗模型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今年宏观的索洛模型的证明就用到了黄金律的计算,曼昆的书里面这部分就讲得很详细。而且最最重要的是,人大这两年同样从曼昆的课后题中出了原题,我也买了这本书配套的金圣才的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今年宏观的最后一题就是第13章的第6题课后题的原题,这道题我记得是20分,所以做过这道题的同学真是占了挺大优势的。

篇3:厦门大学经济学考研

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人, 而对人性的理解是学习经济学的关键所在。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曼昆如此评价假设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 因此“经济人”一词便应运而生, 它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经济中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础。根据亚当·斯密经济人的定义, 它包含了三个命题:经济人的行为是自利的, 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经济人行为是理性的, 即他能根据自己的市场处境判断自身的利益, 并使自己的谋利行为符合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 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如果有良好的法律制度, 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有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基于第一个命题, 当代大学生都有“自利”动机, 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风险精神, 期望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政策法规作出预期, 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有了这样的偏好, 当代大学生权衡利弊, 相继作出奔往考研大道的抉择……同时, 大众亦认为研究生的文凭比本科生的文凭更为社会所认可, 能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再者, 研究生的学科体系较本科生专而精, 不似本科生的学科体系, 看似泛而不专, 更具公信力, 含金量也更高。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 攻读研究生的收益将是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更好的工作机会;再者倘若是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或许还意味着将增加取得当地户口的可能性, 因此攻读研究生还是为社会、家庭、个人所偏好的。

二、考研抉择的约束性

(一) 机会成本过高成为大学毕业生作出考研抉择的首要障碍。

机会成本, 简而言之, 便是指人们在经济行为的决策过程中, 选择某一方案而需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真理警示世人, 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即需要付出成本, 收益与成本是相互匹配的。一个大学毕业生考虑是否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成本由两部分组成, 一种是显性成本, 另一种是隐性成本。

1.显性成本。

显性成本包括要缴纳的学费、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等。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10月10日发布的《2008年秋季报告》预测, 2008年中国CPI将上涨6.5%, 2009年CPI将上涨4.5%。报告同时预测, 2008年和2009年商品零售价格将分别上涨6.0%和4.0%;投资品价格分别上涨9.4%和5.9%。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经济增长特别是投资增长长期过快的需求拉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成本推动, 以及农业增长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因素。2008年下半年以来,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 主要经济大国经济增速普遍下降, 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有所缓解。而我国CPI涨幅虽然趋缓, 但是稳定物价工作仍然面临着复杂的局面。随着物质商品和精神产品的价格愈来愈高涨, 也就代表着大学毕业生在这一方面的机会成本呈上升趋势, 加重了大学毕业生权衡显性成本的偏好, 制约了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经济行为的实现。

2.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主要包括因上学而没有挣到的工资收益, 更为重要的是, 众多决策者所无法忽略的攻读研究生的最大成本——时间。当一个人把时间用于听课、读书、思考研究和写论文报告时, 就不能再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获得工资收益。实际上, 对大多数人而言, 继续攻读研究生没有工作而放弃的工资性收益是读书的最大一项成本。此外, 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程度由直接经验和间接认识组成。间接认识可以通过书本知识、广告媒体、经验交流取得, 而直接经验则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切身实践所得。攻读研究生, 无非是理论的再度延伸。但始终是书本知识, 易形成“赵括纸上谈兵”的危险局面。因此市场上的一些用人单位倾向于有经验者优先的观念, 以减少其培训成本。也就是说, 介入把用于读书的时间用于工作, 可以获得书本上所不能提供的知识和经验, 这也是大学毕业生的一大机会成本。

(二) 有限理性成为选择考研决策的重要约束条件。

自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提出以来, 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了质疑, 尤其对其第二层含义持批判态度。其实, 新古典经济人假设隐含了两个基本前提——理性人运用理性的成本为零和个人同质性假设。完全理性意味着经济人“理性计算”的成本为零;而个人的同质性则是说明信息的理解成本为零或者相同。但事实上, 社会上的大众群体是有限理性的, 即经济人“理性计算”是有成本的, 即使是有一定学识的大学毕业生也是走不出有限理性的圈圈。笔者弃个人的同质性假设, 转而从奈特的“根本的不确定性”出发, 支持个人的异质性假设, 即经济主体存在禀赋、动机偏好、理性、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心智结构对统一信息的理解成本不同。也就是说, 大学毕业生由于心智模式不同, 受到认知能力和信息成本差异的约束, 所做的决策亦会有所差异。当理性成本过于高昂时, 大学毕业生将依赖非理性的习俗、习惯、道德、情感等进行决策, 偶尔也可能实现收益最大化。从而对于风险规避者而言, 加之以有限理性的约束, 难以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考研道路。

(三) 非理性心理因素是考研决策的关键桎梏。

行为经济学强调, 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 而且还受到多种心里因素的影响, 即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该理论指出:在面对未来的风险选择时, 人们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来进行价值评估。该函数具有三个重要性质, 即参照依赖、损失厌恶和敏感度递减。

(数据来源:中国考研网) 。

卡尼曼和特维斯认为价值函数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价值函数是由决策者主观感觉到的收益或损失 (即同参照点的偏离) 来界定的, 它反映了决策者赋予给结果的主观价值。二是价值函数的形状因人而异, 但通常具有特殊的S形:在收益的区域是凹的, 表现出风险厌恶的特征;在损失的区域是凸的, 表现出风险爱好的特征。这意味着人们在面临收益的情况下更加倾向于风险厌恶, 而在面临损失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风险爱好。三是损失区域的曲线比收益区域的曲线陡峭, 在向两端发展时, 其敏感性递减, 即离参照点越远, 效用函数越平坦。这条曲线在原点处有一拐点, 这使得相对曲线的小的收益部分和小的损失部分更加陡峭。表明人们对损失比对同等数量的收益更敏感 (即使损失很小) , 换句话说, 损失一笔财富带来的痛苦大于得到同样数量的一笔财富产生的快乐, 这就是所谓的“损失厌恶”。其中, 损失厌恶说明等量的损失要比等量的获得对人们的感觉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如上图1所示, 损失区域函数图像要比获得区域的陡峭。大学毕业生, 特别是拥有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大学毕业生, 考虑到考研具有高度风险, 选择扮演风险规避者的角色。尤其在2008年, 年全国考研人数骤减, 是十年来考研人数唯一下降的一次 (如图2、图3所示) 。此外, 近年来, 考研人数增长程度见缓, 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其原因值得深思。

倘若既自我放弃保送资格, 而又不慎考研失败, 那么此时心理的负担比不考不上研究生更为沉重。因为人们对自己的现状与参照水平之间的差别更为敏感, 而自己原本本身具有攻读研究生的机会, 只不过自己最终选择挑战, 结果却失败而归, 这种“得而复失”比原本就无法得到更难以接受。

三、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对考研决策的影响

(一) 政府宏观调控为考研学子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

理性学派认为, 因为政府宏观调控具有挤出效应, 政府宏观调控是无效的, 即所谓的“卢卡斯批判”中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但理性预期的分析方法本身也是充满争议的, 这是由于理性预期要求人们在尽可能用现有信息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完成复杂理性计算, 而找到最优方案, 但实际上这种可行性不高。正如哈耶克在接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告诫人们:任何知识都只是局部有效的。笔者认为, 人们不能因为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假说被瑞典的诺贝尔奖委员会肯定就对其盲目崇拜, 而应该充分认识这一家说的局限性。中国教育部在2008年年底发出通知, 通知重申, 把公平公正理念和意识贯穿于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具体操作上, 应合理设计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的工作安排, 使程序完善、公正;加大研究生招生工作透明度, 尽可能地将重要信息公开、公示;重视处理考生的申诉和投诉工作, 及时处理考生反映的问题, 为考生提供便利、规范和有效的服务。中国硕士研究生的考试不是水平测试, 而是人才的选拔, 国家公布一些列法律法规, 将会使研究生生涯获得了宽松的外围环境, 是维护研究生合法权益的坚强保证。

(二) 以良好的政策制度增强大学毕业生后劲。

近年来, 政府政策制度的实施如教育创新计划、就业培训、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对大学毕业生的发展取得重要成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积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2005年1月, 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研[2005]1号) , 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 要成为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 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 分别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实施方案, 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 教育部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出台有关政策, 以有效应对当前形势。一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紧缺型人才培养,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试行,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二是更大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高职毕业生, 实行免试入学读成人本科政策。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统一制定各类基层项目考研加分政策。三是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建立高校毕业生对农村教师岗位的补充机制, 力争2009年招募10万高校毕业生参加国家和地方项目到农村任教。四是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 投身国防建设。将为入伍的高校毕业生长远发展制定优惠政策, 从2009年起, 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收退役士兵入学时, 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士兵优先录取;此外部队招收士官时, 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士兵优先录取;再者对高职学历的退役士兵实行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最后对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退役士兵实行考研加分的政策。

(三) 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引导考研学子步入正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转, 许多赢利性机构部门等服务部门争相现世, 这也是我国第三产业优质发展的结果, 如各类培训班、辅导机构如北京启航、导航、恩波等林立市场。他们一方面吸引资深教师入团, 另一方面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做广告、撑门面, 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 尽管有一些不法机构, 赚黑钱, 引发众多沉没成本;但是, 也正因为这些机构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考研学子脉络的提供者, 依据其经验致力为广大考研学子铲除荆棘, 拓宽考研的道路。此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程序不断完善, 网络技术优势渗透各个行业, 为考研学子提供了及时、充足的考研信息, 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考研甚至于工作的指南。

四、各项机制均衡产出和效率分析

高科技人才等特殊要素与国家综合国力发展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而新一代的大学生是我国的希望, 走出象牙塔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国家发展的动力。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 而恰巧经济学研究的亦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学科体系。依据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和锚定心理以及框架效应的影响分析, 大学毕业生在做出考研决策时, 举步维艰, 很难下定决心。但是只要市场和政府合理打造产权明晰, 制度法规健全, 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联合引导下, 政体社会体系就会实现一个均衡产出:大学毕业生依据掌握的信息, 根据不全的权重, 及最终的意识形态和实践能力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良好归宿。减少国家内部力量的“冲突”、“流失”, 使每一个人充分扮演自己的角色发挥作用, 挖掘国家的潜在竞争力, 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在当前国内经济周期性下滑, 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巨大影响的经济形势下, 给国内就业前景蒙上了一层灰。当下也正是众多大学毕业生做出考研决策的关键时期。笔者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当下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考研与否的经济行为, 并试通过构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即意识形态决定偏好, 而偏好又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 如本文中的成本收益分析;经过各项机制包括政府政策的影响, 通过竞争, 明晰产权, 实现均衡产出。

关键词:偏好,考研抉择,行为经济学,均衡产出

参考文献

[1].余斌.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假定与西方经济学的假设[J].高校理论战线, 2008, 4

[2].卿志琼著.有限理性、心智成本与经济秩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第2页

[3].杨磊, 陆宁.从行为经济学视野看税收不遵从问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篇4:厦门大学经济学考研

[关键词]信号示意 信息不对称 考研

1 信号示意模型的描述和基本假设

1973年斯宾塞的信号示意模型假设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同的求职者的生产能力是私有信息,雇主只能通过他们外在的教育水平信号,如是否拿到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然后根据自己心中的概率信念,来判断求职者真正的生产能力,并给予相应的工资水平安排。

假设(1)雇主和求职者都是风险中性,有两种类型的求职者存在:能力低的(简称L型):生产能力=1,在人群中的比重=q;能力高的(简称H型):生产能力=2,在人群中的比重=1-q。假设雇主用工资1去雇佣能力低的工人,用工资2去雇佣能力高的工人,企业获得正常利润。

假设(2)超出普通教育之上的受教育程度可用某个数y表示,且假设对L型而言,教育成本CL(y)=y;对H型而言,CH(y)=y/2。

假设(3)雇主的信念如下:雇主认为受过某个特定水平y*的教育及受过比这个水平更高的教育的工人是高潜质的工人。这样,当雇主观察到一个求职者的受教育水平y<y*时,他就会认为这个工人是L型的,支付w=1的工资;相反,如果y>y*,他就认为这个工人是H型,支付给他W=2的工资。现在先假设y*>l。

问题是:面对如此的工资安排,L型和H型将做怎样的抉择呢?这就涉及到分离均衡演示。

2 分离均衡的演示

所谓分离均衡就是L型求职选择y=0的教育水平作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点;L型求职者把y=y*作为自己的最大化利益点。

y*≥1的情况下,L型求职者在y=0的净利益线段b明显大于或等于在y=y*的净利益线段a(约定a=b时,L型求职者倾向于选择0点作为利益最大化点),因此L型求职者选择0点作为利益最大化点;H型求职者在y=y*净利益线段c明显大于在y=0的净利益线段b,因此H型求职者选择y*作为利益最大化点。

同理,y*<1和y*≥2的情况是这样的(只要移动y*的位置即可实现):y*<1时,L型和H型求职者混同在一起,两类人都倾向把y=y*作为利益最大化点;y*=2时,L型求职者不能得到正的净利润,因此不会选择该点作为利益最大化点,H型求职者在y*=2点的净利益c等于在y=0点的净利益b,约定这种情况下H型求职者倾向于选择2点作为利益最大化点;y>2时,两类求职者都不能获得正的净利润,因此都不会将其作为利益最大化点,因而都只会选择y=0点,因此两类求职者混同在一起。

结论:分离均衡的条件为 :1≤y*≤2。

3 信号示意的混同均衡分析

还存在另外的一种可能性,不同类型的求职者最终混同在一起,他们发出同样的信号,得到同样的工资,例如,假设雇主拥有以下的概率信念:

(i)如果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低于y*,他一定是L型的工人;

(ii)如果求职者的教育水平高于y*,那么他是L型的工人的概率为q,他是H型的工人的概率为(1-q)。

条件(i)意味着所有教育水平是y<y*的求职者将获得w(y<y*)=1的工资;条件(ii)意味着所有拥有y>y*的教育水平的工人将获得w(y>y*)=1q+2 (1-q)=2-q的工资(设求职者总数为N,w(y>y*)=lqN+2(1-q)N/N=2-q)。

如果y*很低,将导致所有的求职者都会选择y=y*的教育水平。很明显,对所有的求职者而言,他们的决策标准都是:

从y=y*获得的净收益≥从y=0获得的净收益

对L型求职者而言,这就意味着w(y=y*)-CL(y*)≥w(y=0),也就是2-q-y*≥1

即1-q≥y* (a);

对H型求职者而言,这就相当于w(y=y*)-CH(y*)≥w(y=0),也就是2-q-y*/2≥1即1-q≥y*/2 (b);

根据推导可以认为:L型和H型的求职者都会将教育水平选择在y=y*的水平上,这造成了两类求职者混同。

4利用模型分析考研热现象

对于雇主来说,现在的本科生多如牛毛,硕士、博士相对来说是少数。于是,雇主的信念改变了。他在想,“y*=硕士”才是一个合适的工资水平分水岭。如果求职者的受教育水平是y<y* ,那么,雇主认为这个求职者为L型,只愿意支付W=1;如果y,即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是y≥y*,那么,雇主认为这个求职者为H型,支付给他W=2(这里假设1<y*<2,即保证H型求职者可以获得净收益)。

篇5:厦门大学经济学考研

考了2012复旦金融学硕,有幸上了拟录取名单,金融801专业课122分,当然比我高的牛人不少的。当时在准备考研的时候亦参考了许多前辈的资料信息,写这篇经验,算是回报下,毕竟过来人的经验,多多少少还是可以借鉴的,希望能对有志考复旦金融的学弟学妹有所帮助。

现在回过头来看考研,给影响考研结果的因素排个序,我觉得第一位当属心态,而后是方法,接着是努力,还有其他一些因素,诸如有时候也要靠一点点运气。心态篇

我 认为心态是影响考研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摆好心态,首先得知道为什么要考复旦金融,或致力于学术研究,或希望能借此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单纯是实现一 个复旦金融的梦。什么原因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要坚定,能够支持你一往无前地走下去。说到这里,最近也看到一些没考上复旦金融,然后就说复旦金融不好啊什么 的人,就简单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吧:我觉得这个更多的还是一个失败者为自己找寻解脱的借口而已,大家不必太在意。假如是抱着找更好工作的心态考复旦,事实 上,研究生的竞争力总体而言必然比本科生要强,这个毋庸置疑,但是总归有个例的,即使是复旦金融相信也有混的不好的人,即使很有些小学文凭的,也有风生水 起的,个例就没有什么可比性了,我们只能去概率上把握。所以说,能考得上研尤其是复旦的研,你得到的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成功的机会,当然最后能不能成功,能 有多大的成功,那最终还要取决于个人了,复旦能提供的那是一个宝贵的很好的平台。

然 后对自己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要面对现实,摆好自己的位置。要多少考虑自己的基础,基础差一点也没关系,这个不重要,因为只要多花点时间还是可以补回 来的,但是你心态必须得端正,得认识到这点,要敢于承受住最初的打击,敢于正视自己基础薄弱,然后找寻正确的方法去弥补。不要因为最初做了几份卷子分数很 低,然后自暴自弃,感觉自己不行啊什么的,这个就乱了。坦白地说,一开始让我做真题,估计50分都不一定拿得到,无论哪科。分数是慢慢积累出来的。我觉得考复旦金融,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大概六个月时间还是要保证的,每天10小时左右的工作量。基础比较薄弱的,或者跨考的同学,我觉得9个月时间应该至少要的。

考研是一个持久的事情,好的心态要求要能耐得住寂寞,能够贵在坚持。某种程度上来讲,坚持比基础啊,方法啊重要地多。160万的考研大军,80万是半途而费的,坚持下来的一半或许都不会有,所以说到后来能坚持到1月份还是在认真复习,淡定走进考场的,你至少已经胜利一半了。两天打渔,三天晒网,成功的概率自然要小的多了。我的建议是每个星期抽出半天左右休息,持之以恒,有时确实比较累的话,休息一天也是可以的。

方法篇

一、复旦金融学硕命题之我见

11年复旦金融开始自主命题,风格是延续了以前西方经济学的思路。没有选择跟名词解释。形式是简答、计算加论述。所以强烈建议考复旦金融的同学,好好研究历年西方经济学的真

题以及11年之后的金融学硕真题。我当时在网上买了一份历年西方经济学的真题,有详尽的答案,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做完之后收获颇丰,对微宏观以及政经的命题,就把握得比较有数了。

从11年以及12年 的金融学硕命题来看,总体的特点是很“全面而重点突出”,全面的是知识面覆盖很全,一些小知识点也有可能考到,不可忽略。重点突出是非常有自己的特色,灰 常务实,喜欢考当期热点重点问题,尤其是中国自身面临的问题:就业问题、消费问题、通胀问题、经济增持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利率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还有时下的热点问题,比如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这些必须重点准备。

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光看参考书是不够的,还得会关注时下热点的相关文献,以及复旦经院教师新发的一些论文等等。一般来说,复旦的经院网站是个很好的资料收集平台,一般教授新发论文,上面都会出一些消息,甚至有时论文就直接贴上去了,非常有用,需经常关注,尤其是12月份之后,更有重点关注,有意识地去整理归纳总结,记下主要的观点,很有可能就在论述题中出到的。

二、参考书

英语、数学、政治大牛多的是,我这里就不说了,发挥得也一般。数学139,本该更好的,就是考不过140,确实有点受打击,对的答案全对,证明题用的是泰勒级数证的,貌似给全扣完了,所以分数严重低于预期,很受打击。算是一个对后来考研人的提醒吧,数学的倾向是越来越三基了,所以还是选择用正统的方法做,更保险。

重 点说下金融学硕的专业课。本人因为本科学得就是金融学,专业课基础还好的,主攻还是复旦指定的参考书目。如果是零基础,建议微宏观可以先看高鸿业主编的 《西方经济学》,写得很浅显易懂,内容页很详细。投资学是刘红忠教授的《投资学》,对很多人来说简直是天书,这个我看得时候也觉得是,但是还是要看得,搞 不好给你来个简答计算都很有可能。我的建议是,这本书重点沟通编者的编书体系,以及文字的理论原理等,推导的数理过程可不要理会,毕竟太难了。若还是觉得 难,建议也可看看张亦春的<金融市场学>.我当时还用了郑振龙的《金融工程》,包括第一版与第二版,因为上面的习题还是很不错的,还有答案,所以投资学的计算题,我觉得厦大这些教材的投资学习题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会涵盖考研的投资学计算题。

其它的教材,按指定书目就可以了,当然是个人看法。

此外,如果有足够时间,我觉得看下华民教授的《国际经济学》还是有帮助的,尤其是答论述题的时候,可能会用到一些理论。

三、各专业课学习安排

微 观经济学,教材很有特色,考复旦,关注复旦自己的特色还是很重要地,里面经常联系实际问题,阐述一些看法,很有意思。我觉得在看教材的时候应该多花点心 思,光看理论是不够得,你要是在答题的时候,有这些有特色的东西在试卷上,给分自然上一个档次,这些都是体现经济学素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地方,需 多加留神。

宏观是院长编的书,自然要花更多的心思。宏观在金融考研里面占有核心的地位,国金、货银、投资学都与宏观紧密联系,所以要多花心思。尤其是里面的一些数理推导,一定要弄透,已经在宏观的计算里面出过好几次了。

《现 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两本书可谓经典,俗称绿皮书,之前很多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都是这本书上的原题,现在出现原题的概率是很小了,但是经济学计算题里面 还是可以从这本书上面找到影子。所以推荐这两本书还是要重点吃透,对考试很有帮助,无论是名词解释,简单题还是计算题,都应仔细认真去看懂做会。对简答 题、计算题帮助还是不小的。政治经济学的这两本参 考书,内容到不比较简单,看看也快。但是我感觉要应付考试,光看教材远远不够。一定要学会归纳总结。尤其是金融学硕,政经也是一个重点,每年简单跟

论述里 面都会出到政经,分值占比很大。据我观察,政经出题的方向性很强,不会是单纯的政经,一般会是政经与宏观抑或与金融交叉的知识点会是常考点。诸如政经里面 关于劳动力就业的理论、利息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需多加用心总结。一定要多做历年真题,把握命题思路。

国际金融新编这本教材我觉得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尤其是中间有一块基于中国国情的汇率理论,我觉得灰常有特色,答论述题还是很有用的。当然国金的理论诸多,还是需要多花时间的,一般论述题有一道会是关于国金的,多用一些理论,可以体现经济学素养。

投资学应重点关注计算,需熟记公式,当然那些经典的投资学理论必须深入把握。计算题要多练多算。上面说过的厦大的教材练计算题很合适。

货币银行学难度不会太大,内容比较多,货币理论是重点。貌似考的比重也较少。

总得来说,指定书目吃透是基础,基础要打得牢,才可以应付复旦“全面“的出题风格。而对付”重点突出’的风格,自然要下工夫了,这可能也会是制胜的点。

四、答题技巧小谈

很多考完复旦专业课的同学或许有这样的想法,我明明都会回答的,为什么分数就那么低?这涉及到怎么答得问题,涉及到到底会不会答题的问题。

复旦专业课都是主观题,不会答,那是糟糕了,一道20分30分,死翘翘了;会答,也不见得就是答得好的,得分也未必高,所以分数浮动是很大的。不要以为自己有话可说,写了点东西上去就会拿高分,关键是你写得,改卷老师是不是能够看到很高的经济学素养,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啊。

首先,答题的时候,你要把相关的概念解释清楚,假设是一个普通人在看,而不是一个教授看,也能看得懂。

二,要会运用各种理论,专业术语来回答问题。

三,在回答的时候,学会用画图等工具让问题形象化。

四,要记得联系实际,体现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最好独到有建设性,当然这需要平时比较深厚的积累了,难度较大,我的修为也不够,哈哈。

总得来说,一定要想尽办法体现自己的经济学素养才是王道。

五、关于专业课辅导班

没有上过的飘过,但是看过之前金&程的白皮书,以前翔&高的复习指南。各有自己的特色,不是为翔&高说话,但是就复习指南而言,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当然,辅导班一个都没上过,没有发言权,仅对两本书做下评论。现在金&程已经不出金融学硕的白皮书了,以前联考的白皮书,内容还是比较全面,基础的,适合打基础的人用。翔&高的复习指南我觉得还是可以,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历年真题来编的,尤其是政治经济学部分,我还是蛮喜欢的。用作后期的归纳总结还是可以的。

六、不得不提睡眠篇

睡眠只能说,不得不提,灰常重要啊亲。很多人考完初试说,发挥得不好,因为前晚没睡着,这个明显是平时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态没调节好的后遗症。

考过研的人大多都经历过失眠的痛苦,我也不例外,但这其实是可以调整的,无需过于担心。其实很多人平时复习很好的,就是最后一个阶段休息不好,导致临场发挥不好,可惜到不行啊。

所以,一定要保证最后一阶段的睡眠,保质保量,至关重要,我觉得最后你不看书行,不睡好万万不行啊。

前几个月的话作息时间乱一点问题不大的,不过要睡好睡足,要不然复习效率可能会不高哦。最后1、2个月,我强烈建议把作息时间调到考研一致,因为你平时要是都是1两点睡的,你

考研时不到一两点一定睡不着,然后就是失眠,就不妙了啊。我的建议是,临考2个月到一个月之前,应有意识调整作息时间,固定时间睡觉,比如晚上10点或是11点,最好不要迟于11点半,早上大概6点半到7点左右起床,适应考研的时间。

要是长久入睡困难,建议可去医院开点安神帮助睡眠的药物,还是有效果的。作息时间调整好了,自然失眠的问题在考试就不大会出现了。当时我就在最后一个月每天10点半数,喝点安神补脑液,哈哈,效果不错的。

还有很多同学考试会去住酒店,建议不要选择靠街的房子,晚上吵得,要有意选择安静的房子,有利于休息。考前不要吃太油腻太刺激的东西,因为压力大时,肠胃容易吃坏,到时考试来不及答卷,还要去上厕所就纠结了。

复试篇

复试也值得好好准备的,估计一个月的时间还是需要的,毕竟比重也大的,30%。金融学硕复试分为微观金融,宏观金融,专业英语3部分,顺序不一定,到时临场会安排。我当时是先专业英语,再微观金融,再宏观金融。

专 业英语一般进去会先跟你闲聊一些,问下你的大学生活相关内容,或是家乡之类的。没有自我介绍,当然以后不一定,没准会有,估计也看老师心情,建议还是需要 准备下的。闲聊时也会用到的。我当时进去问我喜欢什么课程,为什么?一下子傻掉了,因为这个问题没准备过啊,只好瞎扯了一些,有点卡,表现不大好。只后会 让你抽个题目回答,英文的题,让你先念一下题,我当时貌似声音比较小,然后老师提醒我要LOUDLY,哈哈。所以面试的时候声音要洪亮点哦。以免老师听不见给你打了个低分。我抽到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优缺点,正好之前准备过,答得还算不错。之后,老师又问我研究生生活的计划安排,这个需重点准备下,问到概率比较高的。

专业英语准备起来比较辛苦也费事,但是必须也得重视,毕竟最后录不录取可能就差0.01分,每分都得重视。首先,一些历年复试真题必须都得充分准备,只要是经院的,无论什么专业,都得准备。我当时就是收集了论坛上,网络上的各种真题,然后把关键名词输入到维基百科(wikipedia)里面去查,再整理出有用的资料,自己熟悉,朗读背诵,英语一定要多读多念,把发音念标准些。说回来英语是我的弱项,我把整理出的资料逐字用金山词霸发音过去,练发音,就怕到时自己讲出来老师听不懂,哈哈。

专业名词的话,可以参照指定教材里面的重点名词,微宏观我记得直接有英文的专业术语表。也可以参照国外经济学教材的词术语表进行准备,当时有个哥们发了一张经济学的外文词汇表,还是很不错的,貌似论坛上也有人共享过的,还是得小感谢的,给我减轻了很多的工作量。

微观金融这个其实是比较难的,我觉得。内容涉及到公司金融、投资学、微观经济学。最难的我觉得是公司金融啊,因为金融学硕初试并不考公司金融,而复试的时候大片的题啊亲,所以,在准备复试的时候,大家一定要看看朱叶的《公司金融》,否则,看RP了,我就是RP爆发,对公司金融不熟悉,然后抽题的时候还是二选一,结果一道公司金融一道微观经济学,我果断选择答微观经济学的(是关于公共地悲剧的问题,问怎么解决),当时高兴的啊。每项你要是不会都可以再抽题,但是会被扣分,所以大家要慎重,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再抽了。

宏观金融大致还是我们初试准备的内容,不过毕竟离初试有3个多月时间,建议还是要再去熟悉一下相关内容。我当时答的是“费雪方程式”,问什么是费雪方程式,为什么实证里面很难成立?当时有点凌乱,脑子里面散出两个方程式,一个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是关于名

义利率=实际利率+通 货膨胀率。我一时傻了,不知道该用哪个答。然后很快地选择下面那个回答了,出来之后原来越害怕,感觉应该是第一个。后来去百度了下,发现两都叫费雪方程 式,而第一个更习惯叫费雪交易方程式,舒了一口气。不过答得比较不全面,宏观金融得分不高的。所以其实复试也有些变数。比如我宏观金融准备最充分,反而分 数最低,而微观金融最弱,反而得分最高。

所以我们只能多准备了,有备无患嘛。

篇6:厦门大学经济学考研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06宏、微观经济学

厦门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考研考试科目:

【1】本专业考试科目为:806宏、微观经济学 【2】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本专业报录比小年一般100:1,大年一般200:1。经济系总体小年一般10:1,大年一般50:1。

【3】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根据以往经验,经济学院除了金融系和统计系对初试卷面分要求高一些,其他系所的考研难度相近。

【4】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本专业考研风格适用于整个经济学院的专业(除了统计系数理统计方向专业以及各专硕)。专业课主要偏重考察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所以主要以论述题的形式考察。计算题约占35—40分。

厦门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考研复习规划:

【1】第一阶段:前面20个课时,主要集中在5至7月。结合厦大本科生宏微观ppt,按章节全面讲解课本一遍(平均一课时两章节,宏观19章,微观18章,根据各章节的重要程度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分配不同时间)。目的是使同学初步熟悉宏微观经济学。

【2】第二阶段:中间25课时,主要集中在8月至10月。按知识块有侧重的总结课本体系,将知识点复习两遍外加书本课后习题重点难点(根据真题来确定重点难点的题目)的讲解。并指导复习笔记的撰写。

【3】第三阶段:后面5课时,主要集中在10月以及之后。全面快速复习课本一遍,讲授专业课如何组织答题应试语言,如何背诵前期笔记。最后是考试注意事项等等。

具体的课时和时间安排可以互相商量后调整。整体目标是能指导学生熟看课本至少四遍,做习题两遍。最后阶段背诵笔记。做到十分熟悉课本,将框架和知识点牢牢把握在脑海里。遇到考题,有下意识的反应。

专业课花费时间主要在暑假两个月,10月后每天分配2——3小时左右为宜。

厦门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考研复习参考书目:

1.教材《宏观经济学》曼昆、《微观经济学》平迪克 2.圣才《课后习题详解》两本

3.厦大806宏微观考试历年真题(最近5年内)

上一篇:小学各种领导小组下一篇:初中英语时态基本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