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考的姿态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2024-05-05

以思考的姿态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精选6篇)

篇1:以思考的姿态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以思考的姿态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黄永红

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个精细工程,是个系统工程,科学工程、也是个复杂工程。它需要老师在诸多环节融进教学智慧钻进去、沉入进去,尽量零距离的贴近教与学的规律,贴近课程标准教材要求,贴近学生发展要求它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可以化为融入、沉入、深入,顺其本质内在运行规律探究实践,因此,我觉得语文人要始终以思考的姿态潜行在有效教学的路上,让我们的语文充满魅力而恩泽天下。智慧地潜行中可以关注以下几点,全是个人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定准目标进课堂。目标的准确定位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责任。说实在话,我们平时常常陷在事务工作中,凭着一种感觉进课堂,可能很少从不同角度考虑目标定位。我觉得目标要体现学科特质,要实现学科的双基训练总要求,要养成学科学习习惯,要提升学科素养,要培养人文精神,这是上位高位总目标。一册教材、一个单元、一节课要学生学会什么,养成什么,得到什么,用什么方式让他得到?得到的效果如何检测和调控,你进课堂之前必须要有知、情、思、能的生长点、训练点、提升点的通盘考虑,这是等位即时完成的现目标。我们定位目标必须要从以上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考虑。忽略前者,学生学科品质、学习潜能等长远目标不能充分得到培养和挖掘,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灵气。忽略后者,学生语文素养、双基训练的基点都落空,前后目标的实现过程都是纸上谈兵。再从另一个角度讲目标有的很显现的似乎很好抓,比如教参给你每一课目标都梳理好,你一看就明了;再比如课后习题、单元练习都告诉了你该教什么,练什么,集体备课也能感受到别人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但是我们也知道,即使可以这样多渠道的感受到细化的目标,为什么在听课中还经常发现目标定位不太明确甚至不太准确呢?这可能因为有一些隐性目标还是难以准确把握的。比如一篇阅读教材摆在大家面前,哪些地方是很好的拓展训练点呢?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有的老师可能不敏感抓不到,有的老师能抓到,可是抓到什么程度、深浅如何,不一定把握准。再比如情意、习惯、听说读写思童子功目标都散落在具体教学环节中,不做有心人、不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角度往往会关注不到。虽然我说得玄乎玄乎的,简单说目标定位要准确可行,一要依循课标,二要依循年段要求,三要依托教材,四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五、取决于每个老师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对教学的感悟。

2、品析悟道练思维

网上抄得很厉害的一句话: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我。我要补充的是语文绝不仅仅是常态的生活,决不等同于原生态生活的复制品,原汁原味的生活进入不了教育,进入不了语文课本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有媒介,那就是通过语言,通过文学的提炼使生活带上文学的色彩带上文化的色彩。当然,语文也决不是平常的我,语文和我之间也有媒介,那就是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运用语言,在语言的揣摩玩味表达中渗进情操的熏染、情趣的浸润,事理的明辨等,《夹竹桃》“悄悄”“一声不响”“然而”“不相容”“融洽”“应有尽有”“无不迎风吐艳”等等语词的感知、理解、赏析、深悟、归纳、运用、提升中,都融进了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在以语言的品赏为介质的进程中不知不觉地也在进行着思维的训练,文化的浸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文章的语文味。有研究指出“ 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世界上最短视的。” “ 中国迫在眉睫的危机是缺乏善于思考的人才。”我们要让学生受到语言的浸染,文学的熏陶,文化的关照,还要受到思想的操练。这时的我才可能说我站在课堂上我就是语文。我很欣赏一句话:语文教学就是以雪的方式浇灌。

深度思维的培养还在于课堂要向问题敞开, 更要向有价值的问题敞开。课堂要向对话迈进,更要向有价值的对话迈进。让学生有问题意识还只是第一步。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教师, 就满足于这一步, 因此他们的课堂很热闹、很活跃, 但缺乏思维的含量,甚至打擦边球。因为他们忘了走第二步: 让学生提有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并引领学生通过悟读文本等途径来解决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重要的标准, 就是它有助于学生积极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 或者说, 绕过它学生就不能有效地把握文本及其重要细节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就是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 走向智慧。要达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投入教学智慧,创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让课堂有情有趣,强调举一反三,强调综合,强调规律,要活教书教书活,机械刻板重复会抹煞学生的灵气,学生会变得不经风雨。灵动的课堂需要浑然一体,需要巧妙安排教学过程,需要把握时机,这种时机可能是你环环相扣的预先设计,也可能是学生随堂生成的各种情况,把握好就是一种极好的灵动环节。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形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有的老师认为只有公开课那些大家才拥有巧对生成的本领,其实一堂课你预设的再精心,课堂上的生成随时都会有,有的生成还是非常好的教学契机。真正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一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就是了。我们平时很多时候听课感觉教学是直线形的,一条垂线有老师牵着拽着下来,这就需要有意识地预设一些开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让课堂成为师生、生生、文本多重对话的平台。要真正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心灵对话、情感交融、关注师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教者要善于抓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想象、思维的点击点,捕捉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契机,不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由浅入深的解读,调控进程。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越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就越是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通过动态的构建教学,学生在积极的自我参与过程中,生命被唤醒、激活,学生的情感、智慧从各种束缚、定势中解放出来,得到舒展和张扬,迸发出创造的光芒,而我们教师也会在其中得到灵动驾驭课堂的操练。这样的课堂,才会像马卡连柯所描述的一样:“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为什么听有些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说的就是此。

3、找准切点讲生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老师钻研教材备课的功夫还是挺到家的,但是你听他的课就是提不起兴趣,问题出在哪儿呢?可能就是教学技巧的运用,课堂上如何扎实与灵活,深刻与生动„„都值得研究,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啊!有一位学生说他在家中自己读丰碑读哭了,在学校里听老师讲丰碑却睡着了。或许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扪心自问,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们营造了一种和文本自然对话的情境吗?我和学生们追寻着因循学路的教学线索吗?我和学生们有个极度幸福的体验吗?我和学生们在课堂上经历过不能忘怀的美妙时刻吗?我和学生们教与学的激情在燃烧吗?我和学生们的智慧和灵气在不断喷涌吗?我和学生们在共同享受教学的魅力吗?如何构建扎实而不浮躁,深入而不浅表,有学科文化内涵而又吸引学生的有效课堂呢?

我觉得一定要真正深入学科的本质,一定要真正启动孩子的心智,一定要真正融入老师的情智,找准一个运行教学流程的切点尤为重要:比如说一条清晰的主线——《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种类繁多、个性鲜明,比如说一个能够整体回旋的字眼——《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从和“字”入手,和善、谦和、和美、和谐,比如一个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中心句——《九寨沟》最后一小节“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比如说一个撬动思维、重组教材的支点——《早》梅花“早”和鲁迅早的关系,比如说一个趣味盎然的质疑——《“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留还是放?比如说一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夹竹桃》“为什么夹竹桃最值得回忆、最值得留恋”,比如说一个情感的脉络《天鹅的故事》——“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比如说一个适度拓展的契机——《七律长征》体会红军长征之“难”,“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比如说一个段落之间内在勾连链——《夹竹桃》

3、4小节,写其他花就是就是为了衬托夹竹桃的特性和坚韧,比如一个恰当的读写结合点——《夹竹桃》深悟文章言外之意、弦外之韵,老师运用一个读写结合点,春天、夏天、秋天,既拓展所学语言的训练,又能感受夹竹桃的品性,同时还是教学自然推进到深层环节„„必须找准这些小切口对准目标教学,力图寻找最佳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

4、情意相生共“悦”读

有人说, 文字是有温度的。这里的温度, 主要指情感散发的“热量”。是文本, 便一定蕴藏着情感。“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文明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 必然善于体察文本的热量, 必然对文本温度有着高度的敏感, 并善于把这“最精细地表现着文明”的东西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语文课和其他课不一样,意蕴情趣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没有情感意蕴的语文课,无论它怎么漂亮,都是枯涸的河床。季羡林的《夹竹桃》融进了人情,那种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季羡林一生的写照,所以文章把夹竹桃写活了。读这样的文章我们要顺延作者的情感轨迹,“披文以入情”,充分发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再将文中的“情”移到学生心里,使语文课堂处处有生命的涌动,时时有情感的绿洲。在这一课教学中语言的品味、有滋有味的品读都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流淌的文字情河里徜徉,师生读得有滋有味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课堂。有层次有指导的读、有理解有情感的读、有感悟有独到体验的读,有形象铺垫再造的读,有想象连接的读,不是嘴巴在读,不是声音语调的外在投入的读,犹如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从而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潜移默化地训练语感,形成语文素养。

5、注重调控把尺度

(1)处理好“尊重”和“要求”的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我们担负着科学知识的传授、情感价值观的启蒙、学习习惯的正确引导等职责,我们要尊重的是学生的“合理信息”,对那些有失偏颇的观点,违背真善美道德标准的所谓独特体验,课堂上的虚假热闹等等都要适时调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体现我们的课堂是科学自主的乐园,而不是自由主义的泥潭。

(2)处理好教材的既定性和有效拓展的关系。《大江保卫战》有一段是讲战士保护大堤时脚被割伤后“全然不顾”的一个例子,老师没有让学生好好体味书上的这些描写的作用,马上出示一段视频,问学生战士“全然不顾”的仅仅是嶙峋的石块割破脚趾吗?学生不再关注语言文字,而是围绕视频拓展的相关材料讲,这么多材料中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脚割伤的来写,这里有一个教会高年级孩子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问题,老师引领孩子的兴奋点应该是以文本体悟为主体,而不是撇开文本引用课外资料解决重难点。

(3)处理好“个人钻研教材的深度”和“传递给学生的程度”的关系。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有时倾注的是教师多年的文学积淀。教师可以把人生阅历融合在文本的诠释中,但能全部传输给学生吗?显然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以为把所有你懂的知识概念都下放给小学教育,学生就有了深度,打破孩子固有的灵性,让他们尽快走上思辨和成熟,也许是对童真的搅扰,因此要学会“止于所当止”,入而适度再出。

6、多样训练落到位

小学生强化训练很重要。我这里强调的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学科基本功训练。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年级老师其实是最难做的,学科素养的训练就是要从一年级开始。对语文来讲,要很重视写字、感情朗读、倾听评判、阅读积累、言语表达、多角度理解、勤查工具书和课外资料运用等训练,如果一年级起就不重视训练或训练方法不对或不能持久,越往上越难训练。这些基本功都得长期训练,所以要想真正教好一个班,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也不是一年两年的工夫,每一个接班老师都要接连不断的长期训练学生的童子功。

第二就是要通过训练得到一种文化的浸润。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不会审题,不能静心耐心做题、实际就是心理文化、技术文化训练不到家。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训练技巧,培养习惯,提升文化品质。

三是长期进行阅读基本功训练,潜移默化形成语感。教学应重视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的指导,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要努力寻求课内课外阅读结合点和读写结合点。利用课堂阵地,提高学生思维、表达写作的能力,使得这种能力迁移到学生课外阅读中。

6、积淀思考切莫忘

新课程非常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这让无数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温度。但要保持这可贵的温度,还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的厚度乃至深度。课堂的温度是表面的,通过技巧就容易升温,但只有厚度和深度能让教育获得恒久的魅力。的确是这样,要追求创新睿智又高效的课堂,前提是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深邃的思想认识、丰富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丰厚积淀。有了这些积淀,就会有学科的敏锐感觉。我们追求的是怎样上好每一节家常课,需要在平时众多纷繁的事务中敏锐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是容不得你慢慢甚至很长时间像备公开课一样备一堂课,因而你必须训练学科的敏锐,一眼就能看准,一眼就能看透。教师要有“ 天眼”。这个“ 天眼”就是理论的视角。教师要爱慕思想, 要有理论学习的自觉, 没有经过理论观照的实践是偶然性的, 无法成为职业提升的营养成分,难以触摸到教育的幸福。人都有惰性, 惰性是教育的天敌。教育是需要新鲜感的。语文教师就更需要对文字、对教育、对生活怀有热情, 甚至激情。激情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生命。激情需要不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在给教师的建议》(96页)中有一段活:(只出示不读)“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教师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的心灵的书。

希望你的个人藏书里有以上这三类书籍。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你到了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的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

教育激情催发我们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我们要学会在激情实践中融进自己的思想,对教育不断的新鲜的理解、对学科特点的诠释、融进个人的教学个性、兴趣特长,文化积淀,教学心态,融进对他人的认同、接纳、借鉴,更要融进对儿童的解读、剖析和关爱,让我们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要相吻合,更加有利于自己和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气质、甚至是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一种境界,当然工作初始,很少有人说我是为形成教学风格而实践的,在追寻风格之路上需要:

1、专业自觉 时时有心灵的躁动、时时有新思维的勃发、时时有对教学艺术效果自觉追求,时时有突破他人的念头。

2、专业自信 虽然现在我还不能拥有你,但是就像宋祖英唱的歌名长大了我就成了你

3、专业自坚 风格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在人生的坎坷中,在教育的磨砺中,逐步形成、不断发展、终身完善的。

4、专业自谦 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多人给予的平台和机会,使很多人的扶助和提携,是学校团体合力打造的艺术品,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告诫自己,在我的下方永远有坚实的土地支撑,在我的前方永远有可敬的智者引领,在我的身旁永远有挚爱的战友相伴。专业自觉专业自信 专业自坚 专业自谦 这些都构成了一个老师追求教学更高境界的重要因素。

逐步形成教学风格是每一个教师教育生涯的最高境界。衷心祝愿各位老师都能登攀上这样的高峰!让语文的魅力恩泽天下,让智慧潜行的老师和幸福成长的儿童共同演绎的魅力语文恩泽天下!欢迎你们常到拉小来,我们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随时迎候着你们。

篇2:以思考的姿态让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与语文等基础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计算机科学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学科中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来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一、创设情境是基础

情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它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

1.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注意、情感、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想像,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美也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如果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

在教学制作电子贺卡一课时,我以传统贺卡导入,告诉学生与传统贺卡相比,电子贺卡表现力更丰富。我把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博览‛中欣赏美、品味美。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感受到计算机不是一个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家伙,利用人机之间可以捕捉的情愫,学生和计算机的距离拉近了,学习兴趣更浓了。

2.创设向往情境

向往是人们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就能水到渠成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使用‘画图’软件在电脑上画画‛一课时,我自制演示软件,向学生展示以前学生的优秀画图作品,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对教学无疑大有裨益。

3.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在教学‚用Word输入汉字”一课时,我先告知学生“Word”和“画图”,“记事本”一样,是一个程序,它主要的用途是处理文字。启动“Word”的方法和启动“画图”,“记事本”一样,它一般在“程序”的子菜单中。接着,我提出问题:

(1)不关闭Word窗口,怎样打开“笔记本”窗口;(2)怎样操作能快速切换显示这两个窗口;(3)怎样操作能同时显示这两个窗口?(4)比较Word窗口和“笔记本”窗口的异同;(5)在Word上能练英文打字吗?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摸索,并用旧知带动新知,学生容易接受。

二、激发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

1.利用“首因效应”,诱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首因效应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告诉人们‚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陶希的实验研究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长,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首因效应,上好每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应引起我们每个教师的高度重视。

我在为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将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电脑室使用规则和电脑使用维护常识后,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计算机,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叫做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情况‛,消除对电脑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学习。之后,以‚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为切入点,通过形象比喻,调动学生的想像力,一步步引导其理解各硬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计算机模拟人脑工作的基本原理。显然,这个开场白利用了首因效应,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了学习的角色,诱发了他们求知的需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近因效应”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所谓近因效应,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事物的整个印象能产生更强的作用。近因效应启示我们: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强化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更为重要。

课堂上,我注意导入、新授、小结的艺术,尽力让学生感受到心智的紧张、情绪的昂扬、感觉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教学节律。时而诱之以趣,寓知于喻;时而昭示一疑,造成悬念,使学生感到‚有味、有趣、有奇、有惑‛,引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要,自然也就能强化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了。

另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如‚你真聪明‛‚你干得很好‛‚你一定能做好的‛等)、动作(如微笑、点点头、拍拍肩等)、物质(如小红花或孩子们喜欢的手工制品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习的内动力。

三、培养能力是目标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淡化学科性,加强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必须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若为举例而举例,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我的做法是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强调基础性,重视发展性

由于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间不长,加之各个学校的设备、配置不同,因此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我想不论使用哪一种教材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的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终生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以,今天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必须是基本的和可迁移的。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信息素质。也就是说,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发展性。

3.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要经过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与实践的过程。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通用智力工具,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敢于实践、乐于实践,不仅使他们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还要训练其动作的准确性、迅速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此外,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屏幕、使用帮助信息等习惯,并能够对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建构起来的科技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篇3: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一、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着时代的活水

(一) 自身“充电”,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要把语文课教得精彩, 教得有魅力, 教师就要满腹经纶, 见多识广, 以丰富的知识, 新颖的见解, 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 叩响学生的心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才能与时俱进, 使课堂教学顺应时代发展, 因而教师要多读书, 既要精读教材, 又要广泛阅读, 并能掌握必要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不仅教活了语文课, 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走进生活, 把“生活之水”注入课堂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语文教学的活水在生活之中, 处处留心皆语文。我们要让学生不断地去接触社会, 不断地去经历生活, 丰富学生的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 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不被时代淘汰。

如教学《春》一文, 我把学生带进广阔自然, 寻觅春天的芳踪, 感受春的气息, 并搜集古今咏春的名句, 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如果我们能根据课文的特点, 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对教学必将大有裨益。

(三) 把多彩的活动带进课堂

活动是学生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逐渐增强。语文教学最具活动特质, 余映潮先生认为语文课应该是内容丰富活动充分。课内课外、听说读写、点点面面都可以使学生活动起来。在教学中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如课前3分钟演讲与诗文朗诵, 利用黑板报赏析名句, 故事会、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 口头作文比赛, 语文知识竞赛, 学当小记者, 学做主持人, 自编剧本, 习作比赛等等, 很受学生欢迎, 实践证明, 有了活力, 学习也有了动力。教师在活动中指导, 学生在活动中学练, 师生互动, 学生互动, 全方位激活课堂, 使语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我曾经有幸观摩了北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一节示范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程翔教师是一个朴实、真诚的人, 是一个不做作, 没有透着专家学者的优越感的人。他看上去常常是笑眯眯的样子, 是儒雅的, 但是他的目光是犀利的, 是透着洞察力和决断力的一种智慧。他上课的时候不急不躁, 但情感充沛, 也不用多媒体, 他告诉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多媒体。当时下面坐的是唐山市第八中的学生, 学生当时可能都放假了, 可能是临时找来的, 一点也不配合, 死气沉沉的, 读课文也没声音, 连我们都跟着着急, 可程翔老师不急, 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学生沟通, 他的课看似是随意的, 但是他尊重了学生的起点, 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的原始理解, 尊重了学习语文的规律,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真让我们佩服。上完课他还回答了教师的提问, 为我们解答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 其中讲到写作教学时提出了一点就是“让我们的课堂流淌着时代的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把握时代脉搏, 贴近学生生活, 拓宽教学内容。

二、教学最大的快乐就是让学生幸福地“上当”

这是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王相文说到的一句话, 我当时就想“幸福”是什么?怎么让才能让学生感到幸福?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 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我在语文课堂上曾经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在作文课上, 学生的回答是:幸福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肯德基吃汉堡, 是穿着漂亮的衣服, 是看一本有意思的书, 是和好朋友一起玩, 是……学生的回答是幼稚的、肤浅的, 从而也看出现在的学生对于幸福的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那么,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呢?

(一) 激励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

我认为激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给他们知识上和能力上的帮助, 我觉得还要给他们心灵上的帮助。例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用我的想法和我的语言去帮助他们。在看学生的日记时我会写下我对他们的鼓励、欣赏、期待……每当这个时候, 我的心中就会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 我就会用我的信任和心灵去分享学生的故事, 我就会去用心和学生做交流……有时我还会给学生的故事后面上画一个甜甜的笑脸, 学生高兴极了。

(二)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批评是一种教育手段, 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 高明的批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我们在批评学生时也要体现爱心, 讲究批评的艺术性, 力争给学生以良性刺激。做到以下几点就能使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一避、缓一缓、绕一绕、冷一冷、激一激、笑一笑。

篇4: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课堂中教师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更是活生生的、性格迥异的个体。课堂学习不可能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展开,应在“活生生的人”的活动中形成,应在学生积极地思维、自主地探究中,在学生惊喜地发现中,在情感的共鸣中,在独特的感悟中热闹有序,活泼而又有所得中生成。在教学“望月”这一课,理解第2小节时,我让学生初读后设计了这个问题:“读了第2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见了江水里星光点点。”老师接着说:“是的,无数的光斑跳动,犹如银蛇舞动,美不胜收。”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景物外面都罩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特别美。”老师点拨道:“花边便是月光,它是如此的闪亮,又是那样的柔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便是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虽然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密切的关注,除了认真倾听外还适时地点拨,把阅读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尊重自己的感受。课堂就在学生的自我展示中,在教师有效的调控中,在师生的合作中、平等对话中逐步地展开、生成。

二、在学生和文本对话中生成课堂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课文、学习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在“人”的活动中,在独具魅力的对话中展开。在“望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借助多种感官,让孩子与文本进行多次的对话。品读“凭栏赏月”时,先是让学生自己读这段文字,对这段文字所描写的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初次对话。接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用“读了这段话后,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来展开。这是学生与文本二度对话。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对课文的字、词、句有了一定的理解。接下来我出示了一些月景图,加深学生对这段描写月夜文字的印象,学生借助图片更进一层地理解文字,这是学生与文本的三度对话。学生看着这一张张美景图陶醉其中,“你想赞叹一下吗?那就请你来把这段话读一读。”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又被带入到文本中。学生就是在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中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知识、技能目标自然达成,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三、在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课堂

孩子在课堂上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互动的整体。我们要促进每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这就要求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在生生的互动中展开教与学。也就是说课堂应在孩子的主动参与中,在孩子的相互合作交流中,在孩子的探究发现中动态地生成。“望月”一课中有多处对话,朗读对话时应读出人物的特点来。在指导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每个人物的对话该读出什么语气来,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分角色对诗后,我问学生“你想想,这是两个不同的角色,该怎么读呢?”学生马上能领悟到一个是小外甥,一个是舅舅,语气上就有所区别。“怎么读才像是在吟诗呢?”学生想起平时读古诗的时候都是很有韵律、节奏的,不用老师直接指出,学生自己就明白了。我还让他们同桌互读,相互合作,于是,学生们就互动起来,在互读互评中有所启发,有所提高,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在理解小外甥为什么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说它“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这其实要联系到月圆、月缺的知识。如果由老师直接讲解,学生机械地接受,不免枯燥,课堂上也就失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我先出示最容易理解这一自然现象的图示,让学生了解月亮一个月中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思考:“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很合理,那到底合理在哪儿呢?”学生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到小外甥说的月亮“闭上眼睛了”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因为那天看不见月亮,“圆圆地睁大一次”就是每个月的十五、十六,那时的月亮最圆。学生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中融入了课堂,知识能力得到了发展。

篇5: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充满魅力

[作者] 杨似萍

[内容]

被人称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在职中学生的心目中常遭到“冷遇”。他们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脱几节无所谓。他们偏重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技能课,因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叶圣陶早在四十年代就指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而会影响民族的素质。为此,无论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的,还是从教学任务来看,身为职中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要让课堂充满魅力,像蜜,牢牢粘住学生。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本人仅以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体会,谈谈浅见。

一、利用教材本身魅力,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我认为最为持久的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语文教材与其它课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如果教者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选用教材,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去钻研教材。

1、钻研教材内容的自然美

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观点,如刘白羽的《长江山峡》、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徐霞客的《游黄山记》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祖国的河山的壮丽,雄伟,三峡中那湍急的激流,天山上那皑皑的白雪,奇险高峻的黄山山峰,以及课文中展现的那飞金流彩的晚霞长虹,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画面各以其优美奇特的丰姿,沁人心脾,读之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十分爱读。

2、钻研教材内容的社会美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和兴趣,如教材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题发挥,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轼的《石钟山记》,用一具体而生动的事实说明“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是不对的,他们的见解和认识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美好思想的结晶,因而是美的,优美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3、钻研教材内容的

篇6:让身体充满魅力的10个秘密

1、淘汰“否定”清单

即:不够苗条,不像你在视频中看到的那样,不够精致。看一看你能够列出多少。但你要认识到这是一个他人和机构所要求的清单,对于你来说,除了那些你真正在意的,其他的要求你并不需要理会。

2、晒晒日光浴

提醒自己,无论你的身体怎样,你都值得去游泳或者晒日光浴。

3、忘掉规定的饮食吧

不要过于关注你所吃的食物,多多关注一下你的思想:如果你投入更多精力关注口中说出来的话语,那么你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进入口中的食物,因为你内心想要拥有更高的意识水平。

4、适度的运动

积极地去给身体创造好的条件。没有人可以忍受仅仅是为了消耗卡路里而做的强烈运动。

5、别再批评你的身体了,这没用

如果你发现你一直批评自己的身体,那么问自己:“我这样一心一意地寻找自己的缺点,对它们表示不满意,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呢?”

这个答案很显然,所以不要去理会这些事情了。

6、有时候你需要做个“文化小青年儿”

了解来自像文化,宗教和家庭这样的外力所带来的心声。

如果你发现心中有一些批判的思想,比如:“我一直犯错误,不是个好人。”那么你要尝试提醒自己,那些想法更可能是外界渗透到你头脑中的。

7、欣赏自己吧!这绝对没错

让自己参加一些专门设计的训练课程,来帮助你欣赏身体的各个部位。承诺参加一个月的动作舞蹈课程,或者游泳课程,这都是与腿部力量相关联的,或参加一个按 摩课程,来了解你手部的治愈力量。

它会让你重新审视你神圣的身体素质。通过适度的运动,积极地去给身体创造好的条件。

8、跟朋友聊点儿减肥的事儿

寻找一些与节食,体重减轻,感觉浮肿,或者整天泡在健身房中无关的话题与朋友进行讨论。你会发现,你的情况显然没有那么糟。

9、让自己成为“大明星”

想想你自己处于国际化的范畴内。这极为容易让你关注到一些特别的照片或者想法,具体说,各种电影,或者高级时装杂志。

10、记得为自己唱首赞歌

上一篇:谈中国诗教师用书下一篇:5s与安全